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第八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01:13:03

点击下载

作者:李楠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通史(第八卷)

世界通史(第八卷)试读:

世界现代卷

世界现代史大体上相当于20世纪的历史。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世纪,人类在这一百年中所取得的成就要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大,甚至可以说超过各个世纪的总和。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期里,以1945年为分界线,1945年以后的半个世纪变化更大、更快,成就尤为突出。

这是一个辉煌的世纪,也是一个空前惨烈的世纪,因为给人类带来浩劫的两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就发生在20世纪。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了现代史时期。继十月革命后,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多次向资本主义世界发动冲击,沉重地打击了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并为下一阶段的斗争打下了基础。在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中,统治阶级抛开议会民主制度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内残酷镇压劳动人民,对外发发动侵略战争。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致使世界经济发展缓慢。

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后,即人类进入现代史第二阶段。从全球范围看,这是世界史经济发展迅速、相对和平的阶段。二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加上内外政策的调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这说明资本主义还没有完全丧失自我重新的能力。社会主义国家努力探寻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其中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

在这阶段里世界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1989年至1991年,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日益走向多元化。殖民主义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一件大事。今天,第三世界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总之,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但同时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世纪。20世纪遗留下不少危及人类自身的大难题,诸如热核战争、“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被破坏和浪费、生态失去平衡等等。

当前,世界经济继续发展,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潮流,也将是21世纪人类所要解决的最大课题。

爱因斯坦的伟大贡献

提起相对论,人们自然会想到阿尔贝特·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他是举世瞩目的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是人类科学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这位美籍德国犹太人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了继伽利略、牛顿之后的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所创立的相对论,引起了古老物理学的彻底革命,改变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对整个物理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爱因斯坦研究的领域非常复杂,他的相对论只能用数学语言加以解释,对于缺乏高等数学知识的人来说,要理解它是极其困难的。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生于德国慕尼黑附近的小镇乌尔姆,在慕尼黑度过童年时光。他从6岁开始练习拉小提琴,音乐使他着了迷,尽管他没有成为职业音乐家,但他心爱的小提琴陪伴了他的一生,成为他学习和研究之余最好的伙伴。他喜欢独自玩耍,从少年时代起就有独立主见,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1894年,他家所开的小工厂倒闭,爱因斯坦随父母迁到意大利的米兰,在米兰他考进苏黎世工业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

在苏黎世上大学期间,爱因斯坦把时间都用在自学马赫、基尔霍夫、亥姆霍兹、赫兹、玻耳兹曼,以及洛仑兹、麦克斯韦等人的主要著作上,他认为自学比听课和记笔记更适宜于独立思考科学问题。1902年6月,他受聘为伯尔尼瑞士专利局的试用三级技术员。在那里,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思考物理学中的重大问题。1905年,爱因斯坦才26岁,就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震憾物理学界的关于电动力方面的论文“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诞生了。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产生还要从他对“以太”问题的研究谈起,爱因斯坦在16岁时起就对“以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伯尔尼专利局担任小职员期间,利用每一段空闲的时间,从事研究,他整夜整夜地坐在伯尼尔克拉姆巷49号三楼的一个房间里,在灵感的驱使下,终于以清新的物理思想解决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所带来的以太疑难问题,写下了他的不朽之作。

爱因斯坦认为,以太是无用的虚构,光速是一个物理常数,光线无论从静止物体还是从运动物体上发射出来,都以确定不变的速度运动。在此基础上,爱因斯坦进而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绝对运动”的概念。他认为,时间的同时性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的,所以是相对的,而运动又与时间紧密相连,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从这些原理出发,爱因斯坦得出一系列令人惊奇的推论,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牛顿的旧时空观,这就是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后,又着手考虑广义相对论问题。如果说狭义相对论必须解决的矛盾是物理学家们所熟悉的,在1905年之年,彭加勒和洛仑兹几乎已经走到狭义相对论的门槛上,即使没有爱因斯坦,不久也会有人提出它的。那么,对于广义相对论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除了爱因斯坦,当时几乎没有一个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更没有人正确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领域中,他没有前驱者。

1911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引力问题的第一篇论文《关于引力对光的传播的影响》,这时他已离开专利局,受聘于布拉格德国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10月,爱因斯坦回到母校苏黎世工业大学任理率物理学教授,并开始了和他的大学同学格罗斯曼合作探索表达广义相对论物理思想的教学形式。1913年,他们合作发表了论文《广义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纲要》。1914年,爱因斯坦受聘于柏林大学,继续研究广义相对论。1916年3月,他发表了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基础》。这篇论文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物理研究的高峰,它提出了物理学几何化的宏伟目标。广义相对论诞生了。

广义相对论是一种没有引力的新引力理论,物理定律应在所有参照系内都有同样形式,根据等效原理可以知道,由于引力场的存在,时空将变得弯曲,这就意味着物质将造成时空的弯曲。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就是由于太阳的巨大质量使其周围的时间发生了弯曲的缘故。

爱因斯坦自己认为,相对论有三个发展阶段: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统一场论。狭义相对论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改造,广义相对论是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改造,统一场论则是对广义相对论的推广。从1923年起,爱因斯坦把他的整个后半生献给了统一场论。他孜孜不倦地思索研究了30年,企图建立引力、电磁力的统一理论,但终未成功。直到1954年,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等人提出规范场思想,统一场论又重被发现,并成为20世纪后期物理学最重要的问题。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对于物理学作出的最大贡献。相对论打开了人类的眼界,使人们获得了去探索宇宙奥秘的某些方法,使人类的认识能力大为提高了。爱因斯坦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

爱因斯坦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爱好和平的人,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直同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作斗争,因而遭到纳粹政府的迫害,但他没有被吓倒,他辞去院士职务以示抗议,并声明放弃德国国籍。后来,爱因斯坦被迫于1933年迁居美国,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聘请,并在1940年加入了美国国籍。

爱因斯坦对中国非常关心。1922年底和1923年初,他在日本讲学时途经上海,看到兵荒马乱、列强奴役的中国现状,深为同情和强烈的不平。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后,他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呼吁各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参与发起支援的中国的募捐活动。对于所接触的中国留学生,爱因斯坦都给予亲切的关怀和帮助。他对中国青年寄予深切的期望。

1955年4月18日,这位“现代物理学之父”在普林斯顿离开人世。爱因斯坦在遗嘱中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仪,不建坟墓和纪念碑,骨灰撒到不为人知的地方。但是,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却永远留给人类。

爱因斯坦对人类科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无数的科学家正沿着他开拓的道路前进。

镭的母亲居里夫人

1903年11月的一天,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把该会的最高奖赏——戴维奖章,挂在一对年轻夫妇的胸前,以表彰他们为人类发现了一种极其珍贵的放射性元素——镭。

这对年轻夫妇,就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彼埃尔居里和他的夫人居里夫人。夫妇两人望着纷纷前来祝贺的人们,同时流出了热泪。人们只知道发现这种稀有元素的意义,可有谁知道他们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尤其是居里夫人,她不仅是镭元素的主要发现者,更主要的是,她有着别人没有的艰难的历程。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生于俄国占领下的波兰首都华沙。她的父亲是华沙高等学校的物理学教授,母亲是闻名遐迩的钢琴家。玛丽娅从小秉承父母聪明好学的家风,对科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中学毕业后,她曾给人当过家庭教师。1891年到巴黎继续深造,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学成后,她本打算回国去,但是当她同法国年轻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相识后,又改变了计划。1895年,她与皮埃尔结婚,1897年生了一个女儿。

居里夫人在抚养女儿的业余时间里,一手摇着摇篮,一手拿着书看。一天,她翻着一篇新送来的试验报告,了解到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一种“铀射线”,朋友们称之为“贝克勒尔射线”。这一发现引起居民夫人极大兴趣。她不仅自问:射线放射出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这种放射的性质是什么?于是,她把这个问题当作她博士论文的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

经过丈夫皮埃尔多次向理化学校校长申请,校方才同意居里夫人用那间贮藏室作物理实验。在那间阴冷的小屋里,居里夫人以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实验操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实验。她发现捷克斯洛伐克有一种沥青铀矿,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难以想象,她知道,自己找到了一种新的元素。于是她和丈夫紧张地工作起来,终于在1898年7月找到了比纯铀放射性还强400倍的一种放射性元素。居里夫人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就给这个新元素定名为“钋”(波兰的意思)。

1898年12月,居里夫人又根据实验事实宣布,她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钋还强,她把这种元素定名为“镭”。可是,当时谁也不敢确认她发现的这种新元素。因为按化学家的传统观念,一个科学家在宣布他发现新元素时,必须拿出实物来,并精确地测出它的原子量。而居里夫人的手里既没有镭的样品,也没有它的原子量。

为了让同行们看到真实的样品镭,居里夫人需要在藏有钋和镭的沥青铀矿里去提炼,而当时这种矿物很昂贵。对于生活本来很清贫的居里夫妇来说,无法用足够的钱去购买。

经过无数次周折,奥地利政府决定馈赠一吨残矿渣给居里夫妇,并答应若他们将来再需要的话,可以在最优惠的条件下供应。于是,居里夫人有了原料来源,他们夫妻日以继夜地在小屋里提炼,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整整4年时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的矿石残渣,他们终于得到了01克的镭,测定出它的原子量是225,镭宣告诞生了!

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关注放射性现象,掀起了一股放射性物理的研究和应用热潮。镭的实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动摇了传统物理学观念。

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1903年,她获得了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她与丈夫双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人们称她为“镭的母亲”。

为了找到镭,居里夫人的体重整整减了14斤。又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元素,她得了严重的贫血症。1906年,她的丈夫由于车祸去世后,她克制了巨大的悲痛,仍然坚持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并撰写了《放射性通论》一书。令人惊奇的是,1911年,她又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世界上唯一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这位伟大的女性,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聘为其它15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了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

1934年7月4日,67岁的居里夫人终因劳累和疾病去世了。临终时,她留下遗嘱,不要人们为她举行葬礼,她希望埋到巴黎郊区丈夫的墓旁,她要永远和皮埃尔在一起,人们含泪满足了她的愿望。

居里夫人是一个无私而高尚的人。1906年丈夫皮埃尔去世后,她把与丈夫吃尽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镭,无偿赠送给了治癌实验室。当时,那些镭可值100万法郎。亲友们为此责备她,劝说她应该改善一下生活,或把这些财产留给女儿。居里夫人却说,我希望女儿长大后自己谋生,我要把精神财富留给她,让她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令世人钦佩的是,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约里奥,果然不负母亲厚望,她也走上了一条科学研究之路。在与丈夫合作和研究了核裂变之后,她发现了人工放射性的物质,并第一次制造出了人造同位素。因此,伊伦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对母女二人获诺贝尔奖者。

从“泰罗制”到“霍桑实验”

按照科学原则组织企业职工进行生产和各项工作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总称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形成于20世纪初,1911年美国发明家、工程师泰罗(一译泰勒)发表《科学管理》一书,正式提出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从此科学管理这门新兴的学科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因此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1901年泰罗和怀特共同发明了关于高速切削工具钢的“泰罗——怀特热处理法”。1906年泰罗出版了《金属切割技术》一书。他一生拥有40多项发明专利。他完全可以当一名专业的发明家,但他却醉心于科学管理。

泰罗是从1881年在米德瓦尔钢铁公司担任工程师时开始研究科学管理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高炉炼铁,还是要由工人手工操纵一锹一锹地把煤送到炉膛里。泰罗发现给炉膛上煤是一种紧张又劳累的工作。炉前工干不多久,就被炉火烤得受不住了,累得精疲力尽,谁都不愿意干这种活。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干的工人工作积极性也不高,对工资资金和各方面待遇都有一大堆的意见和满腹的牢骚。

泰罗工程师主动到一座高炉当上了车间主任,亲自带班指挥生产。他反复琢磨,能不能使炉前工操作既省力、又能快一些离开熊熊炉火呢?他经过反复地观察和思考,发现炉前工的工作效率并不与他们的体力成正比。有些身体单薄的工人,干起活来往往比那些长得五大三粗的壮汉利索得多,而且也不像有些人扔一锹煤那么费劲,他们的姿势甚至可以说给一种协调优美的感觉。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工作效率与操作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人添煤时动作幅度适当,身躯和手臂的动作协调灵活,铲煤时下锹的角度也适中,送煤时动作稳当而又善于利用惯性,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提高了速度。而有些人,动作幅度过大,铲煤时一下锹戮进很深,同样提出一锹煤,他却费了比别人大许多的力气。运煤时不是左右摆,就是上下晃,添煤时在炉前照量好一会才把煤扔进去,所以多消耗了体力,影响了速度。

这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以前谁也没人注意,泰罗却很重视。他把炉前工的整个操作分为铲煤、运煤、回缩三个动作,规定了工人铲煤时手握锹柄的姿态、铲煤时下锹的角度,送煤时用力大小和手臂前进的幅度,回缩时应保持的姿势,等等。泰罗以此制定标准动作,然后对工人进行训练,结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是不是任何工种的操作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动作,研究出每个动作的最佳行为,以最佳行为为标准,来培训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呢?泰罗后来又在建筑工地、金属切削等不同的行业进行了观察和试验。他用电影摄影机记录下一些建筑工人垒砖砌墙的工作场面,发现他们的一些动作纯属无效劳动。然后他帮助这些工人改进了操作方法,从经过训练的工人中再挑选出最灵巧、最强壮、动作最标准的工人,将他们在极端紧张劳动的场面摄制成记录影片。泰罗在看片时精确地记录下每一个动作的时间,统计出完成一道工序的操作时间,并据此作出各种工作的生产劳动规范和必要的标准劳动时间。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实耗时间低于标准时间的工人,能得到一天的工资和一定数额的奖金;高于标准时间的工人,只能按大大降低的计件单价获得工资。

泰罗创立的生产组织和工资制度被称作“泰罗制”。

泰罗在米德瓦尔钢铁公司进行了自己的那一套管理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因此被提升为总工程师。从此美国的一些大企业相继聘请了像泰罗这样的能人,充任管理咨询工程师,这样,重视和加强科学管理就在企业界推广开了。我国在五六十年代国营企业实行的计件工资制,实际上就是根据泰罗制结合我国当时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工资发放办法。

泰罗45岁时退休,他不遗余力地到处宣传演讲他的科学管理原理,在他的这种坚韧不拔的努力下,使得管理科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列宁指出,它“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1924年美国管理科学家、社会学家霍桑更新了泰罗的管理理论。霍桑的管理理论是1927年在西方电器公司设于芝加哥的霍桑工厂所做的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就是管理科学史上著名的“霍桑实验”。

参加霍桑实验的三位哈佛大学教授,将绕线圈班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实验组不断改善照明条件,对照组却不改变任何条件。原来设想,实验组劳动条件好了,一定会提高效率,大大超过对照组的产量。但是这个照明实验的结果是两组的产量都在增加。

实验人员还在继电器班组搞个福利实验。给6名单独在一起工作的女工,免费供应茶点,缩短工时。她们的干劲很足,产量比实验前有明显提高。实验人员设想,一旦取消这些福利待遇,产量肯定会下降。但是,取消福利待遇2个月后,产量仍然继续上升。

经过实验人员对工人采取的各种问卷调查,经过分析和研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在照明实验中,不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两个组的工人都认为自己被挑选参加实验,是工厂对自己的重视,在实验过程中管理人员同工人之间关系密切了,配合协调了。照明实验的结论是:人际关系比照明条件更重要。福利实验表明,工人从改善福利待遇中受到尊重和关心,就能拼命地干活,但如果福利条件撤了,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心不变,继续保持管理人员与工人间的平等、合作、友善的关系和感情,工人也会拼命干。福利实验的结论是:人际关系比福利待遇更重要。

泰罗的传统管理理论一直认为,工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干活只是为了谋生赚钱,因此必须对工人实行严格的监督,只有用报酬的诱惑才能使他们把活干多干快干好。霍桑实验表明传统管理是过于简单了,它忽视了人际关系这个重要的因素。

1933年,主持霍桑实验的梅奥教授,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在他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问题》一书中,提出了新的管理理论——“社会人假说”。

霍桑实验和人际关系学说的形成,为后来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思想家罗素

罗素博学多才,既是哲学家,又是数学家、逻辑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活了98岁,著作之多在同时代学者中是绝无仅有的,堪称20世纪的大思想家。罗素对现代西方思想界影响颇深,为了“表彰他捍卫了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样而意义重大的作品”,瑞典文学院在1950年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1872年5月18日,罗素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两度出任首相,父亲是位子爵,母亲则是爵士的女儿。罗素2岁时,母亲和姐姐都患白喉症去世,父亲因悲伤过度,一年多后也离开了人世。从此,罗素就和他的一个哥哥一起住在祖父那里。

童年时代的罗素深受孤独的折磨。他没有像哥哥那样被送进学校读书,而是从家庭教师那里接受教育。直到11岁那年哥哥引导他学习欧几里德几何学后,他才从中找到乐趣,不再感到孤独,他从来没有想象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美妙的东西。数学,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兴趣和主要的快乐源泉。

18岁那年,罗素考进了著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起初他主修数学,后来对哲学也发生了兴趣。经过三年学习,他于1893年通过了数学荣誉学位考试;接着攻读哲学,一年后又获得了伦理学荣誉学位考试的第一位。1895年,他以一篇论几何学基础的论文,获得了三一学院研究员的职位。他的老师数学家怀特海和哲学家摩尔对他影响很大。在剑桥,他还结识了经济学家凯恩斯和文学家顿·斯特拉奇。

罗素在学术上探究的面非常广泛。获得研究员职位后,他又去柏林研究政治学和经济学,接触了马克思主义,读完了马克思三大卷《资本论》。仅仅一年时间,他就写出了一本名为《德国的社会民主》的书。在这本书里,罗素对《共产党宣言》作了这样的评述:“《共产党宣言》的文笔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在我看来,精辟的修辞、鞭辟入里的妙语以及对历史的洞见,使它成为一部迄今为止最好的政治文献。在这部辉煌的著作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唯物史观的史诗般的力量。”

罗素虽然对《共产党宣言》作了上述的肯定,但他并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因此批评马克思把社会划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忽略了介乎二者之间的中产阶级即生产技术人员的出现。显然,罗素对马克思学说未能理解透彻。

1900年,28岁的罗素去巴黎参加国际哲学家大会,遇到了一位名叫皮阿诺的意大利逻辑学家。这位逻辑学家提出的一套符号体系,使他受到启发,觉得逻辑规律应该用符号来表述,而数学其实是逻辑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全部纯数学只研究用很少数的基本逻辑概念来下定义的概念,而且全部纯数学都可以从很少数的基本逻辑原理中演绎出来。他在这一年出版的《数学基础》一书中,就初步阐明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这个观点。

回到剑桥大学后,罗素同他的老师、著名的数学家怀特海讨论了这个观点。怀特海对他的这个观点很赞赏。从此,两人合作研究数理逻辑学。

1910年至1913年,罗素和怀特海完成了三卷本的巨著《数学原理》。在这部著作中,他们进一步阐明了数学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数学概念可以用逻辑概念来下定义,数学规律可以根据逻辑学的一些前提来加以推论,数学定理可以被证明为逻辑定理;又从这种逻辑思想出发,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符号公式体系。这部著作对哲学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用新的观点来考察数学知识的地位,推动了数理逻辑学的发展,也是古希腊亚里斯多德以来最重要的逻辑著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争爆发。罗素从和平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这场战争,也反对英国参战。他撰写反战文章,发表反战演说,同时积极参加反战组织不应征联谊会的活动。

1916年4月,不应征联谊会散发一份传单,抗议对拒绝服兵役者处以两年的苦役。一些散发者因此而被判处苦役。罗素得知后,立即挺身而出,声称那份传单是他写的,不能让散发者受惩罚。其实,他不是那份传单的主要撰写人,但他因此而被判有罪,处以100英镑罚款,或者监禁61天代替。后来他的朋友凑钱交纳了罚款,才算了却了这件事。但是,他在三一学院的讲师职务却被解除了。

不到两年,罗素又因写反战文章被关进监狱。六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他才被释放。不过,他并没有浪费时间,在狱中写了《数理哲学引论》,并且着手写作《心的分析》。

1920年,罗素访问了苏维埃俄国。当年,他就写了一本名为《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书。在这本书里,他一方面承认“俄国有公正的政府”,另一方面又说它是“一个封闭的暴虐的官僚制度,它有一个比沙皇时代更严密、更可怕的特务体制”。次年,他到中国来讲学,住了近一年。他的哲学观点,对当时中国的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回到英国后,罗素第二次结婚,后来添了两个孩子。大概由于孩子多了的原因,他又研究起教育问题来了。1926年,他的《论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一书出版。第二年,他又创办了一所实践他幼儿教育思想的学校——烽火山学校。

罗素的教育学说是: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快乐和幸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培养受教育者理想的品格。那么,理想的品格又是什么呢?他认为它有四个特征:活力、勇气、敏感和智力。因此,他在烽火山学校里鼓励学生自由思想,大胆行动。由于罗素过分注意理想和目的,而缺少实现理想的手段,加上吸收了许多品德不太好的儿童入学,所以,这所学校办得并不很成功。

1931年,罗素的哥哥去世,按规定由他继承家族世袭的爵位,从而使他成为一位显贵的伯爵。此后,他转而研究历史。

经过三年努力,罗素完成了《1814—1914年的自由与组织》一书。在这部历史著作中,他把1814至1914年这一百年中欧美政治变化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经济技术,二是政治理想,三是具有卓越能力的人,四是偶然事件。

在上面这四点中,罗素尤其强调第三、第四点。他举了两个著名的例子:一个是如果普鲁士有卓越能力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幼年夭折,那么过去70年的欧洲史就会和实际发生的不同。另一个是如果16世纪初,英国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不同安娜·保林相爱,那么就不会有现在的美国。因为正是这个偶然事件,英国才与教皇决裂,从而也就不承认教皇把南北美当作礼物赠给西班牙和葡萄牙;而如果英国仍然信奉天主教,那么现在美国这块地方很可能会成为西班牙所属的美洲殖民地的一部分了。

罗素还写过小说,并且出版过两本短篇小说集。这些小说都是用寓言形式写成的,但并没有什么影响。

1938年秋,罗素应邀去美国,先后就任芝加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访问教授,后来又担任纽约市立学院教授。1944年10月,他接受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邀请,回到那里担任研究员,同时讲授一些课程。五年后,他成为三一学院的终身研究员。

罗素一直认为,宗教主要来自对神秘事物、失败和死亡的恐惧,所以一向反对基督教。他主张,人们应该坚定地面对世界上好的和坏的事实,美好的和丑恶的东西,借助于科学和理智去征服世界。他有一段名言:“需要无所畏惧地面对世界;需要自由的理智;需要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不需要只看已经死亡的过去。”

罗素曾经三次竞选国会议员,但是都没有成功。他也从来没有担任过政府公职。他曾经这样坦率地表露过自己的政治观点:“我不喜欢共产主义,因为它不民主;我也不喜欢资本主义,因为它赞成剥削。”不过,英国官方还是很欣赏像他这样的学者,1949年授予他荣誉勋章。英国皇家学会也在这年聘请他为荣誉研究员。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955年后罗素越来越为政治所吸引。这一年,他动员包括爱因斯坦和约里奥·居里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签署了一个为争取和平而合作的宣言。1958年,他当选核裁军运动主席。两年后担任非暴力反抗运动百人委员会主席。1961年8月,他以煽动非暴力反抗运动的罪名被捕,被判处监禁两个月。1964年,他建立罗素和平基金会。1967年,他建立国际战犯法庭,成员中包括法国著名哲学家让·保尔·萨特。该法庭甚至想传讯美国总统约翰逊,因为罗素认为,美国政府在越南南方的行动,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危险。

1970年2月2日,罗素在威尔士的彭松登德莱斯去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英、法两国。到了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帝国主义时期,世界已被诸列强基本瓜分。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积是俄国的2倍、法国的3倍、德国的11倍。德国经济迅速增长,它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只有通过帝国主义战争才能实现。战争是帝国主义的必然产物。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1914年6月28日,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日,就在这个夏日的星期天,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的大街上,发出了两响震惊世界的枪声。这两声枪响,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这天早上9点刚过,一列豪华的专车驶进萨拉热窝车站。一会儿,从车厢走出显赫的奥匈帝国王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女公爵。只见斐迪南大公傲慢地环视了一下四周的人群,趾高气昂地走过戒备森严的车站,洋洋得意地偕妻子钻进了一队敞蓬汽车内,随即,这6辆敞蓬车队缓缓地驶离火车站,向萨拉热窝市政厅驶去。

这位斐迪南大公,是在刚结束的一次军事学习后来这里巡视的。当时,奥地利与匈牙利已合并为奥匈帝国,六年前,他们用武力吞并了波斯尼亚。这个贪得无厌的斐迪南大公,是一个极端的军国主义分子,他对邻近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垂涎已久,梦想着有朝一日,也把这块富饶的土地列入自己的版图,在来萨拉热窝之前,他亲自指挥了一次军事演习,假设的进攻对象,就是他今天来到的萨拉热窝。

这种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早已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恨。以加夫里洛普林齐普为首的一个爱国军人团体,组成一个七人暗杀小组,早已埋伏在车站到市政厅的街道两旁,瞪着愤怒的眼睛,注视着这个凶恶的敌人。

而这时,坐在第二辆敞蓬车里的斐迪南大公夫妇,还得意洋洋地同旁边的波斯尼亚总督谈论这个美丽的城市。

街上的人愈来愈多,塞尔维亚人民怒视着这个凶神,但人们心里却显得极为平静,因为他们相信,任何梦想征服塞尔维亚的敌人,最终将以失败告终。

斐迪南为了长期占领这块土地,想通过此行,从表面上给塞尔维亚人民一点好感。因此,他不想在这座城市炫耀他的军事力量,只带了少数的卫兵进行防卫,连本城提供的宪兵和警察也不在意,安全措施极为马虎。这个不可一世的王储似乎过低估计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怒火。

这种情况,对普林齐普他们来说,倒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做好一切准备,这七名爱国青年,个个扎束停当。身藏手枪和炸弹,不动声色,分头行动,以做好多次刺杀的准备。

车队靠近了阿佩尔码头,眼见快要过去时,埋伏在这里的是一名叫察布里诺维茨的青年,他怒不可遏,冲出人群,奋力向车队扔过一枚炸弹。司机见势不妙,立刻加快车速。炸弹落在车篷上又弹到地上,在第三辆汽车前面,“轰!”的一声,炸裂了那辆汽车的前轮胎,炸弹的碎片击伤了总督和大公几个副手。这声爆炸,不仅使在场的人群惊吓出声,就连斐迪南大公也着实吓了一大跳,他虽未受伤,可脸上那最初的得意神情一扫而光。索菲夫人更是面色蜡黄,惊恐不已。察布里诺维茨见刺杀没有成功,仰天长叹一声,立即吞下一小瓶毒药,随即纵身跳进河里。

坐在第一辆车里的萨拉热窝市长和警察专员一齐叫道:“快捉住他!”几名警察应声也跳下河去。几分钟后,便把奄奄一息的察布里诺维茨从河中打捞出来。

察布里诺维茨忍着剧热的疼痛,一言不发,充满怒火的眼光,扫了一下惊恐不已的斐迪南。斐迪南心中一惊,但他仍故做镇静地说:“这家伙有精神病!不必管他,我们继续前进!”说完,车队又向前走去。受惊的车队颠簸着驶到了市政厅,坐在第一辆汽车里的市长赶快下车,急步登上台阶,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掏出早已准备的欢迎词。正准备宣读的时候,怒气冲冲的斐迪南从车中跳下,上前抓住他的胳臂,嘶声叫道:“市长先生,我到这里进行和平访问,难道你就用炸弹来接待我吗?”

市长浑身发抖,不知所措。这时,索菲夫人赶快上前相劝,斐迪南自知失态,赶快放开市长的手臂,怒气十足地说道:“好吧!请读你的欢迎词吧!”

市长这才出了口气,抖了抖欢迎词,结结巴巴地念了下去。

欢迎仪式结束后,斐迪南怒气未消,铁青着脸问波斯尼亚总督道:“总督先生,你以为我们可以继续访问国家博物馆吗?”“殿下,”总督慌忙答道,“完全可以!我保证不再会有如此的事情发生,请殿下放心!”“好吧!”斐迪南沉思一会儿,说道,“去博物馆之前,我们先改道医院探望一下受伤的人!”总督正要阻拦,见斐迪南满脸怒气,只好硬着头皮答道:“是,殿下!”

车队重新上路,驶向前去。这一次,警察专员又重新布置一下,并且为了安全起见,执意安排侍从官员站在汽车的踏板上,手按刀柄,保护斐迪南夫妇。车队行驶到拉丁桥时,普林齐普早已做好准备。这位年仅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显得异常的冷静,他把怒火压在胸中,脑中只有一个念头,杀死罪恶的斐迪南大公。

斐迪南的专车越来越靠近,普林齐普在人群中慢慢向前面靠近,当车离他不到2米时,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不等侍从官缓过神来,手枪对准斐迪南夫妇就扣动板机。

斐迪南大公夫妇,到8点多钟,便双双重伤而死。斐迪南夫妇的被刺,使本来就充满火药味的巴尔干“火药桶”一下爆炸了。早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找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借口,在大臣们纷纷煽动之下,82岁的奥匈皇帝终于召见陆军总参谋长,经过一番争议后便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23日下午6时,奥国使节向塞尔维亚政府递交最后通牒,提出十分苛刻的条件,然后就以对方拒绝为由,于28日夜晚,炮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一下子炸死5000多居民。

紧接着,德、俄宣战,法、英对德宣战,奥匈帝国向俄宣战,这样,在短短几天内,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都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战争范围很快从欧洲扩展到亚洲、非洲和美洲。日本趁机在东亚扩张势力,8月23日,日本向德宣战。1917年4月,美国也参加了战争。到1918年,全世界有六大洲33个国家卷入了这场空前规模的大战。大战前后持续4年零3个月。

以德、奥等帝国主义集团的一方,称为“同盟国”;以英、法、俄等帝国主义集团的一方,称为“协约国”。参加“协约国”方面的有26个国家。

萨拉热窝的暗杀事件,不过是这次帝国主义大战的导火线。随着奥匈军队炮击贝尔格莱德,德国军队根据早就制定的作战计划,首先向法国发动大规模进攻。

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主要战场集中在欧洲大陆进行。欧洲战场有四条战线:以英、法、比利时军队与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与奥匈德军作战的东线以及巴尔干战线、意大利战线。此外还有近东战线及高加索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西线具有决定性作用。

战争一开始,德军在第一次大战的作战计划,则早在1905年就制定出来了。即所谓的“施里芬计划”,此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在其担任总参谋长其间所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设想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占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牵制俄军。西线分左右两翼,左翼少数兵力仅仅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入法国北部,然后南下绕过巴黎西方和南方,压逼法军主力到巴黎以东一带加以歼灭,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

这个蓄谋已久的“施里芬计划”是个速决战计划,计划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远征军会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

指挥整体作战的毛奇将军对这个计划作了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对付俄国的兵力,这样便削弱了西线,特别是西线右翼的兵力。

1914年8月4日早晨,德国第一、第二两个集团军,在埃米蒂将军的率领下,越过从建立以来从未打过仗的比利时边境,直奔列日要塞,开始实施“史里芬计划”。

列日要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它的周围,环布着12个坚固的炮台。每个炮台都由装着装甲炮塔的钢筋混凝土构成,其中设有从机枪到8英寸口径大炮等400件武器。并在每座炮台四周挖有30英尺深的壕沟,全配有探照灯。所有的灯和重炮都可以降到地下。由勒其将军率领比利时王国军队的4万余人在此坚守,等待法国援军一到,便向德军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德军参谋总长毛奇按照“施里芬计划”,又在左翼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深壕高筑、按兵不动,只布置少数兵力以逸待劳,借以吸引法国部队,构成巧妙的“铁钻”态势,这就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受敌,一虚一实,迷惑法军,这一计划,是“施里芬计划”中的关键步骤,因此,施里芬对此十分看重,到他临死时,再三嘱咐说:“切莫削弱我右翼纵队!”

但他的后任毛奇将军虽然基本上保留了施里芬的设想,但却一再向东线和西线左翼分兵,原计划放在右翼的70个师的兵力削减很多,这无疑对以后战局带来很大的影响。然而法军在其顽强却又固执的统帅霞飞将军的指挥下,一味地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对列日要塞置之不理,勒芒将军只好孤军迎敌。

德军在埃米希指军下用大炮猛轰炮台。比利时军队严阵以待,用猛烈的炮火还击对方。双方在列日要塞展开了激烈的炮击。炮击进行了一天,双方各有伤亡,日落时分,只好停了下来。第二天,德军见炮击占不了便宜,便用飞机从上而下轮番轰炸列日炮台,炮台四周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不大一会儿,便成了一片火海。德军见空袭得势,呐喊着潮水般地涌向炮台。但几次冲锋皆被英勇的比利时军队用交叉火力击退。又激战一天,只见炮台前面的德军尸体堆积到齐腰高,但列日炮台却一个也未攻下。

这天夜间,德国第二集团军副参谋长鲁登道夫将军,亲自指挥一个步兵旅,采用穿插渗透的战术,从东西两个炮台之间的缺口攻入,并迅速占领了列日镇。但列日周围的炮台还在顽强战斗,阻碍德军的前进。

为了按照“施里芬计划”中的闪电战术,进攻法国,就必须尽快通过列日,德军从后方调来一门巨型攻城榴弹炮,一下子就摧毁了10多个炮台。到8月16日,列日指挥部所在的最后一座炮台,也被装有定时信管的穿甲弹命中,勒芒将军被炸弹震昏后被俘。

德军攻战列日后,便长驱直入,只用了四天时间,便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接着,便根据“施里芬计划”,兵分五路,直向法国首都扑去。

消息传到准备进攻阿尔萨斯和格林的霞飞将军耳朵里,他拍手喊道:“好!德军从北方进攻我们,我们则从东北出击,乘机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于是,他命令法国军队发起戟入,不到几天,便顺利地攻进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当法国军队进入阔别40多年的地方时,个个感到十分欣慰,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他们的胜利。可他们万没想到,这正是“施里芬计划”中所特意设置的圈套,德军用有计划的退却,来引诱法军深入,以便拉开他们与进攻法国的德军的距离,在适当时候展开反攻。

果然,德军刚一反攻,霞飞将军便接到一个个失利的消息:“德第一集团军击溃从蒙斯来援的英国远征军!”“我军在阿登森林与德军遭遇,经过三天血战,我军不支,已经向南撤退!”

霞飞将军并未灰心,援军的到来给了他信心,他调到左翼,以便从另一面夹攻德军。但德军指挥者毛奇只看到自己的部队逼近巴黎,并迫使法国政府于9月3日迁往波尔多,便以为“施里芬计划”就要实现了。他把原来的16个军拨出一半加强东线,人员上此时已少于英法联军。

由于战略失误,德军转眼受到联军的两面夹击,被迫在马恩河与英、法联军决战。9月5日,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8日英法联军及时楔入德军战线,严重威胁德军整个右翼。9—11日各路德军相继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也于15日受阻于埃纳河一带,于是设防固守。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双方参战人数达150多万,前后持续8天,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告终,联军向前推进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马恩河之战后,双方开始向沿海地带机动,但无任何战略意义,只是把战线延长到海边。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西线变成了400多英里长连续堑壕系统,在这条战线上曾发生多次重大战役,但战线进退不大,整个战线成僵持状态。

德军在其他几个战场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战果。东线包括东普鲁士战线和加里西亚战线。8月17日,俄军首先攻入东普鲁士。8月底到9月中,德第8集团军司令兴登堡及参谋长鲁登道夫,利用两路俄军没有密切配合作战的弱点,先在坦能堡战役中歼灭了俄国第2集团军,然后又进攻俄国第一集团军,迫使他们败退。9月13日,俄国退出东普鲁士。但俄军西南方面军则在加里西亚战役中(8月18日—9月26日),重创奥匈军队,迫使他们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一线。

在巴尔干战线上,奥匈军队虽曾于12月2日占领贝尔格莱德,但塞尔维亚军队顽强抵抗,到12月15日又收复了贝尔格莱德。

德国的速决战破产了,因为它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又过低估计了敌方的力量。经过1914年的战争,从总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看,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战略上处于劣势。

加利波利半岛激战

1914年11月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参加了同盟国。这样,德国和奥匈帝国等就多了一个战争伙伴。土耳其的部分领土,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东端,正好处于俄国的南面。因此,这时俄军不仅要在东线和德、奥军队作战,还得抽出兵力来对付土耳其。

1915年1月,俄军总司令请求英国派出军队去进攻土耳其。他的理由很充分:五个月前,俄军为减少英、法在西线的压力,在东线用几十万兵力进攻德国;现在,轮到英国来报答俄国的支持了。至于用海军还是陆军去进攻土耳其,俄国方面并不在乎。

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竭力主张报答俄国的支持,前去攻打土耳其,以便控制达达尼尔海峡,切断德、奥和土耳其的关系。英国海军部决定按照俄军总司令的请求,采取这一军事行动,并且请法国海军协同作战。

由18艘英国主力舰、四艘法国战列舰以及各种辅助舰组成的联合舰队,于2月19日驶进了达达尼尔海峡的入口处。指挥这支舰队的是英国海军上将卡登,他准备在海峡欧洲一边的加利波利半岛登陆。

加利波利半岛有90多公里长,6~20公里宽。半岛上荒芜多山,只有一条泥土公路纵贯全岛。俯视达达尼尔海峡的许多山脊和陡坡,为土耳其军提供了优良的防御阵地。但是,拥有15英寸口径大炮的联合舰队,借助猛烈的炮火轰击,很快把土耳其军的外炮台打哑。舰队随即派出突击部队登上海滩。

当突击部队向海峡旁的山峰攀登时,却遭到了炮火的袭击。原来,土耳其军有坚强的防御阵地隐蔽在悬崖后面。舰队事先没有考虑到用载人气球来侦察定位,只能向土耳其阵地盲目开火,以致没有获得什么战果。到3月3日,登陆部队被击退了。

卡登海军上将原先以为,只要他的舰队在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一出现,土耳其军的斗志就会消失,因此根本没有制订具体的作战计划。这种冒险的军事行动,结果遭到了失败,使他大为懊丧。

卡登吸取了教训,决定改变方式,指挥第二次进攻。这次,他准备把自己的重型舰只驶进达达尼尔海峡,沿着这条水道,轰击土耳其在半岛岸边设置的炮群。由于他突然生病,因此临时把指挥权移交给德罗贝克海军上将。

德罗贝克首先扫除土耳其在海峡内放置的水雷。至3月18日,他确认海峡内没有水雷了,才下令军舰驶进海峡。

所有的军舰都安全地驶过布雷区,进入狭窄的达达尼尔海峡。这条水道不过60多公里长,通过载人气球的侦察定位报告,在半天时间内,舰上的炮火就摧毁了土耳其军设置的大部分岸炮。

当军舰掉过头来继续寻找目标轰击的时候,扫雷艇又一次在危险区域扫雷。突然,“轰”的一声,一艘法国军舰抖动了一下,甲板上喷出高高的烟柱和火焰。舰身还在前驶,但很快倾覆下沉。舰长和600多名官兵葬身海底。

突然,接连响起了更强烈的爆炸声。随着这几声巨响,3艘行驶中的英国军舰迅速沉入海底。“水雷,原来是水雷!”德罗贝克铁青着脸喊道,“狡猾的土耳其人,混蛋的扫雷人员!”他生怕舰队遭到更大的损失,下令所有军舰退出达达尼尔海峡。但在返航途中,又有3艘英国军舰被水雷炸裂,只能勉强航行。

原来,在英法舰队的扫雷艇反复扫荡布雷区后,1只土耳其小船又放下了一排新的水雷,它的位置正好是联合舰队原先经过的地方。德罗贝克一点也不知道,以致吃了大亏。

由于两次海上进攻均未能取得成效,英国决定起用汉密尔顿将军来指挥加利波利半岛的战役。交给他的部队是临时凑合起来的,约78000人,其中大部分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队,还有法国一个师和印度一支队伍。

汉密尔顿在伦敦受命时,对加利波利半岛的情况一点也不知道。他手头的全部资料,只是土耳其的一本陆军操典,一张不完善的作战区域地图,以及赶紧到书店里买来的一本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旅游指南。

他甚至连这个半岛上是否有淡水都不知道。为了防备万一,他命令士兵到市场上去搜罗空的油筒、汽油听、皮囊和其他容器。他把部队集合在加利波利半岛西南的一个岛屿上,于4月23日用军舰载运士兵渡海。两天后,部队抵达加利波利半岛,随即开始了对半岛的冒险进攻。

防守加利波利半岛的是土耳其的第五集团军。这支84000人的部队,是由德国将军赞德尔斯指挥的。在英、法联合舰队撤离达达尼尔海峡以后,他抓紧时间组织防御,把几个师驻守在预料敌军登陆的地点。

汉密尔顿对怎样登陆并没有周密的打算,只是把登陆地点划定在半岛南端两边的20英里内。至于滩头阵地的选择,由现场指挥官自行决定。

澳、新军的指挥官深信,夜间登陆可以将风险减至最低程度,所以让士兵在黑暗中上岸。一艘由旧的运煤船改装的登陆艇,载着2000名士兵徐徐靠岸。突然,土耳其的大炮开火了,运煤船的船首栽进了沙里。水很深,无法趟水。许多士兵还未爬上岸,就在炮火下丧生或者被海水淹死。

第二天,已经有16000名澳、新军登陆。但他们受到高地炮火的猛烈压迫,只能呆在较低的斜坡和山脊上。有四五天时间,双方就这样对峙着,谁也驱赶不了谁。

5月1日,土耳其的第五集团军向滩头阵地发动反攻。经过三天激战,汉密尔顿的部队死伤1/3,但第五集团军也仍然只是控制着高地,无法赶走已经登陆的澳、新军。

到5月底,狭小的战场上布满了双方的8000名尸体,使空气中充塞了恶臭。在医务人员的敦促下,澳、新军指挥官与土耳其军商定,双方实行九小时的安葬休战。

到了规定的休战时间,所有参加安葬的人员都戴着白臂章,默默无言地开始挖掘深沟。大家利用检验尸体身分的空隙,偷偷地观察对方的堑壕。但不久,双方就用简单的英语和土耳其语交谈起来;有的还互敬香烟和交换杂物。

九小时的休战时间过去了。双方握手道别,回到了各自的堑壕。几分钟后,战场上再次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

8月初,英国又派了10万军队,在加利波利半岛西北的苏夫拉湾登陆。土耳其军经不起强大兵力的冲击,从海滩撤退到高地待援。英军在占领了宽17公里、深4公里的狭长地带后,没有继续推进。结果让土耳其的第五集团军赢得了时间,调来了大批援军。

当英国军队再次向高地发动进攻的时候,面临着的是加强了的土耳其军队。可是汉密尔顿仍然以为,这个地方是英军登陆时退却的薄弱兵力防守的。结果,英军几乎遭到了在半岛南端遇到的同样命运,在一个月内伤亡了4万人以上。不久,汉密尔顿被解除了指挥权。

11月间,加利波利半岛上空响起了隆隆的雷声。紧接着下了24小时的倾盆大雨,然后又刮起了暴风雪,地上雪深两英尺。在半岛南端的澳、新军,纷纷躲在洞穴和地下坑道里;而在半岛西北苏夫拉湾的英国军队,几乎无所躲藏。暴雨使沟壑和溪谷成为咆哮的奔流,冲下了数以吨计的泥浆。英军指挥部对这种恶劣的气候毫无准备,没有储备额外的保暖衣服。许多士兵淹死或冻死在堑壕里,5000多人患了冻疮。

英国陆军部这才决定结束在加利波利半岛的冒险,下令从12月19日起开始撤退。

撤退的时间足足用了20天。撤退的路上铺了沙袋,几乎听不到脚步声。尽管进攻加利波利半岛是失败的,但撤退却是成功的。在部队完全撤离半岛后,土耳其军还蒙在鼓里,继续向空无一人的英军堑壕开始放炮。

1915年,约有50万协约国士兵参加了这次冒险的军事行动,伤亡人数在一半以上。土耳其军参战的也有50万人,其中半数遭到伤亡。虽然双方的伤亡人数相等,但土耳其陆军的主力已经被摧毁了。

由于加利波利半岛战役的失利,力主发动这次战役的海军大臣丘吉尔被调离内阁,到法国去服役。直到1917年,他才重新得宠,再度被任命为海军大臣。

1915年对于“协约国”的损失异常惨重,这年5月2日到6月22日展开的果尔利策战役中,德国和奥匈军队以优势兵力突破俄国防线,俄国西南方面军线溃退,俄军后撤130公里。在1915年中,俄军节节败退了退回本国领土,死伤约110万人。

战争形势似乎倾向于德奥军“同盟国”,因德国满足了保加利亚占领土地的要求,保加利亚于这年9月参加中欧同盟国方面作战。9月末,保加利亚奥匈和德国的65万军队大举进攻塞尔维亚,20万塞尔维亚军队虽奋勇血战,很快被击溃,最后零散地退到亚得里亚海滨。1916年初,塞尔维亚王室、官吏、残余部队及部分难民,由英、法运送到希腊的科孚岛,在这里成立流亡政府,改编军队。

凡尔登战役

1916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第三个年头,随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德军指挥部改变了作战布置,计划在东线进行防御,而在西线重点对法军右翼部队所依托的凡尔登要塞”实施突击。

这是继任毛奇的德军新任参谋总长法尔根汉提出的。他把这次行动计划称为“处决地”,目的是进攻一个法国不愿放弃的军事要地,让法国在那里投入全部兵力,然后加以歼灭,使法国在军事上崩溃,从而逼其投降,法尔根汉公开叫嚣:“要让法国人把血流尽!”

这时,法军总司令霞飞正忙于准备索姆战役,无暇顾及离巴黎200多公里的凡尔登要塞,再说凡尔登要塞异常坚固,它筑垒地域正面宽达112公里,由四道防御阵地组成,而第四道防御阵地则由凡尔登要塞的永备工事和两个保垒地带构成,当时的驻军有4个师10万多人。

德军为了在军队的数量和力量上压倒对方,法尔根汉下令把俄国、巴尔干半岛前线以及克虏伯兵工厂的大炮,全部集中到进攻现场周围。在12公里长的战线上,排列着近千门大炮,前沿阵地还配有5千多个掷雷器。进攻的兵力有10个师27万人,是防守凡尔登的法军的三倍。

2月21日早晨,德军开始猛烈的进攻。近千门大炮随着一串闪光的信号弹在高空爆炸,一齐怒吼起来,以每小时10万发的发射速度,把铺天盖地的炮弹倾泻在凡尔登的野战防御阵地上,倾刻之间,法军阵地一片火海。

紧接着,德军又用13门165英寸口径的攻城榴弹炮,把一颗颗重磅炮弹,射向要塞最坚固的第四道永备工事上,伴随着掷雷器发射着装有100多磅高爆炸药和金属碎片的榴散弹,在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法军整段整段的堑壕变成了平地。

经过12小时的猛烈轰炸之后,德军又用52英寸的小口径高速炮,以步枪子弹的速度发射霰弹,对惊惶失措、乱跑乱叫的法军进行扫射,并用喷火器把法军前沿阵地变成火海。

这样反复轰炸和扫射之后,凡尔登要塞附近的狭窄的三角地带的战壕完全被摧毁,森林也被烧光,山头被大炮削平,整个法军完全暴露出来,战场上空笼罩在一片浓烟烈火之中。炮火刚刚停息,随着一阵阵呐喊声,德军六个步兵师从宽10公里的战线上,向法军防线冲击。

法军阵地上虽然是一片火海,但士兵们仍然凭借剩余的工事,奋勇进行抵抗。军官身先士卒,带头冲出战壕,同敌人展开白刃近搏。法军斗志高昂,不畏强暴,勇猛异常,把敌人冲锋一次次压了回去。

经过两天激战,终因寡不敌众。有一万多人被德军俘虏,前沿的野战防御阵地基本上被德军占领。

法军在凡尔登失利上的消息,很快传到法军总司令部。霞飞总司令大吃一惊,赶忙召开军事会议,命令参谋总长立即赶到凡尔登,要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等待后续部队的增援。随后,又委任贝当将军为凡尔登地区司令官,并集结兵力,准备增援。

贝当来到凡尔登后,先巡视了一下整个防御体系,看着堆满尸体的前沿阵地,贝当感到情况危急,凡尔登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

正在这时,要塞东北部的都慕炮台被德军占领。这个炮台原有一个轻步兵师固守,经过德军12万发炮弹的狂轰滥炸,德军一支只有9人的巡逻队,未发一弹就占领了炮台,因为上边的将士全部阵亡。

贝当愈感觉情况不妙,立即在前线划定了一条督战线,严令士兵顶住德军进攻,有谁胆敢退过此线,格杀无论。

紧接着,便召开前线军事会议,讨论怎样保证后方援军和军火物资的迅速到达,贝当说道:“当前情况十分危机,我已和霞飞司令联系过了,让他赶快派大部队增援,在一星期内调集大约20万人和二万多吨军火物资,这样才能保证凡尔登不落入德国之手。诸位议论一下,看哪条交通线可以完成这么多人员和物资运送?”“除了通向西南的一条巴勒杜克——凡尔登公路还没彻底破坏,其它已全部被德国人的大炮切断了。”负责后勤的一名指挥官皱着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