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10:09:30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试读:

内容提要

让你的孩子具有创新思维,必须关注孩子的创新教育,让孩子的创新力更强,创新品是我们立足21世纪的合格证。

第一章 创新是主旋律

一、关注孩子的创新教育

新世纪前夕,在中国上海举行了“21世纪创新教育”国际论坛活动。中、美、加、日、印等国的著名校长和教育专家教授与会作了学术报告。我国国务院与中央教育部的高级研究人员也作了专题发言。论坛发出了“时代呼唤教育创新”的最强音,对创新教育作了深刻的论述,这对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中的素质教育具有高深层次的导向作用。

1.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动力

一部社会发展史,科技发展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就没有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在当今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崛起的时代,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新世纪教育的最大变化是什么?专家指出:教育正在变为以人为本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教育从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从规范的统一到选择的多样性;从维护性学习到创新学习。

时代呼唤教育创新,发展创新学习,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提高人类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又是21世纪少年儿童自主发展的强烈需求,也是他们走向21世纪现代化过程中个性发展的迫切愿望。

人之初,性本创。创新乃是人的本性、天性,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特征。我们讲以儿童为本,不仅指要以儿童为主体,还要顺乎儿童的创新本性。

人的创造本性的物质本体是人的大脑和双手。脑能思维,手能劳动,脑能挥手,脑能结合出创造。人人都有一颗能思维的脑和一双善劳动的手,因此,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陈鹤琴先生曾形象的描述儿童的潜在创造力“沉睡在儿童大脑中的小狮子。”教育就是创造条件让它苏醒过来,成长起来,活跃起来,把他们的创造活力——“狮威”发挥出来。正是这群成长中的中华小狮,孕育这21世纪祖国更为雄厚坚实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准备着21实际把祖国推向现代化的高峰!

什么是少年儿童?他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创新力!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辅导?教育与辅导就是开发少年儿童的创新力!教师和辅导员就是少年儿童创新力的开发师。

什么是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就是要培养为现代化服务的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创新的教育是我们现代化教育的新理论,只有抓住创新的教育和活动,才能使少先队工作进入真正的新境界,在新世纪能够切实得到可持续新发展。

这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怎样迎合这种时代的强烈呼唤,值的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深思。让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工作适应时代的呼唤,跟上时代的步伐!

2.创新教育当有“三娈”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人才。如何才能开展好创新教育呢?实现三个转变是其必由之路。

教师“教”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虽能尽快将前人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推行“探究——研讨”型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一个“指挥者”而是一个“指导者”,教学要充分体现创造性,即结合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学生小组内的操作、讨论、交流、争辩,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给学生留有充分展示个性特点的空间,多一点展示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喜悦。

学生“学”的转变。学习既是学生认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实行以探索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调动积极情绪,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体验、主动实践、主动合作、大胆交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习活动体现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和善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得到培养。

3.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实践。它反对唯书唯上,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作为人的价值、尊严,具有民主性;它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科学性;它在内容上兼容并蓄,形式上灵活不拘,方法上推陈出新,具有开放性。创新教育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这里的创新定位于“基础性”,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即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掌握新方法。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更注重能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更注重学,在升学目标与长远发展上,更注重长远发展。创新教育要求要把学生当“人”看待,即把学生看作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主体。在西方发达国家,家庭和学校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人从小就明白:自己有受到尊重的权利,个人的尊严、价值、观念等应当受到重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用自己的声音说话,个性可以充分伸展,特长能够尽情发挥,自尊、自信可以磨砺出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品质。而在我国,过分强调对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对共同的行为准则的遵守,个性主体精神通常是在条条框框的夹缝中生长。这一点在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师长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和独立自主精神,习惯于已有价值观念的传递和灌输,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铸造标准件”现象。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向书本,向权威挑战。欧美一些国家的中小学,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接二连三地向教师发问,并对书本知识进行大胆地质疑。在许多美国家庭,家长向放学回来的孩子问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你今天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如果孩子有不理解的问题未提出质疑会受到批评。我们的教育往往以听懂记住考高分为目标,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喜欢对学生的异想天开说“不”,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受到压抑,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这样势必会造成一批“书呆子”“小学究”。中国的留学生到了美国的大学,常常表现得后劲不足,尤其是在实践操作、创新思维方面,这与我们的学生长期的“精神负重”有密切关系,好像是缺少放飞训练的笼中小鸟,一到更加广阔的天空就不能展翅翱翔。

创新是人的基本特性,这种特性早在幼儿时期就开始萌芽。美国哲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马修斯认为,孩子以充满好奇的提问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这种“智力探究精神”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环境适宜,教育得法,创造的萌芽完全有可能成长为创新的硕果,科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能力,决不是虚无缥缈的神秘之物,也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品。人的创新才能基于人脑的物质基础,人脑在劳动和创新实践中得到进化,一般高等动物的脑子都有一些“剩余”空间,而人脑有大得多的“剩余”空间。这种“超剩余性”允许人脑存储、转移、改造和重组更大量的信息,这就为人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可能性。

创新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点认为,教育的最高价值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其中自由发展是由人与客观世界的能动关系决定的,反映发展的生动性、深刻性、创造性。传统教育把培养人当作一个工艺流程,按部就班,不顾个性差异,追求整齐划一,这显然不符合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创新教育把培养人当作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力求个性的充分张扬,追求百花齐放,它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反映了受教育者发扬主体性的内在需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教育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实现自我的价值,展示主体精神的舞台,那么它必定是僵化的、低效的,是不可能为社会进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实表明,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学生成天埋头书山题海,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个性特长,即使有创新的灵感,在应考与升学的压力下也只是昙花一现,得不到升华和延续。这种状况如不加以改变,必将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信息革命浪潮汹涌,各国都在寻找新的教育方略,其中创新教育被摆到突出位置。本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他创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就提出了创新教育的基本原理。1957年,当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美国朝野震惊,一个议员曾惊叹:“苏联的教室和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威协胜过他们的氢弹”。80年代美国将创新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93年美国政府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增加了培养学生创造力课程。韩国的“国家生存战略”提出“中小学实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教育转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分析本国教育状况时说:“与过去任何时候相比,我们能否成功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人民的适应性和创造性”。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知识创新的水平与欧美国家相比已经落伍了。我们应该有一种忧患意识,创新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观念上,而要有实实在在的措施,绝不能再搞“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

4.让创造教育走进教室

博士塞德兹曾经这样说过:孩子的教育就同烧陶瓷一样,最终的结果如何很受最初的影响,而且势必决定其最终的成就。小孩只要从小教育,就可以成为音乐家、画家、诗人、学者等等。

可是,有的人也许会说:“成为音乐家就需要有敏锐的耳朵,如果没有敏锐的耳朵,再怎么早教他音乐也不行。而敏锐的耳朵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你的教育我不信。”

我们可以对此说提出反驳,有没有敏锐的耳朵,这是对大人或小孩到大以后才说的话。如果从两、三岁时开始训练,是完全可以培养出敏锐的耳朵来的。心理学家所说的视觉型和听觉型,也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在欧洲有的人说如果三代都是音乐家,才能出一个大音乐家。这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是很错误的。从莫扎特的例子来看,他成为那么大的音乐家,是由于他出生于充满了音乐气氛的家庭里,从小就熏陶了对音乐的爱好。

米开朗基罗生下来不久就被送到乡下去寄养在别人家里,他的保姆是位石匠的妻子。后来他说不仅在这个家庭里吃了保姆的奶,而且从小就爱上了锤子和凿子。可是他的家是非常有名的豪门世家,而且非常反对他成为雕刻家。但当他的内心之火已经燃烧起来以后,他家人也无可奈何了。

林内家住在湖泊之滨,周围有野花、有森林、有鸟鸣、也有小鱼游泳。他所以能成为大生物学家,就是因为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孩子像制造陶瓷的粘土一样,可塑性是很大的,环境和教育愿把他培养成什么样就能把他培养成什么样。培养音乐家是最容易的事,两、三岁教他音乐就行了。但如斯特娜夫人所说的那样,人只有全面发展保持平衡方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因此,我们培育孩子的时候,无论培养音乐家还是画家,首先要使他的脑髓发育起来,同时还要注意体育和德育。

但是按理想来说,父母教育孩子不应先确定培养成音乐家或画家等。如同威特的父亲培养威特一样,首先以把他培养成完满的人作为目的。至于将来他是成为学者,还是成为政治家、发明家、企业家等等,这应让孩子本人选择。

诸位看看社会上,你可以注意到名人或学者的孩子不一定成为有名气的人。过去有个学校,有五、六位教员在一次集会上作出一个结论:博士或名人的孩子一般成绩不好。这当然不是正确的判断。而且,孩子能否成为伟大人物,只看学校的成绩是难以断定的。可是,伟人的孩子不一定是伟人,这却是事实。世上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才能的问题。才能这东西不光是遗传问题,重要的是脑髓是否发达。博士的孩子也好,名人的孩子也好,假若忽视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一定会成为庸才。反过来说,庸人的孩子幼年时期如果得到好的教育,也一定会成为伟大的人。

我们决不是否定遗传的重要性。但是遗传对孩子的命运来说,已不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有强大的决定力。看这本书的人大都和作者一样,都是普通人,可是我们要告诫诸位:“不要失望,不要相信遗传万能,坚定不移地相信吧,你们的孩子也有成为伟人的可能性。”

下面举实例来说明: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位于深圳高新技术基地所在的南山区,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所规模并不大的学校却拥有规模庞大的小学计算机教学实验楼。

1997年,南山实验学校在全国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启动了小学语文“四结合”试验,开始了新型教学结构下创新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2001年11月,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场观摩交流会在南山实验学校举行。南山实验学校推出的10个优秀实验课赢得前来观摩的每一位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的赞叹。

年轻的南山实验学校时时有惊喜。青年教师余虹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综合课《脱险的叶形鱼》,其新颖活泼让很多观摩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的学生那样率真自然,她的课堂那样活跃热闹。在她的课上,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了许多资料,然后给全班同学朗读;学生不时地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提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余虹微笑着,不断地夸孩子“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棒!”

可在最初,围绕这堂课展开的争论最多也最激烈。没有专门的识字练习,这还是语文课吗?学生那么活跃,课堂纪律如何保证?……但实践很快证明,孩子们上互联网查资料,认识的字非常多;孩子们爱提问,脑子转得飞快,学习效果非常好。

教育专家靳家彦听完这堂课,兴奋不已。他说,儿童就是天生的学习者、提问者。如果课前孩子有10个问题,下课时这10个问题都解决了,于是没有问题了,但这节课也许不是最好的课。余虹的课不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还突破了传统的孤立式教学,将识字、阅读、作文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南山实验学校校长李先启常说,师生是共同学习的伙伴。在新的时代,学生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中的被动者,而是学习的主体。要牢固树立“生本理念”,使学生成为最大的教育资源。多年的“四结合”试验正在证明,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入手,创造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切入点。

畔山实验学校教改的步伐快而坚定。小语“四结合”试验启动后,多功能计算机室、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相继建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可是,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职教师很快就要‘没有饭吃’了”,南山实验学校副校长张鹏不无遗憾地说。南山实验学校不是在1998年就在全校各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由专职计算机教师来授课吗?原来,在试验中学校发现,由学科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在包括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等许多方面的能力,都明显高于信息技术课单列的班级。于是,这启发了学校逐渐将信息技术课单列转向把信息技术课时直接安排给学科教师中的计算机“高手”,由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直接进行整合,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和深圳这个新兴城市一样,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师也是朝气蓬勃的。他们大多30岁以下,来自大江南北,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学习和吸纳能力。经过几年的打造,全校教师对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掌握得游刃有余,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办公、查询、阅览和利用智能化平台备课。有90%的教师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会在网上进行学术研究。教师们的课件在省市乃至全国的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余虹的课件《公鸡与狐狸》还取得了全国CIETE教学软件评比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教师们的悉心辅导下,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得飞快。全校1700多名学生普遍会使用校园网,会利用网上资源。其中实验班和兴趣组的学生,每周有3至8课时的上机时间,他们学会了用计算机绘画、编辑电子小报,会做个人主页、班级主页。这些学生不但具有和同龄人相比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而且,他们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独立做事的能力,也明显超过对比班的学生。

如果告诉你,一个不到7岁的小学生就写出了万余字的文学作品,你会相信吗?在南山实验学校的校园网(www.sznx.com.cn)上,记者就看到这样的景象: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在网上发表内容多样的日记、杂感、科幻作品和童话故事。其中有一位叫汤天的一年级小男孩,写了一万多字的《新编三国演义》,其文笔之流畅、想像之丰富,很难相信是出自于一个孩童之手笔。

其实连教师都没有想到,孩子们面对计算机会有那么强烈的写作欲望。起初,学生只是写出一句话、两句话的读后感,到后来平均每个孩子每天可完成100字到300字的写作练习,有些“高手”可一次完成近千字的习作。更可贵的是所有的写作活动都是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的。

Internet资源环境和交互工具,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表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支持。孩子们最喜欢到校园网的童话频道、成语故事频道去阅读,然后利用网上的留言板,将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内容随时贴到网上,教师可在留言板上对学生及时回复并加以鼓励。学生在公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实现了自我展示,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南山实验学校,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动,“发掘”出了很多像汤天那样在某方面有专长的孩子。李先启提出个性化教育“上不封顶,下保底”,允许有条件、有特长的孩子超前发展,同时也鼓励、带动一时还落在后面的孩子。

小语“四结合”试验为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的时机和空间,低年级识字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模式等全新试验取得了理想的收益。敢于探索的南山实验学校又不失时机地将语文教学的经验推广到了其他学科中去。

教师们把互联网引进了英语教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活生生的英语。同时,又突破了“课上听讲、做笔记,课外复习笔记、写作业”的固有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在课外把英语当成一种娱乐和交流的工具来掌握。在学生眼里,英语课堂是轻松活泼的。教师徐阳杰在上《Animal E-mails》一课时,首先指导学生上雅虎英文网站,然后选择“Greetings”(贺卡),再查找“Anyoccasion”(各种场景)中的“Animals”(动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动物卡片,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并充分发挥想像,再制作成英语电子贺卡发送给同学。这个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既启发了创新意识,又提高了信息素养,培养了交际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开发出数学计算机随机习题库,使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相应的训练,很好地解决了“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难题,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得以实现。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品德、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中也得到了运用。音乐课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一把琴、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枯燥的音乐理论、无休止的唱歌和听那些似懂非懂的音乐,而转变为主动参与体验、创造音乐的过程。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南山实验学校是年轻的。因为年轻,没有负担,充满锐气;也正因为年轻,缺乏经验,少有积累。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试验的开展,推动着南山实验学校初步实现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这所年轻的学校增添了开拓进取的底蕴。正如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何克抗所言,南山实验学校的成功在于,在曾被喻为“火车进站——声音很大,速度很慢”的信息技术教育初始阶段,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师们就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功用有了正确的定位,将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而不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通过学科教学改革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南山实验学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更新了教学者的观念,发挥了网络对教育的支持功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爱学、乐学。45分钟的《脱险的叶形鱼》之所以让很多教师都为之感动,就是因为在那一刻,他们好希望自己能重新当一回小学生,坐进这样的课堂。

创新教育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

21世纪作为一个“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新时代,对人才的素质构成是极其“苛求”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近日,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著名教育家阎立钦教授主编的《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与发展的抉择一书面世,就什么是创新教育、如何看待创新教育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

5.课程创新

这个世界存在残酷的竞争,而我们就生活在其中。孩子们很快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无论在托儿所或在小公园的沙堆上,孩子们都可以轻易感觉到竞争的存在。在一个竞争性很强的世界中生存的人,不断地体验到的两件事是:成功和失败。家长应考虑的是,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到底有多高,他们在孩子身上施加的压力有多大。许多孩子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常常能够追寻到父母身上,因为他们给孩子的标准和要求设得太高,而且他们经常地批评或者责怪孩子,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损伤,所以孩子就开始向下滑行,难以停止。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直至他们的自信心完全崩溃。杰夫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学家,因此他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高。尽管杰夫只有5岁,但是父亲经常对他提出要求和批评,渐渐地,杰夫觉得非常丧气,所以每次爸爸对他讲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对,或应该做得更好时,他总是拉长了脸,说自己是个笨蛋,蠢得要命,从来没有做任何事情能做对的。他会站在那里,低下头,眼睛盯着他的双脚,沮丧极了,看起来像是世界上最失败的孩子。当问到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情时,父亲说:“我总是对他讲:‘亲爱的,你知道,你并不笨,也不傻,爸爸和妈妈都很喜欢你,你是个好孩子。’”

说这些话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但对这个孩子,说这些话,是最糟糕的办法。这些话对孩子起不了一点好的作用,但当孩子对父母说“我是笨蛋,我是傻瓜”时,父母却常常说这些话,以便安慰他们。往往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反应,因此父亲应该这样讲:“你这样看待自己,我觉得很难过。其实我根本没有觉得你是一个笨孩子。”毫无疑问,这个5岁的孩子存在失去自信心的问题,父母能够帮助他的唯一的办法是鼓励他,而不是安慰他,或者帮助保持他的自怜心。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例如:可以设置一些可以实现的目标给孩子去做,当他成功了,不要一鼓脑地给他许多赞扬,或者告诉他他有多么伟大;相反应该对他说,“你现在这样做就对了,你是不是在慢慢地感觉到一些事情,我想,你现在一定觉得自己很高兴,看起来,多做一些努力,还是有效果的。”这种话,对这个5岁的孩子,甚至10岁、15岁的孩子都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孩子失败的时候,同样重要的是要把事情本身和孩子分开,不要对孩子讲:“这次你把事情都弄糟了,你怎么搞的?你都忘了应该怎么做了吗?”这种说法显得很没有水平,价值也因此减少。失败仅仅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学习到最终成功的过程。我们应当教育我们的孩子有勇气面对不完善的结果,敢于犯错误,并且从错误中获得经验和教训,而不要因犯了错误而使自信心受到损伤,甚至受到摧毁。做为父母,常常在看到孩子犯了错误时,尤其是认为他们在有意调皮捣蛋时感到怒火万丈,大发脾气,使得孩子们更加害怕犯错误,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爸爸走到他的工具间,看见工具扔得到处都是,旁边放着儿子杰克的一个玩具,但杰克并不在工具间里。爸爸怒气冲冲地走到屋里,见杰克正在玩电子游戏,于是爸爸一把将他抓了出来,把他领到工具间,说:“这些是什么?我已经告诉你多少次,要把工具放回原处。”杰克害怕极了,现在他才想起来,他刚才在工具间想修好他的玩具车,可这时候,妈妈来叫他接电话,杰克跑过去,拿起电话和朋友聊了半天。谁知放下电话后,他忘了正在修理的玩具车,就走回屋子里,玩起了游戏机。现在,他怎么向爸爸解释呢?看着爸爸怒气冲冲的样子,他感到非常沮丧,的确,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了。“这下,我又让爸爸生气了,我想我是做不好任何事情的。我为什么总是这样没记性呢?”他心里责怪着自己,变得很没情绪。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如果杰克的爸爸用另一种方法处理这件事情,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爸爸到工具间看到洒了一地的工具后,走回屋里,发现杰克在玩游戏机,爸爸抑制住自己的不快,非常平静地对杰克说:“杰克,你和我一起到工具间去一下,好吗?”等他们到了工具间,爸爸和杰克一起查看了工具间乱糟糟的情景,对杰克说:“看来,你是想修你的玩具车,对不对?”“是的,我是想修我的玩具车。”杰克非常窘迫地说:“但是我听见妈妈叫我去接电话,就跑进了房间,后来,就把这件事忘了,再说,我折腾了半天,也没有把这个玩具车修好。”“噢,那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看你的玩具车出了什么毛病。”于是爸爸和杰克两个人一起对玩具车进行了修理。修完了以后,爸爸对杰克说:“那么下次你应该记住把工具放好,好吗?”

这样做爸爸既指出了杰克的错误,对他提出改正建议,又没有损伤杰克的自尊心,不对犯错误产生恐惧感,使孩子有勇气犯错误也有勇气承认错误,更有勇气改正错误,并且孩子很清楚犯错误不影响父母对他们的爱。

海伦刚刚8岁,在小学三年级,她的学习十分出色。在三年级快要结束时候,教师问她:“海伦,去问问你的父母,你是不是明年要跳一级?如果你想要跳级的话,就要参加一个跳级考试。”海伦带着这个问题回到家里,去问妈妈。爸爸妈妈讨论了一下,对海伦说是否想跳级完全取决于她自己。他们三个人坐在一起讨论跳级的好处和坏处。经过讨论,他们认为跳级的好处是加快了进度,使海伦觉得学习更有挑战性,更有意思,而不会让过慢的进度弄得乏味,失去兴趣;不好的方面是跳级后学习任务比较重,需要海伦花费比一般孩子更多的时间勤奋学习,可能会损失一些孩子应有的娱乐时间。当然这次谈话最重要的目的是让海伦知道父母对海伦的学习状况非常满意,这一点并不需要有考试成绩来证明,或者由跳级来证明。无论她的考试成功与否,他们都会认为海伦是一个好学生并为她感到骄傲。这一点使海伦放下了心理负担,轻轻松松地参加了跳级考试。考试的结果证明,她并没有达到跳级的要求。海伦愉快地继续留在原来的班级学习。

由于父母给了海伦足够的心理准备,她并没有感到受到很大打击,而是正常地继续着自己的学习。毕业的时候考取了最好的学校。当然对海伦来说最重要的是,她从这个经验中学到:失败不是持久的,持久的是成功的决心。

失败、挫折、失望往往会伴随我们一生,我们应该做的是考虑通过这些不幸,孩子能学到些什么?庄纳思·思克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是他发现了小儿麻痹症的疫苗。他的发现使许多人避免了小儿麻痹症的病痛折磨。因为他的成功是通过二百零一次的试验才得到的,所以有人问他:你的最终发现是最伟大的,那么你是怎么看待你前面的失败呢?他回答说:“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过失败,在我的家庭里,我们从来不认为我们做过的任何事情是失败的,我们所关心的是,我们通过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学到了什么知识?我在第二百零一次试验中成功了,我如果没有前面二百次的经验,就不会得到第二百零一次的成功。”

英国已故首相邱吉尔也是在一个充满鼓励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从来不认为错误是可怕的东西,如果他做了错事,他会仔细地把问题想一遍,以便将来做得更好。有人曾经问他:“邱吉尔先生,你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经验中,哪一项是最有效的?如何培养了你成为一个将英国从最黑暗的时刻引向光明的人?”邱吉尔想了一分钟,然后说:“是我在高中留级的那两年。”“你是不是失败了?”“没有,我只是发现了殊途同归的原则。英国所需要的并不是聪明和智慧,而是在最困难的时期,能够坚持下去的勇气。”邱吉尔的这段话可谓至理明言。当我们鼓励我们的孩子努力去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的时候,我们正在培养他们从失败中学习的正确态度。

威尔逊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校方为他们介绍了营地情况,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他骄傲地说我会照顾自己。在走以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威尔逊忽略了这一点。再有一点,她发现孩子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说更多的话。威尔逊高高兴兴地走了。过了两天,等他回来的时候,妈妈问威尔逊:“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手电何才能够走出去,这两件事搞得我有些狼狈。”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我以为那里的天气会与这里的一样,所以只带了这里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比这边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做了。”“如果下次你再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不会的;佛罗里达很热。”“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做决定,对吗?”“是的。”“那手电筒是怎么回事呢?你就没有想到它吗?”“我想到要带手电筒,老师也告诉我们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却把手电筒忘掉了,我想我下次野营时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列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掉东西了。”

妈妈虽然知道威尔逊带少了衣服,而且忘了带手电筒,这样会影响他的这次出游,但并役有立刻指出来,这样就给他一个机会,在尝试中得到经验,这种方法有利于启发孩子从实践中增长经验。

犯错误是孩子很好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机会。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这种做法的出发点通常是害怕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想法是对的,但这样做常常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从而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与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成人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教给他们正确的做法,学会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不视错误为坏事,不因犯错误而沮丧、气馁,在不断的错误中积累经验与勇气。

这周末是鬼节,妈妈给史蒂夫买了一身漂亮的骑士服和面具,准备在那天晚上到邻居家去要糖吃。看着各家门口摆出的南瓜灯和鬼服,史蒂夫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兴奋极了。鬼节的那天早上,妈妈将糖果准备好,放在门边,准备孩子们上门讨吃时送给他们,同时,也给史蒂夫准备好了面具和骑士服,等着晚上用。但是到了傍晚,忽然下起了雨加雪,史蒂夫趴在窗户上看了好一会,跑过来问妈妈:“妈妈,这雨会停吗?”妈妈知道,如果史蒂夫不能出去讨糖吃,一定会感到非常失望。所以她说:“再等一等看,也许会停的。”但是,吃了晚饭后雨还是没有停,而且没停的趋势。史蒂夫开始掉起眼泪来,妈妈很为他难过,走过来,抱着他说:“我知道,你心里难过,但是没有办法,好在鬼节每年都有,我们可以等明年,好吗?”“明年,那还整整一年哪。”“是的,亲爱的,我懂。但今天下雨,真是糟糕透了。”“我不干,我不干。”史蒂夫一下子变得非常的不可理喻。妈妈很为他难受,于是抱着他,向他保证说:“史蒂夫,我明天带你到玩具店去,你可以挑一件你最喜欢的玩具,什么样的都可以。”

对一个孩子来讲,由于天气的原因,不能参加鬼节的活动确实使人失望,但是史蒂夫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妈妈的同情而扩大了。孩子对事物的反应很大程度是受父母的反应的影响。在这个例子中,妈妈对史蒂夫表示了怜悯,他就愈加觉得自己可怜,这实际上降低了孩子对失望与挫折的承受力。我们应当锻炼孩子,培养他们自己接受生活中的失望及失败的勇气,而不是依赖别人,依赖于别人的怜悯,等待着父母来宽慰自己。妈妈提出的补偿办法使他形成一种概念,那就是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失望都应该由别人来给他补偿,不是尽己所能而是依赖别人给他提供服务。如果任何事情不是按他的愿望实现的话,史蒂夫就会感到生活亏待了他,他受到了虐待。妈妈认为,这种失望太大了,是史蒂夫不能承受的。她的这种态度,实际上低估了史蒂夫可能有的承受力。她认为史蒂夫太软弱了,根本无法对付生活中的现实,妈妈的这种态度将使史蒂夫也形成了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他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没有能力应付了。如果我们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我们对他的惋惜和怜惜的话,孩子就会学会如何接受失望的现实,调节自己的情绪,找到其它的替代。如果做父母的能够平静地对待这一失望的现实,对孩子施展好的影响,会使他们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失望,迎接希望。

6.创新教育要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尽管创新是人的本性,但明确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创新习惯、还需要系统的有意识的培养。

重视儿童创新能力的早期开发。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创新意识萌芽的沃壤。孩子具有好奇,探索的天性,在他们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他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幼稚的提问常常蕴藏着创造的萌芽,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提问,要热情耐心地去解释,切莫把“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大棒打在孩子头上,须知搪塞应付、责难是扼杀创造性的大敌。爱因斯坦上小学时就很不出众,被认为是没有出息的“低能儿”,一所学校的训导主任甚至断言他“将来必定一事无成”。但他的母亲没有丧失信心,母亲教他弹钢琴,为他讲故事,引导他阅读。爱因斯坦8岁时生病了,父亲给他一个罗盘玩,他竟从罗盘、罗盘指针中提出三十个问题。后来,叔叔又教他学几何。他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早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多鼓励孩子实践、探究、多引导孩子阅读、提问和分析来进行。如鼓励孩子拆装玩具,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留心自然界的景物变化等。要让孩子早点学会阅读,因为阅读可刺激大脑发育,为个性发展,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条件,许多天才儿童从早期阅读中吸取了灵感。世界首富比尔?F/盖茨从小就是个“书迷”,他7岁时读《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一读就是几个小时。创新教育要形成习惯。美国的许多家庭,有一条“家规”,每天孩子做完功课后,妈妈要让他做2小时的创造性工作,随便做什么都可以。孩子习惯了,随时随地考虑创造发明,有的十几岁就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年幼时爱好读书,对小发明、小技术充满兴趣。高斯也同其他小孩子一样贪玩好动,经常淘气。有次上课,他不听讲,眼睛一直瞪着窗外。教师便要学生们从1加起一直加到100。看谁最先算出来,高斯仍在看窗外,老师很生气,点名要高斯站起来,高斯还不知道老师出的这道数学题,老师又重复了一遍,高斯略一思考,立即在一张纸条上写下5050的答案交给老师,原来高斯用一个简单乘法公式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非常高兴,敏感地觉察到一个天才的数学家将会脱颖而出。

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场所,更应当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园地。今年5-6月笔者有幸随团对美国教育进行了考察。我们在美国考察时看到,美国不划分行政教学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室和教师。美国也不象我们把教室、实验室、仪器保管室严格区分开来,而是把教室、仪器保管室和实验室合为一体,学生不是光看教师“演示”,而时随时可以亲自动手实验。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重主导、轻主体,重灌输、轻启发,重同一、轻多元的不良倾向,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我们不难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当学生众口一辞地回答时,老师就报以微笑,一旦有一点不谐和音,老师就皱起眉头。学生习惯于看老师的脸色行事,习惯于用一种声音说话。学生的思维格式化了,不能偏离“标准答案”的轨道,这就助长了思维的惰性,在事实上造就了一批“南郭先生”,如果它一旦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其后果是令人堪忧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以启发思路等为主的学习。在小学就普遍让学生作“课题”——即给一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进行研究。我们在芝加哥查阅了一个刚到美国一年时间的荆门籍孩子贝比的作文。贝比的父亲程宝林先生告诉我们贝比的第一次作文是《松鼠》,老师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音响资料,让学生从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分布地域、生存环境、天敌、与人类的关系、你对松鼠的评价、你引用资料的出处等方面去写一篇作文,教师没有严格的篇幅和时间要求,只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即可。我以为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去做学术论文。在这样一种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时时地迸发出来。

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来培养。首先要进行有关的心理训练。如自信心、坚持性、抗挫性的训练。芝加哥公立闵司重点中学教学楼门厅的水泥地平上用马赛克拼写着这么一条校训:“你就是你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努力使你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挖掘潜力,尽力完善自我”。充分体现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自信心的树立是学生创新的前提。一个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的人,是难以有什么创造发明的。要让学生明白创新并不神秘,只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大胆实践,就能够有所创新。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成功的机会,尽可能让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使之有一种“我能行”的心态。还要培养学生的坚持性与抗挫性。创新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劳动,在创新的过程中往往要走弯路,摔跟头。要用名人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在创新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美国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外交家富兰克林为了教育子女,在繁忙的外事活动中,坚持给儿子写信,用自己一生不平凡的奋斗史鼓励子女。他的一封家信竟写了十多年,这就是后来人们为他出版的著名的《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使富兰克林的儿子和千千万万的读者都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熏陶。其次是系统开设有关课程,如《创造学原理》《创造发明技法》《科学创造史话》等,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使学生了解创新的基本规律,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再次是开展有关活动,为学生创新提供舞台。如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小发明竞赛等。

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创新教育是一项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如要思考创新教育如何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体系与评价体系如何构建等问题。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单凭一股热情是搞不好创新教育的,科学的工作需要科学的理论和钻研的精神。不能有吃老本的思想,当今各种教育理论层出不穷,如果还是用老框框、老套套看问题,那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方法要刻意创新,要把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作为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要自觉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要具有民主的教学观。不要在学生的面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要欢迎学生的挑战,要乐于与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要为学生营造“人尽其能,各展其才”的宽松氛围,要鼓励学生冒险、创新。

要保证必要的创新教育科研经费。美国依利洛斯学院教授罗丽娜?F.盖勒尔博士同笔者合影后,要求将她的“灯塔”项目科研论文《天才儿童及其培养》发表在我们创刊的《素质教育论坛》杂志上,她还眉飞色舞地向我们讲述了她争取“灯塔”项目科研经费的故事。她说,第一次将课题方案寄给克林顿,克林顿回信说,好主意!可是没有钱。她将修改后的方案第二次寄给总统,克林顿回信说,太好了!还是没有钱。她再次修改方案后第三次寄给克林顿,总统说:祝你实验成功!但给你的只有100万美元。创新教育研究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也需要人力、财力的投入,政府财政部门应当予以关心和资助。

创新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在教育思想、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课程教材、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考试和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各个方面的广泛参与和综合行动。我们相信,当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兴旺发达。

7.创新教育的意义

人类历史是在不断创造中前进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从直立人到智人直至新石器时代以前,人类大约经历了300万年。大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时由于人类发明了陶器,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原始公社很快解体,国家随之诞生,人类也从此进入了文明社会。这期间总计不过6000年。自冶炼技术诞生起至今这四五千年的时间里,由于有了各种各样的创新,有了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人类的“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等神话都已化为现实。如果没有创新,人类的祖先就不能用两条腿走路;如果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发明弓箭;如果没有创新,也许今天我们还过着因崖成室、竭泽而鱼的生活;如果没有创新,人类就上不了蓝天,登不上月球;如果没有创新,我们就无法坐在家里看电视……

8.创新教育的心理学思考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要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必须认真地对他们进行观察,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找出优点和缺点加以扬弃。有时候父母忙着指导孩子的选择、灌输自以为是的价值观和教导孩子自以为正确的行为,但他们在这样做时,并未能很好地了解站在他们面前的这个个体的特征与需求。更糟的是,他们常以为孩子是他们的翻版,忘记了每个孩子是个别的不一样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好恶。

下面的这个实验是一位美国儿童教育家推荐的,它可以成功地协助父母客观地观察他们的孩子。首先,拿出一张纸,写下常用描述你女儿或儿子的词汇或言语,其次,将这张纸撕碎丢进垃圾桶。最好,谨慎地思考你的孩子,并尝试以全新的眼光观察他或她,完努力把先前的了解和评断搁在一边,当你的孩子在进行正常的每日活动时,观察他或她但别干扰到他们。最重要的,搜寻那些使你的孩子显得独特的积极特性。

这种方法有两个好处。第一,收集到的资料相当客观,因为这时所观察到的正好反映了你的孩子在自然情况下未受你干扰或操纵的行为。第二,收集到的是即时的资料,因为你观察到的是孩子正在发生的行为,而不是过去发生或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

当然,即便这样,做父母的也不可能抛弃所有先前的印象和你多年来对孩子累积的具体了解。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父母在完成这样的小幅调整后,这种“科学家式”的观察和认识会对你客观判断孩子有大幅度的进展。

如果从教育孩子的方面出发,对一个孩子弱点和烦恼进行评估无疑是极有意义和必要性的活动。

然而,你作为父母,为了提升孩子的表现和行为能力,我们建议你在进行这种评估时,只要注意孩子的积极面。老实说,你可能难以做到,特别是那些在行为中显示具有相当多负面特征的孩子。但是,一旦你开始这种积极的的评估,再往下去进展会越来越容易,并会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若你在这个过程开始时有问题,下面的例子也许可以帮助你。假设你是一位假想的独生女毛毛的家长,为了发现她的特长。你可以问自己:

●孩子容易结交朋友吗?

●她似乎比较热衷于较大的社交圈而不是她最接近的环境?

●在做计划时,她是否坚持己见?

●她是否条理分明?

●她对音乐或绘画有热情吗?

●她擅长解决遭遇到的问题吗?

●她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

●她是否特别喜欢体育活动?

●她在众人面前讲话显得自在吗?

●同伴易于跟随她吗?

●她喜欢搭建东西吗?

●她在户外显得特别高兴吗?

●她认为数学“有趣”吗?

●她喜欢作文吗?

可以问自己以上这样的问题,数量没有限制也没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为获得对你孩子的正确形象,可以设计出一个方便你观察的时间表。一份可能的时间表可以设计为每次五到十分钟,每天几次,期间为二到三星期。这样,相关的变数,像疲倦或孩子生病等,将不会曲解你对她的理解。当然,为了使印象更为准确,这位学者也建议你在几个不同的环境下观察你的孩子。例如,你时常在餐桌上观察你的儿子,比起观察他从事各种不同的活动,像写家庭作业、跟邻居孩子玩耍、在杂货店买东西、骑脚踏车上学或只是跟朋友玩等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图像。列出所有你观察到的积极特征。

9.创造教育谈

创造性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基础的条件呢?我认为有两点:第一,要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第二,应该有博大的人文精神。一个有志于创造的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要等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要宽容地面对社会的不理解和冷遇,只有将博大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创造精神与科学基础结合在一起,才能造就这个时代的杰出人才。因为创造力是个中性的东西,说到底它还是一个工具,是要受人的情感、道德品质的驾驶和支配的。我们在谈到创造力开发的时候,不要认为这只是一个教学方法或是纯粹科学技术领域的事情。

10.创新教育想入非非

前不久读到一则报道:某市开设了一个少儿绘画班,老师授课时,让孩子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空间,去画自己想象的世界,于是孩子们画出了绿色的太阳,八条腿的马儿……结果,在家长中引起轩然大波:这不是误人子弟吗?大人们纷纷领回了自己的孩子,那点点想象的火花被熄灭了。

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便是“要脚踏实地,不要想入非非”。于是,幼时曾充满幻想的我们,渐渐长大时,梦想也渐渐离我们而去。联想集团有一条著名的广告词: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读来十分震撼。是呵,失去了想象,我们身边的世界还会那么美丽吗?我们还能读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吗?我们还能聆听“命运”吗?我们还能用Windows98愉悦地工作吗?也许只会剩下单调与寂寞。

曾记得有位发明大王,他成功的秘诀便是“想入非非”。每天他的头脑中都会浮现许多想法,也许绝大多数都是错误的,但没有什么,只要有半个对的就好,把这“半个”积累下来,实现它,便能获取成功,成功源于梦想。

我喜欢做梦,梦让我看见窗外的星光,梦让我看到空中的彩虹,梦引领我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记得有位诗人说过,“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想的人,他的世界是黑暗的”。

11.实施创新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创新教育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最基本的实践能力,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动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判断能力、生物回授能力等综合能力,而且能开发人的大脑,使人脑的网络增多。笔者6岁的时候,家里的老鼠夹子销儿坏了,我见妈妈着急,就琢磨着自己做一个夹子销。我首先从柴火垛里找来一根柳条,然后用削刀削出夹子销,最后用针线夹子销栓在夹子上。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制作包含了多少种能力?上小学的时候,我出于好奇,把家里的一个旧钟的瓤子给拆了。由于害怕母亲打骂,就想方设法把它重新安装起来。经过这一拆一装,我掌握了机械钟的原理。后来,家里的钟出了毛病,就是四点钟的时候敲出九个响来,而九点钟时敲出两个响来。妈妈请来一个修钟的,修了一下午也没有解决问题。修钟的走了以后,我一直在琢磨钟窜点的问题。我想,在钟敲打九下的时候,把钟的时针从四点的位置上拔下来重新安在九点的位置上再把钟拨到九点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于是,趁妈妈不在屋里的时候,我这样操作了一下,果然解决了问题。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钟在拨动分针时,时针跟着走,而拨动时针时分针不跟着走。之所以会出现窜点现象,就是因为有人在对钟点时无意中拨动了时针。少年儿童时代,是培养人的基本能力的关键期。大家一定看过《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吧?那里面的主人公溥仪,在抚顺战犯监狱里改造时,已是几十岁的人了,可他连糊鞋盒这样简单的活儿都干不好。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小时候几乎不自己动手干活,错过了培养这些能力的关键期。这一点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注意到,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丰富多彩的游戏,各种各样的劳动,都可以培养人的动手能力。

第二,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的创新精神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连创新的念头都不会有,更谈不上创造力了。少年尤其是儿童的自信心就像植物的嫩芽一样,需要教师、父母以及一切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人物的保护和强化。我在第一次制作夹子销得到父母、邻居的赞许后,便对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见别人玩儿陀螺,我就制作许多陀螺;看见大哥哥们玩儿弹弓,我就自己制作弹弓;和小朋友们一起打鸟,夹子、扣网不够用,我就学着做夹子、扣网,不但自己用,还拿到集市上去卖……我时常想,如果当年妈妈怕我削破手,或者怕影响学习,不让我制作夹子销儿,那结果会是怎样呢?如果爸爸妈妈笑话我的夹子销儿制作得不好,当着外人的面贬低我几次,那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第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之第一和最基本的观点。一方面,个体的身心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实践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不仅游泳、弹琴这些技能离不开实践,就是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离开实践也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实践能力很差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有什么创造力。且不说古代纸上谈兵的赵括,就说说我们身边的现代人吧。那些只会啃书本的“书呆子”几乎不会有什么作为。陈章良说:“搞科研的人不会抄菜,就决没有希望做好实验。”我所认识的电脑高手有许多不是电脑专业毕业的,给我制作网页的朋友,是一个财经专业的专科生。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注重实践。

第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求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主动求发展意识是相辅相成的,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是无限的;知识会逐渐陈旧,而创造力则永远年轻。具有创新意识和主动求发展意识的人,才能在高节奏、高竞争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动地位。1975年,20岁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见到《大众电子》封面介绍的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便意识到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于是创办了微软公司。紧接着又以惊人的速度开发出DOS操作系统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系列软件。比尔·盖茨成功的主要动因是他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求发展意识。具有创新意识和主动求发展意识的人,凡事都能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其主观能动性会得到充分发挥,其才能会得到充分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发展是以个体才能的充分发挥和发展为原动力的,每个人在社会中都通过主动求发展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都实现了自己的最佳效能,那么社会的最大效益也就实现了。主动求发展是创新的动力,创新是发展驱动器。

也许是因为我愿意动手并且善于动手,也许是因为我的自信,也许是因为我注重实践,也许是因为我有创新意识和主动求发展意识,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总能找出原来没有的窍门,长此以往,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生活能力都有所增强。先是从农村考入一所中专学校学习理工科,尔后又通过自学拿到文学学士学位。22岁开始发表文章,26岁被聘为省级杂志主编,29岁写出专著,30岁登上大学讲台。到目前为止,我已出版专著4部,参与6本书的编著工作,在《丹东广播电视报》上开辟《迟雅青春热线》两年之久,学习方法在辽宁教育电视台播放专题,累计发表各类文章1000余篇。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12.实施创新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正道都曾说过,中国的留学生论刻苦精神、学习成绩都比较出色,但论起创造力来,与美国学生相比就有些逊色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重传统、重权威,对老师、对长者、对权威人物越是好学生越不敢说不,长期作用的结果,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被弱化。

第二,中国学生从小学入学开始一直到高考结束,始终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考试,分数就像幽灵一样在青少年的心中游来荡去,让大多数学生都在考试的指挥棒的指引下去生活。而且为了便于把握标准,体现公平,考试题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就连语文也不例外,因此,学生为了得高分就得翻来覆去地背教参、做习题。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长于死记硬背,长于集中思维,而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发散思维。

第三,由于升学竞争、就业竞争异常激烈,而且这种竞争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最大的筹码是学业,这就导致学生的负担特别重。他们出去做作业的时间,就剩下必要的睡眠时间了,甚至睡眠的时间都难以保证,很少有时间玩儿,也很少有家长舍得让孩子花费与前途命运直接相关的宝贵时间去参加劳动,至于哪个孩子迷恋与学习无关的玩具之类,那纯属“异端”。每个学生就像整天奔跑在百米跑道上,没有畅想,没有幻想,没有遐想,几乎什么都不敢想,也没有时间想。

当然影响创造力的原因还有很多,这里只就上述三方面谈点想法。总的来说,单靠修修补补的叠加式改革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像亚历山大砍开“死结”一样来解决问题。

一是要改变中考、高考制度。大学实行宽进严出,不论是高中生还是职高、技校学生,想上大学都可以上,只是达不到一定的水平毕不了业。中考、高考的内容也作出重大改变,语文只考作文,考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语重点考听说和阅读与理解;数理化也不要太难。

二是要改变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要多给他们一些玩儿的时间,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多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动手的机会。

三是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讨论,改变教师、家长的传统观念,树立平等、民主思想,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多宣传有创造力的人,多宣传创新成果。

目前,教育的立交桥正在构建之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也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责任,我们只有把创新教育的工作搞出成效来,才不会辜负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的重托四干脆不管!

很多家长喜欢问宇华的爸爸妈妈,他们需要花多少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呢?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现在大学里面比较优秀的大学生,家长都是小学毕业,或者干脆没上过学,很少在他们的学习上花时间。

时间不是苦心和爱心的等价物,宇华的妈妈有一个同事,每次孩子考试前,就上班趴在桌子上,花大量的时间来解答孩子的问题,因为晚上回家得帮孩子辅导。“这是教育的失败,”宇华的母亲说,“我是个随性的人,对宇华,只有做母亲的义务,却很少担起做母亲的责任。”初听是一种愧疚,然而看看宇华,似乎很得意,一副自学成才的样子。

陈宇华的妈妈自己有一个很独特的观点:要对孩子放心,首先是发自对孩子的爱心,默默准备的苦心,对孩子十分的信心。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信心。

考察陈宇华的成长过程,妈妈对孩子的信心是非常强的。

如果问起陈宇华的父母: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女儿,你们的秘诀是什么?

也许你永远都不会猜到,他们的回答竟然只有四个字:干脆不管!

对第一个孩子,我们采取的方式是事事要求、处处关心。学习上,她做功课的时候,我们就陪在一边,有什么问题,我们帮她解决,有什么错误,我们给她指正;时间上也有要求,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预习,什么时候复习,什么时候玩,我们都会有要求。生活上,什么时候睡觉,吃多少饭,穿多少衣服,一句话,就像对待婴儿一样,有一个详细的“育儿计划”。

这样,孩子对父母依赖太强,她的个人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不但不能养成孩子处理问题的毅力和执著,更重要的是,会限制孩子头脑的发展,没法锻炼自己对待新问题、新事物的适应能力。

有一年春天,听天气预报说,最近几天的气温可能会下降。于是,孩子上学的时候,我们就让她在衣服外面套了一件毛衣。孩子很听话,穿上就上学了。

然而天气预报也不是那么准的,那一天气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些上升。中午孩子回到家,我们一看,孩子热得满头大汗,但还是穿着那件毛衣。“这孩子!”妈妈责怪道,“外边大日头火辣辣的,这么热,怎么不把毛衣脱下来啊?”“你们让我穿的啊!”孩子撅起了小嘴,“说气温要下降嘛……”“那也得根据实际情况啊!热了就脱下来嘛!”

她低下头,不说话了。

我们看着头上热气腾腾的孩子,又看看她的毛衣,哭笑不得。

学习上也是,如果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太强,就不懂得自己想法子。

……

慢慢地,爸爸妈妈就注意到这种教育方法的不足。因为不让孩子自己思考,去解决问题,而由父母代劳,就算你教给她方法,她也不是真正的掌握。遇到一些变化,反而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一个孩子,终究得自己去面对人生,面对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没有善于思考的头脑,就不能取得发展和进步,也就可能被社会所淘汰。何况有很多问题,父母根本就是无法代劳的。

所以从宇华小时候开始,父母就干脆不管制她了,什么事情都让她自己琢磨去,慢慢锻炼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能力。

例如,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学习上不论多么困难,父母都不去指点她。这样,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陈宇华不仅从小就养成了坚韧的毅力,更锻炼了自己的脑筋,想法丰富而灵活。

可以说,父母所采取的这种自主教育,从而使陈宇华形成的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自主的精神,正是她后来不断创新的一个基础。

对这方面,父母有一个很好的比喻: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什么是自主教育,实际上,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孩子像风筝,父母就是放风筝的人,手里牵着风筝的线。如果父母一直拽住这根线不放松,那么这风筝一定飞不高;你必须得慢慢松线,让孩子自由、自主地去发展,去尝试,去拚搏,这样才能像风筝一样越飞越高。孩子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会有创新,不断地超越自己,做得更好。

当然,正如前面说的,如果父母不抓住这根线,完全放手的话,那么风筝就会乱飞,最终会被风刮得无影无踪。这需要父母去把握,如果天气很好,就放飞;如果刮风下雨,就要把风筝收回来。这就是我们对她的要求。

陈宇华后来是这么认为的:从很小的时候起,在许多事情上,无论是学习还是处事,我跟父母的关系更多的是:我是起主体的作用,父母是客体的作用。我在很多时候,独立决定应该做什么,或者该怎么去做。我独立以后,再碰到一些事情时,自己就有能力去解决,并且做得更好。

二、让孩子的创新力更强

孩子的创造性能力是一种潜在的东西,需要家长循循善诱,用良好的方法去找到它。

1.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创造精神已经变成了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能很好运用。事实上,创造精神就像是一双巨大的翅膀,孩子学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得好,全依赖这双翅膀帮助它腾飞。

家长们可以从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开始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家长特别是父亲要鼓励孩子的发问,并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一旦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你的重视和鼓励,就会更大胆更高兴地探索并提出问题。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引导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

家长要注意倾听孩子的问题、想法,孩子就会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头脑,也就拥有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如果家长只是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就会使孩子不能很好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孩子的好奇心,有时会引出千奇百怪的问题,父母也无法招架。有的家长会说:“问这么多,烦不烦?”也许,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就在父母的断喝中被毁灭了。

父母碰到自己棘手的提问可以找百科全书,或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与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只要你用心,很多问题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孩子在不断的积累中,也会懂得越来越多的东西。

2.鼓励孩子大胆思考

少年儿童是充满幻想,也充满创造的年龄。他们思考问题时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因为他们的大脑里没有什么瞻前顾后、方圆规矩、合理程序。他们是一张白纸,拥有最大的空间,可以绘最好的蓝图。

成人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束缚孩子的想象,而是积极鼓励孩子去憧憬去梦幻。

重视对孩子想象力的开发和引导,不要把孩子的种种“幻想”和“发明”,斥为“胡思乱想”和“不务正业”。家长们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如果是新奇的,即使错了也要鼓励,因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敢于思考和灵活思考的思维方式。

3.处处是创造地

有的家长会说:“就我们家孩子的智商,连个算术题都解不出来,还能创造?”其实,每一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陶行知先生认为,对于一个有志者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父母们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的环境,就能让孩子更好地探索和创新。

父母要做个有心人,利用一切机会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并让孩子学会在不经意地小事上注意到新的东西,及时抓住,或许就抓住了成功的机遇。

4.“胡说八道”有益创新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创造力,创造力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评估:敏感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确性。

听话,顺从的孩子很难具备这些,这是一位民主家庭的母亲的感受:

我与孩子相处是非常自由而不拘形式的,也很少拿出“我是妈妈”的威风来。有时候被孩子吵烦了,我会扮演孩子,吵吵他、闹闹他,让他知道“无理取闹”不是一件好玩的事。

此外,和孩子最常玩的另一个游戏是“胡说八道”。这些游戏不仅让我们抒发了心中的情绪,也让我们享受了无数欢乐时光。所谓胡说八道就是不拘任何形式、没有任何目的、全凭当时心境与喜好来讲话的一种游戏。

孩子在小时候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但表现方式不同、内容不一,家长们就应该指导孩子如何健康地、有序地让孩子在表现中,一天天长大、成才。

5.用爱心开发孩子表现潜能

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巨大潜能的,那些能力潜存在他的体内,就像阿里巴巴的宝库一样,如果父母能拥有一种打开宝库的口诀,就能够开采孩子那独具特色的宝藏。

家长们都愿意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让一个人成材,单是金钱是不够的。父母要关注孩子,了解孩子,在他们的自我表现里找到他的潜能所在地,准确、及时、用心地开掘。孩子都需要尊重、赏识,父母花时间去欣赏孩子的能力,会给孩子很大的信心和力量。而这种信心和力量会使孩子离成功越来越近。

6.帮助孩子设定可能的方向

孩子,由于年龄较小见识较少,他未必能有雄心壮志,也不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航标。父母的激发、督促,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多、很大。父母要多了解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足迹,这样,就能够随时调整孩子的心态、目标。

父母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来说,更会受益匪浅。麦克阿瑟向父亲就是将军,对麦克阿瑟是榜样式的力量。父母的成功,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成功的父母,除了为孩子、自己设定目标外,最好让自己再受一次教育——如何做好家长。

7.积极的心态

孩子的天性都是善于表现自我的。当父母看到孩子显示自己的时候,或表现出对某方面较强兴趣时,家长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鼓励孩子,孩子也会变得态度积极,以致于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家长并不需要教孩子如何去做事情,他只是给孩子积极的心态,使她不断进取,以致于心想事成。家长的这种信念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球星欧文取得成功,就是受父亲的积极态度的影响。

家长们在开发孩子自我表现潜能时,你未必需要很专业,但你要多给他们一引起积极的、乐观向上的熏陶,帮助孩子们体验生活的美好事物。愉快乐观的态度比滔滔不绝的说教更管用。

8.为孩子创造表现机会

孩子具有很多潜能,关键是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表现能力的机会,国外的孩子除了学业以外,有很多的活动和爱好,综合素质颇高,创造力、社会适应力都更强一些。

未来的社会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家长要多方面开发孩子表现的潜能。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自身所表现的爱好、兴趣,用不同的方式开发。孩子施展自我的机会越多,智力将得到更大的激化,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自信心。父母首先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小舞台,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大舞台。孩子潜能开发、实现之后,再鼓励他向更大的空间去“推销”自我,“展现”自我,获得人生中较大的成功。

9.呵护孩子的自我表现成果

孩子们喜欢表现出他们要干自己的事情的欲望,父母常常害怕孩子们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以致不许他们试一试。我们把脏成一团的孩子洗干净,要比重新树起他们的勇气要容易得多。只要孩子显示出要为自己做事情,父母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意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要比我们想象到的多。孩子所做的事情,我们要以宽容的心去看待。多加鼓励和肯定。

生活中的日常事情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表现自我,帮助父母时,父母应珍惜孩子的热心,他们将为自己有能力而感觉良好。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较大地影响孩子的自尊、自信,以及才能的表现等。

三、创新品质我们立足21世纪的合格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在美国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实践表明,能否不断创新是知识经济最关键的问题,如何在21世纪更好地生存,更大有作为,培养创新能力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北京宣武区一家小学的徐承媛老师说,自己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应努力做好对儿童、少年的创新启蒙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据记者了解,创新教育目前还识者不多,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子女如何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寻找平衡点,说白了就是既关心孩子能否考上大学,又关心孩子的素质是否全面。

中央教育研究所的阎立钦所长说,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事件。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对应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中心的青年学者谯伟说,创新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创新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而狭义的创新具有多个侧面、多种层次,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就教育而言,创新教育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

北京雨来中学的资深教师高文斌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在1998年的世界教育报告的前言中说:“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应试教育注重读书、做题、考试,注重的是继承,缺少创新能力的培育,使培养的人才从整体上呈现出知识不少而能力萎缩,分数很高而素质低下的不良状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一个只知道记忆知识的人,将永远不会独立思考;一个不会独立思考的人,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与此同时,为实现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必须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讶开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的推动力。我们的教师都应该成为优秀的激励者、启发者和指导者,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指导和帮助。而创新教育最终是否能够冲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惯性,重要的是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计算机教学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积极探索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创造教育是最佳选择,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计算机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在开展创造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又怎样实施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

1.唤起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激情

创造力包括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技能。创造思维品质是重心。而创造思维过程大体又可分为4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检验阶段。关键在顿悟阶段。产生顿悟要有必要的心理环境。如对计算机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计算机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对计算机问题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等。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我们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们先提出问题:“计算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我们接着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如有一次,在讲“计算机与信息社会”一节课时,我问学生:“最近我国信息产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告诉他们:这件大事是我国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联想公司与我国软件业巨头金山公司联手合作。大家都知道联想集团是我国信息产业界硬件领域的骄子,而金山公司则在我国软件业一枝独秀。这一“硬”一“软”相联合,必将推进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借这件事,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信息产业与某些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强调了美国微软试图垄断我国软件业的企图及金山公司的WPS作为唯一与微软的WORD抗衡的汉字处理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信息产业要赶超世界,需要包括他们在内的全体国人努力拼搏。由此学生更迫切地想要学习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学习,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创造激情。

2.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

(1)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个性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如美国一位教育者罗伯特·马金所说:“当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天才,启发引导学生不但成功地取得了超越他们过去水平的优良成绩,而且达到了他们认为应该达到的预想目标时,使命中的要求就变得更加切实可行了。个性化教育成为鼓励学生自信的工具,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它在师生之间创造了一种不同的责任制,即创造了一种为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实质性改善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精神”。

我注重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并且愿意学好。在每届新生入学,开始本学科学习的第一节课,我都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及对计算机学科的态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愿意学好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我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感动,更加确信只要公正地对待学生,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创造。同时我还确信: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促进达到最根本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在这样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受到欢迎。上机实习课上,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在小组里共同讨论问题,学会尽情地思维、用心地学习,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需要团结协作而不只是竞争,进而感到全班同学、学校乃至国家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决不能仅仅考虑个人进步、成功与否。平时,我则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并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励的环境中,他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学习,全神贯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反映出对DOS学习无兴趣,认为这部分内容“不象游戏那样好玩”。我送给他们一句话:“生活中不只有糖和蜜,还有茶和咖啡。”糖和蜜吃得过多,就可能觉不出甜,甚至会感到苦,而茶和咖啡初尝时可能觉得苦,细品后却会体味出甘甜与清香。学习也是这样,贪图安逸舒适,是难以学到真本领的。对此,我要求学生“向追求安逸的思想挑战,增强学习能力。”与此同时,也提醒自己承担起对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负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间形成的良好的关系也培育了学生真正好学的风气。我号召学生成为“探索者”,要求学生在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前展示他们的才能。学生能够获得轻松自在的感觉,能以通常习惯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成绩的新标准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新标准。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则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程度。(2)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主动性。

没有主动性,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我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经常思考: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学会学习了吗?计算机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开始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好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造的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志。有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阶段总结中说:“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基本的知识能自己摸索出别的知识与技巧。”我认为学生的这种收获,就是教师的最大收获!

3.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造才能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毕业于不同的小学,有的学生小学学过计算机课,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学生在市级竞赛中多次获得过一等奖,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状况,我在讲课时先向学生提出: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可以不听课,但要学会自学,把时间利用好,要借助已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能力的优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在其他同学乃至老师的前面;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不必心急,踏踏实实从头学起。上机实习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与实践,如让基础好的学生学习Basic语言,让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练习指法、输入汉字等等,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使他们分别得到提高。

怎样让学生去迎接学习上的挑战?怎样培养他们勇敢地去面对和熟悉一个复杂、令人迷惑不解、始终变幻的世界?思考着这些问题的同时,我深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他们健康成长,比教给他们知识本身更重要。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第二章 让孩子在生活中创新

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孩子的创新热情

1.让孩子热爱生活

有些家庭以追踪他们的家谱作为一种方式帮助他们的孩子们了解家族的过去,从而形成家庭认同感。作家海蒂·瓦茨,在她的文章《你还记得什么时候吗?》中描述了父母如何与孩子们围坐在餐桌边通过回想那些共同的美好的和糟糕的经历创造一个鲜活的家庭史。其他一些家庭从他们珍视的家族传统中提取他们的身份认同特征,有些历经数代不变地代代相传,有些则作些修改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但孩子想要有更多的时间跟他的朋友们待在一起也很自然。我们应该尊重这一点并且理解这背后的需要:在某个时期朋友给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当时这些显得十分重要。但我认为,少年时期的家庭生活不应该中断。孩子们在他们的生活中继续需要成年人,而且家庭仍然是重要的道德依靠和身份认同的根源。

你可能想知道,那些家庭认同感被破坏的孩子的情况又如何呢?比如,一位妈妈就这样问:“加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们认同他们的父亲,因为你不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角色典范,你该怎么办?”

另外一位女士说:“我的父母在我6岁时离了婚。我妈妈对离婚理由讳莫如深。她会说:‘你爸爸是个极好的人,但他太虚弱。’我想我有我爸的秉性在我身上。只要我妈对我生气她就会说‘你就像你的爸爸’。”

我们中间很多人感到:在我们身上有父母的影子,父母也有同感。这些遗传部分在于基因。比如,我们一生下来就带有某种情感特质,而这种情感特质又构成了我们人格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努力纠正孩子身上的这类先天弱点,比如急脾气,父母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了解这些,并且鼓励他们弥补这些不足的习惯。

不过,我不太赞成对另外一些父母的否定。我们不应该把别的父母说得一无是处而破坏那种建立良好关系的可能性。如果你感到有必要说起某家不在场的父母的某些短处,比如说,抱怨他们离婚的方式,我觉得最好保证总体上的公平并且尽量以那些肯定的方面加以平衡。

在我们身上存在一些道德方面的不足之处,我的确认为跟孩子们坦率地谈论我们知道他们从我们身上看到的这些不足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你妈妈和我最近一段时间处得不太好,我们彼此说一些很可怕的事情。我希望让你知道我对此感觉很糟糕。”“最近工作压力相当大,我想那就是我时常冲你们叫喊的原因。对不起!”“自从上个月失业后我压力很大,我又开始喝酒了。我不是以此荣,我当然希望你不要认为喝酒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尤其是在少年阶段,孩子们在我们没有践行我们自己教导他们的那些内容时会成为非常苛刻的法官。我认为跟孩子们开诚布公谈论我们不合乎我们自己的道德标准的一次经历,将会保持他们对我们的尊重。正如一位博学的主教所说:我带有人类的弱点但仍能够是我们孩子们的好榜样。他们需要看到不是某个完美无瑕的人,而是不断努力奋进的人。

2.鼓励孩子对新的事物提问

对于教育孩子来说,如何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行之有效呢?

●维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们对新奇事物会表现出很大兴趣,而这些事物很可能是家长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东西。

孩子的奇思怪想,这中间往往蕴藏着不可预测的潜能。父母对孩子的提问、质疑、探索甚至不同意见,应给以支持和鼓励,将为孩子表现好奇心和满足好奇心提供更好的机会。

为了使今天的孩子明天成为独立而有创造性的人才,父母们必须维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上获取知识,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与孩子一起学习

父母仅仅告诉孩子学业很重要是不够的,他们应当让孩子明白:学习不应随着某些学分或文凭的获得而结束——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需要终身学习。当父母们以自身激励孩子,共同学习,那将会有良好的效果。

父母的学习热情将是孩子的学习欲望的最佳催化剂。

●角色换位法

有些家长采取压制的方法,逼迫孩子多念书,往往适得其反;家长应该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设法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我要学”,将会成为学习的真正原动力。“角色转换法”,还可以用在数学、计算机、语文等不同的科目里,同时,除了上课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采取让孩子出考题、改试卷、作业等方式。

让孩子由学生变为老师,让孩子教大人,这种学习方法孩子一定感到新奇、有趣。同时这种做法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它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对形成孩子良好的个性也是有好处的。

●寓教于玩法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当家长将孩子的学习融于娱乐之中,必然会事半功倍。孩子在快乐的同时,最易于放开思维,吸取新东西。

寓教于乐,已成为了一种学习的时尚,但有些家长还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合适的方式。

热爱学习的孩子,首先是热爱生活的。家长不妨多采取一些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方式,让孩子多元化地吸取新知识。

●发现闪光点

3.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的鼓励、关注、微笑、拥抱、拍肩以及表扬对孩子本人以及加强其行为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教给您各种奖励孩子的方法以增进孩子的良好行为。

奖励良好行为是重要的,避免奖励不良行为也同样很重要。当您看到孩子做出您不希望再发生的行为时,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故意忽视它。

故意忽视是指将注意力从孩子的不良行为上移开。故意忽视主要是保证您并没有无意中用注意来奖励孩子的不良行为。这种管教孩子的方法对于减少学前儿童发脾气行为尤其有效。孩子发脾气时,若您加以责备或给予注意,则您无意中可能奖励了这种不良行为。试着应用故意忽视来减少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如果孩子是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那么您可以离开那个房间,直到他停止发脾气再回来。或者您转过身去,假装专注于其他事情。当他的不良行为终止时,给予他充分的关注。但一定不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妥协而给予物质奖励或活动奖励。

怎样应用故意忽视呢?

●转移对孩子的所有的注意。

●拒绝争辩、责备或交谈。

●将头转开并避免目光接触。

●不要显示出生气的样子。

●假装专注于其他事情或离开房间。

孩子对事物是充满好奇心的,例如,对大人来说,一个红玻璃杯子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在幼儿眼里看来,却是一个无头绪的、不可思议的红块块,他摆弄过来摆弄过去,认为是一个好玩的、很有趣的东西。

对大人来说,当遇见曾未见过的东西时,也会产生与幼儿相似的感觉,用好奇的眼光注视着,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那其实就是生命与本身事物的相遇。幼儿对杯子是没有丝毫先入之见的。他没有大人们在日常生活感觉中的对杯子的看法,而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红块块、圆形的奇怪东西。这对幼儿来说,算得上是激动人心的奇遇了。

一般说来,周围的一切事物对幼儿来说都是新鲜的、令人激动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逐渐熟悉了这些东西,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有状态,因而也就不再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了。

因此,幼儿好奇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在外界许多事物的刺激下,好奇心不断增强。大人如过于考虑安全问题,让孩子躲开有危险性的东西,就等于掐掉了好奇心的幼芽,压制了孩子能力的增长。

例如爬树,不能说一点危险也没有,若因此而禁止爬树,就会夺去孩子广泛深入地了解树木以及树木与他身体关系的机会。好奇心决不能“用不该限制而加以限制”的方法去培养。

当你的孩子正在叠一架纸飞机;当你的孩子正在拆家里的小收音机;当你的孩子不停地向你提出种种幼稚而可笑的问题时,你一定要认真去对待,千万不能训斥,因为这很有可能熄灭一簇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有一次,中国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的一位朋友来找他,告诉他一件自以为很痛惜的事:他的孩子在玩耍中,调皮地把他的金表坏了。“您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陶行知正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听完了朋友的话,扶了扶自己的眼镜,边问边站了起来。

朋友回答道:“我把孩子痛打了一顿,他讨饶了!”说这话的时候,朋友显得有点得意。

陶行知听罢此言,不禁一拍桌子,大声地惊叹道:“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

朋友被陶行知的惊人之语吓呆了,直挺挺地站在那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过了一会儿,等朋友平静下来后,陶行知建议他说:“不过,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请你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去,修表师傅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附带条件是让孩子在旁边看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满足了。你说呢?”

对孩子的好奇心的教养,日本人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们在对待孩子的好奇心上,绝不会像陶行知的这位朋友那样无知。如果一个日本人恰巧碰见了陶行知这位朋友同样的事情,他们又该会怎样做呢?

他们当然会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去,让修表师傅把表修好,让孩子在一边看着修表师傅是怎样把责修好的。

对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上,日本人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自孩子呗叭坠地的那一刻起,妈妈的怀抱便成了小家伙“避难”的港湾。例如孩子的眼睛能够跟着你的手指头转动时,只要有一点小小的惊动,孩子的第一举动便是把头埋进妈妈的怀抱。正是妈妈无私的细微的关爱赢得了孩子的心。而这种母子间的舔犊情感很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果说幼年的孩子在情感上对母亲的依赖更甚的话,那么童年的孩子却给了当爸爸的一个同孩子建立亲情的黄金阶段。当孩子离开妈妈的怀抱开始下地走路之后,如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便成了当父亲的首要职责。这个阶段爸爸也会在此阶段给孩子讲无数个童话故事,孩子与爸爸的情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时候总能听到孩子们在一起相互赞美自己的父亲,在这一阶段体现得最为深刻。一个小小的童话能使小孩子初步树立基本的是非以及善恶标准,可以为孩子日后的良好修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孩子离开妈妈怀抱,走出爸爸的童话世界后,便开始了自治自立人生的第一步,正式走入课堂,去学习前人留下的智慧结晶——知识。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到孩子小学毕业的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孩子情感上最为依赖的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许多家长发现,孩子上学后变了许多,发现孩子对老师的信任甚至超过了对父母的信任,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许多朋友之间的真挚的友谊就建立在这个阶段。得不到成人们认可的孩子们就这样在同龄人之间找到了情感依赖的归宿。

在生理学上把人生的这个阶段称之为青春期,有的人说这是个非常危险的阶段。因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来看,这都是一个过渡期,稍有不慎都有可能走错路。可惜的是许多家长与中学教师对这一阶段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有人认为应该从生理角度来教育孩子,有人认为应从心理上诱导。殊不知他们都有很大的片面性。假如在此阶段能多给孩子以认可,让孩子情感依赖的对象不至于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想孩子是不会在心理上故意同成人拉开距离的。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要家长采取完全认可的态度,这样孩子便会没有自己的思想。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其他方面完全依赖家长,这样的孩子永远只能是长不大的孩子,有的甚至还会酿成极大的悲剧。

青年阶段是最渴望情感有依赖和归宿的人生阶段,但同时又是苦苦找不到依赖的对象和归宿的人生阶段。由于自己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渴望立足又心里没底。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有人加入了某种小的团体,有的人甚至信了宗教,还有的人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在经历过剧烈的痛苦之后,有的人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必须使自己从情感依赖走向情感独立。有的人还是不死心,继续为情感寻求依赖的归宿,比如像那些信了宗教的人以及加入某些小团体的人大抵都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年阶段是人从情感依赖走向情感独立的分水岭,跨过这道坎的人便具备了营造自治自立人生的首要条件,而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确达到了自治自立的人生。跨不过去的那部分人仍然处于一种惴惴不安的状态中,继续着他们漫漫的情感依赖过程,有许多人甚至终其一生。

带着漂泊不定的情感,那部分感情上过分依赖他人的人到了中年。人到中年,事业大概也就那样啦,老婆孩子也有了。有家的感觉可真好,这大概是大多数中年人的同感。儿时的梦想大都被现实的冷雨打得支离破碎,这一生好多遗憾看来是注定了。怎么办?就这样完了吗?想想还真是不死心,看看自己的孩子,忽然之间茅塞顿开,为何不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乎,中年人情感回归便成了堂而皇之的事情了。于是乎便把自己的好多想法一股脑儿的强加给孩子,可悲的是又一个恶性循环在延续。当然自治自立人生的人也会同自己的孩子产生感情上的互相依赖关系,可后者是一种健康的良性互相依赖,起码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营造自治自立的人生打下了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没能实现情感独立的人生基本上是失败的人生,到了老年,感情终于无所依赖,于是便对日益临近的死亡产生了极度的恐慌。而情感独立的人基本上营造了成功的人生,他再也没有什么值得特别遗憾的事情了。他们对死亡看得很淡,把死亡看成是回到大自然的怀抱,看成一种情感真正意义上的归宿,因而死亡显得静谧而美好。

通过对人一生中的情感依赖的对象的简单回顾,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叫情感依赖。事实上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情感依赖都一棍子打死,比方说青年之前的人生各阶段,那时候的情感依赖是每一个人健康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假如无缘无故的剥夺了他的这种依赖的权利,便会导致其人格上或情感上的障碍。我们要教育的对象是青年阶段以后的人生阶段,或者说比青年时期稍稍早一点的“同学少年”。

依赖,使一个人失去精神生活的独立自主性,依赖的人不能独立思考,缺乏创业的勇气,其肯定性较差,会陷入猜疑不决的困境,他一直需要别人鼓励和支持,借助别人扶助和判断。这就是很明显的不能自主、自决,一个人如果不能在最大程度上自己做应由自己决策的事情,那他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