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观后: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发布时间:2020-03-21 09:05:50

点击下载

非常教师微信号:fcjs2014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无问西东》观后

黄耀红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我尚不知此种说法, 更不知其出自清华校歌。

这部百年清华的献礼片,为什么以此为名?

或许,每一种理解,都可以去清华历史里垂询,都可以到百年社会变迁里叩问,都可以在青春回望里印证。

《无问西东》并行铺开了四个不同时空,即21世纪的北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20世纪三十年代的昆明,20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就在时空重构中,我们隐约看到了:代际在此传承,青春在此叠映,因果在此交织,历史与现实在此呼应。

1

张果果的叙事,围绕着职场与工作展开,它所折射的是商业生态下的青春。

奶粉公司的市场竞争,四胞胎成为奶品代言,职场内人心叵测,人际间信任缺失,城市生活的拥堵。

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利益驱动下的成功哲学。

陈鹏、王敏佳与李想,这一代是张果果们的父辈。

这一年代的叙事,围绕着爱情与婚姻展开,折射的是一种政治生态下的青春。那样的年代,飞扬激情与理想,又传递压抑与窒息,甚至陷入迷狂和罪恶。

陈鹏,生于边地村落,是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让他从小就成了孤儿。在清华园求学时,他深爱美丽的中医师王敏佳,在内心将她当作要“照顾一生”的人。然而,当他意外撞见恋人王敏佳与同学李想在一起探讨手臂穴位时,极度的敏感和自尊让他沉默、痛苦、回避,将精力转向核事业的研究之中。

王敏佳,她的纯真与正义都带着特定年代的政治取向。当年,如果不是她给语文老师“徐老师”的妻子写了一封稚嫩而真诚的信,如果不是无端卷入“老师与师母”之间的故事,她又如何能痛彻心扉地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真实的社会?什么是真诚的人生?

“徐老师”和“淑芳”之间的婚姻显然也打上了特定年代的烙印。对“徐老师”来说,那是一段感情已死的婚姻;而在“淑芳”那里,那里充满了男人的食言和负恩。或许是大环境使然,他们并不曾离婚。妻子每天以“热暴力”对付丈夫,而丈夫又每天以“冷暴力”相对。这一桩见不到“人性”的婚姻,窒息着两个人的青春,既无法尊重身体,亦无法尊重灵魂。王敏佳的信,成为“淑芳”强力反弹的诱因。这个完全失去人的尊严的女子,由书信上“一逗到底、结尾三个感叹号”的细节,找到了写信人王敏佳,并诬告她勾引老师。

王敏佳的人生,由此改变。一个时代的世态人情,由此撕开了一个裂口。露天电影开场之前,人们以“破鞋”“不要脸”之类的污名表达各自的道德优越感,更以混乱中的拳打、脚踢、毁容等人性之恶来强化这种优越感,而最令人不寒而颤的尚不在此,而是当王敏佳被殴致“死”、倒在血泊中的时候,现场还响起了一个声音:今晚的电影还放不放?

人性中凶恶,残忍,冷膜都在这里裸呈,人性的懦弱与自私也在曝光。信是王敏佳与李想共同写的,但关键时刻,王敏佳只承认是她一人所为。反讽的是,李想因为怕失去支边的名额,并未站出来保护王敏佳。电影里,一边是王敏佳正被群众凌辱殴打,一边则是李想在群众面前顶着英雄的光环。近在咫尺的镜头里,充满人性的审思。

然而,爱情的表达也在这里得以升华。当陈鹏赶到批斗现场的时候,整个会场只有王敏佳孤零零的血泊之身。他内心的伤悲足以化作倾盆暴雨。就在他挖好坟地、准备埋葬王敏佳的时候,源自生命的爱情在暴雨里“起死回生”。王敏佳并没有在众怒里死去,她在雨水中清醒。在人生的最低谷,陈鹏用他朴素而充满力量的告白,表达了世间最美的爱情:“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写了一段爱情,也写了一桩婚姻,它们,最终都面对着生与死的终极之问。

“徐老师”与淑芳之间的婚姻,最终以“淑芳”跳井而终。他们的婚姻,本身就是一口深“井”。“徐老师”最后在井口呼喊的几声“淑芳”,是出于对死亡的惊惧,抑或是死亡忽而融化了坚冰?

在这一段叙事里,有几个关乎“西东”的细节值得回味。

陈鹏学的物理科学,而王敏佳学的是中医。当王敏佳请陈鹏解释“核”时,这个清华理工男竞然拉着恋人的手,在校园里疯狂地跑了一圈,再给出如此解释:核,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知识谱系,无问西东;知识理解,亦然。

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叙事,围绕救亡展开,它所折射的是教育生态下的青春。

富家子弟沈光耀是这一部分的主角。影片成功地将人们带入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作为清华献礼的教育主题,在这里尤其被彰显。教育是如何影响个体人生,是如何改变民族命运,又是如何孕育生命美好的?这一切,都折射在沈光耀的青春故事里。他出身于“五代三将”之家,自幼秉承严格而纯正的家风、家教。母亲千里迢迢赶到联大来,甚至让他下跪保证:以后当以读书为重,不再参军入伍。然而,在那个“无法安放平静书桌”的时代,在日机疯狂炸毁城市与村庄的中国,沈光耀最终不得不违背母亲的意愿,加入到战时空军的行列。

青春的改变里,总能听见教育的回声。太多的细节,都在显示无问西东的“教育影响”。

沈光耀对家训刻骨铭心,同时,耳边也会响起来自西方的战机军官的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镜头组接。在西南联大的铁皮屋教室里,讲授中国传统典籍的老教授刚刚下课,一位金光碧眼的女教师又热情入场。那是“无问西东”的课程。

西东,其实不一定是指观念、文化与地理方位,它也可能是指一切形而下的计较。在教育的辞典里,无问西东就是把握了根柢的大格局。

于是,我们看到,在西南联大,教室里所讨论的问题,延伸到防空洞里;生物标本说明,移在山间继续;小提琴演奏,在郊外的树林里响起;暴雨倾盆下,学生依然在老师带领下跑步如常……

当雨声太大,影响学生听课时,物理教授忽而停下来,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科学与诗意,这是不是教育取向上的“无问西东”?

那个下肢残损的外国传教士,就在战机轰炸过的虚墟上,他领着孩子们唱歌,让他们以歌声去驱散黑暗与饥饿。

那是教育里所不可缺的、美得令人心痛的心灵力量。

美,关乎人性,无问西东。

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叙事,围绕着启蒙展开,它所折射的是文化生态下的青春。

这部分故事的主角是吴岭澜。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思想启蒙的时代。那种时代青春里,充满着人生意义的思索。

泰戈尔访华是一个时代的思想芳华吧。留学英伦的徐志摩、林徽因与来自东方印度的大诗人同台,那是不是一次思想格局里的“无问西东”?

吴岭澜当年的国文与英文极棒,而实科不及格。但他听到别人说实科更能实现价值时,他想转系。于是,有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那段关于“真实”的启迪。

他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就这样,吴岭澜懂从梅校长那里懂得了何为真实,又从泰戈尔的演讲里,懂得了何为家国与文化?

泰戈尔说: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自己的民族里拿出来,是你们给这新世纪的敬意?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吗?……

吴岭澜终于没有坚持转系,他做了最好的自己,他成了三十年代西南联大里那个拎着鸟笼躲空袭的教授,也成了影响沈光耀那一代人的人。

教育之于生命的影响,就是如此神奇。

4

《无问西东》所呈现的四个时代,背后都是水木清华的百年底色,是教育的不绝弦歌与青春的永恒旋律。

所有的时空与故事,都在彰显一个核心,那就是“影响”。

教育的影响,发生在青春之间。

梅贻琦、泰戈尔对于吴岭澜的影响如此,战机军官、吴岭澜对于沈光耀的影响如此,张果果父母对张果果的影响亦如此,张果果对于四胞胎的影响也将如此。

教育的影响,发生在代际之间。

三十年代,飞行员沈光耀于战斗间隙将食品空投给山区的饥民。在那些饥饿的孩子中间,就有陈鹏的身影。他是陈鹏心中的“晃晃叔叔”。

教育的影响,也发生在同学之间。

李想对王敏佳一直怀着不能释怀的愧疚。他以为当年王敏佳死了,在山间的假坟面前,陈鹏没有告诉他真相,而以一句话,叩响他的人性。他说,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要他从此善待他人。李想,记下了,也懂得了。多年后,他与同事在西北边疆考察,遇到了暴风雪。他将生的机会给了战友,而自己壮烈牺牲。陈鹏对他说的那一句话,也是他告别这个世界时所说的。

李想的战友,不是别人,正是张果果的父母。两个年代的叙事,就如此神奇地组织到了一起。

教育,就是给生命以影响。对于生命的思索,也贯穿影片始终。

电影一开始就有婴儿降生的镜头,并有一个画外音:“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至此,我们再来回看这个影片之名的深意。

我想,无问西东,是一种眼光,不分异己畛域,方可海纳百川;

无问西东,也是一种格局,不为左右所羁,方可独步天下;

无问西东,更是一种气象,不为时空所囿,方可找到真实……

《无问西东》打通并重建时空的叙事方式,相对于《芳华》似的传统叙事,其层次更丰富,内蕴更厚重,抵达更深刻。无论是叙述的时代还是影片的结构,都令我想起雅斯贝尔斯那个关于教育的隐喻: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点击下载《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