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川探索:2013年四川省党校系统优秀调研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01:27:05

点击下载

作者:周治滨,李翔宇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川探索:2013年四川省党校系统优秀调研文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川探索:2013年四川省党校系统优秀调研文集试读:

经济建设

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崇州经验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课题组

当前,四川省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关键发展期,“三农”问题在新形势下呈现新的特点:人多地少水缺矛盾加剧,但土地撂荒现象不容乐观;农村土地、劳动力要素资源加速流失,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趋势明显;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增收乏力问题突出。如何顺应形势、创新发展,推进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而消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事关四川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的一项重大任务。2012年“中央1号文件”围绕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实质上释放出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改革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强烈信号。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在于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由谁”以及“如何实现”生产现代化,即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近期,调研组深入崇州市,通过座谈、访谈及田间调查,认为: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是四川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核”,四川应结合省情因地制宜,以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进一步释放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活力。

近年来,崇州市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运用农村产权改革成果,探索实践以土地股份合作为核心,以“文井源”综合性农产品公共品牌服务、农业“专家大院”科技服务、“农业服务超市”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四大服务体系为支撑的“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改变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弱势产业地位,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开创了粮食和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新局面。崇州的创新型实践探索,具有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

崇州市地处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位于天府之国的腹心,辖区面积1090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66.112万人,辖25个乡镇。全市大体形成山地、浅丘加平坝的土地结构,素有“四山一水五分田”之说,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四川省主要产粮区。为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近两年来,崇州市充分运用农村产权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一、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动农业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

崇州市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突破口在于:建立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之上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2010年崇州市开始在隆兴镇杨柳村、桤泉镇生建村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水稻规模种植试点,按照农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出资组建农村土地合作社。入社农民按0.01亩(1亩≈666.67平方米)折成一股,每股出资1元作为合作社生产启动资金。股份合作社按照章程选举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负责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决定“种什么、如何种”,并出面聘请农业技术人员、种植能手等能人为生产经理(每个生产经理可承担3~4个合作社),并签订产量指标、生产费用、奖赔合同。其中水稻种植亩产要达到400公斤(富硒优质水稻),亩均机具、种子、肥料、农药、人工、管理等生产费用要控制在510元以内,超产、减产部分分别按50%奖励或赔偿。监事会负责对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农民入社后只参与土地经营决策,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其生产劳动由合作社与“农业服务超市”签订专业化服务合同,由“农业服务超市”提供经过技能培训的人员和装备进行,全面实行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等机械化生产,并按照“文井源”品牌规定的质量标准和订单要求组织标准化生产,实行种子、肥料、农药“三统购”和机耕、机防、机收、管理“四统一”。先期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全面提高了种植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另一方面,充分解决了当前农村“空心化”所带来的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试点的经验快速向全市全面推行。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从事水稻规模化种植的土地股份合作社43家,涉及12个乡镇,入社社员1924户,入社土地面积达6130.58亩,实现了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二、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条,推动农业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

农业全产业链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生产由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向市场化、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的必要前提,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则是基础保障。近年来崇州市以构建“文井源”综合性农产品公共品牌服务、农业“专家大院”科技服务、“农业服务超市”社会化服务、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专业化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四大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装备、技术、人才保障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水平。(一)建立以“文井源”为品牌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

崇州市着力打造“文井源”综合性农产品公共品牌。该品牌初期由政府主导建设,在市场价值大幅提升后于2009年以700万元的拍卖价转让给了门里集团新品川公司,采取统一品牌、合作经营、专卖销售、互利共赢的营销模式,进行市场化包装运作。该品牌作为公共品牌,可供农产品生产企业免费使用,但必须达到“文井源”的准入标准。为了保证品牌的产品质量,文井源品牌推广有限责任公司制定了每一种产品标准,均达到或高于国家有机食品标准,并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各生产基地均配有检测仪器及专业检测技术人员,每一种产品均有自己的“身份证”,可以追溯整个生产环节的详细信息,从而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溯源。目前,已建成“文井源”有机农业基地,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43个,产品涉及大米、菜油、畜禽、蔬菜、水果5大类80多个品种;建成了文井源物流配送中心,带动企业、合作社22家、农户2050户,流转土地建富硒大米基地10000亩。同时,“文井源”产品全部采用专卖连锁经营,开展直销配送和超市配送,在崇州、成都建立了专卖店、超市专柜30多个,实现了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二)建立以“专家大院”为平台的科技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几年崇州市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要,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于2008年6月组建了崇州市农业“专家大院”。“专家大院”下设农业科技项目评审委员会、综合管理部、课题推进部、推广服务部以及粮油科技、畜禽科技、果蔬科技、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四大中心”,采取“大院+专家”“专家+项目”“专家+产业”“专家+企业”的联结方式,搭建了农业科技项目、技术、人才的集聚平台,促进农业专家大院与产业化企业、专合组织、股份制合作社的科研联动、研推并举、互利共赢。近年来,崇州市先后聘用了农业部玉米专家顾问组成员、研究员刘永红等74名农业科研人员为专家,引进农业经营管理人才6人,培养农业实用人才625人;实施科技型农业项目15个,引进农业项目20个,实施自主研发项目10个,整合先进技术项目18个,与20家产业化企业签订了科技服务协议,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94个,中试熟化新品种50个,试验、示范、推广农牧业等新技术20多项。推广富硒水稻种植6000亩、水稻机栽秧10000多亩,无公害、有机蔬菜栽培10000多亩,红提避雨栽培1000亩;建成了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和标准化蔬菜大棚1060亩,以及蔬菜新品种展示大棚种植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三)建立以“农业服务超市”为载体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针对股份制合作社和规模经营业主发展中面临的“三难”(招工难、用工难、管工难)、“三缺”(缺技术、缺农机、缺管理)等情况,崇州市引导各种专业服务组织联合建立了“农业服务超市”,搭建了农业机械服务、农业劳务服务等平台。目前,全市建成桤泉、隆兴、济协3个农业服务超市,拥有农业服务机具100多台套、从业人员260多人;农业劳务合作社3个,具有掌握生产技能的社员150人。“农业服务超市”的功能是为土地合作社及规模业主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性服务:一是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包括为农业合作社制订技术方案,负责农业集成技术的推广和转化应用等;二是农业机械服务,为合作社和规模经营业主提供犁田、耕田、插秧、施肥、收割、运输、晾晒、加工包装、储存等全程机械化服务;三是农业劳务服务,为生产经理和合作社社员进行农业技能培训,为业主提供高素质、组织纪律性强的农业产业工人,进行管水、播种、种苗、移苗、施肥、插秧、除草、搭架、运输、加工、晾晒承包等多层次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四是农资配送服务,根据合同业主的需要,及时为其提供优质环保低价的农药、种子和肥料;五是农产品营销服务,对合作社的产品建立收购和供销定单式服务。同时还可为业主提供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生产管理、稻麦代育代管等服务。“农业服务超市”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合作社和规模经营业主的用工问题,而且推动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使大量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实现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四)建立以产权抵押融资为重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保障

崇州市通过完善政府农业投融资平台,实施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组建产业风险互助基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一是搭建了农业政策性投融资、担保平台,组建成立了崇州市蜀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崇州市蜀兴农村产权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近三年蜀兴投资公司实现现代农业发展融资近10亿元,蜀兴农村产权担保公司实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担保贷款2174宗、11804万元。二是运用农村产改成果,探索发展土地家庭经营农户、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公司或业主三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模式,如2010年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以101.27亩土地5年的经营权抵押,从农商行获得贷款授信16万元,首笔贷款6万元用于合作社发展小春食用菌种植10亩、小麦良繁91亩。全市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5宗、332万元。三是建立农业风险互助基金,开展了果蔬种植等风险互助保险。如2010年9月桤泉镇生建村蔬菜种植业主3家,投保面积1100亩、投保品种12个、交纳风险互助保险费11016元,获得风险互助保险赔付43650元。为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目前正在筹备组建村镇银行,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三、崇州经验的启示

虽然崇州市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实践仅有短短几年时间,但是成效显著,同时也为四川省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带来了如下启示:(一)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产权明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从崇州的经验不难看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股份合作制是整个崇州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根本“内核”。长久以来,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产权边界的缺失,导致了农村土地主体虚置的突出问题,以农地产权为核心的产权权能缺失及财产权利匮乏则导致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弱化。组织化程度偏低的农民群体在市场交易中缺乏话语权和谈判力,徘徊在市场经济“边缘”,难以平等分享市场交易带来的增值收益和好处。而公民主体地位和财产权利的缺失,则使农民在社会事务和政治事务中影响甚微,甚而在乡村社区自治中也表现出既缺乏民主治理能力,又缺乏民主参与热情,进一步弱化自身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因此,建立归属明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完整的产权约束,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稳定收益,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二)“小生产+大社会”合作生产经营模式,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按照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经营,结成本土化的利益共同体,是“小生产+大社会”合作生产经营模式的主要特征。这种合作生产经营模式极大地降低了经营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且有效规避了资本逐利风险,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社会化的大生产客观上又推进了农民精英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育,实现农村劳动力二次人力资本开发,以适应城乡产业转型的劳动力需求。(三)政府主导的平台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政府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背后的重要推手,其行为边界要逐步让渡于市场,同时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供需载体,加强产学研合作,逐步建立公益性质的科技转化平台、推广平台、应用平台,建立公益性和经营性综合服务平台,降低科技和社会化服务的交易成本,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课题组成员:贾舒、胡雯、陈昌荣

大邑县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共大邑县委党校课题组

大邑县地处川西平原西部,隶属西南大都市成都市,距成都市区41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35公里,辖区面积1327平方公里,人口51万。

大邑县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耕地面积41.17万亩,已流转21.04万亩;其他农用地73.62万亩,已流转15.62万亩。境内年平均气温16.4℃,降水量1066毫米,日照时数1095.5小时,平均风速1.0米/秒,全年无霜期284天,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5364米,最低处海拔475米,呈阶梯状渐次降低,四季特色分明,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岷江支流的斜江、出江等7条河流纵横全境。

近年来,大邑县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优质粮油、果蔬、畜禽、茶桑、林竹药”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了万亩葡萄、万亩佛手瓜、万亩食用菌、万亩榨菜、万亩银杏、蓝莓、非洲菊、新希望桂柳和铁骑力士鸭苗孵化基地、川娇猪业现代化原种猪场、金鑫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邑县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肉鸭孵化基地、西南最大的双孢蘑菇生产基地。引进培育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专业合作社508个,带动农户面达到70%以上。加强品牌建设,目前全县知名品牌8个,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13个,绿色食品24个,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6个,有机转换产品6个。

一、大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一)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大邑县深入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着力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74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由2005年的24.8∶36.5∶38.7调整为21.1∶39.97∶38.9;实现农业总产值32.94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1.73亿元,林业产值0.58亿元,畜牧业产值18.81亿元,渔业产值1.1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4亿元(见表1、表2)。表1 大邑县地区生产总值及其结构表表2 大邑县农业产值及其结构表

按照世界农业生产结构变动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大邑县2010年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结构已经由2005年的38.4∶1.8∶55.9∶2.0∶1.9调整为35.6∶1.8∶57.1∶3.6∶1.9(见表2、图1)。第一产业产值在一、二、三产业结构中的下降以及农业生产内部比例的变化,表明大邑县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正在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图1 大邑县农业结构变化图(二)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广泛使用农业机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对于高效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抗御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等有着重大作用。到2010年年末,大邑县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到19万千瓦,单位耕地总动力由2005年的5.44千瓦/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8.44千瓦/公顷,机耕播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49.5%,接近全省农业机械化率平均50%的水平。(三)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目前,大邑县通过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大邑县进一步加快了对外快速通道建设和对内城乡公路建设。全县乡镇公路通达率已达10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已达100%。从总体上来说,大邑县的公路网密度由2005年的0.99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长到2009年1.28公里/百平方公里,期间年均增长率为5.86%。(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大邑县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大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鼓励创新机制,因地制宜地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大邑县的设施农业主要分布于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等方面。从表3和图2可以看出,近年来,大邑县设施农业的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2005年以来,设施农业面积呈明显上升趋势。表3 各类设施农业面积(含园区)图2 设施农业面积增长情况图

从表3还可看出,大邑县的设施农业中,设施蔬菜面积占设施农业总面积的绝大部分,其比重高达89.8%,而食用菌、花卉的设施面积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设施蔬菜的栽培方式主要为钢架大棚、塑料大棚、中小棚以及地膜,其中以地膜为主,至于利用钢架大棚种植蔬菜是从2005年才开始发展的。

作为“中国食用菌之乡”,近年来,大邑县积极培育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不断扩大食用菌菌种繁育面积,食用菌的繁育面积从1990年的0.1万亩,增加到2011年的0.92万亩。涌现出了陆林菌业、麟林菌业、兰田公司、宇洋食品、天亿公司、荣怡实业等初具规模的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促进了大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延长了食用菌产业链,提高了食用菌经济效益。

花卉产业是随着2009年《大邑县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而逐步发展的。近年来,成都市的鲜切花产量已不能满足花卉市场的需求,鲜切花的市场供应出现缺口。大邑县对花卉产业发展的前景看好,积极投入花卉产业,不断扩大花卉设施面积,鲜切花品种主要有月季、唐葛蒲、百合等。(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

大邑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不断扩大基地种植面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1年全县有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3家,年销售收入1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有100家,其中: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9家。2011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值17.1亿元,带动农户9.25万户,带动农户面达72%。通过培育发展,县域内的成都市鸿笙食品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中国驰名商标,长森公司成功申报为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六)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土地规模化经营。近年来,大邑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2011年年底,全县已累计流转土地面积30.84万亩(其中耕地15.23万亩,非耕地15.61万亩)。2011年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24万亩,(其中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01万亩)。表4、表5分别反映了大邑县2010、2011年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的变化情况。表4 2010年、2011年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表表5 2010年、2011年耕地流转规模经营情况表

从表4可以看出,大邑县土地流转面积的各项指标呈逐年上升趋势,包括流转总面积、耕地流转面积、非耕地流转面积等。流转出耕地的农户数和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流转面积2011年与2010年比分别增长了45%、52.3%。从表5耕地流转规模经营情况来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49亩及以下的经营规模,2010年和2011年分别占本年度耕地流转面积的47.0%和49.0%,其次是流转面积在50~99亩区间的,其流转面积占耕地流转面积的比重2011年为32.2%。表明大邑县耕地流转的规模化程度较低,从而折射出大邑县农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低。

从流转的土地用途来看,经营者将流转到手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蔬菜、药材等种植业和从事养殖业、花卉林木等方面。耕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互换、出租等三种形式,目前,出租是耕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全县耕地流转的去向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类:流转入企业、流转入农户、流转入专业合作社以及流转入其他主体。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流转去向为流转入企业和农户,截至2011年年末,耕地流转入企业的面积为76851亩,流转入农户的面积为51343亩,流转入专业合作社的面积为6578亩,流转入其他主体的面积为17529亩(详见表6)。表6 2011年家庭承包耕地流转形式及去向表(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至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大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1)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专业合作社从2008年的179个增长到2011年的415个,增长了132%,并且所有的合作社都依法进行了工商登记。(2)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数大幅增加。合作社的成员由2008年的3203人增加到2011年的16620,增长了5倍多。其中历年占绝大多数比例的成员还是农民成员,团体成员只在2010、2011年有几十个加入(见表7)。表7 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统计表(3)合作社经营与服务的范围较广泛。从合作社的经营范围看,2011年大邑县415个合作社中,从事种植、林业、畜牧业、渔业、服务业的分别为124个、15个、220个、11个、45个,表明目前合作社主要集中在畜牧业和种植业。从合作社领办人的身份看,农民牵头的有317个,企业牵头的有6个,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牵头的有2个,其他组织及个人牵头的有90个。表明农民仍然是领办合作社的主要力量。从经营服务的内容上来看,415个合作社中有315个向社员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占其他服务内容的75.9%,还有63个合作社向社员提供生产服务,4个合作社向社员提供购买服务、14个合作社向社员提供加工服务(见表8)。表8 农民专业合作社分类情况统计表(4)合作社经营服务情况呈现良好趋势。具体表现在:统一组织销售社员的农产品的总值大幅提高,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的总值不断增加,体现了合作社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2011年合作社培训成员8121个,培训面达到48.9%。2010年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实现了零的突破。2011年有11个合作社通过了农产品质量认证,其中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的专业合作社数分别为8个、1个和2个(见表9)。表9 大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情况统计表(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大邑县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逐渐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各种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发展。以行政部门为主体的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围绕各乡镇特色优势产业和农民培训需求,开展培训工作,推广农业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

目前,以行政部门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从2008年起,逐步形成县、乡、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由县农业发展局组建了20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建立改变了曾经“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同时各乡镇服务站合理配备农技、农机、畜牧等专业人员。大邑县事业单位岗位上的农业科技人员达287名,聘用人数为132名,分布于县级和乡级农技部门。在聘用人员中,各职称层次人员除了高级职称人员空缺较少外,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人员空缺情况都比较严重,在高级职称中,一至四级人员则为空白。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专业人员合理配置仍然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大邑县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以行政管理部门推动为主导,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是上级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推广体系隶属于政府农业部门,县农业发展局对下属的20个乡镇综合服务站的性质、任务、组织领导、工作方法、工作制度、经费、设备等做出指导和部署。20个乡镇综合服务站接受农业发展局的领导和指导,各乡镇服务站推广部门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订并实施推广计划,经常举办培训班、宣讲会,发放宣传资料等(见图3)。图3 以行政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体系示意图

2.大力开展培训,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2011年大邑县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农民800人,其中病虫专业防治员100人,果桑茶园艺工100人,畜禽繁殖员30人,村级动物防疫员200人,农机维修员5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50人,农村信息员150人,乡村旅游服务员120人。此外,还通过发放各种资料、农信通发布信息、走访宣传等形式传播农业科技信息(见图4、图5)。图4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渠道示意图图5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流程图

为了培养适应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推进示范线、带、片的建设,农业发展局在韩场等乡(镇)选择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程度,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户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培训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使农民达到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

3.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引进新成果

近年来,大邑县积极开展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安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王泗新场示范园区,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目前,全县已建立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7个,其中水稻丰产示范基地2个,油菜丰产示范基地1个,马铃薯丰产示范基地1个,特色蔬菜(佛手瓜)示范基地1个,优质葡萄示范基地2个。同时,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目前,已引进推广Ⅱ优498、川香3号、蓝莓、红心猕猴桃、斯格猪、法系獭兔等新品种29个;推广机收油菜、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仔猪高床保育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8项;推广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排灌机械等新机具248台。(九)观光农业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随着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金桂园、土九碗为主的农家乐和以蔡场蓝莓基地为代表的观光农业。在政府整体规划和实施下,大邑县的观光农业正成为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全县观光农业发展到60个,通过发展观光农业使农民获得经济收入2760万元,其中农民从观光园区获得收入93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入630万元,通过产业带动农民增加收入1200万元。观光农业在给农民带来收入的同时,也给观光农业开发公司带来可观的收入,2011年公司获得各种收入838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品销售收入4680万元,农产品深加工收入700万元,门票收入1000万元,消费综合收入2000万元(见表10)。观光农业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表10 观光农业的收益情况(2011年)

观光农业的发展,不但增加了农民和农业开发公司的收入,还调整和优化了大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了城乡文化的交流,增进了城乡居民的感情,实现了社会和谐。

二、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畜牧业发展潜力有限

大邑县是西部地区的“国家生猪调出大县”,从2007年开始全县发展规模化禽畜养殖场,并且将畜牧业作为优势重点产业发展。根据2005—2010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分析,畜牧业占据着农业经济的绝大份额(2010年占57.1%),畜牧业已成为农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但目前畜牧饲养方式仍处在传统饲养和现代化饲养方式并存、传统饲养占主要地位的阶段;畜禽饲养规模小、品种杂、资金投入不足、粗放经营模式阻碍着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产品深加工处理能力不足影响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二)设施农业有待加强(1)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偏小。2010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85.2万亩,设施农业总面积仅为8.45万亩,设施农业所占比例仅为9.9%,其面积有待进一步扩大。(2)设施农业经营的主体有待进一步培育。目前,由于设施农业的经营仍以农户为主,因而经营规模较小。最近几年虽然涌现出了陆林菌业、麟林菌业、兰田公司、宇洋食品、天亿公司、荣怡实业等初具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发展设施农业,但它们的设施农业规模仍然较小,有待进一步培育壮大。(三)土地流转的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目前,许多已经流转了的土地没有签订规范化的流转合同,2010和2011年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流转面积只占本年度耕地流转面积的37.89%和47.21%,也就是说还有大部分已经流转了的土地没有签订流转合同,另外,还有大量的土地流转没有经过正式的备案和鉴证程序。土地流转的不规范,会导致农村土地管理的混乱。(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据调查,目前已经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的未设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有的合作社民主管理意识不浓;有的合作社在重大事务中决策不民主,社员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有的农民合作意识不强,只顾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不稳定因素,从而阻碍其健康发展。

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退出机制。虽然截至2011年年底,全县经过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415个,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却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条例未对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退出机制做出规定,造成大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进不出,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的发挥。(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待加强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化程度低。受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农业没有真正形成农业产业高端,符合企业加工用的专用农产品基地没有大量形成,企业对专用农产品基地的培育效果不明显,从而影响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规模的扩大和农产品加工原料的供给。(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市场建设、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等相对滞后。(3)农业标准化程度较低,高质量的农产品和市场影响力大、广受欢迎的农产品品牌不多。(4)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户增收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5)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较少,“三农”项目资金分散,一些优惠政策还无法完全落到实处,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六)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大邑县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乡镇进行的调查统计发现(表11),现阶段大邑县农村劳动力(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存在如下问题:表11 2011年四乡镇(上安、韩场、蔡场、沙渠)农村劳动力统计表(1)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从表11可以看出,四个乡镇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中初中及其以下的文化程度的占79.3%,高中、中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20.7%,表明大邑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2)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不太合理。从表11可以看出,4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为11691人,仅占劳动力总数的40.5%。中年劳动力比例较大,41~54岁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接近一半(占47.1%),另外还有12.5%的劳动力年龄在55岁以上。可以说41岁以上的劳动力是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力一旦退出劳动队伍,新一代劳动力不愿务农,就会出现农村劳动力队伍的老龄化。(七)资金不足和人员断层阻碍农业科技推广

大邑县级财政能力有限,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不足,工作开展难度大。加之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目前只配备了县级和乡镇级农技推广人员,村一级农业技术人员多数由当地的村干部、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兼任,这类农技推广人员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与训练,难以有效地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同时,由于这类农技推广人员没有正式的行政编制,难以调动他们为农服务的积极性。农技推广人员在基层的断层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八)观光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观光农业的类型单一化,结构不合理。据调查,2011年全县60个观光农业园区中,属于农家乐型的有54个,占总数的90%,而农庄经济型只有2个(占3%),特色产业型4个(占7%)(见表12)。表明农家乐型是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以农家乐型为主的观光农业,由于经营者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有限,缺少旅游创新与特色,不能体现农业特色,缺乏农耕文化元素,难以提高观光农业的档次,导致观光农业有数量没特色,无法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吸引力。②以农民自营为主的观光农业因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调查,导致观光农业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2011年全县60个观光农业园区中属于农民自营的有57个,占总数的95%,公司开发的只有3个,只占5%,各观光农业园区投资有限(见表13)。由于受经营理念和投资能力的限制,农民自营的观光农业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和详细的市场调研,导致项目雷同,布局不合理,旅游设施落后,产业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不鲜明等问题,直接影响观光农业的品位提升和持续发展(见图6、图7、图8)。表12 大邑县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表13 2011年观光农业的投资规模图6 观光农业经营主体及所占比重图7 观光农业经营类型及所占比重图8 观光农业投资规模比例

三、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一)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

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县内各区域资源优势,将优质粮油、果蔬、茶桑、畜牧、林竹药五大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建立农、林、牧、渔间协调的比例,注重农业内部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二)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根据连片推进的思路,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对县域内现有的水库、排灌泵站进行维修整理和配套改造,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进一步开展农田整治工作,完善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等设施,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术,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提升农业产业层次

1.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骨干龙头企业

首先要明确重点扶持对象。要围绕大邑县确立的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分层次、有选择地重点扶持骨干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其次要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励重点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组建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吸引国际、国内著名加工企业、外资和省内外其他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支持和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要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充分发挥加工型骨干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率,逐步实现农产品由鲜销向加工、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加强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

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及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食用菌、榨菜、生猪三大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红梅、“三木”药材、蚕桑、麻羊、铁观音茶、李子、佛手瓜七大区域性特色产业,加快大邑县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和王新片区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能力,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帮助和指导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进行品牌开发;把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作为农业产业化重点支持的重要标准。

3.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建立各种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村组干部、农技人员、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发起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成熟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土地、山林、农产品、劳动力入股的形式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组织,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共赢的利益联合体;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于当前广泛采用的合同、订单农业、租赁反包、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形式,要及时引导其向规范化、稳定化方向发展,提高合同履约率。

4.优化金融环境,拓宽农业产业化融资渠道

建立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新型合作机制,帮助企业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和联系。金融部门要不断创新金融理念、提供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拓展质押担保方式,落实金融配套扶持政策;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研究以山林使用权、经济作物(果树等)和动产(如牛、猪)作为抵押;以农产品销售订货单质押;以大型超市进场权、网络无形资产等新的物权质押。

建立和完善大邑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产业化担保基金。逐步扩大基金规模,提高担保能力。采取信贷鼓励和风险补偿的形式,鼓励银行对龙头企业放贷,根据银行新增农业产业化贷款额和期限,按一定比例对贷款银行进行奖励。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联保基金,政府对联保基金实行再补贴等。

5.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

建立政府农业产业化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建立稳定的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增长机制,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基地补助、技术补贴和著名品牌培植。

建立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协调机制。集中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基础设施,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

创新补助和奖励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激励和放大作用,对获得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和知名品牌企业和单位进行奖励;对龙头企业建设和扩大基地、推广良种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给予补贴;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以参股形式扶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支持方式。(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发展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此项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要充分发挥电视、手册、宣传品等的作用,向农民宣传合作组织知识,弘扬合作精神,增强农民合作意识,使更多农民了解、支持、参加合作组织;要鼓励农村能人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合作组织培养经营管理人才,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作用。(五)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按照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位,根据县内各区域的发展条件,依托“安韩”片、“王新”片和“安西”走廊,大力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规模化、集约化为特征的观光农业,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以现代特色产业为支撑。因此,要在积极发展优质粮油、果蔬、茶桑、畜牧、林竹药五大产业,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高端需求的基础上,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大力发展“城郊合一”“农游合一”的花卉产业、生态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实现“一三产业联动发展”;通过举办果蔬采摘、农耕文化传承、科普、展示农业成果等活动,感受农业、体验农作。大力发展林、竹、药、森林蔬菜四大林业低碳产业,以林竹药产业、林盘保护为基础,营造成都“都市之肺”,成为市域西部绿色屏障;着力打造“林业+中药材”生态旅游型农业、“经济作物+畜牧业”生态经济型农业、“种植制种+畜牧业”高效产业化农业;发挥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六)完善农业配套体系建设

1.加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

充分结合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和耕地质量保护计划,加快实施农田水利建设。以技术服务、劳务服务、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建立新型物流平台。逐步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完善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检测检验手段,监督龙头企业搞好自检,为产业化经营组织基地农产品标准化认证提供咨询和申报服务。

2.加强现代农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积极发展高端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按照绿色生态的要求和有机农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质量标准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

3.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保障。健全适应现代农业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鼓励政府、企业和社会资金合作建立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多种抵押贷款担保组织和基金。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发展农村保险事业,进行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七)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打造区域特色农业

依据各区域的自然优势、区位条件和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实施“六区一带”农业发展战略,形成果蔬产业区、畜牧产业区、茶桑产业区、林竹药产业区、优质粮油产业区、安韩现代农业示范园与王新现代农业示范区、安西走廊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带。按照区域分工,发展重点产业,形成区域农业特色。

课题组成员:唐福全、庞术

德阳市农业补贴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

中共德阳市委党校课题组

财政对农业给予有效补贴,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的旨在保护和发展农业、维护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扶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表现为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农产品贸易进行转移支付。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最早以国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形式出现,之后逐渐扩展到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用电补贴、贷款贴息补贴等方面。2003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补贴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同时在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债资金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改变财政支农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和改革农业税制等举措,在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起,粮食产量逐年增加,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8957万吨,创历史纪录,实现粮食总产“九年增”。

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竞争力减退、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性始终难以有效提高、农业发展风险因素增多等问题日趋显现。自2010年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已经出现供给趋紧、价格上涨的趋势。三大主粮品种基本上都需要进口,我国谷物进口额同比增长70.1%,其中进口玉米157万吨,是2009年的18倍;进口小麦120万吨,同比增长36%;进口大米37万吨,比2009年增加2.9万吨。大豆进口5480万吨,国际依赖度则超过70%。因此,财政补贴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增产效应在减退,加之补贴机制不合理,导致农业补贴政策面临等深层次问题,亟待重构补贴目标,不断完善补贴机制,改进补贴方式,加快建立与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

一、德阳市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

为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装备结构,提高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德阳市各级财政和农业部门紧密配合,把积极争取和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广泛宣传、深入实施,有力推动了全市粮食产量的快速增长,良种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装备支撑。2012年,旌阳区被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确定为农机购置补贴“全价购机”试点县;广汉市为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基地,推行粮食直补方式改革,全市开始组织实施良种推广补贴项目,良种的有效供应和各类作物良种覆盖率的不断提高,为全市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特别是灾后连续三年实现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2013年共计发放36617万元;国家良种推广补贴按照当年以计税耕地为基础的各作物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其中:小麦、玉米、油菜按每亩10元进行补贴,中稻、棉花按每亩15元进行补贴。2013年,全市农机购置补贴发放9950万元。旌阳区和罗江县开展全价购机补贴项目试点,极大地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政策经过近10年的实施,既实实在在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又让基层干部通过实施惠农政策,改变过去上门催粮催款为现在的上门发钱,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国家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补贴方式为多种粮食作物全面普惠制

农业补贴实施以县为单位,具有普遍惠农的性质。粮食直补、农资补贴以耕地面积为依据,发放给有承包地的农户。良种补贴选择基本条件好、种植面积大、农民采用新品种积极性高、有龙头企业带动的乡镇进行整乡实施,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按农户计划种植面积统一进行直接补贴。农机补贴是凡是区域内的农民购买补贴品种范围内的农机均享受补贴。(二)补贴政策实施与科技推广活动逐步结合,实现“一补多效”

2005年德阳市首次实施种粮补贴政策的同时,全市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并在2006、2007年进行了大范围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抓住了农业生产最关键的要素——良种和农业机械化,将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生产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延伸至优质粮食产业的各个环节,强调提高粮食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改善粮食品质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取得了良好效果。(三)大大提高了全市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促进了品种更新换代

小麦是德阳市第二大粮食作物,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近四分之一,对全市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举足轻重。但由于小麦属于常规品种,用种量大,种子成本高,一直以来小麦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难以推广,小麦生产病害重产量低等问题突出。2005—2009年,全市小麦良种推广127万亩,占95%,中筋以上品质优质小麦74万亩以上,占小麦总面积55%;“双低”优质油菜面积79万亩,占油菜总面积91%;优质稻面积154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3%;优质饲用玉米面积种植37万亩,占玉米总面积的58%。(四)减少了生产投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了粮食播面

由于小麦种植效益低,自1998年起我市小麦面积逐年波动下降,至2004年小麦播种面积约为111万亩。2005年开始实施种粮直补和小麦良种补贴政策后,农民购买小麦良种价格比实施良种补贴前的市场价格可降成本约三成左右,收益得到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良种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到2010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达到135万亩,比2004年增加24万亩,增幅达22%;全市完成农作物总播面700万亩,其中粮食总播面达470万亩以上,有力保障了全市粮食生产安全。(五)促进了各类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大大提高了粮油作物单产,实现了助农增收

在农资综合补贴的直接带动下,通过开展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活动,至2009年全市小春水稻免耕面积达112万亩,大春水稻推广旱育秧157万亩。2008年,广汉万亩超级稻平均单产达710公斤,创造了四川盆地杂交水稻单产新纪录和四川盆地杂交水稻整田实收单产最高纪录,被《农民日报》头版报道。2009年,德阳市油菜单产创造了盆地内全田实收单产最高纪录;罗江县承担的农业部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亩产达到263公斤,创造了四川省油菜亩产新纪录;中江县创造了我市丘陵地区净作小麦单产535.4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和丘陵地区旱地套作小麦单产424.7公斤历史最高纪录;广汉创造了我市平坝地区净作小麦亩产584.1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六)“全价购机”政策有力调动了农户的购机积极性,提高了全区农机化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通过实施全价购置补贴项目,尤其是通过工作方式创新很好地解决了购机农户的融资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农户的购机热情,全市农机大户不断涌现。其中,2012年旌阳区农户申请农机购置补贴3500万元,是2011年的3倍。他们通过机械联合、技术联合、服务联合等多种形式成立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整合农机资源,开展规模作业、合同订单作业、一条龙作业和跨村跨区作业,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机手加入到农机合作组织,解决了高效农机与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扩大了农机服务作业规模,实现了双赢。另外,农业机械化结构由原来单一的粮食生产,扩展到畜牧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多个领域,全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位居全省前茅。(七)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加快了资金执行进度,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实施“一卡通”这一新的农业补贴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农业补贴制度,规范了补贴工作行为。一是提高了补贴方式的透明度和清晰度。农户可以全面了解各项财政补贴政策,补贴款直接补到“一卡通”账户,实现一站式服务,全过程阳光操作。二是扩大了农民自主选择权。良种补贴和“全价购机直补”方式的实施,使农民选择良种和机具可以货比三家,自主权更大。农业、农机部门更多的是与农户接触,一定程度上割断了经销企业与基层农业管理部门联系,尽可能地杜绝了经销企业与基层农业管理部门进行暗箱操作,向农民指定经销商或强行推荐产品等行为的发生。三是“全价购机直补到卡”,通过银行贷款、企业贴息办法解决购机户筹资难问题,做到了不增加购机户负担,购机户满意,提高了购机积极性,经销企业虽承担了利息,但资金回笼快,周转快,减少了资金垫资周期,经销企业满意,经销企业为加快资金周转,加快与农机、财政部门结算,使资金结算进度进一步加快。

二、德阳市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