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18:02:25

点击下载

作者:江泓,董子凡

出版社:科普出版分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

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试读:

前言

高大憨厚的猛犸象曼尼、强壮果敢的剑齿虎迪亚哥、猥琐滑稽的地懒希德,这三个好伙伴在电影《冰河世纪》中分享友谊、共渡难关。跟随着它们的一次次冒险,我们也认识了那个未知的冰雪世界——冰河世纪。

其实就在距今1万多年前,我们居住的地球还与今天面貌大为不同。当时气候寒冷,北半球高纬度的许多地区都覆盖着厚厚的冰层,海平面比今天低了上百米。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世界中,曾经生存着最为壮观的哺乳动物群,那是离我们最近的巨兽时代!

在古生物当中,冰河世纪的古兽有着仅次于恐龙的知名度和曝光率,它们代表了哺乳动物进化的巅峰,其中很多成员都是庞然大物。有趣的是,冰河世纪的许多动物与今天的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有的是亲兄弟,有的是远房表亲,这为古生物学家研究和复原冰期古兽的生活提供了间接的资料。

仔细了解就会发现,冰河时代巨兽的真实面貌,很多时候与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猛犸象身上都有长毛,剑齿虎的犬齿也没有那么长,而大地懒更是强悍的巨爪武士!关于冰河世纪的巨兽还有更多你不知道的,而本书就将带你一览当时巨兽们的奇妙与壮丽。

本书以生活在冰河世纪的动物为核心,分4个不同的板块,介绍了当时最著名、最壮观的61个史前动物种属。除了哺乳动物,书中还收录了部分已经灭绝的巨型鸟类和爬行动物,它们同样是冰河世纪引人注目的生灵。

与大多数古生物科普作品不同,本书的构架采用了纵向、横向相结合的视角。在介绍不同动物时,既会阐述它们演化、灭绝的来龙去脉,也会把它们放到当时的生态系统中,分析它们所处的生态位置。除此之外,本书还介绍了不同大陆自新生代以来地质和气候的变化,动物群落的演替与交流,以及冰河时代人类的简要演化历程。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不单是介绍冰河世纪的几十种动物,而是让大家站在环境变迁、生物演化的开阔视野上,为了解200万年以来的地球提供一个窗口,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我们人类这1万年来的间冰期生活是多么可贵。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著名古生物学家邓涛先生。作为当今权威的古哺乳动物研究专家,邓涛先生抽出宝贵时间仔细通览全文,指出本书的错误和不当之处,并为本书作序,让我们非常感动。

我还要感谢本书的另一位作者董子凡,我们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帮助,收获了许多知识和理念。书中所有的文字资料都是以研究论文为基础,并融入了众多古生物学家的观点,以此保证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有幸邀请了国内古生物复原新秀张铁来创作复原图。张铁在工作中的专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实在令我钦佩,有时为了确定一幅复原图,他会先绘制很多草图来选择,然后进行修改完善。精美的复原图和照片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有了它们,书中的冰河巨兽才变得鲜活起来。

最后我要感谢李泽慧在本书的创作中给予我的支持和关怀。江泓2014年8月28日第一部分亚欧大陆

前传:两座大山的崛起

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看,亚洲、欧洲显然是两个大洲。但在自然地理上,亚欧两洲数千万年来就是同一块大陆。这块大陆的历史,离不开两位南方来客——曾是南半球“冈瓦纳古陆”组成部分的非洲大陆和印度次大陆。

印度次大陆从白垩纪就开始独自向北漂移,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终于迎头撞上亚洲,由此诞生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由于两个板块仍在相互挤压,它们也不断“长高”,逐渐成为近10亿年来全球最宏伟的山脉和高原。这个过程改变了整个亚洲的大气环流,中亚地区越来越寒冷干旱,而东亚、东南亚则形成了岛弧与季风。与此同时,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西部也越挨越近,古老的“特提斯海”一点点闭合,阿尔卑斯山脉开始在南欧隆起。

从距今300多万年前的晚上新世至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快速抬升期,长高了大约2000米!愈来愈浓的寒意笼罩着青藏高原,大型动物们纷纷外迁,它们在此磨练出的抗旱耐寒能力将在不久后的更新世展现价值,披毛犀和岩羊便是其中翘楚。而在亚欧大陆另一端,愈发峰峦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也成为欧洲冰河时代的地质见证。

冰河时代的亚洲

整个更新世期间,除了毗邻欧洲的西伯利亚中西部,亚洲并没有大面积的冰川,甚至青藏高原上也没形成过统一的大冰盖。受海拔较低和季风影响,我国中东部的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等山脉,就连比较大的山岳冰川也没有出现过。

即便如此,更新世时的东亚仍经历了4次冰期、3次间冰期。来回交替的气候像指挥棒一样,指挥着植被的更替和动物群的变迁。亚热带森林和喜暖喜湿的剑齿象、大熊猫在间冰期扩张到了陕西和甘肃;而在寒冷的冰期,华北一带变成了干草原,猛犸象南下到了河北、山东一带。这一时期,来自上新世的三趾马、巨颏虎、硕鬣狗等古老动物都在中更新世走向衰亡,而真猛犸、披毛犀和原牛等较晚出现的耐寒动物,则幸存到了距今1万年前的更新世结束时。

相对寒冷的北方,南亚和东南亚则要安逸得多,这片地区的海岸线总是分分合合,虽然也曾有过极端气候,距今7万多年前还发生过超级火山喷发,但这里的气候、植被和动物群仍大体保持了稳定。亚洲象、独角犀、马来貘等早更新世时就移居此处的巨兽,至今依然幸存。

今天的亚洲象,正是南亚和东南亚相对稳定的气候保证了它们的生存和延续。

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多巴湖(Lake Toba),这座湖是距今约7.3万年前一次超级火山喷发留下的遗迹。

更新世的欧洲草原堪称“动物大杂烩”,那里既有来自非洲的大象、狮子、斑鬣狗,也有来自亚洲的野牛、高鼻羚羊,还有今天只生活在北美的麝牛。

冰河时代的欧洲

比起更新世时的亚洲,大陆另一端的欧洲才真正是冰天雪地。冰期高峰时,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波罗的海、北冰洋沿岸和大部分不列颠岛都被数百、数千米厚的冰川覆盖。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峰谷间,也养育着大量山岳冰川。

除了上面提到的生命禁区,今天森林丰富的西欧、东欧平原地区在冰期时却是开阔的干草原,或者更冷更贫瘠的冻土苔原。至于森林,干脆退缩到了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地中海沿岸地区。

在寒冷的苔原上,冬季时植物无法生长,夏季时则能为食草动物提供草场。生命的最后希望在那些冬季不封冻的干草原,那里养活了成千上万的猛犸象、披毛犀、野牛和野马。食肉的洞狮、洞熊、洞斑鬣狗和食草动物们一起,组成了类似今天非洲塞伦盖蒂大草原那样的冰河时代欧洲动物群。由于冰河时代降水少,干草原上几乎没有什么树木,这片一望无际的开阔草场直通中亚、东北亚,甚至一直延伸到阿拉斯加。

岛屿变奏曲

冰河时期大规模的冰川,不但覆盖了北方的陆地,还锁住了大量的水分,导致海平面下降、海底变成陆地,形成了连通岛屿和大陆的陆桥。冰期高峰时,东亚的日本列岛曾与中国大陆相连;印尼的苏门答腊、爪哇和加里曼丹等东部大岛,也和马来半岛融合成了广阔的“巽他大陆”。在欧洲,小半个地中海一度都成了陆地,西西里、克里特、塞浦路斯和马耳他都不再是岛屿,甚至就连英吉利海峡都变为不列颠前往欧洲大陆的通途。

陆桥的形成,打通了岛屿和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通道,这也是为什么今天这些岛屿上的物种与大陆上的物种如此接近。更有趣的是,大象、河马等巨兽在冰期进入一些岛屿生活,当间冰期海平面上升,它们被隔绝在岛上。面对空间有限、食物匮乏的环境,曾经的大型动物迅速演化成了“侏儒”。肩高4米的古老古菱齿象,在几个欧洲岛屿上变成了1米多高的小矮象,类似情况也出现在进入印度尼西亚、日本的剑齿象以及进入北冰洋弗兰格尔岛的猛犸象身上。

北方巨兽的终结

在各大洲的冰河时代巨兽灭绝事件中,非洲发生最早,澳洲、美洲则是在人类入侵后不久迅速发生的。在古老的亚欧大陆,剧烈、频繁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让旧物种灭绝和新物种诞生都较为迅速,在更新世时的早、中、晚不同时期,动物群大不相同。

从早更新世开始,匠人、直立人、早期智人等史前人类就先后从非洲进入亚欧大陆,还在欧洲演化出了高度耐寒的尼安德特人。至于我们这个物种——现代智人,直到距今大约7万年前才进入亚洲,大约4万年前进入寒冷的欧洲。

除尼安德特人外,只有现代智人能在寒冷气候下长期生存,但他们不是靠强壮的身体,而是靠智慧。智人已经学会了缝制衣服,人工生火,使用投枪、飞石索等捕猎工具。在缺乏森林的北方草原,可食用的植物十分稀少,动物就成了智人的主要食物来源,而易被发现的大型动物正是人类猎手的绝佳目标。

距今1.3万年前,最近一次冰期开始消退,气候转向湿润。很快,大片的干草原被森林取代,猛犸、披毛犀等大型草原动物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而智人的猎杀更是雪上加霜,这些大型动物就这样一点点被推向种群崩溃的边缘。亚欧大陆北方的“塞伦盖蒂”终于不复存在,如今只有温暖富饶的南亚雨林成为这块大陆上仅存的巨兽王国。

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里的冰河时代哺乳类骨架,这些骨骼化石诉说着一个刚刚逝去的巨兽时代。洞狮

档案:洞狮

拉丁学名:Panthera leo spelaea,含义是“洞中的狮子”

科学分类:食肉目,猫科,豹属,狮种

身高体重:体长约3.5米,体重270~350千克

体型特征:体型类似于今天的狮子,但是比狮子大,脑袋巨大,身体强壮

生存时期:更新世(距今30万年前~1万年前)

发现地:欧洲、亚洲

生活环境:平原

刺骨的寒风吹过西伯利亚的平原,尽管只是初秋,但是地面上已经落下一层雪花。稀疏的树木间,一群猛犸象正在向前移动,一些体型小一点的食草动物跟在这些庞然大物后面。在一颗树后,一头体格健壮的洞狮站在那里,厚厚的毛发使它感觉不到丝毫的凉意。洞狮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的目标,它迈开步子,向前奔去。

猫科巨无霸

狮子是今天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一头成年雄狮身长2米(不含尾巴),肩高1.2米,体重通常在149~240千克。洞狮则比有测量数据的野生狮子要大些,身长超过2米,肩高1.2米,体重在270~350千克。虽然在体长、肩高上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但是洞狮比今天的狮子要强壮得多。

从外形上看,洞狮与狮子很像,它们长着一个40多厘米长的宽大脑袋,一对大眼炯炯有神。洞狮的口中有一对长达12.7厘米的长牙,这是它们最恐怖的武器,当长牙刺入猎物的喉咙时,任何动物都会很快毙命。洞狮身体粗壮,四肢长而强健,如果算上长长的尾巴,其长度差不多有3.5米。关于洞狮毛发的复原得益于原始人类的岩画,这些在法国、德国山洞中保存至今的史前艺术品,不但展现了雄性洞狮颈部的环状鬃毛,还依稀能看到毛皮上的点点斑纹。

保存在博物馆中的洞狮骨架,巨大的头骨上犬齿非常明显。

欧陆大猫

洞狮的化石最早发现于欧洲中部的德国。1810年,德国学者乔治·奥古斯特·古德弗斯(Georg August Goldfuss)建立了洞狮亚种(Panthera leo spelaea),位于豹属狮种之下。由于学名难以记忆,洞狮还有一个更常用的英文俗名:Cave lion。根据化石来看,洞狮是一种体型巨大的猫科动物,出现于距今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到距今1万年前全部灭绝。

洞狮曾经生活在广阔的北方大陆上,足迹从英国、法国直至亚洲的西伯利亚。它们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欧洲北部和中部,有资料称在北美洲也发现了洞狮化石,但那实际上是同时代的另一种大型猫科动物——拟狮。洞狮喜欢开阔的草原环境,不喜欢茂密的森林和寒冷的雪原。

洞狮的命名者:德国学者乔治·奥古斯特·古德弗斯。

BBC纪录片《冰河巨兽》中,主持人跟随研究人员进入洞穴深处,发现了洞狮的巨大头骨。

与狮无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