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奇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4 23:10:28

点击下载

作者:李勇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散曲奇葩

散曲奇葩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散曲奇葩作者:李勇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ISBN:9787514329803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散曲奇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萌芽阶段散曲兴起

我国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宋金之际,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的乐曲相继传入北方地区,与当地原有音乐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乐曲,而原来与音乐相配,后来逐渐独立的词很难适应新的乐调,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散曲。

散曲萌芽于宋金之际,兴起于金末,元代初期的散曲刚刚从词或俚曲脱胎而出。因此,这时的散曲有着“以词为曲”的特点。脱胎于词和俚曲的散曲

北京自1012年辽代改称“燕京”,后金、元两代相继建都于此,金称“中都”,元称“大都”。金代于1153年迁都这里。■忽必烈蜡像

1267年,蒙古大军统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建造新城作为国都,至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1271年,忽必烈在扩建中的国都登基称帝,国号“大元”。由此可见,元大都自1153年以来作为金代的政治、文化、商贸的中心长达60年,也是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交汇地。■元代乐伎塑像

自中晚唐以来,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的酝酿,到了宋金对峙时期,又吸收了一些在北方流行的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等文化因素,首先在金代统治的北方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散曲。由于产生在北方,散曲由此也称“北曲”。

散曲可以说是承继于“词”之后的“可唱”的诗体部分,从金末元初的几十年间,散曲处于以金代遗民为创作主体的“以词为曲”的阶段。长短句 在唐代,长短句是一个诗体名词。所谓“长短句”有它们的特定意义,不能含糊地解释为“长短不齐”。在北宋时期,长短句是词的本名。北宋以后,长短句成为词的别名。所谓“以词为曲”,简单地说就是在词的形制中吸收了北方的俗语俚曲,正所谓“金元以来,士大夫好以俚语入词……同时诸调时行,即变为曲之始”,或在北方的俗语俚曲中融入了词的某些艺术特色。就是说,元代初期的散曲还刚刚从词和俚曲中脱胎出来。散曲兼有词和曲的特色,“说它是曲,它的韵味却更像词;说它是词,它的面貌却已是曲。”所以《乐府余论》中说:“宋元之间,词曲一■《西厢记》插图也。”

散曲与词都是取长短句的形式,倚声填词,以语体化来适应自身的音乐性,因此有时也称散曲为“词余”。但是散曲的句式更为灵活自由,从一字句到几十字不等,伸缩性很大。这主要是由于散曲特有的“衬字”手段造成的。用韵 即押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这是诗歌同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之一。

衬字,即在句子本格之外所加的字,衬字根据需要可多可少,比起诗词字数的固定化是一种突破,能更细腻、更自由地表达复杂多变的感情。

其次,散曲的用韵较密,几乎句句都要押韵,且平上去三声可以通押。诗词的韵脚一般不能用重复的字,散曲的韵脚则不受此限制。

另外,在语言上,诗词一般宜雅而忌俗、宜庄而忌谐,而散曲则雅俗皆可、庄谐杂出,具有口语化、通俗化、自然率真的倾向。

散曲的体制包括小令、套数两大类。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又称“叶儿”,起源于词的“小令”,是单一的简短的抒情歌曲,常和五言和七言绝句,及词中的小令,成为我国最好的抒情诗的一大部分。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它有3种变体,一种是带过曲,如“沽美酒带过太平令”、“雁而落带过得胜令”等。潇湘八景 相传为潇湘一带的湖南八处佳境,是:“平沙落雁”的衡阳市回雁峰;“烟寺晚钟”的衡山县城北清凉寺;“潇湘夜雨”的永州城东;“山市晴岚”的湘潭与长沙接壤处的昭山;“江天暮雪”的橘子洲;“远浦归帆”的湘阴县城江边;“洞庭秋月”的洞庭湖;“渔村夕照”的桃源桃花源对岸。

二是集曲,系取各曲中零句合而成为一个新调,如《罗江怨》,便是摘合了《香罗带》、《皂罗袍》、《一江风》的三调中的好句而成的。最多者若“三十腔”,竟以30个不同调的摘句,合而成为一新调。

三是重头小令,即以若干首的小令咏歌一件连续的或同类的景色或故事,如元人常以8首小令咏“潇湘八景”,4首小令咏春、夏、秋、冬四景,或者竟100首小令咏唱《西厢》故事等,每首的韵不同。

套数又称“散套”、“套曲”、“大令”,是由若干支同一宫调的曲牌连缀而成的组曲,各曲同押一韵且连缀有一定的顺序,一般在结尾部分有尾声。

套数起源于宋大曲和唱赚,在南曲至少必须有引子、过曲,即尾■《西厢记》配画声的3个不同的曲牌,始成为一套。在北曲则至少有一正曲及一尾声,但也有的套数亦有无尾声者。无论套数使用多少首曲牌,从首到尾,必须一韵到底。

正如词之为继于“乐府辞”之后的“可唱”的诗体的总称一样,散曲的曲调的来源,方面极广,包罗极多的不同的可唱的调子,不论是旧有的或者是新创的,本土的或者是外来的,宫廷的或者是民间的。在其间,旧有的曲调所占的成分并不是很多,大部分是新进入的“里巷之曲”与“胡夷之曲”。

金元之际,也包括元代初期的文人初作散曲,通常在创作方法上是“以词为曲”;在体裁上是多作小令,对套数很少或根本不予涉及,更不涉足杂剧。阅读链接南曲是宋元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用韵以南方语音为准,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4类,叫作四声。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等伴奏,明代初期亦用筝、琵琶等弦索乐器。南曲是相对于北曲而言的。北曲流行于金元及明初,而南曲起源要较北曲为早,但流行却很晚,大约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南曲作家才出现,而这个时候,北曲已经成为金元诗人们的主要诗体。虽然如此,但南曲和北曲最初的萌芽是同一的,即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无论是南曲,还是北曲,在其本身的结构上,皆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定式,那就是小令和套数。元好问擅长自制曲牌创作

金代遗民是散曲的最初创作者,有元好问、杜仁杰、刘秉忠、杨果、商道、商挺等作家,其中元好问、王和卿、杜仁杰是杰出的代表。

他们在由金入元后,介入散曲的创作。他们创作的散曲虽还没有摆脱词的韵味,成就也较后来的散曲作家们也不算高,但对元曲发展的影响则是不可低估的。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今山西忻县人,是金代伟大的作家和史学家。元好问擅长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他的词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多反映国家灾难,人民不幸,抒发悲壮胸怀。

在散曲创作方面,元好问擅长自制曲牌,用词作的一些旧调创作成当时民间通俗的新曲,他的散曲“有《锦机集》,其《三奠子》、《小圣乐》、《松液凝空》皆自制曲”,按元徐世隆《遗山先生文集序》中的说法,是能够“用俗为雅,变故作■元好问半身像新”。

元好问的双调《骤雨打新荷》是公认的北曲最早的名篇,它是元好问晚年与名公显贵们饮宴酬醉时所作:

绿叶阴浓,遍池塘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元好问的这首曲子清丽畅达,意趣隽永,清代诗人朱彝尊称此曲“风流儒雅,百世之下犹想之”。上曲写景,下曲抒怀。上曲先用大笔渲染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盛夏景色,红绿相衬,动静结合,声形并茂,然后用一场“骤雨”点睛,既添凉意,又填清新。下曲主要抒写了命运前定、及时行乐的情怀,虽然显得有些消沉,但一句“何用苦张罗”也隐隐透出作者对官场险恶的痛感与厌恶。这首曲子牌名《骤雨打新荷》是以曲中“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而拟。曲调与宋词《大圣乐》韵段、词式多有相类,可能是■元曲插图用《大圣乐》翻作的“新声”,也正由于此这个原因,这首曲子又被冠以《小圣乐》名之。

其他如《仙吕·后庭花破子》、《黄钟·人月圆》,体制与韵式皆与词相同,是“亦词亦曲”典型代表,与后来纯粹的散曲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以词为曲”的特征。《喜春来·春宴》是元好问“亦词亦曲”中倾向散曲中较为纯粹的一首,每首皆以“唱喜春来”结句,复咏本题:

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骤雨打新荷》配画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折,宜唱喜春来。

梅擎残雪芳心奈,柳倚东风望眼开,温柔樽俎小楼台。红袖绕,低唱喜春来。骤雨打新荷 曲牌名,又是词牌名,又名《小圣乐》、《入双调》,因元好问曲中有“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几句脍炙人口,曲牌便被后人习惯称为《骤雨打新荷》。旧谱亦编入词调。双调95字,前段10句三平韵、一叶韵,后段10句四平韵。

携将玉友寻花寨,看褪梅妆等杏腮,休随刘阮到天台。仙洞窄,且唱喜春来。

这是一组以梅比喻少女的散曲。写春天到来时,作者喜悦的心情,从曲的内容看,是作者退隐故乡之后所写。曲文充满春天的生机和欢乐的气氛,调子舒畅而和谐,在欢乐中透露出作者的政治抱负。

这四首曲作清新婉约,丽而不绮,纤而不佻,别具风致。通过拟人写梅花凋谢。古代文人多用残、破以形容年轻女子初尝情事或合欢甜蜜后的一种情状,看似婉约含蓄,实则直露通俗。

元好问的这首散曲正是元曲“直”、“俗”特点在早期的一种体现,因此说,这首曲子开了元曲风格之先河。尽管整首曲的精神和韵味还是词,可毕竟向曲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阅读链接元好问、杜仁杰、王和卿等人是金代遗民的代表。他们虽是金代遗民,但入元后仍是往来于上流社会的名公,基本没有生活之累。在元代这样的特殊大背景下,元代人的生活是寂寞的,他们互相沟通的时候很少,特别是元好问这样的特殊人物,没有多少人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懂得他们的心理。因此,渴望热闹的场面,渴望在场面中相互沟通,成了那时人的普遍愿望,同时,也是元好问的愿望。元好问的《喜春来·春宴》就是这种愿望和心理的产物。作者连用4首散曲表达了渴望春天,渴望与友人相会的欢乐场景,曲中用“春宴排”、“桃杏开”、“红袖绕”和“仙洞窄”等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表达了与朋友们相处在一起的欢快,情感交流的愉悦,间接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杜仁杰开谐趣散曲先河

杜仁杰,原名之元,后改名仁杰,又名征,字仲梁,号善夫,又号止轩,山东济南人。他出生于诗书之家,其父杜忱志行廉洁,既有文名,又有功名。金代末期,杜仁杰隐居内乡山中,元初,屡被朝廷征召,却坚持不出仕。

杜仁杰才学宏博,诗文兼擅,尤其以散曲最具特色而显名于世,深受赞誉。散曲风格豪宕谐谑、通俗率直、质朴自然,为金元之际善写套曲的高手。

杜仁杰性格刚正,在残曲《蝶恋花》中,他说自己“难合时务”,把“荣华”、“品秩”看做“风中秉烛”、“花梢滴露”。他认为世人只看官禄,不辨贤愚;只认金玉,不识亲疏。对昏暗腐败的政治现实,他无力改变也不想去改变,只好洁身自好,保持住自己一点节操。■元曲插图杜仁杰才学宏博,喜爱弹唱,性善谑,言谈风趣,他的散曲亦以“善谑”著称。所作散曲内容均为世俗之事,曲词通俗而时尚、风趣而老辣,套曲[般涉调·耍孩儿]《庄稼不识勾栏》是其代表作品:风调雨顺民安乐,都不似俺庄家快活!桑蚕五谷十分收,官司无甚差科。当村许下还心愿,来到城中买些纸火。正打街头过,见吊个花碌碌纸榜,不似那答儿闹穰穰人■《庄稼不识勾栏》配画之一多。

[六煞]见一个人手撑着椽做的门,高声的叫“请请”,道“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后幺末敷演《刘耍和》。”高声叫:“赶散易得,难得的妆合。”

[五煞]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图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涡。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四煞]一个女孩儿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伙。中间里一个央人货,裹着枚皂头巾,顶门上插一管笔,满脸石灰更着些黑道儿抹。知他待是如何过?浑身上下,则穿领花布直裰。

[二煞]一个妆做张太公,他改做小二哥,行行行说向城中过。见个年少的妇女向帘儿下立,那老子用意铺谋待取做老婆,教小二哥相说合。但要的豆谷米麦,问甚布绢纱罗!

[三煞]念了会诗共词,说了会赋与歌,无差错。唇天口地无高下,巧语花言记许多。临绝末,道了低头撮脚,爨罢将幺拨。般涉调 词曲音乐的十二宫调之一。十二宫调包括:正宫、黄钟宫、般涉调、越调、中吕宫、大石调、南吕宫、商调、商角调、仙吕宫、双调、小石调等。属于般涉调的词牌主要有:《木兰花》、《玉树后庭花》、《苏幕遮》等;属于般涉调的曲牌主要有《耍孩儿》、《哨遍》等。

[一煞]教太公往前挪不敢往后挪,抬左脚不敢抬右脚,翻来覆去由他一个。太公心下实焦傈,把一个皮棒槌则一下子打作两半个。我则道脑袋天灵破,则道兴词告状,划地大笑呵呵。

[尾]则被一泡尿,爆的我没奈何。刚捱刚忍更待看些儿个,枉被这驴颓笑杀我。

此套曲以一庄稼汉口吻,自述其秋收后进城买纸火时看戏的见闻。这个不懂不识的庄稼汉朴实乐观,带有童稚般的天真和傻气,从他眼中展露的戏曲演出的排场节目,更是别具情趣。全套曲的情感基调是愉悦的、轻松的。■《庄稼不识勾栏》配画之二篇中虽然写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无知,但没有丝毫的丑化讥讽之意,却近于善意的嘲弄。曲文描摹的人物场景,历历在目,又纯用口语,生动活泼,颇近民间说唱风格。此曲用语幽默诙谐,体现了早期散曲本色质朴的特色,一些看来■《庄稼不识勾栏》配画之三粗俗或者不宜入文的市民和乡间的通俗话语,如“花碌碌纸榜”、“闹穰穰人多”、“但要的豆谷米麦”、“则被一泡尿,爆的我没奈何”、“枉被这驴颓笑杀我”等皆被作者摄入曲中,不但没有粗俗的感觉,反而感觉十分亲切。耍孩儿 又名咳咳腔,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耍孩儿》约起源于元代,是由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受其他戏曲音乐和民歌的影响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耍孩儿》是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被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杜仁杰另辟蹊径利用谐谑多端的笔调,细腻贴切地模拟出庄稼汉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尤其是最后[尾]曲,刻画出庄稼汉想看戏剧却不得不中途退场的矛盾且无奈的心理,制造出无与伦比的滑稽效果。

此套曲由[耍孩儿]、六只[煞]、[尾声]3部分构成,以一个乡村农民独特视角为切入点,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当时元杂剧的具体演出形制。

首曲中的“纸榜”即勾栏的广告宣传,直接吸引了懵懂好奇的庄稼汉,[六煞]描述门人招徕观众的情景,[五煞]勾勒勾栏的内部结构,[四煞]与[三煞]描绘正式演出的开场及开场演唱,[二煞]与[一煞]叙述《调风月》的演出。

该曲高度口语化的代言叙述方式、滑稽戏谑的风格、丰富活泼的语言对后世散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此类风格的开山之作。唐三藏 俗姓陈,名袆,号玄奘,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难抵达天竺。游学于天竺各地,645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直到圆寂。所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般涉调·耍孩儿]《喻情》也体现了杜仁杰散曲语言的这种“善谑”特色,此套曲通篇用村言俗语写成,运用直白浅俗的比喻和歇后语,谐谑逗人,绝妙至极,笔触老辣而有谐趣:

[四]唐三藏立暮铭空费了碑,闲槽枋里躲酒无巴避。悲田院里下象无钱递,左右司蒸糕省做媒。蓼儿洼里太庙干不济,郑元和在曲江边担土,闲话儿把咱支持。

[三]泥捏的山不信是石,相扑汉卖药干陪了擂。镜台前照面你是你,警巡院倒了墙贼见贼。大虫窝里蒿草无人刈,看山瞎汉,不辨高低。

[二]小蛮婆看染红担是非,张果老切绘先施鲤。布博士踏鬼随机而变,囊大姐传神反了面皮。沙三烧肉牛心儿炙,没梁的水桶,挂口休提。

此套曲写女主人被遗弃后的内■《喻情》配画心痛苦、懊恼和诅咒之情,痛斥男性朝三暮四玩弄女子的恶劣品质,有着世俗社会的典型意义。

曲中大量运用俗语、方言、典故、双关等,描摹出失恋女子恼恨的心态,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个胆大泼辣却又心烦意乱的女性形象,充分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与“善谑”、“善骂”的特点。

语言淡雅明快,情感愉悦积极,偶有通俗言语,营造出热闹欢快的情境,完整地记录了其生活地域七夕宴的细节和七夕特有的习俗,表现出谐趣截然不同散曲风格。

在元曲创作向雅致化方向发展的同时,杜仁杰以俗语、俗言、方言入曲,开辟了世俗谐趣类散曲的先河,其为人为文被时人津津称道,被誉为“独擅才名四十年”的“一代人文”。阅读链接杜仁杰文学功底深厚,平生酷爱诗歌,与元好问、刘祈、胡祗通、王恽等当世名士多有唱和、交游。他本是金代遗民,与元好问相交甚深。元好问曾向元朝推荐保举杜仁杰等54人入朝为官。可杜仁杰不屑仕进,婉言谢绝了朝廷的多次任用,曾上谢表道:“若求仕于致仕之年,恐无其理。不能为白居易,漫法香山居士之名;唯愿学陆龟蒙,拜赐江湖散人之号。”杜仁杰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肯摧眉侍权贵的刚正品格,是他作品,特别是散曲“善谑”的根源所在。“善谑”是他在社会黑暗中所采取的独特表达方式。对于杜仁杰这种淡泊名利的高洁品质,时人景仰不已,尊称其为“杜征君”。王和卿独树一帜的散曲

王和卿,河北大名人,他与大戏曲家关汉卿是同时代人,但比关汉卿离世早。据说两人相交甚好,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时有关汉卿者,亦高材风流人也,王常以讥谑加之,关虽极意还答,终不能胜。”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王和卿列于“词林英杰”150之中。

王和卿是金元之际最重要的散曲家,也是散曲“打油体”的代表,现有散曲小令21首,套曲两篇■王和卿画像及残曲[黄钟·文如锦],保存在《太平乐府》、《阳春白雪》、《词林摘艳》等集中。

王和卿性格乐观豁达,为人诙谐,喜欢戏谑,其散曲也多具“滑稽佻达”艺术风格。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他“滑稽佻达,传播四方”。王和卿在元初散曲家中表现出独树一帜的“风采”,他在选材上以丑作乐,在意趣上以俗为归,语言也多浅俗刻薄,对元曲浅白本色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和卿“滑稽佻达”的性格在他的散曲作品中有所反映,其中尤以[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最突出,同时,这首曲子也是王和卿最为知名的代表作:庄周 一般指庄子。战国时期■花蝶图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难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地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

大意是:挣破了那庄周的梦境,到现实中,硕大的双翅驾着浩荡的东风。把300座名园里的花蜜全采了一个空,谁知道它是天生的风流种,吓跑了采蜜的蜜蜂。翅膀轻轻扇动,把卖花的人都扇过桥东去了。

曲子让人容易由蜂蝶采花联想到情场艳事,滑稽诙谐之趣也便油然而生。同时,一只蝴蝶被夸张得如此硕大、风流和强悍,也给人滑稽诙谐之感。

此曲综合运用了想象、夸张、比喻、象征的艺术手法,荒诞滑稽地写出了一个超级“风流种”所具有的非凡神力,作者擅用夸饰之巧譬善喻,运用“庄周梦蝶”的故事,将现实世界转化为想象天地,以“弹破庄周梦”破题,运用“物化”承转的自由观念,赋予“大蝴蝶”神秘的色彩,开拓想象的意涵与空间。

其次则以“两翅驾东风”、“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等句夸饰其翅,隐含《逍遥游》之趣。此蝴蝶颇有“翼若垂天之云”之大鹏鸟的意象,在转化后,其形轻巧逍遥,惊破现实,将采蜜的蜂惊吓煞,卖花为生的人被扇过桥东,犹不知所以,充分表现元曲谑浪诙谐之趣。

此曲语言诙谐风趣,生动幽默,具有民间歌谣活泼而有生气的精神,也有比较醇厚的俗谣俚曲色彩。

晚明著名曲学家王骥德《曲律·论咏物第二六》就特别推崇欣赏散曲创作中这样一种非是而是、不粘著于物的开篇技巧。

在《曲律·论咏物第二六》说:“元人王和卿《咏大蝴蝶》……只起一句,便知大蝴蝶。下文势如破竹,无一句不是俊语!”■庄周梦蝶

王骥德有一首散曲[拨不断]《大鱼》也以神奇的想象、惊人的夸张、通俗的语言,诙谐地夸写大鱼胜过神鳌的伟力,与[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有异曲同工之妙: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此大鱼“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使人联想到这是沦落到社会底层的文人们自身行为的一种无奈的解嘲与解脱,充分地体现其玩世不恭的文人气质。

王和卿抹去了传统文学的高雅光环,毫无顾忌把最粗俗的题材引入散曲,如《王大姐浴房吃打》、《咏秃》、《胖妓》,以及《绿毛龟》、《长毛小狗》这些传统文学向来不取的世俗景态,即使用“俗人”之眼观之,恐怕也是“丑”,但却被王和卿摄入曲中。

王和卿将滑稽调侃之风,以及“丑恶”之物等不同于传统诗歌的“本色”成功地摄入曲中,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正说明这种风格乃是一种时代的文学之潮,是值得推崇和借鉴的。阅读链接王和卿的[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所歌咏的主体——大蝴蝶,确实曾见于燕市,因此元代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三道:“中统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王赋《醉中天》小令云:“挣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处名园,一采一个空。难道风流种,吓杀寻芳蜜蜂。轻轻的飞动,卖花人,扇过桥东。”由是其名益著。此曲并不完全是作者自况风流之作,亦是元代社会现实一类现象的隐喻象征,“大蝴蝶”乃当时“权豪势要”、“花花太岁”、“浪子丧门”的化身,“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之句,也正是作家关汉卿笔下鲁斋郎、葛皇亲、杨衙内等糟蹋妇女的真实反映和写照。蓬勃发展元散曲繁

从1267年,开始扩建元大都至1321年的50多年间,是元曲发展的黄金时期,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白朴、卢挚、姚燧、王恽、马致远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这一时期出现了3位。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始盛期和鼎盛期。始盛期,是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豪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

鼎盛期,元曲的创作中心向江南转移,始盛期的作家大都还在从事创作,而且卢挚、马致远等一批散曲大家进入创作高峰,并且元曲的创作开始出现一定的雅化倾向。关汉卿辉煌灿烂的成就关汉卿约出生于1220年,号已斋、已斋叟。他性格秉直,由金入元,“不屑仕进”。关汉卿擅长杂剧、散曲创作,在曲作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散曲丰富多彩,既有“豪辣灏烂”之作,又多妖娇婉丽之语,对元散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汉卿在元代至元年间、大德初年活跃于大都的杂剧创作圈,是玉京书会里赫赫有名的书会才人。他和杂剧作家杨显之非常交好,与戏曲名家梁进之是“故友”,又与性格“滑稽佻达”的散曲家王和卿来■元曲大师关汉卿雕像往密切,与艺人歌妓亦有相当亲密的接触。

关汉卿创作了很多曲作,流传下来的散曲有57首,套数13套,内容主要是自述身世、直抒胸臆;描写男女恋情,抒发离愁别恨;描绘世俗物景,抒写闲适之意等。

关汉卿在元代初年严酷的现实下,虽然寄情于戏剧、散曲等文学创作,但内心却是十分苦闷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所表现的,是关汉卿思想的一个侧面: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鞠趵,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元代奏乐壁画那,那世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杂剧 唐代时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

此曲重彩浓墨,层层晕染,集中而又夸张地塑造了浪子的形象,可谓是作者的一份“浪子”宣言,曲中作者历数自己的多才多艺,却又刻意渲染出放荡游戏和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内里是对当时压抑人才的社会的抗议与挑战,是以他为代表的书会才人的精神写照。■豫剧《赠朱帘秀》剧照

此曲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曲中一系列短促有力的排句,节奏铿锵,具有精神抖擞、斩钉截铁的意味。全曲把衬字运用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如首两句,作者在本格七、七句式之外,增加了39个衬字,使之成为散曲中少见的长句。

而这些长句,实际上又以排列有序的一连串三字短句组成,从而给人以长短结合舒卷自如的感觉。这种浪漫不羁的表现形式,恰能表达浪漫不羁的内容,以及风流浪子无所顾忌的品性。

关汉卿经常活动于歌伎舞女之间,与地位低微的伶人惺惺相惜,与当时著名杂剧演员朱帘秀、顺时秀,以及朱帘秀的弟子赛帘秀、燕山秀及侯耍俏、黑驹头等都有亲密的接触,特别是与朱帘秀的交往最为密切。

[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是一首充满深情的寄赠之作:

[一枝花]轻裁虾万须,巧织珠千串。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似雾非烟,妆点就深闺院,不许那等闲人取次展。摇四壁翡翠浓阴,射万瓦琉璃色浅。顺时秀 元朝的一位杂剧演员,原名力郭顺卿,因排行第二,故人称郭二姐。扮旦角,擅长于表演闺怨和宫廷生活戏。歌喉动作,有“金簧玉管、凤吟鸾鸣”之美誉。■豫剧《赠朱帘秀》剧照

[梁州]富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锁春愁不放双飞燕。绮窗相近,翠户相连,雕栊相映,绣幕相牵。拂苔痕满砌榆钱,惹杨花飞点如绵。愁的是抹回廊暮雨萧萧,恨的是筛曲槛西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凌渡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够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

[尾]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则要你手掌里奇擎着耐心儿卷。■豫剧《赠朱帘秀》剧照生查子 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双调,40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各家平仄颇有出入,与作仄韵五言绝句诗相仿。多抒怨抑之情。又名《相和柳》、《陌上郎》、《梅溪渡》、《遇仙楂》、《愁风月》、《绿罗裙》、《楚云深》、《睛色入青山》。

此曲表面上是歌咏珠帘的秀美,实际上暗用谐音,礼赞朱帘秀的才情技艺与绰约风姿,更表达自己对这位杂剧名家的倾慕和爱恋。此曲俊语如珠,美艳绝伦。

关汉卿散曲中,男女恋情的题材有很多,且占据了重要地位,这类曲作写得“深刻细腻”,且“浅而不俗,深而不晦”,雅俗共赏,尤以刻画女子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和生动传情的神态见长,如[正宫·白鹤子]:

花边停骏马,柳外缆轻舟。湖内画船交,湖上骅骝骤。鸟啼花影里,人立粉墙头。春意两相牵,秋水双波溜。香焚金鸭鼎,闲傍小红楼。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曲作犹如一首小诗,轻灵隽永,使人感到似有泪珠儿在女子眼中闪烁。“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化用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词句,意境幽美。

再如[双调·大德歌]4首中的一首: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开头就是“俏冤家”这个极其亲昵的称呼,少妇对远方情人的爱恋之切、思念之切、疑虑幽怨之情尽数而出,也表达了对往日美好恩爱生活的回味。就全篇来说,可谓点睛之笔。

关汉卿也有描写直露的艳情散曲,写得大胆快意,放情恣肆,如[仙吕·一半儿]《题情》:

云鬟雾鬓胜堆鸦,浅露金莲簌绛纱,不比等闲墙外花。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豫剧《赠朱帘秀》剧照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银台灯灭篆烟残,独入罗帏淹泪眼。乍孤眠好教人情兴懒!薄设设被儿单,一半儿温和一半儿寒。多情多绪小冤家,迤逗的人来憔悴煞。说来的话先瞒过咱,怎知他,一半儿真实一半儿假。市井 含有“街市、市场”之意。它所产生的市井文化是一种生■关汉卿雕像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反映了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

用市井口语和泼辣俚语,将男子的急躁与莽撞、女子的爱怨与娇嗔刻画得惟妙惟肖、神形毕现。

关汉卿的有些散曲,反映了他追求适意的人生哲学。这种适意,不是简单的纵情山水、遥寄田园,而是带有经历了时代沧桑巨变后的理性思索。

关汉卿在[南吕·四块玉]《闲适》中对这种适意作出了形象的描绘: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曲作描写了作者同山僧野叟的吟诗唱和,语言通俗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脱俗。

关汉卿的散曲成就是多方面的,既有豪放泼辣之作,又多蕴藉婉丽、美艳娇娆之语,表现出蕴藉风流的个性特点,其蕴藏在作品中的风格和风骨对后来的散曲作家们影响巨大。阅读链接元代是儒家思想依然笼罩朝野。在文坛,雅文学虽然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但它毕竟余风尚炽,而俗文学则风起云涌,走向繁荣。关汉卿生活在这样的历史阶段,他的戏剧创作和艺术风貌便呈现出鲜明而驳杂的特色。一方面,他关心民生疾苦,对大众文化十分热爱;另一方面,在建立社会秩序的问题上,他认同儒家仁政学说,甚至还流露出对仕进生活的向往。就关汉卿全部文学创作的风格而言,既不全俗,又不全雅,而是俗不脱雅,雅不离俗。就创作的态度而言,他既贴近下层社会,敢于为人民大声疾呼,却又不失厚人伦、正风俗的儒学旨趣。他是一位勇于以文学创作来干预生活积极入世的作家,又是一位倜傥不羁的浪子,还往往流露出在现实中碰壁之后解脱自嘲、狂逸自雄的心态。王恽以诗为曲开雅化先河

王恽,字仲谋,别号秋涧,河南卫州汲县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金代为官。在王恽还年幼的时候,金代就灭亡了。王恽好学不倦,20岁左右就已经以文章名扬一时。1260年,辟为详议官,从此步入仕途。王恽和大多数贫困潦倒的元代文人不同,他一生官运亨通,生计无忧,身居庙堂而心游江湖。[正宫·黑漆弩]《游金山寺》是他的代表作: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王恽画像

这首记游小令,作于1302年以前,虽题名《游金山寺》,其重点却在描绘风浪的险恶和金山的矗立,恰似一幅气势雄浑的金山观涛图。前两句描写地势的雄伟奇壮,三四句则写登上金鳌峰,对江豪饮,豪情喷涌而泄。五六句用典,说蛟龙害怕“燃犀”,于是兴风作浪,因此出现了惊涛拍岸之景。

此曲想象丰富,境界廓大,气象苍劲雄浑,体现出作者开阔的胸襟和乐观进取的情怀。

王恽的散曲,有一些写得轻松明快,如[越调·平湖乐]: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登山图

这是作者1272年以承直郎出判平阳路,任上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采莲人怀念故乡的情思。前段写他乡之美,但“终非吾土”,点出归意。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唐玄宗(685年~762年),即李隆基。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亲窦德妃。唐玄宗也称唐明皇。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在位期间,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

景色写得愈美,愈能反衬思乡之烈,归心之切。用反衬的手法,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诗人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用“何日是归年”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金末元初,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王恽希冀人们能够有风调雨顺、天下大治的富足生活。他在出判平阳路时,又作有[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本曲遣词雅致,善用典故,朴素本真。王恽的散曲善于化用唐人诗句,如咏史叹世之作[正宫·双鸳鸯]《乐府合欢曲》9首,即是其阅读《开元遗事》和观赏金人任南麓《华清宫图》时“去取唐人诗而为之”,咏写唐玄宗开元遗事,看其中的3首:■元代演奏壁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