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汤头歌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4 07:03:22

点击下载

作者:张浩良等主编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白话汤头歌诀

白话汤头歌诀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汤头歌诀的通俗解释。汤头歌诀以清代汪昂、严苍山氏编写的《汤头歌诀正续编》为基础,适当增加现代有效方。内容包括补益、解表、清热、泻下等21章。方剂分方名、方歌、注释、方剂组成、用法用量、功效主治、附方(加减方)、方义分析诸项。叙述力求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精炼豁达,并在功效主治,方义分析项内结合临床体会加以阐发、补充。使初学者能在临床运用方面有所帮助和启迪。

全书正方246首,附方(加减方)近200首从临床应用看可以说已很丰富了。

作者简介

张浩良,男,1931年生,江苏常熟市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原为江苏省中医学校,中医师资班毕业)。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石河子市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中医治则治法研究》杂志编委、中国科联研究员。从事中医方剂学教研工作及文献研究,先后发表论文170余篇。主编论著有《实用千金方》《中国方剂学精华辞典》《方药心得新论》《泌尿生殖系实用方》《张浩良临床经验集》《张浩良诗文选集》《中外奇趣博览》等。任副主编的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中医药最新研创大全》《本草纲目补正》等。参与编写及编委的有《中医学概论》《中医方剂学讲义》《医学百科全书·方剂学》等共40余部。作者不嗜烟酒,反对赌博,业余常看文学、杂文,爱好旅游。闲暇常笔耕不辍,发表有诗词、散文、小品、游记、杂谈等,见诸正规报刊或杂志。自号勤拙老人。获奖情况有:江苏省中医学校优等生奖、江苏新医学院五好工作奖、《泌尿生殖系实用方》获华东地区科技一等奖、《中医方剂大辞典》获突出工作成绩奖等等。

编写说明

本书将《汤头歌诀正续集》、中医院校教材《中医方剂学讲义》两书中的汤头歌诀加以遴选、解释,是一部初学中医者必读之书。所以语言力求通俗精炼,解释力求明白晓畅。愚自2010年初开始构想、动笔,直到2011年底完成。今将有关编写问题简要说明如下:

一、关于选方:选方原则是:切合临床实用。绝大多数方剂选自清代汪昂、严苍山氏《汤头歌诀正续集》、中医院校教材《中医方剂学讲义》。少数选自山东《中药方剂学》、《实用千金方选按》、《实用方剂辞典》。补充的方剂是比较成熟、疗效确凿可靠,且为临床所常用的,如乌贝散、乌芍散、清开灵、苏冰滴丸(保心丸)等,是为现代验方。对脱离临床实际者,不予收录。

二、关于方歌:如上述选方一样,同样以《中医方剂学讲义》和《汤头歌诀正续集》为依据。如歌诀内容有出入时,一般以《汤头歌诀正续集》为准。但某些歌诀教材优时,则仍采用教材。假若两者均有些小疵,则笔者直接改动一、二字,以求更熨帖。

三、本书体例:本书章节,除个别外,基本上按《汤头歌诀正续集》及教材编纂分立,并以法统方。每方分方名(不立小标题),来源(不立小标题、附于方名下)、方歌、注释、方剂组成、用法用量、功效主治、加减方(或附方)、方义分析诸条。其中注释、加减方或附方可以机动外,余项皆为必立项目。

1.歌诀体例:均为七言体。即每句七个字,每首歌大体均是四句,极少数为六句、八句。一方一首歌,少数一歌二方,一歌二方者,都为附方(加减方)。如附方有二三首者,一般只写一首,以为简约。

2.关于方剂组成:指该方的组成药物,一般均参考《汤头歌诀正续集》和《中医方剂学讲义》,一一列出,药名下再写明配方药量和加工的注意事项,药量均用克为单位。少数方查阅原书,以示慎重。

3.关于用法用量:以往教材对用法用量较为简单,往往是“水煎服”等,语焉不详。今本书加以补充,务求详细、实用。如为丸剂,以往只讲服用多少丸数,今只用克数表示。以切实用。如有现代制剂,亦必提及以利应用。

4.关于功效主治:以往将功效主治分列2项,今将两者合并,以节篇幅。功效用4~8字概括,少数为12字。主治大多依教材叙述,但补充现代医学病名,以利临床应用。

5.加减方或附方:正方是常用方,也是基本方。加减方或附方也是常用方。加减方是指正方外经过加味或减味即为另一方者,如麻黄汤加术即为麻黄加术汤,麻黄汤去桂枝即三拗汤。其加减药味一般只1~2味,不超过3味。如药味加减过多的,今称附方。以示区别。

6.方义分析:包含三方面意思,首先是该方治某某某病症,为何要配伍那些药,加以分析说明,其次是方剂组织的相互关系,即该方的配伍意义;再则要指出该方的宜忌或使用注意,或类方比较。上述三点,前两点一般均要分析叙述,第三点就根据该方特点有则说明,无则从略。

四、本书共收录正方246首,附方(或加减方)共196首,共得442首。主要选收临床常用有效方。这些方剂,如能掌握得好,于临床之际,亦已足够应用。

五、关于注释:汤头歌诀,一般也可以理解,但亦有少数歌诀初学者不易明白,故凡遇难懂者,或易于误解易生歧义者,笔者就简要地酌加解释。以利诵读记忆或掌握。如“中和”“汗淋漓”“急下阳明有数条”“阴结”“脾约”等。

本书注释,全部是为方歌加注。在用法项,古代方书亦有不少难懂术语,如“不津器”“咀”等。对此,笔者就不再加以注释,而是用现代词语直接改写,以利阅读。全国首批国医大师周仲瑛为本书题跋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袁今奇为本书题辞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煌题字序

在当今中国方剂学领域,不知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浩良先生者屈指可数。张老德高望重,医术精湛,老当益壮,诲人不倦,高风亮节,闻名遐迩,巍然中华医界一道景观。大师躬耕教坛六十载,不仅桃李满天下,更以素质教育的特长和贡献引得世人众多的景仰。

素质教育在传统社会是无足轻重的,那时“知识就是力量”。随着时代的进步,这曾经的真理时过境迁。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提出了“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谓知识的知识就是智慧,就是老子“势成之”中的势,就是张浩良先生《白话汤头歌诀》这样睿智的表达。许多人以为素质教育起源于近年对新经济挑战的认识,殊不知浩良教授在几十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早已先见地将传统教育“传道、授业、解惑”即古今发现和验证的自然界物质系统在不同层次上的“势结构”演示,与现代教育的“找势、造势”进行了巧妙恰当的叠加,使教学成为一个不断意识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意识流的形成和涌现,并逐渐积累成知识的知识。这是张老教学和专著价值的一大特色,是大专家深厚底蕴的厚积薄发,也是素质教育的率先实践。

李德昌先生曾强调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者面对一个处处需要创新的时代,因而学习过程必须要使情感势与意识流的作用发生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才能产生智慧达到创新,在大情感势中激励情感势即学习热情和爱的勃发,于是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主题。张浩良教授为核心主题的实现找到了一条捷径,他对中医事业乃至对中华文化深深的挚爱,也为后学作出了光辉的榜样和哲人的引导。

张浩良教授这本书,用通俗的传统的语言讲解方义,用创新的内容分析方义,用密切结合临床的方法指导运用。这完全是科学实用的一本好书,愿读者、学生、病者、中医爱好者一读。

这样的大师,这样的专著,读之受益终身,故乐而荐之。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汤一新庚寅季秋,于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序二

南京中医药大学张浩良教授,余之胞兄,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仍潜心研究,热心临床,专心著述,笔耕不辍,今又有新作问世,真是可敬,可贺。他曾主编堪称“医学之宝典”的《中国方剂精华辞典》,300余万字,发表论文170多篇,著作40余部。胞兄之医术、学术水平在中医学界也是可数的。

胞兄论著如此之丰厚,除天资颖悟,医学基础扎实(20世纪40年代受业常熟名医邵景康氏,边学习边行医,复经省中医学校之深造,且积有六十年临床经验)外,他尊师重道,虚心好学,切磋医术;他好学不倦,精读细读,读书成癖;他广收方论,博通义理,勇于探索;他极少娱乐,惜时如金,写作时食不甘味,夜不安寝,孜孜以求。于是精要方论,皇皇巨著,成于胞兄之三尺书案。

胞兄新作《白话汤头歌诀》虽是通俗之作,实为切合临床实用,初学者必读之书。该书说理深入浅出,明白晓畅,语言精炼,平白易懂,且许多方剂组成分析,皆结合临床经验论述,真可谓是画龙点睛,非泛泛而谈可比。

明末清初思想家、爱国学者顾炎武诗云:“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胞兄八十高龄,精心撰写《白话汤头歌诀》,为中医药园地增添了一朵奇葩,为广大读者、患者、医务工作者送来了治病、健康之指南,也使胞兄桑榆之景更为绚丽多彩。袁今奇教授称此书是“传世佳作”、周仲瑛大师称此书是“方药指南”。诚哉斯言!常熟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 张浩明2010年12月12日自序

封建时代,将中医学贬低为小道。而在中医学界中有些人将方剂视之为小道中的小道,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缺乏理论的产物。其实方剂不论经方和时方皆从临床实践而来。是实践经验的最直接总结,是中医学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应该要认真学习,加以提高和发扬。

如何学习?前人认为编歌诀诵读是个捷径,且行之有效。笔者完全赞同这一论点。但前人所编歌诀,有些较为深奥,不易理解,同时方剂组成的方义,治疗疾病的原理,若能简要加以说明,则将进一步有助于学习。故而笔者不揣谫陋,将古今常用有效的汤头歌诀一一选出,分列各个章节,加以阐释,促使学生走上捷径,事半而功倍,不亦乐乎!

愚从事中医药事业60余年,从事中医方剂学教学研究工作近60年。认为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到临床的纽带或桥梁。中医方剂的实践性很强,必然涉及临床,观察于临床,验证于临床,从而也发展于临床。因此它是整个中医学理、法、方、药中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从方剂学本身而言,研究其组方规律,研究其内在涵义,探讨其配伍关系,分析其外在联系以及现代研究的化学分析,动物实验,提纯有效成分等,可谓至深至微,无穷无尽。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其要点还是要学好古今常用方,打好基础,才能继往开来,蓬勃发展,所以编写本书的出发点也是立足于此。故而力求通俗易懂,平白叙述,以利学习,望读者思之。

书中如有不妥之处,也请读者批评指正!再者,对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赵新芳主任积极协作(编写三个章)应予说明。

最后要对支持本书,为本书题辞和作序的: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袁今奇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南京中医学院院长)周仲瑛大师、四川乐山市中医院汤一新主任、江苏常熟市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张浩明致以衷心感谢!

本书书名初时定为《方剂歌诀新解》,其后又定为《方剂歌诀白话解》,最后确定名为《白话汤头歌诀》。一书三名,敬希读者谅之!张浩良 谨识于勤拙书屋2012年8月10日第一章 补益之剂一、补气1.四君子汤《和剂局方》方歌[1]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注释】[1]中和:指药性平和,无偏热偏寒之弊。方名四君子汤亦是此义。【方剂组成】 人参6克,白术10克,白茯苓12克,甘草3克。【用法用量】 本方为水煎剂,每日一剂,水煎分服。【功效主治】 补益脾胃之气。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面色萎白,体虚易汗,脉细无力等。今常用于脾胃虚弱,肺虚体弱、慢性肝炎、神经衰弱等症,亦可用作保健美容、抗衰老之剂应用。【加减方】

1.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即本方加陈皮、半夏而成。功效主治与原方相近,但可理气和胃化痰。如脾胃气虚而兼气滞者可以选用。

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若将六君子汤减去半夏即为异功散,化痰和中之力就比六君子汤为弱。【方义分析】 本方以人参为主药,人参性味甘平,大补元气,滋养脾肺,提高抗力,对全身机能皆有补益作用,也能益智养颜美容,白术健脾助运,并助人参益气,茯苓宁神健脾化湿和中,甘草养益脾胃,亦能补中益气,合而用之,共成补益脾肺之名方。故对脾肺气虚之症有效。2.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1]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木香苍术易归术,调中益气畅脾神。【注释】[1]阳虚:具体的指气虚。【方剂组成】 黄芪蜜炙10~12克,甘草6克,人参6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8克。【用法用量】 上药8味,加水2碗先浸后煎,水煎2次,去渣,温分服。亦可改制为丸剂服,每次8粒,每日2~3次,食后温开水送服。【功效主治】 调补脾胃,益气升阳。适用于:1.脾胃气虚,中气不足,懒于言语,四肢倦怠,食不知味,而不耐劳动,动则气急,脉来虚软;2.气虚发热;头痛恶寒,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懒言恶食,苔白脉虚大者;3.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以及久疟久痢等。本方亦可用于气虚外感者。【加减方】调中益气汤《脾胃论》即本方去当归、白术,加入木香、苍术而成。功能补益脾胃,理气燥湿,若脾胃气虚而有湿者,可参用此方。【方义分析】 此方为李东垣氏根据《内经》“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的经旨而制定。方中黄芪甘温补气为主药,配以人参(今常用党参代替)甘草补中益脾为辅,再以当归补血、白术健脾、陈皮理气为佐,然后又用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为使。组合成方,共为补益脾胃,益气升阳之剂,故对气虚下陷者用之有效。符合“陷者举之”之理。3.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方剂组成】 白扁豆500克半姜汁浸去皮微炒,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山药各1千克,莲子肉、桔梗炒令深黄色,薏苡仁、缩砂仁各500克。【用法用量】 上药共为细末,密贮。每服6克,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或制为丸剂分服。【功效主治】 补气健脾,和胃化湿。适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吐或泻,形体虚瘦,四肢无力,胸脘不舒,脉虚而缓。【加减方】资生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又名资生健脾丸)即参苓白术散减去大枣,加藿香、橘红、黄连、泽泻、芡实、山楂、麦芽、白豆蔻而成。调理脾胃,益气安胎。广泛运用于妇科、内科、儿科,为脾胃虚弱兼有轻微湿热的平和调理之剂。【方义分析】 此为四君子汤加山药、莲子、扁豆、砂仁、苡仁、桔梗而成。四君子汤为治疗脾胃气虚的名方,今加上山药、扁豆、莲子以补脾,砂仁以和胃理气,茯苓以渗湿,桔梗以载药上行。较之四君子汤更能补虚而助运,故对脾胃虚弱,饮食不消者,更为适宜。《医方集解》所载参苓白术散,多陈皮一味,则理气助运之功更佳。故方歌首句亦将陈皮编入。4.玉屏凤散《世医得效方》方歌玉屏凤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恶效相成。【方剂组成】 黄芪6份,白术2份,防风2份。【用法用量】 上药3味,共研细末。每服9~15克,或作汤剂煎服,用量随症轻重加减。今有口服液及胶囊剂可以选用。【功效主治】 益气,固表,止汗。常用于易感冒者以及表虚自汗者。【方义分析】 此为益气固表名方。主治表虚自汗易感冒者。以及中虚气弱,卫阳不固,表疏而自汗。故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固表,配伍白术健脾补中,充实中焦以资气血之源,佐以防风,走肌表而助黄芪益气御风,且芪、防两药合用,相恶相使,其功益彰。盖黄芪得防风,则补气固表而不虑其敛邪;防风得黄芪,祛风散邪亦不虑其伤表也。实可两相兼顾。5.保元汤《博爱心鉴》方歌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珍。男妇虚劳疮疡痘,阳虚气弱力能振。【方剂组成】 黄芪10~15克,人参10克,甘草3克,肉桂2克。【用法用量】 上药4味,加生姜1~2片(按《景岳全书》加糯米1撮,亦有再加红枣者)水煎温服。【功效主治】 补气温阳。适用于虚损劳怯,元气不足,体弱赢瘦,体倦畏寒,苔白脉沉诸症;亦可用于疮疡,痘症及阳气亏虚者。【方义分析】 人身真元之气本于肾,而脾胃水谷之气与肺呼吸之气合化而充身,此三者为生命之本。若元气不足,中焦气虚,则虚损劳怯之症见矣。此方以人参大补元气,充实脾肺,助以黄芪,益气固表,配以肉桂,温养元阳,再使以甘草,和中益气。共成补气助阳之剂,故对真元不足,阳气虚弱者可以治疗。但本方偏于温补,故对阴虚血少者不宜使用。6.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方歌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方剂组成】 人参3~6克,麦冬6~9克,五味子7粒。【用法用量】 上药3味,水煎分服。今有生脉口服液,每次1支,日3服;亦有生脉注射液,每次1~2支,每日1~2次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输液。可用于急重症。【功效主治】 益气敛汗,养阴生津。适用于1.热伤元气,阴津大耗,汗多体倦,气短口渴,脉来虚弱。2.心脏衰弱,血压低下,有休克倾向者。3.久咳肺虚,咳呛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脉象虚软者。【方义分析】 方以人参为主药,益气生津,养心升压;麦冬甘寒,清热养阴;五味子敛肺止汗。三药合用,共成益气生脉,养阴生津之剂,故对热伤元气,阴津耗伤之症有效。现代研究证明,以本方制成注射剂,治疗轻、中度休克,有明显效果。二、补血7.四物汤《和剂局方》方歌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补功独崇。再加黄芪和肉桂,十全大补补方雄。【方剂组成】 熟地黄、白芍、当归酒浸微炒、川芎各等份。【用法用量】 上药4味,为粗末,每服10~20克,加水煎服。或取饮片,加水先浸再煎,2次分温服。【功效主治】 补血调血。适用于一切血虚、血滞之症;亦常用于妇女月经不调,脐腹作痛,及崩中漏下,血瘕块痛等症。【加减方】

1.八珍汤《正体类要》即本方合四君子汤组成。具有气血双补之功,对气血两亏者可以选用。

2.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即八珍汤再加黄芪、肉桂两药组成。具有补气温阳,滋养营血之功,适用于气血亏虚,元阳不足之症。【方义分析】 此为临床常用名方,也是治疗血虚血滞之基础方。方中地黄滋阴补血,当归养血和血,芍药和营理血,川芎行气活血。地黄芍药相配,是血中之血药,偏于养阴补血,川芎当归为伍,是血中之气药,偏于补血活血,四者相配,可使补而不滞,既能补血,又可调和营血。因此,不仅血虚之证可以应用,即血滞之证也为合适。特别是妇科经产诸症,临床上尤多应用。

临床上,若是血虚宜补者,方中熟地、当归可酌情多用,芍药宜用白芍,而川芎应酌减其量;若是血滞之症,则宜重用川芎、当归,地黄可酌减,而芍药当用赤芍。8.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方歌当归补血东垣笺,黄芪一两归二钱。血虚虚热烦渴甚,脉大而虚此方煎。【方剂组成】 黄芪30~50克,当归6~10克。【用法用量】 上药2味,取饮片,加水适量,先浸后煎,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功效主治】 补气生血。适用于劳倦内伤,血虚发热,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似洪大而虚,以及经行、产后或疮痈溃后血虚诸症。【附方】

当归养血丸《丸散膏丹集成》当归、黄芪、制香附、茯苓、白芍、阿胶各90克、炒白术、杜仲各120克、生地240克、丹皮6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1日3次,温开水送下。功能养血调经。治营血虚滞,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久不受孕等症。【方义分析】 此为补气生血名方。血为有形,但生于无形之气,故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充生血之源,再配当归养血调营。如此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凡劳倦内伤,元气不足,影响阴血生长而亏虚者,因此有效。劳倦内伤,元气亏虚,影响阴血生长,而见发热面赤,烦渴引饮,证象白虎,但此是虚热,白虎汤证是实热,两者不同,不可误用。当细辨之。9.归脾汤《济生方》方歌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漏下总能医。【方剂组成】 黄芪、白术、茯神各30克,人参15克,龙眼肉30克,酸枣仁炒、去壳30克,木香15克,炙甘草7.5克,当归、远志各3克。【用法用量】 上药10味取饮片,加生姜3片,大枣3枚,净水先浸再煎,温分服。今制为丸剂,每服6~8粒,温水下,日2~3次。【功效主治】 益气补血,养心健脾。适用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失眠惊悸,自汗盗汗,虚热体倦,饮食少思。亦可用于妇人脾气虚弱,崩中漏下。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方义分析】 本方所治为脾虚血少,心脾两虚之证,故常见心悸失眠、惊悸健忘等症。所以方用参、芪、术、草补脾益气,当归、龙眼养血补心,远志、枣仁安神定志,更加木香一味理气醒脾,使全方补而不滞。故本方实是气血双补,心脾同调之剂。

心主血而脾统血,若脾气虚弱而不能统血,则可见紫癜、崩中、经漏等症,此方益气健脾,脾健而能统血,则诸症可解。10.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伤寒论》方歌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方剂组成】 炙甘草30克,大枣7枚,阿胶10克,生姜15克,人参6克,生地黄40克,桂枝10克,麦冬15克,麻仁10克。【用法用量】 上药9味加酒适量,净水先浸再煎,取400毫升,去渣,入阿胶烊化,分温服。【功效主治】 益气复脉,补血滋阴。适用于:1.气虚血少,心功能受损,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红少苔,甚或舌质干而萎者。2.虚热咳嗽,痰中带血丝,气短消瘦,虚里跳动,虚烦不得眠,自汗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象虚数者。【方义分析】 本方重用炙甘草。仲景用甘草,一般用1两(5克),有时多用也只用2两(10克),今此方用至4两(20克),说明重用炙甘草以培补中气。再加人参、大枣补气养胃,以资血脉之源。复用桂枝,生姜宣通阳气,调和营卫。地黄、阿胶、麦冬、麻仁滋阴补血,以养心阴。合用之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诸症自可消除。至于虚劳肺痿,咳嗽痰血气血两亏者应用此方亦颇为合适。三、补阴1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方歌六味地黄益肾肝,萸药丹泽地苓专。加入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养阴明目加杞菊,都气丸入五味搬。肺肾两调金生水,麦冬加为长寿丸。【方剂组成】 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干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用法用量】 上药6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儿每服3丸,温水化下,成人每服10克,每日2~3次口服。今常作汤剂水煎服或取浓缩丸,每次8粒,日2~3次口服。【功效主治】 滋养肝肾之阴。适用于肾阴不足,虚而有火,腰膝痿软,骨热酸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自汗盗汗,遗精梦泄,消渴淋沥,舌燥咽痛,齿牙动摇,足跟作痛等症。【加减方】

1.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功能滋阴泻火。主治阴虚火旺,潮热骨蒸等症。

2.杞菊地黄丸《医级》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菊花而成。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明目。主治肝肾不足,眼花歧视,或眼目枯涩干痛等。

3.都气丸《医宗已任编》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而成。功能补益肝肾而敛肺。主治肾虚气喘,面赤呃逆等症。

4.八仙长寿丸《医级》即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而成。功能补益肺肾。主治肾虚咳喘等症,亦可用作健身长寿之剂。【方义分析】 此为宋代儿科名家钱乙氏之名方。钱氏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不宜温药,故将张仲景肾气丸减去附桂而成本方。

方中有补有泻,寓泻于补,为通补开合之剂,亦即三补三泻之方。方中熟地滋阴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滋养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泄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补养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助之。药虽六味,却有补有泻,有开有合,三阴并补,补中有泻,实为补剂之标兵也。12.左归饮《景岳全书》方歌左归萸地药苓从,杞草齐成肾水功。若要为丸除苓草,更加龟鹿菟膝用。【方剂组成】 熟地6克、9克或加重至30克、60克,山药6克,杞子6克,茯苓6克,山茱萸3克、6克,畏酸者少用之,炙甘草3克。【用法用量】 上药6味,加水2钟,煎七分,食远服。【功效主治】 补益肾阴。适用于1.肾水不足,腰膝酸软,遗精滑泄,口燥盗汗,或阴虚阳盛,阴土受损发为噎膈。2.伤寒病,阴液耗损,唇舌焦黑,大渴引饮。【加减方】

左归丸《景岳全书》大熟地240克、山药120克、枸杞120克、山茱萸肉120克、川牛膝酒洗蒸熟90克、菟丝子120克、鹿胶120克、龟胶120克。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前用温开水或淡盐汤送下10克,每日2~3次。主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运,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症,俱宜此方主治。能壮水之主,培左肾元阴,而精血自充。笔者经验,凡精弱、精少、精子畸形多而不育者,此方有显效。【方义分析】 此是六味地黄丸的衍化方,即将六味地黄丸原方减去丹皮、泽泻,加入枸杞、甘草而成。方中熟地、枸杞、萸肉滋补肝肾之阴,使水旺而火不生;茯苓、山药、甘草滋养脾胃之阴,使土润而可滋养肺肾。如是则阴平而阳秘,身体安和。故对肾水不足,或阴土受损者可以有效。

本方虽源自六味地黄丸,但两者略有不同,六味地黄丸寓泻于补,治疗肾阴虚而有火之证,故方中配伍丹皮之泻火,泽泻之渗湿,而本方则为纯甘补阴之剂,治疗肾阴亏虚证,故方中去凉泻之药而加杞草以补肝肾。用者审之。1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歌大补阴丸治水亏,火炎劳热此方煎。地黄龟板兼知柏,猪脊脂膏蜜和为。滋肾通关桂柏知,溺癃不渴下焦医。【方剂组成】 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120克,熟地酒蒸、龟板酥炙各180克。【用法用量】 上药4味,共为细末,用猪脊髓蒸熟,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心盐白汤下。今改作汤剂水煎服;或用浓缩丸剂,每服8丸,每日2~3次口服。【功效主治】 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虚汗,咳嗽、咯血、吐血,烦热易饥,足膝疼热,舌红少苔,脉象弦数者。【加减方】

通关丸《兰室秘藏》(又名滋肾通关丸)黄柏、知母各30克、肉桂7.5克。共为末,制为丸。每服3~9克,日2次。功能清湿热,助气化。主治下焦湿热,口不渴,小便不利。【方义分析】 本方是滋阴降火的常用名方。朱丹溪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宜常养其阴,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斯无病矣”。方中黄柏、知母皆为苦寒坚阴之品,能平相火而保真阴,熟地、龟板滋阴潜阳,猪脊髓以髓补髓,均能益水以配火,合用成为壮水制火之剂,故应用于阴虚火旺之症,极为合适。

本方与六味地黄丸同为补益肾阴之剂,但六味丸证主要在肾阴亏虚,火旺较轻;而本方则是阴虚而火旺者,火旺明显,有所不同,学者宜区别之。14.虎潜丸《丹溪心法》方歌虎潜脚痿是神方,虎骨陈皮共锁阳。龟板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制丸尝。【方剂组成】 黄柏250克酒炒,龟板120克酒炙,知母30克,炒熟地、陈皮、白芍各60克,锁阳45克,虎骨30克炙,干姜15克。【用法用量】 上药9味共为末,酒糊为丸,或粥糊为丸。每服9克,每日2~3次,食前淡盐汤送服。【功效主治】 滋阴降火,强壮筋骨。适用于肝肾阴亏,腰膝酸楚,筋骨痿软,脚足瘦弱,步履乏力,舌红少苔,脉象细弱者。【加减方】

虎潜丸《医方集解》(又名健步虎潜丸)较本方多当归、牛膝、羊肉三味,主治相同,其组织、功效比原方更胜。【方义分析】 《内经·素问痿论》有肝气热发为筋痿,肾气热发为骨痿的论述。说明热伤阴血,不能濡养筋骨,可以成痿。故丹溪此方用知母、黄柏以清热泻火,地黄、龟板、白芍以滋养真阴,锁阳虽属于甘温,但可补阴益精,善治痿症,更加少佐干姜以温中,陈皮以理气,是防止寒药阴凝碍运的妥善配伍。最后要谈到虎骨,是强壮筋骨之要药,但现在虎属于保护动物,不能应用,临床上可选用鹿骨、狗骨以代之。15.一贯煎《柳洲医话》方歌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装,当归川楝水煎服,肝肾阴虚是妙方。【方剂组成】 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克,生地黄18~45克,枸杞子9~18克,川楝子4.5克。【用法用量】 上药6味水煎去渣,温服。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1.5克。【功效主治】 滋阴疏肝。适用于肝肾阴虚,气滞不运,胸胁脘腹作痛,吞酸吐苦,或疝气瘕聚,脉象细弱,或作虚弦,舌无津液,舌红少苔,或干绛无苔者。今常用于慢性肝炎、萎缩性胃炎真阴耗损者。【方义分析】 此为滋阴疏肝的名方。方中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滋养肺、肝、肾三阴,是金水相生之义,酌加川楝子疏肝理气,盖肝肾阴虚者,每多肝气郁结,故在滋阴的同时加入少许疏肝之品是十分合理的。但临床之际,如用于慢性肝炎,肝功能差时,因川楝子有小毒,改用柴胡、绿梅花之类比较妥当。《医宗已任编》滋水清肝饮用当归、白芍,枣仁、山栀、熟地黄、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柴胡组方,功能滋养肝肾,清热疏气。主治肝肾阴虚。胁胀脘痛,舌红少苔,脉弦细等症,其配伍可供参考。16.大造丸《扶寿精方》方歌河车大造地天冬,黄柏人参牛膝从,龟板麦冬川杜仲,阴虚劳伤此方宗。【方剂组成】 紫河车1具,米泔水洗,焙,龟板童便浸3日,炙黄60克,黄柏去粗皮,盐酒浸,炒45克,杜仲酥炙45克,牛膝酒浸,晒干36克,麦冬36克,天冬36克,生地75克入砂仁末18克,茯苓60克,好酒煮7次去茯苓不用,人参30克。【用法用量】 上药除地黄用木舂为膏,余共为末,和地黄膏再加酒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9~12克,早晨温开水或淡盐汤送服。【功效主治】 养阴清热,补肾益肺。适用于虚损劳伤,咳嗽劳伤,口干咽燥,消瘦乏力,盗汗遗泄等。【方义分析】 本方又名河车大造丸。方以河车为主药,大补精血,本“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意。人参益气生津,龟板、地黄滋补真阴,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天冬、麦冬养阴清金,润肺止嗽,更加砂仁理气醒胃,茯苓渗湿健脾,可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是配方之至善者。

从总的来说,本方以血肉有情之品调补虚损,振奋生机,以治其本,又以清相火除骨蒸润燥宁肺以治其标,标本兼顾,配合极为得体。故对虚损劳伤,精血大亏,虚火潮热等症可以适用。《汤头歌诀》所载此方有当归、杞子、五味、苁蓉、锁阳温肾补阳。实为阴阳并补,不寒不热之剂。当适用于真元大亏,阴阳并损之症,若阴虚火旺且热盛者非所宜也。用者辨之。17.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方歌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寻,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咳嗽宁。【方剂组成】 阿胶45克麸炒,马兜铃15克焙,牛蒡子炒香,甘草炙各7.5克,杏仁7个去皮尖,糯米30克炒。【用法用量】 上6味,共为细末,每服3~6克,水一盏,煎至6分食后温服。今常作汤剂,水煎分服。【功效主治】 养阴补肺,宁咳止血。适用于肺阴亏虚,肺虚有火,咳嗽气逆,咽喉干燥,咳痰较少,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浮而数。【方义分析】 此为补肺养阴止咳常用方。主治肺虚有火,灼伤肺阴,以致咳嗽气逆,咽干口燥,甚或咳伤肺络,痰中带血。故方用阿胶为主药,补肺养阴,养血止血;配以马兜铃清热化痰,宁嗽止咳;牛蒡子宣肺利膈,祛痰止咳;杏仁苦润,止咳平喘;再加甘草和中益胃,培土生金,又配糯米补益肺脾。共奏养阴补肺,宁咳止血之功,故对阴虚有火,咳嗽痰血者有效。若肺肾阴亏者亦可酌加麦冬、生地、百合等以加强补阴之功。惟外感风寒咳嗽者不宜妄用。四、补阳18.肾气丸《金匮要略》方歌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调肿胀除。【方剂组成】 干地黄240克,山药120克,山茱萸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牡丹皮90克,桂枝30克,附子炮30克。【用法用量】 上药8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15丸,加至25丸日再服。今常用浓缩丸,每服8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下。【功效主治】 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不足,腰痛脚弱,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不仁,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而欠,尺脉沉弱,以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病症。今常用于慢性肾炎、肾虚阳痿、慢性咳嗽、糖尿病等。【加减方】 济生肾气丸《济生方》(一名加味肾气丸)即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组成。功能温补肾阳,利水消肿。主治脾肾阳虚,小便不利,腰重脚肿,水气不化之症。【方义分析】 此方为仲景温补肾阳之名方。方用地黄、萸肉、山药补益肝、脾、肾三脏,配伍丹皮、茯苓、泽泻以渗湿健脾,复酌加少量附、桂以温补肾气。取“少火生气”之义。前人评价此方的配伍特点是“扶阳而火不生”,“水去而阴不伤”。关键在于重用地黄而少用温药附桂之故。然利水之功毕竟较弱,所以济生方加用车前、牛膝以增强之;临床可视水肿之轻重再加选用可也。19.右归饮《景岳全书》方歌右归饮治命门衰,附桂山萸杜仲裁,地草淮山枸杞子,便溏阳痿服之宜。【方剂组成】 熟地黄6~9克或加至30~60克,山药炒6克,枸杞6克,山茱萸3克,甘草炙3~6克,肉桂3~6克,杜仲姜制6克,制附子3、6、9克。【用法用量】 上药8味,加水2钟,煎至7分,食远温服。【功效主治】 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不足,气怯神疲,腰酸腹痛,肢冷脉细,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症,亦常用于阳痿、早泄、大便稀溏,男子不育等。【加减方】

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240克、山药炒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枸杞微炒120克、菟丝子制120克、鹿角胶120克、杜仲姜汤炒120克、肉桂60克渐加至120克、当归90克、制附子自60克渐加至180克。将熟地黄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2~3丸以白开水化下。主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利频作,或小便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关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泛溢浮肿。总之,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肢不收,或阳衰无子等症。但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方义分析】 此为肾气丸的的加减方。方中熟地、萸肉、山药补肾益阴,加入枸杞以助培补左肾之真阴,附子、肉桂温养肾阳,加炙甘草补益中气,杜仲强肾益精。合而成为温补肾阳之剂。补阳为什么还要用补肾养阴之品呢?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是也。现代临床常用于肾阴肾阳俱虚或肾阳虚衰,精薄精少而不生育者有一定效果。20.还少丹《杨氏家藏方》方歌还少温调脾肾寒,茱淮苓地杜牛餐,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蒲味枣丸。【方剂组成】 熟地黄60克,山药、牛膝、枸杞子各45克,山茱萸、茯苓、杜仲、远志、五味子、楮实、小茴香、巴戟天、肉苁蓉各36克,石菖蒲15克,大枣30克。【用法用量】 上药15味,大枣煮烂,去皮核取肉,余药为细末酌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每日2次盐汤送下。【功效主治】 补肾养心,益阴壮阳。适用于心肾两虚,劳伤亏损,腰膝酸软,失眠健忘,面色少华,心悸怔忡,少年阳痿等。【方义分析】 此为温阳补肾宁心之剂。方中巴戟、苁蓉、杜仲、茴香、楮实补肾温阳;熟地、杞子、萸肉、山药滋养阴分;茯苓、远志、菖蒲、五味宁心安神,佐牛膝配杜仲,可以补养肝肾,强壮腰膝;加大枣合地黄,可养血养心,诸药相配,共成益阴壮阳,养心补肾之剂。故对阴阳两虚,心肾不足者有效。现代临床用于抗衰老有一定效果。第二章 发表之剂一、辛温发表1.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1]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注释】[1]汗淋漓:此形容服药后病情可微汗而解,但用药不宜大汗淋漓。当作形容解。【方剂组成】 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10克,甘草5克。【用法用量】 上药4味,加水适量煎2次,过滤去渣,温分服。【功效主治】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咳喘,脉浮紧者。【加减方】

1.麻黄散《和剂局方》麻黄300克,桂枝180克,杏仁、甘草各9克,诃子皮、款冬花各90克,加好茶叶3克。共为细末。每服6克,水煎服。功能解表宣肺,疏风宁嗽。治风寒咳嗽,喘息痰壅,坐卧不安,风邪未净,开合不利,苔薄白,脉浮滑者。

2.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即麻黄汤原方加白术(今可改用苍术)而成。治湿热身烦疼者。

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麻黄去节15克、杏仁10个去皮尖炒、薏苡仁15克、甘草5克。上为粗末,每服12克,水一盏半,煮8分,去渣温服,有微汗,避风。功能祛风除湿。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哺加剧者。

4.三拗汤《和剂局方》麻黄不去节6克、杏仁不去皮尖10克、甘草不炙3克。上药3味,为粗末。每服15克,水一盏半,姜5片,同煎至1盏,去渣温服。以衣被复卧,取微汗。功能发散风寒,止咳平喘。治感冒风邪,鼻塞身重,语音不出,或伤风受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方义分析】 此为辛温解表之名方。主治风寒表实证。风寒束表,治当辛温发表,故方用麻黄为主药,辛温解表,宣肺平喘,配以桂枝,温经发汗,助麻黄发表散邪。再以杏仁利肺下气,止咳平喘,以佐麻黄宣肺。合甘草具辛甘发散之义,且调和诸药。四药相配,共成发表散邪,宣肺平喘之剂。故适用于风寒表证,皮毛闭塞,肺气不宣,无汗咳喘之症,可以有效。2.桂枝汤《伤寒论》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加重桂枝可降逆,倍用芍药腹痛松。或加葛根医项强,或加大黄表里通。【方剂组成】 桂枝15克,芍药15克,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12枚。【用法用量】 上药5味,取饮片,加水先浸再煎,温服取微汗。亦可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一般一日一剂,若病重者,可加服。【功效主治】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塞干呕,苔薄白,口不渴,脉象浮缓或浮弱者。【加减方】

1.桂枝加桂汤《伤寒论》桂枝汤原方再加桂枝10克而成。治桂枝汤证而见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腹者。

2.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桂枝汤原方再加芍药15克而成。治桂枝汤证而见腹满痛者。

3.桂枝加大黄汤《伤寒论》桂枝汤原方加大黄6~10克,芍药15克而成。治桂枝汤证而见腹满大实痛者。

4.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桂枝汤原方加葛根20克,并将桂枝、芍药各减5克而成。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而恶风者。

5.桂枝红花汤《医门棒喝》即桂枝汤加红花6克而成。治桂枝汤证兼瘀血阻络,胸胁疼痛者。【方义分析】 此为仲景名方之一。主治风寒表虚证。治当解肌发表。故方用桂枝辛温发表,温经散寒为主药;芍药能和血脉,调和营气,兼可敛阴,用以为辅;佐生姜、大枣助桂、芍以和营卫,使甘草和中。桂、姜之辛,配伍甘、枣之甘,共成辛甘发散之剂。故对风寒表证而表虚有汗者有效。

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目的是温降气逆,故可治桂枝汤证而兼见气上冲逆的奔豚证。桂枝加芍药汤重用芍药,目的是缓急止痛。故可用于桂枝汤证而兼腹部挛痛者。桂枝加大黄汤,加用大黄可以通里泻下,可治桂枝汤证而兼里实腹痛之证。桂枝加葛根汤,加入葛根可以输布津液,专治项背强几几,故可治桂枝汤证而兼项背牵强不利者。桂枝红花汤,即原方中加入红花而成,红花活血化瘀,故可治桂枝汤证而兼瘀血阻络胸胁疼痛者。于此可见临床治法随症变化之妙。3.大青龙汤《伤寒论》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枣姜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方良。【方剂组成】 麻黄去节18克,桂枝6克,甘草6克,杏仁去皮尖40粒,石膏15克打碎先煎,生姜10克,大枣5枚。【用法用量】 上药7味,水煎分服。取微汗为宜,汗出多者,以温粉(牡蛎、糯米粉)扑之。【功效主治】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脉象浮紧,身疼痛,无汗,烦躁者。【方义分析】 此是麻黄汤的加量加味方。亦即倍用麻黄、甘草药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麻黄汤发汗解表,表寒重者,故加重麻黄之量,以加强发汗解表之力;若表寒重而里热已炽者,故复加石膏以清热除烦;然后再倍用甘草以和中,加姜枣和营卫,兼可助发汗解表也。总之,可以祛除风寒,兼能清热,故对外感风寒之邪而兼里有郁热者有效。4.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在变通。【方剂组成】 羌活15克,防风10克,苍术10克,细辛5克,川芎10克,白芷6克,生地黄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用法用量】 上药9味,取饮片,加水先浸后煎,温分服。《汤头歌诀》加生姜、葱白煎服,其法可取。【功效主治】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苔薄黄者。【方义分析】 此为治疗外感风寒湿邪之常用方。风寒湿邪表证,治当祛除风湿,发散表邪。故方用羌活、防风、苍术祛风除湿,发表解肌;川芎、细辛、白芷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生地、黄芩养阴清热,且生地可以制约辛温香燥之弊。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可发散风湿,兼清里热,故对风寒湿邪之表证可以有效。惟方中药偏温燥,非温热表证所宜,用者宜注意之。

在临床上此方治疗风湿病有效,但地黄用量宜适当加量,可逐渐递增。二、辛凉解表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方歌麻杏石甘汤法良,四药组合有擅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急煎尝。【方剂组成】 麻黄12克去节,杏仁15克去皮尖,甘草6克,石膏18克打碎先煎。【用法用量】 上4味,水煎去滓,分温服。【功效主治】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化而为热,热壅于肺,咳逆气急,鼻翼扇动,口渴,有汗不解,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方义分析】 本方是辛凉解表的祖方。主治风寒表证化热或风热表证。治法当辛凉解表。故方用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石膏辛寒,清泄肺热,麻石相配成为辛凉解表之剂。再配杏仁助麻黄平喘止咳,配甘草调和诸药,共成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剂。故对外感风邪,热壅于肺者有效。6.银翘散《温病条辨》方歌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方剂组成】 银花30克,连翘30克,苦桔梗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荆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用法用量】 上药8味,共为细末。每服18克,用鲜苇根煎汤,香气大出,即可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矣。病重者约4时1服,日3服,夜1服;轻者6时1服,日2服,夜1服;病不解者,作再服。【功效主治】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解,微恶风寒,头痛咽疼,口渴咳嗽,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者。【加减方】

1.银翘汤《温病条辨》银花15克、连翘9克、竹叶6克、生甘草3克、麦冬12克、细生地12克。水煎分服。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浮者。

2.银翘解毒片《上海药品标准》即银翘散原方去牛蒡子,加板蓝根制为片剂。每次4片,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功效主治基本相同。

3.维C银翘片(各大制药厂均有生产)为中西药混合组方。除中药银翘外,尚含西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成分。具有抗感冒病毒、清热解表作用。可用于流感、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方义分析】 此为辛凉解表常用代表方。主治风热表证。风热表证,其治当辛凉解表。故方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银花且有透表作用,再加竹叶、芦根以加强清热之功。薄荷、豆豉、荆芥辛凉解表,其中荆芥虽属辛温之品,但辛而不重,温而不燥,与辛凉解表药配伍,可以增强解表祛邪之功。桔梗、牛蒡、甘草宣肺利咽,亦助解表。诸药相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故对温病初起,风热外感诸症有效。7.桑菊饮《温病条辨》方歌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方剂组成】 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5克,桔梗6克,甘草3克,芦根30克。【用法用量】 上药8味,水2碗,煮取1碗。日2服。今有制成丸剂者,名桑菊丸,每服6~9克,1日3次口服,温开水送下。【功效主治】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适用于风温初起,身热不甚,但咳,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数者。【方义分析】 本方为辛凉轻剂。主治风温初起,身不甚热,但咳微渴者。吴鞠通说:“咳,热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甚也,渴而微,热不甚也。”病不甚故用轻剂治之。方中桑叶、菊花疏风清热,薄荷辛凉透表,杏仁止咳化痰,桔梗、甘草清利咽喉,连翘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诸药相配,共成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剂。

本方为辛凉轻剂,银翘散为辛凉平剂,两者作用有轻重之别,桑菊饮主治风温初起,身不甚热者,是风热之轻症,银翘散主治温病初起,但已身热口渴者,热邪较盛,两者所治病症亦有轻重之别,当细析之。8.竹叶柳蒡汤《医学广笔记》方歌竹叶柳蒡干葛知,蝉衣荆芥薄荷司,石膏粳米参甘麦,初起风痧此可施。【方剂组成】 西河柳15克,荆芥3克,干葛4.5克,蝉蜕3克。薄荷3克,炒牛蒡4.5克,知母3克,玄参6克,甘草3克,麦冬9克,淡竹叶30克,甚者加石膏15克、冬米3克。【用法用量】 上药取饮片,加净水先浸再煎,温分服。日2~3次。【功效主治】 发表透疹,清泄肺胃。适用于痧疹透发不出,肺胃热盛,喘咳,烦闷燥渴,及咽喉肿痛者。【方义分析】 本方以西河柳、竹叶为主药,西河柳善于透发痧疹,芳香发散,竹叶清肺胃之热,配葛根、荆芥、蝉衣、薄荷以助河柳之辛散透疹,知母、玄参、麦冬清热生津,助竹叶以清肺胃。宜于痧疹透发不出,里热伤津之症,透而能清,清里又能生津,更加甘草,善以解毒,并调和诸药,合而成为发表透疹,清泄肺胃之剂。若里热盛者,可加石膏适量,以清阳明,加冬米以养胃气。如果石膏、知母、甘草、冬米相合,则是白虎汤方的合方了,白虎汤清阳明里热,故当用于麻疹肺胃大热者,否则不宜妄投。

现代临床上治疗麻疹主要防止麻疹肺炎的发生,中医防止麻疹肺炎发生的重要手段主要是透疹和清热解毒两个方面。透疹则用本方,清热解毒就是配合白虎汤、银翘白虎汤等,上面组成中说道“甚者加石膏”即含有这层意思。三、扶正解表9.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最相宜。【方剂组成】 生玉竹(葳蕤)6~9克,生葱白3~5枚,桔梗5克,东白薇6~10克,豆豉9~12克,薄荷6~10克,甘草3克,红枣3枚。【用法用量】 上药8味,加水煎2次,乘温分服。【功效主治】 滋阴清热,发汗解表。适用于感受外邪,而素体阴虚者。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极微,舌红脉数,咳嗽心烦,咽干口渴等。【附方】

白薇散(汤)《小品方》葳蕤(玉竹)12克、白薇、杏仁各9克、麻黄3克、独活、川芎、青木香、甘草各5克、石膏18克。水煎分温3服。功能解表清里,养阴扶正。治外感病,寒温夹杂,热壅气郁,恶寒发热,无汗咽干,头痛口渴,舌红苔薄,脉数者。【方义分析】 此为滋阴解表代表方。主治外感表证,而素体阴虚者。治宜解表与滋阴相配。故方用玉竹为主药,滋阴生津,以充生化之本。配伍葱、豉、薄荷、桔梗疏散外邪。白薇善清内热,阴虚之体,易于生热,故必用白薇以清之。再佐红枣、甘草以甘润增液,生津养血,以助玉竹扶正滋阴。如此配合,可以发汗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恋邪,庶可表解阴复,其病霍然。10.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方歌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生姜装,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效彰彰。【方剂组成】 葱白连根30克,干葛20克,新豆豉10克,生姜5片,生麦门冬10克,干地黄10克,劳水适量(今可用纯净水)。【用法用量】 上药前6味,入劳水(亦名千扬水,今可改用纯净水)先浸再煮,减三分之二,去滓,分温三服。如觉有汗,微微加衣被复之。【功效主治】 养血解表。适用于病后阴血亏虚,调养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如吐血或咯血、衂血、便血等)之后,复经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脉浮无汗者。【方义分析】 本方用葱白,豆豉即含葱豉汤之意,可以平和发表,再助以干葛以助解肌,生姜以助辛散。再配地黄,麦冬以养血滋阴,合而成为养血解表之剂,故对阴血亏虚复感外邪者,可以适用。

经云:甚在皮者,汗而发之。说明外感表证,治当解表。但若素体阴血亏虚者,不能单纯发汗,且不宜选用峻猛之发散药,如妄用峻药攻表,则很可能因汗伤阴,所以仲景有“亡血忌汗”之戒。故本方选用温和的葱、豉、葛、姜以疏表,并配伍地黄、麦冬养血滋阴,照顾其素体之虚。如此应用则可双方兼顾,标本两治,收效更佳。如热重者,则可加入黄芩、银花之类;出血未止者,可酌加白茅根、阿胶等。11.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方歌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除去细辛加炙草,少阴反热亦能康。【方剂组成】 麻黄10克,制附子10克,细辛6克。【用法用量】 上药3味,以净水1碗,先煮麻黄,减五分之二,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半碗,温服,日3次。【功效主治】 助阳解表。适用于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见恶寒较重,发热较轻,头痛身痛,无汗脉沉者。现代临床亦用此方治疗过缓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效果,可供参考。【加减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即本方去细辛,加甘草组成。治素体阳虚,复感风寒,发热恶寒,手足不温,苔白脉沉者。或治水气病,身面浮肿,小便不利,脉沉小者。功效与主治基本与上方相近。但止痛之功稍逊。【方义分析】 本方证在《伤寒》原书称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少阴病本为阳气虚寒证,应不发热,如病初起而反发热,可知是感冒外邪而有表证,但表证当脉浮,而今脉反见沉,说明虽有表证而病在少阴,阳虚兼见表证也。故方用麻黄以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以奋发素虚之阳气,亦所以助其发表散邪也。再配细辛通彻表里,内祛少阴之寒邪,外解太阳之表征。药虽三味,配伍精当,效力宏著,是温经助阳解表之名方,故对阳虚而表寒之证,可以有效。12.再造散《伤寒六书》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方剂组成】 黄芪10克,人参3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甘草6克,熟附6克,细辛3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煨生姜3片,大枣3枚。【用法用量】 上药12味,加净水先浸再煎,待水煎剩减半时,温分服。【功效主治】 助阳益气,发汗解表。适用于阳虚气弱,感冒风寒,头痛关节痛,身热恶寒,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音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而无力者。【方义分析】 本方主治阳气虚弱而感冒风寒之证。其治当用助阳解表。故选用人参、黄芪、附子益气助阳,以充实正气。配伍桂枝、细辛、羌活、防风、川芎发散风寒,解肌发汗。芍药、甘草以助养液,使汗不太过。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合而用之,共成助阳益气,发汗解表之剂。对阳气素虚复感风寒者,极为合适。陶节庵曾说过:人但知参芪能止汗,而不知其能发汗,因在表药队中,则助表药而解散也。说明参芪附子配伍在发散药中可以鼓舞阳气而助解表散邪。13.人参败毒散《和剂局方》方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方剂组成】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独活、人参各5克,茯苓10克,甘草3克,生姜3片,薄荷2克。【用法用量】 上药12味,入净水先浸再煎,去渣每日2~3次口服。【功效主治】 益气解表,散风祛湿。适用于感冒风寒湿邪,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气逆。亦治时疫、痢疾、疮疡诸症而见上述症状者,皆可应用。【方义分析】 此为补气解表常用方。主治外感表证而兼气虚者。治当益气解表,故本方以人参补气扶正,增强人体抵抗力。羌活、独活疏风祛湿,配伍川芎,对风湿外袭而头痛项强或肢体疼痛者更佳。再助柴胡、薄荷解表散热,枳壳、桔梗、茯苓理气化痰。生姜以散寒和胃,甘草以调和诸药。共成扶正益气解表之剂,对外感风寒湿邪之表证颇为适宜,平素气虚者,尤当首选。惟方中药性偏于温燥,当用于风寒夹湿之症,若为温热表证,非所宜也,用者审之。14.参苏饮《和剂局方》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方剂组成】 人参(今用党参)、紫苏叶、前胡、半夏、葛根、茯苓各22.5克,陈皮、甘草、桔梗、枳壳、木香各15克。【用法用量】 上药11味,共为粗末,每服12克,水半盏,加生姜5片,枣3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功效主治】 益气解表,行气化痰。适用于体虚气弱,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咳嗽多痰,或素有咳嗽,而复外感,苔白腻,脉浮细而弱者。【方义分析】 方中苏叶、葛根解表散邪,人参(党参)、茯苓、甘草益气补中,陈皮、半夏合茯苓、甘草即二陈汤方义,可以理气化痰,枳壳、桔梗、木香疏理气机,前胡合苏叶可以助发表,合夏陈可以助止咳化痰。合而用之,故为扶正解表,理气化痰之名方。本方与人参败毒散类同,但败毒散益气解表而发散风湿,本方则益气解表而化痰止咳,同中仍有差别,不可混淆。四、兼症解表15.小青龙汤《伤寒论》方歌[1]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秽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注释】[1]水气:水饮、痰饮之义。小青龙汤现代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痰饮病症。【方剂组成】 麻黄10克,芍药10克,细辛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桂枝10克,半夏15克,五味子8克。【用法用量】 上8味,以水2碗,先浸再煎,减半,去上沫,再煮水剩三分之一时,温服。【功效主治】 解表化饮,止咳平喘。适用于风寒外感,内停水饮(痰饮),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而稀,苔白滑润,口不渴,脉浮而紧者。或痰饮咳喘,身体疼重,肢面浮肿者。【加减方】

1.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即小青龙汤原方加石膏9~18克而成。功能解表清热,止咳平喘。主治小青龙汤证而兼见烦躁者。今常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临床常加金荞麦、鱼腥草或黄芩、银花之类应用。

2.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射干10克、麻黄12克、生姜12克、细辛10克、紫苑、款冬花各10克,大枣7枚,半夏15克,五味子8克。水煎,温分服。降气平喘,止咳化痰。治咳喘气逆,喉中有水鸣声者。【方义分析】 本方既可发汗解表,又可宣肺平喘,止咳化痰。主治外寒内饮之证。外寒当发散,内饮当化痰。故方用麻黄配桂枝,辛温发汗,解表散邪;麻黄配细辛、半夏、五味子又可宣肺平喘,止咳化痰。姜、半、细辛温化痰饮,降逆止咳。细辛与五味子相配,则散中有收,可防肺气耗散。桂枝与芍药相配则可调和营卫,有助解肌发表。甘草调和诸药。药虽八味,配伍确当,故对外感风寒而内有痰饮者颇为合适。

关于方中细辛用量,10克是否嫌多?古人有辛不过钱之说,“不过钱”是指不超过3克。其实,这是误解。“辛不过钱”是指的应用散剂不能超过1钱,今是汤剂,煮沸服用,用到10克是没有危险的。笔者用到15克也很安全。因为细辛的有效成分是挥发性的,今入汤剂煎,在高温煮沸中,其挥发成分伤失不少,故用量不能过低,这与散剂直接吞服不一样,所以,制剂与用量有直接关系,当加注意。

本方与大青龙汤同名青龙,但本方证是外寒内饮,大青龙汤证是外寒内热,所以两者发表之药相同,但治里之药配伍各异,本方治里是温化水饮,大青龙汤是清泄里热,因主治证有所不同也。必须严加区别。16.香苏散《和剂局方》方歌香苏散内用陈皮,香附紫苏二药需。甘草和中兼补正,风寒气滞此方宜。【方剂组成】 香附子、紫苏叶各120克,陈皮60克,炙甘草30克。【用法用量】 共为粗末,每服9克,水1盏,煎至七分,去滓,热服,每日3次。亦可作汤剂服。【功效主治】 理气解表。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象小弦者。【方义分析】 此为理气解表常用方。方中紫苏叶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兼可理气解郁;香附、陈皮理气宽中,舒解气郁,甘草调和诸药。故凡外感风寒、兼有气机不畅或素有肝气不畅肝胃气痛而兼外感风寒者,皆可应用。

应用本方时,如表寒重者,可酌加解表药,如葱白、豆豉、葛根之类,均可选用。第三章 泻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汤《伤寒论》方歌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大黄厚朴饶。[1]救阴泻热功偏檀,急下阳明有数条。【注释】[1]急下阳明有数条:阳明里实热证,法当攻下,但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分,故攻下泻热亦有分别,著名的就是阳明三急下,即大、小,调胃承气汤三方。故称有数条。【方剂组成】 大黄12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芒硝9克。【用法用量】 上药4味,取净水适量,先煮枳、朴,待煮至水减半,去滓,入大黄,再煮至药汤的一半,去滓,入芒硝,在火上再煮一、二沸,待硝溶化即成,分温口服。大便通下后,余药可停服。【功效主治】 峻下热结。适用于:1.阳明府实证,潮热谵语,大便不通,或有矢气频作,腹部胀满,按之硬,舌苔焦黄起刺,甚或焦黑燥裂,脉迟而滑,或沉迟有力。如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宜本方急下。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数而滑者。3.或热盛惊厥,狂乱而肠府燥实者。今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盆腔炎见有便秘、苔黄厚、脉沉实者,可以加减应用。【加减方】

1.小承气汤《伤寒论》大黄12克,厚朴6克,枳实6克。上药3味,水煎分服。功能泻热导滞,消痞除满。主治阳明府实证,见脘腹痞满,大便闭结,潮热谵语,舌苔黄燥或黄腻,脉象滑数。亦可用于痢疾初起,苔黄腻黄厚,脉象沉实,里急后重者。

2.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大黄12克,甘草6克,芒硝10克。上药3味,以水煎煮前二药,待水减半,去滓,入芒硝。再上火微煎至沸,至芒硝化尽,取出温服。功能泻热导滞。主治阳明府实证,见脘腹胀满,拒按,大便闭结,潮热口渴,舌苔黄,脉滑数。【方义分析】 此为治疗阳明府实证的名方。阳明府实证,是里实热证。治当攻下泻热。故方用大黄苦寒之性,可以泻热去实,荡涤阳明;芒硝咸寒,软坚润燥;枳实、厚朴苦降行气,破结除满,四味相合,有峻下热结之功。故运用于阳明里实热证之重者。

三承气同为里实热证而设,但大承气汤为峻下热结,阳明府实证较重,痞满燥实之证全俱,故用硝黄配枳朴。小承气汤为缓下热结,阳明府实证较缓,但有痞满里实,故仅用大黄配枳朴。调承气汤为轻下热结,阳明府实证较轻,燥实明显而少痞满,故只用硝黄而不配枳朴。

本方煎法,先煮枳朴,后下大黄,再下芒硝,颇有深义。因大黄、芒硝煎的时间短暂,则泻下之力更好。柯韵伯曾说过:“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是也。学者宜加注意。2.大黄泻热汤《千金要方》方歌大黄泻热硝芩栀,升麻泽泻羚角侍,生地玄参配伍入,实热动风此方使。【方剂组成】 川大黄6~9克,黄芩、泽泻、升麻、芒硝各9克,羚羊角3克、研极细分3次冲服,栀子12克,生玄参20克,生地黄30克。【用法用量】 上9味,取饮片,除硝、黄、羚角外,以清水1400毫升,分2次煎药,每次约得250毫升,混合药液,下大黄,煎2~3沸,去滓,再下芒硝溶化,匀分3服。羚羊角另研极细末,分3次冲服。【功效主治】 泻下热结,养阴熄风。适用于实热动风:阳明府实,热邪熏蒸,灼伤津液,热动肝风,神昏惊厥,腹部胀满,大便不通,齿燥唇干,舌苔黄厚或焦黄,脉象弦数者。亦可用于肠梗阻,实热壅塞,腹胀便秘,疼痛难忍,或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象沉实弦数者。【方义分析】 此为泻热、养阴、熄风之要剂。可用于阳明热结,中焦闭塞,热动肝风之症。方中硝、黄攻里荡实,以去积滞;山栀、黄芩清热解毒,以泻其火;生地、玄参育阴清热,以滋化源。妙在配伍泽泻咸润而降泄,佐升麻解毒而升清,使降中有升,以升助降,极为得体。更用羚羊角凉肝熄风,使阳明热邪劫动肝风得以平息。此方配伍很是周到,实是仲景三承气汤发展的有效良方。

仲景三承气汤只注意阳明里实热证的一面,然而,从临床来看,阳明府实,每多热厥昏痉,此时热邪,不仅在阳明经府,其实已窜犯厥阴,热动肝风。故治疗大法,一面当泻热救阴,一面必须凉肝熄风,才是正道。本方从此二者着眼,实是真知灼见,配伍至善。谓其后来居上,谁曰不可!3.凉膈散《和剂局方》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热,中焦燥实服之消。【方剂组成】 川大黄、朴硝、甘草各20克,山栀子仁、薄荷叶、黄芩各10克,连翘40克。【用法用量】 上药7味,为粗末。每服10克,水1盏,入竹叶7片,上好蜂蜜少许,煎至7成,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减半,更可随岁数大小加减之。得利下,当停服。【功效主治】 泻火通便。适用于上中二焦热邪炽盛,烦躁口渴,面赤唇红,口舌生疮,胸膈烦热,咽痛吐血,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而涩,以及小儿惊风等。【方义分析】 此为临床常用名方之一。方中大黄、朴硝(今常用芒硝代),甘草三味,即是调胃承气汤,具有清热泻火通便之功。栀子、黄芩清热泻火,重用连翘,清热解毒,配伍薄荷、竹叶清疏肺胃心胸(上中二焦)之热,再以蜂蜜(并甘草)甘以缓之,共成泻火解毒,通便泻下之剂。是以下为清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泻下之法,达到清火的目的。4.大陷胸汤《伤寒论》方歌大陷胸汤治结胸,芒硝甘遂大黄共。复加葶苈与杏仁,大陷胸丸柔痉用。【方剂组成】 大黄6克,芒硝15克,甘遂1~1.5克为细末。【用法用量】 上3药,以净水先煮大黄,待煎至减半,入芒硝,再煮1~2沸,调入甘遂末。温服半剂,得快利,止后服。【功效主治】 泻热逐水。适用于结胸证,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心下硬满而痛不可近,短气烦躁,日晡有小热潮,脉沉紧,按之有力者。今常用于胸水、腹水实证以及肠麻痹、肠梗阻。【加减方】

大陷胸丸《伤寒论》大黄250克、葶苈子250克、芒硝250克、杏仁250克。上4味。先将前二味为末,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上末为丸,每取1丸(约5克),再加甘遂末0.5克、白蜜20克,加水适量,煎水去滓,温顿服。一宿可下,如不下,再服,取下为效。功能泻下逐水,除热化痰。主治伤寒结胸,胸胁积水,咳喘胸痛,心下硬满,大便燥结,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者。【方义分析】 此为泻热逐水峻剂。主治大结胸证,是水热互结病症,治当泻热逐水。故方用甘遂为峻下药,善于泻水逐饮;大黄苦寒,清热攻下;芒硝咸寒,荡涤泻热,助甘遂以逐水饮。故本方具有泻热逐水之功。

本方与大承气汤同为寒下峻剂,都用硝黄,但因病机病位不同,所以配伍有异。大承气汤证邪热里实,胸腹痞满,所以硝黄配枳朴;而本方证是邪热内陷,水热互结,故以硝黄配甘遂,峻攻水热。主证不同立法就有异了。5.十枣汤《伤寒论》方歌十枣汤中遂戟花,强人伏饮效堪夸。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涤痰涎亦可嘉。【方剂组成】 大枣10枚,甘遂、大戟、芫花各等份。【用法用量】 上药4味,先将后3味,分别为细末,以水适量,先煮大枣,待水减半,去滓取汤,入药末,体壮实者,服药1~3克,虚弱者减半,清晨温服;泻下过少而病不除者,明日再服,可适当加量,得快利后,当进稀粥以养之。【功效主治】 攻逐水饮。主治:1.悬饮,胁下有水气,咳嗽胸胁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刺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者。2.水肿腹胀,属于实证者,亦可应用。【加减方】控涎丹(又名妙应丸、子龙丸)《三因方》甘遂、大戟、白芥子等份,共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食后临卧,淡姜汤送下。每服5~7丸,如痰盛气实,加数丸无妨。(每服3克,每日1~2次)。功能逐饮祛痰。主治痰涎伏在心膈上下,或忽然胸背、手足、颈项、腰膝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令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黏稠,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涎唾等证。【方义分析】 此为峻下逐水之剂。主治悬饮病症。治当攻逐水饮。故方用甘遂峻下逐饮,大戟芫花协同逐水,攻下积聚,合而用之,则攻逐水饮之力更强,用大枣10枚,是取其扶正补脾,能缓解三药之毒,减少毒药的反应,使攻下而不伤正。《丹溪心法》有十枣丸,即是本方改汤为丸,功效主治相同,但峻药缓用,且服用方便,临床可以采用。《三因》控涎丹,即将十枣汤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而成。且亦是改汤为丸。白芥子辛温,善祛皮里膜外之痰,与遂戟合用,则可攻逐痰饮。对水饮痰涎积于胸膈、气管、皮里膜外的胸膜炎、老慢支、外科痰核包块等,皆可应用。二、温下6.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方歌大黄附子仲景方,胁腹寒凝痛难当。共合细辛三种药,功专温下妙非常。【方剂组成】 大黄10克,附子10克炮,细辛6克。【用法用量】 上药3味,以水1500毫升,煮取减半,分温服。药后未效,隔2时许,可再进1服。【功效主治】 温经散寒,通便止痛。适用于寒积里实,便秘腹痛,胁下或腰胯亦痛,发热或不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浊腻,脉沉弦而紧者。【方义分析】 此为温下之剂。主治寒积里实之证。其治当温阳祛寒,攻下。故方用大黄泻下通便,攻逐积滞。配伍附子温经散寒,治心腹冷痛。再以细辛通痹止痛,温散寒邪。三药相配,共成温下之剂。或问:大黄为苦寒之品,为何今成温下?盖大黄与附、辛相伍,则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存,三者协力,故成温下之名方。7.温脾汤《千金要方》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补兼泻,温通寒积最相当。【方剂组成】 大黄6克,附子10克,干姜10克,芒硝5克,当归10克,甘草6克,人参6克。【用法用量】 上药7味,取饮片,加净水先浸后煮,约得500毫升,分3次温服。【功效主治】 温补脾阳,攻逐寒积。适用于寒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脐腹疼痛,或绕脐疼痛不止,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象沉弦者。【方义分析】 本方主治脾阳不足,寒积肠胃,大便秘结或冷利腹痛之症。故用附子、干姜、人参、甘草温补脾阳,扶助阳气;大黄、芒硝荡涤积垢,以逐邪滞,更用当归以润养、补血、活血、止痛。共成温补脾阳,攻逐寒积之剂。脾阳不足,故当温补,然单纯温补,则积滞不去,故当温补与攻逐并用,扶正与祛邪两顾。方为正治。8.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方歌三物备急逐停寒,干姜巴豆大黄丸。[1]食停肠胃胀难忍,阴结垂危服此安。【注释】[1]阴结:此指寒冷积滞阻结肠胃。【方剂组成】 大黄30克,巴豆30克去皮心熬,另研如脂,干姜30克。【用法用量】 上药各须精新,先将大黄、干姜为末,再入巴豆,合用为散,或蜜和为丸,密器中贮之,莫令泄气。用时取温水服大豆大3~4丸,若未瘥,更与3丸。现代用法:每服3~5分,米汤或温开水送下。【功效主治】 攻逐冷积。适用于饮食不节,食停肠胃,猝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甚或气急口紧暴厥者。现代临床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方义分析】 此这温下名方。主治肠中冷积,寒实腹痛。治当温下,攻逐寒积。故方用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为主药,干姜温中祛寒,以扶脾阳为辅,大黄既能通便,又能监制巴豆辛热之毒为佐使。三药相合,则药力较猛,攻下较捷。凡寒滞食积,阻结肠胃,升降痞塞,肠胀腹痛难忍者,可收捷效。三、润下9.麻子仁丸《伤寒论》方歌[1]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土燥津枯便难出,通幽养液蜜丸嚼。【注释】[1]脾约:脾津俭约,即后面所说的土燥津枯便难出是也。【方剂组成】 麻子仁125克,杏仁125克,枳实60克炙,大黄去皮125克,厚朴125克炙去皮,芍药90克。【用法用量】 上药6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每日1~2次口服。温开水送下。孕妇忌用。今有麻仁胶囊,服用更方便。【功效主治】 润肠通便。适用于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秘结,或痔疮便秘,或习惯性便秘者。【方义分析】 此为治疗肠燥便秘的常用方。方以麻仁为主药,再加杏仁、芍药、蜂蜜、合小承气汤组成。麻仁、杏仁多脂润肠,芍药养阴和里,白蜜润燥滑肠,小承气汤泻下通便,合用为丸,具有润肠、通便、缓下之功。故对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秘结者有效。

本方是润肠药与泻下药同用之剂,泻而不峻,润而不腻,故为润肠缓下之剂。但方中毕竟配有大黄,故对孕妇仍当忌用。10.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方歌五仁柏子杏仁桃,松仁陈皮郁李饶。蜜水为丸米饮下,便结气滞可通调。【方剂组成】 桃仁25克,杏仁炒去皮尖50克,柏子仁25克,松子仁10克,郁李仁炒3克,陈皮120克,另研末。【用法用量】 上药5味,前5味打烂研如膏,再入陈皮细末,和匀,加适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腹米饮送下。每日1~2次。【功效主治】 润肠通便。适用于津枯肠燥,大便秘结。以及年老、产后血虚便秘。【方义分析】 本方是纯仁类润肠通便之剂。方中重用杏仁,宣肺润肠,配伍桃仁、活血润肠,柏子仁益脾润肠,松子仁含脂肪油63%,故善于润肠通便。再配少量郁李仁,有缓泻导便功效。为何配用陈皮?五仁皆油脂之品,性滋腻滑润,用陈皮既可理气,又可减经滋腻之性,是配伍之至善者。故对肠燥便秘,血虚便秘等皆可应用。11.济川煎《景岳全书》方歌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便结体虚难下夺,寓通于补法堪宗。【方剂组成】 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酒洗去咸6~9克,泽泻5克,升麻3克,枳壳3克。【用法用量】 上药6味,水1钟半,煎七分,食前服。【功效主治】 温润通便。适用于肾气亏虚,肠燥失润,大便秘结,腰疼背冷,足弱少力,小便清长,脉来尺弱。【方义分析】 原书谓:“凡病涉虚损而大便秘结不通,则硝黄攻击,该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于补之剂也。”故方用肉苁蓉温补肾阳,润肠通便,为本方主药。当归辛温而润,养血和血,并助润肠。牛膝有川、怀、土之分,此方当用怀牛膝,以滋补肝肾,下行沉降为助。泽泻性降而润,以此为佐。枳壳宽肠下气,升麻轻清升提,升降结合,以升助降,实属配伍之关键。

麻仁丸与本方同为润下药,但麻子仁丸性属寒润,故适用于肠中燥热便秘之证,而本方性属温润,故适用于肾气亏虚,肠失濡润之便秘,应用有别,当须分辨。四、攻补兼施12.黄龙汤《伤寒六书》方歌黄龙汤用大承气,加入参归甘桔比。生姜红枣同煎服,攻补兼施通便秘。【方剂组成】 大黄9克,芒硝12克,枳实6克,厚朴3克,人参6克,当归9克,甘草3克。【用法用量】 上药7味,加水2钟,姜3片,枣2枚,桔梗6克,煎服。【功效主治】 扶正攻下。适用于热病应下失下,脘腹硬满,大便秘结,或下利清水,谵语、口渴,身热,正虚邪实者;或素体气血亏虚,患阳明里实之证;或因误治致虚,而府实犹存者。【方义分析】 此为攻补兼施名方。主治邪实正虚,即阳明府实而气血亏虚者。治当攻补兼施。故方用大承气汤峻下实热,是治疗里实热的一面;但患者气血亏损,单用攻下,恐正气不支,故又配人参、当归、甘草、姜枣,以补养气血,兼顾其虚。所谓:不攻则无以去其实,不补则无以救其虚,故当双方兼顾。至于配伍桔梗,亦是取其以升助降之意。13.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方歌增液承气玄地冬,硝黄加入五药共。热结津枯大便秘,顾名思义润下功。【方剂组成】 玄参30克,麦冬24克,细生地24克,大黄9克,芒硝4.5克。【用法用量】 上药5味,加水8杯,煮取3杯,先服1杯,不效再服。【功效主治】 滋阴增液,通便泻热。适用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方义分析】 此为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的常用方。主治热结阴亏,大便闭结之症。通常谓之“无水舟停。”其治当滋阴增液以润肠,泻热通便以去滞。故方用玄参、生地、麦冬即是增液汤,增液汤滋阴增液,再配合硝、黄以泻热通便,合用以成“增水行舟”之剂。对于阳明热实,津液干枯,阴虚而大便不通或下之而仍不下等证,应用此方,邪正兼顾,可以有效。

吴鞠通曾指出:阳明温病当用下法,如属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当服增液汤,若再不下者,可用增液承气汤缓缓服之。说明热结阴亏者用下,可分步与之。第四章 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伤寒论》方歌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诸病此为宗。【方剂组成】 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用法用量】 上药7味,加清水适量,先浸后煮,取200毫升,温服。每日3次。【功效主治】 和解少阳。适用于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象弦者。亦可用于妇人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证者。今临床常用于慢性胆囊炎、病毒性肝炎、流感等病症。【方义分析】 此为临床常用和解方之一。方中柴胡透达少阳半表之邪,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配伍半夏、生姜以和胃降逆,又伍人参、甘草、大枣以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通行津液,养护脾胃。本方用此治疗少阳证、寒热往来,皆关营卫脾胃之故。

小柴胡汤为和剂,一般服药后不经发汗而病解,但亦有部分患者服药后得微汗而愈者,正如仲景所谓:“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可知服用本方后亦可得汗而病解。但其汗不是柴胡之发汗,而是上焦通、津液下、胃气和之故,所以小柴胡汤是和剂之典型方剂。2.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方歌蒿芩清胆碧玉需,苓夏陈皮枳竹茹。少阳热重寒轻证,胸痞呕恶总能除。【方剂组成】 青蒿10~20克,淡竹茹9克,仙半夏5克,赤茯苓9克,黄芩6~12克,生枳壳5克,广陈皮5克,碧玉散包9克。【用法用量】 上药8味,加清水适量先浸后煎,分服。【功效主治】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适用于少阳热重,兼有痰湿内阻之证。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甚或干呕呃逆,胸胁胀疼,舌红苔白或腻,脉象弦数或滑数。临床亦治暑湿之疟。【方义分析】 伤寒少阳证用柴芩以和解,今人治暑湿湿热少阳证则用蒿芩以和解。青蒿苦寒芬芳,清透少阳之邪;配黄芩、竹茹苦降清泄,以解胆热;陈皮、半夏、枳壳和胃降逆理气化痰;赤茯苓、碧玉散(即滑石、青黛、甘草)清热利湿,导湿热之邪外出。故本方具有清热利湿,和胃化痰之功,可用于湿热少阳证。若治暑湿疟疾,青蒿用量当倍用之,不可不知。二、调和肝脾3.四逆散《伤寒论》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甘草枳实俱。此是阳邪成厥逆,清热散郁树规模。【方剂组成】 柴胡10克,甘草3克,枳实9克,芍药15克。【用法用量】 上药4味,共为细末。每服6克,日3服。现代常作汤剂水煎服。【功效主治】 和解表里,疏肝理脾。适用于:1.热厥,由传经热邪,阳气内郁,而致手足厥逆者。2.肝脾失调,脘腹疼痛,或泻痢下重等症。【方义分析】 本方主治证为四肢厥逆,故名“四逆散”。厥逆一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所治,属于热厥,实证。因传经热邪,陷入于里,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所以四肢厥冷。与真阳虚衰的寒厥证有所不同。故其治疗用柴胡和解少阳,透达郁热,芍药、甘草以调和肝脾,使土木得和而气机流畅。同时,柴胡与枳实相配,可以升清降浊;芍药与甘草同用可以缓急疏肝。合用为方,能使少阳枢机流转,厥逆自愈。肝脾两调,则腹痛泻痢均痊。

本方是调和肝脾的基本方,后世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名方亦皆从此发展而来,各详该条。4.逍遥散(丸)《和剂局方》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1]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注释】[1]本句:指加味逍遥散(丸),即原方加丹皮、山栀而成。【方剂组成】 柴胡、当归微炒,白芍,白术,茯苓去皮、白者各30克,甘草微炙15克。【用法用量】 上药6味,为粗末,每服6~10克,水1盏,加生姜片3片,薄荷3克,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现代常改作汤剂,水煎分服。或制为丸剂,每服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下。【功效主治】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适用于肝郁血虚,两胁隐隐作痛,头疼目眩,或兼寒热往来,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作胀或疼,脉弦而虚或弦细者。【加减方】

1.加味逍遥散(丸)《内科摘要》即逍遥散原方加丹皮、栀子组成。功效:解郁清肝。适用于肝郁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堕,水道涩痛等症。

2.黑逍遥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即逍遥散原方加生地或熟地组成。功效:疏肝解郁兼养血。适用于肝郁血虚,临经腹痛,脉弦虚者。【方义分析】 此为疏肝解郁的临床常用名方。主治肝郁血虚之症。其治当疏肝养血。故方用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疏肝,茯苓、白术、甘草培补脾土,生姜与归、芍相配意在调和气血,薄荷与柴胡为伍意在助其疏散。

肝为将军之官,性喜条达,如肝气郁结,则易致血虚,故本方用疏肝与养血之品为伍,若血虚明显者,则可用黑逍遥散,配用地黄以增养血之功。肝脏体阴用阳,肝郁则易化火,肝火明显者,可选用加味逍遥散(也名叫丹栀逍遥散),因方中加用丹皮、山栀以清泄肝火是也。5.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香附陈草同。疏肝理气兼和血,肝郁气滞此为功。【方剂组成】 柴胡10克,陈皮6克,川芎、香附、枳壳各5克,白芍15克,甘草3克。【用法用量】 上药7味,加水适量,先浸后煎,去滓分服。【功效主治】 疏肝解郁,行气和血。适用于肝气郁结,胁肋疼痛,脘痞嗳气,或兼寒热往来,食少,苔薄白,脉象弦。今常用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神经官能症等。【方义分析】 此为逍遥散之变方。主治肝气郁结,肝血失和之症。其治当疏肝解郁,行气和血。故方用柴胡疏肝解郁,川芎行气活血,陈皮、香附、枳壳理气和中,白芍养血柔肝,甘草调和诸药。共成疏肝解郁,行气和血之剂。适用肝气郁结而血虚不明者,这与逍遥散所治肝郁血虚者有所不同。6.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方歌[1]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调理肝脾痛泻止,若作食伤医便错。【注释】[1]煎丸酌:根据病情需要,或用丸剂或用汤剂治疗,随证斟酌之意。【方剂组成】 白术土炒90克,白芍炒60克,陈皮炒45克,防风60克。【用法用量】 上药4味,水煎分服,亦可作丸剂或散剂用。如见水泻者,加炒升麻18克水煎服。【功效主治】 泻肝扶脾。适用于肝脾失调,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者。【方义分析】 腹痛腹泻一证,成因颇多,治法有异。本方所治,是由肝木乘脾,脾受克制,即肝脾失调,运化失常所致。其治疗当泻肝扶脾。故方用白芍以泻肝木,且可缓急止痛,防风散肝舒脾,陈皮理气醒中,白术健脾补中。药虽4味,力专效宏,泻肝木而扶脾土,调气机以止痛泻,针对性强,宜其有效。但临床必须注意,本方证是脏腑功能失调,与伤食不同,亦非感染,必须鉴别。三、调和肠胃寒热7.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方剂组成】 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6克,人参5克,甘草炙5克,黄连6克,大枣5枚。【用法用量】 上药7味,以水2盅,煮取1盅,去滓温服。【功效主治】 和胃降逆,开结除痞。适用于胃气不和,心下痞鞭,但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者。今临床常用于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症。【方义分析】 本方是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开结除痞的常用方。主治痞证。此证是因肠胃寒热互结所致。其治当调和肠胃寒热。故方用半夏苦降,降逆和胃,配干姜之辛,辛开痞结。黄连、黄芩苦降泄热,四药为辛开苦降之主体,且寒热并用,以调和寒热。然下后中气必虚,故又配人参、草、枣,补气调中,虚者得养,正气来复,痞证自除。8.黄连汤《伤寒论》方歌黄连汤内有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痛忘。【方剂组成】 黄连9克,半夏9克,甘草炙9克,干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大枣4枚。【用法用量】 上药7味,以清水适量,先浸后煎,去滓分服。【功效主治】 寒热平调,和胃降逆。适用于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升降失司,表里失和之证。症见腹中疼痛,呕吐气逆,或痞闷不舒,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象弦者。【方义分析】 此为治疗肠胃寒热失调之要方。主治胸热胃寒。故方用黄连泻胸中之热,干姜、桂枝祛胃中之寒,三药共用,可使寒热调和。配半夏以和胃降逆,伍人参、枣、草以益气和中。使寒热调而升降复,中焦和而胃气康。故能寒消热散,升降复常,诸症自除。四、和解治疟9.达原饮《增辑汤头歌诀》引吴又可方方歌达原厚朴与常山,草果槟榔共涤痰。更用黄芩知母入,菖蒲青草不容删。【方剂组成】 黄芩、青皮各5克,厚朴、菖蒲、草果、甘草各3克,知母、槟榔、常山各6克。【用法用量】 上药9味,取饮片,加水适量,先浸后煎,去滓,病发前服。【功效主治】 开达膜原,化湿治疟。适用于时疫邪气,初犯膜原,以及湿痰疟疾。一日三发,或一日一发,胸闷呕恶,头疼烦躁,苔白腻,脉弦者。【方义分析】 此为治疗瘟疫并治疟之常用方。此瘟疫或疟疾皆因湿浊、痰湿所致。其治当燥湿化痰。故方用常山、草果、槟榔、厚朴化痰利气,祛邪截疟。知母、黄芩清泄少阳邪热。菖蒲、青皮开痰下气,甘草调和诸药,共成开膜原,化痰湿并截疟之功。

此方为严苍山氏引吴又可方;但查吴又可《瘟疫论》达原饮方无常山、菖蒲,但有芍药,若治痰湿疟疾,似以严氏引用方为妥、盖常山为善治疟疾之主药故也。10.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一名七宝散方歌截疟七宝常山果,槟榔朴草青陈夥。水酒合煎露一宵,阳经实疟服之妥。【方剂组成】 常山3克,厚朴、青皮、陈皮、炙甘草、槟榔、草果仁各2克。【用法用量】 上药7味,研为粗末,作一服。酒与水各半盏,寒则加酒,热则加水煎,先露一宿,空腹病发前2小时冷服。【功效主治】 燥湿劫痰,祛邪截疟。适用于疟疾数发不止,寸口脉弦滑浮大,苔白腻厚,体壮痰湿甚者。【方义分析】 此为祛痰截疟常用方。主治痰湿疟疾。古人称“无痰不成疟,”故治疟当祛痰截疟。故方用常山、槟榔、草果皆有劫痰之功,无痰不成疟,故配厚朴、青皮、陈皮燥湿健脾,理气化痰,甘草以调药和中。综合为方,具燥湿祛痰,祛邪截疟之功,故可适用于疟疾痰湿偏盛之证。11.截疟青蒿丸《丹溪心法》方歌截疟青蒿丹溪方,冬瓜马鞭官桂傍。研末为丸发前服,祛邪截疟效彰彰。【方剂组成】 青蒿240克,冬瓜叶60克,马鞭草60克,官桂60克。【用法用量】 上药4味,取饮片,共为细末,水为丸,如胡椒大。每30克分4服,于病发之前1时当服尽。附言:方中冬瓜叶,一方作冬青叶,存疑。【方义分析】 前人说:“疟不离少阳”,故常用柴胡、青蒿等药以和解少阳;“无痰不成疟”。故常用常山、槟榔、厚朴、草果、青梅以除痰截疟。且柴胡、常山、青蒿皆有解热之功效。传统上,治疟之际,柴胡常用,而青蒿、常山应用较少。20世纪70~80年代,发现青蒿抗疟效果极佳,胜于西药,于是风靡环球。然从中医古方来看,《补缺肘后方》用青蒿治疟。《圣济总录》卷36青蒿汤,青蒿配厚朴、半夏、陈皮等治脾疟。《圣济总录》卷71青蒿汤以青蒿配姜汁、常山、柴胡、青梅等治痰疟。以及本方之用青蒿、马鞭草等治疟,皆用青蒿为主药治疟之例。

方用青蒿解热截疟,配冬瓜叶甘淡性凉,《纲目》称“主疟疾寒热”,《随息居饮食谱》“清暑治疟痢”。马鞭草:性味苦凉,《千金方》《本草拾遗》皆称治疟,而佐以官桂,无非和少阳也。三药寒凉,配桂之温,亦是组方之至善者。且疟疾最伤血,而官桂可以鼓舞气血生长,方中用此,亦是上策!第五章 清热剂一、清气分热1.白虎汤《伤寒论》方歌白虎汤用石膏煨,知母甘草粳米陪。亦有加入人参者,烦躁热渴宜急投。【方剂组成】 石膏30克,知母18克,甘草6克,粳米15克。【用法用量】 上4味,以水1000毫升,入药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50毫升,日3服。【功效主治】 清热生津。适用于阳明热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者。现代临床常用于流脑、乙脑、大叶性肺炎等见高热烦躁口渴汗出属气分大热者。【加减方】

1.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即白虎汤加人参6克。一名人参白虎汤。功能清热、益气、生津。治伤寒表证已解,热盛于里,津气两伤,及夏月中暑,身热而渴,汗多,背微恶寒,神倦乏力,脉象虚数或脉大无力者。

2.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白虎汤原方加桂枝9克。一名桂枝白虎汤。功能清热解表。治温疟,其脉如平,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者。

3.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即白虎汤原方加苍术9克。一名苍术白虎汤。功能清热燥湿。治湿温症,发热缠绵,有汗不解,身重肢楚,头重如裹,舌红苔白腻等。

4.白虎加银翘汤(现代验方)即白虎汤加银花20克、连翘12克。一名银翘白虎汤。功能清热解毒生津。主治阳明温病,热毒较甚者,临床常用于暑温症、乙脑、流脑、大叶性肺炎等高热烦躁,口渴引饮,脉洪大等症。【方义分析】 此为治疗阳明经证的名方。外感病征,一般先是太阳表证,以后转入少阳,再后则转变为阳明经证。阳明经证主要表现为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的里热证,其治当清阳明里热。故方用石膏辛寒清热,除烦生津为主药。配知母苦润清热养阴为辅药。再加甘草、粳米和胃养阴甘润生津,为本方佐使。药虽四味,配伍甚当。故为阳明热盛之主方。若热甚伤气,脉洪大而虚者,是正气已耗,则宜加入人参,名曰白虎加人参汤,清热而可补气生津,是应变之法也。2.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与竹叶。甘草生姜兼粳米,暑热烦渴脉虚寻。【方剂组成】 竹叶15克,生石膏24克,半夏9克,人参6克,麦门冬15克,甘草6克,粳米15克。【用法用量】 上药7味,取饮片,以水1000毫升,除米外,先浸再煮,煮取500毫升,内粳米煮至米熟汤成,去米,分温3服。【功效主治】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适用于:1.热病,身热多汗,虚羸少气,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渴喜饮,咽干呛咳,舌红少苔,脉象虚数。2.热病之后,余邪未清,津气已伤,烦渴呕逆,或虚烦不眠,脉象虚数,舌干红少苔。【方义分析】 此为治疗热病或热病后期邪热未清,津气已伤的名方。邪热尚在,故方用竹叶石膏以清热除烦。热伤津气,故配伍人参、麦冬、粳米、甘草以益气生津。而热伤胃气,胃气上逆,故用半夏配麦冬以养胃降逆。

本方即白虎汤加减之变方。但与原方功效主治有异。白虎汤为寒凉清气之方,故用石膏知母为伍,主治阳明经证热邪炽盛者,而本方为清热益气生津和胃之方,故用石膏配麦冬、竹叶、半夏,主治热邪损伤气津,且胃气上逆者。异同之处,当细析之。3.栀子豉汤《伤寒论》方歌栀子豉汤治烦懊,虚烦不眠此方好。本症兼呕加生姜,若是少气加甘草。【方剂组成】 栀子10克,豆豉10克。【用法用量】 上2味,取饮片,以水400毫升,先浸后煮,煮减半,分为2服。【功效主治】 清热除烦。适用于身热懊侬,虚烦不眠,胸脘似觉痞满,按之软而不硬,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红,苔微黄者。【加减方】

1.栀子甘草豉汤《伤寒论》即本方加炙甘草6克,功能清热益气除烦。适用于原方证而兼少气者。

2.栀子生姜豉汤《伤寒论》即本方加生姜15克。功能清热除烦,散饮止呕。适用于原方证而兼呕吐者。

3.栀子厚朴汤《伤寒论》即本方加厚朴10克、枳实10克,去豆豉。功能清热除烦,理气破结。适用于本方证而气滞壅塞,心烦胸痞腹满者。

4.枳实栀子豉汤《伤寒论》即本方加枳实10克。功能清热破气。适用于上方证而胸痞者。【方义分析】 此为治疗虚烦不眠之名方。主治虚热烦懊之症。方中栀子苦寒清心除烦,豆豉升散,宣泄胸中郁闷,两者相配,具有清热除烦之功。故适用于伤寒温热证胸中郁热虚烦懊侬,干呕不眠之证。

若本方证兼见少气者,可加炙甘草以补气和中(即加减方1,名栀子甘草豉汤)。如兼见呕吐者,可加生姜以散饮止呕(即加减方2,名栀子生姜豉汤)。如兼见胸痞腹满者,可加枳实、厚朴,去豆豉,以清痞除满,破气通滞(即加减方3,名栀子厚朴汤)。若兼见胸痞者当加枳实以消痞(即加减方4,名枳实栀子豉汤)。其加减之法,昭然若揭,学者可仔细推敲之。

总结笔者临床经验曰:治外感病,不外葱豉汤、栀豉汤、地豉汤(即黑膏方之改进者)三者。葱豉汤以治外感病之初起者,目的在宣散。栀豉汤治疗外感病的中期,目的在清热。地豉汤(生地、豆豉)治外感后期,养阴清热。目的在清余邪,养阴液,以利恢复。一得之见,聊作交流,敬请评正。二、清营凉血4.清营汤《温病条辨》方歌清营汤是鞠通方,暑入心包营血伤。犀角丹元连地麦,银翘竹叶煎服康。去银连地与丹参,加莲用心清宫汤。【方剂组成】 犀角9克,生地15克,玄参9克,竹叶心3克,银花9克,连翘6克,黄连5克,丹参6克,麦冬9克。【用法用量】 上药9味,取饮片,加水适量,先浸后煎。每服1杯,日3服。【功效主治】 清营解毒,泄热护阴。适用于温邪传营,身热烦渴,或反而不渴,时有谵语,烦躁甚或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者。【加减方】

清宫汤《温病条辨》犀角尖6克磨冲、连翘心6克、连心麦冬9克、玄参心9克、莲子心1.5克、竹叶卷心6克。功能清心解毒,兼以养阴。适用于温热病,误用汗法,耗伤心液,致邪陷心包,而为神昏谵语,舌红脉细数者。若痰热盛,可加竹沥、梨汁各30毫升;渐欲神昏者,加金银花9克、荷叶6克,石菖蒲9克。【方义分析】 本方是治疗温病邪入营血之主剂。方中犀角独擅凉血解毒,但犀角属保护动物,今已禁用,临床常以水牛角丝代之(以下相同不再另注)常用量30~60克先煎,效果亦佳。再配生地、丹参,清营血之热。热甚必伤阴液,故又用玄参、麦冬以养阴清热。身热烦躁口渴,是气分犹有温邪,故复用竹叶、银花、连翘、黄连以透热转气、清热解毒。叶天士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即是此意。5.犀角地黄汤《千金方》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热在营血服之安。【方剂组成】 犀角1~3克(磨汁和服),生地黄24克,芍药9克,牡丹皮9克。【用法用量】 上药4味,取饮片,加水先浸再煎,分服。【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适用于1.温热之邪,深入血分,热甚动血、吐血、衄血、便血者。2.热入营血,神昏谵语,发斑,斑色深紫,舌绛起刺者。3.蓄血发狂,漱水不欲咽,腹不满而但言痞满,大便黑而易解者。今常用于急性热病败血症。【加减方】济生犀角地黄汤《严氏济生方》犀角粉0.6克(分冲)、生地黄、赤芍、丹皮各10克、升麻3克、黄芩9克。功能清热凉血,泻火养阴。治胃火炽盛,吐血、衄血、便血,舌红苔黄,脉象滑数者。【方义分析】 本方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热邪入血之证。其治当清热、凉血、解毒。故方用犀角为清热凉血解毒的主药。配伍生地黄,亦能凉血养阴,芍药有赤白之分,此处当用赤芍以凉血化瘀。丹皮可泻血中伏热,凉血散瘀。四药相伍,故可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对血分热毒之证可以有效。

本方与清营汤相比,清营汤是凉血药中配伍清气泄热药,故具有透热转气之功,因之适用于热邪初入营分,尚未完全动血之际。而本方纯由凉血药组成,着重清热凉血化瘀,故治疗血分燔热之证。两者有着轻重之分,不可不知。三、气血两清6.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方歌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瘟邪泻毒亦滋阴。【方剂组成】 生石膏24~60克,生地黄12~30克,乌犀角6~18克,川连5~20克,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丹皮、鲜竹叶各9克,甘草6克。【用法用量】 上药14味,取饮片,以清水先浸后煎(其中石膏先煎,诸药后下,犀角磨汁和服),分服。【功效主治】 清气解毒,凉血救阴。适用于温邪热毒及一切火热之证,大热烦躁,渴饮干呕,头痛如劈,甚或昏狂谵语,或发斑吐衄,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者。今临床上常用于乙脑、流脑、出血热、败血症等。【附方】

犀角大青汤《张氏医通》犀角粉0.6克、大青叶、玄参、黄芩、黄柏、栀子各10克,升麻、黄连各5克,生甘草3克。清水煎服。功能泻火解毒,凉血消斑。适用于温热病热毒入于血分,发热,烦躁,神昏不清,发斑者。【方义分析】 此为临床常用清气解毒凉血之名方。方由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而成。白虎汤配竹叶大清阳明经之热邪,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黄连解毒汤配连翘泻火解毒,复加玄参以清热滋阴,共成清气凉血之剂。大凡火热热毒之邪,性皆在上,故头痛若劈,方中伍用桔梗,以载药上行,以助祛邪,亦配方之妙也。四、泻火解毒7.黄连解毒汤《外台》引崔氏方方歌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血斑黄均何使。[1]栀子金花加大黄,润肠泻热真堪倚。【注释】[1]润肠:这里指泻下通便。非一般意义的润肠。是因语气之便。【方剂组成】 黄连9克,黄芩、黄柏各6克,栀子7克。【用法用量】 上4味,取饮片,以清水先浸后煎,分服。【功效主治】 泻火解毒,清热胜湿。适用于1.温热病热盛,口渴烦躁,语言错乱,不眠,舌苔厚黄而腻,脉数。2.热痢,干呕,心下痞,或瘀热、湿热发黄及湿温证。3.热病吐血,衄血,甚或发斑红紫,舌红绛,脉滑数者,4.口舌生疮,以及外科痈疽红肿疼痛等症。【加减方】

栀子金花丸《河间六书》栀子、黄连、黄柏、大黄各30克,黄芩18克。研细,水泛为丸。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功能清泄三焦,泻火通便。适用于三焦火热,烦躁口渴,腹痛腹泻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者。【方义分析】 此为泻火解毒之名方。主治三焦大热,或湿热热盛之证。故方用纯粹是大苦大寒之品,既能泻火解毒,又可清热胜湿。方中黄芩泻火于上焦,黄连泻火于中焦,黄柏泻肾火于下焦,栀子通泻三焦之火。故适用于一切火热,上下表里三焦大热之证,以及湿热充盛于三焦之证。若苔黄腻而厚,大便秘结或大便虽泻而不畅者,可用栀子金花丸。因方中配伍大黄,可以泻去积滞及湿热诸邪。8.普济消毒饮李东垣引自《医方集解》方歌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蓝根侣。升柴马勃连翘陈,僵蚕薄荷为末咀。【方剂组成】 黄芩、黄连各15克,陈皮去白、甘草、玄参各6克,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2克,升麻、僵蚕各2克,柴胡、桔梗各6克。【用法用量】 上药14味,取饮片,共为细末,水煎服,时时饮之。或蜜丸,每服6~15克,日3次,噙化。现代临床常作汤剂应用。【功效主治】 泻火疏风,清热解毒。适用于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脉浮数有力者。今常用于急性流行性腮腺炎。【方义分析】 此为治疗大头瘟之名方。大头瘟是上焦风热热毒病症。治疗当用疏风清热。故方用薄荷、柴胡、牛蒡疏风散邪。黄芩、黄连、升麻、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马勃清肺利咽,解毒消肿。僵蚕、陈皮祛风化痰,消肿散结。玄参滋阴清热。桔梗利咽,甘草善于解毒,调和诸药。升、柴相伍,可以升清阳之气,以助祛邪,甘草与桔梗相配,可以宣肺利咽,以治咽喉不利。合而用之,故为治疗上焦风热风毒之要方。9.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方歌五味消毒菊花银,天葵地丁及公英。清热消肿治热毒,内外炎症一样清。【方剂组成】 金银花24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15克。【用法用量】 上药5味,取饮片,加水适量,先浸后煎,每次口服150毫升,日3服。【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适用于各种疔疮痈疖,局部红肿热痛,或兼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象弦数者。今临床亦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多种急性炎症。【方义分析】 此为临床常用清热解毒之良方。方中银花甘寒,善于清热解毒,且性味平和。蒲公英苦甘而寒,亦为清热解毒药,善治温热病及痈肿,对多种炎症有效。紫地丁苦辛而寒,苦寒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辛可以消散,故善消疔疮痈肿。野菊花苦辛而寒,可以疏散风热,清火解毒。紫背天葵甘微苦而寒,清热利尿,消肿散结。诸药合用,可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并凉血消肿,对多种急性热病及外科痈肿皆有良效。五、清脏腑热10.泻心汤《金匮要略》方歌泻心汤是仲师方,并用芩连及大黄。热迫血行成吐衄,火平血静自然康。【方剂组成】 大黄6~10克,黄连6克,黄芩9克。【用法用量】 上药3味,取饮片,加水适量,先浸后煎,分服或顿服。【功效主治】 苦寒泻火,化湿泄热。适用于1.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以致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2.湿热内蕴而为黄疸、痢疾,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象濡数等。3.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及外科疮疡等证,见有心胸烦热,大便秘结者。【方义分析】 此为临床常用泻火名方。方中黄芩、黄连清热泻火,大黄通便泄热,共成泻火解毒,化湿泄热之剂。故对三焦积热,邪火内炽迫血妄行或湿热蕴盛之证均可应用。前人有“泻心即是泻火”之说,此论极是。11.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方剂组成】 生地黄15克,木通、生甘草梢各3克(一方不用甘草,用黄芩;一方多灯草),竹叶10克。【用法用量】 上药4味,共为末。每服10克,水1盏,煎至减半。食后温服。【功效主治】 清热利水。心经热盛,口渴面赤,心胸烦热,意欲冷饮;或心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时刺痛,舌红脉数等症。【方义分析】 此为清心火利小便的常用方剂。方中生地黄甘寒,清热凉血;竹叶清心利尿;木通苦寒降心火而利小便,但木通有毒,可以伤肾,故用量必须注意,不可过用(不能超过10克);生甘草泻火和药。共成清热养阴,利水导热之功。故适用于心经热盛或心移热于小肠之证。但此是水虚而火不实者,若心经实热,则当宗《医宗金鉴》所说:“若心经实热,须加黄连,甚者更加大黄。”12.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方剂组成】 龙胆草酒炒10克,黄芩6克,栀子酒炒6克,泽泻6克,木通6克,车前子3克,当归6克,柴胡6克,甘草3克,生地酒炒6克。【用法用量】 上药10味,取饮片,以清水适量,先浸后煎,3次,去渣取汁分服。【功效主治】 清泻肝经湿热。适用于1.肝经实热,胸胁作痛,口苦,目赤,听力下降,耳部疖肿等。2.肝经湿热下注,小便淋浊,阴肿,阴痒,囊痈,便毒等。今常用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等。【附方】

龙胆苦参丸《杂病源流犀烛》龙胆草30克、苦参90克。共为细末,牛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每日3~4次。功能清利湿热。治疗湿热黄疸,症见身黄、头眩、发热心烦,纳少腹满,大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今常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胆结石而见黄疸者。【方义分析】 此为治疗肝胆实热湿邪常用名方。方中用胆草大苦大寒,泻肝胆实火,除肝胆湿热,用以为主;黄芩、山栀苦寒,亦是清泻肝胆实热湿邪之要药,故以为辅;木通、车前、泽泻利湿去浊,分利湿热,使肝胆湿热之邪可从下而去,用以为佐;火热之邪,必然伤阴,故复加生地、当归滋养肝血,使邪去而阴不伤;更用柴胡以条达肝气,甘草和中而解毒,共为佐使。至于附方龙胆苦参丸,治疗湿热黄疸,药简效宏,若能配伍茵陈,则更理想。13.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方歌泻青丸用龙脑栀,下行泻火大黄资。羌防升上芎归润,火郁肝经用此宜。【方剂组成】 当归、龙脑、川芎、山栀仁、川大黄煨、羌活、防风各等份。【用法用量】 上药7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半丸至1丸,煎竹叶汤酌加砂糖化下。【功效主治】 清肝泻火。适用于肝火郁结,不能安卧,易惊多怒,目赤肿痛,脉洪有力者。【方义分析】 此为清肝泻火之剂。主治肝火郁结之症。其治疗当清肝泻火。故方用大黄荡涤邪热,攻下逐邪,以下为清。山栀苦寒,擅清肝火。羌活、防风升散之性,搜肝风以散邪热。当归、川芎养肝血以润肝体。妙在配伍龙脑,辛散苦泄,散热止痛,芳香走窜,以此疏散风热。符合《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的经旨。

一方不用龙脑而用龙胆草,苦寒以泻肝胆之火,亦佳。14.左金丸《丹溪心法》又名茱连丸、回令丸方歌左金茱连六一丸,肝经火郁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连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热用理一般。【方剂组成】 黄连180克用姜汁炒,吴茱萸30克,温水浸泡。【用法用量】 上药2味,取饮片,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1.5克~3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功效主治】 清泻肝火。肝经实火,左胁作痛,脘痞吞酸,呕吐泛恶,嘈杂嗳气,口苦,舌红苔黄,脉来弦数者。今常用于慢性胃炎而见上述症情者。【加减方】

1.戊己丸《和剂局方》黄连、吴茱萸、白芍,三药各150克,共为细末,面糊为丸,每服3~5克,每日2~3次。功能清热化湿,缓急止痛。肝脾不和,湿热内蕴,脘腹疼痛,泄泻或下痢,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者。今常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

2.香连丸《兵部手集方》黄连60克、吴茱萸30克,水浸1宿,同炒,去吴茱萸,再用木香15克,共研细末,醋糊为丸。每服6~9克,空腹米汤送下。功能清化湿热,行气止痢。治湿热痢疾,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等。

3.连附六一汤《医学正传》黄连6克、炮附子1克,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温服。功能清热止痛。治肝火内郁,胃脘剧痛,呕吐吞酸,舌苔黄腻,或兼形寒、肢冷。【方义分析】 本方为治疗肝郁化火,胃失和降之剂。其组方理论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故重用黄连苦寒泻火,降其冲逆之势以止呕。少佐吴茱萸辛散开郁,下气降逆,是为反佐。亦属相反相成之意。15.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方歌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苓均可入,肺炎喘嗽此方与。【方剂组成】 地骨皮、桑白皮各30克,生甘草15克,粳米10克。【用法用量】 上药4味,加清水2小盏,煎七分,去渣,食前服。【功效主治】 泻肺清热,平喘止咳。适用于肺经有热,咳嗽气喘,皮肤蒸热,洒淅寒热,日晡尤甚,脉象细数,舌红苔黄。今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等症。【方义分析】 此为泻肺清热的常用方。肺经有热,或用辛寒,或用苦寒,或用甘寒。此为甘寒之方。是肺热而阴不足也。故方用桑白皮甘寒,泻肺清热,止咳平喘。地骨皮甘寒,泻肺火,清虚热,为退热除蒸常用药。与桑白皮相配,则可加强清肺热,止咳喘之功。又加甘草解毒清热,调和诸药;粳米养胃和中护胃生津。共成清肺热平咳喘之剂。《杂病源流犀烛》同名方,比本方多人参、茯苓、黄芩、知母,若肺热盛者,可加入知母、黄芩以助清肺。设若兼体虚者,可加人参、茯苓,随证化裁可也。方歌“参茯知苓均可入”即是此意。16.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方歌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见功。【方剂组成】 藿香叶21克,山栀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克,防风120克去芦,切、焙。【用法用量】 上药5味,取饮片,以蜜酒微炒香,共为细末。每服3~6克,加水一盏,煎至半盏,温服。【功效主治】 泻脾胃伏热。适用于脾胃伏热,热在肌肉,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易饥,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证。【方义分析】 本方是治疗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的名方。伏火宜升发,故本方重用防风以升阳散火,亦是《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之义。再配藿香芳香理气悦脾,佐主药以疏散伏火。石膏、山栀清泻脾胃积热。甘草和中泻火,调和诸药,五药相合,共成清泻脾胃伏火之功。

临床上如舌下肿痛,可加瓜蒌、大贝母、蒲黄;如口舌赤裂疼痛,可加黄芩、黄连。17.清胃散《兰室秘藏》方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及牙宣。【方剂组成】 当归身、黄连、生地黄酒制各15克,牡丹皮25克,升麻30克(一方有生甘草6克,一方有生石膏15克)。【用法用量】 上药5味,取饮片,共为细末,制为一剂,清水盏半,煎至1盏,去滓,待冷服。【功效主治】 清胃凉血。适用于胃有积热,上下牙痛,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其牙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牙宣出血,或口气热臭,或唇舌颊腮肿痛,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滑大而数者。今用于牙周炎、口腔炎、口腔溃疡、三叉神经痛等症。【方义分析】 本方主治胃有积热所致的牙痛、牙宣、口臭等症。故方用黄连以清胃热,生地、丹皮清热凉血。热则血滞,故复用当归养血和血。再配升麻,清热解毒,升清降浊,且又为阳明经的引药。诸药合用,可以清胃凉血,对胃热引起的牙痛龈肿等症,可以治疗。《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一药,对胃热明显者用此更佳。18.玉女煎《景岳全书》方歌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麦冬全。[1]阴虚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温热痊。【注释】[1]末句指《温病条辨》加减方。具体见下加减方条。【方剂组成】 石膏9~15克,熟地黄15~30克,麦冬6克,知母、牛膝各4.5克。【用法用量】 上药5味,取饮片,水1盅半,煎七分,冷服。【功效主治】 清胃滋阴。适用于阳明胃热,肾阴亏虚。烦热干渴,头痛、牙痛,或吐血衄血,舌干红苔少,或苔薄黄而干,脉象细数者。【加减方】

加减玉女煎《温病条辨》即玉女煎原方去牛膝、熟地,加玄参、生地而成。功能清气凉血。适用于温热病气血两燔,身热烦渴,自汗,烦扰不寐,舌质红绛,上有黄苔等症。【方义分析】 本方主治阳明经气火有余,少阴肾经阴液不足。其治当清泻阳明有余,而补少阴阴液之不足。故方用石膏、知母以清阳明之火,而配熟地、麦冬以养少阴之不足。亦是壮水以制火之义。再用牛膝以引热下行。实即清火与滋阴并用之剂。吴鞠通氏虑熟地之滋腻太过,改用生地黄清热凉血,去牛膝而易玄参,咸寒入胃,降火滋阴,壮肾水而制浮火,实为至当。19.黄芩汤《伤寒论》方歌黄芩汤用甘芍并,热邪为利枣加烹。洁古芍药去大枣,归黄香草连桂槟。【方剂组成】 黄芩10克,芍药15克,甘草6克,大枣4枚。【用法用量】 上药4味,以水800毫升,先浸后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服。日2次夜1次。【功效主治】 清热治利,和中止痛。适用于热邪为利,身热口苦,腹痛下利或湿热痢疾,腹痛后重,舌质红,脉弦数者。今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附方】

芍药汤《保命集》芍药30克,当归、黄连各9克,槟榔、木香、生甘草各6克,黄芩12克、官桂7克、大黄6~9克。共为粗末,每服15克,水煎去渣温服。功能调和气血,清热解毒。主治湿热痢疾,腹痛,便下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方义分析】 此为治疗热利泄泻或湿热痢疾的名方。热利和湿热痢疾的治疗,主要看有无积滞,若无积滞,治当清热和清化湿热。所以本方用黄芩为主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清热治利。芍药和营止痛,甘草、大枣调中益脾。芍药与甘草相配善于缓急止痛。故本方具有清热治利,和中止痛之功。常用于热性泻利及湿热痢下之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