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热爱学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5 11:24:18

点击下载

作者:张润柱

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学生热爱学习

让学生热爱学习试读:

爱上学习就会拥有幸福(序)

调查表明,幸福的人不是因为拥有学历,也不是因为拥有权势,更不是因为拥有钱财。到底什么才能让人幸福,并不断地再造幸福?我认为,只有爱上学习的人,才是真正拥有幸福源泉的人。

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不一定是学校所教的那些东西。换句话说,学习就像空气一样让人离不开,不爱学习就相当于厌恶空气,又怎么能够拥有幸福呢?不难想象,只有爱上学习才能有效地化解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才能在人生百味中品尝到无比的欢乐。由此可见,学校具体教什么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让学生从小爱上学习。只要能够爱上学习,就如同找到了幸福的源头,幸福便会与你相伴终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教学绝不能停留在教学生背书、解题和考试上,必须深入到能够让学生热爱学习的本质上去。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教师都要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让学生热爱学习就是我们的天职。努力做一个为学生奠基幸福的人,显然是为师者至高无上的职业追求。

然而,现实的情况,还远远不能如愿以偿。不少学校或教师,至今仍然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倡导以背书、解题和考试为目标的学习,这让绝大多数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激情,对学习深感“想说爱你不容易”。当我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同时也觉察到学校和老师漠然处之的态度,很少有人觉得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于是,我开始在学校着手调查,结果发现超过半数的人并不热爱学习,而且年级越高不爱学习的人越多、不爱学习的程度也越严重,有的甚至到了厌学、逃学、弃学的地步。高考结束后,曾经有那么多的学生,毫不迟疑地把自己背过的书撕成碎片,抛向空中,以此结束给自己带来无尽烦恼的“十年寒窗”。如此景象,迫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我们的孩子在被迫学习,我们的孩子不爱学习。为了所有孩子的幸福,赶紧抛弃漠然处之的态度行动起来,教育的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强烈的责任感,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激荡着我的思维。经过大量的反思、对比、筛选,一种新的教育主张,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教育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让学生热爱学习,并能以学习的态度对待一切。就在这个时候,时代的发展撞开了新世纪的大门,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发生了,国家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式向落后的教育发出了宣战。我惊喜地发现,“让学生热爱学习”正是新课程培养目标的核心所在,同时又是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2004年10月,我精心策划设计的一个教育实验启动了,实验的核心目标就是“走进新课程,让学生热爱学习”。为了扎实推进实验工作,我倡导实验教师要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本职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并把“深入反思、广泛学习、大胆实践、积极交流”作为研究的基本策略。实验过程中,我始终用虔诚的态度、忘我的境界以及如饥似渴的状态,诠释着对教育研究的执着追求。参与实验的学校领导和老师,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教育科研忠实而可靠的追随者、探索者、体验者。他们有的从童年的记忆中寻找事例,有的从工作的实践中筛选经验,有的从身边的生活中感悟道理,在大量的事实面前一点点地寻觅、收集、归纳和整理,很快便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汲取了极为丰富的营养,不仅给实验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而且使广大教师从内心深处倍感亲切和自然。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虽然没有强硬的行政命令,但研究的队伍还是一天天地壮大了起来,最终形成了人人都参与的火热局面。

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是非常务实的,对解决实际问题很有益处。有一项成果是关于热爱学习的心理成因问题。它告诉大家,热爱学习的心理就是由一个人所处的学习环境、经历的学习过程和得到的学习结果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按照这一说法,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在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和学业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我们欣喜地看到,实验学校的探索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仅很好地印证了我们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得到了许多新的启示。其中,对于课堂教学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果更是十分令人鼓舞。这项成果在榆次中、小学课堂上,人人皆知,人人皆用,被称为“三步导学”。虽然名称上看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其形成过程和内容要求却是非常接地气、入人心的。最早提出“三步导学”的概念,大概是2006年或更早的时候。“三步”即课堂教学的三个大的环节,分别是激情导课、民主导学、检测导结,其中激情是基础、民主是核心、检测是保障。这里所坚持的不只是“让学生热爱学习”,同时还有“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让学生有效学习”,在榆次称其为中小学教育的三大主张。多年来,榆次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三大主张确定的改革方向,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本书收集了从2006年开始至2014年,共九篇用以学习、研究和推广“三步导学”的文稿,客观地展现了创新在坚持中的魅力。鲜活的事实让我深深地懂得,改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耐心、需要智慧,需要扎扎实实地走过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精的历程。“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急于求成不行,好高骛远不行,脱离实际不行,半途而废不行,疏于大众不行。相信我的同伴和我一样,同样会有类似的启发,并愿意继续做出努力,共同推进我们的事业。

值得欣慰的是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研究作为教师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正在被更多的一线教师认同并接纳,这是我期盼并为之奋斗已久的事。我深信,教研让教师更专业,教研让教育更智慧。没有教研教师将一事难成,没有教研教育将寸步难行。当然,脱离实际的教研,为教研而教研的教研,不仅没有任何益处,还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在教研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加以警惕。本着这样的认识,也结合教育实验的实际需要,我极力倡导凡是学校和教师组织参与的一切教研活动都应当坚持以学校为本的基本原则。按照这种思路,榆次区在夯实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实施了校本化课题研究系统统筹下的教育科研策略,建立了城乡联合、大小联合和强弱联合的校际教研联合体,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凸显出教研特有的功能和巨大的力量。

书稿的完成,大约经历了和研究课题同样多的时间。这在当今以“快餐”为特征的时代,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多见的现象。这项工作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并扎实推进,完全是得益于一大批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我的局长郝午威同志对教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给我的研究创造了非常优越的条件。我的分管领导朱晓红同志经常亲自参与到活动中来,和实验教师共同听课评课作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对课题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我的教研员同事们,长期深入实验学校,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积极探索,促进了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化。感谢教育系统关注实验的各位领导,是他们的信任、帮助和始终如一的支持,时刻推动着我;感谢投身实验的学校校长和教师,是他们的追随、参与和严肃认真的态度,时刻呼唤着我;感谢我的爱人和女儿,是她们的真爱、鼓励和一遍遍倾听,时刻激励着我。还要感谢专门为此远道而来或向我发来邀请的各位同行,他们为我创造了一次次与人交流互动的机会,在鼓励我的同时也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发。他们永远都是我最坚强有力的支持者,从他们那里我获得了教育研究的信念、力量和灵感。

全书共七章,从四个方面对“让学生热爱学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第一章和第二章以理性概述为主侧重于让学生热爱学习的理论研究,第三章和第五章以实验研究为主介绍了教育实验的开展和校本教研的策略,第四章和第六章以课堂教学为主突出课堂建构的策略并再现了课堂建构的阶段性成果,第七章以交流和推广成果为主介绍了改革的区域推进战略。阅读本书,较好的做法是边学习、边思考,并在自己的实践领域中进行验证与探索。希望本书所提供的理念、思路、策略以及方法,能对读者产生一些有益的启示。若果真如此,笔者将深感欣慰。

第一章 时代呼唤学习

不同的时代,社会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

现在的时代,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才竞争空前激烈,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所有的国家、团队和个体,每天都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机遇和生存挑战。

世界各国的决策者和政治家,为了从根本上化解国际国内存在的各种危机和社会矛盾,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续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都对学习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组织管理人员、社会研究人员以及参与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对话交流中,意识到学习对任何一个组织的建设和个人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没有学习,社会就没有稳定和繁荣;没有学习,国家就没有富裕和强盛;没有学习,组织就没有创新和进化;没有学习,个体就没有提高和发展。总之,学习是任何组织与个体能够拥有一切资本的根源。

历史反复证明,社会的发展潮流是不可阻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人类进入到信息社会后,信息成为个体的主要财富,不学习就无法生活,学慢了会被社会所淘汰,学习将真正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充满在人类个体生活的各种活动之中。”就在人们隐隐约约听到时代呼唤学习的同时,学习很快便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流行为。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象是,学习无人不为,学习无事不需,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无时不有。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学习已经成了当今社会最核心的时代要求。

第一节 学习的时代理念

今天,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已经成功地唤起了地球人学习的愿望和激情。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人们,尽管各自的政治主张、社会制度以及经济体制不尽相同,但都毫不例外地把学习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需求,并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的行动之中。“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组织”以及“终身学习”等诸多学习理念,迅速向整个社会扩展,推动着全员学习、全面学习的氛围快速形成。

一、学习化社会的理念

“学习化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赫钦斯首先提出来的。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另一方面是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知识的总量急剧增长。为了充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现代人的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学习将成为每个人必须坚持的事情。立足现实,了望未来,现代社会必须成为学习化社会,而且必将成为学习化社会。在学习化社会,学习将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要素,不断地为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所谓学习化社会,就是在营造学习氛围、建立学习制度、提供学习保障等方面作出规定,并通过各种具体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有力地促进整个国民人人、时时、处处主动学习、善于学习、高效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本领,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在这样的社会,学习对组织和个人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更深刻。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全面地学习,深入地学习,才能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化社会所要求的学习,早已超出了个人的范畴,而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与进步。不容置疑,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人人都要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之中。

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发出了倡议:人类要向学习化社会前进。于是,世界各国更加旗帜鲜明地开展创建学习化社会活动,明显地加快了社会的学习化进程。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推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化社会环境,在各行各业以及各个领域,大兴学习之风,大行学习之道。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同时又面临着各种艰难险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早日成为现实,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领下,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倡议,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力推进学习化社会的建设。

二、学习型组织的理念

然而,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境界,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就能到达的。需要通过创建各种学习型组织,使社会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并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实现。可见,学习化社会的形成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化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学习化社会可以为学习型组织营造更好的环境。

早在196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系统动力学的创始人佛睿思特(Jay Forrester)在发表的《企业的新设计》中就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后来,他的学生,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Peter M.Senge)将系统动力学运用到企业的创新和培训中,形成了系统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企业要想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的社会组织,必须建立成一种学习型组织,从而使企业具有一种极强的学习力。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和不断进步的组织。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组织中全体成员思想要得到统一,认识要得到提高,思维要得到改善,同时为实现共同的抱负不断创造出超越自我的奇迹,从而使组织的发展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显然,这样一种组织中,工作已不再是人们单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目的,工作的意义在于追求其内在价值。通过工作,人们体会人生、不断学习、自我否定、自我创新,探求生命的真正意义。”

对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提出了五项修炼技术——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组织团队学习、进行系统思考。从中看出,学习型组织所倡导的学习不只是组织成员个体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以组织整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团队学习”;不只是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组织发展进行“系统思考”,从而改变决策者思维方式的学习。在一个学习型组织中,“这五项修炼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使基于这五项修炼的企业焕然一新,散发出朝气与活力,给企业和人类带来了无限希望。”

目前,“学习型组织”的时代理念,已被广大学者和社会公众理解与接受,在世界范围内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并继续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社会组织中旧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实践证明,不论任何形式的社会组织,只要能够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就一定会充满智慧的灵感、充满激越的创意、充满生命的活力。

对于学习型组织,人们常常会联想到从事科技、教育、文化等工作的机构,并且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机构与组织都是学习型组织。然而,只要把这些组织的情况和彼得·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技术进行比对,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组织机构中的大多数,现在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事实上,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和这个组织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并没有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比如,在现在的教育系统中,多数学校都是按统一的工业流水线标准建造的,教育的过程也是“大家都遵循同样的程序、同样的标准,走进去的孩子形形色色,出来的孩子却一模一样”,“很少有人想到,教育孩子和制造汽车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种按“一个模子”和“一刀切”的操作规程来办教育的做法,严重地违背了学习的内在规律,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样的学校,无论怎么看,都不能称其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潮流中,所有学校都应当冲锋在前,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化改造,努力建设学习型学校,并成为全社会“学习型组织”的楷模。

三、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管你是否愿意,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接受各种新信息、新知识的冲击,每时每刻都在面临新的变化。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信息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社会就是这样,如同一列不断提速的动车,在历史的轨道上越来越快地向前飞驰着。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要想登上这列动车,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智慧积淀。这样的学习,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自觉的、长期的“终身学习”才行。

中国自古就有终身学习的思想,活到老、学到老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一生谦虚好学,至老不倦,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但是,把终身学习作为适应各种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还是近几十年的事,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他们的研究活动中,坚定地认为:“无论人类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这样做,他们总是终生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他们自己”,他们强调“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组织和个人所接受,并成为一种全球性潮流。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以至永远,学习将处于各种社会形态的核心地位,成为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甚至成为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伴随着每一个人的一生。

现代社会活动中,终身学习特别强调以下四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强调学习的持续性,认为学习将伴随所有人的一生,每个人天天都要坚持学习,通过学习实现自我的不断充实与提高;其次是强调学习的全面性,认为学习必须广泛而深入,学习的时候必须兼收并蓄,通过学习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第三是强调学习的广域性,认为任何地方都有学习的价值,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坚持学习,通过学习有效地吸收各地的先进经验;第四是强调学习的正向性,认为学习必须符合社会主流,学习的内容要指向服务社会、超越自我和创新未来,通过学习积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节 学习的时代内涵

“人类的学习可看做是个体或群体为了弥补自身的缺陷(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心理的和生理的)和适应环境而进行的旨在获取知识、经验或智慧的吸收过程。”时代的呼唤,要我们必须顺应潮流,投入到学习的浪潮中。然而,盲目的学习未必都能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为了争取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我们必须明确学习的时代内涵。

从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组织以及终身学习的时代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社会所倡导的学习,不是指心理学意义上的广义学习,而是指符合时代主流要求、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特殊学习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所说的学习,指的是人们有意识地通过个体或群体,对有利于自然、社会和自身健康发展的未知事物进行接受和探究,从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活动过程。

由此可见,学习的时代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学习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过程。在学习化社会,人们的学习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的,需要依靠人的意识来支配。为此,人们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有很强的目的性、针对性、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第二,学习是通过个体或群体形式进行的。以个体形式进行的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个人独立地、主动地进行的学习,也叫做独立学习;以群体形式进行的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之间积极地、互动地进行的学习,也叫做合作学习。经验表明,真正有效的学习,既离不开独立学习,也离不开合作学习。没有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就失去了应有的前提和基础,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无效劳动;没有合作学习,独立学习常常得不到应有的深入、扩展和提升,成为一种故步自封的低效劳动。总之,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存在,是学习者有效学习不可缺少的两种基本的学习组织形式。

第三,学习的内容是有利于自然、社会和自身健康发展的未知事物。有些人沉迷于游戏、色情、暴力,既不利于自身健康,同时又影响他人和危害社会,是一种负面的学习。这种学习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流要求,不是学习化社会所倡导的学习,我们必须予以抵制和铲除。

第四,学习是通过接受和探究生成的。所谓接受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倾听、阅读和思考等,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取对未知事物的认知,获得的主要是间接经验;探究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研究文本、操作实验和推理论证等,逐步寻求对未知事物的认知,获得的主要是直接经验。接受型学习和探究型学习是两种基本的认知生成方式,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各有其适用的范围和自身的优势。学习者应根据所学内容特点和自身拥有的学习基础,对采用哪种学习方式做出恰当的选择或调整,以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

第五、学习的结果是导致了学习者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的变化。这就是说,学习的收获主要体现在行为或思维的变化上。没有变化构不成学习,只有长高、变老、疲惫之类的变化也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习所带来的变化,必须是学习者在行为或思维方面的变化。另外,学习导致的变化必须是长久的、稳定的,那些依靠手术和药物等刺激手段引起的变化,只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所表现,完全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第三节 学习的时代关注

人们对学习的关注,与其所处的时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大的方面讲,远古时代的学习,重在掌握农耕、狩猎等技巧,为的是人类的生存。封建社会的学习,重在掌握仕途升迁的科举文章,为的是高官厚禄。近代社会的学习,重在掌握以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应用以及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为背景的科学技术,为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利润。从小的方面看,在同一个社会发展时期,随着时代发展进程的不同,人们对学习的关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至今的30多年中,人们对学习的关注就有过几次重大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走出来的人们,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充满了激情和希望。然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转型时期,知识的严重匮乏毫不客气地阻碍着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于是,一切有志于为国家建设大显身手的人们,找出了多年不曾翻阅的书籍,重新返回多年不曾进入的课堂,如饥似渴地温习自己的功课,表现出对知识前所未有的渴求。在这个时期,谁的知识多,谁就是社会的宠儿;谁的技能熟练,谁就是国家的栋梁。于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楷模层出不穷,“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功夫人人了得,“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盛极一时。这时候,人们对学习的普遍关注,是怎样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知识爆炸和知识更新的概念扑面而来,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任何人都不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将人类所有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全部掌握。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今后的发展中也不一定是永远不变的。我们可以断言:一个人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以掌握他们一生之所需,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愚钝的行为。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在这样的时代,学会怎样学习显然比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由此,人们对学习的关注,便不只是获得多少知识与技能的问题,同时还要特别关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因为,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才能在应对知识爆炸和知识更新的挑战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以学生为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讲让学生会”“轻负担,高质量”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便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学校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积极开展“学习现状调查和学法指导”课题研究活动,并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时候,人们对学习的关注,不只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的学习化特征日渐明显,学习逐渐成了人们普遍依存的工作基础与生活方式,甚至表现为人的生命存在形式。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学习普遍关注的是学习对工作、对生活、对生命的价值体现。因为,“学生时代所学的知识,到进入社会后,很多可能会忘记,真正起作用的是在受教育阶段形成的一些比较稳定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我们通常说的品德、智力、才干、体力、心理等内在品质,它将跟人相伴终身。而这些品质需要通过内化,通过科学教育实现。”从中可以看出,教育者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学习的情感。这是把学习作为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存在形式所决定的。如果一个人对学习没有愉快的体验,甚至还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那么他就不会有热爱学习的情感生成。如果一个人没有热爱学习的情感,那么他就不会热爱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如果一个人不热爱生活,不热爱生命,那么他就不会热爱工作、热爱集体和热爱社会。由此可见,在学习化社会,人们对学习的关注,首先是学习情感的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通过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学习的成效,从而生成热爱学习的积极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关注学习的有效性。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通过一系列有效操作,不断地进行正面强化。学习也是这样,如果没有有效性作为支撑,那么人们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致。所谓学习的有效性,首先是学习的效果,即学习要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是学习的效率,即学习要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获取较大的收获;第三是学习的效益,即学习要努力提高收获与投入的比例。由此可见,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第三,关注学习的方式。教学实践证明,过多地依赖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延时战术等方式,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对优化学生学习情感和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极为不利。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最恰当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有效的学习活动当中。选择学习方式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二要适合学习的内容特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当学生面对具体的学习任务时,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认真阅读和积极思考等方式,接受和领悟其中的真谛;如果仅靠阅读和思考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探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逐段、逐句、逐字进行分析,去发现和探索其中的奥妙;如果靠自己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求他人帮助,通过向同桌、同组的同学以及辅导老师求教,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如果向他人求教还不能完成学习任务,那就应当鼓励学生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讨论,直至将问题彻底解决。总之,学习的事必须自己主动去做,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四,关注学习的过程。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对学习一般都比较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这是导致“死记硬背”和“高分低能”的根本原因之一。进入学习化社会后,学习不只是为了记住已有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而是人们生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谋求良好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过程或一种经历。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力并产生热爱学习的积极情感。

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启动了举世瞩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并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学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等一系列要求。这充分说明,学习的情感、方式、过程和有效性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对学习的重要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学校的一切都要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对每一个学生加以关注,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第四节 学习的现实改造

现实社会中,学习对不少人来说,常常会处于一种两难状态。一方面,大家都懂得学习对个人成长和组织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又深深地感到即使花很多时间去学习,也常常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这种现象告诉我们,要想让学习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重视对学习进行现实的改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学习的现实改造中,应当为大家做出表率。

一、伟大领袖的深刻教诲

早在1941年9月19日,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改造我们的学习”。7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学习依然存在着当时提出的学风问题。如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实际应用等。这种学研分离、学用分离的作风,以前会、现在仍然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危害我们的事业,对我们推进现代社会的科学发展极为不利。在教师、校长和教研员队伍中,一些同志对现代教育的科学理论和教改的经验成果,从来不去认真系统地进行研究和实践。结果,作为教师只能盲目地模仿和机械地套用学习内容,把自己的工作越做越差;作为校长只能凭主观想象不切实际地发号施令,把我们的事业引向歧途;作为教研员只能靠自己的一知半解不负责任地发表议论,把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研成果解读错误。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纠正,我们的学习就不会有收获,我们的工作就不会有进步,我们的事业就不会有成功。面对21世纪中华民族教育振兴的大业,我们应当牢记领袖的教诲,在学习中务必做到注重研究现状、注重研究历史、注重实际应用。

首先看注重研究和学研结合的问题。教育是一门科学,任何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是有一定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的。如果不注重研究,那么科学的理论将不再科学、成功的经验将不会再次取得成功。为此,我们在学习的同时,必须注重研究现状,研究历史,把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具体来讲,一要善于研究教育的现状,善于研究教育的历史,善于研究教育的规律,把所学的内容放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这样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改实践经验的精神实质。二要善于研究学校工作的实际,善于研究教师教学的实际,善于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把所学内容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所学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扎根于实际,并得到发展和完善。总之,我们的学习既要有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又要以客观的教育现状为基础。

再来说注重应用和学用结合的问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已经证明,马列主义只有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指导我们的事业走向成功。如果不注重应用,那么理论就不会得到检验、经验就不会得到推广。然而,在我们的队伍中,一些同志在学习中从来不思考如何应用的问题。有的人把学习资料看了一遍又一遍,读书笔记抄了一本又一本,先进经验背了一条又一条,却不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分析、研究和解决面临的种种实际问题。这样的同志,无论学习了什么,也不管学习了多少,因为不能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所以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为了使我们的学习收到应有的成效,我们必须牢记领袖的教诲,下定决心,对学习的现实状况进行彻底改造。为此,我们应当在学习中做到:一要坚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研究;二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教育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二、改革实验的重要启示

在众多的教育改革实验项目中,凡是取得成功的实验,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非常重视对实验教师的学习改造。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想把工作干好,不改造我们的学习是不行的。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在主持“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时,始终坚持把实验教师的培训放在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实验教师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收到了极其明显的效果。山西省教科院白鸿胜老师,在主持教育科研实验期间,创造了让实验教师自己阅读培训资料、自己分析学习内容、自己策划实验方案的自我培训方式,让教师在分析研究中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学习效益。西北师大在承办教育部“国培计划”的培训项目时,采用了参与式培训的学习方式,让学员们有了问题自己深入思考,有了争议小组互动讨论,有了成果全班展示交流,让教师在交流互动中学习,深受广大学员的欢迎。回顾和总结这些成功的做法,对于有效地改造我们的学习,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学习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白鸿胜老师在组织教师培训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只有主持人,没有主讲人。他在培训教师的活动中,总是先留出足够的时间,让老师们独立学习培训资料;然后围绕学习内容启发大家发现问题,让人们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最后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正确的结论,并组织大家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检验。参加过这种培训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采用这种方式学习,不管培训什么内容,我们都能够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应用得有效,效果非常显著。

启示之二,学习要着眼于实际应用。近年来,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高级研修、学习考查等各种名目的学习活动并不少见。在这些活动中,虽然学校制订有很多学习制度,教师也记了不少学习笔记,但是多数教师的实际工作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问题出在哪里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学而不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项目的子课题“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联合革新计划”(Joint Inno vative Project on raisingthe quality of learning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简称JIP实验)在山西的主持人白鸿胜老师认为: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应用的效果应当由实践检验。所以,看一个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了多少,教育理论掌握了多少,教育策略实施了多少,只要深入课堂看一看教师是怎么做的,我们就会一目了然。这种着眼于应用的学习改造,对老师们在专业发展上的进步促进很大。大家深有体会地说:改造我们的学习,必须讲应用、讲效果才行,学了不去用没有任何意义。

启示之三,学习要善于创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和发展。创新是一切事业发展的灵魂,要发展就必须有所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的教改实验不断创新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组织、创新方法,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可行的行动策略。正是由于不断的创新,教育实验始终充满了诱人的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于教育改革的浪潮,收到了明显的效益。相比之下,那种不顾时代的变迁和事物的转换,只会照本本办事、按常规操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例行公事的人,跑得再快也永远只能落在别人的后面。

启示之四,学习要重视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改革的经验成果层出不穷,发展的行动策略浩如烟海。学习的目标该指向何方,学习的重点该定位何处,这是改造我们的学习必须解决的问题。有些人在学习中,只关注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技巧,结果始终不得要领,成效甚微。改造我们的学习,要善于从理性的高度将学习的内容加以内化,学会透过现象抓本质,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三、现实改造的具体建议

学习的现实改造,必须付诸于实际行动。

第一,正确理解学习的效果公式。根据多年的学习体会,笔者总结出一个关于学习效果的公式,即学习的效果=(科学理论+实践经验)×我的实际。其中“科学理论+实践经验”强调的是学习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科学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我的实际”指的是学习必须和本人的实际相联系,没有经过本人研究、消化、吸收、创新和发展的学习是无效的。总之,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创新的学习是无效的。

第二,时刻做好学习的充分准备。有效的学习应当是有准备的学习。首先要有想学的愿望,其次要有想学的内容,第三要有想学的目标。为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应当学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思考,敢于实践和探究,并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所积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学习的盲目性。这样,一旦学习的机会来临,我们就能够带着自己的问题学习、带着自己的思考学习、带着自己的经历学习,学习的效益就会非常显著。总之,没有准备的学习是盲目的,准备不充分的学习是低效的。

第三,重视言传、身教和互动的学习方式。读书是学习,应用也是学习,这是大家普遍明白的道理。还有一种学习方式,尽管由来已久,普遍存在,但是不少人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这种学习就是言传、身教和互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并不都是从书本和自己的工作中学来的,更多的是向同伴和周围的人学到的。向周围的人学习,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言传、身教和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听人讲话、学人做事和与人交流。

第四,善于抓住各种各样的学习时机。在学习化社会,虽然学习的时机无处不在,但是如果不能解放思想,挣脱现实的种种束缚,那么照样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机会。为此,我们必须做到让学习不拘一格。首先,可以向书本学习,也可以向实践学习;可以向成功学习,也可以向失败学习;可以向同伴学习,也可以向对手学习;可以向他人学习,也可以向自己学习。只要可以促进健康成长,我们就应当努力去学习。其次,我们要多措并举,学会观察、学会总结、学会反思、学会交流,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度思考。既要善于接受优秀的经验成果,也要敢于质疑未经证实的各种猜想。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建立多种学习平台,开发各种学习资源,随时随地投入到需要的学习之中。

第二章 学习的情感基础

我们的学习要符合时代的主流要求,就必须下功夫进行认真系统的分析研究,正确认识和把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让学习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从根本上得到保证。研究和实践表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有特定规律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条规律就是: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积极的情感基础之上。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只有始终保持愉快和轻松的情绪体验,才能使大脑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没有积极的学习情感,学习的有效性将会失去根基。

第一节 有效学习的决定因素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相关的学习理论,也结合笔者自身和周围同事们的学习经历,经过理性思考和实践体验两个方面的认真考量,不难理解下面所给出的公式,很好地刻画出了学习收获的几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内思力=思想力+思考力+思维力

外行域=日常生活经历+学习活动经历

这个公式,深刻地揭示了有效学习的一种生成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深化教学改革的正确思路。这里,具体说明下面两个问题。

一、有效学习的重要前提

公式表明:不愿意学习时,学习的收获等于零。也许有人认为,不情愿的强制学习,也能学到一定的东西。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学习,那么任何形式的学习对他来说,即使没有痛苦万分,也会感到十分厌烦。这样的学习,学习者所收获的将是临时的、应付的、没有深刻理解的,往往是过时就丢、转眼就忘,没有任何实际效用。由此可见,人在不愿意学习时,学习的结果将没有任何悬念,收获一定会趋向于零。为此,我们要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习的情感问题,即愿意不愿意学习的问题。在我们经历的现实中,可以找出大量的实际事例,对这个道理加以印证。不少学者研究认为,在学习的具体过程中,一般可分为愿学、会学、乐学三个层次,同样也强调了愿意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主要责任,不是强迫学生去背诵、记忆和练习要学的东西,而是让学生对要学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二、有效学习的正确途径

愿意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但并不能完全决定学习收获的多少。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在愿意学习的情况下,学习的收获将由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共同决定。为了交流和叙述的方便,在此我们将内在因素称为学习的内思力,外在因素称为学习的外行域。学习的内思力是由学习者的思想力、思考力和思维力共同构成的。其中,思想力指的是正确的思想观念;思考力指的是对未知事物具体而深入的思索;思维力指的是现有的实际思维水平。学习的外行域指的是学习者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的具体经历。其中,日常生活经历就是对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玩等各种活动的亲身体验,学习活动经历就是对学习过程中阅读、计算、书写、操作、讨论等各种活动的实际经历。不难想象,学习的内思力不足,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不能从现象看到本质,理解也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学到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总是比较肤浅的;学习的外行域不够,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没有经历、没有体验,自然也就难以得到很好的吸收、巩固和应用,学到的东西任何时候都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愿意学习的前提下,要想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在成功地调动学习者的内思力的同时,设法扩展和加深学习者的外行域。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对治学有一个观点,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观点的大致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只看书、听讲、观察、操作,而不去认真思考,学习就会流于形式、脱离实际、不求甚解;如果只思考,而不去看书、听讲、观察、操作,学习就会流于空想、武断片面、甚至发生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然要经历一个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学与思的辩证过程。孔子在治学上强调学思结合的观点,深刻地说明了“学”与“思”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关系。在这里,“学”就是认识事物时具体的外在行为,即上面提出的“外行域”,包括看书、听讲、观察、实验等,是非常必要的;“思”就是认识事物时深邃的内在思想,即上面提出的“内思力”,包括理解、分析、联想、推理等,对认识事物的本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学习者愿意不愿意学习始终是决定学习成效的首要因素,积极的学习情感将引导学习者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奠定重要基础。其次,有效的学习必须把学习者的“内思力”和“外行域”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相互作用,以“行”促进“思”,以“思”改造“学”,才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第二节 热爱学习的理论建构

有效学习的生成机制表明:在不愿意学习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学习都将一无所获。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愿意学习的人呢?观察发现,在所有的人当中,只有真正热爱学习的人,才能成为愿意学习的人。为了深刻认识热爱学习的重要意义,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笔者对热爱学习的理性概述、热爱学习的构成要素以及热爱学习的心理成因,进行了下面的研究。

一、热爱学习的理性概述

热爱学习是本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近年来,我们通过反复研究大量的案例,对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给出这样一种概述:一个人在面对包括学习在内的若干可供选择的预设行为时,总能在不受任何外在压力或诱惑的情况下,经常性地对学习行为做出果断的倾向性选择,我们就说这个人是热爱学习的。例如:小明在星期天的时候,可以随意选择在家看书学习、和邻居小朋友们玩耍、跟爸爸去郊外旅游等若干行为中的一种。如果他总是能够主动地、经常地、毫不犹豫地选择学习的话,那么人们就会说小明是个热爱学习的孩子。或者在玩耍和旅游的过程中,小明总是能自觉地选择其中最具学习意义的行为,那么人们也会说小明是个热爱学习的孩子。总之,热爱学习就是人们对学习行为总是给予优先选择的一种心理倾向。

为了正确理解关于热爱学习的理性概述,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做出解释。

首先,热爱学习不是指学习本身。它是人们对待学习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也就是对学习的一种倾向性反应(或者说准备状态)。这种内部状态使良好学习行为的出现成为可能,但也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或必然的因果关系。比如说,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他都能按要求完成作业,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但偶尔也会有不认真完成作业的时候,也会做出一些不良的学习行为表现。因此,看一个人是不是热爱学习,不能通过一时、一事的偶然表现去进行判断,应当看他的经常性、习惯性的行为表现怎么样。

其次,热爱学习不是指学习能力。它的意义在于对学习行为的选择具有一种积极的影响,它和学习能力在学习中起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作用。学习能力决定着人们能否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而热爱学习决定着人们是否愿意去努力学习。例如,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一般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有时也会出现感到学习吃力的情况,表现出学习能力的不足。因此,看一个人是否热爱学习,不能单纯靠这个人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去做出判断。

第三,热爱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而变化,它可以通过教育得到培养,也可以通过教育受到压抑。例如,有的学生开始学习时,非常热爱学习,但由于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不良教育的压抑,后来却出现了经常逃避学习的现象,成了一个不爱学习的人;而有的学生由于受到良好环境的感染和优质教育的培养,也可以从不喜欢学习,变得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下功夫,最终成为一个非常热爱学习的人。因此,看一个人是否热爱学习,只看过去的表现,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热爱学习的构成要素

热爱学习作为人们对待学习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主要是由三种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也可称为三种构成要素,它们分别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所谓认知成分,指的就是个体对学习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是对学习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认知成分的具体内容,就是对学习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学习活动的艰巨性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就是因为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后,开始热爱学习的。可以说,认知成分是热爱学习的前提条件。

所谓情感成分,指的就是个体伴随着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是对学习行为的内心体验。情感成分的具体内容,就是对学习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学习活动有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人的学习行为才能真正地由外在变成内在,并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一句话,情感成分是热爱学习的核心成分。

所谓行为成分,指的就是个体对学习行为的预备倾向或准备状态,是对学习行为的主动选择。行为成分的具体内容,就是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意向和投入实践。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学习行为,热爱学习终将是一句空话。简而言之,行为成分是热爱学习的根本所在。

总之,一个人热爱学习的心理成分,既有对学习的正确认识、又有对学习的愉快体验、还有对学习的果断选择。在这三种成分中,认知是热爱学习的基础、情感是热爱学习的核心、行为是热爱学习的根本。它们相互牵制、配合,通过逐步内化并积累,共同完成热爱学习的心理构成。

三、热爱学习的心理成因

理论和实践都可以证明,热爱学习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前提,对一个人的学习好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热爱学习的程度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同时,热爱学习的程度,将随着学习的具体进程受到鼓励或削弱。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形成并保持热爱学习的激情,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弄清楚热爱学习的心理生成机制。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热爱学习的心理就是由一个人所处的学习环境、经历的学习过程和得到的学习结果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当一个人处在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时,他对学习的认识就会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使热爱学习的认知成分得到正面的巩固,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愿望;当一个人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能感到其他行为难有的趣味和兴奋时,他对学习的感受就会受到这种趣味和兴奋的陶醉,使热爱学习的情感成分得到强化,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冲动;当一个人能通过努力获得良好学习结果的实惠和鼓励时,他对学习的选择就会得到这种实惠和鼓励的巩固,使热爱学习的行为成分得到持续延伸,从而产生更加高涨的学习热情。

第三节 热爱学习的生成途径

明确了热爱学习的心理成因,我们就可以在正确的方向上,研究和探索热爱学习的生成途径。在大量实际案例的启示下,我们发现热爱学习的生成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一、保护天性,哺育学习

冰心说: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婴儿,在沉默中倾听着世界,观览着世界,发现着世界,也愉悦着世界”,“婴儿睁着明慧的童眸,不拒绝把一切真实看在眼里……”从这个意义上讲,“婴儿,是真理追求者,最佳学习者的化身。”

从婴幼儿身上不难看出,热爱学习其实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天性。只要认真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婴幼儿对他们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无比的好奇。他们克服面临的重重困难,顽强地模仿着成人的各种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他们观察周围的种种现象,细心地追寻着各种变化的纷繁历程和最终去向;他们紧随父母的前后左右,专心地倾听着各种传说的寓言故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一切都在说明着一个不争的事实:人在婴幼儿时期,都有热爱学习的天性。孩子的父母、托儿所的阿姨以及其他所有与孩子接触的成年人,应该非常精心地呵护这种天性,以便让孩子正在萌生的学习意愿得到应有的哺育。

然而,现实生活中,多数的成年人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其中包括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不少人对孩子热爱学习的天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孩子热爱学习的表现置若罔闻,甚至对孩子渴求学习的行为常常不假思索地加以打击。久而久之,孩子热爱学习的天性,就会扼杀在成长的摇篮之中。总之,“对于孩子的问题,含糊其辞或是胡乱捏造的回答是极不负责的。要尽可能用他们能理解的话解释给他们听,才是最好的方法。”另有一些人,他们的表现正好与之相反,常常把孩子学习天性的正常表现,错误地看成“天才”降临、“文曲星”下凡或“状元”转世,不顾孩子幼小心灵的真实意愿,让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到处奔波,去学这学那,结果同样会扼杀孩子热爱学习的天性。事实正如格伦·多曼在《教你的孩子学数学》中所说,“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有些孩子则从来没有真正地遇到这个麻烦,并且终其一生,他都相信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我们给这样的人一个名字,我们叫他们天才”。

二、营造环境,利导学习

环境是一个大染缸,随时都在感染着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筑而成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热爱学习的大环境。

有人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完全由学校和老师负责,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而且错到了极点。第一,学习是终身的,所有孩子的学习,都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那时候,孩子还没有自己的学校,更没有专门的老师。如果家长硬是等到孩子上学后才去关注他的学习,那么孩子的一生就会因此被延误许多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出生开始,孩子的父母和所有家庭成员,就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第二,孩子的学习行为,是不断延伸的。所有孩子的学习都不会只在学校里进行,放学后必然会将自己的学习延续到家里。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不只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且是孩子永远的学校;父母不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永远的教师。所以,为了让孩子热爱学习,我们当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家庭学习环境的营造是多方面的,如安静舒适的房间、民主和睦的人际关系、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以及家庭成员的行为表现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并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也不取决于教育方法,而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总之,我们必须努力营造这样一种家庭氛围:“我们的孩子能够自由地学习知识并充分发挥其潜能,只是在其无法辨认方向的时候才给予指引;我们自己也可以在家中轻松地工作、生活、娱乐,并在我们自己感到不足时能够得到很好的补充。”

人都是具有社会性的,这一点无人例外。除了家庭以外,每个人都置身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的思想和言行,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同时也感受着周围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社区、机关等各种社会性组织机构,都要加入到构建学习化社会的行列之中,以共同营造一种崇尚学习的良好环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孩子们必将受到良好学习氛围的感染,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的活动当中。

当然,学校和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与忽视的。从小的方面讲,学校在营造学习环境中,应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开展读书竞赛、书香校园、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让校园真正成为学习的乐园。从大的方面讲,学校的工作对家庭和社会是最具主导性的。学校要通过成立家长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等方式,对每一个家庭和各种社会组织进行必要的沟通与指导,让家庭、学校、社会在认识上得到统一,行动上趋于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出一种崇尚学习的社会大环境。

三、深入生活,备战学习

如果把学习看成一条河流,那么这条河流的源泉就是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充实的生活就没有真正的学习。让孩子深入生活,实质上就是在备战学习。孩子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衣、食、住、行等生存问题,也有读书、上课、作业、考试等学业问题,还有聚会、游戏、实践、社交等其他问题。其中,让每一个孩子最乐此不疲的生活,就是自由自在的、充满激情的和富有挑战与创新的玩。“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孩子的重要一课”,“学知识,学本领,学团结,总之德、智、体、美、劳,在玩中都有”。

然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家长常常以完成学业的名义、听话的名义、安全的名义,理直气壮地限制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和行为表现,不让孩子尽情地玩。这样,孩子就被逼到了一条读死书和死读书的胡同里,结果必然会走投无路。现实中,许多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就是这样形成的,而且还在一次又一次地进行重演。

其实,我们只要冷静地想一想,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顽皮是孩子在玩中最能表现出的一种天性,更是孩子体验生活的最好方式。“一个孩子不会顽皮,这就意味着他丧失了某种东西,他内在的某种重要的东西没有得到显露和发展。这种重要的东西沉睡着,如果他的整个童年都是这样度过的,在今后任何力量都不能唤醒这沉睡着的东西”,“如果一个儿童在顽皮,应该认为,这时他的智力、体力和精神的力量正在勃发和发展,并且这种勃发和发展是猛烈的和快速的”。在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到,有些孩子的学习跟不上,不是因为学得不够用功和辛苦,而是因为对生活没有足够的体验。把精彩的生活还给孩子吧,让孩子深入生活,就是为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源泉。

四、突出重围,放飞学习

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应当是自由的和个性的。现实中,学生的学习却处于重重包围之中,有社会的包围、家庭的包围、学校的包围等。在这种包围中,学习往往不再是学生自己的事,而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事。这样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自由可言,自然也就失去了本该有的快乐。

在讨论怎样才能让学生不迷恋“网游”时,有人开玩笑说,这很简单,如果我们把“网游”作为一门课程,并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上课讲“网游”、课后做“网游”、休息补“网游”、期末考“网游”,那么用不了多久,学生就会发誓,再也不迷恋“网游”了。其实,学生之所以不能抵御“网游”的诱惑,是因为“网游”的规则体现了自由的精神、体验的精神以及挑战的精神。把“网游”作为一门课程,用上课讲“网游”、课后做“网游”、休息补“网游”、期末考“网游”等形式,把“网游”重重包围起来,“网游”便失去了原有的自由、体验和挑战精神,因此也就失去了对学生的诱惑。

可见,要想让学生热爱学习,就要把学生从传统的观念和说教中解放出来,突出成人社会为其设置的重重围困,在自由、体验和挑战的感召下,放飞学习。真正做到: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点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五、激励评价,赏识学习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说明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持续激励的。通过激励可以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实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鼓舞孩子满怀信心健康发展。但是,激励评价的正确实施,是特别要注意和认真对待的。有的老师或家长,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对孩子从来不表扬、不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对学习的自信和动力。有的老师或家长,为了激励而激励,把“好样的”、“你真棒”之类的口头禅挂在嘴上,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孩子对你的信任。

为了发挥激励评价的积极作用,教师或家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从评价的角度看,教师或家长必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那种把“2+3=6”,说成是“你很有创造性”的所谓激励评价,是极其错误的,不负责任的,十分危险的。第二,从激励的角度看,教师或家长必须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孩子进行真诚的激励。那种脱离孩子实际情况,没有针对性的所谓激励,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在学生看来就是虚伪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第三,从赏识的角度看,教师或家长必须和孩子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真心诚意地欣赏孩子的行为或作品。那种对孩子行为或作品居高临下的赞扬,很难收到赏识应有的效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