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场卫生、消毒和防疫手册(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4 13:37:34

点击下载

作者:赵朴、魏刚才、阿不都热衣木·赛提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牛场卫生、消毒和防疫手册(黄)

牛场卫生、消毒和防疫手册(黄)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牛场卫生、消毒和防疫手册(黄)作者:赵朴,魏刚才,阿不都热衣木·赛提[主编]排版:昷一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6-01ISBN:9787122231147本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牛场疫病的类型特点、现状及危害一、牛场疫病的类型特点

由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并具有可传染性的疾病统称为疫病,疫病可以分为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一)传染病

由致病性细菌、病毒、霉形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侵袭机体引起牛发生疾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传染病的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亦具有一些共同特性,即是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存在。如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没有口蹄疫病毒就不会发生口蹄疫;从传染病病牛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康牛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像这样使疾病从病牛传染给健康牛的现象,就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当条件适宜时,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散播,形成流行;在传染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改变,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这种改变可以用血清学方法等特异性反应检查出来;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感染该种传染病;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该种病特征性的综合症状和一定的潜伏期及病程经过。根据上述这些特性可与其他非传染病相区别。这类疾病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往往引起大批动物发病,甚至死亡,生产性能受到严重影响,从而造成巨大损失。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病原微生物在其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以某些动物的机体作为生长繁殖的场所,过寄生生活,并不断侵入新的寄生机体,亦即不断传播的特性。这样其物种才能保持下来,否则就会被消灭。而牛为了自卫形成了各种防御机能以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侵犯。在感染过程中,病原微生物和动物体之间的这种矛盾运动,根据双方力量的对比和相互作用的条件不同而表现不同的形式: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比较弱时,动物体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就称为显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呈现任何症状,亦即动物与病原体之间的斗争处于暂时的、相对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者。健康带菌是隐性感染的结果,但隐性感染是否造成带菌现象须视具体情况而定;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若动物体的身体条件不适合于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该侵入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这种状态就称为抗感染免疫。换句话说,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亦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感染和抗感染免疫是病原微生物和机体斗争过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但它们并不是互相孤立的,感染过程必然随伴着相应的免疫反应,二者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并随着病原微生物和机体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而相互转化,这就是决定感染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内在因素。了解感染和免疫的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掌握其转化的条件,对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具有重大意义。

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牛群。这三个环节只有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才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其中缺少任意一个环节,传染病都不能流行和传播。了解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因素,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传染源(传染来源) 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来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牛和带菌(毒)动物。动物受感染后,可以表现为患病和携带病原两种状态,因此传染源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患病动物。病牛是重要的传染源。不同病期的病牛,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不相同。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牛因能排出病原体且具有症状,尤其是在急性过程或者病程加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因此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也最大。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牛是否具有传染源的作用,则随病种不同而异。病牛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不同传染病传染期长短不同。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期的长短来制订的。为了控制传染源,对病牛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

②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如已明确所带病原体的性质,也可以相应地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不及病牛,但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有时可成为十分重要的传染源,如果检疫不严,还可以随动物的运输散播到其他地区,造成新的爆发或流行。病原携带者一般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在这一时期,大多数传染病不能起传染源的作用,但有少数传染病在潜伏期后期能够排出病原体)、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在临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一般来说,这个时期的传染性已逐渐减少或已无传染性了。但还有不少传染病等在临诊痊愈的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和健康病原携带者(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三类。

另外,还应该注意疫源地。在发生传染病的地区,不仅是病牛和带菌者散播病原体,所有可能已接触病牛的可疑牛群和该范围以内的环境、饲料、用具和牛舍等也有病原体污染。这种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疫源地具有向外传播病原的条件,因此可能威胁其他地区的安全。疫源地除包括传染源(传染源则仅仅是指带有病原体和排出病原体的温血动物)之外,还包括被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等。所以,在防疫方面,对传染源要进行隔离、治疗和处理;而对疫源地除以上措施外,还应包括污染环境的消毒,杜绝各种传播媒介,防止易感动物感染等一系列综合措施。目的在于阻止疫源地内传染病的蔓延和杜绝向外散播,防止新疫源地的出现,保护广大的受威胁区和安全区。(2)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研究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切断病原体继续传播的途径,防止易感动物受传染,这是防治牛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①直接接触传播。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啄斗等)而引起的传播方式。仅能以直接接触而传播的传染病,其流行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形成明显的链锁状。这种方式使疾病的传播受到限制,一般不易造成广泛的流行。

②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可能是生物(媒介者),也可能是无生命的物体(媒介物)。大多数传染病如口蹄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以及传染性鼻气管炎等以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也可称为接触性传染病。

间接接触一般通过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污染的饲料和水、污染的土壤、活的媒介物(节肢动物,如蚊、蠓、蝇、蜱等;野生动物;人类)以及兽医体温计、注射针头以及其他器械的消毒不严而传播。(3)易感的牛群 该地区牛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百分率和易感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传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以及疫病的严重程度。牛的易感性高低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牛体的遗传特征、疾病流行之后的特异免疫等因素。同时,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因素也都可能直接影响到牛群的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

①内在因素。不同的品种或品系牛,对传染病抵抗力存在差别,这往往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这也是抗病育种的结果。

②外界因素。各种饲养管理因素包括饲料质量、牛舍卫生、粪便处理、拥挤、饥饿断水以及隔离检疫等都是与疫病发生有关的重要因素。

③特异免疫状态。在某些疾病流行时,牛群中易感性最高的个体易于死亡,余下的牛、或已耐过,或经过无症状传染都获得了特异免疫力。所以在发生疾病流行之后该地区牛群的易感性降低,疾病会停止流行。此种免疫的牛所生的后代常有先天性被动免疫,在幼龄时期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力。牛免疫性并不要求牛群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有抵抗力的,如果有抵抗力的动物所占比例,一旦引进病原体后出现疾病的危险性就较小,通过接触可能只出现少数散发的病例。因此,发生流行的可能性不仅取决于牛群中有抵抗力的个体数,而且也与牛群中个体间接触的频率有关。一般如果牛群中有70%~80%是有抵抗力的,就不能发生大规模的爆发流行。这个事实可以解释为什么通过免疫接种牛群常能获得良好的保护,尽管不是100%的易感动物都进行了免疫接种,或是应用集体免疫后不是所有动物都获得了免疫力。当新的易感动物被引入一个牛群中时,牛群免疫性的水平可能会出现变化,这些变化就是使牛群免疫性逐渐降低以致引起流行。

2.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在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根据在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即流行强度),可区分为散发性(发病数目不多,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候里只有个别地零星地散在发生)、地方流行性(小规模流行的牛传染病)、流行性(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牛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和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3.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1)季节性 某些牛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出现季节性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一是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这对那些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是不利的。例如炎热的气候和强烈的日光暴晒,可使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病毒很快失去活力,因此,病毒病的流行一般在夏季减缓和平息。二是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如节肢动物)的影响。夏秋炎热季节,蝇、蚊、蠓类等吸血昆虫大量孳生,活动频繁,凡是能由它们传播的疾病,都较易发生,如牛的副红细胞体病等;三是季节对牛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季节变化,主要是气温和饲料的变化,对牛抵抗力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对于由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尤其明显。如在寒冬或初春,容易发生某些呼吸道传染病等。寒冷季节突然的寒流容易引起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2)周期性 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常以数年计),还可能表现为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易感牛除发病死亡或淘汰以外,其余由于患病康复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因而使流行逐渐停息。但是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免疫力逐渐消失,或新的一代出生,或引进外来的易感牛,使牛群易感性再度增高,结果可能重新爆发流行。由于牛每年更新或流动的数目很大,疾病可以每年流行,周期性一般并不明显。

4.传染病的发展阶段(1)潜伏期 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不同的传染病其潜伏期的长短常常是不相同的,就是同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也有很大的变动范围。这是由于不同的动物种属、品种或个体的易感性是不一致的,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和侵入途径、部位等情况有所不同也可导致出现差异,但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例如牛的轮状病毒病的潜伏期为18~96小时,牛副流感的潜伏期为2~5天。一般来说,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差异范围较小;慢性传染病以及症状不很显著的传染病其潜伏期差异较大,常不规则。同一种传染病潜伏期短的,疾病经过常较严重;反之,潜伏期延长时,病程亦常较轻缓。从流行病学的观点来看,处于潜伏期中的动物之所以值得注意,主要是因为它们可能是传染的来源。(2)前驱期 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从多数传染病来说,这个时期仅可察觉出一般的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各种传染病和各个病例的前驱期长短不一,通常只有数小时至1~2天。(3)明显(发病)期 前驱期之后,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这个阶段因为很多有代表性的特征性症状相继出现,在诊断上比较容易识别。(4)转归期(恢复期) 病原体和动物体这一对矛盾,在传染过程中依据一定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能增强,或动物体的抵抗力减退,则传染过程以动物死亡为转归。如果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则机体便逐步恢复健康,表现为临诊症状逐渐消退,体内的病理变化逐渐减弱,正常的生理机能逐步恢复。机体在一定时期保留免疫学特性。在病后一定时间内还有带菌(毒)排菌(毒)现象存在,但最后病原体可被消灭清除。

传染病的病程长短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和病原体的致病力等因素,同一种传染病的病程并不是经常不变的,一个类型常易转变为另一个类型。(二)寄生虫病

在两种生物之间,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体为居住条件,夺取其营养,并造成其不同程度的危害的现象,称为“寄生生活”,过着这种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虫”。由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被寄生虫寄生的人和动物,称为寄生虫的宿主。寄生虫病的种类很多,分布很广,常以隐蔽的方式危害畜禽的健康,不仅影响幼龄动物的生长发育,降低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而且还可造成大批动物的死亡,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1.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

牛寄生虫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方面的条件,但还要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在牛体内寄生的各种寄生虫,常常是通过牛的血液、粪、尿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将寄生虫生活史的某一个阶段(如虫体、虫卵或幼虫)带到外界环境中,再经过一定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宿主体内寄生,不断地循环下去。(2)牛寄生虫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寄生虫发生和流行有三大条件是易感动物(各种寄生虫均有其各自的易感动物)、传染源(包括病牛、带虫者、保虫宿主、延续宿主等,在其体内有成虫、幼虫或虫卵,并要有一定的毒力和数量)和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线、土壤、植被、饲料、饮水、寄生条件、饲养管理,宿主的体质、年龄,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的存在等,关系都非常密切),三者缺一不可。(3)牛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 一是经口感染,这是主要途径,如球虫病、蛔虫病、绦虫病等,都是通过这条途径感染的;二是经皮肤感染,感染性幼虫主动钻入宿主健康皮肤而感染,如螨虫病;三是接触感染,如外寄生虫总是通过病牛和健康牛的直接接触或通过病牛的用具、牛舍、栏具、垫草等接触而感染。

2.外界环境因素与寄生虫的关系

寄生虫都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生存,各种环境因素必然对其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环境条件可能适宜于某种寄生虫的生存,而另一些环境条件则可能抑制其生命活动,甚至能将其杀灭。外界环境条件及饲养管理情况,对牛的生理机能和抗病能力也有很大影响,如不合理的饲养,缺乏运动,牛舍通风换气不良,过于潮湿和拥挤,粪尿不经常清除,缺乏阳光照射等,都会降低牛的抵抗力,而有利于寄生虫的生存和传播。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对控制和消灭牛寄生虫病是十分必要的。二、牛场疫病的现状(一)老病再度回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危害严重的动物传染病(包括牛传染病)开展了大规模的防制,除了彻底消灭牛瘟和牛肺疫外,还使许多在我国长期流行的传染病(如结核病、炭疽、布氏杆菌病、口蹄疫等)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近年来,口蹄疫、结核病、炭疽、布氏杆菌病等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呈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再度回升的老病中,不少都是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威胁的人兽共患病。以结核病为例,近年来,奶牛的个体养殖户不断增多,秸秆饲料得到有效利用,农村养牛、养羊的数量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人们往往只注意一时的经济利益,不按规定对牛群实施结核病的检疫、隔离、消毒等综合性防疫措施,这就为结核病的散播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结核病的疫情已呈上升趋势,病牛检出率增高,有些新建牛场结核病牛检出数目也较多。牛结核病的流行,增加了人感染的机会,两者呈平行关系。因此,结核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人类每年以传染病而亡故的首位病因。又如炭疽,据报道,目前在全国21个省(区)中,家畜经常有散发性炭疽病流行,且不时引起人群中爆发炭疽病,甚至流行。炭疽病原体所产生的芽孢,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特别强大,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在兽墓内的土壤中可存活34年以上)。目前,由于土地资源的广泛开发和环境的改造,各类物资的频繁交流,增加了牛羊接触炭疽病原体的机会,如果放松了以往坚持进行的免疫接种,就容易造成炭疽病的爆发。(二)新病增多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发展迅速,从国外引进种畜(禽)和动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因为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而且配套措施不足,使牛疫病旧病尚未根除新病又开始出现。当前发生率较高的牛病,主要有轮状病毒感染、口蹄疫、恶性卡他热冠状病毒感染、大肠杆菌病、牛流行热等疫病。另外,还致使诸如牛蓝舌病、赤羽病、牛黏膜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梅迪-维斯纳病等疾病传入我国。这些新出现的牛羊传染病,有些目前仅在局部地区出现,尚未引起广泛传播流行,有些则仅在血清学检查时为阳性反应,尚未出现有临床症状的病畜,但这类疾病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在防制工作中绝不能掉以轻心。大肠杆菌O157:H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Pmorrhagic E.CoIi,EHEC),产生志贺毒素样细胞毒素,主要引起出血性便,人和动物都可发病,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水而感染。该菌可寄生于动物肠道内,动物类便处理不当,屠宰时不按照兽医卫生要求进行操作,就会使人或其他动物以及肉品受到污染。据资料报道,已在牛肉、猪肉、羊肉和禽肉中检出该菌,检出率分别为3.7%、1.5%、2.0%、1.5%,牛奶、牛粪中也可检出该菌,该菌粪检阳性率,犊牛为0.36%。我国已分离到该病原菌,因此,该菌在我国的感染不容忽视。(三)病原的多型性和变异性

在细菌方面,大肠杆菌是犊牛、羔羊腹泻的主要病原。许多地区对分离到的牛、羊源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发现不同地区的优势血清型差别很大。以西北地区为例,徐桂珍等在宁夏一个农场从腹泻羔羊分离到大肠杆菌95株,对其中54株做血清学鉴定,其血清型分别属于O(34株)、O(12株)、O(6株)、O(2株)。王治S101789才等对在新疆5个地区分离到的510株大肠杆菌,用126种O抗血清鉴定,定出O型57种,其中略占优势的为O(26株)、O(2185101株)、O(19株)、O(17株)、O(16株)、O(12株)。另9390608据刘麟书等报道,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疫群的优势血清型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防疫实践中,使用商品大肠杆菌病疫苗效果不佳,血清型多是主要原因。有些地区使用当地分离株制成疫苗就地使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病毒方面,口蹄疫病毒的多型性和易变性是其主要特点。所以在一些地区每几年就大流行一次,在某些地区甚至常年发生。(四)疾病的混合感染和多病原性

当前在牛羊传染病流行过程中,常发现混合感染及多病原性疾病,从而导致病情复杂,诊断费时,并加大了防治的难度。如李明瑞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常规细菌检验方法,对采集的106份牦犊牛腹泻粪便进行检查,检出致病病原物95份,其中单独大肠杆菌、单独轮状病毒、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混合感染的比例分别为44%、19%、37%。家畜“猝死症”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疾病,此病主要发生于牛(黄牛、牦牛、水牛)、羊(绵羊、山羊)和猪,有山东、河南、吉林、青海、甘肃、四川、江苏等22个省(区)的586个县发病,病畜急性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全国畜牧兽医总站设立专题开展研究。病原学检验证明,此病在山东省病牛中表现为肺炎克勒伯菌和凝结芽孢杆菌的混合感染,其他省区则表现为多病原性,河南、江苏、吉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主要病原为魏氏梭菌(A型占优势),除魏氏梭菌外,青海、海南、四川等省从部分死亡牦牛、水牛和黄牛病料分离出溶血梭菌,江苏、四川、河南和甘肃等省从病死牛羊病料中分离到腐败梭菌。

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沙门菌等病原引起的腹泻,细菌、真菌与病毒引起的子宫内膜炎和乳房炎等,牛群存在多重或混合感染问题,很多疾病都是同时发生的,并且防治难度较大。病菌与病菌之间呈现交叉感染的现象往往是由于多种病原同时存在,导致病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难以诊治。(五)牛寄生虫病发生机会增加

规模牛场由于牛群密度大,牛舍温度较高,为寄生虫的繁殖、生长、传播提供了温床,寄生虫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牛场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如毛滴虫病(影响牛的繁殖)、牛疥癣病(引起发痒,皮肤患部被毛部分或全部脱落,病牛迅速消瘦等)以及牛壁虱病等,对牛的危害严重,常常造成牛群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发育不良、生长缓慢。三、牛场疫病的危害

目前,我国牛群中发生的疫病,由于存在多种病原(病毒、细菌、寄生虫)混合感染,加之病原发生变异和毒力增强,各种免疫抑制因素广泛存在,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造成霉菌毒素中毒,滥用抗生素而诱发病原体抗药性的增高,不合理不科学地乱打疫苗造成的免疫失败以及饲养环境的污染与病死牛的流动等,致使牛病的疫情越来越严重,病症越来越复杂,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给养牛业带来巨大危害。一是经济损失巨大,疫病发生导致牛的繁殖率降低,肉牛生长缓慢,奶牛产奶量少,饲料转化率差等,极大地影响了养牛的效益。同时,疫病的发生,极大地增加了疾病防治费用的投入,给牛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二是影响产品质量,畜禽一旦感染疫病,其正常生理功能遭到破坏,机体处于应急和代偿状态,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势必影响畜禽的生产功能和畜产品质量。加之治疗疫病而大量使用药物,可能造成产品中药物残留等,都会影响产品质量。三是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疫病的发生导致畜产品的污染,病死畜处理不善在市场上的流通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等,都会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第二节 牛场疫病的控制策略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一方面,畜禽的饲养规模扩大,高度密集,频繁引种,畜禽及其产品的广泛流通以及粪尿、污水、病死畜禽的不适当处理等,导致病原传播的机会增加,疫病种类增多;另一方面高密度舍内饲养,畜禽缺乏活动空间,养殖环境恶化以及饲养不完善等,导致畜禽经常处于应激状态,抵抗力大幅度下降,使疾病成为畜禽高效安全生产的“瓶颈”,成为影响养殖业持续发展和养殖场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避免疾病,特别是疫病的发生,必须树立“防重于治”、“养防并重”的观念,采取综合控制措施。一、注重饲养管理

采用“全进全出”制饲养方式;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密度和气流。保证舍内空气清新洁净,可在进气口安装过滤装置或空气净化器,减少进入舍内空气中微粒的数量,降低微生物含量,也可在封闭舍内安装空气电净化系统来除尘、防臭和减少病原微生物。根据不同阶段畜禽营养需求提供营养全面、平衡的优质日粮,保证充足的活动空间等。通过科学饲养管理,可以减少应激反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二、加强生物安全(一)生物安全的概念及含义

生物安全是指用于预防畜禽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进入畜禽群的全部管理实践。生物安全是指包括阻断致病性的病毒、细菌、真菌、后生动物和原生动物等侵入畜禽群机体并进行增殖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由于生物安全不仅重视整个生产体系所有部分的联系及其对动物安全的影响,而且强调从实践上贯穿于生产管理始终,所以生物安全是阻断引起畜禽疾病及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进入畜禽群体、排除疾病威胁的多种预防措施而集成的一个综合措施(生物安全措施),是减少疾病威胁的最佳手段。最重要的措施是隔离卫生、消毒和免疫接种。(二)生物安全的措施

1.隔离卫生

隔离即是断绝来往,养殖场的隔离就是指减少动物与病畜禽或病原接触机会的措施。良好的隔离可以阻断病原进入养殖场和畜禽机体,减少畜禽感染和发病的机会。养殖场的隔离措施包括场址的选择、规划布局、卫生防疫设施的完善(如防疫墙、消毒池及消毒室)、引种的隔离观察(种畜禽的净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及饲养单一动物、进出人员和设备用具消毒、饲料和饮水卫生、杀虫灭鼠、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以及驱虫等。

2.消毒

消毒是指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外环境(各种物体、场所、饲料饮水及畜禽体表皮肤、黏膜及浅表体)中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消毒的含义包含两点:①消毒是针对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的,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②消毒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只要求将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而并不要求把所有病原微生物全部杀灭。

消毒是生物安全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养殖场控制疾病的一个重要措施。一方面,消毒可以减少病原进入养殖场或畜禽舍。另一方面,消毒可以杀灭已进入养殖场或畜禽舍内的病原。总的结果是减少了畜禽周边病原的数量,减少了畜禽被病原感染的机会。养殖场的消毒包括进入人员、设备、车辆消毒,养殖场环境消毒,畜禽舍消毒,水和饲料消毒以及带畜(或禽)消毒等。

3.免疫

免疫是预防、控制疫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免疫接种可以提高畜禽的特异性抵抗力。应根据本地疫病流行状况、动物来源和遗传特征、养殖场防疫状况和隔离水平等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或兽医人员的监督指导下,选择疫苗的种类和免疫程序。注意疫苗必须为正规生产厂家经有关部门批准生产的合格产品。出于防治特定的疫病需要,自行研制的本场(地)毒株疫苗,必须经过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严格检验和试验,确认安全后方可应用,并且除在本场应用外,不得出售或用于其他动物养殖场;进行确切免疫接种,并定期进行疫病检测。第二章 牛场的隔离卫生第一节 完善牛场的隔离卫生设施

场址选择及规划布局、牛舍设计和设备配备等方面都直接关系到场区的温热环境和环卫生状况等。牛场场地选择不当,规划布局不合理,牛舍设计不科学,必然导致隔离条件差,温热环境不稳定,环境污染严重,牛群疾病频发,生产性能不能正常发挥,经济效益差。所以,应科学选择好场地,合理规划布局,并注重牛舍的科学设计和各种设备配备,使隔离卫生设施更加完善,以维护牛群的健康和促进生产潜力的发挥。一、场址选择和规划布局(一)肉牛场场址选择

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场址,需要周密考虑,统筹安排,要有长远的规划,要留有发展的余地,以适应今后养牛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必须与农牧业发展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及今后修建住宅等规划结合起来,符合兽医卫生和环境的要求,周围无传染源,无人畜地方病,适应现代养牛业的发展方向。

1.场址选择的原则

①符合肉牛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特点。

②有利于保持牛体健康。

③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

④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资源和人力优势。

⑤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安全。

2.场址选择(1)地势和地形 场地应选在地势高燥、避风、阳光充足的地方,这样的地势可防潮湿,有利于排水,便于牛体生长发育,防止疾病的发生。与河岸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水流湍急的溪流旁建场时更应注意,一般要高于河岸,最低应高出当地历史洪水线。其地下水位应在2米以下,即地下水位需在青贮窖底部0.5米以下,这样的地势可以避免雨季洪水的威胁,减少土壤毛细管水上升而造成的地面潮湿。要向阳背风,以保证场区小气候温热状况能够相对稳定,减少冬季雨雪的侵袭。牛场的地面要平坦稍有坡度(不超过2.5%),总坡度应与水流方向相同。山区地势变化大,面积小,坡度大,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而定,但要避开悬崖、山顶、雷区等地。地形应开阔整齐,尽量少占耕地,并留有余地来发展,理想的地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尽量避免狭长形或多边角形。(2)土壤 场地的土壤应该具有较好的透水透气性能,抗压性好且洁净卫生。透水透气,尿液不易聚集,场地干燥,渗入地下的废弃物在有氧情况下分解产物对牛场污染小,有利于保持牛舍及运动场的清洁与干燥,有利于防止蹄病等疾病的发生。土质均匀,抗压性强,有利于建筑牛舍。沙壤土是肉牛场场地的最好土壤,其次是沙土、壤土。土壤的生物学指标见表2-1。表2-1 土壤的生物学指标注:清洁和轻度污染的土壤适宜作场址。(3)水源 场地的水量应充足,能满足牛场内的人、肉牛饮用和其他生产、生活需要,并应考虑防火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每头成年牛每日耗水量为60千克。要求水质良好,能符合饮用标准的水最为理想,不含毒素及重金属。此外,在选择时要调查当地是否因水质不良而出现过某些地方性疾病等。水源要便于取用,便于保护,设备投资少,处理技术简单易行。通常以井水、泉水、地下水为好,雨水易被污染,最好不用。(4)草料 饲草、饲料的来源,尤其是粗饲料,决定着牛场的规模。肉牛场应距秸秆、干草和青贮料资源较近,以保证草料供应,减少成本,降低费用。一般应考虑5千米半径内的饲草资源,根据有效范围内年产各种饲草、秸秆总量,减去原有草食家畜消耗量,剩余的富余量便可决定牛场的规模。(5)交通 便利的交通是牛场对外进行物质交流的必要条件,但距公路、铁路和飞机场过近时,噪声会影响牛的正常休息与消化,人流、物流频繁也易使牛患传染病,所以牛场应距交通干线1000米以上,距一般交通线100米以上。(6)社会环境 牛场应选择在居民点的下风向,径流的下方,距离居民点至少500米,其海拔不得高于居民点,以避免肉牛排泄物、饲料废弃物、患传染病的尸体等对居民区造成污染。同时也要防止居民区对肉牛场的干扰,如居民生活垃圾中的塑料膜、食品包装袋、腐烂变质食物、生活垃圾中的农药造成的牛的中毒,带菌宠物传染病,生活噪声影响牛的休息与反刍。为避免居民区与肉牛场的相互干扰,可在两地之间建立树林隔离区。牛场附近不应有超过90分贝噪声的工矿企业,不应有肉联、皮革、造纸、农药、化工等有毒有污染危险的工厂。(7)其他因素

①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温相差较大,应减少气象因素的影响,如北方不要将牛场建设于西北风口处。

②山区牧场还要考虑建在放牧出入方便的地方。

③牧道不要与公路、铁路、水源等交叉,以避免污染水源和防止发生事故。

④场址大小、间隔距离等,均应遵守卫生防疫要求,并应符合配备的建筑物和辅助设备及牛场远景发展的需要。2

⑤场地面积根据每头牛所需要面积160~200米确定;牛舍及房舍的面积为场地总面积的10%~20%。由于牛体大小、生产目的、饲养方式等不同,每头牛占用的牛舍面积也不一样。肥育牛每头所需22面积为1.6~4.6米,通栏肥育牛舍有垫草的每头牛占2.3~4.6米。(二)肉牛场规划布局

牛场规划布局的要求应从人和牛的保健的角度出发,建立最佳的生产联系和卫生防疫条件,合理安排不同区域的建筑物,特别是在地势和风向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布局。

1.合理分区

牛场一般分成生产管理区、生产辅助区、生产区、病畜隔离与粪污处理区几大功能区(见图2-1),各区之间保持一定的卫生间距。图2-1 牛肉场规划布局模式图(1)管理区 为全场生产指挥、对外接待等管理部门。包括办公室、财务室、接待室、档案资料室、试验室等。管理区应建在牛场入场口的上风处,严格与生产区隔离,保证50米以上的距离,这是建筑布局的基本原则。另外,以主风向分析,办公区和生活区要区别开来,不要在同一条线上,生活区还应在水流或排污的上游方向,以保证生活区有良好的卫生环境。为了防止疫病传播,场外运输车辆(包括牲畜)严禁进入生产区。汽车库应设置在管理区。除饲料外,其他仓库也应该设在管理区。外来人员只能在管理区活动,不得进入生产区。(2)辅助区 为全场饲料调制、贮存、加工、设备维修等部门。辅助区可设在管理区与生产区之间,其面积可按要求来决定。但也要适当集中,节约水电线路管道,缩短饲草饲料运输距离,便于科学管理。粗饲料库设在生产区下风向地势较高处,与其他建筑物保持60米的防火距离。兼顾由场外运入,再运到牛舍两个环节。饲料库、干草棚、加工车间和青贮池,离牛舍要近一些,位置适中一些,便于车辆运送草料,减小劳动强度。但必须防止牛舍和运动场因污水渗入而污染草料。(3)生产区 是牛场的核心,应设在场区管理区的下风向处,更能控制场外人员和车辆,使之不能直接进入生产区,以保证最安全,最安静。大门口设立门卫传达室、消毒室、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严禁非生产人员出入场内,出入人员和车辆必须经消毒室或消毒池严格消毒。生产区牛舍要合理布局,分阶段分群饲养,按育成、架子牛、肥育阶段等顺序排列,各牛舍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布局整齐,以便于防疫和防火。(4)病牛隔离和粪污处理区 此区应设在下风头,地势较低处,应与生产区距离100米以上,病牛区应便于隔离,单独通道,便于消毒,便于污物处理。病畜管理区要四周砌围墙,设小门出入,出入口建消毒池、专用粪尿池,严格控制病牛与外界接触,以免病原扩散。

粪尿处理场所应位居下风向地势较低处的牛场偏僻地带,防止粪尿恶臭味四处扩散,蚊蝇滋生蔓延,影响整个牛场的环境卫生。配套有污水池、粪尿池、堆粪场,污水池地面和四周以及堆粪场的底部要作防渗处理,防止污染水源及饲料饲草。肉牛场的规划布局如图2-2所示。图2-2 牛场的规划布局图

2.肉牛舍朝向和间距

肉牛舍朝向直接影响到肉牛舍的温热环境和卫生条件的维持,一般应以当地日照和主导风向为依据,使肉牛舍的长轴方向与夏季主导风向垂直。如我国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多为东北风或西北风,所以,南向的肉牛场场址和肉牛舍朝向是适宜的。肉牛舍之间应该有20米左右的距离。

3.牛场道路

牛场设置清洁道和污染道,清洁道供饲养管理人员、清洁的设备用具、饲料和健康肉牛等使用,污染道供清粪、污浊的设备用具、病死和淘汰的肉牛使用。清洁道在上风向,与污染道不交叉。

4.贮粪场

牛场设置粪尿处理区。粪场可设置在多列牛舍的中间,靠近道路,有利于粪便的清理和运输。贮粪场(池)设置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贮粪场应设在生产区和牛舍的下风处,与住宅、肉牛舍之间保持有一定的卫生间距(距肉牛舍30~50米)。并应便于运往农田或作其他处理。

②贮粪池的深度以不受地下水浸渍为宜,底部应较结实,贮粪场和污水池要进行防渗处理,以防粪液渗漏流失污染水源和土壤。

③贮粪场底部应有坡度,使粪水可流向一侧或集液井,以便取用。

④贮粪池的大小应根据每天牧场家畜排粪量的多少及贮藏时间长短而定。

5.绿化设计

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可以净化环境,改善小气候,而且有防疫防火的作用,牛场绿化时注意以下方面。(1)场界林带的设置 在场界周边种植乔木和灌木混合林带,乔木如杨树、柳树、松树等,灌木如刺槐、榆叶梅等。特别是场界的西侧和北侧,种植混合林带宽度应在10米以上,以起到防风阻砂的作用。树种选择应适应北方寒冷特点。(2)场区隔离林带的设置 主要用以分隔场区和防火。常用杨树、槐树、柳树等,两侧种以灌木,总宽度为3~5米。(3)场内外道路两旁的绿化 常用树冠整齐的乔木和亚乔木以及某些树冠呈锥形、枝条开阔、整齐的树种。需根据道路宽度选择树种的高矮。在建筑物的采光地段,不应种植枝叶过密、过于高大的树种,以免影响自然采光。(4)运动场的遮阴林 在运动场的南侧和西侧,应设1~2行遮阴林。多选枝叶开阔,生长势强,冬季落叶后枝条稀疏的树种,如杨树、槐树、枫树等。运动场内种植遮阴树时,应选遮阴性强的树种。但要采取保护措施,以防家畜破坏。二、牛舍的设计和建设(一)牛舍的类型及特点

牛舍按墙壁的封闭程度不同可分为封闭式、半开放式、开放式和棚舍式;按屋顶的形状不同可分为钟楼式、半钟楼式、单坡式、双坡式和拱顶式;按牛床在舍内的排列不同分为单列式、双列式和多列式;按舍饲牛的对象不同分为成年母牛舍、犊牛舍、育成牛舍(架子牛舍)、育肥牛舍和隔离观察舍等。

1.棚舍

棚舍或称凉亭式牛舍,有屋顶,但没有墙体。在棚舍的一侧或两侧设置运动场,用围栏围起来。棚舍结构简单,造价低。适合作为温暖地区和冬季不太冷的地区的成年牛舍。

炎热季节为了避免牛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缓解热应激对牛体的不良影响,可以修建凉棚。凉棚的轴向以东西向为宜,避免阴凉部分移动过快;棚顶材料和结构有秸秆、树枝、石棉瓦、钢板瓦以及草泥挂瓦等,根据使用情况和固定程度确定。如长久使用可以选择草泥挂瓦、夹层钢板瓦、双层石棉瓦等,如果临时使用或使用时间很短,可以选择秸秆、树枝等搭建。秸秆和树枝等搭建的棚舍只要达到一定厚度,其隔热作用也较好,棚下凉爽;棚的高度一般为3~4米,棚越高越凉爽。冬季可以使用彩条布、塑料布以及草帘将北侧和东西侧封闭起来,避免寒风直吹牛体。

2.半开放牛舍(1)一般半开放牛舍 半开放牛舍有屋顶,三面有墙(墙上有窗户),向阳一面敞开或半敞开,墙体上安装有大的窗户,有部分顶棚,在敞开一侧设有围栏,水槽、料槽设在栏内,肉牛散放其中。每2舍(群)15~20头,每头牛占有面积4~5米。这类牛舍造价低,节省劳动力,但冷冬防寒效果不佳。适用于青年牛和成年牛。(2)塑料暖棚牛舍 是近年北方寒冷地区推出的一种较保温的半开放牛舍。与一般半开放牛舍相比,保温效果较好。塑料暖棚牛舍三面全墙,向阳一面有半截墙,有(1/2)~(2/3)的顶棚。向阳的一面在温暖季节露天开放,寒季在露天一面用竹片、钢筋等材料做支架,上覆单层或双层塑料,两层膜间留有间隙,使牛舍呈封闭的状态,借助太阳能和牛体自身散发热量,使牛舍温度升高,防止热量散失。适用于各种肉牛。

修筑塑膜暖棚牛舍时要注意:①选择合适的朝向,塑膜暖棚牛舍需坐北朝南,南偏东或西角度最多不要超过15°,舍南至少10米应无高大建筑物及树木遮蔽;②选择合适的塑料薄膜,应选择对太阳光透过率高,而对地面长波辐射透过率低的聚氯乙烯等塑膜,其厚度以80~100微米为宜;③合理设置通风换气口,棚舍的进气口应设在南墙,其距地面高度以略高于牛体高为宜,排气口应设在棚舍顶部的背风面,上设防风帽,排气口的面积以20厘米×20厘米为宜,进气口的面积是排气口面积的一半,每隔3米远设置一个排气口;④有适宜的棚舍入射角,棚舍的入射角应大于或等于当地冬至时太阳高度角;⑤注意塑膜坡度的设置,塑膜与地面的夹角以在55°~65°为宜。

3.封闭式牛舍

封闭牛舍四面有墙和窗户,顶棚全部覆盖,分单列封闭舍和双列封闭舍。单列封闭牛舍只有一排牛床,舍宽6米,高2.6~2.8米,舍顶可修成平顶也可修成脊形顶,这种牛舍跨度小,易建造,通风好,但散热面积相对较大。单列封闭牛舍适用于小型肉牛场。双列封闭牛舍舍内设有两排牛床,两排牛床多采取头对头式饲养。中央为通道。舍宽12米,高2.7~2.9米,脊形棚顶。双列式封闭牛舍适用于规模较大的肉牛场,以每栋舍饲养100头牛为宜。

4.装配式牛舍

装配式牛舍以钢材为原料,工厂制作,现场装备,属敞开式牛舍。屋顶为镀锌板或太阳板,屋梁为角铁焊接;“U”字形食槽和水槽为不锈钢制作,可随牛只的体高随意调节;隔栏和围栏为钢管。装配式牛舍室内设置与普通牛舍基本相同,其适用性、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屋架、屋顶和墙体及可调节饲喂设备上。装配式牛舍系先进技术设计,实用、耐用、美观,且制作简单,省时,造价适中。(二)肉牛舍的结构及要求

牛舍是由各部分组成的,包括基础、屋顶及顶棚、墙、地面及楼板、门窗、楼梯等(其中屋顶和外墙组成肉牛舍的外壳,将肉牛舍的空间与外部隔开,屋顶和外墙称为外围护结构)。肉牛舍的结构不仅影响到肉牛舍内环境的控制,而且影响到肉牛舍的牢固性和利用年限。

1.基础

基础是牛舍地面以下承受畜舍的各种荷载并将其传给地基的构件,也是墙突入土层的部分,是墙的延续和支撑。它的作用是将畜舍本身重量及舍内固定在地面和墙上的设备、屋顶积雪等全部荷载传给地基。基础决定了墙和畜舍的坚固及稳定性,同时对畜禽舍的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对基础的要求:一是坚固、耐久、抗震;二是防潮(基础受潮是引起墙壁潮湿及舍内湿度大的原因之一);三是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如条形基础一般由垫层、大放脚(墙以下的加宽部分)和基础墙组成。砖基础每层放脚宽度一般宽出墙围60毫米;基础的底面宽度和埋置的深度应根据畜舍的总荷重、地基的承载力、土层的冻胀程度及地下水位高低等情况计算确定。北方地区在膨胀土层修建畜舍时,应将基础埋置在土层最大冻结深度以下。

2.墙体

墙是基础以上露出地面的部分,其作用是将屋顶和自身的全部荷载传给基础的承重构件,也是将畜舍与外部空间隔开的外围护结构,是畜舍的主要结构。以砖墙为例,墙的重量占畜舍建筑物总重量的40%~65%,造价占总造价的30%~40%。同时墙体也在畜舍结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据测定,冬季通过墙散失的热量占整个畜舍总失热量的35%~40%,舍内的湿度、通风、采光也要通过墙上的窗户来调节,因此,墙对畜舍小气候状况的保持起着重要作用。对墙体的要求是:①坚固、耐久、抗震、防火、抗震;②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墙体的保温、隔热能力取决于所采用的建筑材料的特性与厚度,尽可能选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保证最好的隔热设计,在经济上是最有利的措施;③防水、防潮;受潮不仅可使墙的导热加快,造成舍内潮湿,而且会影响墙体寿命,所以必须对墙采取严格的防潮、防水措施(墙体的防潮措施有用防水耐久材料抹面,保护墙面不受雨雪侵蚀;做好散水和排水沟;设防潮层和墙围,如墙裙高1.0~1.5米,生活办公用房踢脚高0.15米,勒脚高约为0.5米等);④结构简单,便于清扫。

3.屋顶

屋顶是畜舍顶部的承重构件和围护构件,主要作用是承重、保温隔热、防风沙和雨雪。它是由支承结构和屋面组成的。支承结构承受着畜舍顶部包括自重在内的全部荷载,并将其传给墙或柱;屋面起围护作用,可以抵御降水和风沙的侵袭,以及隔绝太阳辐射等,以满足生产需要。对屋顶的要求是:①坚固防水,屋顶不仅承接本身重量,而且承接着风沙、雨雪的重量;②保温隔热,屋顶对于畜舍的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都有重要意义,屋顶的保温与隔热的作用比墙重要,因为屋顶的面积大于墙体,舍内上部空气温度高,屋顶内外实际温差总是大于外墙内外温差,热量容易散失或进入舍内;③不透气、光滑、耐久、耐火、结构轻便、简单、造价便宜,任何一种材料都不可能兼有防水、保温、承重三种功能,所以正确选择屋顶,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对于保证畜舍环境的控制极为重要;④保持适宜的屋顶高度,肉牛舍的高度依牛舍类型、地区气温而异,按屋檐高度计,一般为2.8~4.0米,双坡式为3.0~3.5米,单坡式为2.5~2.8米,钟楼式稍高点,棚舍式略低些。北方牛舍应低,南方牛舍应高。如果为半钟楼式屋顶,后檐比前檐高0.5米。在寒冷地区,适当降低净高有利于保温。而在炎热地区,加大净高则是加强通风、缓和高温影响的有力措施。

4.地面

地面的结构和质量不仅影响肉牛舍内的小气候、卫生状况,还会影响肉牛体的清洁,甚至影响肉牛的健康及生产力。地面的要求是坚实、致密、平坦、稍有坡度、不透水和有足够的抗机械能力和适应各种消毒液和消毒方式的能力。水泥地面要压上防滑纹(间距小于10厘米,纵纹深0.4~0.5厘米),以免牛滑倒,引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5.门窗

牛舍门洞大小依牛舍而定。繁殖母牛舍、育肥牛舍门宽1.8~2.0米,高2.0~2.2米;犊牛舍、架子牛舍门宽1.4~1.6米,高2.0~2.2米。繁殖母牛舍、犊牛舍、架子牛舍的门洞数要求有2~5个(每一个横行通道一般门洞有一个),育肥牛舍1~2个。高2.1~2.2米,宽2~2.5米。门一般设成双开门,也可设上下翻卷门。封闭式的窗应大一些,高1.5米,宽1.5米,窗台高距地面以1.2米为宜。(三)肉牛舍的设计

1.牛舍的内部设计

牛舍内需要设置牛床、饲槽、饲喂通道、清粪通道以及粪尿沟等。(1)牛床 必须保证肉牛能舒适、安静地休息,保持牛体清洁,并容易打扫。牛床应有适宜的坡度,通常为1%~1.5%。常用的短牛床,牛的前身靠近饲料槽后壁,后肢接近牛床的边缘,使粪便能直接落在粪沟内。短牛床的长度一般为160~180厘米。牛床的宽度取决于牛的体型,一般为60~120厘米。牛床可以为砖牛床、水泥牛床或土质牛床。土质牛床常以三合土或灰渣掺黄土夯实。牛床应该造价低、保暖性好、便于清除粪尿。

目前牛床都采用水泥面层,并在后半部划线防滑。冬季,为降低寒冷对肉牛生产的影响,需要在牛床上加铺垫物。最好采用橡胶等材料铺作牛床面层。

牛床的规格直接影响到牛舍的规格,不同类型的牛需要的牛床规格不同。见表2-2。表2-2 牛舍内不同牛床的规格(2)饲槽 采用单一类型的全日粮配合饲料,即用青贮料和配合饲料调制成混合饲料,在采用舍饲散栏饲养时,大部分精料在舍内饲喂,青贮料在运动场或舍内食槽内采食,青、干草一般在运动场上饲喂。饲槽位于牛床前,通常为统槽。饲槽长度与牛床总宽相等,饲槽底平面高于牛床。饲槽需坚固,表面光滑不透水,多为砖砌水泥砂浆抹面,饲槽底部平整,两侧带圈弧形,以适应牛用舌采食的习性。饲槽前壁(靠牛床的一侧)为了不妨碍牛的卧息,应做成一定弧度的凹形窝。也有的采用无帮浅槽,把饲喂通道加高30~40厘米,前槽帮高20~25厘米(靠牛床),槽底部高出牛床10~15厘米。这种饲槽有利于饲料车运送饲料,饲喂省力。采食不“窝气”,通风好。肉牛饲槽尺寸见表2-3。表2-3 肉牛饲槽的尺寸(3)饲喂通道 用于饲喂的专用通道,宽度为1.6~2.0米,一般贯穿牛舍中轴线。(4)清粪通道与粪尿沟 清粪道的宽度要满足运输工具往返的需要,宽度一般为150~170厘米,清粪道也是牛进出的通道,要防牛滑倒。在牛床与清粪通道之间一般设有排粪明沟,明沟宽度为32~35厘米、深度为5~15厘米(一般铁锹放进沟内清理),并要有一定的坡度,向下水道倾斜。粪沟过深会使牛蹄子损伤。当深度超过20厘米时,应设漏缝沟盖,以免胆小牛不越或失足时下肢受伤。(5)牛栏和颈枷 牛栏位于牛床与饲槽之间,和颈枷一起用于固定牛只,牛栏由横杆、主立柱和分立柱组成,每2个主立柱间的距离与牛床宽度相等,主立柱之间有若干分立柱,分立柱之间的距离为0.10~0.12米,颈枷两边分立柱之间的距离为0.15~0.20米。最简便的颈枷为下颈链式,用铁链或结实绳索制成,在内槽沿有固定环,绳索系在牛颈部、鼻环、角之间和固定环之间。此外,直链式、横锛式颈枷也常用。

2.不同类型牛舍的设计

专业化肉牛场一般只饲养育肥牛,牛舍种类简单,只需要肉牛舍即可;自繁自养的肉牛场和奶牛场牛舍种类复杂,需要有犊牛舍、肉牛舍、繁殖牛舍和分娩牛舍。(1)犊牛舍 犊牛舍必须考虑屋顶的隔热性能和舍内的温度及昼夜温差,所以墙壁、屋顶、地面均应重视,并注意门窗安排,避免穿堂风。初生牛犊(0~7日龄)对温度的抗逆力较差,所以南方气温高的地方应注意防暑。在北方重点放在防寒,冬天初生犊牛舍可用厚垫草。犊牛舍不宜用煤炉取暖,可用火墙、暖气等,初生犊牛冬季室温在10℃左右,2日龄以上则因需放室外运动,所以注意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

犊牛舍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初生犊牛栏和犊牛栏。初生犊牛栏,长1.8~2.8米,宽1.3~1.5米,过道侧设长0.6米、宽0.4米的饲槽,门0.7米。犊牛栏之间用高1米的挡板相隔,饲槽端为栅栏(高1米)带颈枷,地面高出10厘米,向门方向做1.5%坡度,以便清扫。犊牛栏长1.5~2.5米(靠墙为粪尿沟,也可不设),过道端设统槽,统槽与2牛床间以带颈枷的木栅栏相隔,高1米,每头犊牛占面积3~4米。(2)肉牛舍 肉牛舍可以采用封闭式、开放式或棚舍。具有一定保温隔热性能,特别是夏季防热。肉牛舍的跨度由清粪通道、饲槽宽度、牛床长度、牛床列数、粪尿沟宽度和饲喂通道等条件决定。一般每栋牛舍容纳牛50~120头,以双列对头为好。牛床加粪尿沟的长度为2.0~2.2米,牛床宽0.9~1.2米,中央饲料通道宽1.6~1.8米,饲槽宽0.6米。肉牛舍平面图和剖面图见图2-3和图2-4。图2-3 肉牛舍平面图图2-4 肉牛舍剖面图(3)繁殖牛舍 繁殖牛舍的规格和尺寸同育肥牛舍。(4)分娩牛舍 分娩牛舍多采用密闭舍或有窗舍,有利于保持适宜的温度。饲喂通道宽1.6~2米,牛走道(或清粪通道)宽1.1~1.6米,牛床长度1.8~2.2米,牛床宽度1.2~1.5米。可以是单列式,也可以是多列式。平面图和剖面图见图2-5和图2-6。图2-5 分娩牛舍平面图图2-6 分娩牛舍剖面图三、辅助性建筑和设施设备(一)辅助性建筑

1.运动场

牛舍外的运动场大小应根据牛舍设计的载牛规模和体型大小来确22定,架子牛和犊牛的运动场面积分别为15米和8米。育肥牛应减少运动,饲喂后拴系在运动场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运动场应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排水,场内应平坦、坚硬,一般不硬化或硬化一部分。场内设饮水池、补饲槽和凉棚等。运动场的围栏高度,成年牛为1.2米,犊牛为1.0米。

2.草库

草库大小根据饲养规模、粗饲料的贮存方式、日粮的精粗料比例等确定。用于贮存切碎粗饲料的草库应建得较高,为5~6米。草库的窗户离地面也应高,至少为4米以上。草库应设防火门,距下风向建筑物应大于50米。

3.饲料加工厂

饲料加工厂包括原料库、成品库、饲料加工间等。原料库的大小应能够贮存肉牛场10~30天所需要的各种原料,成品库可略小于原料库,库房内应宽敞、干燥、通风良好。室内地面应高出室外30~50厘米,地面以水泥地面为宜,房顶要具有良好的隔热、防水性能,窗户要高,门窗注意防鼠,整体建筑注意防火等。

4.青贮窖或青贮池

青贮窖或青贮池应建在饲养区,靠近牛舍的地方,位置适中,地势较高,防止粪尿等污水浸入污染,同时要考虑进出料时运输方便,减小劳动强度。根据地势、土质情况,可建成地下式或半地下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青贮窖,长方形青贮窖的宽深比以1:(1.5~2)为宜,长度以需要量确定。

5.挤奶间(二)设施设备

1.消毒室和消毒池

在饲养区大门口和人员进入饲养区的通道口,分别修建供车辆和人员进行消毒的消毒池和消毒室。车辆用消毒池的宽度以略大于车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