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8 23:57:34

点击下载

作者:周伟文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1~2012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1~2012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试读:

总序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实施《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第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年。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河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开门红。其中,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完成24000亿元,增长11%左右,全部财政收入3000亿元左右,增长24.5%;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634.5亿斤,实现“八连增”;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工业完成技改投资42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高速公路新增449公里,农村公路新改建5900公里,铁路营运里程突破5400公里;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土地承包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5%;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加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6%;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决心。

2012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河北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激发了全省人民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我省内环京津,外沿渤海,区位优势全国独有;国务院批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冀中南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新的一年中,我省已踏上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伟大征程,面对全国独有的区位优势和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我们应抢先一步,在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顺势而为、真抓实干,群策群力谋发展,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周密的工作部署,投身到“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建设中去,把万丈豪情变成具体行动,争取早日将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办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认真落实“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的办院方针,构建“理论武装、服务决策、繁荣发展”三位一体工作新格局,围绕服务河北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举办了“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研讨会”、“加快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建设研讨会”、“河北省季度、年度经济形势分析会”等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开展了多项重大重点课题研究。在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科研人员的综合调研探讨,形成了《2011~2012年河北发展蓝皮书》五卷本,即《2011~2012年河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2012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2012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2012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年河北人才发展报告》。《2011~2012年河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年河北在全国经济恢复进程中的总体表现,一是经济增长完成预定目标,增长速度略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复苏步伐处于全国第三集团。二是“爬陡坡”中的“溜车”现象已被及时制止,目前正呈现平稳并较为合理的上升态势。三是工业经济结构转型的“苗头”显现,与投资增速配合得较为理想。四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投资增长摆脱了“冲高回落”的走势,步入了一个合理增长的区间。五是消费仍然疲软,与全国水平大体相当。六是“出口、利用外资”的增长成为2011年经济数据的亮点。七是重点区域发展加快,城市建设继续提速。从总体上看,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有:一是欧债危机、美国货币政策走向与“中国式”债务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二是“钱、地、人、电”等生产要素制约的影响。三是由于我国货币政策被迫放松导致的物价继续上涨带来的影响。四是节能减排的压力显现。五是全国各地在优化投资环境中的新动向。从2012年看,我省需要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抓好以县城建设、城市新区与设区市“三年上水平”为主的城镇建设,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强劲支撑。二是抓好大的区域增长极的布局和层次提升。三是抓好一批民生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促进高端产业投资及消费的增长。四是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确保经济结构转型扩大“战果”。五是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设立“省级综合改革配套示范区”。六是毫不放松抓好节能减排,引导企业走上生态环保之路。七是破解要素制约,保障经济发展顺利平稳。《2011~2012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年,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省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消费全面增长、农产品市场更加活跃,农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奠定了坚实基础。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91.3亿元,增长4.0%,增速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8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29元,增长21.5%,增速加快8.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558元,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49.4%,成为支撑农民增收的第一因素;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同比增长28.7%,增速提高13.8个百分点,达到历史较高水平。但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很大。展望2012年,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将更多地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农产品价格走势的综合影响,预计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继续保持平稳、农民收入增幅呈现回落、农民基本消费增速加快,如果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外部冲击,我省农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将呈现“双降”态势。《2011~2012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河北省在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开始将社会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提升河北整体发展质量的重心,开始从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为中心的社会建设向制度化社会建设的阶段转变。公共财政对民生投入呈现六年连续增长的态势;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共基础服务逐步向城乡均等化方向发展;社会收入分配在地区、行业之间的差别有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市的繁荣和宜居程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居民生活方式更加多样、社会心态更加稳定。社会管理领域方面,各级政府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改变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方式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动力,社会运行基本有序、社会基本稳定。与此同时,也还存在着影响河北省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一些关键问题,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府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控制的思维模式还基本没有改变;“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以社会建设为辅助”的发展模式还基本没有改变;“干部围着考核转、考核围着经济、政治硬指标转”的工作模式还基本没有改变。为此,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把转变思维模式、发展模式、工作模式作为重中之重,把满足群众全方位的利益需求作为社会建设的关键着力点,把行政管理从静态到动态、从管制到服务、从国家到社会良性的转变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2011~2012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年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理念厘清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确立了我省五大文化品牌。三是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巨大成效,项目建设市场化机制初具雏型。四是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为彰显燕赵文化独特魅力、吸引外部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展演和各具特色的节会活动,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与判断为:一是文化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对我省经济“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二是“六中全会”效应开始体现,新一轮文化产业投资热潮到来,民资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步伐明显加快。三是文化消费支出增长跃居第一,成为拉动我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主力。四是依托对外招商引资和资源特色,文化产业增长点的培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了一批新的文化发展亮点。五是“城市建设三年上水平”强力推进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增添强大的动力。六是我省文化产业整体上处于价值链末端,“内容”、“创意”与“品牌”三大法宝仍然没有掌握在手中。七是产业政策、产业发展保障机制和发展环境还不完善。新形势下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一是借助“六中全会”的“东风”,加快推进“发展文化产业”全社会层面的动员工作。二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配套和市场配套。三是借助“城市新区”建设的机遇集聚文化产业。四是创新文化产业品牌的培育开发机制,着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五是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努力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文化企业的孵化器和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六是积极推动大型企业向文化产业进军和转型,鼓励其当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锋”和“示范”。七是推动区域间文化产业对接、联动和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011年河北人才发展总报告》指出:2011年河北省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落实,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队伍得到更好发展。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进而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今后时期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人才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全省人才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增长速度达6.23%;区域人才格局出现新的变化,各设区市人才数量、指数排序略有不同;高校人才培养数量不断增加;人才开发投入不断加大;八大人才工程进展顺利。省第八次党代会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才工作面临六大主要任务,即加快推进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人才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与文化强省建设相适应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更好担当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重任的党政干部队伍建设。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目标,努力开创人才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为此需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推进人才发展转型;按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深化改革开放要求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按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加快社会建设要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展新型人才公共服务;按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求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2011~2012年河北发展蓝皮书》是以2011~2012年河北省经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为分析预测对象,以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公共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研究重点,以科学、翔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为基础,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全省2011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及时总结了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经验,客观预测2012年以及“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势,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当前,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征途中,我们企盼《河北发展蓝皮书》能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为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讯。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和中共河北省委的要求,紧紧围绕我省八次党代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路,加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和普及,深入落实“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总体要求,力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思想保证、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周文夫2012年1月

序言

杨思远

2011年,是社会管理与创新之年。新年伊始,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重点工作等进行了科学地分析和精辟地阐述。这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对社会管理认识的新突破,是党和国家工作战略的重要发展和创新。

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的《2011~2012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正是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主题,对我省社会建设与管理进行的全景式分析与预测。我们期望通过这本书更好地总结一年来的成就与经验,更科学地谋划未来的思路与举措。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追求,也是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有赖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更有赖于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但在当今时代,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社会和谐,安居乐业,仍然是人们的现实追求。一年来,河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促进发展中更多更具体地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促进教育均等化,发展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成就斐然,亮点纷呈。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同样有不凡的作为和骄人的成绩。燕赵大地经济腾飞,社会稳定,幸福指数日渐提高。

但是,社会和科学一样,都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进步的。本书在充分展示一年来的工作和成就的同时,也揭示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重解决的社会发展问题,从研究和发展的角度提出:关注民生与社会建设的区别;如何看待普遍的社会弱势心理问题;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关系问题;解决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依靠社会政策;社会组织的公开化管理与隐性化存在问题;社会管理主体的角色与分工等。建议重视政府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提高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相信并培育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财政投入制度和考核制度建设;将社会建设及民生改善纳入考核指标。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但是,我们在讨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时,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过去,充分肯定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分析问题,在已有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和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已经建立起具有突出特色和优势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较为完善的社会运行机制。尽管这些制度和机制还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但从制度框架的设计上,是符合国情且行之有效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这些主体系过时或失效,而是其应有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地发挥;不是它们不符合中国国情,而是需要进一步改革健全和完善。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把着力点放在既有制度和机制的改革、健全和完善,充分合理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管理功能上,而不是要否定和抛弃这些另创新的体系。否则,偏离这一轨道,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解决现有社会问题的时机和手段,还会丧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势。

理论的意义在于应用。本书的研究结论来自于实践,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丰富和发展。我们热切期望广大读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给我们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11年12月

综合篇

2011~2012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河北省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形势分析与未来发展思路

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一、社会建设形势与变化特征(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1.社会养老保险更加完备,受益人群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收入势头良好。到9月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41.7万人,比年初增加53.3万人。河北省着力在解决历史遗留人员参保和降低参保门槛上下工夫,同时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为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创造了较好的政策条件。1~9月,全省社会保险基金(不含城乡居民养老)征缴收入达到502.4亿元,同比增长13.3%。

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困难的实际问题,从2011年10月1日起,参加河北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下调到40%,即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选择按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至300%为基数,按20%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河北省是继重庆、天津、陕西之后第四个下调最低缴费基数的省份。

新农保试点稳步推进,养老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人数明显增加。2011年,河北省公布了第三批69个县(市)的新农保试点名单,这样全省新农保试点累计达到106个县(市、区),涉及农业人口2564.67万人,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50%以上。到9月底,全省有2160.9万人参加新农保,参保率为87.5%。其中,2009年和2010年先期开展的37个试点县(市、区)参保率达到94.3%。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2011年6月27日,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2011年7月1日,全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启动试点工作,已有36.8万人参保,计划到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这是继新农保《实施意见》出台之后的又一重要社会养老文件,标志着全省由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三大险种构成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建立,全省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预计到2011年底,全省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区)将达到106个,占县(市、区)总数的62%,2012年基本实现制度性全覆盖。

在全省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已经确立的情况下,截至2011年9月份,全省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人数达到3239.4万人,其构成分布如图1所示。这预示着,河北省未来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重点将变成积极推进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普及、尽早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性全覆盖、扩大参保人数、提高各养老保险待遇等方面,将迎来全省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充实、完备时期。图1 2011年9月河北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构成图

2.住房保障建设初见成效,安居条件得到改善。相关文件密集出台,确保安居工程顺利实施。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我省住房保障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改善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等群体的住房条件,促进住有所居目标实现,201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安居工程进行部署。为完善我省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工作,2011年5月31日,省政府第8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河北省城镇住房保障办法(试行)》,并与6月9日以省政府〔2011〕6号令的形式进行了公布,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2011年6月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还下发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来逐步改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10月初,出台了《河北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各地以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为基础,严格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严格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严格施工现场质量监督管理、严格工程质量验收、严格工程质量奖惩,切实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为了解决安居工程融资难问题,10月中旬我省又颁布了《河北省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融资使用偿还管理暂行办法》,对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简称“两租房”)建设资金的融资、使用、偿还等作出具体规定。

多措并举,安居工程成绩显著。全省为了保质保量地实现全年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8万套,实现全省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的目标,和改造农村危房5万套的任务,河北省按照“一号民生工程、一把手工程,坚持一路绿灯、一票否决”的要求,加快解决资金、土地等难题,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工程按质按量按时交付。为使保障房建设资金能投入到位,河北省多措并举破解投融资难题,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省各级政府已筹集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建设资金130多亿元。另外为确保保障房建设资金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省建设厅还不断严格申报、审批程序,加强监督管理和追踪问效。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过关,河北省在8月2日至12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保障性安居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大检查。在全省上下的大力推动下,到2011年底,我省2009年及以前的安居工程项目将全部交付使用,2010年的安居工程高层项目主体将全部竣工,多层住宅项目将全部投入使用。截至2011年8月底,2011年全省共实物配租保障性住房17737套,配售9723套,已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保障房住户83户。截至9月底,我省已开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40.2万套,完成责任目标任务的105.7%。预计到2011年底,全省住房保障覆盖率将超过12%。

3.医疗保障更加完善,参保人数持续增长。2011年,河北省继续加大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财政补贴力度,两种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至200元,同时两种医保制度在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0%左右。另外还规定所有统筹地区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达到职工年平均工资、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元。截至2011年月底,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539.1万人,较年初增加21.1万人,超过了工作计划进度;全省参合农民达到5020万人,参合率达到95%。如图2所示,河北省的三大基础医疗保障制度的参保率逐年增加,已经提前完成国家在2012年参保率不低于90%的目标任务。图2 近五年河北省三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参保率变化情况资料来源:河北省卫生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总体而言,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里,河北省关注民生,关注群众基本保障的力度和成效,是历年来最为突出也最为成绩卓著的一年。养老保障已经完成了制度的确立,住房保障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和热情,基本医疗保障的水平在医改顺利推进的同时稳步提高,为“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民生建设和保障事业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基础养老服务能力偏弱,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还任重道远,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难度将日渐增大,矛盾将更加突出,所以各级领导必须给予民生更大的关注,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一步提升河北的社会保障能力与水平。(二)社会事业建设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备,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全部免费开放。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重大文化民生工程。2011年5月,河北省文化厅印发了《关于印发〈河北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2011年10月底前全面启动免费开放工作,并于年底前实现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预计到2012年年底前,全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文化下乡惠及基层。2011年9月,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共同举办了“走基层,惠民生——全省艺术院团文化下乡金秋行”系列演出活动,演出活动坚持文艺服务人民、服务大众的总体要求,组织了全省各级各类艺术院团深入全省各地的广大农村、城市社区、工矿企业、学校、部队、重要工程建筑工地进行集中巡回演出,重点关注老少边贫地区、农民工、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社会特殊群体,把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送给了基层群众。截至2011年8月,全省文化下乡已完成各类文化惠民演出300余场,并与演出地的文化节庆活动相结合,更好地体现了文化服务在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增加,城乡教育逐步实现均等化。不断增加投入,持续创新机制。“十一五”期间,我省建立完善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320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县级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实行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新体制。2011年,全省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省级统筹,足额落实了地方配套资金,安排近千万元专项经费扶持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完善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2011年,全省进一步创新机制,深化农村学区改革,健全农村学区管理制度,继续推广联合校、兼并校、建分校、新建校“四种模式”,大大缩小了农村学校之间、城乡学校之间、城市区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大力推进了全省农村学区管理体制改革,预计到2011年底,全省80%的县(市)将完成农村学区建设工作,到2012年所有县(市、区)完成学区建设,按新体制运行。

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目标。2011年3月9日下午,教育部与河北省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就共同推进河北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承诺。10月13日,河北省政府与各设区市政府签署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书,明确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求,全省172个县(市、区)2012年底要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要求各市从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均衡配置师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7个方面,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初见成效。医疗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河北省医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5项重点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已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正在有序推进。农村综合医改试点稳步推进,“健康城市”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村医”计划有序实施,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本实现,大病统筹工作试点开始起步。到2011年9月底,全省1900多所乡镇卫生院核岗定编、院长竞聘、全员聘任工作基本完成;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8元提高至25元;全年安排新建县级医院16个、中心乡镇卫生院69个、精神卫生服务机构20个、村卫生室6680个,基层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有442所二级以上城市医疗机构与660所县、乡医疗机构建立起长期对口支援关系;城镇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669.19万人,占城镇居民人数的44.52%,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445.50万人,占8.05%;2011年共招聘了1000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乡镇卫生院上岗,包村进行医疗服务。

由于政府的重视,2011年河北省的社会事业发展依然处于良好的状态。并且,2011年的社会事业更加贴近基层、更加关注民生、更加迎合群众,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特点,也必将贯穿“十二五”的始终。在未来的几年里,随着国家大力倡导文化产业发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推进和均衡教育发展决心的增强,河北的群众文化生活必将更加丰富,医疗改革将在阵痛中前行,均衡教育发展将快速推进。(三)政府公共服务提供

1.公共服务制度注重建设。2011年10月,经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河北省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正式成立。省行政服务审批中心受省政府委托,把政府的各项审批服务职能集中起来,直接面向市场主体、面向人民群众,提供更直接、更高效的服务,这是我省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标志省、市、县三级行政服务中心体系在河北构建的完成。早在2009年,全省的各市、县两级政府就积极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到2011年底,全省省、市、县三级行政服务中心将实现全覆盖,全部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并联式审批、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封闭式运行”方式;全部实行“六公开”服务,即公开审批服务事项、公开审批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申报材料、公开收费标准、公开办事时限。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2.公共交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一年,交通运输事业继续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年内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988亿元,同比增长38.6%。全省高速公路共开工建设12条段、852公里,续建21条段、1576公里,建成通车9条段、446公里。预计到2011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超过16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4700公里以上,位居全国第三位。2011年,河北省将由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为主向“巩固、提高、完善”转变。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发展的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由提供基础出行条件向保障安全便捷出行、提升整体服务能力转变,由“树状”路网向“网络型”路网转变,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转变。

3.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得到重视。河北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1年6月,全省农村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已达99%以上,基本保证了城乡居民听广播、看电视的需要;全省已建成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35900余个,初步形成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网络传输体系;全省建成农家书屋27180个,2012年将再建13890个;全省已建成102个县级数字影院,其中95个安装了2K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可同步放映国际国内大片,31个安装了3D立体电影放映设备,满足了城镇居民看电影的迫切需要。结合“三年大变样,推进城镇化”,全省各地规划建设了一批集游艺娱乐、休闲健身、公益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志性、基础性文化设施,提高了城乡文化品位,为群众提供了广阔、便捷、舒适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城乡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在给广大群众带来直接受益的同时,也体现政府为民办事、为民服务的行动和决心,这无形中在树立党和政府形象。社会公共服务能力虽然有所发展,但必须看到城乡公共服务能力的差距还很大,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还有诸多不足和空白,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必须把更多的财政向农村倾斜,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能力协调发展。(四)社会运行基本有序,社会安全隐患增加

1.多措并举,有效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2011年,河北省为了维护社会的治安稳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全省各市、县(区)都启动了天网工程,各市都投入了上亿的资金加强技术防范手段;省会石家庄按照“警务综合化、警力街面化、工作全时化、覆盖网格化、服务便捷化”的要求,在市内中心街口、繁华商区、校园周边、复杂区域、出入市口、城郊结合部等易发案地区共设置110座综合警务服务站,加大精力投入,对犯罪起到了很好的震慑、预防作用;在双节等敏感时期,全省公安机关继续深入开展“亮剑”、“严打整治”、“打四黑除四害”等专项行动,抓现行、打流窜,全时空打防犯罪,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总体而言,全省社会治安形势平稳,群众基本满意。

2.完善体制机制,加大食品安全治理力度。一是加强制度建设。2011年7月,《河北省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等6个文件健全和落实全程监管、风险预警、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应急处置、责任追究等6项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二是成立专门机构。2011年9月,河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主要负责加强全省食品安全重大问题的统筹谋划,协调各级各部门,牵头开展联合执法,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构建了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新格局。三是鼓励群众参与,2011年11月,省政府又出台了《河北省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办法》,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最高奖金10万元。四是加大打击力度。2011年全省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力求突出打击重点、重拳出击、除恶务尽。例如严肃处理了昌黎假酒案、秦皇岛“瘦肉精”喂羊案、保定制售致癌“胡椒面”案等食品安全典型案件,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全省基本形成了标本兼治、疏堵结合,重拳出击、重典治乱,协调联动、形成合力的食品安全治理新机制。

3.加强执法监督,安全生产形势基本平稳。2011年,河北省以煤矿整合关闭为重点,加快煤矿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努力做好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并深入开展了“行政执法监察年”活动。各级安监部门中,设区市安全监管部门70%以上的人员,县级安全监管部门80%以上的人员,授权、委托开展行政执法的乡镇(街道)安监执法机构90%以上的人员全部投入到执法当中去,将执法工作推上新台阶。在过去一年里,河北省各级各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下真功夫、用硬手段,坚决贯彻落实好既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了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确保了河北安全生产形势平稳运行。仅以全省煤矿事故为例,1~9月份,河北发生煤矿事故15起、死亡23人,同比起数持平、减少6人,在国家下达的安全控制进度指标(全年60人)以内,百万吨死亡率为0.38,为我省历史最好水平。但也必须看到,全省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局面仍未根本扭转,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例如秦皇岛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和10·7滨保高速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要求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对于重特大事故必须常抓不懈。

总体看来,全省对于社会安全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诸多现实原因,全省的治安隐患、食品安全隐患、生产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并严重威胁社会安全。在未来,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式,进一步改善社会安全状况,提升全省人民的安全感依然需要长久不懈地努力。(五)社会分配制度改革明显加快,社会公平问题依然存在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按照统计部门数据,2011年前三季度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86.5元,同比增长12.3%,比上半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85元,同比增长21.5%,提高1.6个百分点。这是继2010年之后,农民纯收入增速第二次超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且超出幅度较2010年有明显增加。如表1、图3、图4所示,城乡居民收入依然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城乡差距不大,变化虽然微小但下行趋势明显,表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升;近两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城乡居民收入有缩小的态势,但实际收入差距依然巨大。表1 2002~2011年河北省居民收入情况资料来源:相应年份的《河北经济年鉴》。图3 2002~2010年河北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图图4 2002~2011年前三季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图

2.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差距依然明显。这里的明显不仅仅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更主要的是城乡之间公共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卫生资源、保障网络等隐性的差距。虽然这些年来,国家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我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底子相对薄弱,所以城乡之间的差距还非常明显,今后缩小城乡差距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3.行业收入差距没有根本改变。按照最新的统计数据,2010年我省19大行业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8个,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1个,其中收入低于2万元的有3个,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依然较大,高低相差3.4倍。行业之间收入的差距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力、石化、电信等垄断行业的收入居高不下,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的收入在相对下降,有限的财富依然在向少数人群集中。所以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阻止贫富差距向社会可容忍的警戒线靠近,赋予共同富裕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体而言,河北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均存在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城乡发展差距与行业收入差距,这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完善企业薪酬制度,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打破行业垄断,缩小收入差距等措施,来有效减少收入分配领域的不公平问题。(六)社会生活丰富健康,社会心态理性平和

1.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一,政府不断加大民生财政投入。2011年,省级财政将资金统筹使用的首要重点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全年直接或间接用于民生的资金57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这为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提供了保证。其二,全省消费市场趋向活跃。随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就业人数的持续增加,河北省前三季度消费市场渐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逐季加快,前三季度累计完成5533.4亿元,同比增长17.5%。这反映出群众消费能力增强,生活水平逐渐改善。其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一些相对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其四,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群众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不断丰富,群众的生活态度更加积极,民主法治意识更加增强。

2.社会心理乐观积极。随着全省民生投入的增加、社会保障的完善和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整个社会的幸福感不断提升。2011年5月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省会石家庄居民幸福感名列全国第一。在我们的调研中,绝大多数居民对自身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心理态度较为乐观积极,超过90%的被访者认为今后5年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超过78%的被访者认为整个社会会越来越和谐,整体的社会心理保持了乐观向上的状态。

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与社会心态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改善是整个社会心理积极乐观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乐观积极的社会心态,又是促使人们积极奋斗,创造更多财富,自觉改善生活的内在动力。政府需要重视社会心态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履行政府职能,保持社会成员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积极的主动的方式减少社会不公,化解消极、悲观等负面情绪,建设积极向上、乐观、和谐的社会心态环境。二、社会管理创新态势分析(一)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推进河北整体发展的新动力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2011年4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省各级政府、部门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习近平、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力保障。确定了全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6项主要任务,即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处理好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解决好社会管理领域的新问题;抓好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重视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引导社会成员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集中精力抓好基层工作,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充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2011年11月18日,张庆黎书记在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对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保障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利益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为河北省今后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指明了新的努力方向。为了保障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河北省成立了专门的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文件,全省还确定了保定市、邯郸市和沧州市肃宁县、承德市双滦区等6个省级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县(区)。

2.各级各部门进行积极自觉探索。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形成了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浓厚氛围,全省各级各部门进行了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探索。例如,政法系统以健全公共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大力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进一步加强健全基层组织建设三项重点工作为突破口,活跃社会管理工作全局;邯郸市推进了以民生为本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探索;财政部门更加重视社会民生,不断提高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已经连续6年实现增长;石家庄市启动了与省直部门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对接会,力求推进石家庄市和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3.形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基层经验。经过全省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出现了邯郸肥乡“互助幸福院”、邯郸馆陶“村民代办制”、保定望都“电子民情档案”、保定唐县“网块管理法”、邯郸涉县“四位一体”的群众工作平台、廊坊永清社区“和谐共建工作站”等等具有当地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基层经验。这不仅仅是河北省重视社会管理创新所取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这些经验的发掘与推广可以为广泛的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与困难,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思路,可以为全国的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二)政府加快角色转变,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1.自觉进行角色转变。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推进,成为全省各级各部门自觉转变政府角色的动力。许多政府部门主动加快自身职能的转变,“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变过去以管理为主,服务为辅的固有思维模式,为积极主动为群众提供服务,积极主动去解决群众困难,积极主动地去听取群众意见的工作方式。例如全省普遍建立的行政服务中心、综合信访接待大厅、“能动推定”的办事机制等,无不是全省各级各部门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自觉进行角色转变的有益尝试。

2.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全省开始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社会建设,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摆在同等位置予以重视。各地普遍认识到,仅仅依靠经济的发展无法根本解决民生,经济的发展与当地群众的幸福感没有必然的联系,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在当前的情况下,由于多年来过分重视经济工作,社会建设被长期冷落搁置,所以今后必须给予社会建设更多地关注,经过不断的“补课”来改变社会建设滞后的现实,来逐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故此,全省上下开始格外重视社会建设,开始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网络,坚决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大力促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三)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管理方式更加多样化

1.“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是我省近年来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品牌工作方式。经过几年的努力,人民调解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明显,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不断加强,调解优先和相互配合的对接机制不断完善,大调解体系的整体效能逐步显现。全省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已经达到8万多个,每年调解社会纠纷总量超过10万件,成功调处率达96%,一审民商事案件调撤率达到70%以上。

2.齐抓共管的“大维稳”格局初步形成。河北省一向坚持党政领导亲自抓,加强协调调度,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出台了《关于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决策、改革、上项目实行经济效益和稳定风险“双评估”。仅2010年因社会风险隐患而暂缓和不予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就有34个。推广唐山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动态平衡机制,建立社会稳定指数综合考评体系。将“大维稳”列入河北省“十二五”规划,初步构建起了“党政统揽、政府担当、部门履职、群众参与”的大维稳格局。

3.建立起了覆盖全省的群众工作服务平台。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重点是在市、县两级全部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和联合接访服务中心,整合有关部门直接服务群众的职能、力量和窗口;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建立群众工作站(室),整合“七站八所”职能,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在企事业单位建立群众工作室。截至2011年底,设区市“两个中心”建设已全部完成,县(市、区)和乡镇(街道)的联合接访中心与群众工作站也已基本完成,企事业单位正全面铺开。

4.探索了一些突出问题解决的长效机制。围绕解决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建立了领导干部定期接访、约访、下访、包点包案等制度;围绕解决涉法涉诉难题,率先在全国建立涉法涉诉联合接访服务中心,形成覆盖全省的三级接访网络和“一站式”接访、“全程式”督办工作模式,大批案件得到妥善解决;围绕解决部分地区治安突出问题,建立了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机制,2011年完成了近300个重点地区的整治;围绕为民服务、便民利民、构建服务型机关,探索了“能办推定”机制,来解决行政相对人的合理需求,强调尊重人,倡导主动服务,讲求经办实效。

5.丰富多样化的社会管理方式。全省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改变了传统人防模式,已经建立起人防、物防、技防相互配合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例如,全省的天网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覆盖市级、城区、街道办事处、社区、网络五级一体化管理模式;社会管理的基层工作网络不断增大等。全省社会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化、多样化、系统化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四)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有所提升,“四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格局逐步形成

1.各级干部的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得到提升。2011年5月7日,组织系统组织全省62名厅级干部和69名处级干部参加的河北省第一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班在清华大学开班,通过聆听专家和领导授课、交流研讨、实地考察等形式,学员们提高了对社会管理的思想认识,掌握了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明确了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到2011年10月,全省先后组织了四期县(市、区)党政正职“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培训班,其主要内容是包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突发事件、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等。全省各市、县(市、区)也都积极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社会管理创新培训,让全省上下的各级干部,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切实做好党群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及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民生问题等有了全新的认识。

2.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河北省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让全省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了统一协调的领导平台。群众工作部的成立和职能的完善,让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实现了从省到村的组织人员配备,社会管理创新力量不断加强。全省共确定了326个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地区,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6个、市级31个、县级288个。这些地区开始围绕如何维护群众权益,如何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如何完善社会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通过科学谋划项目,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等方式,力求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3.社会管理新格局基本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参与、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新格局。从2010年河北的实际情况看,党委领导与政府参与积极主动,各级党委政府面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课题勇于担当,主动探索,大力投入;在社会协同方面,全省积极探索让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管理生力军,通过大力培育扶持,截至2011年底,河北省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1.4万余个,会员约600万人,总量居于全国前列,社会影响和服务效果日益突出;在公众参与方面,河北省在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上下工夫,通过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坚持开展“问计于民”、建设政府关心群众的“贴心线”等方式,让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之中。三、对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形势的总体判断

河北省在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开始将社会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提升河北整体发展质量的重心,开始从以解决民生突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