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要懂经济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4 14:27:10

点击下载

作者:墨墨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男人要懂经济学

男人要懂经济学试读: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学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有人说,如果不懂点经济学知识,就已经被这个时代淘汰了。可见,经济学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的普遍性。

然而,真正系统地去学习经济学,除了这方面的专家以外,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对普通大众来说,人们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经济学知识,需要的只是将经济学知识融入生活中。

经济学这三个字包含的信息量是庞大的。自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经济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到了今天,经济学已经发展得博大精深,并且已经渗透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曾经说过,经济学几乎可以分析人类社会90%的行为。由此可见,经济学应用之广泛,覆盖面之庞大。

其实,和任何一门学科一样,经济学也是由最基础的知识开始的,包括最基础的命题和定理以及一些逻辑等。然而,这样的知识体系想要学会学好,无疑有些强人所难,更何况并不是所有人都对经济学这门学科有兴趣。所以,简单经济学成了普通大众追求的目标。

简单经济学其实并不简单。因为要用容易理解的语言和容易理解的事例,将复杂的经济学知识讲解清楚。所以,本书在对一些经济学知识进行简单阐述的同时,也会解释一些经济学词语和经济学定义。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事例,更好地理解这些经济学知识。

本书涵盖的经济学现象比较广泛,绝大部分都是用事例在说明经济学中的现象。包括经商、职场、投资、生活等方面。很多人在掌握了一定的经济学知识以后,无论是做事还是生活,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说,正确且开明的经济学知识,会帮助你生活得更好。

本书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学知识集合,而是更注重对人们经常看到的经济行为进行分析和阐述,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本书编者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更主要的是想帮助读者正确地运用经济学,让经济学知识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第一章 创业经济学,致富要趁早

人们常说:“没有富翁不懂经济,没有穷人理解经济。”事实也是如此。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努力生活但依旧贫穷,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就是他们缺乏经济学常识。

没有人愿意一辈子贫穷,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更是雄心勃勃地想成为富翁。那么,学点创业经济学就变得很有必要。有如此,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财富,也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拥有财富。

财富优势,需要不断积累

《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翁要去国外,在临走的时候,把他的3位家仆叫来,依照他们的才干给他们塔伦特(古罗马货币单位)。富翁给了第一位家仆5个塔伦特,给了第二位家仆2个塔伦特,给了第三位家仆1个塔伦特,吩咐他们说:“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富翁走后,第一位家仆用它当本钱去做买卖,又赚回来5个塔伦特;第二位家仆也用它去做生意,也赚回来2个塔伦特;而第三位家仆则把钱藏起来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富翁从国外回来了。第一个家仆带着5个塔伦特和赚到的另外5个塔伦特来见富翁,高兴地对富翁说:“主人,您给了我5个塔伦特,请看,我现在又赚了5个塔伦特。”“好!你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我把这10个塔伦特奖给你,让你享受更多的快乐。”第二位家仆也带着主人给他的2个塔伦特和赚回来的2个塔伦特来见富翁,他对富翁说:“主人,你给我的2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回来了2个塔伦特。”富翁说:“好!我也把这4个塔伦特奖给你,让你享受更多的快乐。”第三位家仆拿着1塔伦特来到富翁面前说:“我怕把你给的1个塔伦特弄丢了,就藏起来了,现在正好,不多也不少。”富翁把第三位家仆斥责了一顿,并且将这1个塔伦特也交给第一位赚了5个塔伦特的家仆。“可是,第一位家仆已经拥有10个塔伦特了,再给1个塔伦特,那他不是更富有了。”“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更富足;凡是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被夺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让富有的人更加富有,让贫穷的人更加贫穷。

人们一开始也说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甚至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这纯粹就是强盗逻辑。

著名的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将这种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人们才明白:一个人如果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就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马太效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中无处不在。例如,一个人一旦出名,就会越来越有名;公司越大越容易推销自己的产品,而小企业则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朋友多的人,则有可能结交更多的朋友……“马太效应”这一术语现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界,它反映一种让富人更加富有而让穷人更加贫穷的社会现象。我们从“马太效应”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方面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自身素质的高低和努力程度所导致的。

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社会,如果自身不努力进取,很快就会被残酷的社会竞争淘汰。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虽然有些人出身豪门,而有些人出身卑微,但是这些也不能全部决定他们的未来是尊贵或卑贱。

而这个社会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悬殊的高低贵贱,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外界因素只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并不是决定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根本因素。

穷人为什么会贫穷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自身不努力,包括知识水平、工作技能、思维意识等方面。而因为不努力又直接影响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缺少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于是造成了穷人越来越穷的恶性循环。同样,富人为什么会越来越富,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积极进取,在工作技能和思维方式上比穷人更加激进,正是这些价值观又直接影响他们的行动,让他们更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和改进,于是形成了富人越来越富有的良性循环。

导致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界的推波助澜。除了一些诸如勤奋、天赋等个人因素外,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他们天生就享有优厚的待遇和财富,而有一些人则一出生就一贫如洗。

虽然这些外部因素不是决定事物结果最关键的原因,但确实存在着一些导致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外部因素,如社会歧视、家庭地位悬殊、收入分配不均及机遇巧合等,但对事物发展变化有时也会起到重要的影响,甚至有时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从而加剧社会上的贫富分化。“马太效应”是造成社会经济贫富悬殊的原因。但是,要怎样才能尽快摆脱这种贫穷怪圈呢?

首先,我们要对自身的状况做出一个清晰的判断,明确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然后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去弥补先天的劣势,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走进富人行列。

想要致富,不能坐井观天

寓言故事《井底之蛙》可谓众人皆知。故事中的青蛙因为不知道外面的信息,认为世界只有“井口那么大”,从而不愿意跳出井口,另谋生路,最终老死在井底。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这种类似的事件,他们整天安于现状,陶醉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无论是企业或是个人,都将面临全球性的竞争和挑战。因此,我们要想更好地去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重视对外界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搜集。1958年的一天,在美国克利富兰市的一家西餐馆里,有一个中国人正和两个美国商人一起共进午餐。餐桌上三人亲密地交谈着。那位中国人问道:“什么行业在美国最能挣钱呢?”其中一个美国商人答道:“Wigs!”“什么?假发?”这位中国人的眼睛一亮,脱口而出。那个美国人再次肯定地回答说:“Yes,Wigs!”说完,他随即放下手中的刀和叉,从随身携带的皮包中拿出了一个漂亮的黑色假发,在大家面前一晃,说:“我还想购买这样的多种不同颜色的假发呢!”餐桌上的这句话,让那位具有聪慧头脑的中国人顿时萌发了一个念想,那就是“假发”生意可以让他大做文章。像这样的谈话,对一般人来说只不过是商场上一次普通的交谈,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意。但是,对那位具有商业头脑,且有心机的中国人来说,却成了他事业成功的起点。这个人就是后来被中国香港人誉为“假发业之父”的刘文汉。“见多识广”是用来夸赞那些擅长获取信息的人,这样的人往往能从各条途径搜索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能谋到先机,取得事业的发展。“孤陋寡闻”则是用来讥讽那些不擅长获取信息的人。而信息意识的高低恰恰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想事业成功,首当其冲就要培养一种信息意识。只有这样,商人才能够充分地把握时机,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屡屡取胜。有一次,年轻的树秀利在市场闲逛的时候,偶然听见几个顾客在议论现在的家用电器的电源插头是单用的,特别不方便,如果能够一件多用,且同时几种电器都能插上的话那该多好。树秀利听后心血来潮,产生了新的想法,回去后立刻组织人员研究,没过多久便生产了“三通”电源插头,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从而赚了很多钱。公司的长远发展就是被这些很小的心机、不大的改动、方寸的产品以及很少的追加投资奠定了基础。

对从事商业的人来说,像树秀利这种能通过从顾客那里听到的一句话而深受启发,从而迈出了事业成功的第一步,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很好的榜样。我们要想时刻发现新的事物,并从中受到启发,就要经常注意周围的环境,留意身边每个人所说的话,同时再加上你自己的聪明才智,相信成功一定会向你招手。

个人成功的关键是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拥有广泛的信息来源。当今社会的发财商机无处不在,几乎包括社会风气、文化现象以及政治等各个方面,甚至对有些人来说,人类出生率的高低、贫富比例等专业的资料都是他们的商机。如果更深入一点,同类型的其他公司的生产动向,自己公司生产的产品是否受人们的欢迎等都是我们所要讲到的信息。对一般人来说,如果市场发生了大的变化或者提供了大的契机,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因为这些机遇的征兆很明显,信息的暗示性也很强烈。但是,大多数人已经捕获了这样的信息,真正属于你的机会却也不大。所以,要想别出心裁地寻找生财的机会,就必须留心那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小”信息。1975年,美国一位从事肉食品加工的老板,在一次与朋友的不经意交谈中,获取到一条墨西哥发现了疑似瘟疫的病例的信息。他转念一想,美国肉类食品主要是由加利福尼亚州和德克萨斯州两个基地供应的,墨西哥如果真的发生了瘟疫,那么美国也逃脱不了,这种瘟疫一定会从这两个州的边境传染过来。到那时,肉类一定会供应不过来,肉价就会暴涨。当日,他就立刻派人赶赴墨西哥,查证这条信息是否属实。几日后,电报发回,派出去的人证明那里确实有瘟疫,并且很厉害。收到电报后,这家公司立刻拿出全部资金前往加利福尼亚州与德克萨斯州购买牛肉与生猪,且立即被运到了美国东部。没过多久,美国西部的几个州很快就被瘟疫蔓延。美国政府下令:严禁一切食品(包括牲畜在内)从这几个州往外运。瞬间,肉食品在美国国内短缺,价格也就跟着飞涨。但这家肉食品加工公司因先前及时购进了一大批的牛肉与猪肉,这时一并抛出,在这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他挣的纯利润竟有900万美元。

俗话说:“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话的人往往无形之中会给人提供一些特别重要的信息。从事商业的人应该多逛、多听、多看、多想,这样,你就肯定会发现许多信息都对自己有用。

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整个局面的掌控取决于信息的掌握。我们如果要想事先推测新的社会需求,就要注重搜集到社会的信息情报,从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由此可以看到,信息也是能决定你的生活的。

所有功成名就的人,没有对信息不特别敏感的。因为他们信奉的是:要想掌握世界,就要掌握信息,信息决定一切,所以他们的事业很少遇到挫折,前途一片光明。在当今这个经济信息时代及时地搜集到信息,并且及时利用。让信息为你所用,实现你的财富之梦吧!

鱼与熊掌,选择最重要

有一头非常饿的驴,正到处找吃的,最后发现在它的前面有两堆草。于是它立刻跑过去,可是当它发现两堆草都很新鲜、嫩绿时,它不知道究竟应该先吃哪一堆,很为难。它犹豫着、徘徊着,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想明白。这头驴最终被饿死了,因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为了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面对着有限的资源,我们不能患得患失,必须选择放弃。只有学会了放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尽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并非一件易事,既有所得,必有所失。鱼与熊掌是不可以同时拥有的,若选择吃鱼,就不能吃熊掌,选择吃鱼的机会成本就是熊掌。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有一个女儿,来求婚的男子同时有两个。村子西头的那个男子长得英俊潇洒,可是家徒四壁;村子东头的那个男子虽然长得很丑,但是家里却非常富有。这可把两位老人给难住了,实在拿不定主意,没办法,只好去征求女儿自己的看法,看她乐意跟谁。母亲对她说:“你要是觉得难于启齿的话,就把你的一只胳膊露出来,这样我们也能弄明白你的意思:若喜欢村子西头的男子,你就把右胳膊露出来;若喜欢村子东头的男子,你就把左胳膊给露出来。”没想到女儿听完之后,却把两只胳膊全都露了出来!两位老人不明白女儿到底是什么意思。女儿回答说:“我想在村子西家住宿,在村子东家吃饭。”

很明显,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选择根本是不可能的。若选择了熊掌,就不可能得到鱼,若选择了鱼,就不可能得到熊掌,熊掌和鱼是不可以同时拥有的,这就是选择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意思是:为了要获得某一种东西而要放弃的另一种东西。同时,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将一定的资源投资到某一用途后,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取的利益就要放弃。

了解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后,对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要想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我们在作决策前就必须对其进行分析,把有可能获取的潜在收益这一舍弃的计划作为被选取方案的机会成本计算到里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失必有得”等。

打个比方,有一个农民,他有一块土地,可用来养猪、种蔬菜、种麦子。假设这块地若用来养猪,农民将会获得200元的收益,可是用来种蔬菜和种小麦的成本却分别是150元和100元。但是,假如农民不用这块地来养猪和种小麦,只用它种蔬菜,那么他种蔬菜的成本肯定就不是150元了,因为他放弃的另外两个项目中价值最大的那一个项目的价值成本是200元,这才是它真正的成本,而这150元,却只是会计成本。

第一,如果是你不可以选择的项目,那就不属于你的机会。因为机会成本中的机会,必须是你可以选择的项目。比如你只想吃巧克力薄饼和豆沙糕,那么,油饼就不会成为你的机会;又如农民只会养猪、种蔬菜和小麦,那么,搞房地产也就不可能是农民的机会。

第二,机会成本必须是指放弃了的、收益最高的项目。也就是说只有放弃了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才可以是机会成本,所以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像农民只能在养猪、种蔬菜和种小麦中选一个,可是种蔬菜的收益大于种小麦的收益,而养猪的收益却比种蔬菜与种小麦都大,这是三者的收益关系,那么养猪就成了种小麦与种蔬菜的机会成本,而养猪的机会成本却仅为种蔬菜。

由此可见,农民要想获得利润,只有把地用来养猪,若他把地用来种蔬菜,或者用来种小麦,那么他的经济利润就会亏损。

经济学假设人们为了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理性的指点下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可见,资源稀缺是产生机会成本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一种资源是无限的,而有限的资源又可以同时有好几种用途。把资源用在某一种用途之后,同时就会放弃其他的选择。

很多领域都包含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处,理性的人都擅长利用机会成本来分析利和弊做出的效用最大化。1999年3月27日,比尔·盖茨的母校哈佛大学,邀请他回校参加募捐会,当记者问到他是否愿意再回到哈佛大学继续学习,以拿到毕业证时,他没有给予回答,只是对那位记者笑了笑。说起这件事情,还得从1973年说起,那年,比尔·盖茨进入哈佛大学的法律系学习。可是他并不怎么喜欢法律,反而对计算机十分感兴趣。在19岁那一年,有两种选择摆在他面前:一个是立即辍学,去创办软件公司,另一个是继续学习法律,直到毕业。若继续学习,就会失去创业的最佳时机,若辍学办公司,就会拿不到让很多人向往的哈佛大学毕业证书。思来想去,盖茨最终选择了辍学,创办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显而易见,看到这里,这个答案所有的人应该都知道了:比尔·盖茨绝不可能用失去世界首富的地位作为代价,来换取再回到哈佛大学继续学习的机会。假如那样做,那么这个机会成本实在是太大了。

人的一生都是在选择中度过的,尽管每日、每月的选择有大也有小,但所有的选择累加起来,就能左右你人生的结果。如早上你一起床,就得选择今天要穿哪一套衣服出门;中午你又要选择去哪里吃饭;女孩有很多追求的人,在考虑结婚时,要选择到底哪一位追求者更适合自己;男孩在找工作时,面对很多家公司,要选择哪家公司更有发展前途等。

有些人整天忙忙碌碌,却只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有些人却能挣许多钱,生活过的是高品质的,且身体健康,人际关系也很好。导致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你是否善于选择。那么,选择是什么呢?选择可以看成是一个舍弃与判断的过程,在许多种可能性中,一个最理想的标准是:机会收益效用与机会成本效用之差最大。

人生是一个时刻面临选择的过程,你不能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如果那样就极有可能既丢了芝麻,又丢了西瓜。所以无论怎样,你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正确清楚地计算成本与收益,评估风险,尤其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才是明智的选择。我们的选择不管是好的还是一般的,但总的来说,任何人都希望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要想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什么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呢?看看以下几个步骤,也许可以有所帮助。

第一,决策是从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选出来的一个,那么,我们要把所有可以采用的行动以及不可以采用的行动都一一列出来。

第二,如果有可能,我们要尽量把每个行动的可见后果都列出来。

第三,对评估每种结果可能发生的概率这一点要认真加以讨论,尽量不要被忽略。

第四,你对每种结果的恐惧程度或渴望,都要尝试着去表达。

第五,最后,把所有经过考量完了的因素全部放到一起,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我们一定要先解决两个问题,那就是列出选择的方案和可能的结果,假如你说不出选择方案,那就更谈不上做出任何决策了,因为从许多的选择中挑出一个最好的,这是我们决策的本质,其目的是要达到最好的结果。

资源最佳配置,创造最大化效益

春秋时期,鲁国有很多人在其他国家做奴隶,因为鲁国很弱小。鲁国国君为了振兴国力,发布了一条法律:假如鲁国人遇见在其他国家沦为奴隶的同胞,可先赎回这个奴隶,赎金在回国后由国家给予报销。子贡是孔子的一位学生,家里还算富有,他经常把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回来,并且事后也不去找国君报销赎金。子贡自己觉得不错,心里十分得意,因为他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在执行老师的“仁”。没过多久,这件事被老师孔子知道了,反而把子贡训斥了一顿:“我知道,你有钱,不缺钱花,你现在自己拿钱去赎人,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但是你在追求高尚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如果以后,当别人再在国外碰见沦为奴隶的鲁国人时,他就会对自己是否该去赎人而产生疑问,为什么呢?因为他要是去赎了人,回国后,如果不去找国君报销赎金,那么自己就会亏损一笔大钱;如果去找国君报销赎金,那么他又会被别人嘲笑。如此一来,身为奴隶的鲁国人如果再被他们看到,就会假装没看见,你的这种行为不就正好成了阻碍解救沦为奴隶的鲁国人的根源了吗?因此,你的赎金必须去找国君报销!”子贡听完老师的这一席话,顿时觉得羞愧万分。还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位学生把掉进河里的遇难者救上了岸。为了表示谢意,被救的人把一头牛送给了孔子的这位学生,这位学生收下了牛。学生的这一行为被孔子称赞不已,因为这样就会激发并鼓励更多的人去做这种好事。

孔子的这种行为正符合了经济学原理,他的这两件事,正好把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效率准则体现出来了。帕累托效率准则就是经济的效率体现在配置社会资源以改善人们的境况,主要看资源是不是已经被充分利用了,若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了,要想再做改善,就只能损害别人的利益。这是曾经被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帕累托针对资源的最佳配置提出来的。“帕累托最优”这个理念的提出,是帕累托最伟大的成就。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一旦进入这种理想状态,你要想有所得,就必须让别人有所失,你的所得是以别人的失去为代价的。也就是说,想要使自己的境况变好,就必须要使别人的处境变坏。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认为,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理想王国”是帕累托的一个最优。反之,假如某个人的处境还可以在不损害其他人的情况下得到改善,那么,我们就能认为没有充分利用资源,这样,帕累托最优也就没有实现。

根据帕累托的说法,如果社会资源配置的状况属最佳的、最有效率的,那么,这种资源的配置已经到了任何调整都没有可能在不使他人的情况变坏的基础上,使任意一个人的情况变得更好。如果社会资源配置的状况属最差的、最没有效率的,那么,这种资源的配置即使做任何的重新调整,都会使某人的情况变好,而不会使其他任何一个人的情况变坏。

其实鲁国以前的制度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开始自告奋勇地把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赎回来。但是,当子贡做出这些改变后,很有可能使人们产生消极的态度,进而使鲁国现有的制度出现问题。

帕累托效率准则应用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是要学会合理利用。当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的时候,你只要保持,就能创造出效益的最大化。

成功的捷径之一

——创新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因发现美洲大陆而名垂千古。他在当时也被称为时代的英雄,但与此同时,他的这一称谓也受到了许多人的猜疑与非难,他们认为这没有什么了不起,无论给谁一艘好船,一直开到西班牙,新大陆谁都可以发现。有一天,哥伦布当面跟猜疑和刁难他的人说:“你们有谁能把鸡蛋竖着立起来吗?”周边的人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能回答。因为每个鸡蛋的两头都是椭圆形的,怎样才能竖立起来呢?这时,哥伦布不慌不忙地把鸡蛋的尖端轻轻地敲开了一点,这样,鸡蛋就竖着立在桌子上了。“这么简单,我也会!”这时,有人大叫了起来。哥伦布听了,慢慢地说:“不错,这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可是有的人能发现它,有的人却不能发现它,第一个发现的人才是不简单的。”

哥伦布取得的伟大成就,凭借的就是能将鸡蛋竖着立起来的创新意识以及冒险精神。他的发现成了新大陆的开发和殖民地的新纪元,全球的文化交流也被进一步推动起来,与此同时,为西班牙的王室带来了很大的物质财富,使西班牙成为欧洲当时最富裕的国家。

这种能将鸡蛋竖立起来的创新精神在经济学中同样重要。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概念,他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中称之为创新,也可以是新产品的开发、生产方法的更新、新市场的开辟,获得原材料新的供应渠道。企业家利用创新可以获取新的利润,这种利润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1)奖赏企业家在创造性破坏活动中负担的风险。(2)由于市场的不均衡所带来的暂时性利润。(3)通过不公平交易获取的不正当利润。

在以上利润中会受到非议,最不应该去争取的是第三种利润,而其他两种利润的获取,是值得人们去大力学习的,无论多少都不会受到非难,这种创新的动力来源也正是许多企业家所执著追求的。“祸福相依”是中国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创新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创新研发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到效益的,因此创新研发的成本特别高,而且,随时都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敢于创新追求风险的“哥伦布精神”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三星能够缔造企业创新的传奇,能够占有全球半导体市场第一的位子,就是凭借着它不断创新的研发精神。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当三星集团宣布他们自己要进行半导体的创新研发时,三星一半以上的员工与民众都对它的这一举措感到怀疑和恐惧。因为半导体的研发和生产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稍有不慎,整个三星集团都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再加上半导体的国际市场在当时也很不稳定,就算研发成功,万一半导体的国际市场已成明日黄花,又该怎么办呢?但是,对要将三星转型为高附加值、尖端技术产业和节约资源型产业的这一决定,在当时,三星集团的会长相当坚持。三星要想有更好的前途,就必须创新半导体。

所谓冒险,就是失败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很大,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只有具备了高度的创新精神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企业家才能看清形势,抓住机遇,并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地去投资表面上好像异常艰难的创新研发。如果企业家是个“风险偏好者”,就算企业投资的创新资本利润在50%以下时,他也一样会选择投资;相反,如果企业家是个“风险回避者”,他就会经过仔细调查和研究后,在确认利润在50%以上时才会投资。

很多国家为了维护创新者的切身利益,都颁布了一系列的制度来保护因创新而破产或失败的企业家,让他们不用因担心后路而退缩,毫无疑问,这是因为创新能为个人、企业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收益。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勇于冒险和创新的企业越多,那么,它们为社会创造的利益也就更多,市场的发展速度也就能更快。尽管企业已破产,但是,企业家本人与企业的员工都不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越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这种保护创新的制度就越完善。

做好企业,规模很重要

20世纪中期,王永庆接手台塑,当时并不被人看好。台塑生产的是PVC塑料粉。在当时,因日本的PVC塑料粉生产成本低,价格就更低,从而导致中国台湾的市场主要被日本人占领。当时,王永庆对PVC生产进行了仔细分析。氯气是PVC的主要原料,台湾是烧碱生产基地,而烧碱产生的废品正是氯气,所以价格非常低。台湾当时的劳动力和电力价格都比世界水平低很多,并且政府制定了很多的优惠政策来大力扶植民营企业。只要台塑的平均生产成本可以实现和日本的一样低,且按货币计算的话,比这些国家还要低,那么,台塑就一定能够成功。

王永庆通过精密的思考与研究,把家族的其他产业卖掉,又通过贷款扩大了台塑的产量。到1960年,台塑的月产量高达1200吨,成为当时PVC行业的龙头。通过降低成本,使产品价格下调,且远低于世界同类产品。这样,台塑不但让日本从中国台湾的PVC市场产品消失,而且产品还出口世界各国。台塑获取了巨大的成功。

台塑之所以能成功,跟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与政府的良好关系等各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台塑制胜的法宝是它通过扩大自己的产量,从而达到最低成本,这是关键所在。

要想有效地降低成本,必须分析影响“单位成本”的因素,这也是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中最本质的东西。每个企业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一直是降低成本。平均成本和产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有以下3种情况:(1)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一直在下降。这种行业的生产技术特点是:刚开始需要大量的投资,产量增加后,每单位产品增加的成本并不是很多,把初期的投资分摊到越来越多的产品上,因此,平均成本也就越来越少。(2)不管产量怎样变动,平均成本一般不变。这种行业在经济中,一般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行业,它的市场需求量与产量都不大,所用的生产要素既不与其他行业争夺,也不是经济中比较短缺的要素,因此,就算产量增加了,要素价格也不会上升,同时也不会增加成本,且初期投资也不大,像铅笔等小物品。(3)平均成本分阶段变化,即先随产量增加而递减,达到最低值后又随产量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平均成本先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当产量增加到某一数量时,平均成本降到最低值;然后,当产量再增加时,平均成本也增加了。所以,生产规模太大或太小对企业来说并不都是好事,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一个符合企业适度的规模。假如一家生产企业的规模收益呈递增状态,这就表明这家企业的生产规模过小,这时为了获得规模收益递增的利益,就应该扩大规模,直到规模收益不变。假如一家生产企业的规模收益呈递减状态,这就表明这家企业的生产规模过大,这时为了减少规模太大所带来的损失,就应该缩小规模,直到规模收益不变。尽量让生产规模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的阶段是企业选择适度规模的原则。

我们还必须知道企业规模大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并不表示公司规模越大越好。上市公司扩大企业规模的时候,必须同时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保证自身的资金链,而不是盲目扩大规模。产业集团要想实现规模经济真正能够协调一致,只有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以资本作为纽带,同时加强集团的管理能力。

很多企业成本高、效率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实现适度规模。几乎所有行业都符合实现适度规模的原则,只不过它们实现的方式并不相同而已。像零售商业适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为了保证成本达到最低,就必须实行集中进货、统一物流配送和统一管理的制度。而家电、钢铁、汽车等行业,则适合集中生产,即生产规模大、地点集中,规模经济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只有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消费者才能购买到比较便宜的商品。

另辟蹊径,发现财富

任何企业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在商海中拼搏,靠什么获取优势呢?”答案无非就是两个:要么在质量上竞争,要么在成本上竞争。

于是,差异化策略和低成本策略这两大经典的市场竞争策略诞生了。差异化策略是通过在产品与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再利用产品的设计、功能、外观、包装、品牌以及服务等方面别开生面的形象,产生竞争力。而低成本策略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利用专利技术和降低原材料价格,以达到自己的产品价格低于竞争对手来扩大销售量,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企业要开发独具一格的产品,经常陷入高成本、高投入、高定价、低销量等恶性循环中。可是,同类企业又龙虎相争,不可开交,这也就是低成本策略经常导致的价格战和低利润。品牌和服务趋向于相似,人们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也越来越偏向于价格。这就是血腥、残酷的“红海”。企业因争夺优势和市场份额而“肉搏”。与此同时,企业增长获利性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生存都变得更加不易,要想发展、壮大就难上加难了。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跳出“红海”的“肉搏”呢?要想找到答案,可以从一百多年的资本运作最成功的150个战略案例身上去找。

蓝海战略就是从现有的产业结构下的定位选择转变为改变市场结构本身,通过对产业和竞争边界的跨越、市场空间的开创、沉睡的巨大需求的开启,将企业带进一个没有争夺的蓝色海洋中。企业通过价值创新,实现了价值的飞跃。美国石油大亨——哈默,他的人生经历有着传奇般的色彩,哈默在1921年初离开美国,来到苏联。在他看到苏联马拉尔地区许多的白金、宝石以及毛皮卖不出去,但严重奇缺粮食时,他的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当即,哈默用100万美元在美国收购了大批的小麦,从海上运到了苏联的彼得格勒,因为此时,美国的粮食大丰收,粮价下降。把粮食卖掉后,哈默又从苏联购买了许多毛皮以及其他货物运回美国。哈默这么一来一往,竟赚了一大笔。与此同时,苏联的粮食危机被哈默解决了,并受到了列宁的单独接见。列宁鼓励哈默去苏联投资建厂,并同意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棉矿进行开采,这样,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取得苏联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美国与苏联的贸易也由此而拉开,哈默专门把美国的联合公司都组织起来,集中了三十几家美国公司,他成了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人。在苏联度过的近十年期间,哈默由一个百万富翁变成了亿万富翁。不过,哈默的辉煌还在继续。1931年,他离开苏联,回到美国。哈默返回时,当时的美国正处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尽管这样,赚钱的机会依然被哈默从国家大形势上捕捉到了。罗斯福爱喝酒,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当时,他正在竞选美国总统的职务,各种迹象表明,美国总统的职务非他莫属。若他成功当选,那么,在1919年,美国政府颁布的禁酒令很有可能被废除。哈默因此而得出结论,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在美国将会剧增,而在当时的市场上并没有足够的酒桶出售,那么,用来装酒的酒桶同样也会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于是,哈默当机立断,立刻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纽约码头,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设立了,同时,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也在新泽西建立。果然,罗斯福坐上了美国总统的位置。罗斯福上任没多久,禁酒令便宣布废除了。而此时,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也正接连不断地生产出来,且被各地酒厂出高价抢购一空。整个美国的酒桶市场几乎被哈默垄断了,获取的利润相当大。哈默更是一鼓作气,开始进军酒业,做起了威士忌酒生意。哈默连续买了许多家酿酒厂,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举成名,成了全美的一流名酒,每年的销售量竟高达一百万箱。

始终围绕在国家大形势的周围,这是哈默的成功。他之所以能为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这跟他能够把握住宏观市场的发展趋势,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分不开的。这在我们现在看来,那就是开拓了一片“蓝海”。而所谓的“蓝海”是什么呢?它是指市场空间的亟待开发,代表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利润空间。

我们把整个市场想象成为海洋,红色海洋和蓝色海洋组成海洋,红海代表我们已知的市场空间,也就是现在存在的所有产业;蓝海则代表我们未知的市场空间,也就是现在还不存在的产业。那么,我们对所谓的蓝海战略的理解就不难了,企业超越传统产业竞争和开创全新的市场的企业战略就是蓝海战略。现在,这个新的经济理念正被世界工商企业界所关注。

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核心。价值创新不能理解为技术创新。那些新产品的发明者,从历史上看并不是最大的受益人。两种特别重要的产品——个人电脑和录像机,最初的发明者,人们并不记得,但靠这些产品挣钱的企业却被记得一清二楚。因此,价值创新可以借用技术创新实现,也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完成等多种途径实现。新兴的产业并不都是“蓝海”,而“蓝海”却经常从“红海”中诞生。

星巴克(全球咖啡连锁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咖啡零售领域中,竞争十分激烈,雀巢、麦氏等企业,全都把精力放在生产成本、质量和销售渠道上,总而言之,它们都是在“红海”竞争。可是,谁也没有料到,随着星巴克的诞生,开创了全新的赢利方式,它不仅销售咖啡,而且提供的环境独特,氛围良好,这些竞争对手被它远远地抛在了身后。这就是价值创新。

一直以来,人们想喝咖啡,只有传统咖啡店和宾馆酒店两个选择。传统咖啡店虽然有上好的咖啡,但环境很糟糕,灯光暗淡,声音嘈杂,还有吸烟者在吞云吐雾;宾馆、酒店的环境不错,但咖啡的味道并不好。于是,有一个人就这样想,如果能在一个优雅的环境里出售美味的咖啡,那该有多好呀!有了这一想法后,他立即开了一家咖啡店。于是,著名的星巴克咖啡店诞生了。到今天,星巴克已经成了举世闻名的咖啡连锁店大王。

蓝海的开创者完全采取不同的战略逻辑,从来不把竞争者作为标杆,这就是价值创新。星巴克在“红海”中,通过制造“环境”、营造“氛围”,把咖啡和“环境”一起打包出售,给顾客创造出了新的价值,找到了“蓝海”。星巴克的发展告诉我们,它们不但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而且还把一个价值连城的品牌给开创出来了。

寻找市场突破点,是“蓝海战略”所透露出来的核心观点,在看似绝望的“红海”中开拓出一片光明的“蓝海”。那么,“蓝海战略”应该怎样去实施呢?

企业只有在红海市场中开拓出一片蓝海市场,也就是把新的市场空间开发出来,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才能在充满“肉搏”竞争的红海中寻求生存发展。“朵彩”在这一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经典案例。保暖内衣从1997年出现在市场上以来,因为利润大、进入门槛低,许多厂商都被这个行业吸引了。这样,在短短数年内,全国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就有了大大小小的近万家,市场空间变得十分拥挤,供大于求的局面就出现了,而产品也更加趋身于同质化。因此,许多商家求生的唯一选择就成了价格战,这个行业的局面也因此一片混乱,成为名副其实的“红海”。“朵彩”正是在这种局面下,于2003年7月诞生了。朵彩在内衣行业中,细分出了中国彩棉内衣市场,而且非常成功,这样就率先推出了一种专业彩棉内衣,而这种新产品一经推出,人们的消费热潮立刻就被引发了,中国的内衣行业也是在经历了传统内衣→保暖内衣→纤体内衣的阶段以后,才走进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天然彩棉内衣时代。实际上,盛行彩棉内衣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必然是人们对追求环保与健康生活方式的体现。市场上早在2003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彩棉的终端产品,但是,因当时市场开发不力和方向不明等因素,对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朵彩毫不犹豫地一出击,一个品牌的传奇就创造出来了。

创新就是在“蓝海战略”中,在方式上,虽然产品创新与利用知识产权有所不同,但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除此之外,在“蓝海战略”成功后,出现竞争对手跟进与模仿的现象是肯定的,这时,蓝海就变成了红海,即所谓的蓝海只是昙花一现罢了。这个时候,蓝海的战略家们开始继续对新的蓝海进行开发。

放下脸面,赚钱不丢人

如果你打定主意要做生意,就不要对赚钱这件事不好意思。为了做好生意,有时你必须放下脸面。即便是一些被认为有失身份的行业,你也应该厚着脸皮去做。

有的人对于小事情多持不屑的态度,他们认为自己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做这样的活有失身份。有些人做生意时,不愿意干粗活、细活、脏活。他们心里想:怎么说自己也是个老板,做这些事情岂不是很没脸面?事实上,这样“要脸”的人在生意界是吃不开的。

在中国生意界有这样一句话:“温州人无禁则入。”做了二十多年生意的郑州温州商会会长王招富说:“别的地方是规定可以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温州是只要不明令禁止什么,我就做什么。”为了获得想要的东西,生意人就应该勇敢地、不怕一切地做生意。

在有的人眼里,擦鞋这个职业很令人难堪,而在温州,在自家门前擦鞋的擦鞋匠也能够干出一番大事业来。正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南存辉,连续三年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当人们看到这个资产超过亿万的年轻富豪时,谁想到,昔日他只不过是温州城内一个辛苦操劳的小修鞋匠呢?南存辉的父亲是温州一个小镇上的老鞋匠。南存辉13岁初中毕业那一年,父亲因病卧床不起。作为长子,南存辉只能辍学,由于没有其他工作可选,他便子承父业,做了鞋匠。从13岁到16岁,南存辉每天挑着工具箱早出晚归,一干就是三年。如今,他率领的正泰集团已拥有员工一万多名,总资产60亿元。可是回想起过去的岁月,最让他难忘的还是做鞋匠的经历,因为正是那些日子的磨炼,才让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商人,也是那段日子,他攒下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南存辉成功的例子是成千上万生意人的缩影。从不起眼的小生意、小买卖做起,把赚到钱看做是最大的面子,坚定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在创业的道路上疾驰。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死要面子很难取得成功。某保险公司的科长到一个乡开展保险业务,因群众对保险的性质不了解,都不愿参加,其中村长最为固执。科长决心攻下这个堡垒,他天天跑几十里路去向他们宣传、动员,村长怕见他都躲着走。一次听说村长到几十里外的邻县亲戚家帮忙盖房,他就骑车追了上去,到那后将车子一放、袖子一挽就干活,干完活还和村长聊天。跟着他一起来的业务员劝科长:“科长,您看您一个文明人,和他们能说得清吗?不如算了,没必要低三下四地和他们耗。”科长听了业务员的话,便大骂:“你不愿意耗,不愿意低三下四,人家还看不上你呢。”业务员看到科长发怒了,就不敢再说话了。为了找一个长谈的时机,有一次科长天不亮就起床,冒雨赶到村里,在村长家门外一站就是两个小时。村长起床开门后愣住了,见科长身上都淋湿了,便一把将他拉进屋里说:“你就别‘泡’了,我们参加还不成吗?真是服了你了。”村长这个堡垒一攻破,这个村参加保险工作的局面就打开了。于是,保险业务在当地顺利开展起来。

要面子就不要做生意,要赚钱就别怕丢人。一个生意人脸皮不厚,就无法生存。只有把架子、面子放在一边,不怕出“丑”,才能将钱财追到手。事实上,赚了钱就是赢得了最大的面子。通过做小生意、小买卖积累资金,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是每个生意人都应该具有的心态与思想。

赚钱,要懂得发挥自己的长处

经商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能发挥自己长处的领域,这是很多成功者的经验,也是多数生意失败者的教训。在生意场上,有不少人喜欢追赶潮流,看到什么生意红火,就抢着去做,也不顾自己是否了解这行,结果导致生意失败。

做生意应该从自己的长处出发,如果这个生意不符合自己的做事风格和脾气,即便再热门、再火暴,也难以成功。因为你的热情将会很快降温,你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这种状态中,要想做好生意是很难的。

所以,生意界有这样一句话:隔行如隔山。干事业一定要先认清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晏子所说的“用人之长,不强其短”,就是这个道理。发挥自己的长处,也许再普通的事业也能做到最好。如果没有兴趣,就算将所有的精力、金钱和最大化的责任感投入其中,到最后留给自己的也只能是一次次打击。这就好比让一个讨厌学数学的人去解一道数学题,即便这道题目很简单,对讨厌学数学的人来说也是困难的,因为他从心底就厌恶它。一句话,做生意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把生意做好。身价过亿的“高中生”李想是泡泡网的CEO,他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1亿元以上的身价,时间不过短短4年。泡泡网是第三大中文IT专业网站,2005年运营收入近2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取20倍的市盈率,市场价值2亿元。这一年,李想24岁,创业6年。但是,李想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商人。他从来不喜欢课堂,而是需要什么才学什么,学了什么就马上用起来。中学6年,李想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上,他说:“它们就是为我而发明的。”由于对网络以及电脑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开始自己搭建网站,有时甚至整夜不睡觉而在电脑前搭建自己的网上王国。由于李想的家教非常宽松,他的兴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9年,18岁的李想依靠自己搭建的个人网站,赚得了网络广告费10万元。2002年,李想告别父母,从石家庄来到北京,招兵买马,开始“正式的商业运作”。自此,泡泡网的广告销售每年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5年,他又从IT产品向汽车业扩张。在早期,李想说自己能够成功是因为兴趣和爱好;然后,支持李想继续进步的是责任心;最后,李想发现管理也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于是,他从一个发烧友、职业撰稿人转变为企业家。兴趣一直伴随着李想,最终成就了一个年轻的富豪。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兴趣不仅仅是老师,还是财富之源。正因为有兴趣,才会熟悉,而由于熟悉,所以才有优势。站在自己的优势点上做生意,显然要比不明不白、糊里糊涂好得多。

作为一个生意人,不要轻易离开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因为你干某件事情或在某个行业待久了,突然要进入另外一个毫不相干的行业,你将会发现自己要从头做起,以前所有的关系和行业习惯都用不上了,甚至自己的做事风格也将有360度的转变,这时你会有种漠然和失落的感觉,除非如果你对这个行业有兴趣,肯用最大的努力去钻研和学习,那么适应期才会很短。

当然,不主张离开熟悉的行业,并不是说一辈子不挪窝。如果在原来的领域确实没有前途,而且丝毫没有工作的热情,换个岗位无可厚非。但如果你是觉得别的行当赚钱,便匆匆忙忙地上阵去搏杀,这就不是好事情了。

一个人要做生意,就要先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做起,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要轻易地改弦更张,更不要随随便便就去追赶所谓的“热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天才,只存在熟能生巧的倒油翁。如果要改行,进入陌生领域,就要加倍地努力,甚至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如果没有这样的准备,那就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发挥自己的长处,宁肯多停三秒,也不要急功近利。

测试:看你的赚钱欲望有多强烈?

你去参加朋友的婚礼,不喜欢喝酒的你只能喝一些饮料。现在吧台上有4个同样的杯子,只是每个杯子里饮料的分量不一样,此时你会怎么选择。

A.满满一杯饮料。

B.只有七分满的饮料。

C.只有五分满的饮料。

D.没有饮料。

测试分析

选A:你是守财奴型,对于金钱的欲望十分执著和强烈,基本上是个金钱至上的人。有钱虽然好,但若成为金钱的奴隶就不太好了。

选B:在金钱上,你是个小心翼翼的人,虽然对金钱有很强烈的欲望,但会控制欲望,不会因为钱而做铤而走险的事,是个行事踏实的人。

选C:你对金钱过于谨慎,赚钱的欲望也不是很强烈,就算处理一些小事也会抱着十分谨慎的态度。过于保守只会让你原地不动,不妨试着往前迈一步。

选D:选择这个答案的人很有赚钱的野心,没有饮料,就意味着需要自己去倒,倒多倒少自然就由你说了算。虽然有野心,但是你却常常没有计划,这让你赚起钱来不是那么容易,想赚钱,不如先制订一些计划。

第二章 晋升经济学,帮你提高身价

进入职场,这是一场化蝶的蜕变。你不再有学生时代的青涩,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讲效率、重效益的企业文化中去。你要从选择职业时开始,就从经济的观点来预测未来,这将让你更有前途。了解一些关于职场的经济学常识,你的事业将不再迷茫,你的未来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适当充电,增加升值空间

如果想找一份好工作,你受的教育水平和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是否能被录用。如果受教育程度越高,个人阅历与经历也就越丰富,那么,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基础上,你就能比别人更容易获取一份好的工作。同理,职业律师的收入要比普通员工的收入高,主要是因为两者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上差别巨大。一名普通员工的培养,最多只需一两个月就足矣,而培养一名律师,则需要5年以上的专业学习时间。正因为这种投资,才会提高人们在单位时间的生产率,而正因为这种生产率的提高,使雇主乐意雇用他,并支付较高的报酬给他。

由此可见,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手段和方式,在人身上所积淀的,具备稀缺性的、可以投入到生产中并能产生价值增值的技能、经验、知识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就是人力资本。这对一个人来说,是未来收入增长的一个源泉。

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的斯宾塞,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许多MBA的学生,在进哈佛之前很普通,但经过几年哈佛的教育之后再出去,却能挣到比教授多几倍乃至几十倍的钱。哈佛的教育为什么那么厉害呢?斯宾塞研究发现,教育不仅具有生产性,更重要的是教育具有信号传递的作用。

受教育的程度和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可靠的信息传递工具。在人才招聘中,为了提高新人的质量,减少失误,企业在考虑人力资源结构时,文凭高的优先于文凭低的,名校毕业生优先于非名校毕业生,因为前者的平均质量比后者更优秀。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保持职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求不断学习。因此每个人都要时刻提醒自己,只有不断地自我增值,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如果一旦举步不前,就像耗损的电池失去了应用的价值。赵小飞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时到处碰壁。因大学时学的是行政管理,招聘企业认为他所学的知识太虚,没有专业性。一年后,他不得已进入了一家食品厂做了一名市场检测员。赵小飞一直较感兴趣是IT行业,在上大学时,他就一直自学,只因自学的知识比较零散,因此专业性不够强。为了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弥补经验空白,赵小飞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软件工程师培训。他通过一年的学习,取得了软件工程师认证。没多久,在一次人才招聘会上,一家大型企业看中了赵小飞,他的软件工程师梦想终于成功实现了。

赵小飞通过用心学习,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精华掌握得很好,并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他能把所学的知识变为改变自身命运的动力,变为自己真正的私有财产。因此,赵小飞的学习是很成功的。

但是,也不可能说每个人都能如赵小飞那样成功,学习也需要注意方法。有的人尽管在学习上也投入了许多时间,但他们学东西前没有目的,并不明白自己要学这些东西的原因,学来做什么,而是很盲目地跟风或模仿别人学。因为不是有准备地学、有目的地学,而是盲目地学,所以,他们学的知识肯定用不上。如果这样,这种学习不但不能给他们带来财富,而且只能在精力、时间和金钱上带来浪费,甚至于伤害。李红就为自己曾经的错误选择而十分后悔。读理科的李红在2000年大学毕业后,就被一家世界500强公司聘请做技术支持的工作。工作几年下来,李红的职业发展道路也可以说是一路平坦。可是,在2004年她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就是离职到加拿大进修MBA金融学的课程。几经周折,李红终于完成了学业。可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金融人才在加拿大并不紧缺,再加上她既没有工作经验,又有语言上的劣势,她尽管有了学位,想要在加拿大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也很难。万般无奈之下,在2006年,她只好选择了回国,回到上海来寻找理想职业。更让李红出乎意料的是,经过几家外资银行的应聘,在初试后就被淘汰了。其中有一家银行的人力经理跟她说出了实情,没有任何金融行业的工作背景是她被淘汰的最主要原因,就算学历和语言都过关,但是,银行所需的更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进入金融业,眼看着是没有希望了,可是重新回去干自己的老本行,做技术支持,李红又没了信心。因为她放弃这份工作至今已经有4年了,而对一个从事技术行业的人来说,这4年的时间意味着一切几乎都要从零开始。而年满30岁的她,已经没有什么资格可以从头开始了。虽然投入了大量精力、金钱和时间,李红的职业发展却变得困难重重。这次错误的培训投资给她带来的影响很大。

从经济学来说,在学习前,你就要清楚三个问题:首先,为学习支付的成本需要多少;其次,学习的预期是什么;最后,将来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收益。也就是说,学习也需要把投入产出比计算清楚。

该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学习,我们必须想明白。对选择学习的时机,人力资源专家给出了以下两个标准:(1)当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缺乏时。在学校里,大多数人学的是基础学科,没有很强的应用性,专业知识的缺乏,对当前的工作有直接影响。另外,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吃力。假如在这些情况下再不赶紧参加培训,就会让自己的业绩、工作信心和职业发展前景受到影响。因此,这时就应该挑一个与从事职业相关的专业,进行学习培训,用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让自己的价值尽快得到提升,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2)当知识结构需要更新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变得非常快,很多人在工作几年之后,觉得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已经明显过时,这种知识结构必须得到更新。在此时,积极学习和参加培训是你最好的选择。

我们如果不学习,对新事物不接受,不把自己用最新的技术和知识进行包装,那么被新的职场竞争环境淘汰是迟早的事。事实上,一个连续深造、连续积累、连续提升的过程本身就是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

学习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不是冲动消费。我们只有弄清楚学习时机后,当准备学习时就要做好学习的积极准备工作。要想有更好的效率、更大的收益,就必须做好积极准备。学习培训前的准备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职业的发展趋势变化保持敏感。学习方向取决于自己所处的行业对人员需求和技能的改变,这一点要时刻关注。要对这个领域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认真分析,像学历、工作经验和专业背景等;对自己的长处和劣势要认真分析。要想在众多人才中崭露头角,就必须把自己的学习培训方向和目标随时按市场的要求进行调整。(2)为培训学习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只有将自己的家人和上司的工作做好,才能使学习培训顺利进行,从而没有后顾之忧。做好家人的工作,获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找时机与上司沟通,让他明白你的学习培训目的以及你的学习培训不会使工作受到影响。(3)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学习培训方式。其主要体现在学习培训时间安排上:对每年有固定假期的人来说,就应该挑假期上培训班;对晚上时间充足的人来说,就应该挑晚上上课;对周末时间充足的人来说,就应该挑周末上课;还有的人则喜欢自学和在线教育。不同的人群,选择学习培训的方式也不同,都应由自身的情况而定。

运用木桶效应,懂得取长补短

战神阿喀琉斯在希腊神话中是一位著名英雄。它是希腊神话中的头号英雄,他的母亲忒提斯是海神的女儿。据说在他出生后,白天,母亲将他的身体搽上神酒,夜里则在神火中煅烧,并且握着他的脚踝,在冥界的斯得克斯河中进行浸泡,这样,他的身体就成了刀枪不入之身。可是,阿喀琉斯留下了一个全身唯一可能致命的弱点。因在河水中浸泡时,他的脚踝被母亲提着,没有被冥河水浸泡。当他长大后,在特洛伊战争中所向无敌,并屡建功勋。后来,阿喀琉斯的这个弱点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知道了,因帕里斯是位神射手,许多的希腊英雄,像克勒俄多洛斯等都死在他的箭下,于是,他就从远处对阿喀琉斯发射暗箭。然而,这一箭刚好射中阿喀琉斯的脚踝,这位大英雄也就瞬间毙命。

战神阿喀琉斯由于自身的唯一一点不足而丧命。导致悲剧的关键因素正是这一点不足。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木桶效应。

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是由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决定,而恰恰是由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这就是木桶效应的内容。依据这一内容,得出两个推论:一是水桶要想盛满水,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必须足够高。二是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木板高度不够,水桶就不可能盛满水。因此,木桶效应又可以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

木桶效应的原理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同样适用。许多人认为,一个人的优势与专长,对他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像一个画家能否成功,取决于他对色彩和造型是否敏感;一个歌唱家能否成功,取决于他是否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一个企业家能否成功,取决于他是否有过人的胆略和才智;一个作家能否成功,取决于他是否对文字有感受力和对生活有洞察力等,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就好比木桶盛水的多少一样,往往不能看他的长处有多长,而是要看他的短处有多短,他的短处对他在这方面成就的大小则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嗓子好而想成为歌唱家的人众多,可是,许多人为什么不能梦想成真呢?就算已成了歌唱家的人,名气与成就的大小为什么也不一样呢?这些就是因为受到了自身短板的制约。

一项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多项选择要求,分别为:组织管理的能力占42.9%,人际交往的能力占66.7%,分析解决问题和逻辑判断的能力占73.8%,学习和接纳新知识的能力占76.2%,实践应用的能力占88.1%,环境适应的能力占92.9%。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为排在第一位的环境适应能力。大学生从就业走上工作岗位,面临的是一个新的环境,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是如何尽快对环境适应并投入到工作中,而我们所处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适应能力就成了最重要的非专业素质之一。在人格的多项选择中,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依次为:毅力和意志占42.8%,创造力和创新占47.6%,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占66.7%,心理素质、心态和身心健康程度占81%,敬业和奉献精神占83.3%,道德品质(像社会公德、诚信)占92.9%。由此可见,员工的综合素质还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

在资源配置中,随着资源、时间以及外部环境等的变化,木桶上的短板和长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在工作早期,他的努力程度是其工作业绩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短板。但到了一定的程度后,不管他如何努力,业绩却怎么也提高不了了。这时,成为他新的短板的是学习,他学习新知识的多少决定了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有的人获得一定的成绩后,就认为自己天下第一,骄傲自满,这时,傲气就成了他的短板。也有的人因锋芒毕露后,目前的环境使他的才能得不到施展,因此,环境就变成了他的短板。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看清自己的长处的同时,更要重视自己的短处。木桶效应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木桶要想清澈盈满,必须补齐自身的短板,才能让长板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剩者为王,不要轻易辞职

将近年末,刘利对跳槽的事又开始琢磨了。事实上,刘利是名牌大学财经专业毕业的,英语水平达到了六级,口语也不错,而且还拥有靓丽的外形,个人条件也还算可以。但是,正因为她的这些资本,使她总是不安于现状。因此,研究报纸上的招聘启事是她每天的必修课,假如某一家公司给出的待遇要比现在的公司高,那么,她肯定会毫不迟疑地投向那家公司。就这样,刘利毕业3年,却已经换了七八家公司。最厉害的时候,她在一个月里连续换了两次工作,其中一次只上了3天班就跟老板拜拜了。对那些几年都待在同一个公司且没有跳槽打算的人,刘利总是不以为然:“每个月就拿这么点工资,还不跳槽的话,这辈子又能混出个什么样来!”“跳槽”,就是指“换单位”、“换工作”。为了获取更高的工资,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富裕,而不断地跳槽,这无可非议。可是,假如频繁跳槽,那么人们就得考虑,因为不断地更换新环境所需要的花费。从经济学来说,就是其中所隐藏的机会成本。

人不同,其跳槽的机会成本也不同。相对于一般人来说,跳槽的机会成本又有哪些呢?(1)时间的机会成本。如想跳槽成功,就要花费时间去搜索并分析招聘信息,从而对市场上的招聘企业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跳槽者在精力和时间上要付出成本,还要对忧虑、等待和焦虑等心理压力有所承担。当信息不明确时,还会因怎么抉择而痛苦万分。(2)薪资的机会成本。跳槽就意味着你要放弃本有的工资,以及因此而可能获取的潜在福利和薪资等待遇。假设你这个月的工资是6000元,再加上补贴、保险和奖金等,大约近一万元。若你辞职后,不能在当月就找到工作,那么这10000元就是你因跳槽而所支付的机会成本。(3)人际关系的机会成本。当你在某个环境里工作,货币工资不仅是获取的报酬,还包括人脉关系和锻炼学习的机会。你的资源就是人脉,与此同时,人脉也是你遇到问题和挫折时的活期存折。(4)升迁的机会成本。当你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里,一下子得到真正重用一般很不容易,虽然工资或职务有可能要比以前的高,但是,新的公司对你的工作能力和人品需要重新进行一段时间的考核。

另外,假如跳槽不理想,我们需要细细计算的还有一笔成本。从经济学可知:当成本一定时,人们通常会拿收益与成本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支付的成本值与不值;而当收益确定时,人们通常会拿不同的成本进行大小的比较。因此,我们讲的经济学注重成本概念,是把收益与成本联系在一起思考问题,而并不是孤立地看成本。不过,讲到成本收益的分析,因为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通常真正的成本总是要比预期的大,而收益却总是要比预期的小,这是很难避免的,否则,生活中就不存在失意和失败了。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最大的一笔成本其实就是我们生命中所包含的时间。我们要想弥补时间成本的损失,就必须积极地去寻找获取人生收益的机会,而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总是把时间成本看得非常重。正如巴斯德说的,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机会永远只青睐于追求它的人。一个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自由地追求自由,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但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当人们获取了自由之后,他们必须要为自己的自由付出一定的代价,那就是机会成本,我们不妨反用一位哲人说的话,那就是:在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户的同时也关闭了一道门。

警惕内卷化效应,不要原地踏步

我们想要对内卷化效应进行了解,应首先看看下面的故事:

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岛——爪哇,南面与印度洋相临,北面是爪哇海,人口密集,风景秀丽,首都雅加达就坐落在此。它作为旅游区,在全球享有盛誉,天南海北的游客都纷纷慕名而来。可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利福德·盖尔茨在此长住,却对这里的如画风景视而不见,他只专心于当地的水稻生产。犁耙刀镰,种锄收割,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重复着,爪哇岛的原生态农业在维持了一派自然景象的同时,却长期地陷入了一个没有进步和简单重复的状态。

故事中的这种现象,盖尔茨把它冠名为“内卷化”,而后,这一概念便普遍引入到了政治和经济之中。“内卷化”会让人在一个层面上永无休止地内耗、内缠和内旋,既无突破式的增长,也无渐进式的积累,将人陷进了一种恶性的循环之中。因此,它的结果是很可怕的。你越是没有自信,就越难以成功,你越无法成功,就越没有自信,以至于自暴自弃。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类事情经常可见。老杨当了35年的干事,总是原地不动,可身边的同事却一个个地升迁。快要到退休年龄了,“二锅头”成了他的知心朋友,心中甚是酸涩。老杨做技工已有15年了,却还只戴着一顶技工的帽子,而同进公司的人却已升职担任主管和高工,他因此心情很郁闷。老杨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一部剧本而获取过大奖,在当时被同事公认为前途一片光明,可是,过了20年,他的成就却依然停留在20年前。

面对这些见怪不怪的“内卷化”情况,人们禁不住会问:他们停止不前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运气不佳,欠缺天赋,还是不够勤奋吗?“信心决定命运,观念决定出路。”事实上,对于个人来讲,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是进入内卷化状态的根本原因。如果一个人整天怨天怨地,不思进取,那么他只能委靡不振,原地不动,甚至倒退。如果一个人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思想观念不改变,没有开拓精神,那么他也只能进入周而复始的轮回状态。

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使打破内卷化模式的第一道关卡都变得相当困难了。而对于那些在工作上整天忙碌的人们,尽管不是站在黄土地上守着羊群,但是,他们在思想上有可能跟那个放羊的小孩差不多。不思进取或怨天怨地,对前途感到渺茫,对职业缺乏信念,整天除了工作就是生活,除了生活就是工作,对内卷化除了接受就是服从,人生也就因此而停留不前。

生活陷入内卷化的普通人思想观念急需改进,相比之下,那些杰出人士则更需更新理念,否则,内卷化的后果将变得更加严重。有些人就是因为思想观念守旧,一辈子只能做个小老板,他并非不想将公司做大做强。对小老板来说,只需精明就行,而对大老板来说,除了精明之外,则还需有气度。

用“逆水行舟”来比喻市场恰如其分,不进则必退,倒闭也就成了必然。我国的民营企业在20世纪末,都相继进入了多事之秋,一夜之间,许多著名企业顿时化为乌有,领导者思想观念停滞不前是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面对现代化生产和与国际化接轨的企业,这些老板居然还在用农民的思想进行管理。

一个人要想摆脱内卷化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先弄清楚自己是否还有上进的志气。若有,那就再弄明白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是否很熟练,是否能做到精益求精,并发挥到极限,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或者决心钻研,或再去进行培训,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对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进行分析。特别是在企业的这个大空间里,要弄清楚自己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好坏以及在领导心里的分量。切记,我们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走出职场的内卷化。顽强的上进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这种力量的源泉。只有自身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才能表现自我、突破自我以及超越自我,从而才能使我们的职业生涯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现在这个社会,人们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倍增,职业生涯如果停留不前,那就意味着倒退。内卷化使人的资源消耗巨大,包括精力、时间和意志。我们要想摆脱内卷化,为自己的职业开启一片新的天地,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改进自己观念以及提高自身能力。

人们对那些成功人士所拥有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感到钦羡,但他们具有这种天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起来的。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了自我了解和自我发现,从而使内卷化效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最终让自身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假如你认识到了要追求“自我实现”,假如你已经把自身的想法体现在了你所在的职位和所从事的工作中的任意环节上,你会被自身的热情所感动。就算每天都要准时上班,也会充满活力。因此,你的事业就成了你的工作,你的职业就成了你事业的开端。那么,你就会从内卷化的怪圈中走出来,从而迎接属于自己的胜利。

为自己打造核心竞争力

莱特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最让人拍手称赞的也许要算坐落于日本东京的帝国饭店,这座建筑物让莱特成为世界一流建筑师。20世纪初,日本小仓公爵率领一批随员代表日本政府前往美国礼聘莱特建一座可以抗震的建筑。莱特接受了邀请,他随团赴日,实地考察了一番,发现日本的地震有一个特点,即随剧震而来的波状运动比较明显,于是莱特断定许多建筑物之所以在地震中倒塌,实际上是因为这些建筑的地基过深、过厚。过深、过厚的地基会随着地壳的移动而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势必坍塌。得出这样的结论后,莱特决定将地基筑得很浅,如果地震发生后使之浮在泥海上面,就可以使建筑物躲过地震。莱特决定主要利用那层仅8英尺深的土壤。他设计的地基比较特殊,是由许多水泥柱组成的。这些柱子穿透土壤插在泥海上面,但是这种地基是否可以支持那么大的一座建筑物呢?这是一个很大问题,莱特费了一年工夫在地面遍击洞孔从事这个问题的实验。他将长度8英尺、直径8英寸的竹竿插进泥土里并很快抽出来以防止地下水冒出,然后注入水泥。莱特就在这种水泥柱上压以铸铁,然后进行测试,看它可以负担的重量,最后根据帝国饭店的预计总重量,算出了地基所需的水泥柱总数。在各种数据都十分精确的情况下,大厦动工了。帝国饭店筑墙所用的砖也是经过莱特特别设计的,比普通砖的厚度要大。1920年,帝国饭店正式完工,随后莱特返美。3年之后,一次让世界都为之震惊的大地震袭击了东京与横滨。当时莱特正在洛杉矶建造一批水泥住宅,听到这个消息后莱特坐卧不宁,等待着关于帝国饭店的消息。几天后的一个凌晨,大约3点的时候,莱特所住旅店寓所里的电话响了起来。“喂!您好,您是莱特先生吗?”听筒内传来一个非常沮丧的声音,“我是《洛杉矶检验报》的记者,我们接到消息说您设计的帝国饭店现在已被地震毁了。”听到这个消息后,莱特有些震惊,但是数秒钟后莱特坚定地回答:“如果你把这个消息发出去,我相信你会声明更正的。”10天之后,小仓公爵发来了一通电报:“帝国饭店安全度过地震,从此成为阁下天才的纪念品。”帝国饭店在整个灾区中竟是唯一一个没有受到损害的建筑!通过这次地震,莱特一下子成了世界知名的建筑师。

人们经常发现,拥有优秀的个人品牌是那些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成就魅力,创造出别人无法替代的“个人品牌”。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个人品牌”是重复出现的一个词。从前,人们认为,只有企业才可以拥有品牌,而如今的人才市场上却也出现了这个词。在教育普及的情况下,除了很少部分的职业和岗位外,绝大部分的职业都进入了买方市场,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这个时候,你要想在众多的人才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有能吸引人的特殊技能,而这也就是形成个人品牌的原因。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发现,那些成功的人都拥有自己出色的个人品牌,他们总会让人有深刻的印象。管理学家曾经指出:“在职场中,你应尽快创建出自己的品牌,从而才能让同事和老板加深对你的印象。在职场中,假如你拥有了自己的个人品牌,就会有更多向上发展的机遇和更多选择的机会。”

那么怎样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呢?

第一是个人品牌定位。你要想建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就要先了解自己的个性。“性格决定命运”,在这里,定位也取决于性格。什么样的性格就选择建立什么样的个人品牌。这是对个人品牌进行塑造的基础。你先要弄明白这几个问题:我的个人特长、我适合从事的工作以及我想在人们心目中建立一个怎样的形象。

第二是工作技能强。在这点上,产品品牌与个人品牌是相通的。个人能力强,就能把自己的品牌构筑起来。而产品质量好,就能把品牌建立起来。树立个人品牌的重要元素是精深的专业技能。建立个人品牌的关键是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出色且不可替代。

第三是较好的学习能力。建立个人品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你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而且,就算你已经拥有了个人品牌,但为了要保持它,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以及吸收新技能。你要想拥有大家所认同的品牌,就必须慢慢地培养和不断地积累。

第四是人品质量。对个人品牌来说,人品和道德水准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一个有才无德的人来说,个人品牌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因此,要想创建个人品牌,就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只有言行达到一致,你的行为才能让人信服。

第五是适当地包装自己。虽然你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如果你不注重自己的仪表,没有什么特点,就很难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你想要让自己拥有更好的形象,使自己的名字更加深刻地记在人们的心中,就必须要有更有魅力的语气、更有品位的衣着以及更优美的身姿。

位置效应,不可忽视

有一天,搬运工偶然在路上碰到了微服私访的首相。“你每天工作几小时呢?”他截住首相问。“8小时。”首相回答。“你没我辛苦,我每天要工作12小时。”搬运工说。“你口袋里现在有多少钱?”搬运工又问。“有2000美元。”首相说。“我却只有20美元”。搬运工说。搬运工非常不解,便自言自语:“他没有我辛苦,他为什么比我富有?”

职位的不同是问题的根源。出生地、家庭背景、运气机遇、性格等偶然性因素会对人的职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但是任何成功都存在着自身的必然性规律,并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因此,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可以用假设获得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职业发展成功的唯一标准。

一个人只有参与社会分工协作,为社会或他人提供有用的服务和生产有用的产品,才有可能在职场上获得尽可能多的财富。有用的产品或有用的服务提供得越多,他所获得的回报也就越多,才能使他在职业上获得成功。

所以,高效岗位和高效劳动是为社会或他人提供更多的有用服务或生产更多的有用产品的基本条件。

能产生高效结果的工作岗位就是高效岗位。打个比方:一个师长和一个排长,他们执行的任务都是去对抗敌人的一个师。显而易见,在任务相同的情况下,师长获胜的可能性比较大。渴望一个排长率领一个排,去对抗敌人的一个师,可以说是异想天开。而师长率领一个师打败敌人的一个师,显然就有可能取胜。从效用上来说,师长的这个岗位比排长的岗位更能产生高效的结果,就是高效岗位。

为实现高效而做的努力就是高效劳动。我们拿上面的例子接着说,如果这个师长对这次作战的认识不全面,像战国时期长平之战中赵国将军赵括一样,主观上,他并未为赢取这场战争而做任何的努力和准备。

那么,我们就能断定他取胜的可能性还不到1/2。因为对方对战争的准备比他做得更充分,火力也更足。此时,我们可以这样假设:他的上司对他作战前的准备工作十分不满,便临阵把他撤了下来,换上了一个非常能干的将领。

一上任,新将领就对战争的形势做了多方面的侦探和分析,因为他的辛苦和努力感动上苍,让他得知敌方的行军路线,在某地段打伏击可以确保他获胜。跟前任师长相比,此时新将领的劳动就属于高效劳动。

一个人职业发展成功的速度和高度取决于高效岗位和高效劳动。假设,我们的资源只有时间资源,把技术设备和工作环境等客观条件对工作的影响抛开。

那么,我们可以推论出:占有高端岗位,进行积极有效的劳动,这是一个人最快获取职业成功的条件。也正因为这一点,许多人对被提拔和竞选总统非常热衷。他们想通过获取更大的职业和更重要的岗位舞台,来使自己获取更大的效用。

我们想要获取职场成功,必须依赖于主观努力(像对成功的渴望与追求、心态的平和、做事态度的积极主动),而不能只依赖于客观条件(像高效职位、资本实力、人脉资源)。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目标和方向,要选择既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又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人生定位。其核心关键点为:首先,人要有目标,没有目标,最终就会一事无成;其次,对自身的目标要有合理的定位,要做到既不好高骛远,也不看低自我;最后,要让目标满足于符合社会需要以及符合自身优势特点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二,人生机遇,要能很好地把握住人生各个阶段的机遇,选择效率较高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人们有上进心,以争取到更高的职位,来占有更大的资源平台。切不可在现有的职位上自娱自乐,在机遇来临时还浑然不知,而是要擅长利用各种升迁机遇来提高自己。

第三,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把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不但包括积极的心态、正确的观念以及强烈的愿望等,还包括要为高效做事寻找正确的方法。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所做的事情必须是“正确的事情”,否则,就会劳而无功或背道而驰。

第四,制度和技术环境,要选择对自身成长有利的制度和技术环境,并在环境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以及不断地总结,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人的职业技能是不断变化的,学习力很强的人,总是可以将自己的工作能力保持在领先地位。反之,没有学习力的人,会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从而使自己被社会淘汰。因此,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能变,可学习却是唯一不变的。

聪明做事,吸引注意力

1994年,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学者发表的一篇题为《注意力的经济学》的文章中最早提出了“注意力经济”这一观点。正式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迈克尔·戈德海伯,他在1997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中指出了目前有关信息经济的提法不妥当,因为其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根据经济学的理论怎样利用稀缺资源。而对于信息社会中的稀缺资源,他认为,信息不但不是稀缺资源,而是一种过剩的资源。因为现今社会是一个拥有非常丰富以至于泛滥的信息社会。而对过剩的信息资源来说,人们的注意力才是真正的稀缺资源。

我们知道,传统经济的主导稀有因素由土地、矿产、机械化设备、高科技工厂等物质因素组成,但注意力经济认为,这一切在网络时代发生了变异,经济的主导稀有资源已经转变为“注意力”。

在心理学上,注意力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即人们对一个事件、一种行为、一个主题和多种信息所关注的持久程度。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无法共享也不能复制的特点。(2)具有稀缺的、有限的特点。(3)具有易从众的特点。受众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交流。(4)可以进行传递。因为名人的广告效应,受众的注意力可以从自己所关注的名人转到名人所做的广告物品,即产品上。(5)产生的经济价值是间接体现的。

对于“注意力”的作用,有一个古代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唐朝初期,陈子昂从家乡来到京城长安。刚到长安的陈子昂,尽管学问很多,才华出众,因为只是没有出名的小文人,没有人赏识他,想要将自己的才气和名声让人知道,哪那么容易呢?有一天,陈子昂在街上游玩,看到市场中有一位老人正在卖一把古琴,其标价是白银一千两,因其标价非常昂贵,一连几天都没人问津,只是引来了很多好奇人的围观。于是,陈子昂便走过去拨弄了几下琴弦,当即就拿出了银钱把这把昂贵的古琴买下。围观的人见这位年轻人举止不俗,出手阔绰,便问:“用这么高的价钱买这把琴,为什么?”陈子昂说:“这琴乃是世界上稀有的珍品,它奏出来的声音像珠落玉盘,委婉连绵,如凤齐鸣。所以我出高价买下来。明天我要在寓所为大家演奏,敬请各位光临……”围观的人听他这么一说,都想听听这么昂贵的古琴所奏出来的是怎样美妙的乐曲,就请求陈子昂弹奏一曲。陈子昂却对众人说:“明天请各位到我的宣阳城里来听我弹琴。”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长安很快就传开了。第二天清早,来宣阳城里看琴与听琴的人便挤了个水泄不通,其中多是文人骚客和各界名流,众人都看着陈子昂,想要欣赏一下这个年轻人用昂贵的古琴弹奏出来的美妙乐曲。这时,陈子昂捧起那把昂贵的古琴走上城头,对大家说:“我名叫陈子昂,家住四川,自幼刻苦读书,经史子集烂熟于心,如今在京城奔走数月,处处遭人冷遇。这琴虽然名贵,乐虽然动人,却比不上我的文章。因此,在我眼里,它像废物一般!”话一说完,陈子昂将古琴高高举起,一摔而破。然后,陈子昂便走下城头,从箱子里取出大叠诗词文稿一一赠送给众人。就这样,陈子昂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使自己的名字与才能在大半个京城中传了个遍。陈子昂后来果然成了流芳百世的一代大家。陈子昂借以巨资购买古琴为机会,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又用摔琴对众人造成了一种震慑之势,借此机会把自己的文章向大家传诵,终于一举成名。“注意力”这三个字人们千万不要小瞧,著名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美国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在对现今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时也同样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是注意力,而不是信息。”

经济学家高德哈巴认为,假如你拥有了大量的注意力时你就会成为某种类型的明星。如今的明星一般都可以挣到大钱,而网站也需用明星来吸引人们的眼球。

也就是说,金钱是因注意力而产生。卡内基号称美国钢铁大王,在小时候就曾经深刻地接受过一回“注意力经济学”的教育。有一天下午,卡内基放学回家,路过一个工地的时候,看见一个老板模样的人正指挥一群工人在盖一栋摩天大楼。卡内基走过去问道:“我将来怎样才能成为像您这样的人呢?”老板很严肃认真地回答:“首先,必不可少的当然是勤奋;其次,你必须买一件红衣服穿上!”“买件红衣服与成功有关吗?红衣服难道还能给人带来好运?”卡内基狐疑地问道。“对,有时候,红衣服确实可以给你带来好运。”老板指着左边那一群干活的工人对他说:“你看,这些人我根本看不出来有什么区别,因为他们每个人身上穿的都是蓝色的衣服。”然后,他又指着旁边一个工人对他说:“你看,那个工人穿的是一件红衣服,所以我对他很注意,就因为他穿得与众不同,并且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很有才能,正打算让他担任小组长呢。”

在现实生活中,资源是有限的,正因为这点,所以在社会中,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到大多数的资源。毫无疑问,只有那些具有非常明智之举的人才懂得“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策略。尽管他们对这其中的经济学原理不一定有多懂,但只要把其中的智慧悟透了,在人生的博弈中同样会成为崭露头角的佼佼者。1915年,美国政府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驻外大使黎庶昌将中国名酒茅台酒送去参展。在新中国成立前,茅台酒厂当时由于经济实力不强,因而包装不好。用黄色土瓷瓶灌装的茅台酒,陈列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偏僻的角落里,与国外那些色彩华丽以及包装精美的鸡尾酒、威士忌相比,丝毫不引起人的注意,几乎是无人过问,备受冷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驻外大使黎庶昌急中生智,将一瓶茅台酒摔到地上。霎时间,整个大厅都弥漫在一片醇香四溢的酒香中,众多外国参观者被这醇厚四溢的酒香吸引了过来。最后,中国茅台酒把众多的对手击败了,获得了金质奖章,并和科洛克的白兰地以及苏格兰的威士忌并列为全球三大名酒之一。

这次茅台酒的营销事件,可以说是一次运用注意力经济的经典案例。假如黄金的光芒是光彩夺目的,但是,如果把它深藏在暗处,那也无法让人发现。我们只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创造出带有轰动效应的事件,亮出让人炫目的光彩,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要么就别做,要做就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以求做到最好、最出色、最出彩,并做出点“动静”来。只有这样,别人才会注意你、记住你、赏识你,碰到好事时也会想起你。

否则,事情没有少做,活也没有少干,可是就是吸引不了别人的眼球,这样的人只会平凡地过一辈子。

有效需求,工作和专业不一定对等

现在的大学生都希望能找到跟专业对口的工作,可是结果通常事与愿违,从事了别的行业。不过,这对成功的人来说,却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像当和尚的朱元璋最后却当上了皇帝、学设计出身的王家卫,后来却成了著名导演等,这种事情让人耐人寻味,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守株待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条条道路通罗马,认识了这些,我们的眼睛就会为之一亮,天地为之变宽。各种各样的新机会也会随之而来。

刘道玉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他看来,大学生面对就业难这个问题,应辩证地看待“对口”。因为四年大学只不过是通才教育,只能学到最基本的素质、基本的知识以及基本方法,想要培养出专家来是很难的。因此,大学生不管选择任何职业都是对口的。而一个专家的培养,从大学毕业后,最起码还需在研究实践中干上15年到20年。从这个方面来说,不能局限在自己所学的专业范围内求职与就业。在以前的大学毕业生中,许多事实也说明了,横向成才的事例不胜枚举。像学历史的却成了经济学家,学英语的却成了生物学家,学法律的却成了哲学家,学医学的却成了文学家等。假如大学毕业生把这个观点树立起来,那么他们求职与就业的机遇就会更多,且自我设计的主动权也会被自己所掌握。

通常情况下,专业确定了职业方向的选择。但现实却是,许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工作,还有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用的不是自己所学的、学的并不能为自己所用以及专业不对口等情况普遍存在,已经不足为奇了。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认真考虑,从而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1)明确自身的优势。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首先要清楚自身的能力大小,通过给自己打分,看清自身的劣势和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进行分析。分析自己就是要对自身进行深入地了解,依据过去的经验来推断和选择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和机会,从而把“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彻底地解决。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去追随社会的潮流,并有的放矢。其次是定位。定位就是为自己创造出一个独有的招牌,从而使自己的才华在招聘会上能更好地被招聘单位所欣赏。但是,我们在对自己的认识分析上,一定要做到客观、全面以及深刻,绝不能对自己的短处和缺点进行回避。(2)发现自身的不足。像经验、经历以及性格的弱点中的欠缺要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并努力克服及提高。(3)对职业的方向做出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革,要擅长抓住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就要对社会的大环境做出分析:包括自己所挑选的职业,在现在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社会的需求状况以及热点职业门类分布状况;专业所需求的形势;当前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趋势;自己所挑选的企业在以后行业发展中的变化情况,在本行业中的市场占有、地位以及发展趋势等。

第二,组织分析。这是个人要着重分析的一点,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就是组织。应对自己将要成为其中一员的组织进行各个方面的详细了解,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二者之间拥有了比较多的共同点,个人与组织才会相互融洽,不会相互排斥。

第三,人际关系分析。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同各种人打交道,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人际关系状况的分析就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上面的自我认识分析,明确自身的定位方向,对“我选择干什么”的问题进行解决。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定位的方向,而定位方向的选择,则应根据定位的四项基本原则、综合自身实际来确定,也就是根据择己所长、择己所需、择己所爱以及择己所利的原则,来挑选适合自己以及有发展前途的职业。一个人如果能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本身也能给你带来一种满足感,你的职业生涯也将因此变得妙趣横生。反之,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那就什么也做不好。只有从事一项自己喜爱的工作,才能使你感到满足,将来才会事业有成,否则,不仅自己受折磨,而且对社会也将是一种损失和浪费。因此,我们必须防止从众心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测试:看看你三年后过怎样的生活?

近期你觉得自己有些胖了,朋友们都知道你在减肥。一天,一个朋友说要请你大吃一顿,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A.朋友只是顺便叫你,没有其他意思。

B.看你减肥的毅力够不够坚定。

C.看你节食太辛苦了。

D.朋友在故意取笑你的身材。

E.开玩笑,想让你轻松一点面对减肥。

测试分析

选A:你属于闷头努力为自己充电的人,三年后你的生活是衣食无忧的。你性格比较单纯、老实,平时会努力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所以你会首先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虽然这类人很少能大富大贵,但也会因为专业底子好而赚钱。

选B:你属于有“财”的类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你很有理财的潜力。有可能三年后你不会太富有,但也是个绩优股。你的学习能力比其他人强,而且善于判断分析,所以一路漂红的机会很大。

选C:你属于安于现状的人,工作永远都排在私人喜好后面,喜欢享受人生,缺乏积极的进取心,所以三年后你很可能还是现在的样子。

选D:你纯粹属于享乐型的人,心地善良,平日里孩子气十足,总认为生活就是自己开心就好。不过这种性格很可能让你在三年后沦落到向亲友借钱度日的地步。

选E:你是个敢作敢为的人,一旦你认准了某件事后,就会非常用心地做好它,这种猛拼的性格可能会让你在三年后登上富豪排行榜。

第三章 管理经济学,当好团队领头羊

管理的目的是让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去完成既定的任务。管理的过程绝不等同于命令或权力,而是要运用经济学的规律,充分使用好有限的资源,利用各种方法处理好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协作厂商、企业内部组织等各阶层的关系,进行最有效的决策。

激励有技巧,让员工自动奔跑

曼昆是一位经济学大师,他说:“由于人们通过对利益与成本进行比较,从而做出决策,所以,当利益或成本一发生变化,人们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换句话说,就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打个比方,当桃子的价格上涨时,人们就会决定多吃枣少吃桃,因为购买桃的成本高了。而与此同时,桃园决定招聘更多的工人,以便多摘些桃,因为出售桃子的利益也高了。我们知道,价格会影响市场,而在这个时候,对桃市场来说,买者与卖者行为的影响对于了解市场怎样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通过研究发现,员工的潜力在无激励的环境里只能发挥出20%~30%,而相同的员工,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能发挥出其潜力的80%~90%,甚至是100%。由此可见,在企业中,每位工作人员都需被激励。

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的,而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基础就是员工业绩的最大化,所以管理者必须对激励的及时原则进行把握,以达到员工业绩最大化。

在员工有了良好的表现时,就要马上给予其奖励。不应等到企业发年终奖时,才准备犒劳员工。时间等待越长,奖励的效果越不可能见效。企业管理者应该清楚的是,激励员工,受益的不仅是员工,从中受益更大的是企业。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激励理论中最为大家所熟悉。马斯洛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把人的需要由高到低分成了5个层次: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交和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马斯洛还认为,人所需要的有轻重层次之分,要想实现更高一级的需要,就必须使排在后面的那些属于低级的需要获得满足。这样,就为激励指出了重点,根据马斯洛的观点,假如希望某人被激励,首先就需要对此人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进行掌握,然后,再对这一层次或在此层次之上的需要进行重点满足。

例如对于乞丐来说,食物是他更渴望得到的东西,而并非对其容貌的夸赞。

激励机制既能把大家工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能使团队业绩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双赢”的目的。它能有效地使得过且过的行为得到控制,可以让工作更有效率和生机。

有这样一句名言:“人们只有在被督促和被追赶中才能进步。”它说的也正是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因此,在一个组织中引入激励机制,那是非常必要的。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条猎狗在追赶一只兔子,可是,追了很久也没有追到。羊看见了,便嘲笑猎狗。而猎狗却回答说:“我跑只不过是为了一顿饭而已,而它跑却是为了生命呀!”这话被猎人听到了,猎人就想:猎狗说得没错,那我得想个好办法才能获得更多的猎物。于是,猎人又买来了几条猎狗,只要可以在打猎当中抓到兔子的,就能获得几根骨头,抓不着的就没饭吃。果然,这个方法很奏效,猎狗们因为全都想抓到更多的猎物而纷纷追赶兔子。可是,这样过了一些时间后,问题就又出现了。小兔子容易抓,大兔子却难抓,可获得的骨头却同样多,这个诀窍被猎狗们发现了,于是,它们就只抓小兔子。猎人对猎狗们说:“你们最近怎么抓的兔子一天比一天小了?”猎狗们回答说:“这又没什么区别,我们何必费那么大的劲去抓那些大的呢?”猎人想了一会儿后,决定将只要抓到兔子就能获得骨头的这一规定取消,而是采用了新的方法,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对猎狗抓到兔子的总重量进行一次统计,然后根据重量来决定其在这段时间内的待遇。于是,猎狗们抓的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猎人很高兴。但这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猎狗们抓的兔子又少了许多,且越是有经验的猎狗,抓兔子的数量就越下降得厉害。于是,猎人又跑去问猎狗。猎狗们说:“我们将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您,可是,我们也会慢慢变老,当我们抓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猎人通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将所有猎狗们抓到兔子的重量与数量进行了汇总与分析,规定猎狗们假如抓到的兔子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就算抓不到兔子,每顿饭也能获得一定数量的骨头。猎狗们听了都十分高兴,大家便都努力地去做,以便能完成猎人规定的数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部分猎狗终于做到了。而这时,当中有一只猎狗说:“我们这么卖力,只能获得几根骨头,可是我们抓的猎物却比这几根骨头超出了许多,我们为何不能给自己抓兔子呢?”于是,有一部分猎狗便离猎人而去,为自己抓兔子去了。猎人看到猎狗大量流失,于是,他又进行了变革,使得每条猎狗除了有基本的骨头以外,还能获取其所猎兔肉总量的1/10,且随着服务时间的加长,贡献随之也会变大,该比例还可上升,并有权利分享到猎人总兔肉的3%。这个消息一公布,出走的猎狗们都强烈要求重新回到猎狗队伍。

承认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这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换句话说,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人们行为的目的。

我们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与人分裂与合作的过程,但是,不论分合,任何人都希望让自己的利益获得最大化。而一个好的激励制度能够使个人利益需求获得有效的满足,且能激发团体组织成员无穷的工作动力。

猎人对猎狗的有效管理就取决于猎人对激励效应的有效运用。

在能力一定的时候,激励水平的高低将对一个人工作成绩的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

提高激励水平的最有效的办法是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激励方法对个人的需要是否能满足决定了激励机制是否产生了影响。主要的激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质激励

通过使个人利益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激发人们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只奖励成绩突出的人,假如人人都给予奖励,既对落后者的懒惰有所助长,同时对成绩突出的人的努力动机又有所伤害,这样,激励就无意义可言。

第二:精神激励

通过使个人的自尊、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使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在较高的层次上被调动起来。精神激励主要包括感情激励、信任激励、荣誉激励、目标激励、尊重激励。

第三:任务激励

通过社会对个人获取成就和发展提供机会,让个人担负起与其才能相当的重任,从而使其事业心与成就感得到满足。

第四:数据激励

数据明显,对人产生的印象也明显,从而能激发出强烈的干劲。数据激励就是将每人的行为结果通过用数字对比的形式反映出来,从而激励其上进,督促其后进。

第五:强化激励

惩罚与否定行为不良者,也就是负强化,使其能记住教训,以后不再犯相同的错误;肯定行为良好者,也就是正强化,使其可以继续保持。

有竞争才有动力

西班牙人十分爱好吃沙丁鱼,可沙丁鱼很娇贵,一离开大海环境就尤为不适。每当沙丁鱼被渔民们打捞上来,便放进鱼槽被运回码头后,沙丁鱼过不了多久就会死去。而沙丁鱼因死掉后的口感极不好,价钱就会降许多,而到达码头时,沙丁鱼倘若还活着,那么它的卖价就要高出死鱼的许多倍。为了让沙丁鱼的生命期延长,渔民们费尽了脑汁。后来,有一位渔民不经意间发现:将几条鲇鱼放进沙丁鱼的鱼槽中,它们是天敌。因为鲇鱼吃的是肉食,把它们放入鱼槽后便会到处游动,以寻求小鱼吃。而沙丁鱼为了不让自己被吃掉,就必须加速游动,从而使它们的生命力变得更旺盛。这样,沙丁鱼就能活蹦乱跳地被运回码头。

在经济学上,这被称为“鲇鱼效应”。

一个企业要想激发活力,就必须经常将一些“鲇鱼”放进去,以制造一些紧张气氛。而当员工们发现自己的位置上又多了一些竞争对手时,便会产生紧迫感,迫使自己加快步伐,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假如一个企业的内部员工长期不变,那么,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根本没有活力与新鲜感可言,从而员工们就容易产生惰性。

日本的三泽之家公司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引进人才的。

三泽之家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几名从丰田和松下等公司离职的常务和专务。这样,公司的员工们都因此而产生威胁感。

三泽之家公司的总经理深知其中的道理。

一个公司刚成立时,引进一些创业人才,会使公司出现一片蓬勃生气的景象。但这样维持不了多久,惰性就会产生。而这时,如果及时地把一些富有才华和朝气的新面孔引进来,能让原来的员工倍感压力与挑战,当然就会为之一振,从而使公司由原来的水平如镜变成了水波荡漾。

这种中途聘用就是日本公司所采取的策略,思维敏捷和精明干练的年轻有为的生力军就是其引进的重点对象。因为从外面引进了一些与原有人员不同的另一批人,原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被有效地激发起来。

在自然界中,鲇鱼效应比比皆是。科学家曾经通过对野生鹿群的观察发现,在一个鹿群的活动区域内,假如无狼等天敌,它们就不会产生危机感,也不可能再奔跑,身体素质就会跟着下降,这个鹿群的繁殖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少数无雄心壮志、无负责的勇气以及总是希望被他人指挥与领导的人,他们就算目标宏伟,也无执行的勇气。他们缺乏理性、不能自律、极易受他人影响,其工作的目的就是使自己基本的生活、安全需要得到满足。

舒适安逸的环境是造成人越来越懒惰的原因之一,安逸而舒适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贪图享受也是无法避免的。假如此时可以出现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在“懒人”的面前,反而成了他的福分与造化。因此,外来的竞争者会使人立刻产生警觉,并倍感危机,因而也就产生竞争意识。

而竞争对手的强劲,能将人们旺盛的斗志与精神激发起来,同时,也就激发出了人们身上所隐藏的无穷能量。

对个人来说,鲇鱼效应一样存在意义。相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将“鲇鱼”放进来,自然就会产生竞争感,从而能促进自己保持工作热情和增长职业能力,进而就容易使自己的职业发展获得成功。假如一个人在一种工作环境中从事同样工作的时间太长,就很容易产生厌倦以及疲惰,从而对职业产生倦怠。

给自己引进鲇鱼的方法为:为自己的职业创建理想,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找到目标,为自己的职业树立起学习榜样。在工作环境中,对竞争对手的存在有所意识,并使职场压力适度保持。

有压力才有动力

经研究发现,适度的压力对人们保持良好的状态很有利,且对挖掘人们的潜能更有帮助,从而能使人们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例如,运动员每次参加比赛,必须要让自己感到有适度的压力,使自己感到兴奋,从而进入最佳的竞技状态,假如他不紧张、无压力感,就不利于其出成绩。

适度的压力对于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资源是无反面意义的。有一位老船长经验非常丰富。一次,当他的货轮卸下货后,返航在浩瀚的大海上时,却突然遭到了巨大风暴的袭击。年轻的水手们一时惊慌,不知所措,而老船长却果断地命令水手们马上将货舱打开,并往里灌水。“船长是不是疯了,往船舱里灌水只会给船增加压力,如果压力太重就会使船下沉,难道这不是自寻死路吗?”船长看着这群稚嫩的水手们,于是就说:“百万吨的巨轮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打翻的,往往被打翻的却是船身轻的小船。船负重时是最安全的,而空船则是最可怕的。因为只要在船的承载能力所规定的范围之内,适当的负重反而能对暴风骤雨的侵袭有所抵挡。”于是,水手们就依照船长的吩咐去做,当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时,般也就随着慢慢地下沉,可是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慢慢地减少了,直到货轮渐渐地平稳下来。

船的承重量和人对压力的反应存在着相似的联系,那就是:压力和稳定性成正比。《福布斯》的总编辑大卫·梅克是一位才华非常出众的编辑,但是,在他担任总编时,其管理方式却让人很难接受。他对待下属面若冰霜,从不留情面。特别是他总是会不时地解雇一些表现差的员工,让团队成员时刻倍感不安,不得不逼得每一个编辑为了保全饭碗而竭尽全力地追求工作的完美。也正因为大卫·梅克独特的压力管理方法,《福布斯》的知名度和销售量才可能得到不断地上升。

这就是所谓的“压力效应”。那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且无任何压力的人,就如同在大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在人生的任意一场暴风雨中,都能将其吞灭。相反,那些无时无刻不意识到有“压力效应”的存在、擅长保持工作激情以及在生活中适当存有压力的人,是绝不会被风浪轻易击倒的。

管人的原则

——分槽喂马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有两种马十分出名。第一种是大宛马,第二种是蒙古马。大宛马健步如飞,一日千里;而蒙古马则力大无穷,可以负千余斤重。邯郸有一个商人,他家里同时豢养有一匹大宛马和一匹蒙古马,用大宛马来进行信息传递,用蒙古马来进行货物运输。两匹马圈在同一个马厩里,且在同一个槽里吃料,常常会因为草料的争夺而使双方相互踢咬,每次都弄得两败俱伤,且要请兽医来进行调治,这让主人非常烦恼。而刚好此时,邯郸来了一伯乐,于是,商人就把他请来,以帮助解决这个难题。伯乐便来到马厩,看了看,然后微笑着说了两个字:“分槽。”商人于是就按他的办法做了。从此之后,对这两匹马驾驭得非常轻松,且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我们知道,管理者要让员工都能做到才尽其用,就必须善于用人。人的才能不同,适合的工作也不相同,管理者必须根据员工的才能安排合适的工作,才能让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到庙里去过的人都知道,刚一进庙门,首先看见的是笑脸相迎的弥勒佛,而在他北面的韦陀则黑口黑脸。但听说在很久以前,他们掌管的分别是不同的庙,而并非在同一座庙里。弥勒佛因为既热情,又快乐,因此吸引了很多人来庙里,可是他却因什么都不在意,经常丢三落四,账务无法管理好,因此依旧是入不敷出。相反,韦陀管账却是一把好手,可是却整天沉着脸,非常严肃,因此,来他庙里的人越来越少,直到最后断绝香火。佛祖在查香火时,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把他们俩放到了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掌管公关,对八方来客笑脸相迎,从此就香火大旺。而韦陀却因铁面无私和锱铢必较,就让他掌管财务,并严格把关。这样,寺庙在他们两人的分工合作下,呈现出了一片勃勃生机。

分槽喂马与佛祖派工说的都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做到分工安排适当。

假如在用人过程中,安排得宜就会成为最佳配置;而组合失当则常会失去整体优势。柳传志就成功地运用了“分槽喂马”这一策略,不但让难题得到了化解,并且把企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联想集团在2001年3月宣布了“联想电脑”、“神州数码”分拆进入了资本市场,神州数码于同年的六月在中国香港上市。分拆之后,郭为带领神州数码另创品牌,主营网络产品制造、代理产品分销、系统集成;杨元庆则带领联想电脑继承自有品牌,主攻硬件生产销售和PC。这样,联想的接班人问题终于尘埃落定,不负众望的“双少帅”一个掌管联想的现在,一个开往联想的未来。

在“分槽喂马”的实行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进行搭配,才可以使每个人才不互相妨碍,而是相得益彰。这就需要管理者对“千里马”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最好是让他们所掌管的事务彼此之间具有互补性。

奥卡姆剃刀:简单就是美

在很多情况下,有时候简单就是完美。

在14世纪,有一位名叫威廉的智者,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天主教教士,他因出生在英国的奥卡姆,所以人们称他为“奥卡姆的威廉”。他曾经就读过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博学多才,能说会道。因为他所发表的言论与当时的罗马教廷存在许多分歧,因此,被关押在法国的监狱。

威廉在狱中相继过了四五年之后,便找到机会逃了出来,跑到了巴伐利亚,且投靠了教皇的死敌,那就是德国的路易皇帝。他对路易皇上说:“你用剑来保护我,我用笔来保护你。”这样,正和教廷闹分歧的路易皇上便立刻把他收留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威廉著书立说,可是影响却不大。他主张的是唯名论,只承认真实存在的东西,而针对当时关于“本质”、“共相”之类的无休止的争吵,感到非常厌倦。认为那些概念普遍都是些空洞无物的概念,且全是无用的累赘,应该被毫不留情地“剔除”。

这也就是威廉所谓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说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通过这句格言,给他带来了巨大声誉,由于他是英国的奥卡姆人,于是,人们就将这句话称作“奥卡姆剃刀”定律。它表达的意思是:将事情变简单很复杂,将事情变复杂却很简单。因此,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处理时,最主要地是要把握事物的实质,且把握主流,从而把最根本的问题解决掉。特别是要顺其自然,不要人为地将事物复杂化,这样才可以处理好事物。

要想企业的方向保持正确,就必须在对企业进行管理并制定决策时,尽可能地将事情由复杂变为简单,排除干扰,并抓住主要的矛盾,从而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假如管理者认为,要想工作上有所成功,就必须整天焦头烂额以及忙得要命,那是非常错误的。这样,事情就会向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可是,效率却来自于简单。因此,人们不要被复杂事务所干扰,而忽略了真正有效的东西。通常情况下,真正有效的方法却偏偏是最简单的。Google公司在刚开始做搜索引擎的时候,研究人员突然发现,为提高搜索结果的准确率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在搜索时多输入几个字。可是,要提示用户在搜索时多输入几个字,可以用什么方法呢?研究人员在当时想了很多种方法,比如有的人提议,通过做一个智能化的问答系统,从而引导用户提出较长的问题;也有的人提议,主动告知用户请尽可能地输入更长的句子;还有的人却提议,按照用户的输入主动建议更长的搜索词,可是这些方案显然都行不通。后来,一位技术人员提出来,建议把搜索框的长度增大一半,如此一来,每当用户看到比较长的搜索框时,就会不知不觉地输入更多的字词。这个方法既简单又有效,很快就被公司采纳了。这就是今天的搜索引擎上长长的搜索框的由来。

很显然,这位研究人员的创新非常简单,一个实用而简单的创意,就能推动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奥卡姆剃刀”的原理向人们传递了“简单与高效”的理念、法则和意识。爱因斯坦说:“假如你不能对旧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改变,你也就不能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进行改变。”

在管理者通过“奥卡姆剃刀”定律将思维改变时,则会惊讶地发现:管理与工作不再是杂乱而烦琐的,只有简单才是最美的,也最易获取高效。

最优“分粥”原则

在一个小木屋中同时住着7个小矮人,他们不想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吃饭的问题,即分吃一锅粥,可是,无任何容器来进行称量。这该怎么办呢?于是,大家用了一些方法来进行试验:(1)规定一人负责分粥时的相关事宜。大家很快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就换了人,结果还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是最多最好的。因此,大家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权力会导致腐败,而绝对的权力就会导致绝对腐败!(2)大家轮流主持分粥,且每人一天。表面上看起来是平等的,可是,在一星期中,每人只可以一天吃得饱,且还有剩余,其余的6天都是饥饿难耐。得出的结论是:浪费资源!(3)选举一位品德最好的人,还可以维持基本的公平,可没过多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拍自己马屁的人多分。得出的结论是:毕竟是人,而不是神!(4)建立一个监督委员会和分粥委员会,以便形成制约和监督。公平是基本做到了,但是,因为监督委员会常常提出许多种议案,而分粥委员会又会据理力争,等粥一分完,却早就凉了!得出的结论是:相类似的情况,政府机构普遍存在!(5)每人通过轮流值日来分粥,可是,由分粥的人最后一个领粥。结果是,7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同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

这个就是分粥的难题。要让分粥的工作做得既有效率,又很公平,却并非一件易事。

幸运的是,7个小矮人最终通过博弈与实践,达到了公平与效率的双赢。

罗尔斯是一位政治哲学家,他在其所著的《正义论》中提出了所谓的“分粥”规则。

通过这个颇有意思的小故事,罗尔斯所要揭示的问题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罗尔斯将社会财富比喻成一锅粥,而这锅粥并非敞开的“大锅饭”,因此,罗尔斯假设用7个小矮人来一起分粥,换句话说,事实上,这7个小矮人代表的是政治经济学体制下的广大人民。

而以上小矮人所做的不同试验,很明显,代表的就是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

在无精确的计量状况下,不管挑选谁来分,都会存在利己的嫌疑。通过多方的博弈后,最后解决的方法就是第五种,那就是分粥的人最后喝粥,要等到所有的人把粥领走后,“分粥者”才可以领取剩下的那份。因为只有让分粥的人最后领粥,才能给分粥的人提出一个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每碗粥必须都得分得很均匀。很显然,如果分得不均匀,自己得到的肯定就是最少的那碗了。必须合理分配,才可以让自己不吃亏。

由此可见,分粥的人就算只是为自己着想,结果都是公平与公正的。

所有的“分粥者”都是自私的,无一个大公无私,这是前面所述的五种分粥制度假设的前提。正因为这样,他们一有机会,就会“以权谋私”。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他说:“自由的政府是以猜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并非以信赖。由此可见,在权力这个问题上,不可以建立在对人性信赖的基础上,而是要通过法律对其加以约束,并防止其行为不端。”因此,制度至关重要,制度是人们交易和选择的结果。好的制度则会清晰而精妙,也就是简洁而又高效,让人为之感叹。

分粥规则给许多人带来的都是思考与启发。政府人员也由此能反思所制定的制度是否合理,管理者也可以由此时刻提醒自己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否简洁而且高效,是否能在有所制约的基础上更好地激励员工。18世纪,英国政府决定把已判了刑的囚犯运送到澳大利亚,目的是要把新占领的澳大利亚殖民地开发出来。私人船主承包了由英国运往澳大利亚的船运工作,长途运输费用由政府支付。查理·巴特森是一个英国历史学家,他写的《犯人船》记载了从1790年到1792年之间,由私人船主运往澳大利亚的犯人死亡率特别高,26艘船上共有4082人,死去的却有498人。当中有一艘船,名叫海神号,它上面的424个犯人当中,死去的却高达158个人。因此,英国政府不但遭受到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遭到了道义上的强烈谴责。正因为如此,英国政府为了解决问题,便实行了一种新的制度。政府给船主支付的费用,要根据下船时实际所到达澳大利亚的囚犯人数,而不会再根据上船时所运送的囚犯人数来付费。新制度一出来就很有成效,根据《犯人船》上的记载,1793年,3艘开往澳大利亚的船上,共有的422名罪犯在途中只有1人死去。后来,这些制度被英国政府不断地加以改进,假如罪犯能健康良好地到达目的地,还会奖励船主。如此一来,往澳大利亚运送的罪犯,死亡率竟然下降到了1%左右。

寻找解决犯人的死亡问题的方法,假如我们根据一般所熟悉的思维方式,通常能举出如下几种做法:通过道德来对船主进行说教,把希望寄托在私人船主的良心发现上,从而将囚犯的生活条件创造得更好,或者通过政府干预,利用行政手段来迫使私人船主对运输方法进行改进。可是这两种做法实施起来都有些不易,且效果也可能不大。可是,新的制度却能使私人船主们的牟利需求得到满足,同时,犯人也能平安地到达终点。

这就是来源于制度的作用。约束人们行为的各种规矩称为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维护经济秩序方面,制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好的制度既能规避机会主义行为,又能使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形成统一的流程和管理,从而避免盲目性。像建立财务制度,就能让公司的内部资金运用得非常规范,而人们只要根据相应的规定行事就可以。“滥竽充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们几千年来,一直将南郭先生当做以外行充专家、以次充好的典型,可是,对形成南郭先生这种人的制度原因,却几乎无人进行考虑。

人全是有理性的,要在付出劳动既定时所获得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或者在获取利益既定时所付出的劳动达到最小化。齐宣王实行的制度是一种平均主义大锅饭,竽不管吹得好与坏,付出的劳动有多大,而得到的食物却都是同样的,这样,吹竽者出的力当然是越少越好,从而装作一副吹的样子却无需用力。

因此,更多的人会以南郭先生不吹却依然可获取同样的食物为榜样,并进行效仿,从而使乐团的竽声变得越来越小。这就是平均主义大锅饭所导致的集体无效率。

而当齐湣王对制度进行改变,吹竽要一个个地来时,摆在南郭先生面前的却只有努力学吹竽或者被淘汰这两条路。而南郭先生最终选择的却是逃之夭夭。南郭先生这种人一被淘汰,其他人就会被激励,从而效率肯定会得到提高。

事实上,人的勤奋或懒惰是由制度所引导产生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依靠道德说教去使人性得到改变,比不上用制度去对人性进行引导。恶的人性在合理制度下,也能产生好的行为;善的人性在不合理制度下,也能产生坏的行为。

由此可见,制度的合理,对不规范的行为确实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与约束作用。在电子商务曾经一度遭受信用质疑时,由阿里巴巴集团创办的支付宝却横空出世,它由繁化简,将中国金融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缺陷进行了填补,使每一个消费者对网上交易都能放心。正由于它获取了消费者对它的信任,所以支付宝才能获取成功,而它能够获取信任的原因,却是因为它对网上交易的程序制定出了严格的制度,使卖主和买主的权益都能获取最大限度的保障。

因此,不管是国家的制度,还是公司的制度,跟任何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新制度的产生,往往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尽管“犯人船”理论的初衷是约束犯人,但是,最终因制度受益最大的却是每个守规矩、讲信义的人。

二八法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美国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例行普查活动中,通过对美国众多家公司的业绩和经营状况进行的研究分析发现:只要是业绩不错且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其20%左右的人才创造出了80%左右的业绩,而公司80%左右的管理经营职能和技术却正好是由这20%左右的人承担,这也就是说,这些公司全部符合“二八定律”。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二八定律也称帕累托定律,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总结所发现的,并由此而得名。不管在什么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大约20%,也就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剩下的虽然在数量上占了大部分,也就是80%,可对整体作用来说,却是次要的,事物内部的一种不均衡性是由二八定律反映出来的,在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它处处存在,这就是帕累托所认为的。

你只需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罪犯罪行的20%占80%的全部犯罪行为;20%的“汽车狂人”制造了交通事故的80%;产品的20%或客户的20%,为企业挣得的销售额约为80%;能源浪费在燃烧上的占了80%,可以应用到车辆中的只占了20%,而这投入的20%却以100%的产出进行回报;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疾病的20%与人口的20%会消耗医疗资源的80%。

我们来看看这一结论该怎样运用。

在商品的一般营销中,商家常常会将全部顾客看得同样重要,于是,他们对每一种产品和所有生意付出的努力都是相同的,力求将全部机会抓住,可是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二八定律对努力和报酬、投入和产出、原因和结果之间所存在的这样一种典型的不均衡现象给予了解释:商家利润的80%是由20%的消费者所带来的;市场上产品的80%可能是20%的企业生产的;成绩的80%,归功于努力的20%。

对二八法则所遵循的企业在管理和经营中通常可以将关键的少数消费者抓住,定位精确,服务加强,从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的普尔斯马特会员店就是基于这一经营理念,才始终坚持会员制。

传统行业的销售对绩优业务员的存留必须十分重视,让绩优业务员的进一步成长得到保障。从人力成本来看,这部分人只需要最低的人力成本,却能获得最高的产能。这20%的人员是部队带头的,是领头羊,是榜样,他们成长的速度将对整个团队的成长速度构成影响,他们前进的步伐决定了整个团队前进的步伐。对这支高效的群体重视,企业将获取更大的效益及效率。

在销售人员的管理上,只运用了二八定律的一方面。对客户的管理上,二八定律在众多行业中也一样适用广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营销的一切活动全部要以客户为中心,不仅要对客户服务好,还必须把服务的任何一个细微环节都做好。可是,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对每个客户都服务好,那种可能性几乎为零,由于财力和人力的成本都会达到很高,在这个时候,二八原则就将它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

企业只需将财力、物力、人力集中于这当中有合作潜力的20%的客户,就能通过这20%的客户去影响其他80%的客户身上,从而就能获取更多的利润。

二八定律在企业的人才资源管理中,启示作用也是非常好的。企业是由人组合起来的,而企业最珍贵的财富就是人才,所以管理者必须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要对“二八群体”这个差别的存在予以重视,20%的人才群体和80%的普通群体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的,应采纳不同的措施来激励这两个群体,并尽量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符合“二八现象”产生的和谐环境。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20%的人才群体和80%的普通群体在公正原则的要求上各有侧重。

20%的人才群体侧重结果公正性,因为他们各有所长,对个人的职务和收入等,价值取向比较高。80%的普通群体因为自我定位不高,所以他们侧重交往公正性和程序公正性,当中的少数人对因程序公正性而给自身带来的晋升机会比较关注。管理人员必须按照他们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奖励机制,让两个群体在相互促进中相互依存,从而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

因此,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导和看待人才的流动要准确,促使企业在人才比例上保持“二八现象”。

虽然人才很宝贵,但使用也要适度,既不可以太多,也不可以太少,太多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竞争和内耗,太少就会使竞争力缺乏,从而不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水平。

测试:看你有潜质当老板吗?

透过点菜看你是否适合创业:和朋友一起到酒店用餐时,你点菜时通常是:

A.不问及他人意见,先点自己爱吃的。

B.点和别人同样的菜。

C.先发制人,说出自己想吃的。

D.先在心中想好,视周围的情况而定。

E.犹豫不定,点菜左思右想。

F.先听服务员的介绍,然后再选菜。

测试分析

选A:做事果断型,很容易迈出创业第一步,但是结果如何却不得而知。

选B:顺从型,这类人没有勇气,同样也不适合创业。

选C:豪迈型,性格直爽、胸襟开阔,结交朋友较多,很适合创业。

选D:小心谨慎型,总体上缺乏全局意识,犹豫不决是创业的致命缺点。

选E:一丝不苟型,凡是以安全第一,相对来讲占有创业优势。

选F:自我意识型,凡是以己见为中心,讨厌别人的指挥,倘若能够谦虚些,将对创业很有帮助。

第四章 国计民生经济学,不可忽略的宏观经济学

经济在任何时候都与我们的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例如,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上多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捉襟见肘,个人也要面对更多的工作竞争压力。

经济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需要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来处理各种事务。通过了解税收、GDP、财政赤字等内容,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国民经济,对我们的生活大有帮助。

经济市场中不容忽视的另一只手

乌托邦国非常混乱,整个社会的经济完全瘫痪,工厂倒闭,工人们失业,人们是一筹莫展。此时,政府雇佣了200个人挖了个很大的坑,决定兴建公共工程。雇200个人挖坑时,需发200个铁锹;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就开始动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开始运行了;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此时,食品消费行业也就发展了起来。通过挖坑,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被带动了。大坑终于被挖好了,政府再雇佣了200人把这个大坑填好,这样又需要铁锹200把……如此一来,萧条的市场终于慢慢地复苏了。经济被恢复后,政府又通过税收的方式,将挖坑时发行的债券偿还了,一切又恢复如往常一样了。

凯恩斯是英国一位经济学家,这则著名的经济学寓言“挖坑”就是出自于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通过这则寓言,凯恩斯引申出了政府干预理论。

大家都知道,西方经济学界在凯恩斯之前,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也就是政府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扮演的只是一个极其简单而且被动的“守夜人”角色。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只要是依靠市场可以使效率达到更高的事,都不该由政府来做。

国家机构只做一些非常必要的重要任务,像保护私人财产不被侵犯,但是,对经济的运行从不直接插手。

然而,随着经济体系的日益庞大,一些不正常的运转现象难免会出现,当该种不正常现象一旦扩大化,则会使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此时,政府则会站在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高度出面进行调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将其概括为:在一定时候,政府能够改善市场结果。

历史事实证明,严重的财富不均是由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所导致的,从而造成了经济周期性的巨大震荡,社会矛盾十分尖锐。1929年至1933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是自由经济主义弊端爆发的结果。于是,就出现了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主义者。他们提出,政府要充当一只“看得见的手”,而不再只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这是当今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

政府对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必须加以调节和平衡,这就是政府干预理论。

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包括: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信贷、税收、价格以及汇率等。

从经济学来说,宏观调控就是政府在一定时候能够改善市场结果,也就是宏观经济政策。

人们认为,市场本身就是一只无形的手,根本就看不见,那么,经济为什么还需政府进行调控呢?因为不管市场这只手再怎么伟大,它也始终离不开政府的保护。市场要想有效地运行,就必须要有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保障。

另外,尽管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是市场,但市场本身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经济学家把它称为“市场失灵”。可是,虽然政府有时能够对市场结果进行改善,但并不代表它总能对市场进行调控。

那么,它什么时候能调控,什么时候又不能调控呢?这就需要人们运用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原理来对其进行判断:看怎样的政府政策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形成公正有效的经济体系;而何时宏观调控又实现不了既定目标。

政府的干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个方面:防止“泡沫经济”的发生

经济泡沫是由于对资产的狂热需求而引发的,泡沫崩溃,从而导致经济一片萧条。经济过热,膨胀虚假,最后如肥皂泡沫一般破灭的形象化说法就是所谓的“经济泡沫”。在一般情况下,经济泡沫由投机活动产生,大量的投机行为使得社会经济出现虚假的繁荣,泡沫最终会破灭,导致社会产生动荡,以至于经济崩溃。“经济泡沫”最主要表现在不动产与股票的市价超常规的急剧上升,价格严重与价值相背离,使市场正常的供求关系遭到破坏,信用一片混乱,资产突然紧缩,经济陷入危机。“泡沫”一破灭,经济就显现出了后遗症,其主要特征包括:不良债权膨胀,像欠息、欠账等,偿款的负担增大,对价格风险大的产业,企业投资的热情降低,资金转向债券和短期投资;地价和股价大幅度下跌,不动产业毫无生机,股市长时间陷入低迷,证券公司的收益下降剧烈;股价的下跌,使一般中小企业与家庭消费受到损害,所需资金不旺,迫使中央银行下跌贴现率。

总结来说,“泡沫经济”的后果主要表现在社会的分配不公与金融信用危机这两个方面。社会分配不公主要是有的土地所有者个人资产急剧上涨,而另外一些用高价买入地产以及股票的人则损失惨重,贫富的差距也就拉大;金融信用危机则是抵押不动产贬值,因债务拖欠而破产的案件增加。

另外,“泡沫”破灭后,经济恢复缓慢,其调整难度增大,“泡沫”达到高潮时,企业借贷就会增多,“泡沫”破灭后,企业的收益进一步恶化,负债变重。

于是,各国都会积极地防止发生这种“泡沫经济”。

第二个方面:制止不良需求的发生

不良需求对社会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

在市场上,有一种需求既不合法,也不文明,可是却可以为商家带来利润,正因为如此,就一定会有这种供给,像因需求毒品,从而导致对毒品的供给就是一个较极端的例子。

尽管文明社会对此用尽了各种办法制止,但由于让毒品需求供给获得满足,从中可以牟取暴利,所以毒品供给者就算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贩卖并生产毒品。

惩罚只是将毒品的销售与生产成本提高了,但贩卖者与生产者以提高价格的方式,转而又把这种风险成本转移到了毒品消费者身上。这就是需求的无穷力量!

还有一种不良的需求就是人类的过度贪婪。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产生各种需求的源泉就是人的欲望,而欲望的特点又具有无穷性,也就是说,人们的欲望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满足一个欲望,又会有新的欲望产生。

欲望过度,会让人类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像一个好端端的地球,因挖煤而使其变得千疮百孔,地质构造的变形,使无穷的地质灾害得以引发;因使用鲸鱼油而使鲸鱼差点灭绝等。

从表面上来看,需求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不断创造着供给,但它也属于一种毁灭性的力量,让人类在表面进步的情况下,却面临着因资源的最终匮乏而导致的大崩溃。因此,人们过度的不良需求,需要政府对其加强管理。

为什么能喝到免费啤酒

汇率也称为“汇价或外汇行市”,是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相兑换的比率,是用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世界各国的货币由于名称不一、币值不同,所以,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制定一个兑换率,就是汇率。有一个故事可以对汇率的作用进行形象的说明。在墨西哥和美国的边境线上,有一位单身汉在墨西哥一边的小镇上付了1比索买一杯啤酒,啤酒的价格为0.1比索,找回来0.9比索。然后,他来到了美国一边的小镇上,发现美元和比索的汇率为1美元︰0.9比索,他将余下的0.9比索换成了1美元,买一杯啤酒用了0.1美元,找回了0.9美元;他回到墨西哥小镇上,发现比索和美元的汇率为1比索︰0.9美元。于是,他把0.9美元换成了1比索,又去买啤酒喝。就这样,他在这两个小镇上喝来喝去,却总是还有1比索或1美元。换句话说,就是他一直在喝着免费的啤酒,这真是位快乐的单身汉。

正因为汇率的关系,这位快乐的单身汉总是能喝到免费的啤酒。在美国,美元和比索的汇率为10.9,可是在墨西哥,美元与比索的汇率却约为11.1。

每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全部是根据本国的货币来对成本进行计算的,商品要拿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其成本肯定会与汇率有关。汇率的高低,也就会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与成本,直接影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就是汇率。

打个比方,一件商品的价值为100元人民币,假如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8.25,那么,在国际市场上,这件商品的价格为12.12美元。假如美元汇率提高到了8.50,即美元升值,而人民币贬值,在国内市场上,此商品的成本事实上降低了,这样,在国际市场上,它的价格也就变低。

商品一降低价格,其竞争力就会增强,肯定好卖,从而就促进了此商品出口。相反,假如美元汇率降到了8.00,即美元贬值,人民币却升值,这就对美国出口商品非常有利。

因此,美元贬值而人民币升值,就会大大刺激美国商品对中国的出口,相反,美元升值而人民币贬值,则会使中国商品有利于对美国出口。

近几年来,人们时常听到多家媒体关于对“人民币升值”这个话题的议论。那么,就让我们先来弄清楚人民币升值到底是什么。人民币升值,简而言之,就是指人民币与其他国家的货币相对比,其价值上升或增加了。人民币自从汇改之后,对美元的汇率连续升值已超出20%。中国百姓非常惊喜地发现,跟美元对比,自己手中的钱是越来越“经花”了。

这样进行比对,看上去的确“很美”。事实上,人民币的升值涉及了各个方面,损失与利益交错。因此,相对于这种情况,则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人民币的价值在近几年来连续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扩大,让他们从中得到的实惠更多。

老百姓手中的人民币“更值钱”了,这是人民币升值给国内消费者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不过,这只是对购买国外的产品或服务来说的。假如你要买进口的车或其他进口产品,就会发现,它们的价格变得比以前“便宜”了,这样,老百姓从中得到的实惠就会更多。(2)进口原料和能源的成本负担减轻。

我国的大量原料和能源需要进口,因为我国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国家。国内企业在国际原料和能源的价格比较高的时候,必然要承受起越来越重的成本负担。

我国目前在国内的发展和建设上,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假如人民币升值合理,就能很大程度地减轻我国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负担,从而降低国内企业成本,使其竞争力增强。(3)对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很有利。

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少数无品牌附加值和无技术含量的低级加工贸易必然会被淘汰。我国长时间以来,依靠扩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来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长时间不能得到优化,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因此长期扮演的角色是“世界打工仔”。因此,人民币升值适当,对推动出口企业很有利,使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得到改进。(4)对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很有帮助。

由于我国贸易顺差的日益增多和出口贸易发展的迅猛趋势,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

鉴于这种情况,假如简单地说“不”,对贸易双方都没有好处。因为这样会使我国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从而为我国的对外经贸发展设置障碍。因此,人民币升值适当,能够有效地减少经贸纠纷。

当然,对于人民币升值这个问题,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虽然人民币升值好处多多,但其实对我们也存在着负面的影响。

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因为劳动力价格低廉,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比别国同类产品的价格要低很多。一旦人民币升值,为了保持相同的人民币价格底线,我国出口产品用外币表示的价格将会有所提高,这就会使其价格竞争力削弱。

可是,要让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保持不变,就必然会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样,对出口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则势必会造成冲击。

美国和日本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升值会让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有较大程度的增加,从而使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受到打击,并回过头来刺激中国进口它们大量的商品。

有这样一个案例很值得人们引起重视:1985年9月,在美国的发动下,日本中央银行行长与西方七国财长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其规定在两年内,美元对全球其他主要货币的比率贬值30%,日元被迫升值。而后,美元兑日元的比率由1.250升到1.87,在1995年,甚至还达到过1.79的水平。“广场协议”导致汇率比价急剧上升。日元在刚开始升值时,原来的1000日元能够变成3000日元花,日本人发现自己突然变富裕了。每个日本人的腰包全鼓起来了,他们便购买全球各国的产品,并大量收购海外企业。

另一方面因为存在升值的预期,大量地涌入“热钱”,日本政府为了让汇率维持,从而阻止日元更进一步的升值,迫不得已,便只好放出大量的货币来干预市场。而市场上的资金一过剩,加上利率低,在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资金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股票和房地产这两个获利最高最快的行业,这样,股票和房地产的价格随之飙升,“泡沫”也就因此而产生。

东京市中心地价在1986年至1989年提高了2.7倍。日本房地产已炒到何种程度?打比方说,假如将东京的23个区的所有土地全卖了,就能将整个美国的土地买下。

1989年,日本的经济泡沫彻底破灭,股价暴跌、房价暴跌、银行倒闭以及企业关门。日本经济也因此走上了下坡路,并一直陷进了衰退之中,在低谷中徘徊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日元升值这一案例中受到一些启示。

恩格尔系数,帮你测量富裕程度

在我国古代,官员的俸禄也被称为“俸给”、“俸食”以及“禄润”等,俸禄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工资。可在古代,俸禄长期以谷粟为主要的形式,也称之为“禄米”,以至于当时也要用禄米的数量来计算官品的等级,像汉朝的最高行政官员——三公秩万石、九卿(中央级部门首长)秩中二千石。石,就是禄米的计算单位,每石为斛,也就是十斗,重为120斤。以粮为俸禄的做法一直被延续到了清朝。

在我国古代,俸禄大多是以物为主体,其间有些许货币。像唐朝的官俸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授田、俸料以及赐禄。授田即为防止物价波动,并最终保证官员利益而由政府按官品高低来统一分授的田地,分成永业田和职事田,国家拥有田地所有权,被授官员享有使用权和收益权。赐禄即按年发放的禄米,也称岁禄。

由于古代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古代人们的目标和追求一直就是吃饱饭。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代官员们的俸禄与粮食是密不可分的。

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在吃上的消费支出比例越来越少,而在服装、汽车以及娱乐上的消费比例却越来越多,在人们的心目中,“吃”的地位下降了。

这个逻辑看似简单,事实上,却牵系着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时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那就是恩格尔系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