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防治及安全用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05:19:56

点击下载

作者:李锦宇、谢家声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鸡病防治及安全用药

鸡病防治及安全用药试读:

第一章 鸡病发生特点与防治现状

第一节 鸡病发生特点

鸡病种类较多,常发鸡病中以传染病居多。随着养鸡业的发展,无论是现代化大型养鸡场,还是中小规模养鸡场,鸡病的发生和流行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与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健康养鸡的潜在威胁

我国养鸡业环境污染严重,其中制度不健全、隔离不严、养殖条件简陋、饲养密度过大、环境消毒不彻底等都是其直接原因。近年来,养鸡业迅猛发展,集约化养鸡场数量增多,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活禽流动频繁,与之相比防疫卫生技术相对滞后,鸡病在各地鸡场不断发生和流行。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疾病发生明显增多,如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鼻炎、鸡白痢、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鸡球虫病等频繁发生。其中不少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养鸡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另一方面,随着境外大量种鸡的引进和活疫苗产品多渠道进入我国市场,由于没有得到严密的检测和监控,配套的防疫卫生技术不完善等,导致一些新的传染病不断传入和发生。同时也由于国内的畜禽交易面的扩大,致使一些疾病长期存在,不断流行。随着养鸡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饲养密度的不断增加,尽管广大养鸡户对鸡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十分重视,流感疫苗、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疫苗等的免疫密度接近100%,但由于许多免疫抑制因素的存在,免疫后的鸡仍然发病,发病后死亡率极高。此外,不规范用药导致多重耐药菌株频繁出现,诸多抗菌药物都难以奏效,某些鸡场仅因细菌性疾病造成的损失就高达30%。免疫抑制性疾病也是鸡场控制和消灭疫病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养鸡生产中危害巨大,可导致免疫失败和生产的重大损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此类疾病主要包括马立克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传染性关节炎、淋巴白血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多重感染同样是养鸡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鸡病种类增加

由于养鸡业的迅猛发展,养鸡规模扩大,养殖密度增加,市场运输流通频繁,致使老病未除新病发生,各种鸡病都有发生和流行。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对我国养鸡业构成威胁和造成危害的疫病已达80余种,涉及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鸡病中以传染病最多,约占鸡病总数的75%以上,且防治难度增大。在已经发生的传染病中以病毒性传染病最多,所造成的损失也最大。仅从1999年至今的10多年间,各种禽类传染病,就新增了40余种。其中,由国外引进种禽传入我国的新传染病就达15种之多。禽流感、新城疫、马立克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禽脑脊髓炎、禽网状内皮增生症、J亚群淋巴白细胞病、鸡病毒性关节炎在多个地区发病流行,还有大肝大脾病也出现了疑似病例。在禽类疾病中,传染病占85%,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中毒病等占15%;传染病中由病毒引发的占80%,由细菌及寄生虫引发的占20%。特别是近年禽白血病/肉瘤群病毒引起鸡的肿瘤病日趋严重,其中相关的血管瘤型在我国蛋鸡群中已经呈蔓延趋势。

三、非典型与温和型发病增多

发病非典型化及病原出现新的变化是近年来鸡病流行过程中的一个特点。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病原的毒力常发生变化(减弱或加强),变异速度明显加快,加上鸡群中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致使某些鸡病一方面在流行、症状和病变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变化;另一方面表现出临床症状加剧或出现新的类型,使原有的旧病以新的形式出现。如各地免疫鸡群中的非典型性新城疫可导致产蛋鸡不明原因的产蛋下降、呼吸道综合征加重,就是明显的例证。众所周知,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大肠杆菌病等,虽然多次接种疫苗,但是仍然有可能发病,只是发病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病变与其典型症状及病变不大相同,常呈慢性和非典型性经过。例如,鸡新城疫在多次免疫后,腺胃乳头有出血点的并不多见,病死率也很低,仅表现产蛋率下降、精神不振等,只有经过血清学或病原学诊断才能确定。

四、超强毒株不断出现且种类复杂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马立克病病毒都出现了超强毒株。抗原结构的变异和血清型多变,使得传统病原血清型及耐药菌株增多,使原有的疫苗预防控制越来越困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以前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呼吸型,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嗜肾脏型,近年来又出现了生殖型、肠型、肌肉坏死型等新的类型,使得疫苗研究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使用的疫苗与流行株血清型不符,常导致免疫失败。如鸡马立克病,在20世纪70年代,野外毒株主要是一些强毒,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家出现了超强毒,而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又出现了超强毒株,每一次流行性毒株毒力的增强,都导致现有疫苗的免疫失败。目前已发现的鸡马立克病病毒的超强毒株主要有Md5、RB1B、648A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4~6周龄的鸡最易感染,而20世纪90年代至今,其发生早可提前到3~4日龄,晚可推迟到25周龄,并有超强毒株和变异株流行,导致免疫效果不佳,鸡群一旦发病,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于控制超强毒株,除提高疫苗质量外,还应着重考虑减少病毒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强卫生消毒等措施。可见,未来家禽传染病无论在流行上还是致病机理上都会越来越复杂,这对兽医人员和养殖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五、混合感染增多

随着疫病种类的增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多重感染、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在许多养鸡场变得极为普遍,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特别是当病毒性疾病和各种呼吸系统细菌性疾病联合发生时,鸡群的发病率、死亡率、淘汰率都要超过任何一种原发病。目前极少有单独一种病毒性疾病或者单独一种细菌性疾病导致鸡群发病的情况。从临床统计来看,两种病毒病同时继发一种或多种细菌病的混合感染,或三种病毒性疾病继发多种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极为普遍。混合感染的鸡群死亡率升高,诊治难度加大,对养鸡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威胁。常见的多病毒混合感染有鸡新城疫病毒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新城疫病毒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的同时感染;多细菌混合感染有大肠杆菌与支原体等同时感染;常见的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主要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鸡群发生低致病性流感、新城疫、法氏囊等病毒病后,继发大肠杆菌病的可能性相当大。

六、发病日龄扩大

根据我国公开报道的文献和资料,球虫病一般暴发于3~6周龄的雏鸡,很少见于2周龄以内的鸡群。柔嫩艾美尔球虫、堆型艾美尔球虫和巨型艾美尔球虫的感染常发生于21~50日龄的鸡,而毒害艾美尔球虫常见于8~18周龄的鸡。20世纪90年代前期,雏鸡出现球虫病症状多在20日龄后,育雏期一般在雏鸡15日龄以后才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球虫药;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近几年,8日龄的雏鸡已出现了球虫病的症状。在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后还出现了食欲减退、排水样粪便的临床症状,添加了抗球虫药后食欲很快就恢复,粪便很快趋于正常。如果是蛋鸡,从6日龄开始就要添加抗球虫药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一般发生于3~6周龄的鸡,有报道最早在3日龄即可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最长可延长到180日龄的产蛋鸡,发病日龄的提前,给养鸡业造成了更大损失。

七、细菌耐药性增强

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治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细菌性疾病是严重危害家禽生产的一类传染性疾病,使用抗菌药治疗被业界认为是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但随之产生的细菌耐药性和抗生素残留等问题,使原来对抗菌药物敏感的菌株敏感性降低甚至变得不敏感,使抗菌药物疗效明显下降甚至无效。实际生产中,由于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细菌耐药性已十分普遍,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多重耐药菌株(即同时对3类以上药物耐药的菌株)正在不断增加,其感染发病后治疗十分困难。目前,当鸡群发生大肠杆菌病、沙门菌病等疾病时,使用土霉素、四环素、恩诺沙星等药物,几乎没有治疗效果,主要是由于养鸡场平时就大量使用含抗生素的添加剂,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另外,有些鸡场由于饲养管理不当、消毒不严而致疾病多发,经常使用某些药物,致使细菌对这些药物产生了耐药性。禽源性耐药细菌不仅可垂直传播,而且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在同种或异种细菌间传播扩散,甚至能通过环境和食物链向人的病原菌传播扩散,使人类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我国大部分地区对头孢类药物的耐药率已接近或超过50%,对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接近100%,个别地区对复方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也可达100%。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已达70%以上,其中对磺胺甲氧嘧啶的耐药率已达97%以上。对一代、二代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在50%以上,其中对恩诺沙星的耐药率在70%以上。地区之间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性变化较大,其范围在10%~100%之间,个别地区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也超过了60%,对土霉素、四环素药物的耐药率已接近100%,对氟苯尼考的耐药性在50%左右,对利福平、甲砜霉素、黏杆菌素的耐药率已超过50%,但对安普霉素、替米考星、强力霉素的耐药率仍在50%以下。因此,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八、免疫抑制病影响严重

鸡的免疫抑制病是指能够引起鸡的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受到损害而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或丧失的一类疾病。免疫抑制性疾病是鸡场控制和消灭疫病的主要障碍,在养鸡生产中危害巨大,可导致免疫失效和生产的重大损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免疫抑制使机体对其他病原易感性增加、对多种疫苗应答能力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间接损失不可估量。免疫抑制性病毒间多重感染现象十分普遍,多重感染种类非常多,主要原因包括营养缺乏、日粮中有毒(害)物质含量高、应激、环境不良、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生等。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免疫抑制尤为严重,人类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就是由病毒引起免疫抑制的典型代表。在禽类,也有许多免疫抑制性疾病,在这些疾病中,有些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危害易被认识到;而有些虽不表现明显症状,但由于造成的免疫抑制使机体免疫力低下,从而造成对多种致病因子易感性增强及疫苗免疫失败。当然,有些疫苗免疫本身就属于这种隐性感染的情况。所以,家禽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不仅因疾病本身造成发病及死亡,而且由于免疫抑制造成的一系列恶性结果,给养鸡业带来更大的损失。一些传染性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病、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呼肠孤病毒感染(如鸡病毒性关节炎)和传染性腺胃炎等均属此类。

第二节 鸡病传染方式及其常见传播途径

一、传染源

传染源就是能引起鸡群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等;寄生虫主要有原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物、植物和人。能感染鸡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鸡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鸡舍等环境中。在鸡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容易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鸡体有益,如大肠杆菌等肠道菌群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鸡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固然与其自身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一般数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少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

二、易感鸡群

对某种传染缺乏免疫力,易受该病感染的鸡群称为易感鸡群。当鸡群免疫鸡数相对减少时,如漏免、免疫失败等,鸡群易感性高;反之易感性低,群体免疫力高。鸡群中易感者多,则鸡群易感性高,容易发生传染病流行。造成鸡群易感性增加的因素有饲养管理不善、机体抵抗力降低、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等。良好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预防接种、某些传染性疾病大流行后或隐性感染后可使鸡群易感性相应降低。许多病毒或细菌感染鸡群并发生流行,还与鸡的日龄有密切关系,如马立克病的易感鸡群通常是1~15日龄的鸡,法氏囊病则是3~5周龄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为24~80日龄鸡。禽脑脊髓炎主要发生在1月龄以下雏鸡和成年鸡,3周龄以内的雏鸡发病症状最典型。白痢感染多在孵化过程或1周内发生,霉形体多在15日龄后,12日龄后鸡群易感球虫病等。

三、传播途径

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即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也称“经蛋传播”,是种鸡感染(包括隐性感染)某些传染病时,体内的病菌或病毒侵入种蛋内部,传播给下一代雏鸡。能垂直传播的鸡病有沙门菌病(白痢、伤寒、副伤寒)、支原体病(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滑膜炎、大肠杆菌病、脑脊髓炎、白血病、传染性贫血、包涵体肝炎、减蛋综合征、结核病等。水平传播也叫横向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媒介在同群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面广量大,传播媒介也很多。同群鸡之间的传播媒介主要是饲料、饮水、空气中的飞沫与灰尘等,远距离传播的媒介主要是从鸡舍清出的粪便,运鸡、运蛋的器具和车辆,野鸟、昆虫,人员的衣服和鞋底等。病原微生物在孵化器内传播,也属于水平传播,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孵化器内的温度和湿度非常适宜于细菌繁殖,有鞭毛能运动的病菌,特别是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当其存在和活跃于蛋壳表面时,由于蛋壳上的气孔比其大数倍,可大量侵入蛋内,使胚胎感染。在出雏器内,带病出壳的雏鸡与健康雏鸡接触,也会造成传染。

四、传染的基本条件

鸡传染病发生的过程即传染病发生的过程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一定潜伏期和症状表现。各种传染病的发生,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共性规律。传染病在鸡群之间流行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鸡群三者构成,这是发生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条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传染病流行。因此,只要控制其中的一个就可以避免发病或流行。病原微生物仅是引起传染病的外因,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鸡体后,是否导致发病,还要取决于鸡的内因,也就是鸡的易感性和抵抗力。由于鸡的品种、日龄、免疫状况及体质强弱等情况不同,对各种传染病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别。如日龄方面,雏鸡对白痢、脑脊髓炎等病易感性很高,成年鸡则对禽霍乱、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病易感性很高。免疫状况方面,鸡群接种过某种传染病的疫苗后,产生了对该病的免疫力,易感性大大降低。当鸡群对某种传染病处于易感状态时,如果体质健壮,也有一定的抵抗力。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以上三个基本条件,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五、传染病发展过程

鸡群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限度。也就是说,经过一定时期之后就会平息,不会永久地持续下去。但鸡场兽医决不应等待其自行平息,而应在流行的开始阶段给予积极的干预,采取预防和防疫的综合措施,防止鸡群传染病流行的发生或使之局限化。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损失。鸡群传染病发生之后,以它固有的规律性发展下去,一般将这个发展过程分为以下6个阶段,鸡场兽医可根据传染病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

1.流行前期

从病原体侵入鸡体开始直到出现第一批病例,为传染病流行发展的第一阶段,即流行前期。此时期,由于鸡只对相应病原体初次接触,尚未建立免疫功能,易感性很高,所以发病迅速并具有恶性和致死性的特点。一般潜伏期短的急性传染病为1~2周,而慢性传染病则可延续2~3个月。

2.流行发展期

本阶段是在构成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和2个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继续联系和加强的情况下发生的,较第一阶段具有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鸡场兽医能在第一阶段及时采取积极的干预手段,如紧急预防接种、隔离病鸡、消毒环境和其他防制措施,打断传染病流行链,则本阶段可不表现出来。

3.大流行期

如果鸡场兽医不能在第一阶段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制措施,没有打破流行的链,则发展期将转变为大流行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达到高峰,可见有该传染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和特有的病理变化。

4.流行熄灭期

本期特点是死亡率降低和患病程度减轻。这是由于对该传染病具有易感性鸡死亡消失,传播媒介和其他传递因素消失,兽医积极有效干预而实现的。这时鸡群中生存下来的鸡已获得了相当的免疫力,使该传染病的严重程度减轻。

5.流行后期

本期特点是不再出现新病例,但鸡场中留下了带毒(菌)者,是以后引进新的、有易感性的鸡时暴发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来源。

6.流行间歇期

上一次传染病流行和再次暴发该传染病新的流行之间的时期,叫流行间歇期。本期的长短不定,也可能无限期地延长下去,鸡场兽医工作的周密性和完善性,会避免下次传染病的再度发生。

六、鸡病种类

1.病毒病

感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马立克病、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痘、减蛋综合征等。

2.细菌病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大肠杆菌病、禽霍乱、传染性鼻炎、支原体病、沙门菌病、禽伤寒、禽副伤寒、葡萄球菌病等。

3.寄生虫病

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如球虫病、线虫病、绦虫病、组织滴虫病等。

4.营养代谢病

由于某种或几种营养缺乏而引起的鸡病,如维生素缺乏病、微量元素缺乏病、钙磷缺乏病、氨基酸缺乏病等。由生理代谢造成的,如脂肪肝综合征、啄癖等。

5.中毒病

主要有一氧化碳中毒、真菌中毒、磺胺类药物中毒、喹乙醇中毒、有机磷中毒、砷化物中毒、磷化锌中毒、食盐中毒等。

第三节 鸡病防治相关内容

一、鸡病防治中的常见问题

1.免疫失败

近年来,免疫失败的现象屡见不鲜,给养鸡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没有科学的免疫程序、随意加大免疫剂量、增加免疫次数以及多种疫苗同时使用等现象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紧急接种新城疫疫苗时,盲目加大免疫剂量、反复免疫接种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健康的雏鸡都有较好的母源抗体,初次免疫时间的确定要按照或参考种鸡场提供的免疫程序。如果过早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免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过于频繁的免疫接种,使鸡体的免疫系统多次受到刺激,从而造成免疫应答系统紊乱或应答迟钝,产生免疫麻痹,导致免疫失败。考虑到鸡群抗体水平不整齐,除做好基础免疫外,可以考虑应用增强免疫的中药提高非特异抗体水平,提高鸡自身抗病能力,不一定非要反复接种。同时使用两种疫苗,一定要注意两者之间是否有干扰作用。比如,新城疫Ⅰ系疫苗对鸡痘疫苗有干扰作用,传染性法氏囊炎疫苗对新城疫疫苗有干扰作用等,一定要按照疫苗说明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接种,尽量减少疫苗之间的干扰现象。此外,使用弱毒疫苗时同时使用抗病毒药物(病毒灵、病毒唑等)、消毒药物等,抑制或杀死了活疫苗中的病毒,致使免疫接种无效。

2.疫苗质量无保障

随着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养禽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大疫病仍然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着我国养禽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看,禽病的发生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而且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禽病的防制离不开禽用疫苗,尤其是我国养禽业的生物安全管理差,必须靠使用疫苗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因此禽用疫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禽病的防制工作。优良的疫苗质量能预防疾病,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为人类带来经济效益。相反,质量不佳可能对动物造成伤害,对环境造成污染,乃至威胁人类的健康,禽用疫苗的质量及质量标准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的兽用生物制品厂均持有生产许可证,生产的禽用疫苗有批准文号,疫苗包装、标签及说明书管理比较规范,产品质量基本保障。然而,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来路不明的低价疫苗,无生产许可证,通过网上或饲料销售人员进入养鸡场;更有甚者,套用或干脆使用假的批准文号,包装、标签及说明书极不规范。如制品名称用商品名、制品名称与疫苗内容不符,很难保证其质量。有些新研制的禽用疫苗,没有经过小范围试验,就随便推广使用,造成中试产品泛滥成灾,极大地损害了养鸡企业的利益。

3.抗病毒药物匮乏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在动物传染病中约占36.8%,仅次于细菌病,而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抗病毒药物是防治病毒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病毒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于细菌的生活和繁殖方式,抗病毒药物的研制进展缓慢,尤其是适合于畜禽用抗病毒药物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导致临床兽医人员面对病毒性疾病几乎是束手无策,同时也给养鸡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化学合成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病毒唑、缩氨硫脲、阿昔洛韦(无环鸟苷)、聚肌胞、吗啉胍、阿糖腺苷等,但已完全禁用于动物疾病的防治。兽医临床应用的抗病毒药物仅仅有抗病毒细胞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黄芪多糖、紫锥菊末等为数不多的几种间接作用于病毒的药物。

4.药物滥用,耐药性严重

药物滥用是指反复、大量地使用具有依赖性特性或依赖性潜力的药物,这种用药与医疗实践的需要无关,属于非医疗目的用药,在养殖业中具体表现在长期使用预防药物。药物滥用可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随着人们对畜禽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兽药在畜禽产品中的残留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容置疑,兽药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疾病防治、促进畜禽的健康与生长方面。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存在个别养殖户、饲料及添加剂生产厂家和兽医从业人员滥用、误用兽药的现象,使一部分畜禽产品的兽药残留超标,产品品质受到影响,不利于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还可引起畜禽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使得以往较少发生的细菌病(葡萄球菌、沙门菌)成为家禽的主要传染病。此外,耐药菌株的增加,使有效控制细菌疫病变得越来越困难。兽药残留对相关产业带来明显影响,轻则使各产业成本增加、行业形象受损、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降,重则使各产业遭受沉重打击,甚至可能使一些产业类型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鸡病中药防治概述

1.中药防治鸡病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人民在长期与鸡病的斗争中,在中草药治疗鸡病上积累了许多经验。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积极探索用中草药防治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动物疾病的研究,攻克了许多疑难杂症,弥补了西药不能救治的空白,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确立了中草药在畜禽疾病防治上的重要地位。尤其近几年来,化学合成的抗病毒药物被全面禁用后,中草药制剂(以散剂为主)在病毒性鸡病防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用“清瘟败毒散”防治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等病毒性疫病,有一定效果;“双黄连”防治呼吸道疾病效果显著;“黄连解毒汤”可用于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痢疾、肺炎的防治;“健鸡散”防治鸡的减蛋综合征;“喉炎净散”防治鸡的传染性喉气管炎;“镇喘散”防治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病;“三黄汤”防治鸡的大肠杆菌病;“桑菊散”预防鸡的多种病毒性传染病等。中药对大多数受威胁鸡可起到积极的预防和早期病鸡的治疗作用,同时运用中草药还能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改善肉蛋品质,从而增加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2.中药防治鸡病的作用(1)双向调节,促进康复 鸡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织器官在结构上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功能相互协调,某一部分发生疾病,影响整个机体。其健康与否均与四时变化、阴阳失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按照中兽医辨证施治的理论,鸡病就是阴阳失衡。阳偏盛则出现发热、气喘等症状的热性病(属实热症);阴偏盛则出现畏寒怕冷、腹泻等症状的寒性病(属虚寒症)。在治疗中,运用中草药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及升、降、浮、沉等特点,来调节鸡体发病时的阴阳失衡,也就是说对禽体机能状态过于旺盛的使其抑制下去,对机体机能状态过于衰退的使其兴奋起来,从而恢复到正常的生长、生产状态。如黄连、穿心莲、白花蛇草等,在抑制体液免疫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细胞免疫水平;又如黄芩、栀子、连翘等清热药既有抑制抗体、消除抗原的作用,又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苦参对鸡肠道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因此苦参在鸡病治疗上既有止泻作用,又有健脾的功能。厚朴、枳壳、陈皮等健脾理气药,对于脾气虚、脾阳不升的泄泻既能止泻,又能消食。许多活血药、渗湿利尿药均存在这种双向调节的功能。这种功能,对于防治某些病毒性疾病是十分可贵的。(2)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从中兽医防治鸡病的根本方法上看,防治鸡病不外乎扶助正气和祛除病邪两大法则。扶助正气就是补充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从现代医学观点上来讲,就是具有增强营养,强壮体质,防御病邪的侵袭,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的作用,如白术、何首乌、熟地黄等。祛除病邪,就是祛除水饮、痰湿热风、寒气、瘀血以及胃肠虫积食滞。一般通过利尿、除湿、祛寒通便、驱虫等不同途径祛除病邪。有的中草药有较强的抑制细菌、抗病毒、消炎等重要作用,如双花、防风、荆芥、大青叶、贯众、雷丸等。有的中药有祛邪扶正两方面的作用,既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能治疗某些疾病,如松针、杨树花、麦芽、山楂、艾叶等。如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生,是因机体气机不畅、血脉不通、中气不足、运化无力引起的水不归道而入腹腔。治疗应以理气活血、疏通血脉、健脾益气、清热利湿的法则进行治疗,显示了该方祛邪扶正、标本兼治的效力。(3)一药多能,一剂多治 中药具有多种成分入药的特点,一张处方中少者一味,多者十几味,每味中药成分含量又很复杂,少者数种,多者数十种,甚至上百种,运用中药传统药性理论进行合理组合,使其所含物质作用相协同,产生全方位的药理作用,从而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祛除病症的目的。

3.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功能(1)增进免疫功能 现已发现中药中的多糖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糖苷和挥发油等,都有增进免疫的作用。许多中药对免疫器官的发育、白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的产生等有促进作用,由此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力。药物研究发现,人参、党参、黄芪、白术、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白芍、女贞子、何首乌、杜仲等具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黄芪、人参、附子、刺五加、肉桂、菟丝子、淫羊藿、何首乌、黄精、白沙参、麦冬、天冬、女贞子、地黄、山萸肉、锁阳等具有促进抗体产生、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黄芪、白术、人参、刺五加、天冬等具有诱生或促诱生干扰素等作用。(2)抗应激作用 应激反应是指动物机体对应激原的非特异性防御应答的生理反应。“适应原样”作用是指能使机体在恶劣环境中的生理功能得到调节,并使之朝着有利方向发展,增强适应能力。目前,对由应激原引起的应激综合征缺乏有效防治方法,但在研究中草药后,发现刺五加、人参、延胡索酸等有提高机体防御抵抗力和调节缓和应激原作用;黄芪、党参等可阻止应激反应警戒期的肾上腺增生和胸腺萎缩,以及阻止应激反应抵抗期、衰竭期出现的异常变化,而起到抗应激的作用。(3)营养作用 中草药一般含有蛋白质、糖、脂肪、淀粉、淀粉酶、无机盐、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虽然含量较低,甚至是微量的,但总能起到一定的营养作用,补充禽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中草药本身不含某些维生素成分,但具有某种维生素的功能,如有维生素A样作用的小茴香,维生素E样作用的当归、川芎、续断等,维生素D样作用的黄芪、桑寄生、陈皮等。(4)激素样作用 有些中药本身不含激素,但可以起到类似激素样作用。经研究发现,香附、补骨脂、蛇床子等具有雌性激素的作用。淫羊藿、人参等具有雄性激素的作用。细辛、附子、吴茱萸、高良姜等具有肾上腺素样作用。水牛角、秦艽等具有促进肾上腺皮质样激素作用。(5)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许多中药不仅可以抑菌,而且可以直接杀菌,如穿心莲等。研究发现,中草药不仅可以直接杀死病毒,还可以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阻断病毒从感染细胞向未感染细胞的侵染,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许多清热药对多种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及原虫等有不同程度的防治作用,若配伍或组成复方,其防治范围可以互补、扩大并显示协同增效。正如大多数医疗工作者所熟知的,多药科学配伍,能相互取长补短,兼顾整体与局部,起到立体化协同治疗。

三、中西兽药联用

1.中西兽药联用优势

中西药属于不同的体系,但其治病的目的是一样的。西医疗法是以靶向器官和靶向病原作为目标加以调节和逆转,所以西药常是单一的化学成分,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因此,要求技术人员在疾病诊断上应极其精确,否则,所选择的治疗药物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造成医疗事故。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准确诊断,而且在药物选择上也要做到精确化。西药有抑菌和抑制病毒作用速度快的优点,但其毒副作用大、耐药性强、残留大,防治鸡病的同时,也显示了对机体不利的一面。中兽药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将疾病的某一阶段的病理、生理改变归纳为一定的特征,从整体水平上对生理的改变和病理的发展程度做出系统的判断,归纳为特定的病症。然后采用多成分中兽药配方,多方面调整机体的病理变化,使之转向平衡的状态。因此,中药的组方多采用复方原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整体性,是一个动态的生理病理调节过程。如果中西药两者合用,可以优缺互补,形成中西合璧的治疗用药模式,就能起到标本兼治、相辅相成的作用。实践证明,许多中西药联合后,均能使疗效提高,能显著地呈现协同作用,不仅使疗效倍增,还可减少西药用量,降低其毒副作用。

2.中西兽药联用基本原则

无论中兽药还是西兽药都不能防治所有疾病,并且两者优劣十分明显。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兽药联用合理,确实可以发挥其各自优势,取得优于单独使用中兽药或西兽药的综合疗效。优势互补,增强疗效,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及其不良反应,从而缩短疗程,减少药物的用量,降低医疗成本,扩大药物的适应范围。中西兽药联用的潜在优势,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中西兽药联用,首先要强化成本意识,对预期结果(效果、效益、效用)进行分析与衡量,明确其联用是否必要。单用中兽药或西兽药即能治愈者最好不联用,若确需中西兽药联用,应在寻求最佳疗效的同时,尽可能地做到低成本。临床经常见到的一味强调中西兽药联用效果而忽视其成本,显然违背了药物经济学原则。中西兽药联用还必须遵循中西兽医理论,中西药的区分是以指导认识和使用药物的理论即中兽医理论和西兽医理论为依据的。因此,中西兽药无论单用还是联用,理应分别以中兽医理论和西兽医理论为指导,不应以单一方面的理论指导中西兽药联用。“中药西药化”,单纯运用西兽药药理学理论指导中西兽药配伍联用,明显不妥。“西药中药化”,依据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西兽药联用,也值得商榷。中兽药的选用在符合中兽医药理论的前提下,期望也能被西兽药药理学理论解释,使中西兽药的联用从作用机理上更趋合理,以实现中西兽药功效整合的最优化。

3.明确中西兽药配伍禁忌

中西兽药之间是存在配伍禁忌的。配伍禁忌尚未完全明了的中西兽药,联用时慎之又慎。中兽药尤其是中兽药复方的成分复杂,给药理学研究和以药物成分分析、药理学研究为基础的中西兽药配伍禁忌研究增加了难度,大部分中西兽药的配伍禁忌仍在进一步探讨之中。因此,要及时了解中西兽药配伍禁忌研究进展,熟悉其研究成果,力避违禁联用。认为中西兽药联用必然增效而简单地将中西兽药堆砌使用,是中西兽药联用的误区。

第二章 鸡病综合诊断

第一节 临床诊断

一、巧识病鸡或病鸡群

对于长期从事鸡群饲养的专业人员来说,依据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很容易从鸡(群)的异常情况判断其是否患有疾病,而对缺乏经验的人员则相对较难,一般只有在鸡群大规模发病且具有比较明显的病症,甚至死亡时,才能发现鸡群患病。这时大多数已进入疾病流行的中后期,一般弱小的个体往往先出现病症,随着流行的加重,数量也随之增多,即使及时诊断治疗都难以控制。如何识别健康鸡(群)与患病鸡(群),现介绍几种识别方法。

1.观察鸡群表现(1)采食量 健康鸡群食欲旺盛,消耗的饲料量和饮水量都是相对稳定的,且体重符合品种要求;而病鸡则不吃食或少吃食,鸡群消耗的饲料量和饮水量变化较大,肉薄身轻,体重较小。因此,可根据每天(次)饲喂饲料量,掌握摄食量的增减情况,进一步判断鸡群是否健康。比如饲养环境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时,采食量就会产生变化,部分传染病可引起鸡群食欲减退甚至废绝,而感染伤寒、霍乱和曲霉菌等时鸡群则常有口渴的表现。(2)排泄物 健康鸡的泄殖腔周围羽毛较洁净,鸡粪为圆柱形,细而弯曲或卷成圆盘状,外部夹杂有白色薄层尿酸盐;而病鸡的粪便颜色、形状均有变化,且常粘连在泄殖腔周围。雏鸡患白痢时呈白色糊状或石灰样;患新城疫时呈黄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有点状出血点;患传染性法氏囊病时,排出黄白色水样稀粪;患球虫病时呈棕红色稀便或血便。此外,排泄物还可能提示其他疾病(如霍乱、马立克病和白血病等)。(3)行为状态 动态时健康鸡的精神饱满,步态有力,勤于觅食,行动敏捷,羽毛紧贴;而病鸡精神萎靡,弯颈拱背,行动缓慢,步伐不稳,懒于觅食,羽毛松乱,翅、尾下垂。静态时健康鸡呼吸顺畅,不张嘴,眼睛干净且灵活有神;病鸡则呼吸困难,不时张嘴,眼红或眼球浑浊不清,缩颈闭目,时有分泌物流出,并对外来声音反应迟钝,头颈扭转不灵活,或将头插于翅膀中等。同时,还可从声音判断,健康鸡叫声长而响亮;病鸡则叫声无力,短促嘶哑。如排泄时发出“吱吱”的疼痛声可能是鸡白痢的表现;而咳嗽和打喷嚏则可能与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支原体病有关。

2.观察临床症状

① 观察群体的营养状况、体质强弱,鸡冠的颜色是呈鲜红色还是紫蓝色、苍白色;冠的大小,是否长有水疱、痘痂或冠癣;羽毛颜色和光泽,是否丰满整洁,是否有过多的羽毛断折和脱落;是否有局部或全身的脱毛或无毛,肛门附近羽毛是否有粪污等。

② 了解鸡群精神状况,在外人进入鸡舍走动或有异常声响时,鸡是否有普遍受惊扰的反应。重点观察振颤,头颈扭曲,跛行或麻痹、瘫痪,精神沉郁、闭目、低头、垂翼,离群呆立,喜卧不愿走动、昏睡等表现的鸡。

③ 观察鸡群是否有流鼻液、鼻液的性质、咳嗽等表现;眼结膜是否有水肿、粘连,脸部有无水肿;有无异常呼吸音、张口呼吸、口角流涎或血液或过多饲料黏着等。

④ 询问采食量和饮水量,触摸嗉囊是否异常饱胀;粪便是否为圆条状、稀软成堆,或呈水样;粪便是否混有饲料颗粒、黏液、血液,粪便颜色为灰褐色、硫黄色、灰白色、黄绿色或红色,是否有异常恶臭味。

⑤ 发病数、死亡数,死亡时间分布,病程长短,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为几天几小时或毫无前兆症状而突然死亡等。

二、重视特殊症状,巧妙诊断疾病

1.特殊姿势(1)跛行 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异常,临床表现为腿软、瘫痪、喜卧地,运动时明显跛行,临床多见钙和磷比例不当、维生素D缺乏、痛风、病毒性关节炎、滑液囊霉形体、中毒。小鸡跛行多3见于新城疫、脑脊髓炎、维生素E及亚硒酸钠缺乏。肉仔鸡跛行多见于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刚引进的雏鸡出现瘫痪,多见于小鸡腿部受寒或禽脑脊髓炎等。(2)劈叉 青年鸡一腿伸向前,一腿伸向后,形成劈叉姿势或两翅下垂,多见神经型马立克病,小鸡出现劈叉多为肉仔鸡腿病。(3)观星状 鸡的头部向后极度弯曲形成所谓的“观星状”姿势,兴奋时更为明显,多见于维生素B缺乏。1(4)扭头 病鸡头部扭曲,在受惊吓后表现更为明显,临床多见新城疫后遗症。(5)偏瘫 小鸡偏瘫在一侧,两腿后伸,头部出现振颤,多见于禽脑脊髓炎。(6)肘部外翻 鸡运动时肘部外翻,关节变短、变粗,临床多见于锰缺乏。(7)企鹅状姿势 病鸡腹部较大,运动时左右摇摆幅度较大,像企鹅一样运动,临床上肉鸡多见于腹水综合征。蛋鸡多见于早期传染性支气管炎或衣原体感染,导致输卵管永久性不可逆损伤,俗称“大档鸡”。也可见于大肠杆菌引起的严重输卵管炎(输卵管内有大量干酪物)、卵黄性腹膜炎等。(8)趾曲内侧 两腿趾弯曲、卷缩,趾曲于内侧,以肢关节着地,并展翅维持平衡,临床多见维生素B缺乏。2(9)两腿后伸 产蛋鸡早上起来后两腿向后伸直,出现瘫痪,不能直立,个别鸡舍外运动后恢复,多为笼养鸡产蛋疲劳症。(10)犬坐姿势 禽类呼吸困难时往往表现犬坐姿势,头部高抬,张口呼吸,跖部着地。小鸡多见于曲霉菌感染、肺型白痢,成鸡多见于喉气管炎、白喉型鸡痘等。(11)强迫采食 家禽出现头颈部不自主地盲目啄地,像采食一样,多见于强毒新城疫、球虫病、坏死性肠炎等。(12)颈部麻痹 表现头颈部向前伸直,平铺于地面,不能抬起,又称“软颈”病,同时出现腿、翅麻痹,多见于肉毒素中毒病。

2.采食下降

正常状态下,鸡采食量相对比较大,特别是笼养产蛋鸡加料后1~2小时可将食物吃光。观察采食量可根据每天饲料记录就能准确掌握摄食增减情况,也可以观察鸡的嗉囊大小、料槽内的剩余料的多少和采食时鸡的采食状态等来判断采食情况。如舍内温度较高,采食会减少,舍内温度偏低则采食量会上升。采食量减少是反映鸡病最敏感的一个现象,能最早反映鸡群健康状况,加入料后,采食不积极,食几口后退缩到一侧,料槽余量过多,比正常采食量明显下降。临床中许多病均能使采食量下降,但以流感、新城疫最为突出。

3.粪便异常

许多疾病均会引起鸡的粪便变化和异常。因此,粪便检查具有重要意义。粪便检查应注意粪便性质、颜色和粪便内异物等情况。(1)正常粪便 正常情况下鸡粪便像海螺一样,下面大上面小呈螺旋状,上面有一点白色的尿酸盐颜色,多表现为棕褐色;鸡有发达的盲肠,早晨排出稀软糊状的棕色粪便;刚出壳小鸡尚未采食,排出胎便为白色或深绿色稀薄的液体。室温增高,鸡粪便相对稀。特别是夏季,会引起水样腹泻。温度偏低,粪便变稠。饲料中加入杂饼杂粕(如菜籽粕)、发酵抗生素与药渣会使粪便发黑。饲料加入白玉米和小麦会使粪便颜色变浅变淡。饲料中加入腐殖酸钠会使粪便变黑。(2)异常粪便 在排除上述影响粪便的生理因素、饲料因素、药物因素以外,若出现粪便异常多为病理状态,临床多见有粪便性质的变化、粪便颜色的变化、粪便异物等。

① 粪便发白 粪便稀而发白如石灰水样,泄殖腔下羽毛被尿酸盐污染,呈石灰水渣样,临床多见痛风、雏鸡白痢、钙磷比例不当、维生素D缺乏,法氏囊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等也多有发白的稀粪。

② 粪便带血 粪便呈鲜红色血液流出,临床多见盲肠球虫、啄伤。

③ 粪便发绿 粪便颜色发绿呈草绿色,临床多见新城疫感染、伤寒和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马立克病、淋巴白血病、大肠杆菌病等)。另外,当禽舍通风不好时,环境的氨气含量过高,粪便亦呈绿色。

④ 粪便发黑 粪便颜色发暗、发黑呈煤焦油状,临床多见小肠球虫、肌胃糜烂、出血性肠炎等。

⑤ 黄绿粪便 粪便颜色呈黄绿色带黏液,临床多见坏死性肠炎、禽流感等。

⑥ 西瓜瓤样便 粪便内带有黏液,红色似西红柿酱色,临床多见小肠球虫、出血性肠炎或肠毒综合征。

⑦ 粪便带血丝 粪便上带有鲜红色血丝,临床多见家禽前殖吸虫或啄伤。

⑧ 粪便颜色变浅 比正常粪便颜色变浅、变淡,临床多见肝脏疾病,如盲肠肝炎、包涵体肝炎等。

⑨ 水样稀便 粪便呈水样,临床多见食盐中毒、卡他性肠炎。

⑩ 粪便中有饲料 又称料粪、过料,粪酸臭,临床多见消化不良、肠毒综合征。

⑪ 粪便中带有黏液 粪便中带有大量脱落上皮组织和黏液,粪便腥臭,临床多见坏死性肠炎、流感、热应激等。

⑫ 粪便带有蛋清样分泌物 小鸡多见于法氏囊炎,成鸡多见于输卵管炎、禽流感等。

⑬ 粪便带有黄色干酪物 粪便中带有黄色纤维素性干酪物结块,临床多见于因大肠杆菌感染而引起的输卵管炎症。

⑭ 粪便带有白色米粒大小结节 在粪便中带有白色米粒大小结节,临床多见绦虫病。

⑮ 粪便中带有泡沫 若小鸡在粪便中带有大量泡沫,临床多见小鸡受寒或加葡萄糖过量或饮用时间过长。

⑯ 粪便中有假膜 在粪便中带有纤维素,脱落肠黏膜样假膜,临床多见球虫、坏死性肠炎等。

⑰ 粪便中带有线虫 临床多见线虫病。

4.呼吸异常

临床上鸡呼吸系统疾病占70%左右,许多传染病均引起呼吸道症状,因此呼吸系统检查意义重大。呼吸系统检查主要通过视诊、听诊来完成。视诊是观察呼吸频率、张嘴呼吸次数、是否甩血样黏条等。听诊主要听群体中呼吸道是否有杂音,最好在夜间熄灯后慢慢进入鸡舍听诊。正常情况下,鸡每分钟呼吸次数为22~30次,计算鸡的呼吸次数主要通过观察泄殖腔下侧的腹部及肛门的收缩和外突,病理状态下呼吸系统常见的异常表现有如下几种。(1)张嘴伸颈呼吸 鸡呼吸困难,多由呼吸道狭窄引起。临床多见传染性喉气管炎后期、白喉型鸡痘、支气管炎后期。小鸡出现张嘴伸颈呼吸多见肺型白痢或霉菌感染,热应激时鸡也会出现张嘴呼吸,应注意区别。(2)甩血样黏条 在走道、笼具、食槽等处发现有带黏液血条,临床多见喉气管炎。(3)甩鼻音 听诊时听到鸡群有甩鼻音,临床多见传染性鼻炎、支原体等。(4)怪叫音 当鸡喉头部气管内有异物时会发出怪音,临床多见于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白喉型鸡痘等。

5.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异常

肉仔鸡、育成鸡主要观察其生长速度、发育情况及鸡群整齐度。鸡群生长速度正常,发育良好,整齐度基本一致。突然发病,临床多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中毒性疾病;若鸡群发育差、生长慢、整齐度差,临床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缺乏症或抵抗力差而继发其他疾病。

蛋鸡和种鸡主要观察产蛋率、蛋重、蛋壳质量、蛋品内部质量变化。产蛋率下降多为减蛋综合征、禽脑脊髓炎、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大肠杆菌病、沙门菌感染等,但最常见、最明显的当数禽流感。临床检查中发现有大量薄壳蛋、软壳蛋,在粪道内有大量蛋清和蛋黄,临床多见钙磷缺乏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缺乏、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以及输卵管炎等。产褐壳蛋鸡群白壳蛋增多,临床多见钙和磷比例不当、维生素D缺乏、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新城疫等。小蛋增多多见于输卵管炎、禽流感等。若打开鸡蛋,蛋清稀薄如水,临床多见于传染性支气管炎。

三、通过个体检查诊断鸡病

通过群体检查,选出具有特征病变的个体做进一步检查。个体检查内容包括体温检查、冠和肉垂检查、鼻腔检查、眼部检查、脸部检查、口腔检查、嗉囊、皮肤及羽毛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泄殖腔检查等。

1.体温检查

体温变化是家禽发病的标志之一,可通过用手触摸鸡体或用体温计来检查。鸡正常体温41.5℃(40~42℃),雏鸡正常体温比成鸡体温低3℃,保温能力弱,因此,低温期雏鸡易“打堆”取暖,所以必须做好育雏保温工作。当病鸡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首先体温发生变化,临床体温变化有体温升高和体温下降两种病理状态。一般而言急性病鸡体温升高,呼吸时快时慢,心跳紊乱不规则。低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发病时,体温明显升高,饮水量增加,采食量下降,蛋鸡产蛋量明显下降,且软蛋增多、蛋壳发白。

2.冠和肉垂检查

正常状态下鸡冠和肉垂鲜红色,湿润有光泽,用手触诊有温热感觉。冠和肉垂出现肿胀,临床多见于禽霍乱、禽流感、严重大肠杆菌病和颈部皮下注射疫苗不当引起。冠和肉垂不萎缩,单纯性出现苍白,多见于白冠病、小鸡球虫病、弧菌性肝炎、啄伤等。冠和肉垂由大变小,出现萎缩,颜色发黄,无光泽,临床多见于消耗性疾病(如马立克病、淋巴白血病、因大肠杆菌感染引起输卵管炎或其他病感染引起卵泡萎缩等)。临床出现冠和肉垂呈暗红色,多见于新城疫、禽霍乱、呼吸系统疾病等。冠和肉垂发蓝紫色,临床多见HN流感感染。冠51和肉垂发黑,临床多见盲肠球虫病(又称黑头病)。冠和肉垂出现痘斑,临床多见鸡痘。冠和肉垂有小米粒大小梭状出血和坏死,多见卡氏白细胞原虫病。冠和肉垂出现皮屑、无光泽,临床多见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真菌感染和外寄生虫病。

3.鼻腔检查

检查鼻腔时,检查者用左手固定鸡的头部,先看两鼻腔周围是否清洁,然后用右手拇指和食指用力挤压两鼻孔,观察鼻孔有无鼻液或异物。健康鸡鼻孔无鼻液,病理状态下才出现鼻液。例如,透明无色的浆液性鼻液,多见于卡他性鼻炎;黄绿色或黄色半黏液状、黏稠、混有血液、伴有恶臭气味的鼻液,多见于传染性鼻炎;鼻液量较多,常见于鸡传染性鼻炎、禽霍乱、禽流感、败血霉形体病等。此外,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亦有少量鼻液。当维生素A缺乏时,可挤出黄色干酪样渗出物。鼻腔内有痘斑多见鸡痘。值得注意的是,凡伴有鼻液的呼吸道疾病,一般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眶下窦炎,表现眶下窦肿胀。

4.眼部检查

正常情况下鸡两眼有神,瞳孔对光线刺激敏感,结膜潮红,角膜白色。在检查眼时注意观察角膜颜色、有无出血和水肿、角膜完整性和透明度、瞳孔情况和眼内分泌物情况。病理状态下眼半睁半闭,眼部变成条状,临床多见传染性喉气管炎或环境中氨气、甲醛浓度过高。眼部出现流泪,严重时眼下羽毛被污染,临床多见传染性眼炎、传染性鼻炎、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痘、支原体感染以及氨气、甲醛浓度过高。眼角膜充血、水肿、出血,临床多见眼型鸡痘、曲霉菌病、大肠杆菌病、支原体病等。另外,当环境尘土过多也可以引起眼部疾病,应注意区别。眼部出现肿胀甚至肿胀严重时,上下眼睑结合在一起,内积大量黄色豆腐渣样干酪物,临床多见传染性眼炎、支原体病、黏膜型鸡痘、维生素A缺乏,以及肉仔鸡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等。眼角膜发红,临床多见副大肠杆菌病。角膜出现浑浊,严重形成白斑和溃疡,临床多见眼型马立克病。结膜形成痘斑,临床多见黏膜型鸡痘。

5.脸部检查

正常情况鸡脸部红润、有光泽,特别是产蛋鸡更明显,脸部检查注意脸部颜色是否出现肿胀和脸部皮屑情况。脸部出现肿胀,手触诊脸部出现发热、有波动感,临床多见禽霍乱、传染性喉气管炎;用手触诊无波动感多见于支原体感染、禽流感、大肠杆菌病;若两个眶下窦肿胀多见于窦炎、支原体等。脸部有大量皮屑,临床多见维生素A缺乏、营养不良和慢性消耗性疾病。

6.口腔检查

用左手固定鸡的头部,右手拇指向下扳开其下喙,并按压其舌头,然后左手中指从下颚间隙后方将喉头向上轻压,然后观察口腔。正常情况下鸡口腔内湿润有少量液体,有温热感。口腔检查时注意上颚腭裂、舌、口腔黏膜及食道喉头、器官等变化。病理状态下口腔异常,在口腔黏膜上形成一层白色假膜,临床多见念珠球菌感染。口腔黏膜出现溃疡,口腔及食道乳头变大,临床多见维生素A缺乏。上颚裂处形成干酪物,临床多见支原体感染、黏膜型鸡痘。口腔内积有大量酸臭绿色液体,临床多见新城疫、嗉囊炎和返流性胃炎。口腔积有大量黏液,临床多见禽流感、大肠杆菌、禽霍乱等。口腔积有泡沫液体,临床多见呼吸系统疾病。口腔有血样黏条,临床多见传染性喉气管炎。口腔积有稀薄血液,临床多见卡氏白细胞原虫病、肺出血、弧菌性肝炎等。喉头出现水肿出血,临床多见传染性喉气管炎、新城疫、禽流感等。喉头被黄色干酪样物栓子阻塞,临床多见传染性喉气管炎后期。喉头、气管上形成痘斑,临床多见黏膜型鸡痘。气管内有黄色块状或凝乳状干酪样物,临床多见支原体、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禽流感等。舌尖发黑,临床多见药物引起或循环障碍性疾病。舌根部出现坏死,反复出现吞咽动作,临床多见鸡采食时舌被长草或绳头缠绕,使舌部出现坏死。

7.嗉囊检查

嗉囊位于食道颈段和胸段交界处,在锁骨前形成一个膨大盲囊,成球形,弹性很强。鸡、火鸡的嗉囊比较发达,常用视诊和触诊的方法检查嗉囊。病理状态下嗉囊常有异常表现,如软嗉囊,其特征是体积膨大,触诊发软、有波动,如将鸡的头部倒垂,同时按压嗉囊可由口腔流出液体,并有酸败味,临床常见某些传染病、中毒病;患新城疫时,嗉囊内有大量黏稠液体。鸡的运动减少,饮水不足,或喂单一干料,常发生硬嗉囊,按压时呈面团状。垂嗉囊是临床多见的嗉囊鸡病,尤其是散养鸡,嗉囊逐渐增大,总不空虚,内容物发酵有酸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