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木读书会 |沙乡年鉴


发布时间:2020-03-12 09:02:24

点击下载

壹木自然读书会第四十三期,由曹鲁乡书友分享给大家的《沙乡年鉴》,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资料。

大家好,今天有幸能和大家分享一本特别了不起的书《沙乡年鉴》。当我从小丸子那里领取了任务后还没有压力,可是把这本书读了一半后才发现小丸子给我下了一个大套。因为我以前没有读过这本书,要分享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我既没有像群里的很多大咖们一样掌握丰富渊博的动植物知识,也不是一个研究动植物和生态系统的科学家,更不是一个善于写作绘画的文艺青年以及有着造诣深厚的思想者。所以今天我只能一个八卦者的姿态,从作者本人开始来切入今天的分享会。

这本书的作者是奥尔多·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 ),世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其深厚的文学巨匠。奥尔多·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 )先生(1887~1948),他的一生只有六十周岁,对于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来讲,这个年龄去世是非常遗憾的,他出生于一个爱荷华州富裕的家庭,因为家境的关系得以每天从家中俯瞰密西西比河。小时候经常跟随父亲打猎捕鱼,这段经历培养了他乐于观察,善于记录和思考的习惯。

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尤其对孩子的写作能力要求严格,为他日后的文学功底的打造立下了汗马功劳,得以让他写出像《沙乡年鉴》里一篇又一篇优雅生动的诗画般的美文。他一生追随着他对自然的热爱,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在亚利桑州、新墨西哥州等地从事林业发展管理和保护工作。最后到威斯康辛大学农业经济系当教授。

我给大家展现了这幅图是美国和加拿大的地图,中间那个圆点就是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 )先生生活一直到去世的地方,那是一个在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场所,它位于威斯康辛的中部。在那里,她和家人在威斯康辛中部的威斯康辛河畔买了一个被废弃的农场,在以后的十五年间,他们对农场进行了再建,在一个被后人称之为“窝棚”(shack)的地方,结合在这个农场的生活经历开始了系统写作和整理。其主要成果就是今天讲的《沙乡年鉴》的第一部分。

我在这里整个小插曲,刚才上面提到的这个窝棚还真的是由一个鸡棚改造的,小屋如图所示非常的小,这个窝棚至今还保留着作者的故居供世人参观,作者刚搬到这个窝棚时,旁边的农场空地处于被废置的状态,生态环境非常糟糕,作者在威斯康辛这个因为破败而被更大更美好社会遗弃的农场里用铁锹和斧子重建失去的一切。

他和家人在十几年间种植了将近四万颗树,通过他和家人的努力以及后人的维护,现在这个窝棚已被繁密的树木所包围,除了他的写作和思考,在这个农场里不断成熟的还有他的五个子女,非常可敬可佩的是他的五个子女在长大成人后全部成为野生生物和自然保护领域的学者和科学家。所以作者对社会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 )的先生不是特别善于言辞,但是他是一个非常细致的观察者和敏捷的思考者。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度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猎人、渔夫和户外运动爱好者,也就是因为这些多重身份加上他的敏捷的思考力,使得他成为美国自然环境保护的重量级人物之一,为美国自然保护体系的建立做出非常杰出的贡献。

谈到美国的自然保护,我这里简单来说一下美国自然保护体系,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立国家公园的国家。据说“国家公园”这个概念是有一个艺术家提出的,所以咱们群里的很多人都有可能成为发展中国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人物。尽管现在大家所从事的职业可能和自然保护没有特别直接的联系(这个是题外话了),美国的自然保护体系非常庞大复杂,有多个子体系组成请见上图。

随着环境保护法的日臻完善,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像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 )这样的先驱人物和民众基础的不断壮大,这个体系在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开始扩展和完善。现在美国有五十九个国家公园(中间插一句咱们中国现在,在2008年才有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到目前只有九个)。美国其他如国家森林原野保护地、野生动物避难所等数目比这个更多。

其实美国的自然资源发展也是经历过非常多的磨难。从十九世纪的工业化开始,自然一直让步于所谓的现代化发展需要。森林面积减少,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举一个野牛的例子,其数目从曾经的六千万头到1903年降到三十四头,成了濒临绝灭物种。而经历二战后的美国因为需要发展民生继续将自然推向了绝境,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作为一个和自然有着深厚感情的人,利奥波德开始了反思并推出和发展的土地伦理这个概念。

我现在来简单说一下这本书的本身情况,这本书的原文书名叫《A Sand County Almanac》。书名中sand county并不真实存在。我之所以要在这里提一下,是因为怕咱们热心的读者有一天真找到美国威斯康辛州去了,知道这个地方又找不着而着急。所以来解释一下。当初利奥波德先生和家人所居住的农场实际上是位于索科郡(Sauk County)内。而起名叫sand county是因为周边土地的沙土性质。Almanac是指一种年鉴杂志,记录本地每天的天气、气候、温度、农业预报、作物生长进展报告等这样的地区性杂志。

上面地图中的圆点是指的就是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 )先生所居住的那个农场,可以看到他的农场就在威斯康辛河的河畔。所以他在《沙乡年鉴》的第一部分中有很多描写湖畔沼泽地的情景。

《沙乡年鉴》这本书第一次由牛津出版社在1949年他去世的一年后由他儿子整理出版。原版的书中有很多出自于他自己手下的自然绘画。

这本书的发表起始也是破费周折的,当初他花了六年的时间才和牛津出版社谈妥书本的出版事宜,谈妥后一周他就因为就邻居家农场大火而心脏病发作去世。这真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遗憾。幸运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思考结晶能够被牛津这样的权威机构接受,有机会得到更好的传播,遗憾是因为他未能看到从六十年代开始,他的书和他的思想成为改变美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历程,以及为世界自然保护发展提供指导思想的里程碑。《沙乡年鉴》这本书和六十年代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所著的《寂静的春天》这两本书被美国自然协会认定为环境保护领域最重要的奠基石。

我们总是兴叹科学技术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却从未想过技术和科学从哪里来,而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 )先生通过《沙乡年鉴》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不能忽略对大地的热爱和尊敬。1949年出版的这一本《沙乡年鉴》在发表后沉寂了十几年,等到六十年代才和《寂静的春天》一起成为美国现代环保科学、政策和理论的奠基石。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现在已被很多美国的法学院列为必读书目。是因为它与环境法的制定和颁布实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本书被牛津大学出版社列为十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同时它也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新思想的读者。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一百万册,同时也有了俄文、日文、法文、德文等十二种语言的译本。中文版本有很多个,我读的是郭丹妮的版本,而且是电子版的。现在我们打算回去读一下原文,两个版本的文章对照起来看。

现在我来讲一下书本的结构。这是一本集科学性、文学性和哲学性的散文集,主要有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讲述了作者和家人在周末的时候为了逃离太过现代生活而蜗居“窝棚”时的所见所闻,这些散文按季节以月份为单位和顺序组织,每一个月讲述不同的动植物成长和活动的很多细节。

第二部分记录了作者一些生活片段,这些生活片段覆盖了北美大陆各州,历史四十年,通过这些片段的描述,作者令人痛苦地意识到人类已经失去了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这些生活引发出很多社会问题,无一例外地带着“自然环境保护”这个标签。

第三部分作者用更符合逻辑的语言详细的解释了他对环境保护以及其他持不同意见者的一些观点和理由。在这里作者呈现详细叙述了“土地伦理”这一哲学观。这个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结晶的理论为二十年后掀起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提供了坚实的根基。很多相关的自然保护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它为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的。

作者的这些散文试图把土地、社会生态、热爱土地和尊敬土地这些道德规范,以及文化和美学根基这些概念有机地连接起来。他阐释了土地的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去强化人们对土地的了解,从而激发人们对土地共同体的热爱和尊敬。他认为,通过了解和热爱就会产生一种在行为上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便能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功能,他也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

我知道我们群中的很多人已经能够深刻理解便接受了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 )先生提出的土地伦理的思想精华。所以可能已经不需要通过重复的讲述来说服大家。除了认同作者提出的土地能伦理学的观念,我自己本人对这本书其他的比较深刻的印象,是它的文学性和对教育的思考。

首先来讲文学性,很多人认为《沙乡年鉴》的优美程度可以和亨利 · 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的《瓦尔登湖》媲美。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 )先生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在《沙乡年鉴》这本书中经常会出现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我给大家说一段这个在三月这一章节里,有一段描写大雁北飞路线的段落,我给大家读一下:

自从更新世纪起,每年从三月份,大雁们不管飞到哪里都会歌颂团结,统一。从中国的海岸线唱到西伯利亚的大草原。从幼发拉底河唱到涡洼河,从乃恩唱到摩曼斯科。从林肯郡唱到斯批滋贝尔根;从更新世纪起,每年从三月份大雁们无论飞到哪里,都会歌颂团结统一。从克拉克唱到拉布拉多,从玛塔姆斯唱到恩加瓦湖,从何斯休湖唱到哈德逊湾。从埃佛里岛唱到巴分地,从潘汉德唱到马肯基湾,从撒克拉门多唱到于康区。

这样类似的排比句特别多,不胜其数。大家以后可以再一次的去感受一下那种气势,那种场景。

作者也特别擅长对动物进行生动细致的拟人化描写。在第三章里他描写雁群发出的声音:突然从沼泽地那边传来一声刺耳的鸣叫,声音大得估计月亮姑娘都能听见。很快又听见雁群乱成一片。大雁们到底在做什么呢,此时我又一次渴望自己能变成一只小田鼠,把身体埋在沼泽地里。只露出两只眼睛看看大雁究竟在干什么。

除了这种比比皆是的拟人化的描写,作者也应用非常独特的角度和叙事方法来讲述历史。在二月这一章节里作者通过一把锯子在切割一棵老栎树的过程(也就是从树的外围,到树的中心)反时间顺序地重现了每个时期自然变化与自然变迁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从1936年开始一直回溯到1865年。我个人感觉这个章节的场面感非常强烈,让人回味无穷,因为篇幅比较大我就不在这里读了,大家也可以去留心一下。他这种方法就跟我们拍电影一样的那种蒙太奇的方式,非常震撼。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会经常想,这本书真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阅读。孩子们可以学习作者对世界的描述能力(精确、生动、风趣,幽默),对场景深度和广度的掌控力(时间和空间),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情感,作者自己本身有喜好,比如作者就非常喜欢松树,但是也理解和尊重所有事物存在的权利。

每一个作者总是意图让读者接受他的观点。我喜欢这本书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虽然为失去的森林,为我们日益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呃而扼腕叹息。但是他很理性、平静和耐心,不厌其烦地用自己的感受、经验以及逻辑和辩证手段来阐述土地的重要性,直到人们想通,想明白为止,当然他偶尔也会用非常犀利的语言来刺激人们麻木的神经。虽然全文没有一处歇斯底里的咆哮。

这里我给大家读一些我喜欢的金句,估计很多人也读过这些,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比如在第十六章中他说:我们都在极力最求安全、繁荣、舒适、长寿以及简单的生活。鹿用柔韧的双腿追求牧人用毒药和陷阱追求,政治家用笔杆子,而大多数人则是用机器、选票和金钱追求。大家的目的都是一个,就是追求时代的和平,在这些方面确定取得一定的成功是好事。然而从长远来看,太多的安全反而会带来危险。

在二十四章中他说:我们只知道,工业养活了我们,却忘记了是什么在养活工业。借以警告我们不要失去对大地的尊敬。

最后因为我自己这两年一直比较关注教育(包括自然教育)等一些问题,所以非常认同利奥波德先生对现代生物教育和研究方法的诟病和指责。在“大自然历史”这一章节里,他认为在实验室里教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对世界有客观的理解。他指责当时他生活的年代兴起的动物学植物学教育,像这种对活动物和活植物观察记录抛弃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他说:当我们来到课堂时学生正在忙着记忆猫骨头上那些隆起部分的名称,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动物教育已经抛弃了对于活动物的研究。他说:学校将户外研究赶出课堂,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自然史的研究逐渐被排除在科学教育体系之外,……在我看来,对于民众来说,理解鲜活的外部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他说:学校教会学生解剖猫,可是没有教他们如何观察体会乡间田野,假如可以两者兼而有之是最好的结果。但如果不能共存,那么我们应该舍弃前者,保留后者。

他说:生物学教育是塑造国民素质的途径之一,为了深刻理解当前我们的教育的缺失,我们可以选出一个学校培养出典型的优秀学生和我们一起到野外……

他说:有一些人的任务就是研究植物、动物和土壤的结构,这三者就像一个巨大的乐器,而研究它的人被称为教授。诸多教授各自挑选了一样乐器,穷一生之力拆分它,研究它。这个拆分的过程叫研究,进行研究的地方叫大学。每一个教授都会拨动自己的乐器,但绝不会拨动别人的乐器。

他对以上这些教育现象的描述其实和我们现代教育还是挺相像的,看看我们的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有一些生物实验课程在中学基本上是废置的。每个学校设置的一些实验室包括物理的和化学的,但基本上是根本就不用的。初高中的孩子都是埋头于做试卷、刷考题,这样的情形和我们的自然是非常脱离的。

他不主张与生活隔离的教育,在第十五章伊利诺州和爱荷华州这一个章节里头,他说:每当我回忆起最早的记忆,我总在想,人们口中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否是一种倒退呢,大人口中最爱悼念的是孩子们最缺乏的是生活经验。这样的行为是否是在用生活的琐碎之事冲淡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在第十九章的(玛尼拖巴省)这一章节里,他说:我担心,教育会成为一种让你在了解某种事物的同时,却对另一种事物是如视若无睹的过程。他的这一段描述,我觉得是对我们现实社会教育环境一个最直接最让人痛惜的一种抨击。我们的孩子只知道机械地学习一些解题的套路,完完全全的忽略了对自然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的理解。这是一种非常变态的一种教育环境,非常令人痛心。

利奥波德先生送给了我们特别宝贵的礼物,面对我们现在所碰到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认真反思当代教育中应该努力的方向。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在每个周末去森林和公园远足,在和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懂得热爱所见的植物、动物和土地,懂得热爱生活和人们以及整个世界。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懂得如何保护环境的领导者、政策决策者和执行者。我希望在未来的二十年里中国能建立起完善的自然保护体系,留住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伟大遗产。我最终的希望是我们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并不需要通过“国家公园”这样圈定的场地来进行所谓的保护。公园即我家,我家即公园,这样一个理想世界的实现需要每个人都能知道、理解和铭记利奥波德先生对我们的告诫。

告诫之一:总而言之,能够认识到土地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否具有谦卑的认知态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些肤浅的现代人脱离了土地自以为是的认为找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整天高谈阔论历经千年的政治和经济帝国。只有智慧的人才明白历史是由许多连续展开的旅程积累而成的,而且这种旅程的起点相同,人类不断回到这个起点,重新整装待发,开始新的征程,寻找新的价值观。只有智慧的人才明白,为什么原始的荒野才能为人类最清晰地定义开创力。

最后我用与作者用最温情最温柔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分享会,他说:我们只有于那些我们能看到的、感觉到的、理解的、爱的或者是信仰着的,保持亲密的关系才是符合伦理的。这其实也是他对土地伦理学的最精确的一个概述。

最后我把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所著的《寂静的春天》和亨利 · 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所著的《瓦尔登湖》两本书推荐给我自己和大家以此共鸣,因为这两本书是我今天提到的两本。谢谢大家的聆听,有不到之处请大家指出,并祝大家晚安,谢谢。

课后书友发言:

林捷(诸暨):感谢曹老师分享,这确实是一本值得看了又看的书,反正我看了两遍,感觉鲁乡摘录的这些语言,本来我也想一遍看一边摘录,后来发现喜欢的语言太多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曹鲁乡,她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前年和老公一起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诸暨创业,是一位自然爱好者,现在也慢慢加入自然教育的队伍。

范钰(北京):谢谢您,曹老师,您讲的真好,我再一遍聆听您的分享课,我作为一个学习环境专业的书友,非常认同曹老师和《沙乡年鉴》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关于土地伦理的观点。正如利奥波德所说:当我们把土地看做是我们(此处的我们所指应该是人类与大自然所有的生灵)共有的,也许我们在使用土地的时候就会充满爱和尊敬。

曹鲁乡(诸暨):再次谢谢小丸子给我下的这个分享会的任务!,感谢大家的聆听和支持,第一次看这本书,实在是太肤浅了。接下来准备和我十岁的女儿一起看这本书的中英文版本,再次去体会那些美丽的场景。

鄞安得:谢谢分享??????非常喜欢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说的这句话:他们生活在土地上,却不知道安于这片土地。

张平(杭州):曹鲁乡(诸暨)感谢曹老师分享。不听曹老师的分享,还真的以为沙乡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捂脸]

曹鲁乡(诸暨):@张平-杭州 [呲牙] 是因为我自己打算今年暑假去看这个地方,所以就研究了一下。[偷笑]

刘芳(成都):曹鲁乡(诸暨)感谢您的分享,听曹老师朗读大雁归来那一段,才发现我看的版本译文不够优美好的,谢谢您的推荐,换个版本读。很赞同曹老师说的应该尽量多让孩子们去远足,只有多去见到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才会热爱,从而珍惜生存的环境。

王珠萍:曹鲁乡(诸暨)谢谢分享!??我正端着这本舒新翻译的《沙乡年鉴》[憨笑]

林捷(诸暨):我看的也是这个版本。@刘芳(成都)据说郭丹妮翻译的那个版本比较萌。

胡冬平(宁波):《沙乡年鉴》是我最喜欢的自然主义著作之一。

王绍良(杭州):非常喜欢这句话:我们只有与那些我们能看到的、感觉到的、理解的、爱的或是信仰着的,保持亲密的关系才是符合伦理的。曹鲁乡(诸暨), 感谢您的分享,今早刚补听完,分享的框架十分清晰,又重温了《沙乡年鉴》。

赵云鹏(杭州):刚刚听完,谢谢曹鲁乡书友的精彩分享!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梭罗的《瓦尔登湖》、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都是是自然保护的代表性先驱和经典思想之作。经典作品的一大特点是其深刻的洞见和思想能给予读者启发和思考,而且可以有许多不同视角的解读点。而优秀的读者不仅可以从书中获得智慧的源眼,而且能与自己的长期深入的兴趣或工作结合,促进自己一生的事业和追求。特别赞鲁乡书友的感悟和实践!同时也非常赞同她的一句陈述,我们读书群的书友会成为中国自然保护的重要力量。愿与大家共同努力,携手进步。

赵磊(杭州):刚听完曹老师的精彩分享。我想起之前读到约翰·缪尔的《我们的国家公园》,这本书问世于1901年,作者被誉为“"国家公园之父",直接推动了美国全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我想,环境保护思想或者社会深层文化就是在这样经典的著作者得以一代代传承下来,散发光芒。

王丽君(山东):刚刚全部听完曹老师的分享,这种的书籍以前从未接触过,谢谢老师的引领。

曹鲁乡(诸暨):王绍良( 杭州 )、赵云鹏(杭州),谢谢两位老师的肯定和点评。感谢壹木读书会这个平台,把有共同理想的人聚集在一起。衷心希望我们能吸引更多的同道中人。我的任务是发展我们的下一代,从读书开始[害羞]。

范钰(北京):曹鲁乡-诸暨,再次感谢您,尽管嗓子不舒服还坚持给我们做完这次分享!

曹鲁乡(诸暨):@范钰(北京),没事没事,人一亢奋了,咳嗽也忘了,建议以后我们这个读书群里可以列一个必读书单!

文 / 图 提供:曹鲁乡、范钰语音合成:郑文慧 编辑 / 排版:郑文慧

点击下载《沙乡年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