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初见/我送你离开


发布时间:2020-03-26 20:50:07

点击下载

——《国风·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关于这首诗具体的创作背景,《毛诗序》记载是“《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是卫庄姜于卫桓公死后送桓公之妇大归于薛地的诗。《郑笺》详解之曰:“郑笺详解之曰:“庄姜无子,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庄公薨,完立,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之于野,作诗见己志。”《左传》也有记载:“……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卫庄公娶齐庄公的女儿为夫人,她就是庄姜。庄姜生得很美丽,但没有儿子。卫庄公又另娶了陈侯之女厉妫,陪嫁的妹妹叫戴妫,戴妫生的儿子名叫公子完。作为正妻的庄姜把公子完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公子完后来被立为太子。卫庄公另有一个宠妾,也生了个儿子,叫州吁。州吁好武,骄奢淫逸,卫庄公却很宠爱这个儿子。卫庄公去世后,作为太子的公子完即位,就是卫桓公。在卫桓公即位后的第十六年,他的弟弟州吁终于按耐不住,杀了桓公取而代之。

戴妫是陈国人,其子卫桓公被弑,因此而离开卫国,从此回到陈国,这叫做“大归”。大归,就是一去不再返回。“卫庄姜送归妾”讲的正是这件事。

宋人朱熹认为庄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他认为收在《邶风》中开篇五首诗是庄姜所做(说法不一),但最无异议的是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名篇——《燕燕》。顺着这个解释来读:

第一章,燕:燕子。于飞:在飞翔。差池:指“双岐如剪”的燕尾。之子:指戴妫。这一章是说:燕子啊,飞来飞去,尾巴像参差不齐的剪刀。我这妹妹啊就要回娘家了,我把她远远送到了荒郊。渐行渐远望不到,涕泣如雨泪沾裳。

第二章,颉:是鸟飞向上。颃:是鸟飞向下。将:送也。

第三章节:上下其音,指燕子飞上飞下地叫着。送于南,因陈在卫的南边。这两章与第一章意思大体相似,都是描绘送别时的情景。用燕子起兴,是别具匠心的。燕子这种候鸟,常被人们当做感情的寄托物。那春来秋去的燕子,不正像那来而复归的娣妾吗?“我”久久地伫立在山岗上,想到昔日的手足情谊,想到一同度过的荣辱忧患,生离死别,怎不令人“泣涕如雨”!这既是为戴妫洒下惜别泪,也是想到自己同样不幸的命运而洒下的辛酸泪。

此诗前三章反复咏唱,渲染依依不舍之离情别绪,“远送于野”“远于将之”“远送于南”,送了一程又一程。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被送者渐渐远去,送着仍在企踵遥望。

第四章,仲氏,是戴妫的字。任:信任。塞:秉性诚实。渊:用心深长。温:和气。惠:柔顺。淑:和善。慎:谨慎。先君:指死去庄公。勗:勉励的意思。寡人:寡德之人,是庄姜的谦称。大意是,戴妫是那样值得信任的一个人啊,性情贤惠又温顺,仪行美好又谨慎,临别之时,还叮嘱我勿忘先君。这里,追念戴妫的美德,感其情重,更加深了依依不舍之情。古来写送别的诗何止千万,然而写得这样缠绵悱恻,委婉动人的,却不多见。此诗出于三千多年前一位女子之手,见其才情,更见其深情。由此可见,《燕燕》一诗被封为“万古送别之祖”毫不为过。

扬之水说,《燕燕》之叙事,也有一个虚与实的问题。其实,何止《燕燕》,《邶风》里面,甚至整部诗经都有一个虚与实的问题。何谓虚?何谓实?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侧面为实,正面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在此基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这里说的是诗,也是人生。

后代许多有关送别的诗词,都有此诗的影子,比如,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首词中,词人引用了大量古人离别的故事。词的上阙就列举了三悲鸟:鹈鴂、鹧鸪、杜鹃,以啼鸟相呼应,描写暮春的凄厉暮色;;又有三离妇:王昭君、陈皇后和庄姜。词的下阙则列举了李陵、荆轲的英雄故事,铺叙古代种种人间离情别恨,借送别族弟,抒发美人不遇、英雄名裂、壮士难酬的义愤。全词笔力雄健,沉郁苍凉。

江淹《别赋》中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离别诗中,人们将深藏于内心的真情升华、外化,告别从而成为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种仪式。历史上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离别诗,表现手法也各不一。有表达离别之愁的,如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也有表达诗人豁达胸襟和豪放气度的,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水在诗人的笔下被人格化了,写出了无限的爱意,自然也就有了一种畅游于山水之间的飘逸和潇洒。

对《燕燕》后来还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如《列女传•母仪》篇曰此为定姜送守寡的儿媳妇归国,王质《诗总闻》认为是卫君送女弟去适国,又或曰这是咏薛女事(魏源),又或曰“恐系卫女嫁于南国,而其兄送之之诗”。更有当代的所谓美女作家,更是当爱情诗来解读,认为是一位身份不可考的卫君写给情人的赠别诗,其理由是“庄姜夸赞戴妫贤良已经很奇怪了,哪有女人会如此诚挚地夸赞自己的情敌?送别时竟还要姐妹情深依依不舍……”这种解诗的态度疑似是受《甄嬛传》影响。

《燕燕》的惜别之情,出现在妻妾之间是不是不太可能不应是这首诗探讨的重点,若仅以审美的心态来欣赏这首曾使王士禛“枨触欲涕”的万古送别佳作。其抒情之深婉沉痛,也令人敬意顿生。这也是《燕燕》一诗别有境界的地方。扬之水也说,此一章“见性情,见境界,见一真挚诚笃而不拘拘于尔汝之私的和厚胸次”(《诗经别裁》)。全诗复沓质实,却把诗人对刚刚经历过的那场人伦大变(即弑其君完)的一种气愤,以及对戴妫丧子大归的处境的深切悲怀,写得感天动地。

读到“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一句,就不能不令人想起晏小山的《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此情此景,景同心同。只是较之“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多了些刻意的工巧,而真情,最怕过度雕琢。明代陈舜百说:“‘燕燕’二语,深婉可诵,后人多许咏燕诗,无有能及者。”不可及处,正在于兴中带比,以乐景反衬哀情,故而“深婉可诵”。(《读诗臆补》)我是相当赞同的。

又有人质疑,姜氏身为夫人,“送归妾”是“越礼”之事,但是,因为姜氏所抚养教育的桓公是戴妫所生,二人相友善,如今,庄公已不在世,桓公又被弑,弑君篡国的贼子尚未得到讨伐,所以,姜氏“送归妾”貌似“越礼”,而实际上则符合仁义。为“送归妾”而做此诗,其中含有同为桓公被弑而悲伤之意,又有代庄公肯定戴妫之意,不仅合情,而且合理。

金庸的小说里写过很多告别的场面,来录一段:

小昭说道:“公子,这里有波斯治伤的灵药,请你替殷姑娘敷治。”说着用波斯语吩咐了几句。功德王取出一瓶膏药,交给张无忌。

小昭又道:‘我命人送各位回归中土,咱们就此别过。小昭身在波斯,日日祝公子福体康宁,诸事顺遂。’说着声音又哽咽了。

张无忌道:‘你身居虎狼之域,一切小心。’

小昭点了点头,吩咐下属备船。谢逊、殷离、赵敏、周芷若等等一一过船。小昭将屠龙刀和倚天剑都交了给张无忌,凄然一笑,举手作别。

张无忌不知说甚么话好,呆立片刻,跃入对船。只听得小昭所乘的大舰上号角声呜呜响起,两船一齐扬帆,渐离渐远。

但见小昭悄立船头,怔怔向张无忌的座船望着。两人之间的海面越拉越广,终于小昭的座舰成为一个黑点,终于海上一片漆黑,长风掠帆,犹带呜咽之声。”(《神雕侠侣》)

“……海上一片漆黑,长风掠帆,犹带呜咽之声。”生离如此,死别亦如此。少年时读到这些场景总会掩面落泪,如今,经历过生离死别才更理解,“呜咽”是哭出来,而“犹带呜咽”,是生命之轻,是哭不出来的部分。告别的意义有时候几乎等同于死亡,“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兴许唯有“向死而生”才能让生之光芒更耀眼。“同胞姊妹有如是可敬的人物,送之非哭不可。后人写销魂、写断肠,总觉得是夸大、是空虚。”(顾随语)

从“燕燕于飞”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从“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到“他日春燕归来,身何在”……告别的歌唱了几千年,而离愁未减,只因“告别”是活着必须的奢侈。

《送可以之兰溪》

张执浩

我们都有颠沛之苦:头朝上,脚朝下,来回扯。

我们都擅长

在冬天生火,在夏天继续生火

孤独的时候剪指甲。你瞧,这里有一朵兰花

长到璀璨时,她就成了罂粟

长到失语时,她就意味着

这个世界的确需要一副毒药

点击下载《诗经别裁》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