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价值分析与评估体系规范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06:13:12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技术交易所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专利价值分析与评估体系规范研究

专利价值分析与评估体系规范研究试读:

前言

伴随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专利申请数量大幅增长,全社会对专利转化及其市场价值的实现问题越来越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无法绕开一个共性的关键环节,那就是对涉及的专利进行合理有效的价值分析判断,中国技术交易所(以下简称“中技所”)为此始终在积极探索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并成为行业中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先行者。

2010年6月至12月,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中技所经过研究和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献,并结合实地走访调研以及组织召开多次专家研讨会,在国内率先研究推出了“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法律、技术、经济三个维度,共设计18项指标对专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产生相应的法律价值度、技术价值度和经济价值度,从而创造性地提出并定义了表征专利自身价值大小的度量单位,即专利价值度(Patent Value Degree,PVD)。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推广工作,中技所基于实现企业内部专利管理、专利运营、海外并购以及协助科技园区产业决策等不同需求,以该指标体系为基础,完成了多项实际案例的操作,并不断优化和完善该指标体系。

为了使专利价值分析体系指标的设计更为科学有效,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主体在资产管理、专利交易、作价入股、许可运营、质押融资、股权并购、专利联盟构建等不同运用场景下的具体需求,中技所总结四年来的案例经验,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专利价值分析体系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后的专利价值分析体系将原18项指标重新进行了归纳和细化,最终形成13项二级指标、43项三级指标,在保留原有法律、技术、经济三个维度基础上形成了更加科学、缜密的专利价值分析与评估的规范操作,并在进一步实践中初步验证了新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新指标体系的研究得到了诸多领导、专家和朋友们的指导和建议,并先后有三十多家国内外著名机构参与研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特别要感谢(按姓名音序排列):程义贵、董潇潇、丁坚、范红雁、黄翠琼、贾静环、李小娟、李新军、李中华、林耕、刘海波、龙湘华、马捷、苏清新、孙宝海、孙明岩、陶凤波、田川、王春红、王加莹、王友彭、徐向阳、杨芳、杨兴文、杨旭日、郑胜利、朱海波、朱宏杰、张彩霞、曾云、左崴东、Lewis Lee、Barbara McCurdy、Geoffrey Onyeama、Rowena Paguio、Betty Tong、Alexander G.Welzl、Alex Yu,以及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北京市众天律师事务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北京汉昊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柳沈律师事务所、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方亚事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金浩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ICAP Ocean Tomo、高智发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大唐电信集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参与和支持。

专利价值指标体系的完善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与实证工作,未来任重而道远,中技所对于该体系的研究与修正工作也将持续进行下去。我们相信,不断优化的专利价值指标体系将会更好地指导和激发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运用各种交易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进而促进社会创新真正转化为社会财富。中国技术交易所总裁 郭书贵2015年08月

1 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概述

1.1 指标体系建立背景

专利价值的评价和评估是一个难题,一直没有被普遍认可的方法及标准。2010年6月至12月,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中技所经过研究和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献、实地走访调研,以及召开多次专家研讨会,完成了“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操作手册”的研究和编写。此书中构建了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根据法律、技术、经济三个维度中的18项指标对专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产生相应的法律价值度、技术价值度和经济价值度,从而创造性地提出并定义了表征专利自身价值大小的度量单位,即专利价值度(Patent Value Degree,PVD)。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推广工作,中技所基于实现企业内部专利管理、专利运营、海外并购以及协助科技园区产业决策等不同需求,以该指标体系为基础,完成了多项实际案例的操作,并不断优化和完善该指标体系。最终形成13项二级指标、43项三级指标,在保留原有法律、技术、经济三个维度基础上形成了更加科学、缜密的专利价值分析与评估的规范操作,并在实践中验证了新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1.2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专利分析指标体系是指一套能够反映所评价专利价值的总体特征,并且具有内在联系、起互补作用的指标群体。一个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对专利价值进行分析的先决条件。建立专利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如下:(1)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反映专利价值的内在本质,应能综合各方面目标与价值的共性特点,反映出对所评价的专利在交易中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的客观差别。(2)系统性原则。专利价值的分析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分析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地反映所评价的专利在交易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情况。专利本身的法律、技术、经济的价值都应该全面、客观地加以考察。(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含义必须明确,有利于进行分析与打分,从而是可操作的,并具有横向可比性。(4)时效性原则。指标体系针对预先确定的某一时点进行专利分析。在专利所处的不同时期,影响专利价值的指标估值及其权重应该是不同的,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同时,指标体系设置要有重点,对于非重要方面的指标可以适当放弃或设置为较低权重,以简化评价过程。(5)独立性原则。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避免显见的包容关系。相关联的指标尽可能选择其中一个指标来说明专利价值分析的某个方面,对隐含的相关关系,要设法以适当的方法予以消除。(6)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是指指标体系结构自身的多重性,即一个指标可以由若干个子指标所决定而构成树形结构,这将为衡量专利在各个方面的价值以及确定指标的权重带来方便。(7)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在专利分析时,反映专利价值的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定量指标,即根据专利技术有关情况的统计、测算与研究,可以得出该指标的实测或估算值;另一类是定性指标,该类指标无法或难以量化,只能通过专家或分析人员的判断,并将判断的结果定量化来进行分析。只有将这两类指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才有可能达到科学评价的目的,取得可信的结果。(8)模块化原则。在交易过程中,针对双方特定需求和不同关注点,可以将分析体系中的某一部分分离出来作为模块,仅执行该模块内的分析过程,得出部分的分析结果。这样可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最小化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客户需求最大化。例如,如果专利技术交易的买方购买专利的目的是专利布局或申请补助,那么专利的法律状态是他们最大的关注点,则可以只进行专利法律状态的分析;如果买方购买专利的目的是提升技术实力,增强研发能力,建立技术壁垒,那么他们可能更希望对专利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如果买方希望将专利技术实施市场化,并通过产品销售获得货币收益,那么也能够只进行专利经济价值度的分析。(9)可扩展性原则。由于每个专利的个体不同,并且在不同分析目的下,对专利的各个指标的关注点也不同,因此该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扩展性。另外,为了给本指标体系预留出未来在实践中进行修改和更新的余地,该指标体系也应具有可扩展性。

1.3 指标体系层级设计

基于上述的九项原则,本体系将形成对专利进行衡量的一种标准化统一度量——专利价值度(Patent Value Degree,PVD)。专利价值度(PVD)可以实现对专利的“好”、“坏”程度的判定,支持对多个专利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以便从最直观的意义上对专利价值进行度量。

为了从各个角度分析挖掘专利价值,我们将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划分为三层指标。第一层指标:从“面”的角度出发,根据专利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分为法律、技术和经济三个维度;第二层指标:从“线”的角度出发,将第一层指标分别分解出若干项分析指标;第三层指标:从“点”的角度出发,将第二层指标进一步细分,继续拆解为若干项支撑指标。由备选专家为第三层指标逐个打分,这些分数经加权汇总之后,形成最终的专利价值度(PVD)。专家为每一个三级指标进行打分,分值越高说明该指标代表的相应专利属性越强。每一个指标所占有的权重越高,说明该指标要素在专利的相应维度乃至总体价值中体现出的重要性越高。专利价值度(PVD)的三维度划分及计算方法如式(1.1)和图1.1所示。

PVD=α×LVD+β×TVD+γ×EVD  (1.1)

其中,α+β+γ=100%。图1.1 专利价值度(PVD)的三维度划分

关于α、β、γ的权重配比,根据选取的评估对象、评估目的以及专利所处的不同阶段为各个维度分配不同的权重,选取不同的评估指标,使专利价值分析体系能够从宏观与微观层面综合反映最终的专利价值度(PVD)(图1.2~图1.4)。图1.2 法律价值度评价指标图1.3 技术价值度评价指标图1.4 经济价值度评价指标

2 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详解

2.1 法律价值度(LVD)

2.1.1 法律价值度的概念或范畴

专利具有法律属性,专利的法律属性是指专利被法律赋予的专有性,或称排他性。专利所有者或使用者在专利权的保障下,通过技术垄断从而获得利益。为便于衡量和比较,对专利法律属性的评估引入专利法律价值度(LVD)的概念,对法律价值度的评价依据专利权可靠性、专利权期限和专利权范围三方面,相应设置了四个二级指标,即专利稳定性、专利侵权可判定性、专利有效性和专利自由度。为了使得法律价值度的分析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对二级指标再次细分为三级支撑指标。专利稳定性的三级指标包括:新颖性、创造性、撰写质量、保护范围、诉讼与复审历史;专利侵权可判定性的三级指标包括:技术特征属性、权利要求主题类型;专利有效性的三级指标包括:专利类型、专利寿命/剩余保护期限;权利自由度的三级指标包括:同族专利、权利归属、许可转让、不可规避性和依赖性。

表2.1给出了法律价值度二级/三级指标的定义与评价内容。表2.1 法律价值度二级/三级指标的定义与评价内容二级指标指标定义三级指标评价内容发明或者实用新新颖性型不属于现有技术和抵触申请。一项被授权的专与现有技术相利在行使权利的比,发明是否具专利稳定性过程中抵御无效有突出的实质性风险的能力。创造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说明书公开内容是否清楚、完整、能够实现;是否存在说明书不支持权利要求书的三种情况:1)一个实施例的概括超出说明书公撰写质量开范围;2)上位概括超出说明书范围;3)功能性限定超出说明书公开范围;独立权利要求是否缺少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涉及不同主题独立权利要求的数量(产品、方法、结构、用途等);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撰写的层级设置是否严密、合理;优选或替换的技术方案是否写进从属权利要求等。根据该专利是否经历无效诉讼,以及诉讼结果进行打分。如果本专利经过无效程序仍然保持有效,则稳定性加诉讼与复审历史分;根据本专利是否经历复审、提出复审理由、复审结果、对本专利的审查意见和检索报告记载内容酌情打分。基于专利的权利根据本专利的技要求,是否容易术特征属性,如发现和判断侵权涉及的技术特征专利侵权可判定行为的发生,是技术特征属性是属于结构性特性否容易取证,进征还是功能性特而行使诉讼的权征、是否显而易利。见等。权利要求主题类型包括:产品或装置类权利要求、工艺或方法类权利要求、用途类权利要求权利要求主题类等。通常产品或型装置类权利要求相对易于发现侵权行为和取证,而工艺或方法类权利要求相对难以发现侵权行为和取证。专利权的保护期限对法律价值的影响,与权利有专利为发明专利效性相关的有两专利有效性专利类型还是实用新型专项指标:专利类利。型和专利寿命/专利保护剩余有效期根据授权专利从当前算起还有多专利寿命长时间的保护期限。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同族专利经过其他国家审核后获得授权的同族同族专利专利数量;根据专利所有权或专同族专利授权国利使用权在行使家的授权标准和权利过程中的自授权情况酌情打由程度。专利权分。专利自由度的行使有可能会专利申请或专利受到地域、共有权利归属是否为共同申请人或其他专利权或共有权利。专利申请或专利的限制。是否发生过专利技术许可、转让许可转让行为,或存在发生许可、转让的可能性。独立权利要求是否包含非必要技术特征;是否采用特别具体的或不可规避性下位的术语或参数来限定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通过侵权检索确定,一项专利的依赖性实施是否依赖于现有授权专利的许可。

根据检索报告,备选专家为法律价值度的三级支撑指标逐个打分,每个三级指标的打分范围都为0~10分。每项二级指标的得分为下设各三级支撑指标打分与所占权重之积的加和。其中,鉴于二级指标专利稳定性的分析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待评专利在法律意义上的存亡,故将二级指标专利稳定性作为计算法律价值度的参数因子,其他三个二级指标按照各自所具有权重计算总和。

法律价值度及其各二级指标计算公式如式(2.1)~式(2.5)所示。

法律价值度(LVD)=专利稳定性×(专利侵权可判定性×30%+专利有效性×30%+专利自由度×40%)  (2.1)

专利稳定性=新颖性×30%+创造性×30%+撰写质量×10%+保护范围×10%+诉讼与复审历史×20%  (2.2)

专利侵权可判定性=技术特征属性×50%+权利要求主题类型×50%  (2.3)

专利有效性=专利类型×60%+专利寿命×40%  (2.4)

专利自由度=同族专利×20%++权利归属×20%+许可转让×10%+不可规避性×20%+依赖性×30%  (2.5)

表2.2给出了法律价值度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表2.3给出了三级指标的分值分配。表2.2 法律价值度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表2.3 法律价值度三级指标的分值分配

下面将依次说明各个法律价值度支撑指标的详细分析原则和权重。

2.1.2 法律价值度二级指标及含义

2.1.2.1 专利稳定性

稳定性是直接影响专利法律状态的重要因素,专利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其中最核心的是影响专利授权的实质性要素,即专利本身是否符合授权条件。基本授权条件的缺陷将直接导致专利面临无效风险,故对专利稳定性的分析包括专利新颖性、创造性、撰写质量、保护范围、诉讼与复审历史五项三级指标。由于专利新颖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待评专利的稳定性,故其权重高于其他指标的权重。专利稳定性的计算公式(2.6)为

专利稳定性=新颖性×30%+创造性×30%+撰写质量×10%+保护范围×10%+诉讼与复审历史×20%  (2.6)

注意:由于稳定性是针对权利要求而言,而权利要求通常有多项,为了统一分析标准,以独立权利要求的稳定性作为专利稳定性的评分。如果有多项独立权利要求,则以多项独立权利要求的稳定性的平均分作为该项专利的稳定性评分。

2.1.2.2 专利侵权可判定性

专利侵权可判定性是指基于一项专利的权利要求,是否容易发现和判断侵权行为的发生,是否容易取证,进而行使诉讼的权利。专利侵权可判定性指标关系到本专利的权利要求是否能够比较容易保护该发明方案。容易判定专利侵权的权利要求的特征通常通过外在表现来限定发明的技术方案,举例来说,对一个装置只需要根据说明书描述、根据使用的状况或根据外部输入的测试就可以判定侵权情况;如果需要拆解该装置才可以判定是否侵权则比较难判定侵权。另外,通常产品或装置类权利要求相对易于发现侵权行为和取证,而工艺或方法类权利要求相对难以发现侵权行为和取证。故对专利侵权可判定性的分析包括技术特征属性和权利要求主题类型的分析。根据反向工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取证的难易程度也可以确定专利侵权可判定性指标。专利侵权可判定性的计算公式(2.7)为

专利侵权可判定性=技术特征属性×50%+权利要求主题类型×50%  (2.7)

2.1.2.3 专利有效性

专利有效性主要评估专利权的保护期限对法律价值的影响,与专利有效性相关的有两项指标:专利类型和专利寿命/专利保护剩余有效期。专利有效性的计算公式(2.8)为

专利有效性=专利类型×50%+专利寿命×50%  (2.8)

2.1.2.4 专利自由度

专利自由度指专利所有权或专利使用权在行使权利过程中的自由程度。专利权的行使有可能会受到地域、共有人或其他专利权的限制。故针对以上三方面,对权利自由度的考量分别设置同族专利、权利归属、许可转让、不可规避性、依赖性等五项指标,根据各指标对权利自由度的影响设定权重,专利自由度的计算公式(2.9)为

专利自由度=同族专利×20%++权利归属×20%+许可转让×10%+不可规避性×20%+依赖性×30%  (2.9)

2.1.3 专利稳定性三级指标及含义

2.1.3.1 新颖性

1)指标含义

新颖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和抵触申请。现有技术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抵触申请是指由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向专利局提出并且在申请日以后(含申请日)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告的专利文件,损害该申请日提出的专利申请的新颖性。

2)评估目的与要点(1)评估目的:评估参评专利的授权前景或被驳回、无效的可能性。(2)时间界限:专利申请日前。(3)评估要点:现有技术对参评专利的新颖性是否构成实质性影响。(4)评估方式:对专利新颖性的判断针对专利文本的独立权利要求书进行人工定性分析判断,以专利文本中的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对权利要求书进行解释。评价中可使用的客观参考依据可包括如下内容:专利审查意见通知书、专业检索机构出具的专利检索报告、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具的专利权评价报告、专利及所属项目的各阶段科技查新报告、同族专利的审查信息。

3)评分参考

对于专利新颖性指标的评分,如待评专利具有新颖性,则可给予10分;如待评专利不具有新颖性,则该项指标得分为0。具有新颖性不具有新颖性100

2.1.3.2 创造性

1)指标含义

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2)评估目的与要点(1)评估目的:评估参评专利的授权前景或被驳回、无效的可能性。(2)时间界限:专利申请日前。(3)评估要点:现有技术对参评专利的创造性是否构成实质性影响。(4)评估方式:对专利创造性的判断针对专利文本的独立权利要求书进行人工定性分析判断,以专利文本中的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对权利要求书进行解释。评价中可使用的客观参考依据可包括如下内容:专利审查意见通知书、专业检索机构出具的专利检索报告、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具的专利权评价报告、专利及所属项目的各阶段科技查新报告、同族专利的审查信息。

3)评分参考

对于专利创造性指标的评分,如待评专利明显具有创造性,则可给予10分;如待评专利具有创造性但创造性不突出的情况下,给予5分的评分;如待评专利不具有创造性的情况下,该项指标得分为0。明显具有具有但不明显不具有1050

2.1.3.3 撰写质量

1)指标含义

撰写质量主要是指专利文件中专利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两部分内容的撰写质量。专利说明书要求充分公开发明内容,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实施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要求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简要地限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专利的撰写质量是考量专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对其有直接影响。

2)评估目的与要点(1)评估目的:评估参评专利文本撰写对权利稳定性的潜在影响。(2)评估要点:公开的充分性是否满足。(3)评估方式:对专利文本中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说明书附图进行人工定性分析判断。该指标的评估可使用专利审查意见通知书作为客观依据。

3)评分参考

专利说明书公开的充分性应根据说明书是否清楚、完整地公开了发明内容,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实施;说明书对权利要求书的支持程度,应根据权利要求的上位概括是否超出说明书公开内容的范围、说明书中实施例的数量或数据是否能够支持权利要求书的数值范围;权利要求的完整性可根据独立权利要求是否包括解决技术问题所需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以及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语言表达准确无歧义、清楚规范等。优秀良好一般较差10864

2.1.3.4 保护范围

1)指标含义

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是指专利权法律效力所涉及的发明创造的范围。根据专利法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

2)评估目的与要点(1)评估目的:评估参评专利的权利范围对权利稳定性的支持作用。(2)评估要点: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与层级的合理性。(3)评估方式:对专利文本中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说明书附图进行人工定性分析判断。

3)评分参考

专利保护范围的评估可根据专利申请或专利的每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是否清楚;权利要求的主题类型以及名称是否与权利要求的技术内容相适应;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大小(诸如是否将非必要技术特征写入独立权利要求中、权利要求的上位概括程度是否合理、专利采用开放式或封闭式写法);层次关系(如权利要求撰写的层级设置是否严密、合理;优选或替换的技术方案是否采写进从属权利要求等)。保护范围较宽保护范围适中保护范围较窄1086

2.1.3.5 诉讼与复审历史

1)指标含义

评讼与复审历史是指专利在申请、授权、确权与维持等全生命周期阶段是否曾遭遇驳回、无效、复审等事件。

2)评估目的与要点(1)评估目的:评估参评专利已发生相关事件对权利稳定性的影响与作用。(2)评估依据:专利文本。(3)时间界限:评价日。(4)评估要点:是否存在无效经历及结果。(5)评估方式:对专利法律状态信息的追踪及检索。本指标评估的客观依据可参考以下内容:专利驳回通知书、专利复审请求书、专利诉讼案卷、专利登记簿。

3)评分参考

如待评专利曾发生复审或无效情形,但对专利的法律状态和保护范围没有构成影响,则认为该专利非常稳定,给予10分;如待评专利发生过复审或无效情形,且造成专利保护范围缩小、部分权利要求失效,或其他修改以维持专利有效的情形,则认为修改后的专利稳定性较好,给予8分;如待评专利未曾发生过无效或复审情形,则该指标对专利稳定性的影响尚不明朗,需要进一步确定,在0~6分间酌情打分。存在且无影响存在且有影响不存在1086~0

2.1.4 专利侵权可判定性三级指标及含义

2.1.4.1 技术特征属性

1)指标含义

根据本专利的技术特征属性,如涉及的技术特征是属于结构性特征还是功能性特征,是否显而易见等。

2)评估目的与要点(1)评估目的:评估参评专利是否容易发现和判断侵权行为的发生、是否容易取证,进而行使诉讼的权利。(2)评估依据:专利文本中权利要求书。(3)时间界限:评价日。(4)评估要点:判定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是外在结构性的,还是内在结构性的;是外在功能性的,还是内在功能性的。(5)评估方式:技术领域人员或行业专家分析判断。

3)评分参考

技术特征属性是针对权利要求而言的,而权利要求通常有多项,因此通常以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属性作为该项指标的评分依据。如果有多项独立权利要求,则以多项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属性的平均分作为该项指标的评分。

我们可以将独立权利要求的每个技术特征分解出来,对每个分解技术特征进行分析打分,然后再对所有分解技术特征的评分求平均值,以获得该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属性分值。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技术特征是显而易见,不需要证明的,则其技术特征属性分值为10分;如果一个技术特征是外在结构性的,技术特征属性分值为8分;如果一个技术特征是内在结构性的,但是拆解后容易发现侵权,则技术特征属性分值为6分;如果一个技术特征是外在功能性的,外在测试或观察可以判定侵权,则技术特征属性分值为5分;如果一个技术特征是内在功能性的,需要拆解并测试和推断才可以判定侵权,则技术特征属性分值为3~4分;如果一个技术特征不是持续性存在的,是不确定的或者难以测量和取证的,则技术特征属性分值为0~2分。

2.1.4.2 权利要求主题类型

1)指标含义

权利要求主题类型包括:产品或装置类权利要求、工艺或方法类权利要求、用途类权利要求等。通常产品或装置类权利要求相对易于发现侵权行为和取证,而工艺或方法类权利要求相对难以发现侵权行为和取证。

2)评估目的与要点(1)评估目的:评估参评专利是否容易发现和判断侵权行为的发生、是否容易取证,进而行使诉讼的权利。(2)评估依据:专利文本中权利要求书。(3)时间界限:评价日。(4)评估要点:判定独立权利要求主题类型是产品或装置类、工艺或方法类,还是用途等。(5)评估方式:技术领域人员或行业专家分析判断。

3)评分参考

通常一个专利申请具有多项权利要求,我们以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类型作为该项指标的评分。如果有多项独立权利要求,则以多项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类型的平均分作为该项指标评分。产品或装置类工艺或方法类用途类10~86~54~2

2.1.5 专利有效性三级指标及含义

2.1.5.1 专利类型

1)指标含义

专利类型是指专利所属发明专利的具体类型,即专利为发明专利还是实用新型专利。

2)评估目的与要点(1)评估目的:评估参评专利的法定保护期。法定有效期越长,说明专利的潜在垄断市场时间越长,或是获得市场开拓的机会越大。(2)评估要点:专利说明书类型。(3)评估方式:通过人工判断,参考依据为专利说明书及专利著录项目。

3)评分参考

专利类型判断待评专利为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法定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保护期限为10年。如专利属于发明专利,则评分给予10分,如为实用新型专利,评分给予5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5

2.1.5.2 专利寿命/专利保护剩余有效期

1)指标定义

专利寿命或称专利保护剩余有效期是指授权有效专利自评估日起剩余的专利权保护期限。

2)评估目的与要点(1)评估目的:评估参评专利的剩余有效期限。剩余有效期越长,说明专利的潜在垄断市场时间越长,或是获得市场开拓的机会越大。(2)评估时间:评估日。(3)评估要点:专利类型与申请日结合。(4)评估方式:人工判断,参考依据为专利说明书及专利著录项目。

3)评分参考

专利寿命即专利保护剩余有效期限需要根据专利申请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结合专利类型进行评估。

2.1.6 专利自由度三级指标及含义

2.1.6.1 同族专利

1)指标含义

同族专利是指专利申请或专利是指否有基于同一优先权文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申请的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专利。

2)评估目的与要点(1)评估目的:评估参评专利的同族专利申请情况。同族专利数量规模越大,地域覆盖范围越广,则市场占有力越强,专利价值也相应越大。(2)评估对象:专利说明书。(3)评估要点:优先权项。(4)时间界限:评估日。(5)评估方式:通过在专利数据库中进行世界范围的同族专利检索确定,并可参考专利说明书的著录项目。

3)评分参考

同族专利表示申请人对本专利的重视程度,申请国家越多说明申请人认为本专利越重要,也间接表明该专利的潜力越大。检索待评专利的同族专利,根据同族专利的数量,以及申请国家的相关法律环境、执法力度、审查程度等情况酌情打分。4个国家以上1~3个国家仅本国申请108~54~3

2.1.6.2 权利归属

1)指标含义

权利归属是指专利申请或专利是否为共同申请或共有权利。

2)评估目的与要点(1)评估目的:评估参评专利的权利行使限制。(2)评估对象:专利说明书、法律状态。(3)时间界限:评价日。(4)评估要点:是否存在共同申请人或专利权共有人。(5)评估方式:通过人工检索或审核专利著录项目或其他专利权相关法律文本确定。可参考依据包括:专利申报审批文件(如专利申请审核报告书)、专利文本或专利登记簿。

3)评分参考

专利法规定: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可以共有。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共有人对权利的行使有约定的,从其约定。行使共有的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应当取得全体共有人的同意,即对专利权的其他方式处置和行使,如专利权的转让、放弃、独占许可、提起侵权诉讼等,必须取得全体共有人的同意。故在不存在共有人的情况下,行使权利的自主程度较高,相应得分也较高;共有人越多,该项打分酌情减少。无共同申请人有1~2位共同申请人有3位以上共同申请人10~86~54~2

2.1.6.3 许可转让

1)指标含义

许可转让是指专利申请或专利是否发生过专利技术许可、转让(包括对外转让和内部转让)行为,或是发生许可、转让的可能性。

2)评估目的与要点(1)评估目的:评估参评专利的已发生的价值实现情况。(2)评估对象:实际专利权行使状况。(3)时间界限:评价日。(4)评估要点:许可与转让经历。(5)评估方式:人工查询检索专利法律状态历程,参考依据为专利登记簿。

3)评分参考

根据许可或转让次数,同时参考许可或转让的次数、许可或转让的金额对该项进行打分。通常发生许可或转让的专利反映专利有较高的实施价值或较好的市场前景。发生许可或转让次数越多,通常说明对专利的认同程度较高,打分也相应提高。有外部许可或转让仅有内部许可或转让未曾进行许可或转让10~86~54~0

2.1.6.4 不可规避性

1)指标含义

不可规避性是指专利申请或专利是否容易被他人进行规避设计,从而在不侵犯该项专利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达到与本专利相似的技术效果。

2)评估目的与要点(1)评估目的:评估参评专利被他人侵权及侵权判断和取证的难易。(2)评估对象:权利要求书、专利说明书。(3)时间界限:评价日。(4)评估要点:被他人实施的取证。(5)评估方式:专利检索及对专利文本中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说明书附图进行人工定性分析判断。

3)评分参考

待评专利被侵权可能性在于他人是否易于规避本专利的权利要求限定的技术方案而达到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效果。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由不同的技术特征组成,对该指标的评分可将权利要求的每个特征分解出来,对每个分解特征进行分析。

通常,如果一个特征是实现该发明背景或其主要功能的必要技术特征,则该特征被侵权可能性较高,分值在6~10分之间;如果一个特征是实现该发明的次要功能的必要技术特征,分值在3~6分之间;如果一个特征既没有限定发明的背景也没有带来任何技术效果,则该特征不容易被侵权,其分值在0~4分之间。具体分数可在区间内根据该技术特征描述的上下位情况而确定。很难规避较难规避可以规避1062

2.1.6.5 依赖性

1)指标含义

依赖性是指专利申请或专利的技术方案是否落入他人在先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是否在实施过程中有侵犯他人专利权的风险。

2)评估目的与要点(1)评估目的:评估参评专利实施过程中规避或侵犯他人专利权可能性。(2)评估对象:权利要求书、专利说明书。(3)时间界限:申请日。(4)评估要点:实施时的侵权风险。(5)评估方式:专利检索及对专利文本中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说明书附图进行人工定性分析判断。

3)评分参考

依赖性指标的基本分为6分,如果检索到一件或多件在先申请并且有效的本国基础专利,减2~3分(所谓基础专利,即相对于本专利来说其授权的保护范围比本专利的保护范围更广,本专利被完全包含在先前专利的范围内);检索到一件或多件在先公开的外国基础专利,减1~2分(虽然该外国专利没有在本国申请,本专利实施并不依赖于在先的专利,但是可以证明本专利是改进型专利,非基础专利)。没有依赖性难以判断具有依赖性1062

2.2 技术价值度(TVD)

2.2.1 技术价值度的概念或范畴

专利是法律文件,同时也是包含技术内容的技术信息载体。专利实际应用的价值主要由其承载的技术内容来决定,技术因素是决定一项专利价值的重要因素。对专利技术维度的分析主要是对专利的技术价值进行分析。对专利技术价值的评估引入专利技术价值度(TVD)的概念,对技术价值度的评价依据技术的领先程度、技术适用范围和技术能够实现的可能程度等方面,相应设置五个二级指标,即技术先进性、技术领域发展趋势、适用范围、不可替代性和可实施性。为了使得技术价值度的分析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对二级指标再次细分为三级支撑指标,技术先进性的三级指标包括:技术问题重要性、技术方案、技术效果、专利被引用(被引证);技术发展趋势的三级指标包括:技术生命周期、专利增量分布;适用范围的三级指标包括:技术问题适用范围、说明书实施例、专利分类号;不可替代性的三级指标包括:替代技术、专利引用(引证);可实施性的三级指标包括:成熟度、配套条件、技术独立实施度、产业化时间。

表2.4给出了技术价值度二级/三级指标的定义与评价内容。表2.4 技术价值度二级/三级指标的定义与评价内容二级指标指标定义三级指标评价内容所解决问题的重要程度,可分为重大疑难技术问技术问题重题、常规技术问题的重要要性改进、常规技术问题的一专利技术在般改进等。当前进行分析的时间点比较相近技术领域或解决技术先进性上与本领域技术原创性相关技术问题的现有技术的其他技术与本专利的技术方案。比较相近技术领域或解决相比是否处技术效果相关技术问题的现有技术于领先地位与本专利的技术效果。本专利被在后专利所引用的次数,引用次数多的专专利被引用利通常具有较重要的技术影响。根据本专利所属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和申请人技术生命周数量,分析技术处于萌芽专利技术所期期、发展期、成熟期、衰技术发展趋在的技术领落期的哪一阶段。势域目前的发专利所在技术领域(IPC分展趋势专利增量分类的小类或大组)专利申布请或授权数量增长的时间分布情况。判断解决相同或相似技术技术问题适问题的专利申请或授权所用范围属技术领域的数量。专利技术可说明书实施说明书实施例中给出的应适用范围以应用的范例用场景的数量。围根据专利文件中给出的分专利分类号类号所涉及的技术类别或技术领域。在当前时间点,是否存根据对相关专利的问题描在解决相同不可替代性替代技术述检索解决相同问题或类或类似问题似问题的其他技术方案。的替代技术方案说明书背景技术描述中提到的参考文献,或审查员专利引用审查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可以反映本专利的技术研发基础。参考国家标准《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大多数技术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如下阶段:报告级、方成熟度案级、功能级、仿真级、初样级、正样级、环境级、产品级、系统级、产反映专利未业级。来的技术应技术实施是否需要配套较用前景,以配套条件为苛刻的基础条件,以及可实施性及技术成果基础条件提供的难易。指一项专利技术是否可以转化的实现独立应用到产品,还是经程度技术独立实过组合才能用(技术在发施度展的不同阶段需要的配套技术不同)。如果专利的产品尚未投产进入市场,则判断技术从产业化时间当前到投产进入市场所需时间。

根据检索报告,备选专家为技术价值度的三级支撑指标逐个打分,每个三级指标的打分范围都为0~10分。每项二级指标的得分为下设各三级支撑指标打分与所占权重之积的加和。

技术价值度及其各二级指标计算公式如式(2.10)~式(2.15)所示:

技术价值度(TVD)=(技术先进性×40%+技术发展趋势×20%+适用范围×10%+不可替代性×20%+可实施性×10%)×10  (2.10)

技术先进性=技术问题重要性×30%+技术原创性×30%+技术效果×20%+专利被引用×20%  (2.11)

技术发展趋势=技术生命周期×50%+专利增量分布×50%  (2.12)

适用范围=技术问题适用范围×40%+说明书实施例×30%+专利分类号×30%  (2.13)

不可替代性=替代技术×50%+专利引用×50%  (2.14)

可实施性=成熟度×40%+配套条件×20%+独立实施度×30%+产业化时间×10%  (2.15)

表2.5给出了技术价值度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表2.6给出了三级指标的分值分配。表2.5 技术价值度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表2.6 技术价值度三级指标的分值分配

下面将依次说明各个技术价值度支撑指标的详细分析原则和权重。

2.2.2 技术价值度二级指标及含义

2.2.2.1 先进性

先进性是指一项专利技术在当前进行分析的时间点上与本领域的其他技术相比是否处于领先地位。这里所述的先进性有别于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一项经过审查和授权的发明专利都应该是相对于该发明申请日之前的现有技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技术,但是专利审查所要求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要求较低,通常只要该发明的技术与现有技术不同即被认为具有新颖性,如果与现有技术的不同点导致一定的有益效果即可以认定该发明专利具有创造性。因此从发明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并不能判断出该发明的技术先进程度。因此,这里所述的技术价值度的先进性指标意在对技术的先进程度进行初步的评价和打分。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先进性也会发生变化,一项发明在申请时也许是先进的,但是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研发方向的改变、新的技术问题的出现等原因,当时先进的技术可能会变为落后甚至淘汰的技术。因此需要确定技术比较的时间点,在此设定的时间点是当前进行分析的时间点。

对于先进性的评估根据技术问题重要性、技术原创性、技术效果、专利被引用等4个指标。根据各三级指标对先进性指标的影响,计算公式(2.16)为

技术先进性=技术问题重要性×30%+技术原创性×30%+技术效果×20%+专利被引用×20%  (2.16)

2.2.2.2 技术发展趋势

技术发展趋势是指一项专利技术所在的技术领域目前的发展方向。通过统计该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或授权数量在时间轴上的分布情况可以大体判断该行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行业技术发展有不同的时期阶段,通常技术发展历程中会经历萌芽、发展、成熟和衰落四个阶段。各时期的特点为:萌芽阶段为技术的起步时期,为朝阳行业,专利数量少并平缓增长,这时的专利多为核心基础专利;当行业处于发展期时,随着行业技术不断细分和对该行业的深入研究及投入,专利数量迅速增加;当行业处于成熟期时,专利数量增长速度放缓或出现震荡波动的情况,这时的专利多为改进型的技术;当行业处于衰落期时,随着行业的利润下降,研发投入减少,专利数量也逐步减少。技术发展趋势仅仅表示该专利所处领域的发展状况,与该专利的具体技术内容无关。

对技术发展趋势的评估,可根据技术生命周期和专利增量分布两个指标来进行。根据各三级指标对技术发展趋势指标的影响,计算公式(2.17)为

技术发展趋势=技术生命周期×50%+专利增量分布×50%  (2.17)

2.2.2.3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是指一项专利技术可以应用的范围。

如果一项专利技术是基础型、开创型、原理型的,则其应用范围通常比较广泛,甚至可以在多个行业或技术领域中得到应用;如果一项专利技术仅仅在某个领域中解决某个具体而特殊的问题,则该技术的应用较窄。

可以通过专利的说明书的背景技术对技术问题的描述以及独立权利要求的描述判定一项专利的应用范围。

对适用范围的评估,可根据技术问题适用范围、说明书实施例和专利分类号等3个指标来进行。根据各三级指标对适用范围指标的影响,计算公式(2.18)为

适用范围=技术问题适用范围×40%+说明书实施例×30%+专利分类号×30%  (2.18)

2.2.2.4 不可替代性

不可替代性是指一项专利技术在当前的时间点是否存在解决相同或类似问题的替代技术。

不可替代性主要判断某项专利技术在类似技术之间的地位。如果存在可替代的技术,还可以根据可替代技术之间的效果来判断优劣。

判断不可替代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估计:对相关专利的问题描述、检索解决相同问题或类似问题的其他技术方案、检索该专利引用的背景技术以及引用本专利的后续专利。

对不可替代性的评估,可根据替代技术和专利引用(引证)等两个指标来进行。根据各三级指标对不可替代性指标的影响,计算公式(2.19)为

不可替代性=替代技术×50%+专利引用×50%  (2.19)

2.2.2.5 可实施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