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不如求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05:21:45

点击下载

作者:华业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求人不如求己作者:华业排版:昀赛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12-01ISBN:9787106028930本书由北京华业文化有限公司 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第一章  人心隔肚皮,求人是非多

俗语有云:“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生在世,总有几个“靠得住”的朋友。广交朋友是没有错的,因为朋友多了,有时候“路”的确好走。但是“靠”朋友就有问题了,朋友毕竟是朋友,他们有他们的世界,有他们的私心。在现实的社会里,即便是“真”朋友,他也不会总是因为你而放弃自己的利益;而如果对方是“假”朋友,是个损人利己的小人,他就有可能趁机“黑”你一把,让你得不偿失。所以你要知道,无论是“真”朋友,还是“假”朋友,你都不能“靠”,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靠的人就是你自己。

1.人在江湖漂,防挨朋友“刀”

俗语有云:“多个朋友多条路”,有时候“朋友”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但是,朋友也是人,有着私心与狭隘,所以求他们办事还是小心一点,如果一味的相信朋友,那么你迟早会吃大亏、上大当。

我们都知道,“朋友”在中国传统中讲究个肝胆相照、义字当头,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多数人都在被一个“利”字所驱使。在这个前提之下求朋友帮忙,他能够做个顺水人情帮你一把还是好的,怕就怕他不仅不帮忙,反而落井下石、背后放黑枪。君不见,朋友打伙开店,集资办厂,有几个不是亏则扯皮拉筋,赚则打斗争抢闹红眼的?

这是一个众人争当掘金客的时代,一个个体意识代替集体意识、存在意识代替理想意识、金钱意识代替事业意识的年月,梁山泊那种大秤分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遗风早已被搁浅。所以说,不到万不得以,千万不要找人帮忙,即便是朋友,也有可能给你来个趁火打劫、顺手牵羊。这不是耸人听闻,这种事情如今已经随处可见、随时可见,不信我们就看看张医生的遭遇。

1990年8月,张医生在桂林进修的时候,碰到一个叫毛玉凤的女人心脏病发作。救死扶伤是张医生的人生信条,经过她的积极抢救,毛玉凤保住了生命,毛玉凤当时是感激涕零,一定要和张医生拜为姐妹,这让张医生也有些感动。从此以后,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毛玉凤看起来文质彬彬,皮肤白皙、戴着金丝眼镜,一副女强人的样子,常说要报答张医生的救命之恩。不久,毛玉凤说自己所在的深圳公司给她分了4个股份,每股2500元,三个月后可以获利两万,表示想让两股给张医生,以示谢恩。此等朋友、此等友情,张医生不由不信,立即将5000元交给毛。然而,三个月后张医生不仅“利”没看见,连5000元的本也没了。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就结束。

1991年春节后,毛玉凤又对张医生说:“上次股红没分,是公司用股红又做了一笔大生意,三月后每股回报3万。因为是老朋友,亲戚我都没给,再让两股给你,每股3000元。”话与情都是热乎乎的,张医生再次被毛玉凤打动了,于是把父亲多年积攒下来的6000元交给她。毛玉凤说她这个朋友“爽”,不久,又把她介绍给了自己的儿子小李。

小李对张医生说:“你是我妈的朋友,我就算你的干儿子,我一定要在经济上帮助你。”随后便说:“我和北京一个朋友在内蒙古办了个山羊养殖厂,做羊皮出口生意,年纯利几十万元,就冲你是妈妈的朋友,把一个3万元的股份给你吧,半年能赚10万元。”

张医生想了想,觉得利润很大,而且也是情谊难却,于是就朝亲戚借了3万元交给小李。从此以后,张医生就天天盼着分红还债,但又不好意思总是问人家,就只好等。不料,1991年7月的一天,等来的消息却是双方的生意都亏了,张医生只觉得五雷轰顶。

莫非毛玉凤和他儿子都是骗子?不像,穿着打扮,说话办事都是很有分寸,也很讲情份的。正当张医生左右为难,徘徊不定的时候,毛玉凤的儿子小李又来了,晃一晃50元一扎的现金,拿出一张4万元的欠条,说马上要去买一只价值连城的古瓶,然后回卖150万,还了债以后还有剩的。

人家这是在举债设法还钱呀,张医生再次为朋友之情所感动,就跟着小李去取那价值连城的古瓶。谁知古瓶取到手,小李说有急事要先走,古瓶交给她先保管。在回家的路上,她给自行车撞了一下,古瓶应声而碎。当张医生拿着破碎的瓶子到小李那里去时,小李拿着菜刀要她赔偿古瓶。因此,张医生不仅投资分文未得,还给小李开了张20万元的欠条。

张医生这以后病倒床上,好在病后向公安局报了案。公安局说这种行为叫“杀熟”,一种当前非常普遍的宰朋友手段。“杀熟?”张医生闻所未闻,她不懂朋友之道何以变得这样险恶。

张医生的教训是惨痛的,但还不算巨大。生活中还有很多“杀熟”的惨剧,如1991年6月,江苏国营新洋农场油米场给深圳一位姓董的朋友骗去600吨大米,价值63万;1992年某市210名穷教书匠给一位代理新疆某油田内部债券的朋友骗去100多万。著名的“杀熟”人物恐怕得首推全国最大贿案犯曾利华。她贯用的手法是,以对朋友的推心置腹和热情奔走,帮要房地产项目的朋友“打通关节”,当然,“关节费”是必须要的,一次是44万元人民币和1000美金,一次是60万人民币和2.8万美元,要到后她则大大咧咧地揣到自己的口袋里头。

种种事实在揭示着一个看似荒唐,却千真万确的事实:朋友靠不住。所以,不要相信朋友。

友情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确确实实可以帮上一些忙,但有的时候也会趁你不备给你一下子,让你防不胜防。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尽量不要与之有利益的关系,如果实在不行,必须要求朋友帮忙,也应当提高警惕,不要吃亏上当。

2.朋友之间情义“有价”

情义无价是做朋友的最高理想,但自私是人的通病,如果你因为帮助了别人,就以为别人受你“滴水之恩”就应当“涌泉相报”,那你对友情本身的理解就是掺杂着利益关系,所以也就不要相信什么“情义无价”了。

吴先生和许先生二人是大学同学,感情不错,毕业后,两人又在同一部队服役。两年后,两人一同从部队退伍,吴先生不久就找到了工作,许先生则不甚顺利,四处碰壁。这时,吴先生伸出道义与友谊之手,把许先生拉进自己的公司,成为同事。

过了一年,吴先生离职创业,许先生也到别的公司任职。

吴先生的创业成绩并不理想,甚至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只好去找许先生,希望对方能拉自己一把。

许先生说公司有一不错的职位空缺,很合适吴先生,他一定会尽力帮忙替吴先生搞定。吴先生很高兴自己的危机有了转机,也很庆幸自己当初帮助许先生找工作。

谁知等了一个月,吴先生也没有得到让他任职的消息,他按捺不住,打电话找许先生,原来……许先生自己坐上了那位子……

许先生的“解释”是:“我本来不要,也推荐了你,可是上面坚持要我……”

隔了半年,吴先生才在一偶然的机会中,从许先生同事口中得知,当初许先生根本没有把吴先生的个人资料往上报。

有人说,大学时期建立起来的友情最珍贵,也最不易变质。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大学时期彼此没有利害纠葛,往往能坦诚相见,所以比较“知心”,友情也比较长久,所以很多人的“老朋友”都是大学同学。相反,踏入社会后认识的“老朋友”会比较少,这是因为踏入社会后才认识的很多是事业上的朋友、利益上的朋友,这种朋友较难“知心”,要成为“老朋友”不容易。但这话也有“不对”之处,道理在于,求学时期因为彼此没有利害上的考验,固然双方可“交心”,但却缺乏免疫力,因此一踏入社会,面对利害关系,就可能变质发霉。

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味对许先生进行指责,虽然他的选择违反了朋友间的道义,但却符合了求生存的要素——自私。

人们常把朋友之间的关系用“情义无价”予以涵盖。但很多时候,人不是因为有了情义才有了朋友,而是因为有了朋友才有了情义。在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高境界的朋友“的确不是为了利用他们,因为他自己的能力已绰绰有余了;也不必从他们之中寻找欢乐,因为他在富有美德的行动之中已经得到了尽善尽美的欢乐。他需要朋友,只是为了行善,即,他可以为朋友做好事,在朋友快活时自己也感到欣慰,并再次用善行帮助他们”。阿奎那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宣扬朋友之间应该达到“情义无价”的那种境界,于是他将一种理想的“不必从他们之中寻找欢乐”的思想来指导天下人的交友观。

然而,这毕竟是理想,离现实世界太遥远。在现实世界,情义是有价的。价在何处?在于彼此对对方的实绩评估。实绩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方说有人问身边的人,某某人值不值得交朋友,周边的朋友所能提供的参照意见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品德,二是实绩。品德是公说公的道、婆说婆的理的东西,只有实绩才是人与人处世交友中实实在在、可触可摸的价值体现。

现在很多人强调交友要交得“友有所值”,所谓“值”,实际上就是把对方的付出作为交友取舍的标准。但是,你应该想到,你讲究“友有所值”,别人同样会考虑“友有所值”。

由“友有所值”引伸到朋友的情义。可知人与人之间根本就不存在无缘无故的交情,因此也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情义。在彼此结成朋友之前,情义根本是不存在的。只有交情深了,才构成了以友谊为基础、人情为桥梁的情感。这种友谊和情感的交融就是朋友的情义。

情义的产生是对友情回报的一种承诺。比如一个人不断地接受其朋友实绩性的帮助,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不能为朋友做些什么,因此总觉得自己欠了人家的情,天天在找机会要报答对方。

既然朋友之间的情义和此之前的付出是有直接关联的,那么,就不能说这种情义没有前提条件,既然朋友的情义是有前提条件的,那么,朋友之间的“情义无价”之说就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3.铁哥们也非“事事通”

有人认为,所谓“铁哥们”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弟兄,遇到什么事招呼一声就行了。的确,铁哥们可以帮我们许多一般人不会帮的忙,然而,铁哥们也不是“事事通”,也不是你可以供你任意驱使的工具,不能任何事都要找铁哥们。

随着这个社会上浮夸的人的增多,朋友的价值也不断地受到污染,这时候惟一具有可信性的,或者说能够给人以信心的就剩下“哥们”,更保险点说是“铁哥们”了。一个自称有很多“铁哥们”的人,日子必定过得很舒心,如果他不是吹牛的话。

铁哥们的诱惑在于朋友之间的那种心心相通,在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于“两肋插刀”的气魄。有这么多诱人的东西摆在面前,仿佛只要有了铁哥们,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但是,铁哥们究竟能做什么呢?

你没钱的时候,苦闷的时候,有钱的时候,高兴的时候找到铁哥们,都是最好不过的事,但惟一有一件事是不能找铁哥们的,那就是需要一起共事的时候。

铁哥们就像恋人,同事就像老婆,是恋人就可以有许多美好的想象在里面,隔着一层美丽的面纱,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而老婆就不一样了,成天在你旁边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纵使你有多少耐心,也会被对方搞得毫无兴致。而跟铁哥们共事,无疑是把恋人变成老婆这样的愚蠢之举。

这得从铁哥们是怎么交下来的谈起。“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假如一开始两个人之间就充满了利益的矛盾,他们是很难毫无芥蒂地走到一起去的,所以铁哥们只能是同学、战友、打小一起和泥长大的玩伴。因为没有利害冲突,所以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说东道西,聊天喝酒,一个星期见一回面或者更久,彼此有一点牵挂,然后更多的时间里是各忙各的。

如果一旦和铁哥们走到一起去了,按现在的社会衡量能做什么呢?最切合实际的就是赚钱,来路正的钱当然很好,但这里面仍然有一个谁领导谁的问题。哥们之间还可以有一个大哥,但铁哥们之间就难分彼此了,平时觉得意气相投,直来直去惯了,可工作就不能这样了,总得有人说话更有分量一些,但是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套思路,憋在心里,日久天长就会产生摩擦,产生隔阂,到最后好说好散还好,就怕弄得钱没赚到,反倒丢了朋友。

一个人去旅游结婚,他的一个铁哥们正好也要出去办事,顺路,于是相约结伴而行,这还不是什么有利害冲突的事,但一路走下去,双方都很失望,只是因为在那个过程当中,双方都不自觉地暴露了太多“淡如水”时无法发现的缺点,于是友谊便大大地打了折扣。

另外,铁哥们之间共事还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那就是大家的素质都很高,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窝里斗;如果大家的素质不高,甚至还有破坏力很强的人,那么铁哥们共事的结果就是缺点的大综合,把本来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事搞得一无是处。如果你爱财,我很喜欢暴力,那么我们就有可能真的去做什么坏事去了。即使你不和他们同流合污,但如果不是大义灭亲的话,又难免帮着保守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

跟铁哥们一起做事有诸多弊端,相信很多人已经望而却步了,但是,假如你非得与朋友共事,并且坚信不会造成任何有损于友谊的不良后果,那也可以,但你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承受失败。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友谊可谓轰轰烈烈,千古流芳,但他们共事的结果是什么呢?一事无成而已。这里面更可怕的潜台词是,刘备太倚重两个兄弟,结果诸葛亮对关、张二位就纵容了,华容道那档子事,以诸葛亮的脾气关羽该斩,但看在刘备的面子上,这事连提也不能提了,耽误多大的事。更不消说关羽日益骄奢,而最终败走麦城,从而间接导致张飞被杀,刘备败走彝陵了。

一个人有铁哥们多半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成就一番事业,而古今中外能够有所作为的人,恰恰是那些不单单去依赖铁哥们的人。还是说三国,曹操一代奸雄,秉性多疑,没有一个朋友,但偏偏是他打下了基业,别人只能望其项背,自叹弗如。所以说,求人不如求己,干事业不能简单去依赖铁哥们。

铁哥们更像一种信仰,在现世里是没有任何回报的,它只是存在于心里,更确切一点说,在你有铁哥们的时候,你碰到任何事,你心里都有底。就像我们常说的:上帝保佑。

4.买东西最好不要托熟人

买东西托熟人,似乎是因为有一种信任感,因为有交情,觉得他不会狠狠地宰你。然而事实上,熟人也有爱“利”不爱“情面”的人,他们恰恰会利用朋友之间彼此的“信任”与“交情”,对你痛下“狠”刀。

小余的同事婚礼快到了,他翻箱倒柜找不到一套得体的礼服,他妻子在一旁说:“还是去买套西装吧。”

妻子的话很中听,小余便乐颠乐颠地和妻子去逛服装商场。但是,商场西装的价格高得令人咋舌,所以逛了一圈下来,没有找到一件称心的。

不过,还是妻子脑子灵活,想起她弟弟与弟媳在一家小商场承包柜台,做的就是服装生意,求他让点儿价,买件又称心又便宜的西装肯定没有问题,于是便兴冲冲的赶去了。

弟媳说:大店卖的是名气,价格当然贵,咱们这儿便宜,出同样的价格,可以买到全毛料子的西装,保证不吃亏。

这对夫妻便眉不皱、心不跳地挑了套就走,心满意足。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巧事。在小余同事的喜酒席上,竟有人穿一样的牌子、一样质地的西装。他妻子充满自信地一问价,这回轮到她傻眼了,竟然比自己弟弟卖给丈夫的要便宜40块,而且自己的根本不是全毛料子,分明是被弟弟和弟媳“斩了一刀”。

怎么办?总不能为这40块钱,扯下面子去和弟弟理论一番,只好吃个哑巴亏,这就叫做“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类“快刀手”在“挥舞大刀”:隔壁王老太到楼下熟人摆的水果摊上买西瓜,活生生地被“斩”去两斤份量;楼上小李托同事买件羊毛衫,结果也被“斩”去了十几元;一位朋友托熟人买了条外销“中华烟”,拆开一抽,觉得味道不对,细看包装、过滤嘴,方断定是假货……

细细想来,也许不怪人家,也许是求人的人自己错了,因为自己的心理素质有缺陷,被别人利用,拿着了你的短处,才朝你“下刀子”呢!

买东西托熟人,是相信熟人重交情,可这正好被熟人利用,被熟人“斩了一刀”,你还不好意思大叫大嚷吵上门。于是,“快刀手”磨刀霍霍,见熟人便瞅准机会大刀阔斧地“斩”下去,斩得心情舒畅,斩得游刃有余,斩得干净利索。

对付这种专斩熟人的“快刀手”,办法只有一个:离他远点儿!首先,不要指望买便宜货,其实便宜没好货,此乃古训也。其次是“亲兄弟明算账”,言明无须便宜,但求货真价实,是多少钱就付多少钱。再如被斩,坚决找上门去,决不含糊,他不顾情面,你又何必把情面看得太重呢?

5.熟人之间也需要客套

有人认为,熟人之间彼此熟悉了解,亲密信赖,财物不分,有福共享,讲究客套太拘束也太外道了。其实,熟人关系的存在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如果你的要求太过分了,熟人也可以变成陌生人。

熟人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讲客套,否则,默契和平衡就会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当然,我们说熟人之间讲究客套,并不是说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僵守不必要的繁琐的礼仪,而是强调好友之间相互尊重,不能跨越对方的禁区。

譬如,不问对方是否空闲、愿意与否,就任意支配或占用对方已有安排的宝贵时间,一坐下来就“屁股沉”,全然没有意识到对方的难处与不便;一意追问对方不愿启齿的秘密,一味探听对方秘而不宣的私事;忘记了“人亲财不亲”的古训,忽视熟人是感情一体而不是经济一体的事实,花钱不记你我,用物不分彼此等等,都是不尊重他人,侵犯、干涉他人的坏现象。偶然疏忽,可以忍受,长此以往,必生间隙,导致熟人的疏远或厌恶,友谊的淡化和恶化。因此,熟人之间也应讲究客套,恪守交友之道。

对熟人放肆无礼,最容易伤害熟人,不能不小心约束自己,其表现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彼此不分,违背契约,使熟人对你产生防范心理。

熟人之间最不注意的是对熟人物品的处理,常以为“熟人间何分彼此”,对熟人之物,不经许可便擅自拿用,用了还不加爱惜,有时甚至迟还或不还,一次两次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指责,久而久之会使熟人认为你过于放肆,产生防范心理。实际上,熟人之间除了友情,还有一种微妙的契约关系。以实物而言,你和熟人之物都可以随时借用,这是超出一般关系之处,然而你与熟人对彼此之物首先有一个观念:“这是熟人之物,更当加倍珍惜。”“亲兄弟,明算账。”注重礼尚往来的规矩,要把珍重熟人之物看作如珍重友情一样重要。

第二种,过度表现,言谈不慎,使熟人的自尊心受到挫伤。

也许你与熟人之间无话不谈,十分投机。也许你的才学、相貌、家庭、前途等等令人羡慕,高出熟人一头,于是你就不分场合,尤其与熟人在一起时,大露锋芒,表现自己,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种优越感,从而使熟人感到你在居高临下对他说话,在有意炫耀抬高自己,他的自尊心受到挫伤,不由产生敬而远之的意念。所以,在与熟人交往时,要控制情绪,态度谦逊,虚怀若谷,把自己放在与人平等的地位,注意时时想到对方的存在。

第三种,不识时务,反应迟缓,使熟人对你感到厌嫌。

当你上熟人家拜访时,若遇上熟人正在读书学习,或正在接待客人,或正和恋人相会,或准备外出等,你也许自恃挚友,不顾时间场合,不看熟人脸色,一坐半天,夸夸其谈,不管人家早已如坐针毡,极不耐烦了。这样,熟人一定会认为你太没教养,不近人情,以后就会想方设法躲避你,害怕你再打扰他的私生活。所以,每逢此时此景,你一定要反应迅速,稍稍寒暄几句就知趣告辞。

第四种,乘人不备,强行索求,使熟人认为你太无理、霸道。

当你有事要求人时,熟人当然是第一人选,可你事先不作通知,临时登门提出所求,或不顾熟人是否情愿,强行拉他与你同去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熟人感到左右为难。如果他已有活动安排不便改变,就更难堪。对你所求,若答应则打乱自己的计划,若拒绝又在情面上过不去。或许他表面乐意而为,但心中却有几分不快,认为你太霸道,不讲道理。所以,你对熟人有求时,必须事先告知,采取商量口吻,尽量在熟人无事或情愿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时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五种,随便反悔,不守约定,使熟人觉得你不可信赖。

你也许不那么看重熟人间的某些约定,对于熟人的活动总是姗姗来迟,对于熟人之求当时爽快应承,过后又中途变卦。也许你真有事情耽误了一次约好的聚会或没完成熟人相托之事,也许你事后轻描淡写解释一二,认为熟人间应当相互谅解宽容。孰不知,熟人会因你失约而心急火燎,扫兴而去。虽然他们当面不会指责,但必定会认为你在玩弄友情,是在逢场作戏,是反复无常、不可信赖之徒。所以,对熟人之约或委托,一定要慎重对待,遵时守约,要一诺千金,切不可言而失信。

第六种,过于散慢,不拘小节,使熟人对你产生轻蔑、反感。

熟人之间,谈吐行动理应直率、大方、亲切、不矫揉造作,方显出自然本色。如过于散漫,不拘小节,则使人感到你粗鲁庸俗。也许你和一般人相处会以理性自约,但与熟人相聚就忘乎所以,或指手划脚,或信口雌黄、海阔天空,或在熟人言语时肆意打断、讥讽嘲弄,或顾盼东西,心不在焉等等,也许这是你的自然流露,但熟人会觉得你有失体面,没有风度和修养,自然对你产生一种厌恶轻蔑之感,改变了对你的原来印象。所以,在熟人面前应自然而不失自重,做到有分寸,有节制。

第七种,过于拮据,斤斤计较,使熟人认为你是悭吝之人。

你可能在择友交友时,认为熟人以友情胜于一切,何必计较经济得失,金钱不能使友情牢固。这种想法会使你与熟人相处时显得过于拮据,事事不出分文;或患得患失,唯恐吃亏。对熟人所馈慨然而受,自己却一毛不拔,这会使熟人感到你视金如命,是个悭吝之人。所以熟人之交,过于拮据显得悭吝小气,而慷慨大方则显得豪爽大度,它会使友情永固。

6.世上多小人,求人须谨慎

如果说朋友是你的事业助推器的话,那么小人就是你事业的绊脚石了,稍不留神,你就会被小人弄得灰头土脸,叫苦不迭,因此你在求人办事时,千万要注意防范小人背后下黑手。

一般来讲,我们很难说清什么是小人,这里的“小”既不指年龄,也不指长得大小,他们没有特别的样子,脸上也没写“小人”两个字,有些“小人”甚至长得既帅又漂亮,有口才也有文才,一副“大将之才”的模样,并且还很聪明。

不过,只要留心观察,用心研究,“小人”还是可以从行为上分辨出来的。大体言之,“小人”就是做事做人不守正道,以邪恶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人,所以他们的言行往往有以下特色:(1)喜欢造谣生事

小人造谣生事一般都另有目的,并不是以造谣生事为乐,说谎和造谣是小人的生存本能。(2)喜欢挑拨离间

为了某种目的,他们可以用离间法挑拨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的感情,制造他们的不合,他在一边看热闹,好从中取利。(3)喜欢拍马奉承

这种人很容易因为受上司所宠而趾高气扬,在上司面前说别人的坏话,只要一有机会就抬高自己。(4)喜欢阳奉阴违

这种行为代表他们这种人的行事风格,对任何人都可能表里不一,这也是骗取别人信任的一种方式。(5)喜欢追随权力

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抛弃谁,这是小人的一大特点。(6)喜欢踩着别人的鲜血前进

也就是利用你为其开路,而你的牺牲他们是不在乎的。(7)喜欢落井下石

只要有人跌跤,他们会追上来再补一脚,在小人眼里,看别人跌跤是最快乐的事。(8)喜欢找替死鬼

明明自己有错却死不承认,硬要找个人来背罪。

事实上,“小人”的特色并不只这些,但总而言之,凡是不讲法、不讲理、不讲情、不讲义、不讲道德的人都带有“小人”的性格。那么,该如何妥善处理和“小人”的关系?以下几个原则可供大家参考:(1)不得罪他们

一般来说,“小人”比“君子”敏感,心里也较为自卑,因此你不要在言语上刺激他们,也不要在利益上得罪他们,尤其不要为了“正义”而去揭发他们,那只会害了你自己。(2)保持距离

别和小人们过度亲近,保持淡淡的关系就可以了,但也不要太过疏远,好像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似的,否则他们会这样想:“你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你就要倒楣了。(3)小心说话

说些“今天天气很好”的话就可以了,如果谈了别人的隐私,谈了某人的不是,或是发了某些牢骚不平,这些话绝对会变成他们整你时的资料。(4)不要有利益瓜葛

小人常成群结党,霸占利益,形成势力,你千万不要想靠他们来获得利益,因为你一旦得到利益,他们势必会要求相当的回报。(5)吃些小亏无妨“小人”有时也会因无心之过而伤害了你,如果是小亏,就算了,因为你找他们不但讨不到公道,反而会结下更大的仇恨,所以,原谅他们吧。“小人”何时何地都有,这种人常常是一个团体纷扰之所在,他们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很令人讨厌,所以有些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

仇视小人固然可以显出你的正义,但并不是保身之道,反而凸显了你的正义的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无耻和不义。而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人批评“很坏”,总要披一件伪善的外衣,这是人性,如果你特意凸显“正义”,就照出了不少的原形,在他们看来就是故意和他们过意不去,迟早会给你点“颜色”瞧瞧。

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轻易罢手。你别说你不怕他们对你的攻击,看看历史的血迹吧,有几个忠臣抵挡得过奸臣的陷害?

所以,和小人保持距离就好了,不必疾恶如仇的和他们划清界线,他们也是需要自尊和面子的。

人际关系是复杂的,认清小人,防范小人便是每个人必需做好的工作,这样才不至于自己的许多努力和汗水被小人毁于一旦。

7.提防老板“杀功臣”

自古以来打天下的君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可以同患难,不可同富贵。现代社会也一样,凡是跟着老板打天下的“功臣”,等到公司上了轨道之后,就可能被老板“杀掉”,所以要小心提防,在被“杀”之前寻找出路。

廖先生今年四十岁,刚刚离开他待了十五年的公司,尽管心里很不舒服,但是却无计可施,谁让自己太单纯了呢?

十五年前,廖先生到一家小电器行工作。他忠诚能干,甚得老板的器重。老板从未亏待过他,不仅待遇逐年增加,就连生活中也是关怀备至。廖先生自己也颇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气,每天卖命的工作,因此业务一日千里,公司规模迅速扩大。

后来公司又进口外国家电,廖先生花了半年时间,建立了全省的经销网,可以说是备尝艰苦。老板对他的表现相当满意,待遇、红利更是一年比一年给得多。

三年后,公司开始稳定成长,廖先生以为他混得差不多了,在老板的指示下,他把很多重要的工作都交出去,成了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老”,时常出国散散心。廖先生也对自己能在立下战功之后享“清福”大为满意,谁知几天之前,老板拿了一张支票放在他的桌上,要他离开这家公司……

廖先生一万分的不情愿,可是也不得不离开。

这个故事就是“杀功臣”的故事。虽然并不是每个“老板”都会杀功臣,但“功臣”被杀也总是有原因的,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就“老板”这边来说,有的老板纯粹是基于私利,不愿“功臣”来分享他的利益,抢他的光芒,所以“杀功臣”;有的老板是为了保持“天下是我打的”的绝对成就感,所以杀功臣;更有的老板认为,“功臣”利用完了,再也用不到这批当年共打天下的“兄弟”了,所以杀功臣……

其次,就“功臣”这边来说,有的“功臣”自以为帮老板打下了天下,如今“天下太平”,自己正可以握重权,领高薪,甚至“威胁”老板顺从自己的意志;还有些“功臣”因为的确“功绩不凡”,颇受下属爱戴,因而结党营派,向老板“勒索”利益;甚至有些“功臣”不断对外炫耀自己的功绩,忘了“老板的存在”……

总之,功臣让老板产生了威胁感、剥夺感,老板自尊被损,又不愿功臣成为负担,从义理、私心考虑,都不得不假借各种名目把“功臣”杀了。说句老实话,有时候“功臣”还不得不杀,因为有些功臣在立下“战功”后,认为自己的功劳天大地大,其嚣张气焰反而成为大局的危险因素,杀了他,可使大局稳定,所以“杀功臣”的老板并不见得都应受到责备。

但是,不管怎么说,“杀功臣”这件事总是令人伤感、使人无奈的,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功臣”,当“天下”打下来之时,自己的态度就要有所调整,方法如下:(1)急流勇退,另谋出路

功臣不一定就必然被杀,但被杀的可能性永远存在,因此与其待得越久,危险性越高,不如在老板还“珍惜”你时,以最风光的方式离开,为自己寻找另一片天空。也许你走不掉,至少这个“退的动作”也是表态,老板会欣赏你这个动作的。(2)隐姓埋名,不提当年勇

也就是说,如今只有老板的名字,你的名字“消失”了,一切“荣耀”归于“老板”,你从此“没有声音”,也不可提当年勇。你一提,不就在和老板争锋头吗?他是不会高兴的,甚至会是他动“杀机”。(3)淡泊明志,终生为“臣”

利用各种时机表现自己的“胸无大志”,无自立为“王”的野心,永远是老板的人。你若野心勃勃,老板怕控制不了你,又怕商机被夺,迟早会对你下“毒手”。(4)与时俱进,自显价值

很多“功臣”认为自己“理所应得”很多利益却不做事,最终成为退化的一群,因而被“杀”。因此要保全,必须随时显露自己的价值,让老板觉得少不得你。否则,你一旦成为“废物”,就会被当成“垃圾”丢掉,谁在乎你曾是“功臣”呢?

以上方法都是在“臣”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这样做可以减少被“杀”的可能,但即使这样做了,也仍有被“杀”的危险,因为决策权掌握在别人手里。如果你想要永远摆脱被“杀”的可能,最好的方法就是另立山头,自己当老板。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给别人打工终究是在“求人”,自己当老板就会让别人求自己,如果你有这个能力,何不试一试呢?

8.给人“干活”要多个心眼儿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人当差必须要懂得保全自己。但保全自己,并不等于苟且偷生,而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为自己赢得立于不败之地的机会,所以我们凡事要多长点心眼,多用点心计。

人生在世,就难免会有风险,明哲保身,是对自己的处境、行为、目的有深刻的了解,对各种不测事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随形势、人事的变化决定行为方式。虽然我们不以整人害人为目的,但在必要时,为了保全自己,应该毫不犹豫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攻为守,避免被动。

公元前224年,秦国老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讨伐楚国,秦始皇亲自到灞上为他送行。这时,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求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始皇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哪里用得着为贫穷担忧呢?”

王翦回答说:“当大王的大将,往往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得不到封侯。因此,趁着大王还宠信我的时候,请求大王赏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我的子孙的家产。”秦始皇听后觉得这点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置之。

王翦带领军队行进到函谷关,心里还惦记着地产的事,接连几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率兵打仗还恋恋不忘田宅,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他说:“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

王翦答道:“不对,秦王这个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现在他把秦国的军队全部让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为子孙们今后自立作些打算,难道还要眼看他怀疑我有二心吗?”

第二年,王翦率领的军队攻下了楚国,俘获楚王负当。秦始皇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园林湖池,将他封为武成侯。

王翦的儿子王责也是秦国将领,他率军先后攻下了魏国、燕国的辽东和齐国,被封为通武侯。他们父子两人都只要求财物,不求权力,这使得秦始皇终于放下了那颗提到嗓子眼的心,高高兴兴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加以重用。

很明显,王翦是做事极有心计的人,他知道位高权重者,每每成为众矢之的,树大招风,爬得越高,跌下来就越惨,不是身败名裂,就是残废瘫痪。同时,他也深知秦始皇生性多疑,对任何人都不信任,自己握有重兵,秦始皇对自己就会更不放心,自己随时都会遭受危险,为了解除秦王的疑虑,转移秦王的视线,他用多请田宅、园池的办法使他不疑忌自己,这才得以放心在前方作战,攻破了楚国都城。王翦最终使秦王对他放下心来并委以重任,同时也保全了自己。

古人云:“以史为鉴”。我们通过王翦的事例,懂得了给人“干活”,拿人一份“工钱”是多么不易的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与老板与交道也须小心谨慎,不要成为别人的枪杷子。

9.要和陌生人保持距离

求朋友帮忙尚且要小心谨慎,避免吃亏上当,更何况是陌生人。所以,如果有陌生人主动向你提出帮忙,这时就要提高警惕了,正所谓“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不要为了一时的小便宜就把自己“卖”了。

据报载,一位待业女青年去南方某地走亲,与一位很有气质的中年男士坐在一起。那男子十分热情和蔼,言称自己是广东某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经理,到内地招工,并拿出名片给她看。姑娘眼下正为待业而焦急,当即表示愿前往报考。中年男子允诺荐举她当秘书。听罢此言,姑娘感激不尽,遂跟他下车,住进了一家旅店。然而,就在这天夜里,姑娘身上所带的钱物被洗劫一空。原来,这位自称经理的人是个流氓诈骗犯。

行骗者是“心理专家”,也可以说很会“做人”,他们十分注意研究人们的心理,并善于利用其心理弱点,如爱慕虚荣、急功近利、贪图享乐等,采取投其所好的伎俩,把自己伪装成事业的强者、职位上的优者、经济上的阔者,以唬人的名片、风雅的谈吐、诱人的许诺,借以构成心理上的“障眼法”,巧妙地解除人们的心理防卫体系,为行骗成功扫清道路。受骗的人都是没有“心计”的,他们往往因为思想太单纯,而省略了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殊不知,这段距离是省不得的,省略了它也就等于给别人制造了一个伤害自己的机会。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法之徒的情况下,“防人之心”是千万少不得的,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要退开一步。如何与陌生人保持距离,具体说来起码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以外表来判断人

在同陌生人打交道时,人们很自然比较重视外表,对风度潇洒、仪表堂堂的人易于产生好感。骗子们就善于利用人们这种爱慕虚荣、追求美貌的心理而精心用华美庄重的服饰包装自己,借以蒙蔽他人,诱使你上当。因此,在同陌生人打交道时,要提高警惕,绝不要被其外表所蒙骗。(2)不要被莫名的殷勤打动

殷勤的言行易于使人感动,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骗子们自然也懂得这一点。他们善献殷勤、套近乎,以图骗取信任和好感,使你把他们当成自己人,最终落入圈套。特别是当人们处于困境或苦闷孤独时,最希望得到同情、关怀和帮助,此时也正是骗子们得手之时。所以,在这时尤其要提高警觉,在殷勤面前不妨多长一个心眼,对献殷勤者保持一定距离。(3)不要为轻率的许诺所诱惑

人们还容易对他人的承诺表示感激,产生信赖感。这时,也是防卫心理失效的当口。因此,对于自己并不了解的人的承诺,要有所警惕。一般情况下,萍水相逢之人张口就承诺往往是靠不住的,轻信就会上当。

当然,加强积极防卫心理,并不是要人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人交往,也不能风声鹤戾,草木皆兵,闹到“谈虎色变”、谨小慎微的地步。只要你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头脑中装上防骗这根弦,做到热情而不失控,真诚而不轻信,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最重要的是不要报有一种求人的心理,那么形形色色的骗局在你面前都将无法得逞。

 第二章  可借助贵人,但不能依赖贵人

人是社会的人,求己不求人,并不是要你断绝和所有人的来往,像生活在孤岛上一样,任何事情都要自主自立。其实,伴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加剧,很多事情凭借一个的力量是根本没有办法完成的,所以我们并不反对借助“贵人”的力量。有些时候“贵人”的帮忙会让我们走很多弯路,更快地获得成功。然而,借助贵人并不是要依赖贵人,“借助”的主动着是我们自己,我们来调动贵人帮我们做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我们在“求人”的同时也是在“求己”。这样,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就有能力摆脱贵人,再次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而不是一味的“依赖”贵人。

1.求“贵人”帮忙不丢人

一个人的生命中,总会遇到那么几个赏识你,愿意拉你一把的人,这时候你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了,因为这就是你生命中的“贵人”,要紧紧抓住,千万不能让他“跑”了。

宋朝时,有人假造韩国公韩琦的信去见蔡襄,蔡襄虽然有所怀疑,但因这人性情豪放,就送给他三千两银子,写了一封回信,派了四个亲兵护送他,并带了些果物赠送给韩琦。这个人到京城后,拜见韩琦,承认了假冒的罪责。韩琦缓缓地说:“君谟(蔡襄字)出手太小,恐怕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夏太尉正在长安,你可以去见他。”当即为他写了封引荐信。韩琦的子弟对此举表示疑惑不解,觉得不追究伪造书信的事就已经很宽容了,引荐的信实在不该写,韩琦说:“这个书生能假冒我的字,又能触动蔡君谟,就不是一般的才器呀!”后来,这人到了长安,夏太尉竟启用他做了官。

当然,这个人实际运用了诈骗的手法,他的行为冒了一定的风险,我们不提倡。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条经验:借助“贵人”更容易往上爬。

宋哲宗年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刚处理公事时,适逢税务官送来一名逃税的人。这人叫吴味道,是南剑州的乡贡士。他将两大包东西冒充苏轼的名字,假说是运往京城送给侍郎苏辙的。苏轼问他包内有些什么东西,吴味道很害怕,惶恐地说:“我被推荐参加今年秋天的礼部考试,临行时乡亲们送了些钱给我,作为在京城的花费。我用这些钱买了两百端建阳纱,因为路上各个关卡都要抽税,如果那样,到京城纱布就剩下不到一半了。我心想,当今天下大有名气而且又爱惜读书人的,惟有内翰大人(指苏轼)和侍郎大人(指苏辙),小人纵然败露,也必定能得到原谅。于是就冒充先生的名衔,将货物封好运来,不知先生已经光临此地,我的罪行实在是无法逃脱的了。”苏轼朝吴味道看了很久,随即笑着招呼属下将货物的旧封条去掉,换上真的名衔,上写“至东京竹竿巷”,给他弟弟写了一封信,交给吴味道,说:“你这回就是上天去也没有关系了!”第二年,吴味道考中了进士,特地回来拜谢苏公。

怪招虽有效,但也不能老用。用的人多了,次数多了,也就不灵了,真正的聪明之士捕获贵人除了怪招、歪招之外,还有真能耐、真功夫,也就是说还有一技之长,能不失时机地在贵人面前抖出自己的绝活儿,引起贵人注意。

清朝最后一个大太监小德张,历经了清王朝最后两个朝代。他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先后赢得了慈禧、裕隆两朝皇太后的的宠信。那么,他是怎样捕获贵人的呢?

第一,敢吃别人吃不了的苦,下功失把自己的“活”练“绝”。

宫中有数以千计的太监,绝大多数是干一些杂役、粗活儿,许多人一直到死,连皇帝、皇后、太后长的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南府戏班的太监戏子就不一样了,看戏是慈禧太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给她演戏总是有机会得到赏识的。一旦能演主角,得到“老佛爷”的赏识,自己也就有出头之日了。

要想在南府戏班立住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别说成为主角了。小德张进南府戏班时已经17岁了,内行人都知道,演戏需要唱、念、做、打等多方面的深厚功底,演员必须从小练起,一招一式都要精雕细琢,练就所谓的“童子功”。17岁的小德张那时什么都不会,要想练出点儿名堂,必须付出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辛。小德张心里想的是捕获贵人、出人头地,就十分刻苦地练起功来。他练功一时一刻也不放松,别人自以为功夫到家了,游手好闲,可小德张却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他白天当差,晚上偷着练,还在腿上绑着十几斤重的沙袋,练踢脚、弯腰、翻跟头等等,有时摔得鼻青脸肿。即使这样,他也咬牙坚持练习,从不放松。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德张的辛苦终于没有白费,功夫一天天长进,“奋斗目标”一天天接近,只等日后露一手了。

第二,一旦有机会,就要紧紧抓住,把自己的“绝活”抖出来。

尽管功夫已经不错了,可是小德张还不能演主角,只能跑跑龙套。就在小德张初次登台演出时,他抓住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并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一天,慈禧太后要看《盗仙草》,小德张出演鹿童——一个跑龙套的角色。他正要上场演出时,一个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当时台上正在演出一场打斗场面,饰演白蛇的演员一个人必须要踢回从几个方向飞来的长枪。这个太监多次在台上亮这一手绝活儿,能不偏不倚、不轻不重地把长枪踢到所设计的地方。这一次,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一脚将一根长枪踢飞,长枪却直奔台下飞去,眼看一场横祸就要发生,在场的所有太监戏子都惊呆了。只见小德张一个跟头翻过去,把那杆长枪挑了回来,不轻不重地落到“白蛇”脚下,“白蛇”赶紧接住,踢到了该踢的地方。一场虚惊就这样过去了。谁也不曾想到小德张有这种化险为夷的本事。

事后,从外面请来教这出戏的京剧名家杨隆寿对戏班首领说,小德张是一个演戏的好材料,让他学武生和小生吧。这样一来,小德张再也不用默默无闻地跑龙套、演配角了,他终于有了正式登台演出的机会。小德张特别高兴,更令他高兴的是慈禧太后对他的赏识。慈禧太后对这出戏非常熟悉,知道剧中没有鹿童飞身接回长枪这一情节,因此觉得有些奇怪。当她弄清楚是小德张急中生智、化险为夷之后,不但没有怪罪南府戏班,反而提拔小德张为太后宫中的回事太监,并赐小德张“恒太”为名。

喜从天降,一切都来得这么突然。能得到“老佛爷”的赏识实在太不容易了,小德张终于看到了“光明”的前途。

所以说,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很多时候离不开贵人的帮助,但是前提是你自己必须要有一套绝活,什么本事也没有,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一样,即使你的贵人再有能耐,也没办法让你翻身。

2.主动出击,寻找贵人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是需要一定实力的,但是当你不具备这种实力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坐等吗?对于自强自立者来说,等待是最愚蠢的,他们懂得利用贵人。当然,利用贵人并不是依赖贵人,等时机成熟就要摆脱贵人了。

世界著名的快餐连锁店“麦当劳”的创建者克罗克,他创业的成功是他善于主动出击寻找贵人的结果。

克罗克原先只是美国的一个穷光蛋,没读完中学就出来做工,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后来,他在一家工厂当上了推销员,一方面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他在推销产品过程中走南闯北,结识了不少人,交了许多朋友,增长了见识,积累了大量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越来越不满足于给别人当雇员了,一心想要创办自己的公司。

可是选择哪一行呢?“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他发现当时美国的餐饮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变化了的时代的要求,亟需改革。

想归想,要将其变成现实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克罗克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要实现“鸿鹄之志”没有启动资本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对于一贫如洗的克罗克来说,自己开办餐馆又谈何容易呢?

思来想去,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做推销员的时候,曾经认识了开餐馆的麦克唐纳兄弟,自己倒不如凭双方交情先打入其内部学习,以最终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

主意已定,克罗克找到麦氏兄弟,对其进行了一番赞美后,话锋一转,开始讲述自己目前的窘境,待博得对方的同情后,便不失时机地恳请对方无论如何要帮他这个忙,答应他留在餐馆做工,哪怕是做一名跑堂的小伙计也行,否则,他的日常生活将面临危机。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接触中,克罗克深知这两位老板的心理特点。为尽早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他又主动提出在当店员期间兼做原来的推销工作,并把推销收入的5%让利给老板,麦氏兄弟见有利可图,而且又考虑到眼下店里确实人手不足,便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克罗克进入快餐店后,很快就掌握了其实力与条件。为取得老板的信任,他工作异常勤奋,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他曾多次建议麦克兄弟改善营业环境,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并提出配制份饭、轻便包装、送饭上门等一系列经营方法,以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服务种类,获取更多的营业收入;还建议在店堂里安装音响设备,使顾客更加舒适地用餐;他还大力改善食品卫生,狠抓饮食质量,以维护服务信誉等等。当然,克罗克的每一项改革都使老板感到满意,因为他的言谈举止总是表现得那么坦诚,那么可信赖,给人留下谦虚谨慎的极好印象。

由于经营有道,为店里招来了不少顾客,生意越做越好,老板对克罗克更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了。餐馆名义上仍是麦氏兄弟的,但实际上餐馆的经营管理、决策权完全掌握在了克罗克的手中。这一切正是通向其最终目的的铺路石,可怜的两位老板还一直蒙在鼓里,对此没有丝毫戒心,甚至还在暗自庆幸当初留下克罗克的决定是对的,多亏他的有效管理和辛勤治店,餐馆的生意才这么兴隆,财源滚滚而来,大有“伯乐相识千里马”之自豪与快慰。

不知不觉,克罗克已在店里干了6个年头。他的羽毛渐渐丰满,翅膀越来越硬,展翅腾飞的时机日趋成熟,于是便暗暗加快了行动步伐,他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了一大笔贷款。

该与麦氏兄弟摊牌了,克罗克想,事到临头,不容再难为情、继续拖延下去了,他很熟悉两位老板素来喜欢贪图眼前利益,为一时的需要常常会忘记原来最基本的要求。为此,克罗克充分做好了谈判前的思想准备。

1961年的一个晚上,克罗克与麦氏兄弟进行了一次很艰难的谈判。起初,克罗克先提出较为苛刻的条件,对方坚决不答应,然后克罗克又稍作让步后,双方又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克罗克以270万美元的现金,买下了麦氏餐馆,由他独自经营。麦氏兄弟尽管有种种忧虑与不安,但面对如此诱人的价格,他们终于动心了。“270万美元,整整270万美元呀!这么优惠的价格,傻瓜才会不接受呢!”

第二天,该餐馆里发生了引人注目的主仆易位事件,店员居然炒了老板的鱿鱼,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当地一特大爆炸新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快餐馆也借众人之口,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其在美国的知名度。到此为止,克罗克的“瞒天过海”之计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克罗克入主快餐馆后,经营、管理更加出色,很快就以崭新的面貌享誉全美,在不长的时间内,270万美元就全部捞了回来。又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总资产已达42亿美元,成为国际十大知名餐馆之一。

克罗克能够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寻找贵人、利用贵人的能力。在他自身来讲,起初是根本没有能力开办餐馆的,他充分利用了麦氏兄弟的弱点,“瞒天过海”,最终吃掉了对方,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3.借助别人抬高自己

独立自主并不是要一个人与其他人断绝来往,任何事都不求人,如果真要这样,人类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了。如果你有本事借助别人来成就自己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你是主动者,也是独立自主的表现。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在市场上卖一匹骏马,可是连续等了三个早晨,却没有一个人过问。于是,他就去找伯乐,对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卖掉,可是在市场上站立了三个早晨,没有人过问,我希望你能围着马转一圈,临走时再返回头看看,装出恋恋不舍的样子。我愿意给您十两银子。”

伯乐答应了,到了市场上,围着那个人的马转了一圈,临走了,又深情地回过头看了这匹马一眼。顿时,市场上买马的人都围了过来,于是这匹马的价格便提高了十倍!

为什么行家看和不看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般消费者购买商品,虽然都想买回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上乘货,但并不真懂得商品的规格、质量和性能。大部分是看别人购买是否踊跃,听别人的品评。因此其中对名人、行家的鉴赏就会有信赖感,甚至“迷信化”。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借助于名人的推崇、夸奖,的确是种绝好的广告术,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借光”。古人用“伯乐一顾”来提高马的身价,其实就是一种原始的借光术。

所借之“光”可以是直接的,比如身世、背景,也有其他类型的“光”,如口才、衣服等等。具体地讲,一个人可借光的来源不一定是直射的,有些“光”虽令人觉得不那么明显,却也仍具威力,不可小瞧。下面略举几例:(1)隔几辈的祖上的光也可以借。

中国人习惯续家谱,重出身,爱攀名人之后也重名人之后。刘备明明是个编席卖履的小贩,却在攀了个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等一批文武就捧着这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

一般人有后无后,还是个人和家族的事,名人无后却成了国人的遗憾。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纪念故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后人,后人为大。虽然后人不能尽续其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对世人来说,有一条血缘的根传下来,总比无声的遗物更惹人怀旧。

人们尊其后,说到底还是尊其人。这是一种纪念,一种传扬,要不怎么没人去找出秦桧的几世孙呢?清朝乾隆年间有位叫秦大士的人过岳坟,不由感叹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前人与后人还是大有关系的,名人之后更是关系重大。对越是功高德重为民族作出牺牲的逝者,人们就越尊重他们的后代,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他们的感激,赎回生者的遗憾。(2)丈夫可得益于名妻。

席慕蓉女士的丈夫刘海北先生所写的《家有名妻席慕蓉》一文,不妨摘几段以飨大家:“有一件常常发生的事是给我做介绍的时候,介绍人为加深对方的印象,常在介绍完了我的姓名、职业、学历甚至生辰八字以后,再加上一句,‘他就是名妻的先生’。日后,可能没有几个人还记得我的名字,可是一定记得我的婚姻状况。“那么,难道名妻没有带给我任何的方便吗?其实不然,让我再举两个例子。“名妻的读者,大多是刚踏出校门进入社会担任某基层工作的青年们。记得有一次计划全家出游,名妻打电话到某饭店订房。订房小姐说那一天正值假期,房间都已订出去了。但是仍可以留下姓名,列入候补。当名妻一报上姓名,对方说:‘您随时来吧,一定有房间留给您。’真是痛快极了”。(3)要活用自己的籍贯。

北洋政府时期前后有七个总统及执政首脑,他们中有六个是行伍出身,惟有徐世昌是无一兵一卒之文人。徐世昌以翰林起家,攀附袁世凯,投其所好,因缘际会,扶摇直上,最终跻身总统宝座。

徐世昌生于河南开封,城内的双龙巷是他出生地和少年时代活动的地方,算是他的第一个籍贯;据徐氏家谱考证,徐世昌的远祖明朝末年居住在浙江鄞县,这是他的第二个籍贯;乾隆年间,徐家又从北京大兴移居天津,由此徐认为大兴是他的第三个籍贯,天津是他的第四个籍贯。

别人也许会觉得有这么多籍贯是个麻烦,而徐世昌却利用这多处籍贯大作文章,他跟袁世凯论河南同乡,跟冯国璋、曹锟论直隶同乡,与钱能训、孙宝琦论浙江同乡。所以,涉足社会,处处得到同乡的帮助。

综上所述,借光的办法很多,光的来头也千奇百怪。我们应当多用心挖掘。有些人、物、事、情,乍看起来与你八杆子打不着,可只要动足脑筋,便会有文章可做,关键是要懂得“借”的妙处。

4.拿出身心独立的勇气

一个人是否成熟,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做到了真正的独立。真正的独立不仅是经济上的独立,而是从内到外,身心都要独立,就是遇事要有自己决断的能力,而不是总依赖别人,听取别人的意见。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可能已经参加了工作,甚至可能担任了某种重要职务,但他们并不见得就是一个身心独立的人。有的人平时春风得意,但一遇到重大情况,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打电话给亲人:“妈,我该怎么办啦?”

也有的人虽然可能很优秀,但一旦遇到突发的情况,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用乞求的目光看着长辈、老师或是他们认为值得信赖的人,在那一刹那间,他们的自信,他们的独立思考突然都不见了,脑子里一片空白,说话带着哭腔,走路步伐慌张,在那短短的一刻里,我们看见了一个没有意志的人,也许在那一刻,这个人在我们眼中的形象突然就坍塌了,于是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人不值得信赖。

当然,上面所谈到的都是极端的现象,而有时候我们内心的某些依赖却是很难察觉的。曾经有一位企业的老板,经营公司几十年,每当遇到大事时他都有意无意的去找他的老父亲聊天,虽然谈的不是公司的事情。他也没有流露出任何为难的情绪,但每次聊完之后,他都有了自己的主意,并且能够迅速地处理这些难题。直到有一天,他的老父亲去世了,他再也没有可以常聊的对象了,这时候他才发现,其实他在内心深处是那样的依赖着自己的父亲,从某种角度来说,父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