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翠微:思者无域,行者无疆


发布时间:2020-03-12 09:46:34

点击下载

杭商编辑部李 洁/文 徐青青/摄

责任编辑 何影丹

叶翠微接受杭商杂志记者专访

在教育领域,叶翠微素来都是焦点。去年,外界对这位中国当代教育名家的关注抵达新的峰值。

2017年8月22日,简单的新老交接后,叶翠微静静离开了他奉献17年的杭州二中。没有公开道别,没有隆重仪式,师生们首先在“传言”的语境里得知,叶大“出走”了。

不打扰是叶翠微的本意,但注定要激起一阵波澜。

久在聚光灯下,此后引发的热议依旧让他感到意外——叶翠微何去何从,花落谁家,成为了2017年中国校长中的头号事件。朋友圈里,围绕他去向的种种猜测蜂拥而至,蹭着叶翠微的热度,至少有6篇微文问鼎10万+。

谜底在2个多月后揭晓。他与海亮“闪婚”,叶翠微又成了叶校长。他将这样的选择形容为惺惺相惜。

“既然自己有一身武功,咱们不要把这种武功浪费掉,还是要尽人事。”他说,教育无非是人的安顿。这种安顿不仅仅停留在肉体和教育本身,更关乎精神与心灵。

告别

在杭二中,每学期的开学第一课和休业最后一课,都是叶翠微的show time。

2017年春节过后,第一课如期而至。叶翠微以“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干干净净,归还给一个陌不相识的人”为题,分享了寒假里的几个感动。

将人生哲思凝聚于寥寥千字之间,分享直抵人心。他期盼:同学们能有一种真正的宏大思维,去审视自己,更要审视人类;去审视当下,更要去审视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一个名校人的生存的意义和哲学。

一语成谶。事后回忆起来,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在杭二中的全校演讲。

“好像是冥冥中注定的。”在位于高新区(滨江)的海亮集团大楼里,叶翠微向杭商杂志记者回忆起那段“不告而别”。二中赋予他太多的信任、期盼与眷顾,也带给他不得不做的选择。就在那个演讲的当下,他心里明白,“要离开了”。

关于这次“出走”,他曾在离开之初解释:顺其自然,想要休息一下。杭商杂志记者向叶翠微求证,他淡淡地笑,说,就是这个理由。

58岁让贤在二中是传统。2000年,叶翠微空降杭二中,老校长也在这个年纪把指挥棒交托给了他。此外,从长远看,二中要薪火相传,弦歌不断,需要新鲜血液与思维来领衔。

他是同学们口中的叶大。这个潜藏着大佬气派的“雅号”,折射出他性格中的宽大与深远。

叶翠微是一个逼真的人,追求完美的教育。不管你分数多高,宗旨不正大,品行不谨严,他恨不能推倒重来。当他在教育的路上不能修篱种菊,不能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他就会跟阮籍一样痛哭而返。

叶翠微是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他深谙于己独善其身,于人兼济天下的道理。他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他要求学生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

叶翠微是一个真实的人。真实于内心的自己,真实得像个小孩。他拒绝见分不见人的教育,敢于质问改革开放国家培养的人才都到哪儿去了,又有几人顶天立地。

这样的他,连退场也极具江湖味。

2017年8月22日,简单的新老校长交接后静静离开,叶翠微试图独自消化那些复杂的情绪,让一切看似自然而然。

但显然,过去17年里,他早已成为杭二中的灯塔,紧随着一群追光少年。他没有和同学们说的那句再见,延展出一场漫长的告别。

每次开家长会,叶翠微都会公开自己的手机号。他希望留一个通道,和孩子们走得更近一些。平时,这个号码偶尔会收到学生的高考咨询,家长的教育困惑。但在那段时间,真正成了抒情热线——来自二中学子的短信接连不断,其中有挽留,有感怀,更多的还是不舍。他一一回复,送上前途似锦的祝福。

在网上,同学们对于叶大的集体回忆,拼贴出一个讲格局、知情趣、懂浪漫的大众偶像。在开学典礼上,他总是长话短说,送上别具一格的心灵鸡汤;他的湖北口音,将“饿中”(二中)变成了孩子和家长眼中不可替代的符号;每年高考送考,他都会穿着红T恤,给学生加油;他的办公室里,也经常有学生敲门进去,和他探讨问题;他会和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们谈笑风生,也会对某个看似不起眼的学生,露出熟悉而亲切的笑容,鼓励同学说,“你是这样优秀而上进的孩子”……

在一位执教二中多年的老师眼中,叶校长就像一位围棋高手,对势的把握非常精准。换个说法,就是对于战略问题,比战术问题更重视。让学有所长的孩子,能埋头于自己的兴趣中,发展到极致。

老校长闻乾借一位歌者的旋律相赠叶翠微。闻乾校长在诗中写道:“异乡的跋涉者啊/大木百寻的校园里/留下的脚印/或者端坐冷板凳上的/那一颗跳动不息的心/就是你坚守与创新的幽谷回音/愿独行者无疆/默然相爱/让哲思者无涯/寂静欢喜”。

不舍的情绪与去向的揣测在校外发酵。有电台采访他,找到他曾经的学生们,祝福与感激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越洋而至。

性情使然。直播现场,叶翠微的眼泪没能忍住。“人嘛,无非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人生的一大乐趣。这其中的乐趣在哪里?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叶翠微在杭商杂志与杭州电视台共同举办的TALK分享会第3季《我的美丽事业》上,分享他的心路历程。

98分

当时只道是寻常。

2000年,通过全国公开竞聘从北海调入杭州,叶翠微的选择是浙大附中——其一他有浙大情节,其二那样一个起点,让他更为从容。

之后去了杭二中,却也是众望所归。

一路过关斩将,在选拔中的出色表现,让他成为杭二中新校长的不二人选,这在当时的市教育局上下没有一点杂音。叶翠微感激这份来自杭州的善意与接纳,报以全情投入,用心而为。

2000年10月8日到岗第一天,他精心挑选了一套西服,演讲台上,不惑之年的叶翠微看起来英气勃发,内心是难以抑制的兴奋。

“作为一个校长,你绕过去了,就是一片蓝天;绕不过去,也就没有回头路了。”叶翠微笑称自己是“外来的和尚”,他知道杭二中这本经难念,但压力还是比想象中来得更大一些。

新官上任,摆在他面前的大山有四座:接班,迁校,名校集团化,教育国际化。以高远之心,以勤奋之力,他一座座攀越,其中的起伏跌宕、如履薄冰,皆深藏心底。

外界的注视与自我的期盼,是构成压力的根源。

“从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徐承楠手中接棒,扛不扛得住?要传承他,但不能像他,否则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叶翠微在自我叩问的同时,迎来当年二中的大事——迁址滨江。通透如叶翠微,面对百年老校的迁移,自有不安。“迁校是动风水的。动得好,一顺百顺;动得不好,一名不文。”

当然,他担心的并非堪舆。2001年,二中跨过钱塘江,在滨江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新老校区间的不适应是牵动他心绪的弦音。紧接着,创办国际学校,推进名校集团化,接二连三的,叶翠微做了些在浙江教育界开天辟地的事。

他的精力被二中的快速发展稀释,这四座大山把叶翠微压成了“精”——让他更精致地面对教育——更勤奋,更大气,更认真,更高远,带着大家披荆斩棘。

在那段千头万绪的时光之后,抓住浙江省课程改革,抓住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杭二中的小宇宙被引爆了。

在杭二中的17年,叶翠微推崇“人性教育”,创造了浙江省教育界多个核心记录——考入清华北大人数最多;考入到985、211名校人数最多;在国际奥林匹克赛场上拿到金牌数最多。2017年,迎来高考改革后的首次“新高考”,杭二中共有183位毕业生进入浙大,51位毕业生进入北大、清华,在全省再次位居第一。

和很多光鲜的人一样,叶翠微有膨胀的理由,但他一直谦卑。他对曾经的辉煌不屑一顾,韬光养晦,沉淀的底蕴让他能够清楚地辨乎荣辱之境,内外之分。他觉得自己做得微不足道,羞于启齿,颇有些染上了纤尘,隐隐违背了自己的内心。

在教育的路上满怀激情,他让真正感到骄傲的是,将孩子们的心门打开了。

杭二中有一个建筑制高点,即“二中之巅”。那里视野开阔,可以极目远眺,许多学生常到这里来愉悦心情。同学们在“巅峰”之上随性涂鸦,肆意挥洒,留下年少轻狂的不羁,芳年华月的懵懂,组成最真实的青春纪念册。

当时,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校领导、老师建议把“二中之巅”关闭。开放还是关闭?叶翠微作出决断:开放“二中之巅”,让学生们自由进出、自由写画、自主管理。

几年下来,“二中之巅”成了学生向往的地方,成了二中的精神图腾。“学生上课之后,我会去看看。看他们写了什么。”在“树洞”的两短互诉忠诚,是叶翠微和孩子们的另一种相处方式。

“我们应该让孩子的成长得到自然宣泄。不能扼杀他们,(管理)可以舒缓、激进、舒缓、激进。每个人有每个人成长的自然性。”将这一点投射到教学中,叶翠微觉得,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试错。找到打开心扉的钥匙,让孩子从布朗运动,慢慢走向定向运动。能力定向释放,最终形成生命的绽放。

如果说,一所名校就是一本书,校长就是书之风骨。一直以来,叶翠微孜孜不倦,努力成就着他心目中的丰厚之书,而杭二中的成绩也彰显着他的坚韧与睿智。

作为“全国十大人气校长”,“中国好校长”,叶翠微给自己的二中生涯打98分,“本来我期待最后两分可以拿到的。”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

叶翠微在杭商杂志与杭州电视台共同举办的杭商国际化创新论坛上,与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一起交流教育心得。

行走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常在嘴边的那句“行者无疆”,是叶翠微的人生哲学。从事教育工作的37年,他上下求索,越过西东。

他少年时就表现出了兼具豁达与不羁的才气。这得益于他的家庭。从小在校园中长大,身为老师的父母是他的教育启蒙者。润物无声的文化气息,让他远离功利嘈杂。哪怕到现在,依旧指引他保持一颗单纯的心。自幼的熏陶告诉他,教育应该指向儿童的成长,指向人的发展。

大部分时光都浸润在学堂之中。1977年,18岁下乡,叶翠微暂别学校。3个月后,恢复高考,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叶翠微作为应届生,也在其中。

录取通知书来得突然。他在知青点劳作,公社广播循环播起他的名字:“叶翠微,叶翠微,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得到这个消息,他把锄头一扔,一阵风般冲到了广播站。改变命运的船票——武汉师范学院生物系的录取通知书握在手上,他的心却凉了半截。“读师范我不满意,读生物我也不满意。”

这确实不是学霸叶翠微的选择。浙江大学、武汉医学院、湖北财经学院,他的高考志愿里,并没有武汉师范。父亲希望他做老师,叶翠微违背了,但命运总是阴错阳差。当年,他的分数超过浙江大学录取线22分,杭州以及浙大的情节,就是在这个时候种下。

他如今总说教育是“玩”出来,此论在他身上早有印证。在大学里,他形容自己是“玩霸”,一天到晚地玩。他看小说、看杂志、看电影,参加各种比赛,大大小小的活动都有他的身影。这并不影响叶翠微的成绩排名稳稳留在年级前10%。同学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叶三天”——考前三天看书,叶翠微全部都能拿下。

己所欲,尽施于人。说起来云淡风轻的少年事,已显露出“人性教育”理念的端倪。在之后的校长生涯中,他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生动的“学习场”,将多元的体育元素、艺术元素、文学元素注入校园。

而在成为校长之前,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老师的老师。

22岁大学毕业,没有在学校教过一天书的叶翠微,破格成为了沙市教学研究室的生物教学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培训指导。初出茅庐,他接触的老师往往年长于他,课堂经验丰富于他,其中还包括一批在湖北极具影响力的特级教师。

“实事求是讲,开始不是很习惯。”通常,他需要直接面对领导和前辈,抓业务管理、抓教学质量、提育才思想。“你有没有功力?没有功力就没有话语,没有话语就没有话语权。这对我都是挑战。”他时常自省,下到一线去调研,让他庆幸的是,逢山开路、逢水搭桥的本事一直都在。

13年后,叶翠微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转折——他去了南方,出任北海中学校长,度过了面朝大海,澎湃激情的5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有很多机会升迁,却决心把心力聚焦在学校里。

当时,深圳、珠海、江门都向他抛来橄榄枝,给出的职位皆为教研室负责人。北海以情动人。当地组织部长、人事局长、教委主任三人过茅庐,以最大的诚意邀请他。而叶翠微考虑的是,和其他三市相比,北海处于待开发状,教育处于原生态,对自己的历练更大。

“我作为一个湖北汉子,长在长江边,洪湖畔,这份滋养让我刚毅、果敢,这是荆楚文化。北海是大海情怀。暴风骤雨,我见过;万里晴空,手可知星辰,我也见过。北海给人包容、大气,把自己的心扉打开了。之后到杭州,我感受到了一种江南文化,一种精致文明。”那些劝学育才的日日夜夜,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让他成为了更完整的叶翠微。

在离开北海18年后,知乎上依旧有人惦念他。“经过叶校长的带领,我们学校成了当地最好的,感谢叶校长。”他带给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并未随时间消逝。每次回北海,见到叶翠微,大家还是像明星一样地欢迎。

接下来的故事广为人知。他在杭二中17年,静心于教育,静心于学校。17年固守一地,他没有停下行者的脚步。校内校外,夜以继日,诲人不倦。他常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演讲,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说,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都是回忆。叶翠微很少对人吐露过往,但在海亮教育集团的新办公室里,还是能看出主人对旧时光的珍视。比如书柜中那本生物教学工具书,落款沙市市中小学教学教材研究室,陪伴他一站一站,走了30余年。

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聘任叶翠微先生为教育顾问

遗憾

岁月不重来,终遗憾。叶翠微也有过失之交臂、难偿所愿的惋叹。

他有一个职业愿景:在中国东南西北中走一圈,最终办一所自己心仪的学校。2008年他差一点圆梦。

那一年,北京中学正在筹建,叶翠微受邀出任首任校长,对方给出不亚于院士的引进条件。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对学生、对教师、对家长、对教育的责任感,驱使他留在了杭州。

“其实当年如果我去了北京的话,也许在我现在这个年龄,在做事与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会更加厚重,因为我毕竟回到了中国教育的制高点上了。”采访中,遇到敏感的话题,他反而提高音量,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让故事深刻。

后来他听说,北京中学面向全国招聘了一位校长,办得还不错。

“您后悔没有去北京吗?”杭商杂志记者问。

“当然有后悔。”

“再选一次呢?”

“如果时光倒退十年,那我义无反顾。”他没有迟疑地回答。

可惜没有如果。留下来,杭二中校长的身份,带给他持久的高光时刻。他给自己打98分。还有两分没能拿到。这是他的另一份遗憾。

他说,学生的高端培养,我欠缺着很多东西。我认为给学生真正自由之精神,学术之志趣,还可以再上一个台阶。我感觉到步子迈得不是特别大。我期待二中的学生能够有未来的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中国未来的灵魂式的人物。但是要做到这些,还需要我们有更大气量,让学生能够自由地翱翔,让学生能够高水平学习。我觉得在这点上我是留有遗憾的。

“这里有高考的机制,也有我们体制上的一些(原因),有些能做,有些不能做。”他没道明那些缺失,只是反复提到牵肠挂肚的梦想:让能飞的孩子飞起来,让会飞的孩子飞的更高。他始终坚持一个理:人的成长比成绩重要,人的成人比成功重要。

这些年下来,关于叶翠微离开杭二中的消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传出,其中充斥着捕风捉影、附耳射声的误会。直至2017年终于尘埃落定。

在他的新名片上,职务显示为海亮集团董事,海亮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海亮教育管理集团总裁。他仍然是人们心中的传奇,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他深邃的教育理念与普罗大众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些。

去海亮是对遗憾的弥补。他不屑于眼前的苟且,而在乎诗和远方。他要办一个学校,让孩子有责任,有规矩,有童趣,有自我。

常有人为他的教育理念做总结,看到精彩的文章,他会转发给身边的人。前几日,一位湖北的好友,仙桃一中高中部语文教师颜泽兵为他撰文,颇具深度。文章说,很多学校为了生存,迎合当下,吃着教育的“快餐”,并津津乐道享受“快餐”带来的红利。叶翠微厌恶这种做法,舍本逐末的教育方式让他感到别扭。他最痛恨的是谁创造了剧场效应,他自发独创“玩”教育的武功秘笈。叶校提倡顺着天性,从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培养理性和逻辑,体验“玩”的乐趣,通过在“玩”中学习洞察大千世界,迸发创造灵感,获得更高的生命愉悦。

叶翠微深以为然。“我原来也有很多总结,感觉到还是缺份力度。对我来讲,学生是人,仁者育人。”这恰与海亮教育的思想相得益彰——人皆英才,人人成才。

叶翠微大型公益演讲:“人”的教育从“人”出发,场内座无虚席。

安顿

杭商杂志记者问起59岁的叶翠微,“您现在身份很多,您是海亮集团的总校长,也是湘湖公学的首任校长,还是萧山区人民政府教育顾问。您以后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坐在窗明几净的新办公室里,叶翠微微微抬起头,凝神静思,尔后回答:“还是作为总校长,对海亮教育集团的各成员学校进行引领性管理,尽量让我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成为各个学校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

他对目前的状态感到满意。指着墙头新挂上的合影,他告诉杭商杂志记者,“这是去年11月1日和孩子们照的,这些学生都很优秀。”相片中,他的微笑一如往常般温润,但更热烈。

不唯分数,只唯英才的叶大又回来了。

2018年春节过后,开学第一课,还是叶翠微的“show time”。3月4日,叶翠微在海亮高级中学,和师生们聊起了“一个优秀高中生的成长通道”。他提到“健康≥德行≥成绩”的叶氏定律,希望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成长逻辑,安顿自己的高中生活。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更多的期待接踵而来。钱江之滨、湘湖之畔、杨歧山下,人们开始畅想湘湖公学未来的样子。叶翠微在第一时间发声:“人的完整与完整的人,人的幸福与幸福的人,人的未来与未来的人。这是我们湘湖公学的办学追求。”

湘湖公学依山傍湖,有着中国风的美学意蕴。他觉得,现代学校,不妨远离喧嚣,亲近山水。让孩子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与自然互动。城市的孩子有一个失梦到寻梦的过程,湘湖公学就是要找回人,找回人的未来。

映日荷花别样,孩子们各有各的精彩。他憧憬将小学、初中、高中打通,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让孩子在长线培养中得到精彩绽放。

他与湘湖边的这所学校,还有一个渊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湘湖之定山,创建了有“浙江的晓庄”美誉的湘湖师范。而陶行知先生正是叶翠微的偶像。

叶翠微常提到蔡元培先生、陶行知先生,两位大家早就透露了他的心思,想做真教育,就要做苦行僧,在求得真经的路上经历种种磨难。30多年教育生涯,叶翠微心力憔悴而又温暖幸福,永远走在痛并快乐着的路上,赤胆忠诚。

新身份让他加倍忙碌,每天至少受到3个邀约,多的时候是20个,时间常常以小时分割,排满了。作为教育者,他要正确发声,尽自己微薄之力,尽一个教育人的良知。

杭商杂志记者上一次见到叶翠微就是在年初的杭商国际化创新论坛上。他没有准备PPT和讲稿,大步走到舞台中央,声音因疲惫而显得沙哑,说的都是肺腑之言。当时他说,中国的公办教育好比高铁的一条轨道,需要公平,但这还远远不够。民办教育是高铁的另一条轨道,可以提供更有质量的教育。他期待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将孩子从“之一”变为“唯一”。

“现在嘈杂的东西太多,忽悠也太多,误导了家长。”叶翠微具有说不清的魔力,经过他的点拨,心绪总会平和。他打算把这些年的收获分享给更多人。随着湘湖公学准备就绪,他慢下来,静心写书,将心之所想汇编成集,温故知新,重新出发。

生活中的叶翠微笑容可掬

时至今天,还有很多机会在呼唤叶翠微。他一一回绝,静心于湘湖的山明水秀。

杭商杂志记者最后问他:

——您不打算走了?

——不走了。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他又立刻睁大了他的双眼,向窗外远眺去。

点击下载《行者无疆》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