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


发布时间:2020-03-26 17:07:12

点击下载

Marginal Note Vol.6

身份的焦虑

最早接触到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是因为TED演讲,这个人的思维方式让我感到很有趣,便买了几本书开始读。其涉猎之杂固然令人叹为观止,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将众多人文历史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自己对于日常社会乃至你我存在的思考之上的这份独特的思考能力。

在读过的这许多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的并不是他讲述自己爱情经历的《爱情笔记》(Essays in Love)或是小说《亲吻与诉说》(Kiss & Tell),而是那本书名听起来似乎并没那么有趣的《身份的焦虑》(Status Anxiety)。也许是因为相比爱情,你我对于身份的关注是无时无刻不曾停止的,而在这个物质世界中,能够寻找到一个足够精准的座标以定位自己,恐怕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这份因为身份与期望之间失去平衡所导致的焦虑,便成了一个对你我平日幸福感影响最为强力的因素。

波顿将全书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谈产生身份焦虑的原因,另一部分则谈论平复这种心灵焦虑的办法。在探索焦虑产生的根源时,他探入了我们对于身份如此珍视背后的真实原因:在身份的表面之下,隐藏着我们最根本的心理需求:被他人所“爱”。当我们能够感受到来自亲人、朋友、爱人的爱时,我们的心灵便是自足的,而当我们感到自己不受重视时,便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期望与自身地位之间的失衡,这种失衡便会导致焦虑的产生,并进一步迫使我们作出改变,以重新赢得这份爱。

然而很多时候,决定我们自身处境的,往往有很多因素,并非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个人的天资、运气、打工者的雇主盈利能力、乃至全球经济的走势,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但现代社会却始终在告诉我们:“只要你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人们在笃信成功学的同时,也在反方向默认了关于失败的一些评断标准:“失败了,如果不是能力不够、便是不够努力。”这一态度又进一步加剧了现代人的身份焦虑,让他们将许多自身努力之外的因素对自己生活的影响,统统归结为内因,进而产生不属于他们的负罪感。

这种负罪感的产生,其根源在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不甚清楚。在你我无法从自己既有的生活目标中获取前进的动力以及判断自身价值的标准时,便会将对自己身份的判断工作交到他人的手中,并为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而感到分外烦恼。

为了自这种身份焦虑中解脱出来,波顿提出了五条建议或者说五种做法。人们可以求助于哲学,在哲学的慰藉中跳出日常生活的视角,从古希腊哲人的思考方式中汲取营养,不再将世俗的得失当作自己心灵天平的砝码,而是寻找一种对世界万物更加智慧的关照视角进而反观自身。艺术则是一种更为有趣的媒介,我们经常能够在其中看到不同于现代社会已经完成构建的社会地位高低与人物道德、智慧、能力等品质优劣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小说中,完成惊人挑战的,往往是出身平凡的人,而富甲一方的成功人士,则往往扮演着的反派角色。

政治则是另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现代社会对社会阶层与人类品质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你我身份焦虑的产生源头,但在过往年代,各个阶层之间往往相对闭塞,流动性不强。即使生活在下层的人并不会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太多麻雀变凤凰的例子,而是可以安于自己虽然不够富庶,却相对平稳的生活。现代生活对这一阶层固化状态的打破与其许诺的美国梦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份焦虑的根源所在。

宗教对于死亡的处理、对于社群的强化、乃至对肉体与精神之间的两份,都在无形中削弱了底层人民自身的身份焦虑,而现代社会对于科学的崇拜则在某种意义上弱化了宗教曾经给予底层人民的慰藉作用。波顿的目的并非让我们去寻找宗教的宽慰,但他确实指出了现代社会中身份焦虑与心灵荒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至于我们是否应当如其所言去追求一种波西米亚(Bohemianism)式的生活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意识到现代社会在为我们带来无数机会的同时,也同时在默不作声地抹去我们能够让心灵得以短暂栖居的一个个安静的角落。在追寻成功的路上,也许我们也应当放下对于自身地位的焦虑,想一想是否在盲目前行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真正目标呢?

点击下载《身份的焦虑》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