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心法体用:验证与释秘(懂劲,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身体能感受到的太极心法,零基础也能懂的内功要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4 12:32:19

点击下载

作者:宋保年,杨光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太极拳心法体用:验证与释秘(懂劲,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身体能感受到的太极心法,零基础也能懂的内功要诀)

太极拳心法体用:验证与释秘(懂劲,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身体能感受到的太极心法,零基础也能懂的内功要诀)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太极拳心法体用:验证与释秘/宋保年,杨光编著. —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3(百家功夫丛书)ISBN 978-7-5714-0574-8Ⅰ. ①太… Ⅱ. ①宋… ②杨… Ⅲ. ①太极拳—基本知识 Ⅳ. ①G852.1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71293号太极拳心法体用——验证与释秘作  者:宋保年 杨光策划编辑:苑博洋责任编辑:苑博洋责任校对:贾荣责任印制:张良封面设计:异一设计版式设计:名宸书韵出 版 人:曾庆宇出版发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社  址:北京西直门南大街16号邮政编码:100035电话传真:0086-10-66135495(总编室)0086-10-66113227(发行部) 0086-10-66161952(发行部传真)电子信箱:bjkj@bjkjpress.com网  址:www.bkydw.cn经  销:新华书店印  刷:保定市中画美凯印刷有限公司开  本:710mm×1000mm 1/16字  数:251千字印  张:18.75插  页:4版  次:2020年3月第1版印  次:2020年3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5714-0574-8/G·2966京科版图书,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京科版图书,印装差错,负责退换。

宋保年,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传人。师从顾士文先生、田明高道长。宋保年习练太极拳近50年,精通太极拳、剑、推手、推拿理疗和道家内功,于2012年正式皈依道门,潜心修行道家内功与太极拳心法。

杨光,武式太极拳、程式八卦掌、宋式三皇炮锤第六代传人。中国武术六段,“武林在线”创始人。精通推手、散手和道家养生,曾获北京市传统武术比赛武式太极拳第一名。武禹襄李亦畬葛顺成顾士文葛顺成之子葛邵广先生练功照葛邵广(右)与顾连成(左)合影1958年顾士文先生在邢台地区武术比赛中获得金牌2013年,宋保年主持顾士文诞辰100周年立碑仪式右起:宋保年、葛顺成之孙葛玉树、顾士文长子顾玉霞、邱金辉宋保年手抄师传太极拳谱宋保年(右)与弟子杨光(左)宋保年拳照杨光拳照序

葛顺成是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从学于李亦畬、李启轩二位先生,由于葛顺成从未改动过拳架,所以葛传武式太极拳也被称作“武式太极拳李架”。葛顺成学成后返回河北清河老家,一直致力于太极拳传授和传播,其后代传人也大都活动在清河方圆之内,鲜有外出授艺者。葛顺成传承太极拳心法、功架、推手、技击等,保留了武式太极拳较为原始的特点,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风格,但未广泛传播。

当今,诸多新创太极拳种层出不穷,我们将葛顺成传承的较为原始的太极拳心法、理法整理出来奉献给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是一件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事情,既可增强太极拳爱好者鉴别传统太极拳的能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传统太极拳的理法、练法和打法。书中编写的主要是宋保年先生所传承的葛顺成、顾士文两位先生的太极拳体系,在内容上保留了葛顺成太极拳的原貌,在表达上也尽量用通俗、生动的比喻讲解,以便于太极拳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在编写中,改变太极拳书籍普遍以描述拳架练法为特点的写法,重点记述太极拳的心法、理论和劲法应用。因为太极拳最为重要的不是拳架,而是心法和拳理,只有领会了太极拳的拳理拳论,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才能体悟太极劲,不管练的是哪一家的太极,都可以进入太极拳的懂劲阶段。如果没有名师的指导,未能理解太极拳的拳理而苦练,就很难明白太极拳的真谛,这就是太极拳和其他拳种的不同之处。故本书命名为《太极拳心法体用——验证与释秘》,就是想让太极拳爱好者通过本书的学习找到“懂劲”的感觉,体会内功的奥秘。

本书不仅适合武式太极拳爱好者阅读、学习,而且适合各流派太极拳爱好者习练、参考。在编排上,本书先简略描述近代太极拳和葛顺成传太极拳的源流、演变;然后重点描述太极拳心法,用了大量实例来释证相关心法的应用;接着记述了太极拳的练法、四层功夫,让大家对太极拳的形体姿势、内气、神意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然后详细描述太极拳八种劲力的应用、特点和劲法的组合;再后,介绍葛顺成太极拳的住(站桩)、坐、行、卧四种功夫,让大家在理解前面心法和拳理的基础上理解太极拳的练法;最后,将葛顺成传太极拳较为重要的拳论汇总于后,供大家演习。当然,这些拳论也可代表作者对于太极拳的观点和立场。

在此,我们先了解太极拳心法和拳理的区别。所谓心法,是太极拳历代传人、前辈口口相传的习练太极拳和应用太极拳的心得体会,这类心法可谓私功,非正式弟子不传;所谓拳理,是太极拳历代宗师所著、传抄的经典拳论,这是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也是太极拳成为一个门派的核心依据。所以,拳理是根本,心法是精髓,心法是开启拳理拳论的钥匙,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太极拳是一门独特的内家拳术,一靠师传,二靠明理,三靠实践,堪称一门深深体现道家哲学思想的武术。所以,书中大量的篇幅讲述太极拳的心法和理法,以此给予广大读者启示和参考。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郝为真传武式太极拳传人靖振峰的大力支持,靖先生为我们讲解了郝为真一脉太极拳的内涵,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另外,也非常感谢“武林在线”摄影师苟玉明为本书拍摄图片,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虽然经过作者再三审阅,但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指正,提出宝贵建议。第一章 葛传武式太极拳源流一、近代太极拳演变

太极拳是中国著名的内家拳之一,具有极好的养生与技击效果。因其既是拳术,又是道家内功,历来为武术爱好者、文人乃至道门中人所喜爱。时至今日,更是成为大众养生健身之法宝。

太极拳源自太上玄门,肇始于张氏三丰祖师,流传于陈家沟,经杨露禅宗师弘扬于京师后,始广为世人所知晓。其后又经武禹襄、李亦畬二位宗师理法之发明,可谓圆满无瑕也。

太极拳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之历史。在漫长岁月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陈、杨、武、吴、孙、赵堡等众多门派。派别、架势虽然众多,但莫不遵循“以柔克刚,运柔成刚”之理,体为一而法各异。

纵观各派太极,从其渊源流别上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形成、演化过程。陈式太极拳是较为古老的一个流派,至今依然保存着许多少林和长拳的影子,如震脚、跌叉、跳跃等,都体现了中国武术由外家向内家的过渡,这是太极拳形成与发展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里程碑。这里说陈式太极代表中国武术由外家向内家的过渡,并非说陈式太极较其他太极流派低级,而是说明它保留了外家拳术的一些动作与打法,是代表中国武术发展演变的证据与“活化石”。陈式太极在拳法境界上与其他流派毫无二致。

杨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经过杨家三代人的传承、定架,形成了注重松沉、舒展、绵柔的特点。因而在初传时,也被称作“绵拳”。杨式太极行功平缓、匀速,劲力如绵里裹铁,且剔除了跳跃、震脚等外形较为刚猛的动作,改为大枪架为虚实相间的虚步与弓步,迈步如猫行。此可谓太极拳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武式太极拳,则素以法度严谨、架势小巧、转换灵活、外小内大而著称,较之其他流派,颇注重理法之参究,如传世之《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十三势行功心解》《五字诀》《撒放秘诀》等,皆出自武禹襄、李亦畬之手。武式太极对于太极拳理法之完备,厥功甚伟。可谓太极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之后,又形成了由杨式太极拳演化而偏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由武式太极拳演化出融太极、八卦、形意为一体的孙式太极拳。太极拳的大家庭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以上是近代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明代之前的小九天、无极拳、太和拳等拳术,虽类似近代太极之以柔克刚,但在理法上还有诸多差异,而且很多内容已无法窥其全貌,且无确切证据考究,似乎不应轻易将其列入近代太极拳体系,或将其看作近代太极拳的雏形。更为严谨的做法是将它们视为与近代太极拳相近的其他流派拳术,以待有新的确切释证再做深入研究之。二、葛顺成传太极拳的源流与特点

葛顺成传太极拳是武式太极拳的重要分支,也是武式太极拳谓之原始的拳架。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为河北永年武禹襄所创,至今约有180年的历史。经过武式各代宗师的大力推广和发展,如今武式太极拳已风靡全国,闻名海内外。追溯历史,武式太极拳自创始之日起,历经二代、三代宗师之艰苦努力。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三派:一为李亦畬后人李逊之所传,一为李亦畬之徒郝为真所传,一为李亦畬、李启轩之徒葛顺成(显斋)所传清河一支。

现今武式太极拳李逊之、郝为真两支已广为人知,而清河葛顺成一支除了在清河地区流传和霍梦魁、顾印珂传至东北之外(东北一脉拳架与清河又有所不同),传播不广。本书要介绍的是葛顺成在清河老家所传太极拳的源流、心法、练法和劲法。(一)传承脉络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东街人,清代直隶广平府人,是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但他不思利禄,常在家教习本家及邻居小孩读书,兼习练家传武术。武禹襄兄弟3人:长兄澄清于1852年中进士,官居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曾任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兄弟3人均熟习武术。

武禹襄与杨露禅是同时代人,又为亲戚。武禹襄自幼酷爱武术,最初他与杨露禅一起习练洪拳。后来他在城里西街太和堂药店(河南怀庆府陈家子弟所开)见太极拳之精妙,遂初习太极拳。1820年前后,杨露禅三下陈家沟求师习术,学艺归来后遂在太和堂设场教拳。1852年前后,武禹襄先生赴陈家沟向陈长兴求教时,才知陈长兴因年老多病不收徒传艺多年。当武禹襄闻知赵堡镇陈清萍拳艺精湛后,遂拜陈清萍为师,习练清萍小架太极拳。他边学边练,将所得拳理、拳诀一一记录。武禹襄习拳期间,曾帮助陈清萍了结一桩难平的案子,陈清萍非常感激,因此将自己的拳技精髓、拳理秘诀倾囊相授。其后,武禹襄又从其兄武澄清处得到王宗岳《太极拳论》一书,经精心研究创编了独具一格的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对太极拳理非常重视,将一生习练经验总结成《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经典拳论,并广泛被太极拳各派别所引用。

李亦畬(1832—1892),名经纶,字亦畬,外号李大先生。永年广府城里西街人,清末举人。1852年他开始与其舅武禹襄习练太极拳。李亦畬精于技击,拳理并茂。他一生放弃仕途,苦研武术,勤于著书立说,并继承和完善了武禹襄的拳架和理论。他的著作有《五字诀》《撒放秘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字定军诀》等,门下著名弟子有李石泉、李逊之、郝为真、葛顺成、葛福来等。

李启轩(1835—1899),名承纶,字启轩,李亦畬之弟。与其兄同学于母舅武禹襄,并与杨班侯交往甚密。亦得武禹襄太极拳之真传,著作有《敷字秘诀》《各式白话歌》等,弟子中著名的有葛顺成、马静波。

葛顺成(1868—1932),字显斋、咸义,人称“葛老显”,河北清河县葛村人,为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他自幼习武,精通八方捶,后师从李亦畬、李启轩两位大师,练就了卓绝的太极拳技,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拳法和风格,成为一代太极宗师。

葛顺成从1883年前后开始跟随李亦畬习练太极拳,并得到李启轩的指点。1886年,李亦畬来到清河县葛村,居此3个月有余,考察葛顺成家风人品。在此期间,李亦畬曾对葛家的祖传八方捶指点改造,后被当地人称太极八方捶。1928年,葛顺成因患眼疾,几乎失明,但他仍与弟子们接手打手,指出弟子们拳技的优劣。门下弟子主要有葛邵美(又叫葛金)、葛邵贤、葛邵广、顾士文、顾印珂、霍梦魁。

关于葛福来和葛顺成的关系及拜师的经历,现今武术界的一些文章和书籍记录多有舛误,现特于此更正。

葛顺成之堂叔葛福来为当时八方捶名家。当葛福来闻其侄葛顺成随直隶广平府永年望族李亦畬学拳归里,深得太极真谛,有绝技在身,并且打败不少葛家八方捶子弟时,葛福来很是不服,遂让葛顺成带他去与李亦畬切磋交流拳技。到了永年,李亦畬以儒生自居,言之虽身怀绝技但不轻易示人。最后,经过葛福来先生多次请求,李亦畬遂同意其徒郝为真与葛福来交手比艺。葛福来施展家传八方捶向郝为真打去,不想处处受其所制,并多次被发出丈外,于是他心悦诚服也拜李亦畬为师。由于葛福来练八方捶已深,再改练内家拳较为困难,所以太极功夫所得不多。李亦畬收葛福来为徒后,考虑到葛顺成与葛福来是叔侄关系,难排辈分,便让葛顺成列在其胞弟李启轩门下,而实际上葛顺成多由自己亲自教授。所以,葛顺成深得李亦畬和李启轩两位大师的真传。

葛顺成同其师兄郝为真一样,继承了武禹襄、李亦畬两位大师的拳理拳法,并完善、发展了太极拳理论,而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发展和推广。葛顺成所传拳架保持了武、李拳式的原汁原味,简捷缜密,法度严谨,开合有致,在武式太极拳的传承中起到了承前启后、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郝、葛两位大师的努力,武式太极拳走出永年之域,迅速广传大江南北,弟子遍及世界各地。

由于旧时代封闭授拳的制约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缺少应有的宣传,致使现在人们对一代太极拳大师葛顺成的生平了解甚少,甚至有些书籍对其生平介绍还存在一些谬误,实乃太极拳界一大憾事,在此特更正之。

霍梦魁(1892—1963),河北省清河县城南前倪村人,是葛顺成的内弟。1910年拜葛顺成为师,学练武式太极拳。据传,霍梦魁还曾到广府城拜会过李逊之。1938年,霍梦魁应顾印珂的邀请,前去沈阳协助教授武式太极拳。霍梦魁在沈阳期间,曾击败过很多拳师,得罪人较多。后在弟子们的建议下,返乡邀请后丁村阎志高一同去沈阳协助教拳。故霍梦魁、顾印珂、阎志高3人也被誉为“清河三杰”。

顾印珂(1894—1973),亦写作胤珂,河北省清河前坝营村人。因他在人前只练半趟拳,又被人称“顾半趟”。顾印珂16岁时,拜师葛顺成,习练武式太极拳,拳技高超。1926年,他跟随其父赴沈阳开饭店,闲暇时教授太极拳。1933年顾印珂正式开馆授徒,馆名“清河太极顾武馆”。他与同乡霍梦魁、阎志高被誉为“清河三杰”。

顾士文(1913—1990),河北省清河前坝营村人,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葛顺成的关门弟子。顾士文出身于中医世家,精易理,通阴阳,自幼随从远亲葛顺成习练武式太极拳,遂得其真传,为其关门弟子。并常与葛顺成的长子葛金(邵美)、三子葛邵广切磋技艺,传承武式太极拳。顾士文精通阴阳易理、医术,因而对太极拳之奥妙心领神会,加之几十年纯功,默识揣摩,终于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顾先生曾于20世纪50年代参加邢台地区武术比赛,获得金奖。

顾士文终身行医,崇尚医德,救人于生死而不图回报,在家乡广得乡亲敬重爱戴。他除行医外,潜心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发展和推广。顾先生门下弟子以其长子顾玉霞、次子顾连成(已故)、远亲宋保年、弟子邱金辉技艺最为精湛。

为了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顾士文先生,在此附上先生的墓志铭:先生姓顾,讳士文,鹏举先生之次子,生于公元1913

年,卒于1990年。直隶清河县坝营人,娶妻张家屯张氏,生

二子四女,长子玉霞、次子连成,皆精太极拳艺。士文公生而

聪颖,幼习国术,于1927年师从清河太极名宿葛先生,得授

太极拳神髓。蒙葛先生耳提面命,士文公苦志修炼,寒暑无间,

越五年,艺臻大成,并常与葛公之子邵贤、邵美、邵广切磋技

艺,尽得太极三味,拳术、推手皆臻化境,终其一生,未逢一

败。所谓葛先生者,顺成公也,一名葛老显,字显斋。葛公师

从广府李亦畬、李启轩二先生,为武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士文公精医道,悬壶济世,常为救死扶伤,昼夜奔波乡里,

以其妙手仁心,医人无数,颇为乡里所称道。共和国成立伊始,

百废待兴,士文公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投身社会主义建

设大潮,为当地水利工程事业做出较大贡献。公元1958年5月

28日,士文公作为清河县唯一代表,曾参加邢台专区武术运

动会,以其精湛拳艺,技压群雄,一举夺魁,并荣获奖章一枚,

为清河县增辉,亦坝营镇之骄傲。20世纪80年代,公于邯郸

文化宫宏论太极时,突遭人背后偷袭,公竟能心领神会,以身

化之,并令偷袭者跌扑丈外,技惊当场,赢得掌声喝彩,公之

太极神技,可见一斑。公曾与太极名宿傅钟文、杨振基、姚继

祖等先生交流技艺,皆获一致称誉。《中国太极拳大百科》亦

将士文公收录为太极拳十大流派优秀传承人,实至名归。公之

次子连成,得士文公真传,拳艺精湛,曾多次赴广府学习、交

流,逢人较技,亦未尝一败。连成之子凤军,得其祖、其父熏

陶,自幼习武,得家传太极精髓,可谓一脉相承,后继有人矣。

为武式太极拳文化国宝大展宏图,感念宗师,士文公百年,特

立碑纪念。

顾连成(1948—2008),河北省清河前坝营村人,顾士文先生之子,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顾先生自幼便随父亲习练武式太极拳,系统修行数十年,功力深厚。由于外出办事遭遇车祸留有后遗症,故较早去世,这是葛传武式太极拳的一大损失。顾连成一直在老家教授拳艺,弟子众多,主要有顾洪锋、李杰、顾书超、姜尊云、张印凡、代子军、顾长安、任清华、任朋城、姜要挺、顾凤军、顾凤莹等。

宋保年,生于1957年,河北省清河后苗庄人。自16岁始师从顾士文先生习武式太极拳,得其真传,完整继承了武、李、葛三人太极之精髓。宋保年先生全面继承了葛顺成所传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体系,功夫精纯,精于技击,平素教拳授徒,始终恪守葛、顾二位前辈的遗教,严格保持了武禹襄、李亦畬宗师拳架的遗风,舒展紧凑,法度严谨,开合分明,使后人从中可得窥李亦畬大师所定拳架之原貌,为武式太极拳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宋保年曾先后在邢台、北京、廊坊、江苏、四川等地教授拳艺,门徒较多,弟子、学员遍及海内外。主要传人有刘长深、陈树昆、杨光、何欣委、宋桂仙(子)、宋桂雷(子)、唐景新、苟玉明、郭同柱、任方臣、程伟力、李晓萍、李晓颖、尹妍、范婷、任丽香、康艳秋、张振宇、王芃等数十人。

宋保年正式皈依道教、出家修行的经历,也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2011年前后,宋保年弟子杨光等人无意间送给他诸如《张三丰全集》《吕祖百字碑》等道家丹道内功的书籍,他在研读中觉得与自己几十年修炼的太极拳理法甚为相通,便致力研究道家内功与太极拳的结合,从此入神一发而不可收。2012年9月11日(阴历七月二十六日),宋保年与弟子陈树昆、杨光同游北京白云观,当时恰逢张三丰祖师圣诞日,白云观内正隆重举行祖师庆寿法会,他觉得甚为有缘,便产生出家修道的念头。他回家后,经过弟子和家人的劝说暂时打消了出家的想法,但是他提出要去道观体验一段时间生活的愿望。

在家人同意后,弟子何欣委、杨光遂与北京丰台区北宫娘娘庙联系,经道观住持的准许,宋保年正式入住了娘娘庙道观。没想到这一住,竟然成就了他出家修道的愿望。在娘娘庙生活期间,宋保年积极参与道观日常生活,学习道教经文的持诵和易经的相关知识。经过个人的再三要求,2013年他正式拜入云南高道全真龙门派二十代弟子田明高道长门下,同年于娘娘庙道观携弟子杨光正式皈依道教三宝,成为道教弟子。

宋保年皈依道门后,更加精诚修行。经家人同意他开始蓄发,于2014年正式冠巾,成了出家的道士,从此开始了修行生活,成为当代“以武入道,拳道合一”的典型代表。(二)拳架特点

葛顺成传太极拳严格遵守王宗岳“太极拳论”,拳架小巧,法度严谨,内大外小,架式较低且紧凑、圆活轻灵。

抟气内转,潜气内运。劲力以抽丝劲、黏劲为主,连绵不断,滔滔不绝,锋芒内敛,神意外显。

每式皆按起、承、转(开)、合演练,衔接自然,呼吸均匀自然。

架式低,且一些拳式与广为流传的郝为真拳架不同,保持了李亦畬拳架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开合分明,每式皆有合抱动作,开则俱开、合则俱合,每动皆循圈,外形上浑然一圆。

在推手上,讲究黏劲和暗劲,不丢不顶,刚柔相济。

在技击上,接手便是推手,使人不得解脱,处处受制。(三)强体健身作用

太极拳作为中国著名的内家拳法,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大众型全民健身运动。它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各类人群练习,具有非常显著的养生、养心及健身作用。

下面结合葛传武式太极的练法特点,简要论述本派拳法的健身养生作用。

第一,练习葛传武式太极可以改善和增强体质,提高人的适应能力,从而起到一定的防病治病作用。葛传武式太极重视“周身的协调一致性”,强调以“意”领“炁(气)”,以“炁(气)”运身,是一项全身的运动。并且在练功时,通过形体的运动、呼吸的调整、意识的锻炼,带动人体内各类脏器的运动,达到内外协调。因此,武式太极具有“按摩”内脏、调节周身内在平衡的作用,从而增强人们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免疫能力。

第二,练习葛传武式太极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的功能。心脏和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动力系统和代谢系统。心血管功能正常,血流量动力充足,血管通畅,人体自然就会健康。葛传武式太极强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在形先”,重视“心意”的引导作用。这种心意的前导作用配合特殊的形体动作,再加上脚底与地面拧转对穴位的刺激,可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疏导血管的作用。另外,通过腹式呼吸的配合,还可以极大地增加呼吸量,强壮心肌,从而提升心肺的功能,减少各类心脏、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

第三,练习葛传武式太极可以改善人体呼吸系统的作用,调理和减轻各类呼吸系统疾病。葛传武式太极重视呼吸的作用,通过长期的锻炼和“神意”的作用能够在体内形成一种自然的内炁循环。通过这种长时间的细、长、慢、匀的呼吸锻炼,可以疏通周身经络,畅通呼吸道,对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肺气肿等各类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调节和治疗作用。

第四,练习葛传武式太极可以开阔心胸、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位。当今时代,竞争激烈,人们的工作压力大、生存成本较之以往普遍增加,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数量越来越多,亚健康已经成为对人们心理、生理健康的重要威胁。葛传武式太极要求练习者自然放松,在松静中行功走架,摒弃了发力、震脚等剧烈动作,并且整个套路速度均匀,这些特点有利于引导练习者调整心态、舒缓焦虑情绪,从而达到开阔心胸、陶冶情操的效果。

第五,练习葛传武式太极,通过全身运动、按摩内脏、调理气血,还可以塑造良好体形,提升人内外气质。

综上所述,葛传武式太极具有很好的养生健身、调理身心的作用,是一项有利于大众健身的,可普及大众化的运动。(四)葛传武式太极拳传承表

由于对武式太极拳其他支脉的传承难以做到精确的把握,为了避免舛误和误会,在此,笔者只介绍清河县顾士文先生一脉的传承表。第二章 太极拳心法释证

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太极拳,以及为何说太极拳是内家拳。

其一,三丰真人曰:“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所以,欲学太极拳,要先明了“太极妙道”。何为太极妙道?三丰祖师曰:“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1]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太极拳是一种重视神、气、意的内家拳术。“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人之精神,静则为神,动则为意,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方为太极拳。习练太极,必从神气意求之;若非如是,则必流于形,难得上乘。然而,欲得神气合,必先求形架之周正、协调。

其二,学习太极拳,要明白太极拳不仅是内家拳也是内功拳,是修身养性、以达性命圆融的重要手段之一。三丰真人曰:“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2]此。”养心定性是谓求取真意,聚气敛神是谓凝神入气。神气合则大药生,丹道可得。明代曹还阳真人曰:“仙道简易,只神气二者而[3]已。”可见,太极拳心法与传统道家内功完全是一致的,修炼太极拳即是修炼“入道之基”。

其三,学习太极拳,更要明白太极拳理论与心法的重要性,太极拳不是单纯苦练即可成就的拳术。

宋保年先生常说:“太极拳是理论拳,太极拳是讲理的拳术。”最初,笔者只是天天苦练拳术,理论内容都是一看而过。习之多年后,通过每日盘架练功,方体悟太极之些许内涵,彼时又研读《太极拳谱》一书,每每恍然大悟,愈发理解“太极拳是理论拳”之意,指导之理不同,理解层次不同,拳法境界相差甚远。时至今日,再次回头玩味各家太极拳论,体悟与十余年前又不相同,对“理”字的理解又有不同。太极拳真可谓愈玩味愈有深意,越练越有内涵,博大精深,与天地合其德,与万物其理为一贯。《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云:“盖未有天地,先有理,理为气之阴阳主宰。主宰理,以有天地,道在其中。阴阳气道之流行,则为对待。对待者,阴阳也,数也。”《太极拳着解》也说:“人之一身,心为主而宰乎肉。心者,谓之道心,即理心也。然理中能运动者,谓之气。其气,即阴阳五行也。然气非理无以宰,而理非气无以行,故理与气不相离而相附,此太极根无极者,然也。”可见,习练太极除了要遵循太极拳之理外,还要感悟天地自然大道,从人生、社会、宇宙万物中,体会天地之理、自然之道,融练拳与生活于一体,这样方可体会到拳在生活中,“我”在道中。

另外,习太极拳,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定要遵循太极拳运行一定之规、一定之理,万不可凭借自己的小聪明,断章取义地理解某些拳论,反而觉得自己得了“真理”。要多学多问,尤其是要向自己的老师问。一个师父一个令,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特有的体系。对于初学者来说,尚不具备辨别能力,自己功夫未上身之前,看多了、听多了,未必是好事。要知道,自己的师父才是最好的标准。

太极拳练得一定基础后,要多去领悟前辈们的心得,理明一分,境界便会随之而提升;理不明,虽日日苦练,亦难得太极之三味。

学习太极拳,更要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去理解理论,去体悟前辈的心法。因人体各异,无论是养生也好,技击也罢,总之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不断的锻炼和摸索中前行。养生有养生的锻炼方法和原则,技击有技击的锻炼方法和原则,在这些方法指导下,自己还需要切身实践,践行拳术,方可有所得。那种把太极拳玄学化,妄图以过多的思考代替苦练,期望有朝一日顿悟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就养生而言,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规划练习计划。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更是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一式一式地增加,随着体力的增长、身体的恢复从而学全所有拳式。另外,对于养生为主的人来说,精神不要过度外放,要以内敛为主,起承开合要慢练,重在涵养元气和精神。

就技击而言,要多盘架、多单操、多推手交流。在推手中,不要争强斗胜,因为推手只是一种体会太极劲力的方法,而不是以决胜负为目的。要多询问对方对于自己劲力的感觉,是否自己在推手中做到了不丢不顶,是否做到了沾黏连随,要不断地根据老师的传授和拳理心法来调整自己的练习方法,在推手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感悟境界。

综上,太极拳是一门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法,是与传统道家内功吻合的内功拳法;欲练好太极拳,不但需要不断的苦练和实践,而且更要深刻体悟太极拳的原理与前辈们的心法。一、八门五步

太极拳又叫八门五步十三势,包括八种基本劲力和五种基本的步法方位。《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云:“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之“八门五步”亦云:“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採、挒、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可见,八门既是劲,也是方位,更是支撑八面之混合劲,总而言之,乃太极劲。五步是身法的前后左右中定之移动,不论己身移动到何处,己身即是中位,周身八面乃是八门,八门皆具支撑八面之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根据太极拳老谱以及河洛学说,八门五步可整理如下图:八门示意图五步示意图

上图只是从太极八卦的角度来分析,在实际运用中,并非必须在某个方向才能使用对应的劲法。太极的八种基本劲法,可以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自由组合,从而变化万端,神鬼莫测。

太极、阴阳、八卦是阐释宇宙万物规律的基本符号,一处有一处之阴阳,处处总归一太极。根据八卦两两组合,又演化为六十四卦;同样,八种基本劲力,也可两两组合演化为六十四种劲力。如此不断地拆分、组合,形成变化无穷的太极劲应用。比如,掤时,往往参合有挤劲和按劲;捋时,也往往参合有挤劲。总之,太极变化莫测,不可以固定之方位、劲法来禁锢自己。假设自己的力量是对方的十倍,那么自己以力胜人,又有何不可?难道还非要去运用太极的走化去拖延时间吗?希望求技击者思索之。二、长拳与单操

说太极拳是长拳,是指太极拳将多个零散的招式串联起来,在练习中连绵不断,运劲如抽丝,如行云流水般顺畅。王宗岳《十三势歌》曰:“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在初学太极拳时,以笔者学拳的经验是先学练一式动作,每天要上千遍乃至数千遍反复地单操这个动作。单操时先慢练,在慢中体会太极拳的松、柔、灵、活;然后再快练,体会周身一家与六合归一的统一整劲;最后再慢练,去回炉、品味这一式的内涵与用意。一式练上数周后,经老师检验无不妥之处后方才续学下一式。这时以下一式的单操为主,辅助以前后两式的连贯。如此随着所学招式的增多,自然将招式联串起来,形成完整一气的趟子。

单操练习还可以分为定步和活步,定步是基础,活步是实用,两者不可偏废。实际上,若无对一个单式长年累月的单操训练,是很难真正松下来并在实战中随心运用的。

在学完整个套路练习中,整套拳要一气贯串、一个劲到底,不能有断续、凹凸和不圆满的地方。这就是把太极拳叫作长拳的缘由。《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也说道:“此式应一式练成再练一式,万不可心急齐用,三十七式却无论何式先何式后,只要一一将式用成,自然三十七式皆化为相继不断矣。故谓之长拳。”此可为佐证。

太极拳每一个式子单操训练是需要方法和老师的言传身教的。太极拳每一个式子都可分为起、承、转(开)、合4个部分,太极拳的每一个运用又可分为擎、引、松、放4个部分,这是从练法和运用的讲解上来说的。在技击中,每一举动的瞬间已经包含了太极拳的起、承、开、合以及擎、引、松、放。这些不经过长期的单操手和推手、散手训练是难以形成潜意识反应的。很多未经单操训练的太极拳爱好者的松沉体会,实际上只是个人意识中的感觉,而非真实,这也是很多学习太极拳的爱好者只能与练太极拳的动手,而难与外门接手的原因之一。本书将在后文中,对葛顺成太极拳的每个式子单操训练做详细讲解。三、太极劲

很多人都知道太极拳有八种主要的劲力,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实际上,这些不过是太极劲的运用分类,太极拳只有一个劲,也就是太极劲。能否懂得太极劲的内涵,就是能否懂劲的关键。那么,什么是太极劲?太极劲又是如何运用的呢?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何谓“太极”?太极与无极相对应,无极是阴阳未分的先天虚空境界,太极是阴阳将判未判的临界状态。明代冲虚真人曰:“无极是一气之极无处,太极是一气之极有处。”可见,太极是虚静中将生而未生的中和、平衡态,是一气妙有的生机;绝非单纯的刚或者柔,而是刚柔动静的混同平和,其不动则已,动则必中。那种过于强调剧烈发力的形态,绝非太极劲。

笔者曾体悟太极劲多年,却很难找到能够将太极拳描述清楚的语句。偶然一次读《中庸》,发现其中的一句话令人豁然开朗,可谓对“太极劲”最好的注解,引用如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的关键在“未发”与“发而皆中节”,这是理解和用好太极劲的关键。

太极拳打人很省力,这个“省力”就是体现在太极劲上。省力不等于无力,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观念,不用丝毫力气去打人是不可能的。太极劲是一种松静圆活、刚柔相济的高级劲力,而不是单纯的硬力。举一个应用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太极劲”。当单推手时,

对方向我按出,我不能完全没有掤劲,否则对方可趁势以按掌

攻击到我。我必然以掤劲敷住对方的劲,如此敌我双方就保持

了一种平衡,在此基础上我方可进行走化,或者通过“对劲”

打击对方。这里介绍一种两人体会太极劲平衡训练的方法,也

是考验两人是否真把周身之气松到脚下的方法。设对方将我的手按到我的胸部(图2-1),我不用拧腰吸胯

之法走化,而是放松,将对方的劲以及我周身的气,松到脚下

地面。令对方直接与大地相抗衡,我只是一个媒介。如此对方

便无法将我推动。若对方还能将我推动,便是我尚没有真正做

到松沉。这里解释一下为何真正做到松沉,对方反而推不动我。

第一,人体重量一般在百斤以上,一般来说,推动一个一百斤

的普通人,比推动一个一百斤以上的箱子要容易得多。这是因

为,箱子是“死的”,它是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松沉,而一般

人遇到外力作用,本能上是反抗和有所反应的,这就给人以机

会。能够体会到“死物”的那种状态,是体悟太极劲的前提。

多去体会,抱起一个醉汉容易?还是抱起一个清醒的人容易?

能做到这种自然松沉,才可以真正具备太极拳的沾黏连随;能

做到沾黏连随,才能做到走化;能走化才能拿劲;能拿劲,才

能发放。所以,做到真正的松沉,是需要两个人不断地配合体

会和训练的。注意,在训练中,我如果不能松沉到脚下,用本

力去反抗,对方一撤劲,我必然向前倾倒(图2-2)。图2-1图2-2若我能够做到松沉对方的劲力到脚下,那么就可以以意为

先,训练劲由地涌,原路逆对方劲路,将对方抵出去(图

2-3)。以上是双人体会太极劲的方法之一,两人要相互配

合,相互喂劲练习。真得太极劲,对方无论从什么角度、什么

位置来推自己,自己都可敷住对方,明里是对方拿我,实际对

方已被我所拿,此“拿”是拿劲,不是擒拿之拿。图2-3一言以蔽之,太极劲就是武禹襄祖师说的四字秘诀“敷、

盖、对、吞”,后文再详细论述。四、立如平准“立如平准”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一句话,如何理解很重要,如何运用更重要。平准实际指的就是天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同,天平的横杆才能平衡,否则必然倾斜。理解这个,是理解太极劲的关键,能立如平准,才能活似车轮。所谓“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那么,太极拳的这个“立如平准”,是如何理解和运用的呢?我想单纯的文字很难解释,这里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太极拳的“立如平准”。首先,讲一个保持天平平衡的例子,以破擒拿为例。这个

方法不是通过动作来破擒拿,而是通过擒拿的原理,从根上让

对方不得劲。想要拿住一个人,必然需要两个点,且这两个点

的力必然是对立的,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前一后。比如,

对方用两手拿住我的腕关节和肘关节,意图擒拿我(图

2-4)。那么我如何不动身形让对方不能得逞呢?事实上非常

简单,我的小臂就是天平的横杆,我要“秤”出对方施加手臂

两端的力哪个大、哪个小,从而在此基础上,我放松周身,不

与对方较劲,通过调整自己小臂,也就是调整承担两个力的杠

杆的位置、角度,来让杠杆两端的力达到相对平衡。如果对方

施加在我小臂某一端的力较大,那么我就通过小臂杠杆角度、

位置的调整,整合我的劲力与对方施加在我小臂另一端的力

量,与之对抗。这样对方无论用多大力都很难将我擒拿住。这

就是“舍己从人,从人要由己”。如果还不太明白,可以体会

用杠杆去撬起重物,杠杆的支撑点不同,我撬动重物使用的力

就会不同。所谓调整杠杆的位置和角度,就是调整“支撑点”。

通过这种调整,我的小臂就能够始终保持平衡,而对方的力、

气就被我的小臂所擎起。我略加小力向前,或向一侧,对方必

然倾跌(图2-5)。注意,这一切的运用,都在内,而不在

外,以意领劲,不能用硬劲,否则我之气劲也必然上浮。想想

起重机是如何工作的,其劲源在下,不在上。李亦畬先生《一

字定军诀》中说的“上飘、中壮、下涌”就是这个道理。图2-4图2-5再讲一个破坏天平平衡的例子,以走化对方的劲力为例。

对方要打我,就必然要接触我,对方接触我的那个接触面,无

论大小,它必然有阴阳、有对立。我只需敷住对方的劲,泻其

大的一侧,补其小的一侧,对方的劲必然倾覆,对方也必然跌

出(图2-6、图2-7)。这也是太极拳补泻气力的应用,后面再

单独讲解。图2-6图2-7五、行气如九曲珠

人体是一个整体,能整、也要能散。散得越细、散得越小,太极拳的功夫就越细致,能散到近乎空无,则太极功夫已臻化境。当对方的劲力一触动我,而我从触点,周身节节散开,对方的劲必然泻掉,如击打棉花,毫不得劲。

散,不是毫无章法的散,而是要如念珠般“一线贯串”。这根线就是气、就是意。太极拳要做到灵活运用的地步,自己要能够对身体有绝对的控制,周身能节节散开;周身能在意气的贯串下,节节催动;周身某一个部分可以串在一起成为浑圆一块;可以这边整那边散,也可以那边整这边散。

总之,要能在松空的基础上随心所欲。做到身体如管道、如线路,两点对上,开关一开,水流、电流瞬间而至。在具体的训练中,要通过两人的互相喂劲来进行体会和练习。双方要互相指出对方的问题,哪一下是多的,哪个劲化得好,哪个劲整得好。要多从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如此,太极拳功夫才能不断地进步。六、立木劲

能否用好立木劲是做到敷、盖、对、吞的关键。那么,什么是立木劲?依然通过举例来形象地说明。一根木头,竖直固定在一个圆盘的圆心。我若以圆盘的边缘来抵抗对方的来劲,我的这根木头很容易倾斜;而我以圆盘的圆心来抵抗对方的来劲,则我就有可能立住。我如果再能通过松沉将对方的来劲松到地面,那么无论对方的来劲有多大,他也难以将我撼动。这就是立木劲,也称立“中”。

当然,并非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可以很顺利地、或者来得及调整方位以圆盘圆心来接住对方的来劲。这个时候,立木劲仍然可以使用。这需要在意念上,从木棍的中段某位置衍生出去若干枝杈,来抵住圆盘的边缘,圆盘的任何位置都可以很轻易地接住对方的来劲而保障圆盘不倾斜。这只是形象的比喻,在现实中如何运用,笔者在此通过一个例子来描述立木劲的特殊用法。对方两手同时推我的右小臂,对方两臂之力大于我弯曲的

单臂。如果我不用左手去支援右臂,也不想走化,只是单纯以

右臂的力量反抗,就很难挡住对方的劲力。如果我用立木劲,

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姿势不变,不走化,我在意念中把右

臂肘部以下部分扔掉不管,肘关节不再是一个关节,它与小臂

是焊死的整体。同时,我周身合劲,力由地涌,去推我的右小

臂。这样就形成了立木劲,对方便很难推动我(图2-8)。在

使用立木劲的时候,虽周身合劲但要用意不用力,周身要放松,

要以意气敷住我的小臂和对方的劲点,对方有多大力,我就松

沉到脚下多大劲,这时自然从地面涌出与之平衡的力。切记,

不要用硬劲,否则对方劲一撤,自己必定前跌。图2-8如果自己能够用立木劲保持与对方的平衡,那么自己多涌

出一个暗劲,用意打对方的两肩或夹脊劲源,对方必然被打出(图2-9)。自己也可以在保持平衡的时候,拧腰走化,对方必

定往一侧倾跌(图2-10)。这是立木劲,同时也是敷字诀的运

用。能用好立木劲,才能真正明白“乱环诀”中说的“发落点

对”。图2-9图2-10

训练自己的立木劲,同样需要两人配合练习。让对方从不同角度来推自己,无论正面、侧面、背面、上面还是下面,自己能做到用立木劲以接触点敷住对方,拿住对方的劲源。这是第一步。然后,让对方随意拿住自己的两臂或抱住两腿,把自己拿成背势(不利于己的形式),自己还能运用立木劲,以接触点拿住对方的劲源。这样,立木劲和敷字诀方算掌握。最后,还要训练接手,对方不论从哪个角度,以多快的速度打向自己,自己都能从合适的角度接住对方的劲,并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