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中医之门6, 疑难病证辨治思路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15:48:46

点击下载

作者:毛以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步入中医之门6, 疑难病证辨治思路详解

步入中医之门6, 疑难病证辨治思路详解试读:

作者简介

毛以林,男,安徽宁国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现供职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任该院大内科主任兼心内科主任,国家中医重点心血管专科学术带头人。兼任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自然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心血管健康促进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脏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成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医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常务编委等职。

曾主持和以主要成员身份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共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30余部。所著《道少斋中医讲稿》《被淡忘的经络辨证》《分部经络辨证理论与实践》《火神派热潮之冷思考》《疑难危重症辨证论治24讲》等《步入中医之门》系列著作深受读者好评。其中《道少斋中医讲稿》获网评 2007年中医十大精品图书第1名、第11届国家输出版优秀图书奖。

14岁问道岐黄,临床30余年,擅长以中医药治疗顽固性心衰、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硬皮病、皮肌炎等风湿类疾病及内科疑难危重症。求诊患者遍及全国各地,亦不乏海外来者。

联系方式:maoyilin8518@126.com

工作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

内容提要

本书是毛以林主任医师(道少斋主人)近几年临证诊治疑难病经验实录。全书共21讲,与一般医家经验集写法有所不同,本书以病案讲解为主轴,详细阐述了诊治疑难病证的辨证思路、用药心得、诊治得失及个人经验。逐诊讲解处方用药的加减技巧、选方转换的理论依据,以及临证必须掌握的中医基本知识和诊治技能,对临证如何诊治疑难病有着非常好的启迪作用,可提高读者的临床水平。读是书,可使读者明白,中医是能治病的,中医是能治大病的,中医更是能治疑难危重病的。本书适合各级中医师、中医药院校师生阅读参考。恩师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

闻道者喜,授业者乐!

2014年冬,问道恩师朱良春国医大师(摄于南通北濠山庄)

仅以此书祭奠当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朱良春国医大师!感恩他老人家 8年来对我的关爱和教诲!每一个不解之惑,每一个临床难题,甚至每一味药的使用技巧,无论是当面问疑,还是电话求教,朱老无不尽心解答、倾囊相授!感恩他老人家为我们指明了工作、学习的方向——“寻回中医失落之元神!”

彭序

佳书共欣赏,疑案相与析——兼《疑难病证辨治思路详解》导读

从毛以林博士“道少斋中医讲稿”系列著作最初的出版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在这风华正茂、工作繁忙的10年中,他由中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由省立三甲中医院的急诊科主任、心血管科主任晋升为大内科主任,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之后,连续出版了5本中医临床著作,且一本比一本精彩,一本比一本畅销。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他耗费了十个春秋,呕心沥血,精心磨砺出了五剑,而不是一剑,且一剑比一剑锋利,一剑比一剑实用,为基层医生提供了许多战胜病魔的有力武器,为中医治病的疗效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这在当今的中医界,不能不说是一个动人的传奇,彰显了一种可贵的精神!而今即将亮出的是第六把剑:一本详细解析疑难病证辨治思路的著作。

记得在差不多10年之前,2008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华灯初上,我们坐在长沙营盘街的一座咖啡馆里,互赠了第一本书。我送给他的是《我是铁杆中医》,他送给我的是《步入中医之门》,即“道少斋中医讲稿”系列第一本书,我们惺惺相惜,交流各自的临床心得,洽谈甚欢。他告诉我,已经在酝酿第二本著作的撰写,要将自己对经络学说运用于内科临床的经验总结出来。这是一个很少有中医内科医生涉足的领域,写作的难度非常大,我暗中敬佩他的胆识与勇气,但不知道他的耕耘是否会有收获。未曾料到,1年之后,他的《被遗忘的经络辨证》摆上了书架,读者的反响依旧像《步入中医之门》一样非常热烈。不久之后,他将第三部著作《分部经络辨证理论与实践》的电子版交付与我,请我写序,原书于2012年出版。序言以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读毛以林吧,相信这位中医界的脊梁”为题,再次收录在2016年中国台湾版的拙著《我是铁杆中医》一书中。

5年之后,历史仿佛重现:就在几个月前,我将在大陆和台湾同时出版的拙著《彭坚汤方实战录》送给毛博士时,他第二次请我为他即将出版的第六本书写序。在电话中,他不无疲惫地说:“出版这部书之后,我要封笔一段时间了!”封笔未必能够做到,但此书无疑是这个系列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是毛博士倾注了大量心血写成的力作。打开电子版书稿,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

这是一本以医案为基础的临床著作,共收载了作者亲手治疗的百余则医案,医案虽然不多,但都具有典型意义,个个都是中西医棘手的疑难病案,所用方剂不多,且大多数是常用名方,但加减化裁颇为巧妙。医案历来是总结中医临床经验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也是学习中医临床最简捷的一条途径。我和毛博士都是在临床磨炼了几十年的医生,懂得多读古今医案,是在临床取得疗效的重要源泉之一。然而,历代医案虽多,写得好的却少,往往需要独具慧眼,沙里淘金,才能有所收获。我曾经形容自己花很长的时间读完一本医案集之后,哪怕发现只有一个医案、一首方剂觉得有用,就“欣欣然面有喜色”,可见医案不容易读。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医案不容易写,既要真实可靠,又要明白易晓,才能够施惠于人。因为是“过来人”,故在轮到总结自己的医案时,我们都特别注重写作方法,以便后学者能够迅速掌握医案中的精华,灵活运用于临床,解决实际问题。毛博士在初读拙著《彭坚汤方实战录》之后,曾经有一句评语:“您这本书的写作特征是‘以案带方’。”可谓心有灵犀,一语中的!拙著收录了 140多则医案,使用了180余首方剂,通过每一则医案,不仅介绍了治病所用的方剂,并且重点展示了作者的“用方思路”。既要“授人以鱼”,又想“授之以渔”。那么,毛博士的写作特征是什么呢?在仔细读完原稿之后,我认为他是通过各种疑难病证的医案,紧紧围绕着其中的“辨治思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解析,即“以案带论”,这就是本书的写作特征。我们都是为读者和基层医生着想,在摸索和创新一种医案体裁的写法。他与我的“以案带方”“用方思路”写作方式相比,显然立意更高,眼界更宽,气魄更广,而难度也更大!

西医与中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近现代西医学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之上,其生理、生化、治疗都是围绕着生物个体而进行的,所以西医基本上属于生物医学;古代中医学建立在宏观考察和经验积累之上,其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六经辨证等基本理论,属于自然哲学。因此,中医学基本上属于自然哲学指导下的经验医学,中医有自身独到的、完全不同于西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用这些方法论指导临床,才能够取得治病的疗效。当代中医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普遍掌握不好中医的方法论。由于受到西医和近代科学思想的影响,许多中医临床医生往往只持有生物医学的观点,往往只着眼于局部的疾病,就病开方,很少能够运用中医的哲学思维,从人体的整体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来分析疾病,寻求治疗的方法。本书第1讲,针对这个问题,分为十二部分,以作者本人亲手治疗的19个病案,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分析、掌握疑难病的诊治要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及历代医家都极其重视一日之中、一年之中、气候变动、季节交替时,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对人体发病的影响。能够掌握其中的规律,灵活运用于临床诊疗,懂得知常达变、援物比类、气机升降的道理,则很多看似疑难的疾病,都可以洞察玄机,化险为夷,应手而愈。如病案3的患者每日晨起必发冷,病案5的患者晨起眩晕,都出现在大自然阳气应当升发的早晨,因为患者阳气久虚不能升发,才导致疾病的产生,故皆用升陷汤加减。病案2的患者得病30年,每在二十四节气交接时,必发头痛。因为节气交接之际是阴阳盛衰的节点,气候变化之枢纽,说明患者体内阴阳已然失调,故用最具有和解之功的小柴胡汤加减。病案9、病案10、病案11的患者,暑热或冬天感寒畏冷,或发热身痛,属于“太少两感”,当知常达变,皆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病案4的妇女上半年脱发,下半年生发,颇为奇特,是因为春夏肝阳升发,患者肝肾精血不足,故脱发,夏至后阴气渐生,患者肾阴得充,故眉发复生,患者就诊时,正当4月,脱发严重,用逍遥散疏肝,加敛肝、益肾、生发之品,仅二诊即获大效,第二年春夏不再脱发。病案8的患者近10年来,逢立春即反复发作颈部两侧肌肉抽掣,两目直视,至立夏方停止。根据“援物比类”的思维方法分析:春主风,风性主动,患者的证候正与风者多动相合,春为木,内应肝胆,故用小柴胡汤加减,疏肝气,养肝阴,清肝火,息肝风,潜肝阳。病案1患者碰水则手肿,被当作皮肤病治疗罔效,作者从手肿出现在几个月前腹泻后开始的,意识到这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用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病案12的重症肺炎,从健脾着手,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病案13的冠心病从养胃阴入手,用益胃汤加减。病案14的频发晕厥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理,用济川煎加减。病案6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根据经络辨证的原理,用左归饮加减。病案7的冠心病心律失常,用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等,都是根据脏腑经络、气血流注等相关理论,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精确辨证,灵活运用,以致出奇制胜,力挽狂澜。病案16的频发呃逆,诊断为“气瘕”,用厚朴温中汤加减,得益于《内经》。病案17的震颤麻痹性综合征,用三甲复脉汤加减,受惠于《温病条辨》。病案18是一例急性肠梗阻、西医外科已经放弃的病例,用增液承气汤加减,病案19是一例高热抽搐、西医束手无策的重症患者,用羚羊钩藤汤加减,均转危为安,赢得西医的赞赏。以至于邀请毛博士会诊的西医院某感染科主任由衷地发出感慨:“我们没招了,应该去找找中医,只是中医是怎么看好病的,我们不明白。”“中医是怎么看好病的?”针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各种疑难病,通过19个病案,运用《内经》和古代名医的大量论述,做了详细的分析、确切的回答,令人信服。

后续20讲,包括心脑疾病、呼吸道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慢性肾病、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其中既有器质性疾病,又有功能性紊乱。许多案例都是中西医棘手的病症。大部分病案来自门诊或住院的诊疗记录,个别病案是西医邀请会诊的回顾。同时运用中、西医两套诊疗程序和药物,是目前中医院各科病房的常规措施,作为大内科主任的毛博士,对于这两套当然都比较娴熟,但他并不为西医的知识体系所束缚,力争用中医的方法提高疗效,许多患者是在用西医的方法已经“黔驴技穷”的情况下,运用中医的思维方法,仔细辨证,精心选方,灵活变通,终于柳暗花明,得以回春。其中有不少病案,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经过了几次、十几次诊疗,才告痊愈。由于大部分病案中的西医诊断资料完整,治疗时所用的西药一目了然,中医遣方用药的思路剖析入微,因此,这样的病案,毋庸置疑,是可信、可师、可法的。

在我的心目中,这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即在临床对付各种难治性疾病时,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各自拿出最好的诊疗方案,才有可能攻破种种医学难关,创造个个生命奇迹。这样的“中西医结合”,一定能够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一定具有无限光明的前景!可惜的是,当前在中医界,中西医临床知识俱备的人才并不多,毛博士堪称其中成绩较为突出的一个。据我所知,毛博士除了发奋钻研中医之外,对西医也下过很深的功夫。如他与湘雅医学院著名的心内科主任、今年已87岁高龄的孙明教授交往密切,在他担任心内科主任时,曾经聘请孙教授为西医顾问,每周来科里查房,传授西医知识,整整持续了1年,毛博士从中学到了不少西医临床知识。孙教授毕业于20世纪50年代的湘雅医学院,但从学生时代起,即爱好中医,他的曾祖父是清朝的太医,祖父是湖南的名医,他本人也曾问道于我的伯父、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彭崇让教授。他多次不无感慨地对我说:“不是中医不好,是如今好的中医太少!”“毛以林邀请我做他们的顾问,一方面我可以给年轻的中医传授一些西医临床知识,另一方面,我也可以向他们学习中医。”这就是一个医学大家的情怀!10年前,“道少斋中医讲稿”系列第一本《步入中医之门》出版时,孙教授即欣然为其作序,以资鼓励,可见他对毛博士这位医学界的后起之秀格外青睐。

读完毛博士的书稿,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是从一个家境不好的农村家庭走出来的苦孩子,一个起初只有中专学历的基层医生,如今成长为一位省立中医院的大内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其中经过了多少艰难曲折,付出了多少辛勤劳动,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读过了多少中西医名著,治愈了多少疑难疾病,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没有人确切知道。但他的每一本《道少斋中医讲稿》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他从不满足,他从未停步,他在努力攀登,他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把古代伟大的医学家扁鹊的名言“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并把网名叫作“道少斋”,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正因为人类所患的疾病多,而医生治疗的方法少,所以历代名医才会不断付出心血,总结经验,付之梨枣,留传后人,这是中医学能够薪火相传、源流不绝的主要原因,其中只有辛勤的汗水,毫无功利可言,而他,就是这个传承队伍中的一员。从这个人到中年、脚步匆忙的毛博士身上,我看到了中医的希望和未来!彭 坚2017年4月8日于梨子山

曹序

我与毛以林教授相识已有数年,曾有过多次比较深入的交流,深知他多年来勤于读书,乐于临证,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已是国内非常有影响力的中医翘楚,求诊患者遍及海内外。因仰慕其学术成就,邀请他前去讲学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学术团体络绎不绝。

当他的新作《步入中医之门6——疑难病证辨治思路详解》即将付梓之际,受其抬爱,诚邀吾为之作序,不胜惶恐。

捧读书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对自身学习历程的回忆,文中回忆感谢了很多人,体现了其尊师重道的优良品格。36年之前,14岁的他,在一批值得敬佩且非常敬业的老师教导下,迈入了岐黄之门,扎下非常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毕业之后,虽然被分配到皖南一个“三不管”的边远地带,但是,他非常幸运地碰到了当地精于脉诊的陈衍棋老先生,10年的跟师临证,使他的临床技艺大长。……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除了刻苦学习外,背后往往有众多良师的帮助。坚持不懈地奋斗使他逐渐走出了基层,奔向了高等学府,成了令人羡慕的硕士、博士、教授、博导、专家。这一路走来,他得到了很多“贵人”的指点,其中如马继松、彭坚、朱良春先生等,都是业内我熟知的中医名家、大家。

毛教授不仅是幸运地遇到了这么多“贵人”,更多的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渐成就了自己。诸多患者把他视为救命恩人,众多学生把他尊为恩师,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把自己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世,以此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医,在不知不觉之中,升华了自己。

现在毛教授又一次把自己的临床所得毫无保留,和盘托出,以益于中医业者。很多人有了一点经验,奉为圭臬,私密不传,然毛教授不仅把方子的组成、用量、用法详细讲解,更是把辨治思路条分缕析,精心剖解,字字珠玑,渡人金针。能做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其大医情怀的体现!

毛教授这部新作,延续了《步入中医之门》以往特有的文风,以疑难病为切入点,阐述中医辨治思路,所论很有意义。诚然,所谓“很有意义”,是指阅读之后,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提升对中医的信心,中医治难症,所言不虚!

阅读书稿,感慨良多,书中很多临床案例精彩绝伦,辨治思路令人拍案叫绝,受益匪浅,给人无穷的启迪,故乐之为序。曹东义于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求石得玉书屋

刘序

毛以林教授的《步入中医之门6——疑难病证辨治思路详解》即将付梓之际,诚邀我为之作序,捧读书稿,感慨良多!

我和毛教授分别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工作,虽同在长沙,却是在青岛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会议时才得以相识。后来机缘巧合,我们又是“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班”的同学,同拜国医大师朱良春、张学文教授为师,均跟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程丑夫教授侍诊抄方,同时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可谓“缘分”不浅!“优才”三年学习期间,先后在北京、南京、成都、郑州、哈尔滨等地,皆同住一房,常在一起讨论中医学术,见证了很多毛教授治愈后成为挚友的病友和《步入中医之门》的粉丝,听到了毛教授一些科研的奇思妙想和学术讲座的风趣幽默,真有些羡慕和嫉妒以林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教授曾说过:“真正的名中医,不单临床突出,而且科研、教学优秀,更是会著书立说之全才。”我想此特指毛教授不虚!

手不释卷地读完了书稿,不得不为之拍案叫绝!第1讲“从实例浅谈疑难病辨治要点”,从理论结合实例中总结出的锦囊妙法,给予我无限思考和极大的启示:在疑难病辨治的战略大局上不仅重视整体以调和阴阳,更注重气机的“升降出入”、气血流注的“动态”,将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揉为一体破解“难局”,善用援物比类的辨识法;而在治疗战术上善理邪正——“给邪以出路”(六腑以通为用)、强调顾护后天正气(脾胃)和用药时善于变通(知常达变)及寓药于食,无不给人启迪!从书中不难看出,毛教授敢于挑战疑难病,不仅与其勤临证、精思变有关,更得益于他熟读经典。每讲详解的病案不止于心病,亦不止于内科,广及临床各科,不可不谓之大医,其辨治思路,令人获益匪浅!我的博导老师程丑夫教授在看了书稿后,遂书藏头诗句赞曰:“以为丹溪再现世,林中草木俱仙丹!”

我相信读者在惊叹以林教授治疗疑难病证的神奇疗效外,更能够从其“辨治思路详解”中获得启发、印证临床、提升疗效,真正“寻回中医失落之元神!”刘建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7年元月20日引子我的学医之路——仅以此文感谢我的各位恩师们

在我的这本《疑难病证辨治思路详解》即将出版之时,我想说说我的学医之路,凡是稍有成就的人,除了本人的勤奋之外,背后总有很多恩师们指点和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我想以此文感谢众多恩师、朋友们对我的教导和关怀。

很多人都问过我:“毛老师,您14岁学中医,是不是家传啊?”这么想,不为怪,哪有这么小就学中医的,除非家承的!实话说,是贫穷让我走上了这条道的。我的理科成绩非常好,中考的时候,数学就是满分120,在1981年我县走出去的286位中专生中,我的成绩名列第二。记得当时省重点高中的老师们寻找优质生源,不远千里来到大山沟的时候,我的父亲回答说:“兄妹七八个,供不起,还是让他读中专吧,让国家供养他吧,也为我减点负担。”那个时候我是多么想读高中,去考大学!心中带着对父亲的埋怨,走进了当时由卫生部直管的全国三大重点中医学校之一——芜湖中医学校(现芜湖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当然,长大了,也就理解了父亲的无奈,在皖南贫瘠的大山中,要养活年老的父母和七八个子女是多么的不易!

说起现在的一点小成绩,不能不感谢母校芜湖中医学校的每一位老师。与其说那是一所学校,还不如说是一个幼儿园(读者别笑,那个年代,那里的老师就把我们当小毛孩)。那里集合了全安徽省最优秀的中医师,不仅水平高,而且对学生极其负责,可能是现在的高校老师难以企及的!每天早上6时,班主任到寝室,叫醒我们这些年少贪睡的娃娃们,督促快速洗漱完,然后,陪着所有的同学,在教室中背诵中医经典、《汤头歌诀》《药性赋》等,晚上亦是如此。所以,20世纪80年代早期我校毕业的学生,大多经典、中医基本功非常好。上课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班主任坐在课堂中陪着听课,所有的老师都非常敬业,不仅备课充分,而且讲解得妙趣横生!其中像来自新安学派的教中药的胡顺强老师,不仅板书写得漂亮,而且才华横溢,不为之倾倒不行!教医古文的王少莉老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书教得好,更关爱学生,不仅是一位老师,更像是一位慈母,在我们毕业30年的同学聚会上,很多同学都和王老师玩笑地说:“王老师,我们太崇拜您了,找朋友都以您为标准,差点当光棍了!”教针灸的汪永乐老师、内科的马继松老师、外科的王显亚老师等,在数十年后同学相聚聊起时无不对他们翘指称赞!

芜湖中医学校的教学方法,也是当今的中医院校非常值得借鉴的。3年开了 20余门课,但没有期中、期末考试,只有毕业考试。每门课的成绩来自每个学生每学期10次的课堂答问或课堂小测验,这看起来没什么,其实很不易!每个学生每天都必须温习经典,比如说《内科学》讲“呃逆”时,呃逆的病机是胃气上逆动膈,这就牵涉到手太阴肺经的走向,于是老师就会点一名同学,让他背诵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这是一年级学的,二年级才上内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背出来,背全了,你就是5分。有时下课前10分钟,老师从口袋中拿出几张纸,说第几排的同学做题,其他的同学复习,这也算 1次成绩。所以,所有的同学每天都很用功,非常害怕有一次答不上、考不好影响单科的最终成绩。这样的教学方法,逼得你不学都不行,除非你退学做逃兵!毕业的时候,除了体质单薄,体育成绩为“良”外,我所有的专业成绩都是“优”,而毕业考试时,仅考内、外两门课,我都是满分。

说到扎好中医临床基本功,我不得不说我的第一位师承老师,那是在我分配工作的第一个单位,什么地方?一个三县交界的偏远地区,名字也叫得好,就叫“三不管”,三个县都不管,呵呵。地图上标的行政名是皖南南陵县奎湖乡,为什么叫奎湖?因为,皖南的第一大湖在那儿,万余亩面积,湖中有七墩,有如北斗七星分布湖中。当时我毕业也就17岁多点,很小啊,谁找你看病?!如是乎,我的院长王利群就让我跟院里唯一的老中医陈衍棋先生抄方。说到王院长,不能不提他的医德,他是 60年代早期的中专毕业生,在一次抢救脾肾双破的外伤病人时,他先用自己的鲜血为病人输注400毫升,然后,上台为病人做手术,不幸感染了乙肝,后死于肝硬化。多少年来只要想起他,我都肃然起敬!

陈衍棋老先生是当地祖传四代的名医,每日诊治病人不下八十号。他不仅教我看病,还教我抓药、炮制中药!老先生的临床水平极高,病人进入诊室,搭上脉,他说的就能让患者脑袋像小鸡啄米样点个不停!当时我就觉得非常神奇,老先生的脉诊手法简直是出神入化!跟诊10年,一直未得精髓。当我调离该单位的时候,老先生拿出家藏的所有清朝线装中医书送给我说:“家里没人继承我的手艺了,都给你吧。”“脉诊,指下功夫要有,更在临床四诊合参,细心体会,必有所成,这需要数十年临床历练才行。”临证30余年,老先生有关脉诊的话我才终有感悟。2012年回皖专程去看望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时,老人面带微笑问我:“我最后告诉你的话感悟到了吧?”最后的这一次见面,老人还是不忘给我讲解了几个疑难病症诊治心得,临出门分别时,老人说:“没什么招待你,只能给你说说这些,一路好走,做个好医生!”有师如此,夫复何求!

能来湖南中医药大学学习和工作,必须说说我的另外两位恩师——马继松与彭坚。1996年,我报考了恩师旷惠桃教授的研究生,那年有85位学生报考她的硕士,我以364分的高分位居第一名。可是,接到招生办的电话,受招生名额的限制,旷老师已不能招我,让我转校。于是乎,马继松老师陪着我去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由于分高,加上马老的面子,几家学校都同意接收。其实,我不是第一位让马老师操心的学生,我们校有十多位学友考研时,因为第一学历低都碰到过类似情况,马老师不遗余力,利用他在全国的影响力,让学友们都圆了考研梦!后来不久,马老师又想起他的外甥,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的韩刚教授,他有一位同学在湖南中医学院,这人便是当今著名的中医史学家、临床家彭坚教授。于是,与彭坚教授联系,经过彭坚教授与研招办和我的导师斡旋,最后我如愿以偿地来到了湖南。

彭坚教授与我的硕导,都对经方极有研究。彭坚教授不仅是伤寒大家,更能博采众家之长,用他自己的话说,“名家的经验很少能逃过我的法眼”,每次请教于他,他都能将其所学、所悟毫不保留地教授于我,这是一般学生很难得到的机缘。旷惠桃教授对风湿病极有研究,对弟子不仅倾囊相授,而且待我们如子女,生活、工作无不关心备至。还有我院的刘新祥教授传我从脾肾论治内科杂病之经验,著名的中医学家熊继柏教授教我《医宗金鉴》之方临证使用心法,程丑夫教授之“百病皆从气治”学术观念,也给我很多启示。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还有一位恩师,我的博导,全国中医诊断学科带头人——袁肇凯教授,我的毕业论文,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他都认真地修改,他做事的严谨,做学问的认真,做人的高尚品德,都会影响我一生。

最后我想说说中医大家们对我们后生的扶持,有2位国医大师。首先说说我和恩师朱良春教授的缘分。第一次见到朱老是 1983年,他到芜湖中医学校做讲座——虫类药的临床运用,到现在我还保留着当时的油印本讲稿。后来,马老又送我朱老整理的《章次公医术经验集》等,接下来,朱老的面世著作,我无不精心研究,深感朱老学问的博大精深,一直想得到朱老的亲自指点,在马老师的引见下,终于在2007年得以如愿。其后8年,无论有何问题,当面问疑、电话求教,朱老无不一一耐心解答!老人家对后学者的关爱之情、教育之恩,令人终生难忘!朱老仙逝时,我发微信悼念曰:“恩师已去,再遇疑难,我去问谁?!”实乃心声!

在第三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班研修学习时,感谢张学文大师的不弃,收为弟子!张老不仅学问高深,而且对学生极为关怀,每次去咸阳跟诊,必让他的司机接机、送机。张老贵为国医大师,但他在自己诊所诊病,每号仅8元钱,30付药也只五六百元,大医之心、仁医之心,谁能与之比!在这本浅陋之作即将付梓时,张老欣然题写书名,对后生的抬爱之情让人感动!

最后,说到朋友,有一人必须要提及,那就是人民军医出版社的王显刚博士。没有他的引导和“压迫”,不会有我《步入中医之门》系列著作的出版,更不会有临证医事勤于整理好习惯的养成。读一本好书会终身受益,交一好友又何尝不是呢?!

一个人的成长,后面凝聚着无数良师益友们的心血!在此,我只能以一句话表达:感谢各位恩师们的教诲和关爱!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和鼓励!

此书所收集的病案,乃是临床研究生杨柳用心整理,笔者加以分析,阐述辨治思路。学生杨婷、吴玲娇、张杼惠、孙玲、吴彬才、杨巧玉、戴丽雯等参与校稿。限于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明哲正之!毛以林2017年元旦于道少斋第1讲疑难病证辨治难,结合实例说玄机一、要有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有整体观念。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要将人与大自然放在一起去考虑分析病机;第二个是一脏有病或某个局部有病应当从全身整体上加以考虑。为什么临床诊治疾病要将天、地、人放在一起综合考虑呢?《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者,自然也。人生活在自然界,自然不能脱离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古人早就认识到阴阳移易、四时更替、寒暑变化与人息息相关,《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明确指出人之生成是禀受“天地之气”,四时更替在外影响人之形态,在内影响人之脏腑与情绪。

自然界的任何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无时不对人体产生影响。《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

因此,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需要依据天地之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自然,如《灵枢·逆顺肥瘦》云:“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惟四时之气顺正,可得康健,遇有四时不正之气,须当避之,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灵枢·五变》云:“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在养生、预防疾病方面,中医非常强调“法四时,顺阴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为谓得道。”明确指出违背自然规律,将导致脏腑内损而发病,甚则“苛疾不起”。《灵枢·刺节真邪》云:“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进一步说明中医治病应当根据天地气候之差异、四时八节之不同、寒来暑往之区别等来确立治法治则。

中医治病“因时、因地、因人”而治,即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施治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因时施治:时指的是年、季、日、月,乃至昼夜、时辰的变易,因时施治,即是在处方用药时要充分考虑到时间的不同、阴阳的变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所为时也。”即是因时用药的典范。《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刺散俞……夏刺络俞……秋刺皮肤……冬刺俞窍……”即是因时施针的范例。

因地施治:地即指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因地施治就是根据各地这些具体条件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因人施治:即是根据男女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形体胖瘦不同、体质强弱不同,以及生活环境、情志状况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灵枢·卫气失常》指出:“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徐灵胎说:“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无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医学源流论》)说明了因人施治的重要性。

不仅用药须明此理,用针也当如此。

临床诊察疾病时,除了考虑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外,必须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诊察,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判断。不能将眼光局限于所病脏腑或某个局部,若如此,必遗失大量的辨证信息,从而导致治疗的失败。病案1 碰水则手部皮肤肿胀

曾治一16岁男孩,慈利县人。2016年8月17日初诊:诉半年来,两手不能碰水,碰水后手部皮肤肿胀,有如久坐水牢之人,皮肤苍白肿胀,有腐化之势。而全身其他部位皮肤浸水则无事。

该如何进行诊治呢?首先,大家可能会想到“脾主四肢”,手部的病变可以从脾入手,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以这局部的病变可能属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

脾的功能是什么呢?脾主运化,不仅能运化水湿,而且能运化水谷,顺着这条思路进行问诊,就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患者说8个月前出现了腹泻,每日4~5次,水样便,一直未愈。腹泻2个月后开始出现两手碰到水就皮肤肿胀,看过很多医生,大部分是皮肤科的,疗效一直不好,没有哪位医生问过大便是否正常,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医生都把眼光放在了局部,未从整体上去寻找病机之所在。

视其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诊其脉沉细。很显然,患者的病机在于脾虚湿阻,故其治疗当采取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之法,方选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

白参10g,黄芪30g,白术10g,茯苓30g,薏苡仁30g,扁豆10g,陈皮10g,桂枝10g,泽泻10g,猪苓10g,炙甘草10g。7剂。

方以白参、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扁豆健脾化湿,五苓散通阳利水消肿。

8月24日复诊,患者诉大便已正常,手部触水不再肿胀,前方加白芷燥湿,予7剂巩固之。

诊察疾病不局限于局部,从整体进行望、闻、问、切,是准确把握病机所在最重要的关键。二、知晓阴阳变化

阴阳思想是《内经》之核心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是什么?是“阴阳”,治病必须判断阴阳的偏颇、失衡,从而做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是什么?阴阳是天地运行的规律。阳者,日也;阴者,月也。众所周知,太阳从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气候由寒变温(春)、由温变热(夏);太阳从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气候由热变凉(秋)、由凉变寒(冬)。由此,天体运行,产生四季,春夏阳升而阴降,秋冬阴长而阳消,即产生了阴阳的变化与更替。正如《灵枢·论疾诊尺》云:“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阴阳并非哲学的概念,是可测的,古人用日晷测阴阳而定时即是最好的实例。阴阳变化,四时乃成,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遂有阴阳为“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之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可以说是阴阳变化的最好注脚。(一)一年之阴阳变化对诊疗的指导作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人的生理病理无时不受到四时阴阳变化的影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进而得出“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之脉。若阴阳出现失衡则疾病丛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又《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此尚属于阴阳失衡而致之轻症,甚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重症。

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养生必须顺应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以顺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之规律。治病亦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遵从“用寒远寒,用温远温”基本法则。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的处方用药要求,当“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

看下面这则病案的诊治分析,可能大家会从中有所感悟。病案2 交节必发头痛

徐某,女,64岁。

2016年8月2日首诊:诉30年来,每在节气交节之时,必发头痛,一般持续 1~2天,可自行缓解,每次节气必发,无其他明显诱因。曾在多家医院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治疗无效。经病友推荐前来就诊。患者 1周前因头晕检查发现血压升高,未服用药物。现症见:时有头晕,如物包裹,无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纳可,二便调,寐一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测血压为151/80mmHg,既往有脂肪肝、高脂血症病史。处方如下:

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川芎25g,香附10g,白芍30g,炙甘草10g,僵蚕10g,全蝎3g,蜈蚣1条,大枣10枚,生姜3片。7剂。

2016年8月9日二诊:此次立秋时(2016年8月7日)未发头痛。现偶有轻微头晕,余无特殊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效不更方,上方14剂。

其后跟踪数月,交节时未再发头痛。

辨治思路详解:《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此患者每于交节发病,必与此相关,因为交节之际是为阴阳盛衰之节点、气候变换之枢纽。《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故此,人亦必定受到天地阴阳变化的影响,老弱孺幼之人自主调节适应能力下降,难以适应。患者在交节之际必发头痛,说明其体内阴阳失调,不能顺应自然气候之变化。因而治以调和阴阳为首要,故选最具“和解”之功的小柴胡汤为主方,合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久病入络,更以僵蚕、全蝎、蜈蚣通络止痛。《本草正义》说:“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而丹溪说“治头痛必用川芎”,川芎行血中之气。二者相伍,治疗气滞血郁之头痛,在临床上验之极为有效,故用之。

本书中尚记载有“交节晕厥”治疗之实案,可与本案相参学习。(二)一日之阴阳变化对诊疗的指导作用

一年有四季,一日亦有类似于四季的阳阳变化。《周髀算经·陈子模型》说:“阴阳之修,昼夜之象,昼者阳,夜者阴。”《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灵枢·一日分四时》言:“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把握一日的阴阳之变化规律,对临床诊治疾病极有帮助。看下面这则“晨起发冷案”是如何进行辨证论治的。病案3 晨起发冷

姜某,女,67岁。

2014年6月5日初诊:2个月来每早睡醒必发冷,畏寒,恐惧,四肢麻木,乏力,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血压144/70mmHg。既往有冠心病病史。

黄芪30g,白参10g,升麻5g,柴胡5g,桔梗10g,山茱萸30g,茯神10g,远志6g,桂枝6g,陈皮6g,砂仁6g,炙甘草10g。7剂。

辨治思路详解:《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睡醒发冷,乃阳不能自阴出,表失温煦。心主神明,结合恐惧,脉沉细,可以断定心阳不足。心阳虚不能温养心神,则恐惧不安。四肢麻木乏力,腹胀便溏,脾气亏也。脾虚不能禀水谷之气以营四肢,故见肢麻;脾虚不能健运,水湿内停,清浊不分,相混而下则发为大便溏。四诊合参,当为心脾阳气亏虚,阳气不得上升。方用升陷汤加山茱萸、桂枝升阳气、益心气、温心阳,加茯神、远志宁心安神,黄芪、白参、陈皮、砂仁四药相伍,健脾理气。

2014年6月12日二诊:上症仍发,但大减,醒时口干口苦,上午9时、下午5~7时畏冷,5~7时大便4~5次,便溏,喜温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黄芪30g,白参10g,升麻5g,柴胡1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5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龙骨(先煎)30g,茯神15g,远志6g,炙甘草10g。7剂。

其后,加减服药28剂,病遂向愈。

辨治思路详解:上症大减,说明益气升阳有效,大便溏,日行数次,说明脾虚不能运化为病机的关键之处,故改方以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健脾止泻。经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今见醒时口干口苦,上午9时、下午 5~7时定时畏冷,当为少阳胆经气机不利,故合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桂枝温通胆气,佐龙骨、茯神、远志安神定志。《素问·疏五过论》云:“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同时《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也。”均体现了因阴阳变易而治病的思想。三、勿忘升降出入

阴阳之道在于阴阳二气之运动,其动则谓之为“气机”,其形式即为“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并接着论述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不仅自然界之万事万物,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气机也无时不处于“升降出入”之状态。正如该文中进一步论述的“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就一年四季来说,春夏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而秋冬阳气下潜,阴气上升。其分界线在冬至、夏至两节,也即我们常说的“冬至一阳所生,夏至一阴而长”。人的生理病理无不受其影响。通过对人体病变观察,结合四季气机升降变化,可以更加明确病机所在。看下面一个脱发病例。病案4 上半年脱发下半年生发

张某,女,49岁。门诊病历。

2015年4月20日首诊:诉起病诱因为婚姻不幸,情志抑郁。而近4年来每至上半年即见头发与眉毛逐日脱尽,形如僧尼。下半年发长渐至满头,眉又重生,至春又脱,如此反复。刻诊见:发黑白相间,头部可见多处大片斑秃无发,两眉尽脱,纳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治思路详解:如何辨证呢?妇人以肝为先天之本,患者年过四十,阴气自半,复因情志不畅,肝阴暗耗。肝气主升,须得肾水涵养,至春肝阳升发,肝阴不足,必下吸肾阴,以至肾精亏损,不能濡养发眉,故见发眉渐脱。夏至以后,阴气渐生,肾阴得充,眉发得养,故而又得复生,“天人合一”大道之理彰显无疑。

至此可以明白,该患者治当以疏肝解郁,兼补肾精,故处方用逍遥散加合欢花疏肝解郁,木瓜敛肝,以制肝升太过,更加何首乌、黑芝麻、熟地黄、侧柏叶以益肾生发。二诊药已大效,与往年不同,不仅眉发脱落停止,反有新生。业已得效,故仍守前法,酌加补骨脂、骨碎补、菟丝子、山茱萸之品以增强益肾生发之功。2016年春夏交季因他病求诊,知其脱眉掉发之症未像往年再现。

人体阴阳之升降出入根源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单独存在,这是做临床医师必须明白的。人体阴阳之升降出入与自然界之变化密切相关,“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只有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自然界才无灾害,人体也才能无病。

人体不仅受到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气机变化影响,而且每日的阴阳之气升降亦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诊断治疗疾病时应充分加以分析考虑。《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而《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强调了自然界之气化现象与人身疾病病情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把握一日阳气升降变化,对于临床上准确地分析病机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看一则眩晕反复发作2个月病案治疗实录。病案5 晨起眩晕

甘某,男,68岁,本校某教师之夫。

2011年12月2日首诊:眩晕反复发作2个月,曾在本校附一院住院月余未缓解,后又请湖南某名老中医诊治,方以天麻钩藤饮等加减近月无效。症见:头晕,后颈不适,伴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断为肾精亏虚,太阳经气不利,方以左归饮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

2011年12月16日再诊:服药14剂未见好转。经过反复询问,发现其眩晕极有规律,每日晨起眩晕,伴气短,甚则上下气不相续接,至午后眩晕即止,乏力亦去,下午则如常人,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右关弱。断为宗气下陷,方以升陷汤加减。

生黄芪30g,白参5g,升麻3g,柴胡5g,桔梗10g,葛根50g,丹参15g,当归 15g,法半夏 10g,夏枯草 10g,生龙骨(先煎)30g,炙甘草10g。5剂。

2011年12月29日三诊:诉服上方后,眩晕即缓解,10余日未发作,睡眠亦明显改善。因将赴深圳,索方巩固,嘱其上方续服5剂。

辨治思路详解:此案,先投以天麻钩藤饮不效,可能与前医习惯性认为眩晕多系老人肾精不足、水不涵木,而忽视详细四诊有关。首诊根据头晕,后颈不适,伴失眠,断为肾精亏虚,太阳经气不利,方以左归饮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14剂未见好转,用方无效,与问诊不到位,未能准确把握病机有关。

二诊通过仔细询问,发现其眩晕极有规律,每日晨起眩晕,伴气短,甚则上下气不相续接,至午后,眩晕即止,乏力亦去,下午则如常人,舌淡红,苔薄白,脉右关弱。四诊合参,晨起眩晕,下午则如常人,是典型阳气不升、清窍失养之症状,上下气不相续接是宗气下陷之明证,故根据张锡纯之经验,投以升陷汤加减。失眠,方加法半夏、夏枯草交通阴阳,生龙骨安定神志;后颈不适,以葛根、丹参、当归活血以舒筋。辨证准确,故多日之疾,数剂而安。《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直接表明,研究人体之病因病机时,当把人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进而悟得与气机升降出入的相通之处,从而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做出正确的判断。

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均与升降出入密切相关。《素问·举痛论》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此是为何?实乃气机紊乱,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而致升降出入失常为患,由此再影响到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气机失常为病,临床上主要可见有气虚、气陷、气郁、气逆、气闭五大类。《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提“病机十九条”中包含有“诸厥喘呕,皆属于上”“诸痿固泄,皆属于下”“诸气郁,皆属于肺”,揭示了气机升降失调可致多种繁杂病证。四、熟诵经络循行《灵枢·经别》所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道出了经络与人体的各个生理阶段,即生老病死全过程均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经络,认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学医必学经络,习医必通经络,初学中医必须由此入门,精通十二经脉是成为良医必备的条件,可以说把经络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无以复加的位置。不通经络学说,很难成为造诣很深的中医。马元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说:“十二经脉……实学者习医之第一要义,不可不究心熟玩也。”经络理论于中医学的地位可见一斑。

古代大家无不重视经络辨证,如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说:“病之从内出者必由于脏腑,病之从外入者必由于经络。……又有同一寒热而六经各殊,同一疼痛而筋骨皮肉有别;又有脏腑有病而反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脏腑,若不究其病根所在,而漫然治之……愈治而病愈深矣。故治病者,必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何因,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而后治之,自然一剂而即见效矣。”

经络辨证作为一种辨证方法,其实是横跨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对临床诊断疾病与处方用药的指导极为重要,然而,由于经络学说,尤其是经脉、别脉、络脉、经筋的循行部位难以记诵,加上临床教学对经络学说的不够重视,现在能掌握经络辨证学并在临床稔熟运用者已寥寥无几。

看下面一则“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辨证论治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经络辨证在内科杂病诊治中的重要地位。病案6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李某,男,64岁。门诊病历。

2014年10月31日首诊:诉心悸伴头晕频发3个月,在湘雅医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建议安装起搏器,因经济拮据拒绝,改求诊中医。刻诊:心悸频发,兼见疲乏,足跟痛,膝痛,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如羊屎状。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缓。脉率45次/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波动大,4、5时及18时血压升高。现服用“左旋氨氯地平2.5mg,po,qd”,血压控制尚可。

西医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中医诊断:心悸。

病机:肾精亏虚。

治法:补益肾精。

方药:左归饮加减。

葛根30g,山茱萸10g,熟地黄15g,山药15g,肉苁蓉25g,续断10g,杜仲10g,怀牛膝15g,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白参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10枚。7剂。

辨治思路详解:患者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病位在心。除心悸、头晕外,患者兼有足跟痛、膝痛、疲乏。综合分析,当断为肾精亏虚,心脑失养。《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邪(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肾精亏虚,脑髓骨脉失养,则头晕频发、疲乏;经脉失养则发为足跟痛、膝痛;肾司二便,肾精亏虚,不能濡润大肠,故见便秘。便秘则腑气上冲,出现苔黄腻。“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足少阴之别……并经,上走于心包下……”“是动则病……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从《灵枢·经脉》记载来看,肾精亏虚,不能上养心脉,亦可导致心气不足,而发为心律失常,由此,补肾即可以治心。故方以山茱萸、熟地黄、山药、续断、杜仲补益肾气,生髓强骨;肉苁蓉、怀牛膝补益肾精,润肠通便。《伤寒论》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有“寒热往来”之定时发病之特点,其治以小柴胡汤。患者口干口苦,血压波动大,4、5时及18时血压升高,颇具小柴胡汤定时发病方证之特点,故合用小柴胡汤。

2014年11月10日二诊:头晕减,心悸、足跟痛消失,无膝痛,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好转,无羊屎状。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

上方加火麻仁15g。14剂。

辨治思路详解:药已见效,大便仍干,故守前方,增火麻仁加强润肠通便。

2014年11月21日三诊:头晕除,颈部不适,大便已不干结。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

上方加苏木10g。14剂。

辨治思路详解:诸症皆除。颈部不适,乃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肾主骨,仍以补肾为大法,加苏木以活血通脉。

2014年12月26日四诊:诸症消失,偶有多梦。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心率60~70次/分。

山茱萸10g,熟地黄10g,肉苁蓉20g,续断10g,杜仲10g,当归20g,怀牛膝20g,柴胡10g,黄芩10g,白参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10枚。14剂。

辨治思路详解:心率已不再缓,仍守前法。

2015年1月13日五诊:心率75次/分,律齐,无特殊不适,复查心电图正常。

在本书中,记载有以小柴胡汤治疗颈椎病剧痛半年难以缓解、龙胆泻肝汤治疗额部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疼痛欲死、清胃散治疗糖尿病患者鼻旁疱疹久治不愈、多例久治不效的心律失常等等难症,皆是从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