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19:31:3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绪 论 突破“中体西用”:论中国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难点归纳】

中国近代报刊是在外报的启示下,吸取西报的形式,沿用中国古代报纸的内核,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再行设计的产物。梁启超认为,报纸的本质是“耳目喉舌”,而能起到“耳目喉舌”功用的“报”在中国古已有之。中国近代报刊是中国原有的“报”在近现代环境下借“西国之报章形式”生长起来的。

新闻事业是一种文化事业,它必然受文化母体的影响,有其很强的传承性。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和人的行为方式不同产生了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必然会在新闻事业上反映出来。

一、中国环境与中国媒介

1.中央集权制与“喉舌媒介”(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拉开了中央集权制的帷幕。推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被后来的历代统治者所沿用,还不断地被加强。(2)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机器要保持正常运转必须政令畅通,举国“听一”。(3)在中国,长期以来,报刊是成了政府、政党发号施令的喉舌,是政府和政党的“喉舌媒介”。从古至今,中国的主流媒介均为“喉舌媒介”。

2.帝制传统与“官营媒介”(1)帝制传统

①始于秦王朝延续到清王朝的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君权政治

②汉武帝之后,东汉的刘秀“退功臣,进文吏”,使皇帝“总揽权纲”。

③隋文帝改革官制,建立“三省”,分担秦汉时丞相的职责,加强和巩固了皇帝的权力。

④明太祖朱元璋“罢丞相”,“自操威柄”,使六部事权直接听命于皇帝。

⑤清王朝建立,承袭明朝的政治制度,并进行调整,使皇权膨胀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⑥“中华民国”,实为“党国”,甚至是“军国”。

⑦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2)“官营媒介”

①古代虽的三种报纸——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和合法民报,官报明显占主流。

②近代向西人学习,国人自办近代报刊,最先成气候的是新式官报。

③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维新派报刊。

④两极环境中,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两党的新闻媒介无疑都是官办的。

⑤民国时期,“民间报纸受歧视”的状况更为严重。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办私营媒介成为禁区。

3.内忧外患与“利器媒介”(1)鸦片战争前

①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②清政府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早在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的统治就已经显露衰败,整个统治集团奢侈腐化,沉醉于糜烂生活之中。(2)鸦片战争后

①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②促进了中国城乡商业经济的发展”(3)“利器媒介”

①报刊是早期资产阶级看中的最好的救国“利器”。中国觉悟的封建士大夫对近代报纸“情有独钟”。

②国乱期间,许多有良知的报人,包括一些私营企业性报纸老板都继承先辈报人的爱国传统和政论传统,为国家兴衰、为民族存亡置生命于不顾而大声疾呼。

③虽然中国新闻史上也出现过营利媒介、民营媒介和信息媒介,但是它们始终没有能发展成主流,主流一直都是喉舌媒介、官营媒介和利器媒介。

二、中国媒介的生长特征

1.论政传统(1)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有深厚的“文人论政”传统。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2)报刊政论文体的问世适应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各报都十分重视政论文的写作,报纸的影响力主要看它发表的政论文章。(3)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性,使得“文人”与“政治家”只隔一步之遥,“文人办报”与“政治家办报”也只隔一步之遥。(4)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办报是政治家办报的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报刊活动促进了中国政治家办报传统的形成。(5)中国,正式而明确地提出“政治家办报”这个概念的是毛泽东。

2.“依附生存”

依附生存是指新闻媒介缺乏独立性,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一个独立体,不能自立生存、自主运作和自由发展。(1)中国媒介的依附生存是由“喉舌媒介”的性质决定的。“喉舌媒介”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依附媒介”。(2)政党报刊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思想追随型,二是自称独立型,三是集权组织型。  (3)在组织上,党报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这种领导不仅仅是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而且是组织上的领导。(4)媒介的依附性生存给政党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承袭发展”(1)中国媒介发展沿革明显呈现“承袭型”,就是后一个时期的媒介承袭了前一个时期媒介的特征而发展起来。(2)中国自汉唐始即有官报,是政府机关报的开始。(3)在中国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报刊之前,近代报刊在中国大地上生存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外国人在华办报。(4)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先生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国实行政党政治,于是中国出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私营企业性媒介比较扶持,新闻事业成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新闻事业的扩展。

三、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改革  (1)1978年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经过30年的新闻改革,新闻传播业发展相当迅猛。新闻改革是贯穿30年新闻事业发展史的一条主线。(2)中国的新闻改革急需从边缘进入核心,即进行新闻体制的改革,突破新闻事业生长的“中体西用”状态,变单一生存为多元生存,变单一的政治推进为多元推进,变一样生长为多样生长。(3)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深化,从根本上改善媒介生长环境,新闻改革才能够向深层次推进,即在新闻体制方面进行改革。要强调的是,新闻体制改革不是用一种新的体制替代原有体制,而是革除原有体制的弊端,使新闻事业更健康发展,新闻媒介多元生存,新闻媒介功能全面发挥。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简答题

1.简述中国新闻史上的“喉舌论”。[北大2007年研]

2.新闻事业是否仅仅属于上层建筑?为什么?[深圳大学2013年研]

3.简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简述中国新闻史上的“喉舌论”。[北大2007年研]

答:中国新闻史上的“喉舌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断的人当属梁启超,他最早把报纸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正是他明确提出了政党报纸的概念。可以说,“喉舌论”最初的提出便早已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强调了新闻传媒的政治宣传功能。(2)辛亥革命时期,政党报纸的理论在孙中山那里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新闻学说为核心的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观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毛泽东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胡耀邦同志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4)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所以,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这种对新闻传媒性质的界定成为中国新闻传播观念的基础。(5)“喉舌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对中国新闻事业的领导,从不讳言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党认为新闻媒介不仅仅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政府与人民的耳目喉舌,也就是说,新闻媒介不仅要使上情下达,也要使下情上达,上下互达。新闻媒介不仅要坚持党性原则,而且要坚持人民性、群众性等原则,对党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上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下负责,对领导负责的同时也要对群众负责。

2.新闻事业是否仅仅属于上层建筑?为什么?[深圳大学2013年研]

答:新闻事业不仅仅属于上层建筑。中国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新闻事业既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一个常识。但在中国,对此认识还是近10年的事情。(1)长期以来,我国把新闻事业的属性定位在上层建筑内,认为新闻事业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即党的宣传工具。这一认识从我党的报刊一开始创办就确立下来。(2)1949年12月,新闻总署曾召开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但没过几年就停止执行。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首都报纸试行企业管理,但实际也没有真正推行。(3)一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新闻界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而且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进而形成新闻媒体具有双重性的新认识,即新闻媒体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4)“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媒体中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意味着,新闻媒体的性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它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可以自由出入市场,可以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但在管理上采取企业方法,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3.简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除少数官方新闻机构由政府控制外,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完全属于资本家所有。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财团控制了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介,新闻事业成为垄断报业,它为垄断资本家赢得了最大限度的利润。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属全体人民所有。(2)两种新闻事业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各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的锐利武器,它致力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掌握在人民手中,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它致力于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惟一宗旨。(3)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宣传贯彻不同阶级的思想体系

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宣传贯彻的是资本主义思想体系。资本主义思想体系源远流长,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为我、为个人是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宣传贯彻的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思想体系,为公、为集体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4)两种新闻事业各自具有不同的新闻体制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属私人所有,新闻事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各股份公司的由资本家组成的董事会。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继承了无产阶级报刊的优良传统,不论是党报还是非党报,在领导体制上,除了听从所属单位的领导之外,都要自觉地服从党的领导。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出版发行体制正处在变动改革之中。目前,大部分新闻媒介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管理体制,开始朝着企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上编 八面来风:帝国晚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章 回溯:集权制度下的古代报纸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本章概要】

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开元而出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进步。最早的新闻传播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新闻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史官传播,一种是太师采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古代报纸的国家之一。当代新闻史学界大多数人以为中国古代报纸最早出现在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朝廷官报;一类是非法民报;一类是合法民报。从形式上看,合法民报最完备;从本质上看,非法民报最接近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从影响上看,朝廷官报则最大,它存在于从汉唐到清朝的晚期,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经营下,成为封建社会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三类报纸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重点难点归纳】

一、中国新闻传播溯源

1.史官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自周代和春秋时代有史官之设。史官既掌握国家法典,又记载君王言行,后一职能颇似近代跑中央机关的记者。他们记载的君王言行,保存下来是历史,传播开来是新闻。(2)古代史官不仅记录宫廷事件,还参与国家的重大外事活动。(3)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史官的记录不公开,主要目的是为保存档案,供日后修史之用,在当时则秘而不宣。

2.乐官的新闻传播活动(1)古代乐官的新闻传播活动指“太师采风”一事。太师是中国古代设立的采集民风民俗的职官,其主要任务是将在民间采集的诗配乐,唱给天子听。天子依靠“太师采风”,观察风土人情,了解朝政得失。(2)这些真实反映民情民意的民歌,不仅唱给天子听,而且在民间广为传唱,表达舆论,是中国古代一种主要的新闻传播形式。

3.古代报纸的出现(1)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提到:①“邸报始于汉唐”。②汉朝“邸”的“通奏报”只是“邸报雏形”。③“邸报”名称自唐始。(2)中国古代朝廷官报不仅存在于汉唐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而且编发官报成为国家的一种制度。

二、朝廷官报

1.官报是封建帝国集权政治的需要(1)宣达皇权,统一思想,传达政令,统一行动,维护中央集权统治,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创办和发行官报的根本目的。(2)封建王朝要使庞大的国家机器协调运转,除宣达皇命、统一思想,还需要给各级官吏提供一定的情况;而各级官吏为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平安地保存自己并晋升,也需要了解朝廷情况,决定对策。这是中国古代官报长期存在的基本原因。

2.官报的历史沿革(1)产生于唐代

唐代出现有两种类型、两种性质的官报。

①中央朝廷编发的政府公报性质的朝廷官报。

②地方官员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的官报。(2)官报在宋代的发展

①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唐代的中央朝廷官报和藩镇情报到了宋代基本上合二为一,成为朝廷官报。

②宋代的朝廷官报与唐代比,内容有较大扩充。朝报内容不像唐代官报只限于一般的诏旨奏章、皇帝起居和藩镇所关心的专题,还有更多诸如宫廷和皇族生活情况、仕官升迁、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战事等朝廷政事动态。(3)官报在明清的延存

①明朝建立后,恢复朝廷官报。明代朝廷官报一般都称为“邸报”,有时也称“邸钞”。

②明代官报在形式上有一重大发展,即活字印刷。邸报的活字印刷是我国新闻传播技术的一大进步,也是我国新闻事业史和世界新闻事业史上的大事件。

③清代统治者在取得全国政权以后,参考明代封建官报的发行办法,继续向全国范围内发行朝廷官报。清代的官报一般也称“邸报”。

④清末,慈禧、光绪流亡西安,曾在西安发行“行在邸钞”,用以代替在北京发行的“邸报”。帝后回銮后,这种“行在邸钞”停止发行。

3.官报的编发与管理(1)朝廷官报的编发无论是唐代“报状”、宋代“邸报”、“朝报”,还是明清“邸报”、“邸钞”,都由封建王朝有关中央机关直接编发。

①唐代,无论“报状”、“进奏院状”都属于公文,前者由朝廷掌管文书的中书舍人直接编发,后者由进奏官直接编发,不需要经过中间环节。

②宋代“朝报”为日刊,门下后省编排,给事中审定,进奏院抄发。

③明代,“邸报”由通政司负责发抄。但传报情况与宋代由朝廷直接向全国各级官吏传播不同,改由各巡抚及总兵的提塘官抄送。

④清朝主持“邸钞”工作的是皇帝的办事机关军机处,由军机处把应发抄的谕旨奏章发交内阁,到内阁后,一方面传知各衙门抄录执行,一方面交由六科发抄,即各省在京提塘官到六科抄录,传报四方。(2)朝廷对官报的管理

①加强对发报内容的管理。对官报上所刊载的内容,划有严格的范围,对能发报和不能发报的材料有严格的规定。

②建立审查制度,管理报纸编排。封建王朝对官报的编排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越来越严密的制度。

③建立传报制度,严格传报纪律。尤其是清代对负责抄录传递“邸钞”的提塘官管理十分严格。

三、非法民报(1)非法民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中国古代的非法民报称“小报”。小报产生于宋代,其出现是各种矛盾日趋激化、多层人物空前活跃的产物。(2)非法民报的历史沿革

①产生于北宋后期。

②盛行于南宋。

③隐现于明清。(3)非法民报的主要特征

①“小报”有一支专业或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

②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高。

③小报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强。

④小报的编发者以谋利为目的,因而小报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格的报纸。

⑤小报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传播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有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心愿,客观上起到了表达舆论的作用。

⑥小报在历代屡遭查禁,朝廷视之为洪水猛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4)非法民报对新闻史的意义

①小报作为民报身份出现,第一次突破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政国事的封锁,打破封建官报的一统天下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②小报的编发者和刻印者为“获不赀之利”,冒治罪风险,使小报第一次突破朝廷官报作为政府政治宣传品的范围而走入市场,成为一种商品;编报发报成为一种商品生产。

③小报虽以刊载朝廷政事和宫廷消息为主要内容,但它敢于刊登一些朝廷不愿公布的事件,甚至根据民众心愿编造一些于朝廷大员不利的故事,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意舆情,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性。

四、合法民报

1.合法民报的产生与盛行(1)合法民报产生于明代中期,盛行于清代。合法民报的产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①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使得官方新闻传播的范围愈来愈大。

②官报读者主要是封建官吏,许多人想看而看不到;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新闻的需求小报又没有合法地位,政府很难对其施加有效的控制。

③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官报稿件,公开出售。《京报》是中国政企合一报纸的发端。(2)中国古代合法民报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仍然称“邸报”,它的产生与民间报房的出现有直接关系。明代报房首先出现在京城,有时人们也称报房编发的报纸为“京报”。(3)合法民报盛行于清代,并且正式命名为《京报》。

①清代初期和中期的《京报》情况,在清人的文章、书札和日记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记载;。

②《京报》盛行于清代的另一证据,是出版发行《京报》的机构“报房”在清代兴隆起来。

2.合法民报的主要特征(1)内容是官报的翻版。

①《京报》的内容基本是朝廷官报“邸报”、“邸钞”的翻版。其版面安排,首先是“宫门钞”,报道宫廷消息,发布重要任免令;其次是“上谕”,刊登皇帝的敕令和公告;再其次是奏折,即群臣的奏议、报告。故整份《京报》包括“宫门钞”、“谕旨”、“奏折”三大部分。

②不同的是《京报》对大臣奏折的刊载有选择的权力,同时,偶尔也刊载少量报房的探报人自己撰写的稿件,其中除了关于报道皇帝行止的消息外,较多的是一些社会新闻。(2)形式比较完备。《京报》有较为固定的刊期、报名和形式,比朝廷官报与小报要完备得多。从现存的《京报》来看,一般为日刊,也有两日刊。每期一册,页数不等,书本式,封面用黄纸,上面印有红色的楷书“京报”两字,下面印有报房的字号标记。(3)报房自主经营。《京报》有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独立机构“报房”。“报房”的出现,使得中国的报业成为一个公开的专门行业。(4)报房自办发行。《京报》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发行系统而自办发行。报房可以叫卖市面,也可以接受订户。

本章简论:古代报纸是政治的需要

古代报纸的刊行是政治的一种需要(1)朝廷官报和合法民报是这样

①中国的古代官报,从唐代的“报状”、“报”到宋代的“进奏院状”、“朝报”,到明清的“邸报”、“邸钞”,合法民报不管叫什么名称,也不管由哪个机构编发,它们都是封建王朝的喉舌,是封建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的舆论工具。

②非法民报也是这样。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新旧党矛盾使各种政治势力十分活跃,活跃的政治势力需要舆论配合;在矛盾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各方面的人士都需要了解政治动向。政治上的需要是“小报”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2)三种类型的报纸中,官报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①从时间上来看,从唐代的开元年间到清末的雍正年间一千多年时间内,朝廷官报始终存在,而且历代朝廷都把编发朝廷官报当成一件重要的大事来办,并归口重要的机构负责。

②合法民报《京报》从本质上来看也是一种官报。《京报》虽为民报,但它和朝廷官报在内容上完全相同,是官报的翻版。

③最具有新闻报纸特征的非法民报始终不能有合法地位。宋代“小报”虽然在内容上是宫廷动态、官吏升降等,但它毕竟突破了封建朝廷对新闻事业的控制,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下层社会的舆论,但这种报纸在它的近千年的历程中,一直处于非法的地位,在中国新闻事业中没有应有的一席之地,当然也就不能勃兴起来取官报的地位而代之。(3)中国古代的报纸形成的传统根深蒂固

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报纸,不论是官方的“邸报”,还是民办的“小报”和“京报”,都必然要和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保持一定的联系,受他们的制约。

②封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心态,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安土重迁、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都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③在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双重束缚下,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十分缓慢,并为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服务,所以,它们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而自行消亡,不可能演进成为近代报纸。虽然如此,古代报纸,尤其是朝廷官报所形成的“出纳王命”等传统根深蒂固,对中国近现代报纸发展的影响不能低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概念题

1.“定本”制度[暨南大学2017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2.邸报[人大2017研;北外2015年研;人大2009年研;西安交大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

3.报房《京报》[四川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

4.“开元杂报”[华中师大2013、2008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

5.“小报”[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6.进奏院状[中国传媒大学2013、2009年研]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报纸诞生于唐代?[湖北大学2010年研]

2.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华中科大2006年研]

3.简述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以下为历年考研试题精选,未附答案,供读者参考

1.简述“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兰州大学2007年研]

2.简述甲骨的用途及其历史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3.简述中国封建王朝对朝廷官报的一般管理措施。[华中科大2005年研]

4.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内容与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定本”制度[暨南大学2017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定本制度”,是指宋代实行的新闻预检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其目的为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2.邸报[人大2017研;北外2015年研;人大2009年研;西安交大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

答: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邸报是其通称,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它发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内容受到当局严格的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报及刑罚等。宋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3.报房《京报》[四川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报房《京报》是指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报纸。它发端于明末,盛于清代。报房《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京报上偶尔还刊登过文选单、武选单、鼎甲单和朝审犯人勾到单之类的稿件,为读者提供铨叙、科举和司法等方面的信息。在近代化报纸产生以前,民间报房出版的这种京报,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消息来源。报房《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

4.“开元杂报”[华中师大2013、2008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

答:“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他在襄汉地区看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多数新闻史学家都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早期官报。这说明,这种逐日“条报朝廷事”的官报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5.“小报”[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答:小报始见于宋代,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标志着民间办报的开端和封建官报大一统局面的终结。流行于社会上的“小报”并非出于一家之手,“小报”只是当时人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是邸报的一种补充,没有自己的言论。小报的特点主要有:①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②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开始称为“单状”;③发行人为进奏官、使臣或“书肆之家”,也有赖以为生的专门刺探消息者;④信息灵通,时效性较强,报官报所未报,也有虚假信息;⑤读者范围广,既有手抄,也有印刷;⑥屡遭查禁,但屡禁不止。

6.进奏院状[中国传媒大学2013、2009年研]

答: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进奏院状的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正式活动,且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这些消息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有的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报纸诞生于唐代?[湖北大学2010年研]

答: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理由如下:(1)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唐朝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传达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被当时人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等,但其已经具有报纸的基本属性。(2)中国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这篇文章对“开元杂报”的外观和内容都作了详细的描述。关于它的外观,文中有两处记载,即“数十幅书”和“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关于它的内容,文中列举了五项,即“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这些都是开元十二年至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24年至公元735年)在首都长安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相关的记载,在记录这一时期史事的《资治通鉴》上都可以查到。这是唐代人详细记述唐代报纸情况的惟一一篇文献。孙樵的描述,为了解唐代这一类官报的情况提供了很好的旁证。(3)“开元杂报”的原件已经失存,现在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这两份“进奏院状”在1907年前后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2.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华中科大2006年研]

答:“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未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小报的产生和盛行,是宋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1)小报出现的背景

①小报产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且屡禁不止,与宋朝中央集权的削弱有直接关系。

②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文化条件。

③精神追求越发迫切,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国民闲暇的生活,审美趣味,生活情趣,都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给了小报丰富的资源。

④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富足,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⑤活字印刷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⑥封建王朝对官报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这就特别需要在官方信息渠道之外,另辟新的信息来源。(2)宋代“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带有一定民间性质的报纸,它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起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的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未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②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小报”还常常被主战派官员和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利用来刊载一些呼吁抵御外侮、要求惩治汉奸的大臣奏疏和有关前方克敌制胜的消息。

③“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3.简述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即邸报。邸报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钞”等。自唐代起,“邸报”这一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它作为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王朝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1)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人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在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由此,邸报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邸报被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是封建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3)邸报还成为跻身仕途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为封建官僚体系的平稳运行发挥着纽带作用。(4)历代封建王朝都将邸报作为修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二章 西力东渐与在华外报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本章概要】

19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生长,但仍然十分微弱,对整个社会影响还很小,整个社会依旧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并登上政治舞台,也不可能提出什么政治要求。再加上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顽固,清朝文字狱甚多,人民根本没有一点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的自由。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刊尚缺乏经济、政治基础和条件。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海禁大开,利用洋枪洋炮的威力,外国人取得了在中国办报的特权,外国人办的报刊便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迅速地、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从香港、广州、澳门,直向全国很多地区扩展,教会报刊、外文报刊,特别是外商报刊在这些地区纷纷创办,初步形成了一个在华外报网。到19世纪后期,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办起了近两百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几乎垄断了我国当时的新闻事业。【重点难点归纳】

一、鸦片战争前在华外报的出现

1.传教士和教会的办报活动(1)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①罗伯特·马礼逊,英国传教士,1807年来到中国,是基督新教派遣到中国传教的第一人。

②威廉·米怜,英国传教士,受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于1813年7月来到中国担任马礼逊的助手。

③《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a.该刊属于宗教性质,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从内容上看,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占全刊的绝大部分,其次是宣传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世界各国情况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该刊第二期刊登了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消息,这条消息关于月食。

b.该刊为月刊,形式如我国古代线装书,和明清《京报》差不多,用木板雕印。该刊于1821年停刊。

④马礼逊、米怜的办报技巧

a.马礼逊尤其是米怜非常注重研究读者对象的心理特点,选择读者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以提高宣传的效果。米怜在编辑和撰稿时,尽量运用中国的传统形式,迎合中国人的心理。其表达方式尽可能附会儒学

b.他们十分注意文章的短小、通俗。该报刊中数百字、千把字一篇的文章居多,即使有长文章,采用分篇连载,自成段落,也不觉长。另外,米怜写的对话体论说文,成了以后传教士在中国写布道书的范本。(2)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①查尔斯·郭士立,德籍传教士,1827年来华传教,1833年8月,郭士立以鬼神莫测的手腕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之后郭士立还参加过英文报刊《中国丛报》的编辑工作。

②《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a.该刊是西方传教士打人中国本土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报刊,属于宗教性质,但是不止阐释教义,而把主要篇幅用于介绍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以增进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形式上,该刊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差不多,木雕刻印,线装,但在办报理念上,该刊比《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大大前进了一步。

b.1833年12月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刊载《新闻纸略论》一文,这是中文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全文论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时一些主要国家的报刊出版概况等问题。

c.该刊具有近代化报刊的一些基本特征:重视言论,主要刊登政治新闻,开始出现社会新闻,刊登商业信息。

d.该刊亦为月刊,1838年4月最后停刊。

③郭士立的办报特色

a.郭士立以增进中国人对西方了解、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为办刊宗旨。

b.郭士立为达到目的,常常采取取悦读者、缩短和中国人之间距离的办法。

c.郭士立很讲究宣传方式。为达到其宣传目的,郭士立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经常变换表达方式,增加稿件的说服力。

2.商人和政客的办报活动(1)《蜜蜂华报》和澳门的葡文报刊报

①《蜜蜂华报》

a.该刊为葡萄牙执政党所办,1822年9月1213在澳门创刊,葡文,它是在我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周刊,并出有增刊数种。

b.该刊主编安东尼奥是执政党的领导成员和澳门的教会领袖。1823年原执政党被推翻,报纸停刊。1824年由反对党接办,改名《澳门钞报》,1826年因经费困难而停刊。

②《澳门钞报》

该刊于1834年10月12日创刊,内容除新闻外,还刊登政治材料。该刊起初为周刊,后改为双周刊,1837年停刊。

③在鸦片战争前,1838年在澳门创办的葡文报刊还有《澳门邮报》、《商报》和《真爱国者》等。由于受澳门当局的专制管制,再加上党派斗争与经济困难等因素的制约,葡文报刊在出版过程中都变动不定,而且大多寿命不长。这些报刊所关注的是葡国本国和澳门当地问题,对中国内地事务兴趣较少。(2)《广州纪录报》和广州的英文报刊

①《广州纪录报》

a.该刊是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家英文报刊,1827年11月创刊,起初为双周刊,1834年改为周刊,创办人是英国的鸦片商马地臣。马礼逊从创刊起即为该报主要撰稿人,有关中国的新闻都出自他的手笔,在该报上,马礼逊还撰写了关于出版自由的文章,这是我国境内报刊上最早论述这一问题的文章。

b.该刊是商业性质报纸,但是该报的注意领域很广泛,有强烈的政治性,公开鼓吹侵华政策,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西方政府应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等。

c.该刊还增出过《广州行情周报》,不仅对在华外商有很大影响,还发行到南洋、印度以及英美本土的一些城市。1839年5月该报迁往澳门。鸦片战争结束后,迁往香港,改名《香港纪录报》继续出版。

②《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

该报于1831年7月28日创刊于广州,创办人为美商伍德,代表美国商人在华利益。

③《广州周报》

a.该刊创办于1835年9月12日,为英商自由贸易派的报纸,以新闻报道面广、评论有见地著称,特别关注中国情势,重视报道当地新闻。

b.1836年,该刊出版中国近代报刊的第一张号外,还增出过《商业行情报》,独立发行。1839年底中英关系紧张之际由广州迁澳门,1844年3月停刊。

④《中国丛报》

a.该刊创办于1835年5月,由马礼逊倡议,在美商奥立芬帮助下创办,月刊,主编裨治文是美国传教士。

b.该刊创办目的在于搜集中国多方面的情报,同时讨论对华侵略政策,它是在更深层次上为西方的殖民主义行径服务,1851年底停刊。

c.该刊以其丰富的资料,为后来的中外历史学界所重视。

二、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1.有新变化的教会报刊(1)新变化概说

①与鸦片战争前的情况相较,这时的传教士和教会所办的报刊并不十分热衷于“阐发教义”,而把主要篇幅致力于所谓“和平”、“友谊”的宣传,说外国人“越七万余里航海东来”,其目的是想“与中国敦和好之谊”,中国人应理解这一点,不应仇恨他们,不应用“武功”来抵抗他们。

②这些刊物也经常刊载一些介绍“西学”的文字,借以炫耀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2)《六合丛谈》的创办及其影响

①《六合丛谈》于1857年1月26日在上海正式创刊,它不仅是上海的第一家传教士报刊,同时也是上海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该刊主编为英国传教士亚历山大·伟烈亚力。

②《六合丛谈》不是纯粹宗教性的刊物,而是教会综合报刊,创办该刊的主要目的,是为打破中国人的仇恨排外和以天朝自居、故步自封的心理,同时也是宗教宣传的一种需要。

③《六合丛谈》的主要内容

a.天文、地理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

b.商业行情信息。

c.中外时事新闻。

d.在新闻报道方面,该刊较为注重对中国国内的新闻报道。

e.宗教内容。(3)《万国公报》的创办及其影响

①《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周刊,主办人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中国教会新报》创刊时是一份宗教性质报纸,其宗旨为“宣传宗教、联络教徒教友以及沟通传教活动信息”。

②《中国教会新报》从1874年9月5日起改名为《万国公报》,仍为周刊,1889年2月,成为广学会的机关报,由周刊改为月刊。

③《中国教会新报》更名《万国公报》后,由宗教性质演变为非宗教性质,即由侧重传教演变为侧重刊登时事政治内容。

④《万国公报》有关教会的新闻和阐释教义的文章不多,它热衷于介绍“西学”,介绍世界各国不断变化的形势,意在鼓吹变法维新,对中国维新运动的兴起影响尤大。(4)《益闻录》的创办及其影响

①《益闻录》是天主教在华的机关报,1879年3月16日在上海创办,初为半月刊,1898年与《格致新报》合并后易名《格致益闻汇报》。该报主编为李杖,李卡大是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第一个中国人。该报是天主教在华出版的第一张中文报纸。

②该报以时事新闻为主,每期至多只有一两篇宣传教义或介绍教会人物的短文,创办目的是为扩大社会影响,所刊载的新闻,一般情况下均以客观报道的姿态出现。

2.有新发展的外商报刊(1)新发展概述

外商报刊新发展主要表现在香港和上海,具体表现是:

①外商外文报刊在中国本土大量创办。

②外商中文报刊由为经商服务发展成本身就是一个营利企业。

③大陆的外商报纸的主流由以往的外文报纸变成中文报纸。(2)外商外文报纸的发展

①香港的英文商业报刊的发展分两个阶段。从1841年到1860年,是香港商业外文报刊大发展阶段。

a.第一阶段,香港有英文商业报刊17家,占全国总数24家的70.83%,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刊有3家,《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和《德臣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这些商业报纸都以商业行情、船运信息和商品广告为主要内容,同时,也经常刊载言论,根据英国政府对华的经济政策和香港市政建设发表意见。

b.第二阶段,香港的英文商业报纸的发展速度放慢,前阶段的三家报纸,有两家倒闭,只剩下《德臣报》和后创办的《孖剌报》对峙。

②19世纪60年代后,上海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外国商人和外国洋行骤增,香港的外文商业报纸的发展优势为上海所取代。

a.上海的外文商业报纸不仅数量多,而且文种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英文《字林西报》。该报最早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于1850年8月3日创办,初名《北华捷报》,周刊。

b.奚安门办报为英国资本主义服务的目的很明确。1864年7月《北华捷报》改出《字林西报》后,为英帝国主义制定侵华政策和英国商人在华做生意提供各方面的情报。(3)外商中文报纸的发展

①《香港船头货价纸》

该报是香港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于1858年初由孖剌报馆创办,周三刊,其内容除少量新闻外,十分之九的篇幅用来刊登商情、船期和广告。1864年,该报更名为《香港中外新报》,70年代再次更名为《中外新报》。《中外新报》依然主要以商人为发行对象,但也照顾一般市民,新闻量有明显增加。

②《中外新闻七日报》

该报由德臣报馆1871年3月创办,周刊。该报不仅刊登商情、船期和广告,还以大量篇幅刊登新闻,不仅刊登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新闻,还刊登社会新闻。此外,还发表评论,用以宣传传统伦理,进行惩恶劝善。1872年4月6日,《中外新闻七日报》改名为《香港华字日报》出版,仍由德臣报馆印刷。

③《上海新报》

a.该报于1861年11月创刊,是上海第一家商业中文报纸,初为周刊,1872年7月改为日刊。该报由英商字林洋行出资创办,始终由西方传教士任主笔,第一任是华美德(美),第二任是傅兰雅(英),第三任是林乐知(美),于1872年12月31日停刊。

b.《上海新报》主要为商业贸易服务。它把商情船期放在首位,每期都有广告、行情表、船期表。从1870年3月24日起,《上海新报》开始在每条新闻上均加简明标题,,开中文报纸新闻标题的先河。

c.1872年为与《申报》竞争,《上海新报》开始改革,刊期改为日报;内容开始登载文人们所写的竹枝词、诗话等;售价上强行压低报价,1872年12月31日宣告停刊。

④《申报》

a.原全称《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初为双日刊,后改为日刊,单面铅印。起初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伍华德、普莱亚、麦基洛等四人合资创办,后产权归美查一人所有,1949年5月停刊,

b.《申报》宗旨为“营利”。商业报纸中出现以办报直接赚钱的《申报》,标志着在华外商中文报纸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性报纸。

c.为达到营利目的,《申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满足各方面读者的需要,从而扩大发行量,并以此拉开了同《上海新报》竞争的帷幕。

首先是改革言论,其次是增加新闻量,此外,《申报》在新闻报道上也有重要改进,同时重视文艺稿件和广告,最后,《申报》的主人将该报作为企业来办,把商业经营原则应用于报纸管理,对《申报》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②《新闻报》

a.该报于1893年2月17日由中外商人合资在上海创刊,由英商丹福士为总董事,聘请蔡尔康等为主编。1899年11月4日《新闻报》被卖给美国人福开森。福开森聘汪汉溪任总经理,管业务,金煦生为主笔,负责编辑部。

b.为同《申报》展开竞争,该报开辟《经济新闻》专栏,不惜费用,不嫌繁琐,竭力把市场情况、商货行情,翔实地刊诸报端,逐渐以经济新闻见称,在商界发行面渐广,广告也源源而来。

三、在华外报的报刊业务与办报思想

1.采编业务与印刷技术(1)采编业务

①采用新闻采访业务。在华外报作为近代报纸,需要刊登新闻,也要采用西方近代办报的新闻采访业务。

②运用新闻专电。随着电讯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电报传递新闻稿件的运用,在这一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的一批新闻专电。

③发展新闻文体和新闻写作。在华外报创办后,出现了近代新闻文体和新闻写作,报纸上刊登的各类新闻稿件都着眼于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短小活泼。

④军事新闻的出现推动军事新闻写作的发展,始于19世纪60年代、盛行于70年代的公堂案件新闻的出现,又一次促进了新闻文体与新闻写作的发展。(2)印刷技术

①中国发明印刷术,但只停留在古代技术层面,没有将其运用于新闻传播。

②在华外报出版,运用了包括铅字、印刷机等在内的近代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

2.报刊理念与办报思想(1)近代报刊理念

①报纸是新闻纸,其作用主要是通消息。

a.中国的古代报纸基本是官文书,办报人不能在报上表达自己的意志,不能自己撰写文章,更与老百姓没有关系。当时,中国人尚无近代报刊的概念。

b.外国人在华创办报纸,尤其是商业性报纸,采用近代报纸理念办报,使中国人开了眼界。特别是外报上刊登的论述近代报纸的性质、作用的文章,使中国人对新闻报纸的看法有了观念上的更新。

②报纸形态为开版式,设栏目,每篇新闻上有标题。

a.中国古代报纸形式,是书本式、无标题、无版面、无栏目、无插图、无照片。

b.外报的兴办,开始采用西方近代报纸的形式。

③报纸要做经营,要靠内容吸引读者,靠管理增加盈利。

a.中国古代报纸,是官文书,借由递送朝廷文件的驿站发行,无须经营,也无须管理。

b.外报创办特别是外商报纸的创办,使办报成为办企业,报馆主人成为报业资本家,他们把商业经营管理的原则运用到报纸企业管理。

c.用经商原则管理报纸,使报纸业务发生一系列变化,信息观念加强。(2)明确办报思想

①按近代报刊理念创办起来的外报,每一家都有明确的办报思想。任何一家外报创刊,都要用发刊词或告读者之类的文章将它的宗旨、意图等公之于世。

②中国古代报纸作用与官文书一样,没有自己的办报思想。

本章简论:在华外报是西力东渐的产物(1)西人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序章。(2)在华外报是列强人侵中国的“文器”。(3)在华外报在客观上充当了西文东进的桥梁。

①外报将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介绍给了中国。

②外报将西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一些成果介绍给中国,其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广程度,大大地超过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

③外报也进行了某些资产阶级社会观念和学说思想的宣传。(4)从新闻事业发展的角度看,在华外报是国人办报的启蒙之师。

①传播了近代报刊的观念和办报思想。

②将创办近代报刊的技术传到中国,中国人学习到办报的实际本领,使办报有了可能性。

③在华外报馆在办报过程中,吸收不少中国人参与其事,客观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