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禅寺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4 12:01:34

点击下载

作者:戴光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童禅寺史话

天童禅寺史话试读:

总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2011年4月

出版说明

自古至今,始终坚持不懈地从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从而培植广阔的历史视野,并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亦因此而以悠久的“重史”传统著称于世。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系统完备的“二十四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成为“大家小书”的典范,而后两套历史知识普及丛书正是《中国史话》之缘起。

2010年年初,为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两套丛书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重新设计框架,以“中国史话”为丛书名出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亲任《中国史话》一期编委会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任编委会副主任。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诸多学术名家的积极参与,《中国史话》一期200种图书得以顺利出版,并广受好评。《中国史话》丛书的诞生,为历史知识普及传播途径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一种卓具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以通俗表述、适中篇幅和专题形式展现可靠历史知识的特征。通俗、可靠、适中、专题,是史话作品缺一不可的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所有研究专著、稗官野史、小说演义类历史读物的独有特征。

囿于当时条件,《中国史话》一期的出版形式不尽如人意,其内容更有可以拓展的广阔空间,为此2013年4月我们启动了《中国史话》二期出版工作。《中国史话》二期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系列,拟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各民族等的发展历史予以全方位介绍。我们并将在适当时机,启动《世界史话》的出版工作。史话总规模将达数千种。

我们愿携手海内外专家学者,将《中国史话》《世界史话》打造成以现代意识展现全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万有文库”;并将承载如此丰厚内容的史话体写作与出版努力锻造成新时期独具特色的出版形态。

希望史话丛书能在形塑民族历史记忆、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培育现代国民方面有所贡献,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史话编辑部2014年6月序

夫天地清灵之气,静者成山,动者为水,人得两间之灵秀统摄,常自得为名山大川之主。言仁言知,方内圣人之则也;谓清净、谓广长,方外至人之化也。要之,山川无有不灵秀,在乎领略者即性即心。是以天童古刹,太白胜景,纳贤士而辐辏,洒宸翰以崔嵬,天下禅者,莫不以参之为幸也。

古来天童,即以高僧辈出而闻名。初祖义兴,童子辛劳。晋唐以降,禅栖转高;中有清闲,披荆斩棘。咸启改瞻,禅刹昭昭。宏智正觉,渊默雷声,法越宗珏,曹洞浩浩。人言宝坚似北宸,云门值惟白而光耀;皆道清简如孤月,法眼期子凝以辉煌。普交说法,将错就错;慈航示众,花红菜黄。彼应庵兮,漫天布网;其无用兮,机境都忘。正法眼兮破砂盆,廓顶门兮密庵藏。一吼无尘,千丈西江;宠膺三锡,名动上方。痴绝道冲,兼席广利,来往两山兮,双雕一箭难得;长翁如净,法授道元,并宗曹溪兮,中日法源绵长。心镜散花斛食,化馒头以饲蟒;密云慧眼独具,礼弥勒于斋堂。虚庵简翁寂寂兮,建阁而名“千佛”;宏智宗杲谦谦兮,立亭而名“揖让”。适当清兵耀武,会兹净侣彷徨。木陈道忞,泉声泠泠,破山海明,悟彻革囊。及至清末民初,屹狮座兮寄禅,燃指乎真藏,护法卫教而归西,得名誉以垂芳。圆瑛明旸,爱国安僧,弘宗演教,法传诸方。

宗教政策恢复之现代,广修退居,戮力复建,天童古貌,初步显扬。千禧之年,本人来山,如履薄冰,忝居方丈;新建扩建,集思广益,弘法利生,本分不忘。

是以儒门杰,释氏雄;决曹溪,浪翻空。及大明而大用全彰,生云壑而继天泉法王。天童自建寺以来,屡因荷担有人、空山绝响而受封。南宋嘉定,敕赐为“禅院五山十刹”中五山之第三山;明时敕封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山;清季则与镇江金山、扬州高旻、常州天宁并称禅宗四大丛林。此等名冠禅林、宗风代振,引致“王公大人,常游其中;衲子奔辏,如水就下”。是故千七百年几太白天童,扬拈花微笑之妙旨;百八零二位堂上先觉,宣以心印心之枢要。

夫子曰:“予欲无言。”又曰:“天何言哉!”故太上无言,其次立言。言所以载道,欲以言求道,而不以心会道,抑末矣!夫至非想药法皆空,佛门之教也。今天童禅寺响应《中国史话》编辑委员会之号召,特礼请宁波大学戴光中教授撰写《天童禅寺史话》,即示以文载道、以言问道之理也。然则以言问道之于无言宣道,境界有异理则同矣。所谓伊人之聿兴,孰有可赞可垂之别焉?千里同风,百世可师。倘闻遐想于今日之天童,焉有不能为人而能为佛者乎!2015年8月11日于天童丈室一东南佛国 太白群峰中1 青山捧出梵王宫

天童禅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而佛教之传入鄞州,可以说与古代西晋王朝衰败的“永嘉之乱”有关。西晋自武帝太康二年至惠帝永熙元年(281~290),几乎无岁不旱,关中大饥,以致“人多饥乏,更相鬻卖”。接着又有蝗灾瘟疫,死者无数,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同时爆发了“永嘉之乱”,也称“八王之乱”,以致生灵涂炭,战死、饿死者百万以上。极端严重的天灾人祸,迫使大量难民背井离乡,许多高门巨族也不得不越过长江,迁居南方,史称“衣冠南渡”。他们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及资金,也带来了中原深厚的儒家文化,还有传入不久的佛教禅宗文化。

也许是因为菩萨保佑,一些僧侣似有预感,未雨绸缪,先行一步到了江南。西晋太康三年(282),有一位来自并州的慧达和尚,在鄞州求得了佛舍利,后来建成阿育王寺。西晋永康元年(300),又来了一位法名义兴的僧人。虽然不知他是何方人士,在哪个佛寺出家,但基本上可以肯定,他来自灾祸频仍、朝不保夕的北方,之所以看中了尽管荒僻,却很宁静的鄞州,正是因为这里是安心向佛的好去处。他在距离阿育王寺不算太远的崇山峻岭中,披荆斩棘,结茅为舍,开始修行传教。于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上声名显赫的天童禅寺,就这样诞生了。从此香火不断,信徒日众。千百年后,其高僧之辈出、禅学之渊博、规模之恢宏、殿堂之雄伟,在华东地区少有与之媲美者,所以很早就被称誉为“东南佛国”。历代皇帝多有敕赐,朝廷钦定的官寺最高等级——禅宗“五山”“四大丛林”,而天童禅寺均占一席。

天童禅寺坐落在鄞州东南的太白山中。此山名与义兴祖师直接相关。义兴祖师曾在此修行。当时这一带云深路僻、人迹罕至,生活上自然万般艰难。可谁曾料到,竟有一个少年童子,每天送来饭食,使他可以专心修行,不必为一日三餐操心费力。义兴祖师安之若素,从来不问少年童子来自哪里,为何会送饭送水。直到义兴弘法有成后,少年童子向他告辞时才自报家门:我是天上的太白金星,玉皇大帝很欣赏你这不怕千辛万苦、一心向佛弘法的精诚,因此派我下凡,化为童子,帮助你度过这筚路蓝缕的艰困阶段。说完,童子就消失不见了。义兴祖师显然没想到,自己的精诚竟会感动道教的神仙,顿时大受感动,把自己的修行处命名为“太白精舍”。后人听闻这个传说后,也为佛、道二教互相支持的精神所感动,遂用“太白”来命名天童禅寺所在的整座山脉,以期精神永存。天童禅寺全景

古人有句老话:“天下名山僧占多。”听起来颇有点儿埋怨他们多占了优质资源的意思。其实,这是本末倒置。正是由于僧人们的辛勤劳动、锲而不舍,才使原来的荒山野岭慢慢地变成了令人向往的名山,然后才有骚人墨客,前来观山赏景,吟诗作画,进而有了“十景”“八景”,使其名气更大。天童禅寺与太白群峰,就是最佳例证。

太白山属于天台山脉,经宁海、奉化绵延至鄞州境内,历金峨山、福泉山,越大嵩岭,然后在东海之滨崛起而形成。其核心是挺拔峻伟的太白峰,左右有东峰、中峰、乳峰、钵盂峰、聿旗峰、玲珑岩诸山,若从空中鸟瞰,仿佛簇拥环抱着一座弥勒;而天童禅寺,恰巧坐落在弥勒菩萨的肚脐上。

太白主峰雄尊独秀,向东可远眺东海日出,向西可瞻望甬城烟尘,向南可观赏钱湖波光,向北可探视北仑巨舶。而当雨后放晴或晨光熹微之际,横于山腰的云雾,时而凝固不流、揉成万团棉絮,时而奔流如梭、缭绕峰崖之间,使太白诸峰时隐时现,时浓时淡,虚无飘渺,仿佛此景只应天上有。这就是古人所谓《太白十景》之一的“太白生云”。而近代高僧太虚,更有诗赞这一方佛门宝地:

巍巍一太白,独冠万山雄。云压金峨白,霞蒸玉几红。松杉青掩映,岩石碧玲珑。苦行感星宿,深林涌梵宫。钟声流远籁,花雨散遥空。大法宏临济,单传继少崧。甬中称佛地,宇内仰禅宗。棒喝谁能会?诸方拜下风。

不过,现存历史上第一篇描写这方佛门宝地的名诗,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咏天童山》。这位年轻的鄞县知县,在这里大展宏图之暇,特别爱访天童寺,并在庆历八年(1048)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山山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这篇佳作以动态的视觉冲击力,展示了天童禅寺恢宏的规模、寥廓的气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在这段行程中,其实还有铁蛇关、万松关、清关之“三关”和伏虎亭、古山门、景倩亭之“三门”等传统胜迹。

与太白群峰遥遥相对的是一座小白岭,岭上有一座“五佛镇蟒塔”,俗称“小白塔”。相传唐大中年间,岭上有巨蟒作祟,为害行人。天童寺住持藏奂禅师规劝它弃恶从善,莫伤生灵,并蒸制馒头五百担喂食。不久蟒死,藏奂禅师依法将其焚化,埋于岭上,并筑塔镇之。塔周还有一些石馒头,表白里黑,相传为大蟒食余馒头所化。而前来天童禅寺烧香礼佛的信徒或是游客,他们首先要过的就是这“铁蛇关”。五佛镇蟒塔

过了小白岭,就是逶迤二十里的松荫通道,道口立有“万松关古迹”碑石。夹道青松始植于唐乾元二年(759);再植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三植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四植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1979年重又补植,恢复了万松关千年古迹。两旁古松成屏,苍鳞虬干,青翠参天,碧盖蔽日,绿荫铺地,即使在炎夏盛暑,依然有清风拂面,甘露沐身,尘襟顿消之感。人们行走在“开青辟翠两行松”之间,依次穿过伏虎亭、古山门和景倩亭这三道山门,大有“未见梵天楼阁露,深深先有出云钟”之感,于是这里就成了“太白十景”之“深径回松”。

最后一道“清关”,是一座石砌小桥,桥名“清关”,架在一道不宽却颇为深邃的谿壑上。每当雨霁天晴,百泉归壑,溪水暴涨,雪浪翻滚。关口之水喷涌而下,跌落谷间,形如素练倒挂,声若洪钟齐鸣,蔚为壮观。所以人称“清关喷雪”,也是“太白十景”之一。但这一美景的设置,实际上隐含禅宗修持的“三关”境界。高僧圆悟曾叹息道:“桥水原无清与浊,只缘到此别人间。虽然都打桥中过,未审谁人透此关。”后来僧人隐禅参透顿悟,写下了“清溪如带锁禅关,雪浪奔腾乱石间。自有天机藏不住,一时喷出万重山”的诗句。

走过清关桥,四周青山终于捧出了梵王宫。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巨大的放生池。它们始浚于唐至德二年(757),因施工浩繁,故名“万工池”。碧潭凝重而清澈,须眉可鉴,又称“双镜池”。水中千嶂倒插,天光云影映现其间,恰似一幅奇秀画卷。据说,某个月明星稀之夜,普陀山观音大士曾现身于玲珑岩,也映照在双镜池中,后被传为佛门佳话,故成为“天童十景”中的“双池印景”。

内外万工池之间,有玲珑小巧的七座佛塔,并排而立;中塔六角七层,两旁六塔鼓腹圆形。七佛塔乃七星之象,由宋代高僧正觉建造,其色四白三赤,有“白以生水,赤以压火”之说。明万历丁亥年(1587),七塔被洪水冲圮,明崇祯年间(1628~1644)重建。现在的七佛塔为1980年所建;1995年又在外万工池之南面新置七塔。而内万工池之北,则是书有“东南佛国”的照壁,似乎在庄严地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香客与游人。

天童禅寺坐北朝南,依山而筑,层层递升,建筑雄伟,气势轩昂。寺院占地面积7.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88万平方米,拥有殿、堂、楼、阁、轩、寮、居、室30余幢,旧说共计999间,现存730间。而现存的殿宇规模,基本保持明时格局,布局严谨,造作精良,疏密相间,有藏有露,主从有致,相互为衬。天童禅寺平面图

中轴线上,由南而北垂直排列,依次为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经楼)、先觉堂、罗汉堂;东轴线上,有新新堂、伽蓝殿、云水堂、自得斋、立雪轩;西轴线上,有清规堂、祖师殿、应供堂、静观堂、面壁居。偏殿两掖,按照地形起伏,另建有钟楼、禅堂、戒堂、奎焕楼、回光楼、返照楼、库房、如意寮、大鉴堂、方丈室、东桂堂、西桂堂、长庚楼、古松堂等诸多垛殿寮室。立雪轩

天童禅寺崇楼杰阁,廊房栉比,千楹万础,形成规模宏大、结构精致之佛寺建筑群体。主体殿堂宏伟,场面开阔,飞檐翼角,秀丽挺拔。屋面重檐歇山顶,筒瓦骑缝,饰以鸱尾脊兽,古朴庄重。两翼偏殿,配置对称,体量较小,高度亦低,取重檐人字坡屋面,布阴阳瓦,素雅而稳重,与中轴殿堂相峙,互为衬托,益显主体殿堂雄伟庄严。

中轴线上第一殿堂“天王殿”,是明崇祯八年(1635)由住持圆悟禅师创建,1932年毁于大火,1936年由住持圆瑛禅师重建。殿面宽31.8米,进深23.65米,通高19.6米,建筑面积为924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出檐深远。殿顶正脊中设圆镜佛光,两端吻龙吞脊,形制庄丽。殿前月台宽敞,勾栏齐正,中设垂带踏跺,与殿堂相接。一对依门抱鼓石体态宏伟,雕琢精致。殿堂高峨宽敞,金柱圆周达1.8米,础石呈鼓形。正中石座龛上,前后供奉金装弥勒和韦驮。两边列坐彩塑四大天王,每尊像高6.65米,雄冠重胄,神态威武。殿檐间悬“天王殿”匾额,为明末住持圆悟禅师手书。“天王殿”后是“佛殿”,亦由圆悟禅师在明崇祯八年(1635)重建,清康熙四十年(1701)和咸丰三年(1853)两次重修。殿面广36米,进深27.16米,通高20.5米,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飞角重檐,歇山顶,殿面筒瓦骑缝,沿口勾头滴水。正脊中间饰置双鲤跳水,两端鸱尾吻脊,垂角脊兽完备,形象秀美。大殿梁柱用材硕大,堂内立柱26根,其中金柱圆周2.42米。额枋雕作简洁,斗拱装饰疏朗,当心间采用减柱做法,使殿堂空间更为敞朗,以利布置佛像、佛具和礼行佛事活动。正中佛坛上,供奉金身如来3尊,高9.37米,结跏趺坐于莲座上,阿难、迦叶恭立两旁。佛后影壁三间,上齐殿顶,背面雕漂海观音和500罗汉群像。东、西两壁为十八罗汉坐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佛殿为一寺之中心,乃寺众朝暮礼诵和启建盛大法会之场所。“佛殿”之后是“法堂”,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于1932年由住持圆瑛法师翻建成楼。面广36.6米,进深19.72米,高17.6米,建筑面积为1584平方米。重檐歇山式,翼角平缓,屋顶无正脊,构筑朴实规正。楼下法堂,为禅林演布大法,皈戒集会之堂。堂中设高台,中置座椅。座后板屏上绘雄狮图,象征“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楼上做藏经楼,内置《龙藏》经籍十大橱。中设佛堂,供奉清顺治御赐镏金药师铜佛一尊。梁上枋间,悬有赵朴初、戴传贤、陆廷黻、王一亭等名家手书匾额10余块。

中轴线上,“法堂”之后“先觉堂”,最后“罗汉堂”。由于依山而筑,层层递升,所以每座殿堂之前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平台,而“法堂”之前的平台最为宽广。它本意是为了便于夏日晒经,也便于召开盛大法会。不料,有僧人偶然发现:每当皓月悬空之夜,平台上清晖如泻,银光铺地,一派恬静清幽。若是披衣夜起,倚栏远眺太白夜景,但见苍茫山谷,万籁俱寂,皎洁长空,月色朦胧,夏听清泉,冬映白雪,美妙情趣,令人神往。这就是“太白十景”中唯一处于寺内的景观——“平台铺月”。2 人间正道是沧桑

改革开放后,宁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成为国家的沿海开放城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鄞州也成为综合经济实力的典范,经济、社会各项指标,连续多年走在全国百强县(区)的前列。而东南佛国,也在经历“十年浩劫”之后,涅槃重生,佛光倍增。寺院建筑全面整修;被毁佛像重塑金身,并增添了若干圣迹。2012年,天童禅寺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而天童禅寺以其悠久的禅宗人文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的结合,兴建了“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佛光普照,祥和安泰,太白山区走在了生态和谐与社会休闲时代的前列。

天童禅寺东侧,有一“云水堂”,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1959年重修。堂中供奉药师佛,为十方行脚、参修僧人挂搭之居所,因他们居无定所,悠然自在,往来如行云流水,故以“云水堂”名之。1980年11月17日,“日本道元禅师得法灵迹碑”在这里建立。以日本曹洞宗管长、大本山永平寺贯首秦慧玉为名誉团长的参拜团一行近百人,来寺参加揭碑法会。“日本道元禅师得法灵迹碑”这一新的圣迹,是天童禅寺作为日本曹洞宗祖庭之象征,也证实了这里曾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流基地。

天童禅寺西侧,有一“西桂堂”,其与“云水堂”同时建成,清光绪十一年(1885)毁于火灾,同年修复;1959年又遭火灾;1990年由旅居香港、笃信佛教的陈廷骅出资重建。堂内设佛堂,供奉西方三圣。堂前庭院,栽有两棵枝茂叶盛的桂树;堂后庭院,建有两座建碑亭,一座就是传法于道元禅师的天童禅寺方丈的《先觉如净禅师崇恩碑》,另一座是《寂圆禅师参学碑》。

天童禅寺内,颇具特色的建筑还有钟楼、奎焕楼、御碑亭、玉佛殿。

虽然各大寺庙一般都有钟楼,但像天童禅寺的重达7.5吨且钟身上铸有《金刚经》文的大铜钟,实属罕见。钟楼由住持圆瑛禅师于1936年重建,楼体平面呈正方形,上下三层,外观卓荦昂举,形态雄健壮丽。其通高20米,建筑面积为817平方米。该建筑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层层飞檐,翼角四翘,各衔风铃,随风作响。楼内设盘旋扶梯,可逐层上达。三层梁间悬挂着这口“金刚大铜钟”,据说撞一下钟就等于念了一遍《金刚经》。

奎焕楼又称御书楼,在法堂东首、立雪轩前侧,为敬奉御赐佛像和恭藏宸翰、书画、御笔之重地。清康熙七年(1668)建成这所庭院式楼房,建筑面积为696平方米,楼前庭院,檐廊卷蓬顶,东西墙面马头式,屋檐戗角微翘,构筑规正。而御碑亭就在奎焕楼后庭,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面积为13.6平方米。亭内三面壁间,嵌立清顺治、康熙、雍正皇帝敕赐天童禅寺的御书、诏书、御札碑刻共五方。

玉佛殿在钟楼前面,小巧而幽静,原名东禅堂,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1933年由住持圆瑛禅师重建。殿堂正中佛龛内,供奉着一尊玉质卧佛——释迦涅槃像,其精致绝伦,观之思之,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寺内的另一特色是泉水,诸如弘法泉、楞严泉、体净泉、潜源泉、应真泉、降龙泉、青龙泉、钵盂泉等,潜流在建筑群下,涓涓渗入万工池。泉水多含矿物质,芬芳清洌,甘醇可口,注水杯中,凸出杯面而不溢;投硬币于泉井,能托起不沉。而诸泉中尤为著名的是弘法泉,位于佛殿后庭,系明代圆悟禅师所浚。1914年住持净心禅师重加修筑,周砌护石,围以栏杆,内垒假山。泉水涝不盈、旱不涸,放养金鳞,以供观赏。

佛殿前月台下有一株较为稀有的“唐柏”。它种植于唐至德二年(757),即寺院从东谷迁来之时。明万历十五年(1587)七月廿一日,风雨骤作,山洪暴发,冲毁天童禅寺,础砾无存,而古柏也显枯瘁。崇祯四年(1631)圆悟住持天童禅寺,枯柏竟渐渐苍翠而复荣。时人都说:“枯柏复荣,兆本山中兴之瑞。”又据说,风来时古柏会振吼,宛肖狮子,所以称之为“狮子柏”。如今,狮子柏苍颜古朴,老而不衰,依旧生机盎然,象征着天童禅寺历久弥新。佛殿与唐柏“天童十景”之一“东谷秋红”,指的是义兴祖师开山结茅之地的风光。沿着天童禅寺东侧溪涧而上,幽幽山径,迂回曲折。经青龙岗约2里,至乳峰下东谷,亦即“古天童”旧址。四山环合,峪谷幽深,松林秀竹,杂以枫树榆木。深秋傍晚,谷间坡下,红叶片片,煞是好看,因而得名。早年古迹甚多,经千载沧桑,多遭毁圮。而今仅遗宋宏智禅师《妙光塔铭》碑碣一方。1985年,普同塔院在此建成。塔院为三开间高平屋,建筑面积为112平方米。每间均设牌位龛,龛下各有骨灰穴。翌年,这里重建了太白精舍,为五开间仿唐大盖顶殿宇建筑,建筑面积228平方米。中间三间设殿堂,供奉释迦牟尼佛,两偏作僧寮。堂前为檐廊,廊前有庭院,面积约160平方米。1989年,在太白精舍东首重建“开山始祖义兴祖师之塔”。塔幢高2米,青石雕琢,六面三层莲花座。同时同地建成的还有“宋中兴正觉祖师之塔”,形制也是同一模式。1994年,又在太白精舍之南建安养塔院,楼房8间,高9米,宽30米,建筑面积540平方米,为安放四众弟子骨灰盒之所。它们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中,山青窗绿,流云绕户,令探幽访古者不能不“停车坐爱”,瞻仰缅怀,大发思古之幽情。

去东谷要经过青龙岗,这里也是青山环抱,古木簇拥,更有梅花丛中的数楹屋宇,叫作冷香塔院。其是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天童禅寺方丈敬安的藏骨之处。塔院始建于1910年,1912年敬安法师在北京圆寂,归葬于此。“文革”期间其被夷为平地,1991年重建。塔院以青石垒成,围墙内建石塔、石亭。石亭名为“嚼梅”,中立碑石,正面镌刻敬安和尚德相,碑阴重刻敬安旧作《冷香塔自序铭》。亭柱镌刻楹联四对,其中之一系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书法家赵朴初撰书:“明月挂寒空,般若心传,冷香飞上诗句;法云兴旧塔,洞庭波送,悲光流遍神州。”亭后立石塔一座,中书“寄禅老和尚之塔”,两旁刻圆瑛法师旧作对联:一片慈云护太白,冷香塔锁万松关。

与青龙岗相对应,天童禅寺南面有一青凤岗;又与冷香塔院相对应,这里有一圆公塔院。这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有意为之。圆公塔院是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天童禅寺方丈圆瑛法师的藏骨之处。1953年圆瑛法师在本寺圆寂;1957年“圆公塔院”建成;“文革”时期被毁;1983年重建。塔院黄墙青瓦,居于岗墩,院前两棵青松对峙,颇具气势。院内花木扶疏,正中为报恩殿,殿内并列三座精致石塔,中间即为圆瑛灵塔,塔身镌刻“传临济正宗第四十世”;左侧则是圆瑛高足、天童禅寺方丈明旸法师舍利塔,安奉于2002年;右侧一座暂空。再看青凤岗下,修竹如海,郁郁葱葱,山风起处,摇曳多姿,尽显刚柔相济,恰似凤凰翔舞,所以人称“凤岗修竹”,也是“太白十景”之一。而那近旁的“圆公塔院”,无疑让人联想到,修竹的品性正是圆瑛人格的体现。院内有一副长联,表达的正是此意。太白藏真身,看群峰竞秀,万壑争奇,千秋护住灵塔;法灯续长夜,诵一吼圆音,三求妙唱,永世宗为至言。

距离“圆公塔院”不远处的南山,早年也有一个塔墓院舍,据说是明代重兴之祖圆悟的藏骨之所。这里依山卓立,碑穹错峙,明窗开豁。无宏大华丽之雄,呈幽静典雅之胜。四面溪回山合,木秀石奇。当夕阳西薄,暮色苍茫时,余晖斜照,坡上青松秀竹,益显葱翠姣绿。文人们便把此地称为“太白十景”之“南山晚翠”。

与圆悟有关的“太白十景”,还有一个“西涧分钟”。西涧俗称罗汉沟。相传圆悟住持打算疏浚西涧时,忽来十八行脚僧,住寺挂搭,听说此事,慨然应承,声称只需让他们坐宿一宵,次日即可开工。圆悟欣然同意。是夜,唯闻西山人声鼎沸,畚锸大作,响彻四野。翌晨往视,涧已告成,而十八僧却不知去向,始知乃十八罗汉所化,遂以“罗汉沟”命名。这个美丽的传说,表达了后人对这位重兴之祖的敬仰和纪念。而所谓“西涧分钟”,是指罗汉沟溪流湍腾,声若雷鸣,使禅寺洪亮的钟声也被分成两半,传向西东。“天童千重秀,丛林十里深”。其中的“丛林”就是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其面积达778公顷,建于1981年。走过清关桥,万工池旁有石砌步道,循此石径拾级而上,沿途有听涛亭、玲珑洞、玲珑岩、甲寿泉、甲寿坊、磐陀石、悟心洞、飞来峰、拜经台、善财洞、观音洞等名胜,数步一景,峰回路转,翻越数座山头,可直达太白峰顶。峰顶有自然景观龙潭与响石。相传太白龙原在清关桥下,唐藏奂禅师怕行人亵渎,乃咒龙入钵,迁之于此,覆钵而为龙潭。潭水丈余见方,深约五尺,旱不减,涝不增,但今已改建为井。响石在龙潭西面,纵横各五尺许,扣之铿锵有声。清代大学者全祖望有诗咏之:“金庭有动石,四面俱作声;未若此山骨,中含太古清。风静雨亦止,余响犹铿铿。”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风光独特,更是一个生态旅游风景区。它不仅以“大树华盖”闻名于世,而且拥有8个典型森林植被群落,其中木荷、栲树常绿阔叶林群落和南酸枣、华东楠等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是亚热带北部生长最好、最典型的植被顶极群落,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公园内有种子植物148科506属968种,蕨类植物24科49属114种,苔藓植物48科93属165种,堪称“浙江植物基因宝库”。生态保护领域的权威学者也惊叹其为“无价之宝”,应该列为科普教育基地,让青少年走进公园,了解自然、了解科学,学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于是在2006年,公园建成了新景点——标本馆。

其实,佛家素来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童禅寺作为景区的重要部分,格外注重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美化修行环境。近年来,寺院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让安营扎寨了20多年的寺前小摊小贩,自觉自愿地搬迁,从而彻底改变了寺院周围长期存在的脏、乱、差现象,使环境真正达到清净美化。每到夏天,寺院还举办“体悟禅慧 和谐人生”暑期学修活动。方丈诚信大和尚亲自宣讲《华严经净行品》《四十二章经》《永嘉证道歌》《达摩二入四行观》《地藏经》《药师经》《信心铭》《盂兰盆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引导僧、俗两众从佛法的角度学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天童禅寺荣获了“全国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单位”与“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称号;方丈诚信大和尚被评为浙江省唯一的“第二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个人”。

目前,天童禅寺正在规划设计“天童山国际禅修中心”。第一期,以现有的天童景区1000亩范围为主,规划为禅修、研究、祖师、养心、专修五院;第二期,以太白山为主,打造与自然生态环保相结合、既有禅修内涵又有天然景观的悲、智、愿、行四大菩萨核心的佛教中心;第三期,以过去天童下院弥陀寺及南山圆悟祖师塔院等历史群寺为主线,打造以佛禅文化与旅游观光为核心的旅游景点,让香客与游客体验观赏名山圣境。二丛林屹立 一千七百年1 唐皇两度赐寺名

开山祖师义兴和尚来到宁波的时候,一切教门佛寺,尚属天造草昧,因此他的生平、语言、行迹均无所闻,出生入灭皆不可考。仅在钵盂峰上有一块“坐禅石”,相传义兴祖师曾在此石坐禅悟心。明代戏剧家、黄宗羲之岳父叶宪祖有诗咏之:“一片磐陀坐自呼,新苔细草未全枯。我来试效南宫拜,石在不知禅在无?”旁边还有一块“佛迹石”,为四寸许之足印,隐约可辨。古山门

尽管如此,义兴祖师所开创的太白精舍的香火却是不绝如缕,延续了整整一个世纪,直至浙东发生“孙恩之乱”。

孙恩祖籍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属于永嘉南渡世族。家族世奉五斗米道,叔父孙泰是道中重要人物,东晋隆安二年(398),被会稽王司马道子诱杀。孙恩逃入海岛,立志复仇。翌年,孙恩率众从海岛攻克上虞,乘胜破会稽(今浙江绍兴)。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八郡群起响应,“旬日之中,众数十万”。年末,新任会稽内史谢琰重兵讨伐,孙恩受挫,退回海岛。隆安四年(400)五月,孙恩登陆浃口(今镇海口),进攻余姚、上虞,所部一路烧杀,殃及太白精舍,百年佛寺毁于一旦(也有人认为是在公元399年,但从史实来看,孙恩当时没到今宁波一带,登陆镇海口更加靠谱)。

太白精舍成于“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毁于南渡世族“孙恩之乱”,也许这就是佛家的因果。

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一晃300多年。其间,“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是否有新建的太白精舍?隋唐前期可曾有过兴废?均已不得而知。只有到了唐开元二十年(732),史籍上才出现了相关记载——法璿禅师来到昔年义兴祖师结茅之地,在东谷重建太白精舍。显然,这与唐代“开元盛世”关系密切。

唐玄宗李隆基在统治前期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文教昌盛,使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虽然唐玄宗特别推崇道教,但其宗教思想主张儒、释、道三教同归,所以法璿禅师重建太白精舍,正当其时。

法璿和义兴一样,出生入灭皆不可考,传说其母梦吉祥仙女引行摩利上宫而孕,幼年即出家为僧。其生平行迹有两则要闻流传。一则是“秘书正字万齐融建多宝塔于精舍西南隅”。说明法璿是高僧大德,万齐融非常崇敬,才会来此建塔。法璿曾绕塔夜行,侍者见到他的身影竟与塔身相齐,后被传为奇事。另一则是“义兴故事”的翻版,说法璿每天高诵《法华经》,感动了太白金星,其再次化身童子,下凡供奉。结局是山名“太白”,又被称为“天童”。法璿本人也被称为“太白禅师”或“天童禅师”。

但是,法璿建于东谷的太白精舍,只存在了25年;唐至德二年(757),就迁到了天童禅寺现址。这里被后人称为“古天童”。动迁的直接原因,是原址谷浅地狭,不利拓展;而间接原因,似乎源于紧接着“开元盛世”而后爆发的“安史之乱”。

正所谓否极泰来,或佛家所称因果。曾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强国的唐玄宗,统治末期却纵情声色,不理国事,政治腐败,养虎为患。天宝十四载(755),宠臣安禄山与史思明叛乱,南下攻陷洛阳,次年攻克潼关。唐玄宗仓皇出逃,途中在马嵬坡缢杀杨贵妃。太子李亨,北上领导平叛,随即登基,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而安史叛军,攻城略地“杀人如刈,焚庐若薙”,这就造成了中原地区第二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叛军虽也曾想攻打江南,但因许远、张巡等名臣死守睢阳,使南方得以保全。而大量北方移民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文化和科技,就连太白精舍也是人员大增、财力充盈。这就使天童寺有了迁移的压力和动力,同时也奠定了此后的禅寺基业。

两年之后,唐乾元二年(759),天童寺第一次进入皇室的视野,被敕赐“天童玲珑寺”之名。按照唐代法规,如要成为合法寺院,就需要获得朝廷赐予的寺额,这是所有合法寺院的护身符。

建寺以来首次获得皇帝敕赐,无疑是天童寺的一件大事,其原因值得探讨。据寺志记载,是因为“相国第五琦请于朝”。然而,“相国第五琦”何许人也?无人提及。实际上,根本原因或与当时的行政区划变化有关。

今“浙江”这个政区名称古属江南东道。公元758年,唐肃宗即位的第三年,改号为“乾元”,寓意是开启一个新纪元。同年,他在江南东道下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两个节度使,分辖浙东、浙西诸州,从此才有了“浙江”之称。这一举措,是为了招抚安史降将而增设节度使职位,以便早日结束战事,客观上也是对北方难民云集之地的重视。战乱期间,人命如草芥,自然求来生,佛教势力应运大盛,天童寺的迁移扩展就是明证。所以不难想见,是新任浙东节度使本人或通过唐肃宗亲信,将敕赐天童寺的要求达于帝听的。而皇帝也需要佛教来安抚人心,当时唐肃宗正把禅宗南宗的重要人物神会禅师请到宫廷里供养,并为他在洛阳建造菏泽禅寺。因此,敕赐“天童玲珑寺”也就顺理成章了。

令人不解的是,皇帝为何赐名“天童玲珑寺”?有人认为,这是“以寺旁有玲珑岩,因由朝廷赐‘天童玲珑寺’之名”。诚然,天童寺西侧有一处玲珑岩,跨西涧从曲径循级而上,盘绕登岩巅,约五里许。山径曲折,怪石垒坷,古木飞泉。而倾崖倒嵌,欲下坠,欲上天;苔藓附壁,若蚁穴,若蜂房,千姿百态。这里有玲珑蓬、穿心洞、观音洞、拜经台、盘陀石等名胜古迹。登玲珑岩顶,倏突倏平,古树野藤,云峦相依。在“天童十景”中,“玲珑天凿”最为引人入胜。可当时,佛寺刚刚搬过去,此处有没有“玲珑岩”这一称呼都很难说,哪里会以此作为寺名?

其实,若要理解圣意,只需要把“天童玲珑”看作一个词,指的是太白金星化作童子下凡后玲珑剔透的行状,与“太白精舍”的“太白”是一个意思。清代大学者全祖望在《玲珑岩》一诗中说明了“玲珑”的意思——“洞天东诸峰,太白最居上。其中玲珑岩,小有洞天旷。定是长庚精,巧作辰童状。”

敕赐“天童玲珑寺”的圣旨下达之后,新任住持清闲禅师趁势而为,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扩展寺院。因僧人增多,清闲禅师决定建造一座足够大的应供堂即食堂。相传,所需木材是他带着徒众到山顶砍伐的,但苦于运输之艰难,于是他设斋于峰顶,祷天助力。结果,祈祷刚完,天降大雨,泉飞涧溢,那些木材就随着溪流冲下山峰,解决了运输难题。寺僧在新建的斋堂里用膳,当夏若秋,非常凉爽。二是与昙德禅师一道策划并且动手种植了长20里的夹道松,当然,其中包括修建这20里的道路。这项大工程,足以见出天童寺的雄厚财力和住持方丈的宏大魄力。后人曾有诗赞曰:“曲径通关拥乱松,虬枝盘错几春冬。似居百万雄师帐,华盖锦幕隔梵钟。”应供堂

从此,天童寺迈开了走向全国性大丛林的步伐,不到百年,就被朝廷钦定为“十方丛林”。

十方丛林是一种寺庙管理制度。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丛林是指众多僧人聚集在一起,并能规律、和合地修学办道,就如树林一般整齐有序,故以“林”作比喻。丛林又称“圣智之林”,亦即将许多有智慧的人才集中在一起。

到了唐代,中国佛教在寺院管理上出现了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于是禅宗高僧百丈怀海(720~814)挺身而出,以大改革家的气魄,折中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此即丛林之始。他制定了著名的《百丈清规》,规定僧侣在修道的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过农禅的生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又规定了“十方丛林”住持的传承方式,即必须邀请名宿住持,并且要由官吏监督选举。

曾经有人断言:“今天之所以有佛教,佛法能够流传,就得益于马祖、百丈师徒二人建立了丛林制度,建立了禅堂,设立了《百丈清规》。”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颁布《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规定重点寺院须按十方丛林制度建立和健全僧团组织。寺院住持,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经本寺两序大众民主协商推举礼请之;凡全国重点寺院,同时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百丈清规》的出炉,对于积重难返的佛教界来说,无异于一剂对症猛药,可是,尽管朝廷也持积极推行的态度,真正实施起来却谈何容易!而天童寺则是迎难而上。唐大中元年(847),住持咸启禅师主动向朝廷提出,要求把天童寺确定为十方丛林。当时,唐武宗李炎于会昌五年(845)大举“灭佛”,下诏各州郡按期拆毁佛教寺院。第二年,宣宗李忱继位,次年即大中元年,下诏恢复僧寺。因此绝大多数寺院仍心有余悸。他们躲避朝廷唯恐不及,加之,也不愿用《百丈清规》约束自己,在此形势下,天童寺做出此举可见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最后,天童寺获朝廷批准,成为明州第一个“十方丛林”。

遵照《百丈清规》,天童寺诚心延请诸方名德前来担任住持。于是,寺院迎来了第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高僧藏奂。他是南岳系第四代法嗣,制定《百丈清规》的百丈怀海是他的师伯,也就是禅宗史上大革命家马祖道一的徒孙。在他的主持下,天童寺迎来了第一次兴盛。据当时明州的知州崔琪介绍,藏奂说法时,“禅者毕集,环堂拥榻”。他“学识泉涌,指鉴歧分”;“一言入神,永破沉惑”。所以,藏奂禅师被尊为天童寺“开法之祖”。

鉴于咸启禅师的举措,咸通元年(860),新即位的懿宗赐予其“紫衣一袭”。皇帝赐紫衣,始自唐武则天,是世俗政权给予僧人的荣典。咸通十年(869),懿宗“爱屋及乌”,允准浙东观察使杨严的奏请,向天童寺敕赐“天童天寿寺”。这是皇帝的第二次赐名,使天童寺作为著名禅寺的地位得以巩固,声闻遐迩。2 声誉显赫两宋朝

当历史进入北宋时期,真宗赵恒注意到了天童寺,他认为寺名也应改朝换代,因此,于景德四年(1007),敕赐“天童景德禅寺”,取代了唐懿宗敕赐的“天童天寿寺”。不过,真正引起社会上尤其是士林文人的关注,是在王安石执政鄞县之后。

鄞县是王安石仕途生涯的第一站。庆历七年(1047)上任伊始,他就下乡搞调查研究。《鄞县经游记》表明,他一共走访了14个乡,晚上住宿在寺庙,绝不扰民。有记载的寺庙有慈福院、阿育王寺、旌教院、开善院、天童景德寺、保福寺庄、普宁院、资寿院等。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寺庙包括阿育王寺都是一笔带过,唯独详写了天童之行:“甲申,游天童山,宿景德寺。质明,与其长老瑞新上石,望玲珑岩,须猿吟者久之,而还食寺之西堂,遂行。”篇幅占了全文的1/8,并且提及住持瑞新禅师。

王安石与瑞新禅师一见如故,在鄞期间常相往还,对他的评价很高。他在《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一文中指出:“若甬之瑞新、闽之怀琏,皆今之为佛而超然,吾所谓贤而与之游者也。此二人者,既以其所学自脱于世之淫浊,而又皆有聪明辩智之材。……与之游,忘日月之多也。”又在《书瑞新道人壁》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始瑞新道人治其众于天童之景德,予知鄞县,爱其材能,数与之游。后新主此山之四年,予自淮南来视苏州之积水,卒事,访焉,则新既死于某月某日矣。人知与不知,莫不怆焉!而予与之又久以深,宜其悲也。夫新之材,信奇矣,然自放于世外,而人悼惜之如此,彼公卿大夫操治民之势,而能以利泽加焉,则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不亦宜乎!”

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其影响远超佛门,道德文章至今传流,瑞新禅师和天童寺也因此借光,在文人士大夫中声誉鹊起。王安石之后,始有学士墨客题咏天童寺的诗文出现。宋代文人参禅之风极盛,天童寺因此名气大振。

由于天童寺实行“十方丛林”的住持传承方式,住持都是从外寺聘请来的名宿。瑞新禅师就是这样一位高僧。他出身云门宗,嗣法重善,为南岳青原第十世。后来,天童寺又请来一位名气更大的云门宗高僧——佛国惟白禅师担任住持。他俗姓冉,靖江(今江苏省靖江县)人,喜读书,工撰文,淹通广博,尤好禅寂,佛学上的造诣极其精湛。他最初住持龟山寺,后迁汤泉寺。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赵顼下诏,命惟白禅师去宫中说法。这次说法后,龙颜大悦,敕命其住东京(开封)法云寺,并赐金襕紫衣一袭。虽然宋神宗不久驾崩,但继位的宋哲宗赵煦依然推崇,两次诏其入禁中,登高座说法,可见其地位之崇高。于是天童寺恭请他来住持。

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驾崩,惟白禅师在福宁殿升座拈香,足见他在皇室中的地位。而继位的宋徽宗赵佶,态度更好。驸马都尉张敦礼将惟白所著《续灯录》30卷进呈宋徽宗。宋徽宗御览后,当即敕令编入《大藏经》;并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八月十五日,御笔亲撰《天童景德寺僧惟白续灯录序》,对惟白禅师的人与书大加赞赏。略谓:

惟白探最上乘,了第一义,屡入中禁,三登高座,宣扬妙旨,良惬至怀。昔能仁说《法华经》,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而弥勒发问,文殊决疑,以谓日月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持是经者,妙光法师;得其证者,普明如来。今《续灯》之名,盖灯灯相续,光光相入,义有在于是矣。……是录也,直指性宗,单传心印,可得于眉睫,可荐于言前;举手而擎妙喜世界,弹指而现庄严楼阁,神通妙用,真不可思议者也。嘉于有众缔此胜缘,俱离迷津偕之觉路,斯朕之志已。

惟白禅师受大宋皇帝如此青睐,实属罕见,天童寺自然也获得无上荣光。

所谓“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它以本宗的前后师承关系为经,以历代祖师阐述的思想为纬,汇编成禅宗的思想史和师承史,是禅宗的史书。六祖惠能的《坛经》说:“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所以称智慧的传授为“传灯”,而记载“传灯”的历史,即为“灯录”。宋代禅风的一大变化,是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祖师禅”,一转而成“不离文字”的“文字禅”。文字禅的突出表现,就是各种“灯录”和“语录”的编纂问世。

灯录是“记言体”著作,与僧传的“记行体”不同。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谱录体”,即按世次记载,只限于禅宗,不像“僧传”那样包罗各门。云门宗佛国惟白撰写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就是分正宗、对机、拈古、颂古、偈颂五门来叙述的,所载人物多达1700余人。因为在他之前,法眼宗道原禅师已经在景德年间著得《景德传灯录》30卷,临济宗驸马都尉李遵勖撰于天圣七年(1029)著得《天圣广灯录》30卷,所以惟白禅师用“续”来界定自己的“灯录”。此后还有两部“灯录”相继问世,分别是临济宗悟明禅师撰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的《联灯会要》30卷和云门宗正受禅师撰于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的《嘉泰普灯录》30卷。五部“灯录”,加起来150卷。天童寺培养的高僧普济把这150卷著作整合为20卷本《五灯会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该书成为禅宗史上一部重要的佛学典籍。

大川,奉化人,法号普济,天童寺住持如琰禅师(1151~1225)的高足。据说,大川去见如琰禅师,如琰问:“上座何处人?”大川答:“奉化。”如琰问:“还认识憨布袋吗?”大川去提坐具,如琰夺下坐具便打,大川当下顿悟脱然。这可真是“一智能灭万年愚”!

这位开悟的智者,一生“八迁法席”,最后在杭州灵隐寺编撰完成《五灯会元》。他将“五灯”的实质性内容保留了1/2,卷帙却只剩下1/7还不到,显然是狠下了一番去芜存菁的真功夫,真正做到了简洁精练。语言文字则透彻洒脱、新鲜活泼;如公案语录、问答对语,都是趣味盎然、脱落世俗。但更为精彩的是,“会元”针对禅宗分宗立派,支派繁衍,法嗣散布的现状,摒弃“五灯”把所有宗派都挂在南岳、青原两系下的写法,以七佛为首,次四祖、五祖、六祖,南岳、青原以下,各按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临济宗的传法世系详加梳理,脉络清楚,指掌了然。所以僧俗两界都爱读。元明清以至当代,凡对禅宗感兴趣者,均把《五灯会元》视为入门必读书。“靖康之难”造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北人南移潮。北宋灭亡,南宋第一任皇帝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即位,改元建炎。建炎三年(1129),先是“苗刘兵变”,逼赵构退位;接着金兵渡江南侵,害赵构率臣僚逃到越州(今绍兴),再到明州(今宁波)。也许就在此时,他想起了父皇宋徽宗推崇的惟白禅师,在这动乱中专门下旨,敕赐惟白“佛国禅师”之号。皇上赐师号,始自梁武帝,也是世俗政权授予僧人的一种荣典。

惟白禅师圆寂,由天童寺住持正觉禅师接旨照办。而这位正觉禅师,就是后来的“中兴之祖”。他为天童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时隔半个世纪,天童寺再次荣获皇帝赏赐。淳熙五年(1178),宋孝宗赵昚御书“太白名山”四字赐寺。

这是应史浩的请求而书。史浩是鄞县人,老家就在离天童寺不远的东钱湖下水村,青年时期常来天童寺,听住持正觉禅师倡导“默照禅”,后成了正觉禅师的信徒,与之相交甚笃,也与天童寺结下了因缘。宋孝宗即位后,他官至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曾为岳飞父子平反昭雪,这次又为这座家乡名刹做了这件大好事。而当时坐镇明州的魏惠宪王赵恺,恰好与住持了朴有缘,一见如故,欢若平生,空闲时常来天童寺游玩,顾瞻山林,登玲珑,坐宿鹭,好几天都不忍回去。他对史浩之请事宜,也在父皇跟前大说好话,促成其事。

了朴禅师在寺内专门建造了一座“云章阁”,珍藏御书;另外再建一座“超诸有阁”,两相辉映。宋孝宗赵昚很满意,曾召了朴入内廷问道。

事实上,了朴的确是位得道高僧。他禀质修黑,状若罗汉。初纳戒时,他自我感觉身心轻安,如在空际,让戒师高兴地连连称道“真得上品妙戒矣!”他先后住持明州芦山寺、阿育王寺、海上万寿寺、应山寺。隆兴元年(1163)太守闻其道风,命住持天童寺。据传那天夜里,天童寺的老和尚们都梦见一位铁罗汉乘舟浮海而来,入住方丈。他不负期望,治寺甚严,身体力行,论法问偈,从不间断。凡新来剃度受戒的僧人,他都分立规则,遵行有序,曾说:“古者为僧,朝廷以试经得度。故发心从释者,多誓求道果之士也。今时,佛法淡泊,名存实亡。多资者宽袍盛饰,不足者裨贩为利,贪伪杂出,无所不至。皆由不知正因,不明佛法,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谄奉权贵,于求应世,且无为法真心,一味贪嗔造过。如此之徒,败乱滋害,佛言:‘譬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身中肉,非外道天魔能破。’汝既正因出家,正因为僧,当远离魔道,遵持佛制。为僧之初,不以三衣一钵、种种禁戒,来制御其心,安可入道?”

了朴禅师虽然在执行寺规上态度严肃,但平日里待人接物和蔼可亲,一日三餐,都与僧众同食。他也深知“民以食为天”,和尚毫不例外,所以在任期间,还继承正觉禅师治理滩涂、造田垦荒的遗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