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地名与典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4 12:35:10

点击下载

作者:曲小月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北京的地名与典故

老北京的地名与典故试读:

王府井的地名溯源

传说王府井大街原来是王爷的住宅。王府中有一口水井,井水甘甜可口,井口用一块石头覆盖,石头中间凿出一圆孔,供打水用。井沿很高,井上还有一个精巧玲珑的亭子。井南就是王府大院。

北京早年水井虽然多,但大多是苦水,甜水寥寥无几。若是遇到天旱,就是苦水也用不上。

有一年,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井几乎都底儿朝天了,四个海子也干得快看见底了。

富人家急忙用车子去几十里外的玉泉山拉水,穷人家没钱又没车,只能靠从井底淘点泥浆水活命。

令人不解的是,北京地区赤地千里,却有一处的水井却水源旺盛,而且甘甜可口。这就是王府中的一口井。

王府井的水甘甜旺盛,王爷很高兴,他认为这是因为祖宗福气大,造化大,房子和水井都在龙脉上的缘故。

可是这个王爷特别吝啬,心胸十分狭窄,一点同情心也没有。他不仅不把水分给大家度灾活命,还命令看门老头把水井看守起来,不许人们取水。

但是看门老人宅心仁厚,对王爷的做法十分看不惯,他不忍心看着乡亲们渴得口干舌燥,便背着王爷偷偷地给人们用水。

他每天早晚趁王府的人休息时,给胡同外取水的人发信号,大家便很快地打一点水走。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天,王爷发现了这件事,便怒气冲天地质问看门老头为什么要这么做,老人笑眯眯地说:“不错,王爷,我是让人打了点水。可我这是为王爷着想。您想,咱们府里将来肯定要雇用外面那些人运粮挑米,要是附近的人都渴死了,将来我们的活谁来干呢?要是王爷不同意,今后我绝不让任何人再取走一滴水。”

王爷听了,觉得言之有理,便不在追究了,竟然同意让百姓用水了。

附近的人吃到了甜水,安全地度过了遭旱灾的那段日子,大家十分感激这位好心的老人。

从那以后,慕名而来王府井打甜水的人越来越多,王府井的名声也越传越远。后来人们提起这一带,都以王府井为名称,如王府井北、王府井南、王府井东、王府井西等。解放后,东安市场迁到这里,这里成了北京最繁华、最有名的商业区,王府井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了。

什刹海的历史浪花

什刹海在北京鼓楼的西南方,是天然湖泊,其水面宽阔,四周有高大的柳树、槐树、杨树,风景极其优美。

什刹海的刹字,在北京人嘴里念快了,就跟“季”、“价”、“窖”差不多了,因为这个,就有了沈万三挖十窖银子的传说,什刹海也有了“十窖海”的别名。

相传沈万三是元朝末年的苏州人,因在家排行老三,所以人们叫他沈万三,其实,他叫沈富,是江南第一富豪,明朝初年他替朱元璋修了三座城门,后被朱元璋嫉妒而杀害了。这当然是南方的传说。

下面讲讲北京流传着的关于沈万三的故事。

提起沈万三来,老北京人都知道,他是“活财神”。活财神应该是很有钱的了,可是他却身无分文,衣衫褴褛,那么,为什么叫他活财神呢?原来,他知道地下哪里埋着金子,哪里埋着银子。只是,他平常说不出来哪里有金子,哪里有银子,只有当人们把他狠狠打一顿,他受不了的时候,胡乱一指,指到哪里,哪里肯定有金子或银子,并且,打得越厉害,从他指的地方挖出的金银就越多。

可是平民百姓和他的亲人都不会打他,因而都很穷。

这一年,皇帝要修建北京城了,但他又不情愿花国库的钱,就跟大臣们商量怎样才能省钱的法子,大臣们都说这片苦海幽州,恐怕弄不出很多钱来,但皇帝不管,仍然叫大臣们献策。

后来,有人把沈万三的事,告诉了皇帝,皇帝高兴了,吩咐马上把沈万三给抓来。

官兵来到沈万三家,一个穷酸老头从屋里出来说自己就是沈万三,官兵们看见他的落魄寒碜样儿,心里直犯嘀咕,但还是带他去见皇帝去了。

沈万三被带上金殿,皇帝一瞧,就纳闷了,心里想:就是这么个穷老头子呀?他会是活财神?靠得住吗!于是问他吧:“你叫沈万三吗?”“我叫沈万三。”“你知道哪里有金和银吗?”沈万三说:“我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皇帝急啦:“你不知道哪里有金银,你为什么叫活财神?”

沈万三说:“那是别人硬乱叫的,我根本不是活财神。”

皇帝雷霆大作,一拍桌子,说:“你不说实话,把他拉下去,给我狠狠地打!”

武士把沈万三拉到殿下,狠狠地打起来。沈万三嘴里嚷着:“我真不知道呀!别打啦!”“不知道就打。”直打得沈万三血肉模糊,这时候,沈万三实在忍受不了疼痛了,喊了一句:“别打啦,我知道哪儿有银子。”

武士住了手,皇帝说:“带他挖去,挖不出银子来,再打!”

沈万三带着官兵,走到一块空地上,往下一指,说:“你们就在这里挖吧。”

官兵们就在他指的地方挖起来。不久果然挖出来十窖银子来,一窖是48万两,共计480万两。修城的银子挖出去,这里就成了大坑啦,大坑后来有了水,就叫了“十窖海”。也就是现在的什刹海。

北京城修起来以后,皇帝贪欲更大了,他想得到更多的金子和银子,就又派人把活财神沈万三抓来啦。

这回,皇帝打他打得比上次更狠了,沈万三被打得几次昏死过去,他一看命都快保不住了,就带着一帮官兵,出了安定门,往西北走到一片大空地,指着这快地说说:“这里有九缸金子,十八窖银子,可是得有马兰花才能开得了窖子”。

官儿下令:“赶快找马兰花!”可这片空地寸草不生,那里有马兰花呀!官儿怎么也找不到,大声地喝斥沈万三说:“你这个混蛋,明明知道这里是一毛不发之地,却说要找马兰花,这不是存心和我们作对吗?走咱们见皇上去。”

官兵把沈万三又带到了皇帝那里,皇帝知道了这回事,恼羞成怒,大吼道:“把他给我往死里打!看他说不说!”武士们紧一阵慢一阵地打那沈万三,他们盼着沈万三说出九缸十八窖的另外的钥匙来,好让他们的皇帝高兴。

没想到沈万三年事已高,早已经不住这样的毒打,武士的板还没打几下,他就两眼一翻,两腿一伸,一命呜呼了。沈万三死了,皇帝贪婪的梦想落空了。

公主坟的由来

清代,离玉渊潭西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公主坟。据民间流传这位公主只是乾隆的干女儿。

清乾隆时期,刘墉曾参了当朝皇帝乾隆一个挖坟据墓之罪(拆明陵为乾隆修陵寝),乾隆无法抵赖,就给自己定了个发配江南的刑罚。不过他的“发配”,只是换上便衣小帽出外步行而已。

乾隆在刘墉、和珅的陪伴下,第一次步行来到民间,对什么都感到新鲜,不知不觉日头落山了,乾隆感到又累又饿。

他们走进一个农户,家中只有老头儿和他的女儿,老头的女儿只有十四、五岁,穿的虽然破旧,但干净利索,显得十分可爱。

老头儿看他们也不是坏人,就端上几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和一大海碗白薯给他们吃。这一餐虽然不是山珍海味,可他们觉得比任何东西都好吃。

第二天临走时,小姑娘比昨天晚上显得更清秀了。乾隆很喜欢这个小姑娘,于是,就收她做了干女儿。乾隆送给老头儿一锭银子,说是给干女儿买几件衣服。又送给姑娘一块手帕,告诉她要是有急事就去京城的“皇家大院”找他。

几年后,由于闹灾荒,父女俩来到京城找姑娘的干老子讨一条活路。父女俩找遍北京城里的黄家大院,也没找到干老子的家。他们手里除了那块手帕,其他的一无所知。

无奈之下,他们只得白天沿街要饭,晚上在破庙里过夜。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姑娘尚能坚持,可老人年岁大了,不久就得了重病。

苦苦寻找却毫无结果,再加上病重的父亲,姑娘感到了人生的绝望。她来到了护城河边,想一死了之。但他又舍不得重病的父亲,只好在河边放声痛哭。

说来也巧,这天刘墉正好出来遛弯儿,他听见这哭声悲切,便循声而来。姑娘见有人来,连忙止住哭声。她擦干眼泪,却发现来到面前的这个人正是随干爹一起到她家的其中一个。她连忙上前双膝一跪。

这一跪倒把刘墉弄糊涂了。他仔细一看,原来是皇上的干闺女!问明原因之后,他就把老人和姑娘接到了府中。

到了府上,爷俩才明白一切。爷俩先惊,后怕,心想:平民百姓,怎敢和皇上攀亲呢?他们先是吃惊,后来越想越觉得可怕。

次日清晨,父女俩随刘墉进宫去见乾隆。乾隆原想赖亲。可父女俩手中有自己的黄手帕,又有刘墉作证,没辙,只好把二人宣进宫来,安排了住处。

进了宫,他们的吃喝是不愁了,但宫内毕竟不同于民间,周围的人又总是说三道四,老人家本来就有病,又受到惊吓,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便嘱咐女儿把自己葬回家乡。没过多久,老人家就死了。

之后,姑娘一个人孤孤怜伶地呆在宫里,天天以泪洗面,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宫里的太监、丫环们也看不起她,还时不时地奚落她一通。时间长了,姑娘就得了重病。没几天,便离开了人世。

临死前,姑娘让宫女告诉皇上,把他们父女俩的尸骨葬回家乡去。乾隆原不想费事,这时,正好刘墉进宫,他抢上一步,拱手道:“启禀万岁,臣有一事不明。”

乾隆一听,肯定不是啥好事,便向刘墉摆手,不让他说,刘墉装作没看见,接着说:“这位公主虽说不是万岁亲生,可却是您自己认的干女儿啊!并且留有信物,就这么草草葬了,恐怕有失皇上脸面!”

乾隆无奈,只好传旨,按公主的葬礼,把姑娘葬在了翠微路这地方。后来,人们便管这座坟叫公主坟了。

莲花池的典故

莲花池离延庆县城东南四里多路。池中水草茂盛,四周景色怡人,是人们观光的好地方。

相传,这里原来住着很多勤劳的庄稼人。他们用妫河水浇地,一年能打很多粮食。村边有个很大的水池,池水甘甜可口,人们平时吃水就打的是这里的水。

有一年,天降大雨。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闹起了前所未有的涝灾。这儿的人们没办法,只好往高处搬家。可遍地都是水,山坡上只长水杂草。人们跪在山顶上,呼天叫地,祈求老天爷开恩。

后来大水退了,人们回到村里。可这儿的一切都变了样。以前的黄土地被沙石吞没了。人们以前吃水的水池,也被一只不知从哪儿来的海马给占了。

谁也没见过这海马到底有多大,只要它一张嘴,吐出的水就像喷泉一样。最可怕的是,只要人接近水池,就会成为海马的美餐。人们又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之中,许多人都投亲奔友,搬到别处居住,这里的人越来越少了。

一天,村里来了个铁匠,他一来就在水池边上搭了个窝棚,支起了火炉,开始打造农具。

有一天,铁匠正在打铁,忽见一个母亲在追一个小孩。小孩跑过铁匠炉,向水池跑去。突然,池水猛得喷向天空,水中探出一只大爪,把小孩的母亲抓入了水中。

铁匠听见呼救声,回头一看,小孩的娘没有了,小孩正要往水里跳,铁匠赶忙跑过来,抱住了小孩。

天黑了,小孩见不到娘,不肯回家,好心的铁匠就收留了他。铁匠眼见人们深受海马之害,就决心要杀死海马,为乡亲们除害。

此后,他就到被海马吃掉的人家中去收废铁。他要用这些铁炼成一口宝剑,去降服海马。铁收够了,铁匠就在池边炼开了。经过七七四十九天,铁匠终于炼成一把七尺长,巴掌宽的宝剑。此时已是冬季。

铁匠决心要与海马一搏,它自己砸开了冰洞,找了根绳子系在腰中,拿着宝剑就下了水池。小孩在岸上看着,乡亲们听说铁匠要和海马开仗,都抢着来看,一会的功夫,这里就被围得永泄不通。

铁匠刚下水池,水就晃动了起来。紧接着,池水就像倒海翻江一样向上翻腾,不时还传出野兽的怪叫声。慢慢的,池水被鲜血染红了。不知是海马的血,还是铁匠的血。

人们跪在池边,默默地祷告着,都盼着铁匠能杀死海马,为民除害。铁匠和海马一直打了三天三夜,人们也在池边等了三天三夜。

到第四天早起,水面不动了。人们从池中收起绳子,绳头齐刷刷的,像是被剑砍断的,铁匠并没上来。人们明白了,铁匠已被海马吃掉了。

人们跪在水池边,默默地纪念这个不知姓名的铁匠。那个小孩更是伤心欲绝。这时水面上忽然飘起几片衣片,那是被撕碎的铁匠的衣裳。看到破布片,人们更难过了。有人想把它捞上来,可怎么也捞不到。那几片破衣片总是一动不动地漂在水面上。

后来,池中的水清了,那衣片上的血迹一直没有退去。有一天,起早挑水的人看到那些衣片变成了一朵洁白的莲花。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那个英勇的铁匠,就把这水池叫莲花池。

甘石桥的由来

甘石桥位于宣武区西南部,北起广安门外大街,南至莲花河东岸。甘石桥的名字是根据清朝行刑杀犯人而来的。

在清朝,犯了死罪的犯人都要到菜市口问斩,而到菜市口需从这座桥上走过去。

一般说来,临刑前被处死者的家属都要在桥头上给犯人送“到头儿”饭菜或是挂红。犯人吃过亲属送来的饭菜,过了桥就要被拉着绕道上菜市口刑场行刑了,而其他(包括亲属)一切人等都不准过此桥。

所以,当地人便把此桥叫“赶尸桥”。后来大清朝跨台了,犯了死刑的人也不必再走此桥了。但“赶尸桥”的名字却遗留了下来,人们为了使这个名字好听一点,就改为甘石桥了。

还有一说是,莲花池的水流经广安门外大街的一座石桥,桥面用三块大石铺成。因从未被大雨淹没过,所以起名为干石桥。民国后,谐音改为甘石桥。

北新桥的来历

北新桥,虽叫桥,但这个地方并没有桥,更没有桥翅。那么,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在很久以前,北京还是一片苦海,海里住着一个龙王,人们只能躲到山上去过非常苦难的日子。后来,哪吒来了,赶走了龙王一家,人们才下山盖房子,慢慢过上了好日子。

有一天,躲在西山海眼的龙王听说刘伯温和姚广孝要在北京盖八臂哪吒城,心想盖了这个城,它就永无翻身之日了。于是,它带着龙婆、龙子、龙女来到北京城里,由龙子喝干了城里所有的甜水,龙女喝干了城里所有的苦水,龙王想没有水,刘伯温他们都会渴死,就盖不成八臂哪吒城了。

龙王让喝完水的龙子、龙女变成两个水篓,它推着车子,龙婆推着小绊就出城了。它们只要把两个水篓放进西山海眼就算完事了。刘伯温听说此事后,急忙派了一个叫高亮工匠追赶,高亮追上时,龙王的水篓已快到西山海眼了,高亮挺枪便刺,一枪就扎破了一个水篓,水哗地流出来了。另一个水篓却滚进海眼里去了。

据说,高亮扎破的是龙女变的水篓。此后,龙婆就带着受伤的龙女逃到了山北的黑龙潭,并在那里安了家业。

高亮伤龙女的事可惹恼了龙公,他带着波浪滔天的大水,追赶高亮。把高亮活活给淹死了。但水也还了原。

龙王咽不下这口气,但是有刘伯温在,他又无可奈何。龙公心想:等你刘伯温修完城走了之后,再看我老龙的吧。

于是它带着龙子和龙子那一肚子甜水,顺着玉泉山泉眼,钻到地底下去了。玉泉山的泉水之所以又多又甜原因就在于此。龙公公子在泉眼里度过了一段时间,北京的八避哪吒城终于修完了。

刘伯温正准备回去向皇帝交差,但是他又担心走后那孽龙会来捣乱,于是,他去请已去做了和尚的姚广孝来坐镇。刘伯温在一座寺庙里向姚广孝表明来意,还对他说“八臂哪吒城图”是他们两个人画的,他也会对皇上说此城是他们两个人修的。

姚广孝听后很高兴,于是就答应回去坐镇。那龙王听说刘伯温走了,就带着龙子,顺着地下的水道,往北京这边走来。

父子俩来到北京城底下,便迫不及待地想钻出海眼,可是那些海眼被“镇物”所压,它们头上撞起了个大包,亦不能钻出。

这一天,走到北京城的东北方,它们又看见了一处海眼,龙公带着龙子又一撞,这回还真没白撞,竟钻出了地面。这地方,就是后来的北新桥。

龙公和龙子撞出海眼后,龙公变成了一个老公公,龙子变成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父子俩带着水就上来了。它们在这里呼风唤雨,大发淫威,一眨眼的功夫,北新桥的四周便成了一片汪洋。附近的老百姓遭受其害,哭天喊地,慌忙逃命。只有那两条孽龙一幅很得意的样子行走在水面之上。

姚广孝很快就听说了此事,他心想:果然不出刘伯温所料,那两条孽龙还真来了。

于是,他换好衣服,手握宝剑,直奔北新桥而来。

到了北新桥,只见他用剑一指,三划两划,就把水止住了,紧接着又是一划,水就止住不涨了。

见此情景,龙王大为吃惊,心想:刘伯温离开了北京,怎么又冒出一个厉害人物来?此人如此历害,龙王自不敢掉以轻心,于是就对龙子使了个眼色,父子各自亮出一把青龙剑,不由分说,恶狠狠地朝着姚广孝扎来。

姚广孝急架剑相迎,只见一片冷森森的剑光,三个人霎时就杀成一片。单凭一个龙王,姚广孝是能够制服的;单凭一个龙子,他更是手到擒来。可是它们父子俩联手,姚广孝就吃不住了。

姚广孝一剑比一剑慢,眼看就要败了,正在这个紧要关头,只见眼前云光一闪,龙公哎哟一声,就躺在水皮上了,大腿上鲜血直流。

这事来的很快,不但姚广孝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龙子也愣住了。

姚广孝正往对面寻找人影的时候,就听有人大喊了一声:“姚军师,快拿小龙,我乃大宋朝岳飞是也。”

姚广孝一听,心中十分高兴,一剑即将龙子刺倒。

龙公、龙子被捉住了,北新桥一南、一北、一东、一西的水,也就随着落下去了,并且永远也不会再涨起来了。

龙公、龙子两条孽龙被捉之后,姚广孝倒为难了,把这大小两条孽龙放在哪里呢?他想来想去,最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把龙公锁在

北新桥的海眼

里,海眼上修一个深深的井筒子,拴上长长的大锁链,井上再修一座三间大殿的庙宇。

他想帮他拿住龙公的是岳元帅,于是就在此庙供上了岳飞的神像。

龙公被锁进海眼之前慌忙问道:“姚军师,你把我锁进海眼,那我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呀?”姚广孝告诉他,等这座桥旧了,修起桥翅儿来,你就可以出来了。

自此,这里就叫了北新桥,北新桥从来也没有过什么桥翅儿。

姚广孝又把龙子锁在崇文门镶桥下的海眼里,龙子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姚广孝告诉他只要你听见开城门的时候打典,就可以出来了。

自此,崇文门开城、关城不再打典,而是改为打钟。龙子自然也永无出头之日了。北新桥的海眼

传说北京城是刘伯温和姚广孝俩人所建,在建城时,他们发现北京城有几口海眼直通到大海。其中最大的两个一个在京西玉泉山镇在一个大庙地下,一个在北海,被白塔镇着。

除了这镇住的外,还有一口在北新桥没镇住,这镇海兽就老出来闹腾。

刘伯温就跟它商量,我们要建北京城,你先进去等什么时候这桥变了旧桥你再出来。

镇海兽听信了刘伯温的话,便跳进了海眼。

此后,刘伯温就告诉周围的百姓,这里只能叫北新桥,永远都不能叫旧桥了。

后来,这北新桥的海眼被动过两会,一回是日本鬼子进北京,顺大铁链子往上拉,拉了一两公里,就看底下呼呼的往上翻黄汤,还隐隐的有海风的声音,伴着腥味。这些人慌了,赶紧把链子又顺了回去。第二次是红卫兵破四旧。也把大铁链子往上拉,结果跟这些人一样,也全吓傻了,赶紧恢复了原貌。

酒仙桥的美丽传说

酒仙桥位于北京市东北,过去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关于“酒仙桥”这个地名的来历,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呢!

许多年前,这个小村庄里有一条河,为了交通便利,人们在河上架了一座桥。可桥建成了却没人第一个通过,因为人们担心自己福气小,为桥带来不利。

大伙都站在岸边观望,一直到太阳落山,远远地走来一个推独轮车的老头儿。老头儿胡子已花白,他精神矍铄,推着的小车两边各装两篓酒。他推着车一个劲儿地往前走,到了桥边毫不迟疑地把小车推上了桥。

小伙儿见了都笑着说:“这个老头儿真了不起,那些酒足有四百斤呀,他可是个有福之人!”

正在说话间,老头的小车已到了桥顶,话还没落音,只见小车向右一歪,两篓酒就咚咚两声,越过桥翅儿,掉在河里啦。

大伙儿急了,忙说:“糟糕!赶快捞!”可那个这花白胡子老头儿,连瞧也没瞧,飞快地推着小车,过桥就无影无踪了。

大伙儿都议论:两篓酒掉在河里,连瞧都不瞧一眼,真奇怪!

有细心的人说:“这老头儿真也不起,两篓酒在车的一边也能推得走,要换是别人早就翻车了,他不会是位神仙吧!”

正在这时,河水里泛出一阵酒的清香,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酒啊!”忽然有人提议:“咱们这座桥就叫‘酒仙桥’好不好?”“好!”“好!”众人都同意。

从此以后,酒仙桥河里的水总是有一股酒香,有爱喝酒的人,还以河里流的是酒呢!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几十里外的人都知道了。

有一天,来了一个黑胡子老头儿,担着一篓酒和家具,在河边上,搭一间小棚子,就卖起酒来,他还挂上了“真正净流老烧酒”的招牌。

黑胡子老头儿的生意特别好,可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就犯起疑惑来:他天一亮就卖酒,天黑了才收摊,这一篓酒,怎么能卖这么长时间?这么些日子啦,怎么没看他贩酒去啊?众乡亲开始暗中监视他。

第三天,一个小伙子,一边在河边遛弯儿,一边观察着黑胡子老头的一举一动,但没有任何发现,可第二天,黑胡老头儿推说生病了老早就收摊了。

小伙子更疑心了,到了晚上他老早在河边的地里,暗暗地观察。

三更时,老头出来了,看看四下无人,说:“好月亮啊,广寒宫里的兔子,喝了我的老烧酒,也得说个好字!”高粱地里的小伙子,知道这是黑胡子老头子使声儿,试探试探四外有人没有?他就仍旧一声不响地趴在高粱地里。

一会儿功夫,黑胡子老头儿进棚子提着酒篓、舀子,走到河边,四外张望了一下,就舀了多半篓河水回去。

小伙儿把一切都告诉乡亲们,准备明天一起跟黑胡子老头儿算账。

第二天一大早,小伙子和乡亲们便直奔黑胡子老头的酒棚子。进去一看,竟然有三个老头儿:黑胡子老头儿,推车过桥的花白胡子老头和一个白胡子老头。

大家一看惊呆了,忙说:“你不是那个酒仙吗,你怎么在这儿呢?”

白胡子老头儿听了笑而不答。只见那个雪白胡子的老头儿,边摸着二尺长的胡子边笑着说:“这个花白胡子往水里兑酒的,是我的儿子。”又一指那黑胡子老头儿说:“这个往酒里兑水的,是我的孙子。哪有什么神仙!”说着雪白胡子老头儿带着儿子、孙子担着酒篓、家具走了。

从此以后,酒仙桥的河水,再没有酒味啦,而酒仙桥一带卖酒的,谁也不敢往酒里兑水,据说是怕当雪白胡子老头儿的儿子、孙子。

回龙观的由来

回龙观位于北京到京北昌平的路上,现在这里已经由隶属昌平县的一个普通乡镇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住宅区。

回龙观的地名与皇上去十三陵祭祖有关,明代“土木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不幸被俘。迫于形势需要,兵部侍郎于谦拥立朱祁镇之弟、絣王朱祁钰为皇帝,即景帝。接着又发生了“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将称帝的弟弟贬为絣王。并限定朱祁钰活不可祭祖、死不能入葬昌平天寿山明帝陵(十三陵)。

朱祁钰被贬后,孤独悲凉,思念父母,却连上坟的权利都被剥夺了。无奈之下,他只好选择回龙观这个地方,遥望天寿山,默默以心相祭,然后再含痛回府。后来,朱祁钰经常落脚的那座小庙就被称为回龙观,现在的回龙观就是指小庙的所在地。

关于回龙观,还有另外一个传说。

相传,有九条小龙惹恼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南极仙翁前去处置。南极仙翁来到九顶山要惩罚九个兄弟。

九龙不服,双方在水渊里打了起来,南极仙翁势单力薄,九龙又凭借水上的功夫大显身手,南极仙翁不久便败下阵来。

可他这样回去无法向玉帝交差,于是他急中生智,用南极神功搬走了东面的一个山头,水渊里的水立即向东海流去,水流干了,九龙离开水自然不是南极仙翁的对手,只能束手就擒。

南极仙翁打开宝葫芦,将九条龙收入其中,压在一块大青石板底下,上面又建了一座宫殿,以防止九龙逃走。这座宫殿就叫“回龙观”,其意是希望九龙回心转意。之后,回龙观又成了骊山老母的行宫,为监督九龙,骊山老母每年都会定期来此住些时日。

香山的悠久历史

相传,在七八百年前,皇帝下令把全国最有名的木匠都抓来,要在西山一带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

在芦沟河边上(今永定河),住着一位三十多岁的马木匠,传说他的祖辈师傅是鲁班爷的徒弟。马木匠手艺超群,方圆几十里提起他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

有一天,皇帝派人到芦沟河一带抓人,刚到那里,就听说马木匠的手艺高强,于是第一个去抓马木匠,可马木匠不愿意去,因为他放心不下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但老百姓怎么犟得过官府呢?马木匠还是被抓走了。

马木匠被抓到西山以后,终日寝食难安,他一直惦念着年迈的母亲。每天干完活以后,他都要爬到山上,向着家乡的方向遥望,想回家看一看老母亲!

有一天,马木匠正干着活儿,忽然看见地上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捡起来一看,是一小块碎银子。他猜想可能是判官们丢的,他见四周一个人也没有,便把银子揣进了怀里。

晚上下工后,他跑到小镇上买了一柱香,然后就向山顶爬去。可山顶上除了两块大岩石,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他捧着香四处找,也找不到一个能插香的地方。可能是跑累了,他想躺倒休息一会儿。

忽然,一只闪闪发光的金香炉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飞来,它越飞越近,一直飞到了他的脚下,他高兴极了,插上香就拜,使劲磕头,结果头磕在岩上上,他猛地醒了。原来是一个梦。

他揉了揉迷迷糊糊的眼睛,一抬头猛然愣住了,他发现岩石上真有一个金光耀眼的东西,啊,是一只金香炉。

他定了定神,确实是一只金香炉,接着他插上那炷香,双膝朝家乡的方向一跪,正想祈祷什么,便听见有人喊救命。

他顺着声音看去,见一只恶狼正在追赶一位衣衫褴褛的工匠师傅。他马上站起来,抱着金香炉跑了过去。等他跑近一看,原来被狼追赶的人,正是自己的同乡李石匠。

他丢下金香炉,上前一把抓住恶狼的尾巴,死死拖住。由于他干了一天的活儿,早就没多大劲儿了,被恶狼拖出十几步远,摔倒在地,还没等他爬起来,恶狼已经扑了过来……

李石匠得救了,马木匠却被恶狼咬得浑身是伤,昏了过去。李石匠边喊边把他抱到一块山石上,这时候马木匠已经奄奄一息。“金香炉,金香炉……”李石匠连忙将金香炉举到他面前。“别忘了给我娘烧一炷……”话还没说完,就闭上了眼睛。

李石匠哭喊着,扑倒在他身上。正在山下吃饭的工匠们听到哭喊声,丢下碗筷跑上山来,大伙儿含着眼泪把马木匠埋在了山顶上。

为了纪念马木匠,工友们买来几十炷香插在金香炉里,点着后把它埋在了马木匠的坟上,并把山顶上那两块大岩石凿成了香炉形,压在了埋着马木匠的地方。从此,这岩石下面常常冒出一缕缕轻烟,从远处看,好似香烟缭绕,袅袅升空。

后来,人们就把埋着金香炉的这座山,叫成了“香炉山”,把山的最高峰叫成了“香炉峰”。时间一久,人们便把“香炉山”叫成“香山”了。

朝阳门外“神路街”的来历

据说当年清军正黄旗中有一位身材魁梧、勇猛的都统领,他使得一手好剑,在与明朝军队打仗时,曾斩杀了数十名明朝大将。

由于战功显赫,顺治帝封他为一等伯,并赐黄马褂一件。但是这个一等伯居功自傲,目无法纪,到处搜刮民财,甚至还奸淫良家女子。

一等伯的丑行,引起了武林豪杰的极大愤怒。江湖上不断有武林高手们潜入一等伯府,欲为民除害。但是一等伯武艺实在高强,前去行刺的英雄好汉和武林精英,都命丧在他的宝剑之下。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个黑衣人潜进了一等伯府。黑衣人走到窗根底下用舌尖舔破窗纸发现大床上绑缚着两个年轻女子,一等伯正淫笑着想要侵犯她们。

黑衣人怒发冲冠,双眼精光暴射,只见他“嗖”地一声,破窗而入,手中宝剑如影随形直取一等伯的咽喉。一等伯情急之下,一个铁板桥躲过了这致命一剑,顺手抓起宝剑与黑衣人厮杀起来。

黑衣人连刺七八剑,直取要害,一等伯使出浑身解数,避开黑衣人的宝剑,翻过门窗,滚到院中。黑衣人舞动宝剑,一等伯举剑相迎,两剑交锋,一时惊醒了满营清兵,几个清兵想助一等伯一臂之力,却始终插不上手。两人交战一直持续到黎明。

突然间,黑衣人将剑在一等伯面门上一晃,只听“嚓”地一声削在了一等伯屁股上,一等伯痛得要命,瞪着血红的眼睛,反手劈开黑衣人的宝剑,挥剑直取黑衣人的心窝,黑衣人一错步,肩头中剑。

这时黑衣人一剑横扫,将一等伯截为两段。满院清兵呆滞了半天才缓过神来。黑衣人早已腾身而起,脚尖一点墙头,飞身而去。清军官兵如梦初醒,紧跟着追了出来。

官兵追着黑衣人进了一个死胡同。这个死胡同左、中、右三面都是光溜溜的墙皮,人要想爬上去实在困难。清军官兵堵住胡同口,想要将黑衣人万箭射死。然而,当清军官兵拥进胡同后,却只发现了插满羽箭的墙壁,黑衣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时,官兵们在胡同的墙壁上看见了用鲜血写成的“行恶者,自绝于人”几个大字。清军官兵瞠目结舌,吓得两腿发软。之后,大街小巷都传遍了黑衣人惩办恶人的故事,顺治皇帝派人查明了事实真相后,下令将黑衣人消失的那条街命名为“神路街”。

“西山晴雪”的动人故事

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经常爱出游私访,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他的御笔题词,民间曾流传下一句话说:“乾隆爷的字儿,不值一个子儿(一个铜钱)。”这说明了他题字的多和滥。

北京西郊的香山静宜园是冬天观雪,春日赏花的胜地,也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当年乾隆帝就经常来这里观景,还把“西山积雪”改成了“西山晴雪”。关于乾隆帝此举,还真有说头呢。

有一年二月初八的早晨,乾隆皇帝上完早朝,刚出殿门,就看见了庭院里满天飞舞的雪花儿。他心情很舒畅,不由得想起了著名的“西山积雪”,于是忙叫人更衣备辇,在大臣们的陪同下,直奔香山。

雪后的香山,一片银装素裹,景色格外迷人,乾隆登上半山腰的一块大岩石,欣赏着大清江山如此之美景,心情更加地舒畅。这时,大臣刘墉说,这里的景色美倒是美,就是名字有点俗,因为雪都是积在一起的呀。

乾隆听了点点头,并让他给重起个名。聪明的“刘罗锅”在皇帝面前自不敢多言,而是让皇上赐名。乾隆想了半天,说叫“香山春雪”,但又觉得不好,又想不出别的,就只好回宫了。

回宫之后,乾隆心里觉得很不舒服。他想,自己作为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连个名字都起不好,真是丢人。第二天,他又让刘墉陪同去了香山。

到了香山,他们来到半山亭北面的一块岩石上。乾隆遥望远方,天空万里无云,环视四周,漫山遍野则是皑皑白雪,他不禁脱口说道,不如就叫“西山瑞雪”吧!

刘墉一听,心想,还不如叫“西山积雪”呢。但又不好驳了皇上的面子,只是点了点头。

乾隆叨唠了几遍,好像也觉得不太恰当,但一时又想不起好词儿,就只好先叫“西山瑞雪”了。

阳春三月,正值踏青赏花的好时节。向来喜游的乾隆皇帝又在大臣纪晓岚和刘庸的陪同下,一起来到了香山。当他们经过万寿山时,远远地望见香山的四周一片洁白,酷似春雪覆盖,顿时游兴倍增。不一会儿,他们登上了半山亭。在这里举目四望,只见漫山花开,芳香宜人,轻风吹来,花瓣纷纷扬扬,如雪飘动。

纪晓岚说,这漫山的鲜花,其实大部分都是杏花。而香山的得名就缘自这杏花之香,明朝曾有人用“西山霁雪”来赞美杏花纷飞的宜人景象。

听纪晓岚这么一说,乾隆忽然想起年初时来香山赏雪时把“西山积雪”改为“西山瑞雪”的事儿。乾隆征求纪晓岚的意见,认为都不雅。经过反复斟酌,最后乾隆决定用“西山晴雪”,这四个字。

他说:“冬日漫山雪飘,初晴最宜观景;春日花飘如雪,满目清新。”刘墉听后,连连称好,以为妙哉。乾隆听到称赞,更是喜悦。

刘墉说道:“陛下,您起了如此美妙的名字,何不亲笔御题呀?”“对!快快备下文房四宝,让万岁乘兴而题。”这可是乾隆的拿手好戏,跟他出行,文房四宝那是随叫随到。

于是,乾隆挥毫泼墨,一气呵成“西山晴雪”四个大字。其后,在刘墉的建议下,为了使其“万古流芳”,便又挥笔在岩石上写下了这四个大字。乾隆趁着兴奋劲儿,还提笔作诗一首:“银屏重叠堪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月,千林琼屑映朝晴。”

此后,当乾隆再来香山时,总觉得题过字的那块岩石不大顺眼。于是又叫人运来一块大石碑,重新题了“西山晴雪”四个大字,并立于半山腰处。

万寿西宫的典故

万寿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道教式建筑。万寿宫分东西两院,东院在盆儿胡同东侧,叫万寿东宫。宫院内设有文昌殿,殿中供奉着文昌神像,也就是文曲星,它在古代神话里是主宰功名利禄的神像。

以前上京赶考的举子们常到万寿宫进香,求拜文曲星君,以求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所以,这里的香火极其旺盛。然而到了清乾隆时期,万寿宫仅剩一片遗址,但人们仍将原址呼为万寿东宫。

距东宫以西400余步之遥便是万寿西宫,宫院内有两座神殿,分别是关帝殿和吕祖殿,在现万寿公园内的土山上。

万寿西宫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变迁,至清末,成了蒙古贵族“奚公子”的家庙。“奚公子”就是名冠京城的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的父亲。

到了民国,奚氏家道中落,将家庙万寿西宫租给了以赶大车运黄土为生的赵德山与赵世海父子。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万寿西宫的故事。

相传在同治年间,一天,同治皇帝微服到南苑猎场出游,回宫时途经南城半步桥一带,正值炎炎夏日,主仆们倍感口渴,他们发现前方有父女俩在那里打水浇菜园子,便一起过去寻水解渴,菜园女慷慨热情地把桶里水舀与他们喝。

这时,同治的目光集中在菜园女的身上,同治边喝着水边打量着姑娘,这姑娘约十六七岁的年纪,一身旗人装束,亭亭玉立、面目俊秀,他被这绝色女子所吸引,顿生爱意,立即差人去向姑娘的父亲提亲。

同治皇帝年轻时,风流倜傥,气宇轩昂。虽穿的是便装,但依然是气质非凡。姑娘的父亲很爽快地答应了婚事,同治也把玉佩作为定亲信物送给了姑娘。

同治皇帝回到宫中,便把此事说给了他的生母慈禧太后。然而不久,同治便得病去世了。

同治病逝后,这事自然就耽误了下来。有一次,慈禧到南苑鹿圈去看鹿,返城途中,忽然想起此事,便到半步桥看了看菜园女和她的居所,并封她为“万寿西宫”,以表示把同治帝生前的心愿封在了西宫。此后,这位姑娘每年都享受着双份钱粮,但斯人已逝,她只能独守一生。

郑王坟的来历

丰台十八村东边的郑王坟,建造的非常气派,虎皮石墙里面,种植有许多松树、柏树,还有很多碑楼、享殿。

享殿非常大,里面一天到晚“镗啷镗啷”地响。

据说,这就是顺治皇帝的哥哥老憨王的坟。

但也有人说,老憨王出殡那天,同一个时辰皇城四个城门同时出殡,都是一样的棺材,一样的发送,一样的大队人马。老憨王究竟埋在了哪个坟地里,谁也不敢肯定。

老憨王为什么会有四个坟呢?

原来,老憨王在顺治他们几弟兄当中,排行老大。他认为自己继承皇位是顺理成章的。他曾四处说:“只要我不死,皇位就是我的。”

可惜,话说完没过两天,老憨王就死了,而且脑袋也不见了。其他弟兄都很害怕,谁也不争皇位了。

顺治帝当上皇帝之后,想要安葬大哥,可怎么也找不到老憨王的脑袋。顺治帝只好让人特意制做了一个金头。

为了防止他人见财起邪念盗墓,在出殡那天,顺治安排了四副丧仪。这样就出现了同城同一时间出四个殡的现象。

直到现在,丰台区郑王坟里埋的是不是老憨王,老憨王的脑袋究竟是不是金的,还无人知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