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正确防治与生活调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4 11:49:23

点击下载

作者:马艳茹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糖尿病正确防治与生活调养

糖尿病正确防治与生活调养试读:

前言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高血糖引起全身性代谢紊乱,造成多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障碍,尤其眼、肾、神经、心及血管损伤,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也是全球性的流行病。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组织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糖状态者,更为严重的是我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因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地治疗。糖尿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糖尿病治疗已取得巨大成就,然而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糖尿病防治是终生问题,加强糖尿病患者自我教育、自我调养至关重要。在糖尿病治疗中,医生只是个引路人,发挥指导作用。要控制好糖尿病,最关键的还在于患者自己。如果我们对糖尿病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掌握了糖尿病的正确防治与生活调养方法,配合科学的治疗方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自身的健康状态。

为了使糖尿病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糖尿病,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特地编写了《糖尿病正确防治与生活调养》一书。该书分上中下三篇共十章。上篇主要介绍了糖尿病的基本医学知识、糖尿病并发症、预防措施;中篇主要介绍应用中西医各种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下篇主要介绍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调养、运动调养、四季调养等。当你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随手翻开这本书,就能学到科学实用的糖尿病防治方法。《糖尿病正确防治与生活调养》不仅是糖尿病患者自我保健、调养的首选读物,同时也是糖尿病患者家属及朋友最实用的参考书。编者2012.12上篇方方面面了解糖尿病第一章 认清糖尿病面貌与危害第一节 了解糖尿病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广为大家所熟悉的全身性内分泌疾病。它的基本病理是缘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伴有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以及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的紊乱。最明显的特点是持续性高血糖,如超过肾糖阈,则会导致葡萄糖从尿中排出。主要临床表现为:葡萄糖浓度非正常性升高,烦渴,多尿、多饮、多食、身体消瘦、疲乏等,通常称为“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少)症状。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其严重。因为糖尿病是一种伴随患者一生的疾病,时至今日还没有发现可以根治糖尿病的特效药物。长期处于疾病状态之中的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化脓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硬化以及神经、微血管病变,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导致酮症酸中毒、血糖异常升高、脱水,迅速进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的状态,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糖尿病如果不及时、合理、正确地进行治疗,就会波及身体的其他组织器官,从而导致众多的并发症。据医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4倍;导致中风的危险高出正常人10倍之多;患尿毒症的几率甚至比正常人高出17倍之多。此外,糖尿病还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并造成心、肾、眼睛等器官的微血管病变,促发患者心肌缺血、心脏功能减弱,发生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继癌症和心脑血管病之后,糖尿病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所以一定要加以足够地重视。

同时,糖尿病患者由于葡萄糖代谢发生障碍,可能会引起神经水肿,在神经组织内出现化学物质的大量异常储存,致使患者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无力的症状,同时还会引起神经功能紊乱,内脏生理功能失调,产生体位性低血压,出现腹痛、腹泻症状。

另外,糖尿病患者因为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障碍,会造成身体对细菌的抵抗力下降,高血糖又给细菌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容易发生各种病菌性感染,发生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肾炎、牙周炎等症状。

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对疾病高度重视,争取及早发现糖尿病,并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糖”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吗

生活中,有不少人觉得糖尿病就是尿里有糖的病,理所当然糖就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所以只要控制不吃糖,就能控制糖尿病。但经多年临床观察,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糖尿病是因为糖的代谢,特别是糖的吸收与利用所依赖的胰岛素的绝对与相对不足所引起的。近年来,研究者们还注意到,有些糖尿病患者并不缺少胰岛素,只是他的身体变得对胰岛素不敏感了,其医学名称叫做“胰岛素抵抗”,是身体新陈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表现。这个综合征还往往伴随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度等。

确切地说,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都与糖脱不了干系。不过要知道这里所指的糖,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糖,而是指通过饮食中的米饭、馒头、面条、面包、饼干等摄入体内的糖,当然也包括我们吃的白糖、糖果之类。因为这些东西吃得太多,身体的胰岛素就显得相对不够了。而代谢综合征也确实多见于饮食偏多而又缺少运动的胖人。糖尿病能根治吗

糖尿病相对于其他病来说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随着发病时期延长,确实很难彻底治愈。它是因为体内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不足导致了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代谢紊乱,引发心脑血管、肾、眼等组织器官的慢性病变,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地治疗,就会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尿毒症、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并发症,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糖尿病会遗传吗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调查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约6.55%。经糖尿病专业的研究发现,糖尿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出5~21倍,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不断升高。同一性别的双胞胎都患糖尿病的概率幼年为50%,成年可达90%以上。这说明成年后发病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仍然存在密切关系。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糖尿病最常见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然而临床上很多医师发现由于病情轻重或发病方式的不同,每个患者并不一定都具有这些症状。(1)多尿。首先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其次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两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患者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上升,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特别是经肾小球滤出后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而出现多尿。往往是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就越多,尿量也就越多。(2)多饮。患者由于多尿,必然水分丢失过多,导致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造成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只有这样才能补充体内丢失的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这是成正比关系的。(3)多食。由于糖大量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就会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的缺乏只有通过多食才能补充,这样就会导致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患者很容易出现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更有甚者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千克,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却还不能满足食欲。(4)消瘦。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必然导致体内糖类、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患者会出现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千克,从而疲乏无力,出现精神不振等临床症状。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有哪些

临床医师大都清楚,糖尿病患者不一定都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特别是2型糖尿病,其起病隐匿不明显,通常无明显症‘状,更有甚者根本就是完全无症状,仅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才被发现。以下几点可以作为糖尿病不典型症状或可疑信号,这些可以作为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得了糖尿病的依据。(1)患者有无反应性低血糖的表现。一般患者会在午饭前或晚饭前感觉饥饿难忍、心悸、出汗、手颤、疲乏无力,进食后症状缓解。如有这一症状可以怀疑其患有糖尿病,要做进一步检查。(2)皮肤瘙痒,特别是女性患者外阴瘙痒。(3)反复尿路、胆管、肺部、皮肤等感染者。(4)四肢末梢疼痛及麻木者。(5)结核病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疗效不显著的。(6)体重减轻确实找不到其他原因者。(7)年轻患者动脉硬化、冠心病和眼底病变。(8)口腔症状,如口干口渴、口腔黏膜瘀点、水肿、口内烧灼感、牙龈肿痛和牙齿松动。(9)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10)有分娩巨大胎儿(体重≥4000克)史者。(11)有多次流产、死胎、羊水过多或早产者。(12)儿童夜间遗尿者。(13)下肢溃疡或坏疽经久不愈者。糖尿病中期有什么表现

糖尿病中期患者经常出现轻重不等的症状,且常常出现某些并发症。有时糖尿病本身症状并不明显,但并发症症状表现显著且症状较重,或以并发症为主要症状出现反而糖尿病本身的症状成了次要的,故其临床症状种类繁多,但归纳起来基本上属于以下三种:(1)糖尿病本身症状。口渴多饮、多尿、胃口好而消瘦、疲乏无力等,有时伴面色萎黄、毛发少光泽,中年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多呈体态肥胖或有“啤酒肚”。(2)并发症症状。合并肾病时,伴有腰酸、尿中泡沫多、下肢水肿等;合并眼病时,有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合并神经病变时,有足或手麻木、刺痛、蚁行感等;合并大血管病变时,下肢伤口愈合后遗留皮肤色素沉着、皮肤破溃不易愈合或变成“老烂脚”;合并心脏小血管病变时,有心慌、胸闷等症状;合并脑部小血管病变时,有头晕、记忆力下降、面部或肢体麻木等症状。(3)并存疾病表现。如合并冠心病,伴有心绞痛、心悸等表现;合并高血压,伴有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合并高血脂、血黏度高,常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合并脑血管意外,常导致脑梗死,出现头晕、半身乏力、口歪舌偏等症状。糖尿病晚期有什么典型表现

此期以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为集中表现,但也因这一时期血糖已经难以控制而有糖尿病本身的症状,或容易并发酮症而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到了晚期症状相当严重,往往要靠很多药物维持甚至要经常住院治疗。以下是一些典型表现:(1)糖尿病性肾病。由于长期糖尿病,血糖控制效果不明显,损害肾脏,可发生肾功能减退,甚至出现尿毒症,会出现脚肿、乏力、没胃口、吃什么都不香、皮肤瘙痒、少尿或多尿、血压高等症状,需用三四种药物控制;有时合并大量蛋白尿漏出,造成低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时,会有全身水肿、贫血、便秘等表现。(2)糖尿病性眼底病变。通常临床表现为白内障或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较为容易出血,而且出血后通过牵拉作用还会引起视网膜剥离,造成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失明。(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外周神经病变主要感觉有四肢麻木、双足底刺痛或是剧烈疼痛、彻夜难眠;自主神经病变可造成心慌、胸闷、气急、便秘、胃口锐减、尿失禁或尿潴留、皮肤局部出汗等症状显现。(4)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双腿皮肤干燥、出汗不多、营养不好、色素沉着,或是容易破溃而难以愈合,形成溃疡、发黑或出现“老烂脚”,严重者不得不截肢;在心脏方面,则有一种感觉不到疼痛的极为危险的(心绞痛)心肌梗死,易造成猝死;在脑血管,经常出现“小中风”,有时因合并高血压造成“大中风”——脑卒中而引起肢体瘫痪,长期卧床,生活质量大大降低。(5)易于感染,且病情难以控制。因糖尿病患者一般抵抗力差,大都经不起风吹雨打,天气一变极易患感冒,严重者发生肺炎,一旦得病就是“病去如抽丝”,炎症控制比一般人慢。还有就是患者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出现尿急、排尿次数多、尿淋漓不尽等症状。

总之,在糖尿病晚期时,患者的表现千差万别,举不胜举,患者生活质量也大大降低,生命经常受到威胁。所幸的是,这种患者尚属少数。由于糖尿病患者对血糖控制的意义认识深入,医生对患者控制和监测的力度加强,使多数患者血糖基本控制在良好水平。这样就减少、减轻了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其对生命的危害。如何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虽然糖尿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缺少胰岛素,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则是胰岛素抵抗。1型糖尿病需要服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一般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如何区分这两种糖尿病的类型,对于患者来说,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治疗和康复。这里介绍一些基本方法,来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鉴别能力。

一般来说,患者通过发病时的年龄就可以判断自己患的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为40岁以下,临床报告显示,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患1型糖尿病的人数占同年龄阶段患病总人数的95.4%,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的很少。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因此,年龄是区分两种糖尿病类型的最直观的方法。但有时这种方法并不太准确,患者需要到医院进行诊断自己属于哪一类。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极为纷繁复杂的,至今仍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紊乱等有关。(1)基因缺陷。基因缺陷是指从父母那儿传承来的“遗传易感性”。目前大量临床调查发现,当孩子体内的基因异常时,胰岛β细胞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呈现非常脆弱的表现,从而使孩子年纪轻轻就患上这种痛苦的病症,而且必须一辈子都要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2)环境危险因素。主要是现代生活中的病毒感染和化学物质影响。(3)自身免疫。研究发现,很大一部分1型糖尿病是由于T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加上胰岛β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相互作用,通过攻击胰岛β细胞自身的抗原—抗体反应而大量破坏胰岛β细胞所致。这可以通过测定血中的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来证实。

总之,人类染色体上的基因缺陷导致了1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易感的人群对环境因素,特别是现代生活中病毒感染或化学毒性物质刺激的反应不正常,直接或间接通过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以致胰岛素分泌不充分,形成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1型糖尿病病因有不同的因素,它是在患者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引发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作用不足或葡萄糖的毒性作用而导致的。(1)遗传因素。平时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的母亲有糖尿病,我现在也得了糖尿病,是不是我妈妈遗传给我的?”就目前的科学研究发现,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2型糖尿病的发病确实与遗传因子有一定联系。(2)环境因素。与1型糖尿病不同,环境因素中一个最重要的诱发因素是肥胖。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2.7尺),女性腰围超过85厘米(2.5尺),说明脂肪多堆积在腹部,属于内脏型肥胖,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如果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及运动,以后就容易得糖尿病。

其他的环境因素主要与都市化的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如饮食中摄取油脂过多,饭和蔬菜吃得太少。总是坐着看电视而不勤于活动锻炼,也是罹患该病的“隐秘”杀手。另外,多次怀孕和生育的妇女易患糖尿病。婴儿出生时体重偏低,长大成人后较易患2型糖尿病。什么是糖尿病的蜜月期

糖尿病的蜜月期是指,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后用胰岛素治疗,病情得到缓解,经过数周或数月后,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甚至可完全停用,而血糖能接近或维持在正常范围,此时期称为蜜月期。这一糖尿病症状发生机理还不是很明了,科学家们认为,可能是这种患者的胰岛β细胞,在遭到免疫性损伤后,经一段时间的胰岛素治疗,β细胞产生了自我修复能力。而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暂时有所恢复,糖代谢趋于好转。但此期大约维持数月甚至长达1年,一旦最后残存的β细胞完全丧失,患者又将会终身完全依赖外源性胰岛素。了解妊娠糖尿病

所谓妊娠糖尿病是指在怀孕以前没有糖尿病,而在怀孕的中期或晚期出现的糖尿病。孕妇分娩以后,大多数患者会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少部分人可能是1型糖尿病,还有一部分人血糖正常恢复,但是这类人有可能在多年后也变成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表明,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

值得注意的是切忌妊娠期减肥,这不但有害胎儿发育,对母亲也存在危险,而且在此期间糖尿病酮症发生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那么妊娠糖尿病与糖尿病妊娠有什么区别呢?

两者不同的是,糖尿病妊娠就是先有糖尿病后怀孕,妊娠之后糖尿病仍会持续存在。不管是妊娠糖尿病还是糖尿病妊娠,都属于高危妊娠,不仅容易分娩出体重在4000克以上的巨大儿,还会增加新生儿的病死率。对母亲自身而言,也会出现较大的危害。因此,患者一定要积极治疗。妊娠糖尿病临床包含3种情况:(1)妊娠前确诊为糖尿病。(2)妊娠前为无症状糖尿病,妊娠后发展为有症状的糖尿病。(3)妊娠前无糖尿病,妊娠后患有糖尿病,而产后可恢复者。

妊娠期糖尿病,最明显的特点是“三多一少”,还伴有呕吐。值得提醒的是,患者不要将其混同为一般的妊娠反应,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呕吐为剧吐,也就是严重的恶心、呕吐加重,甚至会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另外一个常见的特点是疲乏无力。这是由于吃进的葡萄糖不能充分得到利用而且分解代谢又比平时增快,患者体力得不到充分补充。

葡萄糖的异常代谢加速,引起血液中、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增加。妊娠早期合并糖尿病易发生真菌感染,妊娠中期症状可大大减弱。妊娠晚期分娩、引产、剖宫产也容易导致细菌感染,而使糖尿病症状进一步加重。部分患者肾排糖阈值高,就是血糖浓度已经很高,但尿中却没有排出葡萄糖。这样的患者因为症状不明显会显得更危险。

妊娠期糖尿病的类型:(1)显性糖尿病。孕妇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三多一少”),空腹血糖升高,尿糖阳性,糖耐量低减。(2)潜在糖尿病。这类孕妇妊娠前后并没有出现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但糖耐量异常,经过一段时间后,必然会发展为显性糖尿病。(3)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前无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糖代谢功能正常。妊娠后会出现糖尿病的症状和体征。(4)糖尿病前期。这类孕妇其明显特点是有糖尿病的家族史,但孕妇则无明显糖代谢紊乱,会在妊娠后出现类似糖尿病孕妇的并发症(巨大胎儿、畸形儿或羊水过多等),但是多年以后大部分患者将出现显性糖尿病。

糖尿病妊娠时或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要求较非妊娠时更为严格,糖尿病妇女怀孕期间血糖应控制在:空腹血糖小于6.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9.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0%。这样,巨大儿和胎死宫内的可能性才会大大降低。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葡萄糖氧化过程受阻滞,增强了葡萄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如乳酸脱氢酶不足,则乳酸不能继续氧化成丙酮酸,使乳酸的合成大于降解和排泄,体内乳酸聚集而导致的糖尿病急性代谢性并发症。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起因是:①老年性糖尿病患者本身患有大、小血管病变,微血管灌注不足,组织缺氧,增加了乳酸性酸中毒发生的倾向;②不当地应用双胍类口服降糖药,特别是苯乙双胍,可增加外周组织无氧糖酵解,极易造成乳酸性酸中毒;③伴有心、肝、肾功能不全、急性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白血病、贫血等疾病,使乳酸清除减慢,血中乳酸堆积;④饥饿、过量饮酒,亦可使乳酸增多而诱发本病。磷酸化缺陷等遗传性疾病,也可发生乳酸性酸中毒。

乳酸性酸中毒常源于糖尿病伴有心肺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或老年性糖尿病患者对苯乙双胍的不当选择。苯乙双胍增加糖的无氧酵解,使乳酸增加,降低肝和肌肉细胞对乳酸的摄入,并减少肾脏对乳酸的排泄。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者可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症状表现,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呼吸倦怠、乏力,逐渐出现神志障碍,循环不良等。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过抢救酮症症状已消失,但pH值仍低时要考虑是否有乳酸酸中毒存在,尤其在抢救中出现休克、神志丧失、肾功能损害者则需多多警惕。化验检查可见pH值降低,多低于7.20,可低达6.80以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属于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其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的血清中,胰岛素水平极度降低时,其体内产生的有机酸和酮体堆积形成的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因:(1)急性感染。这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重要的发病原因,一般情况下最常见的感染地方为皮肤、呼吸道、泌尿道等处。(2)治疗方法不适当。药物治疗的中断,特别是胰岛素的治疗中断,治疗药物剂量不足、抗药性产生等。(3)不规律的饮食及胃肠功能紊乱。因为患者饮食过量或不足,饮食缺乏规律性,大量进食甜品或酗酒,或因胃肠功能紊乱引起恶心、呕吐或腹泻,增重,使代谢紊乱而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其他应激因素。外伤、妊娠、手术、精神刺激、分娩、急性心肌梗死与脑血管意外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临床大多表现为:高血糖与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所表现的症状与体征。(1)糖尿病的病情加重。多饮、多尿、消瘦加重,身体疲倦症状加剧。(2)消化道特征。临床表现为食欲降低、呕吐、恶心。部分患者伴有腹痛特征,会误诊为急腹症。严重低钾血症会导致肠麻痹。(3)呼吸系统特征。由酸中毒导致,当血液pH小于7.2时呼吸会变得既深且急促,肺通气量达到最大,以利排酸;当血液pH小于7.1时,肺通气量降得比较低,出现酸中毒呼吸;当血液pH小于7.0时,呼吸中枢就会受抑制,发生呼吸衰竭,少数患者可一并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4)神经系统的特征。轻度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只有头痛、委靡、头晕、烦躁等状况,严重的则会出现嗜睡、痉挛、瞳孔对称性扩大、肌张力下降、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昏迷等症状。(5)脱水。中、重度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普遍会发生脱水,脱水达体重5%者就会有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超过体重的15%时会产生循环衰竭,如出现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及体温下降等,严重者会危及生命。非酮症酸中毒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前期出现烦渴、多尿、乏力、头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慢发展成为严重脱水,四肢肌肉抽动、神志恍惚、定向障碍、烦躁或淡漠,严重者甚至昏迷。临床检查发现皮肤干燥、弹性降低、舌干、眼球凹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神经系统体征形态很多,除昏迷外还会导致癫样大发作、轻偏瘫、失语、自发性肌肉收缩、偏盲、眼球震颤、视觉障碍、病理反射阳性、中枢性体温升高等大量临床症状。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症状主要有以下表现:

严重高血糖、血浆高渗透压、脱水,并伴随意识障碍或昏迷。此症状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和先前没有病史或仅轻度不需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一般还常有肾功能不全。老年原有脑血管和肾功能异常者,多发生口渴中枢功能障碍(高渗状态和严重高血糖也影响下丘脑口渴中枢的功能),肾脏调节水、电解质和排糖功能不全,引起脱水,严重高血糖。一般患者出现高血钠和氮质血症等症状。第二节 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的两大类别

糖尿病并发症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两大类:(1)急性并发症:主要包含各种急性感染、低血糖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2)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肾脏病、眼部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屈光异常、眼肌神经病变等)、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病变等)、糖尿病足、糖尿病皮肤病变、糖尿病性阳痿、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指患糖尿病5~10年后,对血管(大血管和微血管)与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所产生的特有损害和病变。在导致糖尿病患者的死亡中,有慢性并发症者占75.6%。因此,重视并及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对于改善糖尿病病情,降低糖尿病病死率和致残率有很大好处。

糖尿病最容易受到损害的组织是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等。事实上,糖尿病对机体组织的损伤远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目前,糖尿病并发症致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肿瘤。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死于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也常因肾衰竭而死亡。而且,糖尿病并发重症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也是主要致命原因。可见,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

科学地讲一旦患上糖尿病,其并发症的威胁就一直伴随在糖尿病患者的左右。临床研究,一半1型糖尿病患者和2/3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但糖尿病患者不必心生恐惧,只要很好地控制病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及其对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就会减少很多,还是要乐观对待。

糖尿病的病情一旦控制不好极有可能发生急、慢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主要是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涉及全身。接近80%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死于心血管疾病。当大血管狭窄,血流缓慢,血糖升高时,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梗死;若脑血管病变可发生脑出血、脑血栓。一旦损害了微血管,发生在眼部就会出现眼底病变,会对视力造成威胁,出现视物模糊,眼底出血,若治疗不及时,严重者会导致失明;若肾脏的微血管发生病变,可出现肾衰竭,必须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若神经系统损伤,会造成神经病变,可使身体某一部位感到麻木、疼痛等不适。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是最重要的结论。糖尿病的并发症带来的危害

糖尿病不仅是糖代谢紊乱,还涉及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和盐类代谢,进一步会影响到全身的新陈代谢。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几乎分布全身的各个系统,各种内脏器官。糖尿病并发症的高发生率,是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根本原因。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大多会出现一种并发症。神经病变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后分别可达到30%~40%、60%~70%和90%。在发病期为10年和15年后,有40%~50%和70%~80%的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大约有10%的患者在得病15年后会出现严重的视力减低甚至几乎失明,而2%的患者将会完全失明。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在病程10年和20年后可达到10%~30%和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发展成终末期肾病。青年期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岁时有40%的患者发展为严重的肾病,需要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才能缓解症状,否则只能面临死亡。此外,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也要高出一般人群2~4倍多,并且发病年龄提前。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病变,常发生足部溃疡,进而截肢。

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缺血性心脏病,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60%~80%。脑血管疾病引起大约10%的死亡,其死亡率也要高出非糖尿病患者2倍之多。糖尿病肾病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发病年龄越小,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会越高。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

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就是糖尿病眼部病变,与糖尿病肾病等同为糖尿病的重要慢性并发症,其危害甚大,最终可导致失明。

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性色素膜病变

糖尿病性色素膜病变的机理主要是病态的血管组织、虹膜和睫状体上皮组织的损害。①虹膜红变:表现为在虹膜表面新增粗细不等、疏密相同的新生血管,致虹膜呈现红色。虹膜红变不但对眼的危害极大,也可视为全身状况不良的预兆。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虹膜周边部分出现呈花环状的新生血管网,并向前房角方向伸展,使房角完全闭锁,形成“假角”,导致眼压升高,成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因为血管壁很薄,很容易出现前房出血,而且是反复出血,并且难于吸收。③虹膜色素游离症:是由于虹膜和睫状体色素上皮的变性,色素膜细胞破裂,释放出棕黑色色素颗粒的缘故。糖尿病性白内障

此病也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视力。60%~65%糖尿病患者有晶状体混浊。糖尿病性白内障可分为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和糖尿病的老年性白内障。

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可导致患者的视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当患者视神经的血液供养受损时,常常会产生非特异性表现,类似一般的视(神经)乳头水肿、缺血性视乳头病变或视神经炎的改变。眼底出现视乳头水肿,有出血斑,甚至可以发现微血管瘤;晚期可出现视神经萎缩。视野呈生理盲点加大、向心性缩小及中心暗点改变,或与生理盲点相连的象限性缺损。糖尿病的屈光改变

在糖尿病发病初期,此病就呈现加重趋势,血糖升高时发生近视,血糖显著降低时则远视。远视不是最初的现象,而是随着近视之后发生的。近视或远视往往均伴随有散光。患者发生暂时性屈光改变,也就是突然出现近视或远视,其实际原因是血糖出现高低变化。在糖尿病得到满意控制后,常可恢复到原来的屈光水平。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引起眼部损害最常见、最严重的病变是因视网膜血管改变所致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延长而逐步增加,也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得好坏直接相关。一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血管肿胀并出现渗漏。另一些患者则在视网膜表面产生异常的新生血管。这些改变可使患者出现视力丧失的症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分为两种类型:增殖性和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随糖尿病病程发展而出现不同的变化。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一般为21%~36%。据临床数据统计,病程小于5年的患者,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不超过10%,病程大于20年,几乎超过90%的患者可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双眼失明的危险性增加。据国外有关专家研究统计,15%~20%的失明是因糖尿病引起。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患者可能并不出现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缩小、对比敏感度降低等症状。

早期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眼底检查仅发现视网膜静脉饱满或扩张,后极部散在微血管瘤和小圆点状出血;但是随病程进展,眼底检查还会发现境界鲜明的白色或黄白色点状渗出物,成堆聚积或分散在后极部,若波及黄斑区,就会影响视力。

病变侵犯到黄斑区,对视力的影响随病变程度不同症状也各异。这时候在视力下降的同时还可以在视野中发现有中心暗点,视物变形。如果视网膜小血管破裂,有少量出血进入到玻璃体,患者会看到眼前有黑影飘动;如果有大量出血到玻璃体腔里,视力会显著下降,严重的可能会丧失视力。如果黄斑区以外,视网膜血管闭塞或者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可以造成视网膜脱离,出现相应部位的视野缺损。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有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心肌病等。约1/3的糖尿病患者伴有高三酰甘油、高胆固醇血症。有些患者不一定有高脂血症,但是一定存在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成分比例失调。因此,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其中尤以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最高。糖尿病患者怎么会这么容易发生心血管病?究其原因极为复杂,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高血糖的不利影响:患者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若长期处于高状态,会对组织产生毒害作用,从而促使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②脂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糖代谢紊乱,导致脂代谢紊乱,表现为三酰甘油明显增高,胆固醇、脂蛋白也增高,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发生冠心病、心肌病、自主神经病变及高血压等。③血小板功能异常: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血小板功能亢进和凝血异常的情况,从而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此外,糖尿病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不能有效清除体内的活性氧自由基,引起体内自由基蓄积,从而引起心肌、血管等组织损伤,这样就促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病症,甚至会危及生命。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脑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具有发病突然、来势凶、变化异常迅速等特点。因此,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也可称为糖尿病性脑卒中或糖尿病性脑血管意外。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一般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另一类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本病发生的根源还是糖尿病本身。其原因在于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尤以糖代谢紊乱明显。胰岛素不能充分促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大量脂肪被分解成三酰甘油和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增高更为显著,以致造成血脂不规律变化,加速了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

糖尿病引起的动脉硬化是慢性全身性进行性疾患,是引起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脑动脉硬化主要在脑部的大动脉和中等动脉,使累及的动脉管腔狭窄或痉挛。在各种诱因刺激下,造成血管破裂或堵塞,使脑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形成部分脑组织缺血。当脑血管进一步阻塞时,必定会导致脑梗死,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脑血管意外症状。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显著临床征候特点是:①脑血栓形成比脑出血要多,中小血栓和多发性病灶多见;②椎一基底动脉梗死易于常见;③脑血栓一般不会直接导致死亡;④临床常见的是反复发作的轻度脑卒中,或无明显卒中发作,表现为偏瘫、共济失调、痴呆、假性球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等。

糖尿病性脑动脉硬化的病变,与非糖尿病者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除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外,在糖尿病中还应特别注意微小血管病变的存在。上述这些特点可能与糖尿病性脑动脉硬化和微小血管病变等均有一定联系。糖尿病并发心肌病变

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一般没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症状,而心电图有ST段改变,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肌肥大。本病的末期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时,被称之为糖尿病性心肌病。

临床认为,糖尿病性心肌病是因为心肌微小血管病变而导致的,同时还跟糖尿病自主神经受累相关;或由于糖尿病时期甲肾上腺素分泌比非病时期多,致微血管痉挛;或与糖尿病所致代谢紊乱引起心肌供能不足,心肌细胞膜钙离子和钠离子交换、肌蛋白的异常,以及维生素代谢异常、蛋白合成障碍等有一定联系。

在临床上糖尿病心肌病变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但在临床遇到以下情况时,要考虑其可能性:①有明确且病史较长的糖尿病;②有心血管病的症状,特别是心力衰竭;③如仔细听诊可以在心尖听到第四心音,这是糖尿病导致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的外在表现;④如果没有冠心病,冠脉造影可为阴性。

糖尿病性心肌病早期常常无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晚期患者大多出现心脏扩大,有心绞痛、进行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极易发生心力衰竭,并可能造成心脏性猝死。因此,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心功能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心肌病至关重要,尤其要注意检查左室舒张功能是否异常。该病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特效的防治方法。经临床调查发现,早期患者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应用钙拮抗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预防和延缓心肌病变的发展。糖尿病并发皮肤病(1)皮肤真菌感染。这是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并发的皮肤病之一,特别是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几率高达40%。(2)皮肤化脓性感染。在糖尿病中,并发皮肤化脓性感染者约20%,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临床症状表现为疖、痈、毛囊炎、汗腺炎,甚者能加重糖尿病病情,从而可能诱发酸中毒。(3)皮肤瘙痒。多发生在老年性糖尿病患者身上,其发病时间、程度、部位都不相同,女性则以外阴瘙痒多见。(4)结缔组织代谢障碍发生的皮肤病。如糖尿病性硬化性水肿、淀粉样变性苔藓、黏液水肿性苔藓。(5)脂肪代谢障碍产生的皮肤病。如糖尿病性黄色瘤、睑黄斑瘤、胡萝卜素沉着症等。(6)血管性障碍引起的皮肤病。如糖尿病性坏疽,糖尿病性脂肪萎缩,糖尿病性皮肤潮红、紫癜、胫前色素斑,糖尿病性大疱,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糖尿病并发肾病

肾脏在人体内脏器官中是患糖尿病时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病变常常可累及肾实质各部分。临床通常谓之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幼年发病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因。据有关调查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肾病发病率比其他类型的肾病高40%。糖尿病性肾病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进展也比较缓慢,这种情况可以持续一年甚至多年,其中30%~40%的患者发展为临床糖尿病性肾病。从发病到终末期肾衰竭可能经历25~30年之久。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发肾组织缺血、缺氧,肾小球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受损伤,出现蛋白尿、水肿(浮肿)、肾衰竭和高血压等临床表现。

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肾病意义十分重大。尿蛋白增加是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临床特征,也是主要诊断依据。糖尿病患者最好定期查尿微量白蛋白,如果在3个月内连续检查2~3次,平均值均达到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200μg/min,或尿微量白蛋白30~300mg/24h,且没有其他可能致病原因,如酮症酸中毒、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可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并发性功能障碍

糖尿病并发性功能障碍是在糖尿病患者中比较多见的并发症,将近90%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为阳痿、早泄、射精迟缓、逆行射精、性欲低下、月经紊乱,还可引起不育(孕)症。

出现性功能障碍的时间可与糖尿病症状同时或提前,但大多数在糖尿病症状之后出现。男性由于膀胱内括约肌松弛而导致精液进入膀胱,同时伴有阳痿,导致不育。40岁以下男性糖尿病患者中不育者占25%~30%。在40岁以下女性糖尿病患者中则有38%可出现月经紊乱,同时伴随性欲低下,此为发生不孕症的原因之一。如果男性患者完全无射精反射,则提示有严重盆腔交感神经的损坏,以致输精管神经调节功能丧失,导致射精功能完全失常。

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有50%~70%合并阳痿,在20~30岁的糖尿病患者中,阳痿发生率也高达25%~30%,高出非糖尿病患者的5~10倍多。

糖尿病易伴发阳痿的原因,与以下几点有关:①糖尿病患者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如果波及阴茎动脉,必定会使血管变窄,供血量锐减,从而出现阳痿;②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过高,糖代谢失调以及维生素代谢紊乱,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受到影响,神经传导受阻,从而减弱了性兴奋性;③糖尿病患者由于全身新陈代谢失调,性激素的分泌也受到影响,引起性功能减退。但是,糖尿病患者出现阳痿,并不能都归咎于糖尿病。究其原因,有些人并未发生器质性的病变,但是由于得了糖尿病,精神过度紧张,思想包袱重,对限制饮食极度反感,才导致性功能减退。第二章 远离与及时发现糖尿病第一节 远离糖尿病以“防”为先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的慢性疾病,它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情感伤害,因此糖尿病也成了一个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

实践证明,糖尿病是“百病之母”。细胞无处不在,能量的代谢就无处不在。试想人体如果长期浸泡在高糖环境中,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血糖长期升高,却又得不到有效控制,伴随而来的就是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异常,从而导致多脏器尤其是重要脏器功能受到损害。尤其是心血管病变和肾脏病变,已经成了糖尿病的重要死亡原因。另外,高血糖引发的糖尿病足、四肢血管病变造成全世界每年约有10万人截肢。

可见,糖尿病人患病后如果不能在早期控制好病情,那么其并发症将会遍及周身的每一个器官,而患者最终将会因并发症的加重而死亡。反之如果能在患病早期科学地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那么患者的生命则极有可能达到正常人的寿命,甚至超过正常人。糖尿病预防的重点(1)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控制好血糖,保证血糖在医嘱的正常范围。(2)控制血脂。脂肪代谢异常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病理结果,血脂异常更容易促使动脉硬化,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后的危害更大。(3)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诱发因素,控制好血压,可降低心脏的负荷,减轻动脉硬化,改善脑供血,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4)改善血黏度。由于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会造成血黏度异常,进一步增加了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改善血黏度,可以保证气血通畅。(5)重视各种可能的先兆症状。如经常性发生胸闷、憋气、心慌、出汗、胸痛、发作性头晕、肢体麻木、性格不稳定、一侧肢体功能障碍等,这些都是心肌梗死及血管栓塞的先兆症状,一旦出现应积极进行干预治疗。(6)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如血糖、血压、血脂、血流变、体重指数、心电图、脑血流图等。(7)调整生活习惯,戒除烟酒、科学饮食、合理运动,并做好情志调理,保证身心愉悦。预防糖尿病的方法

一般而言糖尿病的预防应当构筑两道“屏障”,即医学上称之为三级预防。如果“屏障”布设、构筑得及时、合理且牢固坚韧,糖尿病确实是可预防、可控制的。这两道“屏障”是:(1)树立正确的饮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大量临床实践已证明,过多热量摄入和缺乏体育运动所引发的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极为重要因素。成年糖尿病患者很多是因肥胖而造成的。肥胖会使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多,分泌胰岛素的胰脏细胞增殖肥大,进而发生障碍,无法分泌胰岛素或分泌的胰岛素量不足等,从而形成糖尿病。因此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将体重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这要从合理饮食和科学运动两方面来着手。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饮食搭配。当体重增加时,必须及时控制饮食,一定要科学地增加运动量,逐步使体重尽早回落到正常水平。运动不但可以消耗多余的热量,维持肌肉的力量,同时还可以增加人们自身充实感和愉悦感。但为了预防糖尿病而过度节食的做法是错误的。每天从食物中获取的各种营养元素一定要足够才能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需求。所以,健康的饮食习惯,有规律的作息生活,对糖尿病的预防非常重要。(2)定期检测血糖。据科学研究报告,糖尿病的发病年龄近年来在逐年降低,以往的血糖检测都被列为中老年人的常规体检项目,现在却应从青少年开始,定期检测血糖,防止早期无症状性糖尿病的出现。糖尿病预防的最佳时机

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应从哪个阶段开始?是“绿灯”“黄灯”,还是到了“红灯”时再开始也不晚?当然,从健康状态还处于“绿灯”时就开始那是比较明智的做法,也是必要的。如从“黄灯”亮起时再开始预防,很明显有些晚了,但也总比不预防要好得多。这方面值得提醒的是,当黄灯亮起之时,糖尿病便始终围绕着你,一不注意,或者不再坚持预防糖尿病,就随时可能患上糖尿病。如果“红灯”高挂,一旦患上糖尿病那就“为时已晚”。事已至此,已不是预防糖尿病,而是到了治疗糖尿病的时候了。为什么不主张使用药物预防糖尿病

生活中有不少人咨询医生有没有特效药,能否用药来预防糖尿病。就医师的观点来看并不主张用药预防,而建议最好采取注意合理饮食,多进行体育锻炼,放松心情等非医疗手段来预防糖尿病,而不要依赖药物。医师的观点很正确。主张用非药物预防糖尿病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吃药会产生副作用。与改变不良的饮食及生活方式相比,任何药物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副作用,能不吃药就不吃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不无道理。(2)吃药成本较高。吃药没有不花钱的,用药物预防糖尿病每天所花的钱可能不太多,但细水长流,要是您吃上十年、二十年,那花费就不是个小数目了,所以不支持采用药物来预防糖尿病。(3)用药无法掌握时机。有谁能预知自己什么时候得病呢?要是用药物预防,您应该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呢?这可是不容易说得清楚的,这一点谁也没有预知性的。老年人如何预防糖尿病

老年人是糖尿病的易发人群,不过如果能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其发病率还是能得到一定的控制。老年人预防糖尿病,应做到以下几点:(1)饮食清淡,避免贪食,少吃甜食、动物脂肪和精制食品,多吃粗粮、鱼类、蔬菜、豆制品和水果。(2)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并参加较轻的体力劳动。(3)饭后要进行散步活动,增加室外活动时间,不宜立即卧床或睡觉。(4)控制体重增加,防止肥胖。控制体重最好不要采取节食的方法,而应采用少吃多餐及运动等方法。镁能预防儿童2型糖尿病吗

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体内镁的水平偏低有紧密联系。与正常儿童相比,肥胖儿童的血镁水平是偏低的,而血镁水平低有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患糖尿病可能性。镁在糖类(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中极为重要,肥胖儿童应多进食镁含量高的食物,如大豆、鱼、绿叶蔬菜、坚果、花生酱及酸奶等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适量饮酒能预防2型糖尿病吗

据临床调查显示,男性每天饮用15~29毫升酒精,与那些完全不喝酒或略少饮酒者相比,在12年之后,其患糖尿病的危险性降低36%。对于那些饮用啤酒、白葡萄酒或白酒者结果也是如此。

医学家们还发现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者,并不能降低糖尿病的发病危险。这一发现是建立在对近47000名中、老年医务工作者调查的基础上得到的。这些受试者回答了关于饮酒习惯的调查问题。体重指数和年龄并不会改变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关于人体酒精消耗的问题,需要全面评价饮酒对个体的益处和弊端。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饮酒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危险,是饮酒的益处之一。”1型和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措施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是一种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1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措施有:(1)避免接触对胰岛β细胞有损害的化学物质,如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等。(2)新生儿及婴儿早期不要喂食牛奶,最好母乳喂养。最新科学研究发现:新生儿喂食牛奶会使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高,究其原因可能与牛奶蛋白刺激儿童产生抗牛血清抗体有关。(3)积极预防并治疗病毒感染。医学研究者在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检测出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及风疹病毒的抗体,提示应注意某些病毒感染可诱发1型糖尿病。(4)筛选易感者,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措施有:(1)可通过公共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普及糖尿病防治常识。(2)出版发行关于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手册及其他形式的出版物,提高广大群众对糖尿病防治的认识水平。(3)举办糖尿病社区知识讲座及糖尿病患者联谊活动,建立社区糖尿病防治体系。(4)成立糖尿病康复协会等糖尿病患者的群众性团体组织以便交流。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措施(1)综合治疗糖尿病。(2)认真控制肥胖、高血压、脂肪代谢紊乱等糖尿病易患因素。(3)实施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4)日常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合理饮食,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正确的药物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预防低血糖的措施(1)按时进餐,灵活掌握,因人、因时而异(依据自身情况制订科学的饮食计划)。这就需要患者自己摸索,一般应在可能出现低血糖的半小时前,进食主食12.55~50克。(2)胰岛素用量大的患者,一定要按时进餐,保持胰岛素与饮食、运动、工作相对平衡稳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胰岛素的剂量。每天的体力运动要有规律,这不仅能避免低血糖,而且有利于糖尿病的恢复。(3)如出现低血糖症状,可冲服一小勺红糖水或含服糖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预防

对于糖尿病酮症和酮症酸中毒主要是防重于治。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积极有效的办法就是积极治疗糖尿病,随时预防诱发因素的出现。具体措施如下:(1)积极治疗糖尿病,必须坚持长期严格控制血糖,万万不可随意中断胰岛素的治疗,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用药剂量。(2)注意防治多种诱发因素的出现,特别是预防感染,避免精神创伤及过度劳累。(3)严格遵守饮食制度,严禁饮酒,限制肥肉等脂肪食物的摄取。(4)一旦处于应激状态,如严重感染、急性心肌梗死、外科急重症手术等,就要暂时将口服降糖药物改为胰岛素治疗,以防酮症酸中毒发生。(5)坚持正确的治疗原则,有规律地、科学地运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需要提醒患者的是,不要误信某种方法能根治糖尿病而停用胰岛素,结果导致酮症酸中毒。(6)遇到感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等情况时,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精心治疗及科学护理。(7)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相关诱因或表现后,必须及时到医院诊治,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控制在尽可能轻的程度,以免酿成不良后果。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的预防

糖尿病对患者生命构成极大危害的并发症之一就是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预防这种危险的并发症,首先要及时发现和科学合理地治疗糖尿病。(1)早期发现和严格控制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病率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特别是50岁以上者可高达5%以上。因此,对老年人或老年前期更应该加强卫生保健工作,定期检查血糖、尿糖,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2)积极防治能引起本症的各种诱发因素,如感染、高热、胃肠道疾病等,尤其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容易引起严重失水的因素,以防发生高渗状态引起危险。(3)必须谨慎小心使用能引起血糖升高或失水的多种药物。(4)老年糖尿病患者还必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经常进行自我监测,严格控制血糖。如果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症状加重,或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必须立即就诊,进行正规治疗。(5)科学安排日常生活起居,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不能劳累,饮食要科学合理。(6)每天要注意多饮水,千万不要限制饮水,必须防止脱水。注意限制饮用任何含糖饮料。(7)日常生活中出现小病不要忽视,一定要及时治疗,预防各种感染、心理应激刺激等。(8)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最好不用脱水和升高血糖的药物。如呋塞米、氢氯噻嗪、苯妥英钠、糖皮质激素、普萘洛尔。在应用脱水治疗及肾脏透析治疗时,必须严密监测血糖、血渗透压和尿量。第二节 捕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从眼睛能发现糖尿病吗

在临床中,很多医生发现有些糖尿病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是在眼睛上,如视力下降、眼底出血、上睑下垂、视物双影、斜视等,而这些症状主要是眼底出血造成的,对视力影响较大。临床中,医生多次遇到因出现视力下降或斜视等症状而来就诊的患者,经详细地询问病史和检查,竟然发现患者的眼部症状是糖尿病在作怪。

所以,有必要提醒中老年人每年要检查1次眼睛,尤其是要做眼底检查。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更应多加小心,控制好血糖,这也是减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