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家庭使用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00:39:02

点击下载

作者:吴剑坤,于雅婷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本草纲目家庭使用手册

本草纲目家庭使用手册试读:

序言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几千年来,中医药学经过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成书于明代的《本草纲目》集几千年来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的大成,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的发现和突破,是16世纪之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原书历时近30年编纂而成,共52卷,约190万字,可谓卷帙浩繁。其中有被现代医学证明对人体有毒害的药物,以及一些已经失传的药物。由于现代人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要全面地读懂《本草纲目》并非易事。因此我们特地为读者量身定做了本书。

全书以常用、常见的原则精心挑选了120多种中草药,文字部分分为功效、释名、药用部分、发明、医家名论、使用禁忌、形态特征、成品选鉴、实用妙方和中药趣味文化10个板块,言简意赅、通俗明了,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同时力求翔实严谨地为读者展现古书的精华,力图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每种药材都配以珍贵的金陵古图、逼真细致的手绘彩图和纯实物照片,全方位立体地为读者展现出中草药的形态。其中,金陵古图是古刻本罕见的珍品,线条简洁、古朴大气,极具收藏价值;手绘彩图色彩逼真,将植物的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并配有浅显文字,对植物的花、叶、果实、根等部位进行了详细地说明;纯实物照片则向读者展现了植物入药时的形态,加上对药材成品的文字描述,可以为读者赏鉴中草药提供必要的参考。

最后,本书知识性与实用性并重,既有传统中医药学的内涵,又融入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升华了品物的精神品质。

阅读导航

本书选取了120多种常见的中草药,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每种药材都配有逼真细致的彩色手绘图和纯实物图片,体例上则打破常规,按照药效进行分类,实用性更强。

本草植物图鉴

全书选取了一百二十多种常见的植物药材,图鉴按照《本草纲目》的分类方法,标明了各种药材在书中的页码,同样也注明了其按功效分类的所属。草部·山草类草部·芳草类草部·隰草类草部·毒草类、蔓草类草部·水草类、石草类、苔类菜部·荤辛类、柔滑类、蓏菜类、水菜类、芝栭类果部·五果类、山果类、夷果类、味果类、蓏类、水果类木部·香木类、乔木类、灌木类

本草动物图鉴

李时珍按动物的进化规律,将其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进行划分,分为六部十四类,全书只选取了其中九种常见、常用的动物药。鳞部·龙类/蛇类/鱼类/无鳞鱼类介部·龟鳖类/蛤蚌类兽部·畜类/兽类/鼠类/寓类怪类

本草矿物图鉴

李时珍对矿物药的分类方法与现代药物化学中无机物的基本分类原则一致,但是矿物药在现代中医中应用得不多,书中选取的四种是比较常用的。金石部·金类/玉类/石类/卤石类第一章轻松读懂《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以其科学性、系统性在我国中医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16世纪之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要想读懂《本草纲目》,必须对中药学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什么是药材的气味阴阳,怎样鉴别中药的优劣,中药的使用禁忌有哪些。这一章将为读者详细地讲解。补泻温凉,换个方法讲《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为纠正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写的。● 编写过程历时近30年,共有52卷、约190万字。● 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发现的。● 收集医方11096个,其中8100多个是他自己拟定或收集的。● 书中还精心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中药图片。

玄参:根茎断面呈黑色,且像人参,所以得名玄参。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

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改变了原有的上、中、下三品的药物分类法,而是把药物按照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划分。矿物药又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则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五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药从低级到高级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六部。还有服器部。

中医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说法,讲的是不同病症有不同的用药方法,药物本身也有不同的功效。其中,“实”,指实证;“虚”,指虚证。假如肝木受心火出现肝实证,由于肝是母,心是子,依照上述治病道理,应先泻心火,这就是所谓的“泻其子”;但若出现肝木虚弱证,则疗法不同,应先补生肝的肾,这就是所谓的“补其母”。故治病应根据病症的标本、急缓,而有相应的补泻方法。

本书正是以药物的功效将中药分类,打破了《本草纲目》原有的按自然类别区分的框架,使《本草纲目》的内容得到全新的诠释和延伸。本书依据药物的功效把各种药物分成了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治湿药、温里理气药、开窍安神药、泻下消食药、止血活血药、止咳化痰药、补虚健体药、收涩驱虫药。每一分类中介绍若干种药物,这样,在使用本书时就可以根据病症,对症找药,对症用方,把学术性的《本草纲目》变成了更具实用性的家用保健书。《本草纲目》书名的由来

公元1578年,年届六旬的李时珍已经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撰,但尚未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归来,坐在桌前,一眼看到案头上摆着昨天读的《通鉴纲目》,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笔蘸饱了墨汁,在书稿的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字。于是这本流传于世数百年的中药巨著就叫做《本草纲目》了。中药五味的补泻原则

中药中所谓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它们的治疗效果也不相同。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李时珍(1518—1593)

字东璧,湖北蕲州人。李时珍祖上世代行医,他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下,成为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一生著述颇丰,除《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部著作。气味阴阳,了解中药的第一步

气味阴阳“气味阴阳”就是指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药有温、凉、寒、热之气,辛、甘、酸、苦、咸之味。还有升、降、浮、沉的区别,厚、薄、阴、阳之间的不同。其中,四气的热、温属阳;寒、凉属阴。五味里的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麻黄:根皮黄赤色,长一尺,生于晋地及河东。据说因其味麻,色黄,故名麻黄。

名医李杲甚至根据上述药物的气味阴阳做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味薄者能通利,如酸、苦、咸、平这些性味;味厚者能下泻,如咸、苦、酸、寒等性味。气厚者能发热,如辛、甘、温、热等性味;气薄者能使人冒汗及通利小便,如甘、淡、平、凉等性味。《六节脏象论》中说:“天给人以五气,地给人以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藏于心、肺,使得面部五色明润光泽、音声能辨;五味则由口进入,藏于肠胃,以养五气(此指人类内在的气),气和而生,形成津液,滋润五脏,补精益髓,所以神气旺盛。故形体瘦弱者用气厚的药食温养,精血不足的用味厚的药食补益。后天营养充足,心神才能自然而生。

根据古书记载,五味是五脏精气之本,对五脏各有其利。远古名医岐伯表示:木气生酸味,火气生苦味,土气生甘味,金气生辛味,水气生咸味。而辛味主散,酸味主收,甘味主缓,苦味主坚,咸味主软。药物可以祛邪,五谷为给养,五果为辅助,五畜为增益,五菜为补充,故气味相合而服用,能达到补精益气的效果。此外,根据四季、五脏的不同,五味也会有所差异,且要与病症相配合才适宜。

由于五味是根本,故五脏精气受其影响。岐伯曾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然而,若长期多食便会增加脏气,最后造成人体负担,容易短命早死。”因此五味太过,会损伤五脏精气。只有五味调和得当,才能使骨正筋柔,气血流畅,肌理致密,精养骨气,进而达到延年益寿。根据古人养生原则,其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调和体内阴阳而互为根本,如此阴阳二气便可常存。

五味的宜忌

五味之气生成阴精,阴精又靠气化生成。五味太过会损伤形体,元气太过则耗损阴精。阴精能化生人体的元气,饮食五味太过又耗伤人体的元气。脏腑对五味的需求、适合性味、禁忌、过度食用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等,可分为五欲、五宜、五禁、五走、五伤、五过来解释。五味与五脏、五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