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5 01:37:23

点击下载

作者: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试读:

丛书序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经济行业对经济师的要求正逐步提高,审核制度也日益完善。

为了满足广大考生的迫切需要,我们严格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组织编写的“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内含大纲),结合我们多年来对命题规律的准确把握,精心编写了这套“2016年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本着助考生一臂之力的初衷,并依据“读书、做题、分析、模考”分段学习法的一贯思路,本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力图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紧扣大纲,突出重点

本丛书严格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考试大纲编写,充分体现了教材的最新变化与要求,所选习题的题型、内容也均以此为依据。在为考生梳理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年考题深度讲解考点、难点,使考生能够“把握重点,迅速突破”。

同步演练,科学备考

本丛书按照分段学习法的一贯思路,相应设置了“大纲解读”“考点精讲”“同步自测”和“同步自测解析”几个栏目,以全程辅导的形式帮助考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复习备考。

命题规范,贴近实战

众所周知,历年真题是最好的练习题,本丛书在例题的选取上,以历年真题为主,让考生充分了解考试重点、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对考题的命中率。同时,书中最后还配备了2015年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真题,让考生可以通过模拟自测检验学习效果,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

解析详尽,便于自学

考虑到大部分考生是在职人士,主要依靠业余时间进行自学。本丛书对每道习题都进行了详尽、严谨的解析,有问有答,帮助考生快速掌握解题技巧,方便考生自学。

图解考点,方便记忆

经济师考试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为了帮助考生快速学习和理解,书中以图表的形式将相关概念进行分类、比较,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通过凸显重点、辨析真题、同步自测、深度解析,希望能够使考生朋友们对考点烂熟于心,对考试游刃有余,对成绩胸有成竹。

本套丛书由索晓辉组织编写,同时参与编写的还有晁楠、吴金艳、雷凤、张燕、方文彬、李蓉、林金松、刘春云、张增强、刘晓翠、路利娜、邵永为、邢铭强、张剑锋、赵桂芹、张昆、孟春燕、杜友丽,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在新的人生道路上续写辉煌。第一章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大纲解读

本章考试目的在于考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公共财政理论。从近三年考题情况来看,本章主要考查公共物品的概念及其特征、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财政职能。平均分值是4分。具体考试内容如下。

1. 公共物品的概念及其特征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2.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公共物品缺失、外部效应、不完全竞争、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

3. 财政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考点精讲第一节公共物品与公共财政理论考点一 公共物品的概念

西方国家通常把经济部门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两部分,私人部门提供的物品叫作私人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的物品叫作公共物品。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给出的定义:纯公共物品是指这样的物品——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考点二 公共物品的特征

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在同私人物品的特征相比较而得出的,相对于私人物品的特征来说,公共物品具有如下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受益的非排他性;(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4)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上述公共物品的四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其中核心特征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与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是其自然延伸。

应当指出,所谓公共物品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它与私人物品的区别主要是就消费该物品的不同特征来加以区别的,并不是指物品的所有制性质。同样,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讲的社会产品。社会产品是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物质产品,其内涵不包括劳务等非物质产品,而公共物品内涵丰富,它不仅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非物质产品。【例1-1】 某个人或集团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或妨碍其他个人或集团同时消费该公共物品,这是公共物品的特征之一,通常称为( )。(2012年单选题)

A.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B.受益的非排他性

C.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D.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解析】B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与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享有,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个人或社会集团享用,A选项不选。受益的非排他性,某个人或集团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或妨碍其他个人或集团同时消费该公共物品,也不会减少其他个人或集团消费该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就是说,一个人不管是否付费,都会消费而且必须消费这种物品,B选项正确。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某个人或经济组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和妨碍其他人或组织同时享用。即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如国防、航海中的灯塔,C选项不选。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提供公共物品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D选项不选。考点三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只有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才有必要由政府介入。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失灵是财政存在的前提,从而也决定了财政的职能范围。而市场失灵表现在许多方面:(1)公共物品缺失。公共物品的特征决定了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是失灵的。(2)外部效应。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在市场上只能是过多或过少,从而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3)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可能产生垄断现象,排斥竞争,甚至导致竞争性市场的解体。(4)收入分配不公。长期的收入分配不公,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这是市场无法依据自身力量解决的难题之一。(5)经济波动与失衡。市场失灵问题,个人和经济组织是无能为力的,需要由政府为主体的财政介入,用非市场方式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的范围是以“市场失灵”为标准,以纠正和解决“市场失灵”这一问题来界定的。【例1-2】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决定财政职能范围的是( )。(2013年单选题)

A. 政府意志

B.价值观念

C.市场失灵

D.经济状况【解析】C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的范围是以“市场失灵”为标准,以纠正和解决“市场失灵”来界定的。此题也可以财政的前提是什么来提问,答案是一样的。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财政职能是财政这一事物内在的功能,它体现财政的本质要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考点四 资源配置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资源配置职能是指财政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资源配置的主体是政府,所以也称政府资源配置。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决定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并为之提供资金的职责。(二)财政资源配置方式

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决定方式和资金供应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程序。政府资源配置的资金提供方式也是通过政治程序完成的。公共物品的效率由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组成。而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质上是财政运行机制,是一定制度架构下的必然反映。因此,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实质上涉及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问题。【例1-3】 财政资源配置采用的程序是( )。(2013年单选题)

A. 政治程序

B.审计程序

C.经济程序

D.社会程序【解析】A 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决定方式和资金供应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程序。(三)公共物品效率供给的难点(1)公共物品需求表达的困难。首先,公共物品需求难以准确表达,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公共物品消费中的“搭便车”行为;其次,即使公共物品的需求能够正确知道,成本和收益也难以计算,因为公共物品的成本和收益是外部化的。(2)公共物品生产效率供给的困难。公共部门可以看作公共物品的生产单位。公共部门具有单边垄断的性质,这就给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四)解决公共物品效率供给问题的基本途径

实现公共物品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完善民主、科学的财政决策体制。包括决策者(领导层)的选拔制度、文官晋升制度、决策信息的收集传送制度、公共物品的效率评估制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制度、审计监督制度等。

实现公共物品生产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完善公共部门的组织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确保公共部门的行为不偏离政府的意图。【例1-4】 实现公共物品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是( )。(2011年单选题)

A. 完善公共部门的组织制度

B.完善民主、科学的财政决策体制

C.完善所得税制度

D.完善事业单位拨款制度【解析】B 实现公共物品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完善民主、科学的财政决策体制。(五)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包括直接满足消费需求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以及天然垄断行业的物品等。(1)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是指既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又有私人物品的特征的物品,如教育、医疗等。(3)天然垄断行业的物品。(六)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1)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2)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3)调节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例1-5】财政在调整投资结构时发挥的财政职能是( )。(2014年单选题)

A.收入分配职能

B.资源配置职能

C.经济稳定职能

D.经济发展职能【解析】B 资源配置是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在调整投资结构时发挥的财政职能是资源的配置职能。考点五 收入分配职能(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在进行财政分配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社会公平,而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的职能。【例1-6】 财政履行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目标是( )。(2011年单选题)

A. 实现资源配置高效率

B.实现收入平均分配

C.实现社会公平

D.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解析】C 从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定义和社会公平准则都可以发现,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二)社会公平的准则

社会公平要考虑以下三个准则,并做到协调统一。(1)保证生存权准则。(2)效率与公平兼顾准则。(3)共同富裕准则。(三)社会不公平的原因(1)生产要素占有状况的不公平。(2)制度不完善。(3)个人及家庭状况的不同。

社会不公平的原因可能来自上述三个方面。概括地说,一是历史的原因;二是制度建设的原因;三是个人自己的原因。财政在执行社会公平政策的时候就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四)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1)财政的收入分配范围。财政的收入分配范围也就是社会公平的实施范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改善初始条件的不公平;二是完善市场机制,尽可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在个人偏好方面进行适当的干预。(2)财政的收入分配方式。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来说,社会公平是在效率市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实施社会公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组织财政收入时要考虑社会公平;其次,在安排财政支出时要考虑社会公平;最后,要实行社会保障,以利于社会公平的切实实现。(五)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

财政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主要是通过调节使企业的利润水平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主观努力状况,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使每一个企业获得大致相同的利润。这主要是通过包括税收、财政补贴等在内的各种财政手段进行调节。

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主要有两方面的手段:一是通过税收进行调节;二是通过转移支付。【例1-7】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财政手段有( )。(2014年多选题)

A.财产税

B.社会保障支出

C.财政补贴支出

D.违章罚款

E.个人所得税【解析】ABCE 财政调节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主要有两方面的手段:一是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如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而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通过征收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而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二是通过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等,以维持居民最低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考点六 经济稳定职能(一)经济稳定的含义

经济稳定通常是指:(1)充分就业。它是指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能够找到工作。(2)物价稳定。它是指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它是指一国在进行国际经济交往时,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支合计大体保持平衡。【例1-8】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主要包括( )。(2013年多选题)

A. 扩大社会总需求

B.扩大社会总供给

C.实现充分就业

D.稳定物价水平

E.国际收支平衡【解析】CDE 从经济稳定的含义可知,经济稳定通常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二)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要实现经济稳定,关键是做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财政在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平衡方面的手段有:(1)通过财政预算收支进行调节。(2)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内在稳定器调节的最大特点在于无须借助于外力就可以直接产生调控的效果,使这种内在稳定可以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自身调节作用,不用政府采取任何有意识的政策干预。内在稳定器调节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制度。在财政收入方面,主要是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财政补贴、税收支出等)的安排上。(3)通过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配合进行调节。通过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配合进行调节,主要是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国际收支政策等方面的政策相配合进行调节。同步自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居于国家社会产品分配的主导地位的是( )。

A. 财政

B. 信贷

C. 企业财务

D. 价格

2.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财政存在的前提是( )。

A. 社会产品

B. 社会再生产

C. 市场失灵

D. 货币流通

3.在( )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配置。

A. 市场经济

B. 计划经济

C. 垄断经济

D. 自由经济

4.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际上是一种( )。

A. 政治程序

B. 市场过程

C. 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的过程

D. 以上都不对

5.目前我国财政资源配置的主体是( )。

A. 国有企业

B.政府

C.市场

D.计划

6.根据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定义,纯公共物品是指这样的产品( )。

A. 效用不可分割的产品

B.无法实现排他或排他成本太高以至于在经济上不可行的产品

C.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D.产品的提供者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7.公共物品按( )的大小,可以分为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区性公共物品。

A. 受益范围

B.管辖范围

C.收支范围

D.政府职责

8.提供公共物品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追求( )。

A. 社会生产的最大化

B.产品利润的最大化

C.产品使用的最大化

D.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9.下面关于公共物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公共物品的效用是不可分割的

B.公共物品的收益具有排他性

C.提供公共物品并不是为了盈利

D.公共物品的取得不具备竞争性

10.公共物品具有共同受益与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享有,不能分割,这属于公共物品的( )性质。

A.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B.受益的非排他性

C.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D.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11.实现公共物品生产效率的基本途径是( )。

A. 完善公共部门的效率评估制度

B.完善公共部门的组织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

C.完善政府的收支制度

D.改变公共部门的垄断性质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公平的基本准则是( )。

A.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准则

B.共同富裕准则

C.公平与效率兼顾准则

D.保证生存权准则

13.以下属于准公共物品的有( )。

A. 国防

B.基础科学研究

C.环境保护

D.医疗

14.充分就业是指( )。

A. 在各种所有制和各行各业的就业率达到100%

B.在各种所有制和各行各业的就业率达到某一社会认可的比率

C.由国家劳动部门分配形成的就业达到一定的比率

D.在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就业达到一定的比率

15.某些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在市场上的数量是( )。

A. 供不应求

B.供过于求

C.供求平衡

D.时多时少

16.下列不属于货币政策的松紧衡量的指标是( )。

A. 利率的上升与下降

B.信贷规模的扩张

C.信贷规模的收缩

D.预算规模的扩张与收缩

17.为剔除或减少价格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应采取的财政政策是( )。

A. 征收增值税

B.征收消费税

C.征收企业所得税

D.征收资源税

18.预算收支调节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是( )。

A. 经济高涨时,采取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

B.经济滑坡时,采取抑制政策

C.经济衰退时,采取刺激政策

D.经济平稳发展时,国家积极干预经济运行

19.内在稳定器在支出方面的调节主要体现在( )。

A. 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政府救济

D.消费性支出

20.下列财税手段中,起内在稳定器作用的是( )。

A. 对个人取得的股息征收个人所得税

B.对国有企业征收的企业所得税

C.对企业征收增值税

D.对弱势群体发放的困难补助

21.内在稳定器中的税收调节是指( )。

A. 税收减免的自动调节

B.课税对象的自动调节

C.累进税率的自动调节

D.纳税人的自动调节

22.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国家预算应该实行的政策是( )。

A. 收入相等的平衡政策

B.全面扩张政策

C.收大于支的结余政策

D.支大于收的赤字政策

二、多项选择题

1.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

A. 不能提供公共物品

B.外部效应

C.收入分配的社会不公平

D.经济波动和失衡

E.经济完全竞争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有( )。

A. 资源配置职能

B.经济稳定职能

C.对外经济平衡职能

D.充分就业职能

E.收入分配职能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资源配置的主要原因有( )。

A. 市场不提供公共产品

B.市场的竞争性

C.市场的盲目性

D.市场的效率低下

E.人们对财政配置的偏好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包括( )。

A. 调节资源在地区间配置

B.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间配置

C.调节资源在不同所有者间配置

D.调节资源在政府与非政府间配置

E.调节资源在国家之间的配置

5.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的特征包括( )。

A. 权属的社会性

B.效用的可分割性

C.受益的排他性

D.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E.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6.以下属于公共物品的是( )。

A. 住房

B.高等教育

C.国防

D.食品

E.法律设施

7.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途径有( )。

A. 调节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

B.调节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收入水平

C.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

D.调节个人收入水平

E.充分利用“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8.社会公平实施范围包括( )。

A. 干预市场机制

B.改善初始条件的不公平

C.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D.干预个人偏好

E.实施平均主义

9.财政实施社会公平主要包括的方面有( )。

A. 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

B.在安排财政支出方面

C.在实行社会保障方面

D.在发行国债方面

E.在实行财政体制方面

10.财政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手段有( )。

A. 征收增值税

B.征收所得税

C.征收遗产税

D.社会保障支出

E.财政补贴

11.关于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 通过征收消费税剔除或减少价格的影响

B.通过征收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剔除或减少由于资源、房产、土地状况的不同而形成的级差收入的影响

C.通过征收土地增值税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影响

D.主要是通过包括税收、财政补贴等手段在内的各种货币政策手段来调节

E.进行调节是为了使企业的利润水平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主观努力状况

12.调整产业结构的途径有( )。

A. 调整投资结构

B.调整价格体系

C.调整分配制度

D.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

E.调整预算结构

13.反映经济稳定的指标有( )。

A. 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财政收支平衡

D.信贷收支平衡

E.国际收支平衡

14.财政的“内在稳定器”主要包括( )。

A. 税收的自动调节

B.预算的自动调节

C.累进税率的自动调节

D.转移性支出的自动调节

E.国债的自动稳定同步自测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解析】A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经济活动都置于国家直接管理监督之下,国家财政分配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

2. 【解析】C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财政存在的前提是市场失灵。

3. 【解析】A 在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配置。

4. 【解析】A 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决定方式和资金供应方式,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程序。

5. 【解析】B 财政资源配置的主体是政府,所以也称政府资源配置。

6. 【解析】C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给出的定义:纯公共物品是指这样的物品——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减少。

7. 【解析】A 依据受益范围的大小,可以将公共物品区分为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公共物品,而地区性公共物品的覆盖范围和面积也存在大小之别。

8. 【解析】D 提供公共物品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9. 【解析】B 公共物品最大的特征是收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正因为这两个特点使得公共物品无法像私人物品那样由市场有效地提供,所以大部分公共物品需要由政府介入生产。

10. 【解析】A 公共物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具有共同受益与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享有,不能分割。

11. 【解析】B 实现公共物品生产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完善公共部门的组织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

12. 【解析】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公平的基本准则是保证生存权准则。

13. 【解析】D 准公共物品是指既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又有私人物品的特征的产品,如教育、医疗等。ABC属于公共物品。

14. 【解析】B 充分就业是指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能够找到工作。这里的“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就业人口100%地就业,而是指就业率(已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率)达到了某一社会认可的比率,比如95%、97%等。

15. 【解析】A 外部效应是某个人行为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外部效应有正、负之分,正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人们都愿意享用,不愿意提供,所以最终导致该产品供不应求。

16. 【解析】D 货币政策的松紧主要是以利率的下降与上升以及信贷规模的扩张与收缩等来衡量和判断的。

17. 【解析】B 通过征收消费税可以剔除或减少价格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征收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剔除或减少由于资源、房产、土地状况的不同而形成的级差收入的影响;征收土地增值税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影响,等等。

18. 【解析】C 所谓预算收支调节,就是改变预算结构或规模以影响宏观经济水平,达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经济高涨时,失业人数减少,转移性支出下降,对经济起抑制作用;反之,经济萧条时,失业人数增加,转移性支出上升,对经济复苏和发展起刺激作用,以此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局面。

19. 【解析】B 内在稳定器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的安排上。其效应正好同税收相配合,经济高涨时,失业人数减少,转移性支出下降,对经济起抑制作用。

20. 【解析】B 内在稳定器调节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两方面制度。在收入方面,主要是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的安排上。由此可见,题目中所述的各项中,仅对国有企业征收的企业所得税起到了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21. 【解析】C 内在稳定器中的税收调节主要是指累进税率的自动调节。

22. 【解析】C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通过实行国家预算收入大于支出的结余政策进行调节;而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可以实行国家预算支出大于收入的赤字政策进行调节;当社会供求总量平衡时,国家预算应实行收支平衡的中性政策与之相平衡。

二、多项选择题

1. 【解析】ABCD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公共物品缺失、外部效应、不完全竞争、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和失衡。

2. 【解析】ABE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

3. 【解析】AC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必须进行财政资源配置,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一是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和满足;二是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经济活动主体往往容易从自身当前的经济利益出发,产生短期行为,而市场提供的错误信息,往往又会使经济活动主体走入歧途,导致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4. 【解析】ABD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5. 【解析】DE 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在同私人物品的特征相比较而得出的,相对于私人物品的特征来说,公共物品具有如下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公共物品的这四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其中核心特征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与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是其自然延伸。

6. 【解析】CE 公共物品理论是抽象的,在实践中通常作为例子的是国防。但通常把法律设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服务、基础科学研究等也视作公共物品。题目中的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而住房、食品等则一般视为私人物品。

7. 【解析】CD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

8. 【解析】BCD 社会公平实施范围包括三方面:一是在效率基础上改善初始条件的不公平;二是完善市场机制,尽可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在个人偏好方面进行适当的干预。

9. 【解析】ABC 财政实施社会公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组织财政收入时要考虑社会公平;其次,在安排财政支出时要考虑社会公平;最后,要实行社会保障,以利于社会公平的切实实现。

10. 【解析】BCDE 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主要有两方面的手段:一是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如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而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通过征收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而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二是通过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以维持居民最低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1. 【解析】ABCE 财政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主要是通过包括税收、财政补贴等手段在内的各种财政手段来调节。

12. 【解析】AD 调整产业结构有两条途径:一是调整投资结构;二是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即调整资产的存量结构,进行资产重组,来调整产业结构。

13. 【解析】ABE 经济稳定通常是指:充分就业,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能够找到工作;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在进行国际经济交往时,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支合计大体保持平衡三方面的内容。

14. 【解析】ACD “内在稳定器”调节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制度。在收入方面,主要是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的安排上。因此,题目中财政的“内在稳定器”主要包括税收的自动调节、累进税率的自动调节和转移性支出的自动调节。第二章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大纲解读

本章考试目的在于考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从近三年考题情况来看,本章主要考查财政支出的分类、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财政支出效益分析、财政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平均分值是6分。具体考试内容如下。

1. 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按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分类、按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分类、按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

2. 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

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影响的比较。

3. 财政支出的规模

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4.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意义、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

5. 财政投资性支出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特点、范围和决策标准,基础设施投资和财政农业投资。

6. 转移性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财政补贴支出、税收支出。考点精讲第一节财政支出的分类及其经济影响考点一 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货物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货物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货物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等。这些支出的共同点是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获得了货物和劳务,履行了国家的各项职能。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财政补贴、债务利息、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的共同点:政府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货物和劳务所得。【例 2-1】 关于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2013年单选题)

A.转移性支出间接影响就业

B.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生产

C.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

D.购买性支出侧重执行资源配置职能【解析】C 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弱。考点二 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迄今为止,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就是遵循马克思设想的原理来安排的。

补偿性支出是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方面的支出,该项支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曾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在经济体制改革后,简单再生产范围内的支出项目已基本交由经济组织负责,财政用于补偿性支出的项目大大削减。

消费性支出是财政用于社会共同消费方面的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的项目,主要包括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等项支出。

积累性支出是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生产性支农支出等项。

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意义在于便于社会了解国家财政分配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考察财政分配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例2-2】 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属于( )。(2012年单选题)

A. 补偿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积累性支出

D.不可控制支出【解析】C 积累性支出是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生产性支农支出等项。考点三 按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目的性来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

预防性支出是指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使其免受国内外敌对力量的破坏和侵犯,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国防、司法、公安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

创造性支出是指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为发展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项支出。

对财政支出做这样的划分,可以揭示财政支出的去向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考点四 按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分类

按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划分,财政支出可以分为可控制性支出和不可控制性支出。这里所说的控制能力,就是政府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财政收入的可能而对财政支出进行调整(增减)的能力。

不可控制性支出可解释为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所必须进行的支出,也就是说,在法律和法规的有效期内,必须按照规定准时如数支付,不得随意停付或逾期支付,也不得任意削减其数额,即表现为刚性很强的支出。不可控性财政支出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个人享受的最低收入保障和社会保障,如失业救济、养老金、职工生活补贴等;另一类是政府遗留义务和以前年度设置的固定支出项目,如债务利息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补贴等。

与此相反,可控制性支出可解释为不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可由政府部门根据每个预算年度的需要分别决定或加以增减的支出,即弹性较大的支出。

对财政支出做这样的分类,可以表明政府对其支出项目的可控制能力,哪些支出有伸缩余地,哪些支出是固定不变的。考点五 按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全部财政支出可以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所谓一般利益支出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享受其所提供的利益的支出,如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这些支出具有共同消费或联合受益的特点,所提供给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不能分别测算。

所谓特殊利益支出,指的是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给予特殊利益的支出,如教育支出、卫生支出、企业补贴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等,这些支出所提供的效益只涉及一部分社会成员,每个社会成员所获效益的大小有可能分别测算。

按照这种标准分类,可以说明财政支出所体现的分配关系,进而分析不同阶层或不同利益集团在对待财政支出决策过程中所可能采取的态度。【例2-3】 下列支出中,属于特殊利益支出的有( )。(2011年多选题)

A. 国防支出

B.教育支出

C.司法支出

D.卫生支出

E.行政支出【解析】BD 所谓特殊利益支出,指的是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给予特殊利益的支出,如教育支出、卫生支出、企业补贴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等。考点六 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一)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政府的购买性支出,首先会影响货物和劳务的销售市场。可以说,财政的购买性支出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货物和劳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二)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财政的购买性支出既然能够影响流通,自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财政购买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财政购买性支出的增加,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导致社会生产的膨胀,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例2-4】 当财政购买性支出增加时,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是( )。(2014年单选题)

A. 社会总供给减少

B.社会总需求减少

C.促进经济繁荣

D.造成经济萎缩【解析】C 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加,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导致社会生产的膨胀,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2)财政购买性支出的减少,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减少,导致社会生产萎缩,形成经济萎缩的局面。(三)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购买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1)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的总额不变,只是所购买的货物或劳务的结构发生改变,此时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将因政府购买性支出结构的变动而受到相应的影响。(2)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的总额发生改变,或者增加或者减少,而在结构上仍保持着原来的状况,此时,为政府提供所需货物或劳务的各个企业从政府购买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也会随之增减:当购买性支出普遍增加时,由于促进了社会生产增长,特别是为政府提供所需货物或劳务的企业的生产增长,国民收入随之增加,资本的利润率和劳动力的工资率都会有所提高;而当购买性支出普遍减少时,由于社会生产因此而萎缩,特别是为政府提供所需货物或劳务的企业的生产萎缩,国民收入随之减少,资本的利润率和劳动力的工资率都会有所下降。【例2-5】 政府增加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以及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是( )。(2013年单选题)

A. 对两者的影响都是直接的

B.对两者的影响都是间接的

C.直接影响社会的生产和就业,间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

D.间接影响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直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解析】C 购买性支出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相交换,政府直接以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但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考点七 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一)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财政的转移性支出的相应部分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社会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支出,从而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因此,政府的转移性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货物或劳务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二)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财政的转移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视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还是企业而有所不同。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如居民生活补贴,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间接的。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如企业亏损补贴,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三)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财政的转移性支出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如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而以企业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还可能通过税收在再分配中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考点八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影响的比较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一)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不同,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

购买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但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二)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

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弱。(三)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不同

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

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四)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不同

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

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例2-6】 关于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有( )。(2011年多选题)

A. 购买性支出对企业预算约束较强

B.购买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弱

C.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社会生产

D.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

E.转移性支出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解析】ACE 购买性支出对企业预算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第二节财政支出的规模考点九 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通常表现为财政支出的总量,而表现财政支出总量的可以是财政支出数额的绝对量,也可以是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对量。但是,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相对量来表示,它既可以用作不同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分析比较,也可以用作一个国家不同时期财政支出规模的对比分析。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等。(1)以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衡量财政分配的规模,它反映了财政分配的真实规模,也反映了财政分配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程度。用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表示财政分配的规模,更能反映财政分配的真实状况。(2)以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衡量财政分配的规模更为科学。从现代社会的情况来看,用国民生产总值比用国民收入来表示经济的实力与发展水平,似乎更好一些。因此,我们在衡量财政支出规模时,已经把指标更换过来,用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例2-7】 衡量财政分配规模应采用的指标是( )。(2012年单选题)

A. 财政收入/国民收入

B.财政支出/国民收入

C.财政收入/国民生产总值

D.财政支出/国民生产总值【解析】D 鉴于用国民生产总值表示经济的实力与发展水平更为合理,我们在衡量财政支出规模时,应逐渐地把指标从“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更换过来,用“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更科学一些。考点十 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

在西方财政经济理论界,对于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现象的解释,值得作为重点提及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一)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由此发现了“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活动持续增加的规律”并将其命名为“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瓦格纳得出结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二)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

皮考克和魏斯曼在瓦格纳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英国1890—1955年间有关公共支出的统计资料,在对瓦格纳“政府活动扩张法则”验证的同时,又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解释,即公共支出的增长只是由于公共收入的增长而造成的,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原因所造成的,并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两种:(1)内在因素。(2)外在因素。

鉴于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存在,皮考克和魏斯曼提出: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总是同步增长的。(三)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阶段论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一般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当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以后,政府的投资便开始转向对私人投资起补充作用方面,从而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随着经济发展由中期阶段进入成熟阶段,公共支出逐步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这些政策性支出的增长会大大超过其他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又进一步使得公共支出增长速度加快,甚至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例 2-8】 按照经济发展阶段论,在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支出的重点是( )。(2012年单选题)

A. 基础设施建设

B.教育、保健等领域

C.社会福利

D.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解析】D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将经济的发展划分为早期、中期、成熟期等几个阶段,用经济发展阶段论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1)早期阶段:政府投资一般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在这一阶段,公共部门须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2)中期阶段: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3)成熟阶段:公共支出逐步转向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使得公共支出增长速度加快,甚至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考点十一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分析

1978年,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民经济实现了高速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以及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政策性调整、管理水平、管理体制、统计等原因造成的。【例2-9】 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下降的原因主要有( )。(2011年多选题)

A. 政策性调整

B.管理水平不高

C.管理体制变化

D.统计口径的变化

E.企业负担过轻【解析】ABCD 1978年,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民经济实现了高速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以及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1)政策性调整,财政在政策上“放权让利”;(2)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应该上缴的财政收入不能及时、足额缴入国库;(3)管理体制上的原因,相当一部分资金以预算外形式管理分配;(4)统计原因。第三节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考点十二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意义

财政支出必须讲求效益,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有限性。考点十三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

政府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与微观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支出效益分析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

微观经济组织在分析其生产经营支出的效益时,只计算其自身直接投入的各项费用和自身实际所得。然而,政府在分析财政支出的效益时,不仅要计算直接的、有形的所费与所得,而且还需要分析间接的、无形的所费与所得。(二)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

微观经济组织在进行效益分析时其标准十分明确,且易于把握,其标准就是单纯的经济效益。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不能单纯地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还必须确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双重的效益标准。(三)择优的标准不同

微观经济组织择优的标准很简单,自身直接所费最少、所得最多的支出方案即为最优方案,它绝不会选择使自己赔钱的方案。而政府财政分配所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最大效益。因此,某些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总体效益很大,而对于政府财政却无经济效益可言,甚至赔钱的支出项目,仍是政府安排支出时的选择目标。【例2-10】 与企业生产效益比较,财政支出效益的特点有( )。(2011年多选题)

A. 计算的所费范围宽

B.计算的所得范围宽

C.效益考核全部采取货币指标

D.择优的方法不同

E.选择的时间周期不同【解析】ABD 相对于企业生产效益而言,政府在分析财政支出的效益时,不仅要计算直接的、有形的所费与所得,而且需要分析间接的、无形的所费与所得;不能单纯地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而必须确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的效益标准;择优的标准不同,所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最大效益。考点十四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财政支出中有关投资性支出项目的分析。

在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列出支出项目的直接成本和直接效益比较容易。“成本—效益”分析法的难点在于直接成本与效益之外的其他成本与效益的测算上。具体地讲,在“成本—效益”分析中,需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成本、效益状况:(1)实际成本、效益与金融成本、效益;(2)直接成本、效益与间接成本、效益;(3)有形成本、效益与无形成本、效益。

此外,还有内部成本、效益与外部成本、效益,中间成本、效益与最终成本、效益等因素,也是财政支出成本—效益分析过程中应适当考虑的问题。“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于选择最优支出方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大有裨益。但由于分析过程的复杂性、多面性,该方法的实际运用难度较大,它对政府财政部门以及预算资金使用单位工作人员的素质、技术装备水平均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例2-11】 考核基本建设投资支出效益时,应采用的方法是( )。(2011年单选题)

A. 最低费用选择法

B.公共劳务收费法

C.最低成本考核法

D.成本—效益分析法【解析】D 对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如基本建设投资支出),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于那些只有社会效益且其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国防支出),采用最低费用选择法;对于那些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但其经济效益难以直接衡量,而其产品可以全部或部分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交通、教育等支出),则采用公共劳务收费法来衡量和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换言之,就是选择那些使用最少的费用就可以达到财政支出目的的方案。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军事、行政、文化、卫生等支出项目。

首先,要在政府规定目标不变的条件下提出多种备选方案。然后,分别计算出各个备选方案的有形费用。最后,按照优前劣后的顺序排列供决策者选择。

但是需要指出,许多财政支出项目都含有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等,如果只是以费用高低来决定方案的取舍,而不考虑其他因素也是不妥当的。这就需要在综合分析、全面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择优选择。【例2-12】 对文化支出项目的财政效益评价,所适用的分析方法是( )。(2011年单选题)

A. 投入产出分析法

B.成本—效益分析法

C.公共劳务收费法

D.最低费用选择法【解析】D 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换言之,就是选择那些使用最少的费用就可以达到财政支出目的的方案。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军事、行政、文化、卫生等支出项目。(三) “公共劳务”收费法“公共劳务”收费法,就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公共劳务”收费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法以及最低费用选择法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与收费标准,来达到对“公共劳务”有效地、节约地使用,而不是对财政支出备选方案的选择。

对“公共劳务”的定价政策,一般有四种情况,即免费、低价、平价和高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