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沟通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05:35:14

点击下载

作者:李群锋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沟通心理学

儿童沟通心理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儿童沟通心理学作者:李群锋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7-01ISBN:9787554609552本书由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行为是“木”,心理是“林”,沟通是“森”

关于教养这件事,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那么小,他们能懂什么?我说什么,他们听着就是了。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长们就会发现他们不仅不像之前那么听话,而且身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并不是孩子越长大问题越多,而是父母越来越多地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想法,更没有与孩子进行高效的沟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的行为可以看成是“木”,心理可以看成是“林”,而亲子沟通则可以看成是“森”。家长之所以会觉得孩子问题多,大多数是因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观念在作祟。家长只有发现孩子诸多行为背后的“心灵之钥”,才能打开通往亲子沟通那片“森林”的秘密通道。

事实表明,与孩子进行卓有成效的沟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时候,父母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讲一件重要的事情,却被孩子当成“耳旁风”;父母明明还没有说上两句话,孩子早已经心生厌烦。还有些时候,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问题,向父母诉说时,父母不是心不在焉,就是火冒三丈,对孩子大加斥责,以至于孩子再也不愿向父母倾诉心声。这时候,掌握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成了父母心中最迫切的需求。

父母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找到与孩子最适合的沟通方式,才能使亲子沟通变得顺畅无阻。为了使父母能与孩子更好地沟通,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列举了情感式、同理心式、正向式、引导式等多种沟通方式,并详细介绍了每种沟通方式的方法,帮助父母有效解决亲子沟通的难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孩子情绪低落,父母可以用情感式沟通的方法,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情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孩子固执己见,父母可以运用同理心式的沟通方法,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理解孩子的内心;孩子自卑怯懦,父母可以用正向式沟通法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孩子天生叛逆,父母可以用引导式沟通法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多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

此外,针对诸如二胎、离异、早恋和死亡等家长难以启齿却又不能不与孩子交谈的特殊话题,本书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为广大家长提供了一套与孩子沟通特殊问题的指导方法。相信通过阅读本书,家长们一定能够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换、情绪分享,从而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成为亲子沟通的艺术家。第一章高效的亲子沟通,源于摸透孩子的心理男孩与女孩心思的差异,你懂吗

男孩和女孩,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事情,比如放学时来接他(她)的人变成了姑姑,女孩也许会想:怎么是姑姑来接我了?爸爸妈妈是不是出什么事情了呀?他们为什么没有提前告诉我呢?难道他们不爱我了吗……而男孩也许只会想:哦?今天姑姑来接我了!看,这就是男孩与女孩思维方式的差异。针对男孩与女孩心思的差异,父母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孩子沟通。

阳阳和玥玥是一对龙凤胎,阳阳是哥哥,玥玥是妹妹。在外人看来,凤琴妈妈有一双可爱的儿女是多么幸福,多么令人羡慕,可只有凤琴妈妈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一天,妈妈接阳阳和玥玥放学回家,一进门玥玥就对妈妈说:“妈妈,今天哥哥被老师罚站了。”

这时,妈妈才发现阳阳今天的情绪有些低落,于是问他:“阳阳,今天怎么了?为什么被罚站呢?”“没什么,一点小事。”阳阳并不想陈述事情的经过。“妈妈,哥哥和别的同学打架了,是因为我才打的。”玥玥开口说,“下午课间活动时,我们班的同学都在活动区玩。然后我发现我旁边的小栅栏上有一根木棒松动了,就把它抽出来,当成木剑和姗姗玩。可是班里的另一个同学小柯非要来抢我的木剑,我不给他,但他硬是抢走了。我找哥哥来帮忙,本来是想让他帮我把木剑要回来,谁知道他却跟小柯打起架来了!最后,老师来了,就罚他和小柯在教室外站了20分钟。”

知道了事情原委的妈妈对阳阳和玥玥说:“玥玥,看来这件事是因你而起的,那你有没有向老师说明情况呢?而且,活动区的栅栏怎么能说拔就拔呢?还有,在学校不像在家里,你出现问题了要学会自己解决,不能总找哥哥,知道吗?”“嗯,这是我的不对,明天我就去和老师说清楚。”玥玥低着头,很无辜地说道。“阳阳,你想帮玥玥要回木剑是对的,但是你为什么要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呢?”

阳阳说:“他不给我,我就只能动手了啊。”“阳阳,有句古语叫作‘君子动口不动手’,就是说古时候的君子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不会采用武力,而是用以理服人的方式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那你是不是应该和古人学习一下呢?”“妈妈,我以后不会再给哥哥惹事了,那样他就不会和别人打架了。”玥玥抢先说道。“反正都过去了,我什么也不想说了。”说完,阳阳背着书包进了自己的卧室。

阳阳离开后,玥玥又和妈妈说了很多当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整段对话都是玥玥和妈妈撑起来的,而阳阳只说了三个小短句:“没什么”“没办法”“不想说了”。为什么一奶同胞、年龄一样大的阳阳和玥玥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表面上来看,这是语言表述能力的差别,实际上则是由先天的生理基础决定的大脑发育的差别。科学研究表明,女孩大脑中负责处理复杂感情的区域更发达,而男孩的大脑中负责处理简单感情的区域更发达。也正因为如此,女孩通常会表现得更加善解人意。相反,男孩更容易在斗争中被激怒,表现得更加直接,他们经常会放弃口头表达而选择肢体动作来解决问题。

此外,女孩的大脑对语言的加工能力更为缜密,这也就是为什么女孩通常比男孩说话早,表达能力也比男孩好。而且,女孩的情绪波动值较大,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女孩来说,男孩的语言处理能力要弱很多,大脑中情绪波动的频率和振幅也都比女孩小。所以,父母要针对男孩与女孩的这些先天差异,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来和孩子交流。1.父亲要多和男孩沟通

很多父母仅凭本能就能够察觉到女儿的心思,但却很难理解儿子心中在想什么。说出来也许很可笑,在父母很难理解儿子正在想什么的时候,自己的儿子可能什么都没有想。同样的,当男孩真有心事的时候,他也不愿找别人倾诉,而是习惯靠自己来解决问题。这就很容易使父母错失与儿子谈心的机会。

在有男孩的家庭中,父母,尤其是父亲,要多和儿子沟通,多鼓励儿子。因为父亲与儿子的心思很相似,而且相比于女性,男性都是不善于表达的,所以,当父亲主动找儿子交流沟通时,男孩往往会向父亲敞开心扉。于是有人感叹:妈妈的十句话都抵不上爸爸的一句话管用,这就是爸爸的话语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有多重的表现。对于成长中的男孩来说,父亲鼓励的话能够引导男孩走出困境,还会使男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2.不要用质问的口吻和女儿交流

女孩子的心思柔软细腻,父母不要用质问的口吻和女儿交流。比如不要动不动就问孩子“为什么”“谁让你”“怎么又”等,因为这些话背后通常隐藏着指责和不耐烦。面对父母的质问,女孩子往往会感到委屈、害怕,有时候甚至会说出谎话以获取自身的安全感。

其实,父母引导孩子正向思考,用心平气和的语气、建设性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交流,远比质问孩子的效果要好,而且还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人。听懂孩子的话外音,真正理解孩子的心

太多父母都有“孩子越长大越不好管”的困惑,而且还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于是有的父母就会趁着孩子不在的时候偷看孩子的日记,以至于练就出一批“聪明”的孩子,他们会在日记里写一些假话,专门留给有着“偷窥癖”的父母看。

那么,孩子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孩子与父母的隔阂越来越深呢?除了本身存在的年龄差距之外,社会阅历不同也会导致亲子间看待事物的方法不同,然而最主要的还是父母总是以自身的思维方式去猜测孩子,并未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这样一来,即使孩子向父母表达了自身的想法,父母也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

宁远今年12岁,上小学五年级,平时学习不用功,成绩一直都在班里处于中下等水平。一天,宁远的舅舅来家里做客,大人们聊天时,突然谈起了宁远明年就要考初中的问题,便问:“宁远,学习成绩怎么样啊?考上耀华中学有没有问题啊?”

宁远假装看电视看得入神,回避着舅舅的问话。

妈妈说:“嘿,别说重点中学了,我就怕他连普通中学都考不上。成绩一直都在中下游,天天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游戏,哪知道学习啊?!”“要是总是这样的成绩,考上好中学难度是挺大的!要不然像你大健哥一样,报一个篮球培训班,然后以体育生的渠道被海河中学提前录取,怎么样?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就找你大健哥来帮你。”舅舅建议道。

宁远听后喜形于色,立即对妈妈说:“妈,舅舅的提议不错,我看行!”“你能行吗?你大健哥可是从小就爱好篮球的!”妈妈疑惑地问。“有什么不行的?我可以抓紧练习啊!舅舅不也说了,可以让大健哥来帮我的嘛,而且我也挺喜欢打篮球的啊!上次体育课,我们班男生比赛投篮,我连中了六个球呢!”宁远得意地说。

妈妈见宁远下定了决心,就说等晚上爸爸回家和他商量一下。爸爸回来看到宁远这么兴高采烈地说着怎么三步上篮,怎么防守,而且还承诺说会好好学习文化课,就答应了宁远学篮球的事,还专门给他请了一位篮球教练。

于是,宁远一边上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打篮球。两个多月后的一天,宁远突然对妈妈说:“妈,我不想练篮球了,您看咱家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多好,一直请教练得花多少钱啊,我看还是算了吧!”

妈妈听了宁远的话,一头雾水:“这孩子当初那么信誓旦旦地说要打篮球,怎么这又不打了呢?”

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他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孩子的话没有傻话,生活中一些家长由于不了解孩子,或缺少耐心细致的观察分析,常会不知不觉中了孩子的“圈套”。案例中的宁远,他开始很乐意打篮球,可在练了两个多月的篮球后,突然决定“为家分忧”,不再打球了,果真是这样吗?并不是的!宁远的妈妈如果仔细倾听并分析宁远的话,就会明白:当初,他想要打篮球,是觉得自己学习不好,而通过体育生的方式就可以进入好的中学。可是在练习了两个多月后,他又发现,要想成为达标的体育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他又退缩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就说替家里的经济状况着想,还是不练球了。其实,他的话外音是“我不想白白受苦”。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听懂孩子话语的表面意思,同时还要学会听懂孩子的话外音,这样才能深入地了解孩子复杂的内心世界,有的放矢地引导和教育孩子。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如果发现孩子开始喜欢拐弯抹角,那么父母就要好好琢磨孩子的话外音了。只有读懂孩子的话外音,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从而使亲子沟通顺畅无阻。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读懂孩子的话外音呢?1.了解话外音背后孩子的心理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有不懂孩子的父母。现在有很多孩子都在抱怨父母不了解他们,不知道他们心里真正在想什么。其实,孩子都很渴望和父母倾诉心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愿开口说心里话呢?这就需要父母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原因。在孩子使用话外音时,你是否能感受到孩子的心情?例如不要小看有的孩子轻轻吹出的“牛皮”,其中就蕴含着话外音,比如好胜心理、炫耀心理等。父母只有听出话外音,才能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及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2.悉心分析孩子的话语

父母不仅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还要懂得分析孩子的话语。每个孩子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很多时候他们都不会直接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父母如果听不懂他们的话外音,那就很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下面这些孩子的话外音,你听懂了吗?

场景一:

孩子对爸爸说:“爸您知道吗?步步高的学习机特别好用,不仅有名师专门讲解,而且所有的课程都是同步辅导的。”

爸爸:“你那个优学派不是也有好多功能吗?”

场景二:

超市里,妈妈和明明推着购物车在购物。当走到玩具货架前,妈妈指着一款《赛尔号》的赛车问明明:“明明,你不是最喜欢看《赛尔号》吗?要不要这个赛车?”

明明看着赛车,慢吞吞地说:“价钱太贵了,不要了吧!”

场景三:

萱萱:“妈妈,有个男生给我送礼物,我拒收了,您说我这样做对吗?”

妈妈:“拒收就对了,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主,不要搞一些没用的!”

这些家长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已经在使用话外音了,因为他们不知道:孩子说另一个品牌的学习机好用的目的是想换一台学习机;嘴上说赛车的价钱太贵,心里还是想要的;表面上是问你拒收礼物对不对,实际上是在问你面对喜欢自己的男生应该怎么办。所以说,同孩子谈话的技巧,有时候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不得不仔细揣摩。孩子的反话,你正确解读了吗

好多孩子都喜欢说反话,比如他明明想吃某样东西,但没有洗手,你让他先去洗手,他就会不高兴地说他不想吃了。如果你跟他说你吃吧,那他会坚持说不吃。如果你再和他说那你别吃了,他又哭闹着说要吃。如此反复几次,即使脾气再好的家长也一样会抓狂。

爱说反话是孩子的一个成长阶段,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只是有的孩子比较明显,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而有的孩子不明显,持续的时间也很短。孩子为什么喜欢说反话呢?面对孩子的反话,家长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妈妈去接第一天上幼儿园的甜甜,幼儿园的老师告诉妈妈:“甜甜在午休的时候哭了。其他的小朋友都睡着了,就甜甜一个人说什么也不睡觉,一直哭,我们怎么劝都不行。孩子这是怎么了呢?”

听了老师的话,妈妈的心揪成一团,随即解释:“也许是在家里太自由的缘故吧,不太适应学校里的时间规定。在甜甜睡觉的问题上,我们从来都是由着她来的,她什么时候想睡自然就睡了。”在和老师说完原因之后,妈妈又对甜甜进行了一场“说服教育”,甜甜也答应妈妈以后要好好睡觉。

第二天,甜甜出现了更糟糕的情况。老师对妈妈说在午睡之前没有给甜甜任何的压力,但在问她是想出去玩还是想午睡时,甜甜马上就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我要午睡,我要午睡,我不要玩。”她的情绪特别激动。

妈妈知道是老师强迫甜甜在规定的时间里睡觉对她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并且甜甜平时在家午睡之前都会像电视中做玩具讲解的姐姐一样自言自语,在幼儿园她却没有这样的空间。于是妈妈和老师沟通了一下,并向甜甜保证:“妈妈和老师说好了,不再让甜甜午睡了,把午睡的时间交给甜甜,让甜甜自由活动。”

但甜甜对妈妈的话将信将疑,说:“我要睡觉,我听话!”

天不遂人愿,谁会想到周三那天换了值班老师,面对午休不睡觉的甜甜,老师关心地问道:“你困不困?怎么不睡觉呢?要不要出去玩一会儿?”

甜甜听完就哭着说:“我困,我要睡觉。”她顺势躺下让老师看着她睡。值班老师将甜甜安顿好了以后就向园长询问了情况,园长马上到休息室抱出了正在偷偷哭泣的甜甜,并对她说可以按照妈妈的嘱咐,不在幼儿园里午睡。甜甜这才解开心结,开开心心地度过了一个下午。

孩子为什么会说反话?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呢?我想这是困扰很多家长的一个问题。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甜甜是一个不想在幼儿园午睡的孩子,然而她却违背她的本意说出了相反的话。这反映出幼儿的一个心理问题:当孩子的想法没有被别人理解,没有被人执行的时候,他们就会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用虚假的信息来保护自己。

由于孩子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都处在成长期,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和推理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在一些孩子看来很重要的事情上,父母必须完全遵从他们的想法。如果大人反复询问或是给出更多的选择,孩子就会感到困扰,认为你没有认同他们的想法,你拒绝了他们,从而产生一种严重的心理负担。与此同时还会产生自信力的破坏,同时孩子也会认为他人都是不可信的,严重的还会出现焦躁易怒的心理问题。

其实,所有的反话背后都隐含着孩子渴望被肯定的需求。身为父母,我们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明白孩子的感受。一定要关注孩子,倾听孩子,解读孩子反话背后真正想要表达的信息。下面的方法可以教你正确应对爱说反话的孩子。1.解读孩子的心理,及时肯定或否定孩子的需求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先学会解读孩子的心理。如果是面对缺乏别人理解、渴望被人肯定的孩子,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话语,仔细观察孩子的情绪,以一颗平等而包容的心对待孩子,给予孩子想要获得的爱。如果面对的是调皮捣蛋、专门说反话且与你对着干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小心行事,一定不能放任自流。遇到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关键的是不要纠正他,否则会提高孩子说反话的频率。此外,要不动声色地观察他,假装忽视他的反话,使他渐渐明白说反话是得不到父母的回应的,这样,他自然就会减少说反话的次数了。2.父母先要管好自己,不要让说反话成为自己的习惯

很多父母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知道孩子在进入叛逆期以后就会表现出争强好胜和逆反的心理,然后便针对这一点对孩子进行教导,屡试不爽,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

例如,孩子说不想吃饭,有的家长会说:“不吃就不吃吧,我还省了好多粮食呢!”

孩子不好好做数学题,有的家长会说:“下次数学测验一定及不了格,能考50分就不错了!”

孩子遇见烦心事哭闹的时候,有的家长会说:“哭吧哭吧,让你哭个够!”

……

这样的反话着实能起到激将的作用,但家长一定不要忘记孩子是很容易受到父母说话方式的影响的。所以,家长要尽量正常话正常说,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交流,做到彼此坦诚相待,这样孩子也就不会再用说反话的方式来考验父母了。透过眼神,读懂孩子的内心

我们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是心灵语言的传达工具。对于儿童来说也同样如此。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梅赛因曾说,“眼睛是了解一个孩子的最好的工具”。因为小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都有所欠缺,所以眼神是他们表达内心的直接方式,而且孩子眼神中所流露出的细微的感情往往比口头言语和肢体语言更能传达出准确的信息。为了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父母首先应该学会透过孩子的眼神读懂他们的内心。1.期盼的眼神:我需要你的帮助

孩子站在你面前,拉着你的衣角,用期盼的眼神看着你,这说明他需要帮助。这时,你要耐心地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需要你的帮助,以平和的心态引导孩子主动向你说出他心中的想法。2.低头不语:我知道自己做错了

孩子低着头,眼皮下垂,眼睛只注视着下方,不敢抬头直视父母的眼睛,这就说明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却羞于开口说明,只能用怯生生的、失落的眼神来进行自我反省。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批评、嘲讽和斥责,而是安抚孩子,教导他做错了事情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勇于承认错误,并争取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3.游离不定:我不想听你的话

孩子的眼神游离不定,注意力不在你的话上,这说明孩子对你所说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在他心里有更要紧的事情。如果孩子长期出现这种情况,那就需要考虑孩子是否有自闭症的倾向。因为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会本能地忽略他人的眼神,而不是故意避免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面对眼神长期游离不定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治疗。4.仇视:我对你很生气

孩子用仇视的眼神望着你,这说明他心里对你的做法是极为不满的,他很生气。作为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处于叛逆期或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会对周围的事物感到不满。父母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孩子相应的回应。5.刻意回避:有难言之隐

孩子有意地回避父母的眼神,漫无目的地看向别处,不愿意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眼神,这就说明孩子有心事,而且不想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心事。这时的他是很忧郁的,父母不要对他“打破砂锅问到底”,多给孩子一些空间也是好的。6.边微笑边眨眼:我有一个小秘密

孩子朝着你一边微笑一边眨眼睛,这表明孩子心里有个小秘密,也许是对某个人有好感,也许是对某个事物感兴趣,总之他正因为你还不了解他的心思而感到欣喜。7.眼珠子往上一转:让我想一想

孩子眼珠子往上移动,这说明他要表达的意思很可能是:“等一下,让我想一想!”这时候,父母不要着急,因为很快就会有一个好办法从孩子那里诞生了。8.眼神空洞:我累了;我已经知道了

孩子的视线不集中,眼神空洞,这往往表明孩子觉得有些累了,需要休息,或者是已经得知某件事情的真相,他觉得难过、失望。9.突然间睁大眼睛:我很惊讶;我很疑惑;我很恐惧

当孩子突然把眼睛睁得很大的时候,有以下三种可能:

其一,表明孩子看到了令他感到惊奇的事,睁大的眼睛就好比一声“哇哦”的感叹一样。

其二,表明孩子很疑惑,他用睁大的眼睛来问“为什么”。

其三,表明孩子感到恐惧,他通过睁大眼睛来说“啊,好可怕啊”。

此外,要特别提醒一点,如果孩子除了不与谈话人进行眼神交流的情况之外,同时还伴有不愿意和他人说话,只喜欢一个人玩玩具,害怕与人进行身体接触,动作刻板等特征,那家长就要注意孩子是否具有自闭的倾向了。

总之,只要父母用心观察孩子的眼神,就不难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父母才能更好地实现亲子间的双向沟通,从而与孩子建立起温馨、默契的亲子关系。孩子小动作背后的秘密

都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而肢体语言就是其中之一。正如歌词“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陪陪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亲亲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夸夸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抱抱我”所传达的一样,爱意并不一定非要用语言来表达,抱抱、亲亲、陪陪都是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通过这个公式我们能看出非语言信息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有7%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而剩下的93%都是通过非语言来实现的。而对于还未掌握语言的孩子和语言发育还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沟通则全部是由非语言的形式来实现的。通常,非语言的沟通形式主要指的是面部表情的变化和肢体语言。

对家长来说,通过孩子的肢体语言来解读其心意这件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时候,家长们并不能读懂孩子的肢体语言,甚至解读的意思与孩子的真实心思相差甚远。所以,家长一定要心细一点,用心去发现孩子肢体语言所代表的小秘密。1.张开双臂:我需要一个温暖的怀抱

拥抱是孩子渴求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抚慰的最强烈的讯号。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人际交往欲望会越来越强烈,因此他们会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比如,当他们看见亲人或者喜欢的人时,就会张开双臂扑到对方的怀里,以表示欢迎和喜爱。还有,当孩子面临恐惧或委屈的时候,也会做出张开双臂的动作,这是在寻找被爱和关怀的情感需求。因此,当孩子张开双臂扑向你时,你应该立刻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2.把手臂藏到身后:我不想和你亲近

子萱是一个特别热情的孩子,每次家族聚会上都会和所有的家庭成员问好、拥抱。但是这一次,子萱遇到了第一次来到家里的小姑夫。小姑夫特意蹲下来准备迎接她的拥抱,可子萱却下意识地将手臂藏到身后,并躲开了小姑夫,弄得小姑夫和家里人都挺尴尬的。

显然,子萱认生了,小姑夫是陌生人,这对她产生了威胁,所以她本能地躲开了。

除此以外,孩子不回应对方的肢体语言的方式,还有立刻转身,或侧身,或背对。当孩子出现对正在相处的人不满的状况时,就会把身体偏向一边,仿佛是在说:“哼,我不喜欢你了!”

比如,当你在忙家务或者忙工作的时候,孩子突然跑来想让你和他一起玩,你跟他讲道理,说你正在忙的事情很重要,这时他便会侧过身体,或者背对着你,表示“你不愿意陪我,我被拒绝了,我很难过”。3.伸展四肢:我不想听你的话

将四肢完全伸展开来,这是孩子感觉到舒适的信号。往往,婴幼儿在熟睡时都会将四肢完全展开,躺在小床上的形象就像是一个“大”字,这代表这样的心声:我很放松,这一片都是我的领地。但对于年龄稍长一点的孩子来讲,将四肢伸展开来则是一种对抗的表现。

墨轩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不爱学习,沉迷于网络游戏。被爸妈教训时,墨轩一脸的不在乎,坐在沙发上伸展着四肢,开启了无声对抗的模式。孩子的这种行为代表着:我不想听你的话,我就是不爱学习,就是爱玩游戏。这时候,伸展四肢就成了霸道无理的表现,是对父母的一种抗议。各位家长要注意孩子的这种表现,以免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而影响日后的发展。4.活跃的脚部动作:我的心里有想法

足尖的动作也透露着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对小孩子来说也是一样。比如,孩子的上半身在书桌前好好地写着作业,跷着的二郎腿却一直朝着门口的方向,这就代表他想出门去玩。在和家长谈话的过程中,孩子的脚尖朝着门口的方向,则表示他对你们的谈话不感兴趣,他想要离开。此外,谈话过程中,就算孩子与你平静地对视,双脚也是自然摆放的,但是脚部的动作却异常活跃,这也泄露了他不安分的心理状况,也许是焦躁,也许是紧张,总之他的心思没在谈话上。

孩子的肢体语言蕴含着诸多秘密,父母只有破译孩子的肢体语言背后潜藏的密码,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实现亲子间的顺畅沟通。了解孩子抗拒学习的心理之谜

现在有一个令很多家长都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孩子非常抗拒学习,有很严重的厌学情绪,不管是给他物质奖励,还是进行言语上的训斥,都不管用。究竟应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够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呢?

的确,在当今社会,有不少孩子都不喜欢读书、上课和做作业,甚至优等生也不例外。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要想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我们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发现孩子厌学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在找到最根本的原因之后,才能对症下药,从而使孩子轻松快乐地学习。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孩子抗拒学习的原因。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一种在儿童期很常见的精神失调,多发于3~5岁的儿童,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和极易冲动。

所以,许多年幼的孩子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并不是他不想集中注意力,而是他自身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有的家长在不了解孩子身心特征的情况下,强行要求孩子进行较长时间的阅读或是做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题,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而且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家长看到的情况就是,孩子不愿学习,总是搞小动作,于是家长给孩子贴上“厌学”的标签。实际上,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在较枯燥的环境下,脑神经往往是不能分泌和吸收多巴胺的,而无法分泌多巴胺正是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的主要原因。2.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

现在,有很多孩子都认为学习是无聊的,上学读书和放学做作业都是无趣的。因为在学校除了上课就是考试,在家里除了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读家长给准备的课外读物。其实,只要是健康的孩子,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都是没问题的,看看他们在下课后彼此间谈得热火朝天,聊去过的地方,谈最近播放的动漫,再看看他们放学后打游戏时是多么专注,和父母顶嘴也能说得一套一套的。所以说,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只是他们没有将其用在学习上而已。乐趣会使大脑中释放出脑内啡,能给人带来愉快的感觉,小孩子更容易被乐趣驱使,让自己不断去重复这种经验,从而得到源源不断的快乐。但是学习切断了大部分孩子获得乐趣的渠道,使得他们感觉不到快乐。如果家长和老师不想办法给孩子增添乐趣,而是通过指责和惩罚等方式来强迫孩子学习,那孩子便会开启“痛苦——恐惧——抗拒”的模式,对学习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抵触心理。3.家庭教育的偏颇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想法:父母不在乎我的学习,只在乎我的成绩。的确,有些家长为了赚钱养家,长时间在外奔波,从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这些家长只是满足了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求,而且还会用物质上的付出来要求孩子用对等的学习成绩进行回报。孩子在学习上没有父母的陪伴,也得不到父母在情感上的关怀,自然就会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的体验也不快乐,这就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

父母这样的做法无异于用金钱来绑架孩子。孩子成绩好时,父母便和颜悦色;一旦孩子的成绩下降,父母便像变了一个人。事实上,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因此,为了让孩子未来发展得更好,家长们不能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要懂得发现孩子身上的各项能力。重要的是父母要用心陪伴孩子,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的关爱。4.对学习的目的定位有偏差

有个12岁的孩子抱怨学习没用,他说:“学习有什么用?比尔·盖茨都没毕业,不是照样很成功?所以上学有什么用?好好学习又有什么用?”

从这个孩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一个渴望成功的人。他之所以会持“学习无用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觉得学习并不能使他成功,而不学习未必就不成功,而且成功的概率可能比上学后获得成功的概率更大(从他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拥有这种想法的孩子对学习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他认为学习应该是通向成功的最佳途径,只要没有获得成功,那么上学就是没用的。孩子的这种想法很可能是受到父母功利心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无形中强调成功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压力,而不是推动力,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总的来说,孩子厌学的原因多种多样,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同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有的特征。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父母要和孩子多沟通,多去倾听、观察和发现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的原因。

现在,有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可是沟通的目的太明显,仍旧是学习。但孩子的生活不仅仅是学习,他们和我们一样拥有着精彩的世界,他们有感兴趣的事,也有小烦恼。家长完全可以在兴趣爱好、结交朋友等方面与孩子进行交流。有的家长认为这样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其实并非如此。相反的,孩子在这些方面得到了父母的关怀,会让他们在学习体验上产生更高的热情,从而促进他们学习进步与自身成长。第二章沟通三步骤“一停二看三听”,你做到了吗用肢体语言告诉孩子你的关注

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所谓无声语言就是指我们的肢体语言,即在交际中用肢体态势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有声语言。研究表明,人们在进行交流时,约百分之九十的讯息都是通过非有声语言来传达的,也就是用肢体语言来传达的。肢体语言既能支持或否定他人的语言、行为,又可以代替有声语言,发挥独立的表达功能,同时还能传达出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在亲子沟通中,父母不仅仅要讲究语言方面的技巧,还要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因为孩子能从你的动作中,了解你是否真的在意他。有些情况下,使用肢体语言与孩子交流能够取得比语言沟通更好的效果。1.一个眼神,告诉孩子该怎么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能够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善于使用眼神“说话”,让亲子沟通不局限于语言上的交流。

浩然自从断了奶以后就经常出现咬嘴唇的情况,不管爸爸妈妈怎么提醒,浩然就是改不了。为此,爸爸妈妈还咨询过医生,医生建议家长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可以陪孩子做一些令他感兴趣的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于是,爸爸决定每天晚上都陪浩然读故事书。

晚饭过后,爸爸给浩然读起了他最喜欢的《小猪佩奇的故事》,读着读着,爸爸发现浩然又在用上齿咬着下嘴唇。

这时,爸爸停了下来,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说“浩然干吗呢?又咬嘴唇!别咬了”,而是用眼睛盯着浩然的嘴唇看。

很快,浩然意识到了爸爸眼神的注视,便松开了牙齿。

爸爸的一个眼神,让浩然接收到不能再咬嘴唇的讯号,可见,眼神交流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眼神交流对孩子进行教育,可以促进孩子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要注意眼神交流的使用技巧,过多的注视和冷峻的目光都会给孩子造成压迫感,这样不仅无法让孩子改掉坏习惯,还会导致恶习更加严重。2.巧用面部表情,胜过大声说教

在使用肢体语言与孩子进行沟通时,面部表情的变化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面部表情具有普遍的意义,人们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表达赞许、厌烦、同意、否定等多种信息。所以,根据孩子出现的问题,恰当、适时地运用面部表情的变化,把你的关注、理解、共情传达给孩子,是很好的亲子沟通方式。

研究发现,面部表情是比眼神更有力的“言语”。当你双眉紧皱时,孩子会察觉到你的情绪,并感知到你马上就要发怒了。这时,孩子便会停止自己的不良行为。3.放松的身体姿态,让孩子感到轻松

在使用肢体语言与孩子进行沟通时,正确的身体姿势也很关键。身体姿势可以表达惊奇、苦恼、愤怒、焦虑、快乐等多种情绪。你的体态、坐姿,都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影响孩子。采用合适的身姿,表明你在用心倾听孩子,孩子也会感受到你的在乎。

安然刚升入小学一年级,面对比幼儿园繁重、困难的作业总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一天晚上,快到九点时,妈妈见安然还没有熄灯睡觉,便去安然的房间催促她,竟发现安然趴在写字桌上哭了起来。

这时候,妈妈没有立即询问安然的作业情况,而是找来一把椅子,和安然同坐在写字桌前。妈妈摸着安然的头说:“安然,不要急,有句古语这么说:‘眼是懒蛋,手是好汉。’你不要总看着作业多,只要你一点一点地写,很快就写完了。”说完,妈妈也将手放在写字桌上,就好像是安然班里的同学一样,安安静静地陪在安然的身边。

安然慢慢地不哭了,她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和陪伴,于是又有了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需要说明的是,肢体语言的交流与言语交流各有其作用,在与孩子沟通时,往往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关系。同时,家长们还要注意保持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的一致性。否则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困惑。比如你嘴上说“我很关心、很在乎你”,身子却坐在沙发上,跷着二郎腿,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剧,这样的举动能让孩子感受你的关爱吗?事实证明,当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产生矛盾时,孩子更倾向于相信你的肢体语言。想让孩子畅所欲言,环境是关键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在家里面能说会道,可一到陌生的环境就会变成安静的“小美男子”“小美人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环境改变所导致的。当孩子对外界的环境心怀警惕的时候,就不愿再开口说话了。试想,如果是在特别严肃的会议中,作为大人的我们不是同样不想说话吗?因此,就像大人间敞开心扉畅谈需要有轻松愉悦的环境一样,想让孩子畅所欲言,同样需要创设轻松愉悦的沟通环境。

嘉程说话吐字不清。别说外人,有时候就连父母也听不懂他说的话。

一次,嘉程看到喜欢的动画片,模仿着其中的卡通人物又蹦又跳了大半天。然后他跑到妈妈身边,对妈妈说:“妈妈,我好‘饿’(实际想表达的是‘热’)。”

妈妈说:“咱们马上就吃饭了,再等一下吧!”

嘉程又说:“我不饿,我‘饿’(也是‘热’)了!”“你是饿了想吃东西呢?还是热了想凉快一下呢?”“想凉快一下!”“哦,原来是热了呀!”妈妈终于明白了嘉程的意思,然后给嘉程换了一件薄一点的衣服。

嘉程调皮地说:“饿饿饿,热热热(说得不太好,还是有点像‘饿’),妈妈分不清我是在说‘饿’还是‘热’。”

妈妈被嘉程逗笑了:“哈哈哈,嘉程还会编顺口溜了!”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饭桌上,大人们谈笑风生,嘉程突然想到在幼儿园发生的趣事,因而打断大人们的谈话:“别说了,别说了,大家都听我说……”嘉程兴高采烈地讲述自己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大人们则是越听越没耐心。舅舅侧着头对妈妈说:“嘉程叽里咕噜地说了半天,到底说的是什么呀?我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小姨说:“哈哈,我也听不出来他叽里呱啦说的是什么!”

听到舅舅和小姨的话,嘉程的脸“唰”地红了,他立刻停下,也没有对大家解释,只说了句“我吃饱了”,就伤心地离开了饭桌。

自那以后,活泼的嘉程变得少言寡语,再也不愿意当众讲话了。

嘉程说话有点不清楚,但这丝毫不影响他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心中的感受,甚至还可以和妈妈说绕口令。这是因为妈妈一直认真地倾听嘉程说话,并对他的话及时做出回应,这让嘉程感受到妈妈的关注和爱,让他感受到自在放松,所以有不断说下去的欲望。而在客人聚会上,嘉程的“慷慨陈词”却换来了舅舅和小姨的“听不懂”,嘉程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自然会难过,不愿意说下去了。对比可知,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想让孩子畅所欲言,父母就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没有压力,自然愿意说出心里的话。其实,年幼的孩子说话吐字不清晰是构音器官发育不良引起的,父母们不必过于担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自然会得到改善。亲子沟通中,最主要的不是孩子表达得有多清晰、多彻底,而是父母认真倾听孩子说话的态度。而且,父母仅仅做孩子的倾听者是不够的,还要做鼓励孩子说话的促进者,设法提供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引导孩子畅所欲言。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与沉默不语的孩子进行积极沟通呢?1.不打断孩子,让孩子把话说完

很多时候,孩子刚开始说话,父母就急着表达自己与其不同的观点,强行打断孩子的话,根本不让孩子把话说完。还有的时候,孩子明明在说一件事情,父母却不以为然地说一件与孩子正在说的毫无关系的事情,这些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行为会打断孩子的思维,还会影响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

此外,很多父母因为孩子说话说得太慢、太啰唆,就替孩子说出他想说的话。其实,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最好的办法是,在孩子说话时,父母保持安静倾听的姿态,适时给予孩子一定的回应,鼓励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2.给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目前,仍有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出“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你一个小孩子能懂什么”这样的话。殊不知,父母轻而易举就说出类似的话,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不像大人那样成熟,但孩子也有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不要说小孩子,就连襁褓中的婴儿都有表达自己情绪(害怕、难过、幸福)的能力。

因此,要想让孩子畅所欲言,父母就要避免“一言堂”,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孩子,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家长要提升主动倾听的意识

如何才能与自己的孩子畅通无阻地沟通交流,是每位家长都热切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在这里,需要各位家长注意的是,亲子之间的沟通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倾听的缺失。所以,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升主动倾听的意识。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孩子每天都会在身边像只小蜜蜂一样“嗡嗡嗡”地讲个不停,而自己又有忙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家务,哪有那么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听孩子讲话呢?其实反过来想,既然事情总是忙不完,何不停下忙碌的脚步,听听孩子都讲了些什么呢?何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自己要做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能够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等家长真正空闲下来的时候,又有几个孩子能够空出时间时刻在家长身边讲说不完的话呢?因此,趁着孩子还愿意也有时间在身边说话,家长们为何不放下心中所谓重要的事情,主动倾听孩子的所思所想呢?

周五晚上,彦廷问爸爸:“爸爸,你明天要干什么呀?”明天虽然是休息日,但是彦廷爸爸要和一位同事一起去综合市场进行新设备采购。“爸爸明天不能休息,还要出去办点事情,彦廷是不是有什么事情需要爸爸陪你?”爸爸揣摩着彦廷的心思,问道。“哦,这样啊!都放假了还不能休息,那你要去做什么事啊?要做多久啊?”彦廷一边抱怨,一边询问。

爸爸一听彦廷这样说,本能的反应是“你管那么多干什么”,但还是忍住了,耐心向彦廷解释:“爸爸要和同事一起去采购新的设备,最早也要下午才能回来。彦廷,爸爸猜你想要和爸爸一起做些什么,对不对?”“嗯,对呀,可是你不能陪我了!”彦廷嘟着小嘴说。

爸爸很能理解彦廷的心情,一下把彦廷抱在了怀里,对他说:“你说出来听听,你要知道,无论做什么,爸爸都愿意陪你。”“我想让爸爸陪我到郊外放风筝,而且,放学时我和嘉豪说好了,我和他说你一定会带我们去的。可是你却不能带我们去了,我要怎么和嘉豪说?多没面子啊!我怕嘉豪会说我是一个说话不算话的人……”彦廷一口气说了好多话。

爸爸认真地倾听着,等彦廷说完,爸爸说:“彦廷不用担心,你去找嘉豪,告诉他明天爸爸有事情,咱们后天去放风筝,相信嘉豪一定会理解你的。”听爸爸这么说,彦廷不再抱怨,开开心心地去找嘉豪了。

主动倾听的姿态是成功沟通的一半,学会主动倾听,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尤其是了解孩子内心的感觉和情绪。彦廷的爸爸在与彦廷交流的过程中,总是鼓励彦廷多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认真倾听。在这个过程中,彦廷感受到了爸爸的尊重和爱,便把心中的想法一股脑地说了出来。同样的事情,如果放在不懂得主动倾听的家长面前,便会出现以下的对话:

孩子:“爸爸,你明天要干什么呀?”

家长:“我得出去办点事。”

孩子:“你要办什么事?要办多久啊?”

家长:“小孩子管那么多干什么!”

孩子:“谁要管你了!我才懒得理你!”

……

本来好好的事情,最后却不愉快地收场。由此便可看出,亲子沟通成功的关键是父母要懂得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主动倾听能够促进亲子之间形成一种更亲密、更默契的关系,有助于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父母的倾听会使孩子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产生被理解的满足感,从而愿意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主动倾听能使父母更加准确地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思,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感,理解情感产生的原因,避免自卑情绪的产生。此外,还能引导孩子分析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进一步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动倾听能使孩子更加愿意听父母的话。因为当父母在倾听孩子说话时,孩子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情感正在被父母理解,而不是曲解,他们就会有一种被尊重的满足感。这样,父母给予的观点、看法和建议也就很容易被孩子接受。我们经常说尊重是相互的,试想如果一位家长从来不愿意听他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那么他的孩子又如何会听他的话呢?即使表面上接受了,孩子的内心也是抗拒的。倾听时,要认识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生活中,不单单是成人,小孩子也有许多烦心事。身为父母,你有没有耐心地倾听过孩子的倾诉?当面对孩子的问题和烦恼时,你是什么样的态度?是质问、说教还是责骂?只要你一出现这样的态度,你的孩子就会意识到你是不理解他的,自然而然地,他会逐渐隐藏起自己的情绪,不再和你说起。

殊不知,在成人眼中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也许就是孩子幼小心灵中惊天动地的大事。例如:一个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没有获奖,爸爸妈妈觉得没获奖就没获奖,参加比赛有了比赛的经验就很好。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没有给班集体争光,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会使他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如果没有倾听孩子的想法,不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那么孩子的情绪就会被压抑在心里,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诸如敏感、抑郁等心理问题。

倾听是亲子沟通的基础和前提。很多时候,成年人会觉得小孩子还没有形成思维能力,还不会思考,这其实是大人的片面认知。孩子的表达,即使是只言片语也都是十分可贵而又真实的。因此,要想实现高效的亲子沟通,父母就要认真倾听孩子,了解并接纳孩子的语言和情绪。

5岁的清萱夜里把妈妈叫醒,对妈妈说:“妈妈,我做了一个噩梦,我梦见一只大狼狗抓住了小白兔,把小白兔放到笼子里,说等到饿了的时候就把小白兔给吃掉。我一直都看着小白兔,我想把它从笼子里放出来,但是我害怕大狼狗。我就等着大狼狗走远了才去救小白兔,小白兔逃走了,可大狼狗一下就跑回来咬我的手了。”

清萱的妈妈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多年。她一边听着清萱讲述,一边琢磨清萱做噩梦的原因。

原来,昨天早上,妈妈和清萱产生了争执。清萱在妈妈给她梳头发的时候,告诉妈妈要梳成她的好朋友芳芳那样的发型,把两边的小辫儿结成花朵的形状,可妈妈并不会梳那种发型,就给清萱梳了和往日里一样的小辫子。于是清萱就将妈妈梳好的头发拆掉了,要求妈妈重新再梳一遍,一定要梳成芳芳那样的。结果,妈妈照着清萱的说法梳了,但她依然不满意,觉得“没有芳芳的漂亮”,还大发雷霆,不仅把辫子又给拆了,还把妈妈化妆台上的物品全都扔到地上。

妈妈细细想了想,清萱梦里的所有事物都代表着她的情绪。她就像是那只小白兔被锁在笼子里,这是她被压抑了的情绪。而大狼狗则代表她释放出来的情绪,代表了她粗鲁的行为,她最后被自己的粗鲁行为“咬了手”。这个梦说明清萱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她这是在借助这个梦来唤醒她当时被压抑和释放出来的情绪,而又通过讲述来实现她被妈妈倾听和理解的欲求。

妈妈对清萱说:“妈妈知道清萱做了噩梦很害怕,妈妈会陪着你的。你想知道你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吗?”“是不是因为我昨天发脾气,就有大狼狗来到我梦里了?”清萱试着问。“嗯!清萱很聪明,大狼狗代表被你释放出来的情绪,你摔了妈妈的东西,这是不对的,知道吗?清萱要答应妈妈,以后学着做一个小淑女,不要轻易地发脾气。如果你每天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就不会再梦到大狼狗了。”

清萱也意识到自己昨天做得不对,因而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撒着娇说:“妈妈我知道错了,以后我不再乱发脾气了,我要做淑女。”

梦,是表达孩子内心世界的另一种渠道,是孩子潜意识里某些情绪的影射。孩子对父母倾诉梦境,这表明孩子需要父母的安抚。对于孩子的梦,父母们一定要认真对待。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并尝试着分析孩子梦境中出现的画面都意味着什么。多和孩子聊一聊最近或者过去发生的事情,帮助孩子找到梦境的缘由,及时打开孩子的心结。

梦只是孩子传达出来的一种心灵画面,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面对孩子更多的语言信息。由于一些生理原因和环境因素,可能孩子不太习惯直接将心里话说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以一颗平等和尊重的心去对待孩子。在耐心倾听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认真识别、接纳孩子的情绪,并适时地给予回应,这样孩子才愿意说出他的心里话。运用反馈式倾听,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

跟孩子好好说话,要先从好好倾听孩子说话开始。而一个好的倾听者,则需要善用反馈式倾听。什么是反馈式倾听?怎样做到反馈式倾听呢?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

一个孩子从小广场上气鼓鼓地走到家长身边来。

孩子:“我再也不想和明明玩了,他拿着我的玩具却和其他小朋友玩,我自己都没得玩了。”

家长一:“哎,那以后别和他玩了,和其他小朋友玩。自己在家里玩也好啊!”

家长二:“明明拿着你的玩具却不和你玩,和其他的小朋友玩,你感到很伤心,对不对?你感到自己被抛弃了,对吗?”

所谓反馈式倾听,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观点后,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再向孩子求证,进一步了解孩子隐藏的感受,从而帮助孩子合理、积极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反馈式倾听的关键在于对孩子的内心感受而非外在行为做出反应。

反馈式倾听要求家长对孩子做出有效的询问。一般来说,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过程大都是由父母主导的。所以在谈话交流中,为了能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信息,有效地控制谈话的方向,家长必须认真倾听孩子的所有表达,并且穿插着提出一些有效的询问。询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放式询问,一种是封闭式询问。可以明显地看出,上述案例中家长二运用的是开放式询问。开放式询问是反馈式倾听最主要的形式。

反馈式倾听需要父母具备非常敏锐的心理感受,并且具备表达这些感受的能力。反馈式倾听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话被听进去了,并且受到鼓励,从而继续讲下去。反馈式倾听可以拆分成以下三个步骤。1.认真倾听

认真倾听要求父母杜绝平时说话的坏习惯,比如,着急否定孩子,打断孩子说话,一边做事情一边听孩子说话,这些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父母一定要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注视着孩子,用心倾听他表达自己的心声,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你说吧,我在听”。2.听出孩子话语中所传达的感受

父母不仅要倾听孩子说了些什么,还要揣摩他内心真实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进行必要的确认。即在听孩子说完话以后,要迅速地想一想:“我的孩子想要表达什么感受呢?”然后在心里组织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出孩子的感受。3.说出你所听到的感受

父母要把自己当作孩子的一面镜子,要在倾听孩子之后,再对孩子的感受进行重述,同时还要说出你认为引起这种感受的原因。但要注意,确认的时候,一定要用关心、猜测的口吻。如果是反问语气,听起来就不像是“核对”,而是指责了。“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丽丽撕坏了你娃娃的衣服。”这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并让他知道拥有这些感受是很正常的。“我知道你非常害怕,不过还是不行,你必须去医院看医生,要不然感冒就会越来越严重。”要注意,永远要先对孩子的感受进行回应,然后再将原因告知孩子,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一些。“我知道你很高兴,我也很想听你说说幼儿园的事情。不过妈妈需要先打一个电话。等妈妈打完电话后,你再告诉我行吗?”显然,这样的反馈式倾听,会比“你怎么这么多事呢,真烦”这种简单、粗暴的回应更能加强孩子与父母交流的意愿。

有些家长认为,反馈式倾听的目的还是要求孩子接受自己的指令,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其实,并非如此。反馈式倾听的重点是在强调家长注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根据主观经验来与孩子进行对话。也许有的家长不能熟练使用这种谈话技巧,不必心急,多尝试。“狗狗生病了,你很难过,是不是?你要知道狗狗和人一样,也会生病,也要去看医生。”“你和小丽一起玩很开心,是不是?等我们回家睡一觉,明天再找她来玩,好不好?”多利用开放式的询问法,你的反馈式倾听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然,然后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表达习惯来使用反馈式倾听。交谈时,允许孩子和父母争辩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孩子还小,见识短浅,很多道理都不明白,所以大人说话,孩子就必须“言听计从”。如果孩子与父母顶嘴、争辩,那便是“不孝”的表现。其实,孩子与父母争辩,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德国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可是,给孩子争辩的权利,这对许多父母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就是“大人说的准没错,你听我的就对了”。给子女争辩的权利,需要父母克服唯我是从,只准说是、不准说不的单向说教模式,改为尊重孩子,鼓励孩子争辩,形成善于双向交流的思维方式;改变轻则呵斥、重则棍棒的粗暴行为,养成重科学、讲民主、以理服人的良好规范。“妈妈,你这样做是不对的。”9岁的俊哲大声说,“我有玩游戏的自由!”听到这话,妈妈非常恼火:自古都是母慈子孝,哪有孩子这么和自己的妈妈说话的?“我说不许玩就是不许玩,明天你还要上学,现在一玩玩到半夜,明天早上能按时起床吗?”说着,妈妈一下就把电源关掉了,怒斥道:“没错,你是有自由。但是,我有管教你的义务。”“你要打我吗?”俊哲可能在妈妈的语气中感受到了威胁,“打我是犯法的,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我倒要看看谁来保护你!”妈妈实在忍不住,照着他的后背打了几巴掌。俊哲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妈妈不讲道理。妈妈的心里也不是滋味,不禁沉思起来:为什么要打儿子呢?难道就是因为自己生养了他、教育了他,因为爱他,就无法容忍他的争辩了吗?打他,其实只是因为他不服从我的管教,和我争辩!

第二天一早,在送俊哲上学的路上,妈妈为昨天的以“权”压人,向儿子道歉。俊哲竟然有些不好意思,小脸涨得通红,沉默着把脸转到了一旁。在妈妈的启发之下,俊哲终于开口了,没想到又是“争辩”的态度:“你是妈妈,你不用向我道歉。”“不对,”妈妈严肃地说,“无论是谁,只要做错事,就应该道歉。”“妈妈,”过了好久,俊哲像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拉拉妈妈的手,“那我也应该向你道歉,我也不应该用那种语气和你说话。”

一路上,他们都在为谁该向谁道歉而争辩着。看得出,俊哲正在努力说服妈妈接受他的意见。当妈妈对他的论点表示肯定时,他开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