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名胜探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4 18:14:37

点击下载

作者:李敏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景名胜探奇

美景名胜探奇试读:

前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读者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探索精神,这是科学普及的关键。世间无穷尽,探索无止境,许许多多的科学难题简直难以解答,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捉摸不透。

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使我们对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人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勇敢地去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许多谜团还是难以圆满解答。人们都希望发现天机,破解无限的谜团。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谜团不断解开,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奇怪事物和难解之谜,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为了激励广大读者探索世界的未解之谜,普及科学知识,我们编辑了《青少年科学探索文库》丛书,包括《科技难题解密》、《文明考古发现》、《美景名胜探奇》、《宝藏新探百科》、《天外飞碟真相》、《生物进化密码》、《能源开发新探》、《惊世悬案揭秘》、《历史之谜考证》、《重返恐龙时代》。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科学难解之谜,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科学难解之谜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阿苔蜜斯神庙神秘之处

公元前21世纪,古代有位著名的旅行家,昂蒂帕特,他在土耳其见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月亮女神阿苔密斯神庙。这座结构复杂、规模宏伟的神庙建于公元前560年。当时的以弗斯是吕底亚王国的工商业中心,地处交通要冲,非常繁华热闹。后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修筑著名的驿道时,即以以弗斯为起点。以弗斯人非常崇敬月亮女神阿苔密斯。开始,这里只有一座很小的神庙,在一棵空心树干中放着一尊神像。随着以弗斯的日渐繁盛,在公元前560年修建了这座巍峨壮丽的阿苔密斯月亮女神庙。庙基长127米,宽73米,有10级台阶。台基四周共有127根19米高的柱子,分两行排列。柱子上面是方形的大理石屋顶。其中32根柱子的基座上还装饰着神话故事浮雕。19世纪6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在这里进行发掘时,找到了一些雕柱残片,其中有一块浮雕残片高约100米,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现珍藏在大英博物馆中。

以弗斯城里有个叫埃罗斯特拉特的人,一心要做出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使自己名扬天下,结果在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大帝出生的那天晚上,潜入月亮女神庙,放火烧毁了这座驰名全球的建筑杰作。这个纵火犯被捕获后,法官对其判处了极刑。法官为了不让他的图谋得逞,下令不许提及他的名字,否则也将被判死刑。2000多年过去了,埃罗斯特拉特这个名字还是被传了下来,不过,它已被当作“疯子”和“精神病患者”的同义词了。

被烧毁的月亮女神庙很快又被重建了起来。公元262年,哥特人入侵以弗斯,将月亮女神庙里的财宝劫掠一空,然后付之一炬,把它彻底摧毁了。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以弗斯阿苔密斯月亮女神庙,就这样永远地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月亮女神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终将解开这个谜。

巴比伦空中花园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千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距今约3800年前。

巴比伦的含意是“神之门”。大约公元前19世纪,叙利亚沙漠地带的闪族人东迁两河流域中下游一带,建立巴比伦帝国。该国六世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建都城,立法律,制日历,形成巴比伦文化。公元前1595年,巴比伦城遭到西北方的赫提王国的洗劫。公元前13世纪后期,巴比伦被亚述人征服。在此期间,古城多次被毁坏,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新巴比伦王国再度兴起,巴比伦城又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公元前563年在位)东征西伐,于公元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俘虏大批犹太人,史称巴比伦囚虏。他以囚虏的无偿劳动来大兴土木营造宫室和城墙。

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摆脱幼发拉底河地下水的侵蚀,将祖先营造的城垣和宫殿都填平了,在这个更高的地基上重建新城。据对遗址的实测,全城占地41平方千米,由护城壕、外城墙。内城墙三重环绕。外墙长16千米,内墙长8千米,均以砖砌成。犹太俘虏就囚禁在内、外墙之间。9个城门,门高4米多,宽2米多,上有塔楼。最漂亮的阿什塔尔门以彩色玻璃砖饰面,雕有野兽和各种图案。

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王宫在城南,俗称南宫,面积5700平方米,由5个建筑群组成。闻名于世的空中花园就在王宫旁边,据说是座110米高的假山,依附于两堵城墙之间,层层种植花草树木,以人力引河水上山,既浇灌了花木,又制作了人造溪流和瀑布奇景。相传王后来自满目葱绿的多山之国,看到巴比伦平平荡荡,无山无林,郁郁寡欢。尼布甲尼撒二世为此特建了空中花园,以取悦爱妻。

为什么埃及的金字塔、神庙、古墓能保留到今天,而同时期的巴比伦却荡然无存了呢?这与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有关。尼罗河两岸有的是石头,什么建筑都是用石头建造的。而巴比伦千里之内,无石可取,只有就地取材,使用土坯或土坯烧成的砖,土坯其内,砖包其外,大小建筑无一例外。这样即使砖墙无恙,泥坯墙也会软坍下来。而建筑物坍塌之后,当地居民又把墓址上的砖块挖走去建造住宅,这样古城遗址上就出现了一个个被挖走砖块的深坑。就这样一块块、一层层地扒下去,直至出水没法再挖为止。与此同时,巴比伦城还遭到地下水的浸淫、盐碱的腐蚀、洪水的泛滥,从而使它难以长存人间,而外族的多次入侵,每一次也都给巴比伦城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现代强盗以考古为名的掠夺,更使巴比伦遭到彻底的毁灭。1901年德国人以“考古”挖掘为名义,用了18年时间,把阿什塔尔门搬走了,甚至一条近百米长的沥青和砖块路面也被挖走了,然后复原于柏林帝国博物馆的门前。

这一切使我们难以见到巴比伦的原貌,巴比伦空中花园也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了。

亚历山大灯塔之谜

2200多年前,有一个只活了33岁的短命国王。从他20岁继承王位后,在不到13年的时间里,东征西战,竟建立起了一个地跨欧、亚、非3洲的马其顿大帝国。这个短命的国王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是一个有抱负、有才智,而且勇敢过人的国王。他曾经师从被恩格斯称之为“最博学的人”的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古代最具有科学素养、最懂得科学价值的统治者之一。亚历山大在各次远征中,都带着工程师和地理学家等科学工作者,以便测绘被征服国家的地图,记载这些国家的资源,收集有关自然、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在埃及尼罗河口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无名渔村建起了一个希腊化的城市,并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亚历山大城”。

亚历山大城里的居民很复杂,有埃及人、希腊人、叙利亚人,也有犹太人、罗马人、波斯人,但其文化在本质上是希腊文化。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后不久,他的将领托勒密在埃及称王,把亚历山大城定为首都。

在托协密统治时期,亚历山大城不仅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而且成为希腊艺术和科学中心。

托勒密在亚历山大城创建了当时世界最大的一座图书馆,藏书曾达70万册,几乎收藏了所有的希腊著作和一部分东方典籍,其中大部分图书是用希腊文抄在纸草上的。不幸的是,这座图书馆在公元前47年被火焚毁了。

托勒密在亚历山大城还创建了国家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既是研究机构,又是一座大学,它分文学、数学、医学和天文学4个部,并设有动物园、植物园、天文台、解剖室和图书馆,聘请了当时最有学问的人在那里工作和居住。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希腊的学术中心一直在这里。当时想学科学,想成为科学家、医生、工程师和建筑师的人,都会从希腊各地,从地中海沿岸,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向世界上一群最杰出的学者们求教。

至于建于公元前280年的亚历山大大灯塔,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被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特列入“世界七大奇迹”了。这座灯塔建在亚历山大城附近法罗斯岛防波堤南端,颇具巴比伦风格。灯塔高达120米,分4层。第一层是方形,高69米;第二层为八角形墙,高38米;第三层是圆塔,像个堡垒;第四层塔顶,放有一只大火盆,熊熊火焰日夜不熄,后面有一块磨得光光的花岗石做的反光镜,使在远处航行的船只也能看到。塔内共有房间近300间。塔身用白色大理石砌筑,石缝之间用熔化的铝弥合。塔基则用能耐海水腐蚀的玻璃块填实。

这座被认为是世界灯塔建筑鼻祖的亚历山大大灯塔不幸在公元1302年遭到了地震的破坏。1357年亚历山大地区再次发生大地震,亚历山大灯塔也被彻底摧毁。由于没有留下图纸,塔的形状成了未解之谜。

非洲屋脊上的独石教堂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山地高原国,海拔在2500~3000米,有“非洲屋脊”之称。这里的高山几乎全是火山,火山灰同熔岩凝合在一起。石匠们在岩石上开凿出一座座教堂,最著名的是拉利贝拉岩石教堂群。初看起来,这些教堂像是用石块一块块砌起来的,但实际上每座教堂都是用一整块巨大的岩石凿出来的,因此也称这些教堂为“独石教堂”。建造独石教堂时,首先由经验丰富的工匠选择好面积达50~100平方米的大岩石,四周挖出沟壑,使它和山体分离出来,然后根据周密的设计,把它中间凿空,并精心地凿成教堂的模样。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共有11座,分成3群,它们在布局、比例、风格上都各有特点,教堂间由地道、深沟和涵洞相连,这些教堂至今仍在使用,到教堂礼拜已成为当地村民生活的一部分,礼拜者多得惊人。

这些雄伟的教堂为什么要建在荒凉的山区呢?有人认为,这是为了安全和隐蔽,以防备入侵者的破坏;也有人认为,这是宗教上的原因,教堂必须同大地连成一体,伸向天空,从而把上界和下界连接起来;还有人认为,当时阿克苏姆王朝的一些先进建筑技术失传了,因此只能开凿岩石来建筑教堂。看来,荒凉山区的独石教堂还有许多奥秘未被揭开。

史前遗物的怪异之处

大石圈是在欧洲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或青铜器时代(距今4000至6000年)的石块建筑,在英国,这种史前遗物发现有150多处,大多是石块围成的圆圈。这些古迹中最著名的一处叫“斯托温亨吉”,位于索尔兹贝里市附近,是一个围在土堤中的石头圈。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古迹是古代人举行宗教仪式和天象观测的场所。在有些石圈附近发现了墓葬。据推测,以圆圈状放置的石块标志着天文上的一些重要地平点。某些天文学家认为,“斯托温亨吉”可用来预报日食与月食。如今,人们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已经成功地确定了许多石圈的石块位置与太阳、月亮和各种星座在一年中的一定日期升起或落下的地平点之间的关系。

围绕这些大石块,一直流传着许多迷信和神话传说。其中某些传说大约起源于石圈建造的时代。

1977年,在伦敦举行的关于大石圈的学术会议会场外,一些代表议论起这一类传说,并当即促成一批热心者结合起来,决心查清在石圈附近并非有所谓“地能”,而是客观的物理异常现象。一位生物学家,曾在一个大石圈附近在夜间用超声检波器研究蝙蝠的行为。那一天,在太阳快升起之前,生物学家惊奇地发现,不仅是蝙蝠,而且石圈的石块也发出超声波来。

当时参加组成非正式研究小组的有物理学家、无线电工程师、化学家和地质学家。他们合资购置了一批仪器设备,并选择离牛津市不远的罗尔莱特大石圈为他们的研究目标。在这个石圈的一个石块旁,他们确实在日出前记录到了超声波,日出后它又很快消失。超声波幅射强度最大与持续时间最长的日期是二分点(春分和秋分),强度最弱与持续时间最短的日子是二至点(夏至和冬至)。据推测,石块是在受到太阳最初光线影响下发出超声波来的。20世纪初,在费恩附近有一个称为“会唱歌”的石雕像,这是古埃及人建造的一个花岗岩雕像。每天早晨,当被晒热的空气从石像的缝隙中钻出时,便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来。后来,它被地震破坏了。罗马教皇下令修复这一雕像,此后它再也不唱歌了,这是因为雕像上的缝隙都被堵塞了。因此,罗尔莱特大石圈的超声波很可能是石块表面的缝隙或者受到不同程度晒热的岩石晶体发出的。超声波强度与持续时间在一年中随着昼夜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便可证实昼夜间的温差在这方面起作用。

在罗尔莱特大石圈还进行了磁场强度的测量。初步的测量结果,石圈竟好像屏蔽了地磁场,石圈内的地磁强度明显较弱。而且更为有趣的是石圈内有磁场加强的螺旋线。这一螺旋线共有7圈,并超出了石圈的范围。这可能是大石圈的建造者在石圈底下埋入某种磁性矿石,并使它们以螺旋状排列。看来,螺旋线对他们具有宗教的含义。在不止一处的大石圈的石块上,发现刻有螺旋线图形(但在罗尔莱特石圈上没有)。

在罗尔莱特大石圈和威尔士的莫埃尔·提乌哈弗大石圈进行的放射性测量取得了令人感兴趣的结果。大石圈所占场地的某些地块与周围地区相比呈现放射性异常,或者较高,或者较低。在罗尔莱特进行昼夜不停的放射波动测量显示出在该处的放射波达到几分钟的短时间“激发”,即放射性强度升高3倍左右,然后重新恢复正常。

如果这些异常不是测量误差,那么如何解释呢?石块本身是从其它地区运到放置地点的,而且有些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当地岩石的放射性与外来岩石的放射性不同,放射性的波动也可以用饱含的放射性元素的地下水的运动来解释。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对英国大石圈所进行的各种测量次数太少,因此,作结论和提出假说为时尚早。自发的研究者们希望购置更完善的仪器设备,继续并扩大自己的研究工作。看来这项研究工作远没有结束。

楼兰古国探奇

突然消失的楼兰国

唐代诗人王昌龄曾写过这样的诗句:青海长天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究竟是指哪里呢?

楼兰是汉代西域一个强悍的部族,他们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部、罗布泊的西北缘。楼兰人的首都就是著名的楼兰古城。据记载,那时的楼兰国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物产丰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繁华之邦。公元前108年,楼兰国臣服了汉朝,年年岁岁进贡来朝,以后几降几反,成为当时汉朝的心腹之患。可是,在以后的几百年里,楼兰国突然从地图上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外患的代名词和文人墨客思古怀幽的对象。楼兰国到底到哪里去了?多少年来,许多人都想弄清楚楼兰国的来龙去脉,但他们都没有成功。神秘的古地图

1876年,一个名叫布鲁耶鲁瓦斯基的俄国人,到我国新疆东部沙漠来寻找楼兰古国。他随身带有一张古代中国的地图。凭着地图的指点,他来到罗布沙漠一带。布鲁耶鲁瓦斯基好不容易找到了已经移到西南方向100千米以外的罗布泊。罗布泊找到了,可是,楼兰国又在哪里呢?他几乎找遍了罗布泊西北岸所有的沙丘和洼地,结果却十分失望。

布鲁耶鲁瓦斯基到罗布泊探险的消息传开以后,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俄国人手中地图所指示的楼兰,历史上肯定存在过。不过,由于历史变迁,楼兰人早已迁往别处。因此,想仍然在罗布泊西北缘找到楼兰国,比登天还难。也有人认为,布鲁耶鲁瓦斯基找不到楼兰国是因为传说中的楼兰国根本就不存在。

到底谁的说法更正确些?谁也不知道。辩论的双方都不肯让步,这个僵局一直等到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豪廷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才被打破。向导的发现

公元1900年3月,瑞典人斯文豪廷和他的维吾尔族向导奥尔迪克闯入到罗布泊。斯文豪廷是前往中亚沙漠探险时路过罗布沙漠的。在那里,他听说了俄国探险家的事,当即就前往罗布沙漠。在奥尔迪克的帮助下,他很快找到了罗布泊!紧接着,又雄心勃勃地前去探寻楼兰古国的奥秘。斯文豪廷想,当年布鲁耶鲁瓦斯基一直在罗布泊西北面挖掘,这种做法是不是正确?那么多年过去了,罗布泊的地理位置会不会还在老地方?要不在原地方,楼兰国的遗址就不一定还在罗布泊的西北面。到别的位置去挖挖,或许会有所收获。于是,斯文豪廷辗转来到罗布泊的西南面和东北面挖掘。

一天傍晚,他俩来到了一片瓦砾场中。天已经变黑,看样子只得在这荒凉之地中露宿一夜了。第二天一早,气温突然升高,他俩在戈壁滩上走啊走啊,感到干渴难熬,羊皮水袋里的水快要完了,斯文豪廷不禁抚胸长叹。忽然,他的眼前一亮,发现了一块红柳丛生的土地。他想,红柳能生长,那么树下的土中兴许能挖到水。可是,没有工具怎么挖?斯文豪廷终于想起,铁斧遗忘在昨晚睡觉的地方。于是,他赶紧让奥尔迪克去取斧子。想不到奥尔迪克竟然在瓦砾中找到了一片碎陶。奥尔迪克将陶片带给斯文豪廷看,这一下,斯文豪廷兴奋异常,身上的疲劳一扫而光,因为奥尔迪克发现的竟是古代楼兰人的遗物。但是,饮水已经没有了,这次考察只得草草收兵。是楼兰遗物吗

第二年春天,斯文豪廷率领探险队又卷土重来。这一次来的人更多,这么多人东挖挖,西挖挖,终于在罗布泊东北面110千米处挖到了一座古堡的废墟。

人们在废墟里找到了大量的古钱、陶片、汉文书籍和丝织品,经过考古学家的鉴定,这些物品都是古代楼兰国的遗物。

又过了20多年,到了1927年,不甘寂寞的斯文豪廷又率领有28位中外科学家参加的综合考察团前去罗布泊。但这次连同以后的几次考察,踌躇满志的科学家们并没有取得新的进展。

1934年4月,斯文豪廷带着2名助手、2位学者和4个随从,又来到了罗布泊。这一次,他们终究有了惊人的发现。他们在罗布泊东北面的一个沙丘下找到了一个墓穴。墓穴的棺材内躺着一具蒙着毯子的女性木乃伊。据分析,木乃伊生前是身份尊贵的公主,生活在距今2000年的楼兰古国。以后的几天,考古学家在附近的一些地方还陆续发现了一些坟墓。

到了20世纪70年代,楼兰问题的研究最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楼兰!楼兰!

从1979年到1980年,新疆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三次深入详尽的调查,进一步弄清了楼兰的真实面目。

科学家们挖出的楼兰遗址是一座边长300多米,面积10万平方米的正方形城堡。城堡中街道的痕迹依稀可辨。考古队员在城中发现了三间面积约为100平方米的大屋子,残存的墙壁高2米,厚1.1米,雕梁画栋,显示出当年的豪华。人们在城南还发现了一个院落,柱子歪斜、破败,但胡杨木做的大门仍然半闭半合,仿佛在等待主人的回来。在城北,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个面积约为数百平方米的大平台,据分析,这是当年建造宫廷的地基。在城东,人们找到了一座残败的佛塔,佛塔由木料和土坯砌成,如今只剩下10.4米高的残迹。佛塔前的院子,堆满了木材,最长的竟达7米,当年佛塔的香火之盛,由此可见一斑。遗址的西面是古楼兰人的墓地,每个坟堆的外围都搭起篱笆,用以抵挡风沙,它们由7排椭圆形木桩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在楼兰遗址发掘出一具完整的女尸。经先进仪器测定,女尸已在当地沉睡了3880年。她头戴毛绒毡帽,身穿绫罗长袍,腰围丝带,脚踏皮靴,穿着十分高贵。根据分折,女尸生前大约20岁,身高1.60米左右。是谁毁灭了楼兰

楼兰古城的遗址已被挖掘出来,“古代曾经有过楼兰国”这个观点已为绝大多数人接受。然而,是谁毁灭了楼兰?关于这一点,人们又产生了分歧。

一些人认为,是战乱毁灭了楼兰。他们以斯文豪廷从楼兰带回的木简以及其他一些文物为证据,言之确凿地说,建立于公元前130年左右的楼兰国,到了公元前80年,由于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因此动了迁移的念头。终于有一天,楼兰国君主接受了汉昭帝刘弗陵的劝说,举国南迁,从此便迅速消失了。

不过,南迁之说并不能令人十分信服。有人就认为,既然说楼兰国是举国南迁了,那么为什么至今仍找不到南迁的证据,在楼兰遗址以南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现标志楼兰族曾经存在的痕迹。显然,这种说法尚存在不少漏洞。

另一些人则认为,是丝绸之路的改造使得曾经盛极一时的古楼兰逐渐衰败,最终导致湮没。然而,持改造之说的学者同样也找不出楼兰古国在“改造”以后的去向。

目前,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是“缺水说”,那是水源的枯竭才使得楼兰古国最终在地球上消失。人们认为,在最初的日子里,楼兰地区水土肥沃,植被茂盛。后来,由于人类自己的破坏,森林慢慢不见了,气候也变得异常干燥,沙漠的进逼使得人类步步退缩。水源日益枯竭,最终断了流。楼兰人只好三三两两逃往他乡。大约在公元542年,最后一批楼兰人在一名叫鄯米的头人带领下,远走他乡,到伊吾一带落了户。从此以后,楼兰古城便成了风沙的天下,直至有一天被考古学家所发现。

关于楼兰古国的争论还在继续,不过争论归争论,人们从楼兰国的兴衰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这就是,为了人类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繁荣,从现在起,就必须正视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严重后果,以实际行动来避免类似楼兰古城的悲剧重演。

龙虎山穴棺

山野里,一群利用暑假来观光野游的青年学生,正行进在江西贵溪龙虎山腹地。这里山岩陡峭、古木参天是一个人迹罕至的险要之地。可这群小伙子却毫不畏惧,依旧兴致勃勃地向丛山的深处艰难地挺进着。

这条小山谷虽然不大,但两侧树木参天,遮天蔽日。脚下的野草一直没腰无路可行,却也令人害怕。这时走在前面的几个同学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裂口,它有30米宽、30米深,形成了一个宽敞的洞穴。他们走进这一洞穴,发现在那平坦的洞底整齐地排列着一具具棺材,足有四、五十口。他们惊恐地走近棺木,发现其中有许多不知何时已被人撬开,从撬开的棺木中,他们看到了那一具具栩栩如生的死尸。其中,一名男子约有40多岁,竟睁着眼睛仿佛在怒视着开棺人;另一具男尸,头戴黄绉镶边的红绸帽。脑后留着一条辫,身穿蓝布袍、脚穿高底布鞋,全套服装十分考究,仿佛是睡去的清代文人。另外十几副被撬开的棺木中所安葬的有男有女,多数为老人。他们的面目都依稀可辨,服装色泽鲜艳,妇女们的服饰工艺精细、制造典雅。

青年学生的意外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也引来了考古工作者。他们来到这个洞穴,看到那已被撬开的棺木感到既奇怪又惋惜,奇怪的是一些什么人早已来过此洞,惋惜的是这棺木中的一些随葬品已被窃贼盗走,影响了考古工作的正常开展。但他们还是仔细地分析了这些死者的服饰及所能找到的随葬品,肯定这些死者是清代及以前的人,这些棺木已在这里存放了几百年。

那么,这个处在亚热带气候区,四季温度较高,海拔仅300多米的洞穴,本应是有机物极易腐烂变质的。而在这个没有任何防腐措施的洞中,为什么能使这些几百年前的尸体没有腐烂呢?是什么原因使这一具具尸体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呢?当年将尸体存放到此洞者是否已发现了这一洞穴的奇异功能呢?考古工作者们无法回答。

就在这神秘洞穴的两公里远,则存在着一个大型的“墓穴群”,这就是有着“空中博物馆”之美称的龙虎山穴棺所在地。这是一个悬崖峭壁,在峭壁中部的岩穴中有着一个很大的山洞。透过那洞口已风化了的木门,人们便可以看见那存放于洞内的数千具木棺。在这崖下一条小河潺潺流过,河中散落着许多巨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高出水面约20多米,仿佛是一只航行于河心的小船,在它的上面刻有“赤壁凌空”几个大字,经考证这是王安石的草书。通过这几个大字人们推测这巨石原是悬于峭壁之上,是后来崩落下来的,在这巨石的顶部残存着一个破旧的亭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看洞穴的理想之地。

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这一洞穴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其中几个穴棺的考察,发现它们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留下的,在这些木棺中所存在的木乃伊及其随葬品,如:青铜剑、帛画及一些小工艺品等稀世文物都已成为研究战国时期江西文化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古代文献的记载,考古学家初步肯定,出现在这里的“穴棺群”是当时居住在这一带的畲族人的墓群。

那么古代的畲族人为什么要费尽力气将棺木放到悬崖之上而不葬于土地呢?他们又是如何在那种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将沉重的木棺搬入高不可攀的悬崖洞穴的呢?这附近神秘山谷中的棺木与这里“龙虎山穴棺”又有什么联系呢?是什么原因使这两处的尸体都不腐烂而成为木乃伊的呢?

考古工作者带着这一系列疑问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在当地,他们听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这崖下的小河曾是古代仙女沐浴的地方,飘飘而至的仙女们从天而降先落脚在这崖洞里藏好衣服而后再到河中沐浴。由此畲族人认为仙女的藏衣洞就是吉祥圣地,死去的人到了那里就可以随仙女升天而进入天堂。所以他们在亲人死去后就将遗体放入洞穴,而放入洞穴的遗体又能长久不腐。传说总归传说,它并不是古尸不腐的谜底所在。地质学家们经过对这里考察后提出了他们的看法:他们认为在这龙虎山的岩石中含有放射性微量元素,是它们抑制了细菌的生长,所以,遗体放入了洞穴后就在这放射性元素的保护下,受不到细菌的侵蚀而保存了下来。同时,人们还在这里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将两只鸡杀死,一只放在洞内,一只放在洞外,一周后,人们发现放在洞内的一只鸡新鲜如故,而放在洞外的一只则早已腐烂。由此,人们肯定了这岩洞确有防腐功能。

迷宫之谜

1950年,英国南部小村维克里辛顿的教区牧师撒尔斯做了个很奇怪的梦,梦中,他从家里的窗子向外望,看到很多人在下面花园的迷宫中走来走去,背后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向他讲述眼前的情景。

他醒后,梦境仍历历在目,自觉非把梦里的迷宫建造起来不可。迷宫仿照村中教堂里一组宗教雕刻而建成,甚具象征意义,蜿蜒小径表示人生的旅途,那些死胡同代表人死前所犯的罪孽,是登上极乐天堂的路障。

有史以来,世界各地都建有迷宫,有的是真实的建筑,有的是具象征意义的艺术品。远古人类也采用酷似迷宫的图案,例如在苏默人的图记、巴比伦人的书板、伊特拉利亚人的酒瓶、罗马人的碎石路、庞贝城的一根柱子上,甚至在爱尔兰纽格兰奇古墓壮观的石门雕刻上,都可以见到这些图案。纽格兰·奇古墓已有五千年历史,是世界上一座最古老的建筑。

尽管迷宫时有发现,但是其真正意义和建造原因,人类所知甚少。很多人认为迷宫是用来消遣的,有些人觉得那是个猜不透的谜,或是个伤脑筋的难题,更有些人认为迷宫是种隐含特别意思的符号。

远古最著名的迷宫,据说是密诺斯王下令在克里特岛诺瑟斯建造的,由著名建筑师、雕刻家代达罗斯负责设计,相传,最里面的密室住着可怖的牛首人身怪物弥诺陶洛斯。密诺斯王因儿子死于雅典人之手,强迫他们每年献七对少年男女给他作补偿,供弥诺陶洛斯吞吃。后来,提修斯得到密诺斯的漂亮女儿艾莉艾妮帮助,斩除此怪物,才逃出错综复杂的迷宫。

尽管这个传说脍炙人口,克里特迷宫的实际形状却无人知晓。这迷宫可能只是条经过装饰的走道,供举行祭祖仪式时跳舞之用,或者可能就是今天称为戈提纳洞穴的洞穴网,网中洞穴位于诺瑟斯市密诸斯皇宫附近,由迂回交错的隧道相连。

有些专家认为密诺斯皇宫根本就没有什么迷宫,因为英语“迷宫”一词源于一个希腊词,意指“双头斧”,克里特岛古时崇拜公牛,在诺瑟斯此风尤甚。当地人以双头斧宰杀供祭祖用的公牛,密诺斯皇宫可能是“双头斧之所”,后来误称为迷宫。至于传说所描述的迷宫,考古学家在诺瑟斯迄今还找不到一丝痕迹。

中世纪时期,欧洲一些著名大小教堂的地板和墙壁上,都画了迷宫,有些名为耶路撒冷之途,用意似是让不能前往圣城朝圣的人以手指沿墙上的迷宫路线画,或者跑下来以膝盖沿地上迷宫的路线前进,作象征式的朝圣。至于其他的迷宫,有人认为是代表耶稣由彼拉多的衙门往骷髅地所走的最后一段路。

在英国,专为非基督教徒作游戏而设计的迷宫是在田野中用草皮铺成的。这种草皮迷宫古时可能数以百计,并且有各种各样的地方名称,例如牧人竞赛,朱利安的卧室等,乡人就在迷宫内玩各种游戏,时至今日,草皮迷宫只剩下9个,游戏规则更早已被遗忘。

十四世纪后,流行在大宅的花园内建造树篱迷宫,供娱客之用。法王路易十四曾在凡尔赛宫建造过一个十分壮观的树篱迷宫,1775年已毁。1690年建于伦敦汉普顿宫的树篱迷宫,也许可算是最著名的。

在欧洲草木不大茂盛的地带,如斯堪底纳维亚沿海,石料甚多,碎石大石都有,建造者就地取材,以石块来造迷宫,建造目的则众说纷纭。譬如十九世纪一位历史学家调查过建于瑞典海岸外哥特兰岛上维斯贝的迷宫,当地人说那是为儿童游戏而建的,其他证据却显示那个迷宫可能是水手在出海前跳舞祈求上天保佑的祭祖地点。

近代,建造迷宫之风又开始兴起,所及的地方有瑞典的韦姆兰、比利时的伯勒伊堡、苏格兰的弗罗斯堡。1968年,雕刻家艾尔顿用了20万块砖和无数石头,在纽约州阿克维尔建成长504米的“克里特迷宫”。

新迷宫将陆续建成。不论是作为一种象征,还是供举行祭祖之用,甚至只用来娱乐,所有迷宫均显示出人类的创造力,以及爱好思考难题的天性。

三巨石是由魔鬼搬去的吗

距黎巴嫩首都贝鲁特85公里,有一个草木茂盛的高原,高原上的贝尔拜克市中残存着古罗马庙宇遗迹。

庙宇原以建筑精美著称,建于公元一世纪,坐落于高台上,四周的田野景色非常秀丽,令人神往。更加引人入胜的是环绕庙宇的巨大石墙,迄今还没有人能解释这堵石墙是怎样筑成的。

墙的西端平放着三块世界上最大的石板。就算使用最先进的机械,也难以把石板搬运到那个位置,然而这些石板放在那里已将近两千年了。罗马帝国的工程技术诚然高明,但是在别处从没发现过古罗马人运用这种惊人的技术。

三块石板大得异乎寻常,合称“三巨石”。假如竖起来,每块石板都有五、六层楼高,最大的一块约长19.2米,宽4.2米,厚3.6米,重达800吨,石板从1.6公里外的采石场凿下运到贝尔拜克,再吊起7.5米左右,安放在由较小石块砌成的高台上。

即使是今天工业用的起重机,也很少能完成这么困难的工程,三块石板安放得极其准确,石板之间连刀刃也插不进去。难怪以前的人都认为,石板一定是由魔鬼劈凿好,搬到那里去的。今天仍有人认为这不是人力所为。

更加神秘的是,采石场里还有一块石头,比那三块更大,重近1000吨,没有人知道在修建庙宇时为何没有用上那块巨石。当时的人既能把如此庞大的三巨石搬动吊起,如果说他们搬不动剩下的巨石,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巨石林之谜

在法国北部布列丹尼的卡纳克村外,竖立着近3000块石柱,排列成几条平行的直线,这些石柱属于史前遗迹,高度从5.4~6米不等,参差错落,蔚为奇观。

这个石林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出现,在郊野上绵延近4.8公里,非常壮观,其中一块称为“巨石柱”,原本高18米,重340吨,如今已崩裂为四块。

这些石柱为何立在卡纳壳村已无从稽考。由于缺乏图文资料,石林的确实意义也无法得知。考古学家发现,附近有些用石头搭成的史前墓葬,所以猜想这些石柱是为了纪念死者而竖立的,在布列丹尼语中“卡纳克”的意思正好是“骨殖坟场”。

石柱沿东西方向排列,位置显然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的日出方向一致,因此许多考古学家推测,布置石柱的人是崇奉太阳的。

有人又推测,石林是占星祭司所设置的观月台,用来观察天象,预测月蚀的时间;又可能是生育能力的象征,因为当时的人念念不忘获得丰收和健康的子女。据说到了19世纪,膝下犹虚的育龄夫妻还会到卡纳克村,裸着身体跳舞,祈求能生儿育女。

如今,考古学家仍在继续研究,希望有朝一日能揭开这些石柱的秘密。

婆罗浮屠的历史

传说爪哇中部一座小丘上满布石刻佛像,当地副总督赖菲尔斯深信不疑,1814年派遣英军工程师科尼利厄斯前往寻找。科尼利厄斯来到那座毫不起眼的小山丘上,只看到灌木丛和怪石,不禁满腹狐疑;但还是遵照副总督的命令,吩咐手下动手发掘。

他们在酷热的丛林中艰苦发掘了两个月,连根拔掉数以吨计的树木,运走一车又一车泥土,依旧一无所获。后来有个工人发现了一尊雕工精细的石刻佛像,于是众人精神大振,继续努力,终于掘出一座浮屠,远比传说中的雄伟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爪哇从公元740年前后开始,由夏连特拉王朝统治,在统治者的提倡下,人民的宗教热诚与日俱增。到公元800年,成千上万人投身建造规模宏大、巧夺天工的浮屠。“婆罗浮屠”意思是“山上的寺庙”,依整座山的山势建成。工匠雕凿1600多立方米石块,建成了这座宇宙的象征。其宏伟气势,只有在空中俯瞰才充分体会得到,那是当年的设计师和工匠无法领略的。

浮屠呈金字塔形,占地四亩,共分10层,每一层代表一个阶位,象征佛教徒从无知到最高境界槃的修行过程:底下六层为方坛,代表修行的最初阶段;上面四层为圆坛,象征渐次悟道的阶段;最高的是中央主佛塔,高出地面米多标识修行的最高境界。

从底下穿过全部廊道登上浮屠顶,全长4.8公里,回廊短小,转弯处成直角,雕带上刻有寓言故事,表达佛教的教义。整座浮屠满布壁龛,共有佛像数百尊。

婆罗浮屠完工后,成为夏连特拉王朝最重要的宗教圣地。公元930年,祸从天降,邻近的麦拉皮火山大喷发,涌出大量熔岩和火山灰,一夜之间把整座婆罗浮屠掩埋得严严密密,不留痕迹。

婆罗浮屠深埋地下,近一千年,直到赖菲尔斯因传说产生好奇心,派人发掘,才得以重见天日,可惜赖菲尔斯离开爪哇后,发掘工作变得毫无计划,浮屠乏人照管,大批珍贵文物遭古董商盗去,石块则被当地人拿去盖房子,由于长年风吹雨打,浮屠表面受到侵蚀,地基开始损坏。

1900年,荷兰人统治爪哇,开始修复婆罗浮屠,荷兰工程师范埃普博士受命监督抢修工作,无奈经费不足,两次世界大战又相继爆发,修复工作始终未能完成。

1973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展开婆罗浮屠的修复工程。工程耗资达2500万美元,历时10年,经700名工作人员努力,工程师采用了最先进的现代技术加以保护,浮屠终于重现昔日光辉。

芝加哥城被谁烧掉了

1871年10月13日傍晚,美国芝加哥市,城东北部的一座房屋着火,这是发第一个警报。夜晚接着又传出新的消息,离此屋2千米之外的圣徒巴维尔教堂也着火。之后,接连不断的报警以惊人的速度在增多,消防队员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事后芝加哥市消防部队队长门齐尔说:“这些失火的消息像雨点般地一个接一个传来,我们实在不知该从哪着手。”

这次大火使12.5万多人无家可归,几千人被活活烧死,烧伤者不计其数,火灾损失高达1.5亿美元。

事后,人们怀疑是一头母牛碰翻了一盏煤油灯引起牛栏首先起火。当时,人们对此结论深信不疑。但门齐尔又宣称:“这头母牛不是真正的肇事者,因为火从一个地方起,却很快漫布全城,并且当时又是在一个无风晴朗的日子里。”

火灾后有关部门查明,发生火灾的地方不只是一个芝加哥城,还有芝加哥附近的一些城镇。同时,在威斯康星州、内布拉斯加州、密执安州、堪萨斯州、印第安纳州等地的森林和大草原也发生了火灾。

此事发生很久以后,一位美国科研人员为考证火灾与气象的相互关系,重新提出了对火因的看法。他认为,芝加哥灾祸最大可能是由于一场炽热的陨石雨引起的,因为当时城市上空并没有风,但只有两小时全城就变成了一片火海,这说明这场火灾不是一般的火灾,至于城郊几千人的死亡,则是因彗星“大气层”中所含的毒气体——一氧化碳和氰污染了城郊空气而使他们中毒死亡。

然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地球与高速运行的彗星尾巴相碰,使地球大气层一下子变得炽热而造成的。

前苏联的一些科学工作者则另有看法。他们认为彗星上只有各种“冰”和微小坚硬细尘的松软聚积,并没有什么能引起火灾的东西。地球也曾经多次穿越彗星尾巴,但每次都没有发生意外,也没有使大气层空气受到有毒气体的污染。

至于陨石,虽说它飞进大气时也会燃烧和熔化,但只是陨石表面薄薄的一层(小于1毫米),陨石内部始终是很冷的,他们认为芝加哥火灾的起因应该还是在地上。

国际论坛上对此各持己见,至今尚无定论。

金字塔包含多少秘密

如果说金字塔的建造令我们迷惑不解的话,那么,金字塔本身所包含的秘密更令我们难以想像和猜测。暂且不说它的神秘,只是它那涵概的科学技术就令我们惊叹不已了!

金字塔与天文学、数学有着一种现代人难以理解的联系。

大金字塔的长度单位是根据地球的旋转大轴线的一半长度而确定的,即大金字塔的底是地球旋转大轴线一半长度的2%;但如此精确的数字,建造者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人们不得而知。

同时,这座大金字塔还确定了法寸的长度与公亩的边长;

人们可以从中找到1寸的长度,它与普鲁士的古尺相等;

大金字塔的重量单位或容量单位是以上述的长度单位与地球的密度组合而成的。

大金字的热量单位是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

时间的单位与一周7日的分法也在其中得到表现;

另外,大金字塔内那间陈放法老灵柩的墓室,其尺寸为2:5:8和3:4:5,这个数字正好是坐标三角形的公式。公式发明人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而毕达哥拉斯诞生时,金字塔早已建好2000年。

还有,大金字塔的地址的选择更颇有意味——子午线正好从金字塔中心穿过,也就是说它座落在子午线的中间。这似乎可以窥见金字塔的建造者,为什么要选在沙漠中这块独特的岩石地带做为塔址。这片岩石地带有一道V字型的天然裂缝,正好利用它来建造巨大的陵墓。而且,金字塔座落的地方,正好可以把陆地和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不是对地球构造、陆地和海洋分布了若指掌的人,是不可能选择这里做为塔址的,而古埃及法老们有这个能力吗?

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金字塔有着挖掘不尽的科学含义。1949年一位德国学者提出,用金字塔的数学资料可以轻而易举地推算出地球的半径、体积、密度及各星球运行的时间,甚至男人女人的生命周期。当人们尚对此瞠目结舌时,法国一位更前卫的学者在1951年提出了更加玄奥的问题:“大金字塔是否包含了原子弹的方程式?”

更惊人的是,考古学家称金字塔内藏有外星人或生物。保罗·加柏博士与其他考古专家,在研究埃及金字塔的内部设计技术时,偶然发现塔内密室中藏有一具冰封的物件,探测仪器显示该物件内有心跳频率及血压显示,相信它已存在5000年。专家们还认为,冰封底下是一具仍有生命力的生物。

科学家们又从该塔内发现的一卷用象形文字记载的文献得知,约距今5000年前,有一辆被称为“飞天马车”的东西撞向开罗附近,并有一名生还者。该卷文献称之“生还者”为设计师,考古学家相信这个太空人便是金字塔的设计及建造者,而金字塔是作为通知太空的同类前往救援的记号。但令科学家们迷惑不解的是,那太空人为何制造了一个如此稳固、不会溶解的冰格,并把自己藏身于内?金字塔所包含的这许许多多的秘密困惑着各国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什么时候,人们才能揭开金字塔的真面目。

复活节岛巨雕是谁的作品

雅各布·罗格维恩将军率领荷兰海军的船队,朝着中南太平洋上一座海图上未标明的岛屿前进,突然发现,许多身高9米的巨人正守卫在巨大城墙上。这番情景使他大吃一惊。

当船驶近岛屿时,罗格维恩才松了一口气。原来,那些巨人是石雕像,而岛上的居民和正常人一样大小。第二天,罗格维恩将军带着登陆小分队上了岸,他们发现,所谓“要塞”只不过是放置雕像的一个个平台,平台上立着半身石雕像,这些雕像都有长耳朵,围着红头巾。这天正是1722年的耶稣复活节,于是罗格维恩把这个岛命名为复活节岛,随后就率船队离开了。

约50年后,欧洲人又登上了复活节岛,又过了100年,人们才开始进行深入考察。这时,雕像不再像罗格维恩见到的那个样子了。由于部落之间的战争,大部分雕像已经从平台上塌到地面上来,一直保持到今天。

人们发现,石雕是用拉诺·拉拉卡死火山口的火山岩雕成的,一共超过300尊。石料采自火山壁,不知雕好后是怎么把它们运下来、直立在平台上的。

火山口里还有大约400尊未完工的雕像。有的只有不多的斧凿痕迹,有的则几乎已经可以搬走。人们还找到了古代雕刻家遗留下的短斧和凿子。从火山口下来的路上,分散着几十尊已完工的雕像,大约每隔45米一尊。

有几尊雕像重约30吨,高3.7米。还有一尊未完工的雕像,高20米,重约50吨。

有些雕像离火山口有16公里远。当时岛民是如何运送这些雕像,又是如何把它们竖立起来的?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想到了人们惯用的滚木运输法,但反复试验表明,岛上的土壤不可能长出这种方法所需要的大规格树木。另一种可能是:用藤编的绳索来拖石雕像。但实验表明,这种绳索承受不了30吨的拉力。

复活节岛上的巨石是如何运送来的,它们又是如何站起来的?这个秘密也许永远无法揭开。

沉睡水底的岩洞

1991年9月1日,3名业余潜水员在法国南部海岸卡西斯小海湾附近罹难。为寻找这些失踪者,当地潜水学校校长亨利·科斯凯绕过重重礁石,终于在水下37米处一条岩石隧道内发现了死者。

科斯凯对这条水下隧道并不陌生,早在1985年,他就在潜水时发现过,但他没有意识到这条隧道的重要性。没想到一个半月之后,这条水下隧道得到了法国文化部长的高度评价。他说科斯凯所发现的乃是“一座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丰碑”。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科斯凯将在水下发现岩石隧道的秘密透露给了考古学家让·库坦后,引起了让·库坦的浓厚兴趣。他当即决定与科斯凯一起冒险再次潜入水下,探索这一水下隧道的秘密。他们俩先小心翼翼地游过一条37米长仅1米宽的管道。由于淤泥不时泛起,搅得海水像豌豆汤一样又稠又浑。然后,他们又穿过一条150米长、直径2米的隧道,接着挤进一个窄洞,最后才进入一个4米高的石屋。

借助自带灯的灯光,他们看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奇幻世界:石屋四壁有石器时代的雕刻,有同时期人们所绘的各种马。这些马有的仅能看到露出水面的头部和背部,而浸在水中的则已被毁坏。

科斯凯和库坦不甘心这些发现,又摸索着从石屋游入另一岩洞。岩洞高约30米,直径为50~60米,呈拱形。借助灯光,科斯凯发现洞内天花板上饰有色彩斑斓的钟乳石。洞内四壁所绘动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就连从事考古工作多年的库坦也承认,他以前从未见过年代如此久远、绘制如此精美的绘画。据他估计,此岩洞内之绘画大约形成于1.2万到2万年前。科斯凯把这个水下岩洞称之为“水下大教堂”。

据初步考证,岩洞内的这些画是远古时代艺术家以动物脂肪和矿物色为原料,用动物毛制作的画笔绘在岩石上的,其中有鹿、马、鸟,也有北山羊和欧洲野牛等。最令库坦惊异的是,这里的欧洲野牛头部画法不同于石器时代的岩石绘画,那时一般只画牛头的侧面,而这里的牛头竟绘出3/4的面部。库坦说,这种画法在旧石器时代也是异常罕见的。

库坦推测,远古时代画家们在此岩洞内绘画时,岩洞尚位于海拔80米处。在以后的岁月中,地中海海水不断上涨,终于堵塞了通往此洞的入口。因此这个岩洞一直没有被人发现,洞内之物至今保存得完好无损。

科斯凯和库坦潜入岩洞内后,从岩洞中带回一些绘画的颜色样品。目前,研究人员正在里昂根据他们所搜集到的2克颜色微粒,用先进仪器确定出这些绘画的年代。

专家们认为,这个奇迹般地保存下来的水下岩洞是古代祭祀场所,它或许比法国西南部著名的拉斯高岩洞更为重要、更有价值。

拉斯高岩洞也是偶然被发现的:1940年9月,一群孩子寻找一条逃跑的狗,无意闯入这个后来被学者誉为冰河时代的凡尔赛宫的岩洞。通过验色,科学家们确定此洞已历时1.6万年。岩石上的马、鹿、公牛等动物绘画,其色泽之光亮令人难以置信,使专家学者惊叹不已。考古学家在拉斯高还发现了用动物毛制作的画笔,用这种笔可涂抹20多种不同颜料。此外,还发现了一种管状骨头,当时人们便是通过这种管状骨头将粉末状颜色微粒喷吹在岩石底层上的。拉斯高岩洞的发现曾轰动一时。

土耳其金字塔探秘

2000年前,在土耳其东部的内陆高原,背靠连绵不断的托罗斯山脉,有一个叫做“库玛坎内”的小国。随着历史的流逝,小国早已不复存在,但是至今还留下了不少堪称是古代阿纳托利亚瑰宝的古迹。在海拔2100米的奈姆尔特山上还耸立着一个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金字塔和神像。由于地处偏僻,这个遗迹从发现到现在还不到100年,真正的发掘还只有30年。直到60年代为止,从首都安卡拉到奈姆尔特山之间1000多公里,连一条简单的公路都没有,交通十分不便。所以,除了当地放牧者和猎人登山外,很少有旅游者前来观光。几年前,土耳其政府修筑了一条通向奈姆尔特山的公路,这才使游人有幸前往瞻仰。

在奈姆尔特山上有一座用拳头大小的鹅卵石堆积起来的高50米、直径100米的三角锥形塔,这个人造的塔构成了奈姆尔特山真正的山顶。这是公元前63年统治“库玛坎内”王国安提阿卡斯一世(公元前63~公元前32年)为自己建造的永久安息之地。

安提阿卡斯一世为什么要在海拔2100米的高山上修建自己的陵墓,随着他的长眠,这将永远是个不解之谜。但是,可以想像这位统治者是受权欲的支配选中了这块地方。从当时他统治的库玛坎内王国境内,奈姆尔特山最高,堪称是王国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难怪他死后也要安葬在那里,好让他的臣民们望远看到他的存在与力量。事实上,历史是对他最好的嘲讽。在他死后一百年,王国就被罗马帝国吞并。库玛坎内王朝犹如昙花一现,很快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从塔的外观上来看,与埃及法老修建的四方形金字塔不一样,这是一种三角形锥体。但是从其建筑的宏伟规模来说并不比埃及金字塔逊色,所以人们把它称之为“土耳其的金字塔”。

在塔前东西两侧筑有用巨石砌成的长长平台,平台上各矗立着5尊高达8~10米的巨大神像。东侧设有祭台,供祭祀太阳神用。西侧平台后有一道用巨石建起的影壁,墙上铭刻着库玛坎内王的丰功伟绩和王国的法律等。在柔和的阳光下,立在蓝天中的石像显得更加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慑人心魄的力量存在,它与背后耸立着的金字塔尖交相辉映,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肃穆静谧。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强烈的地震,使重达三四吨的石像头一个个被震掉在地上。东侧石像的头凌乱地躺在地上。但是,西侧的石像头却个个威武地竖立在地上,而且基本上完好无损,依旧保持着当年雕刻时英俊、洒脱的容颜。宙斯神庄严肃穆;头发上装扮着蔬菜果物的命运女神福茎娜温柔甜美,尽管鼻子与下巴已经磕掉,但是美丽的风韵犹存,他们的目光望远凝视着西方。在西边平台两侧还有巨大的狮子和浮雕,守护着神像。

2000年前,横跨欧亚两洲的库玛坎内王国受到了东方波斯与西方希腊、罗马两大文化的强烈影响,这从东西两个平台上并排着5尊神像的姿态可以窥见。它们代表了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如主神宙斯、战神阿瑞斯、大力士赫克勒斯,又表示波斯神话中的主神奥涪马坦斯和阿尔泰盖内斯,以及库玛内坎臣民心目中的神安提阿卡斯一世。这些雕刻精美的神像反映了当时文化、艺术和生产技术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对这些高达8~10米的神像而言尽管其身躯是由若干块大理石雕凿而成,仅石像头部就有三四米高,用整块大理石雕凿,每块重达数吨。但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要把这些石料从30公里以外的采石场运到这儿,又要把它运上这陡峭的山顶,如果没有较高的生产技术,是不可能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的。这令科学家迷惑不已。

中国金字塔之谜

在辽宁西部山区发现5000年前的女神庙积石冢群以后,人们期待着能有更惊人的发现。果然没有让人们失望,几年后,在这个5000年前的神秘王国——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又发现了一座5000年前的圆锥型“金字塔”式建筑和红山文化时期的冶钢遗址,还出土了一批很有研究价值的玉雕。

在距离女神庙1000米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山上到处散布着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文”字纹彩陶片以及冶钢坩锅片,这个现象引起考古专家、辽西考古发掘队领队孙守道的注意。他多次到这座土山考察,终于,在1989年夏,经过初步发掘证实,这座土山竟是全部用人工夯筑起来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内石圈的直径为60米,外石圈的直径约为100米。夯土层次分明,估计总量在数十万立方米以上。金字塔的形状为圆锥形,小抹顶。土山上面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每一层石头伸进去10米,高度为1米,山下面亦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金字塔顶部是冶钢遗址,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锅。坩锅约有40厘米高,锅口直径约30厘米,整个坩锅像现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在大金字塔周围,还有30多座积石冢(小金字塔),这些积石冢都是圆锥形、大抹顶。这里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样的。古埃及也是以大金字塔为中心,周围是小金字塔群。

这座巨型“金字塔”式建筑物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目前学者们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这可能是辽西原始文明古国的祭坛,也有人推测是王者的陵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考古工作者对围绕在大金字塔周围的小字塔(积石冢)群进行了部分发掘,出土了大批玉器,收获是丰富的。一座积石冢的中心大墓里出土了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头部有两个大玉环,胸部佩带着双龙相交的勾云形玉佩,头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玉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死者双手各握一玉龟,一雌一雄,相配成对。有人认为,玉龟可能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死者可能是个仅次于王者的首领人物。也有的人认为,玉龟可能是当时氏族部落集团的图腾崇拜物或保护神。

在另一座积石冢中也发现了20余种玉器,墓内亦是一具男性骨架,身高1.8米左右。他的头上横置着玉箍,左右肩和手腕等处皆佩置玉环,腰的下部则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大猪首玉饰,猪的两只大耳特别夸张。死者的胸部佩置一碧绿色玉乌龟,奇怪的是这个乌龟无头无尾无足,浑然一体。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狮身人面像之谜

古代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埃及人表现出了高度的智慧和技术,这里不仅有令人称奇的金字塔、神庙、宫殿,还有充满神秘色彩的狮身人面像。

据考古学家研究,狮身人面像是在大约公元前2500年,处于古王国时代第四王朝的埃及法老海夫拉统治时期修建的。这个国王的陵墓内部虽然比其父胡夫的金字塔逊色,却以其外部分布有致的建筑群而略胜一筹。海夫拉巡视墓碑时,为没有一个体现其法老威仪的标志而不满,一位石匠投其所好,建议利用工地上一块2000吨重的巨石雕一座象征法老的威严与智慧的石像,遂有了驰名世界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

然而,有的科学家们和地质学家则认为狮身人面像的年代比上面所说的可能要早,地质学家断言,狮身人面像的年代肯定更久远,波士顿大学的地质学家罗伯特·M·肖赫对吉萨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地震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狮身人面像最初雕刻和其裸露在外面的这座巨像周围的石灰石床岩,受风化和侵蚀的时间要比人们认为的长得多。另外,狮身人面像和其它年代确凿的建筑物侵蚀程度的差异,也表明狮身人面像要古老得多。

狮身人面像是刻在石灰石床岸上的,所以它坐落在一个壕沟里。壕沟的四壁给地质学家提供了令人感兴趣,但又不确凿的证据。它们被水严重侵蚀的事实,表明这个壕沟是在公元前5000年前开凿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