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7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知识和能力测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5 06:49:45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7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知识和能力测验

中公2017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知识和能力测验试读:

中公教育核心研发团队

李永新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并研发了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广大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张永生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与辅导专家,多年来潜心致力于公务员考试的教学研究,参与编写了中央国家机关及地方各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深度辅导教材,教学风格既严谨深入又风趣幽默,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帮助众多考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成为深受考生信赖的实力派讲师。李 琳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有着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公务员考试命题趋势把握准确。在授课过程中,兼顾解题方法技巧的传授和学员基础能力的提升,帮助众多考生脱颖而出,圆梦公考。刘 彦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于多年执教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及面试辅导上造诣颇深,擅长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授课幽默生动,备受学员推崇和欢迎。张 成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申论研究与辅导专家,曾在某机构文字综合部门任职十余年,在多家媒体发表百余篇、近20万字的评论性、介绍性文章,在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申论进行了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其成果对业界颇具指导意义。张红军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的研究,授课深刻、系统、精彩,深受考生欢迎。邓湘树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经验。辅导课程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幽默生动,深受广大学员欢迎。王学永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理论基础扎实。有着丰富的备考经验和技巧,特别是对公务员考试的难点(逻辑判断部分)有深入的研究,将理论与实战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新成果,帮助考生轻松备考。云 哲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对公务员考试命题思路有透彻深入的研究,授课思路清晰,注重培养考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善于以启发的方式帮助学员发现各类题型的快速解题方法,帮助考生突破瓶颈,深受广大学员的好评。王 娜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主讲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面试理论,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讲究授课艺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解知识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颇受学员喜爱。赵金川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对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有深入而透彻的研究,教学经验丰富,授课风格独特,讲解清晰明了,对待学员耐心细致,广受学员欢迎。张 晗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毕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科学硕士,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从教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授课深入浅出,语言幽默生动,备受学员欢迎。王 健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教学多年,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在潜心研究申论命题机理的基础上,善于总结申论的命题及答题规律,对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有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授课轻松幽默,注重鼓励学员参与课堂互动,气氛活跃,致力于培养学员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开阔的答题思路,深受学员喜爱。刘伟伟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申论,对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申论考试的特点、题型以及历年真题都有深入的研究,熟悉公务员申论试题的考查要点。具备深厚的写作功底,善于把握申论题目所考查的能力与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讲解申论深入浅出,更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其他成员介绍详见:www.sd.com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应试攻略

近年来,随着报考人数和考试难度的增加,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帮助广大考生在短期内把握考试的基本特点,中公教育结合多年来的公职类考试辅导经验,通过对近年考试真题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的命题规律和发展趋势。考试特点分析

近几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所考查的内容难易布局合理,题型题量也基本稳定,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对考生个人能力的考查。总体来看,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综合知识(一)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中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涉及城乡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土地的管理与使用、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仅会单独作为考点出题,而且会穿插在各种题型中,作为背景知识。对于这点,考生一定要重点掌握。【例题】 下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说法,哪一项不正确?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三农”问题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新村庄,把农民更多地留在农村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答案】C。解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为了把农民更多地留在农村,新农村建设,要突出一个“新”,其核心就是打破传统思想认识和发展理念,从农村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及路径上,都要有新的跨越,要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庄、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组建新经济组织,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故本题答案选C。(二)社区工作知识

社区工作知识部分主要涉及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总体来讲,这部分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考查考生对社区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例题】 社区建设的综合性特征是由社区要素多样性和社区内容( )所决定的。A.复杂性B.长期性C.艰巨性D.地域性【答案】A。解析:社区建设是指整个社区的全方位建设,就其内容而言,包括社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福利建设、卫生建设、文明家庭建设等方方面面,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就方法和手段而言,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社会手段等,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社区建设的综合性特征是由社区要素多样性和社区内容复杂性所决定的。(三)公共基础知识

1.政治

政治部分考查的内容涉及时事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政治类知识是对考生基本政治素养的考查,侧重了解考生对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和政治信息的掌握情况。【例题】 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问题是( )。A.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B.解决人民的基本温饱问题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答案】C。解析: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故本题答案选C。

2.法律

法律部分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宪法、刑法、民法等,它们均为常考考点,考生需要多加关注。【例题】 下列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的是( )。A.修改宪法B.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C.解释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D.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基本法律【答案】C。解析:《宪法》第6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的职权。A、B、D三项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故本题答案选C。

3.管理

对管理知识的考查主要涉及公共和行政管理基础知识等相关内容,具体包括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政府职能等知识点。总体来讲,这部分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考查考生对管理知识相关概念的理解记忆能力。【例题】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句话启发我们在用人方面要坚持( )。A.德才兼备原则B.适才适用原则C.法治管理原则D.任人唯贤原则【答案】B。解析:“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体现了扬长避短的用人艺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每个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的课题。做到以岗定人,让人在岗位上有施展空间,产生成就感,体现了适才适用的原则。故本题答案选B。

4.公文

公文部分主要包括公文基础知识、公文处理、常用法定公文写作等方面的内容。【例题】 向无隶属关系的单位答复问题时使用( )。A.批复B.通报C.通知D.函【答案】D。解析:《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8条规定,通报是用来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指示精神或情况时使用的公文文种,通报的主送机关为发文机关的所有下属单位;通知是“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转达要求下级机关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时使用的公文;批复是“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时使用的公文;函是“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时使用的公文。故本题答案选D。

5.经济

经济部分考查的内容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等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经济类知识的考查侧重考生对经济学基本知识及一般原理的掌握,以及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例题】 从我国对外贸易来看,如果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导致我国出口商品丧失( )。A.产品结构优势B.管理成本优势C.技术含量优势D.价格竞争优势【答案】D。解析: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币,同一种出口商品在人民币升值后它的国内价格不变,但它的国外货币价格就会上升,于是我国出口商品会丧失价格竞争优势。D选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

6.科技人文

科技常识方面的考查主要倾向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活常识和急救与安全常识等方面的内容。【例题】 下列有关能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A.目前核电站对核能的利用方式分为核聚变和核裂变两种B.氢气是一种可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能源C.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光化学转换D.可燃冰是一种稀缺的能源资源【答案】B。解析:核电站对核能的利用为核裂变,排除A;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光电效应和光化学效应并非同一概念,目前以光电效应为主,排除C;可燃冰被西方学者称为“21世纪能源”或“未来新能源”,储量惊人,只是受限于现有的开发水平才未被广泛使用,排除D。故本题答案选B。

历史常识方面主要包括中共党史和中国近代史。文学常识方面包括儒家文化、我国名家名篇以及外国名家名篇。这部分知识点比较零散,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记忆能力。【例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答案】B。解析:北宋时期苏洵及其两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四川眉山人,均位于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这首诗是朱德写下的,是对三苏父子的高度评价。故本题答案选B。

7.山东省情

山东省情部分主要考查山东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历史名人、民风民俗等,考生应对山东省情有一定的了解。【例题】 下列关于山东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山东省最大的湖泊是东平湖B.山东省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C.山东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D.山东半岛三面环海,大陆海岸线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答案】A。解析: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四个相连湖的总称(由于微山湖面积比其他三湖较大,习惯上统称微山湖),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济宁市,邻接江苏省徐州市,现属微山县管辖,是山东省第一大湖,也是中国大型淡水湖泊之一。故本题答案选A。(四)申论

1.归纳概括题

归纳概括题多以概括问题或内容的形式出现,相对于其他题型来说,此类题型的字数要求、分值和难度都较低,通常在题目中的位置比较靠前。归纳概括题可以分为归纳概括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主要问题、归纳概括部分内容和归纳概括主题四种题型,主要测查的是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综合分析题

综合分析题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中深层的、隐含的意义作出理解,多角度地思考,并作出自己的推理和评价。综合分析题的常见题型有词句阐释、启示型分析和评论型分析三种,主要测查的是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提出对策题

提出对策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给定资料内容的基础上,发现资料中的问题,然后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对策。提出对策题主要测查的是考生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应用文写作题

应用文写作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给定材料,按照题目要求,在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的基础上,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题目限定任务。

5.议论文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的议论文写作要求考生能深入挖掘、全面理解材料,能准确把握主旨,正确领会写作要求,还要能结合当前的重大理论政策、社会实际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议论文主要测查的是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二、能力测验(一)数量关系

这种题型主要测查考生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山东省“三支一扶”考试中常见的题型是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每道题给出一个算术式子或者表达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考生熟练运用加、减、乘、除基本运算法则,并利用其他基本数学知识,迅速、准确地计算或推出结果。

数学运算题目一般以文字应用题为主,需要使用计算技巧来快速解决计算量较大的题目。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几何问题、排列组合和概率问题等是数学运算题目中比较常见的题型;方程法、图解法和代入排除法,是解答数学运算的重要方法。【例题】 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沿同一公路同时相向开出,第一次相遇的地点距A地60千米,相遇后甲乙两车继续以原有的速度前进,各自到达B、A地后再返回,又在距离B地40千米处相遇,则A、B两地相距( )千米。A.110B.120C.130D.140【答案】D。解析:多次相遇问题,根据题意可知,A、B两地相距3×60-40=140千米。(二)言语理解与表达

这种题型主要测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句等。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见的题型有:选词填空、片段阅读、语句连贯等。

1.选词填空——给出一个句子或一段话,要求考生从所给的词语中选出能够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的词语。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和对汉语基础语法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句子语境的准确把握和对相关领域习惯用语的熟悉程度。其中成语和实词的使用是重点考查对象。

2.片段阅读——给出一个语段,要求考生通过仔细阅读分析,找出与题意最相符的选项。

片段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对整个文段或文段中字、词、句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该题型涉及主旨观点型题目、细节理解型题目、词句理解型题目等。

3.语句连贯——给出几个打乱顺序的句子或缺少部分内容的文段,要求考生重新排列顺序或者选择一个恰当的句子填入文段中,使文段意思表达准确、连贯。

语句连贯包括语句排序和语句填充两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题1】 在这个世界上做人,要懂得人好比是一个玻璃水杯,过热,冲进了冷水要炸;过冷,冲进热水也要炸。所以,得意不要忘形,失败仍需努力,无论怎样的_____和_____,始终保持不疾不徐,_____的态度,去待人接物,去处世谋生,那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冲击影响不骄不躁B.成功失意有条不紊C.顺境困境从容不迫D.膨胀收缩不卑不亢【答案】D。解析:分析可知,前两空所填词语应构成反义对应,“冲击”“影响”与此不符,排除A。第三空,“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用来形容“态度”不恰当,排除B。与前文的“过热,冲进了冷水要炸;过冷,冲进热水也要炸”对应,D项“膨胀”“收缩”更恰当,且文段未涉及“顺境”“困境”。故本题答案为D。【例题2】 随着我国进入城镇化中期以及刘易斯拐点(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的到来,加上一系列有利于公平分配政策的推动,我国的收入分配变化可能进入一个转折期。导致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有所缓解的因素中,既有农产品价格上涨,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农民工就业扩张和工资上升等临时性因素,更有劳动力供求态势逆转带来的劳动者工资上升、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等长期因素,后者为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性条件。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的是( )。A.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的原因B.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的运作原理C.贯彻公平分配政策的目的和意义D.当前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及原因【答案】D。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我国的收入分配变化可能进入一个转折期,即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有所缓解,接着以“既有……,更有……”来说明其原因。A项“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与原文相悖,排除;B项“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在文段未提及,排除;C项“贯彻公平分配政策”虽有提及,但非文段重点所在,排除。故本题选D。【例题3】 网络攻击可以出现在境外,因而难以打击;网络舆情能够被境外势力所操控,因而鞭长莫及;网络应用可以跨越国境提供服务,从而不受政府管理部门的辖制。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缺乏网络主权,从而让政府的管理部门在管理国际互联网及其应用方面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以至于国际冲突不断,甚至常常出现外国政府干涉本国政府的管理,而本国网民却对本国政府管理不理解的局面。网域空间已经成为国家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新领域,其国际化存在方式对传统国家主权概念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当前情况下,_____,对我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强化本国网民的网络国家主权意识B.有效解决网域空间内的国际冲突C.逐步适应政府管理方式的网络化趋势D.及时提出和倡导网络主权理念【答案】D。解析:由“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缺乏网络主权”可知,文段主要围绕“缺乏网络主权”的影响展开,末句作为总结句,应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展开。B、C项未提到“网络主权”这一主题词,衔接不当;A项措施只针对“本国网民”,概括不全面。故本题选D。(三)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主要测查考生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山东省“三支一扶”考试主要考查的题型为逻辑判断。

逻辑判断——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考生根据这段陈述,运用一定的逻辑推论,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逻辑判断部分的考查内容包括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必然性推理需要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选取快速有效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可能性推理部分主要考查削弱型和加强型题目。【例题】 科学家调查了出现基因变异的孩子,他们都有染色体缺失现象。追踪研究显示,染色体缺失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一后来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因此可以认为染色体缺失是造成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因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A.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染色体缺失的只占全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百分之五B.使用药物可以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C.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近亲患此种疾病的风险比其他人高百分之十D.双胞胎中有一人患精神分裂症,另一人患此病的概率也会增大【答案】A。解析:题干由“染色体缺失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一后来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得出“染色体缺失是造成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因素”。A项为真,说明全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染色体缺失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即染色体缺失不是造成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原因,直接质疑了题干结论。B、C、D三项均为无关项。故答案为A。(四)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题主要测查考生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的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资料分析题目难度不大,以单一材料为主,综合分析题比重较小。其中表格型、图形型材料出现较多,阅读量相对不大,数据关系也比较简单。百分比、倍数、增长率等概念作为常见考点经常出现,题目整体计算量适中。【例题】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其中,手机网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规模达5亿人,网络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元素,并为数字文化消费异军突起奠定了基础。另有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接近900亿元,同比增长33%,2013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收入规模达46.3亿元,同比增长66.7%。下图为2005至2013年间我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统计数据。

2013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约占( )。A.51%B.61%C.71%D.81%【答案】D。解析:根据文字材料,2013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约占5÷6.18=8X%,选D。备考策略

为了让广大考生在备考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都能提升实战能力,中公教育研发专家以多年公职类考试研发的深厚基础,集百余位研发人员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的备考策略。

1.结合自身情况,制订阶段性复习计划

复习不能漫天撒网,需根据自己的时间状况、工作学习紧张程度以及生活情况安排,既要充分利用时间,又要做到劳逸结合,以保证复习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非常关键。复习计划要有阶段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把握每阶段的重点难点及主要内容,明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复习效果,同时在每一阶段的复习中可以安排适量的自我测验,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当然,具体的实施还要依据考生复习的时间和内容等因素灵活安排。

2.了解考试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包括综合知识和能力测验等内容。考生要做到有效备考,需要熟知各部分的常考题型及考试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并在把握各个部分的基础上针对自身薄弱的环节进行重点复习,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3.掌握各个模块的解题技巧,事半功倍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考查范围较广,从各个方面测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不同的题型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答,因此临时突击做练习是无济于事的,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掌握各个部分的解题技巧,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重视真题、模拟的作用,反复加强练习

要想在考试中获胜,做真题是必不可少的。真题练习不仅可以帮助考生全面熟悉试题内容、形式、结构、流程,而且可以从实践中摸索和总结作答技巧。多做真题,多遭遇几次陷阱,就可以吃一堑长一智,可以积累经验,在考场上就能从容自如,避免犯不应有的错误,保证作答效率,提高作答质量;否则,缺少对真题的练习,就会在真正的考场上“一抹黑”,仓促应对,乱中出错。

在做真题的基础上,可以辅之以质量较高的模拟题。考生可以通过做题提高解题能力,摸索答题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法和答题顺序,最终达到突出强项、提高弱项的目标。

5.关注时政,增强热点知识储备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复习方法不仅不适应考试的需要,也不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部分涉及对时政的考查,因此考生必须对时事热点话题予以足够的重视。中公教育提示考生要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予以密切的关注。另外,考生平时可以多看看《瞭望新闻周刊》《南风窗》《半月谈》等杂志,并有意识地进行积累,这样可以增强语感,提高解答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题目的效率与准确率,同时提高自己的申论写作能力。第一部分综合知识第一篇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政府主导下,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筹划,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到“三农”领域,形成城乡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格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美好社会。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2)坚持政府主导原则;(3)坚持社会公平原则;(4)坚持县域为主原则;(5)坚持合力推进原则;(6)坚持分类指导原则。三、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1)打破城乡二元结构;(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制度保证;(3)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4)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5)建立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首先做大城市,然后由城市支持农村,最后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第二节 城镇化建设一、城镇化概述(一)城镇化的提出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党的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二)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城镇化是农村劳动力的现实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通过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减轻农村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二、新型城镇化(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1)新型城镇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通过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产城融合,实现城镇带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文明延续的城镇化。(2)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城镇化。(3)新型城镇化是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展现中国文化、文明自信的城镇化。(4)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包容性、和谐式城镇,体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公平共享;(2)四化同步,统筹城乡;(3)优化布局,集约高效;(4)生态文明,绿色低碳;(5)文化传承,彰显特色;(6)市场主导,政府引导;(7)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1)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2)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3)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4)城市生活和谐宜人;(5)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措施(1)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3)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5)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第二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一、“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历史现象,它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出现而出现,又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演进而变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三农”问题的内涵“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简称。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中尤为重要的是农民问题,它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三农”问题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演进引发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失衡和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扩大的问题,其本质是农民不能平等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能公平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性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三农”问题是一种自然历史现象。“三农”问题是与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一种客观必然现象,并随着现代化的演进而不断发生变化。这就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三农”问题的原因。(2)“三农”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的指标体系难以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难以准确解释一些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而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较大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现象,而“三农”发展水平则是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3)“三农”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因自身因素和制度因素导致的参与社会的权利不平等或权利缺失的权利贫困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让全体农民平等地参与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公平地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二)“三农”问题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经历了明显的四个阶段:

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三农”问题不断变化,经历了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三农”问题从不断积累、矛盾凸显到逐步得到解决。建国以来,随着“三农”问题主要矛盾的不断演变,“三农”工作围绕着“促进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这一主线不断拓展。(三)“三农”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生态恶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严重,人均耕地面积锐减;因资源配置长期形成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因农产品市场化率低、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质量及污染问题而缺乏国际竞争力;因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科研推广体制改革滞后而阻碍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在基础设施(交通、邮电、通信等)、医疗卫生和义务教育等公共品供给方面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不高,但投入比较高。

农民问题,直接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1956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第一届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在这一章程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和目标,也是当时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部重要法规。到1960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届二次会议讨论时,再次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此后,党的很多涉及农村工作的文件都多次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那时提出的概念主要还是表达一种愿望和方向,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列入党和国家的工作日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到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下发,至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步骤,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第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历史的机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必然要求。

第二,我国总体进入小康社会,但城乡之间反差拉大,“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迫切要求。

第三,近年来,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上提出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明确回答了新时期为什么要重视“三农”、怎样重视“三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和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几代领导核心一贯高度重视“三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和政策的集成、完善和发展。

第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现阶段党中央再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是在几十年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坚持党在农村一贯的奋斗目标,是坚持党始终不渝的农村工作方向。(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协调地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3)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4)培育新型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例题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新”的基本内涵的是( )。A.“新”是指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B.“新”是指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新农村C.“新”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D.“新”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答案】B。解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它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故本题答案选B。(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目标主要任务具体任务内容 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主导产业形成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为基础,区域化发展高效布局、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有机生态的现结合的发展新格局;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代农业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新路子 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综合实培育繁荣力显著增强,农村人口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兴旺的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致富门路拓宽,使县城和中心村经济镇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农村企业和人口的集聚中心、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依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 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一体和创造最佳人居环境的要求,重点搞好县域村镇布局规划,使建设整洁中心镇、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配套,优美的农成为农村人口的集中居住地,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村社区况得到全面改观,建成一批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 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建立健全以区域城镇为依托,城乡拓展城乡衔接、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公共交通、供水供均衡的公电、广电、通信、商品连锁、金融保险、就业保共服务障、科技普及、文化基础、卫生体育、应急救助等公共服务体系,服务网络覆盖到所有的中心村,让农民享受到便利、安全、高效、多样的公共服务 顺应农民群众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意愿,改善农倡导文明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陈规陋习,倡导科学的健康的生消费方式,养成文明的生活习俗,使农民群众居住活方式环境安宁舒适、邻里关系和睦亲近、生活方式文明健康 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民俗文化和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开展丰富网络进一步完善;县(市、区)建有符合标准的公多彩的文共文化设施,乡镇建有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中心化生活村建有适合群众需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下乡形成制度和氛围 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树立体现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道德形成奋发观和人生价值观,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农村精神向上的精文明建设得到普遍加强,封建迷信、黄赌毒和邪教神风貌等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的创建水平不断提高 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水平,着力增强科技、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农村劳动力逐步做到先培训后转造就全面移,农村后备劳动力普遍接受良好的职业技能教发展的现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法制观念、健康代农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转移就业的农民掌握专业技能,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适应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 创新基层民主形式和基层组织运行机制,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确保农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扩大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农村党组织的领健全民主导核心作用得到切实增强,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的社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会管理用;以“四民主、两公开”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普法教育和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户籍管理、劳动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新制度新体制基本建立城乡建立,城乡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农协调的发村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并取得显著成效,土地管理制展体制度、社区股份合作制、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进步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十一五”规划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目标要求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三、“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消除城乡二元制度壁垒;(2)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产业发展问题;(3)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科技水平低的问题;(4)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推动农村文化创新。第二节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农村面貌出现可喜变化,但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较大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农业还是“四化同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1)农业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但各种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在高起点上继续保持农业发展的好势头面临诸多挑战。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约束趋紧并存。随着人口总量和城市人口增加,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农产品供求“紧平衡”将成为新常态。同时,地减水缺的局面仍将持续。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矛盾更加凸显。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攀升,特别是人工成本快速上涨,农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成本上升等难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艰巨。(2)农民生活条件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城乡之间在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农民收入看,尽管城乡居民收入、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相对比值逐步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农户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情况值得关注。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从农村基础设施看,农村公路仍然是城乡交通运输的薄弱环节,建设标准低,通达能力有限。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部分农村采用小型和分散方式供水,供水保证程度有待提高。西部偏远农村中低压电网还不稳定。农村依然还有不少危房需要改造。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看,农民养老金水平偏低,部分农村幸福院日间照料、文娱等养老服务功能欠缺。社会救助水平低,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还不高,部分群众患大病后负担仍然较重。部分村卫生室尚未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设备配置和医护人员不足。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劳动力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大部分农村文化活动室面积较小,设施老旧。电子商务在农村虽然快速发展,但总量较低。总体看,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依然滞后,缩小城乡差距任重道远。(3)农村人居环境仍待改善。目前大部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与农民群众的期望、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全国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率低,且指导性和约束力不强。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影响,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村庄整治难度大。部分地区村庄建设脱离农村实际,简单照搬城镇模式,搞大拆大建、赶农民上楼、去农村化,破坏了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文化特色。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堆的脏乱差问题依然较为严重。人畜混居、畜禽散养等现象依然存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还有待加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美丽宜居村庄仍需付出不懈努力。(4)农村民主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尽管农村社会风气逐步得到改善、农民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但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人口构成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地方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拉票贿选、村干部贪污腐败、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时有发生,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不规范、不透明,封建迷信等活动不同程度地存在,实现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任务依然比较艰巨。

此外,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组织协调机制不完善、缺乏专项投入、调动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等问题。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交通出行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3)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应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城镇市政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统筹规划,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等一体布局、共同发展,避免形成新的二元结构。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行政村范围内,依靠全体居民,整合各类资源,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努力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制机制。(4)强化农业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应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以及饮用水源地保护,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城乡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在解决“上水”问题的基础上切实解决“下水”问题。加强生态保护建设。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着力抓好坡耕地水土流失和侵蚀综合整治。(5)深化农村改革。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启动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任务,推进农村改革试点试验。进一步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6)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建设“物的新农村”,更是建设“人的新农村”,应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管理权,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良好道德风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传承乡村文明,加强农村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7)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健全农业市场规范运行法律制度。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交易,营造农产品流通法治化环境;健全“三农”支持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规范各级政府“三农”事权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责任;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涉农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引导农民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理性表达合理诉求。依法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依靠农民和基层的智慧,通过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引导发挥村民民主协商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第三章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第一节 农业概述一、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属于第一产业。

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类。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二、农业的特征(一)农业的生产过程

农业生产过程是生物有机体、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共同作用的过程。(二)农业的本质特征

农业生产具有一切社会生产的共性,即按照经济再生产的客观规律而发展。但农业生产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即它是有生命物质的再生产。农业再生产过程包括两类再生产,即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本质特征。

例题 农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本质特征是( )。A.农业生产过程是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生理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的过程B.农业生产过程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C.农业再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D.农业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答案】C。解析:农业在生产过程包括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相互交织正是农业有别于其他产业的本质特征。故本题答案选C。

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指各种农作物和畜禽等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依靠其特有的新陈代谢机能,通过生长、发育、成熟和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不断更新其后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绿色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矿物质养料转化成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并繁殖后代,由此构成自然界的第一性生产,构成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种类繁多的植物产品又可为动物提供赖以生长、繁殖的食物,由此构成自然界的第二性生产,构成生生不息的动物世界。动植物的残体或排泄物回到土壤中以后,可以再一次成为植物养料的来源,如此循环不已。这个自然再生产过程按照自然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而发展。

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