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结直肠肛门外科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4 11:53:17

点击下载

作者:汪建平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结直肠肛门外科学

中华结直肠肛门外科学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华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汪建平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9813-4

Ⅰ.①中… Ⅱ. ①汪… Ⅲ. ①结肠疾病-外科手术②直肠疾病-外科手术③肛门疾病-外科手术 Ⅳ. ①R656.9②R657.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36943号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华结直肠肛门外科学

主  编:汪建平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9813-4/R·19814

策划编辑:贾晓巍

责任编辑:杨帆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Feza H. Remzi(克利夫兰医院)

马晋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天宝(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自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王 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振军(北京朝阳医院)

王维林(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王锡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王 磊(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

邓艳红(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

兰 平(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冯杰雄(武汉同济医院)

叶新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叶颖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申占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白玉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石汉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任东林(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

刘广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刘佃温(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刘宝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刘铜军(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朱维铭(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江从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江 滨(南京市中医院)

池 畔(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许剑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吴 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宋 纯(辽宁省肿瘤医院)

张志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张苏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张忠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张海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李 宁(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李初俊(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

李春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李晔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杜晓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汪建平(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

沈 博(克利夫兰医院)

沈 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肖 毅(北京协和医院)

苏向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谷云飞(江苏省中医院)

谷金宇(克利夫兰医院)

邱辉忠(北京协和医院)

邵万金(江苏省中医院)

邹鸿志(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

周智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练 磊(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

罗成华(北京世纪坛医院)

罗湛滨(广东省中医院)

范小华(广东省中医院)

金黑鹰(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姚礼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胡品津(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

赵 克(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

赵青川(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

饶本强(南昌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夏建川(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徐瑞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秦 有(广东省中医院)

秦环龙(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陶凯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顾 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高 翔(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

崔 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曹永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黄 艳(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傅传刚(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彭 慧(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

曾宪东(沈阳市肛肠医院)

谢尚奎(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

靳三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蔡三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潘志忠(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编辑秘书:黄 凌

绘  图:杨祖立 张宁锋 陈钰锋 邵子杰前  言

临床学科细分并专业化是世界各国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结直肠肛门外科也在经历了外科、普通外科、胃肠外科专科化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专科。我国在结直肠肛门疾病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中医中药在此领域曾作出极大贡献。相比之下,结直肠肛门外科的现代外科基础相对薄弱。近三十年来,随着结直肠肛门外科疾病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理念、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实践,学科发展迅速,从而使患者直接获益。

国内已有专家学者对肛肠外科手术进行过探讨和总结,但多侧重中医中药,目前我国尚缺乏一本全面深入论述结直肠肛门疾病的现代外科专著。随着我国结直肠肛门外科的专科化和规范化,外科手术治疗的标准化、规范化已成主流,要求临床诊疗行为应依据最新的国际国内诊疗指南和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这对结直肠肛门外科专科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们组织国内外本领域的76名权威专家共同编写《中华结直肠肛门外科学》,该项目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本书编写人员绝大部分为临床一线具有正高职称的高年资医生,囊括了结直肠肛门外科、胃肠内科、肿瘤内科、放射影像科、病理科以及消化内镜的专家,既有来自大型综合性医院,也有来自肿瘤专科医院或胃肠或肛肠专科医院,并包括了中医、西医在内的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本书体例新颖,特色鲜明,贴近临床,突出诊治,全面、科学、系统、客观的介绍疾病理论知识、诊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代表了结直肠肛门外科领域的最系统、最前沿水平,读者对象为从事结直肠肛门疾病诊治的医务人员。

内容全面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本著作几乎涵盖了结直肠肛门领域所有需要外科处理的疾病。值得提出的是,本书还包括了一些临床上较为罕见、一般教科书较少提及的病种如骶前肿物、放射性直肠炎、回肠储袋并发症的处理等。本书分为总论、各论及诊治新进展等三大篇章,共57章,以基本理论、手术技艺与最新进展并重为原则。总论部分详细介绍了结肠、直肠、盆底及肛门的组织发生起源、临床应用解剖及生理特点、病理生理特征、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要点与常用检查技术等,对学习者起到很好的夯实基础的作用。

各论部分则着重于结直肠肛门疾病的手术技巧,包含了先天性结直肠疾病,结直肠损伤性、炎症性、肿瘤性疾病以及肛门良性疾病等的外科处理原则与手术技巧。每一章节都是专家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潜心研究和总结的结晶,依据文献、贴近临床,极具临床指导价值,结合结肠、直肠、盆底及肛门外科的常见病及临床热点问题,参考了国内外本专业重要参考书如《Surgery of the Anus,Rectum & colon》、《Surg Tech Case Rep》、《Clin Med Res》、《胃肠外科学》、《直肠肛门部恶性肿瘤》以及大量文献,将各种术式和诊治的最新进展融合在本书之中,并对每一种疾病的外科术式都系统地描述其适应证与禁忌证、术前准备、手术步骤、围手术期管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内容,使每一疾病及每一章节都具有整体性,附有手术图解及实拍照片,清晰明了,便于读阅,提高了本书的实用性。本著作还对结直肠肛门外科各种术式的规范化操作进行了详细论述,力求推动我国结直肠肛门外科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内容新颖是本书的又一特色。专设第三篇对结直肠肛门外科领域近年来的最新技术和研究热点问题进行综述,如近年出现的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纲挈领,帮助大家与时俱进,给学习者提供最新的资讯。

本专著从准备到出版,历时三年有余。从内容、目录到编委成员,几经推敲和遴选。书稿也经过原作者、分编负责人、副主编、主编等的几番修改和润色,保证了内容和文字的准确性。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从事结直肠肛门疾病诊治的医务人员的案头参考书。

在此,我们要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此外,本书编写得以完成,还得到了编委会各位同道在百忙之中拨冗撰写书稿,以及相关编辑人员、绘图人员以及定稿会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中华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编委会中华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2014年8月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结直肠肛门病学发展历史 一、 我国传统医学对结直肠肛门疾病的认识二、 世界结直肠肛门外科的专科发展三、 结直肠肛门外科技术的发展四、 现代结直肠肛门外科的发展方向五、 我国结直肠肛门外科的专科化建设的思考参考文献第二章 结直肠肛门外科医生的培训、伦理与法律 一、 结直肠肛门外科医生的培训二、 结直肠肛门外科中的伦理与法律思考参考文献第三章 结直肠肛门外科的质量控制 一、 直肠癌手术质量控制的里程碑二、 结肠癌手术质量控制的新评估体系参考文献第四章 结直肠肛门的胚胎学及应用解剖学 第一节 阑尾、盲肠及结肠第二节 直肠胚胎学和应用解剖第三节 肛管和肛门胚胎学和应用解剖第四节 盆壁及盆底结构第五节 结直肠系膜、筋膜与间隙解剖第六节 肛门直肠间隙解剖第五章 结直肠肛门生理及病理生理学 第一节 结直肠肛门生理第二节 结直肠肛门的基本功能第三节 结、直肠的运动第四节 结直肠的微生态与免疫第五节 排便反射及排便生理第六节 盆底病理生理第六章 结直肠肛门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 第一节 腹痛第二节 腹胀第三节 腹泻第四节 腹部包块第五节 便秘、排便障碍第六节 大便失禁第七节 便血第八节 肛门瘙痒第九节 肛门会阴部坠胀、疼痛第十节 肛门脱出物第十一节 肛门分泌物第七章 结直肠肛门疾病检查和诊断技术 第一节 一般检查第二节 实验室检查第三节 结直肠肛门的放射影像学检查第四节 超声及内镜超声检查第五节 内镜检查第六节 直肠肛管压力检测第七节 直肠感觉试验第八节 模拟排便试验第九节 盆底肌电图及阴部神经终末运动潜伏期检测第十节 临床病理学检查第十一节 结直肠肿瘤的分子诊断第八章 结直肠肛门外科手术麻醉选择及疼痛管理 第一节 结直肠肛门外科手术麻醉选择第二节 结直肠肛门外科手术后疼痛的管理第九章 结直肠肛门外科围手术期处理 第一节 结直肠肛门外科手术前准备第二节 结直肠肛门外科手术后处理第三节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参考文献第十章 结直肠肛门外科先天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第三节 先天性巨结肠第四节 先天性结肠狭窄和闭锁第五节 结肠直肠重复症第六节 肠旋转不良第七节 Meckel憩室第八节 Dieulafoy畸形第九节 肠源性囊肿第十节 坏死性结肠炎第十一节 胎粪性便秘及胎粪性肠梗阻第十一章 结直肠肛管异物及损伤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结直肠肛管异物第三节 结肠损伤第四节 直肠肛管损伤第十二章 结直肠梗阻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粘连性肠梗阻第三节 肿瘤性肠梗阻第四节 肠扭转第五节 粪石性肠梗阻第六节 炎症性肠病性梗阻第七节 血管障碍性肠梗阻第八节 肠套叠第九节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症第十三章 肠 造 口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回肠造口术第三节 盲肠造口术第四节 横结肠造口术第五节 乙状结肠造口术第六节 隐匿性肠造口术第七节 造口并发症防治第八节 造口关闭术第九节 造口病人的生活指导及护理第十四章 阑 尾 疾 病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第二节 急性阑尾炎第三节 慢性阑尾炎第四节 特殊类型阑尾炎第五节 阑尾肿瘤第六节 阑尾其他疾病第十五章 炎 性 肠 病 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评价第二节 克罗恩病的诊断与评价第三节 炎症性肠病内科治疗第四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第五节 克罗恩病的外科处理第六节 肛周克罗恩病第十六章 感染性结直肠疾病 第一节 感染性结肠炎第二节 结直肠肛管结核第三节 暴发性结肠炎第四节 硬化性肠系膜炎第十七章 放射性肠炎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第三节 放射性肠炎的非手术治疗第四节 放射性肠炎的手术治疗第五节 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第六节 放射性肠炎的预防参考文献第十八章 结直肠其他良性疾病 第一节 结直肠憩室与憩室病第二节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第三节 肠白塞病第四节 急性出血性结直肠炎第五节 肠气囊肿第六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第七节 过敏性紫癜第八节 结直肠血管扩张症第九节 门脉高压性结直肠病第十节 缺血性结肠炎第十一节 血管瘤第十二节 动静脉畸形第十三节 粪石性穿孔第十四节 肠易激综合征第十九章 结直肠息肉及息肉病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结直肠息肉第三节 息肉病和息肉综合征第四节 结直肠错构瘤第二十章 结直肠癌概论 第一节 流行病学第二节 病因学第三节 筛查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第五节 病理学第六节 分期系统第七节 癌前病变及其干预措施第二十一章 结 肠 癌 第一节 临床表现第二节 辅助检查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第四节 外科治疗第五节 化学治疗第六节 其他辅助治疗第二十二章 直 肠 癌 第一节 临床表现第二节 辅助检查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第四节 外科治疗第五节 放射治疗第六节 化学治疗第七节 特殊类型直肠癌第八节 手术并发症的处理第二十三章 结直肠癌远处转移 第一节 肝转移第二节 肺转移第三节 骨转移第四节 腹膜转移第五节 其他转移第二十四章 肛管及肛门周围恶性肿瘤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肛管癌流行病学与临床分期第三节 肛周鳞状细胞癌第四节 恶性黑色素瘤第五节 Paget病第六节 Bowen病第七节 疣状癌第八节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处理决策第二十五章 结直肠胃肠间质瘤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分子机制与靶向治疗第三节 手术及综合治疗参考文献第二十六章 结直肠肛管少见肿瘤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上皮源性肿瘤第三节 淋巴组织源性肿瘤第四节 间叶性肿瘤第五节 结直肠脂肪瘤第六节 神经源性肿瘤第七节 神经内分泌肿瘤第二十七章 慢 性 便 秘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便秘的分类第三节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第四节 直肠前突第五节 会阴下降综合征第六节 盆底痉挛综合征和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第七节 直肠内脱垂第八节 直肠外脱垂第二十八章 痔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病因病理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第四节 非手术治疗第五节 手术治疗第二十九章 肥大肛乳头 一、 病因二、 临床表现三、 治疗第三十章 肛  裂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病因病理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第四节 治疗第五节 预后第三十一章 肛 周 脓 肿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病因病理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第四节 治疗第三十二章 肛  瘘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病因病理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第四节 治疗第三十三章 肛周克罗恩病的外科治疗 一、 概述二、 肛周克罗恩病的评估三、 肛周克罗恩病的治疗总体策略四、 肛周克罗恩病的手术方法参考文献第三十四章 慢性原发性肛门直肠痛症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肌源性盆底疼痛第三节 神经源性盆底疼痛(神经源性盆腔内脏综合征)第四节 肛门直肠神经功能紊乱第三十五章 藏 毛 窦 一、 病因学二、 病理学三、 临床表现与诊断四、 鉴别诊断五、 治疗六、 总结参考文献第三十六章 骶 前 肿 物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先天性肿物第三节 骶前神经源性肿瘤第四节 骶前骨源性肿瘤第五节 其他类型肿瘤第六节 间质瘤第三十七章 大 便 失 禁 一、 定义二、 流行病学三、 病理生理学四、 危险因素五、 诊断六、 治疗参考文献第三十八章 经性传播的肛门直肠疾病 第一节 梅毒第二节 肛门尖锐湿疣第三节 淋病第四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三十九章 肛周皮肤病 第一节 肛周瘙痒症第二节 肛门及肛周疱疹性疾病第三节 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第四节 肛周皮肤结核第五节 Fournier坏疽第六节 肛周湿疹第七节 肛周接触性皮炎第八节 肛周黏膜白斑病第九节 肛周真菌性疾病第四十章 肛 周 肿 物 一、 概述二、 皮脂腺囊肿三、 骶前发育性囊肿四、 肛周巨大尖锐湿疣参考文献第四十一章 肠道寄生虫病 第一节 血吸虫肠病第二节 肠阿米巴病第三节 肠异尖线虫病第四节 肠道寄生虫病并发症的外科治疗参考文献第四十二章 直肠阴道瘘与直肠尿道瘘 第一节 直肠阴道瘘第二节 直肠尿道瘘参考文献第四十三章 直肠与肛门狭窄 一、 定义与病因二、 临床表现三、 诊断四、 治疗参考文献第四十四章 肛周损伤修复与成形 一、 病因二、 病理生理三、 临床表现四、 诊断五、 治疗参考文献第四十五章 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疾病中的应用 第一节 腹腔镜在结直肠外科的应用历史第二节 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外科中应用的循证医学评价第三节 我国腹腔镜结直肠外科医师的培训与准入制度第四节 腹腔镜结直肠外科手术团队的建立第五节 腹腔镜结直肠外科手术中的解剖标志第六节 腹腔镜结直肠外科常用设备一、 腹腔镜光学系统第七节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第八节 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外科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第九节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并发症的处理第十节 腹腔镜与内镜联合技术在结直肠外科中的应用第十一节 腹腔镜结直肠外科技术的展望第四十六章 个体化诊治及多学科协助模式在结直肠肿瘤中的应用 一、 循证医学指导下的结直肠癌个体化多学科诊疗模式二、 个体化诊疗和多学科协作模式在结直肠癌筛查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三、 结直肠癌临床特征病理分期与个体化多学科诊疗模式四、 分子标志物检测与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五、 直肠癌肝转移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参考文献第四十七章 结直肠微生态与疾病的关系及微生态制剂应用前景 第一节 肠道共生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第二节 肠道微生态与消化道疾病第三节 肠道微生态与非消化道疾病参考文献第四十八章 生物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及前景 第一节 肿瘤生物治疗概述第二节 肿瘤生物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第三节 结直肠癌生物治疗存在的问题与展望参考文献第四十九章 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及前景 一、 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治疗二、 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三、 多激酶抑制剂(multikinase inhibitor,MKI)四、 展望参考文献第五十章 快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疾病中的应用 一、 概述二、 术前准备三、 术中管理四、 术后处理参考文献第五十一章 内镜技术在结直肠疾病中的应用 第一节 消化内镜切除技术在结直肠疾病中的应用第二节 内镜在结直肠外科急症中的应用第三节 腹腔镜与结肠镜双镜联合在结直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第五十二章 TEM手术在直肠疾病中的应用 一、 TEM发展的历史二、 TEM的应用范围三、 TEM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四、 TEM的麻醉与体位五、 TEM手术需要的器械六、 TEM手术步骤七、 TEM术中注意要点八、 TEM常见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九、 TEM的前景及评述参考文献第五十三章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结直肠疾病中的应用 一、 达芬奇 机器人手术技术发展的历史二、 达芬奇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范围三、 适应证与禁忌证四、 麻醉与体位五、 手术需要的器械六、 手术步骤七、 术中注意事项八、 常见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九、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前景与评述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的经验参考文献第五十四章 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 一、 CME手术的发展历史二、 CME手术的适应证[9]三、 CME手术的手术要点四、 CME手术的手术步骤五、 CME手术的注意事项和防范措施六、 CME手术的前景及评述参考文献第五十五章 直肠癌ELAPE手术 一、 ELAPE手术的发展历史二、 ELAPE手术的适应证三、 ELAPE手术的麻醉与体位四、 ELAPE手术步骤与术中注意事项五、 ELAPE手术开展现状六、 ELAPE手术应用前景及述评参考文献第五十六章 生物材料在结直肠肛门外科中的应用 一、 生物补片材料及特点二、 应用范围三、 适应证与禁忌证四、 麻醉与体位五、 手术步骤六、 术中注意要点七、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八、 展望参考文献第五十七章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发展和前景 一、 前言二、 LTME和TATA三、 NOSE和NOTES四、 TEM和TAMIS五、 TTME六、 TTME的应用前景七、 结语参考文献索  引第一章 结直肠肛门病学发展历史一、 我国传统医学对结直肠肛门疾病的认识

我国外科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殷代的《卜辞》中就有13种外伤的早期医学记载;伏羲氏时代已经出现简单的外科器械——“九针”。公元100余年,医学家华佗已经使用麻沸散作为麻醉剂施行死骨刮除的外科手术。而在胃肠肛门疾病方面,痔、瘘病名的提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公元前770—前221年)中,其中记载有:“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注:南水入海,有一种鱼身蛇尾称之为虎蛟的鱼类,食之消肿,可以治疗痔)、“苍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瘘”(注:灰身红尾动物,食之消痈,可以治疗瘘),首次提到“痔”、“瘘”二字。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估计抄成不晚于秦汉)中记载有大量关于肠道肛门疾病的诊疗记录,是[1]世界上最早记载的肛肠疾病治疗方法。《黄帝内经》(公元前500—前250年)中对肠道解剖、生理、病理均有详细论述。《灵枢·肠胃》中对回肠、广肠(结直肠)的生理形态有详细描述;《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记载:“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认为痔是血管扩张、血液瘀滞辟积而成;《灵枢·水胀》中最早提出了“肠道息肉”的病名:“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结,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灵枢·刺节真邪》中最早描述了肠道肿瘤的症状和发病过程;《灵枢·四时气篇》和《灵枢·胀渝篇》中亦有肠梗阻症状和治疗的相关描述。此外,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所著《难经》中详细解答了“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对人自口唇至肛门的消化道解剖有详细描述,其对肛门的解剖为首载。东汉时期汇编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首载了[2]“脱肛”的病名。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创了肛门栓剂和灌肠术,并对脓血便、便秘、便血、肠痈、痔等结直肠肛门疾病确立了“辨证施治,立法用药”的原则。晋朝,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记述了针灸治疗脱肛、痔、下痢等肛肠疾病的方法,其中“凡痔与阴相通者,死。”是对肛肠病合并阴道、尿道病的最早论述。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对多种肠道病进行了更为深入确切的描述和记载,叙及断肠缝连、腹疝脱出等手术,并采用丝线结扎血管。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最早将痔科学的分为内外两类,并首创用竹筒作为灌肠器的盐水灌肠术。宋代,王怀隐蓍《太平圣惠方》中已将痔与痔瘘分为两章论述,首创了用砒剂治疗痔核的枯痔钉疗法,并发展了痔的结扎术。

明清两代对结直肠肛门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明代,孙志宏所著《简明医彀》中,已载有先天性肛管闭锁的治疗方法;李春山创用挂线法治疗肛瘘,并在1556年徐春甫所著《古今医统》中有详细描述;陈实功1617年所著《外科正宗》全面总结了祖国医学的外科成就,以痔瘘、脏毒来分别论述肛肠疾病,提出了一套内外兼施、辨证施治的方法,其中详细阐明枯痔疗法、挂线疗法,包括使用前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并强调外治与内治相结合。清代,祁坤1665年所著《外科大成》中对肛门直肠癌和肛裂等均有描述;1723年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系统的整理了历代文献,其中收录多种肛肠疾病的内外科治疗方法。高文晋1834年所著《外科图说》中绘有我国自己创造设计的多种手术器械,其中肛肠科器械有:弯刀、钩刀、柳叶刀、尖头剪、小烙铁、探肛筒、过肛针等,这些器械设计独特,精巧实用,至今仍有沿用;1883年,赵濂所著《医门补要》中对肛瘘、肛门异物、先天性无肛门等疾病的手术治疗均有详细描述。

从以上史料都反映了我国传统医学在结直肠肛门疾病的外科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结直肠肛门疾病认识的发展具有独特贡献,并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枯痔疗法、肛瘘挂线疗法等我国首创的治疗方法,解决了肛肠疾病治疗中的一些难题,对世界结直肠肛门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 世界结直肠肛门外科的专科发展

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壁画中描绘了宫廷内的腹部内科和肛门科医生的画面,被认为是肛门专科医师的始祖。但古代西方医学知识一直掌握在教会手中,医学的专科化进展缓慢。直到14世纪时医学才开始发展为内科和外科。随着临床需求以及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医学再细分出病理、放射等专业。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科学开始分出不同的专科,如妇产科、眼科、麻醉科等。在美国,一[3]直到1937年,普通外科才正式成为外科中的专科。由于现代医学正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医师完全不可能在每一医疗领域中与时俱进;再加上广大民众对医疗水平要求提高,以及市场、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专科和亚专科取得急速发展。此后,由普外科又再次细分为胃肠、肝胆、器官移植、甲乳、血管、结直肠肛门等亚专科。我国的结直肠肛门外科是在我国传统的肛肠外科的基础上与国外结直肠外科相结合形成而来,主要治疗疾病包括上起自盲肠、下止于肛门及肛门周围需要外科治疗的疾病,如先天发育的畸形、炎症性肠病、良性和恶性肿瘤、功能性便秘、痔、瘘、肛裂等肛周疾病。

专科医生的培训体系,主要为欧洲系统(其中以英国系统影响最大)和美国系统。而英、美等系统的专科和小专科化,也因不同地区的病人数量、需要、资源分配等因素而有细微的差异。

1889年美国首先成立了大肠肛门学会。1897年美国肛肠疾病协会成立。1916年明尼苏达大学的Fansler医生首先建立了美国第一个肛肠外科专科,并在随后的一年内发起了肛肠外科医师的专业培训。1949年医学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承认美国肛肠外科委员会为第18个获得批准的专科委员会。1950年,Bernstein医生首先建立了结直肠外科专科培训机构,将Fansler建立的肛肠外科正式发展为结直肠外科,除包括肛门直肠疾病外,同时包括了结肠癌、憩室炎和炎性肠病等非肛门直肠疾病。其培训方式为:完整的3年普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加2年结直肠外科专科培训。1960年,美国肛肠外科学会正式更名为美国结直肠外科学会,这也反映出专业实践范围的演变。随后,结直肠专科医生的培训方式改为要求培训者首先完成完整的普外科住院医师培训(3年),然后再经历至少一年的结直肠外科专科培训。1980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委员会要求所有申请者在参加结直肠外科委员会资格考试前需要通过美国外科委员会资格考试。

为了顺应欧洲共同体的规定,1993年英国正式实行把其外科培[4]训转变成为系统性的外科培训。所谓系统性的外科培训,其特点为整个英国外科培训的不同中心的培训制度和考试都有统一的规定。所有外科培训分为基础和不同高级外科专业培训。基础培训后参加统一考试,考试合格后进入不同外科专业培训。每一专业培训不少于4年。所有基础和专业培训时要轮转到不同医院接受培训。所有的培训基地、课程、职位、监督或指导员由国家统一鉴定,专业培训后通过国家性统一考试后才可成为专业医师。而在美国,系统性的外科培训至少5年,其中4年为临床工作,1年为非临床工作。培训期间要通过统一考试,特别要求提供培训期间的手术记录。培训结束时参加资格考试。1年后要通过证书考试方可成为专业外科医师。

我国1937年成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1960中华医学会在第七次外科学术会议上成立普通外科学组;1997年普通外科学组拆分为多个专科学组,并成立肛肠外科学组;2005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正式更名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2013年6月14日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为中国结直肠领域的专科医师制度的推进开创了新的局面。我国现阶段尚未进入全国系统性的外科培训阶段,但大部分的培训中心已根据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要求把基础外科培训定为3年,而每4~6个月要求培训者轮转到不同的外科专科和亚专科培训,即共接受6~8个专科或亚专科的轮转,目的是打好培训者的基本外科根基,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外科中的学科,增长见识,以及和不同老师在不同环境中学习。在培训完毕通过医院考试合格后,可进入不同科目的高级外科培训。这些改变大大改进了我国的外科基础培训模式。我国的普通外科培训是2年,一部分的学生可继续留在大医院接受普通外科或普通外科中的亚专科培训;另一部分的学生可到较偏远的地方服务,为病人施行简单的外科手术。留在大医院的学生,由于接受普通外科和普通外科亚专科的年数尚未规定,因此,该培训制度被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为3+2+n(即3年基础、2年普[5]通外科和n年外科亚专科培训计划)。目前,国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从2011年始尝试开展规范化结直肠外科专科化培训项目,培训期1年,其中半年在其院内培训,另外半年送至美国CCF等医院培训。三、 结直肠肛门外科技术的发展(一) 结肠手术的发展

肠管吻合的技术是结直肠外科发展的基础之一。1754年外科医生Crima在犬身上成功完成了第一例实验性结肠吻合术,为结肠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至19世纪,结肠吻合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1826年Lembert发明浆肌层内翻缝合(间断垂直褥式内翻缝合法);1892年Connell首创全层内翻缝合(连续全层水平褥式内翻缝合法);1899年Cushing HC发明直角连续缝合[6](连续水平褥式浆肌层内翻缝合法)。这期间结肠切除吻合的技术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

19世纪的最后10年结直肠外科受到广泛重视,期间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手术方式以试图找到更加安全的肠切除和肠吻合方法。Reybard在1823年做了第1例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但病人一年后死于癌症复发。1843年Tiersch为急性肠梗阻病人做了第2例乙状结肠部[7]分切除术。从1823年到1880年的57年间有记录的同类手术仅有10例,且7例手术失败。而1880年到1890年间报道了48例病例,手术[6]死亡率已下降为45%。Gussenbauer于1878年报道了他完成的第1例降结肠部分切除术。1879年Gussenbauer和Martin分别报道了采用类似手术方法的病例,在切除乙状结肠肿瘤的同时,切除相连的肠系膜,并做永久性双腔结肠造口。1884年 Heineke首先采用分阶段结肠切除术,他先把肠袢提出切口外,切除肿瘤后将肠管断端缝于皮肤上,[6]一段时间后在吻合断开的肠管。19世纪后期开始,肠管吻合技术的不断完善加上麻醉和消毒技术的改进,结肠切除吻合技术日臻完善,结直肠外科得以迅速发展。

结肠造口术是结直肠外科最基本的手术,其在结直肠外科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早在1719 年Fontanill就报道了他的老师Littre关[8]于结肠造口的设想。1776年法国医生Pillore做了第一次盲肠造口[8]的手术尝试,但因试图打通梗阻而术前服用大量水银,水银坠积于小肠,致使肠壁糜烂、穿孔,病人于术后20天死于严重的腹膜炎。此后亦有许多结肠造口的尝试,但均未获成功。1793年,法国海军外科医生Duret成功的为一出生后3天的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婴儿完[8]成了乙状结肠造口术,病人术后活到45岁。随着19世纪开始结肠造口术的推广,1815年Freer医生完成了英国第一例结肠造口术[8]

。被后人尊称为美国外科之父的Physick PS医生首先在美国开展了结肠造口术,并于1826年发表了著名的《人工肛门手术》一文[9]

。在腹壁造口方面,19世纪末期外科医生们已经普遍采用打开肠管并将肠黏膜与皮肤直接缝合的手术方法,这一做法与现代已经非常接近。在造口佩具方面,早期由于造口袋设计不够完善,造口病人的生活相当不便。1794年Daguescean发明了并制作了革制造口粪袋,其后造口袋很快得到推广。

结肠造口术的发展对结直肠外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没有或缺乏良好麻醉且缺少无菌技术的条件下,结肠造口是解决大肠梗阻的唯一有效途径。通过结肠造口的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为结直肠外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后期,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和病人精神治疗的注重也为后来组建造口医师协会和办学训练造口管理医生等措施奠定了基础。1988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喻德洪教授访问美国克利夫兰医院及其由Tumbull和Norma于1961年创立的造口治疗学校后,在上海举办了首届“肠造口培训班”,并此后每年9月举办一届肛肠外科培训班。1993年亚洲造口协会成立,中国造口协会则成立于1996年,由喻德洪教授任主席。2001年,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中山大学护理学院、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和香港造瘘治疗师学会在广州联合创办了“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成为我国第一所国际承认的造口治疗师学校,汪建平教授任首任校长。其后,2004年第二所国际认可的造口治疗师学校——“北京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成立;2007年第三所国际认可的造口治疗师学校在南京成立。目前全世界共有48所肠造口治疗学校和6000余名造口治疗师,其中我国共有5所造口学校,300余名造口治疗师。(二) 直肠手术的发展

早在1714年,意大利的Morgagni就提出了经肛门挖除直肠癌的设想。1826年法国Lisfranc医生报道了为一位低位直肠肿瘤病人实施了经肛门直肠肿瘤切除手术,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他用剪刀直接将肿瘤剪除,术中由于出血较多,他使用纱布压迫直肠创面数小时[10]后才得以止血。1830年Pinanlt报道30例经肛门挖除低位直肠癌的病例,由于麻醉和无菌技术的缺乏,术后死亡率很高,但这是最早的进行直肠癌手术的尝试。

1833年Lisfranc报道了9例经会阴部手术,在腹膜折返以下切除肿瘤的病例。但后经考证,事实上他的这种手术方式并非根治性手术,病人多在2年内死于术后复发或转移。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有医生开始尝试经后部入路的手术方式。1839年法国的Aumssat建议先做腰部降结肠造口术,再从骶尾部进入,摘除尾骨后挖除直肠癌。1885[11]年Kraske P在德国第14届外科年会上提出Kraske手术,该术式并在欧洲和北美国家风行25年之久。虽然Kraske手术中骶骨部分切除暴露直肠效果较好,但是病灶切除后,上、下端肠管能吻合的机会极少,从而带来骶部感染,手术死亡率达90%,复发率也很高。

1884年Vincenz Czerny在一次会阴部入径手术时,发现肿瘤向高位发展而无法继续从会阴切除,于是被迫切开腹腔以完成切除手术[12],开创了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先河。1896年Gordano报道了有计划地进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1908年英国的Miles医生在《柳叶[13]刀》上发表了他的著名文章,总结了该术式的要点,使这种术式成为根治性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的标准方法,因此该术式也称为Miles手术。

从肛门拖出肠管切除的手术方法最早是由新西兰医生Maunsell提出的,1892年Maunsell先做剖腹探查,游离乙状结肠和直肠后,经扩大的肛门把乙状结肠和肿瘤一起拖出,切除肿瘤后断端吻合。1901年Weir R改进了上述方法,在肛缘以上6~7cm处切断游离的直肠,然后翻出直肠,将带肿瘤的肠段经肛门和直肠残端内拉出,切除肿瘤后将断端和翻出的直肠在肛门外吻合,最后推回盆腔。1903年Ball C在上述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先剥除直肠残端黏膜,然后将拖出的乙状结肠断端缝合固定在肛门的皮肤上,直肠残端像套袖一样包绕在拖下的乙状结肠末端。这一术式后来演变成为Bacon HE手术,1945年Bacon HE报道了其利用这种手术方式成功切除肿瘤并保留了肛门括[14]约肌功能。

1897年Cripps 报道了第一例有计划的直肠癌前切除手术。后来该术式得到美国的Mayo W、Balfour和Dixon等人的完善和扩展,在[15]1938年Dixon详细报道后,这一术式被正式发展成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三) 肛门手术的发展

肛门外科的发展较结肠和直肠外科的发展起步更早。著名希腊医圣的希波克拉底认为痔的病因是来自“脾血”和肛液的废物聚积而成,痔出血就是由于这些聚积物的排泄。此外,他还在其《论痔》一文中提出了较全面的肛瘘的病因、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他主张在破溃前排出脓液,并采用挂线治疗。他的理论正是肛门直肠外科发展的开端。

在肛瘘治疗方面,古罗马医学家Celsus(公元前25—公元14年)在其编著的《医学》一书中简略地论述了肛瘘切开术,并与挂线治疗相配合使用来治疗肛瘘,这是最早的外科治疗肛瘘的记载。14世纪英国的Ardezne医生认为远离肛门的坐骨直肠窝脓肿最终也可能形成肛瘘,他主张在脓肿破溃前切开排脓,并采用腐蚀瘘管的方法治疗肛瘘。17世纪法国医生Felix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成功的完成了一例敞开式瘘管切开术,他采用特制的“球形探针刀”由外口进入瘘管,从内口引出,然后迅速切开瘘管。19世纪,随着解剖学的发展,对肛门直肠病变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1830年Huston首先报道了直肠瓣的分布。1839年Boryggery提出直肠末端的内衬增厚现象,并认为消化道开口处的这种衬垫结构有助于空腔的闭合。1855年德国的Chiari和法国的Desfsses与Hermann分别报道了肛腺的形态学和肛腺功能与肛门周围组织感染相关的假说。这些假说对进一步了解肛瘘的发生原理奠定了基础。1873年维也纳Dittel医生最早提出了用橡皮条挂线治疗肛瘘。

在痔的治疗方面,古罗马的Galen(公元131—201年)通过对动物直肠的研究提出了直肠(rectum)的命名,并依据痔的大小、数目、形状、位置和性质,将其分为五类,主张药物治疗并辅以必要的手术治疗。拜占庭帝国的Paul Aegina(公元620—690年)主张以结扎切除的方式治疗痔。1729年,Stahl提出了门静脉回流受阻使痔静脉曲张生痔的学说。1749年意大利医生Morganegui首先明确肛隐窝、肛瓣、肛柱等重要解剖结构,并依据动物无痔现象,提出“痔是人类直立后出现的特有疾病”病因学说,它动摇了希波克拉底的“痔安全阀”学说。伴随着解剖的深入研究,19世纪对内痔的治疗也有了新的方法。1853年法国人Prava发明了第一个皮下注射器,从而此后开辟了把药物注入组织的治疗新途径,痔的注射治疗也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1869年都柏林医生Morgan用硫化铁液注射内痔、1871年美国医生Mitchell用高浓度石碳酸杏仁油直接注射脱出的内痔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1879年Andrews根据其大量注射病例调查研究总结认为注射治疗内痔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注射药物浓度过高、剂量过大和注射方法不当引起,并对注射疗法作出了充分肯定。1937年[16]Milligan和Morgan发明了痔的结扎切除开放术式,并被逐步在世界范围推广,经历数十年依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975年Thomason的“肛垫学说”和1994年Londer的“肛垫下移学说”的提出,使肛肠外科对痔的认识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人们认识到痔的本质是肛垫的下移,而肛垫作为正常组织对维持肛门自制的重要性。从而使痔发病率的统计出现了重新定位,痔的治疗理念转变为“无症状痔不需治疗”,而手术切除痔的理念也转变为最大限度地保护肛垫。1997年在罗马世界大会上意大利Palermo大学Longo教授首先提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行切除术(PPH),并于1998年正式撰文报道。

在肛裂治疗方面,1838年法国医生Recamier最先采用扩张肛门括约肌的方法治疗肛裂。他报道了一例在25年前接受Boyer医生的切开肛门括约肌治疗的病例,因症状复发而采用扩肛治疗后得到痊愈。据此可以推算,早在采用切开括约肌的方法治疗肛裂是在1813年。四、 现代结直肠肛门外科的发展方向

应用器械吻合组织器官已有约100年的历史。各种吻合器已经在临床中广泛使用,为手术提供了方便,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者之间的差异以及组织损伤出血和手术感染机会,加快了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从而缩短了住院时间。1908年匈牙利医生Hultl和Fischer等首先发明吻合器并将其应用于胃切除术中。1934年德国Friedrich医生设计并使用了可拆装的吻合器。然而,真正开始投入生产的胃肠吻合器是1975年苏联设计的SPTU枪,它可通过置于肠腔内的圆形排列的吻合钉实现端端内翻吻合,使低位、超低位直肠[17]癌吻合成为可能。后来该技术由Steichen和Ravitch引进美国,被美国外科器械公司的EEA圆形吻合器所取代。由于吻合器吻合具有安全、可靠、方便易用及可降低吻合口瘘率等特点,因而迅速被广泛接受。1980年Knight和Griffen首创双吻合器技术用于直肠癌低位前切

[18]除术,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使原来无法完成的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得以顺利完成,提高了保肛率。此后,双吻合器在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中广泛应用,成为保留自然肛门不可缺少的手术器械,扩大了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适用范围。

生物可崩解吻合环(Biofragmentable anastomosis ring,BAR)是一种新的无缝线吻合技术,术后2~3周可逐步分解成无毒无害的物质,从肠道排出,不留异物。BAR技术在结肠手术中应用较多,[19]Forde等报道,使用BAR行肠吻合术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2.6%、[20]吻合口出血率0.18%、吻合口狭窄率为0.5%。Smith等研究表明,BAR短期内留在吻合口内起到支架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此外,BAR的扣锁作用能够使吻合口保持密闭状态,防止

[21]渗漏。随着新型记忆合金的发明运用,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22][23]夹和腔内加压吻合环在胃肠道无线吻合中开辟了新的一片天地,无线吻合的技术将在未来的结直肠肛门外科中得到新的发展和应用。

手术可治疗疾病,但它同时意味着创伤。外科手术“微创”化的动力,源于减小手术创伤的需要。1983年妇科专家Semm首次描述了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则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24],并随后分为全腹腔镜手术和腹腔镜辅助手术两种。腹腔镜手术有很多优点,包括创伤小、疼痛轻、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康复快、短期疗效与传统手术相仿、对免疫功能可能有保护作用等。在腹腔镜下实行结直肠手术,规范化的操作完全可以保证其根治性,且腹腔镜所带给病人的微创优势是开腹手术所不能比拟的。大量研究证实腹腔镜手术对结直肠良性病变是安全的,其近期疗效与剖腹手术完全相当。而在结直肠肿瘤方面,应用腹腔镜进行微创手术,不但可以达到常规手术的效果,而且,由于腹腔镜的放大作用,手术视野更清晰,不易损伤周围组织,腹腔镜下的微创手术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开腹手术的肿瘤清扫和切除要求范围。因而也解除了人们对于微创手术是否能将肿瘤切干净的顾虑。对低位直肠癌病人,腹腔镜手术还独具优势:在低位直肠癌常规手术中,由于病人骨盆小,手术视野极小,不但手术助手看不到,手术者本人也只能靠手的感受觉来分离。而应用腹腔镜行低位直肠癌手术,能够非常清晰地看见手术视野,可以在目视下仔细解剖、分离,直到盆底肌肉,从而减少了可能的误伤,并有可能使常规手术无法保肛的病人获得保肛机会、减少性功能损伤。随着近年来单孔腹腔镜技术、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的兴起,这些技术在结直肠外科方面的应用亦有所尝试,相信微创手术在结直肠骨外科的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发展,病人的要求已不是只求生存,还要求优质生活。为了解决病人失去自然肛门和结肠造瘘带来的不便,20世纪80年代,外科学者通过对直肠和肛管解剖、生理的再认识,提出了肛门重建术。国内外多位学者应用臀大肌瓣、股薄肌条、肠肌片、掌长肌、会阴浅横肌、海绵体肌等10余种材料尝试制作人工原位肛[25-28]门,取得了较好的近期效果。但用随意肌重建的括约肌只能代替部分外括约肌和肛提肌功能,睡眠时随意肌松弛就可能出现大便失禁,同时因无齿状线致便意反射消失,排稀便时也常有感觉性失禁。虽然原位人工肛门重建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更科学、合理,具有确切控便能力和排便感觉的原位人工肛门重建术已成为研究的焦点。排便机制非常复杂,原位人工肛门的功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更不能与“天然肛门”相媲美,还需要经过不断研究、探索。五、 我国结直肠肛门外科的专科化建设的思考(一) 结直肠肛门外科专科化的必要性

1. 历史的必然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进步与技术发展,多面手的外科医师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专业分工趋向细化。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临床分科越来越细,这种实际需要和客观可能之间的矛盾已日益突出,一些学科逐渐分离,甚至发展成独立的专科医院。精细分科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专科医院的存在和发展是一种客观的必然。200多年前外科学与解剖学分离,逐渐地外科又细分为普通外科与外科专科(如骨科、泌尿外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等),普通外科又分为肝胆外科、胃肠外科、结直肠肛门外科、内分泌外科、血管外科等,均具有专科性质。研究表明,对于结直肠癌病人,接受结直肠外科专科治疗比接受普外科治疗更具有生存优势。

2. 社会的需求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就医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就诊专科化、住院舒适化是一个普遍趋势。公众常常需要专科化信息及服务,诸如哪些疾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结果怎样?结果的标准是什么?甚至想知道并发症发生的频率及类型?可能的住院时间及出院后休息多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还有许多医务工作者想不到的问题。公众希望从专家的咨询、讲座及互联网了解到有关疾病的全面信息,这些往往只有专科人员才能回答。

3. 法律的需要

医疗纠纷的鉴定通常需要更加专业化的队伍来提供专业意见,在众多医疗纠纷中,评判医疗行为是否属于医疗意外、差错或事故等多个方面均需要结直肠外科专家的直接参与,如判断是否误诊、诊断延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施行手术;判断是否腹部、盆腔手术操作时损伤结直肠肛门未被及时发现与处理;判断是否由腹腔镜手术时引起的严重后果,是否肛瘘手术时造成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与肛瘘复发等。

4. 专业的特殊

基于盆腔、肛周结构及疾病的复杂性,普通外科医师难以对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及保功能手术、肿瘤复发的再手术、炎性肠病的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治疗、便秘的手术治疗指征及手术方式选择等专业知识有充分而又系统的了解。而肛瘘、肛裂和痔等肛门疾病的治疗更容易被普通外科医生忽视。虽然有些是小病,但却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在当今结直肠肛门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加以及人们对生存质量有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我国结直肠肛门外科的专科化建设与发展已是刻不容缓。(二) 结直肠肛门外科专科组成

病人及其家属不仅需要知晓病情和治疗方案,更需要参与协商得到更全面的信息和服务。结直肠肛门外科的专科化的同时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及各方面专家成员来共同参与。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结直肠外科护理师(造口师):主要参与造口护理、伤口处理、营养治疗及咨询、生物反馈治疗,同时也可开展痔疮的简单套扎、结直肠镜下息肉切除等。②病理学专家:主要参与结直肠疾病的病理报告及研究,对于诊断疾病的方向不同,可以细分为结直肠肿瘤及炎性肠病的病理专家。③结直肠放射科专家:主要参与结直肠疾病影像学图像分析及特殊检查,包括结肠传输试验、排粪造影、CT三维重建模拟肠镜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现象技术等,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详实可靠的参考信息。④结直肠肿瘤学专家:包括放疗及化疗专家。放、化疗是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前放、化疗能减少术中种植、使肿瘤退缩及降低肿瘤分期从而增加肛门括约肌保留的机会。⑤胃肠病学内科专家(消化内科医师):治疗炎性肠病及功能性肠道疾病(如便秘、腹泻等)需要内、外科专家共同协商解决。⑥心理学家:鉴于结直肠疾病及手术所带给病人的心理冲击,应充分认识到心理评估和心理疏导解决进食障碍、便秘等结直肠有关问题中的重要性。⑦营养学家:结直肠疾病常与饮食有密切关系,所以营养学家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营养学家,还应进行肠外营养及长期的肠内营养指导,以及提供进食及生活方式的咨询等。⑧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的外科专家:腹腔镜及内镜治疗在结直肠外科方面,具有比其他专科更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对该技术的不断掌握、操作技巧的不断娴熟,其微创化的优越性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练磊 兰平)参考文献

1. 高春芳. 现代结、直肠手术学.第2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史兆岐,宋光瑞. 中国大肠肛门病学.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 Lau J W. Generalization versus subspecialization in surgery. Annals of The College of Surgeons Hong Kong,2001,5(4):151-155.

4. Calman K. Hospital doctors:training for the future. BJO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1995,102(5):354-356.

5. 刘允怡,刘晓欣. 怎样培训优秀的消化外科医师.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13(1):1-4.

6. Graney M,Graney C. Colorectal surgery from antiquity to the modern era. 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1980,23 (6):432-441.

7. Cope V Z. Extra-abdominal Resection of the Colon:(Section of Surgery). Proc R Soc Med,1940,33(5):249-260.

8. Dinnick T.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colostomy.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1934,85(22):142-154.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