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闲说怪(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13:23:42

点击下载

作者:李剑桥,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谈闲说怪(上)

谈闲说怪(上)试读:

《中国历史百科》编纂委员会

主  任:李剑桥 严 寒

副 主 任:竭宝峰 常忆杰 张建和 邢本信 姜 波

    杜文秀

委  员:穆秀芳 侯静凯 夏永成 高 崇 夏晓东

    邹国富 王 权 王立民 李柱哲 孔祥锋

    高延峰

《中国历史百科》编辑部

主  编:李剑桥 竭宝峰

副 主 编:穆秀芳 蔡云霞 周春玲 周 维 封 华

    胡浩泉 李 雯 宋 冰 王 悦 江 磊

    张 印 沈继全

特邀副主编:董 德 殷庆刚 肖志刚 宋晓红 赵松雪 李 莹

     王英伟 张 弛 徐秀凤 杜剑铭 綦 放

主编助理:江 磊 张宝军 李剑尧 姜云峰 李铭源

    李金博 邹 颖 吕 赓

总  纂:张继红 赵燕平 王 晶 李 刚 杨 敏

    李秀珍 宋国光 马 丽 贾鸿艳 肖 冰

    温德新 臧宏杰 于洪峰

编  纂:路 雪 张晓宇 王晓翠 王晓东 谭凤娟

    梁志敏 宋成立 冯立军 李鹏武 刘 锋

    杨 鹏 陈 迪 李明浩 李东舫 刘 波

    徐 勇 沈继全 闵 楠 沈 莹 陶李鑫

编  辑:侯静凯 李宏宙 张建华 费立刚 孙海森

    李 洋 薛兴民 王喜春 张俊生 袁景峰

    孙志刚 李 森 秦冬青 关 键 林忠超

    朱朝峰 谭凤瑞 王文哲 魏伯阳 邓 力

    肖 瑶 年世利 马庆新 孙立忠

编  务:曹长林 白亚光 徐 光 徐双双 李 伟

    马 琳 侯罗阳

排  版:赵燕平

版式设计:马 棽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

中华文明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巨匠,英雄豪杰。

鲁讯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可谓博大精深,流光溢彩,每个中华儿女无不为拥有这份丰厚而珍贵的文明遗产感到无比自豪。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它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并孕育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传承中华文明即是在延续我们民族的灵魂。在21世纪的今天,新一代的中国人更需要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质,树立文化自信。《中国历史百科》的编辑出版的意义即在于此。《中国历史百科》在吸收国内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融为一体,直观的介绍历史发展进程,全书以2000多幅珍贵图片,配以300多万字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全书共分为24卷(48册),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历史百科之一:文明历程(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王朝世系(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三:赫赫天朝(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四:大事录要(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五:皇权典制(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六:官称衙署(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七:皇权刑律(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八:千年重农(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九:考选科举(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国门内外(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一:自足经济(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二:百家沉浮(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三:青史垂名(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四;皇宫留谜(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五:疑案寻踪(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六:状元全录(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七:阉宦兴衰(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八:优伶春秋(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九:典籍源流(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刑具淫威(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一:史籍精华(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二:史海温故(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三:逸趣名人(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四:谈闲说怪(上、下册)

因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中国历史百科》编委会2008年2月

隐逸高贤

为老者系袜

西汉法律学家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文帝时,以赀选为骑郎,累迁谒者、谒者仆射、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后为廷尉。多次请求文帝秉公执法,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景帝即位,为淮南相。他任廷尉时,有一位名叫王生的老者,对《老子》颇有研究,隐居不仕。张释之与王生结为好友。有一次张释之宴请客人,请王生来作陪。王生走到院子里时,将脚上的袜子脱掉了,要张释之过来给他穿上。张释之跪在王生的脚前替他穿上袜子,系上袜带。后来有人责怪王生,说他做得太过分了。王生说:“我年老力衰,人微言轻,不能为廷尉做什么事情了。这次让他给我穿袜子,目的是以此增加他的礼贤下士的名声。”

看鸡护麦读书

东汉高士高凤,字文通,河南叶县(今河南叶县)人。年少时即苦读不倦,手不释卷,昼夜诵读不息。家贫,以农为业。一次,妻子去田里劳作,院子里晾晒着麦子,妻子出门时交给他一根竹竿,让他看鸡护麦。他手持竹竿,诵读起经书来,结果天下起大雨,将麦子冲走,他也没有察觉。直到妻子从田间回来,奇怪地问他:“麦子呢?”他才发觉麦子被雨水冲走。由于他刻苦读书,终于成为名儒。元和年间教授西唐山中,从学者甚众。朝廷征召,他辞之不就,隐身于渔钓间而终。

遗之以安

庞德公,东汉末年高士,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时人称为“庞公”,庞统叔父。与诸葛亮、徐庶等友善。有知人之鉴,称诸葛亮为“卧龙”,称司马徽为“水镜”,称庞统为“风雏”。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刘表多次延请,均辞之不就。刘表问他:“先生苦居畎亩,不肯出来做官,后世用什么遗留给子孙呢?”庞德公回答说:“世人皆为子孙遗之以危,今惟独我为子孙遗之以安。虽然所遗不同,但都有所遗,没有无所遗的。”刘表听后,叹息不已。后庞德公携妻隐于鹿门山,采药而终。

丢官无食

罗友,字它仁,东晋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博学能文,性嗜酒,与人饮酒从不分士庶贵贱。经常到人家祠堂里乞讨祭奠后的酒食,有时去得太早,便藏于门后,待天亮后得到酒食再回来。还常到军营公馆或集市上乞食,而不以此感到羞耻。大将军桓温曾责怪他说:“你是一个读过书的人,生活贫困,何不去求个一官半职?”罗友神色傲然地说:“做官求食,今天或许能够得到,待明天官丢了,还是无食。”桓温大笑。后为桓温辟为掾吏,一次桓温属下一人升为郡守,设宴为之饯行,罗友姗姗来迟。桓温问他为何后至?他说:“途中遇到一鬼,被鬼所揶揄。鬼说:‘只见你送别人去做郡守,不见别人送你去做郡守。’故此来迟。”后桓温表荐罗友为襄阳太守,累迁广、益二州刺史。为政清简,体恤民疾。

白莲社招贤

谢灵运的诗虽然写得很好,但他为人浮躁、性喜奢侈,常常穿着华丽的衣服、乘着高高的车子招摇过市。他虽历任太尉参军、太子左卫卒、永嘉太守等职,但仍自以为未参权要而愤愤不平,这与陶潜弃官归里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东晋末年义熙年间,庐山东林寺法师慧远与刘遗民等“十八贤”,在东林寺中结社,参禅赋诗,以文会友。因寺中有白莲池,便命名为“白莲社”。白莲社邀请陶潜入社。陶潜性喜饮酒,他知道佛门中不许饮酒,便提出一个条件:“如能准许饮酒,现在我就可以入社。”为了能把陶潜招入社中,慧远法师便破例答应了这个条件。当陶潜来到社中,见无酒可饮,知道是慧远骗他入社,便皱着眉头,十分不快地离去了。后来,谢灵运听说此事,便主动申请入社。然而,慧远法师认为他心杂不静,没有同意他入社。所以,有人据此写出这样的诗句:“陶令醉多招不得,谢公心乱去还来。”

谢灵运的诗虽清新自然,但社会意义不大,其成就远不如陶潜,这与他们品格上的差异是有关系的。

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是对南朝梁陶弘景的一种称谓。陶弘景是齐梁间的道学家、医学家和诗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一事不知,则以为耻”。齐时,官至左卫殿中将军。永明年间,上表辞官,隐居山中;萧梁代齐,曾进献图谶,为梁武帝所重。梁武帝即位后,聘请他到朝中做官,被他拒绝了。朝廷每有大事,梁武帝只好派人到他隐居的句曲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所以,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他性喜山水,诗文书画无所不精。他退居山中后,齐高帝曾下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写诗作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诗中形象含蓄地写出了一个隐者的生活、意趣和心绪。他的诗还有《寒夜怨》等。陶弘景尤擅长骈文,其《答谢中书书》是历来传诵的写景名篇,其中佳句颇多,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等。

泉石膏肓与烟霞痼疾

唐朝隐士田游岩,京兆三原(今陕西西安)人。永徽年间,补太学生,后罢归。母亲与妻子都有志于林泉,爱夷陵青溪,结庐其侧。长史李安期表奏其才,召赴京师,他称病不就。入箕山,居古代隐士许由祠旁,自号“许由东邻”。高宗游嵩山,亲临其门,田游岩身穿野服出迎。高宗问候他说:“先生近来身体可好?”他回答说:“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意谓只有酷爱林泉之癖,没有其他病症。高宗请他出山赴京,拜为崇文馆博士,进太子洗马。后又放其还山,蚕衣耕食,不交当世。

三癸亭三绝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唐朝诗人。上元初隐居苕溪,自称桑苧翁,又号竟陵子。诏拜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杜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恸哭而归。嗜茶,著《茶经》,被后世祀为茶神。

皎然,本姓谢,字清昼,谢灵运十世孙。唐朝大历、贞元时诗僧、诗论家,与韦应物、李阳冰、顾况唱和,时号“江东名僧”。

颜真卿,字清臣,开元举人。代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封鲁国公,世称鲁公。善正草书。

皎然与陆羽友善,曾同居于妙喜寺。陆羽于寺旁修建一座亭子,称“三癸亭”,颜真卿为之题名,皎然赋诗,时称“三绝”,传为佳话。

岂有工夫为俗人拭涕

唐朝高僧明瓒,天宝初年居衡岳寺为众僧执役,每饭后食众僧所余。因性懒食残,号懒残。曾作歌曰:“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李泌隐居衡岳时,曾在一个晚上来拜见他。他正在拨火煨芋,鼻涕直流至胸前。他将吃剩下的半块芋头递给李泌,李泌接过吃下,毫无嫌弃之意。他对李泌说:“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后来李泌果然为相十年。

德宗久闻懒残之名,特派使臣前往衡岳召之。使臣向他宣读天子诏书,他正在牛粪火旁煨芋吃,鼻涕流到胸前,使者劝他擦拭鼻涕,他说:“岂有工夫为俗人拭涕!”终不应召。后圆寂,敕谥大明禅师。

崇文崇武不崇文

高崇文,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吐蕃寇宁州,崇文率兵往救,大破之,封渤海郡王。刘辟反,宰相杜黄囊荐其才,诏为左神策行宫节度使,统军征讨,战于鹿头山,八战皆捷。擒刘辟押送京师。进封南平郡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当年为节度使时,一日大雪,诸从事聚会,赏雪吟诗。崇文得知后,来到席间,对诸从事说:“诸君只顾各自为乐,殊不见顾于我。鄙夫虽是武人,亦有咏雪诗一首。”随即吟道: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旧从军。有似胡儿射飞雁,白毛空里落纷纷。

诗颇有气势,构思新颖,比喻新鲜。一首好诗的产生,与诗人的身世阅历是大有关系的。

始觉空门意味长

杜牧举进士时,名震京师。一日,与一位同科进士到京城南郊文公寺游览,见一老僧拥衣独坐。杜牧与老僧攀谈,老僧问杜牧姓名,还问杜牧所修何业等等。同行者告诉老僧:“这位就是杜牧,是久负盛名的诗人、新科进士……”老僧笑着说:“这一些,我都不知道。”老僧居然不知道名震京师的杜牧,这使杜牧既惊讶又感触,为此作了一首诗: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却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功名心都是很强的,杜牧也不例外。这个故事带有某种消极出世的思想,然而对于诗人杜牧来说,使他去掉一些功名心,以更多的精力去从事于诗歌创作,也未尝不是好事。

休休亭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唐朝末年诗人、诗论家,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因逢乱世,隐居于中条山王官谷别墅。他在山上修了一座亭子,称“休休亭”,时人多不解其意。他说:“根据我的才能一宜休,审时度势二宜休,年纪老迈三宜休。”司空图的这种思想,固然有逃避现实的消极的一面,但对于昏庸腐败的统治阶级也是一种反抗。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中“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及南宋诗人杨万里《竹枝歌》中“得休休处且休休”,都是用司空图“休休亭”的典故,来抒发他们报国无门的忧愤心情。

司空图不但写诗,而且论诗。他在《诗品》中将诗的风格和流派分为二十四种,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诗中“川明虹照雨,树密鸟冲入”“孤萤出荒池,落叶穿破屋”等,为其自鸣得意的句子。其实,读者更喜欢他的《退栖》诗中“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忆良朋”、《归王官次年作》诗中“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等句。

鸭能自呼其名

唐朝末年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考进士不第,曾任苏、湖二郡从事。后退隐松江甫里,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与皮日休为好友,互相唱和,同负盛名,时称“皮陆”。他饲养了一栏鸭子,有一个驿使从鸭栏边经过,用弹弓射死了一只鸭子。陆龟蒙对这个驿使说:“我这只鸭子会讲话,是准备献给皇帝的,你怎么给射死了?”驿使听说是献给皇帝的,很惊惧,便给了陆龟蒙一些钱,请求不要将此事讲出去。驿使问陆龟蒙鸭子到底会讲些什么话,陆龟蒙回答他说:“能自呼其名。”驿使听了,才明白自己被人捉弄,但因鸭子确实是他打死的,亦无可奈何。待这个驿使欲离去时,陆龟蒙又将钱还给了他,并说:“我是和你开个玩笑。”

不是诗人进不来

齐己居长沙湘西道林寺,诗僧乾康来拜见他。二人虽未曾相识,但因彼此诗名,相慕已久。齐己故意打发他的弟子到门前对乾康说:“我师傅的门槛是很高的,不是诗人是进不来的。您到这里来,一定也是一位诗人。请作一首诗,以代您的名片。”于是,乾康即兴作诗一首: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幛冷如冰。烹茶童子休相问,报道门前是衲僧。

齐己见诗后,喜不自胜。二人一见如故,款留数日,别时又以诗相赠。

乾康诗中多佳句,如《经方干旧居》中“镜湖中有月,处士后无人。荻笋抽高节,鲈鱼跃老鳞”等句,甚为齐己所称道。两个僧人相见,不“参禅”而“参诗”,可见他们对诗的兴趣之浓了。他们是僧人,更是诗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诗僧”。

一片飞从天上来

诗僧乾康,以诗求见左辅阙王伸。王伸看见乾康又老又丑,心里想:“这样一个老丑,怎么能会写诗呢?应该当场试一试他。”其时腊尽春回,积雪方消,便以此为题,请乾康作一首诗。乾康不假思索,作诗一首:六出奇花已住开,郡城相次见楼台。时人莫把和泥看,一片飞从天上来。

王伸读后,颇为吃惊,感到此诗旨意颇深,不可等闲视之,于是以殊礼相待。

乾康这首诗写得确实是不错的。贴切的比喻,奇妙的联想,而且又教训了这位王大人以貌取人的不恭态度。

州不能添, 诗不能改

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唐末诗僧,兼工书画。曾以诗求见吴越王钱谬,其诗为: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勤苦蹈林丘。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菜子衣裳宫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年万户侯。

钱镠,字具美,或作巨美。因平定董昌有功,昭宗封他为镇东军节度使。割据一方,后自称为吴越国王。因镇东军节度使所辖为十四州,故贯休诗中有“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钱锣有当皇帝的野心,便让人对贯休说:“将诗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才能接见。”贯休当仁不让,回答道:“州不能添,诗也不能改。老僧如闲云野鹤,何天不可飞?”于是,另投他处。

贯休是所谓的“方外人士”,但并非是“四大皆空”。他在很多诗中,反映了唐朝末年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感情色彩是相当浓烈的。他不肯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清楚地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

得得来和尚

相传,贯休离吴越后,去投荆南成汭。成汭求其授以书法,贯休说:“须登坛方可传授。”成汭恼怒,贯休又离荆南之黔。后辗转入西蜀,以诗求见王建。其诗为:河北江东处处灾,惟闻全蜀少尘埃。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秦苑幽栖多胜景,巴歙陈贡愧非才。自惭林薮龙钟者,亦得亲登郭隗台。

王建读诗后,待之甚厚,署号“禅月大师”。因诗中“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二句,写尽了一个老行脚僧的悲凉身世,被传诵为名句。贯休也因此而得名为“得得来和尚”。

唐山人诗瓢

唐末西川隐士唐求,有诗名,性情放旷疏逸,时人称之为“唐山人”。他每写出一首诗,便将诗稿捻成丸,投入一个大瓢内。晚年,瓢内诗丸已满。临终前,他将瓢投入江中说:“此瓢倘若不沉没,得到它的人才能知道我作诗用心之苦。”此瓢漂到新渠江一带,有认识这个瓢的人说:“这是唐山人诗瓢。”急忙将瓢捞取上来,里边的诗仅剩下十之一二了。其中有一首《题郑处士隐居》:不信最清旷,及来愁已空。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业在有山处,道成无事中。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

这位唐山人,可说是个奇人、怪人。这首诗中的“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两句写得清新。其他如《舟行》中“夜静沙堤月,天寒水寺钟”,《临池洗砚》中“恰似有龙深处卧,被人惊起黑云生”等句,也颇有特色。唐求的怪癖,可能是他生逢乱世,又不能正视现实,因而产生了变态心理。

隐者杨朴

宋真宗听说隐者杨朴的诗写得好,便派人将他请来,想一试他的诗才,以便留在朝中做官。杨朴到后说,自己从来不会作诗。真宗问他:“你这次到朝廷来,有人作诗送你吗?”杨朴说:“只有臣的妻子作了一首诗送我。”真宗想,连他的老婆都会写诗,他说他不会写诗,一定是在我面前故作谦恭。便很感兴趣地问:“你将你妻子送你的诗读给我听听。”于是,杨朴念道: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真宗听后大笑,只好将杨朴打发回家了。

古代的所谓“隐者”,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以“隐者”为名,更巧妙地去沽名钓誉;一是遁迹山林,终生不仕。这位杨朴即属于后者。杨朴未必真的不会作诗,只不过假托妻子之名,编了这首打油诗来搪塞真宗皇帝罢了。杨朴可谓“真隐”。

道潜的禅心

诗僧道潜,号参寥子,有《自姑苏归西湖经临平道中作》一诗: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

苏轼出任杭州时,读了这首诗后称赏不已,特意去拜访道潜,一见如故。后来苏轼移官东徐,道潜专程去探望他。当地的一些士大夫都慕名而来,争相结识道潜。苏轼设宴相待。席间,苏轼让歌伎给道潜敬酒并请道潜即席赋诗。道潜援笔而成,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寄语巫山窈窕娘,好将魂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诗作得又快又好,在座的客人大为震惊。从此道潜诗名大噪。道潜为人耿介,性情高洁,对世俗之人,不论其地位高低,总是白眼相看,连他们的姓名都不想知道。他在一首咏花诗中,含蓄地写出了他对一些凡夫俗子的厌恶心情:去岁春风上国行,烂窥红紫厌平生。而今眼底无姚魏,浪蕊浮花懒问名。

石泉槐火齐新

道潜孤高的性格和对诗的酷爱,使他和苏轼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二人别后,彼此怀念日甚。一天夜里,苏轼梦见道潜携《饮茶》诗来见他,醒后只记住其中的两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

古代寒食节那天禁止民间烟火,苏轼在梦中问道潜:“寒食清明之后,火固然是新火,泉为什么也是新的呢?”道潜回答说:“民俗清明节淘井,所以泉也是新的。”

古代诗人“梦中得句”的故事屡见不鲜,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白日里寻诗觅句、苦思冥想,自然也会在梦中反应出来。

作艳诗, 下地狱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老人、涪翁。北宋诗人、书法家,治平进士。历任国子监教授,知太和县、校书郎、著作佐郎,贬涪州别驾,复起为监鄂州税,知太平州,后贬宜州。诗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苏门四学士”之一。

山谷早年好作艳诗,后来与佛家来往,常悟禅学,诗风大变。在黄庭坚与之交往的和尚中,有一位法秀禅师,在禅林中有“秀铁面”之称,“面目严冷,怒气逼人,平生以骂为佛事”,自称“禅林一害”。法秀禅师曾告诫李公麟画马,又骂黄庭坚写艳诗。黄庭坚和法秀禅师开玩笑说:“你又要将我装进李公麟的马肚子里去了?”法秀禅师恶狠狠地说:“我岂只把你装进马肚子里,你作艳诗,是要下地狱的!”据说山谷听了他的话,“悚然悔谢”,再不作艳诗了。

虽然说禅学系唯心主义,但是那种年深日久的磨炼,苦心孤诣的探索,才可能悟到“个中三昧”的情景,学诗和参禅确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古代的一些诗人,不仅喜欢与佛家交游,还常常以佛理论诗,即所谓“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黄庭坚诗风的改变,说明他在创作道路上进一步成熟了,其主要原因是他对现实、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法秀禅师恫吓他的话,对他也可能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琴操改韵

北宋时,钱塘有一个歌女,名叫琴操,聪明颖悟。有一次在湖上侍宴,有一个郡伴唱秦少游《满庭芳》词,将“画角声断谯门”一句,误唱成“画角声断斜阳”。琴操告诉这位郡停:“是‘谯门’,非‘斜阳’也。”郡悴和琴操开玩笑说:“你能将这首词改为‘阳’韵吗?”琴操略加思索,即唱道:山抹微云,天连芳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引离觞。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茫茬。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红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谩赢得、青楼薄悻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高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据说,苏轼听了琴操改为“阳”韵的这首《满庭芳》词,也颇为赞赏。

琴操改得既快又好,没读过原词的人,是不会看出痕迹的。这除了琴操聪明知书的原因外,还因为她经常歌唱秦少游的这首词,对这首词已经烂熟于心了。一首诗或一首词,到底用哪个韵好,即所谓的“选韵”,这中间固然有某些规律可循,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用这个韵不错,用另一个韵也会收到同样的效果。

宝公大悟

宝公,金朝高僧,聪慧超绝,胸次不凡。大定初年于滏阳建造仰山寺,殿宇设计得十分华丽,殿柱上有金龙蟠之。庙成时,有人在金龙蟠柱上题了一首诗:人道斑鸠拙,我道斑鸠巧。一根两根柴,便是家园了。

宝公读了这首诗,顿时大悟,遁入西山深处,结茅以居。

这首《斑鸠诗》立意新巧,比喻贴切,以口语入诗,又不流于俗气。其内容虽宣扬佛家虚无色空思想,但对于那种追求豪华、崇尚奢靡的做法,是不无教益的。

痴翁嫁女

明朝画家史忠,字廷直,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本姓徐,名端本,自号敦翁,又号痴仙、痴痴道人。作卧痴楼,醉则为乐府新声。他十七岁时方能言,“忽通诗词,画山水木石,纵笔挥写。性豪侠负气,不喜近权贵人。”他的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婿家贫寒,无力迎娶。上元节时,他诡称观灯,携妻与女儿来到婿家。呼婿出拜,留下女儿,大笑而去。他曾作一首七言绝句:“痴老平生性僻疏,胸中尘垢半星无。岁寒起坐烧银烛,写个江山雪霁图。”

糊涂叟

清朝同治年间,燕京市上有一乞丐,人称之为“糊涂叟”。年纪六十岁左右,须眉皆白。沿街乞讨,得钱便去爆竹店买爆竹燃放。无论冬夏,都是那一身衣衫,不冠不履,若痴若狂,故有“糊涂叟”之称。行乞时,身带一只葫芦,食用之物皆放入葫芦之中,因此又向人自称“葫芦叟”。有人怀疑他是神仙;向他求道,他说:“我非仙也,况且自古无神仙,言仙者都是欺人之谈。”有人说他曾为山西某县县令,因刚直触怒上司,屡遭羞辱,欲置之死地,只好弃家逃遁。他则说:“弃骨肉而图自全,我不为也。”有人说他原是山东某地人,少有才名,后屡试不第,愤而至此。他则说:“我没有什么才名,况且有德才者不遇于时本是常事,没必要为此而激愤。”有人问他为什么得钱即买爆竹燃放?他回答说:“惊他人的梦。”问他住在哪里,他回答:“随处是家。”问他带的葫芦有多重?他回答说:“此闷葫芦,不可使你们知道。”当时朝政日非,“糊涂叟”慨然曰:“天下将乱了,此处不可久留!”不久,人们再也见不到他了。三年后,便发生了庚子之变。

灰袋道士

蜀地有个俗号叫“灰袋”的道士,是个假疯子,为翟天师的晚年弟子。翟天师一再告诫其他弟子们说:“你们千万不要欺负他,我的道术都不如他。”

一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灰袋”只穿着一身单衣来到青城山。到了傍晚,他来到一座寺庙,请求寺中的和尚让他借宿一夜。和尚说:“我仅有一身衣服,天这么冷,恐怕保不住你的性命。”“灰袋”说:“没关系,我只要有一张床就可以了。”到了半夜,雪下得更大了,风刮得也更猛了。和尚以为“灰袋”道士肯定已经冻死了,便起身去看看他。不想向他住的屋里一看,在离床数尺的地方都有像炊烟一样的蒸气,“灰袋”此时正汗流浃背地睡在床上。和尚这才明白,原来“灰袋”是一个神异之人。道士在天明以前便不辞而别了。“灰袋”道士经常夜里宿在村中,但总是住一夜就走。一次,他患口疮,看样子快死了。由于人们平时将他奉如神灵,所以为他设了道场。忽然他站起身来,对众人说:“你们看我嘴里有什么东西?”说完就张开大嘴。这一张不要紧,简直就像一个大簸箕,肚子里的五脏六腑都露出来了。为他做道场的道士们都吓了一跳,忙施礼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只是说:“此足恶!此足恶!”后来,便不知哪里去了。

铁镬和尚

铁镬和尚,法号超恒,因头戴铁镬而得名。铁镬,就是古代用来做饭的大锅。铁镬和尚喜欢云游四方,几乎没有他没到过的地方。但凡是到了寺庙之中,稍有一句不称心的话便负气离去。即使是吃了香喷喷的饭菜,也要立即吐出来,才算罢休。饿了的时候,就在树下用砖搭成炉灶,捡几根枯树枝作柴火,从头上摘下铁镬放到灶上,再解下背负着的米袋,舀些出来用水煮饭。吃了以后,就以石块为枕,睡上一整天。有人好奇,偷偷地在边上看他,他就瞪起眼睛呵斥道:“去!你这耗崽子,怎么还不缩回头去?你快回去吧,你的老婆正跟和尚睡觉呢!”有的人被骂得恼怒,便上前抡起拳头打他,可是就像打在乱棉絮上。和尚此时也会生气地怒吼着,予以还击,吓得人们纷纷退却。

晚上有时他就睡在金刚脚下,寺里的和尚便说:“这不是我寺中的地方吗?”他听了以后也不答话,只快步跑出寺外,毫不在乎地躺在雪地上。他曾云游到杭州西湖,净慈寺、灵隐寺、天竺、云栖都有他的足迹,但没有一个和尚能够和他好好交谈。一天午后,铁镬和尚拄着拐杖在苏、白两堤闲游,还边游边唱。这时,有两位女子迎面走来,向他叉手行礼。和尚扬起拐杖向其中一位女子打去,并训斥道:“你自家里有菩萨不好好敬奉,到这里来烧的哪份儿香!今天早晨你对母亲干了些什么?简直是罪过呀,罪过!”原来,这名女子与母亲闹了矛盾,天一亮就离家出走了。

当时,粤地战乱波及到浙江。有个叫铁眷生的人听到这消息,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