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化教材(大纲解析版)——会计基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10:30:54

点击下载

作者: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命题研究中心

出版社:社科人文分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化教材(大纲解析版)——会计基础

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化教材(大纲解析版)——会计基础试读:

前言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国家财政部组织的全国性考试,通过考试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具有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证书,是证明能够从事会计工作的唯一合法凭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经之路。

本系列图书以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精心编写,包括《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和《初级会计电算化》三个分册,旨在帮助广大考生提高应试能力。

具体来说,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一、专家团队,深度参与

为保证本书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我们组建了一个包括会计实务界人士、会计培训专家和高校教师在内的专家委员会,全程参与了本书的论证、编写和审校全过程,从制度上保证了本书的权威性与专业性。

二、紧扣大纲,考点全面

考试大纲是考试的核心,只有严格依据考试大纲,才能保证教材的准确性。本书严格依据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编写,覆盖了大纲所要求的全部考点,体现了考试的详细要求。

三、结构清晰,内容简明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面向会计初学者的考试,在结构安排上,清晰明了,层层递进;在内容叙述上,很好地把握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既满足了考试的要求,又有利于读者的阅读与接受。

四、侧重应试,习题训练

本书是一本针对考试的教材,本着少而精的理念,我们参照历年考试真题,为每一章编写了同步测试题,这些习题既可以帮助巩固本章所学内容,又可以培养读者的应试能力。

本书内容翔实,建议广大考生认真研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加深对考点的理解与把握,在此真诚预祝考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尽管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精益求精,但是由于编写时间紧迫,书中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考生批评指正。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攻略

本考试攻略是在总结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结合命题规律和应试经验归纳总结得出,旨在帮助广大考生轻松通过考试。一、考试简介

会计作为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将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此相关人员必须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考试科目和考试大纲由财政部统一制定,各地自行编制教材及安排考试时间,2013年7月1日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各科目应当一次性通过。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 73 号)等有关规定,财政部对 2009 年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新大纲于2014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一)考试科目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会计技能考试,指《初级会计电算化》;第二类是会计专业知识考试,包括《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基础》,取消了会计专业考生免考2门的政策。(二)考试形式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实行无纸化考试,考试题库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建设。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管理相关规定由财政部另行制定,各省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和安排考试。考试时间非全国统一安排,由各省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全国统一大纲的要求下进行相应的调整、组织和安排考试。(三)考试报名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1.遵守会计和其他财经法律、法规;

2.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3.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因有《会计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所列违法情形,被依法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之日起5年以内不得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四)考试题型《会计基础》科目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少数地区除外),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分析题,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总论、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会计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下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财务报表十大部分为主。(五)考试时间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由省级财政部门组织,各省报考和考试的具体时间以及考试的次数存在一定的差异,上半年考试的报名时间大致在前一年11月份到当年的4月份,考试时间集中在5~6月份;下半年考试的报名时间大致在6~9月份,考试时间集中在10~11月份。

各地考生可登录所在地财政局官方网站查询报考通知,获取考试相关信息。二、考纲分析《会计基础》科目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主要为以下10个部分: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

第四章 会计记账方法

第五章 借贷记账法下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

第六章 会计凭证

第七章 会计账簿

第八章 账务处理程序

第九章 财产清查

第十章 财务会计报表

在考试大纲要求的上述十章内容中,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十章内容尤为重要,考生应着重复习。各章考核要点与题型如下表所示:续表三、学习方法

合理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节约学习时间。对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来说,没有一种学习方法能适用于所有考生,不同的人需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不断摸索,找到能够达到自身最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有关学习方法的建议,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一)端正态度,制定计划

考生应该在主观上重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认真对待考前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其难度相对于其他会计资格考试而言还是较小的,因此很多考生对该考试采取临时抱佛脚的策略,导致未通过原本应该能够通过的考试。只有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努力向上的进取心,才能有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努力学习,勤奋踏实才是通过考试的制胜法宝。

由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组织和安排均由各地财政局自行决定,各个地区的考试情况有所差别,考生应该通过当地财政局官方网站等渠道及时获取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题型等相关信息,并且搜集所需相关资料,合理制定学习计划,以便开始复习备考。

在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复习备考时间恰当,战线太短容易导致复习不全面,战线太长容易使考生过于疲惫;复习计划不能好高骛远,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保持复习时的高效率;复习计划应该刚柔结合,制定得太死容易打击考生的学习热情,而过松的计划对考生失去了约束的效用。一份较好的学习计划除了需要保持一定刚性之外,还更能够使考生在复习中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在重点章节和自己的薄弱环节多分配时间和精力,从而进行有计划性、有针对性的学习。(二)精读教材,系统学习

教材是考试大纲的具体体现,是各地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加之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因此考生首先应该通读教材,才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会计专业知识,避免遗漏相关知识点,产生考试盲区。在精读教材的过程中,应首先从总体上把握书的章节体系以及主要涉及的问题,不需要长时间纠结于不懂之处,为之后的时间分配打下基础;然后循序渐近,剖析每章节的具体内容,对其进行精研细读,区分需要一般了解即可的内容和需要熟练掌握的内容,并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好相关笔记,掌握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考点内容简明清晰,便于记忆。(三)同步辅导,强化训练

阅读教材只是初步掌握了知识,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做题当中、转化为得分还需要通过一定题量的训练。通过相应知识点后的配合习题,考生可以尽快掌握重要知识点,了解命题点和侧重的考试内容。考生在练习做题时,应该先独立思考并进行解答,之后再与书中提供参考答案进行比对,对于错题不仅仅局限于知道正确答案,而应该重点通过答案解析和知识链接寻找原因,最后总结出最佳答题思路与应试技巧。(四)归纳总结,查缺补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警示考生在复习和备考的过程当中应该重视对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以及对考点思路进行提炼,将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便于理解性记忆。在查缺补漏的过程当中,考生应该直接跳过已经完全掌握的相关内容,将重点放在自己的薄弱点以及重要考点,做到有的放矢,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与实鉴相结合,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为以后的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五)真题测试,模拟考试

反复练习和反复记忆是强化复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正式的考试是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时间内进行的,除了考查考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解题能力,还考查其能否在一定的压力下保持正常发挥的状态,因此考生应该在考前模拟考试场景,做几套模拟试卷,以熟悉试卷中的题型、题量以及分值分布等,便于在正式考试时迅速进入状态。

真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预示考试走向,考生通过真题的练习可以把握考试重点、了解命题思路。高质量的模拟题能够帮助考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做到心中有数,高效利用考前宝贵时间,合理调整复习时间和内容。通过真题测试和模拟考试可以帮助考生提高答题速度,增强考场应变能力。四、应试技巧

一些应试经验和实践技巧的掌握可以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避免犯一些常规错误,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一)考前准备充分

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实行无纸化考试,所有试题均在电脑上操作完成,考生在考试前一天应该准备好身份证和准考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充沛的精力参加考试。(二)答题方法与技巧

1.总体浏览,合理安排时间

考生应该利用下载试题之后到正式答题之前的时间将整套试题大致浏览一遍,全面了解试卷的题量和难度、试题的分布情况,然后根据以往经验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初步计划一下答题时间,如每遍做题所用时间以及检查时间,从整体上把握考试,防止出现时间过于紧迫导致心神慌乱而考试失败的情况。

2.先易后难,各个击破

一般来说,对于一套试题考生应采用“先易后难”的做题总原则,即将考试过程分成做简单题、攻克难题、检查三个步骤来进行。

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应该首先用最快的速度把简单题做完,即解题步骤少、有较大把握的题目,并且对于较为复杂或者难度较大的题目应该做好标识,以防漏答。切忌在某道题上花费过多时间,陷入恶性循环;然后将之前标记过的难题各个击破,这些题目往往需要考生进行仔细分析和思考才能得出答案,注意保持头脑冷静;最后考生应该尽量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检查,避免低级错误,例如看错答案选项、遗漏考题等。

3.看清题目,准确把握考点

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后再作答,否则既浪费了考试的宝贵时间又没有拿到相应分数。例如题干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某些考生恰恰看见某一正确选项便做出解答,而忽略对其他选项的观察。对于一些综合性强的考题,考生更要斟字酌句,充分领会题目的考查意图,根据要求准确作答。

4.保持良好的心态

考试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考生临场发挥十分重要。因此考生应该排除紧张情绪,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不慌不乱,保持头脑沉着冷静。(三)各题型答题技巧

各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型存在一定差异,若考生对每种题型能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可以有效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轻松通过考试。

1.单项选择题

单选题考查内容较为基础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是各类题中最为简单的题型,且每年考查的内容较为固定,多集中于基础概念和原则等。

在解答单项选择题时,为提高答题效率和精准度,考生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技巧:(1)排除法

考生如果不能一眼看出正确答案,应首先排除有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再在余下的选项中进行判断。一般来说,单项选择题的题干与正确的选项几乎直接抄自于指定教材或法规,其余的备选项由命题者自己设计,有时能一眼分辨出错误的选项。(2)比较法

考生可以将各备选答案加以比较,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集中考虑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关键所在。(3)反选法

当考生不是很明确考题涉及的所有知识点时,但是能够把握部分知识点,可以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予以排除,得出正确的选项。(4)猜测法

考生若在考试过程中想尽各种方法都难以准确得出答案,应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猜测答案,在猜测之前尽量排除干扰选项,切忌放弃作答。

2.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每道题所涉及的考点较多,也是考生比较头疼的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决定着考生的命运。在答题技巧方面与单项选择题基本一致,需注意以下两点:(1)多项选择题分值较高,评分标准更严格,因此需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推敲每一个答案,慎重选择。(2)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因此在运用排除法时只要能够准确地排除掉两个选项,剩余两个选项即正确答案。

3.判断题

考生在解答判断题时,除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判断外,还可以利用以下技巧。(1)借助绝对和相对概念词答题

判断题通常以陈述句出现,要求考生判断事实的准确性或者事实、事件和概念之间关系的正确性,因此判断题中常常会有绝对概念或相对概念的词,例如“一定”、“绝不”等,对于这些带有绝对概念词的题目,只须举出一个反例即可认定该题为错,而含有“通常”、“一般来说”等相对概念词的题目,很可能是正确的。(2)只要题目有一处错误,该题就可判断为错误(3)运用大概率事件

统计表明,在一份标准化的试卷中,判断题答案为“错”的概率占60%~80%,对于不能确定的题目,显然答“错”比答“对”的正确率更高。对于这些技巧性的东西,考生在无从作答时,可以恰当运用。

另外,各地判断题的评分标准不同,通常情况下判断题的要求是“判断正确得1分,判断错误不得分”,而特别地区则要求“判断正确得1分,判断错误扣0.5分,不作答不得分”,需要考生读题时特别注意。

4.不定项选择题

不定项选择题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其评分标准比较严苛,只有完全选对才能得分,不定项选择对于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要求较高,除了通过分析和计算直接得出答案外,灵活运用排除法和比较法可以有效提高答题正确率,能否在不定项选择题中拿到尽可能高的分数对于考试能否通过很重要。有的答案本身就是矛盾的,有的本身有一定联系,适当分析可以成功排除一些错误选项。第一章总论

新大纲解读

1.了解会计的概念

2.了解会计对象

3.了解会计目标

4.了解会计准则体系

5.了解会计的核算方法

6.了解收付实现制

7.熟悉会计的基本特征

8.熟悉会计的基本职能

9.掌握会计基本假设

10.掌握权责发生制

11.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一节会计的概述与目标一、会计的概念与特征(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具体讲,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的概念是对会计最本质的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会计定义:

第一,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它属于管理的范畴;

第二,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第三,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即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以会计语言进行描述,并在此过程中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第四,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各项经济业务只有以货币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才能够汇总和记录,但货币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

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社会经济活动不断革新,会计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也得到了较大发展,逐步由简单的计量与记录行为,发展成为以货币单位综合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并在参与单位经营管理决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会计学中,狭义的会计仅指财务会计,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财务会计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对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可用货币计量的业务,运用复式记账原理,进行记录、汇总,并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重点提示: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会计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会计的特征主要是用货币量度对经营过程中备用的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进行系统地计量、记录、分析和检查。会计的本质是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如图1-1所示:图1-1 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采用的计量尺度有实物度量、劳动度量和价值度量三种。实物量度如公斤(千克)、吨等,劳动量度如工作小时、劳动日等,货币量度如元、角、分等。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具有综合反映作用,商品的生产、交换和分配都要采用货币形式。会计正是利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企业的资金运动为对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尽管有时会计也要运用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辅助量度,但是货币量度始终是会计最基本的、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

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

会计的任何记录和计量都必须以会计凭证为依据,这就使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验证性。只有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凭据),经过计算、汇总、会计分录处理才能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然后登记账簿。进行结账处理。这一特征也是其他经济管理活动所不具备的。

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上述七种会计核算方法的基本运作程序是: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和审核凭证,按照确定的会计科目设置账户,运用复式记账的方法登记账簿,按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成本,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并根据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会计的职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新的职能不断出现。一般认为,除了会计核算和监督两个基本职能之外,还有分析经营情况、预测经营前景、参与经营决策等各种职能控制。

4.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

会计的本质表明,会计产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以经济管理的形式出现。核算职能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的、连续的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而会计的管理职能是指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管理职能是通过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来实现的。可见,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本质决定了其核算职能是为管理职能提供铺垫和服务的,通过会计核算对企业进行管理才是会计工作最本质的职能。

5.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企业接受了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就有责任按照其预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接受考核和评价。会计信息有助于评价企业的业绩,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层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比如,对于作为企业所有者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为了了解企业当年度经营活动成果和当年度的资产保值和增值情况,需要将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与上年度进行对比,以反映企业的盈利发展趋势;需要将其与同行业进行对比,以反映企业在与同行业竞争时所处的位置,从而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于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政府部门来说,他们需要了解企业执行计划的能力,需要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所反映的实际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反映企业完成预算的情况,表明企业执行预算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作为经济管理工作者的会计提供信息。

重点提示:

要注意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主要区别。第一,两者服务的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外部利益相关者,而管理会计服务于管理层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第二,两者提供的信息不同。(三)会计的发展历程

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得到完善的。其中,会计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二、会计的对象与目标(一)会计对象

1.会计对象的含义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工作的客体。由于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而会计并不能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经济活动,而只能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各项经济活动。即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

2.会计对象的内容

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具体包括资金的取得与退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资金的耗费与收回等方面经济业务。一般把会计对象概括为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1)资金的投入

资金的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如货币资金、原材料等),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等)。资金的投入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2)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企业有了资本,为了完成自己的生产、经营任务,就得使用资本,从事必要的经济活动。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进行,资本形态不断变化,就形成了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它又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三个阶段。

供应过程。它是生产的准备过程。在这个阶段,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企业需要用货币资金购买并储备原材料等劳动对象,要发生材料买价、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同时,随着采购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

生产过程。它既是产品的制造过程,又是资产的耗费过程。在这个阶段,劳动者借助于劳动手段将劳动对象加工成特定的产品,企业要发生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消耗、劳动力的消耗和固定资产等劳动手段的消耗等,构成了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同时,随着劳动对象的消耗,资金从储备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随着劳动力的消耗,企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奖金等劳动报酬,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随着固定资产等劳动手段的消耗,固定资产和其他劳动手段的价值通过折旧或摊销的形式部分地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生产过程既是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耗费过程,也是产成品的形成过程。

销售过程。它是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在这个阶段,企业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取得销售收入,要发生货款结算等业务活动,资金从成品资金形态转化为货币资金形态。

由此可见,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不同的存在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这种运动过程称为资金的循环。资金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称为资金周转。(3)资金的退出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创造了一部分新价值,因此,企业收回的货币资金一般要大于投入的资金,这部分增加额就是企业的利润。企业实现的利润按照相关法律和规定用于交纳税金、偿还债务和向投资者分配股利或利润,这样一部分资金就退出了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剩余的资金则留在企业,继续用于企业的再生产过程。

上述资金运动的三部分内容,构成了开放式的运动形式,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没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不会有债务的偿还、税金的上交和利润的分配等;没有这类资金的退出,就不会有新一轮资金的投入,也就不会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如图1-2所示:图1-2 企业经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重点提示:

由于会计服务的主体(如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等)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性质不同,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往往有较大的差异。(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应当达到的境地,是指导会计工作、评价会计准则的指南针。会计目标具体体现在会计作用上。如图1-3所示:图1-3 会计目标

1.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管理。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目前,在企业经济管理信息总量中,有2/3来自会计。各种资产的取得和运用,费用的开支,成本的计算,收入的实现,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等,都需要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的会计来核算和监督。会计部门要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时检查预算执行情况,监督资本运动过程,发现问题,挖掘潜力,采取措施,改进经营,更好地提高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2.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社会再生产活动中劳动占用、劳动耗用同有用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反映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效果。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发展经济的核心问题。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管理的目的;经济效益依靠会计来核算,来促进。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这是因为:通过会计工作可以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推行经济核算,加强财务管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会计分析,既可发现经济管理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争取最大经济效益的建议和方案,还可预测各项增产节约措施的经济效益;考核经济效益必须使用会计指标;通过会计可以检查和监督经济效益的可靠性。

3.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公平、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作,既要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也要维护投资人、债权人、债务人、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4.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制度,主要包括国务院有关财政工作的规定、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等。财务制度是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有关资本的筹集、调拨、使用、分配、偿还等项的经济业务制度。会计作为资本收支的“总关口”,严格维护国家财政、财务制度,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重点提示:

分清会计目标和财务报告目标的联系和区别。会计目标: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财务报告目标: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而财务报告目标从属于会计目标。(三)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目标也称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由于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财务报告目标要体现经济管理的要求,并从属于经济管理的目标。如图1-4所示:图1-4 财务报告目标

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1.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将投资者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凸显了投资者的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除了投资者之外,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还有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例如,企业贷款人、供应商等债权人通常十分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他们需要信息来评估企业能否如期支付贷款本金及其利息,能否如期支付所欠购货款等;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为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管部门,通常关心经济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市场经济秩序的公正、有序,宏观决策所依据信息的真实可靠等。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便于评价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情况和业绩情况,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第二节会计的职能与方法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具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和预测经营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拓展职能。(一)基本职能

1.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会计核算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基本环节。(1)确认,指通过一定的标准或方法来确定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2)计量,指以货币为单位对已确定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经济活动确定其应记录的金额;(3)记录,指通过一定的会计专门方法按照上述确定的金额将发生的经济活动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登记的工作;(4)报告,指通过编制财务报告的形式向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会计信息。

通过会计核算,会计人员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任何经济实体要进行经济活动,都需要会计提供相关而可靠的信息,从而要求会计对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形成综合反映各单位经济活动情况的会计资料。

2.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监督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评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既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监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要通过价值指标进行。会计监督的主要依据是会计核算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提供的价值指标。(2)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事后监督、事中监督及事前监督。(3)监督依据包括合法性与合理性两方面。合法性的依据是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合理性的依据是客观经济规律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

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参与经济决策、预测经济活动、监督经济过程、考核经营业绩等方面。(1)参与经济决策。配合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根据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提出最优的经济方案,编制经济计划,提出如何完成计划的措施。(2)预测经济活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利用拥有的会计信息优势,能够预测单位经济活动。并根据预测情况,协同有关部门制订经济定额和规章制度,建立内部牵制制度,组织资金运用,加强成本管理,做好预算管理工作。(3)监督经济过程。对经济活动和账务进行审核、检查。对贪污、盗窃、走私、投机倒把、行贿等犯罪行为应予揭发、制止,对不执行财务计划、弄虚作假、挥霍浪费、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以及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应予抵制或检举。(4)考核经营业绩。对企业、部门和职工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联系经济责任制,提供信息,奖优罚劣。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另一项基本职能。通过会计监督能正确地处理好国家与企业关系,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并促使企业改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拓展职能

会计的拓展职能主要有:(1)预测经营前景;(2)参与经营决策;(3)评价经营业绩。(1)预测经营前景

从财务会计看,在财务报告中揭示的历史信息本身就具有预测价值。因为反映过去是为了预测未来,而且对整个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的描述必须基于企业发展的历史基础和客观实际,尽管它所描述的历史经济事实已经不可能改变,但只要真实、可靠、公正并及时地予以反映,历史信息同样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至于管理会计,它是以企业预期的资金流动为对象,主要反映企业内部基于决策需要的有关经营、理财和投资的未来经济活动方案,其主要职能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并加以规划。因此,现代会计能够对经济管理事项,根据当前条件对未来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以谋求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同时,会计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整个信息系统进行反映和预测。会计人员应当根据会计资料所反映的有用信息总结以往发生的经验、以及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攻击行为,并且据此提出减缓的措施,并保证措施的有效性。(2)参与经营决策

从财务会计看,在财务报告中揭示的历史信息本身就具有预测价值。因为反映过去是为了预测未来,而且对整个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的描述必须基于企业发展的历史基础和客观实际,尽管它所描述的历史经济事实已经不可能改变,但只要真实、可靠、公正并及时地予以反映,历史信息同样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至于管理会计,它是以企业预期的资金流动为对象,主要反映企业内部基于决策需要的有关经营、理财和投资的未来经济活动方案,其主要职能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并加以规划。因此,现代会计能够对经济管理事项,根据当前条件对未来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以谋求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同时,会计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整个信息系统进行反映和预测。会计人员应当根据会计资料所反映的有用信息总结以往发生的经验,以及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攻击行为,并且据此提出减缓的措施,并保证措施的有效性。(3)评价经济业绩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具有评价经营业绩的功能。在财务会计方面,经营业绩的评估是通过财务报表的分析完成的。这种分析可以从总体上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在管理会计方面,经营业绩的评估是通过企业内部建立各种责任中心,推行责任会计来实现的。不仅如此,现代会计对企业业绩的评价还更广泛地扩展到投融资领域,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评价一个企业的成败得失。

会计人员应当定期评价本组织的信息安全,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安保措施的实施建议,在评价之后,应向董事会、会计委员会和其他治理机构提交一份评价报告。该评价报告作为单独的会计业务,也可以与其他经批准的业务一起执行。

会计人员也要评价企业运行是否遵守法律法规。会计业务程序应当遵照这些要求设计,并严格遵守。二、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所采用的各种方法。(一)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专门方法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确保会计工作有序进行。(1)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正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基础,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2)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由于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复杂多样的,要对其进行系统地核算和经常性监督,就必须对经济业务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分门别类地、连续地记录,据以取得多种不同性质、符合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和指标。(3)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采用复式记账方法,可以全面反映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防止差错和便于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记账方法。(4)登记会计账簿

登记会计账簿简称记账,是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在账簿中分类,连续地、完整地记录各项经济件业务,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系统的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系统的会计核算资料。账簿记录是重要的会计资料,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的重要依据。(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便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产品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正确地进行成本计算,可以考核生产经营过程的费用支出水平,同时又是确定企业盈亏和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并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数据。(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实有数额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提高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保证账实相符。同时,还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以及各种结算款项的执行情况,以便对积压或损毁的物资和逾期未收到的款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清理和加强对财产物资的管理。(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编制会计报表是以特定表格的形式,定期并总括地反映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和结果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报表主要以账簿中的记录为依据,经过一定形式的加工整理而产生一套完整的核算指标,用来考核、分析财务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编制下期财务和预算的重要依据。以上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虽各有特定的含义和作用,但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在会计核算中,应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一般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按规定的手续填制和审核凭证,并应用复式记账法在有关账簿中进行登记;一定期末还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在账证、账账、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是对经济业务连续系统核算的过程,所以会计核算形成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专门核算工作方法。以上7 种方法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管理体系。(二)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是指按照一定的步骤反复运行的会计程序。从会计工作流程看,会计循环由确认、计量和报告等环节组成;从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看,会计循环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组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起点。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为实现财务报告目标,必须对会计核算的时间、空间和计量属性等进行一定的设定,这些设定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是保证会计核算顺利进行的前提。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重点提示:

会计基本假设中界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的是会计主体。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如图1-5所示:图1-5 会计主体【例1-1】某母公司拥有23家子公司,母子公司均属于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由母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需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此时企业的会计主体大于法律主体。【例1-2】某化工制造公司拥有两个生产部门,分别独立进行生产和销售,生产经营的产品分另为香皂和肥皂。为了全面反映各生产部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效进行业绩评价,就需要将每个生产部门单独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财务报表。此时企业的会计主体小于法律主体。(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例1-3】某企业购入一大型生产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15年,考虑到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因此可以假定该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不断地为企业生产产品,直至生产设备到达最终使用寿命。因此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每年计提折旧,将历史成本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期间的生产成本中。(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且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称为会计中期。会计分期基本假设对会计核算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在货币计量前提下,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外编送财务报告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在有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是否正确、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来讲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

重点提示: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是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也是考试的重点,需要考生重点掌握。二、会计基础

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中,经济业务或者会计事项的发生和货币的收支并非是完全一致的,即存在着现金流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由此产生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要素的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根据货币收支是否属于本期来作为收入和费用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依据,称为收付实现制;另一个标准是以取得收款权利或者付款责任作为记录收入或费用的依据,称为权责发生制。

重点提示:

注意区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使用情况。我国的企业只能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外的其他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我国会计基础种类主要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大类,针对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由于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和经济业务的差异性,所以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目前,我国行政单位会计所采用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一)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收入、费用是否发生而不是以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记账基础。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例1-4】长江集团在某会计年度初,以现金预付全年订阅报刊资料费用3600元,则根据权责发生制,应将预付的3600元现金支出在全年12个月份中分摊,按每月300元计入当期费用。这项费用之所以计入全年各个会计期间,是由于各个期间接受了该项费用所提供的服务,因而负有支付款项的责任,而不论货款是何时支付的。

权责发生制基础主要是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一般情况下,企业在某会计期间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所收到的款项,就是该期间所获得的收入;在某会计期间所支付的各种款项,往往就是该期间应负担的费用。但是在实务中,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持续不断的,以及会计核算是分期进行的,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下,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仅包括本期实际收到的收入和实际支出的费用,也可能包括下期收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也可能包括在上期已经取得的收入和付出的费用。(二)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或现收现付制,它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处理会计业务时应做到两点:其一,凡本期内实际收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无论其是否应归属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其二,凡本期未曾收到的收入和未曾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亦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予以处理。【例1-5】某公司2013年3月份收到2012年的应收销货款100 000元,存入银行。尽管这项收入不是2013年3月份创造的,但因为该项收入是在3月份创造的,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也作为2013年3月的收入。

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处理手续比较简便,会计核算可以不考虑应收收入、应付费用、预收收入、预付费用的存在。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考虑预收收入,预付费用以及应收收入和应付费用的问题,会计期末也不需要进行账务调整。第四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一)投资者

在所有权与经营相对分离的情况下,出资者虽然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但需要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对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并对企业经营中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具体而言,出资者对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的目的在于:(1)评价企业的财务业绩和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检查管理当局是否实现了企业的经营目标。(2)分析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前景、本企业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风险,作出维持现有投资、追加投资或转让投资的决策。(3)分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制定企业的长远目标以及诸如企业扩张、收缩等战略。出资者除包括现有出资者外,还包括潜在的出资者。对于潜在的出资者来说,他们主要是根据财务会计信息评价企业的各种投资机遇,估量投资的成本和收益以及投资风险的大小,作出是否对该企业投资的决策。(二)债权人

债权人是企业信贷资金的提供者。债权人提供信贷资金的目的是按照约定的条件收回并获取利息收入。也就是说,债权人关心的主要是企业能否近期还本付息。基于此,他们需要了解企业资产与负债的总体结构,分析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从而作出向企业提供贷款、维持原贷款数额、追加贷款、收回贷款或改变信用条件的决策。(三)企业管理当局

企业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企业要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对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而正确的决策必须以相关的、可靠的信息为依据。例如,在企业作出通过贷款来筹集资金的决策前,需要利用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以企业目前的资产负债率、资产构成及流动情况进行分析。当然,企业管理当局在决策过程中,除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外,还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外部信息使用者无法掌握的内部信息。(四)政府部门

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需要通过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国民经济体系所提供的数据是调控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会计核算资料是国家统计部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资料来源。

国家税务部门进行的税收征管是以财务会计数据为基础的。例如,流转税征收中的原始凭证稽核和流转额的确定以及所得税征收中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都离不开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无论是对公司上市资格的审查,还是进行公司上市后的监管,都离不开对会计数据的审查和监督。在证券管理机构对证券发行与交易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其监管的内容,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又是其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督的重要依据。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是使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一)可靠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