生命这堂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4 01:03:09

点击下载

作者:陈永仪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命这堂课

生命这堂课试读:

简体中文版作者序

这条路上,我们并不孤单陈永仪

这本书有机会以简体中文版本呈现给中国大陆读者,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出生于中国台湾,成长在美国,父母分别生于广西和四川。当初我决定要学心理学时,父母的反应是:这种东西学出来要做什么?能找到工作吗?没想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心理学似乎越来越能被大众所接受,进而日渐被看重。心理学在华人中的研究与应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属于亚洲人的特质,都是特别吸引我的议题。

此时,中国正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面对这类不可控制的突发事件,建设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锻炼出有韧性的因应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我们也看到,在面对危机、恐慌、生死之际,人性的多面以及个人的核心价值将会越发突显出来。

回忆这本书中的26个故事,再一次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是紧密相扣的,爱、关怀与情绪的传达有时也是迅速无形的。人们相聚在一起,彼此所激发出的力量可以摧毁人性,亦可以建设人性。

与书中每一位病人相遇的情境,至今仍历历在目。在这些医疗现场,常会听到的两句话是“早知道……”和“我以为……”。在诊间里,这两句话往往会成为人们活在过去,无法向前的一种阻碍。为什么我们会“以为”呢?有些事,我们其实应该早就知道的,例如时间不等人,机会错过不再有。因为乐观,或对未来有盼望,是人生存的本能。试想,一个整天都在考虑“万一”的人,恐怕很难把日子过下去。因此,人们总是在碰到重大事件,特别是不在预期内的生死相关事件时,才会意识到自己最在乎的、最怕失去的、最渴望拥有的人、事、物是什么。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因此人也是孤独的。

但是,我们要经历一些人类共同会经历的事件,比如生、老、病、死。这些是人生必经的事件,会在人的生命中提炼出必要的元素,比如目标、价值或意义。虽然每一个人的目标可能不一样,价值观会有差异,对人生的意义也有不同的体会,但我们共同拥有的是活在这世上共享的这些历程。

我们面对着属于我们这个年代的独特挑战、空前危机,甚至从未被发现过的病毒,在这一切背后,是否可能也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机会——一个检视自己,认识他人的机会?在走过人生必经之路的时候,盼望这本书能使读者获得一些属于自己的启发,同时也感受到他人的共同经历,知道在这条路上,我们并不孤单。推荐序病房内的另一个世界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洪兰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里面的经验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的。

我父亲在20世纪90年代做过心脏绕道手术,使我对这本书特别感兴趣。当时我父亲86岁,因为心脏功能不好,肺部积水,呼吸困难,所以决定去开刀。台湾的医生评估成功率只有10%,因此没人敢动刀,幸好最后找到美国斯坦福医学院的一位医生愿意动刀。

我知道开胸要降体温(开胸要降到32℃,开颅要降到28℃),却不知道是把整桶冰块倒进胸腔。当我父亲从手术室被推出来时,我母亲冲上前去握他的手,一摸是冰的,我母亲就晕倒了。如果当年有这本书,我母亲就不会被送到急诊室了。

医院的病房内真的是另一个世界,里面每一分钟都在上演生离死别,我不知作者竟有这么大的胆子,敢一个人在医院里过夜。当年我妹妹保送台大,她想要念医科,我母亲想到每天看生死、半夜值班,搞不好还要去太平间,就坚决不肯,她只好去念化学。其实人生就像作者说的,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再怎么不甘愿,都得放下,既然如此,何不早一点放下?

说起来我能认识作者,也是一种缘分。2001年,刘兆汉校长来找我去中央大学成立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因为脑科学已成为显学,美国的布什总统甚至说“这是脑的十年”,但是台湾还没有任何一个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的系所。我就从阳明大学的神经研究所借调到中央大学去筹备。新所最难找的是临床神经心理学的师资,我碰到人就问:你有好的临床神经心理学方面的人吗?他愿意回台来教书吗?第二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台湾教授的薪水是平头主义,不像美国,做得好,薪水就高。

我找了大约十年才找到陈教授,她当时是因为父母年纪大了,所以放弃美国的教职,回台湾来陪伴他们。我一听“孝女”,这品格是没话说的,再跟她一谈,就知道她是我要找的人。好的人才大家都要抢,我最后抢赢了台大,把永仪聘请到我的研究所来教书,她果然是非常好的老师。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算是我为中央大学的学生做的一件功德。

这本书是她过去在美国工作经验的回忆。看完后,我觉得我不但为中央大学做了一件好事,也为台湾的读者做了一件好事:说服一个好学者回台湾,再让她写一本好书出来,以飨读者。这是一件大功德,不是吗?推荐序生命的价值台湾中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郑谷苑

英语俗谚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能确定的事,只有死亡和纳税。是的,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走的路。之前和朋友聊天,他说如果我死了,我回说不是如果,是何时吧。在抽象的、概念的层次上,没有人不知道死亡是人生必然的终点,甚至也能拿它来开玩笑。但是在真实生活中,当心爱的人,甚至是自己,要面对病痛或死亡时,这门课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陈永仪在《生命这堂课》中,与读者分享她担任医院关怀师以及紧急救护技术员时的宝贵经验。这些可能很极端、很离谱,或许让人感动甚至哀叹的人生故事,在在令人深思。

在关怀师的篇章中,《你听得见吗?》这一篇看似平凡,就是一位需要插管的老先生,不断想要把管子拔出来,而医护人员“为他好”,一定要强迫他不能动。仔细想想,如果我们是他,在医院里醒来,身上插着管子,将是如何惊吓,如何不适啊!出于好意的强迫,不如设身处地的理解。《我……能说什么?》这一篇是我个人受益很多的一篇。锥心刺骨的伤痛,其实很难用什么话语来安慰。尤其是在台湾的文化中,我们是非常缺乏这方面的理解和尊重的。《观察员》是我很爱的一篇。四个“不自量力”的老太太,呈现出最美丽的友情。

在急救人员的篇章中,《父母心》这一篇让人又好气又好笑。里面让我细细品味的,是“放手”的重要。这样紧张兮兮的妈妈,可能会令孩子心情紧绷、窒息,甚至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这样的爱,可能不是所有孩子都消受得起的。《亲密敌人》一篇中谈到,家暴往往最令人有无力感。24岁的年轻太太因为预料到会有家暴,居然装病。我在想,她拨打911的时候,心里该是多么害怕!《霸凌》一篇中提及,霸凌往往发生在权利不对等的情况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被霸凌者,因为想要成为强者,脱离被霸凌,差点赔上自己的命。被霸凌者是弱势群体,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反抗,基本上难度很高。只有你和我,周围的人出声出力,才能反霸凌。

这本书讲的是人们面对不同考验的故事,可能是身体的病痛、情感的打击,或是生死的抉择。永仪这本书中的主角,或多或少都是无助的(需要长期住院,或面对生死一线的紧急状况),需要关怀师或急救人员的帮助。但又或许,虽然面对无助的情况,人还是有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的。其实,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正是由我们在非常状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决定的。

要了解生,或许要先了解死。生命的可贵与价值,正在于它必将以死亡为终点。《生命这堂课》提醒我们,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在无助或困顿的情况下,我们做出什么选择,不但决定了我们生命的价值,也影响了和我们最接近、最亲密的人。作者序聆听陈永仪

你注意到了吗?

每一天,在我们身边,都可以听到许多不同的对话。

每一段对话,都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背后都有着许多不同的人生故事。

对人的好奇,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发展的方式,以及不同生命经历的体会,吸引我进入了心理学领域。一转眼,这条路已走了20多年!心理学的范畴很广,虽然我主要研究的是压力与情绪,却乐于将所学应用在任何有机会接触到的层面:社会、临床、犯罪、健康、人格、认知神经、工商组织……无论是哪一种心理学,跨领域还是钻研特定的主题,都是一个以人为单位、为核心,发展和延伸出的领域。身为群居动物,人要如何在群众中保有自我,在重要关系中放下自我,甚至妥协牺牲,是需要不断从经验中学习和演练的。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我在做关怀师时的经历。那时我在美国念心理系研究生,在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见到人在承受病痛或面临死别时,他们心灵上的需求,虽然很难用科学的方式来描述分析,却如此真实。

科学对人类的贡献当然不在话下,且仍然在持续不断地进步,但人无限复杂,让我们在运用科学或其他工具试图了解人的过程中,也了解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这是一个让人谦卑的过程。

关怀师的经历这部分内容原本是用英文写的,在美国不同的大学里成为“生死学”的辅助教科书。回台后,有幸得好友——中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郑谷苑(当时她身兼系主任)在百忙中友情相助,将其译成中文,得以在台湾地区出版。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我在美国纽约当紧急救护技术员时的一些经历。那时我已做完博士后研究员,开始了正式的大学教职生涯。

我从小就对医学好奇,却碍于对生物、化学这些学医所不能不学的科目完全无法学习……后来我想清楚了,自己并不是一定要当医生,而是想对这方面多一些了解。再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厘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把这愿望放在心里,相信总有能实现的一天。因此,就在我授课的大学内,我与其他高中毕业的孩子一同报名,申请急救训练的专科学位。那时,除了教学、研究兼行政事务外,我每星期硬拨出两到三天晚上去上课,几乎从未缺课!有兴趣的事,做起来并不感到辛苦!因为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人生的历练。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自己要学的功课,那也是只有自己才能面对的挑战。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同样的生命历程,也不可能有两个具有相同意义的挑战,更没有人能完全了解你的感受。但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愿意不时地放慢脚步,聆听、观察、感受一下周遭的人、事、物,或许就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得到一些启示与鼓励。或许,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没有那么遥远;我们与身边的人,相似的地方多于分歧的地方。或许,不论相识与否,同行于这条路上,我们都是有伴的。

本书所呈现的皆为真实故事。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能够辨识出当事人身份的细节,或被删除或有更改,但在描述事件本身时,都尽量与事实相符。无论是在急救现场、医院、实验室、课堂还是心理咨询的诊间里,我都感到很幸运,能够加入这以人为重心的行列,见证这些事件在平凡人的生活中所引发的非凡感受与体验,并且与你分享。

这些发生在你我周围的对话,你听到了吗?第一章当爱与死亡交会Hospital Chaplain作为一个关怀师,我对医疗团队来说是个外人;作为一个心理系的研究生,我是关怀师团队的外人。然而,就因为是一个双重局外人,我得以幸运地一窥与我命运交会的众多其他人生故事。故事,从这里开始作为一个负责对病人进行心理评估的研究生,我想了解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严格来说,我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神职人员。至少这不是我的职业。我开始知道有关医院关怀师的事,是我读心理系研究生的时候,我参与了一个和心脏科以及开胸手术病人有关的研究计划。这个研究,主要是探讨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病人术后的复原、生活质量,以及死亡率。作为一个负责对病人进行心理评估的研究生,我向心脏外科医生提出申请,希望能有一个实际在手术室中观察开胸手术的机会。我想了解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终于,机会来了,我得以“扮演”医生。他们甚至还让我穿上“刷手服”(外科手术室中带有V字领的服装),与他们一起进入手术室。我并没有像在电视剧或电影中那样,待在手术室上方,从玻璃窗后的观察室中观察手术,而是距离病人只有一米半,坐在工作人员好心帮我准备的凳子上。

当病人被放在手术台上时,她已经没有什么意识了,并没有像电影里演的那样,由医生把面罩放到病人的口鼻上,然后慢慢倒数,直到她失去意识。也没有用消毒过的床单盖住病人的全身。事实上,当病人的身体被翻来覆去,护士将深褐色的消毒药水直接倒到她身上,涂满全身的时候,她的身体没有丝毫遮掩。手术室里很冷。我不禁想,她不冷吗?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我应该会替她觉得冷。但是,我没有这样的感觉。在我眼中,她一点也不真实。当准备工作结束之后,她全身赤裸地躺在不锈钢的手术台上,身上像被浇了一层黑糖浆。唯一的生命指标,是机器发出的哔哔声。手术还没开始,情况就已经如此。

接下来的程序,对于我之外的其他人,都只是例行公事。我不太能习惯他们灼烧血管以止住切口流血时,所散发出的刺鼻的烧焦味。那闻起来像烤肉一样的味道,通常让我们联想到的情境和手术室大不相同。这是个冠状动脉绕道手术,是为了替病患取代不通的血管,让血液能重新通畅地流入心脏。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操作几乎是完美无瑕的。他们切开病人的胸部,用电锯将她的肋骨锯开,然后将一桶冰块直接倒入她的胸腔。“一桶冰块?天哪!他们弄错了!”我在心里喊着。

外科医生望向这边,看到我脸上惊恐的表情。“嘿,你!”他说,“你在市场买的牛排,如果不放到冰箱里会怎样?没错,会臭掉!本来要流经心脏的血液,现在绕道到人工心肺机之后,心脏只不过是一块没有血液流过的肉。”冰块可以让心脏在手术进行中保持低温,而不会腐败。

接下来,他们在病人大腿内侧切了一道很深很长的切口,取出一段血管。这段血管会在心脏里被接起来,形成一条新的血液通路,并绕过原本堵塞的冠状动脉,重新提供健康的血液给心脏。虽然手术顺利完成,但整个过程比我想象中粗暴,令我印象深刻。更不用说,当天扮演医生这件事,并不如我原本期待的那么有趣。

接受开胸手术是非常可怕,又让人焦虑不安的。从这种大手术中复原,同样也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每个人在这样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被我评估的病人中,有的很沮丧,有的吓坏了,也有的已经准备好面对挑战。无论他们对这个可能危及生命的事件有怎样的反应,很多病人都特别提到有关怀师来看他们,让他们备受安慰,而且在住院期间对他们很有帮助。不属于特定教派的关怀师

什么是关怀师(Chaplain)?以前,这个字眼总让我联想到一个穿军服,手拿《圣经》,为濒死的军人举行最终祈祷仪式的人。其实,这些神职人员分布在不同的机构:在学校的称为校牧,在医院的称为关怀师,在军中的称为军牧。经过研究,我发现在我工作的医院中,关怀师有时也被称为“院牧”,是属于医院的牧师,是医疗团队中的一员。除了例行到不同的病房访视病人之外,关怀师更是创伤团队中的必要成员,需要一星期7天、一天24小时轮班。

关怀师团队不属于任何宗教或教派。他们来自各种教派,包括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以及东方传统宗教。

也许这些不同机构中的神职人员,他们共同的信念就是相信有某种更高的力量存在。他们服务的对象包括各种信仰的人。他们在那里,是要帮助病人与本身的信仰联结,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让他们从中获得所需要的精神支柱,以面对即将来临的挑战。

当我对关怀师有所了解之后,我就更好奇了。他们到底有什么力量,能够在素昧平生的他人的生命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医院里的教牧关怀部门是属于临床教牧教育协会的,他们为神学生提供一些关怀师训练与学分班课程。这个训练最少要一年时间。

虽然我是一个在基督教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会定期上教堂,却一点也没有要成为传道人的念头。我挣扎着要不要申请这个课程。最后,好奇心胜出,我获得了教堂推荐,申请接受训练,也被核准了。他们为我破例,因为我是整个课程中唯一不是专业神职人员的成员。

所以,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双重局外人。作为一个关怀师,我对医疗团队来说是个外人;作为一个心理系的研究生,我是关怀师团队的外人。我和团队中的医疗人员,或是其他的关怀师,在想法和做法上都有所不同,至少一开始的时候是这样。

然而,就因为是一个双重局外人,我得以在生命里开启另一扇窗,让我能幸运地一窥与我命运交会的众多其他人生故事。

Restart Life关怀师的职责,是帮助病人与本身的信仰联结,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让他们从中获得所需要的精神支柱,以面对即将来临的挑战。神的代理人我们每天遇到的人,有多少是躲在他们的笑容或是“我很好”的说法后面?

工作的第一天压力很大。关怀师们被指派到医院的各科病房,我们需要一一访视所有楼层每一间能够接受访视的病房里的病人。我每次敲门的时候,都对即将面临的未知情境感到恐惧。我们可以从计算机和病历表上知道病人的基本资料,像是性别、年龄和住院原因。但是,这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讯息,让关怀师们知道在门后等着他们的,是一种怎样的真实的个人情绪;也没有给关怀师们任何病人或病人家属对他们的来访会有什么反应的线索。

我穿着黑色套装,戴着医院正式的、有照片的识别证,上面写着“陈永仪关怀师,教牧关怀”。穿着和识别证两者,都应该让我看起来非常专业。我花了点时间才找到我被指派的地方。

医院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混乱的地方,但是我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大楼和楼层。当电梯门打开时,我面对的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与其按照房间的次序一间一间地去拜访,不如看手上的住院病人名单,考虑可不可能找到“最单纯、最健康”的病人。该从哪个病人开始呢?我从数据的最上方开始看。终于,我发现了一个28岁的非裔美籍女病人,她刚刚做了囊肿切除的手术,看起来是一个刚经历小手术的年轻病人,身体应无大碍。金伯利·格莱能小姐,就是她了。我敲了敲门。“请进!”她蛮愉快地回应。

真的选对了,我对自己说。“哈喽,格莱能小姐,我是关怀师May。你今天觉得怎么样?”我花了一些时间才把自己的名字和关怀师这个头衔联系起来,又用了更多的时间,才让自己对于把这两个名词放在同一个句子里感到自在。

她脸上有着大大的笑容:“哦,我还好,关怀师May。”“太好了!你看起来很不错,手术后复原得很快吧?”“是啊,还是有点痛,但是我今天开始下床走路了。从来没想过走路是一件这么困难的事!”她看起来充满活力。我轻轻地点了点头。但是,我还来不及说什么,她自己就继续说下去了。“你知道,看到你真好,关怀师。有时候,我觉得我没办法跟任何人说。医生和护理师都非常好,但是我不能跟他们讲。”她移开眼光,停顿了一下,脸上的表情开始转变。“小时候,我被叔叔性侵。”她慢慢地说,前一刻似乎还充满着的愉悦在慢慢流逝。“你……”我试着将仍然停留在脸上的笑容收起来,想要弄清楚现在是什么状况。“我9岁的时候,”她继续说,“又被我的堂哥们强暴了,因为我爸爸性侵了他们的妹妹。”“你的……”我还在试着弄清楚情况。我听说过在这种情形下,重复对方所说的话,不失为一个好技巧。在我实在讲不出话的时候,她再度开口,继续讲述。“几年之后,我发现那次强暴使我感染了艾滋病毒。”“艾滋病毒?”“我一直都没有质问我爸爸这件事。但是,我想上帝是公平的。后来他因为中风瘫痪,靠轮椅度过了很多年。后来,他还是想办法自杀了。”“他……”我答不上任何话,开始觉得有点头晕。

她接着说:“终于,我在一年前遇到一个很好的人,他很爱我,也很支持我。但几个月前,他却因心脏病猝死。你知道,我们本来计划要结婚了。”这时,她的眼泪不断地流下来。那美丽的脸庞,几分钟前还充满愉悦,现在已经满是眼泪、悲伤、挫折和愤怒。

忽然,我完全无法思考,好像所有的画面都变成了慢动作。我整个人晕头转向,找不到话说,而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我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会演变成这样。“金伯利……”我直呼她的名字。“叫我金。关怀师,见到你真好。你看,上帝还是关心我的,他送了你这位天使来看我。天哪,我现在觉得好多了……发泄了这些情绪,还有……哭出来。我已经不知道有多久没哭过了!我总是得为了别人装出笑容,因为我知道他们根本不在乎我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她又继续说了几分钟的话。说真的,我实在记不得她还说了什么。我忙着不着痕迹地撑住自己。最后,我邀请她跟我一起祷告。在此过程中,她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她哭了,然后又笑了。在我们结束祷告之前,她说:“主啊,谢谢你!”“谢谢你,关怀师,你不知道这对我的意义有多么重大,这是个奇迹。”笑容重返她的脸庞。“不客气,金,上帝祝福你。”当我走出她的病房时,我问自己:我做了什么?

当然,答案是:什么也没做!然而,却让这个女孩有足够的安全感,将她不愿显露给别人的真实的自己,完全暴露在我面前,展现她的脆弱。

我当然也很乐意去相信这是因为我的个人魅力……还是因为我全新的黑色套装、我冷静沉稳的风度?是吗,真的是因为我吗?还是关怀师所代表的更高力量?答案似乎很明显。

有人说,人是上帝的器皿,上帝通过人来让他人感受到被爱、被照顾、被关心。这一天,我不觉得上帝通过我来传达他的爱。反而,他包容了我的不足,仍然把爱与关怀传达给了需要的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