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鼓励、全民畅饮,一起回到那个诗酒趁年华的宋朝


发布时间:2020-03-22 23:40:03

点击下载

1776年,纽约州埃尔姆斯福一家用鸡尾羽毛作装饰的酒馆里来了一群军官,嚷嚷着买酒喝,侍者贝特西看着各种即将卖完的酒,灵机一动,把所有剩酒统统倒在一个大容器里,并用一根公鸡羽毛把酒搅匀端出来奉客。

军官们看不出酒的成色,也品不出酒的味道,便问贝特西这是什么酒?贝特西随口答道:“这是鸡尾酒”。一位军官听后,高兴地举杯祝酒,还喊了一声:“鸡尾酒万岁”,据说这便是鸡尾酒的起源。

比之早大约七百年的宋朝元丰五年,被贬黄州的苏轼在城外得到一块荒地,并建起了三间草屋,虽然日子清贫,但苏轼风雅不减,房屋建成之日,适逢大雪,苏轼便把草屋四壁全部绘上白雪,取名为“雪堂”。

当时的苏大才子名满天下,这样一位名人到此,惊动了当地人,于是官员、名士甚至寻常老百姓无不慕名而来一睹偶像真容,求字求画者更是络绎不绝,来人常携酒一坛,以飨东坡。

苏轼曾自言平生有三不如人,其中之一便是喝酒,少年望见酒盏而醉,后期经过锻炼,能“三蕉叶”矣(能喝三杯,杯浅如芭蕉叶),其《书<东皋子传>后》自述:“余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

说自己每天喝酒,但也只能喝半斤,天下不能喝酒的人,没有在我之下的,酒量如此小,别人送的各种酒又很多,剩的酒也多,苏轼舍不得倒掉,很伤脑筋,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把各种酒倒进一个大缸里,盖上盖子,封上黄泥,置于“雪堂”之中。

苏轼将这一缸混合酒命名为“雪堂义樽”,来客或自己想喝,便从里面舀酒,应该说这才是最早的鸡尾酒,至于味道如何,据说苏轼一位朋友喝完此酒后,禁不住涕泪长流,对“雪堂义樽”念念不忘,甚至想借鉴到制墨领域发扬光大,足见苏轼的“鸡尾酒”还是很成功的。

虽然酒量小,苏轼酒瘾却很大,但追求的不是自娱,言:“见客举杯徐引,则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雪堂义樽”聚合之后再平分、集众美以为善,不善饮酒的苏轼创造出这样一种酒,不得不说是一种智慧。

其实文章诗词驰骋天下的苏轼对酒也颇有研究,比如他写过一篇《东坡酒经》,里面详细介绍了制曲酿酒的工艺,苏轼的这些关于酒的故事,也代表了他所在的那个朝代的酒文化——一个全民好宴饮,酒气弥漫的宋朝。

说起好酒,宋人对酒的热爱程度可能高于任何一个朝代,宋朱肱写到:“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秩,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

可以这样说,喝酒贯穿于宋朝的各个阶层,开国皇帝赵匡胤下朝后经常参加或攒酒局,还常常控制不住喝多,喝多后还后悔,说:“朕每日宴会,承欢致醉,经宿未尝不自悔也”。最典型的是《水浒传》,一百二十回中有一百零四回关于酒的描写,一百单八将豪饮,无酒不英雄成为一个显著标签。

我们知道酿酒的原材料是粮食,如果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用粮食酿酒太奢侈,也不可能有发达的酒业。另外,喝酒能制造兴奋、释放情绪,对社会管控愈严的朝代,大都不提倡饮酒,比如周公发布《酒诰》:“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西汉前期则实行“禁群饮”制度。

但宋朝例外,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大大刺激了酒业的发展。另外,宋朝的“榷酒酤”政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对酒实行专卖政策,酒业收归中央,设立官监酒务、特许酒务和买扑坊场,由此出现了有酿酒权的“正店”和无酿酒权,只能从正店批发的“脚店”。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便数,其余皆为脚店”。政府则根据市场需求定批发价,并规定正店销售范围,形成区域垄断,最终从各店营业收入中抽取税收,这项政策对国家财政产生了重大影响,酒税甚至占到了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在太平盛世,物阜民丰的宋朝人有理由沉醉不知归处。

虽然宋朝的酒水专卖政策非常严格,售卖私酒会被判刑,但民间卖私酒的小酒馆还是很多,比如武松在阳谷县近郊的小酒馆里喝的酒就是私酿,里面的店家说:“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村酒肯定是私酿。

当然,宋朝政府对此也网开一面,首先,小酒馆太多,管不过来,屡禁不止。其次,宋朝大部分统治者对社会管制相对宽容,农民婚丧嫁娶、小店卖点私酒影响不了整个酒业,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

由此,宋朝酒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清明上河图》里酒楼、酒旗随处可见,还有一家气派的“孙羊正店”,京城大酒店装饰精美,近二十四小时营业,记录南宋都城繁华的《武林旧事》收录了中和楼、太和楼、和丰楼、春风楼等众多驰名酒楼的名单,至于寻常酒家,更是数不胜数,正如陈允平在《春游曲》写道:“都人欢呼去踏青,马如游龙车如水,三三两两争买花,青楼酒旗三百家”。

不仅都市大酒楼众多,村野乡居也是小店林立,《水浒传》里,鲁智深在五台山附近小镇吃酒,从这家起身出来,便连走了三五家酒店,后来在杏花深处、市梢尽头找到一家小酒店,有诗形容:“傍村酒肆已多年,斜插桑麻古道边。白板凳铺宾客坐,须篱笆用棘荆编。破瓮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布青帘。更有一般堪笑处,牛屎泥墙画酒仙”。形象展现了宋代乡村“处处村旗有浊醪”的景况。

由于宋代官私酒楼都自己酿酒,谁家的酒味道好,名头响,就能迅速占领市场,因而各大酒店都大打广告,每当新酒上市,点检所(主管酒库的机构)会选择日子(一般在九月初)开沽评酒,各个酒库会带上精心挑选的样酒,前往州府教场“点呈”。

当天,各酒楼都搭起彩楼欢门,并且安排盛大的队伍送酒,雇佣“社队鼓乐,杂剧百社诸艺”,一路上吹拉弹唱、热闹非凡,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库妓”,这些浓妆艳抹、服饰艳丽的美女骑在绣鞍宝勒的马上,引得“浮浪闲客,随逐于后”,风流少年沿途劝酒,游人随处品尝,追欢买笑,倍于常时。

有如此酒风的浸润,大宋臣民也在酒酣微醺间享受着那段闲适风雅的岁月,北宋名士石延年,当时文学家石介把他的诗、欧阳修的文、杜默的歌称为“三豪”,此人才华过人,但性情狷介、嗜酒如命,堪称“酒怪”。

他别出心裁地创造了许多怪诞的饮酒方式,比如蓬乱着头发、赤脚带着枷锁饮酒,谓之“囚饮”;在树上饮酒,叫作“巢饮”;用稻麦秆束身,伸出头来与人对饮,称作“鳖饮”;夜晚不点灯,与客摸黑而饮,说是“鬼饮”;饮酒时一会儿跳到树上,一会儿又跳到地上,说这是“鹤饮”。

在其宫署后有一个庙庵,石延年常常躺在那里,醉饮终日,给庵起名为“扪虱庵”,大有魏晋名士洒脱任诞之风。仁宗即位后,爱其才华,对近臣说希望他少喝点酒,石延年知道后,不再饮酒,哪知却得了毛病,不满五十岁便一命呜呼,爱酒至死,也为其一生增添了悲壮浪漫的色彩。

诗酒趁年华、功名万里外,宋代的酒留下了太多故事,宋人也曾在杯盏间体味着那段太平盛世的美好,直至公元1279年,元将张弘范扫平闽粤、马踏崖山,覆南宋流亡政权于汪洋大海之中,十万南宋军民,不愿被奴役,纷纷蹈海自尽,曾浮于美酒之上的大宋王朝在花气酒气中湮灭于历史长河。

皇图霸业、灰飞烟灭!繁华几许、付诸东流!

点击下载《有一种风雅趁年华》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