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喜欢你,从课文开始


发布时间:2020-03-12 09:47:06

点击下载

喜欢你,从课文开始

有些作家是通过课本为人熟知的。比如张晓风。

她的散文,《敬畏生命》《行道树》《我喜欢》,被多种语文教材收入,还屡屡出现在考卷上。相应的,这位台湾女作家的名字,植入了70后、80后的脑海。每每回大陆,都会有读者来“表白”:“喜欢你,就是从一篇课文开始的!”

课文的力量真是无穷啊!近期,更多人的课堂记忆被激活了。

去年,黑龙江卫视制作了文化节目《见字如面》,邀请老戏骨读家书(老戏骨们念一封信,就能秒杀小鲜肉)。其中,金马奖影后归亚蕾念了一封张晓风的信——《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从这封信里,人们读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殷殷关切,更读到了每一位母亲对社会都有的期望:请善待我的孩子。张晓风问道:“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爱的孤意与深情

3月下旬,张晓风携新书《孤意与深情:张晓风散文精选集》来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举行见面会。聊到这篇文章,她依然感触很深,还讲了件趣事儿。

某日,张晓风从阳台朝下望,看见有个头顶微秃的男子,正掏钥匙开门。“他是谁啊?”张晓风一时糊涂了。仔细一瞧,不禁莞尔:啊,不就是我交给世界的那个孩子吗?他已经长大,长成了中年男子。

说到这儿,张晓风表示很欣慰。然后,亲自把《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念了一遍:

鹿小李/拍摄 杜怀一/后期

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饱含的情感。的确,张晓风是容易动情的。谈论儿女,她会动容;追忆往昔,她会动容;面对读者的厚爱,她会动容……以至于两个小时的新书发布会上,纸巾几乎没离过手。

会后,张晓风与『拾贰象岛』记者面对面聊前尘往事,再度哽咽。

我们谈到了父亲。

张晓风的父亲张家闲,出身黄埔军校。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两年后举行“奉安大典”,将孙中山灵柩由北京移葬南京。张家闲从军校学生中脱颖而出,被选去抬棺。这成为他毕生的荣耀。父亲晚年,张晓风推着轮椅带他重游中山陵,物是人非,老人家感慨万千——他已91岁高龄,离开大陆太久了。

1949年底,身为国军少将的张家闲跑到云南,打算前往台湾。不久,云南省主席卢汉率全省军政人员起义。由于妻儿均已移居台湾,他万分焦急,想尽办法离开。最后伪装成烟贩子跑到越南,再辗转渡海,一家人终得团聚。

“到今天我都无法想象,他是怎么度过那些日夜的。”想象着父亲当年在越南的深山老林里跋涉,张晓风的眼眶又红了。

赴台那年张晓风8岁,家中排行老二。“其实相当于老大,因为父亲和前任育有一女,但年龄比我们大得多。”打小,她就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职责。

《孤意与深情》收录了一篇《绿色的书简》,是张晓风大学毕业时写给弟弟妹妹的信。她指出了弟妹们各自的优缺点,鼓励他们认真地生活。有一段话,表达了她对亲情的认知,读来感人:

我们原是一块珍贵的绿宝石,被一双神奇的手凿成了精巧的七颗,又系成了一串儿。弟弟妹妹们,我们真该常常记得,我们是不能分割的一串儿!

讲起来,榜样依然是父亲。

张家闲历尽艰辛来台的举动,让儿女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对家人负责。即便阻隔重重,也要不离不弃。1952年当局实施“精兵政策”,张家闲退役,去“自谋生活”。尽管收入减少,父亲却没一句怨言。这又是对子女的无声教导:要对社会负责。

多年后张晓风致力于环保事业,基本的觉悟,就出自原生家庭的言传身教。“这个世界不止是我们的,也是孩子们的。要对孩子负责,对社会负责。”她说。

在上海建投书局的读者见面会上,张晓风反复强调要“对孩子负责”。

鹿小李/摄

暗夜传灯人

1958年,张晓风考入东吴大学中文系。中文属于冷门专业,应考者寥寥,“班上只有十个学生,真浪费。”她笑言。但小班上课,效果是极好的。

1949年后大量知识分子涌入台湾,分散到各大中小学。他们如同“暗夜传灯人”(杨渡语),传道受业,启蒙了一代青少年。张晓风的“传灯人”,是曾经的西南联大校花张清徽。

“老师是旧式才女,有才华,又用功,她的字我也非常喜欢。她的古诗写得好,情深意切、天然质朴,在她那个时代,能达到这种水平的恐怕不超过十个!”

张清徽还热爱水磨调,对昆曲有研究。1997年辞世时,葬礼上播放的并非哀乐,而是《牡丹亭·惊梦》唱段:“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受张清徽熏陶,张晓风也迷上了戏曲。后来她结识戏剧家俞大纲,交往八年,得到不少指点。1982年,张晓风以白话文改写元代杂剧,推出《看古人扮戏:戏曲故事》一书,广受好评。她也写戏,创作有《画爱》《第五墙》《和氏璧》等。

不当“职业作家”

当然,人们最喜爱的还是张晓风的散文。

从1966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起,她就凝聚起忠实读者。他们读她的文字,度过青春岁月。随着散文一本本出版,张晓风由少女而少妇,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孩子,你慢慢来》《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等文章,也让共同成长的读者感同身受。

无数人的人生,因为张晓风的文字而芬芳。

还有更感人的桥段。张晓风跟岛主讲了一件事:

一位马来西亚华侨曾告诉她,小时候,因当地政策的关系,华人看中文书是种禁忌。为掩人耳目,他将张晓风的书一页页拆下,随身携带,当四周没有外人的时候才偷偷读一点。

“偷读”行为持续了好多年,虽然冒风险,却始终没放弃。在他的心目中,只要能读到张晓风的文章,自己与母国、与故乡的联系就还没被折断。

“有这样的读者,我知足了。”语毕,76岁的张晓风潸然泪下。她又动情了。

待情绪稍微平复,我问她,如何能在数十年的时光里保持创作激情?毕竟,文学性的写作无论在哪里,皆生存不易。她的答案有些出人意料:不当“职业作家”。

大学毕业后,张晓风留校任教,1983年还曾去香港教过半年书。至2006年退休,她一直教书育人。她的文学课、戏剧课非常受欢迎。“不靠写稿为生,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不写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对于流行、对于畅销,就有拒绝的底气。

张晓风有关文字的态度,清晰地表述在一篇散文里,值得细读。因为这其中,也蕴含了她的人生态度。

· End·

采写 / 抱老师

编辑 / 乔如月

视觉 / 徐铭远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每个人都是一件有趣的作品

获取更多文化福利

欢迎添加岛主个人微信

不老斯基【ID:bulaosiji】

往 期 回 顾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

最美证件照|《未来简史》|《美女与野兽》|上海文艺集市

十里河|三点半咖啡馆|朗读亭第四站|美式工业风

见字如面|金刚狼3|永久咖啡馆|瑜老板|博物君

该文章为拾贰象岛island原创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针对侵权行为,拾贰象岛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你就能成为「拾贰象岛」的「岛民」啦!

点击下载《绿色的书简》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