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4 13:04:00

点击下载

作者:张伟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

互联网+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试读:

前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这是继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之后,普惠金融再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凸显国家对这一领域的高度重视。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中国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实际上,早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普惠金融就出现了农村信用社等形式的初级萌芽,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才正式开启其发展进程,期间经历了公益性小额信贷、发展性微型金融、综合性普惠金融等发展阶段。近年来,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使我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能够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成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

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正式发布,首次提出“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概念,并作为互联网+行动中的重点行动之一。《“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指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

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互联网金融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监管分工、业态模式、配套措施等。《互联网金融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金融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发挥了现有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了大门。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创新发展,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

为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规划目标,我们认为,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相关的技术手段,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可以在更广泛地区提供便利的存贷款、支付结算、信用中介平台等金融服务,拓宽普惠金融服务范围,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提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个人的投融资需求,有效地实现普惠金融。

本书在介绍普惠金融提出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发展方向与目标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拓宽金融服务面,提升普惠金融业务能力?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发展、发展哪些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时,如何提升金融普惠水平?

第二,互联网企业如何提供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使金融可以惠及更多的人、企业和地域?

第三,普惠金融业务的开展离不开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是开展普惠金融的技术基石。普惠金融中应用的关键技术有哪些?IT服务提供商能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来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基于上述问题,本书前半部分详细论述了普惠金融提出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发展历史、现状与前景、互联网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创新等,后半部分以案例形式介绍了商业银行、互联网机构和IT服务提供商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时的切身体会和经验分享。

互联网+普惠金融横跨互联网和金融两大领域,因此,本书涉及的读者群也非常广泛,包括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和开展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等)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具体业务负责人,为互联网+普惠金融提供解决方案的技术公司工作人员,对互联网+普惠金融感兴趣的金融监管部门、教学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演进,我们将持续进行互联网+普惠金融领域的相关研究。欢迎广大读者对我们的研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与我们共同见证中国互联网+普惠金融事业的成长和发展。理论篇第1章Chapter One 普惠金融:金融困惑的解决之道1.1 大道普惠

联合国把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也可译为“包容性金融”)定义为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这一概念最早被联合国用于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的宣传中,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大力推行。其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庭和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较广泛的金融服务;二是金融机构稳健,要求内控严密、接受市场监督以及健全的审慎监管;三是金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长期提供金融服务;四是增强金融服务的竞争性,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普惠金融最初的基本形态是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基本涵盖了储蓄、支付、保险、理财、信贷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其中有的侧重于交易的便利性,有的侧重于居民生活的改善,有的则侧重于对创业投资的支持。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普惠金融最终都将致力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增进社会福利。从理论到实践,全世界对发展普惠金融已达成共识并列出路线图和时间表。世界银行敦促各国政策制定者推动普惠金融建设,关注有益于贫困人口、妇女及其他弱势人群的产品,到2020年实现为所有工作年龄的人群普及金融服务的目标;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明确目标。

普惠金融的核心任务是立足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便利、有效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为农民、小微企业(特别是新设创立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其他特殊群体。普惠金融并不等于政策性金融、扶贫金融或慈善金融,而是要通过“利率覆盖风险”等方式,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操作,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发展制度,实现商业上的可持续性。

普惠金融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享受了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这与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一样,都是人的基本权利。因此,普惠金融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一大目标,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则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保障。发展普惠金融应重视消费者需求的多元性与差异性,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等获得及时、必要的基本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与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金融排斥特指银行关闭分支机构而影响了民众对银行服务的可获性,从反面揭示了普惠金融问题的缘起。受各种因素影响,大量人口被排斥在正规金融服务门槛之外,现实中的金融排斥现象以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划红线”拒贷为典型代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某些特定社会阶层无法获取现代支付服务及其他金融服务的情况。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的估计,全球大约有27亿成年人得不到任何正规的金融服务。金融排斥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化的过程,不能以单一原因解释,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从宏观层面来说,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一国普惠金融的重要原因;而从微观层面来说,地理、基础设施、金融意识、交易成本等因素均有可能产生显著影响。

可以说,正是由于要克服金融排斥,才出现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在金融机构成本可负担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竞争和创新,以保证金融服务排斥对象逐步获得其需求的相关服务。普惠金融体系的提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一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金融主要为富人服务的传统理念,使人们转变了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认识,即:庞大的弱势群体应该与富人一样享有共同的、公平的金融服务的权利。因此,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对于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运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村和城市地区低收入群体提高生活水平、降低贫困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惠金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国际上最初重点关注的是银行信贷的可获得性,有时将保险业纳入范畴,但较少涉及证券业。近年来,国际组织开始着眼于“宽内涵”、“多维度”的普惠金融,广泛涵盖支付、存款、贷款、保险、养老金和证券市场领域,实现金融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手机银行、银行代理,发展小额存款、小额贷款、小额保险,降低国际汇款成本,完善征信和支付体系,加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化金融创新,探索发展风险创投和创业板市场,以及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金融消费者教育等,视角越来越广泛。

普惠金融的概念被引入我国后,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首先要解决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准确把握我国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以及发展处于什么阶段的问题。目前,我国有4类群体的金融服务需要得到加强,最大的困难群体是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户的基础金融服务不足(存取款难、汇款难、贷款难等)问题突出;第二类群体是低薪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第三类群体是小微企业;第四类群体是失业人员。后三类群体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

早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普惠金融就出现了农村信用社等形式的初级萌芽,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才正式开启了其发展进程。参照国际经验、有关研究成果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我国普惠金融实践历程迄今为止大致可以划分为公益性小额信贷、发展性微型金融、综合性普惠金融和创新性互联网金融4个阶段(详见表1-1)。

表1-1 我国普惠金融的主要发展阶段发展标志性事件主要特征阶段公益性小1993年,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额信小额信贷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个人或究所在河北易县建立了我国首家贷国际机构的捐助以及软贷款,致力小额信贷机构——扶贫经济合作(20于改善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体现社,以改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世纪了普惠金融的基本理念和社会地位90年代)发展性微中国人民银行提出采取“一次核随着该时期再就业和创业过程产生型金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的大量资金需求,正规的金融机构融使用”的管理办法,开展基于农开始全面介入小额信贷业务,形成(200户信誉、无须抵押或担保的贷款,了较有规模的微型金融体系,为促0—并建立农户贷款档案,农户小额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做出了贡献2005信贷业务得以全面开展年)综合性普小额信贷组织和村镇银行迅速兴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惠金起;银行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将小微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融企业纳入服务范围;普惠金融服务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200体系提供包括支付、汇款、借贷、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6—典当等综合金融服务,并出现网络织”2010化、移动化的发展趋势年)创新性互互联网金融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余额宝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为联网所谓“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代广大群众提供了互联网支付、互金融替传统支付,以P2P信贷代替传统联网借贷以及互联网理财等丰富(201存贷款业务,以众筹融资代替传统多样的金融服务1年至证券业务”的三大趋势今)

互联网金融继承了互联网“平等、开放、协作、透明、共享”的精神,体现了互联网“普惠大众”的宗旨,是丰富金融服务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方式、推动金融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业以及传统金融机构不断涉足网络金融,我国的金融体系也进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为普惠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1.2 金融实践中的困惑与普惠金融解决之道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金融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普惠金融”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金融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互联网+普惠金融”战略的核心是紧紧围绕“坚持开放共享、坚持融合创新、坚持变革转型、坚持引领跨越、坚持安全有序”五大基本原则,实现“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四大发展目标。

互联网金融虽然借助互联网技术,但绝不是简单地把金融产品平移到互联网平台。其最大意义在于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改进服务效率,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使边远贫困地区、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上的平等权益。互联网金融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减少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扩大金融服务受众的范围,提升服务质量,进而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具体的促进作用包括以下6个方面:

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的低成本、可持续特征使其成为普惠金融的最佳选择。低成本可能是互联网金融最显著的特征,其交易成本大约只有传统银行的20%。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整个交易过程都在网络上完成,边际交易成本极低,从而创新了成本低廉的融资模式。早在2000年,欧洲银行业测算其单笔业务的成本,营业网点为1.07美元,电话银行为0.54美元,ATM为0.27美元,而通过互联网则只需0.1美元。阿里金融小额贷款的申贷、支用、还贷等都在网络上进行,单笔操作成本仅有2.3元,远远低于传统银行的操作成本。由于交易成本的降低,互联网金融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二是扩大覆盖范围。互联网金融依托全天候覆盖全球的虚拟网点网络,可突破时空局限,覆盖到因偏远分散、信息太少而很难获得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不仅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金融需求,还直接缩小了城乡差别。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为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手机网民为5.94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在农村地区普及速度较快,这为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供了可能。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截至2013年3月底,该行通过“惠农通”方式在农村地区投放电子器具113.7万台,极大地满足了村民转账、消费、小额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的需要。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的门槛也大大降低,可以方便低收入阶层参与投资,这对中低收入者的财富增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是创新信贷技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传统的信贷技术包括财务报表类信贷技术、抵押担保类信贷技术、信用评分技术和关系类信贷技术等。小微企业、农民等社会弱势群体大多缺乏央行征信系统的信用记录,缺乏房地产等有效抵质押物,难以通过传统的信贷技术获取服务。而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是“大数据”,即通过技术手段分析客户交易的历史数据,了解客户的需求和交易行为,从而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互联网金融可以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做到可记录、可追溯、可验证,能够卓有成效地帮助传统金融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利用大数据来加快征信体系建设,进而提升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例如阿里金融的小微信贷技术,通过在自己平台上所掌握的贷款客户过去的商品和货物的交易记录、账户数量、还款情况以及行为习惯等,进行内部的信用评级和风险计算,这样就解决了传统银行很难解决的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问题。又比如P2P网络借贷平台,帮助资金供需双方在该平台上通过数据筛选实现直接交易,供需双方信息几乎完全对称,从而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

四是拓展金融服务边界。互联网金融的平台经济、规模经济特征有利于发展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将网民的“碎片化资金”以某种方式整合起来,降低了服务门槛,为更多的人提供金融服务。这种规模经济、平台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金融这种商业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一步助推普惠金融的发展。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的统计数据,全球有27亿成年人得不到任何正规的金融服务。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被排斥在正规金融服务门槛之外。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帮助更多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务,而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也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

五是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互联网金融能够促进金融业的竞争,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必须承认,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与传统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是一种有效互补的关系,不仅可以增强金融市场活力,拓展和完善金融产业链,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金融业整体附加值,支持并服务于经济发展转型。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金融,能够迅速地动态了解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这就有助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还可激励民间力量,引导民间金融向阳光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我国民间借贷资本数额庞大,长期缺乏高效合理的投资渠道,游离于正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通过规范发展包括P2P网贷、众筹融资等形式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于国家鼓励的领域,甚至是普惠金融项目,遏制高利贷,盘活民间资金存量,使民间资本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六是扩大消费需求。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地满足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包括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可以满足电子商务对支付方便、快捷、安全性的要求;反过来,电商所需的创业融资、周转融资和消费融资需求,也促进了网络小贷、众筹融资、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发展。1.3 “经济新常态”下的普惠金融“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期间,转型创新发展将成为我国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和关键。在这期间,金融行业将呈现“百花齐放”的新业态竞争的局面。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依托于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APP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多个金融领域实现普及。

展望新业态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以下三点可以肯定(事实上也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界定):第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各有侧重、相互促进;第二,互联网金融应该在现有法律的框架下包容化鼓励发展,在创新发展的同时更要确保风险的防范;第三,互联网金融不仅要从降低融资成本上做文章,还要从便捷性、安全性等多个方面谋求创新,真正助力小微企业的发展和民众创业、生活的基本需求。

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有很强的重叠性。互联网金融并不只是简单地把金融产品平移到互联网平台,而是旨在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改进服务效率,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而普惠金融的宗旨是通过金融创新,使边远贫穷地区、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分享到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因此,二者的根本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可谓“不谋而合”。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普惠金融的实现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普惠金融的发展不是一味地“做慈善、搞平均”,而是需要借助市场化的路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数字化金融已呈现出货币形态数字化、金融业务信息化、金融服务移动化的显著特点,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已逐步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正常运转,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尝试创新,已证明互联网金融可以成为金融新业态局面下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快推进普惠金融事业的前景十分光明。

普惠金融的提出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普惠金融”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该项事业的成效将直接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与否,势必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话题。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核心是创新。以往对于创新,从政府到市场给予的包容度还不是足够高,但借助普惠金融发展等深化改革的倒逼机制,创新的力量将被更深一步地激发出来,互联网金融也必将迎来新的提速阶段。

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互联网+”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将“互联网+普惠金融”列为重点行动之一。《“互联网+”指导意见》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

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监管分工、业态模式、配套措施等。《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金融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发挥了现有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了大门。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创新发展,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

2016年1月15日,国务院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力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增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规划》提出:积极引导各类普惠金融服务主体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延伸服务半径,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根据《“互联网+”指导意见》、《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和《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相关的技术手段,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可以在更广泛的地区提供便利的存贷款、支付结算、信用中介平台等金融服务,拓宽普惠金融服务范围,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提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个人的投融资需求,有效地实现普惠金融。第2章Chapter Two 普惠金融的基石:互联网的力量2.1 “互联网+”引领金融变革

2.1.1 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哲学

说起互联网思维,最为著名的案例是2012年央视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代表新兴互联网产业的马云与代表传统商业产业的王健林豪赌1个亿。王健林说:“2020年,10年后,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占到50%,我给马云1个亿;如果没到,他还我1个亿。”这一度被认为是新兴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企业的挑战宣言书。虽然后来王健林直言,这个赌局只是一个玩笑。但是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思维风起云涌,并且大都冠以马云说、李彦宏说等。那么,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百度掌门人李彦宏的论述:“我们这些企业家今后要有互联网思维,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要用互联网思维去想问题。”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起,互联网思维引起了各方的不断探讨,一些著名的论述如表2-1所示。

表2-1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几个论述提出内容出处者雷军在2013广东(国际)电雷子商务大会上《关于互联网雷七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军思维如何改造传统行业》的演讲曾四大精神:曾鸣在长江商学院关于《互鸣平等、开放、互动、迭代联网本质》的演讲周四点:《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鸿1.用户至上;2.体验为王;法论》(中信出版社)3.免费的商业模式;4.颠覆式创新祎张海尔集团2014互联网创新大三点:瑞会关于《互联网思维的海尔零距离、网络化、生态圈敏不需要怎样的人》的演讲九思维:赵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大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机械工业出版社)伟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

总结以上观点,互联网思维带给当代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的核心启示其实可以归纳为一点,那就是:极致的用户体验。

1.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至上

自从有了现代商业,企业家就不断地提出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为上帝。那么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至上论又有什么不同呢?笔者认为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广度与深度。

教科书告诉我们,商业企业应遵循“二八定律”,即1897年由意大利数学家帕累托所提出的帕累托分布——20%的客户往往为企业贡献80%的利润,也就是规模经济法则。根据这个定律,由于企业产品的边际成本随着规模增加而不断下降,企业借此可以扩大利润。直到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2004年首次提出了长尾(Long Tail)的概念,他认为:“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互联网让这种概念变成了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实现,让我们有能力开发长尾市场。以著名的余额宝为例,截至2015年年底,余额宝的累计用户规模达2.6亿,成为全球市场客户数量最大的基金,不过其人均持有量不过2387元,不到2014年年底全国居民人均储蓄的1/10。但是,正是每个用户一点一滴的贡献,与余额宝对接的天弘基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基金公司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同时也是全球拥有客户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互联网时代,即使不被看好的“屌丝”群体,也有可能逆袭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这就是余额宝带给我们的启示。

同时,借助技术支持,互联网时代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细分化、差异化的服务。借助信息的互联互通,我们可以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开发更深层次的服务,典型的代表是阿里金融。一般对于小商户,银行不会为了他们去取几万元的贷款就配备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由于小商户轻资产的特点,又无法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而阿里金融正是看中了这一特点,借助互联网收集商户的经营实时数据,针对不同类型的商户建立起相应的定价模型,进行评级并发放信用贷款。这样,一方面为自己的电商平台积攒了大量商户资源,增强了商户黏性;另一方面也为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支持。

2.极致体验

极致体验是什么?就是把产品服务做到极致,做到超越用户预期。

首先,传统的商业竞争由于无法让产品直接呈现给消费者,所以更多的竞争是渠道之争。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电商平台的兴起,可以让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同时好的产品会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吸引客户,因此产品服务本身就成为企业赢得消费者的最重要的竞争力。这一趋势对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尤为深远。银行(Bank)一词脱胎于板凳(Bench),所谓板凳就是银行发源时,所在的办公地点。直到现在,我们的银行业还是主要以客户到银行办理业务为主,同时要签很多字、走很多流程才能办理好业务。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都被改变,互联网为人们略去了繁文缛节,让交易双方直接互联。比如支付宝最初解决的其实是外贸时差问题。由于中国和美国的银行营业时间差距很大,为外贸转款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而通过第三方的形式,支付宝帮助外贸商户实现了无障碍转款,这正是支付宝最初的商业模式。

后来支付宝将这项业务模式运用于解决电商发展中的关键障碍——商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电商平台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回望过去,这其实是由于商业银行服务不到位,为支付宝的崛起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样受到互联网冲击的是传统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工商银行的物理网点数量减少了128个,网点的员工数量缩减了10%。这种渠道优势的消失使得传统金融企业需要更加专注于自身的产品服务质量,同时要努力改变重资产的现状,否则将会在互联网时代付出惨痛的代价。

其次,做到超越用户预期,关键是要抓住客户的敏感点。借助大数据的力量,今天我们可以做到为客户提供精准细致的服务,特别是在金融领域。比如以往面对学生的消费贷款项目由于风险太大而且不可控制,中国银监会在2009年叫停了学生信用卡业务,但是淘宝旗下的“花呗”和京东旗下的“京东白条”却能够通过大数据的力量,准确分析用户的偿还能力,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广受欢迎,用户数量均已破千万。

另一种既能为客户打造极致体验,又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互联网哲学是免费经济学,这一概念同样由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传统商业也有所谓的免费哲学,但是这种免费哲学通常是建立在交叉补贴之上的,即通过一项免费服务吸引消费者,取得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然后利用其后续的配套服务获取利润。安德森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将迎来真正的免费时代。由于互联网使得产品的边际成本趋向于零,因此商品和服务走向免费是大势所趋。比如诸多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展的“存贷汇”的类似业务,这些公司通过各种各样的“宝宝”类产品实现“存”的业务,通过大数据金融和信用P2P实现“贷”的业务,通过平台用户之间的免费转账实现“汇”的业务。由于互联网企业的轻资产特性,以至于这些业务的边际成本均趋向于零,不仅十分方便,而且均不收取服务费。同时,借助巨大的协同效应,互联网平台通过收取通道费用,将客户导流到其他增值业务等方式赚取利润。

2.1.2 “互联网+”——互联网时代的行动指南

如何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实践中去呢?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作的有关“互联网+”行动计划,正是将互联网思维与各行各业相结合的重要方法论指引。形式上,“互联网+”是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互结合,实现现实信息的数据化。实质上,则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释放数据在信息社会的巨大生产力,激发经济活力,推动经济进一步提质增效发展。

实现“互联网+”中的“+”关键在于创新,而这一创新过程包括技术、理念、思维、模式等诸多方面。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首先是跨界融合。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平等、开放,因而传统的行业界限、组织界限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模糊。促进行业间的融合,从而在不同的传统行业之间爆发出新的活力,是“互联网+”带给社会的最初的,也是最自然的变革。其次是重塑结构。随着变革不断深入,社会形态、商业结构都将因“互联网+”而发生深刻的改变,新的社会生态圈不断涌现,这将是互联网带给社会的更高级的、深远的改变。

在“互联网+”时代,一切变革的本源是尊重人性。因为一方面,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科技进步、文化进步的最根本力量;另一方面,“互联网+”引发社会变革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是发挥人性的创造力与对于人性体验的满足。正如600余年前,欧洲的大艺术家发起了一项伟大的运动,让人类摆脱了封建宗教的束缚,让人性的光辉重新照耀大地。今天,我们在创造性地运用“互联网+”重塑社会生态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体验需求。互联网让商业回归人性,“互联网+”下的人类社会或许正在迎来第二次“文艺复兴”。

2.1.3 “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

如果说“互联网+”重构了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其在金融领域引发的变革同样不亚于一场地震。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不到一年时间,余额宝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内资本市场历史上首只规模超千亿元的基金产品;同时,其用户数量接近3000万户,让天弘基金快速成长为稳坐国内基金规模前三的业内巨头。一支基于互联网的基金产品,仅凭一己之力搅动了中国的整个金融市场。要想解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就需要分析互联网在金融领域中的作用。抛开各式各样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本身在金融领域的作用主要有三类。

1.渠道功能

互联网最为本质的特征是让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之间的互动更加高效,对于金融也不例外。互联网在企业与人、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之间搭起了便捷的桥梁。以网上银行为例,原来许多业务都需要客户亲临柜台办理,现在商业银行把自己的网点搬到网上,借助互联网实现客户与银行之间的沟通。

2.信息来源

互联网作为信息来源,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了不同服务产品之间的横向比较信息,另一方面也为金融企业提供了原本不易获得的信息。比如阿里金融,借助淘宝平台获得了许多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从而为借贷行为提供了依据。如果按照原有贷款标准逐个调查,对于金融企业来说,成本将会变得无法承受。

3.中介功能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和借贷交易,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地撮合资金的供需双方。比如当下火热的P2P与众筹,就是典型的以互联网为中介的金融业务。

根据互联网在金融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断言,在未来,互联网金融必然呈现两大特征:金融大融合与金融服务普惠化。

1.金融大融合

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个人与网络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伴随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不断模糊,掌握着海量入口资源与客户资源的互联网企业在资金支持下开始具备开展金融服务的条件。同时,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牌照限制不断放开,以第三方支付、金融电商等业务起家的企业开始慢慢发展出一套完整的金融服务框架。互联网也催生了一站式金融服务与金融混业的发展。对客户而言,通过一个金融综合账户,实现资金管理、消费支付、投资理财、资金借贷等所有金融服务,将会成为互联网时代最主要的需求。对企业而言,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混业经营,可以实现内部资源的高效共享,节约成本,同时也为客户提供周到全面的服务。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金融大融合无疑是金融服务发展的主流趋势,而国内包括平安集团、工商银行、中信集团、国泰君安等大型综合金融集团也不断地在这一方向探索实践,“全能平台”、“综合金融”的美好愿景或许正在向我们一步步走来。

2.金融服务普惠化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和借贷交易,核心是对风险进行精确定价。在传统的金融活动中,通常采取的是比较粗放的定价方式。比如在贷款业务中,通常由商业银行对企业的历史财务状况进行评判,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使得银行不得不对贷款业务极度审慎。同时,限于人力、物力,银行只能为非常有限的对象(通常是那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而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低成本的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使得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借助大量的量化模型,我们可以对风险实现更加精确的定价。比如可以根据企业的实时运营信息判断企业的资金需求以及偿债能力,结合这些指标发放贷款;可以根据个人状况的实时变化,例如年龄、偏好等,为其提供相应的投资理财服务。因此,开发传统金融业无法顾及的市场,实践服务于更为广大的人群的普惠金融,将会是“互联网+”带给金融业的又一大蓝海。

可以说金融业与互联网相互交融,引领金融服务融合化,实现普惠金融,已经是不可违的大势。拥抱互联网,寻找自身行业的“互联网+”,是所有金融企业发展必须思考的内容。否则就会如万科董事长王石所言:“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是你不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跟你的行业结合起来。最终淘汰你的还是你的同行,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把互联网跟自己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淘汰了你。”2.2 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核心技术

2.2.1 大数据与云计算

1.站在数据之巅

关于大数据(Big Data)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01年来自美国META咨询集团(如今的Gartner集团)的分析师道格莱尼(Doug Laney)的研究报告。他在这篇报告中提出了3V模型,即认为数据容量大、数据传递速度高,以及数据种类和数据源多是新世纪数据管理的特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对于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造成的。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一直都充满着数据,但是在以前,这些数据是零散的、随机的、没有任何规律的,对于我们的实践毫无用处。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现实中的生活方式带入了网络世界;而在虚拟世界中,原本杂乱无章的数据变得有序、具备分析价值并且能指引我们的实践。但是,在0和1的世界中,要描述出一个多彩的人类社会需要海量的数据,其规模远远超出我们的处理能力。荷兰教授Chris Snijders为大数据下了一个定义,即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因此,大数据的特点决定了利用其进行分析决策要求我们采用全新的模式、更加优化的流程对数据进行挖掘处理。而我们手中的工具,就是云计算。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其最初旨在通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过程分拆成一个一个小的子过程,利用多服务器组搜索,执行之后将结果反馈给用户。通过这一分布式计算过程,就能将原来几乎无法处理的大数据处理过程零碎化后进行处理。随着相应技术的发展,当前的云计算技术主要基于一个服务资源共享池,包括服务器空间、网络接口、安全等服务。云计算服务的使用者可以以非常廉价的成本使用这些资源。云计算的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种:(1)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服务商将硬件,比如存储空间、I/O接口等出租给客户使用。(2)PaaS(平台即服务),服务商建立一个提供多种资源的开发环境平台,然后将这一平台租用给客户,客户可以基于平台开发自己的产品。(3)SaaS(软件即服务),服务商为客户提供定制软件功能服务。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对于现代金融业的意义有三点:(1)提升企业内部资源互通效率。金融企业的特点是信息数据量庞大,但是内部共享效率低下。云计算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资源平台,在不违反相关监管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提高企业服务水平。(2)实现电子化服务,降低成本。通过将现有的服务搬到“云”上,实现由重资产向轻资产的转变,金融企业可以大幅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3)推动金融创新。云计算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大大拓宽了金融业的能力边界。随着云技术兴起的一系列金融创新,既满足了人们的金融需求,也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激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2.大数据与普惠金融

金融业就其行业天然特点而言,实际上是非常适合于开展基于大数据的业务的。以银行为例,由于银行是金融系统的中坚力量,个人、企业几乎都需要与银行打交道。在业务往来中,银行系统积累了海量的信息数据和财务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对于个人,我们可以对人口信息、消费水平、风险偏好水平等进行量化分析;对于企业,我们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上下游供应链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而对于这些信息的挖掘、分析、处理,为实现惠及更多群体的普惠金融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信息化的决策服务过程相比于传统模式有着显著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边际成本低,客户体验好。只要建立起了大数据模型,就可以完全依靠机器产生决策,其边际成本趋向于零,一方面由于人力成本减少,降低了整体服务成本;另一方面,原本繁复的审批流程被缩短到分钟级别,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比如美国企业Kabbage的信用评价模型,号称在7分钟之内就能生成一份客户的信用评价报告,这在传统信用调查中是不可想象的。(2)决策科学,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定价,其数据来源非常广泛,包括传统定价中许多不易获取的数据,其定价会相对更加精确;其次,风险防范方面,借助沉淀在网络上海量的闭环信息,大数据分析可以提前发现异常,有效控制风险;最后,由于大数据决策的客观性,避免了人为因素对于决策的影响,有效解决了传统金融中的内部控制问题。(3)服务精准灵活。传统金融业的服务往往是标准化的,这主要是由于非标准化业务会大幅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如今,借助大数据的力量,金融企业完全有能力为客户设计更加个性化、高效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一方面,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制订自己的财务规划;另一方面,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也会因此大大提升。

目前在我国,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成本高、风险高”。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决策评价体系人为因素较多,导致决策流程冗长、惠及面窄。同时,由于目前金融服务都是基于过去的信息,比如已经披露的财务报表等,导致信息传递时滞长、决策效率低,在普惠金融的实践中,极易引发道德风险。而大数据金融的三大优势,一方面通过开发高效灵活的授信量化模型,大幅降低普惠金融的事前决策成本;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实时在线监测,提前预知风险,降低普惠金融的事后风险。因此,大数据、云计算必将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最重要的技术支撑。

诚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也面临着模型准确度不高、初期研发投入大、可借鉴经验少等风险,但是,在一些领域,大数据金融已经显现出相当的威力。目前,大数据普惠金融比较热门的模式是借助大数据对个人或者企业进行信用量化,将传统的抵押贷款转化为信用贷款。这种模式利用大数据信用评价模型,建立起融资平台,为企业提供信用贷款。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阿里金融。基于淘宝电商平台所获得的海量数据,借助于自行开发的信用模型,阿里可以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偿还水平实现精准的风险定价。同时对于淘宝用户,阿里也可以根据其消费数据,评价其信用消费能力,向其发放消费贷款,使金融服务惠及传统金融业覆盖不到的人群。

有人会问,阿里金融的基础是其较为成熟的电商平台,那么如果没有电商平台,是不是就不可以开展相应的业务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美国互联网金融企业Kabbage就借助社交+物流+商业预付款模式,实现了惠及广大电商群体的金融服务。

Kabbage是一家专门为电商提供运营资金支持的企业,它创立于2008年年底。其创始人发现,美国电商平台上的很多小规模网店在发展过程中常常遇到资金周转方面的问题,而由于这些网店并没有太多固定资产,所以无法申请到抵押贷款。正是看中了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Kabbage在2009年上线,利用从Google Analytics得到的网店信息、从QuickBooks得到的账目信息,以及从UPS得到的物流货运信息,构建起自己独特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采取一种类似贷款的商业预付款模式实现收入。

这种商业预付款与传统贷款有两点不同。首先,商业预付款是一种商业行为。Kabbage向商户预付一部分款项来购买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部分销售收入。由于商业预付款的成本远远高于贷款利率,采用这样一种预付款模式一方面增加了Kabbage的收入,另一方面规避了有关高利贷的监管约束。其次,预付款协议双方通常会约定,商户会按照营业收入的实际发生额的一定比例支付预付款费用,特别当商户出现短期经营困难时,费用相应降低,这也为商户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后来,Kabbage又推出了Social Klimbling服务,这项服务鼓励客户将自己的账户和社交账号如Facebook和Twitter关联起来,创造性地把社交网络数据接入自己的征信系统,颠覆了传统的信用评价体系。其具体做法是:某网店先将自己的Kabbage账户与已有的Facebook或者Twitter账户进行链接,然后Kabbage在后台迅速通过抓取社交网站数据,生成该商户的信用评价结果。比如当申请人的粉丝数增加时,其发布内容获得的转发和评论越多;或者点赞数越多时,申请人的贷款额度会随之上升。

这样一来,首先,Kabbage帮助商户将潜在的客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使得商户不会因为没有现金流收入,而使得原本很受欢迎的产品营销因资金缺乏而受阻,这在现有的信用评价体系中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其次,这种模式使得商户更加愿意与其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降低了坏账风险,同时惠及贷款方、商户以及客户;最后,当越来越多的商户关联了他们的社交网络账户后,Kabbage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深层次处理,对风险进行更加精确的量化,以提升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

正是这样一种革命性地引入多种信用评级指标,高效利用大数据重构信用体系,结合商业预付款模式,Kabbage准确地找到了市场需求,实现了云计算与金融的完美结合,开辟了互联网金融的新时代。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周小川行长指出,切实推动包容性金融发展,让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对风险进行精确定价。互联网则为普惠金融的实践提供了条件,借助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技术,我们可以利用原本散乱零碎的信息,实现对金融活动风险的精确量化。随着这些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在迅速进入“一切数据皆有价值”的时代。

2.2.2 移动互联网

所谓移动互联网,就是指人们利用移动终端,比如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者Wi-Fi等其他形式的无线网络,访问互联网的技术。早在2010年,国际电信联盟就有报告指出,按照当时的增长速度,在2015年之前人们通过移动终端访问网络的规模将会超过传统的PC终端。结果在2014年1月,统计表明,美国移动终端的网络访问量就已经超过了PC终端。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爆炸性增长起始于200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8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9.46亿户,手机上网总数超过9亿户,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69.5%。

传统互联网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它们奠定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1)连接人与信息。这是互联网兴起时最早的商业模式,以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及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为代表,它们为用户在网络上迅速寻找所需信息、获取最新消息提供了便利,同时借助广告投放、搜索推广等获取收入。(2)连接人与人。以Facebook、腾讯QQ、Twitter为代表,互联网不再单纯提供信息服务,而是将人类社会中的活动开始网络化。2004年,Facebook上线,宣告着互联网社交的兴起,将人与人随时随地相互连接起来。(3)连接人与物。以亚马逊、淘宝网为代表的电商,将传统的货物贸易搬到了互联网上,从而实现了人与商品之间的直接对接。(4)提供娱乐服务。比如YouTube、优酷等视频网站。

移动互联网除了具备传统互联网的功能,还具备一项独特的功能,就是连接人与其周围所有信息,实现人与周边的互动。这是由移动互联网本身的要素决定的。移动互联网有三大要素:人、地点、周围。人即终端,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以及入口访问互联网,正如前文提到的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因此入口成为移动互联网中最宝贵的资源。地点,即通过定位功能确定人的位置,然后将虚拟世界中的地点与现实世界中的地点通过移动互联网相互连接。周围,即人的周围,当虚拟世界中的人与现实世界中的人在移动互联网的帮助下重合的时候,互联网上积累的关于现实中的海量的信息便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传递给人,从而实现人与周围世界的数字化互动。

当前在我国,以银行“划红线”拒贷为代表的金融排斥是阻碍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其核心原因在于资金融入和融出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由于信息采集渠道闭塞、信息采集成本高的原因,导致其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即只为有信誉、有实力的大机构提供金融资源。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则为金融企业收集必要的信息提供了一条宽广的渠道。借助移动互联网,人们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一部分信息向金融机构披露,同时金融机构也可以高效地获取自己所需的定价数据,从而可以以此为据,向更为广大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英国的保险公司Ingenie就是成功运用移动互联网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的代表。

英国的Ingenie保险公司就是一家应用移动互联网实现对汽车保险进行定价,并且通过社交鼓励安全驾车的互联网金融公司。Ingenie成立于2011年,其创始人观察到年轻人驾车的事故率比较高,同时传统车险对于保险费率的定价通常是基于对整个年轻群体的统计结果制定的,导致年轻司机驾车的负担比较重。因此,Ingenie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保险定价相结合,研发出专门针对年轻人的一款基于行车参数的保险产品。其产品包括一个黑盒子和手机APP(见图2-1),其中黑盒子内部布置了数个传感器。客户将黑盒子安装在车上以后,通过这些传感器可以采集行车中的车速、刹车频率、转弯时的行车参数等。安装于手机上的APP将会定时采集黑盒子的数据,并通过移动互联网将这些数据传到云服务器上。Ingenie通过量化模型对驾驶者的驾车习惯、行车安全性做出量化考核,而这一考核将会作为保险费用的制定依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