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参禅,右手修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23:18:24

点击下载

作者:龙柒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左手参禅,右手修佛

左手参禅,右手修佛试读:

如实生活第一课——佛是安然,禅是悟(前言)

如今,谈佛论禅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在繁忙喧嚣的都市里,越是忙过、累过、“经历”过的人,反倒越发想刻意寻求一份另类的入定、皈依。不要说节日假期中名山古刹、经堂庙宇里那些浓香缭绕间的虔诚的脸,不要说赴藏路上那些源源不断的“表面光鲜,内心柔软”的希望寻得“大师”指点、安慰的脸,就在你我身边,又何尝缺少参禅修佛的朋友?笔者的办公桌前此时此刻也正赫然贴着一张精心打印出来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是前任同事惟一留下来的痕迹……

因为有了温饱,所以有了物质以外的烦恼;因为有了欲望,所以有了心想事不成的痛苦;因为有了对比,所以有了我不如人心不甘的“豪情”……生活每每真实若此!

改变这种因果是难上加难了,谁不希望更温饱、更富足、更成功?那么或许所有的烦恼、苦痛都是享受好日子的代价吧——为了好日子,我们必须承受。当然,也许参禅修佛真的可以帮助我们冲淡很多压力,化解很多矛盾,增添很多智慧和信心。至少,当一个人愿意把自己的心事托付给某种道理时,那么这个人从骨子里就一定是良善的、乐观的、有温情的……正是基于这种美好且善意的猜测,本书愿意鼓励更多的人不妨闲来参参禅、修修佛,不妨换个角度重新审视一番那些曾经的或未来的种种问题。

遗憾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该怎样变成“有缘人”,于是他们做了太多形式上的功课,却忽略了最朴素、最本真的需求:轻松生活、如实生活。要知道,当一个人连如实生活的能力和权利都不确定时,那么参禅修佛的意义其实也就不存在了。

夜深人静时、忙里偷闲时翻翻这本书吧,那些历久弥新、以小见大的佛理禅机不是故事,是经验;不是文字,是力量;不是看破红尘的理由,而是看透人生的途径。人生都能看透,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

佛是安然,禅是悟。今天,你悟了吗?

上篇 左手参禅

第一章 生活智慧,到处充满禅意与禅境

禅是一种静思的思维方式,禅是一种静谧的人生哲学,禅是一种静虑的生活智慧。禅不仅存在于习经参禅的大师心中,同样也存在于凡夫俗子如我之身边。禅不能说,更无法用语言表达,它存在于心,需要人认真思考、参悟。用心体察,你会发现我们身边事事皆禅意,处处皆禅境。禅无处不在,满天繁星是禅,云卷云舒是禅,坐卧行走住是禅。禅就在人们身边,你发现它了吗?

1.人生何处不参禅

禅的智慧:领悟禅学的智慧,不仅可以让我们对人生看得更透、更开、更淡,同时也能启迪心灵的大门,让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

禅宗主张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是修身养性的大道,也是一种超脱的大境界。所谓平常之心,就是指平和心、大度心、从容心、自若心、返璞归真之心等。总之,禅提倡的就是用平常之心来观不平常之事。如若能够做到这样,那么人生便不会再有烦恼。生活处处是禅学据说百丈创建禅院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禅院的清规进行修订和制订。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革除了乞食的生活制度,规定禅院上下都必须参与劳动,自食其力。不仅如此,他还将禅学的思想运用到劳动实践中,自身坚持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就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也亲历亲为,从不假手于弟子。直到老年之时,他仍然坚持亲自从事粗重的工作。弟子们看着师父已经一大把年纪了还要上山担柴、下田耕作,实在是于心不忍,便偷偷地将他的农作工具给藏了起来。百丈禅师知道这件事后,便以坚决的口气说道:“我何德何能去劳烦他人为我做事呢?人活在世上,如果不亲自参与劳动,那不是和废人一样吗?”不仅如此,他还表示,如果不让他劳动,他就坚持不吃饭。不得已,弟子们只好将工具还给了他。这时,禅师才恢复了欢喜的表情,和大家一起下田劳作。从此以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便成为禅院的精神,而禅师也成为丛林的楷模。

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参禅,并不是多么高深的论调,它和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人认为,参禅就需要做一个“世外高人”,不问世事,不问红尘,不食人间烟火,事实上恰恰相反。禅学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即使是挑水、砍柴和种田这样的事情,都蕴藏着深深的境界。对于一个真正的禅者来说,禅学不仅仅只有从打坐、读书中得来,万事万物亦处处是禅机。

在禅者看来,人生一共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为“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境界为“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为“参禅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千万不要以为这是玩文字游戏,其实这里面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只有境界高的人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抓住问题的关键有一日,智闲禅师开堂对众人说道:“你们经常问我,如何才能明心见性,今天我就来回答这个问题。回答之前,先打一个比方:假设现在有个人在树上,他的嘴衔着树枝,但手和脚都触不到任何东西。就在这时,树下有个人问他:请问师父,究竟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倘若树上的人回答,那毫无疑问他会从树上摔下来,即使不死也得受伤;但倘若他不回答,便是对树下人的不敬。你们都说说看,这树上的人要怎么做才能摆脱困境呢?”众人听了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只有大弟子站起来说:“什么才是祖师西来意,树下之人何必等师父上树之后才问呢?上树前为何不问?”禅师听了哈哈大笑,示意大弟子回答得非常好。

其实,大弟子的回答并没有明确答复师父的问题,但却明确地指出了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树下人参禅的时机不对。是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参禅,只要得到答复便可,那为何在上树之前不去请教呢?大弟子能够追问前因,釜底抽薪,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境界可谓高深。

世人都认为,想要对人生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就必须“悟得开”。固然,“悟”是达到高境界不可或缺的品质,但除此之外还要“修”。“悟”是一种瞬间便豁然开朗的觉醒,而“修”则就是日积月累下的真功夫,它们就像鸟儿的双翼一样,缺一不可。倘若一个人悟到了真理,但没有修炼,那也只能让这个真理成为“空中楼阁”;若一个人只顾修炼,却无法悟出真理,那也等于“盲人骑瞎马”,空忙一场。

生活中,很多人不就是不懂得什么才是关键的问题,才会一再重复失败的路线吗?他们过于执著,认准了一件事情就不放手,走上了一条路便不回头。其实回头想想,如此做又是何苦呢?换种方式或许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左手参禅●人生道路几多坎坷,谁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且很多苦难都是突如其来的。想到的,没想到的,发生的,没发生的,酸甜苦辣之百般滋味全都需要自己来承受。幸与不幸,其实全在于自己的心态。禅学只是给人们提供一些方法,指明前进的道路,最终的修行还是要靠自己。人生处处可参禅,但是切记:修行不可操之过急,禅学需要一步一步来参。

2.参禅才能悟道

禅的智慧:悟道的过程,其实就是心性的调节过程,即自我心理疏导。悟道有个前提,那就是参禅。参禅归来,才能悟道。

活在这世上的每个人,都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悟世间的一切。世间事纷繁复杂,就像是一条湍急的大河,倘若能渡过去,便是开悟,留下自信,造就勇气;而倘若渡不过去,那么便会留下颓丧,助长自卑。

参何禅?悟何道?所谓参禅悟道,是禅宗欲令人人参悟佛性,以达“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宗的庄严术语。“禅”就是佛心,就是圣心。参禅是为了见性,因为无量禅定三昧总是不离性之体用故。而道就是心,所谓悟心就是悟道。换句话说,见性即是悟道,悟道即是见性明心是也。禅学中的高与低古时候有个少年,他遇到一件让自己苦恼的事,便找到一位老禅师请教。老禅师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说道:“我自小便喜欢丹青,也曾经诚心诚意地和几位名家学过画画。不过,我总是觉得那些所谓的名家都是徒有虚名,自认为他们的画技都不如我,所以跟着他们根本学不到任何东西。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作的画却又无人欣赏。”听了少年的话,禅师说道:“我虽然并不擅长丹青,不过也懂得欣赏。你不妨画上一幅,让我看一看吧。”少年说:“这个很容易,你说什么,我就画什么吧。”老禅师指着桌上的茶壶与茶杯说:“就画这茶壶与茶杯吧!”少年铺开笔墨,不一会儿便画好了。禅师一看:纸上一个略略倾斜的茶壶,看起来古朴却不失质感。其中流出一道水向茶壶下方的茶杯中注入,而小小的茶杯中水波微荡。的确不失为一幅好画,少年脸上也露出颇得意之色。不过禅师却说道:“不对不对,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少年不解地问道:“哪有茶杯往茶壶中注水的道理?”禅师说:“是呀,哪有茶杯向茶壶中注水的道理?你既然知道,又何必再问我呢?”少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禅师是说他过于高傲,于是面露愧色,拜辞而去。

少年自认为画技颇高,不愿意向那些名家学画,自然学不到真正高超的画技。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若想有所求,若想有所学,应当先将自己放低,否则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任何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人,都注定只能得到失败!

禅就像是一杯清水,当你走累的时候不妨坐下,细细地品上一杯,可以沉淀一下自己过于忙碌的心情。一生万法,万法皆一从前,有一个叫崇信的禅师,他在还没有出家之前非常贫穷,靠卖饼度日,连一个固定的住所都没有。他卖饼的摊子在天皇寺旁边,寺中的道悟禅师见他实在可怜,就腾出一间小屋让他居住。崇信自然是非常感激,为了感恩他每天都会给道悟禅师送十个饼。不过禅师每次收下之后,总会让寺中的弟子再拿一个还给崇信。这样过了几天后,崇信终于忍不住了,他有些生气地问道悟禅师:“这饼明明是我送给你的,可是你每天都还回来一个,究竟是什么意思?”道悟禅师温和地说道:“你能每天送我十个,我为什么不能每天还你一个?”崇信还是不服气:“我既然能送给你十个,又怎么会在乎你还我一个呢?”道悟禅师忽然哈哈大笑,说道:“难道一个你嫌少吗?十个我都没有嫌多,一个你还嫌少?”崇信听后,忽然有所开悟,便决心向道悟禅师求道,请他准自己出家。道悟禅师说道:“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万,诸法皆从一而生。”崇信自信地回答:“一生万法,万法皆一!”道悟禅师欣慰地笑了笑,随后便为崇信剃度。

这个故事,表达的其实就是“自他一体,能所不二”的禅心。道悟禅师腾出一间屋子让崇信居住,表示“我的就是你的”;而每天还给崇信一个饼,又表示“你的就是我的”。当然,一开始崇信不能领会这其中的意思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这需要极高的境界。但反复如此后,便终于触动了崇信的灵机,最终使他觉悟到“宇宙万有,千差万别,皆一禅心也”。

自古以来,历代开悟的大师难以计算,他们早已不受生死的束缚,修得自在无碍之法身。其实,他们独一无二的法门便是——参禅悟道。禅,没有大道理,也没有大作为,它可以发生在生活中的每一时、每一刻。我们身边的每个故事,都渗透着深刻的禅机,当你参悟了这些禅机时,人生便已经豁然开朗。

●左手参禅●心如明镜,禅里禅外是人生。也就是说,禅就是生活,它不受宗教的束缚,不受阶级的限制。要想让自己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就必须让禅心陪伴自己一生,只有参禅才能悟人生。

3.禅定止乱心

禅的智慧:对于禅定功深者来说,根本不存在情绪不好的时候,他们随缘自在,每一天、每一时都是好日子。

所谓禅定,又叫做“三昧”,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为看破。因此,禅定能够让人们混乱的思绪很快平静下来,专注于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先到达“至静”,再到达“寂静”,从“身空”、“心空”最后到达“虚空法界”。当然,要想达到禅定的境界,需要具备一种“超越的精神”,否则便无法突破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禅定生智慧,乱心生烦恼

乱心是指什么?其实就是杂念。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凡夫俗子总也不能逃过这个“规律”。而禅定有动与静两个方面,静的一面是妄念止息,集中精力;而动则就是在各种定力中所生起的大智慧。

古时候的人们吃饭没有自来水,都是直接用河水。不过一遇到下雨天,河水就会变得浑浊不堪,当然不能直接饮用,这时该怎么办呢?聪明的人们就在水缸中放上明矾,不一会儿水里的杂质就会沉淀下去,水便可以饮用了。禅定的作用,就是要将人们心中的杂质沉淀下去,使我们的思想变得纯净、变得单纯。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修行人才会有修行禅定的必要,普通人不必如此。而事实上,禅定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处在一种不安分的环境中,或者说面对着一些不安分的外界环境。这些环境导致人们像猴子一般,跳上跳下,忽左忽右,始终不能安静地呆在一处;人们心中的意念自然也不能长久地保持为一个,就像飞奔的马一样不停地跳动。而参禅,则可以将那些心猿意马的意念给拴住,将那些杂念统统赶走,如同将一块明矾放到了浑水中,水就会立刻变得清澈起来。

想要提高自己的专注能力、工作能力,都需要依赖禅定的功夫。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很多人都有极大的心理压力,需要一种途径来释放。禅定能够让我们转化压力,遇事冷静沉着,以理性、智慧化解问题,在定力中产生智慧。

通常情况下,普通人情绪不好,总是会持续数日甚至是数月之久。但对于禅定功夫深厚的人来说,可在数小时之内便化解,甚至是瞬间。古时候的人们练习射箭时,必须要达到“只见射物”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射一只小鸟,那就必须让自己的眼中只有小鸟,没有小鸟所栖息的树枝以及其它,否则便不能算是到达了大境界,而这也需要禅定力。

●左手参禅●杯子里的水如果动荡摇晃,便无法反射出外部的事物,其实人的心也是一样的。如果总是处于不安的状态,便不能平静地看待外界事物。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借助禅的功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4.生不快活,莫若死去

禅的智慧: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追求快乐的过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向着快乐的方向,否则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不如死去。

尽管每个人对生活的要求都不一样,但快乐却是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目标。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看起来衣食无忧的人,往往是最不快乐的人,而表面上一无所有的人,却可能是最开心的。

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承担,一种责任,但是如果你拥有禅的智慧,当你挑起这些担子时,即便是汗流满面,也能快快乐乐地向前走去。天堂与地狱之别无德禅师曾给他的弟子们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死后灵魂来到了一个大门前,进门的时候司阍对他说:“如果你喜欢吃,那么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如果你喜欢睡,那你可以想睡多久就睡多久;如果你喜欢玩,这里也有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如果你讨厌工作,那我可以保证到里面你会无事可做,不受任何约束。”此人听了很高兴,便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在那里吃了玩,玩了睡,就这样过了三个月。他开始慢慢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便问司阍:“这样的日子过久了,也会觉得无聊。玩得太多,现在我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吃得太饱,使我不断发胖;睡得太久,大脑也变得迟钝了。你能给我找一份事情做吗?”司阍答道:“对不起,这里没有工作。”又三个月过去了,此人实在忍不住了,又对司阍说道:“这种日子我实在无法忍受了,如果还要继续这样下去,我宁愿下地狱!”司阍说道:“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难道你以为是天堂?这里除了吃玩睡,什么也没有,这种心灵上所受的煎熬,远远大过皮肉之苦,任何人都会受不了的。”

故事中的那个人虽然衣食无忧,但终究得不到快乐,倒宁愿下地狱。著名的武侠小说家古龙曾经说过:语不惊人,不如闭嘴;生不快活,莫若死去。是的,不管物质条件再好,如果生活得不快乐,还不如就此死去。

飞蛾扑火,是自取灭亡,很多人都会笑飞蛾的“傻”,但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飞蛾的影子呢?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是选择了令自己最痛苦的生活方式,周围有数不尽的快乐,可是他们偏偏看不见。

追求快乐是人的一种本能,但很多人往往需要学习才能感受得到。不过,这并不妨碍快乐所带给我们的充实感。既是如此,那么我们又何不努力去追求呢?与其在痛苦中挨过一天又一天,倒不如经过艰辛的努力后迎来快乐的新生。懂得快乐,善于快乐寺中的一个弟子生病了,连续三天发着高烧,还昏迷不醒,急坏了寺中的众位师兄弟。师父决定亲自下山一趟,为弟子买药。可当他在返回的路上,却在山脚下看见弟子活蹦乱跳地跑过来,对他说:“师父,你不用担心了,我的病已经好了。”师父松了一口气,说:“你真的把我吓坏了。”弟子说:“师父,你带我去集市吃汤圆吧,我好久都没有吃过了。我还想看木偶和耍猴,好不好?”师父说道:“当然没问题,你跟我走吧。”师徒二人在集市上玩了很久,直到天黑才返回。走到寺门前,师父才发现弟子不见了,左呼右唤都见不着人。他走进禅房,却看到那个弟子依然躺在床榻上,面色如纸。他伸手一摸,弟子的体温还是热的,可是呼吸却已经停止了,很明显是刚刚才断气的。

故事中的弟子令人动容,很明显,他是想用一种快乐的形式来结束自己的人生。快乐是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时候的感受,是一种感觉良好时的情绪反应。懂得快乐、善于快乐,实在是一种高深的智慧、一种博大的气度、一种令人动容的气魄。

生活在现在这个喧闹复杂的社会中,现代人一生快乐的又有几人?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的进步让很多人只顾着追求“成功”,而淡忘了快乐。但“成功”与“快乐”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可以并存的,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其快乐的源泉,就看你是否能够挖掘出来。如工作累是为了给快乐创造物质基础,生活累是为了完成快乐的人生责任,社会累则是为了扩大快乐的领域等。倘若人人都能够这样想,那么就会和快乐不期而遇了。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人们不快乐的程度就是取决于世界的本相与他们心目中“应该是”的样子之间距离的远近。倘若我们不去苛求,那么快乐就会变得简单许多,即使很多事情不能如愿,快乐也会如期而至。

●左手参禅●一位哲学家说过:“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也就是说,快乐是由自己决定的,它并不会受到周围人或事的干扰。只要你想,那么天地万物都能为你带来快乐;但如果你不想,不管怎样都会不快乐。

5.人生有自然的节奏

禅的智慧: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生本来就是自然的,成功是自然的,所以不要欢喜过度;失败也是自然的,因此也不要伤心过度。

一个懂得顺着节奏生活的人,能够快乐地度过一生;而一个总是反其道而行的人,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因此,禅学上讲究人生有着自然的节奏,凡事都不可强求。有些事情一时办不到,但并不代表一世都办不到,只不过时机未到而已。当时机来到,成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多年前,一部名叫《阿甘正传》的电影红遍了大江南北,主人公阿甘是一个智商只有75的智障者,在其他人的眼中,他无疑是十分不幸的。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总能够事事成功,难道是有神力相助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懂得顺势的道理,凡事都顺其自然。虽然不知道未来等待他的是灾难还是幸福,是痛苦还是快乐,但当这些事物来临时,他总能够从容地面对,让一切事情顺其自然地发展。正如阿甘母亲所说的:“时间到了,时辰到了,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这是命中注定的。”人生有自然的节奏有一次,一位叫做有源的禅师去拜访慧海大师,他问道:“如果要修道,那还用得上日常功夫吗?”慧海回答:“当然用得上。”有源又问:“那到底怎么用呢?”慧海答道:“饥饿的时候就去吃饭,困倦的时候就该睡觉。”有源不解:“可每个人都是这么做的呀,难道他们的做法与你说的有什么不同吗?”慧海答道:“当然不同,一般人总是不能做到顺其自然,该吃饭时不吃饭,还总是有过多的要求;该睡觉的时候也不睡觉,有太多的计较,这就是不同之处所在。”

慧海大师一语道破天机:人的一切言行举止,都应该顺其自然。这看似是一个浅显而又容易的道理,但却也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老子云:“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何为顺其自然?它是在无法改变客观条件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自己的主观状态来求得人生的发展的一种模式;是不管所面对事物的好坏,都听之任之,完全任其发展。

人世间,很多事都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有时还总是逆着我们的意愿发展。人们为改变现状,设法去克服它,战胜它,想成为生活的强者,但最后很多事在经过自己的百般努力后依然是遥不可及。既然一切都已注定不能改变,为何不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应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简简单单地,顺其自然走向成功呢?

人生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好的、坏的、顺利的、困难的……对于所发生的任何事,对于人生得失,都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顺其自然,才能豁达自己的胸怀,才使解放自己的灵魂,使生活更加轻松和愉悦。凡事都不要强求有位老母亲一共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比较能干,对母亲也很孝顺,可是儿子却有些窝囊无能。每隔一段时间,两个女儿总会塞给母亲一些钱,或是给她买一些好吃的。可是老母亲特别疼自己的小孙子,总是把好吃的留给孙子,把女儿给自己的钱也交给儿子,让他给孩子买新衣服。后来,邻居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大女儿。不过大女儿并不生气,她说给母亲钱就是为了让她高兴,至于怎么花那就随母亲的意了。如果母亲把钱花在小孙子身上能够换来开心的话,那这钱也算花得值。老母亲得知大女儿这么想,自然是十分高兴,她说看到小孙子吃比自己吃香多了。不久之后,这个事情也被小女儿知道了,她不像大姐那样冷静,天天守在家里开导母亲,非得看着母亲把东西吃下去不可,钱也不准给任何人。老母亲被气得什么也吃不下,最后还得了一场大病。

两个女儿的做法孰好孰坏,一目了然。虽然二女儿的初衷是好的,但她却在无意中强行剥夺了母亲快乐的源泉,这不得不叫人深思。人生怎样过才有意义?无非就是两个字:快乐!只要母亲能活得充实快乐,子女实在不应该强行让她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行事。

不管是对自己有利的,还是对他人有利的,都不要刻意地去强求。不能改变的,对它淡然,说不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或不顺心时,不妨用淡泊的眼光看待一切,平淡地看待世间的一人一事,收获属于自己的一切。

生活中,多一份快乐,就会少一份沮丧;胸中多一份坦荡,就会少一份颓唐,所以对于不可捉摸的变数,对于不可避免的事实,对于无法逃避和无所选择的事,就要学会接受并进行自我调整。因为抗拒不但可能毁了自己的生活,反而让灾难主宰了我们的心灵,让生活失去阳光。

●左手参禅●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发生的理由存在,在我们没有能力也不能改变时,不妨顺着生活的自然节奏。很多时候,顺其自然远比你经过努力达到的结果要好,能让事情解决得更顺利,更简单。

6.莫愁船儿无底,有心就能渡河

禅的智慧:生活中处处都有禅意,禅意中又处处透着生活。禅就是平常心,它无所不在,关键看你的心中是否有禅。

想必在中国,不少人对于《西游记》这部电视剧都烂熟于心。话说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灵山脚下时,被一道波涛汹涌的活水挡住了去路,眼看真经就要到手,这可如何是好?虽然几个弟子都是神通广大,可若唐僧借着他们的神力到达河的对岸,就显得没有了诚意。就在此时,一个人驾驶着一艘无底小船,将他接引了过去,至此脱胎换骨,终成正果。

船儿无底,又怎能渡河呢?其实就贵在唐僧有一颗虔诚的心,此所谓“莫愁船儿无底,有心就能渡河”。禅来源于生活,生活造就了禅从前有一位无相禅师,他的禅道修为十分高深,一个云水僧听说后便前去拜访论禅。不巧的是,禅师有事出门去了,寺中的侍者便说道:“你如果有事的话,我可以代为转告。”云水僧说道:“不行,你还太小了。”侍者有些不服气:“年龄虽然小,但我的智能却并不低!”云水僧听了便想考考他,于是随手比了一个小圆圈,并向前一指。侍者看到后就摊开双手,划了一个大圆圈;云水僧又伸出了一根手指,侍者便伸出了五根手指;最后云水僧又伸出了三根手指,侍者却用手在眼睛上比划了一下。看到这儿,云水僧马上就显得有些慌乱,掉头就走。他边走边想:“我第一次比划小圆圈,再向前一指,是问他的胸襟有多大,他说有天空那么大;第二次我又问他自身如何,他回答说已受戒五年;最后一次我问他三界,他却说三界就在他眼中。试想,一个侍者便有如此高深的禅道,那么无相禅师就更加了不得了!”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了,侍者便向他说起白天发生的事:“今天来了一位云水僧,不清楚他是如何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就用手比了一个小圆圈,说饼只有这么大,我就比了一个更大的;他又伸出一个手指,问我一文钱一个吗?我回答他五文钱一个;最后他伸出三个手指,问三文钱行不行,我指了指眼睛说他不识货,没想到他却走了。”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一切皆禅!”

为什么有些人享受到了高级的物质生活,心中却得不到片刻的宁静?为什么有些人每天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内心却异常地空虚?为什么越是高高在上的人越是容易觉得痛苦呢?其实这一切现象,就是因为人们心中无禅造成的。心中有禅,一切便可顺意。因为禅并不反对人们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只要不过分就可以。如果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禅,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心中有禅,万事皆顺从前有一位禅门弟子,他研习禅学时间不长,对于“一切烦恼源自取,既取之,又如何解脱”,感到颇为困扰。他很想直接请教师父,又怕遭到责备,便很有技巧地问道:“师父,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缸里面,当他慢慢长大后,想要从里面爬出来,却发现无从脱困。此时应该怎么办呢?”师父听完之后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随口叫了这个弟子的名字,他随即应喏。师父说:“你看,这不是已经出来了吗?”

其实,一个人究竟活得拘束还是自在,完全取决于内心。什么时候醒悟了过来,什么时候便能离开那些虚妄的意识,故事中师父对弟子的回答,其实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世人之所以经常被烦恼困扰,就是因为他们总是把事情看成是非白即黑,稍有不如意,便会产生“全盘尽失”的心态。最后作茧自缚,坐困其中。禅家告诉我们,你必须扫除心中的障碍,那就是净的功夫,使你的心中成为净土。风和日丽,万物并育,免于狂飙和霜雪的凌虐,免于雷电的袭击,免于一切烦恼和坏念头的危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个看不到摸不着的世界,其实和外界是一样的。那里面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风有雨,有四季变换也有昼夜交替。当你心中有禅时,那个世界就会变得格外美好,即使经受了一番狂风暴雨,最终也能够恢复晴空万里,春风拂面。而当你的心中不存在禅时,就会变得黑暗无比,就好像太阳永远地沉落下去,等待你的只有永无止境的黑暗。

●左手参禅●一直以来,禅学都在强调“关爱他人,友爱他人”等理念,正是因为这样才出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样经典的禅语。总之,就是要爱护一切值得爱护的东西。禅学能够带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光明,一种温暖,甚至可以治愈创伤,让我们有毅力转败为胜,化挫败为积极,照亮人生。事实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光明的一面,这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你扫除心中消极的念头,你的光明性智就会出现。

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禅的智慧:一个人如果太较真,太精明,是没有人愿意和他长期相处的。只有难得糊涂,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古话出自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意思是说水太清澈就没有鱼,人过分精明就没有朋友。意在强调做人不可过于较真,否则就会活得很累。是的,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及缺陷。自己都无法做到完美,又怎可过于严厉地要求别人完美呢?因此,对于小的过失,应该包容谅解,对于大的错误,则应该鼓励别人进行改正和完善,这才是处世待人之道。水至清则无鱼

水太清了就没有足够的养分,鱼儿又怎么会喜欢呢?做人也是如此,凡事不苛求较真,才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毕竟这个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事物不多,也没有谁可以经得起太多的推敲,你一味地去苛求,只会招来别人的不满和怨恨,让自己活在痛苦里。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必然会与周围的人发生一定的联系。正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爱好、学识以及成长环境、社会分工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不同性格类型的人。想要和他们保持正常的交往关系,就不能只定一个标准。因为有些标准可能对某些人适合,但未必适合另外一些人。

但不少人往往将人际环境看得过于简单化,只想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人,结果却总是因为定调过高而无法合拍,曲高而和寡也。久而久之,便在自己的周围建立起了一道无形的围墙,自己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若一个人经常有这样的情绪,即使有超类拔群之能,也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至察则无徒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东游,一行人走了很长时间,都是又累又饿。这时看到前面有一家酒馆,孔子便吩咐一个弟子去向店老板要一些吃的。弟子来到酒馆前对老板说:“我是孔子的学生,我们和老师走累了,请老板给些吃的吧。”老板笑着说:“既然你是孔子的学生,那么我便来考考你。我写一个字,只要你认识,你们就可以随便吃。”话毕,便随手写下一个“真”字。孔子的弟子说:“这太简单了,谁不认识呀,是‘真’字。”老板听了却哈哈大笑:“连这个字都不认识,怎么还冒充孔子的弟子呢?”说完,就命店里的伙计将他赶了出去。孔子看到弟子垂头丧气地回来,且两手空空,便上前询问。得知事情的原委后,孔子决定亲自上前和老板说话。老板又依照前面的方法,说要写个字看孔子认不认识,孔子一口答应。老板写完后,孔子便一口说:“这个字念‘直八’。”老板大笑道:“果然是孔子。”原先那个弟子十分不服,他问孔子:“这明明是个‘真’字,为什么念‘直八’呢?”孔子回答:“这是一个认不得‘真’的时代,你非要认‘真’,怎么会不碰壁呢?看来这处世之道,你还需要再学习呀!”

固然,做人不可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太认死理。太精明了,那也就没人敢与他做朋友,孔子就十分明白这个道理。

人不能太精明,不能把什么事都看得太透彻,所以很多人才追求“难得糊涂”的生活态度。而那些自以为什么都懂,智商很高的人,动辄便将别人的心思抖搂出来,却不知道早已得罪了对方。试想,又有谁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呢?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即使是圣贤,他也是有可能犯错的。人生短暂,被太多外在的东西牵绊时,人生也就不快乐了!到时候自己落到了孤独无依的境地,有了快乐之事无人分享,有了痛苦之事又无人分担,又该怨谁呢?

一面镜子,肉眼看上去是很平坦的,但如果在高倍放大镜下,它就会变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上去很干净的东西,若拿到显微镜下,却到处都是细菌。而“至察”的人,其实就像是一个放大镜,无论什么事情在他们眼里,都是不完美的。这样的人不仅容易对别人形成片面的认识,对自己也无法辩证地看待。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你完全放弃自己的原则,对所有的事情都视而不见,那样的话同样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只是要尽量让自己做到不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更不可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地步。

●左手参禅●活在世上,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豁达、糊涂的人。对于得失与利益,不必太斤斤计较。明白了“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才不会经常产生“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举世皆醉,唯我独醒”的感叹;才能在融洽、平等、祥和的气氛中处理一切问题;才能给自己制造一个快乐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这种态度也有助于我们去吸取别人身上的智慧和力量,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更加顺利。

第二章 平平凡凡,才是真我生命的道路

平平凡凡是人生的本色,更是人生的真谛。红尘俗世间,参悟生命,你会听到一粒沙的声音,你会感到一株草的召唤,你会看到一滴雨的舞蹈。沙子在磨炼,小草在成长,滴雨在蜕变。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悲欢奇惊,贪嗔痴疑,繁华看尽,凄清幕落,平凡是真。

1.平平凡凡才是真

禅的智慧:也许你不甘平凡,也许你注定要与命运争个你死我活,也许你有太多的向往……但是,不管怎样,请记住:平平凡凡才是真!

平平凡凡,看字就知道,如白开水一般,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风风火火。有时,甚至平凡得就好像被世界淡忘一般。其实,平平凡凡并没有什么不好。虽然它如同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但是,却真实无比。平平凡凡是福小欧阳是一个要强,而且不甘于平凡的女孩。在众人、外人面前,她总是将眼泪如珍珠般地珍藏,而一见到父母却挥洒得淋漓尽致;在外义正辞严,在家则轻声细语,为的只是让父母放心——自己永远是他们温文尔雅的乖女儿。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长大的小欧阳不再认为父母的爱就是自己避风的港湾,她需要的是自己保护自己,自己设计自己的人生。年少轻狂的她,总以为高傲是一种潇洒,孤独是一种美丽,所以她时常昂起头独来独往;总以为自己不需要安慰,总以冲动的热血支持自己。这不,刚一毕业,她就立即放弃了家里安排的稳定工作,迫不急待地奔向传说中美丽而富饶的南方,打算干出一番成就来。工作中,她努力地表现,期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上司青睐,更希望上司能够“慧眼识明珠”。然而,在辗转寂寞的日子里,守候在反复单调的流水线旁却有一种落泪的酸楚。不知不觉中,离家已经很久的她,开始想念家中的温馨,经常是醒来时,泪水已洒湿枕巾。经历这么多的她,至今才明白,原来平平凡凡才是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的一生都有许多不同的位置!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只要踏实工作、做人,一样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是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都想生活得好些,但是人生旅途上毕竟有太多坎坷,亦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愿。甘于平凡,享受平凡才是人生的真谛。当然了,这并不是说,不去拚搏,不思进取,而是让人们认清现实,认清自己,根据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

人生之路很坎坷,很漫长,但却很宽广,无论为官为民,或是为工为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乐趣,都可以活得有滋有味。何必非得成为万众瞩目的“天之骄子”呢?

平平凡凡是福,切实际,安本职,守本分,“宠辱偕忘”乃一乐事;平平凡凡是福,不追名,不奢求,不妄想,“安贫乐道”岂不更好?去留随意,看海水朝潮朝落;得失不惊,笑浮云常长常消。

平平凡凡才是真。所谓“真”即是活得像自己。正所谓,人的一生有多少痛苦和失败能够洒脱地留给记忆,有多少快乐和成功能够骄傲地留给自己,既然出生于尘世,就该活得像自己。爱到平凡才是真小叶和老公相识的过程非常地普通,两人的相恋也很平凡,完全没有琼瑶剧中那么浪漫,也没有琼瑶剧中的那些波荡起伏,他们所拥有的是细水长流般的爱情。第一次出去吃饭,约在了肯德基,对方点了两个套餐再加上些薯条之类的,平时很能吃的小叶,结果却没有一点儿胃口。结果,只得打包回家。从双方谈恋爱开始,小叶从来没有收到过他送的花,用他的话说那就是:买花的钱还不如买吃的。而小叶偏偏又是一个小馋猫,所以,他的理论得到了小叶的响应,结果每次他送的礼物,不仅仅没有花,而且是吃的居多!小叶上班的地方曾经非常远,公司需要加班时他会去接她。夏天,天气比较热,而小叶一到家,冰箱里永远都有一杯西瓜汁。如今,小叶工作的地方离家近了,可以早早地到家,而西瓜汁也被西瓜替代了。用他的话说那就是:回家早有时间慢慢吃西瓜了。有时,小叶调侃他说:“还是原来的工作比较好啊!”结婚一年后,他们的可爱宝宝出生了。两人把目光重点都放在了宝宝身上,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两人之间的感情,两人照样每天过着这种平凡但却另类浪漫的日子。

可见,平凡才是真,细水长流才是爱的最高境界。无论多么轰动的爱情最后都会回归平静,回归平淡、平凡。总之,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和爱你的人、你爱的人开心地在一起就是幸福。正所谓,平平凡凡的日子才是真!

爱一个人其实就是平凡地去爱,爱到平凡才是真!

●左手参禅●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终难摆脱这样那样的平凡,人们要学会享受这份平凡。因为,平凡中也有快乐,平凡中也有收获,平凡中也能创造奇迹。总而言之,只有平平凡凡才是真!

2.大海本在最低处

禅的智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成其大的根本原因,莫过于它在最低处,所以陆地上的江河流水才顺势流向海洋。人同样如此,只有谦卑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习得更多的修养,取得更大的成功。

大海的品性是最谦卑的,禅就如同大海,何其广大奥妙,又是极其平凡浅显的。

庄子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同样,人活在禅的海洋之中,却不知道禅究竟为何物,总是想跳出海面来,到别处去苦苦寻觅。在一个寓言里,小鱼向大鱼问道:“我常听人说起海的事情,可什么是海呢?”大鱼回答:“你的周围就是海啊!”“可是我怎么看不到?”“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于海,也终归于海。海包围着你就像你自己的身体。”大鱼淡淡地说。其实,小鱼之所以看不到,不理解,正是由于它缺少了一颗单纯地体验真理无所不在的平常心,正是缺少了这颗平常心,所以,它没有看到自己一呼一吸之间,都在这最谦卑又最广阔的海洋里。把自己降到最低的位置,你就成了大海南阳慧忠国师,有一个服侍了他二十几年的侍者。这个人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一天,南阳慧忠国师想要为他也做点什么,思考了一下,决定帮助他早日开悟。说到做到,南阳慧忠国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那位正在忙碌的侍者听到国师叫他,以为国师有什么事需要他的帮助,于是立刻回答道:“国师!要我做什么事吗?”国师听到他这样的回答,感到无可奈何,于是说道:“没什么事要你做的!”过了一会儿,南阳慧忠国师又喊道:“侍者!”他得到了和第一次一模一样的回答。慧忠国师只得回答他道:“没什么事要你做!”就这样反复了几次之后,国师再次喊道:“佛祖!佛祖!”那位侍者听到慧忠国师这样喊,看了看左右,除了他之外,并没有其他人在。于是,不解地问道:“国师!您在叫谁呀?”看他这样愚笨,南阳慧忠国师万般无奈地启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侍者仍然不明白地说道:“国师,我不是佛祖,而是你的侍者呀!你糊涂了吗?”听他如此说,南阳慧忠国师叹了一口气,便道:“不是我不想提拔你,实在是你太辜负我了呀!”然而,这位侍者却回答道:“国师!不管到什么时候,我永远都不会辜负你,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侍者,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听他这么说,南阳慧忠反而感到难过。他说道:“还说不辜负我,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佛祖与众生其实并没有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在是太遗憾了!”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只会应声、被动,无论是进或是退也都跟着别人走,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存在!就如同上面例子中的侍者一样,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心魂,接触不到自己真正的生命,这样的生活实在太累了。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平凡,但你若把自己降到最低的位置,你就成了大海,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的大海。令人惋惜的是,侍者并不能理解、明白南阳慧忠国师的一片苦心。

大海的品性是最谦卑的!有句话说得好:“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没有伟大这个观念的。”平常就是真道,最平凡的时候境界最高,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的仙佛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之上。所以真正人道的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想要到达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一个怀才不遇而牢骚满腹的青年,对生活感到非常不满意,内心的不平衡一直折磨着他。有一天,他乘船出海散心,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的话使他茅塞顿开。这位老人是一位渔民,几十年来,一直以打鱼为生。青年看他那从容不迫的样子,心里十分佩服,并与老人闲聊了起来。他问道:“伯伯,你每天打多少鱼?”老人说:“其实,对于我来说,孩子,打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只要不是空手回来就可以。以前,在我儿子上学的时候,为了供他读书,我不能不想着多打一点。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他毕业了,又找到了饭碗,我也没有什么奢望打多少了。”听着老人包含哲理的话,青年若有所思地望着远处的海,突然之间,他想听听老人对海的看法。他说:“海是够伟大的,滋养了那么多生灵……”这时,老人接道:“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海那么伟大吗?”青年认真地看着老人长满皱纹的脸,期待着老人的解答。老人接着说:“海能装那么多水,容纳那么多生灵,是因为它位置最低。”位置最低!听到这话,青年豁然开朗了。

的确如此!老人把位置放得很低,所以,他能从容不迫,能悟透世事沧桑;海的位置最低,所以,它能笑纳百川,包罗万象。做人就是这样,需要把自己放低,学会谦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有在心态上把自己放在更低的位置,才能取得成功。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所以,我们不妨放低自己,脚踏实地,站稳脚跟,然后再一步步攀登。

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谦逊、低调的姿态,这是做人做事的本色和必需,许多的伟人、成功之人本身就是谦逊的最佳榜样。比如,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最平凡同时也是最伟大的人。

真正的禅师恰恰没有一脸佛气,他就是最平凡正常的一位。佛法如大海,深邃无边,默默迎纳百川。每个人都是一条污浊的河流,只要你谦卑地视自己如同尘土,你就可以成佛,归向大海。因为平凡是佛,众生本平凡,故皆可成佛。

●左手参禅●一个真正成佛的人并不会到处宣扬自己成佛,只有那些尚未成佛的人才会四处宣扬自己。同样,一个人越是修为高,反而会表现得越谦卑,这是知识与修养带来的个人改变!

3.伟大源于平凡

禅的智慧:真正体验到禅真谛的人,都是平凡的、平常的、谦卑的。因为最伟大常常蕴含在最平凡之中。平凡就是伟大!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正所谓,没有平凡,也就没有伟大;平凡孕育伟大;伟大源于平凡,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平凡出伟大,伟大源于平凡在无奇中耕耘,造就美丽;在平凡中雕琢,体现伟大。你知道珍珠从何而来吗?在无边无际的沙滩上,蚌壳含着一粒沙子,整天因痛苦而哭泣着,久而久之,由于泪水蕴涵,使之凝成一粒圆润宝贵的珍珠。还有一位阿拉伯诗人吟唱道:“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蚌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蚌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体液,将沙子包围起来,从而形成珍珠。沙子多么平淡无奇,多得数也数不清,而珍贵就从这平凡中涌现而出。《太阳岛上》曾被无数人传唱,然而真正到过太阳岛的人却因为那里是一片荒草丛生的土地而大失所望。如今不一样了,太阳岛经过人们多年来的耕耘,这片荒草丛生的土地终于焕发出如歌中所述的光芒。

由此可见,平凡的东西经过精雕细刻,也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平凡中见伟大。

平凡的大道即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往往就是最平凡的东西。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巧若拙”,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

一个得道的人,一定是谦逊的、内敛的,绝对不会有他人的狷狂与傲气。真正大有成就之人,绝对地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平凡中有伟大,普通中显崇高,成功源于做好每一件小事。这既是成功的秘诀,也是为人处世的真谛。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一些人常常自命不凡,其实,那只是自命,自己认为自己不凡而已,这又有什么用呢?要真正到达最平凡处时,你才会体会到最高的。而人只有将自己定位在一心一意地做好身边小事的基础上,才能做好事,才能变得不平凡。

的确,一个人如果自认为懂得了一点禅法就了不起了,骄傲起来,处处认为自己是禅师了,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人绝对没有修为。一个执著于成佛成仙的人,绝对不会有好的修为,这只是他的飘飘然罢了。而修为达到极高境界的人,就会珍视平常的一切,从中挖掘真理。真理其实就在最平常的生活中,如空气、水、阳光一般最平常无奇而又是最最重要的生命养分!痛苦中雕琢,平凡中伟大如今,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航空航天事业跻身世界前列,涵盖了各种尖端技术的宇宙船一一面世。然而,想要让飞船的试飞任务顺利完成,一名优秀的宇航员必不可少。杨利伟,作为一个宇航员,他日夜苦练旋转、低重力条件下的承受能力,从而成了万人瞩目的航天英雄。其实,他的身体素质曾经并不是最好的,然而艰苦的训练造就了他铁打的身体,成就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从平凡到伟大的改变。同样的,这种平凡中见伟大的事情也发生在她——邓亚萍的身上。也许大家都知道,邓亚萍,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小小的个子,曾经未被教练看好,结果却成为了蝉联世界各大赛事冠军的乒坛女皇。开始,她普通的技术与速度使她难以与其他选手抗衡。然而一切的不利因素没有使她退缩,一个个昼夜的练习使她获得了那些大个子球员没有的灵敏身手。终于,蓄势待发的她,犹如弓上的箭,一矢中的,勇夺金牌,在平凡中成就伟大。郭德纲,凭借独特的相声风格成为时下名声赫赫的相声大师。然而,看到他台上风光的表演时,人们可曾想到,他是如何完成自己从平凡到伟大的完美蜕变的呢?一丝都不松懈的苦练才造就了今天的他。一次又一次的枯燥练习使他的相声段子不断地完善、成熟,从而造就了观众眼中技艺娴熟的相声大师。

可以看出,所有伟大的事情、伟人的背后都是由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构成的。

我们每个人既是独一无二的,也大都是平平凡凡的。要想变得伟大,变得不平凡,就必须知道自己要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一个出色的人,还是平庸过一生?正所谓,梦就是使我们变得伟大的“种子”。虽然现实残酷,但是,只要我们坚守梦不破灭,就能一步一步地朝着“伟大”走去。虽然你做的只不过是一件一件平凡的小事情,但是,你最终却能成为受人尊敬的“伟人”,因为伟大源于平凡。经过了许多天的痛苦磨砺,那颗蚌中的沙变成了一颗夺目的珍珠——换作是你,你会选择痛苦地雕琢,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吗?

普普通通的人能够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所有成功的人,开始时,也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和你、我、他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却成功了,成为一个伟人。

人生价值之真正的伟大在于平凡,真正的崇高在于普通小事。成功者与一般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于平凡的小事,愿不愿意去做。一般来说,伟人正是由于付出了别人不愿意付出的代价,才成就了自己。

●左手参禅●花开,花落。这是世间最平凡不过的事了,但往往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真正体验到禅真谛的人都是平凡的、平常的、谦卑的,因为伟大常常蕴涵在平凡之中。平凡有时本就是伟大。

4.翠竹黄花皆般若

禅的智慧:禅机妙意,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有句话说:一粒沙尘中包含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中蕴藏一个天堂。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发现。

何为“般若”?大致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但是,“般若”中的大智慧并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即道体上根本的智慧。也就是说,这种智慧,超越了一般的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的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只有这样的智慧,才能被称为“般若”。生活处处皆智慧有一位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的人认为不可思议,不知信与不信哪个正确呢?”慧忠国师从容答道:“这是文殊菩萨的境界,并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接受的。”学僧闻后,仍不明白,再问道:“到底是信者正确,还是不信者正确?”慧忠国师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慧忠国师总结道:“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正因为是真谛,凡夫俗子才会斥之为邪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处处都有禅意和真理,而真理往往是遭忽视,容易被遗忘的。现反其言曰:相信者的信是真谛,不信者的疑是俗谛。

另外,人们是否能够发现真理,往往在于信与不信之间。而信与不信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信者赞为确实正见,不信者斥为歪理邪说。也就是说,不信者是难以发现真谛的,真谛更不会找上他。

有人说,我们生命中缺少的并不是美丽的风景,而是一双发现美丽风景的眼睛。其实,生活本就是这样,道理说得如此平常、简单,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像孩童一般的单纯心灵来体悟。因为真谛本就是为朴素的信心敞开的。

人人都想成为得道者,为此不惜苦苦修炼,苦寻问道。其实,禅不需要向外寻求,它并不离开世间的一切。生活中处处皆智慧,处处皆禅意,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禅法。一切世间的学问、智慧、思想,一切世间的事,都可以使你悟到“般若”在哪里——到处都是。“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既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又在琴棋书画诗歌赋中。正所谓,在看花中就能悟道,在风景中也能成禅。去身见,方能见真知黄庭坚又名黄山谷,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伟大的诗人,与苏东坡齐名,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少年时,黄庭坚跟晦堂禅师学禅。虽然他的学问很好,人也非常聪明,但是跟着师父学了3年还没有悟道。有一天,他向晦堂禅师请教道:“请问你有什么方便法门吗?告诉我一点好不好?”晦堂禅师反问道:“你读过《论语》没有?”他答道:“当然读过啦!”晦堂禅师说:“《论语》上有句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意思是说:你们这几个学生!不要以为我隐瞒了什么,我没有保留什么秘密啊!它们早就传给你们了。”听晦堂禅师这么说,他的脸一下子就红了。然而,细品禅师的话,他又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于是,他对晦堂禅师说:“实在不懂。”晦堂禅师并没有继续为他解答,反而一拂袖走了出去。看到这种情景,黄庭坚哑口无言,心中苦闷不已,但是为了得到答案,他不得不继续跟在师父后边走。晦堂禅师自顾自地走,并没有回头看他,知晓他会跟来。走到山上,秋天桂花开,花香馥郁,如酒醉人。这时,晦堂禅师回头问黄庭坚:“你闻到桂花香了吗?”走在后面闷闷不乐的黄庭坚被晦堂禅师这么突来地一问,只得赶紧回神,翘起鼻子闻一闻,然后答道:“我闻到了。”晦堂禅师接着讲道:“你看!就像你能够闻到桂树的味道,你也能够在当下这个片刻就闻到佛性,就在桂树里面,就在这个山中的小径上,就在小鸟里面,就在太阳里面;它就在我里面,就在你里面。你是在说什么秘密?我并没有保留任何东西不让你知道啊。”经师父这一点破,黄庭坚明白了晦堂禅师的意思,即刻悟道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大千世界,佛法充盈其中,禅意无处不在,一个人只有用自己的心认真去感悟,用自己的眼睛细细地观察,才能真正体悟到佛禅的境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黄庭坚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颗诗心和一双慧眼。真理往往为开放的心灵打开。

真谛无处不在,但是却很少有人发现它,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又怎样才能认识清楚这无处不在的真谛呢?

其答案就是去身见。何谓去身见?就是去除世间之见,把物质世界、空间的观念,身体、佛土观念,统统去掉。也就是说,人们要想发现真谛,就要把所有时空的观念、身心的观念统统放下,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平常的状态中,静静等待真谛之光的启示。因为人们只有在摒弃了根深蒂固的不平常心之时,才能豁然开朗、悟出真谛。

然而,在我们麻木地将不平常当做平常已经很久了的时候,再想将自己在尘世沾染的不平常心抛开,又谈何容易呢?也许你会说:“我可以站在大自然的面前,激昂地呐喊:‘青青翠竹,绝无法身。郁郁黄花,更非般若。’”这样的理直气壮,这样的道貌岸然,其实是无知昏昧、可惜可怜。究其根底,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行走在真谛的花丛中,却视而不见,嗅而不闻。不是吗?花香花色在眼前,错失美妙真可怜!

天大地大,气象万千。多观察世间万物,多留意身边的翠竹黄花,多体悟一切风云变幻,只要你有心,你就有可能从中体悟到妙不可言的佛法禅机。

●左手参禅●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平淡而洒脱的人生态度,也是生活中一种机智的处事方法。如,翠竹黄花皆藏般若,世间一切法皆是禅法。它告诉人们,对于一个无心的人来说,对世间万物皆视而不见,所以,他也只能看到平淡无奇的一切;反之,一个有心人却能够空出心来,在平淡中窥见奇趣,从中汲取深刻的智慧。

5.平常心是激情四射的生活姿态

禅的智慧:平常心才是大道。平常心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是踏踏实实行走在生命路途上的诚挚的热情。

真正的禅师都拥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不为感情所左右,不为名利所牵引,洞悉事物本质,完全实事求是的心理状态。

中国古代禅宗大师们在教导门徒时,始终强调的一点是禅就在平凡的人间,禅师并不是脱离这个世界的虚无缥缈的神仙。禅是什么?禅就是平常心的激情四射。

人们习惯性地把禅的境界假想得非常高远,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禅是非常平凡的,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参透禅者,或者说真正的禅师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禅师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那么,同样的,他们在回来之后,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并不因为他开悟了就会腾云驾雾、天马行空什么的,而那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境界,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不坐也不卧,不来也不去,既没有动坏念头,也没有生好念头,此时心平平静静,不起分别,此谓达到禅者境界也。平常心:激情生活的姿态有一位年轻的小僧,他一心求道,希望有天成佛。但是,多年苦修参禅,似乎没有进步。有一天,他听到师兄们说,深山中有一破旧古寺,住持是位得道老禅师。这位小僧思索一番,打算前去请教。于是,他打点行装,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来到这位得道禅师的面前。小僧问道:“请问,你得道之前做的是什么?”老禅师说:“砍柴,担水,做饭。”小僧再问:“那得道之后又做什么?”老禅师说:“还是砍柴,担水,做饭。”小僧哂笑,并再次问道:“要这样的话,那何谓得道呢?”老禅师再次回答道:“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

老禅师说的一句“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道破了禅机。其实,禅师们比我们高妙之处也就是在这里。在他们的眼里,看到恒河里的沙子就是沙子,看到这个世界水泥就是水泥、墙壁就是墙壁,而我们恰恰是看这个世界都变样了。

砍柴、担水皆是禅,这就是生命本身。多么平常,多么朴实,没有一点虚夸与做作。然而,老禅师的话看似简单,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现代人吃着饭想着此餐不如昨日的好,明日怎么能更好,结果当下便也没有吃出什么滋味;睡觉时会想今天做过什么,明天还要干什么,睡得也就不安稳了。正所谓,认真才能做好事情。在禅师们看来,认认真真地干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便是得道。认真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历程完完全全地负起责任来的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的每一瞬间注入所有激情的生活姿态。

平常心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离不开平常心,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平常心能使人超脱,使人向善,使人知可为而为,不可为而不为;知其该为而为,不该为而不为。充满平常心的心境,是一种和畅、协调、美好的境界。在平常心态下,生命便具有了最高意义,行为便有了广阔空间,很多时候就有了高招、绝招,就能走出困境、险境。以平常心对待生活有一位得道高僧,在一个山雨欲来的傍晚经过一片坟地,看见一位大汉瑟缩在一棵大树下虚汗淋漓。于是,得道高僧问他:“何以至此?”不料,惊恐万分的大汉早已吓破了胆,说起话来断断续续、结结巴巴的:“怪……怪……怪蛇……”一句话没有说完,整个人就瘫软下去了。得道高僧抬头看了一下,原来草丛里有一条大蛇正在吞食一条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大蛇。前者即将胀死,在艰难地摇动着尾巴;后者即将憋死,也在艰难地摇动着尾巴。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则是这里是坟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是在这样阴森的环境下,突见此两头是尾的“怪蛇”,即使是一名大汉,也难免惊慌失措,怀疑自己必死无疑了。待得道高僧向大汉说明实情后,大汉立即恢复常态,并拾起“双尾蛇”带回家去了。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所征服的领域越来越多。随着知识“圈”的扩大,圈外的无知世界越来越大。有的难题需要平常心态来解决。

比如,美国太空总署因工作的需要,曾在全世界征求一种太空人使用的超现代化的书写工具,成本代价不计,但必须得同时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1.能在真空环境中使用;

2.能移笔尖向上书写;

3.几乎永远不需要补充墨水或油墨。

得知此消息的天才们为此大伤精气神,但依然苦无良策。后来,一位德国人电报上的几个字让人们恍然大悟:“试过铅笔吗?”是啊,铅笔太常见、太常用了,人们一般不会去考虑它,而它又确实具备了上述要求。可见,平常心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助手。《士兵突击》中有个人物——吴哲,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平常心,平常心。”他不仅用这句话安慰他人,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一直用这句话调整自己的内心。正是如此,两军演练中,平常心让他在破解密码获取胜利的关键时刻立了大功。

平常心不是仰视,不是俯视,而是平视——平淡、平等、平凡、平静地看问题。在如今这样一个竞争加剧的时代,能拥有一颗平常心,无疑是个人获取成功与幸福的重要砝码。平常心是一种看淡得失、不为物役的姿态。正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在人生的路上,需要平常心相伴,因为你的心态对于你生活的好或坏、成功或失败起决定性作用。

当然,想要拥有一颗平常心,得有足够的知识作底蕴,无知和懦弱都是不能拥有平常心的,要以勇气为后盾。

●左手参禅●道是怎么样的呢?其实,道并不是极高明的,而是中庸的,是最平常的,不来也不去,就在这儿。一个真正成禅的人,就在人间最平常的去处,怀有一颗最平常的心,这才是禅宗的真谛。拥有一颗平常心,就能在激情中充实生活。

6.神仙也要凡人做

禅的智慧:圣人终归都是人,神仙也是众生修成的。圣人也好,神仙也罢,只要他们的肉身存在,即同凡人一样——冷暖饥寒一样的存在,一样的感受。

神仙也要凡人做。世人皆平凡,在人生的道路上,在参禅的过程中,并无贫贱富贵之分,有时候,反而是越平凡越有可能保持纯洁质朴,离禅也越近。有一首诗就是最好的证明:十三天天重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神仙也是由凡人修来的很久以前,在日本,人们一直视耕田的农民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三禅师正是出身人们所谓的贱民,但是,他一心皈依禅门,于是假冒士族之姓,在经历了种种坎坷后,终于了却了自己的心愿。后来,无三禅师被人们拥戴为住持。在众僧为无三禅师举行就任仪式的那一天,有一个人突然从大殿中跳出来,指着法坛上的无三,大声嘲弄道:“出身贱民的和尚也能当住持,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在这样庄严隆重的场合,忽然发生这样的事情,众僧都不知所措,场上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众人都为无三禅师捏了一把汗。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却从容地笑着回答:“泥中莲花。”真可谓绝对的佛禅妙语!此话一出,立刻博得在场所有人士的喝彩叫好,即使是那个故意刁难的人,也不得不佩服无三禅师的聪明才智。

无三禅师的妙答,不但使仪式能正常地进行下去,而且也使人们更加信服他,更加拥护他。在一些人的思想中,神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其实不然,神仙也是由凡人修来的,他们和众生的区别只不过在于其“出淤泥而不染”而已。

无论是禅师也好,神仙也罢,他们都不是神乎其神、仙乎其仙的,他们也是由凡人做出来的。相信大家只要凭借着这样的信心,相信事在人为,你也可以成为一朵灿烂的泥中莲花。所以,对于生活在世间的每一个人来说,我们都不可妄自菲薄,以为自己太平凡、不值一提,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出息,甚至认为别人的成功都是上天注定的结果。其实,只要你想,你努力了,你的人生同样可以活得不一般,你同样可以修炼成像无三禅师那样的大智慧,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快活似神仙。禅意往往在最平凡的生灵身上显露南泉普愿禅师离开马祖后,来到了池阳南泉山,那里四季风景如画,于是他就住了下来,一住就是30年。南泉曾对弟子讲,他自小就养了一头水牯牛,然而,他常常为放牧而发愁。村子里面有条河,河东有草地,河西也有草地。如果向河东放牧,就要吃别人的水草;想向西边放牧,也要吃别人的水草。思索再三,南泉决定:先就这么将就着,随便吃点草。有一次,南泉在山上干活,有一个青年过来问路:“请问,到南泉的路怎么走?”南泉举起他的镰刀说:“我这把镰刀是花了30块钱买的。”青年说道:“我不问你镰刀,我问你到南泉的路怎么走?”南泉说:“这镰刀我用得正快!”青年摇摇头走了。南泉普愿要谢世了。有位弟子问:“师父百年以后到哪里去?”南泉普愿说:“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去。”弟子说:“我也跟师父你去,行吧?”南泉说:“你要跟我来,行,那么,你一定要记得衔上一根草。”

从中可以看出,南泉普愿把自己比做一头水牛,并不以做水牛为耻,这也体现了禅教承认众生的平等性。在普愿禅师眼里,人并非比动物高贵多少,相反,禅性往往在最自然平凡的生灵身上显露。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一代禅师。

禅师都是凡人修成的,神仙也都是非常平凡的。他们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万能的,他们只不过是凡人的飞升,只不过是超脱于凡尘俗世之上而已。这也就是在告诉人们,人人都可以成仙、成佛、成鬼、成神;人也是可以变化的,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只要你是向上的,只要你愿意提升自己,那么,你就有可能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禅性往往在最自然平凡的生灵身上显露,关键在于悟。关于这点,禅宗大师们绞尽脑汁,用机锋、棒喝等形式,或骂或打,但开窍成正果的也不多。其实,在人类这个生命的小宇宙里,所有生物的生命现象人都具备了,只是大家没有回转来分析自己罢了。

人生就是如此。神仙也要凡人做,就看你愿不愿快活似神仙了。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太悲凉,平凡如你我,能放下一颗得失心,悟出寻常日子的禅意,让布衣生活开出花朵,是最好不过的了。

禅语“吃饭便吃饭,睡觉便睡觉”告诉人们,在做眼前事时,要认真地去完成它,休味它。如吃饭,要认认真真地吃,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出米饭的香甜,鱼肉的肥甘,才算做真正的吃饭;如睡觉,目闭心安,潜意识一片澄明,梦都不做,才叫睡觉。只有认真地体味这些最平凡的事物,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快乐。

●左手参禅●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因需求太多而迷失了自己。其实,人生的关键在于看清自己。禅师看恒河里的沙,就如看我们的本相,一粒一粒都看得很清楚。总之,神仙也要凡人做,那些了然禅意的老僧或者禅师往往既是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人,又是痴情深远的“疯子”。

7.人与人的差异是自己造成的

禅的智慧:人把自己当宇宙,人便成了宇宙。人把自己当佛,人便成了佛。人把自己不当人,或许就真的不是人。

禅不是自私的东西,不是为某个人、哪些人所专有的,它的宗旨是使众生觉悟,从而解脱俗世的痛苦。

当初,禅师们在证悟真理时,第一句“宣言”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若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众生平等,差异自己所定有一次,京口鹤林寺的住持玄素禅师,接到一个屠夫的邀请——希望住持能在他家中为和尚办斋供。玄素禅师听完,二话没说,就高兴地答应了,并欣然去了屠夫家。然而,禅师的这一做法让众人感到很惊讶。当然,玄素禅师也洞察到了众僧内心的疑问,于是,回来后对众僧解释道:“众生佛性平等,无论对贤人对愚人对善者对恶者都是一样的。只要是可超度的人,我就超度他,使他解脱俗世的烦恼和苦难,又何必去区别众生的贤愚善恶呢?”

是啊!屠夫也好,显贵也罢,刽子手也好,慈善家也罢,在禅师眼里皆是平等的,哪里分谁聪明、谁愚钝、谁善良、谁凶恶呢?也正是因为如此,玄素禅师不但毫无犹豫,而且愉快地接受屠夫的邀请去屠夫家做客。

由此可见,性相平等,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本以及生命的作用都是一样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却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觉得不平等。他们执于我相、人相,而这也就是所谓的众生相。在这些人眼中,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差别的。俗语云狗眼看人,就是说他看人是分等级的。

在禅的面前,众生是平等的。这里的“众生平等”是指禅性平等,也就是说参禅的悟性是一样的、平等的。在禅宗看来,在人世间,众生由于因果业报的千差万别,在智愚美丑、贫富贵贱上也就有所不同,但论及众生的本体自性,别无二致。

举一些生活中人们常见的例子:有些人,往往在家里备有三种茶、三种香烟,不同的人来了然后再视来者的身份选用不同的香烟和茶来招待客人;另外,至于以貌取人、以贵贱取人的我相、人相在日常生活中就更多了。甚至可以说,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习惯以貌取人、以贵贱取人了。比如说,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在公司里,在各个部门的办公室里,只要领导一来,人们马上起身相迎,倒茶、赔笑,唯唯喏喏。但是,如果来者是个下级,相信就变成相反的模样了——爱理不理,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凡人习惯性地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认为觉悟正道、得超得度只是少数“特权者”的专利,仅仅是人的妄想,而这,违背了禅的本意。

有尊卑贵贱分别心的人,永远不能成为悟者。其实,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一想,每个人每一天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上班时,你可能是经理或者雇员,在家时,你可能是父亲、儿子或丈夫,在菜市场,你又是买菜的顾客……那么,你到底是谁呢?那些无数个不同的角色不都是自己的化身吗?其实,心、众生是没有差别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许多人终日被这些我相、人相所迷惑,执妄为真,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误认为禅者和人不同,却不知道一切性相其实是平等的。禅师都是最平凡的人,真我即是佛一个满怀疑惑的青年前去请教一位有名的禅师,他说:“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如何才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禅师听后并没有立刻作答,而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但字是反写的,即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颠倒。禅师问他:“这是什么?”青年答道:“这是个字,但是写反了!”“什么字呢?”“‘我’字!”“写反了的‘我’字算不算字?”禅师再次追问。“不算!”“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算!”青年立刻改口。“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写反了呢?”青年怔住了,不知怎样作答。这时,禅师说道:“正字是字,反字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字,主要是因为你心里认得真正的‘我’字;试想一下,如果你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也许当他人告诉你那是个‘我’字时,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是写反了。”过了一会儿,禅师又接着说道:“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是在于你须识得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本质’,并唤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禅师的一席话使青年豁然开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禅师与众生没有任何差别,每个人都能成为禅师,每个禅师也都是最平凡的人,一个人只要体悟到般若的智慧,就能成为禅师了。这也正是在告诉我们,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我们既要帮助好人,更要帮助坏人。

在所有禅宗经典里,心、禅、众生,三者无任何差别。心即是禅,悟道了,此心即是禅;没有悟道,禅也是凡夫。心、禅、众生,三者无差别,是平等的。

人人可为禅,世人皆可成为禅师。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唯宽禅师认为,狗、马等动物都是有禅性的,因为它们都是众生,众生皆有禅性。而他本身却没有禅性,不是禅。这是因为他不是众生。对此,唯宽禅师解释说:“真正的禅,是一种澄净的智慧,一种明亮的作为,不是烧香磕头就能得到的,即禅性既不能被我们所看到,也不能被我们所想,或者感觉到,而只能悟到。事事妙圆,处处空寂,无争执无欲望,一切都可以放下或牺牲,这就是真禅!众生平等,皆可成禅。真我就是禅,禅就是真我。”

根据清末民国初的国学巨擘章太炎先生在《齐物论释》一书中的观点——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既然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那么每个个体就都是一个自在自足的个体,就像禅家所说的那样:自性,自然圆满。

●左手参禅●众生皆能参禅,皆可成禅师。不管任何人,甚或是饿鬼、天人、动物,只要有心都可以亲近禅法。一旦用心去领会禅法中的智慧和精神,禅就会因慈悲开出八万四千法门,以接引不同根机的众生共入禅智。可见,只要你不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你一样能够参透禅道。

第三章 放下随缘,就等于踏上苦海的岸

滚滚红尘,纷繁扰人物;大千世界,众多撩人事。凡身肉体,有太多想要的东西。喜、怒、忧、惧、爱、憎、欲之七情,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皆人之本性,皆人之欲求。太多纷乱事,迷乱众生心。放下,随缘,方可脱离苦海、踏上乐土。

1.放下:禅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禅的智慧:人的最高智慧则是放下。

在平日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而不愿意放下。对于经商的人而言,得到百万后,便梦想着得到千万甚至数亿;对于从政的人而言,当上县长后,还想方设法攀当市长;对于赌博的人而言,赢得这次,还想力图赢得下次……最终的结果却是,由于难以放下而失去更多。事实上,放下的东西越多,人生就会越自由,心灵也将会越轻松。释放心灵,学会放下在一个寺庙里,几个徒弟一起讨论如何才能解脱。这时,丹霞禅师拿着一块石头走了过来,他随意指了一个徒弟,令其将石头举起来,并向其他徒弟问道:“你们认为他能把这块石头举多久?”徒弟们七嘴八舌地说:三个小时,一天,两天……禅师语重心长地说:“事实上,一块石头的重量是相同的,但举的时间越久,就越能感觉到它的沉重。”刹那间,徒弟们意识到师父为他们讲了很好的一个道理,也由此明白:何以解脱?唯有放下。

人生在世,面对各种精神压力,如果不懂得放下,时间一长就会被压垮;如果放不下心中的各种欲望,就不能得到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只有解放心灵的桎梏,才能内心坦荡、无怨无悔;只有不断超越心灵,才能不为世间的各种琐事而心力交瘁。

释放心灵,既要学会选择,又要学会放下。对于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倘若只说“再见”,而不说“永别”,就会使灼热的渴盼在希望的余温中逐渐褪色直至平淡,甚至化为乌有。这种放下,不是忍痛割爱,而是渐渐淡化你心中的极端渴望。古语曰:“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放下既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修养,又是一种快乐的重要砝码;既是一种量力而行的睿智与远见,又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果断与胆识。放下忧愁,放下烦恼曾有一个这样的人,每天感到心烦意乱,看什么都极不顺眼。于是,便去寻找有名的禅师对自己进行开导。当他在深山中找到禅师并说明来意后,禅师二话不说,仅仅给了此人一个石头杯子,并让他紧握在手。半个小时过后,这个人左手感觉到的疲惫程度与时间成了正比。他十分不解:禅师为何让自己一边拿着杯子,一边对其说话。最后,他实在受不了如此酸痛,便自行把左手放下。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禅师严厉地对他说道:“不要放下杯子!”听到禅师的话语,他深感纳闷:为什么手举得那么酸,禅师与自己释然对谈,却不让自己放下手中的石杯?一个小时之后,他的左手实在承受不住手中的重杯,这才听到禅师的话语:“现在你可以放下来了。”刹那间,这个人一脸狐疑。禅师却笑着说道:“你不喜欢举着重物与我说话,为什么却偏偏喜欢带着烦恼与我谈话?现在你的手酸了,把石杯放下即可。对待烦恼,不也应这样吗?其实,正如石杯那样,这些烦恼都是你用手把它们举起来的,既然如此,为何不把它们放下呢?”

古人说:“路遥无轻担。”放下并不是简单的半途而废,而是人生征途的一次修正。放下,是为了使身心得以充分休憩而走得更远,攀得更高。因此,若要修身养性,就要随时放下心灵的包袱;若要人生快乐,就要时常放下欲望和烦恼。

只有放下紧张,放下烦恼,才能自由自在地行走;只有放下忧愁,放下困惑,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左手参禅●放下,既是禅的智慧,又是人生的智慧;既是心灵的本质,又是养性的基础。虽然我们领悟不透“放下”的真正精髓,但禅语中的“放下”既不失为一条解脱困惑之道,又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之法。只有放下一切,才能摆脱烦恼;只有放下一切,才能更显恢宏。

2.执著是自缚的蚕茧

禅的智慧:作茧自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像蚕蛹那样,忙不迭地为自己编织着一个个精美难破的茧。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庸人自缚,自绑天足。

究其根源,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我”,最放不下的也是一个“我”,于是,不计其数的人们拼其一生,只为赚取“我”所需要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最终却酿成无穷无尽的痛苦。不要过于执著于自我苏东坡前往金山寺与无名禅师坐禅,猛然间,他觉得身体通畅,便向禅师问道:“禅师,你觉得我打坐的样子如何?”“十分庄严,宛如真正的禅师。”禅师回答道。听了禅师的话语,苏东坡十分高兴。无名禅师接着向苏东坡问道:“学士,你看我打坐的姿势如何?”苏东坡从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道:“像一堆牛粪!”无名禅师听了他的回答,也甚为高兴。禅师被人喻为牛粪,竟默不做声。在心灵深处,苏东坡以为自己赢了无名禅师,于是,逢人便兴奋地说道:“今天我赢了!”当消息传到苏小妹耳中后,她向苏东坡问道:“哥哥,你是如何赢无名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奕奕地向妹妹如实地叙述了一遍他与禅师的对话。令他想象不到的是,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苏小妹听到哥哥得意洋洋的叙述之后,却不加思索地说道:“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禅,因此他觉得你如禅;而你的心中如牛粪,因此你才觉得他像牛粪。”听了妹妹的阐释,苏东坡顿时哑口无言,方知自己的禅功的确不及无名禅师。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趋向于保护自我,相信自我,依赖自己的感觉,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行事,将自己紧抓不放。殊不知,世人所执著的“我”并非真正的自己,而是自性的一个幻影。倘若一个人能够放弃我执,就能减少诸多烦恼;若一个人能够摒弃执著,就能走向无限广阔自由的天地。执著是一种愚蠢的固执远古时期,在北方的荒野之中,有一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山。在山林之中,生活着一群力大无比的巨人,他们的首领,就是幽冥之神的孙子——夸父。有一年,天气十分炎热,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庄稼被烤死,树木被晒焦,河流枯竭……人们热得难以忍耐,族人相继死去。看到这种情景,夸父感到甚为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并对族人说道:“太阳实在可恶,我一定要追上它,并捉住它,让它听从我的指挥。”听了他的话语,族人纷纷加以劝阻。有的人说:“你千万不要冒险啊,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有的人说:“太阳的温度那么高,你会被烤死的。”……然而,望着愁苦不堪的族人,夸父心意已决地说道:“为了使大家能够幸福地生活,我一定要去!”次日,太阳刚刚泛起白肚,夸父便告别族人,迈着大步,径自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迈去,由此开始他的追日行程。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一般追来追去。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来回摆动。每当跑累的时候,他就微微打个盹儿;每当饥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就这样,他夜不停步地追着太阳,眼看距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也随之增强。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即将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红彤彤的火球闪现在他的眼前,万道金光沐浴在他的身上。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臂膀,想把太阳抱住。然而,太阳炽热异常,此时的夸父又渴又累。于是,他便跑到黄河旁边,一口气喝完了黄河之水,但并不济事。他又跑到渭河旁边,一口气喝完了渭河之水,依然不解渴。他便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的水足够他解渴之需。但尚未到达大泽的时候,夸父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在某些境遇下,执著既是一种自缚的蚕茧,又是一种愚昧的固执。执著是具有一定限度的,当执著偏离了航道,使你舍本逐末时,将会物极必反。先有执著,后有贪念,执著不仅会使我们在无形中成为一个“套中人”,还会使自己处在温室般的茧中,心安理得,坐井观天。

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学会放下,才能消除烦恼而深感快乐;只有放弃我执,才能真正把握生命本身的乐趣。

●左手参禅●作家王开林曾经在《许多人死于心碎》中写道:“坚守信仰的人往往死于信仰,坚守爱情的人往往死于爱情,坚守道德的人往往死于道德。死过一次又一次后,信仰、爱情、道德便一一瓦解。即使你是一个修复专家,把破碎的心修复得像崭新的水晶球一样璨璨有神,但它也经不起轻轻一击。”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段意味深长的话语也向人们折射出了一个道理:坚守执著的人往往死于执著。因此,人们应把握其“度”,不可过于执著。

3.云水随缘,生死由他

禅的智慧:生老病死,人所必经。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必然发展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生是偶然的,而死则是必然的,生是大同小异的,而死则是多种多样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礼赞“生”却回避“死”。

其实,只有云水随缘,生死由他,深刻地认识“生”,坦然地面对“死”,才能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意义。生则洒脱,死则安然武则天既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又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在她执政期间,曾以师礼迎请慧安禅师,礼遇之法与迎请神秀相同。武则天向慧安禅师问道:“禅师,您多大年纪了?”慧安禅师回答道:“不曾记得。”武则天疑惑不解地问道:“为什么您连自己的年龄都不记得呢?”慧安禅师语重心长地回答道:“生生死死,宛如转动不停的车轮,哪里拥有起点与终点呢?既然没有起点与终点,那么,又有什么年月可记呢?人的生死均是五趣轮回、六道轮回的,如环无端,怎能累以数计呢?”

在禅师的眼中,生与死只不过是事物的两面,生死轮回,皆是自然现象。生则洒脱,死则安然。不记得自己年纪的慧安禅师并没有由于不记得“年纪”而被世人忘记,与之相反,却由于其不记得自己的“年纪”而被世人谨记。

云水随缘,生死由他。既是何等潇洒,又是何等坚决。事实上,人生在世,岁月穿梭,每年春去春又来,年年年尾接年头。不论是否有人欣赏与观看,野外的小草总是自然地凋零,山上的花朵总是自然地开落。每日凌晨的日头升起绝不是因为寺庙的钟声,每晚月亮的光明照耀也不是仅为赶路的夜归人照亮回家的路……世间万物周而复始地生生不息,人又何必为不足挂怀的事情而耿耿于怀呢?《生死歌》中有这样一句话语:“生生死死就是命。”灿烂自然之生命,死归自然也静美。项王命短,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胡兰十五,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因此,只有为人不做亏心事,生不贪,死不惧,才能乐得生死两坦然;只有生时坦然,死时无悔,才能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看淡生死大自在从前,在日本有一位桃水禅师,他不仅在诸多寺庙修行多年,还在日本各地拥有无数徒弟。在他住持的一个大寺庙中,一些徒弟因不能忍受修行的艰辛,时常半途而废。然而,慕名而来的信徒却日益增多,他的法席仿佛尤为兴旺。当桃水禅师顿悟到生命的真谛后,便毅然辞去教席,告别信徒,而不知其所向。几年以后,在京都的一座石桥下,一个门徒发现了与乞丐生活在一起的桃水禅师。这位门徒立刻请求桃水禅师继续教他如何修行。桃水禅师对他说道:“如果你能像我这样,在这里过上三四天的时间,或许我就能教你……”于是,这个门徒便毫不犹豫地打扮成乞丐的模样,与桃水禅师共度了一天的乞丐生活。次日,乞丐群中死了一个人,桃水禅师就与门徒一起把尸体拖到山里埋了。事情过后,桃水禅师回到桥下倒头就睡,一觉睡到天亮,而他的门徒却迟迟不能入眠。天亮以后,桃水禅师对他的门徒说道:“我们今天不必外出乞食了,死去的那个同伴还留下一些食物……”然而,望着眼前的食物,那个门徒难以下咽。桃水禅师便意味深长地说道:“我早已得知你并不能看淡生死,因此,你是无法继续跟我修行的。”听到禅师的话语,那个门徒一时哑口无言。桃水禅师对其挥挥手,接着说道:“你请回吧,不要再烦我了!”无奈之际,那位门徒只得向桃水禅师拜别,黯然离去。

生与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生必有死。正如白天与黑夜那样,人的生死平淡无奇。对于死亡,不能心存恐惧,而应“云水随缘,生死由他”。对于一个人而言,能够看淡生死,敢于视死如归,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古往今来,仅有两种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一种是在修行中经历沧桑劫难,参透生死,对生命已大彻大悟;另一种则是胸怀大志,心有大义而将生死置之度外。

只有了解生命的本质,才能无所畏惧;只有感悟到永恒的真理,才能不为生离死别而痛苦悲泣;只有看淡生死,参透生死,才能顺其自然,处之泰然;只有云水随缘,生死由他,才能潇洒人生,享受人生。

●左手参禅●云水随缘,生死由他。何谓所生,何谓所死?一切皆以坦然面对。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感叹活得太痛苦,活得太不容易……事实上,只要坦然面对所得所失,就能拥有一个洒脱的人生。从某种程度而言,人的死是下一个生的开始。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拥有重生的机会,也就感受不到不同世界的精彩之处。因此,既不要四处张望,也不要埋天怨地;既不要心有执念,也不要漂浮不定,而应坦坦荡荡地生活。

4.放手也是一种美丽

禅的智慧:“吾生有涯,而万物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现实世界那无限美好的万事万物,只会疲惫不堪,劳而无获。因而,人必须学会放手。

放手也是一种美丽!该得的,自当努力争取;不该得的,就应该果断放弃。人生恰如一场比赛,有领先者,便会有落后者;有第一名,就会有最后一名。冠军终归只有一个,我们何必绞尽脑汁想成为那个幸运儿呢?应该明白:钻石固然珍贵,但雄伟的长城却是由普通的石头砌成的。人生因放弃而美丽。有所放弃,才会有所得

能够豁达地放弃生活中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生命成熟的象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学着放弃,那是生命征程中最难以言表的一种体验。经历放弃的苦痛,如同咀嚼一枚涩涩的橄榄,叫人久久难以下咽,只空留那份酸涩在口中,挥之不去,也去之不尽。素有“世界第一交响乐团”之称的柏林爱乐乐团,它的首席指挥也素有“世界第一指挥”之称。所以说,几乎所有指挥家都梦想能够获得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位置。但是,当柏林爱乐乐团决定聘请英国著名指挥家西蒙·布特尔担任首席指挥时,布特尔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对于布特尔的放弃,很多人都感到疑惑不解。对此,布特尔说:“柏林爱乐乐团是以演奏古典音乐而闻名于世的,而我对于古典音乐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如果我接受了邀请,恐怕不但不能带领柏林爱乐乐团迈上一个台阶,反而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再好的机会,如果你没有能力把握,那么还是放弃为好。”从此以后,布特尔默默地学习研究古典音乐。经过十年的努力,布特尔因对古典音乐的不懈追求和透彻理解及自己精湛的指挥和表演,一次次取得了成功,令所有听众倾倒。当布特尔再一次接到柏林爱乐乐团的邀请时,他没有丝毫惊讶,更没有丝毫犹豫,而是毅然地接受了邀请,并以自己出色的指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音乐史上的奇迹。

放弃也是一种美丽。即使一样东西再好,如果客观条件不成熟或者主观上的个人还没有能力把握它,那么最好还是选择放弃。布特尔第一次拒绝出任首席指挥也正是这个原因。

懂得放弃的人,知道什么该放弃,什么不该放弃;他们既不盲目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轻易放弃属于自己的东西。放弃该放弃的,那是勇气;不该放弃的不放弃,那是豪气。该放弃的不放弃,那是怄气;不该放弃的放弃,那是傻气……

在很多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丽。放弃并不等于抛弃,抛弃是一种妥协,是一种让步,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失败。放弃是一种超脱,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策略——是为了腾出空间来接纳其他更多、更好的东西。其实对于布特尔来说,第一次的放弃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研究古典音乐,为他再次接受柏林爱乐乐团的邀请,担任首席指挥,创造音乐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奠定了基础。也正是他第一次的放弃,才成就了他最后的成功。

在拥有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失去,而放弃的时候,我们也许又在重新获得。对万事万物,我们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把握。如果刻意去追逐与拥有,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放弃,伤感但美丽

人生,有太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学会放弃!放弃一个心仪却没有缘分的朋友;放弃某种需要投入却无任何收获的感情;放弃某种心灵上的期望;放弃某种精神上的思想……虽然放弃这些,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很艰难和无奈,但对于此,也许放弃才是你最好的选择。在放弃的时候,或许你会生出很多伤感和沮丧,然而这种伤感并不妨碍你重新开始,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的告别与放弃,它富有超然物外的精神,虽伤感但美丽!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种感觉——期待成为生命中的永恒的某种感情。但当过了很多年之后,才发现它已渐渐消逝了。然后才懂得:原来握在手里的,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我们所拥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们能够永远记在心上的。

有时候,我们为了追求一样东西而令自己的身心疲惫不堪,是很不划算的。况且,有些东西是“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瞧之”,一旦你得到它,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其实它并不如原本你想象中的那么好。如果你再发现你失去的和放弃的东西更珍贵的时候,你一定会懊恼不已。复杂的人生,有时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获得和放弃。应该获得的,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发现,然后尽力而为之。然而,如果此事依然与自己无缘,那么就要潇洒地放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获得常常使人心地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很大的勇气。

残缺也是一种美,有遗撼的人生才是最完整的人生。人生多憾事,世上无圆满。也正是如此,世界才有落英缤纷的美丽。“遗憾”相对于圆满来说,是一种残缺的美,因此学会放弃,也将是人生的一道风景。放弃过后,心灵就会有一种恬静和从容,恰似一缕檀香暗浮,会有温馨未来的如歌岁月。

对于我们来说,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也都令人迷醉,拥有的遗憾让人更眷恋,夜半无眠的思念,让人更觉留恋。感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苦苦的追寻并不能让生活更圆满。也许一点遗憾,一丝伤感,会让这份答卷更隽永,也更久远。

漫漫人生路,放弃何其多?放弃不属于自己的,是对自己灵魂的释然;放弃你胸口隐隐的痛,也是对自己生命的超脱!一次牺牲或许会换来你一世的安慰;一次伤悲或许会换来你永生的纪念!因为放弃,你的人生才显得轻松舒展;因为放弃,你才有机会去收获不俗的春天;也因为放弃,你的生命旅程才会走得更加从容畅然!放弃也是人生中难得的美丽!

●左手参禅●其实,世间有太多美好的事物,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的放弃。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学会放弃吧,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5.放手,得救的最妙药方

禅的智慧:放手一个很爱你的人,并不痛苦;放手一个你很爱的人才痛苦;爱上一个不爱你的人,那更痛苦。其实,聚散都是缘,该放手时就放手。

放手是一剂灵丹妙药。自古以来,“放手”就是一个让人们不断探讨的哲理问题。一个永远不想放手的人,是一个沉重的人,人生也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一个永远不能放手的人,未必有人生新的收获和新的体验。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门心灵的学问。“放下”原本只是一句禅语,放下你的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直舍去,舍之无可舍去,是汝放生命处。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懂得这种境界呢?人在原始时代,过着封闭的生活,以为视所能及之界,步所能至之处便是所有的天地,而原始的平等与平均使人欲也随之淡化。是想象和美好的心愿开启了人类欲望的大门,任何可以想象,又力所能及、智所能为的产物开始了天地间的变化。从此生活变得不再满足,欲望得到了无尽的“升华”。在追求物产的过程中,欲望得到了足够的满足,而心灵似乎永远找不回原来的那份宁静和安详。放手,让心灵释荷在一辆飞速行驶的火车上,一位老人刚买了一双价格非常昂贵的新鞋,不料,因不小心,一只鞋掉了下去。旁边的人看到后,无不为他感到惋惜,而他却微微一笑,紧接着又把另一只鞋扔了下去。车上的人看到后,很是不解,便问其原因。他却说:“一双鞋扔下去,说不定正好有人没有鞋穿而得到一双鞋,或许我们还会遇到那个人。这样的好事,我何乐而不为呢?”

是啊,不管是多么珍贵的鞋,丢掉其中的一只,另一只也就没有一点用处了,何不让捡鞋的人捡到一双鞋呢?所以说,与其抱残守缺,倒不如顺其自然,这样就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释放,不至于因失去了一只鞋子而郁闷不安。让心灵深处有一点快乐,养几分安宁,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忙碌的脚步,让人们失去了沉静的本能。物欲横流的今天,数字的多少划分了人与人之间的等次,打破了平衡的宁静。人们个个躁动不安,努力寻找提升自身社会等次的空隙。不择手段地往上钻,没有台阶,就踩着别人的肩膀继续往上,整个人都变得几近疯狂。谎言被人崇拜,实话被人遗忘。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是非难分……

其实,人要生活得很幸福,不一定要辉煌,不一定要有地位,但一定要有“放手”的勇气,让心灵释荷。放下曾经的辉煌,放下昔日的苦难,放下对旧日恋情的回忆,卸下身上所有束缚我们前行的包袱。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懂得该放手时且放手。

孟子说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就应抛弃掉。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有所得也必有所失,只有学会放手,才能拥有一份轻松,才会活得更加充实,更加坦然。

人生在世,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可谓是事物变化无常,人们必须懂得放手,不要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无法割舍,毕竟,喜爱一种事物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在失去它时伤心。人生中的许多事情既已失去,不妨就让它们失去吧。要知道,执著于失去只会让自己更痛苦,唯有放手,才能解脱。

感情尤其如此。爱情是流动的液体,它会被客观改变,也会自己发生氧化,从而蒸发掉。亘古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属于你的自然会被握在你手中,流失的,就任它去吧,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人会一直等你,如果已经缘尽,既选择分离,就不必回头。而得到了就一定要珍惜,因为没有人会在原处等你。缘分不可强求,是聚是散都应随缘从前,有一名秀才和未婚妻约好要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但到那一天,他的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秀才因受不起打击,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就要奄奄一息。这时,路过一个云游僧人,得知情况后,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秀才看。秀才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头,走了……又过一人,把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疑惑间,画面切换,秀才看到了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秀才不明所以。僧人解释道: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的未婚妻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个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秀才大悟,“唰”地从床上坐起,病竟然痊愈了!

缘分,一种美妙的感觉,源自于心灵的契合;可遇不可求,就算词穷墨尽,亦无法形容。有时,它与你擦肩匆匆而过;有时,它情深款款地向你走来。

缘分,犹如大海,表面蔚蓝平静,却不知隐藏着多少波涛汹涌的肆意与狂妄。有些人,天天相见,却只是淡淡的点头之交;有些人,从未谋面,却共振起一层层共鸣,彼此心心相印。一次不期而遇的美丽邂逅,这是缘分,缘起,谁也阻挡不了。一次无意中彼此悄然错过,这是缘分,缘灭,谁也留不住。在被触动敏感柔软的心弦时,在心不设防时,勾勒出魂萦梦牵,挣扎中欲走却留着一往情深。缘分,存在着逃避中隐约的一份心痛,也因保留着一份缥缈虚幻而美丽。如同空中楼阁,其实,只是存活在心里的一道风景。或许,被深深刺痛的不仅是肉体,还有脆弱的灵魂。

白雪公主注定要和王子相遇,无论是继母王后派出的猎人还是那个带毒的苹果,无论是那面说实话的魔镜还是7个可爱的小矮人,它们的出现都是为了让公主和王子相遇,都是为了成就一份纯美恋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一个柔弱又尊贵的公主而言,也许最好的报答就是收获一份天长地久的爱情,这是让上天都感动的爱,是冥冥中不可强求的缘分。

如果你相信缘分的存在,就应该明白,缘分这东西可遇不可求,该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是你的,你怎么努力也得不到,是聚是散都应随缘。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若是无缘,终日相聚也无法会意,凡事不必太在意,更不需去强求,就让一切随缘吧!

●左手参禅●也许你会被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感动,会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流泪。但绝不要效仿他们为爱殉情,这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更是对家庭、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生命不仅仅只属于自己,也肩负着家庭、社会的使命。珍惜生活,懂得放手,解救人生。

第四章 清净自然,心灵才能得到大自在

修身养性,让心灵从繁杂的世界走向回归,让大自然的博大抚净内心的喧嚣,认真体察世间美妙,悉心体悟自在之智慧。一颗清净的禅心,让你笑看物欲横流,用淡泊高洁的莲花心赶走无所适从。听鸟语、闻花香,清净、自在。

1.烦恼多是自找的

禅的智慧:快乐不是永恒的,痛苦不是永恒的,烦恼也是假的。人生在世,没什么可烦恼的。多点笑话,多点幽默,这样,日子会好过一点。

作为凡尘中人,我们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烦心事。特别是现代都市沉重的生活压力,以及越来越多的追求和欲望更是让人烦恼不断,想做到最好,却又做不到,于是,人们不停地为了一些不能及的事而闷闷不乐,总在不停地担心这担心那。其实,烦恼这东西是预想的很多,出现的很少。人们应该学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别学庸人、杞人自忧之。烦恼不寻人,人自寻烦恼有一天,一群学生向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请教关于烦恼的问题。其中一个学生提问:“您能举一个例子说明烦恼是人们自己找出来的吗?”心理学家笑了笑,并没有回答,而是把学生们领进自己的实验室,然后指着桌子上的水杯说:“我们还需要在这里呆一段时间,你们每个人自己拿起水杯为自己倒一杯水吧。”学生们放眼望去,这些水杯各色各样,红的、蓝的、白的……材料也不相同,玻璃的、塑料的、瓷的、纸的……有的看起来高贵典雅,有的则是粗陋低廉……因为正值夏季,天气较为炎热,同学们纷纷拿起自己喜欢的水杯倒水喝。待每个同学都为自己的水杯注满了水后,心理学家说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选用的杯子都是比较好看的、比较别致的,这些塑料杯、纸杯,被选的就少得多。这也是人之常情,谁都希望自己手里拿的是一只好看的杯子,但是我们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杯子的好坏并不影响水的质量。想一想,如果我们有意无意将心思用在选好杯子上,用在鸡毛琐事上,甚至用在互相攀比上,自然就是自寻烦恼,正所谓:野花不种年年开,烦恼无根日日生。”

有句话叫:“烦恼不寻人,人自寻烦恼。”烦恼多是自己找来的。据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发现:一般人所忧虑的“烦恼”,有40%是属于过去的,有50%是属于未来的,只有10%是属于现在的。其中92%的“烦恼”未发生过,剩下的8%则多是可以轻易应付的。

很多烦恼还是本不应该被它们困扰的琐事。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用过去的失败体验给自己搭建起藩篱,使自己故步自封,杞人忧天,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比别人差;疑虑重重,老是想着以后的没有发生的事,而且往往是习惯性地往最坏的方面去想……

在等公交车时,要坐的那辆公交车始终不出现;在超市购物排队结账时,长龙队伍中站了半天才挪动一小步,特别是另一边似乎移动得快……的确,这样的烦恼让人郁闷,甚至咬牙跺脚,但是,你可曾想过:不管你怎样不耐烦,事情往往都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果并不会因你的心情而有丝毫的改变。明白这一点的话,你就更应该知道,与其在那里对不可更改的过程唉声叹气、看表跺脚、咬牙切齿,倒不如让自己悠然惬意一些,如听听音乐,给许久没联系的朋友发条祝福的信息,欣赏周围各色人的种种面貌,将他们的各种喜怒哀乐在你脑中整理成一幅幅生动的漫画,同时为你自己的理智超然而自豪……这时,你将会发现,快乐就在身边,生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轻松生活,快乐属于你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烦恼都是多余的。一个人到市场买菜,回程中遇到一只黑狗。因一向非常怕狗,而眼见四处又无人,更是怕得发抖,没胆量停下来面对它,于是想快速离开,便加紧踩着脚踏车。但那只黑狗不但汪汪大叫,还在脚踏车后紧追不舍,并且在他脚上咬了一口。他因过度慌张,从脚踏车上摔了下来。结果狗走了,剩下狼狈不堪的他一个人,结束了这一场可悲可笑的残局。回到家后,他检视了一下被咬的伤口,发现不过是小小的齿痕而已,但为了安全起见,他还是到附近药局请人敷药和打疫苗,心想应无大碍,过后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白天忙完后,晚上休息,睡到半夜忽然醒来,他感觉伤口好像有点痛,于是开了灯察看,见伤口周围红红的,心里顿时急了起来,开始胡思乱想:如果那狗有传染病,或是其他像疯狗病之类的,过去曾听说被疯狗咬后,人也会变成疯狗,若是如此,那怎么办?于是翻来覆去,再也睡不着了,只好静坐修法,让心平静下来。说也奇怪,待天亮时,看伤口竟然完全好了,那个人不禁对自己昨晚所起的念头惭愧万分。

可见,人们常常会因不明白事情的真相,为小事心随境转而起无明,继而胡思乱想,自导自演,认假作真,这都是念头招来的,若能时时关照自己,不起无明,则天下太平矣!

俗话说得好:“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要做庸人,都不要自扰。其实,无论是生活还是人生,都是非常简单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烦恼忧愁。人不快乐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够活得单纯。生活不用刻意去追求什么,不要向生命索取什么,因为简单本身就是一种难得、永恒的幸福。也许因为生活中的忙碌,我们把自己忽略了,忽略生活的本身,使我们成为一个睁着双眼的盲人,看不到人生中的风景,闻不到一路芬芳的花香。为什么我们不把一切放下,静下心来感受与体味生活的真味呢?花贩说,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人也和花一样,越是朴素单纯的人,其内在就有越多的芬香。

实际上,生活到处充满欢乐,烦恼与欢乐都是因人的心态而定。一般情况下,人们过分地强求结果的完美,往往使过程变得空洞乏味,然而结果又未必就能达到你想要的完美,进而徒添了许多烦恼。人生是短促的,别让快乐从你手中溜走,要牢牢把握好。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学着轻松地面对一切人和事,这时你将会发现,事情要比你想象的简单。轻松生活,更多的快乐也会属于你。

●左手参禅●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就像是一泓泪水凝成的湖泊,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人的生命太短促、太宝贵了,想老有所乐,从现在起储蓄快乐吧,储蓄越多,回报就越大,千万不要去自寻烦恼。

2.学会简单地生活

禅的智慧:简单生活即是保持一种自由平和的心态,随意而率性,在这个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年代不被其诱惑,也不刻意拒绝新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和享受。

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境界,就要看他的生活是复杂还是简单。许多人的生活内容繁杂,但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忙也忙不出什么名堂;而有些人的生活则很简单,他们除了自己喜爱的几项活动,别的事一概不理。一位哲人曾说:“人生的哲理就是简单加勤奋。”因为简单所以快乐

什么样的生活是简单的生活?拿衣服来举个例子吧,穿衣服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好的衣服自己会说话。尝试用新方法穿旧衣服,例如黑白配,就是最好的方式。这是一个开始,一个够简单的开始。

何必迷醉于赤橙黄绿的绚丽斑斓呢?它们固然鲜亮惹眼,但却蛊惑我们的心灵,让疲惫空虚袭来,我们难以招架,匍匐着挣扎于这样的困境。

为什么不简简单单地选择黑与白呢?黑白虽然少了炫耀的资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简洁明快,踏实素朴。在五色乱目的今天,敢于做出这样尝试的,真的是勇气可嘉!生活也是这样,没必要搞得色彩斑驳眼花缭乱,只需简单的黑白相间,就足够赏心悦目了。小张和霞是一对夫妇,一个在事业单位,一个在合资企业工作,收入不菲,但他们住宅的朴素简单却叫人惊讶。他们的家几乎没有家具,客厅里仅仅是一个电视机和几张木椅,卧室没有床,床垫就放在木地板上,一个写字台,一个书柜,一台电脑。房间干干净净,纤尘不染,墙壁上几幅字画,显得清新而高雅。小张说:“装修的最高境界是不装修,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淡然而简单的格调,雍容华贵的装修在我看来很俗气。房子是自己住的,不是给别人看的,自己感到舒适就行,简洁舒适是一种享受。”在这种简单的生活中,他们过得轻松、踏实、快乐、幸福。

简单不等于简陋,朴素不等于寒酸。简单的内涵在于抛却杂念,直指目标。很多时候,生活不再是我们汲取快乐的源泉,而是使我们沮丧悲观的重担。我们日复一日重复着枯燥的程序,我们变得萎缩。如果我们不觉醒,将会麻木至死,完全得不到一个充实快乐的人生。也许,人类从动物式的原始攀援,到部分解放的直立行走,再到智能型的会使用语言、文字,一直到现在科技的发达,思维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庞大。人类本身因这样的思维而变得沉重,像无形中的一座大山,压在脆弱的心灵上,随时随地都可能濒于崩溃。其实,生活没必要有太多的顾虑,顾虑太多会加重你的心情,影响你的情绪,导致恶劣的结果。只要你够简单,只抓主要矛盾,你会觉得前景一片广阔。

简单意味着有方法有秩序有选择,因而能够驾驭复杂的局面,举重若轻,复杂的人生问题简简单单就被解决了;简单意味着人的需要,因而也意味着成功,所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返璞归真。做自己喜欢的事,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人生就是这么简单,其他无所谓的事都可以放下。生活简单的人最快乐

简单生活目前正风靡美国,同时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高级白领有选择地接受。美国“简单族”的简单包含以下指标:不看电视,不上网,不过夜生活,不在人际关系和衣着上花费过多时间,不大规模购物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压力,甚至不驾车等。总之,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跑到没人的山野,除了吃饭睡觉,享受自然风光,什么也不做,成了他们最迫切想达到的生活状态。不过,在中国“简单族”们的眼里,简单生活的定义却有了一些不同,在这些还没完全过够“复杂生活”的职场人士眼里,简单生活其实就是意味着一种时尚轻松、不麻烦的生活,一种朴素、低科技、充满灵性的生活以及一种有目的、能够保证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生活。

对于工作,无论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我们总是孜孜以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与自己相关的利益牵引着,大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但快乐的人生怎能是这样?在某外资企业担任市场经理的小罗就是“简单生活”的忠实拥护者。小罗原先每天上班时忙忙碌碌,下班后不是在茶馆谈事,就是和某客户有约。折腾几年下来,他发现这些事情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挣的外快也几乎都用于交际了,所剩无几,自己也苍老了很多。当时刚刚过去不久的“非典”,也让他领略了生命的脆弱和生活的可贵。于是,他终于大彻大悟,从此放弃了很多从前很看重的机会,每天下班后就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一个人回到家里,洗一个舒服的热水澡,然后坐在沙发上,听音乐,看杂志,怡然自得。小罗说,工作过后我们需要一个可以让自己松弛的方法,快乐的生活其实很简单,不需要华丽的物质,只需要有自己喜欢的人、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即可,享受生活并不等于享受物质,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需要。

尝试简单,就是尝试一种别样的心情,一种独特而蕴藉的旋律,不必在意太多,只需清清白白地做个自我。不必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和黑暗中的议论,只需坦坦荡荡地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喜欢的,远离让人疲惫和厌烦的阴霾。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你会觉得每天天都是蓝的,蓝得明净,蓝得纯粹,蓝得舒畅。鲜花和笑容永伴,生活就成了乐此不疲的欢乐之海。

简单的生活要求我们对生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生活,把生活中的一切,快乐,痛苦,挫折,失望……都看做是一种馈赠,因为无论苦与乐,都是生活中的一种调剂,我们应懂得品味,而不是怨天尤人。正所谓,简单地生活,不简单地追求。

世界本是简单的,一切都简简单单,有何不好。我们为什么不开始这样的生活?我们为什么不鼓起勇气来进行尝试?不要顾忌舍弃而拒绝简单的生活,让我们尝试简单!

●左手参禅●简单更是一门哲学,需要有大智慧,需要有大舍弃。智慧会让我们生活得快乐充实,舍弃会让我们生活得轻松无羁。简单,让我们生活得更快乐,更自信。简单,给心灵树一座灯塔,当航行在迷雾重重的生活之洋上时,不会迷失,在它的引领下,冲破迷雾,迎来阳光。

3.去除心中的枷锁

禅的智慧:万物皆心,生活中的一切,譬如烦恼、快乐、金钱等均是由你自己的心所酿成的。因此,若要摆脱痛苦,就要去除心中的枷锁。

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而言,若要摆脱痛苦的束缚,就要去除心灵的枷锁;而若要去除心灵的枷锁,就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你是心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拒绝做心灵的奴隶有一个年轻人,一直以来都以杀猪为生。之后,又辗转成为府衙的一名刽子手。他为此深感不安,既睡不着觉,又吃不下饭。在不经意的一天,一位得道禅师云游至他所居住的小镇,为了去除不必要的心灵枷锁,他决定拜访这位禅师。当他前去拜访禅师时,禅师正在修行,于是,他轻轻地走到禅师的身边。禅师看到年轻人的到来,尚未等他开口便漫不经心地说道:“去除心中的枷锁!”刹那间,年轻人感到困惑不解,他充满疑惑地问道:“师傅,我还没有开口说话,你怎么知道我要问的是什么呢?”听到他的话语,禅师哈哈大笑地回答道:“你的脚步虚浮,目露迷茫,心神不宁,便预示出心不如所想之象。你之所以来找我,就是为了挣脱心灵的束缚吧?”年轻人听了禅师的话语,不禁激动不已:“师傅,实不相瞒,我以前以杀猪为生,心中一直感到不安。现在又成为刽子手,内心更加不安,请求师傅略点一二。”“境由心生,心随意动。”禅师接着说道:“杀猪既不是你的本愿,做刽子手也不是你心中所想,但由于世事而不得已为之。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不要被外界所干扰,而要依照你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摆脱心灵的束缚,就是最佳的解决之道。”听到禅师的话语,年轻人恍然顿悟。从此以后,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所想而不断行动,日子过得日益顺心如意。

或许禅师的话语使不计其数的人深感困惑,然而,细想一下,心与你的关系,不正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吗?它要你做什么,你就会做什么。你越对其毕恭毕敬、惟命是从,它却越要无休止地折磨你。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心灵的枷锁所深深束缚着,违背自己的意愿而从事着较为憎恨的工作,生活在不喜欢的环境里,全方位地扮演着被内心束缚的角色。

在我们周围,时常听到诸如此类永无休止的抱怨:“我整日像奴隶一般任人差遣。”长期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们的内心便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心态,在无形中使自己真正变为一个奴隶。殊不知,在抱怨自己是他人奴隶的同时,自己也被心灵的枷锁所“役使”。若要摆脱奴隶的束缚,就要培养高贵的品格;若要去除心中的枷锁,就要敢于正视自己。境由心生,心随意动从前,在一个国家里,一位十分了不起的大臣不幸病逝。这位大臣不但绝顶聪明,而且能说会道。要想寻找一位替代他的人,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整个王国都在努力寻找,为此,国王派出了所有的重臣。寻遍了整个王国,最后找到三个人:一个是伟大的数学家,他能解决数学领域的所有问题,毕竟在当时,数学是真正威势确定的科学——其余科学均是它的分支;另外一个是伟大的哲学家兼魔术师,他既能创造神,又能创造理论;第三个是传教士,每天均在信仰上帝,不断祈祷。当他们来到皇宫的时候,国王对他们说道:“你们有三天的时间准备或休息,第四天考试,通过考试者将成为本国最重要的大臣。理所当然,他还会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于是,他们便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准备。三天时间远远不够,数学家必须思考诸多实验与做法,因此,他废寝忘食地进行思索,并天真地认为一旦被选中,便会拥有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哲学家开始冥思苦想,在测试前必须备好所有的问题以对付考试;而传教士却该吃就吃,该睡就睡,他每天一如既往地祈祷,然后去散步。毕竟对他而言,没有未来,就没有最后的考试。转眼间,到了第四天的早晨,当他们前去皇宫参加考试时,数学家由于过度劳累而身心疲惫,哲学家由于不断思考而思想混沌,只有传教士开心地边走边唱,他仿佛丝毫也不担心,毕竟他既不要求任何东西,也不抱有任何幻想。国王为他们设计出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他们进入同一个加锁的房间,锁上有许多数字,但是却没有钥匙,那些数字是用来打开此锁的。倘若那些数字能用一种既定的方式进行排列,门便会悄然自开,第一个从房间走出的人将是被选中者。于是,数学家便立刻在纸上开始不计其数的实验,哲学家也闭上眼睛而苦苦思索,而传教士却无动于衷,毕竟他既不懂数学,又不知科学实验,只是依偎在角落里祈祷、唱歌……然而,猛然间,他们意识到传教士已经离开了房间。国王进来对其余二人说道:“你们还在这里做什么呀?测试已经结束了,传教士不是已经出去了吗?”他们惊愕地问道:“他并没有做什么,可他是如何打开门的呢?”这时,传教士走进来若无其事地说道:“我只是静心而坐,直觉告诉我,你真笨,应该过去看一下门是否真的被锁,于是,我走到门旁,见门没锁,便径自走出……”

在这美丽的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被心灵的枷锁所深深束缚着。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使人们在无形中不断消沉、苦恼。若能挣脱心中的枷锁,就能轻而易举地度过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

境由心生,心随意动。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心灵的主人,而非它的仆人。因此,若要挣脱内心枷锁的束缚,就要尝试着深入了解自己。

●左手参禅●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主权利,然而,由于追求日益增高,心灵的枷锁却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因此,若要一切随心、舒心,就要想方设法去除心中的枷锁。

4.一念的平静心就是道心

禅的智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也就是说,十方世界没有一丝尘不是源于自己的“心”。用平静心来生活,用菩提心来契禅心。

只有放下,才能得以解脱。困扰我们的往往不是生活,而是心灵。如果能够以一颗平静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就能享受一种超乎自然的人生。拥有了平静之心,也就拥有了一种豁达,一种超然。

倘若拥有一颗平静心,就不会感到焦灼,不会感到浮躁,不会把灵魂搁浅在无氧的空气中;倘若拥有一颗平静心,就会拥有一种正确的为人处世原则,拥有一种自我肯定的信心与勇气,既不会高估自己,又不会自甘堕落;倘若拥有一颗平静心,就不会把自己的灵魂淹没于如潮的尘海中,不会仅仅追求物质方面的奢华,毕竟在诸多时候,求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生活需要用一颗平静心来解析,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才能理解“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真正蕴含。心无杂念,保持一颗平静心有一天,赵州和尚向他的师父南泉禅师请教道:“师父,什么是道呢?”“平静心就是道。”南泉禅师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赵州和尚疑惑不解地追问。“想要达到的话,就会越来越远。”南泉禅师微笑着答道。刹那间,赵州和尚深感奇怪,莫名奇妙地问道:“不想着达到,如何才能知道呢?”南泉禅师耐心地对其解释道:“‘道’并不在乎你是否知晓。‘知’仅仅是幻觉而已,‘不知’则是稀里糊涂。如果真正达到不再怀疑的道,犹如无尽的虚空一般,至大至极而无所不容,又如何能用是非而妄加评论呢?”听到他的话语,一时间,赵州和尚恍然大悟。

真正的心无杂念是一种境界,难以达到,即使做到瞬间的心无旁骛,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人们而言,既是吃着五谷杂粮长大的,又是在庸俗包围的世界中生活的,就不可避免地拥有点滴私心杂念。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绝对平静,但只要不把自己的心裹得像厚重的老茧一般即可。若要达到心无杂念的境界,就要具有一种“物我两忘”的心态,拥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襟度。“心无杂念,一心至诚。”只有保持一颗平静心,才能使万物了然于胸。假如轻忽这意味深长的八个字,就会因妄念幻想而活得不真实,因荒诞颠倒而自欺蒙蔽。

古代的圣贤之人置穷困潦倒于不顾,不断修身养性。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一种对凡事都能释然的态度,对一切都能平静对之的胸襟。当今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够拥有如此平静之心,空有家财万贯又何足道哉?日常生活中,只有保持一颗平静心,才能使生活更加安逸;只有做到心无杂念,才能使生活更加舒适。事事平静看,排压“心”舒畅慧海禅师曾经对一个来请教的人说道:“对世人来说,他们总是难以做到一心一用,总是穿梭于利害与得失之中,总是囿于虚无缥缈的宠辱……由此而产生‘千般思量’和‘万般妄想’。在生命的表层停滞不前,已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他们为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你要记住,生命的实质并不是这样的,只有将心融入世界,用平静心感悟生命,才能寻找到生命的真谛。”

我们应以一颗平静心看待万事万物。何谓平静心?倘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上升至儒道文化的层次,它的确有些玄奥。事实上,所谓平静心,就是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处理周围事情的一种心态,一种修养,一种维系终生的“处世哲学”,正如孟子所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

拥有一颗平静心,既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又是一种超常的洒脱。它看似十分简单,犹如每天晨起的跑步,黄昏的漫步,但若要将其融入生命的秉性中,并与我们共同面对生命中的轻松、困顿、坎坷等,绝非一件朝夕可成的易事。

拥有一颗平静心,既是参禅之人的追求所向,又是悟禅之人的超然领略。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形容平静心的一种最佳说法;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形容平静心的一种最高境界。在现代社会,虽然没有古时的那种闲逸,那种轻松,竞争的压力使人们的心灵难以得到充分的给养,快速的节奏使人们的心灵难以得到诗意的栖居,但依然可以“看天上云淡风轻,看周围花开花谢”。我们仍需做到: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倘若我们能够对人宽心,对一切事物均看轻一点,看淡一点,用博大的胸怀相互关怀,无争无斗,并能使心念得以平静。“与人无争则心安,与世无争则世安,与道无争则道安。”真正的得道就是“无争”,真正的道心就是“平常心”。道心时刻都在我们的面前,得道的路也在脚下不断延伸。如果说远,实在是近在咫尺;如果说近,实在是遥不可及,远近之别仅仅在于我们的心念。一念的烦恼心就是凡夫心,而一念的平静心则是道心。

●左手参禅●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追寻所谓幸福的日子,绝大多数人都不惜透支健康,支付尊严乃至出卖人格换取房子、车子、票子、权力等,使自己深深陷在纸醉金迷中而不能自拔。直到垂暮老矣之时,才发觉在年轻时曾孜孜以求的一切是那样虚无缥缈,从而对生命产生全新的感悟。因此,只有保持一颗平静心,才是真正的福气。

5.清净心才能出智慧

禅的智慧: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别人既可以打我们,又可以骂我们;既可以诬陷我们,又可以毁谤我们。然而,我们却不能由此而憎恨别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既需具有一种完整的本性,又需保持一颗清净的心。

或许不计其数的人们会认为:诵经能够生出智慧。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则是清净心。有时诵经是禅之定障,具有禅之定障的人,不开智慧,正所谓:“定能生慧,散乱之心不生慧。”因此,只有心清净至一念不生的时候,才能生出智慧。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张三住在山下不远的一个小村子里。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他特意在山坡上开垦出一片地,并在那里种上许多花草。每天早晨,他都会早早起床并到花园采花,然后再拎着鲜花到寺庙里进行供奉。有一天,当他刚刚把鲜花放到殿堂的时候,碰巧见到无德禅师。望着殿堂前的鲜花,无德禅师向他问道:“每天早晨殿堂前的鲜花都是你供奉的吗?”张三没有说话,只点了点头表示默许。无德禅师说道:“依据经典上的记载,常以鲜花供奉者,来世将会得到庄严相貌的福报!”听到禅师的话语,张三疑惑不解地问道:“供奉鲜花,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每次前来供奉鲜花之后,心里就会觉得异常清凉,犹如水洗过一般。然而,一旦回到家中,面对家里的种种纷繁杂事,心中就会大乱。师父啊,我该如何做才能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呢?”无德禅师接着说:“你每天供奉鲜花,理应明白一些花草的知识。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你是用何种方法保持花儿的新鲜呢?”张三不加思索地回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就是天天为花儿换水,并在换水的时候把花梗截去一截儿,毕竟花梗的一端浸在水中容易腐烂,腐烂的部分不易吸收水分,花便容易凋谢枯萎……”无德禅师拍手叫道:“你回答得真好!事实上,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与花儿的保鲜是一样的道理。平日生活的四周犹如瓶里的水,而每个人都是花。只有不停地换水,剪掉腐烂的花梗,才能不断净化身心,增强气质,才能不断汲取大自然的精华所在,才能像花儿一般保持着鲜艳与芬芳,才能拥有一颗清净的心……”听了禅师的话语,张三情不自禁地说道:“师父,我明白了!谢谢您的指点。一直以来,我都想来寺庙里过一段禅者的生活,认真享受一下暮鼓晨钟,仔细感悟一下菩提梵唱的宁静。”无德禅师意味深长地说:“施主所追求的仅仅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的清净,寺庙又何尝不嘈杂呢?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施主啊,你应时时刻刻记住:你的身体就是庙宇,你的脉搏就是钟鼓,你的两耳就是菩提,你的呼吸就是梵唱,这样一来,就无处不充满着宁静。心静自然凉,心浮尘嚣躁,你又何必煞费心思地寻找呢?”禅师说完此番话后,张三猛地跪在无德禅师面前,感激地说道:“谢谢师父!”禅师连忙扶他起来,并说道:“施主行此大礼报以感谢,实在担当不起。你应该感谢的是你自己呀!毕竟是你自己的心智使你找到了宁静,你为自己找到了家乡,那是‘莲花’般的家乡呀……”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保持一颗清净的心,真正依靠的则是自己。与其沐浴身上的灰尘,不如洗掉心灵的污垢,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颗清净的心。卸下沉重的心理负荷有一天,一位禅师与徒弟出去传教,当走到桥边的时候,山洪暴发,无情的洪水把惟一的桥梁冲毁了。刹那间,师徒二人感到束手无策而又不知所措,他们思量着:“如何才能过河呢?”正在这时,一位天生丽质、貌美如仙的小姐也要过河,看到断着的桥梁,她尤为着急,花容失色地跺着脚。见到此状,禅师便上前问道:“小姐,你是否也要过河?要不这样吧,由我背你涉过河水,如何?”由于有要事在身,这位小姐便顾不得男女有别,直接答道:“好吧,那就多谢禅师了!”于是,禅师便背着这位小姐涉水而过。到达对岸后,他把小姐放下,便与徒弟继续行路。跟随在禅师后面的徒弟,心中十分不解地想着:“师父时常告诉我们‘男女授受不亲’,今天遇到一位如此美丽的小姐,却非常乐意地背着她过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由于对方是高高在上的师父,而自己仅仅只是徒弟,因此,他不敢把心中的想法坦然道出。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这个徒弟依然对那件事情念念不忘,于是,他终于按捺不住,跑到师父的面前并说明自己不以为然的意见。听到他的话语,禅师不禁抚掌大笑:“徒弟,你未免太辛苦了吧?我只是把那个女人背过河后,就把她忘记了,而你却把那个女人背在心上,且一背就是三个月,实在是太辛苦了……”

在日常生活中,如像故事中徒弟的人不胜枚举。在他们的心中,装载着各种各样不必要的担子,比如心理方面的困惑、杂念、妄想、烦恼及一系列是是非非、善善恶恶等。正是这些东西的存在,才使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与其这样,何不卸下心中的负荷,把心里的结石移开呢?倘若能够凡事不计较,凡事都放得开,就能成为一个心灵清净的人,就能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左手参禅●“凡事不走心”便是清净心。当发生令自己深感愤怒、郁闷、无助或苦恼的事情后,就要静心思考一下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自己对此有何处理办法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凡尘喧嚣中保持自己的清净之心,从而具有一定的聪明才智。

6.淡化利欲之心,方能得到一切

禅的智慧:不计众苦,少欲知足。

中国曾有这样一句俗语:“知足常乐。”孟子也曾说过:“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与此同时,他的“欲少则仁心存,欲多则仁心亡”也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欲与仁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仕途多起伏不定,动荡不安,因此,身在官场纷争之中的古人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一种淡化利欲之心的境界。对于现代人而言,更应如此。毕竟只有淡化利欲之心,才能得到一切。贪利的下场有一对穷困潦倒的兄弟,家徒四壁,他们买不起床,只有一张长凳,每天晚上便挤在长凳上睡觉。一个偶然的日子里,一位禅师从此处路过,他实在不忍心这对兄弟继续如此窘迫,就悄悄地对他们说道:“过了后山,再翻越一座高山,便是太阳山。你们可以到那里挖一些金子回来,但必须赶在太阳升起以前下山,否则一旦太阳升起,你们就有可能被晒死。”兄弟俩十分高兴,急忙向禅师致谢:“谢谢您,我们一定能够在太阳升起之前下山的。”第二天,兄弟两人早早地起床,每人拿着一个袋子向太阳山奔去。一到达太阳山,他们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往袋子里装金子。弟弟边装边对哥哥说:“如果这里的金子全归我们所有,就太好了!”过了一会儿,哥哥对弟弟不断地催促道:“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我们赶快下山吧!”弟弟总是不肯,望着满山的黄金,他早已把禅师的教诲置于九霄云外。无奈之下,哥哥只好径自下山。下山后,哥哥用自己所挖到的仅有的一点黄金做起了小买卖,几年之后,便发了大财,并娶得一个漂亮的媳妇,一家人过得甜甜美美。然而,可怜的弟弟却永远留在了太阳山上。就在那时,当弟弟发现太阳已经升起,正要准备下山之时,整个山已开始融化,就这样,他也被炙热的太阳所融化了。

利欲之心人皆有之。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或义者,也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必须适时自控,不可把一切看得太重。一旦接近极限的时候,就要及时抽身,跳出这个圈子。只有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一切,才能避免坠入自挖的坟墓之中。

古人曰:“求名之心过盛必作伪,利欲之心过剩则偏执。”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欲望能够促进个人发展,但过于强烈的欲望却会酿成痛苦与不幸。因此,我们应该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只有保持知足常乐的心境,才能品味到无穷无尽的乐趣;只有培养清心寡欲的态度,才能置身于平和自由的境界。可怕的利欲之心一位学僧向老禅师问道:“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呢?”老禅师慢条斯理地说道:“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就是人的欲望。”学僧摇了摇头,表示困惑不解。老禅师接着说道:“那么,我就给你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商人想要购买一块土地养老。听说一位财主想要卖地,便决定到那里打听一下。于是,他就急忙赶到那个地方,并向财主打探道:‘这块土地如何卖呢?’财主向他解析道:‘只要交上1000两银子,然后给你一天时间,从太阳升起的时候算起,直到夕阳落山,你能用步子圈出此地的多大地方,那些地便归你所有。但若回不到起点,你将得不到一寸土地。’商人自言自语地嘀咕道:‘如果我在这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岂不是能够圈出很大一块土地?这种生意实在太划算了!’于是便不加思索地与财主签订了合约。第二天,当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的时候,他便开始了一天的买地征程。到了中午,他回头望去,已经看不到出发的地方。于是,他才不甘心地转弯,一刻不停地向前疾走着,心里暗想:‘辛苦这一天并不算什么,以后就能享受到无限的欢悦了……’当贪心的商人再次回头看时,太阳即将下山,刹那间他的心里十分着急,因为如果他赶不到起点的话,就意味着他将得不到方寸土地。此时,他又加快脚步向起点赶去,结果,在离起点只有两步之遥的时候,他却由于筋疲力尽而倒在地上,而当他倒下的时候,伸着的手刚好接触到起点的那条线。那块土地最终归他所有,然而,对于生命即将结束的他而言,拥有那片偌大的土地还有什么意义呢?”讲完故事后,老禅师又一如既往地开始参禅。理所当然,学僧也由此领悟到老禅师话中的玄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欲望一旦膨胀起来,常人便无法对此加以控制。当你无法控制自己的利欲之心时,它便成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些人为了谋得一官半职,请客送礼,煞费心思地托关系、走后门,虽然机关用尽,但结果却依然事与愿违;有些人由于未能得到重用,怨天尤人,满腹牢骚……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把名利看得高于一切。事实上,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乐趣,何必追逐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呢?只有乐观知足,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轮美奂;只有淡化利欲之心,才能得到一切。

●左手参禅●在人的利欲与现实之间,有着一条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也就是说,人的利欲永无止境,难以得到满足。在我们的周围,或许你会感受到名利之风渐行渐近;在日常生活中,或许你的欲望会越来越多……虽然个人的价值观本无好坏之分,但面对物质压迫精神的现状,只有活得轻松一些,才能在简单朴素中求得一方安宁;只有淡化利欲之心,才能积极入世,超然出世。

第五章 淡定从容,笑看人生的花开花落

花开花落,来去幽雅;云卷云舒,收展淡定。简单的生活,开阔的心境,禅意就在心间,禅境就在身边。多一重境界,多一分从容。淡定从容,让我们人生处处禅机相伴,人生时时禅定相陪。

1.从容淡定,宁静致远

禅的智慧:淡定既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又是人生追求较为深层的定位;宁静既是一份淡然豁达的心态,又是一种清朗明净的感觉。只有从容淡定,才能避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随波逐流;只有宁静,才能避免对他人牢骚满腹。

人生的绝大部分烦恼,均源自于非分的欲望。只有具有从容淡定的心态,才能处于平和的状态。只有拥有宁静的心境,才能行走高远,长存人间。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曾有这样的千古佳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古人尚能达到如此豁达的境界,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淡然入世,超然出世。淡定,自然洒脱曾有一位久经战场的将军,他看透了战场上的生生死死,便想逃避喧嚣的战乱纷争,决定以出家来安静地度过后半生。于是,他找到禅师并说明自己想要出家的缘由,恳请禅师为他剃度。禅师意味深长地对他说道:“将军,你先不要着急,我认为你还不到出家的时机,请三思而后行。”将军回答道:“禅师,您就满足我出家的愿望吧!我现在无牵无挂,可以抛弃世间的一切,甚至包括我的爱妻与儿女。”禅师心平气和地说道:“不要着急,你的心意还不够真诚,有些浮躁。”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将军只好回到家中。次日,这位将军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诚之意,便一大早来到寺院请求禅师为他剃度。令他感到出乎意料的是,禅师却莫名其妙地向他问道:“你来得如此之早,难道就不怕你的爱妻在家红杏出墙吗?”将军听后,恼羞成怒,张口大骂道:“你妈才在家里红杏出墙呢!”禅师微笑着说道:“我昨天认为你有些浮躁,还不适合出家,现在总应该相信了吧?”刹那间,将军无言应对。

在现实生活中,将军这样的人不胜枚举。他们自以为从容淡定,但实际上却达不到豁达的境界。的确如此,在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若要做到从容淡定,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从容既是一种不卑微的生存方式,又是一种非凡俗的生活习惯;淡定既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又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当一个人既能宠辱不惊,又能不卑不亢;既能不为一切所累,又能不为蜚语所左右时,他便拥有了从容淡定的全部蕴含。只有拥有从容的心态,才能在粗茶淡饭的情形下尽享天伦之乐;只有具有淡定的心态,才能在喧嚣浮躁的世间保持一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非凡境界。宁静,自然高雅维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是美国的两位发明家。1903年,他们驾着自己发明的飞机首次试飞成功,从此以后,莱特兄弟名扬天下。虽然已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但他们从不把“名声”二字放在心上,而是依然默默无闻地工作,既不写成功自传,又不参加毫无意义的宴会,更不接待试图进行采访的新闻记者。有一次,一位新闻记者要求维尔伯·莱特发表谈话,维尔伯却若无其事地说道:“亲爱的先生,你可曾知道,虽然鹦鹉喜欢叫得呱呱响,但是它飞得并不高。”还有一次,当弟弟奥维尔与家人共同用餐的时候,他顺手从口袋中掏出一条红丝带用来擦嘴,姐姐便好奇地问道:“这条手帕是哪里来的?好漂亮噢……”奥维尔却毫不在意地说道:“哦,这是法国政府为我颁发的荣誉奖章,嘴巴上沾了油没有手帕用,只好用它顶替了!”

莱特兄弟宁静的心境令人无限钦佩。宁静既是一种勇敢,又是一种骨气;既可放飞人的心灵,又可还原人的本性;既可在顺境中不怡然自得,又可在身处逆境时不妄自菲薄。真正的宁静者都懂得:若不能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志向;若不能平静安和,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左手参禅●人生不满百,何为一切忧?淡定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豁达;宁静不是无所追求,而是一种恬然。正所谓:“物来则应,物去皆空。”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从容淡定,才能真正地享受人生;只有做到宁静,才能“日日是好日,处处有风景”。

2.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

禅的智慧: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会给你痛苦,使你痛苦的根源则是你自己!

无论你处于何种境地,无论你的年龄如何,均应使自己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只有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你自己才是整个世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前,一个男人与他的儿子牵着驴到市场去卖。当他们走在街上的时候,有些人见到此状,便互相嘀咕道:“这两个人简直是神经病,与其牵着驴子,还不如骑着驴子,他们为何不骑着驴子走呢?”这个男人听到后,便吩咐自己的儿子骑在驴背上,而他则在旁边跟着行走。当走到一个拐弯处的时候,一位老女人看到此种情景,又疑惑不解地问道:“哪有这样的道理?儿子舒服地骑在驴背上,可怜的父亲却走着路……”这时,儿子迅速跳下驴背,让他的父亲骑驴,而自己却在旁边行走。当路过一条小巷的时候,一位年轻女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又捧腹大笑地说道:“这世界怎么如此奇怪?父亲悠哉悠哉地骑着驴,孩子却可怜兮兮地走着路,你们为什么不同时骑着驴呢?”于是,儿子便骑上驴背,他们同时骑着驴子。当儿子刚刚骑上驴背的时候,一个农夫却在他们的身后大叫道:“喔!可怜的动物,它必须承载着两个肥仔,他们是多么残忍啊……”于是,忍无可忍的男人与儿子便决定同时跳下驴背……

事实上,生活原本就是如此。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取悦于任何人。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时时刻刻在乎别人的看法。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能摆脱种种难以逾越的困扰;只要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就能快乐地生活。认清自我价值,做真正的自己他原是天龙寺的一个小徒弟,在他18岁的时候,他去向冈山曹源寺的仪山禅师求学。当得到能够入门的恩准后,他便担任起澡堂的职务。有一天,仪山禅师在洗澡的时候,由于水温太热,便吩咐他提桶冷水并加之,他便奉命提了桶水,将热水加凉,然后顺手将余下的水倒掉了。见到此状,仪山禅师非常不悦地说道:“你为何如此浪费?世界上任何事物均有它独特的用处,只是价值不同而已。对一滴水来说,如果将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有利于花草树木的成长,还能使水本身不失价值,为何要白白浪费呢?即使是一滴水,其价值也是无限大的。”听到禅师的话语,刹那间,他若有所悟,于是,便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个小徒弟就是后来深受世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一首禅诗曾这样说道:“天生万物,皆有所用,大致广宇,小至微尘,大用小用,贵在其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具一格的价值,而其取得成就的大小,则由其发挥的价值所决定。若要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就要认清自己的价值所在;而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就要认清自己的前进方向。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既是独一无二的,又是自然界创造的伟大奇迹;既是天生的冠军,又是天生的赢家。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才能做真正的自己;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

●左手参禅●只有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在现实生活中,不计其数的人时常会被他人的话语或观点所左右,经常或高或低地判断自己的价值,以至于不能较好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无论何时,你都应做到: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把自己打造成一颗璀璨的亮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所在,从而拥抱精彩的人生。

3.残缺与寂寞都是一种美

禅的智慧: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寂寞是一种天然形态,从某种程度而言,它们均是一种美。

或许你并不认为残缺是一种美,比如,一幅沾上污点的书法作品、一件撕去半幅的绘画作品或一件破损的工艺品;或许你并不喜欢寂寞,甚至惧怕寂寞,毕竟在寂寞的时候,人们都会毫无主张,会无所适从……然而,你可曾知道,在某些境遇之下,残缺与寂寞都是一种美。残缺是一种美一提及残缺美,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断臂维纳斯。尽管是残缺的,它断了一只手臂,但却凝聚着人体形象美的魅力。“人体或由于力,或由于美,可唤起种种不同的意向。”它既表现出对健康美的向往,又表现出对和谐美的歌颂;既表现出对生命的虔诚,又表现出对人类的热爱。残缺的维纳斯令人深感遗憾,艺术家们想方设法使其完美无暇,续接的手臂或抬或举,或屈或伸……不论采取何种方案,均不理想,最终不得不放弃追求至善至美的举动,保留维纳斯原有的残缺。这时,人们不禁意识到:“原来残缺也是一种美!”

断臂维纳斯在为人们带来些许遗憾的同时,更多的则是把“充满无限想象,包孕不尽梦幻”且具有崇高美学价值的缺陷留给人们,并得到不计其数的人对此种缺憾美的敬重。毋庸置疑,人们之所以钟情于断臂维纳斯,不仅包含着其对美的深刻挖掘与理性思考,还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折射。一般而言,人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不知珍惜,而当它们一旦失去的时候就会深深感受到它们的价值。所以说,残缺美既是一种空白美,又是一种模糊美。

上帝赋予你丽质的容颜,却不给博大的思想;上帝赋予你高深的智慧,却不给健康的身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荣辱相依,福祸所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十全十美的。然而,残缺却是一种美。比如:“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残缺是一种过程美,它经历着由残缺至圆满的过程,人们能够从中得到追求圆满的享受。虽然缺乏博大的思想,但你可以尽展美丽的容颜;虽然缺乏健康的身体,但你可以尽展高深的智慧……从某种角度来说,残缺就是一种无形的美。寂寞也是一种美博尔蒂十分聪明却其貌不扬,从小口吃,幼年由于火灾而导致左脸局部烧伤,一耳失聪。脸部的缺陷使他经常遭到别人的歧视,玩耍时,没人和他一起,吃饭时,大家都离他远远的,除了父母,几乎所有的人都弃他而去。就这样,博尔蒂从小经受着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寂寞,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放弃人生。他用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着一切,他时常自言自语地说道:“虽然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但却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他不因自己的容貌不佳而觉得低人一等,不因此而否定自己。即使没有人理他,没有人和他在一起,他依然会用独特的方式自寻开心。一个偶然的下午,一个同学面带讥色地走到他的面前,不屑一顾地对他说道:“你这个丑八怪,除了脑子聪明,其他任何地方都使人深恶痛绝。”他听后一怔,随即高兴地说:“谢谢你,真的谢谢你……”听到他的话语,这位同学哈哈大笑道:“难道你傻了吗?简直是个大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