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床养猪法实用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11:13:08

点击下载

作者:张洁,陈宗刚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发酵床养猪法实用技术

发酵床养猪法实用技术试读:

前言

现代化养猪技术推动了我国养猪事业的发展,但是苍蝇扑面、粪便满地、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养猪业现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制约了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畜禽养殖场(户)粪便污染问题更是困扰各级政府的老大难问题。

发酵床养猪技术是在养猪圈舍内利用锯末、秸秆、稻壳、米糠等农林业生产下脚料配以有益微生态活菌制剂来制作发酵床垫圈养猪。猪生活在发酵床上,垫料里富含的有益微生物可以迅速降解同化猪的粪尿并发酵成为菌体蛋白,供猪拱食,加上人工辅助翻耙,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发酵微生物菌落的分解发酵,使猪粪、尿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随着猪粪尿的处理,臭味也就没有了,而同时繁殖生长的大量微生物又向猪只提供了菌体蛋白质,从而相辅相成将猪舍垫料发酵床演变成微生态饲料加工厂,达到无臭、无味、无害化的目的,是一种无污染、无排放、无臭气的新型环保生态养猪技术,具有成本低、耗料少、操作简单、效益高、无污染等优点。

发酵床养猪法可以降低饲料成本10%左右,节约人工2/3左右,节约用水80%左右,显著减少猪的应激,提供非特异性免疫力,从而减少病原体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是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的生态和节能减排养殖新技术之一。如果你还被养殖场的环境污染、养殖成本偏高、疾病高发等问题困扰,或者您是个初涉养殖业的新手,建议您使用发酵床养殖技术,它可轻松地帮你解决这些困扰。编者第一章 发酵床养猪法概论

发酵床养猪技术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以发酵床为载体,快速消化分解粪尿等养殖排泄物,在促进生猪生长、提高生猪机体免疫力、大幅度减少生猪疾病的同时实现养猪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彻底解决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集养猪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土壤肥料学于一体,遵循低成本、高产出、无污染的原则建立起的一套健康养殖与粪尿零排放的和谐统一的生态养猪体系,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图1-1 发酵床养猪模式第一节 发酵床的技术原理

发酵床养猪法是一种以发酵床技术为核心,在不污染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尽量为猪只提供优良生活条件,使猪只健康快速生长,无污染、高效的新型科学养猪方法。

当前,社会上广泛宣称的“自然养猪法”、“生物环保养猪法”、“零排放养猪法”等,都是发酵床养猪法的基本饲养模式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叫法,其基本技术原理都是通过利用成品菌种或大自然环境中的丰富生物资源(采集土壤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进行筛选、培养、扩繁,建立有益微生物种群,然后根据它们生长所需的营养要求,配置出人工培养基(即按一定比例将微生物母种群、木屑、有机质及营养液进行混合、发酵形成有机垫料),让有益微生物在这种人工创造的有机垫料中大量繁育,然后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微生物的作用,将动物粪便、尿水等有机废物充分消化、降解掉。

发酵床养猪技术就是在经过特殊设计的猪舍里,填入上述有机垫料,再将猪放入猪舍。猪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种有机垫料上面,猪的排泄物被有机垫料里的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短期内不需对猪的排泄物进行人工清理,减少了粪便尿水向外界排放,另一方面细菌大量繁殖所产生的部分菌丝蛋白被猪食用,补充了饲料中的蛋白来源。最终实现零排放、无污染,生产优质猪肉,达到提高养猪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目的。第二节 发酵床养猪法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发酵床养猪技术将生态环保和经济效益完美融合,是一种无污染、零排放、环保型高效养殖实用技术,是当前依靠科技、促进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

一、发酵床养猪法的优点

1.投资少,造价低,建筑施工简便易行

建造一个规模100头的发酵床养猪舍投资只是一般猪圈的1/5。并且棚舍可一棚多用,不仅可养猪,还可养牛、养羊、养鸡等,并且可随时转产,种植大棚蔬菜、栽培蘑菇等,增加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2.养殖场无臭味

采用发酵床养猪几乎所有的粪尿都被垫料和活性有益菌吸收和分解了,从而消除了动物粪尿中的臭气,因此养殖环境几乎无臭味,也没有任何猪粪尿排出养殖场外,苍蝇显著减少。从此没有了因为猪场臭气问题导致邻居投诉的麻烦,没有了因为猪粪尿排放问题而被环保局寻找的麻烦。

3.节约饲料

由于圈底形成了微生物的环境条件,猪的胃肠内存在大量有益微生物,可以协助消化没有被消化吸收的剩余饲料,猪胃肠在有益菌的作用下有了消化粗纤维的能力。

4.提高了猪肉品质

发酵床结合特殊猪舍,使猪舍通风透气、温湿度均适合于猪的生长,再加上运动量的增加,锻炼了肌体,因此肌肉变得结实,肉质变得自然。由于采用发酵床后疾病减少,用药量也相应减少,药物残留也减少。加上垫料中包含着大量的有益菌,这些有益菌还具有大幅度清除动物体内残留激素的作用,所以肉质得到明显改善。利用发酵床养出来的猪,经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其猪肉达到了国家无公害猪肉标准的要求。

5.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猪效益

应用发酵床养猪不需要用水冲洗圈舍,仅需要满足猪只饮水即可,所以较传统集约化养猪可节水85%~90%;垫料中的有益微生物可改善猪肠道环境,提高饲料转化率,节省部分饲料;猪场不需要清粪,饲养人员仅保证及时喂料、翻扒调匀过于集中的粪便、根据垫床干燥程度及时调整湿度即可,所以1个正常劳力批次饲养可达到800头育肥猪,较集约化猪场节约50%的劳力。

6.提高了猪的增长速度

长期以来,我国北方地区为克服冬季寒冷而大量使用保温装置和设备以求获得较好的养猪效益,但仍然难以达到理想的猪只体感温度,同时还增加了采暖费用和呼吸道疾病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酵床养猪法利用发酵床提供的温和的生物热,克服了冬季寒冷对养猪的不利因素,改善了猪只体感温度,提高了冬季饲养育肥速度,节约了能源,提高了效益。据试验,在舍外温度为零下2℃的情况下,舍内温度可达14℃,发酵床温度可达28℃。平均饲养期可以缩短10~20天,每头猪可节约饲料粮15~25千克。

7.变废为宝,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在发酵制作有机垫料时,锯末、稻壳、花生壳等农业废弃物均可作为垫料原料加以使用,垫料在使用2~3年后,形成可直接用于果树、农作物的生物有机肥,可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8.制作发酵床简单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建造方法简单。

总之,发酵床养猪法是一种无污染、零排放、环保型高效畜牧业养殖实用技术,是当前依靠科技、促进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可以说是对传统养猪模式的一场革命。

二、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发酵床主要靠微生物降解猪的粪便,但目前所使用的菌种分解效率不是很高,猪的粪便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掉,但并不是所有的成分都能被分解利用,使得单位面积饲养的猪数有限。另外由于猪舍是半开放式的,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如何使菌种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都能发挥较高的效率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发酵床养猪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如何改进、创新,使之符合当地环境、气候条件。这要求根据各地情况及发酵床养猪的技术原理,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采用方便易得的资源,合理地建造发酵床。并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良菌种、培养基配方等。

1.垫料的成本问题

问题:锯末、稻壳的价格较高,垫料成本大。

建议:根据地域不同,各种垫料价格差距较大。发酵床的垫料并不要求千篇一律,只要掌握好保水性与通透性垫料的配比,不同地区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区域资源优势,如锯末、玉米芯、花生壳、棉花秸秆、稻壳、树枝粉碎等。需要特别指明的是,玉米秸秆接触氧气易生黄曲霉菌,如要使用,在发酵池80厘米厚的情况下,可垫入发酵床底层不超过30厘米,并在日常管理翻拌时不要翻到50厘米以上,保证秸秆厌氧发酵环境。

2.场地问题

问题:规模化养殖需要大面积的空间。

建议:由于单位面积的承载量有限,饲养密度不能过大,否则易导致微生物的发酵不充分、完全,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3.夏、冬季节性问题

问题1:夏季发酵床猪舍温度过高,不利于猪的生长发育。

建议: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旧猪舍改造的发酵床猪舍中,受到改造的限制,一般窗户无法加大,良好通风是发酵床养猪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应增加地窗或机械强制通风降温。

问题2:冬季发酵床床体湿度过大。

建议:冬季由于通风受限,发酵床蒸发出的水汽无法及时排出室外,长时间累积造成。事实证明,在顶部安装无动力风扇的用户,冬季使用效果良好。另外也可从建筑、管理方面改造,窗户可开设成中悬内翻窗,定时换气的同时也防止了冷风直吹猪只引起应激。

4.防疫问题

问题:发酵床养猪不能正常防疫和使用抗生素药品。

建议: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发酵床只是给猪换了一个生活环境,对养殖方法并没有做过多改变,正常的免疫程序必不可少,对发酵床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在发酵床环境养猪,饲料中的抗生素累积对垫料的影响可通过在饲料中添加某些有益菌来消除。

5.日常维护的工作量问题

问题:日常翻拌、疏粪等维护工作并不省工。

建议:全部使用锯末作为垫料的用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垫料会出现板结状况,翻拌起来很费劲,且需要天天翻整,否则粪便无法正常分解。因此垫料的配比一定要将保水性原料(一般是锯末)、通透性原料(一般是稻壳或花生壳)的比例掌握好。全用保水性垫料因细度过小必然会出现板结状况,全用通透性垫料因碳源不足则会影响使用年限。

6.喘气病问题

问题:猪在发酵床中容易得喘气病。

建议:垫料对猪的呼吸道的影响只限于物理层面的刺激,猪需要轻咳几下就好了,由于垫料中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物理刺激的结果是激发了猪的免疫系统,增强了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猪的抵抗能力大大增强,这方面的病也就大大减少了。

冬季由于养殖区域需要保温,需要进行关窗封闭养殖,传统养殖时养殖区域的氨气非常严重,而氨气的浓度是导致动物呼吸系统疾病的最直接原因,这就是在冬春季节动物呼吸系统疾病是多发的原因。发酵床养殖中,因为几乎感觉不到氨气的存在,所以在发酵床生活的动物发生呼吸系统疾病远远低于传统的养殖。

7.猪粪问题

问题:发酵床上面的猪粪掩埋后猪床会变得越来越高。

建议:猪粪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就变成粪便残渣和有机物,营养被微生物吸收,其他的残渣就几乎没有了,垫料中的锯末和秸秆经过长时间的发酵会腐烂,原来的个体会变小,整体的猪床就会变少,刚开始厚度是60厘米。可能经过1年以后,就会整体下降5~10厘米,还要往里面补充垫料。此外猪也会在垫料中吃一部分有机物,也会使猪床的整体体积变小,因此猪床是不会增高的,相反是会下降的。

8.冬季制作发酵床的加水问题

问题:冬季制作发酵床也要在垫料中加入大量的水。

建议:冬天制作的发酵床尽量不能加水,即使加水也只能加很少量的水。若冬季发酵垫料放水过多,会造成锯末垫料含水过多。猪在上面大小便,垫料的水分很容易饱和,使发酵床变臭。一定要记住,发酵床正确的含水量绝不是65%,应当是40%。

9.一批猪出栏后垫料重新发酵问题

问题:一批猪出栏后,要放一些新鲜的锯末、米糠(或者麦麸、玉米面)和发酵床专用菌种重新发酵后,再放下一批猪饲养。

建议:垫料经过一批育肥猪4个月左右的使用后,垫料中所含的大部分木质素、纤维素被分解,变成了腐殖质,再加上猪的踩踏,垫料的立体空间结构大部分都被破坏,垫料的弹性和透气性都被破坏,即使加入一些新鲜的锯末效果也不会好多少。有人说加入一种特殊的发酵剂就可以使发酵床使用5年,甚至10年,垫料也不会板结这是不可能的。在一批猪饲养结束后,根据垫料降解的情况,如果垫料的质地已经酥了,就应当把绝大部分的垫料清理取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下一批猪上去以后,垫料很快就会严重板结,人就不得不天天翻动垫料,增加了劳动量,不省工。另外,经过一批猪的使用,垫料含有大量的氮磷钾,这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化肥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人们对这笔资源越来越重视。目前对发酵床垫料连续使用的说法和做法是因为大家对用过的垫料的肥料价值知之甚少的缘故。

10.蝇蛆和潮虫问题

问题:发酵床上长蝇蛆和潮虫是发酵床技术不过关、发酵床的菌种差引起的。

建议:其实发酵床菌剂不是药物,更不可能是毒药,发酵床上长出蝇蛆和潮虫这都是正常现象,一点都不足为奇,这种现象的出现通常和发酵菌剂没有关系。苍蝇一次配种终生繁育,只要苍蝇往发酵床垫料上落一下,它产的卵1~2天就变成了蛆,由于发酵床表面的温度和湿度非常适合蝇蛆繁殖,发酵床更容易生蛆,蛆可以抵抗50℃的温度。想要使发酵床不产蛆或者很少产蛆,主要是控制好发酵床的湿度,使发酵床的湿度小于40%,同时把表层的已经生蛆或者没有生蛆的垫料填埋到发酵床的深处,依靠更高的热量烫死蛆,只有死了的蛆,发酵剂才会分解掉它。

发酵床上生潮虫的主要原因是垫料里含土,而土里含有潮虫卵,而发酵床的温度又不够高,温度高一些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发酵床用过的垫料腐殖质含量多,土壤里的蚯蚓和其他一些有益的昆虫就会很多,这可以使土壤疏松透气,这是好事。

11.臭味与氨味问题

问题:发酵床正常发酵时没有臭味,也没有氨气味。

建议:发酵床正常发酵时没有臭味或者说臭味很小,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正常发酵时不是没有氨气味,只能说是氨气味很小。发酵床上的微生物首先是把猪粪中含有的猪没有消化掉的蛋白质分解成氨气,然后利用氨气合成菌体蛋白,氨气的质量轻,很容易升到猪舍的顶部,排放到舍外的大气里,因此在设计发酵床猪舍时必须在猪舍的顶部设计排气孔,在猪舍的侧墙设计进气口。

12.菌丝问题

问题:发酵床中层菌丝长得越多效果越好。

建议:在发酵床养猪的实践中,经常可以在发酵床的中层,也就是20厘米以下,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的菌丝,一些养殖户认为,长出的菌丝越多,发酵床的效果越好,微生物越丰富,粪便都转化成为微生物菌体蛋白了,猪吃了这些菌丝当然更节省饲料了。

事实上并不是发酵床中的菌丝越多越好,菌丝过多反而是不好的现象,是发酵床功能退化的征兆。因此,当发酵床发现很多白色的菌丝,且垫料很容易板结,几天就要翻动一次,几乎每个月、甚至十来天都要补充新垫料,这就是采用的菌种包含了大量分解垫料木质素的真菌,严重影响发酵床的使用寿命,增加了人工量,提高了不断补充新垫料的成本,所以说发酵床中的菌丝并不是越多越好。

13.温度问题

问题:发酵床温度过高或过低。

建议:温度主要是由垫料中可以被微生物菌种所利用的营养物质的含量所决定的,如果所用的垫料中含有大量的能量或营养物质,如玉米粉加过多,则产热量就大,温度就高,反过来,如果垫料全部都是惰性原料,全部都采用基本没有营养价值的木屑,则发酵很难升温,除非是在夏天。通过比较我们也知道:米糠为主的发酵床就比以木屑为主的发酵床升温更快更高,因为米糠的营养价值远高于木屑,米糠中还是含有3.5%的蛋白质和1000卡/千克的可利用能量,而木屑中蛋白质和可利用的能量几乎没有。

所以,北方在冬天制作发酵床时,可以根据这个原理,多加点玉米粉、麦粉等能量物质,可以更好地启动发酵。第三节 养殖成功的条件

发酵床养猪法尽管简便易行,但也必须认真地学习和完成有关配套技术,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合理的猪舍建造是基础

合理的建设规划可有效杜绝空栏、待栏等因设计不当造成的资源浪费,在有限的投入下保证收益最大化;正确的发酵床猪舍建造可以使垫料发酵分解效果更好,使用年限更长,维护起来更方便,达到真正的冬暖夏凉、节本增收的目的。发酵床猪舍建造一定要因地制宜,不可照搬照抄,东北、华北、南方由于气候环境不同,建设、管理都有很大出入。猪场投资最大的就是基础建设,应根据猪场的规模、计划饲养年限、当前原材料价格等方面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如资金充裕、有土地所有权、计划饲养20年以上的,可选建砖瓦结构;租赁土地或是短期饲养的,可选用活动板房(玻璃钢瓦)结构。

2.猪源

要求饲养优良品种及其杂种后代,而且要求健康无病,特别不要有严重的传染病。

一定要从比较规范的养猪场引猪,确定这些猪场经严格检疫没有对猪危害很大的传染病,如口蹄疫、霉形体肺炎(气喘病)、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传染性胃肠炎、赤痢(魏氏梭菌性泻痢)、弓形体病、脑炎、蓝耳病(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等。

盲目从集市上收购仔猪,甚至在家坐等收购仔猪的错误做法,是使养猪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根本的办法是自繁自养,即使是这样,也要严格进行清洁消毒与程序化免疫。

3.防病治病

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一种新技术,在某个地区,一旦有人用发酵床养猪,就会有很多人去参观。如果不注意免疫、防疫,外人随意进出猪舍,随意的引进带毒种猪或仔猪,就会把病菌、病毒带进猪舍,从而导致猪患病。

有的养殖户认为发酵床养猪就不用防疫不用预防性投药了。其实,发酵床养猪技术只是养好猪的一个方法,它不能代替防疫,给猪打疫苗是养猪最重要的一件事。不用担心药物会杀死发酵床中的发酵菌剂,发酵床里的菌剂多得无法计数,这些菌剂原本在自然界中就一直存在,绝大多数的菌剂不在抗生素的作用范围里,所以说应用了抗生素不会对发酵床产生多大的影响,不会因为使用了抗生素导致发酵床失败。利用发酵床养猪,防疫还是要按正常程序做的,预防性的药物可以用。

4.消毒

当遇到局部、地区性、或者是全国性的大疫病流行,或者是整个猪场要进行全面消毒处理时,仍可以进行正常消毒,正常消毒几乎不影响发酵床的工作。退一步讲,即便消毒液杀伤力很强,也只是对表层部分的微生物有点影响,消毒液不会对整个发酵床数以万亿计的功能微生物造成什么伤筋动骨的威胁,其影响不过是“九牛一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5.饲喂设备(1)简易供水系统与自动饮水器:所谓简易供水系统,即用水箱、水缸等连接水管直通猪舍。饮水器有多种,可以自由选用。有了自动饮水器不仅使猪可以喝到充足的清洁饮水,而且有利于猪群健康,并节约大量费用。(2)食槽:为了提高日增重,缩短饲养周期,在保育、后备猪舍和生长育肥舍都采用自动食槽自由采食或限食的方法。

6.通风换气

严寒季节,由于保温,常常把猪舍封得很严,这不利于通风换气。通风换气不畅,可使猪群健康水平下降,抵抗力降低,甚至发病死亡,不可粗心大意。

7.防暑降温

发酵床养猪法非常容易保温,而到了炎热季节,需加强防暑降温措施。

8.饲养密度

根据发酵床的情况和季节,饲养密度不同。一般以每头猪占地1.2~1.5平方米为宜,小猪可适当增加饲养密度。如果管理细致,更高的密度也能维持发酵床的良好状态。考虑到节约床材和省力,夏季饲养密度可为1.2平方米/头,冬季1.5平方米/头为宜。第二章 发酵床养猪法的猪舍建设

发酵床养猪技术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是猪舍的地上部分,包括猪舍的类型、屋顶、墙、窗的设计与建造,以及猪舍内部结构及设施的设计与建造、改造;二是发酵床的设计与建造;三是发酵床、猪舍各部设施以及猪的饲养管理。第一节 相关养殖设备和用具

一、垫料管理设备

根据发酵垫料的情况和养猪生产的要求,需要对垫料进行管理,管理需要一些相应的设备。

1.翻动设备

用于垫料制作、垫料日常翻动搅匀。规模猪场每次大规模翻动垫料可选择使用小型挖掘机或犁耕机等。小型养殖者可使用叉、耙、铲、锹等。

2.垫料挡板

用于拦截地上式或半地上式猪栏垫料以及方便垫料进出、机械搅拌垫料进出使用。

二、饲喂设备

在养猪生产中,无论采用机械化送料饲喂还是人工饲喂,都要选好自动落料饲槽。自动落料饲槽多采用钢板自动落料饲槽或水泥复合型落料饲槽,这两种饲槽不仅能保证饲料清洁卫生,而且还可以减少饲料浪费,满足猪的自由采食。

自动落料饲槽就是在饲槽顶部安放一个饲料贮存箱,贮存一定量的饲料,在猪采食时贮存箱内的饲料靠重力不断地流入饲槽内,每隔一段时间加一次料。它的下口是可以调节的,用钢筋隔开的采食口根据猪的大小有所变化。

对于发酵床养猪法饲养的猪只,采取适当限料的饲喂方法。因为适当的限料可以迫使猪只通过拱食发酵床中大量的微生物菌团,获取大量微生物菌体蛋白,从而弥补摄取饲料不能获得的营养成分,尤其是菌体蛋白中的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B族的补充,使饲料的利用转化率得到显著提高。所以发酵床养猪法猪舍中最好安装限喂饲槽,限喂的量不能低于其正常采食量的80%。育肥后期,也为了限制过多采食而使背腰厚度太厚。

当然也可以根据猪场的具体情况采用自动落料饲槽,根据栏中猪只的头数和日龄,计算它们的日采食量,在此基础上适当减少每天的饲料饲喂量,这样既可以在人工加料饲喂时降低劳动强度,又可以采用机械化饲喂工艺流程,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作业。

三、饮水设备

猪自动饮水器的种类很多,有鸭嘴式、乳头式、杯式等。发酵床养猪法猪舍中不管用那种饮水器,都要防备饮水器的水流入到发酵床中导致垫料湿度过大。

1.鸭嘴式自动饮水器

目前国内外猪场使用最多的是鸭嘴式猪用饮水器。主要由阀体、阀芯、密封圈、回位弹簧、塞盖、滤网等组成。其中阀体、阀芯选用黄铜和不锈钢材料,弹簧、滤网为不锈钢材料,塞盖用工程塑料制造,整体结构简单,耐腐蚀,工作可靠,不漏水,寿命长,猪饮水时,嘴含饮水器,咬压下阀杆,水从阀芯和密封圈的间隙流出,进入猪的口腔,当猪嘴松开后,靠回位弹簧张力,阀杆复位,出水间隙被封闭。水停止流出。鸭嘴式饮水器密封性好,水流出时压力降低,流速较低,符合猪只饮水要求。安装这种饮水器的角度有水平的和45°角两种,离地高度随猪体重变化而不同。

2.乳头式猪用自动饮水器

乳头式猪用自动饮水器的最大特点是结构简单,由壳体、顶杆和钢球三大件构成,猪饮水时顶起顶杆,水从钢球、顶杆与壳体的间隙流出至猪的口腔中,猪松嘴后,靠水压及钢球、顶杆的重力,钢球、顶杆落下与壳体密接,水停止流出。这种饮水器对泥沙等杂质有较强的通过能力,但密封性差,并要减压使用,否则,流水过急,不仅猪喝水困难,而且流水飞溅,浪费用水。

3.杯式猪自动饮水器

杯式饮水器是一种以盛水容器(水杯)的单体式自动饮水器,常见的有浮子式、弹簧式和水压阀杆式等型式。浮子式饮水器多为双杯式,浮子室和控制机构放在两水杯中间。通常一个双杯浮式饮水器固定安装在两猪栏间的栅栏间壁处,供两栏猪共用。浮子式饮水器由壳体、浮子阀门机构、浮子室盖、连接管等组成。当猪饮水时,推动浮子使阀芯偏斜,水即流入杯中供猪饮用,当猪嘴离开时,阀杆靠回位弹簧弹力复位,停止供水,浮子有限制水位的作用,它随水位上升而上升,当水上升到一定高度,猪嘴就碰不到浮子了,阀门复位后停止供水,避免水过多流出。

弹簧阀门式饮水器,水杯壳体一般为铸造件或由钢板冲压而成杯式,杯上缘连有水杯盖。当猪饮水时,用嘴顶动压板,使弹簧阀打开,水便流入饮水杯内,当嘴离开压板,阀杆复位停止供水。

水压阀杆式饮水器,杯式饮水器是靠水阀自重和水压作用控制出水的杯式饮水器,当猪只饮水时用嘴顶压压板,使阀杆偏斜,水即沿阀杆与阀座之间隙流进饮水杯内,饮水完毕,阀板自然下垂,阀杆恢复正常状态。

四、通风设备

适合猪场使用的通风机多为大直径、低速、小功率的通风机,这种风机通风量大、噪声小、耗电少、可靠耐用,适于长期使用。

屋顶通风一般单侧气楼猪舍使用天窗通风,无天窗的猪舍一般采用屋顶自动通风机。

由于夏季较长,气温较高,发酵床养猪法猪舍首先在结构上采取大窗户,前后墙尽可能使用窗户或者卷帘,在炎热季节窗户全部打开或者把塑料膜卷起来。

五、饲料加工设备

现代化、高效益的养殖生产,大多采用配合饲料。因此,各养猪场必须备有饲料加工设备,对不同饲料原料,在喂饲之前进行一定的粉碎、混合。

1.饲料粉碎机

一般饲料在加工全价配合料之前,都应粉碎。粉碎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猪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同时也便于将各种饲料混合均匀和加工成多种饲料(如粉状等)。在选择粉碎机时,要求机器通用性好(能粉碎多种原料),成品粒度均匀,结构简单,使用、维修方便,作业时噪声和粉尘应符合规定标准。

目前生产中应用最普遍的多为锤片式粉碎机,这种粉碎机主要是利用高速旋转的锤片来击碎饲料。工作时,物料从喂料斗进入粉碎室,受到高速旋转的锤片打击和齿板撞击,使物料逐渐粉碎成小碎粒,通过筛孔的饲料细粒经吸料管吸入风机,转而送入集料筒。

2.饲料混合机

一般配合饲料厂或大型养殖场的饲料加工车间,饲料混合机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之一。混合按工序,大致可分为批量混合和连续混合两种。批量混合设备常用的是立式混合机或卧式混合机,连续混合设备常用的是桨叶式连续混合机。生产实践表明,立式混合机动力消耗较少,装卸方便,但生产效率较低,搅拌时间较长,适用于小型饲料加工厂。卧式混合机的优点是混合效率高,质量好,卸料迅速,其缺点是动力消耗大,一般适用于大型饲料厂。桨叶式连续混合机结构简单,造价较低,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养殖户(场)使用。

六、其他设施设备

在炎热的夏季,除加强通风外还需采取措施降温防暑,有的猪场采用猪舍内喷雾降温系统,其原理是冷却水由加压泵加压,通过过滤器,进入喷水管系统,通过喷雾器喷出成水雾,在猪舍空间内蒸发吸热,使猪舍内空气温度降低。喷雾降温的关键是喷头要雾化好,使喷雾出来的水粒足够小,如细雾状,喷雾头的雾化好,则对发酵床湿度也没有危害,因为水一般很少掉到垫料中,而是在空气中就雾化,并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而挥发掉了,落到床面上的水量是非常少的。也可结合安装风扇,加速水的蒸发,加强降温防暑。也可在发酵床养猪法猪舍顶上喷淋水,减少太阳辐射导致猪舍内室温升高。

木屑紧俏的地区可根据自身条件购买木屑机。木屑机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木粉的机械设备,他可以将木材、枝杈等原料一次加工成木屑,具有投资少、耗能低、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好,使用维修方便等优点。

发酵床养猪法其他设施设备均参考规模猪场设施设备,根据发酵床养猪法的要求进行设置。第二节 场地选择与总体布局

发酵床养猪法建筑设计同传统集约化猪场场址无多大差异,比传统猪舍更趋灵活。

一、新建场舍场址的选择与总体布局

养猪场的规划与建设关系到投资和经营成果,是基础性工作。发酵床养猪与传统养猪一样,只是生产工艺流程不同,因而在规划建设上两者有差别。(一)场址选择

发酵床养猪法的核心技术是发酵床的建设和维护。在进行场址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水文资源等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1.地理位置

由于发酵床式的养猪模式不需要大量的粪便运输,对交通的要求相对较低。故猪场选址应结合区域规划的同时,着重考虑猪场整体防疫。要远离生猪批发市场、屠宰加工企业、风景名胜地和交通要道等。一般要求距离畜产品加工厂至少1000米以上;距离主要公路500米以上,距离一般公路100米以上,可设置专用猪场通道与交通要道相联结;且距离最近的村庄最好不少于2000米;高压线不得在仔猪舍和保育舍上面通过。

2.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的高低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如将猪场场址选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或者在山地的沟中,会因为地下水位高而影响发酵效果。在发酵床式的生态养猪模式中,发酵床的含水量是一个主要的技术问题。如果发酵床太湿,则导致细菌生长受阻,进而发酵停止,形成泥泞的猪床,将制约着发酵床优势的发挥。最佳的地下水位为3米。

在考虑生产用水时,对水的pH值要求较高。水中不可以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3.土质(1)透气性:沙质土壤透气性好,能形成良好的微生物发酵微环境,并富含矿物质和透气、透水的特性,能成功地进行发酵床中微生物发酵,即养猪农户常说的“猪场有地气,有利于细菌生长”。黏土阴冷,传导散热多,往往使发酵床与之接触的地方温度低,微生物发酵程度下降,进而形成湿润化垫料,影响使用效果。因此,沙壤土质最好。(2)土层厚度:在选择场址时,要观察土壤的覆盖厚度,一般土层厚度需在1米以上。如土壤的覆盖厚度不足1米,在铺设发酵床时往往需要在地面上进行搭建围墙,形成地上床,增加了造价。同时,也对发酵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4.水、电

发酵床养猪由于不用冲洗圈舍,所以用水量除保证猪只的饮用水外,保证垫料湿度控制、用具洗刷、员工和绿化用水即可。水质要良好,达到人饮水标准,对水面狭小的塘湾死水、井苦水,由于微生物、寄生虫较多,又有较多杂质,不宜作为猪场水源。

由于猪舍多采用自然光线,猪场用电主要保证相关设施设备用电和夜晚照明用电即可。

5.朝向

场舍应坐北朝南或坐北朝南稍偏东一些,如不能,朝东也可以,但绝对不能朝西或朝北。

总之,生态发酵床养猪猪场的场址选择牵涉的因素较多,必须认真对待,周密调查,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经反复比较后加以确定。(二)总体布局

1.布局原则

场区规划要本着有利于防疫、便于饲养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场区小气候等原则进行。在发酵床式生态养猪模式中,更要注意的是各生产工艺流程对建筑物、环境的要求。在规划中,要考虑猪场的发展、地形地势、场内运输、气候条件、生产工艺等因素,合理安排道路、供水、排污和绿化等。(1)利于生产:猪场的总体布局首先要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按照生产过程的顺序性和连续性来规划和布置建筑物,达到有利于生产,便于科学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2)利于防疫:规模猪场猪群规模大,饲养密度高。要保证正常的生产,必须将卫生防疫工作提高到首要位置。一方面在整体布置上应着重考虑猪场的性质,猪体本身的抵抗力,地形条件、主导风向等几个方面;另一方面当然还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这个环节,应尽量多地利用生物性、物理性措施来改善防疫环境。(3)利于运输:猪场日常的饲料、猪及生产和生活用品的运输任务非常繁忙,在建筑物和道路布局上应考虑生产流程的内部联系和对外联系的连续性,尽量使运输路线方便、简捷、不重复、不迂回。(4)利于生活管理:猪场在总体布局上应使生产区和生活区做到既分隔又联系,位置要适中,环境要相对安静。要为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又便于生活、管理。

2.场区布局

在大型猪场内,一般分为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和隔离区等。生产区是猪场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猪舍及生产设施;生活区主要包括宿舍、食堂和附属设施;办公区主要包括行政办公室、销售和与生产相关的附属设施;隔离区主要有兽医室、隔离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在风向上,办公区、隔离区等要与生产区处于侧风向,以避免办公区、隔离区的病原体随风向传播到猪舍内。在地势上,办公区、生活区要处于生产区的高地势部位,隔离区则要处在低地势部位。在物流上,下风向、低地势的物品不能向高地势、上风向方向流动。

场内道路要求将净道与污道有效分离,绝不能交叉,以减少饲料、猪只、粪污的运输和人员流动中相互污染的机会,有利于防疫。排水要畅通,并尽可能将污水和雨水分开设置排放沟,以减轻污水处理压力。场区绿化可以营造良好小气候环境,有利于生产生活。但要注意不能因绿化增加花粉、柳絮等,以防传播病原微生物。

3.猪舍布局形式

发酵床养猪法猪舍应考虑自然通风,猪舍的布局一般是根据地形条件、生产流程和管理要求而定。目前主要采用单排式、双排式及多排式。不管采用何种排列方式,都应分清何为必要、何为不必要的,尽可能地将猪舍有效使用面积最大化。(1)单排式猪舍:猪舍按一定的间距依次排列成单列,组织比较简单,一边是净道,一边是污道,互不干扰。单排式猪舍南北跨度一般6~9米,长度可根据地形及养殖猪只的数量自行决定。(2)双排式猪舍:猪舍按一定的间距依次排列成两列。双排式猪舍跨度一般12~18米,其特点是当猪舍栋数较多时,排列成双列可以缩短纵向深度,布置集中,供料路线两列共用,电网、管网等布置路线短,管理方便,能节省投资和运转费用。特别是寒冷地区,建筑的合并除缩短道路、管线长度外,还能明显降低建筑的费用(墙面积的减少及采暖费用的降低)。环境控制好的情况下,北方也可采用无间距的联体式猪舍布局。(3)多排式猪舍:大型猪场可以采用三列式、四列式等多排式布局,但道路组织比较复杂,道路多,主次不易分辨。

4.猪舍间距

猪舍的间距主要考虑日照间距、通风间距、防疫间距和防火间距。自然通风的发酵床养猪法猪舍间距一般取5倍屋檐高度以上,机械通风猪舍间距应取3倍以上屋檐高度,即可满足日照、通风、防疫和防火的要求。在确定间距过程中,防疫间距极为重要,实际所取的间距要比理论值大。我国一般猪舍间距为10~14米,上限用于多列式猪舍或炎热地区双列式猪舍,其他情况一般取10~12米。

5.猪场道路

猪场道路组织在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发酵床养猪法猪场净道与污道同一般养猪法也要分开,分工明确。工作人员尽量不要穿越种猪区,并以最短路线到达各猪舍。(三)猪舍设计

发酵床养猪法猪舍是尽最大可能利用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气流、风向等自然资源,尽可能少地使用如水、电等现代能源或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利用生物性、物理性转化,尽可能少地使用化学性转化。

1.猪舍设计的基本原则

发酵床养猪活猪舍设计,需要事先考虑如下原则。(1)“零”混群原则:不允许不同来源的猪只混群,这就需要考虑隔离舍的准备。(2)最佳存栏原则:始终保持栏圈的利用,这就需要均衡生产体系的确定。(3)按同龄猪分群原则:不同阶段的育肥猪只不能在一起,这是全出全进的体系基础。

2.舍内外环境对猪舍设计的要求

猪舍的环境,主要指温度、湿度、气体、光照以及其他一些影响环境的卫生条件等,是影响猪只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猪的集体与环境之间,随时都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在正常环境下,猪体能与环境保持平衡,形成良性循环,可以促使猪只发挥其生长潜力。但如果环境变化超出了猪体的忍耐限度,这种平衡就要被打破,当环境特别恶劣时,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甚至造成猪只死亡。因此,为保证猪群正常的生活与生产,必须认为地创造一个适合猪只需要的气候条件。(1)温湿度:一般初生仔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32~34℃;3~4周龄仔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30℃左右;稍大仔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23℃;成猪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7~22℃。在适宜气温下,猪胴体脂肪和瘦肉的生长正常,在高温和低温的环境中,脂肪生长缓慢。因此,应尽量给猪创造适宜的温度环境。

高温、高湿的条件会使猪增重变慢,且死亡率高。在低温、高湿条件下,猪体热量散发加剧,致使猪日增重减少,产仔数减少,每千克增重耗料增加。(2)光照:光照温和且时间适度,对幼猪发育和成猪繁殖有利。幼猪经常接触阳光。可增强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细胞增殖和骨骼生长,提高发育速度。母猪常接触阳光,可加速卵细胞的发育,促进发情排卵,提高繁殖力。但光照时间过长,易使猪活动量增加,对增重有影响。(3)空气流通:空气流通对猪的正常生育也有影响。猪舍内空气对流良好,高温时可降温;如果空气流通不畅,对猪不利。低温时,空气流通带进寒气,对猪也不利。

3.猪舍的形式

可根据养殖的性质、要求和建设者的爱好等因素,选择适宜于自己的式样。(1)按屋顶形式分:猪舍有单坡式、双坡式、平顶式、拱式、钟楼式和半钟楼式等(图2-1)。

①单坡式:屋顶由一面斜坡构成,构造简单,屋顶排水好,通风透光好,投资少,但冬季保暖性差。

②双坡式:保温性能较单坡式和不等坡式要好,但猪舍对建材要求较高,多用在跨度较大的猪舍。

③气楼式:分一侧气楼(半钟楼式)和双侧气楼(钟楼式)。新鲜的空气由猪舍两侧墙面窗洞进入,清热的有害气体由气楼排出。一侧气楼注意朝向,要背向冬季主导风向,避免冬季寒风倒灌。双侧气楼利用穿堂风将舍内有害气体带出舍外。气楼的敞开部分应装窗帘,可用铁丝网、尼龙等材料制成,既透光又有保温作用,还可以根据外界气候条件卷起、放下。夏秋季比较凉爽,但冬季与早春保温不够理想。图2-1 猪舍屋顶形状

④拱式:主要优点不需木、瓦、铁钉等材料,但结构设计要求严格。此种屋顶可为各种猪舍所采用。(2)按墙的结构和有无窗户分:猪舍有开放式、半开放式和密闭式。开放式是三面有墙,一面无墙,通风透光好,造价低。半开放式是三面有墙,一面半截墙,保温稍优于开放式。封闭式是四面有墙。(3)按猪栏排列分:猪舍有单列式、双列式和多列式。(4)按猪舍的用途分:猪舍有种猪舍、保育舍和生长育肥舍等。

4.猪舍通风口的设计

发酵床养猪法要求通过合理组织通风,达到尽快排出舍内有害气体,保证猪只健康,维持高效生产的目的。(1)自然通风:猪舍自然通风是利用空气的自然流动达到通风换气的目的,经济适用。但受外界气候条件的影响比较大,通风不稳定。为了充分和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除正确地选择猪舍跨度外,还必须根据通风要求选择猪舍的剖面形式,合理布置通风口的位置,达到“有组织的自然通风”要求。猪舍的自然通风通常有热压通风和风压通风两种方式。

①热压通风:猪只在群养条件下,本身机体散发的热量作为一个热源。利用这个热源,通过气流组织使舍内达到适宜的温度。由于舍内空气温度高,空气容重小,室外空气容重大,形成了内外压力差,此称热压。

②风压通风:自然气流遇到猪舍受阻而发生绕流现象,气流的动能和势能发生变化,反映出空气压力的增大或减小。根据这些原理,应结合当地的主导风向,将猪舍进风口设置在正压区,排风口设置在负压区,才能达到很好的通风换气的效果。

发酵床养猪猪舍由于尽量选择自然通风为主的设计理念。实际操作中是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同时进行的。所以,猪舍,特别是母猪舍和保育舍,要具备一定的密闭性和保温隔热措施,以保证舍内外温度差;另外,不要“风”直接吹到猪体,引起猪只体温下降。进风口应设在上风向和与主导风向成30°~60°,排风口设在下风向。

为使猪舍内的气流组织比较均匀,在布置通风口时,应在保证结构安全条件下,尽量减少窗间宽度。为缩小窗间墙后的漩涡区,改善通风效果,一般最好不要大于1米。

自然通风的有窗猪舍,空气流通比较好控制,其窗扇常见的有中悬窗(分内翻和外翻)和立旋窗。中悬内翻窗可将舍内外自然气流导向饲养区,有利于降低猪只体感温度,但雨水容易进入舍内,需要设挡雨设施。中悬外翻窗能将气流导向猪舍上方,对排除舍内污秽气体有利。立悬窗窗洞利用率高,可以随着风向调节开启角度,来引导气流。(2)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是以机械为动力,通过控制通风量来调节猪舍的温度、湿度和有害气体浓度,创造适宜猪只生长发育的小环境。其原理是通过利用风扇等机械,产生舍内外的压力差来进行强制性通风。

机械通风气流组织效果主要进风口的形状和布置来决定。为使舍内气流分布均匀,不出现较大的死区,应尽量将进风口沿猪舍全长均匀布置,其形状以扁长为最佳。

5.建筑材料的选择(1)主要材料:发酵床养猪法着重简易,选用低价材料更为重要。可选用H钢、L钢和C钢等,但以管材为主。(2)侧壁材料:以简易省钱为主,南方温暖地区只设支柱不要侧壁,北方寒冷地区只是冬季用塑料布挡住一部分,有条件者可选用电动卷帘。(3)屋顶材料:拱形猪舍,北方地区冬季完全用聚乙烯无滴塑料薄膜覆盖。严寒地区要用双层塑料膜中间加草苫子,夏天用各种不透光的苫布覆盖。南方地区,一年四季完全用不透光的苫布覆盖,最好是用带铝箔的纤维塑料苫布。其他屋顶型,都可因地制宜选用经济实用的各种覆盖物。

6.门窗

门供人员、猪只及物品的出入,一般宽1.0~1.5米,高2.0~2.4米。外门的设计应避开冬季主风向。窗用于采光和通风,其面积大小和数量关系到保温、防暑及采光,应据当地气候酌情而定。一般窗户大小以采光面积和地面面积之比计算,种猪舍要求1:(8~10),育肥舍1:(15~20),距地1.1~1.3米,距屋檐40厘米。

7.猪栏

除通栏猪舍外,在一般密闭猪舍内均需建隔栏。隔栏材料基本上是两种,砖砌墙水泥抹面及钢栅栏。纵隔栏应为固定栅栏,横隔栏可为活动栅栏,以便进行舍内面积的调节。各猪占栏面积以母猪每头2~3平方米,公猪每头5平方米,生长中猪每头0.3~0.8平方米,育成猪每头0.8~1.5平方米规划。(四)地基及发酵池的建造

通常采用发酵床养猪的圈舍与普通养猪圈舍差异不大,猪栏可以是单列式,也可以是双列式。除了通常必备的围栏、食槽、饮水装置、加湿装置、操作通道等外,还新增了垫料槽、垫料、渗液通气口等。

我国生猪养殖业地域分布广,气候类型复杂,猪场规模差异性大,养殖模式千差万别,在应用发酵床零排放健康养猪技术过程中,切不可墨守成规、照搬照抄已有的经验模式,只有选择性吸收现有技术成果,并因地制宜的加以合理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节将概述一些发酵床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供各猪场在建设或改造中采用。

1.常见的发酵床模式(1)地上模式(图2-2):地上模式可采用单列式或双列式。

地上模式就是将垫料池建在地面上,池深80~100厘米,垫料池底部与猪舍外地面持平或略高,垫料池底留一适当的渗液通气口,单列式在猪舍北端设置1米的水泥走道,水泥走道靠近护栏面挖成下水道通向舍外,上面铺以铁制或水泥制的漏网。在两猪栏间设1.2~1.5米宽的双面自动采食箱,在水泥走道面安置饮水器,乳头饮水器要在整个管道的下面,每20头猪安一个自动饮水器,与地面距离为10厘米左右。水泥饲喂台向水泥走道倾斜坡度2°~3°,保证猪饮水时所滴漏的水往栏舍外流入下水道,以防饮水润湿垫料。双列式的发酵床只是和单列式相对,南北发酵床可共用一个室内水泥走道和下水道,节省面积。地上模式能保持猪舍干燥,特别是能防止高地下水位地区雨季返潮,但造价稍高。适于南方江、河、湖、海等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图2-2 单列地上式发酵床猪舍示意图

地上式垫料池的窗户(图2-2示意图南窗未画出)一般都正对垫料池正中,以方便垫料进出。(2)半地下模式:也称半地上模式,就是将垫料池一半建在地下,一半建在地上,硬地平台及操作通道取用开挖的地下部分的土回填,其他建设与分隔模式同地上槽。

半地下槽模式造价较上两种模式都低,发酵床养护便利,但透气性较地上槽差。不适应高地下水位的地区,适于北方大部分地区、南方坡地或高台地。(3)地下模式:就是将垫料池构建在地表面以下,地下模式池深一般为60厘米左右,新猪场建设时可仿地上槽模式,一次性开挖一地下长槽,再由铁栅栏分隔成若干单元。

地下槽模式冬季发酵床保温性能好,造价较地上槽低,但透气性稍差,无法留渗液通气孔,发酵床日常养护用工多。适于北方干燥或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

2.地基基础

在建设猪舍时,可以根据三种模式和建筑工艺合理安排地基基础的种类和深度。如果场址选在具有砂砾、碎石、岩性土层的地方,可以采用挖沟清脚用砂石或砖混建筑地基基础。要求有足够的厚度,均匀一致、压缩性小、膨胀性小,且所在场址的地下水位低。如果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就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构建。

3.发酵池及地基的建造

发酵床式生态养猪的技术核心是发酵床的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功与否,决定经济效益的高低。(1)建池(以单侧为例):地上模式发酵床在地面以上构筑,整栋猪舍中的发酵床要贯通,不要打横格,深度80~100厘米,靠窗的一侧与地基共用南墙。(2)垫料进出口:一般位于猪舍的靠窗侧,便于垫料的进出和清理。(3)渗液通气口:位于垫料槽外侧底部,作为保证通透性的通气孔。(4)发酵池池底:发酵池池底的构造最理想的是土质的,只要夯实铲平就行,因为这不仅简易省钱,其最大的优点是有利于发酵,有些地方是沙土地,也可以搞成混土地面,千万不要用水泥地面。(5)料箱结构:若养殖两栏以上的猪只,料箱最好采用双面式,不仅利于管理,而且还节省造价。料箱内部结构似梯形,上口宽35~40厘米,下口宽20厘米,高10厘米,上口的外沿略高于内沿,下口要圆滑,不要有死角。(6)支柱(棚柱)的固定:不管是木桩、钢管、水泥管或砖垛都应直接插入地面以下70~80厘米,下部用混凝土固定,上部和建筑骨架相连接,使整个猪舍联为一体。(7)圈舍护栏:护栏一般采用砖墙或采用镀锌铁管(不易上锈),分内护栏和外护栏,内护栏指在发酵床上的护栏,其高100厘米,在水平线上80厘米、在水平线下20厘米;外护栏高70厘米,最低处距水平线10厘米,最高处距水平线80厘米。外护栏要以挂钩连接,这样可以省去猪圈小门。(五)各类猪舍的建造

发酵床养猪法对猪舍结构的要求与传统猪舍基本一致,特殊之处在于增加了前后空气对流窗,合理设置垫料池。应按猪群的性别、年龄、生产用途,分别建造各种专用猪舍,如育肥猪舍、保育猪舍、母猪舍等。

1.育肥猪舍

育肥猪舍建筑形式一般采用有窗双坡屋顶式,舍内为单列式分布,猪舍跨度一般为8米,最好不要超过9米(过宽投资成本会大幅增加);猪舍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为20米左右,但不要超过50米(过长不利机械通风);猪舍人行道宽1米;排水槽与水泥饲喂台设为一体,饲喂台南方地区宽1.5米,北方地区1.3米;排水槽宽15~20厘米;与饲喂台相连的是发酵床,宽一般至少应在4米以上;为了便于猪群管理,一般每7~8米隔栏,可饲养育肥猪40头左右。

2.母猪舍

发酵床母猪栏舍同时也是保育栏舍,母猪怀孕、分娩、哺乳都在发酵床上进行。每个栏舍的面积为4米×2米=8平方米,饲养后备母猪、空怀母猪时,可以每栏饲养2~3头,怀孕前期则一栏只能饲养1头,特别是怀孕前期1个月,是胚胎着床的关键时候,一定要保持安静的环境,并需要单独饲养。怀孕中期可以视情况(不打架争吵的情况下)并养2头,怀孕后期也要单栏饲养。(1)妊娠猪舍:妊娠母猪舍与育肥猪舍建筑形式一样,舍内布局也一样,只是栏宽有所不同。由于要求每栏饲养的母猪数量不能太多,一般在5头左右,而每头母猪需要发酵床的面积是育肥猪的2倍。因此,妊娠母猪舍每栏宽设置成2.0米为宜,20米长的猪舍可饲养妊娠母猪40~50头。(2)分娩猪舍:一般分娩猪舍建筑形式采用双坡屋顶有窗式,母猪单栏饲喂。猪舍发酵床的建立有尾对尾和头对头两种形式,实际生产中多采用尾对尾式(发酵床面积大,利用率高)。猪舍宽度一般为9米,长度为20米左右。猪舍内布局为双列式,每栏宽1.5米,长2米。发酵床四周为人行走道,宽1米,中间的发酵床通体相连。猪栏之间全部用钢管和钢筋焊接,形成围栏。发酵床之间可用高60厘米隔板隔开,或者用钢管或钢筋焊接成高60厘米,能够移动的铁栏门。为防止仔猪被压,专业化规模猪场可在栏内设置产床,一般中小型养猪场可在发酵床内设置移动式产床。

3.保育猪舍

保育猪舍与育肥猪舍建筑形式基本相同,但猪栏的栏杆密度以不能通过小猪为准。同样面积饲养数量比育肥猪增加1倍。

4.配种舍

配种舍包括公猪栏和待配母猪栏,小规模的猪场常分别建公猪舍和母猪舍,采用单列带运动场的开放式。大规模的猪场的配种舍可设计为双列和多列式。

二、旧舍改造

发酵床养殖有着种种优点,因此很多传统养殖户想改用发酵床养殖,如何利用原有猪舍进行改造是很多养殖户关心的问题。

首先要考虑猪舍的高度,来决定建设何种发酵床(如地上式、地下式、半地下式等),原则是垫料表面离屋檐高度2.3~2.7米左右。(1)一般老猪舍高度只有2米高左右的,如果猪舍不能再加高的话,那么要改建发酵床只能是采取地下式的方式,往地下挖土时,要选择离墙体地基30厘米左右开挖,以免影响墙体牢固。(2)如果原来猪舍高度3米以上、屋顶高度5米以上可以采用半地下式。(3)如果猪舍高度够高,而又不想打破原来水泥地,则可以做完全地上式的。若原外墙为砖墙的可采取打孔做渗通通气口,或在每平方米面积上钻孔6~10个(直径2~4厘米),这样就打通了地气;这样可以将制作垫料时往下渗的水分吸收掉,不至于引起下层垫料过湿,影响发酵,甚至变臭。(4)老猪舍如果窗户很少,那么应该在南北墙面离发酵床垫料90厘米高左右尽量多开窗户,把走廊中间的水泥墙、栏与栏之间的水泥墙换成通风的镀锌管栅栏,这样可以让舍内形成空气对流。以保证通风、采光,冬暖夏凉。但北方冬天注意进行密封处理,以做到保温效果。(5)发酵床猪舍要注意防止垫料受潮,因此改造时要注意四周设法排水、建设好排水沟,还有就是屋顶不能漏雨。还要注意大风大雨时要防止雨水打湿垫料。(6)如果每个栏舍的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建议将2栏或3栏合并做成一个栏舍,这样可以增强发酵床的效果。(7)建议把料槽与饮水器分开,把饮水器改装到料槽的对面,注意在饮水器下方建一个排水口,把可能因为猪咬住不放,而流下的多余的水排到猪舍外边,以免引起垫料局部过湿。(8)在水泥地上制作发酵床,在制作时要严格控制垫料的含水量,以免太多的水往下渗,从而引起底层垫料过湿影响发酵,那么制作垫料时,底层30厘米厚注意湿度控制在50%,中间层30厘米控制在60%,表层30%,这样制作时就基本上不会引起底层垫料过湿,也不会有菌种流失的现象。(9)由于旧猪栏舍一般都是房屋较矮,通透性不如新建的好,养殖的密度适当降低一点,大猪至少1.5平方米面积饲养一头。(10)其他的方法请参见新建猪舍部分。第三节 发酵床养猪法的菌种准备

一、菌种原种的采集培养

1.原原种的采集(1)落叶区采集法:在高于本地100~200米的山上的乔木、灌木及竹林落叶丰厚区(山上微生物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生命力顽强,并且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菌种较原始),挖30厘米深坑。用八成熟米饭(俗称夹生饭),不要太湿,放入杉木盒(长、高、宽分别为20厘米、10厘米、15厘米)(或瓷碗代替)中,米饭装7厘米高,用宣纸封好,置于坑内,用树叶和腐殖质土将其埋好,放置10天。采集的最佳季节在春季和秋季,夏天采集只需要5天。另外注意防虫、鼠和狗,可用铁筛扣住,上面再盖以塑料布,用石头压好。10天后米饭上长满菌丝,饭也变得绵软而湿润,即是采集到的发酵土著菌种原原种。(2)室内模拟落叶采集法:准备采集桶、宣纸、菌种培养皿(最好是杉木盒子,可用瓷碗等代替)、八成熟米饭,在室外乔木、灌木、竹林等落叶丰富、腐殖质层深厚区域,取落叶、腐殖质土、深层土,按照菌种制作模型填充。将填充好的菌种采集桶置于室温25℃的室内(不要盖桶盖)。7天后取出菌种培养皿,米饭表面以白色菌丝为主、色纯正、菌丝丰富即为土著菌原原种。

土著微生物的成分非常复杂,经过专家前期分离结果显示主要为酵母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一般土著微生物的采集应针对准备使用的垫料原料采集,不同地区的相同类型的垫料在土著微生物的组成和发酵效果上可能存在差异。在垫料的生产地或附近采集的土著微生物可能有更好的发酵效果。采集地点最好选择高山或污染较少区域,除在寒冬等特殊情况下一般不采取舍内模拟采集菌种法。切忌不要使用已经生长有黄曲霉、赭曲霉等有害霉菌的原料采集制作菌种原原种。

2.原原种的继续培养

将长满菌丝的米饭取出,装入缸里,将米饭和红糖以2:1的比例混匀,盖上宣纸封好,18~20℃继续培养,7天后呈浆状,此为土著菌原种。如要保存,再加入1倍红糖混匀,盖上宣纸封好,埋于地下0.5米备用,可保存3~6个月,也可在冰箱冷藏保存2年左右。

3.原种的扩增

将土著菌原种以1:1000的比例溶于40℃水中,在室内与小麦麸皮或米糠(最好经高温熏蒸杀灭杂菌)拌湿。混合均匀后的含水量为65%~70%,即用手捏时感到稍微有点硬的程度,把拌好的麸皮铺约40厘米厚,然后用尼龙袋或草垫子盖在上面。

冬季地温较低,不利于发酵,应在地面上铺上20厘米厚的树叶或植物秸秆,再铺以尼龙袋;在有苍蝇的季节要把房间的窗和门封好,以防苍蝇进入并在培养基上产卵生蛆。

控制室内温度在20℃左右,掌握好通风换气,2~3天后表面会长满白色的菌丝,此后每隔2天翻一遍备用。

4.土著菌种的保存

扩增后的菌种经过7~8天的培养后,即可装袋放在阴凉的房间里备用,一般要求3~6个月使用完,最好现配现用。

发酵床养猪法可以自己制作菌种进行生产,但由于不同的制作人对工艺的掌握熟练程度不同,且不同的采集地方所得的菌种在土壤微生物菌群种类和数量并不相同,致使制作的发酵垫料分解效率相差很大。虽然大型规模猪场使用该法,有专业人员专门采集制作土壤微生物,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但对初次使用该法的规模猪场以及广大中小养猪场户,建议最好还是选择效果确实的本地域专业单位制作的成品菌种。

二、成品菌种的购买

当前,国家对发酵床养猪法成品菌种的生产和管理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养猪户使用的成品菌种较为杂乱,质量参差不齐,如何辨别和选择成品菌种极其重要。

1.选购

广大养殖场户在选购成品菌种时需注意如下几点。(1)选择正规单位制作的菌种:养殖场户在选购垫料发酵菌种时,注意选用正规单位提供的,发酵功能强、速度快、性价比高的成品菌种,具体可向当地畜牧局咨询。(2)成品垫料发酵包装要规范:一般正规单位提供的成品菌种包装印刷都比较规范,有详细的产品使用说明或技术手册,有主要成分介绍,有单位名称和联系电话。(3)垫料发酵菌种色纯味正:成品垫料菌种应是经过纯化处理的多种微生物的复合物,并非单一菌种,但仍然颜色纯正,无异样味道。(4)多了解已使用的效果:养殖场户在选用成品垫料发酵菌种时,一定要多方了解,选择省内有研究和试点基础、信誉好的单位提供的菌种,最好选择专家级研究推荐的菌种。多与已经使用菌种的养殖场户交流,确认其使用效果。

2.成品菌种保存

菌种可以保存2年左右,菌液1年左右,温度不高于40℃。置于阴凉干燥避光处保存。第四节 发酵垫料的制作及铺设

发酵床的制作是该技术的决定性环节,所谓发酵床,即利用稻壳、锯末、植物秸秆粉等物作为载体,添加一定的水分,利用有益微生物菌将其进行发酵。发酵床在养猪生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育肥猪使用发酵床,妊娠母猪、哺乳母猪、保育仔猪也可使用发酵床来饲养。由此,发酵床垫料的选择就特别重要。

一、垫料制作的基本要求

为保证发酵菌种高效的活力,使有益菌旺盛生长,需要营造适宜有益菌生长繁殖的垫料环境。试验发现,生态养猪法所制作的垫料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1.高效的发酵菌母种

生态养猪法垫料发酵分解粪尿的过程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微生物在垫料中的发酵活动也增加了垫料的肥效,而且可产生高温杀死很多有害病菌和虫卵等。因此,发酵菌母种活力的高低决定了粪便分解和垫料发酵的效率,是生态养猪法垫料制作的首要关键因素。

2.具备一定的微生物营养源

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需要有一定的营养源,主要来源于垫料原料和猪粪尿中易分解的有机物。这些原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碳)就是微生物的食物,而无机的氮素(氮)是微生物繁殖建造细胞的材料。所以,碳和氮的含量高低就决定了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效率,它们就是发酵微生物的营养源。将微生物细胞中的或其他有机物中的碳素与氮素含量的比值称为“碳氮比”。一般来说微生物的活动繁殖所需的最佳碳氮比为25:1,制作生态养猪法发酵垫料就是通过相关措施控制碳氮比,使发酵菌种均衡、持续、高效地活动和繁殖。因为猪粪的碳氮比为7:1,是提供氮素的主要原料,所以生态养猪法发酵垫料原料必须选择碳氮比大于25:1的原料即能达到发酵的目的。养猪生产粪尿持续产生,垫料原料碳氮比越高,垫料使用时间越长。

3.适宜的酸碱度

垫料发酵微生物多是需要中-微碱性环境,pH7.5左右最为适宜,过酸(pH<5.0)或过碱(pH>8.0)都不利于猪粪尿的发酵分解。猪粪分解过程产生有机酸,在区域内pH值会有所降低。正常的发酵垫料一般不需调节pH值,靠其自动调节就可达到平衡。可以通过翻耙垫料或其他措施调节酸碱度以使其适宜发酵微生物的生长。

4.透气性

氧气是耗氧性微生物增殖不可缺少的,依靠微生物的增殖,粪中有机物被分解为稳定的物质。由于垫料发酵微生物多为耗氧性微生物,只有垫料本身透气好,才有利于发酵微生物活动和繁殖,利于粪尿的分解。若垫料通气差,使得嫌气性微生物活动加强,不利于粪尿及垫料的分解,过早地生成大量垫料腐殖质。翻堆、深耙、悬耕等都可调节透气状况,改善垫料原料的透气性(空隙率在30%以上)。

5.保水性

发酵垫料需要具有一定的保水性。因为水分是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微生物在发酵垫料的水膜里进行着生命活动。同时,水分也影响堆料内部养分和微生物的移动,影响着发酵效率的高低。也影响着空气成分和垫料及舍内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发酵垫料的持水量为55%~70%。含水率过高或过低时均不利于发酵处理。当水分含量大于85%以上,由于垫料毛细结构被破坏,从而影响发酵效率。

从垫料制作要求可知,可以通过改善物质的性质(如添加锯屑、稻壳等)的方法调整垫料的水分和提高混合材料的空隙率;配合搅拌、翻转使发酵垫料和空气均匀地接触;利用太阳高度角原理或屋顶制作可调控的透明树脂板来利用太阳热能促使水分蒸发等。通过这些方法,均可达到促进垫料发酵的效果。

二、垫料的制作模式选择

发酵垫料的制作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1.分层垫料制作模式

就是将不同垫料按照先后顺序铺设,每一层均匀洒一定量的菌种、深层土、少量粗盐等,通过猪只翻拱,不断混合垫料。该模式操作简单,所需劳力少,但易出现发酵效率不稳定、菌种需求量大等现象。此模式的垫料由下部的蓬松层(一般是粗木段、整株玉米秸秆等)和上部的发酵层(一般是锯末、花生壳等)组成。

2.均匀垫料制作模式

即是将各种垫料、菌种和敷料按比例投入,混合均匀。该模式菌种用量少,发酵效率均匀,但由于需要全面翻动,花费劳力大。

均匀垫料制作模式又包括垫料池直接制作法和集中统一制作法。(1)垫料池直接制作法:指将制作垫料的各种原材料按比例直接导入垫料坑中,用器械混合均匀即可,这在中小规模专业场户比较适宜。(2)集中统一制作法:是在舍外场由混合器械统一搅拌、发酵制作垫料再填入垫料池,该法可用较大的机械操作,灵活且效率较高,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猪场,新制作垫料通常采用此法。

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或填料方法,只要能达到充分搅拌,使其能够充分发酵即可。其中水分多少是关键,一般50%~65%比较合适,现场实践是用手抓垫料来判断,即物料用手捏紧后松开,感觉蓬松且迎风有水汽说明水分掌握较为适宜。

三、床料准备

1.发酵菌种准备

在制备发酵床中菌种功能是关键,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猪舍粪尿的降解效率。除自行采集微生物菌种,可专门购买发酵菌种。一般微生物发酵菌种的用量是每立方米2千克。

目前推广应用的菌种主要有安徽广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明发兽药公司、吉林省惠农公司、福建洛东公司等生产的成品菌种,这些菌种质量较为可靠,试验效果比较稳定,均可选择使用。

2.生物发酵垫料的准备

生物发酵床的主要原料是稻壳和锯末以及少量的米皮糠,一个最小垫料体积不要小于10个立方米,生物发酵床的制作分以下几个步骤。(1)各类猪只所需生物发酵床(垫料)的体积和面积参数见表2-1。

在计算一栋圈舍的垫料数量时,要考虑到各类猪群的养殖密度。在安全的情况下,较高的养殖密度需要相应垫料的厚度来分解猪的排泄物,因此,在计算时主要参考的数据是每头猪所需要的垫料体积。因地形或旧圈舍改建等原因不能达到单头猪的垫料面积要求时,在保证安全密度的前提下,应提高垫料的厚度,满足单猪所需垫料的体积要求,但垫料厚度不能超过1.2米。(2)原料的质量要求

①锯末:应当是新鲜、无霉变、无腐烂、无异味的原木生产的粉状木屑。凡是将木料通过熏蒸杀虫和油漆后的木制木屑或锯末均不能使用,这些有毒物质对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另外,最好不使用松木、桦木或者是含油的锯末,此类锯末使用效果差且可使猪生皮肤病。

②稻壳:应当是新鲜、无霉变、无腐烂、无异味、不含有毒有害物质。稻壳不能粉得太细,应当是片状的。

③米皮糠:米皮糠又称为油糠,是稻谷脱壳后,将糙米碾白的副产品,该产品不含稻壳和米皮以外的其他物质。掺杂掺假的米皮糠不能使用。(3)原料的功能与替代

①锯末在垫料中的主要功能是保水,为微生物提供稳定的水源,同时锯末中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素,不能被微生物分解,故耐久耐用。能替代锯末的原料是树枝粉碎成粉。

②稻壳在垫料中的主要起到疏松透气的作用,为微生物提供氧气。同时,稻壳中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仍然不易被微生物分解且耐久。可用花生壳替代稻壳总量的30%。

③米皮糠的作用是给微生物提供营养。在没有此原料的地方,可用玉米面粉替代。(4)垫料原料的计算:一般猪舍中垫料的总厚度约为60~100厘米,每平方米垫料重约150千克。有条件的可先铺30~40厘米厚的木段作为疏松通气底层,然后铺锯末或木屑;若木屑来源不足,也可先铺30厘米厚的玉米秸秆或30厘米厚的稻壳,然后再铺木屑。因干的稻壳和锯末都较疏松,在计算实际垫料的用量时,多预算20%的体积数量进行发酵。通常情况下,垫料经生物发酵后,体高会下沉10厘米左右,发酵好的垫料经猪只踩踏后,其体积又会下沉10厘米左右,因此,在发酵前计算体积立方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体积的萎缩部分。如果使用的锯末水分较高,密度相对就大些,这时应将锯末的比例控制在40%。

在实际生产中垫料制作菌种不同,其制作发酵床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除下面例举了几个配方实例外,读者也可根据菌种说明书及当地物料情况自行设计。

配方1:稻壳40%~50%,锯末50%~60%,米皮糠6~7千克,酵素0.2~0.3千克。

配方2:锯末和稻壳各占50%,体积比为(1:1),成品菌种0.2~0.3千克,适量水。

配方3:锯末50%,稻壳为50%,米糠或玉米面5~7千克,成品菌种0.2~0.3千克,适量水。

配方4:简单打碎稻草30%,打碎玉米秸秆50%,锯末或谷壳20%,成品菌种根据说明书添加,适量水。

配方5:甘蔗渣35%,简单打碎甘蔗叶35%,打碎玉米秸秆30%,成品菌种根据说明书添加,适量水。

配方6:40%锯屑,40%稻壳,5%米糠,猪粪10%~20%,成品菌种根据说明书添加,适量水。

配方7:锯末屑50%,稻谷壳粉40%(若无稻谷壳粉可用锯末屑全部代替),粪便10%,发酵床菌种粪便秸秆发酵剂0.2%,水60%~70%。如添加5%~10%米糠、酒糟等糟渣饲料发酵效果更好,可代替等量稻谷壳粉。

配方8:锯末50%~100%,稻壳0%~50%,麸皮或米糠2千克,固体菌种0.2千克,适量水。

配方9:1立方米锯末,黄土30千克,食盐0.45千克,液体成品菌种1千克,适量水。

配方10:1立方米垫料(锯末50%~100%,稻壳0%~50%),麸皮或米糠2千克,固体菌种0.2千克,适量水。

四、发酵床的操作步骤

下面以“配方1”为例进行集中统一制作法操作。

1.稻壳、锯末的铺垫

将稻壳按设定好的高度铺圈舍垫料池上并表面找平(刮平),再将锯末铺在稻壳上面,铺到设定高度后找平表面。

2.“酵素米皮糠”的制作

将按比例计算好的米皮糠总量摊平,将酵素铺在上面,反复混合(不得低于8次)均匀,然后将“酵素米皮糠”混合物均匀地铺散在锯末上面。

3.第一次加水混合

将铺设好的垫料边加水边混合。第一次加水量要少一点,如果锯末的水分较高,则加水量要更少些,加水混合后的垫料以不起粉尘为宜。第一次混合要使谷壳、锯末、水分达到基本均匀。如果有结块的稻壳或锯末应拍散,塑料袋、塑料绳等杂物应去掉,以防对猪的肠道、身体造成伤害。

4.第二次加水混合

将第一次混合好的垫料进行喷洒水,一边洒水一边混合,以便控制水分。垫料中的水分在45%左右为好,即手捏紧不出水,松开后垫料能散开,手掌上有明显的水迹即可,本次混合的均匀度和水分含量是关系到垫料发酵成功与否的关键,务必认真操作。

5.第一次垫料堆积发酵

将第二次混合好的垫料进行梯形堆积。根据垫料数量的大小,尽可能集中堆积。应尽量减少外表面积和触地面积,20~30厘米厚度的垫料因温度不够是不能发酵的。在堆积过程中,尽可能做到疏松,以便有充足的氧气供给。堆积的高度不得低于1.5米。

6.发酵垫料的保温和升温

在垫料堆积后,当昼夜环境温度小于25℃时,应当考虑在垫料上铺草苫子或编织袋保温。堆积的垫料底部和顶部不要盖,以便空气进出。如果昼夜环境温度小于5℃时,应当考虑在垫料中塞进装满开水的矿泉水瓶帮助升温;如果昼夜环境温度小于2℃时,应考虑将环境温度升到5℃以上,以帮助垫料发酵。

7.检测和记录

通常情况下,垫料堆积24小时后,35厘米深度的温度应当升至40℃,72小时应当升至60℃以上,当水分过多、米糠质量较差或数量不够和环境温度过低时上述升温时间会稍有延后。

温度的检测点:横向间隔1.5米测一个点,纵向上、中、下三点测定。每个点的温度基本一致,且在60℃以上持续48小时以上时,说明本次发酵成功。每次测定温度应当分点做好记录。

8.二次垫料翻堆发酵

第一次发酵高温后,温度下降至50℃以下时进行翻开,将表面和触地25厘米左右未发酵的部分移至第二次发酵的中心部位,外面和触地部分用发酵好的垫料包裹后进行发酵。温度检测和记录与第一次发酵相同。当温度持续60℃以上达48小时后,垫料的发酵过程完成。温度下降至50℃以下,该垫料便可使用。

正常情况下,发酵时间夏天5~7天,冬天10~15天即可。

9.进猪

发酵好后,将发酵垫料垫入发酵池刮平,再经24小时即可进猪。

10.注意事项(1)垫料制作的原则:各种材料尽量搅拌均匀,水分控制在40%。(2)制作面积比较大的垫料,尽量选择大空场地搅拌垫料,可以使用铲车,搅拌机、挖掘机等机械工具。(3)根据垫料的湿度,10个平方的垫料就用液体菌种一瓶兑水喷洒,如果水分不到40%,用清水补充泼洒,直至垫料水分达40%~50%。现场实践是用手抓垫料来判断,鉴别方法:手抓可成团,松手即散,指缝无水渗出手上有湿的感觉。(4)搅拌制作好的垫料一定要打堆发酵,垫料床的厚度是决定温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要求发酵床垫料厚度为50~100厘米,厚度不得低于50厘米,占地40平方米以上。如果垫料太薄,占地面积太小则发酵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发酵垫料温度难以达到适宜的温度,从而使发酵微生物增殖受限,导致不发酵。垫料制作完成打堆发酵上面覆盖草苫子、编织袋等保温、透气性的物质。(5)发酵期间,每天测量发酵温度,并做好记录。从第二天开始在不同角度的三个点,约20厘米深处测量温度,温度可上升到40~50℃(注:第二天看垫料的初始温度是否上升到40~50℃,否则要查找原因,即查一查垫料有否加入防腐剂、杀虫剂,水分是否过高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发酵一周后,如果温度还有上升、有臭味时,这是因为水分过多,故再次调整水分,加入部分菌种发酵直至成功。

五、发酵过程中常见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方法

1.温度上升太慢,48小时才能上升到40℃左右

这主要是垫料的水分太高或环境温度太低所致。如果水分过高可等1~2天,温度能上升到70℃以上,也能成功,如果温度无法上升到70℃,就要重新添加米皮糠和增加干料,重新混合均匀,重新发酵。如果是环境温度太低,就采取提高环境温度或在垫料中用开水瓶增温的方法。

2.温度升高到60℃左右就停止升温了

这种情况多数是因米皮糠的数量不够或质量不好所致。应当在原来数量的基础上提高50%的米皮糠,重新混合和发酵。

3.垫料各部位的温度不一样,有的点温度达75℃以上,有的点只有50~60℃这是因没混合均匀所致,采取的办法是重新添加相同数量的米皮糠,重新混合和发酵。

4.垫料在堆积后,垫料底部流出水来

这是因为垫料的水分过高,大量的酵素随水而流失。采取的措施是迅速增加干垫料把流出的水拌和,再重新与其他垫料混合堆积发酵。

5.正常发酵结束,将垫料摊开24小时以后,垫料表层温度仍然在50℃左右,影响进猪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富营养造成的,如米糠过多、谷壳里含有少量碎米或大米胚芽等营养物质。解决的方法是在面层加5~10厘米未发酵的谷壳和锯末(各占50%),并适当喷水至面层10厘米含水量在50%左右,将面层用人工适当压紧。增加水分和面层压紧可减缓垫料中的益生菌的繁殖速度,达到降低温度的目的。

6.发酵过程中,异味、臭味浓

C/N(N指氮素原料,C指碳素原料)过低,或原料粒度过大,水分调节不匀。可通过补充碳素原料,调整C/N,或者降低物料细度,调匀水分。

7.发酵后期氨味渐浓

物料水分偏大,pH偏高,发酵时间偏长。可立即将发酵物料散开,让水分快速挥发。第五节 营养液的制作

发酵床铺好以后,为了加强发酵效果,在日常维护中可选以下任意一种营养液喷洒到发酵床上。

1.蔬菜营养液(1)材料:选择耐寒性较强的植物,以初春生长的植物最好,如艾蒿、水芹菜、大麦等植物,其次是生长点生长较快的植物,如竹笋、葛蔓、地瓜蔓、黄瓜、角瓜、香瓜、西瓜、芹菜、艾蒿和苜蓿等。植物的生长点生长很快,说明生长点的植物生长激素分泌旺盛、活动活跃。(2)采集时期:按不同季节分别采集该季节生长的植物,最好利用当地土生土长的露天植物。(3)采集时间:以露水未干的清晨为最好。植物沐浴着晨露充满生机之时,就是采集材料的最佳时间。(4)发酵方法:采集的材料不能用水洗(水洗的会腐烂),要直接用红糖腌渍。红糖的用量要根据材料的含水量予以调节,因为不同季节的材料含水量不同。材料含水多时,红糖的用量为材料重量的1/2,含水少时用量为1/3。容器以陶缸为宜。

材料备齐后,在地上铺上一层塑料布,将材料放在纸上,均匀地撒上适当分量的红糖,然后再装进容器里。最初的分量以装满容器为宜。压上石块,闷上一夜,材料就会降到容器的2/3左右,一旦压实了就要拿掉石头。等材料装满容器,再在上面撒上红糖,然后用宣纸封口,最后放在阴凉处。

酿造所需的时间在不同的季节会略有差异,气温在20℃左右时,通常需要5~7天时间。判断是否酿熟的标准为色泽和香味,叶的色泽由绿变为黄绿,材料的纤维素漂浮上来,散发出甜甜的香味,即为酿熟的状态。酿熟的汁液用淘箩等过滤。收集汁液时不能采用榨取的方法。(5)贮藏与使用:酿熟的蔬菜营养液,宜用不透紫外线的容器盛。营养液可用冰箱冷藏保存,若放在阴凉处或埋到地里可保存较长时间。需要长期贮藏时,要再加入红糖,以提高浓度,目的是防止氧化或酒精化。

在使用时,将蔬菜营养液按1:500的比例稀释后同菌种一起喷洒在发酵床上,结合翻耙垫料可迅速提升发酵效果。

2.鱼类营养液

生产中常使用容易发酵且来源丰富的鱼或其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其发酵后制成的液体即为鱼类营养液。(1)配制方法:用青花鱼或沙丁鱼等脊背发青的鱼种的头部、骨头和内脏等废弃物,混合等量的红糖腌渍。腌渍2~3天后,开始产生液体,放置7~10天即可制成,只抽出液体保存。(2)使用方法:把抽提出的液体按1:500的比例稀释,根据发酵床中微生物的发酵状态适时泼洒,促进发酵床中微生物活力的复苏和快速繁殖,加快粪便和垫料的分解。

营养液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垫料中的碳源和氮源以及辅助提供外源性微生物,以促进垫料的发酵。在制作过程中最好将动物性原料进行加热消毒并切忌混入霉菌。营养液中可以适量加入矿物质元素,提高微生物发酵的矿物质需求,如鸡蛋、动物骨头、石粉等。

3.乳酸菌营养液(1)配制方法:用缸或玻璃坛子接下最初的淘米水,深度为10~15厘米,缸口用宣纸封好,放在阴凉处。在20~25℃的温度条件下,经过5~6天,乳酸菌就会繁殖出来。届时米糠和水开始分离,发出乳酸菌特有的气味和酸味。

将已配制的乳酸菌液倒入牛奶中,牛奶与乳酸菌的比例为10:1。因为牛奶的营养成分比淘米水更丰富,所以乳酸菌的繁殖更加旺盛。过5~6天,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漂浮上来,乳酸菌则以淡黄色或黄褐色的液体沉淀在下部。(2)使用方法:与蔬菜营养液一起用水按1:500的比例稀释后使用。泼洒于发酵床垫料植物秸秆层上和锯木层上。

4.中药营养液

中药营养液能提高猪只对疾病的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材料为中药材的当归、甘草和桂皮。无法找到这些材料时,也可用大蒜和生姜代替。(1)配制方法:先将材料分别发酵,然后泡在酒里备用。用米酒(或啤酒)浸泡材料。米酒的用量以刚刚浸没材料为宜,用宣纸封好,浸泡时间为12小时左右。放入相当于材料重量1/3的红糖,发酵4~5天。材料的量以装满容器的1/3,用烧酒填充,此时用塑料布封好,防止酒精的挥发。7~10天后把浸出液抽出。将酿制后的营养液保留容器的1/3左右,抽出液体后可以再次倒入烧酒,这样可反复利用5次。(2)使用方法:将抽出的中药营养液按1:500的比例稀释于猪的饮水中,每隔半个月饮用2天。第三章 猪的引进

在现代化养猪生产中,一个养猪场经济效益的好坏除了跟市场行情、猪场的投资环境及饲养管理等有关外,猪的引入便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了,是养猪成败的关键环节。第一节 种猪的引进

在引进种猪前首先要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引种计划,包括品种、数量、体重等。一般猪场采用本交时,公、母猪的比例为1:(20~25),采用人工授精时,公、母比例为1:(100~500),但往往引进公猪相对要多于此比例,以防止个别公猪不能用,耽误母猪配种,增加母猪的无效饲养日。在体重上要大、中、小搭配,各占一定比例。

种猪应是繁殖性能优良、符合杂交方案要求的纯种或杂种,如培育品种(系)或外种猪及其杂种,来源于经过严格选育的种猪繁殖场;杂交用的种公猪,最好来源于育种场核心群或者经种猪性能测定中心性能测定的优秀个体。建议选择能够提供健康无病、性能优良种猪且服务一流、信誉佳的大型种猪公司。

1.选购种猪前的准备

引种时应设有隔离舍,要求至少距离生产区300米以上,在种猪到场前的30天(至少7天)应对隔离舍彻底清洗、消毒,消毒不能马虎,可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一定要选择质量较好的消毒剂,如双氯制剂,进行多次严格消毒。一定要有装猪台,运输猪人员不用进场院即可把猪卸入场内,这样既方便,又可防止疫病导入。

2.猪品种选用的原则(1)选用的品种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并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2)根据猪种类型特点,合理选用,地方品种多且存在不同的类群或地方品系,这些类群或地方品系中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利用时应合理选择。

引入品种因各地引入的时间和选育工作的差异,使得同一品种在各种性能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杂交利用时应调查清楚品种的品质特点,合理选用。

3.引种(1)引种途径:自繁自养种猪场母本品种,可在本场纯种猪后代中选留,父本品种由外场(亲缘关系较远)引入。(2)注意事项:猪是多胎动物,繁殖周期短,引种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在建场之初组建猪群时,应有计划地避开购入有血缘关系的公猪、母猪,最好从甲地购公猪,乙地购母猪。

②引猪时,除考虑猪只健康、品质外,还要考查该场猪群的原引入场,因为有可能甲场与乙场的上代猪是从同一种猪场引入,若有亲缘关系,易造成血统混乱。

③索要种猪系谱资料和亲本生产性能测定指数。正规猪场(特别是科研单位、院校的猪场)都有完整的记录,购猪时要索取,并对所购的每头种猪都要查看其三代的血缘关系。

④每次引入头数不可过多,且不应从一窝中引进两头公猪。要求所引公猪的父、母或同胞的生产性能,不应低于本场原有猪群的平均生产性能。

⑤引入的种公猪开始不易配过多的母猪,待观察1~2胎后,再进行正常使用。商品猪场要选择适合杂交生产的配套种猪。

⑥引进种猪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应激。

⑦引入的种猪运回本场后,要先在检疫猪舍(要求距离生产区100米以上)隔离观察30天,进行疾病检测和补打疫苗后,方可转入猪群。

4.引进到场后的隔离检疫

引进种猪到场,必须进行隔离观察,据专家建议,引进的新种猪至少需要8周时间对其检疫,此8周时间大约又需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隔离观察阶段,这一阶段大约需要5周时间,该阶段的隔离舍应在远离猪场的地方,隔离舍要保持舒适的环境,一般为2平方米/头,温度要求一般水泥地面约为20℃,垫料16℃就可以了,如果引入种猪体重在60千克以上,则应饲喂泌乳后期饲料,自由采食,自由饮用清洁的饮水。在此期间要密切观察猪有无病征,可以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抗生素类药物,预防一些疾病。待猪适应1周后,应根据种猪场的实际情况和本场的疾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猪群进行某些疾病的血清学检测,以免带进本场没有的新的传染病。与此同时也应该让新种猪慢慢适应本场的微生物环境,当然还应及时的按防疫程序给这些猪接种各种疫苗,如细小病毒、乙脑等。

第二阶段主要为继续有效地接触本场微生物工作。这一阶段大约需3周时间,猪舍应安排在猪场的周围下风口的地方,除了接触猪场的粪便外,还可以将淘汰猪混入,让其鼻对鼻的直接接触,然后在将配种前才可以和本场猪混群。第二节 仔猪的引进

仔猪的质量与育肥期增重、饲料利用率和发病率高低关系密切,可以说仔猪的质量高低是育肥猪生长好坏的先决条件。

1.注意购仔季节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有利仔猪生长发育,秋季温度适宜,可利用饲料丰富,这两个季节可抓紧时间多养。在选购仔猪时要估算出栏时间,肥猪体重达90千克后,产热多,生长相对减慢,应尽量错开高温高湿的伏天出栏。

2.购进前准备

在准备购进仔猪前,要先将栏舍打扫干净,尤其是发生过疫病的栏,更应进行彻底消毒,且不可马虎行事。

3.看防检疫证明

最近几年,各地兽医部门对防检工作很重视,仔猪按规程做防疫,运输前检疫,购买仔猪时可向货主验看防检证明。

4.仔猪的选择(1)品种:较普遍的是用长白、大约克与当地母猪杂交生产的仔猪,有的再用杜洛克与二元杂种母猪杂交,生产三元杂种猪。凡白毛杂种猪中属长白杂种的仔猪,一般表现为毛细,嘴长,耳稍大,向前平斜。身腰较细长。大约克的杂种仔猪,嘴稍长,耳中等斜立,身躯稍粗而长。全身棕细毛,间有黑斑块的,是杜洛克杂种仔猪。二元杂种猪适应性强,生长快,瘦肉率高,销售看好,选购较理想。三元杂种仔猪,含本地猪血统少,要求条件高,不大好养。但瘦肉多,生长快,条件好的,可养三元杂种仔猪。(2)嘴形:嘴短而圆,大而齐,口叉深,下颌薄。下颌与上颌相对整齐的仔猪吃得多,不挑食,容易养,长得也快。(3)眼睛:眼毛短,眼亮有神的猪,健康活泼,生长良好,绝大多数无病。(4)耳鼻:鼻孔要大,与嘴相称。耳朵大而薄,耳根厚而硬,双耳距离宽的猪能吃会长。(5)脖子:不粗不细,并有一定长度,母猪可长点,公猪适当短些,育肥猪的不宜太粗。(6)躯干:肩背要宽。仔猪前肩高,背胸部宽阔发育良好,背平坦而直长,腹板宽平稍下垂为好。(7)尾巴:仔猪尾巴根子租,尾巴稍红,尾部皮薄,呈“丁”字状,不但长得快,而且性情温驯。(8)奶头:奶头明显且稀,但不少于6对。最好交叉均匀排列,前稀后密。7+6相对或7+8相对,8+9相对最为理想,这种猪具有先天性细胞分裂快的特点。(9)四肢:要求四腿强健,圆直粗长,大腿肌肉丰满,蹄大,体长与体高比例适中,骨架大。(10)皮毛:皮薄红润干净,肋间毛向下垂。被毛整齐、毛稀、平滑、光亮的仔猪体质好,长得快。如果皮粗毛乱、苍白无光泽,多为病猪、僵猪。(11)体重:同窝仔猪断奶后,体重越大的,育肥时增重速度越快,故宜选购体重大的仔猪,便于短期育肥。体重超过10千克的仔猪,抗病能力比较强。(12)粪便:粪便排出落地成条状或团形、光滑、松散者为健康仔猪,尿液正常颜色为淡黄色。(13)精神:健康仔猪精神饱满,站立自然,步子平稳。把猪的后腿提起来,猪不叫或叫声不大,说明性子不暴躁,对外界反应迟钝,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14)购买注意事项

①不买空肚猪:仔猪肚腹不大,说明食欲不佳。

②不买高温猪:用手摸仔猪的耳根,烫手的多为高温猪,说明仔猪正在发病。

③不买腹泻猪:肛门周围和两后肢上部粘有稀粪且有腥臭的一般是病猪。

④不买脱水猪:仔猪脱水,精神不振,小便黄,眼皮下垂,半卧而不立,这种猪生长较慢,容易生病。

⑤不买两阴不明显、发育不好、有异物排出的猪。如果是做种用的公母猪,在看两阴时还应特别注意公猪的一对睾丸要明显,大小均匀整齐,阴鞘明显,阴鞘要有几根略硬的浮毛,这样的公猪性欲强,配种后产仔多。母猪的生殖器不是畸形就可以了。

5.问明仔猪情况

在购买仔猪时,要问明仔猪的喂料种类、饲喂次数和饲喂时间,仔猪购回后,要尽量满足原来的饲喂条件,禁止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喂方式。

6.到场后处理(1)饮高锰酸钾水:仔猪购回后第1天,要先给仔猪饮1次高锰酸钾水,或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并坚持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2)适应饲养环境:饮水后,让仔猪自由活动,排尿和排便,投给仔猪适量的青绿饲料或颗粒饲料,以后再逐渐添加饲料,以仔猪7~8成饱为宜,待仔猪完全适应后,再让仔猪自由进食。(3)防止下痢:在仔猪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强力素,每日每头添加0.4~0.8克,以防止仔猪下痢。同时,为了增加仔猪肠胃的适应能力,还可在仔猪的饲料中添加酵母粉或苏打片。(4)预防免疫:经过7~10天的观察,确定仔猪一切正常情况下,可给未经预防接种的仔猪进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疫苗的免疫接种。(5)驱虫混养:新购进的仔猪经过15~30天的单独饲养后,如果无疾病发生,用盐酸左旋味唆片按每5千克体重25~30毫克的剂量内服驱虫后,便可与其他仔猪合群混养。第四章 猪的营养需求及饲料加工

猪的饲养标准是根据猪的营养需要而定的,饲料是养好猪的物质基础。不同阶段的猪营养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在配制日粮时,应根据当地的饲料资源及猪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配料。第一节 猪的消化特点

要养好猪,使猪多产仔,长得快,饲料报酬高,从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只有在了解猪消化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做到科学饲养,才能达到目的。

1.猪是杂食性动物,能利用的饲料种类较多

猪能广泛利用各种动、植物性饲料和其他饲料,能从精饲料、青饲料和粗饲料中获得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2.猪是单胃家畜,具有较发达的消化系统

猪唾液腺发达,唾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淀粉酶,可消化饲料中的一部分淀粉,这是其他家畜所不及的。猪胃腺能分泌盐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对饲料蛋白质初步消化,同时为胰蛋白酶消化蛋白质创造条件。猪的小肠发达,约为体长的15倍左右,能很好地消化、吸收饲料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满足猪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猪的饲料报酬较高。

3.对粗纤维消化率低

猪对粗纤维的消化主要是在盲肠和回肠中,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但利用率很低。因此,猪饲料中要控制粗纤维的含量,以免降低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4.采食量大,对饲料质量要求较高

猪的消化道容积大,特别是胃的伸缩性大,能贮存大量食物,按单位体重计算,其采食量远远超过其他家畜,每天采食干饲料量可达3~5千克。第二节 不同类型猪的营养需求

猪生命活动的维持和生长发育、顺利繁殖,是猪从饲料中获得营养、有机体新陈代谢的结果。因此,应从饲料中供给猪足够的营养物质,满足其生理活动的需要,使其生产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猪需要的营养物质很多,不同的生产目的需要的营养不同,但归纳起来有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及维生素六大类,缺少任何一种都会影响猪生产性能的发挥。

猪可通过饮水和饲料中含有的水分来满足对水的需要,而其他营养物质则必须从饲料中获取。猪是杂食性强的动物,能够食用的饲料种类很多,但所含的营养物质大致都是这六大类,只是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因此,只要合理配合饲料,就能满足猪对这六类营养物质的需要。

猪的营养需要,是指猪对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的需求,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及生产活动。猪的营养需要受到许多因素影响,诸如环境、品种、性别、体重、年龄等。

对于每一个养猪生产者来说,最想知道的是自己的猪每天应该给喂多少饲料,就能达到最佳的生产状态。因而,就应该首先了解猪需要什么,才能实事求是地安排满足猪的维持和生长需要。猪生长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它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从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转化而来的。猪获取的营养物质在其体内不是杂乱无章的消化吸收,而是有条不紊地、有序地利用所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首先满足繁殖所需,其次满足维持需要,再次用于生长,最后才是肥育。可见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满足猪的营养需要,才有利于制定比较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显然,只有当猪获取超过它维持所需要的营养,多余的部分才能进行猪产品的生产。因此,只有掌握猪的营养需要,才能科学合理地配制配合饲料。

一、种公猪的营养需求

目前对种公猪营养需要的研究不多。合适的营养水平,是公猪配种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公猪的性欲和精液品质与营养,特别是与蛋白质的品质有密切关系。

1.种公猪的生理特点

种公猪的交配时间长,射精量大,每次的射精量为150~500毫升。因此,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

2.种公猪的营养需求(1)种公猪的能量需求:未成年种公猪日粮中能量供应不足时,会导致种公猪性成熟推迟。成年公猪能量供应不足时,性欲降低。种公猪的能量需要分为两个时期:非配种期和配种期。非配种期的能量需要为维持需要的1.2倍。配种期的能量需要为维持需要的1.5倍。(2)种公猪的蛋白质需求:种公猪精液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其变动范围为3%~10%。为了保证种公猪的精液量和活精子数,在我国饲料条件下的蛋白质需要量为:体重90千克以下每天每头需要196克,90~150千克需要228克,150千克以上需要276克。(3)种公猪的矿物质和维生素需要量

①矿物质的需要:在大规模饲养条件下,种公猪饲喂锌、碘、钴和锰含量高的饲料对精液品质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对钙、磷的需要量为日粮的0.75%和0.6%。

②维生素的需要:水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对种公猪精液的品质有较大影响。根据我国饲养标准规定,种公猪每天每头需要胡萝卜素,体重90千克以下为20毫克,90~150千克为27毫克,150千克以上为32毫克。维生素D的需要量为:体重90千克以下为6毫克,90~150千克为8毫克,150千克以上为10毫克。维生素E的需要量为:体重90千克以下为18.6毫克α-生育酚;90~150千克为25.2毫克α-生育酚;150千克以上为30.5毫克α-生育酚。

二、母猪的营养需求

养好母猪,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目的就是让一头母猪一年能提供更多的、健壮的仔猪,因此要满足母猪各个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一)妊娠母猪的营养需求

妊娠母猪生理上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孕期的发展代谢活动加强,体重增加。在这个时期的营养非常重要,适宜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能保证胚胎的正常生长发育、仔猪的初生体重、出生后的生活力和日增重,以及母猪分娩后的泌乳性能。

了解妊娠后母猪生理机能的特点,对掌握妊娠母猪的营养需要有很大帮助。

1.妊娠母猪生理特点

妊娠母猪较空怀母猪最突出的特点是体重增加和代谢加强,于是营养需要量大大超过空怀母猪。(1)体重增加:妊娠母猪体重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子宫的显著增大,二是母猪贮积大量营养物质。从受精卵开始发生卵裂时,子宫就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为受精卵提供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在妊娠初期子宫的变化并不十分明显,但随着胚胎的发育,子宫也随之变化。胚胎的生长发育在妊娠期的各个阶段是不一致的。胚胎增重在前期慢,后期快,临近分娩增重最快,胚胎重量的2/3是在怀孕最后1/4时期完成的,但胎高、胎长的增长在前期、中期相对快一些。随着胚胎的生长发育,胚胎的化学成分也在变化,含水量逐步降低,蛋白质、能量及矿物质含量逐步上升。妊娠母猪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明显提高,于是体内沉积的营养物质也增加,用以补充分娩后泌乳所需。母猪分娩后,初期从日粮中获取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常常不能满足母猪泌乳的营养需要。为此,在妊娠时需要储备一些能量和营养物质。(2)代谢增加:妊娠母猪在整个怀孕期间代谢率平均增加11%~14%。在妊娠后期更为显著,可达30%~40%。即使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妊娠母猪的营养贮积也比妊娠前多。

2.妊娠母猪的营养需求(1)蛋白质需求:妊娠过程中,母猪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机制来利用蛋白质。首先,蛋白质变成胎儿和胎衣;其次,更多的蛋白质用于补充不断耗费的体蛋白;最后,贮备部分蛋白质,以便为产后泌乳做准备。总的来看,妊娠母猪的蛋白质需要仍然分成维持需要和生长需要。妊娠母猪的日粮含粗蛋白质11%~12%,即每日每头平均饲喂165~288克粗蛋白质,就能充分满足妊娠母猪对粗蛋白质的需要。(2)矿物质的需求

①钙、磷:日粮中缺钙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和母猪产后的泌乳。母猪在妊娠期间,钙的需要量是随胎儿的生长而增加的。日粮中缺钙,是母猪不孕和流产的原因之一。合适的钙、磷比例为(1~1.5):1.

②锰:母猪日粮中严重缺锰时,会造成卵巢功能损害,影响母猪发情。妊娠母猪每千克饲粮至少需20毫克。

③硒:母猪缺硒将引起胚胎死亡。配种前及妊娠期每头每日补饲5毫克硒可以防止胚胎死亡。(3)维生素的需求

①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我国猪的饲养标准要求,90~150千克的妊娠母猪,妊娠前期给喂19~26毫克胡萝卜素,妊娠后期给喂26~33毫克(日喂量)。

②维生素D:妊娠前期每天需要240~330国际单位,后期需330~410国际单位。

③维生素E:每千克日粮中应含8毫克。(二)泌乳母猪的营养需求

猪乳是仔猪不可缺少的最理想食物,泌乳量的高低对仔猪有深远影响。了解哺乳母猪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从而可以保证母猪健康,提高产乳量和改善猪乳品质,对养猪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1.泌乳母猪的生理特点

哺乳母猪最显著的生理特点就是泌乳,围绕着泌乳而产生许多的生理变化。母猪在泌乳期代谢相当旺盛,各器官负担繁重。乳的量和成分在整个泌乳期不是一成不变的。泌乳前期乳量多,中期渐减,后期最低。因此,在母猪的泌乳前期要注意加强营养补给,同时在乳量开始下降前,应着手对哺乳仔猪进行补饲。就母猪胎次而言,乳量在第一胎时低,第二胎逐渐上升,第三胎至第五胎为其一生中泌乳的高峰期,第六、第七胎以后泌乳量又逐渐下降。故对第一胎和老龄哺乳母猪,要加强营养,以促进泌乳。乳成分也同样发生变化,泌乳前期乳脂含量高,而乳蛋白和无脂固形物含量较低;后期则相反。

2.泌乳母猪的营养需求(1)蛋白质需求:蛋白质是猪乳的重要成分。日粮中含有适宜水平的粗蛋白质,不仅可以提高泌乳量,而且增加乳中蛋白质的含量。哺乳母猪的蛋白质需要量取决于母乳的泌乳量、乳蛋白含量及饲料蛋白质的生物学效率和消化率。在配合哺乳母猪日粮时,不仅要保证蛋白质的需要量,同时还要注意氨基酸的配比。(2)矿物质需求:在泌乳期间,母猪从乳汁中分泌出大量的矿物质,因此,不但要供给母猪所需的物质,而且还应注意,矿物质与矿物质、矿物质与其他营养物质的比例关系。钙、磷是母猪泌乳期最重要的矿物质元素,如果不足或比例不当,常导致泌乳母猪健康情况恶化,骨骼病变,泌乳量也显著降低。(3)维生素需求:猪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因此,泌乳母猪的维生素需要量,应该是泌乳量再加上维持需要量。

三、仔猪的营养需求(一)哺乳仔猪的营养需求

仔猪出生后的最初几周内,在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仔猪不再通过胎盘直接从母体的血液中获取营养,而是依靠自己的消化道从母乳中获取营养。但是除乳糖酶外,仔猪消化道内的各种消化酶活性水平低。只有随着日龄的增长,各种酶活性才逐步上升,为仔猪从以母乳为营养来源向以常规配合饲料为营养来源过渡奠定基础。

1.乳猪的生理特点

在所有各年龄阶段的猪中,以乳猪的营养要求最高、最全面、最严格。原因如下。(1)相对生长速度快,要求养分多。(2)消化系统不完善,消化饲料营养成分能力差。(3)抗病能力差。(4)相对体表面积大,保温能力差,需要更多的养分保持体温。

2.乳猪营养需求

乳猪需要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许多养分,而且这些养分应该平衡、全面、含量高。由于仔猪的增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量的供给,因此能量应优先考虑,否则蛋白质再高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断奶仔猪的营养需求

断奶仔猪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断奶应激、心理应激、营养应激,在不当的饲养条件和营养条件下,应激可使刚断奶的仔猪生长停滞甚至倒退;所以,仔猪的培育目标是尽量减少断奶应激,降低断奶腹泻和死亡率,促进仔猪健康、快速的生长。

1.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

断奶仔猪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阶段,一方面对营养需求特别大,另一方面消化器官机能还不完善。断奶后营养来源由母乳完全变成了固定饲料,母乳中的可完全消化吸收的乳脂、蛋白由谷物淀粉、植物蛋白所代替,并且饲料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粗纤维。仔猪对饲料的不适应是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仔猪腹泻是断奶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满足断奶仔猪的营养需求对提高猪场经济效益极为重要。

2.仔猪的营养需求(1)蛋白质需求:仔猪最开始吮吸的母乳是初乳,初乳是母猪分娩后3~5天所分泌的乳汁,其成分与常乳有显著不同。初乳成分最突出的是蛋白质和灰分含量特别高,而乳糖少。蛋白质中含有很多的免疫球蛋白,初生仔猪从中获得抗体,这对于仔猪来说非常重要。(2)矿物质需求:初乳中维生素A、钙、镁、磷、铁、铜及其他微量元素含量高出常乳数倍。

四、育肥猪的营养需求

猪的生长是相当复杂的过程。生长不仅受控于遗传因素,同时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猪的品种、环境温度、母体效应、饲养管理、疾病等均是影响猪生产性能的因素。

猪生长发育的速度并不是均一恒定的,生长发育的部位亦有早有晚;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体组织增长也各有特点。但总的来看,生长肥育猪生长强度大,能量代谢旺盛,需要营养丰富而平衡的日粮,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1.肥育猪的生理特点

目前,猪的生长阶段不外乎两个用途:一是生产商品肉用猪(生长肥育猪),二是培育后备种猪。在猪幼龄时期日增重较低,随之逐渐增快,达到体成熟后,又逐渐减慢。因此,生长肥育猪屠宰上市的最佳体重是90~100千克。

生长猪配合饲料质量的优劣,就是看其是否能按照生长肥育猪各阶段生长发育规律和营养需要的特点,供给充分的营养物质,配合饲料只有和生长肥育猪各阶段的营养需要相一致才能获得较好的生产效率。生长发育前期的猪,其瘦肉组织生长迅速,生长效率高,因此在这个阶段应供给蛋白质含量丰富、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但在后期,应当适当限制饲喂量或供给能量较低的饲料。

2.生长猪的营养需求

生长育肥猪的消化系统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对养分的消化率高,对饲料的适应性强。一般情况下,生长育肥猪饲粮中不使用动物性蛋白饲料,而以玉米、麸皮、豆粕等植物性饲料原料为主。(1)能量的需要:猪的营养需要维持瘦肉的生长和脂肪沉积。我们所说的生长的能量需要指的就是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所需要的能量。许多营养物质的需要量都与热量呈一定比例,它不仅决定着猪的采食量,也决定着每千克日粮含有的营养浓度。日粮能量水平升高时,能量日摄入量就增加,就会改善其饲料转化率和生长速度。(2)蛋白质需要:生长猪的蛋白质的需要最主要是满足体蛋白质的沉积,一小部分用于维持需要。猪对日粮蛋白质的需要实际上是对氨基酸的需要,首先是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蛋白质摄入量是决定瘦肉生长的主要因素,所以要依据每日氨基酸摄入量来进行肥育猪的日粮配合。蛋白质利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蛋白质的品质。蛋白质的品质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而可利用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则能更准确表明蛋白质的品质。

①在生长猪前期(60千克以前),体内含水分和蛋白质较多,蛋白质需要量较大,要特别注意蛋白质的供给。

②在生长猪后期、脂肪生长加速,每千克增重需要的能量增高,蛋白质需要相对减少,主要保证碳水化合物的供应。

③蛋白质的需要量与饲料蛋白质的品质密切相关,补充第一、第二和第三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是降低粗蛋白水平(降低1%~2%),提高饲料蛋白质和氨基酸利用率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3)矿物质需要:矿物质是猪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组成增加猪体重的重要成分。参与酶与辅酶的组成,具有调节血液和其他液体的浓度、酸碱度及渗透压、保持平衡,促进神经活动、肌肉活动、消化活动和内分泌等活动的作用。

①钙、磷是骨骼生长最需要的元素,占猪体矿物质元素的70%,生长猪对其的需要量较大。二者的比例为1.2:1,无机钙、磷的利用率高于有机钙磷。

②其他的矿物元素需要量都较少,作用各异。如钾、钠和氯为电解质元素;铁和铜是仔猪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必需元素;碘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硒具有维持维生素E正常功能,防止仔猪下痢等作用。(4)维生素的需要:有的维生素组成酶系统,有的则直接参与酶的活动,当维生素不足时,将影响猪的正常生理代谢,造成食欲减退,生长停滞,表现出特有的营养性维生素缺乏症。脂溶性维生素必须由饲粮供给,尤其是消化道功能尚不健全的幼猪。第三节 饲料的加工及贮存

饲料的加工和贮存,其中主要是能量饲料的加工及有毒物质的处理。对饲料进行加工调制,可提高采食率及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利用。

一、饲料类型

发酵床养猪法主要投喂干粉料和生湿料。

1.干粉料

把粉碎好的各种饲料,按照各类猪饲粮配方要求混合后(30千克以下幼猪的饲料粒度直径以0.5~1.0毫米为宜;30千克以上猪的饲料粒度直径以1.5~2.0毫米为宜)投入食糟让猪采食。这种方法喂猪省事、成本低,但易起粉尘、受潮或空气氧化。一般猪场利用自动饲槽饲喂,常常使用干粉料,但要求备自动饮水装置。

2.生湿料

在干粉料中按1:(0.9~1.0)左右的料水比例加水,混拌均匀后喂猪。

二、饲喂方法

1.生喂

熟喂可以软化粗纤维,提高适口性,对某些饲料(马铃薯、豆科籽实、饼粕类)还可起到去毒和提高消化率的作用,但是破坏了饲料中的某些营养物质,而且有些青菜焖煮还会形成亚硝酸盐引起猪食后中毒。因此,在猪的饲喂方法上提倡生喂。

2.限制饲喂

限制饲喂是指限定猪的采食量。对于公猪、空怀或妊娠母猪、后备猪,为了适当控制膘情,适宜采用限制饲喂;对于生长肥育后期的肉猪,为了减少脂肪沉积,提高胴体瘦肉率,也常常采用限制饲喂的方法。

3.自由采食

自由采食是指自动饲料箱或饲料槽中经常保持有饲料,猪可以随时采食饲料的方法。它能保证猪营养物质的充足供应,并能充分发挥猪的最大生长速度,但饲料浪费较大,尤其是干粉料。如果采用生湿料,每天饲喂3~6次,虽然不能做到自由采食,但可以让猪充分采食,每次的给料量以猪在15分钟左右吃干净为宜,它不仅能让猪吃饱饲料,而且不浪费饲料。对于保育猪、生长猪和瘦肉型肥育猪,常使用非限制饲养方法。

三、猪饲料的选择

饲料是养好猪的物质基础,了解各种饲料的特性、营养价值和加工方法,就能更有效地利用饲料,养好商品肉用猪。我国饲料资源丰富,按照饲料的性质及来源不同分为粗饲料、青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和添加剂。

1.粗饲料

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在18%以上的饲料都是粗饲料,包括干草、蒿秆和秕壳。

猪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差,粗纤维的含量越高,饲料中能量就越低,有机物的消化率也随之降低。一般干草类含粗纤维25%~30%,秸秆、秕壳含粗纤维25%~50%以上。

不同种类的粗饲料蛋白质含量差异很大,豆科干草含蛋白质10%~20%,禾本科干草含蛋白质6%~10%,而禾本科秸秆和秕壳含蛋白质为3%~4%。

从营养价值比较:干草比蒿秆和秕壳类好,豆科比禾本科好。绿色比黄色好,叶多的比叶少的好。

过去农家养猪,喂猪的饲料中粗饲料的比例较大,猪采食后只有饱腹感,但真正消化的不多,生长缓慢。在饲养商品肉用猪时,为了提高生长速度,喂猪的粗饲料必须是营养价值高并且经过精细加工调制的,最好是豆科植物如苜蓿草、红三叶草等。(1)影响粗饲料营养价值的因素

①收获时的成熟度:随着植物生长期的增长,粗蛋白质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增加。调制干草用的青草,应当在高产而营养丰富的时期收割,一般禾本科在抽穗期,豆科在见蕾期或开花初期收割最好。收割过早产量低,晒制困难;收割过晚虽然产量高,但营养价值低,适口性差。

②植物的不同部位营养物质含量不同:植物叶子含营养物质比茎多,所以叶子多的牧草质量好。蒿秆和秕壳的营养价值低。在晒制干草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叶子的脱落和损失。

③土壤的肥力和肥料的使用对饲料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土壤中施加氮肥可以提高植物蛋白质含量。单独使用磷肥或与氮肥合用,可以提高植物适口性。施加某些矿物质肥料可以提高植物体内相应的元素浓度。

④晾晒和贮存对干草营养的影响:晒制干草时不要在烈日下曝晒过久,否则会使植物中胡萝卜素破坏而完全损失。被雨淋和露水的侵蚀,可造成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的损失及叶子的霉变、脱落。在翻动和运输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叶片脱落。

正确的地面晒草方法是应先把草平铺薄层,曝晒4~6小时,然后集成直径1.5米左右的小堆继续晾晒4~6天全干后再垛起来。由于这种方法干燥过程长,植物分解和破坏过程持久,因而营养损失过多。现在普遍采用人工脱水干制,这种方法可以全部保存营养,方法是在500~1000℃热空气中脱水6~10分钟即可干燥完毕。

贮存时注意干燥通风,防雨防潮,经常检查,避免霉变、过热和自燃。(2)粗饲料的加工调制

①粉碎:粗饲料粉碎后可以缩小体积,便于咀嚼和吞咽,提高消化率。喂猪的草粉粒度应能通过0.2~1.0毫米直径的筛孔。

②浸泡:将粉碎的草粉预先浸泡几小时,使粗纤维变软,起到软化饲料,改善味道和提高适口性的作用。

③微生物处理:微生物处理方法有自然发酵、加入酶菌(黑曲酶、根酶等)进行糖化、加入酵母菌发酵。这些方法对粗纤维分解作用不大,主要起到水浸、软化的作用,并能产生一些糖、有机酸,可提高适口性。但在发酵时产生热能,使饲料中的能量损失。

2.青饲料

青饲料种类很多,来源广,包括蔬菜、作物的茎叶、水生饲料、天然牧草和栽培牧草等。

青饲料营养丰富而完善,一般含水分60%~80%,蛋白质2%~5%。青饲料中蛋白质品质好,含赖氨酸高,还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等。青饲料粗纤维含量低、适口性强、容易消化。因此青饲料对猪的生长、繁殖、泌乳和增进健康都有良好作用。

喂青饲料不要煮,高温可破坏青饲料中的维生素,加热后青饲料容易产生亚硝酸盐使猪中毒。(1)豆科饲料:豆科饲料主要有苜蓿和草木樨以及南方的绿肥作物,如紫云英、苕子和蚕豆苗等。豆科青饲料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苜蓿草在幼嫩阶段,蛋白质占26%,消化率为78%。豆科饲料在盛花前期收割饲喂,此阶段营养价值和产量都高。(2)蔬菜类饲料:蔬菜类饲料包括叶菜类、瓜类、根茎类青饲料。如白菜、甜菜叶、牛皮菜、聚合草、南瓜、甘薯藤等都是喂猪的优良饲料。此类饲料含水80%~90%。粗蛋白质占14%~30%,矿物质中钙含量高,在0.7%以上。(3)水生饲料:水生饲料主要有水浮莲(大叶莲)、水葫芦(凤眼莲、洋水仙)、水花生(喜旱莲子草)和红萍。水生饲料含水90%以上,干物质含量低。鲜嫩可口,适口性强、产量高。

水生植物的根部容易有寄生虫、食后易发生蛔虫病、姜片虫病及肝片吸虫等病。可将水生植物先制成青贮饲料,然后饲喂效果较好。(4)野草野菜及树叶类:野草野菜如苋科、十字花科、豆科植物的苋菜、苦麻菜等,以及桑叶、槐叶和榆叶等树叶。一般在鲜嫩时采集,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粗纤维较低,钙与磷含量高而且比例适当。

3.能量饲料

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在18%以下,粗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下的饲料是能量饲料。能量饲料包括谷实类、谷实类加工副产品和块根、块茎类饲料。(1)谷实类:谷实类饲料是禾本科植物的成熟种子,包括玉米、大麦、高粱等。此类饲料含无氮浸出物70%以上,粗纤维含量较低,粗蛋白质在8%~12%之间。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较低,脂肪含量变化较大,在1%~6%之间。矿物质中含钙低,含磷高,但都属于植酸磷,猪对植酸磷利用率低。除玉米外其他谷实含胡萝卜素较少,含B族维生素较多。谷实类饲料体积小,能量高,易消化,适口性好。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高,在育肥后期使用过多,体脂肪变软,影响胴体品质。

用谷实类饲料喂猪,应注意配合蛋白质饲料,添加矿物质饲料。

①玉米:玉米产量高,含能量高,消化率高是猪饲料中最常用的原料。玉米含脂肪4%以上,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多,喂育肥猪时猪脂肪变软,影响胴体品质。蛋白质品质低,缺乏赖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应配合使用优质蛋白质饲料以补充必需氨基酸的不足。当饲喂仔猪和母猪时更应注意。

②高粱:高粱生长的适应性强,不适宜种植玉米的土壤可以种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