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男孩养育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4 06:32:09

点击下载

作者:辛芝荣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0~6岁男孩养育法

0~6岁男孩养育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0~6岁男孩养育法作者:辛芝荣排版:HMM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2-01ISBN:9787201141084本书由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养育男孩不可忽视性别教育

幼小的孩子对性别是没有概念的,他们并不知道男孩和女孩有什么区别,这就需要父母从小对孩子加以引导,培养男孩的性别意识,告诉孩子要做一个独立、坚强的男子汉。3岁前要培养男孩的性别意识

很多小男孩一出生,就被父母打扮得十分秀气,父母带着男孩出去逛街,甚至会被很多人当成女孩子,并当着孩子的面赞美说“这个小妹妹真可爱”,有些父母会马上纠正说“这是男孩”,有些父母却安静地接受了这种“赞美”。

还有一些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不仅刚毅、独立和坚强,而且温和、细腻。这种“女性化”的意愿伴随男孩慢慢长大,父母会发现男孩子越来越中性化了,从而开始担忧,并感到不知所措。

俊俊今年6岁,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他都只跟女孩子一起玩,一让他走入男孩堆里,他就胆怯、哭闹。为此,俊俊很苦恼,但反观这些年,在俊俊身边的只有妈妈和婆婆,而且她们总喜欢把俊俊打扮得跟女孩子一样,还经常对俊俊说:“俊俊长得真漂亮。”而不是对俊俊说:“俊俊是一个男子汉。”

其实,男孩性格上适度的中性化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它能让男孩更容易地融入社会环境中,提升他的生存能力,也有利于他的交际能力。但是,一旦男孩的中性化过了界,就会造成行为上的偏差,变得越来越女性化。因此,为了预防男孩过度的性别错位,父母应该从小注意对男孩的性别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反复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

在对孩子进行最初的性别教育时,父母一定要有正确的育儿观,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喜欢女孩就把男孩当女孩养。更不要认为小孩子没有性别观念,就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置办孩子的衣服。千万不要这样做。正确的做法是给男孩买男性化一点的服饰,反复地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尤其要让他知道他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凡凡今年5岁,长得非常秀气,皮肤也白白净净的,假如穿上小女孩的衣服,就像一个小美女。有一次,凡凡参加幼儿园的文艺演出,化完妆后,简直成了一个漂亮的女孩。

出门时遇到了邻居家的叔叔,叔叔和凡凡开玩笑说:“哟,这谁家的小姑娘呀,长得真漂亮。”凡凡听了,不高兴地说:“我不是姑娘,我是男孩!”逗得在场的邻居们都哈哈大笑。

凡凡为什么对自己是男孩的认识这么强烈呢?原来在凡凡很小的时候,凡凡的妈妈便不断地告诉凡凡:“你是个男子汉。”平时,凡凡跟其他男孩子一样很调皮,喜欢蹦蹦跳跳,其间免不了磕磕碰碰。很多时候,他摔倒了,磕破了皮,他都忍着不哭,因为妈妈说过:“男孩子不轻易掉眼泪,你是一个男子汉,这点伤痛并不算什么。”因此,凡凡在生活中表现得很坚强。

有一次,凡凡和邻居家的小女孩在门前玩耍,突然飞来一只虫子,小女孩吓得哭了起来,凡凡也吓得脸色苍白。妈妈看到了,走过来,对凡凡说:“你是男孩,要勇敢,要保护小女孩,不能遇到麻烦跟小女孩一样只知道哭。”听了妈妈的话,凡凡赶紧过去安抚小女孩。

妈妈看到后,对凡凡竖起了大拇指:“宝贝,真不错,像个男子汉!”

经常对孩子强调他的性别,相当于给孩子心理暗示:“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要像个男子汉。”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孩子理解男女的不同,还能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2 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

性别认同是男孩进行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男孩子只有认同自己的性别,才会对同性的性别特征抱有好感,并且希望自己拥有这些特征。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千万不能因自己的期望而颠倒孩子的性别,这样会给男孩一种错觉:自己作为男孩是不受欢迎的,女孩才是爸爸妈妈喜欢的。如此一来,男孩就会厌恶自己本身的性别而发生性别错位。

有些父母认为,性别教育就是将性别模式化,把某一些特征固定下来,例如,让男孩穿深色衣服,说话要爽快、粗犷,作风习惯要大手大脚。这并不叫作性别教育。培养男孩的性别教育,是要培养男孩内在的勇敢、刚毅、有责任心的性格特征。

另外,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中最重要的模仿对象和指导者,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为男孩树立正确的性别榜样,同时,帮助男孩选择合适的同性伙伴,不要让男孩整天泡在女孩堆里,而要让男孩从其他男孩身上学到所必需的男孩品质。尤其是当下家庭中,很多男孩都是独生子,要是父亲角色缺失,就会让男孩陷入一个只有妈妈和婆婆的家庭,每天围着男孩子转的都是女性,从而导致男孩产生错误的性别观。3 男孩一定要去男厕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抓住所有时机,让孩子适当地理解男女之间的不同,这对孩子健康性别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去做呢?父母可以从孩子上厕所开始。

妈妈很注重对文文进行性别差异的教导,从小妈妈就很精心地为文文挑选合适的男婴用品,每一件生活用品都精心选择颜色和款式。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文文想上厕所的时候,妈妈绝对不会带文文去女厕所。

有一次,文文和妈妈一起去超市,文文想去厕所,他说:“妈妈,我要上厕所。”于是,妈妈带着文文找到了厕所。由于文文从未在外面上过厕所,而且与那么多陌生的成年人在同一个厕所,他有点害怕,想让妈妈陪着他一起去。妈妈哭笑不得:“那是男厕所,妈妈不可以进去。”

此时,文文看到一个小男孩被他妈妈带入了女厕所,他便对妈妈说:“那我也跟您一起去女厕所。”妈妈一口拒绝了文文:“那可不行,你是男孩,就要去男厕所。”最终,在妈妈的鼓励下,文文终于消除了内心的胆怯,大摇大摆地走进了男厕所。

孩子在公共场合上厕所是在所难免的,此时是对男孩进行性别教育的好机会。上述案例中妈妈的做法就很正确,她不仅坚持让孩子上男厕所,还灌输给孩子这样一个信念:你是男子汉,就要勇敢。让爸爸给男孩灌输男子汉气概

男性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就是男子汉气概。但是,很多男孩对男子汉气概有着错误的理解,有的觉得男子汉气概是不拘小节,有的觉得男子汉气概是霸气,等等。对于男孩对男子汉气概错误的认知,父母要及时给予纠正。

其实,培养男孩的男子汉气概,爸爸是一个最好的榜样,妈妈要邀请爸爸参与到亲子教育中,给男孩灌输正确的男子汉气概。

星期天,6岁的郑文在客厅里玩着,突然跑回房间里穿起爸爸的皮鞋,戴上爸爸的帽子,还偷偷地拿出爸爸的一根香烟放到嘴边,故扮酷酷的样子站在厨房门口,对正在做饭的妈妈说:“妈妈,我酷吗?是不是非常有男子汉气概?”

妈妈看了他的装扮,惊奇地问:“你从哪里学的?”

郑文自豪地说:“我看电影上都是这样的。”

妈妈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只拿走了香烟,告诉郑文:“小孩子不能动香烟的。”过后,妈妈提醒爸爸说:“我看这事需要你出马了,你要想办法让儿子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男子汉气概。”

此后,爸爸开始注意培养郑文的男子汉气概。一天,郑文和爸爸玩闹时,不小心把妈妈的花瓶打碎了。爸爸灵机一动,决定给郑文一个教训,说:“郑文,怎么办?妈妈看到了肯定会生气的。”

郑文想了一下说:“要不,我们就说是小猫把花瓶打碎的?”

爸爸故作开心地说:“好啊好啊。”又想了一下,接着说:“可是,我们是男子汉,要敢做敢当,这样做会不会显得我们是胆小鬼?”

郑文沉思了一下,说:“是啊,我们是男子汉,要敢做敢当。我们还是主动向妈妈认错道歉吧。”

此后一段时间,爸爸都注重在生活中让郑文认识到男子汉气概的概念。一次,妈妈试探性地问郑文什么是男子汉气概,他说:“我觉得爸爸更像男子汉,我应该向爸爸学习。”

在男孩的心目中,爸爸是崇拜的对象。因此,让爸爸来给男孩灌输男子汉气概是最明智的选择。那么,怎么做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尽早让男孩认识到真正的男子汉气概的概念

有些父母觉得男孩年纪尚小,并不存在男子汉气概的问题。但是,0~6岁是男孩性格形成期,妈妈要尽早跟爸爸沟通讨论这个问题,尽早让男孩形成正确的男子汉气概观,才能更好地培养男孩的男子汉气概。

因为性别差异,爸爸和妈妈对男子汉气概的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观念的差异会让男孩无所适从。因此,妈妈要和爸爸沟通好,对男子汉气概的定义达成一致,共同建立正确的男子汉气概标准。2 适当地提醒,让爸爸做一个好榜样

在大多数家庭中,家务活基本都是由女性一手包办,男性则很少动手。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平等的思想更适合现代男女相处的方式。男性也应该参与家务,以便给孩子做出榜样。

一天晚上准备睡觉之前,妈妈对5岁的儿子说:“宝贝,来和妈妈一起收拾一下玩具再睡觉。”

儿子却说:“不,这是女人做的事情,男人不插手。”

妈妈愣住了,随即生气地瞪了先生一眼:“你看,他的动作和表情都和你一模一样,平时让你做点家务,你也是这么说的。”

爸爸的行为很容易影响男孩的行为。因此,在给男孩灌输男子汉气概之前,一定要提醒爸爸做好男子汉气概的榜样。如果爸爸做得不那么好,妈妈也不要埋怨和指责,而是给他一点时间,委婉地向他提出来,一起做好孩子的榜样。3 适当地旁敲侧击

虽然说培养男孩的男子汉气概的主要责任在于爸爸,但并不是说妈妈可以撒手不管。有时,一些必要的旁敲侧击,能更好地让男孩认识到哪些行为是男子汉的行为。

梁浩一家人晚饭后去附近的公园散步,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位邻居老奶奶吃力地拎着一大袋东西,颤颤巍巍地走着。爸爸看了,连忙上前向老奶奶打招呼,并帮老奶奶拎起东西。妈妈看了爸爸的做法,对梁浩说:“宝贝,是不是觉得爸爸特别棒,是不是很有男孩汉气概?”

梁浩开心地说:“是的,我要向爸爸学习,我也过去帮奶奶拎东西。”说着就跑上前帮爸爸去了。

妈妈的旁敲侧击会加深男孩对爸爸行为的认识,也会让男孩更用心地去思考爸爸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因此更能理解爸爸的行为,从而加深对男子汉气概的认识。男孩与女孩天生不一样

男孩喜欢玩具枪,女孩喜欢娃娃,这是男孩和女孩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其实,男孩与女孩的不一样还表现在很多方面。作为父母,对此应该要有深入的了解。

小王有一对龙凤胎,她从没给儿子买过玩具枪、玩具剑。但是有一天,儿子居然把家里的扫把当剑比画,又过了些日子,他从邻居家借回了一把冲锋枪。

女儿正好相反,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去料理玩具,对弟弟的行为一点都不感兴趣。在教养过程中,小王对两个孩子采取了相同的模式,可是孩子由于性别的不同,依旧保持着自己的个性。

男孩和女孩大脑发育的差别,早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开始显现,并且随着出生后的生活和学习,进一步向各自的方向踏步迈进。这种差别主要是由生理基础决定的。在大脑的组成方面,男孩和女孩大脑的某些部位就已经开始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天生的差异不断地分化,且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有所影响。反过来,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大脑机能的发育。一个孩子在学习、玩耍时,相对应的脑细胞就会更加活跃,且得到不断的更新。比如,男孩爱运动就会不断地刺激他的运动细胞,从而不断提高运动能力。

那么,男孩和女孩的天生不一样体现在哪里呢?1 女孩比较注重交流与人际,男孩比较注重行动和空间思维

有研究发现,就智力正常的孩子而言,男孩在语音能力和词汇量方面要落后于女孩。因此,父母不要过早地要求男孩一定要掌握多少语言,6岁之前的男孩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发展完整,如果过于要求,会让他对读写能力的要求感到头疼。到了小学一年级,男孩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障碍才基本消失,这时进行阅读训练是比较合适的。

从养育孩子的角度来看,女孩比男孩更好带。因为女孩更为健谈,注重人际关系,也更渴望融入社会。相比之下,男孩对社会信息不那么敏感,更多的脑力集中在控制身体活动、空间意识和分类信息的区域。

在婴儿时期,男孩更爱打滚,试着到处爬、走。很多父母会发现,男孩才刚出生四五个月,就开始试着自己去抓一些有趣的小物件,有时抱着他,他还会拉扯妈妈的头发。刚学会爬,就经常从房间的这边爬到另一边,有时可能抓着婴儿床的小围栏站几个小时。

有位妈妈说,她的儿子从9个月大就开始学走路,不到一岁就能爬防火梯了。

还有位妈妈表示,她那3岁儿子的身体里好像装了一台开动的马达,可以让他从早晨就开始不知疲惫地跑来跑去、跳上跳下地玩到夜里。

即使在幼儿园,老师也对男孩感到很头疼,他们总是不安分地不停扭动身体,伸手乱抓东西,互相用胳膊肘推来推去,在教室里横冲直撞,满地打滚。2 女孩善于讨父母的欢心,男孩努力寻求打破情感的遥控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女孩更有可能敏锐地发觉她周围的人流露出来的感情,且会巧妙地运用它。可是,男孩就不一样,他们好像总是很努力地寻求打破情感遥控的新办法,总是故意惹怒父母。

男孩的世界里充满动作,喜欢探索新奇,因此常常被称为“淘气包”。在爸爸妈妈的眼里,他们整天毛毛躁躁、坐立不安,没有女孩子乖巧。对于男孩的“闹腾”,父母不必太过于担心,先让他通过运动的方式释放出体内的能量,再引导他一起做一些安静的事,如画画或看书。只有玩够了,他们才能更容易进入安静的状态。3 女孩热衷于精细动作,男孩更喜欢运动型的玩具

男孩的运动细胞比女孩更加发达,一般比女孩早3~4个月开始奔跑和跳跃,这是因为男孩更倾向于运动型的玩具,如小汽车和可以让他跳动的玩具。从2岁之后,男孩就表现出更强烈的身体活动性,更爱奔跑、跳跃和摸爬滚打,不喜欢安安静静地待着。通过和其他小朋友打闹,他们能建立更好的友谊。

而女孩恰巧相反,她们更喜欢安静的运动,喜欢娃娃、画画等,因此被认为比较心灵手巧。在过家家游戏中,女孩更喜欢一些与家庭生活有关的内容。4 在玩耍过程中,男孩更容易受伤

男孩天生精力充沛,危险和高难度的动作能带给他更好的感受,这也决定了他们会更容易受伤,如在攀爬、跳跃等玩耍过程中可能会因不小心而摔得头破血流。然而,即使他们前一秒摔得大哭,下一秒就忘了,又开始重新追逐。所有严厉的警告和严肃的惩罚,根本阻止不了他们的激情。

6岁的小豪真是从小摔到大。刚1岁半的时候,他就趁大人不注意,翻过围栏,把头摔出了一个大包。3岁时整天乱跑乱跳,不知道摔倒在地上多少次,把手和脚磕得紫一片青一片。5岁时隔壁家建房子,妈妈一个转身,他就爬上了楼顶,站在楼顶开心地看着急得团团转的妈妈。即使摔伤了很多次,甚至把手摔脱臼,但只要疼痛一有减轻,他转眼就忘了,又继续这些危险的动作。

这些在女孩看起来是很冒险的行为,却让男孩乐此不疲,因此女孩的生活相对来说更安全。6岁前的男孩喜欢腻在母亲的怀抱中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父母要尽可能地了解孩子,掌握他们的特点,给予正确的引导。

6岁前的男孩喜欢腻在妈妈的怀抱中,喜欢妈妈的关爱和抚摸。这个阶段妈妈的爱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也会影响男孩的一生。

如果妈妈与男孩经常交流、精心培养,又给予男孩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就会使男孩的大脑得到更好的发育及完善,也能使男孩更早地掌握说话技巧,孩子长大以后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相反,如果妈妈总是情绪低落或者喜怒无常,经常忽视或者打骂孩子,那么男孩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变得胆小怕事、脾气暴躁。因此,在这一阶段,妈妈要了解男孩的特点,用心去培养,才能养育出更加优秀的男孩。根据男孩的特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1 用动作来代替过多的语言,更能让男孩理解

6岁之前男孩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他们对某些词的认识尚不完整,比如,不会明白“加班”“一个小时”是什么概念,他唯一能理解的就是妈妈没有在他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一天,妈妈因工作加班,到了吃饭时间还未回家。4岁的罗杰开始哭着闹着要找妈妈,爸爸说:“儿子,别闹了,妈妈要加班,工作还没做完,过一个小时就回来了。”爸爸越是安慰,罗杰就哭得越凶。

对于这一阶段的男孩,父母不用急着跟他说太多的道理,因为那些道理可能起不到任何作用,很多情况下,这些道理都是徒劳的,而更好的办法是父母示范正面的行动给他看,这样他更能接受。

然而,管教男孩时,偏偏有的妈妈很容易失去耐心,为了让男孩长点记性,便打骂男孩。这种做法完全是错误的。因为6岁之前的男孩还没有形成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父母给他解释太多,时不时地给他讲道理,只会让他觉得很烦躁,变得更难管教。2 多给男孩一些引导,而不是让他选择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6岁以下的男孩有更多选择的可能,长大以后,他就很难成为有主见的人。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男孩尚未形成自己的认知,还并不清楚哪一项选择更加适合他的性别和年龄,此时,需要父母去耐心引导。例如,妈妈可以引导男孩穿什么、玩什么玩具、几点吃饭,而不是让他选择玩芭比娃娃还是玩小汽车。在妈妈的安排下,男孩会很乐意去参与其中,并获得安全感。3 引导男孩认识自己的身体

男孩天生好奇心比较强,对周边的事物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尤其是小时候,这一欲望会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们会去“研究”所有的事物,包括自己的身体。在拨弄、揉搓自己的“小鸡鸡”时,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快乐,这种感觉让他们感到很疑惑,因此他们就会时不时地去研究这一项“技能”的来源。

3岁的肖裕总是趁父母不注意就拉扯或揉搓自己的“小鸡鸡”,即使有时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他也会把手伸进裤子里。妈妈很烦恼,说了很多次还是纠正不了肖裕这个不良的行为。一次,妈妈在宝妈群中说起了这事,发现很多男孩的妈妈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妈妈不必对孩子这个行为感到大惊小怪,只需正确地引导孩子,告诉他“小鸡鸡”是非常隐私的事,不能在众人面前做这么不礼貌的行为。

总之,0~6岁是男孩的纯真时代,也是男孩身体、智力、情感发育和性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在妈妈的怀抱中健康成长,妈妈不要推开他们,需要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呵护和引导。适当的哭是男孩发泄情绪的方式

明代戏曲作家李开先的代表作《宝剑记》中有两句很有名的唱词:“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两句词流传至今,被广泛记住的却只有前一句,因此只要男孩一哭,父母就教育孩子“男儿有泪不轻弹”“不许哭,你可是男孩子”等。在这样的教育下,男孩便开始隐忍自己的情绪。

3岁的小杰和姐姐相差一岁,但父母对待两个人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一次,小杰和姐姐相互追逐玩耍时,姐姐不小心摔倒了,紧跟在姐姐背后跑的小杰也被姐姐绊倒了,姐弟俩哭了起来。此时,坐在沙发上的妈妈连忙上前把姐姐抱起来,不停地安慰她。但对小杰,妈妈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她只是检查了一下,发现小杰没有受伤,就不以为然地说:“男孩子,哭什么鼻子呀,男孩子要坚强。”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哭是表达情绪最初的方式,也是孩子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可是,很多男孩却被剥夺了哭的权利,同时也被剥夺了任意表达情绪的权利。实际上,学龄前是男孩学习情绪表达的重要时期,男孩只有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才能学会去控制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研究表明,会讲“我很伤心”“我感到害怕”或者“我很难受”的孩子长大以后,比那些一直掩藏自己情感的孩子在情感方面更加健康。

孩子在3岁之前,他的表达能力比较差,基本需求都是通过哭来表达。如果妈妈不能接受他的表达方式,为了做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他会把负面情绪压抑在心底。有研究表明,这种压抑情感的表达方式很容易传递给下一代。也就是说,如果父亲小时候曾被要求不能哭,他就会用同样粗暴的方法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他的潜意识告诉他男孩子是不能哭的。

因此,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父母对孩子再慎重些吧,允许男孩用“哭”来表达他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给孩子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因为他有权利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而表达情绪对他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当男孩感到受伤或苦恼时,父母要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男孩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将他培养成果断的人。在学习表达自己情绪的过程中,男孩也能学会认识情绪,因此他会更加善解人意,更能接受别人的温柔和关怀,也善于把温柔和关怀带给身边的人。当男孩感到受伤或苦恼时,父母可以这样做:1 允许男孩发泄悲伤情绪

适当的哭对人的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它能帮助男孩排解内心的消极情绪,帮男孩释放压力。因此,请允许男孩用哭来表达他的情绪。

5岁的浩浩因为被幼儿园老师误解而挨了批评,回家后看到妈妈,他委屈地哭了起来,边哭边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在整个过程中,妈妈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一直轻轻地抚摸他。过了一会,浩浩不再哭了,妈妈才安慰并建议他:“儿子,被老师误会肯定让人很难过,我完全能体会你的心情。要不我们向老师好好地解释一下?”

浩浩小声地对妈妈说:“可是我不知怎么向老师解释,我担心他不相信我。”“不会的,儿子,你可以……”妈妈耐心地和他聊聊该如何去向老师解释,并取得老师的信任。

后来,浩浩遇到了事情,他会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而不再只是个哭鼻子寻求妈妈帮助的男孩了。

6岁之前的男孩本来就不善于表达情绪,更多时候是通过哭来舒缓,如果父母还阻止他哭,就等于断了他发泄自己情绪的出口,他的心理负担就会不断加重。因此,父母要允许男孩发泄他的情绪,尤其是悲伤、难过时。2 帮男孩找到更好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父母为什么会阻止男孩哭?因为大多数父母认为哭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如果男孩哭了,父母要找到男孩哭的原因,跟他聊一聊,帮助他找到自己的行为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整件事中他忽略了什么细节……如果父母曾遇到类似的事情,可以向男孩介绍一些自己的经验。

如果男孩确实错了,父母也不要说诸如“让你听我的话你不听,现在好了吧”之类的话,否则反而会让男孩心生反感。当然,对于男孩哭的原因,父母不要妄加评论,要根据事件本身给男孩更加合理的意见和建议。3 提醒男孩不要总是用哭去应对问题

凡事都有个度,虽然男孩可以通过哭泣来发泄情绪,但不能总是没完没了地哭。男孩哭过之后,父母一定不要忘记对男孩进行“勇气教育”,告诉他应该勇敢地去面对这件让他心里不舒服的事情,并战胜它。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尝试让男孩想办法去解决各种小事,增长他处理问题的本领,提高他应对各种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一来,当他再遇到难过的事情时,他就能够主动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只用哭来表达情绪。第二章男孩更需要尊重

每个男孩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他们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因此,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父母要给男孩足够的尊重,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男孩成功地表现自己,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进他健康成长。管教男孩,不必大吼大叫

很多男孩都像一头小马驹一样桀骜不驯,总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爱动且一刻都不肯停下。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超市里,妈妈气急败坏地对孩子大声呵斥:“今天不许再买玩具车了!”可孩子丝毫不买账,非但赖着不走,还哭闹不止,真是让父母难堪。

面对不听话的男孩,父母的耐性一旦被磨光,就会以粗暴命令的方式对待孩子,觉得反正是自己的孩子,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可是,在很多时候,“大声”并不能起到任何正面作用,只会让男孩感到难堪,让他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从而激起他的逆反心理,让男孩与父母之间形成对立,不利于男孩的发展。

在阿华的5岁生日聚会上,阿华邀请了几个要好的小伙伴来参加。几个小男孩聚到一起,简直玩疯了,在客厅的沙发上爬上跳下的。爸爸担心他们会受伤,急忙冲他们吼,打算把他们震住,一时间是震住了他们,可爸爸刚转身去厨房里帮妈妈忙,几个男孩又打闹了起来。

妈妈从厨房里走了出来,没有大声吼叫,而是脸上挂着笑容,安安静静地用眼睛扫过正在打闹的孩子。

一分钟后,孩子们像是被施了魔法,安静了下来,都被妈妈的静默不言给“定”住了,安分地坐到沙发上。妈妈小声说:“小伙伴们,今天你们难得有机会聚在一起,我知道你们喜欢打闹,可是太大声就会遭到邻居的投诉,这样我们的聚会就进行不下去了。所以,请你们不要再继续打闹,先看一会儿电视,点心很快做好了。”

妈妈说完就回厨房继续忙了,小朋友们真的就安静了下来。

很多父母管教男孩,都喜欢通过大声来震住孩子,这种办法可能一时奏效,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温柔地讲道理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人的大脑有一个特性,对于习惯性的东西往往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当父母第一次大声地责骂孩子时,孩子可能会被吓哭或安静下来,但次数多了,他就习惯了父母的这种大声教育的行为,因此再次被骂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就处在游离状态,根本就难以听进去,也就不可能达到父母预期的教育效果。

另外,父母大声责骂孩子会引起孩子紧张,一紧张,孩子的大脑就会自动转入逃生机制,注意力就放在如何应对父母的“大声”上来。而且,孩子善于模仿,如果父母大声吼他,他将来在外面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去大声吼别人,这样会影响他的人缘,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培养。

在生活中,父母要用温和的态度对待男孩,别让男孩在粗暴的“大声叱喝”的环境中成长。当发现男孩犯错或有犯错倾向时,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音量,用轻声细语来代替大吼大叫,用温和的态度对男孩讲清楚问题的后果,让男孩明白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此,男孩才能更健康茁壮成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 父母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发言权

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父母往往会气急败坏地直接破口大骂。其实,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会阻碍问题的解决。管教孩子,最关键的是要找出孩子犯错的原因,从源头下手。“你现在不想睡觉是吗?那你明天一早能够按时起床去上幼儿园吗?”“你已经有了那么多玩具车,我们这个月先不买,好不好?”“儿子,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咱们再商量一下解决的办法,行不?”

……

遇事应和孩子一起商量,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发号施令,利用父母的权威使得男孩服从。只有这样,家庭才会更加和睦,氛围才会更和谐。商量不是迁就,也不是妥协,而是父母与男孩之间的对话、沟通和相互了解。

孩子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即使他年龄再小,也有权利说出自己的心声。有些父母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权威,习惯以上对下的态度对待孩子,这样更会激化矛盾。因此,在孩子对着干时,父母不妨放低声音,同孩子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最好的方法。2 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后果

除了平时的告诫以外,父母要在实际情景中教导孩子,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会,才能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去大人的话,父母再怎么大声吼叫也无济于事。因此,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父母可以让孩子体会“自食恶果”的滋味。3 给孩子另外一个选择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执意做一件事情时,父母不要只是冲孩子吼叫,用大道理来对孩子进行说教,更重要的是给他另外一个选择。也就是说,父母不要只说“不可以”,而要指出一条可以选择的路给他走。如此,男孩才能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关注,而不是漠然地管教。

晚饭后,4岁的小振又想在沙发上蹦跳,但是爸爸有事情要处理,没空陪他,沙发太小又担心他一不小心就摔倒了。于是,爸爸用商量的语气对小振说:“儿子,爸爸有事情要做,要不你先回房间的床上跳一下,或者等爸爸忙完了,再陪你一起去公园跳?”

小振听了爸爸的建议,开心地说:“好啊,爸爸,那我先回房间里面跳一下,等一会儿您要带我去公园玩啊。”

如果你还在抱怨男孩不理解你,老跟你作对,不听话且任性,那么就先想想自己是否能在理解和尊重男孩的基础上给男孩另外一个选择,给男孩一个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面对脾气暴躁的孩子该怎么办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熊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大声哭闹,在地上打滚或抱着大人的大腿赖着不走。这些暴怒中的孩子往往不听劝阻,除非大人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就会僵持下去。

导致男孩脾气暴躁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家庭成员不和睦,父母私心较重或者教育观念落后的家庭中,男孩的脾气就很容易变得暴躁。有些父母认为,小孩子不顺心时发脾气是很正常的,反正一转眼就会忘了。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也跟着发脾气,用发脾气对抗发脾气,这种感情用事的方法是改变不了孩子爱发脾气的坏习惯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要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关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父母可以多方面关注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体会孩子的心情,如孩子会因小伙伴不让他参与到游戏中而发脾气,此时父母要了解孩子被拒绝的心理,才能加以开导和耐心说明,才能消除或减轻孩子发怒的情绪。

15个月的小深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也会说1、2。他走路走得很好,也会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他会拿抹布擦鞋、擦桌子。可是他的脾气却很暴躁,如果事情不按他的意思去做,他就会哭闹,甚至摔东西。妈妈为他的暴脾气感到非常的困惑,不知如何去缓和他爱发脾气的情绪。

孩子有探索的愿望,但很多父母以“保护孩子”为由阻止孩子探索,孩子就会通过发脾气来表达他的挫败感。一旦次数积累多了,孩子就会越来越容易脾气暴躁。父母不妨把事情分清楚,满足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愿望。在没有涉及原则性问题的情况下,父母可以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减少跟孩子的冲突。对于那些确实涉及安全、卫生问题的,父母要坚决阻止。

对于男孩的暴躁脾气,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纠正:1 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养育一个男孩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的才能够了解。有时,父母精心为他准备好了一顿大餐,可是他却一口都不愿意吃;有时,父母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要等着哄他入睡之后再去完成,他却怎么都不肯睡觉;有时,父母晚上瞌睡得眼皮直打架,他还在不停地玩耍……面对这样精力充沛的小男孩,你有足够的耐心吗?

其实,父母以所有的耐心和最大的限度去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只是不希望自己的行为态度潜移默化地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父母没有耐心、粗暴,孩子也很难会耐心、温和。

5岁的肖呈特别没耐心,脾气也很暴躁。有时妈妈带他出去买东西,遇到太多人排队,他就会显得非常急躁。妈妈为了纠正他的性格,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一天晚饭后,肖呈又叫妈妈去逛超市。要是平时,正在搞卫生的妈妈会立马放下手边的活儿,先陪他去超市,回来后再继续搞卫生。但这一次,妈妈温和地对他说:“宝贝,我很乐意陪你去超市,可是我还需要搞卫生,要不,你等一下妈妈,好吗?”“不行,去完超市再回来搞卫生。”肖呈霸道地说。

妈妈伸出沾满泡沫的手,对肖呈说:“儿子,你看妈妈满手都是泡沫,要是等一下回来再搞卫生,妈妈又要重新做,这样不行的。你先一边玩玩具,一边等一下妈妈,好吗?”“好吧。”肖呈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妈妈。

面对没有耐心的孩子,父母不妨从小就让他学会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合理,也可以让他等等,锻炼孩子的耐心。2 面对孩子无理的要求,父母要始终如一地拒绝

遇到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时,父母一次都不能妥协。父母对孩子说出“不行”“不能做”时,很多男孩并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为,而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试探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的态度稍有妥协,他们就会敏感地抓住这一点,得寸进尺。此时,作为父母,要坚决地把孩子抱开,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不是继续重复地说“不行”,与孩子较量。孩子从父母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某一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对待孩子的行为,父母要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父母今天这么做,明天又告诉他这样做不行,这样会造成孩子的认知混乱,孩子也会通过“发脾气”的伎俩去获得“通行证”。3 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利和责任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慢慢形成和发展,父母要给男孩一点权利和责任,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事事都顺着父母的意愿,即使是“为他好”。其实,父母有时不妨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承担责任,树立起责任意识。

当孩子把一大堆的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父母要和他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他掉落的东西,让他自己捡起来;如果孩子摔倒了,请不要急着去扶起他,先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凡是他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请放手让他去尝试。

总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同时,还能减少孩子因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发脾气的机会。以骂代教不可行

男孩的管教确实不易,有些父母一看到男孩闯祸,不分青红皂白就开骂,不仅批评男孩的行为,连男孩的人格也一并加以否定。其实,这很伤男孩的自尊心,不利于男孩树立自信和自尊。如果男孩做错了事,父母只需指出他错在哪里、该做什么就可以了,这样的管教会让男孩更加受益。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在养育男孩时,总喜欢边责备边辱骂。比如,“你真笨,这都会错!”“天啊,你怎么就那么不开窍!”“你是猪吗?喝水都能洒一地。”如果男孩不懂事,不善与人交往,有的父母就会骂:“傻啊,你看人家××说话多好听,你看你,叫人都不会!”

相比起对待女孩,大多数父母对男孩的要求更加严格,对待他的错误和缺点也更苛刻。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在养育男孩的问题上,父母不袒护、不放任的态度是没有错的,这种批评的方式也许能得到暂时的效果,但长期使用很容易打击男孩的自尊心,也会导致男孩的脾气变得暴躁,对男孩的身心健康发展极其不利。

小王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在他3岁那年就因病去世了,是妈妈含辛茹苦地把他带大。可是小王长大后,动不动就对妈妈大呼小叫。

原来,小王小时候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由于年纪小,偶尔会犯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可是,到了妈妈眼里就不这样了。自从爸爸去世之后,妈妈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能长大成才,因此对儿子的要求也变得苛刻起来。

只要一看到小王做错了事,她就忍不住口不择言地骂儿子:“你不努力,以后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你除了闯祸还会干什么?一点用都没有!”“我告诉你,我骂你是为你好,你知道吗?”

……

久而久之,随着小王被骂的次数多了,原本活泼聪明的小王变得内向胆小、行事胆怯,也不会沟通和表达,和身边的小朋友距离越来越远。

其实,在中国,大多数孩子都是被骂大的,因为父母总觉得孩子不懂事就得骂,不骂不懂事,不骂不成才,甚至大多数父母像小王的妈妈一样觉得骂孩子是为孩子好。

可事实上,孩子的成长不是骂出来的。父母经常骂孩子,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种体现,在辱骂下成长的孩子难以形成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对他的性格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据心理学研究,批评教育的方式并不适合男孩的心理发展特征。每一个孩子都有上进心,即使是毛病一大堆的男孩,他们也希望得到大人的表扬和肯定。父母多夸奖男孩,无论在精神上、情绪上,男孩都会获得激励,这种积极的正能量可以促进男孩自尊心的塑造,从而增强男孩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其产生“我要做得更好”或者“我会继续努力”的心理。

相反,如果男孩经常遭受到父母的批评,不管做什么都得到否定,父母根本看不到他的付出,也不尊重他的努力,他就会郁郁寡欢,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逐渐丧失自信心和自尊心,变得懦弱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小杰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本着“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思想,对他的教育特别严格,一旦他犯了错误,就会受到爷爷一顿训骂。爷爷对他极其严格,让他变得更加叛逆。比如,奶奶叫他不要把饭弄到地上,他就故意把饭撒到饭桌上,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坏”孩子。

4岁半那年,爸爸妈妈把他接回身边。刚开始,他也特别不听话,故意违背爸爸妈妈的指令做事。妈妈心里急,但妈妈并不会训斥他,而是采取温和的方式来教育他。

一次,他喝水的时候,故意洒了一地的水,妈妈没有骂他笨,而是夸奖他说:“宝贝,你真厉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啊。但是宝宝,下一次要是不把水洒出来就更棒了。”在妈妈的鼓励和肯定下,他感觉到了自己被尊重,也就愿意“做得更好”。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每一次小小的批评和辱骂对他幼小的心灵都是巨大的创伤,父母对他的否定越多,他就越会对自己产生否定的认识。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重新变得听话懂事,不如先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对每一个男孩不要抱有成见,无论他有多么优秀或多么平凡,像小杰的妈妈一样,尊重小杰的每一个行为,他才会做得更好。

父母应该明白,批评是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最大敌人,而培养男孩的自尊心是教育的重要责任。无论处在哪一年龄段的男孩,都不喜欢受到大人的训斥和羞辱,尤其是6岁之前的男孩,他们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每一次训斥都是一种羞辱,打击的是男孩最重要的自尊。男孩更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如果实在有必要指责,父母应该私下善意地告诉男孩,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父母要与孩子坦诚相待。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麻烦,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错误而生气,但最好的办法是与孩子真诚地交谈,让孩子走出误区。

总之,父母粗暴打骂或体罚孩子,对孩子自尊心的塑造非常不利,会明显增加儿童品性障碍的发生,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否定意识,产生抑郁、退缩、胆小等心理,甚至会使男孩产生顶撞、反抗等攻击行为,出现暴力倾向,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形成。不打不骂是教育3岁前孩子的正确方式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指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些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

也就是说3岁前的孩子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他们的很多动作都是无意识的。在这个阶段,孩子犯了错误,如果父母采取打骂的形式对待孩子,并不会对孩子起到警示作用,只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疑惑,慢慢地,他会形成胆小、怯弱的性格。

例如,孩子喝水时不小心洒出水来,父母用打骂来惩罚他,此时在孩子的意识中形成的是“喝水是错的,喝水会招来打骂”,而不会形成“是因为洒水,这不符合喝水的规则才受到惩罚”的意识,从而可能会引起孩子拒绝喝水的心理。

所以,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应该用适当的语气跟孩子讲明错在哪里,该如何去做,而不是动手打孩子。3岁前的孩子,怎能受得了父母的打骂?

然而,如今把打作为教育手段的父母不在少数,结果呢,打不出孩子的行为规范,反而打没了男孩的探索精神,打出了男孩胆小怕事的性格。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合现代男孩的养育,更不适合运用到3岁前男孩的养育过程中,对男孩的身心健康具有许多不良影响。

父母的打骂会让男孩产生恐惧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不听话哭闹的时候,父母就会吓唬孩子说:“你再闹,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起来关进黑房子里,警察叔叔专门抓不听话的小孩子。”受到这种恐吓长大的孩子,就会对警察产生恐惧的心理,甚至一看到警察就会大哭大闹、精神紧张,且万一遇到困难或坏人时,不敢向警察求救,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他们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比较压抑、沉默。

在一个公交车站台上,一位父亲抱着2岁左右的小男孩在等车,为了轻松一点,父亲把男孩从怀中放了下来,让孩子在站台上玩。不一会儿,小男孩看到地上有个食品袋,便好奇地捡了起来,打开袋子,想看看里面有什么。

此时,父亲刚好低头,就看到了小男孩正在使劲地撕包装袋,双手沾满了零食残渍。父亲立马从小男孩手中拿走食品袋,接着狠狠地打小男孩的小手,边打边生气地问:“还乱捡东西不?”小男孩哭着说:“不捡了,不捡了。”

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究未见过的东西,如果父母用打骂的方式来阻止孩子的探索欲望,那么就会降低孩子以后探索新事物的感知能力,使孩子变得胆小害羞。

幼儿对细菌的免疫能力较差,出于卫生考虑,很多父母都不让孩子乱碰脏的东西,如垃圾、硬币或掉到地上的食物。但孩子出于好奇,看到陌生的东西就会伸手去摸摸,捡起来看看。如果捡了,父母就用打手心来让男孩记住不要随便捡地上的东西,却忽略了孩子的好奇天性。男孩的探索欲望被打断了,可能就会让男孩觉得探索未知是不对的,长此以往就会扼杀男孩对自然中事物的热情和兴趣。

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好奇探索,父母往往感到很头疼,既要管住孩子,让他形成良好的习惯,又不能体罚他,该如何去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呢?(1)冷处理男孩的无理取闹。当男孩通过吵闹来要求得到某些东西时,父母要进行冷处理,且表明不能达到他的要求,不能因为孩子的吵闹而满足孩子,更不能以一时的体罚来阻止孩子的要求,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2)对于喜欢乱碰东西、探索的孩子,在不造成身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有指引性地陪伴孩子去探索,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其中的危险。(3)当孩子的行为不对时,可以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看大人的脸色行事,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和生气写在脸上,这样孩子就会敏感地捕捉到,从而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同时,父母要跟孩子解释他的行为中存在哪些错误。(4)父母要给男孩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些事情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比如,可以对他说:“乱碰开水瓶,就会被烫到,就像打针一样痛。”

教育3岁前的男孩的方式有很多种,简单粗暴地打骂是绝对不可取的教育方式。男孩犯了错误,父母以打骂来教育孩子,给男孩留下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有心灵上的伤痕,他们会变得胆小畏缩,不敢去探索、去尝试。另外,有些孩子为了逃避父母的打骂,就通过说谎来隐瞒父母。总之,请别用打骂来教育男孩。尊重,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是在6岁之前形成的。人格的形成,不是父母通过“大棒”教训出来的,也不是通过讲道理教导出来的,而是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形成的。如果儿童生活在相互承认和尊重的环境中,他就会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

在婴幼儿时期,爱和尊重远比教育更重要,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远比更多的知识重要,这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石。所以,与其急着给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不如给他好的关系,爱他,同时尊重他。只有父母尊重孩子,他长大以后才会懂得自尊,也才会尊重他人。

如果把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分为三种情况,那么:第一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会否定他和批评他;第二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忽视他;第三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会尊重他的选择和做法。显然,在最后一种父母的陪伴下成长的孩子更能成才。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先学会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父母总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行事,就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这种教育方式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孩子顶撞父母时,父母就会觉得很伤心,因为感觉孩子不尊重自己。可是,父母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是否尊重过孩子呢,父母应该明白,尊重和理解是相互的。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有权利知道孩子的隐私,就随意地侵犯他们的隐私权,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这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儿都不尊重自己,从而也不会对父母表现出尊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慢慢就会有自己的小秘密,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有些事情他不愿意让父母知道,这时,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如果父母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可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他说话,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尊重,从而他也会尊重父母。父母具体可以这样做:1 涉及孩子的事情不妨多与孩子商量

婴儿刚刚降生就有了自我意识,通过哭闹来表达自我,到了4岁或5岁的时候,儿童就开始建立起早期重要的自尊感,因此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些表现得胆小、唯唯诺诺,有些表现得勇敢、自信,关键就在于父母如何对待孩子。

孩子的事,父母主动和孩子一起商量,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还能让他从内心里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这样孩子才愿意配合父母,并和父母分享他的想法。

4岁的明明正在上幼儿园,很多同学都报了特长班,妈妈担心明明会落后于其他同学,就想让他也学点特长。一天晚饭后,妈妈找明明商量起了这件事情。

妈妈说:“儿子,要不我们也去上个特长班?”

明明疑惑地问:“什么是特长班呀?”

妈妈解释道:“就是学习跳舞、画画、弹钢琴之类的,你要去学什么?”

明明问:“我也可以自己在家里画画。”

妈妈笑着说:“但是在特长班里,会有很多小朋友一起陪你画画,还有老师帮你指导,你就可以很快进步,也能画得更好呢!”

明明想了想说:“那我就没有玩的时间了。”

妈妈提议说:“我们可以周六玩一天,周日再去上课呀!”

明明欢喜地答应了,也越来越喜欢画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步也很快。

妈妈希望明明参加特长班,但她并没有擅自做主帮他决定,而是和明明商量,让他自己决定,也尊重明明的想法。这就让明明感觉到了妈妈的尊重,于是他主动去上课,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安排。2 父母要经常和男孩沟通

父母想要了解男孩的想法,就要经常和男孩沟通,但一定要与男孩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跟他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命令,这样男孩才更愿意与父母沟通,也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

最近一段时间,钟其总是闷闷不乐的,爸爸决定和他聊聊。做完作业后,钟其从房间里出来看电视,爸爸坐到他旁边,对他说:“儿子,爸爸想和你说说话。最近爸爸单位要考试,学习很多新知识,爸爸年纪大了,学习有点吃力,要是考不过,就不能加薪,爸爸挺烦的。”

钟其说:“爸爸,没事的,您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我相信您肯定能考得过,您别太担心。”过了一会儿,钟其又接着说:“我这些天也烦,我后面是一个特别调皮捣蛋的男孩,长得很高,就会欺负我,上课时总是不停地在我后面骚扰我,让我不能集中精力听课。”

爸爸说:“那你跟他说了吗?”

钟其烦恼地说:“说了,但没用,他还是一样。”

爸爸说:“那你可以向老师反映一下,让老师跟他说,如果他还不听,就把他安排到第一排,让他前面没有人。”

钟其说:“可是,我怕老师会训斥我呢。”

爸爸说:“不会的,老师就是要维持课堂秩序嘛。你有问题可以找老师,老师解决不了,你再告诉我,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够处理好的。”

钟其问:“真的吗?”

爸爸说:“当然,我们一起努力。”说完,父子俩伸出手相互击掌,表示鼓励和支持。

在孩子遇到烦恼的时候,爸爸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向孩子说了自己的烦恼,同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对等的交流,让孩子觉得非常轻松,感觉得到了父母的尊重,那么他也会去尊重父母,这样就拉近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3 父母应该学会倾听男孩的想法

如果孩子想要跟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父母在忙什么重要的事情,都要先把手里的事情放一放,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重视和尊重,这样孩子才会有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意愿。

很多孩子都会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因为每次跟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都是一边做事情一边听他们说话。很多父母觉得这没什么影响,其实给孩子的感觉是父母并没有用心地听他说话。下一次,孩子也不愿意主动告诉父母关于他自己的事情了。

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才会主动地向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第三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拿破仑·希尔曾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别。这种很小的差异就是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巨大的差别就是成功和失败的差别!”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男孩成功的关键,积极乐观的心态能激发男孩的热情和创造力,父母要走进男孩的内心世界,培养男孩积极乐观的心态,让男孩获得更多正能量。打造男孩超强的心理素质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于是会采取过度保护孩子的方式,不让孩子受到一点委屈和挫折。然而,当孩子走出家庭这个大怀抱,一旦没有了父母的庇护,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孩子就会失去信心,甚至轻生。这就是孩子心理素质不强造成的。

孩子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父母培养出来的。为了让孩子拥有不孤僻、不怪异、不容易自卑、不脆弱,面对挫折能够淡定从容的心理素质,父母就要注意从小对孩子进行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也是引领孩子未来生活的重要指向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包括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还体现在能与周围人友好相处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适度的自尊和自信。

孩子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而孩子如何去面对生活的不顺,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王凯是个要强的孩子,一年级的几次测试都是班级第一。但是,期末考试,王凯发挥失常,只考到班级第三,这让他心里非常难受。

王凯的妈妈无法理解儿子,对儿子说:“以前都是第一的,这次才考了第三,我看你是没心思学习,不是读书的料。”这一下子就打击了王凯,让王凯也给自己贴上了“不是读书的料”的标签,失去了信心,从此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

李坤是王凯的同学,画得一手好画。可是,他在一次原本感觉有把握的画画比赛中落榜了。回到家看到妈妈,李坤什么都不说,情绪低落。李坤的妈妈看了,说:“儿子,没关系的,失败了没关系。你有勇气参加比赛,就已经值得表扬了,妈妈看到了你的努力,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可是,现在我感到很难受……”李坤情绪低落地说。“儿子,你只要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有收获就可以了,结果如何,我们真的不必在意。”

面对孩子的失败,两个家长的做法截然不同,而两个孩子最后的表现也不相同。受到鼓励的孩子会更加勇敢地面对失败,而受到家长叱喝和否定的孩子则惧怕再一次失败,选择直接放弃努力。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逆境和失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不知以什么心态去面对失败才可怕。父母要积极引导孩子,从小给孩子打造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孩子最大的成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

如今的孩子在优越和溺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缺乏自立自主的品质。父母要有意识地改变观念,减少对孩子的溺爱和迁就,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给孩子更多的自我锻炼的机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提高孩子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教育问题上,父母可以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主权,经常给孩子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一定的责任,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2 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从未受过挫折,这其实不利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很多高中生可能因为一次月考失败或者老师对其态度的转变而放弃学业,这其实与他小时候所受到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从小比较优秀的学生。小时候,他们考试失利时,父母都会开导他们,当他们长大了,独立了,父母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在他们身边,遇到了挫折,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从而选择放弃。

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并通过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客观、宽容、忍耐及豁达的心态。如此,孩子在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保持乐观与自信。也不会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放弃整个人生理想。3 对孩子有所期望,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

第一,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孩子获得他们可能掌握的能力。父母可以对孩子提出一个恰当的期望值,但这个值不能太低,需要孩子经过努力才能达到;也不能太高,孩子尽一切努力都达不到。可以给孩子设计一些促使孩子成功的情景,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父母要有耐心陪伴孩子,不能过于干涉或包办代替,让孩子永远体会不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二,对孩子的言行提出适度的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以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去接纳孩子的各种行为。父母不要吝啬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因为成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评价。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加以调整、改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