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与神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4 08:42:29

点击下载

作者:(日)河合隼雄,河合俊雄,武甜静(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故事与神奇

故事与神奇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故事与神奇作者:[日]河合隼雄,河合俊雄,武甜静(译)排版:暮蝉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8-08-01ISBN:9787559619822本书由上海读客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神奇与人生1 神奇的体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会不禁感慨:“啊,好神奇哦!”但这样的感慨也有大小之分。有时候虽然觉得很神奇,但那种感觉很快就从心里消失了,有时候却会想要把这种神奇探究到底。两者的程度差别相当大。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夜里忽地醒来,听到奇怪的、细小的嗡嗡声,心想:“咦,好神奇啊。”因为很在意这件事而无法入睡。最终爬起身,顺着声音找过去一看——“什么啊,原来是冰箱的声音啊。”弄明白之后,才安下心来。“神奇”这件事,就是叫人的内心无法平静,直到弄个明白,有了“原来如此”的感觉之后,才能归于平静。

乘坐电车时,一位红帽子、红鞋,连包都是全红的大叔上了车。虽然会想:“啊,好神奇的一个人啊。”但如果大叔在某处下了车,就会想着“真是个奇怪的人”而内心释然,之后便把这件事忘了。这时虽然没有“原来如此”的感觉,但通过把他归为一个“怪人”,就把这件对自己的人生毫无影响的事从心中清除了,从而找回了内心的平静。

好不容易找回了平静,第二天在另一个地方坐电车时,那个大叔又出现了。到这一步,可就不能放任不管了。“也许是偶然。”“是不是流行穿那样的衣服啊?”“那个大叔难道在跟踪我?不会吧?”诸如此类的想法就会在心里冒出来。也就是说,人是无法把“神奇”就那么放着不管的,总要想方设法,把“神奇”的谜底解开。

长大以后,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神奇”的事情就越来越少了。一旦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就慢慢觉得没意思,而要去看那些提供“神奇”事物的电视节目和演出。这些东西都会让“神奇”的谜底最终被解开——带来一时的心跳,之后便是内心的平静。

理所当然的事“神奇”的对立面是“理所当然”。大人基本上都是生活在“理所当然”的世界里。但是,也有人不认为那是“理所当然”。

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有个人觉得这“非常神奇”。这个人没有放过这个想法,而是去探究了这份“神奇”,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种了不得的东西。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每个人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对牛顿来说,要把它“收服于内心”,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然后,他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被看作是对整个人类的巨大贡献。“人终有一死”,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有人却不认为这理所当然,而一直思考着“人为什么会死”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为了把它的谜底解开,放弃了家庭,放弃了财产,就是没有放弃思索。他努力的结果是创立了佛教这一伟大的宗教。这也成了对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

这样想来,人们能感知“神奇”,真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特别是那些能从大家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里发现“神奇”的人,似乎应该说是相当伟大。

那这样的人又会怎么样呢?这个人也被“人类会死”的“神奇”迷住了,佛教啊、基督教啊,读了各种各样的书,但还是不觉得满足。所以这个人一有机会就向别人发问,而因为被这个巨大的“神奇”所魅惑,根本无心去做其他的工作。然后非常遗憾的,这个人被周围的人敬而远之,变得越来越孤独,心态都慢慢不正常了。这样一来,这个人就变成了“讨人嫌的家伙”。“别的人都是浑浑噩噩地生活,只有我思考着应该思考的事情。”因为总说这样的话,这个人越来越被大家讨厌。不仅没有凭自己的力量将“神奇”的谜底解开,反而搅乱了平静生活着的他人的内心,当然会被讨厌了。既然感知到了“神奇”,就有自己去探究它的责任。

儿童与神奇

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神奇”。小不点儿有时候会因为连着问太多“为什么”而被大人训斥。但是,对于大人来说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小孩看来可以说全部都是“神奇”的。“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蝉会叫?”或者稍微复杂一点的“飞机飞走的时候越来越小,坐在里面的人会怎么样呢?”诸如此类。对于这些“问号”,有时候他们向大人寻求答案,有时候则是自己进行一番思索,孩子们就这样积蓄知识,渐渐构筑起自己的人生观。

六岁的大谷正宏小朋友的诗里有这么一段:

爸爸是个

卖大米的

却在早上 吃面包

看到这些,会觉得“人类还真是很神奇”。在日常的“理所当然”的世界里,出现了一个从不同角度进行照射的光源,于是人们对以前视而不见的东西注意起来,有了一些关心。对于孩子们的“神奇”,虽然大人往往能轻易地解答,但如果和孩子一起感慨“好神奇哦”,自己的生活也许会变得比之前更加丰富、更加有趣。2 神奇中会诞生故事

能够认可的答案

小孩子觉得一件事情非常神奇,他们通过向大人求教来吸收知识,但是有时候他们也会想到一些自己对神奇事物的解释。小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大人不马上回答,而是反问:是呀,为什么呢?有时候就会从小孩子那里得到非常有趣的答案。“妈妈,蝉为什么一直嗡嗡叫呢?”孩子问。“是啊,为什么一直在叫呢?”妈妈这样回应。“蝉在叫妈妈妈妈呢!”孩子回答。并且他对自己的答案非常满意,不再继续提这个问题。这是孩子自己想到的解释吗?

也许这并不是单纯的、外部的解释,而是把一旦发生些什么就想呼唤母亲的自己的心情代入其中了吧。也许正因为如此,孩子才会非常认可自己的答案。母亲即使回答,没有为什么,蝉就是会嗡嗡叫的东西,或者回答蝉叫是因为那是它的工作呀。孩子也不会认同吧。

那个时刻,那个人认同的答案,也许就会成为故事吧。听到蝉的叫声,认为蝉在喊妈妈、妈妈,这已经是一个故事了。外部的现象,与孩子心中产生的东西合为一体,凝结成为故事。

讲述故事的这件事

人们开始运用语言,最初是否就是从讲述故事开始的呢。即使是简短的语言,那也是为了把人体验到的神奇等等收入内心而使用的吧。

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已经知道太阳是有热量的球体。但与此同时,他们把太阳看作一个乘着四匹马拉动的金色马车的英雄,并讲述他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为了表现他们看到太阳打破夜的黑暗而出现的那种体验,以及从其存在中生出的感动,把太阳讲述成乘着金色马车的英雄,要更加合适得多。

就这样,各部落、各民族为了回答“我们是怎样存在于这里的”,这类对于人类来说的根本性的神奇问题,而产生了故事,也就是神话。那不单是为了解释神奇,而且也与存在整体息息相关,并能够升华这种存在,使其变得更加丰富。

但是如果把那些神话看作对现象的解释,又会怎样呢?的确,英雄每晚都与怪物作战,将其打败才在早晨出现,这样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够让人们认可太阳的神奇,但要解释其所有现象,有些地方明显是说不通的。比如,把蝉的鸣叫说成是在叫妈妈,即使一时能够认同,渐渐也会有说不通的地方。

于是,人们渐渐发现,解释现象的故事,最好尽量不要与人的内心世界扯上关系,这样才能更正确。而自然科学在这种倾向的最高峰时诞生。在解释神奇的现象时,将现象看作与人类割离开来的事物,进行观察,在此前提下编织理论。

像这样的自然科学方法,就像牛顿所尝试的,会产生解释神奇的普遍理论(也就是物理学的法则)。这是多么强有力的东西,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现在科技的发展已经把这种威力展示了出来。因为这种力量太过光芒万丈,所以现在的人讨厌神话,而太过依赖自然科学去观察世界。这对理解外部现象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完全放弃神话,就相当于是无视自己的内心,以及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把蝉的鸣叫声说成在呼唤妈妈的男孩,从科学的解释来说他也许是错了,但从当时那个男孩与世界的关系来说,可以说是寻找到了最恰当的一个故事。

不过,如果刚才说到的那个人,他两次遇到穿红衣服的大叔,接下来第三次遇到,结果判断:“我知道了,那一定是CIA的人在跟踪我。”那么这样的解释,虽然也许准确地表现出了自己内心的状态,但却太过缺乏对外部事实的深入思考。或者可以说,内部事实与外部事实被扭曲了。这种时候,就只能说他是在胡思乱想了。

如果把这件事反过来想,虽然是精神病、胡思乱想,但也可以不只把那视作一种“异常”,而是把它看成那个人的一种努力。他想方设法试图对世界和自己的关系,做出自己能够认同的解释,试图将这种关系传达给别人。

如果把“故事”想成位于自然科学与胡思乱想之间的东西,那就会明白它的特性了。简单来说,自然科学是被外部事实、胡思乱想是被内部事实极端束缚住了的“故事”。那么,幻想又是什么呢?这个我们留待后面再进行说明。3 神奇是人的支柱

人生总有各种各样的“神奇”经历,这些都会慢慢被消解,但总会有一些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神奇”的事情。对于这一点,让我们用实际的作品来举例,并进行思考。

神奇的黑石头

这里我要举出的是吉尔·巴顿·沃许的《神奇的黑石头》这部作品。主人公是一个叫詹姆斯的少年,他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搬家了,对此非常不满。那是由曾经的啤酒厂改建而成的、大杂院一样的地方。房子又小又奇怪,要忍受的还不光这些。因为这个啤酒厂位于村子和集体住宅的分界线上,他成了既被集体住宅的孩子们疏远、也被村里的孩子们疏远的“外人”。

詹姆斯认识了邻居萨姆森爷爷。爷爷已经非常衰弱,到了濒临死亡的状态,他对自己小时候偶然从吉卜赛人那里得到的一块“黑色石头”非常在意。吉卜赛人把石头给他时说:“如果你弄丢了它,在季节变换之前你就会死去。如果你把它给了别人,你就会像普通人一样遇到各种危险。但是如果你一直保存着它,不管是在陆地还是海洋,你一生都不会遭遇灾难。”爷爷把它当作宝贝,一直藏在自己家中壁炉的石头下面。但他把它留在那里,搬到了这个啤酒厂改造的房子里。

詹姆斯和爷爷约定,会为了爷爷把黑石头找出来。但是,村里的孩子们把詹姆斯视作“外人”,不能忍受他骑着自行车在村里自在地逛来逛去,放出话来说一定要整治整治他。但是,要依靠萨姆森爷爷模糊的记忆,从已经废弃的旧房子里找到黑石头,詹姆斯无论如何都必须在村中四处走动。

即使这样,詹姆斯还是决定要想办法为萨姆森爷爷找到石头。因此,故事最后发展成为了少年们赌上性命的对决。中间的经过省略不提,其中描写了很多少年应该经历的成年礼式的事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此外,对凌暴的描写也有很多让人深思之处。

也许有人觉得“神奇的黑石头”没什么“神奇”的,把它扔掉吧。但是,正因为感受到这种“神奇”并加以珍惜,才产生了故事,支撑了萨姆森爷爷和少年詹姆斯的人生。爷爷以此为慰藉安详地去了另一个世界,詹姆斯则作为一个人格丰满的少年加入了伙伴们。

神奇的恐怖

詹姆斯把“神奇的黑石头”据为己有后,体会着以性命为赌注的恐怖。神奇带有某种意义上的恐怖。但是,如果是极度可怕的东西,首先就会感到害怕,而感觉不到什么“神奇”了吧。或者,有时候正因为对神奇的东西产生了好奇心,后来才会体会到性命攸关的恐惧。这样的情况,恐怕就不能只为“神奇”感到欣喜了。应该说,必须把“神奇”变成自己的故事,它才能成为支撑你的东西。

可怕的东西虽然有时候无法解释,但并不都能说成是“神奇”的。我在美国听过性虐事例的报告。在一个令人心痛的事例中,曾被父亲性虐的女孩虽然后来与父亲分开居住,但快二十岁了也还是非常惧怕男性,无法约会,甚至无法表达情感。在对这样的人士的治疗中,我们一般使用一种叫作箱庭疗法的治疗方法。让那个人在箱庭中展现自己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得以疗愈。

在这里没有办法一一介绍那个人制作的一系列箱庭,简单来说,她进行了非常深刻的表达,可以说是去到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体验到了深刻的治愈,然后又回到这个世界。她制作出的就是这样的作品。她下降到了太过深层的世界,甚至让人担心她是不是回不到“这边”的世界了。但就在此时,她放置出了回到自己普通生活世界的作品。当时,她借用了《奥兹国历险记》(又译《绿野仙踪》)里面的人物,把她自己当作故事的主角桃乐丝,在她周围是一起旅行的稻草人、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看到这里我被打动了。因为我感到,这三个角色实在太适合表达一直以来为性虐待所痛苦的她的内心了。

稻草人的脑袋里被塞满了稻草,因此它无法思考。被剥夺了所有判断力,脑中只剩空空一片,这样的状态不正是这位女性可怕经历的体现吗?失去心的铁皮人,也完全是她所经历过的。她也许连悲伤都无法做到吧。还有那无法发怒的狮子,对于父亲,对于世界,她难道不想发出愤怒的咆哮吗?但是,她做不到。她是否在责备自己的怯懦呢?

可能会有人觉得,《奥兹国历险记》的故事非常傻。可实际上,对于经历了深刻恐惧、对作为人类生存下去这件事都感到困难的人来说,这些故事确实可以为“治愈”他们提供帮助。

对神奇的挑战

在《神奇的黑石头》这个作品中,支撑少年詹姆斯的是“神奇的黑石头”。在刚才介绍的那个事件中,支撑被性虐女性的是《奥兹国历险记》的故事。不管哪一个故事,放到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说是“无意义”“太傻了”的事情。这就是人类的神奇之处。“不要欺负别人,和所有人都好好相处吧”,或者“拿出勇气去做正确的事情吧”,这些虽然是重要且正确的,但对作为个体的詹姆斯来说,这些却无法成为他的支撑。“即使遇到痛苦的事情,也要不服输地活下去”,或者“爱异性是非常重要的事”,把这些话告诉受到性虐待的女性,也完全没有什么用处。而像《奥兹国历险记》这样的,对有些人来说称得上是“无聊”的故事,却可以成为她的支撑。在有了这样的支撑后,刚才举出的这些标语,也许才会被她们承认。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人类在活着的过程中,和外界、内界都发生着关系。为了理解外界的情况,并对其加以控制,人类想出了“自然科学”。但是,在内界中,它却发挥不了作用。有一个经常被举的例子,当恋人在交通事故中去世时,对问“她为什么会死”的人,即使给出“是因为出血过多”之类的科学解释,对方也是无法接受的,这是人之常情。当面对自己与自己内界的联系时,像前面举出的例子那样,“神奇”的事情会有所帮助。这些事情在那个时刻,对那个人而言,会有其独特的意义。而这,会成为一个人的支撑。

如果是这样,与外界的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对内界的探究难道不也是非常必要的吗?如果勉力去挑战内界的“神奇”的话,会怎么样呢?这时就会产生幻想。人类的内界之中充满着“神奇”,日常世界的常识是不适用于这里的。通过勉力挑战那种“神奇”能产生幻想,但是千万不能忘记,这是很难与自然科学的研究相匹敌的,需要一定的训练。如果在探索内界时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那就会像潜水者失去了与船连接的管子一般,产生极度的混乱。

要制造出幻想,就必须探索内界的现实。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仅仅靠自己的想象和单纯的空想去编织故事的话,那么不管最后的成果多么庞大冗长,也不过是“瞎编的故事”而已。这样的故事对于一些需要头脑体操的人来说也许可能算是娱乐,但不会成为前面说到的那种能够支撑人们生活的、有意义的作品。

作为幻想作品的先锋之作,标题就带有“神奇”二字的《神奇国度的爱丽丝》(又译《爱丽丝漫游仙境》),其作者道奇森(笔名刘易斯·卡罗尔)是一个数学家。维多利亚女王读了《爱丽丝漫游仙境》之后表示,这个作者写了这么有趣的故事,非常期待读到他的下一部作品。道奇森听说之后,就写了一本数学方面的叫《行列式》的书送了过去,把女王吓了一跳。也可以说,不管是《爱丽丝漫游仙境》还是《行列式》,都是他花费了同等心血的工作成果。4 “我”的神奇

说到“神奇”,没什么比“我”这个人存在于世间更“神奇”的事情了。不是出于自身的意志,也并没有许下这样的愿望,不知怎的就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更要命的是,姓名、性别、国籍、贫富程度,等等,人生中最重要因素的大多数都已经被擅自决定了。即使发出“怎么会有这么不合理的事!”这样的愤慨也完全无济于事。只能接受这个“我”,为度过作为“我”的一生而倾尽全力。“我”是什么“我”究竟是谁?对人类来说,这可以说是最根本性的“神奇”。关于这一“神奇”的存在,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切实认识到“这就是我”的话,是无法顺利生活下去的。观察孩子从出生到逐渐成长的过程,可能会明白他们是经过几个时期,逐渐把握住“我”这种感觉的。长到两岁,他就会明确表达出“我要自己做这个”的意志,又或者会表示出“不要”的拒绝。正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自我觉察到“我”的存在,才能说出这样的话。相对于外界,意识到了与之对立的“我”这个存在。

就像这样,孩子会慢慢把握住作为“我”的感觉,但是要产生“我”是什么这种明确的疑问,或者感受到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我”的存在,是在十岁左右。这件事的一个证据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十岁左右的孩子。

菲利帕·皮尔斯的《幻想的小狗》中,主人公本在生日那天兴奋得早早醒了过来。生日是会让人意识到“我”的日子。虽然节日有很多,但那些都是“大家”的东西。只有生日,是仅仅属于“我”的节日。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日本国民一般不怎么重视生日。没有人会认为每个人是各自在生日的时候长大一岁的,大家更愿意认为所有人是一起在新年老去一岁,所以新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但是,站在重视个人的角度上思考的话,大家一起老去一岁的想法就变得很愚蠢,于是人们开始认真庆祝每一个人的生日。这是受到了欧美的影响。

回到之前的话题,本之所以抱着特别兴奋的心情迎接生日,是因为知道祖父母会送自己一只狗当生日礼物。“我的狗”,这也是支撑起自我存在的重要因素。但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因素,祖父母没能送狗给他。本为此感到非常失望。

这时,大人们用各种各样的话安慰他。但当怎么安慰都没有效果时,就发怒说“不要因为狗之类的东西就这么垂头丧气!”他们没有发现,这是在否定本这个少年的全部存在。本陷入了非常危险的状态。在这样的时候,孩子们有时候会生病,甚至遇到事故死去。这部作品非常生动地把这些情况描写了出来。

在自我存在陷入危机时,本的灵魂试图通过向本赠送“幻想的狗”来度过危机。本对自己是什么、是否活着都感到迷茫的时候,本的灵魂送给他一只“幻想的狗”,并告诉他,“只要和这只狗好好相处就好”“当你了解这只狗的时候,也就能了解你自己”。之后,通过从中产生的“故事”,本作为一个少年成长起来。这其中的详细情况,请大家一定去读一读原著。

灵魂的神奇

在这个地方出现“灵魂”这个字眼,有些人大概会觉得很惊讶吧。在探寻“我”的神奇的过程中,是必然会遇到“灵魂”的神奇的。有很多人在活着的过程中没怎么感受到过“我”的神奇,这确实是事实。对这样的人来说,“灵魂”之类的,大概是没有意义的东西。人们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我也没有资格进行评判,但还是觉得那样的人生真的非常遗憾。就像是不管吃什么样的食物都品尝不出味道,而只会计算它们的营养价值。

要让那些在生活中忘记了“我”的神奇、忘记了灵魂的人明白那种“神奇”,儿童文学是再好不过的材料了。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这么喜欢儿童文学。作为“大人”生活,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必须去赚钱,也必须去争取地位,还要努力和别人融洽地相处。这些都要付出很多的劳力,而成功之时,则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但是,“灵魂”会说——“那些到底都有什么意义呢?”孩子们有善于倾听这种声音的耳朵。又或者说,孩子的眼睛更能看清“灵魂”的真相。用孩子们的这种清澈的五感捕捉到的世界,就被呈现在了儿童文学里。因此,我希望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去读一读儿童文学。灵魂这个东西,没有办法直接去定义它。但是,可以把它想成是死去时能够带到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不妨把“卖火柴的小女孩”带去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和拥有地位、名誉、财产的人带去另一个世界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当然,像后者这样的人,就算想得到一个了不起的法名,最近也变成能做到的事了。那个人死去之后站在阎王的面前,报出自己闪亮的法名,阎王家的小鬼则不屑地说:“哼,那又有什么意义!”这么想象一下,也挺有趣的。

灵魂究竟是否存在,其实是说不清的。但如果选择认为它存在,就会一时突然觉得莫名恐惧,一时又感到有趣,人生变得比以前有滋味了好几倍。这也的确是事实。当然也必须明白,这其中并不全都是好事,也可能会因此连普通的人生都无法维持,对这种风险也要有所认识。如果爱丽丝无法从“神奇的国度”返回,那就是很麻烦的事情了。“我”的故事

前面我解释了人生之中的“神奇”,以及把这种神奇收于内心的故事能够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支持。以前这样的事情都是由部落或民族这样的群体,通过共同分享神话故事来达成的。即使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依然是事实。所有的宗教都有成为其基础的故事。

但是像现在这样,个人主义不断发展,对于认可这种生活方式的人来说,拥有或者创作出符合个人气质的故事,是非常必要的。可是虽然这么说,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创作故事的才能。因此,有时候必须从他人的创作之中,寻找出对自己来说必需的故事,或者是与之类似的东西。那也许是古老的神话故事,也许是现代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但是,恐怕不会有刚刚好、完全适合自己的故事。如果认可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固有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找到刚好符合自己的故事。但是与此同时,如果想到自己作为人类,是和其他所有人互相依赖着而存在,那么就应该能理解,这世界上有着普遍适用于很多人的重要的故事。

这时应该就能发现,自己活着度过一生时,自己死去时,自己的整个人生,其本身在世界之中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我”这个存在的神奇,被收纳在整个故事之中。

要把自己的人生过得丰富多彩而富有意义,我们就应该多去了解一些有关各种各样的“神奇”的故事。那究竟是些什么样的故事呢?从下一章开始到第四章,我将逐渐向大家说明。第二章自然与神奇1 孩子与自然

大自然中充满了神奇,对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即使是那些大人们早已习惯的事情,如果用孩子们的眼睛看,用他们的耳朵听,就会感到非常神奇。大自然给了孩子们丰富的体验,孩子们通过这些体验,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因为那其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情感,所以孩子们能够有很多情绪上的体验。“自然”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不简单的。如果要讲解这其中的复杂的话,恐怕需要很长的篇幅,所以在此就不说太多。简单来说,人有时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之中生活;有时又站在自然之外,观察、支配着自然。当然,也有时候是位于二者之间,并不会特别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对于人来说,自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好,站在外部观察自然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孩子们也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很好地处理着这两种关系。

自然学习

很抱歉我要用自己的家人做例子。家兄河合雅雄的《少年动物志》中有着生动的展示,可以看出孩子们能从自然中学到多少东西。在此我想引用这本书“后记”中的两段话:

少年时期与大自然深入交往的经历牢牢地支撑着我的成长。即使不去学校,我也完全不觉得痛苦。此外,对于几乎没有好好学习这件事,我现在也不觉得后悔。

虽然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很少,但我却从大自然那里学到了很多很多。 即使没有人来教,也能自然地去学习各种各样的事情,这才是最重要的。自学的习惯,长大成人之后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能。

这段文字实在是非常有趣。孩提时从自然之中学到了很多,没人来教也能自己去自然地学习很多,两处用到了“自然”这个词的两个意思,非常巧妙地交融在一起。本节的标题是“自然学习”,也可以像这样读出两种含义,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现在的孩子们真是非常可怜,他们被强加了太多“不自然的教育”,“自然学习”的态度被弱化,到进入大学必须自己学习的时候,就已经被耗尽全力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根本正是在于“自然学习”这件事。

就像我刚才引用的文章中所写到的那样,河合雅雄小的时候经常“不去学校”。这是因为他体弱多病的缘故。此外,“几乎没有好好学习”也是事实。但是,通过“自然地去学习”,他依然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学者。

同是生物学家的著名学者日高敏隆,也曾有过不去上学的时候。他虽然也有体弱多病这一问题,但他的情况更像是当下的那些拒绝上学的孩子。当时正是军国主义盛行的年代,因为讨厌像军队一样的学校,少年日高从小学三年级起就不去上学了。关于他后来为什么又开始去上学,与他交谈时我曾听他说起过,也非常有趣,在这里就不做过多说明了。少年日高也是有着“自然学习”的态度。他非常喜爱昆虫,常去捕捉它们。后来比起捕捉,他更爱上了“观察”,特别是喜欢“观察”聚集在腐肉周围的埋葬虫,或是坐在猫狗的尸体旁边,兴致勃勃地看各种各样的虫子聚拢过来。在日高敏隆的成长过程中,自然学习的态度,也对他的成长和研究起到了很大帮助。

快乐的自然

如果孩子们通过亲近自然感觉到“快乐”,那难道不是最棒的事情吗?孩子是不停地在成长着的。当有一些体验能够丰富自己、令自己成长时,人就会感觉到“快乐”。反过来,觉得“快乐”时,会感觉有什么新的东西融入了自己,有什么东西打开了。孩子们的体验可以说就是这个样子的。

对于孩子来说,蝴蝶翩跹,花儿开放,从这些事物中都能感知到各种各样的“快乐”。因为那些都是新鲜的体验,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伴随其中。这种时候,性急的大人总是马上就想“教”给小孩。这样的想法如果对孩子造成了压力,他们的心灵就会紧紧收缩起来,快乐的感觉消散殆尽。当然,如果是呼应孩子“好奇”的心情去教导的话,效果是与此相反的,孩子大概也能学得非常开心吧。但是,想要产生这种效果,首先必须给孩子自由。“快乐”的事情之中,当然也会混合着痛苦的事或者可怕的事。人生很少是只有快乐的。但是,这些事情孩子们也必须通过亲身体验去学习。快乐地在原野上四处奔跑时,有时会被芒草的叶子弄伤手脚,也说不定会有蛇突然出现,还会有蜜蜂。通过那些可怕的事、痛苦的事,“快乐”的情绪变得立体,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些都是通过孩子们的自主体验而“自然”产生的,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但是,在父母看来,孩子们自然的求知欲有时候看起来非常危险,让人觉得不能放任不管。蛇很恐怖!被蜜蜂蜇到就麻烦了!要是被原野上的枯枝戳到眼睛怎么办!这些事情仔细想起来真是令人坐立不安。这时,就不由得去限制孩子的行动,就会立刻大叫“这很危险哦”“不要这么做”。但是,小孩真的能不遇到任何危险就长大成人吗?正是有了痛苦、悲伤、危险等负面情绪的衬托,快乐才显得更加真实。父母不能剥夺孩子这种成长的机会。

最近因为孩子的数量变少,有很多女性都没有兄弟。这样的女性结婚之后如果生了男孩,因为不太了解男孩子的成长过程,所以无意之间就会更多说出“太危险了别这么做”之类的话。虽然母亲会认为自己的提醒是非常正常的,但男孩子会感觉不断地受到压制。对于这样的母亲,我的建议是希望她们去读一读前面提到过的那本《少年动物志》。读过之后就会感慨,“原来男孩子是这样的啊”,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就会改变。有时也会有人对我说,他们母子一起爱上这本书,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讨论,得到了很多乐趣。

草丛里的生物们

我在这里稍微介绍一些《少年动物志》中讲到的孩子与自然的接触吧。那是晚秋时节发生的事情。

傍晚待在家里时,“我”总是靠在窗边,欣赏傍晚向夜晚转化时那微妙的风景变幻。过了中秋,就会有大群的白头翁在透明的天空乱舞,描绘出像剪纸一般的图案。在冻结的天空中排成大编队的黑影悄无声息地来回翱翔,占据了整片天空,将日暮的景象变得更加充满幻想。

白头翁确实是会组成大编队在天空翱翔,仅仅这样已经足以让人感觉到自然的“神奇”了。在此之外,还有更加神奇的事情。草丛中那不停歇的吵闹声,到了晚上就戛然而止,完全安静下来。“我”的弟弟道男感到非常好奇,想知道白头翁在夜间是什么样子的。“肯定是在睡觉吧。”“我”虽然这么说,但因为实在太过安静,所以我们两个人决定去亲眼确认一下。虽然这么说,但周围慢慢暗下来,两个人是战战兢兢地去草丛中探险的。听到“啪叽”的声音,就会想是不是踩到了蜗牛,还会想是不是会有“魔法师奶奶”出现。两个人的脚步慢慢变得沉重,“不知何时,我们俩依偎在一起,紧紧攥着竹子呆呆地站在原地”,但还是鼓起勇气又向前迈出一步。这时,传来“扑棱扑棱”的振翅声,还有大鸟发出的“啾”的鸣叫。“是夜鹰!”两个人想到这里,都觉得怕极了。孩子们都相信有一种叫夜鹰的可怕的鸟,它会突然飞扑过来,咬断小孩子的喉咙。所以,即使傍晚还在外面玩,一听到夜鹰的叫声也会赶紧回家。两个人赶紧拼命地跑向草丛外,逃回了家。“话说回来,白头翁到底消失在哪儿了?它们是不是融进了夜晚的黑暗之中,等黑夜过去、照到光亮,就又会结晶出黑色的形态,诞生于曙光之中呢?真是太神奇了。”

真的是非常神奇的事情。两个人的探险虽然没有成功,但却松了一口气。“没被夜鹰袭击,真是太好了。”

道男抓了抓自己的喉咙。我也觉得喉咙那里痒痒的,两手抓住脖子,发出“啾!啾!”的声音。“别吓人啊!”

道男这样说的同时,两个人大声地笑起来,“哇呀呀”地大叫着,在昏暗的田地里像小狗一样来回奔跑。

兄弟二人经历了非常可怕的体验,但其中也有着无法言喻的乐趣。为了表达那样的情感,才会“哇呀呀地大叫……像小狗一样来回奔跑”。快乐和与之相衬托的恐惧一起,在两个少年的身体里被体验着,并逐渐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像这样的“学习”,大人真的能刻意地给予孩子们吗?

虽说让孩子们自由学习是非常好的事,但如果据此以为可以对孩子放任不管,那可就太轻率了。被大人放任不管的孩子,会被不安和恐惧所支配,根本谈不上享受“自由”。正是因为有大人们的守护,孩子们才能尽情享受自由。这一点千万不可忘记。《少年动物志》的“草丛里的生物们”的故事后面,记述着下面这段表现亲子关系的小插曲。住在“我”家草丛的动物中,最可怕的就是“棒鸟”(其实是鼯鼠)。因为据说它不仅会发出非常可怕的声音,还会把人类的婴儿偷走吃掉。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生物更能让小孩害怕的了。“我”有一段时间总是爱撒娇,没完没了地哭叫。终于,父亲走过来抱起“我”,二话不说就把我扔进了马厩旁边的仓库里。“我”恐惧于夜晚仓库的黑暗和棒鸟的叫声,两手抱着脑袋瑟瑟发抖。“哗哗——”

从窗户外面传来奇怪的声音。

到底是什么声音呢?我竖起耳朵想分辨出声音的来源。当我发现那是父亲小便的声音时,不由得差点笑了出来。肿胀的眼睑抽搐着,嘴角也扬了起来,我的脸成了一副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模样。然后,我感到有一股温暖的情感,慢慢充盈了我的内心。父亲没有回到屋里,在这样寒冷的夜晚,他为了我静静地待在窗外。

正是有了守护下的自由,孩子们才能够“自然学习”。

读书这件事

在户外四处玩耍的小孩,与在室内读书(不是漫画!)的小孩,现在的父母会认为哪一种是“好孩子”呢?当然,不能简单地去判断哪种小孩比较好,但这种评价难道不是因时代而异的吗?现在的话,可能后者会被认为是“好孩子”,但我小时候却是相反的。特别是男孩子,在户外“健康地”四处玩耍的孩子是“好孩子”,安静读书的孩子则会被认为是“软弱的”。

其实我就是这样一个“软弱”的孩子,比起在户外玩耍,我更喜欢读书。我还记得,那时我总是抱着一种很内疚的心态在看书。我正欢欣地准备缩进被炉里读一读《少年俱乐部临时增刊号》之类的书,外面下起了大雪,眼看着就积了厚厚一层。哥哥说:“喂,咱们去打雪仗吧!”因为是哥哥的命令,所以我不得不出门。想读的书读不成了,外面还那么冷,可哥哥的命令绝不能不听。那种不情愿可又不能拒绝的心情,我现在还隐约记得。

不过,我们一旦玩起来还是非常有趣的。我的哥哥们不仅在享受大自然方面有着丰富的才能,也有足够的怜悯心去照顾年幼者。不管是打雪仗还是别的什么游戏,他们都会适当地让着我这个年幼者。打雪仗也有很多规则,若规则是被打中三次就“死”,我的话就是“四次”。他们总会用这种方式来照顾我。就像这样,兴高采烈地玩起来的话,寒冷也就被甩到一边了,我也乐在其中,觉得出来玩真好。多亏了兄弟们,我也从大自然中学到了很多。

如果我不去外面玩,而是一直读书的话,现在可能会成为更加满腹经纶的、了不起的学者吧,但我想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么有趣。虽然这么说,但我并不是让大家不要去读书。如果我是那么想的,也就不会写这种“请多读一读儿童文学”的书了。读书和玩耍,当然都是非常重要的。2 与自然一起

我们在《少年动物志》中看到了孩子与自然的关系,那接下来再来看看另一本描写另一种不同关系的名作吧。这就是亚瑟·兰塞姆的《燕子号与亚马逊号》。亚瑟·兰塞姆是英国的儿童文学作家。1930年,他46岁,出版了处女座《燕子号与亚马逊号》。此后,因为孩子们的喜爱,他不断地续写这个故事,一直到《保卫白嘴潜鸟》,完成了这部共十二卷的长篇作品。

这部作品中也能看到享受自然、自然而然地从中学习的少年们。但是谁都能看出来,与《少年动物志》的主人公们相比,他们的态度是不同的。在后者中能强烈地感知到孩子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与此相对,前者中的孩子们把大自然当作“对象”,试图从中寻找乐趣。甚至可以说,这些孩子是想要征服大自然的,这种意愿非常强烈。到底哪种姿态更好,无法简单地评判,但意识到这种不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今后的孩子们能兼备这两种态度。

帆船

在《燕子号与亚马逊号》中,担当重要角色的一个道具就是帆船。不是电动船而是帆船,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不依赖电机之类的机械,而纯粹利用“风”,这一点很妙。在这部作品里登场的孩子们与日本作品中的小孩不同,我刚才说他们想要去“征服”自然,这里说的“征服”,并不是让其完全顺从人类的意志,而是既顺从自然、又好好利用它的意思。这其中有珍视自然、遵从自然法则的心情。但是能够了解自然法则并加以利用,正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同时也是他们的态度。他们并不是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燕子号与亚马逊号》开头,有一段很符合这个故事的精彩描写。

从湖边到霍利豪威农场是一段陡峭的斜坡,罗杰从右边到左边、再从左边到右边,画着大大的“之”字向这边奔跑着。罗杰已经七岁了,不再是最小的孩子。霍利豪威是罗杰他们暑假期间会来玩几天的场所。罗杰先跑到小路边的栅栏,在只有一步远的地方转身,再朝着田野的另一端跑去,一直跑到那边的栅栏边。在那里再一次变换方向,又一次横穿田野。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电影开头一样的画面。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正用尽全力奔跑在田野上。“我已经七岁了,不再是最小的孩子!”从他的表情中、奔跑的姿态里,可以感觉到那样的气概。但是,这孩子为什么不直直跑过田野,而是一定要走“之”字形呢?明明有“妈妈在农场的门口耐心地等待着他”啊。答案很快就揭晓了,因为“罗杰现在是帆船——运茶叶的快速帆船兔子萨克号,不能迎着风直线前行”。

如果是蒸汽船的话,就能直线行进了吧。但是那天早晨,哥哥约翰说“蒸汽船不过是装了引擎的铁皮箱子罢了”。罗杰把哥哥的话记在了心里。绝对、必须是帆船!所以罗杰才特地斜着借取正面刮来的风力,让船能够前行。

这本书创作于1930年,所以书里既有蒸汽船,也有帆船。当然,这两种船其实根本没办法放在一起竞争,帆船渐渐就被甩在后面,没了影子。这样的事每个人都明白,但是罗杰一家就是执着于帆船。这是为什么呢?

父性

约翰和罗杰执着于帆船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的父亲正是帆船的船员。父亲乘坐着巨大的帆船,正在外面航海,现在在马耳他岛附近。约翰、苏珊、提提、罗杰,这些孩子学习了驾驶帆船的方法,这个暑假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坐一坐放在霍利豪威农场里的父亲的帆船。四个孩子想驾驶那艘帆船,去湖中心的小岛野营,也包括七岁的罗杰在内,孩子们是否可以进行这样的冒险呢?母亲给父亲寄去了一封信,询问他的意见。孩子们也写了恳请父亲允许这次冒险的“请求信”,和母亲的信一起寄给了父亲,大家等待着他的回音。

那么,父亲在回信里说了什么呢?如同我在开头所引用的,罗杰忍住想直线奔向母亲的心情,耐心地斜着、破风奔跑。而这时的母亲,正拿着从父亲那里收到的电报,也就是父亲的回信。信中是这样写的:

要不是傻瓜淹不死,淹死也比当傻瓜强。

罗杰一下子没弄懂这是在说什么。母亲告诉他,这就是“同意了”的意思。但是,哥哥约翰马上就明白了。他向弟弟妹妹们解释:“爸爸是说,我们几个谁也不会淹死的,要是有谁给淹死了,那可是给家里除害了。”

在这个故事里,父亲一次都没有登场过。他一直都在遥远的海上航行着。但是从这个故事里可以非常明确地感觉到,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父亲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也有一些家庭,父亲虽然一直待在家里,但他的存在对孩子来说几乎是没有意义的。说到父亲的存在,我们可以明确感觉出,在这个家庭里,父亲和母亲一起,充分守护着孩子们。正因为有了这份守护,孩子们才能尽情地享受自由。

从父亲那里学习在大自然中生存的技巧,这是很好的一件事。如果不能自如地操纵帆船,它就不会朝着你想去的方向行进。不仅如此,甚至还可能会有生命的危险。不知道风向会在何时发生怎样的改变,大自然总是会做一些神奇的动作。但是,如果能充分理解这种神奇,并学会好好加以利用的方法,那么人类将能更充分地享受自然,生活得更加有滋有味。这其中,父性的原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在现代社会生活,这样的能力是必须掌握的。

父性的原理,也被孩子们很好地加以利用了。

船长…………约翰·沃克

大副…………苏珊·沃克

一等水手……提提·沃克

见习水手……罗杰·沃克

他们认真地分配好了职位,罗杰从哥哥或者姐姐那里接到命令时,不能回答“好的”,而要像个真正的船员那样,回答说“遵命,船长”。

父性在孩子们之中很好地发挥着作用,有一处情节很能看出这一点。约翰被说成是“骗子”的时候,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从《金银岛》的故事引发联想,约翰他们擅自把某一个成年人叫作“普林特船长”。那个人独自住在屋形船里,是个非常古怪的人。这位“普林特船长”对约翰产生了误会,说他是“骗子”。约翰为此非常生气。因为对方是成年人,所以他默默忍受了,但是内心绝对无法原谅这件事。

后来误会全部解除的时候,“普林特船长”郑重地对约翰表示了歉意。“我不应该说你是骗子。真的非常抱歉。你能跟我握手言和吗?”约翰紧紧握住“普林特船长”的手,两个人从那之后成了很亲密的朋友。

能直接面对面向孩子道歉的“普林特船长”当然很了不起,但是日本的孩子里,是否有人能面对大人坚定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呢?这其中,文化差异也是个很大的因素,所以不能够简单地下结论。但是我想,正是因为成长在这样严厉的父性之中,孩子们才能独自驾驶帆船去无人岛野营,享受自然,从自然中学习,自然地学习。

地图《燕子号与亚马逊号》的封面翻过来,印的是一幅地图。这幅地图实在是太有趣了。中间画的是燕子号航行的湖泊,霍利豪威农场也在上面。鲨鱼湾、燕子岛、鸬鹚岛,等等,他们取名字的地名也都写在上面。和一般的地图不同,这里面东在上面,南在右边,湖泊的最南边是“南极”,最左边,也就是最北边是“北极”。在北极的旁边,还特地写上是“未勘查”。

在湖泊的南边,靠近南极的东侧的陆地,被认为是住着“野蛮人”。就像这样,孩子们真的是在一个非常广阔的“世界”里活动着。这正是“自然”的神奇之处。它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内心自由变换形态。这个湖泊在孩子们的眼里,是和地球有着同样地位的“世界”。“地图”这种东西,对于孩子(以及大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我无法忘记小时候读的《金银岛》中的那张地图。望着那张地图,我一次又一次幻想着那里能够看到怎样的景色。“基德船长的海湾”“远眼镜山”,这张地图里标注出的岛屿,对于我来说几乎可以说是真实存在着的。从一张地图中,我们可以想象出各种各样的风景。

我曾经兀自梦想着“神秘的岛屿”,并试着给它画过地图。也曾经以经常玩耍的河流、田野、大山等为素材,尝试制作地图。我们兄弟经常为各个地方起名字。通过这样的行为,环绕着我们的大自然变得更加亲近了。它成了我们自己的世界的一部分。

让我们回到故事中去。约翰他们的世界中,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那是一艘由两个女孩子驾驶的帆船。那两个孩子把这片湖泊看作是自己的“世界”,乘船巡视着它。对于约翰他们来说,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她们驾驶的是“亚马逊号”,而“亚马逊河”的河岸是它的艇库。燕子号和亚马逊号,到底谁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导?为了弄明白这件事,双方必须大战一场。他们之间的战争,“普林特船长”也会参与其中。整个过程是一个非常愉快的故事,希望大家通过读书去享受这个故事。在这里,咱们还是把思考专注于孩子与自然的关系吧。

暴风雨

暑假期间,孩子们享受着在湖泊之中的“大航海”,“天气对燕子号和亚马逊号上的孩子们展露出笑脸”。孩子们之间变得非常亲密,在紧挨着的帐篷里进行野营。但是,到了最后一天,天气突然转变。日落的时候,已经是一片暴风雨将至的诡异气氛。“暴风雨和尖锐的雷鸣一同袭来,把营地里的所有人从睡梦中惊醒。”这时雨下得还不算太大,所以亚马逊号的南希和佩吉立刻把柴火抱进了帐篷。因为她们想起,之前遇到下雨,所有柴火都被淋湿了,完全没办法生火。罗杰和船长约翰睡在一个帐篷里,他在睡梦中,把雷鸣声当成了炮击。罗杰醒过来发现四周一片黑暗,大叫一声:“约翰!”约翰急忙安慰他,“没关系的”,“只是打雷而已”。

雷声轰轰,雨也越下越大。大家觉得最好还是把衣服穿上。帐篷中开始一点点积起了水。

燕子号的孩子们的帐篷是挂在两棵树之间的网上,压住下面的是放进帐篷脚口袋里的石头。绑着网的两棵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帐篷的网也随之一会儿松、一会儿紧,所以船长的帐篷里能听到石头动来动去的声音。

风刮得越来越猛烈,“啪”的一声,苏珊和提提的帐篷的网断了。两个人从倾倒的帐篷里爬出来,跑到亚马逊号的帐篷里避难。气压计的数字不断下降。最后,六个孩子集中到了一个帐篷里。很长时间里,孩子们都坐在帐篷中倾听着暴风雨疯狂肆虐的声音。突然,他们想起了自己的船。年纪稍长的孩子去检查了船的情况,还好没出什么问题。

这场暴风雨真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在此之前,孩子们把湖泊当成自己的所有物任意玩耍。经过这次,他们一定深刻理解了大自然的可怕。这正是可贵之处。他们可以操纵帆船,却不能操纵大自然。孩子们应该已经学到了,大自然绝对不会按他们的想法行事。暑假最后不期而至的暴风雨,给了他们成长中一个珍贵的教训。

第二天,赶来的母亲在与其他大人们的对话中说:“他们的父亲觉得他们不是傻瓜,我有时候倒是会有一点怀疑呢。”约翰听了,抱怨似的大叫“妈妈!”

认为孩子们“不是傻瓜”的爸爸,和“有点怀疑”的妈妈。父母二人即使如此也尽量给孩子们足够的自由,而孩子们在这种呵护中,才能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神奇。

在这里我要画蛇添足一下。 我家有亚瑟·兰塞姆全集,在书架上占了一大排。孩子们读了《燕子号和亚马逊号》之后非常喜欢,一本接一本不断想要读下去,我就以“下次过生日”之类的为契机,给他们以期待,花了很长时间才全部买全。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这部全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如果一开始就买齐十二卷的话,孩子们是否还能读完呢?对于孩子们对什么东西有所期待,最后终于将期待的东西拿到手的那种喜悦,我非常注意,尽量不去剥夺。3 自然中的“居民”们

大自然中居住着各种各样的东西。 说起来,咱们人类也是其中的居民之一。人类居住在自然之中,却也能反抗自然,是一种很特别的存在。因此,人类在生活之中,对于自然之中的其他居民,会在不同时候采取不同的相处方式。对于宠物狗,人类把其视为家人,甚至比家人还要重要。但同样是狗,对于流浪犬,人有时候漠不关心,有时候根本不把它们看作是有生命的生物。不只是动物,对于植物,人类的感情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人把植物看作是和自己住在同一个世界里的“居民”,有的则把植物看作是单纯的“素材”。

对于孩子们来说,有时候甚至连没有生命的物体都是世界中的“居民”。与孩子们内心中的那个充满活力的世界相呼应,外部的世界中也充满了各种神奇的生物。而那些居民也和人类一样,会进行对话,当然也会哭、会生气。那是一个“神奇”却又“没什么神奇”的世界。儿童文学的名家为我们把那样的世界很好地描绘了出来。

幼儿期体验

前面讲到的《少年动物志》也好,《燕子号和亚马逊号》也好,都是以作者少年时代的回忆为基础创作的。接下来要讲的,艾莉森·亚特利的《小灰兔丛书》,应该是作者基于更加年幼时的体验创作出来的。在这个故事里,兔子、松鼠、野兔等大自然的居民们大显身手。他们虽然和人类不同,但却过着和人类一样的生活。此外,这个故事中有关大自然的描写,也让人觉得非常像是孩子真实的体验。

根据本书的译者石井桃子女士所作的“后记”,作者艾莉森·亚特利生在英格兰的偏远乡村,“房子被黑暗森林围绕着,立在山丘顶上,是石头建造的古旧农家。爱丽丝(艾莉森的本名)在那里,与父母和一个弟弟以及雇工、女佣们一起,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她的幼年时代,就是那样满满地浸泡在大自然中度过的”。《小灰兔丛书》中,有一则“野兔大冒险”的故事。野兔进入森林中时,有如下的描写:

不知不觉地,野兔周围慢慢变得宽敞、凉爽起来。头顶上,巨大的柱子一般的树木,伸展出的枝条交错在一起,像是一个大大的绿色屋顶。散落四周的大石头上,覆盖着非常柔软的苔藓。山路边的越橘树上,开着像宝石一样的粉色小花。阳光从蕾丝般交织着的枝条之间倾泻下来,在野兔的毛上,在蓝色的外套上,投下黄色的斑点。空气像泉水一般沁凉、清爽。

这不正是艾莉森·亚特利自己幼儿期时的森林体验吗?

幼儿期的体验往往停留在记忆深处,能从这样的体验中创作出这么有趣的故事,这正展现出了作者的才华。

小小的英雄

对于年幼的读者来说,故事里必须明确地分清“好人”和“坏人”。而且,惩戒坏人的英雄,往往是个头儿不大的小生物。这大概是为了让年幼的孩子们更能产生共鸣吧。

小灰兔和野兔、松鼠生活在一起,野兔非常自恋,松鼠则很霸道,两个人都总是做一些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事情。但小灰兔还是对他们俩非常好,在各个方面照顾他们。

小灰兔想要种萝卜,但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它向住在森林里的聪明的猫头鹰请教,猫头鹰告诉它,可以从村边经营杂货铺的奶奶的店里抢一些萝卜种子。作为报酬,猫头鹰拿走了小灰兔的尾巴。这个“杂货铺”是人类的店铺。小灰兔等动物世界的居民们,与人类的世界共存共处,这是这个故事的一大特征。此外,作为“好人”的小灰兔,被容许可以从人类那里掠夺东西,这一点也非常有趣。也许在艾莉森·亚特利成长的乡村,对待孩子们的伦理观相对比较宽容。对待孩子们的行为,有些事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事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小灰兔丛书里,绝对的恶人是黄鼠狼。黄鼠狼会把兔子们杀掉。小灰兔外出时,野兔和松鼠被黄鼠狼抓住,塞进袋子里带回了黄鼠狼的家。这时,小灰兔开动脑筋,把黄鼠狼好好整治了一番。黄鼠狼被推进了烤箱,所以大概整个都被烤熟了吧。这个部分让人想起汉塞尔与格莱特的故事。邪恶被彻底地打败,这是这类故事的一贯套路。

野兔和松鼠道歉说,“我们之前的行为是不对的,我们知道错了,以后绝对不会再那么霸道,不会再没有礼貌了”。他们变成了好朋友,愉快的故事继续进行下去。接下来,是小灰兔从聪明的猫头鹰那里取回尾巴的故事。这部分就请各位读者阅读原著吧,我就不再剧透扫兴了。孩子们通过阅读这样的故事,可以把自己和动物们看作是一体,也没准会放大自己和动物的距离。总而言之,孩子们一定会从中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生活的自己的样子。

柳林风声

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又译《快乐的河边》)中,也描写了很多大自然中的“居民”。但是,这些居民的个性和《小灰兔丛书》中的居民有着微妙的不同。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的年龄要更大一些吧。这部作品,像很多同类的名作一样,是基于作者讲给儿子的故事创作的。那时作者的儿子有多大呢?我想大概应该是八岁吧。

这本书里也画有地图。在地图中间蜿蜒流淌的,就是作为故事舞台的河流。地图上标注着鼹鼠、老鼠、水獭、獾等动物们的“家”,但是并没有画出房子的样子。大家都是住在洞穴里的动物,所以这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只有蟾蜍的家是不同的,明明白白地画着一座房子。这也显示出,蟾蜍在这个故事里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

故事的开头,是春天到来,鼹鼠从家里出来了。在春意盎然之中快乐奔跑的鼹鼠,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河边。

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走着,它突然就来到了水花盈盈荡漾的河岸边。此时,鼹鼠感受到了无上的满足。从出生到现在,它还一次都没有见过河流——像这样闪着粼粼波光、蜿蜒曲折、像个胖乎乎的小生物般的河流。河流追逐、嬉笑,发出隆隆的声音,似乎想要抓住什么。下一秒却又高声大笑着放开手,接下来又立刻扑向它的玩伴。

这里的描写把河流当成了生物。

河流整体蠢动着、颤抖着、闪烁着,亮晶晶的、放着光、打着旋儿、低语着、冒着泡泡。

对于大人来说,河流只不过是“水在流动”而已,完全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但是,对于第一次见到河流的鼹鼠来说,它眼里的河流完全是一个活生生的生物。作者格雷厄姆长大之后也没有失去能看到这些的眼睛,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鼹鼠在河边遇到老鼠,听从它的邀请登船去郊游。它们在船上看到的河岸,正可以说是“快乐的河边”,两个人的对话也随着景色变幻而越聊越投机。第一次看到河流,还坐船顺流而下。鼹鼠不由得感慨:“也就是说——这样的东西,就是河流吗?”老鼠是这样回答的:“河流对我来说,既是哥哥又是姐姐,既是母亲又是朋友。此外,既是食物,又是饮料,(而且理所当然地)也是洗漱的场所。也就是说,河流就是我的全世界。”

的确,对于老鼠来说,河流就是它的“世界”。但是正如地图上所显示的,在那河岸之上,还充满了其他各种各样的世界。正像孩子们自己所知道的“世界”一点点延展扩大,不断会有神奇的发现一样,鼹鼠和老鼠也逐渐接触到了河岸上的广阔世界。

潘神

老鼠和鼹鼠的经历真的是非常轻松愉快,可惜我们没有太多工夫在这里一一讲述。让我从中挑选印象深刻的地方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水獭家的公子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所以鼹鼠和老鼠在晚上坐上船出去寻找。夜光下的河流美丽极了,不过这些描写我在此也不做详述。在夜晚的河流上不停地划着船,不知不觉已经临近破晓。这时,老鼠竖起耳朵,它听到了“非常美妙的、神奇的、没有听过的声音”。最开始鼹鼠没有听到,但是,“那快活的、流水般的笛声,也传到了鼹鼠的耳朵里,完全把它给迷住了”。

顺着这个声音,两人来到了一个小岛上。然后,它们感觉到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身体微微发抖,仿佛站在什么伟大的存在面前一般。笛声已经停止了,但它们就像接到了严格的命令似的,依然继续向前行进。

颤抖着、顺从地,鼹鼠郑重地抬起了头。大自然闪烁着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瑰丽色彩,屏息凝神,在一旁静静观望着。就在这时,在黎明那清澈的光线里,鼹鼠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那动物的朋友、救星,那潘神的脸。在渐渐变亮的晨光中闪闪发光,那向后弯曲的犄角,那微笑着俯视二人的温柔的眼睛,夹在眼睛中间的威严的鼻子,微微绽露笑容的长着胡须的嘴巴,宽阔胸膛上延伸出的强壮臂膀,修长秀丽的手指中握着的是刚刚从嘴边拿开的潘笛。毛茸茸的腿勾勒出美妙的曲线,优雅地立在草地之上。

被保护在潘神的鬓角之间的,正是水獭家的公子。鼹鼠倒吸一口气,悄悄问老鼠:“你害怕吗?”老鼠是这样回答的:“害怕?怕这位神仙?怎么会害怕呢,怎么可能害怕呢!但是——但是,果然还是——啊啊,鼹鼠兄弟,我还是,好害怕啊!”

二人不由得垂下脑袋时,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了它闪耀的身姿。被那光线晃住眼睛的瞬间,潘神突然消失了。二人陷入深深的悲伤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