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挑战挫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13:14:10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茹,王晓茵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敢于挑战挫折

敢于挑战挫折试读:

前言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美国著名成功大师戴尔·卡耐基说:“只要你想成功,你就一定能够成功”。

美国著名潜能学权威安东尼·罗宾斯说:“成功总是伴随那些有自我成功意识的人!”

其实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连敢想、敢做和敢干的心理准备都没有,那还谈何成功呢?

成功是一种无限的高度,成功是一种追求的过程。可是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他们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心里面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人生要不要获得跳跃?能不能跳过人生的高度?人生能有多大的成功?人生能否实现自我超越?这一切问题并不需要等到事实结果的出现,而只要看看一开始每个人对这些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在人生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障碍,但只要有智慧相伴,我们就可以从人生的谷地走出,攀援到人生的峰顶。我们等待成功的到来,这种成功是伴随智慧的人生记录,而每个人的智慧汇成了成功追求过程中最精彩的篇章和最动人的驿站。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需要有懂得成功智慧的热切,需要有重视成功智慧的心智,需要有开启成功智慧的行为。智慧不在我们成功旅程的终点,也不在寒不可及的高处,它就自然贮存在你的心灵,静静地等待你的开启。

为了掌握开启心智的金钥匙,实现成功的财智人生,我们根据当今成功励志的热点思潮,编撰了这套《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丛书,包括《永远充满激励》、《策划人生方向》、《创造幸福生活》、《从卓越到超越》、《心态决定一切》、《开拓强大潜力》、《展现人格魅力》、《提升自我素质》、《健全完美习惯》、《构筑最高目标》、《行动决定结果》、《探寻最佳捷径》、《把握成功机会》、《打破一切常规》、《敢于强势竞争》、《有效执行方案》、《敢于挑战挫折》、《打造坚定信心》、《创新思维方式》、《凝聚阳光人脉》、《超然沟通思路》、《轻松面对压力》、《胜出职场攻略》、《让工作有成就》、《积累财富行动》、《奠定起动资本》、《全面开创事业》、《赢取真正成功》、《实现理想飞跃》、《学会美好生活》,共计30册。

整套书系内容纵横,伴随整个人生成功发展历程,思想蕴含丰富,表达深入浅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智慧力量开发的功能,具有很强的理念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起到启迪思想、增强心智、鼓舞斗志、指导成功的作用。这套书系是当代成功励志著作的高度浓缩和精华荟萃,是成功的奥秘,智慧的源泉,生命的明灯,是当代青年树立现代观念、实现财智人生的精神奠基之作,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精品。Ⅰ 转化不利因素坦然面对不幸

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945年8月16日,玛丽·布朗太太走进位于加拿大渥太华的自家住宅,无边的寂静与空虚顿时包围了她。

若干年前,她的丈夫丧身于车轮之下;接着,与她住在一起的母亲也因病去世;更大的不幸还在后面:“当许多钟声和汽笛声都在宣告和平再度降临的时候,我唯一的儿子达诺也猝然离开了人世。我已失去了丈夫和母亲,如今儿子一死,我在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一个亲人了。”“孩子的葬礼结束之后,我独自走进空荡荡的屋子里。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种空虚的、无依无靠的感觉。我害怕今后的生活,害怕整个生活方式的完全改变。而最可怕的,莫过于我将与哀伤共度余生,这才是最让我感到恐惧的。”

接下去的一段日子,布朗太太完全生活在一种茫然的哀伤、恐惧和无依无助的感觉里。她迷惑又痛苦,全然不能接受所发生的一切。她继续描述道:“渐渐地,我明白时间会帮助我治疗伤痛。只是时间太空虚了,我必须做些事来填补这些空虚,因此,我再度回去工作。”“工作使人充实起来,我也逐渐对生活再度感兴趣,如朋友、同事等。一日清晨,我从睡梦中醒过来,忽然认识到所有不幸均已成为过去,以后的日子一定会变得更好。我知道用头撞墙的举止是愚蠢可笑的,是不能面对生活的弱者的做法。对于那些我无法改变的事实,时间已教会我如何承受。”“这种心路历程进行得十分缓慢,不是几天或几个星期,而是一年、两年,但不管怎么说,它还是发生了。”“多年过去了,当我回过头去再看那段生活,就会感到自己这只船只虽然历经一场巨大的风浪,如今又重新驶回风平浪静的海面上。”

往往很难让我们相信为什么布朗太太这样的悲剧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因此,当悲剧发生时最好先面对它们,接受它们。当布朗太太强迫自己接受失去家人的事实时,心理上便已预备要让时间来治疗这样的痛楚。抗拒命运就像把毒药倾倒在伤口上,是无法让自己开始新的生活的。

我们面对不幸的唯一方法就是接受它。当我们的生活被不幸的遭遇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时候,只有时间可以把这些碎片捡拾起来,并重新抚平。我们要给时间一个机会。在初受打击的时候,整个世界似乎停止运行,而我们的灾难也似乎永无止境。但苦难已经发生,时光难以逆转,活着的人总还得往前走,去履行生命计划中的种种目的。

我们只有完成了这些生命中的种种运作,痛楚便会逐渐减轻。终有一天,我们又能唤起以往快乐的回忆,并且感受到被护佑,而不是被伤害的感觉。要想克服不幸的阴影,时间是我们最好的盟友,但唯有我们把心灵敞开,完全接受那不可避免的命运,我们才不会沉溺在痛苦的深渊里难以自拔。

不幸遭遇并非都是扼杀人的刽子手,有时候,它还是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催化剂,对改善状况大有必要。它能使我们的才智变得灵敏,以帮助我们解决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印度的克里士纳说:“人的幸福结局,并非是平淡、安稳的喜乐,而是轰轰烈烈地与不幸奋斗。”

人的生活会因“轰轰烈烈地与不幸奋斗”而变得更深沉、更多彩,也更丰盛。它会让我们挖掘出深藏在人性深处的资质。这些能力和资源只有经过大苦难、大悲大喜才会苏醒过来,为我们所用。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一剧中便曾这么说过:“要采取行动以抵制困境。只有对抗,才能结束困境。”

你见过美国西南地区的沙尘风暴地带吗?你见过那些无情的沙尘暴摧毁过多少农庄、破坏过多少人的生计吗?你曾感受过那些沙尘,见过那些沙尘,并且日复一日地吞食那些沙尘吗?

下面这个故事的主角便是一个自小生活在沙尘阴影下的男孩。他今年21岁,家就住在沙尘暴地带内,双亲为了生存,一生都在与风暴与干旱搏斗。

父母去世之后,年轻人便担负起养家的重担。直到有一天,他们实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农作物可以收,谷仓里一无所有,他们就要饿肚子了——年轻人眼望着破败的农舍,一筹莫展。忽然,他8岁的小妹妹开门走进来,身旁还跟着她的一个好朋友。“吉米,你可以给我10美分吗?”她热切地问道,“我们想到店里去买些饼干,我们每一个要需要10美分。”

吉米点点头——因为他想不出一个好理由来拒绝。但他没有10美分,搜遍了全身的口袋也找不到10美分。

他非常羞愧地说:“妹妹,非常对不起,我没有10美分。”

当天晚上,吉米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因为他永远也忘不了妹妹脸上失望的表情。在他短短的人生历程中,他曾历经过不少打击——双亲去世、工人离职、沙尘暴的袭击……但没有一次像这样——他居然没有10美分可满足自己年幼的小妹妹……这么卑微的要求……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的人生状况。就在天色将亮的时候,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并想好了整个计划。

吉米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但是自从双亲过去之后,他想继承双亲的遗志担负起农场的工作。现在,眼见农场一再受到沙尘暴的摧残,农场的工作已难以为继。于是第二天,吉米到镇上给自己找了一分临时工作。

从那时起,他借来许多书,每天都认真地读到深夜,以准备有朝一日能得到他真正想要的工作——当一名教员。经过不懈的努力,后来他终于在一所乡村学校找到教职。由于他努力不懈,诲人不倦,赢得了今居的赞美与尊敬。

这是一种不幸的形式——由于一名小女孩向她的兄长要10美分——这个事件驱使吉米改变生活的方向,并且突破了困难,最后终于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生离死别,但是有时候,某些行动却可以减轻与家人分离的痛楚。这是发生在密西西比州杰克森市一位克文顿太太身上的故事。克文顿太太有3个小孩,身体状况都不好,仅照顾他们就使她颇费心机。不幸的是,有一天他的家庭医师又告诉她,说她的丈夫得了一种严重的心脏病,随时都有病发身亡的危险。克文顿太太事后回忆说:“我听了医师的话感到非常害怕,并且开始担忧。我晚上开始睡不着觉,没多久体重便减轻了15磅,医师认为我是过于神经质。一天晚上,我又睡不着觉,便自问自己这么担惊受怕是否能改变状况。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开始计划自己应该做些有用的事。由于我丈夫颇精于木工,能亲手做出许多种家具,所以我要求他替我做一张床头小桌。他答应下来,并且花了好几个下午认真去做。我注意到这种工作带给他极大的乐趣。小桌完成后,他又为朋友做了好几件家具。”“除此之外,我们还开辟了一片园地,开始种花种菜。我们把最好的收成都送给朋友,并尽量想出一些我们可以帮助别人的事来做。闲暇的时候,我们还坐下来讨论有关种植果树等种种计划。”“一日凌晨一点多钟的时候,我的丈夫突然病发逝世。我那时才体会到,其实最近这几年,我们一直把这可怕的压力放在一边,过着有生以来最快乐、最有意义的生活。我就是这样面对悲剧,并尽力用最好的方式来接受它,转化它。”

克文顿太太用超人的勇气和毅力来面对不幸,使她丈夫最后几年的岁月过得快乐又有意义,而她自己也因此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要想摆脱不幸的阴影,最好的方法便是提升自己去帮助别人。有一位家住威斯康星州的太太,由于她把自己个人的伤痛化成力量,转而去帮助其他陷于痛苦的人,因此广受别人的敬重。这位太太的儿子是名飞行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期间驾机迎敌血染长空,年仅23岁。

虽然这位母亲十分哀痛,却不需要别人的怜悯,她说道:“我认识许多不快乐的母亲。她们有的因为孩子得了痉挛性瘫痪的疾病;有的则因孩子精神上或心理上不健全,无法正常为社会服务。当然,还有些妇女是当母亲却一直无法如愿。我有幸拥有一个好儿子,并且与他共度了23年快乐的时光。我会把这些快乐的记忆永远保留在我的脑海里。现在,我要服从上帝的意旨,尽可能支持帮助其他需要救助的母亲。”

她真的是这么做的。她不辞辛劳地安慰那些因儿子出征而需要帮助的父母,或是出征者本人。“把自己的心思和精力用来帮助别人,你便没有时间去注意自己的烦恼。”这位母亲的所作所为正是成熟的标志,也是我们某些沉溺于苦难中的人应该学习的学习的课程。

生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幸福之旅,“不幸”这个恶魔随时都可能向我们发起攻击。我们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堆里面,拒绝面对各种麻烦。麻烦不会因此获得解决。苦难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只有实实在在地去面对,才是成熟的表现。

不成熟的人最常犯的过错,便是遇事不敢面对,一味退缩,一味害怕。许多小孩在游戏的时候,常因自己没有胜算便拒绝玩下去,成熟的成年人便不会如此,他们会一试再试,直到成功为止。

请看康涅狄格州诺维斯市长塞门讲的一个故事,内容是有关一名男孩虽然遭遇不幸,却仍然勇往直前的故事。赛门先生在大学时代有个室友名叫杰克,是个活泼有朝气的学生,后来却戏剧性地离大家远去。以下是赛门先生的叙述:“杰克极有艺术天分,而且是个非常热心的学生。他参加学校各种表演活动,包括幕后工作与幕前的表演。他是学校各种年度表演的总召集人,他还在乐队担任鼓手,可说是多才多艺的全能人才。离开学校之后,他到一家电视台工作,后来成为电视影片制作人。他极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把全部精神和力气投到工作上面。”“一天,我突然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视,告诉我杰克去世了。这使我异常惊讶和悲痛。朋友告诉我杰克得了一种绝症,但他却从来没有让别人知道。从大学时代他便知道自己来日不多。我一想到杰克那时的热忱、风趣及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精神,实在唏嘘不已。从他身上,我学到了珍贵的一课:除非生命结束,否则绝不停止。”

杰克的故事使听到的人无不为之感动,也无不受到他的精神的鼓舞。他选择了最勇敢、最成熟的方法去面对难以拒绝的不幸遭遇。

在卡耐基成人训练班里,有位名叫迈克的学员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1948年,迈克21岁,但已经可以进入军中服役,他在一次战役中受了严重的眼伤,眼睛因此看不见东西。虽然他承受这么大的伤害和痛楚,性格却十分开朗。他常常与其他病人开玩笑,并把自己配给到的香烟和糖果分赠给大家享用。

医生们为恢复迈克的视力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一日,主治大夫亲自走进迈克的房间向他说道:“迈克,你知道我一向喜欢向病人实话实说,从不欺骗他们。迈克,我现在要告诉你,你的视力是不能恢复了。”

时间似乎停止下来,房间里呈现可怕的静默。“大夫,谢谢你!谢谢你告诉我实情。”迈克终于打破沉寂,平静地回答道,“其实,我一直都知道会有这个结果。非常感谢你们为我费了这么多心力。”

医生走后,迈克对他的朋友说道:“我觉得我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绝望。不错,我的眼睛瞎了,但我还听得见,还能讲话,而且我的身体强壮,还可以行走,双手也十分灵敏。何况,就我所知,政府可以协助我学得一技之长,以让我维持生计。我现在所需要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

这位拥有明亮视野的盲眼士兵,由于忙着计算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竟不屑花时间去诅咒自己的不幸。这便是100%的成熟——也就是我们要面对问题的方法。我们每个人有生之年都要面对这样的考验——无论是谁!

对那些面对厄运只会怜悯哀叹的人来说,这里只有一个答案:“为什么不呢?”

上帝并不偏爱任何人。身为一个人,我们都会历经一些苦难,正好像我们也会历经许多快乐一样。生活的磨难早晚会使我们懂得:在受苦受难的经历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国王或乞丐、诗人或农夫、男性或女性,当他们面对伤痛、失落、麻烦或苦难的时候,他们所承受的折磨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任何年纪,不成熟的人都会表现得特别痛苦或怨天尤人,因为他们至死都不明白,诸如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像生、老、病、死或其他不幸,其实都是客观世界的自然现象,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紧迫抓住时机

1946年,加拿大尼亚加拉大瀑布镇的一个名叫G·W·卡斯特罗的年轻人,从军队中退役返乡。很快,他在安大略水力发电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机械工。安稳、快乐地工作了18个月后,有一天老板告诉卡斯特罗一个好消息——他将升为担任厂里重油机要组的领班。“当时,我一听到这个消息,便担起心来,”卡斯特罗先生说,“原来我一直是个快乐的机械工,现在却成了可怜的领班。责任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无论醒着或睡着、在家或在厂里,焦虑总是伴随着我。”“果不其然,我一直担心、害怕的重大紧急事件发生了。当时我正走向一座应该有4部牵引机在牵引4部巨大的挖掘机的沙石场。一切似乎安静得很不自然。很快的,我就找到了原因——4部巨大的牵引机全都坏了。”“过去的忧虑跟当时的担忧比起来都算不上什么了。我向上司报告4部牵引机都坏了的情况时,整个脑袋都快要炸开了。急促地报告过这个消息之后,我等着屋顶塌下来压在我身上。”“出乎我的意料,一切并非我想象中那么糟糕。我的主管满脸笑容地向我说了一句话。就是活到120岁,我都不会忘记那句话。那句话是:‘把它们修好!’”“我的担忧、恐惧和焦虑顿时烟消云散,上下颠倒的世界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我走出去拿起工具,开始修理机器。那句美妙的话——‘把它们修好’,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改变了我对工作的处理方法。从那时候开始,我每天都感谢那位主管,并热心地工作。我抱定一个决心,那就是如果出了任何差错,我就想办法把它解决掉,而不仅仅是担忧。”

在主管对事不对人的管理下,G·W·卡斯特罗学会了成熟——在必要时拥有行动的能力。做决定和执行决定是成熟的一环。当然,我们必顺从各种角度分析、研究问题,因为当解决问题的时候到来时,我们必须选取明确的行动解决它。

然而,许多人不敢担负起做决定、执行决定的责任。对他们而言,出了差错受到责怪的恐惧,远比成功的希望更具有影响力。因此,他们尽可能避免要负责任的情况,甚至志向须做决策时,他们反而会陷入担忧、恐慌和迟疑的迷雾中。这拖延必要的行动所引起的内心冲突和紧张,很有可能造成身心的崩溃,而且往往真的造成这种恶果。

印第安纳州波利斯市的西奥图·G·斯坦坎普,就是那些幸运者之一。他的父亲不仅知道明确行动的价值,而且还知道以他儿子永生难忘的方式来教导他。事情是这样的:“当我12岁,我被那条街的孩子王打了一顿,我便对他充满恐惧,因此决心留在家里不出门比较保险。几天之后,我的父亲给我一些钱去看电影、买冰淇淋吃,用来奖励我帮忙割草。我收下父亲给我的钱,但不是去看电影——平常我最喜欢看电影的——怕会遇见那个打我的孩子。”“我父亲问我是不是生病了,我支支吾吾地便混过去了。第二天傍晚,我冒险到巷子里去玩弹子。后来我看见我的敌人——这时候他看起来简直就像圣经里那个被大卫杀死的菲利斯丁大巨人一样可怕——向我冲过来。我拼命地跑进我家的车库里,气喘吁吁,吓得全身发僵——然后却发现我正跟我爸爸面对面。他问我究竟在干什么,我软弱地解释说我们在玩捉迷藏。这时候巷子里传出那个恶魔的声音:‘出来,你这个胆小鬼。’”“我爸爸拿了一条大约两英尺长的汽车皮带走过来,然后平静地告诉我说,要是不出去面对巷子里的那个孩子的话,就得躲在车库里挨皮带。我当时不知所措,于是我的父亲便抡起皮带抽在我的屁股上,那种痛楚超过打架时挨过的拳头。”“我像颗炮弹般冲出车库,出其不意地攻击那个孩子。第一拳打过去,他没有心理准备,因此我痛痛快快地揍了他一顿,把他赶出了巷子。”“接下来的几天是我童年记忆中最快乐的日子。我充分享受勇气所带来的报偿,重新找回自尊。而且我学到了一个我长久以来一直珍藏的真理——不要逃避现实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我从一条汽车皮带和一个明智的父亲那里学到了这个真理。”

一个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做出决定并据此加以行动。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循着常规前进,但谁也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发生紧急状况,因此迅速采取行动,衡量可行的办法,并选择最好的一项付诸实施的习性,可能有一天会成为左右我们自己以及依靠我们的人的生死关键。

艾尔·拜瑟普的生命里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拜瑟普家住在俄亥俄州春田镇。拜瑟普夫妇带着3岁的小女儿开车去度圣诞节时遇到了大风雪,高速公路上的车子被迫停了下来。他们想要调回头,但是后面的道路也被风雪阻断了。是在车里等待,还是采取了其他的行动措施?“我们忧心忡忡地等了一个小时,黑夜逐渐降临,天气越来越冷,风一阵阵地将雪吹到我们的车子上,越积越高。我看看妻子和女儿,我知道如果我们想活命就必须想个办法。”“我想起了我们曾在不远处经过一幢农舍,如果到达那里就得救了。我抱起小女儿,开始穿越雪地,那是一段非常艰苦的路程。我陷入齐腰深的积雪里,艰难跋涉。但是我们做到了!”“接下去的24个小时,我们一直在农舍里度过,那晚我们以及另外33个同样受困于风雪的人的避风港。如果我们陷入困境后不及时采取行动,都将会悲惨地死在冰冷的雪堆里。”

当行动的时机来到时,让我们抛掉犹豫,振作起来,立即投入到行动中去,不要拖延时间,不要找任何借口。

对易冲动的人来说,“知而后行”是一句很好的格言!虽然下决定并进而根据决定行事是成熟的一部分,但直接行动必须根据合理的判断,以及确实掌握有关决定的一切因素。“三思而后行”和“投资之前先做调查”并不是要我们陷入犹豫不决中,而是警告我们不要采取不以事实为基础的仓促行动。

可以想象,当医生在没有确诊症给这前,便盲目对患者开膛剖肚,这是一件多么不堪设想的事。不错,在这种例子中,行动是必要的,但行动的成败基于先前的诊断。

我们来举一个比较不那么极端的例子。住在新墨西州阿尔布奎克的西奥图·E·考斯太太,几年前曾为维持她生病的母亲家里的开销而伤透脑筋。原本给予她们经济支援的叔叔打电话给考斯太太,问她能否节省开销或削减两位护士的薪水。

对考斯太太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解决的事情。她答应叔叔说考虑一会儿后给他回电话。她很感激他为她母亲尽的心力,也很愿意减轻他的负担。下面我们看看考斯太太是如何做的:“我纸上思考最内行,因此我拿出一大本活页纸,将母亲的收入列出一张表来,包括她的有价证券收入和我叔叔给的钱,然后再列出她的一切支出。我发现母亲的衣食支出很少,但有一幢每年用掉20~40吨煤、每个月煤气费20~30美元、有11个房间的大房子,再加上两个女护士、税金、保险费等等,费用非常庞大。显然,这幢房子不得不放弃掉。”“而另一方面,母亲的健康情况越来越糟,我不知道移动她是否妥当。她一直想在那幢房子里度过余生。在这个问题上我顾虑太多,无法做出决定,因此我去请教一位医生朋友,他建议我先找离我家3分钟路程的一家私人疗养院的女主人。”“这个女人仁慈、能干,她答应照我预算之内的收费照顾我母亲。于是我决定将母亲送进她开的疗养院。”“对大家来说一切进行很顺利。母亲一直不知道她搬了家,以为她还住在自己家里。我也可以天天去看她而不必一个星期才去一次。她受到更好的照料,我叔叔的财务问题随之迎刃而解。这个经验告诉我,如果我将问题写在纸上好好分析的话,通常都能自行解决问题。这是我此后经常使用的办法。”

很显然,考斯太太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她详细地分析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果考斯太太事前没有对事实适当地整理分析就采取行动呢?她可能严重危害到她母亲的福利,而财务状况也不可能获得解决。

毫无疑问,当经济上出现了问题时,将一切事实列在纸上,让它们清清楚楚地呈现在你眼前将大有裨益。这世上谁没有遭遇过金钱上的问题呢?

伊利诺伊州奥尔尼的杰克·吉姆夫妇也遭遇过同样的问题。和许多新婚夫妇一样,吉姆夫妇几乎在蜜月还没度完之前就有了苦恼——他们有了未付的账单。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杰克就要应征入伍了,而他们有一大堆的账单要付。“经过几天的折磨,我们认为担忧毫无用处。因此,我们坐下来做一点清算的工作。清算的结果是:我几乎欠镇上每个商人的钱,虽然数目不大,但是绝对超出我入伍前能清偿的范围。因此我们决定告诉每一位债权人,我们打算每个月还一点钱。”“接下来,可是我所作过的最艰难的一件工作。出乎我的意料,面对第一个商人,告诉他说我不久就要离开了,而且无法清偿欠款。但是当我告诉他打算每个月还他一小笔钱时,他竟仁慈地接受了我的提议。我松了一口气。接下去的商人一样仁慈、体谅。后来,我的债务都一一清偿完毕。战后我回到家里时,还有一个商人到我家去,感谢我守信用。”

分析我们的困难使人们能够做出合理的决定并采取行动,而且是个正确的决定。

许多人之所以夜夜失眠,终夜愁苦,他们尽可能拖延做决定的时刻;如果无法拖延,就惶恐地采取一些令人越陷越深的仓促行动。就是因为他们无法像杰克·吉姆那样,坐下来冷静地面对问题,而是尽可能避免面对现实去分析问题,以致无法彻底了解处境。

卡耐基有一次访问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学院已故院长赫伯特·E·霍克斯,像霍克斯院长这样的大忙人的办公桌上竟然干干净净,见不到任何文件或档案。“处理这么多学生的问题,”卡耐基颇感惊讶地说,“你一定得经常做决定。可是你好象很冷静,不慌不忙的。你是怎么做到的?”

霍克斯院长说:“是这样的。如果我有决定要做,我就利用那天的时间来收集跟那个决定有关的一切资料,我是资料收集委员会的唯一委员。我不在意我的决定是什么,只研究跟问题有关的一切事实,这一来,决定就自己产生了。很简单,不是吗?”

这的确是很简单、很明显的办法,但是,它也像许多常识一样,时常被严重忽略掉。只依情绪、偏见、性急等等采取行动而不根据事实做分析,这确实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这是一种小孩子“马上就要”的欲望的延伸,不顾来往车辆就冲过马路;不顾令人中署的酷热就跑到海滩去,毫不思索就采取冲动、鲁莽的行动。

有位妇女一直猜测她的丈夫对她不忠。她犹豫着不知道该将她的怀疑坦白地告诉他、指责他,还是带着孩子离开他。最后,她将这个猜疑告诉了她的一位朋友玛丽丝·琼——一位小有名气的心理治疗师。“你为什么认为他在外面有女人呢?”朋友问她。

她不假思索地说:“看他的样子就可以知道。他以前很好相处,现在却动不动就骂我、批评我,又说他工作到很晚,很累,不再陪我去任何地方了。从很多小地方也可以看出来——他甚至忘了我们的结婚纪念日。他已经完全不是以前的他了!”

这听起来确实是有些不对劲,但是琼请她在采取任何仓促的行动之前先查明一些事。琼的第一个建议要她联络医生,安排她丈夫去作身体检查。另一个建议是要她设法查明他是否在工作上出了差错。

这个建议很奏效。医生发现他需要动一次紧急手术,手术后,他很快恢复了原先的和善,他太太也不再疑神疑鬼了。

这个女人差点就因自己的多疑而拿她的婚姻和一家人的未来做赌注,做出毫无理由的仓促、偏激的行动。

行动的能力当然是成熟心灵的一部分,但是必须根据适当的理解和知识而采取行动,不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爱生活就要爱自己

史迈利·布兰敦说:“适当程度的?自爱?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健康的表现。为了从事工作或达到某种目标,适度关心自己是无可非议的。”

布兰敦医师的理论是正确的。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欢你自己”是必要条件之一。喜欢自己,并不是“充满私欲”的自我满足。它仅仅是意味着“自我接受”——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自重和人性的尊严。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著作《动机与个性》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把它列入了心理学的最新概念:“新近心理学上的主要概念是:自发性、解除束缚、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满足。”

成熟的人不会浪费时间比较自己和别人不同的地方——不会担忧自己不像比尔·史密斯那样有信心,或是像吉姆·琼斯那么积极进取。他可能有时会批评自己的表现,或觉察到自己的过错和效率低下,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动机是对的,他仍愿意继续克服自己的弱点,向前奋进,而不是裹足不前。

成熟的人会适度地忍耐自己,正如他适度地忍耐别人一样。他不会因自己有缺点就痛不欲生。

喜欢自己,是否会像喜欢别人一样重要呢?回答是肯定的。憎恨每件事或每个人的人,只是显示出他们的阴暗和自我厌恶。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亚瑟·贾西教授,认为教育应该帮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并且培养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态度。他在其著作《面对自我的教师》中指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辛劳、满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对每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据调查,目前全美国医院里的病床,有半数以上是被情绪或精神出了问题的人所占据。有资料表明,这些病人大都不喜欢自己,都不能与自己和谐地相处下去。

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各种因素并不是我要讲的内容,我只是认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往往以物质上的成就来衡量人的价值。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凡此种种,都容易使我们的精神产生疾病。我还坚信,由于普遍缺乏一种有力、持续的宗教信念,更使人们的精神无所依靠。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怀特,在其发人深省的著作《进步中的生命:有关个性自然成长的研究》中提到,现今有一种观念极为流行,那就是:“人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周遭环境的各种压力。”怀特博士还说,这个观念是基于一种理想,也就是认为,“人能毫无问题地去适应各种狭窄的管道、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的规定及达成角色任务的种种压力等等。但其采取的行动是否成功,则须看其是否具有拒绝、帮助成长或是改进角色的能力;并且要能创造、表现出积极的力量——说到底,就是在其成长过程当中,要具有创意性的方针和态度。”

怀特博士的论点十分令人赞赏。我们很少有勇气独树一帜,或很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拥护什么主张。我们的行为通常受社交或经济族群的影响,如衣、食、住或思考的方式,大概都与邻居差不多。假如周遭环境与我们的个性有差异,有抵触,我们就会变得神经质或不快乐,就会感到失落和迷惑——就会虐待我们自己。

卡耐基成人训练班上的一位女学员便曾碰到这种情形。她的先生是位成功的律师,有野心,做事积极,也相当独裁。这对夫妇的社交圈子当然是以先生的朋友为主,也都是相同典型的人——都以声望和取得的成就来衡量人的价值。这位太太个性十分安静、谦逊,这样的生活环境常常使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她所具有的品质美德,也常常被忽略、被藐视,因此她愈来愈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为自己不能达到别人的期望而痛苦不堪。渐渐地,她变得不珍爱自己。

这位女学员能够适应环境,但却不能适应她自己。她不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期望能变成另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她不明白的是: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都可以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这种作用必须按照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而不是模仿他人。什么时候明白了这点,她才会把失去的自我找回来。

她自我认同的第一步,是不再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同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观点,然后以此为依据开始生活。她也必须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不要常常批判自己、贬低自己。

不喜欢自己的人,外在表现的症状之一便是过度自我挑剔。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有益的,对自我要求进步极有必要。但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则会影响我们的健康生活。

在卡耐基成人训练班上,有位女学员在下课之后跑来找老师,抱怨自己的演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她向老师诉苦说:“当我站起来演讲的时候,突然显得很胆怯、很笨拙,而班上的其他学员似乎都显得泰然自若,很有信心。我想到自己的种种缺点,便失去了勇气,无法再讲下去了。”

她还继续分析自己的弱点,并说明得十分详细。

等她讲完之后,老师便告诉她原因的所在:“并不是你演讲不好,而是你老想着自己的缺点,没有把长处发挥出来。”

其实,并不是缺点使我们的演讲、艺术作品或个人性格显得失败。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有许多历史和地理上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也有不少过度矫情的地方。但谁会去注意这些缺点呢?这些作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是因为它们成就远远大于缺点,以至缺点都变得不重要了。我们爱我们的朋友,是因为他们的种种优点而不是缺点。

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自身的好品质上。培养优点,克服弱点,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并自我实践。当然,我们也要随时改正错误,但不必一直念念不忘。

耶稣遇到身体或精神受折磨的人后,他不会先去查问为什么这些人会如此,也不会只给予简单的同情说:“可怜的人哪,你的运气真不好,环境处处与你做对。告诉我,你是如何落难的?”

耶稣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切入问题重点。他说:“你的罪被赦免了,回家去吧,不要再犯罪了。”

人们常因以前和现在所犯的种种过错,加之自己心灵的罪恶感,而显得自惭形秽。我们不应该尊敬或喜爱这样的自己。为了让自己跳出这样的情境,我们必须忘记过去,轻装上阵。

为了学习喜欢自己,我们必须培养出面对自己缺点的耐心。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降低水准,变得懒惰、糊涂或不再努力。这是表示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没有人——包括我们自己——能永远达到100%的成功率。期待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更是愚蠢荒唐的。

有一位女士是地地道道的完美主义者。她对每件事都力求精确,因此凡事不肯相信别人,而必须自己亲自去做。她连做个小小的报告都要费去许多时间研究;至于演讲,就更要准备得精疲力竭为止。她讨厌不速之客去打扰她,每次请客都要事前计划得尽善尽美——这一位女士费了这么大的苦心,终于把每件事都料理得井井有条,十分完美——一种冷酷的机械性的完美——没有欢乐、自在或温情。这样的完美,只能令人敬而远之。

要求自己时时保持完美其实是一种残酷的自我主义。其深一层的意思是,我们不能仅表现得和别人一样好,而是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样闪闪发亮。我们的重点不是自我发挥,不是为了把事情弄好;我们注重的是要胜过别人,使自己达到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独特地位。

作为一个凡人,完美主义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样会犯错,会失败。但他们不能忍受这样的状况,因此会变得痛恨自己,不喜欢自己。

这样苛待自己是错误的。有时候,我们要练习自我放松,认识到自己的某些错误,要学习喜欢自己。

独处也是学习喜欢自己的好方法。马里兰州巴尔的摩“赛顿心理学院”的医疗主任李奥·巴德莫医师曾写过:“有人喜欢在晚上休息时反思当日的种种活动。这种独思冥想的习惯,显然是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的好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只有能与自己好好相处,才能期望与别人也能好好相处。哈里·佛斯迪克曾经观察那些不能独处的人,形容他们好象“被风吹袭的池水一样,无法反映出美丽的风景来”。

独处是使自己的心灵憩息的港湾,是反省自己的最佳方法,是我们与外界接触的基础。安妮·马萝·林柏在其著作《来自海洋的礼物》中曾说过:“我们只有在与自己内心相沟通的时候,才能与他人沟通。对我来说,我的内心就像幽静的泉水,只有内省时才能呈现其独特的魅力。”

独处能使我们更客观地透视自己的生命。《圣经》里有一句忠言:“要安静,便可知道我就是神。”这话乃至理名言。

独处对我们的心灵运动十分有益处,就好象新鲜空气对我们的身体极有益处一样。

有人希望依赖别人得到快乐与满足,这无疑会为他人增添负担,并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也能增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盲从因袭过莫大焉

最有独立性格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有一句名言:“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要做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你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你便有可能产生错误。”

这段话对喜欢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将产生强大震撼。

爱默生的话也可以这样理解:“要尽可能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无论遇到什么因素,都能发现自己的信念以及增强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

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常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无论是穿着、行动、言谈或思考模式,都尽量与自己所属的圈子认同。家里有青少年的父母,最害怕听到这样的话:“莎莉的妈妈都让她搽口红。”“别的女孩像我这样的年纪,都和男孩出去约会了。”“老天爷,你们要我当个老怪物吗?没有人会在11点钟以前赶回家的。”

……

小孩子一般都喜欢与同年龄的人做相同的事,他们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证据。假如同伴之间的标准与父母的标准发生冲突,对他们也会造成极大伤害。对身为父母的人来说,这也正是最让他们棘手的事。

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又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若是还不清楚自己反对的对象或理由便贸然从事改革,那么等待你的必然是失败。

随着见识的增长,时间会让我们归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举例来说,我们会发现诚实是最好的行事方针。这不仅是因为许多人这么教导我们,我们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思索的结果也这样告诉我们,认为犯罪的代价是不值得的。令人高兴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大部分人都对某些生活上的重要基本原则表示同意,否则,这个世界就是另外一种面目了。

当然,大众准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它会随时被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挑战——这便是文明进步的动力。比如,人们一向对行之有年的奴隶制度不敢贸然表示反对,直到有少部分前卫人士起来大声疾呼,最后才逐渐得到响应。还有,酷刑逼供、剥削童工、不人道的刑罚、产品误示等等。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一度为大部分人所接受、承认,直到有少部分人起来反对,并坚持到底,才被权力机构逐渐废除。

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非易事,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有危险性。所以,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对各种统治者的领导毫不质疑或提出反对——我们不敢做与众不同的事。我们并没有体会到,这种安全其实是虚伪的。大众心理都是随波逐流,只有那些不合情理的事落到自己头上时,才会有所触动。

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变成了环境的奴隶。人的真正自由,是在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是要不断奋斗,并经历各种争议。著名的战地特派员爱特加·莫勒曾说过:“一般男女并不因追求消极性的德行——如顺应环境、安全或一般所谓的幸福——而达到人格的完整性,而是凭借承受重担以达到卓越的境地(这也是最大的幸福)。健康的人从不逃避困难,我们的祖先因为了解这一点,才使人类有了今天的发展。”

前面曾讨论过接受责任的必要,并认为这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由这个观点来看,成长应解释成:在父母的保护荫庇之下,逐渐走向自我发展的广阔世界。

成熟了的人们,不应再后退躲进怯懦者的避难所里,而是应该去顺应环境;没有必要隐藏自己的锋芒,盲从别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观点。

有一种有坚强性格的人,并不需要你向他们发表什么有关人性价值的长篇大论。这种人通常为热诚的使命感所驱使,因此变得义无反顾——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们能不顾一切地去面对各种困难。

但大部分的芸芸众生——像你和我,或隔壁的邻居——却常常摇摆于各种团体的压力之间。因为我们认为,假如有那么多人反对,想必是我们错了。我们的信念常常被绝对多数所压倒。当大多数人反对我们的时候,我们才会对自己坚持的信念产生动摇。

有人有这样的想法,认为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我们不会以为一个留胡子的人,或一个在大街上打赤脚的人,或穿着T恤参加正式宴会的人,或在剧院内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喜好自由的独立人士,反而会以为他们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般,是还没有进化的非文明人。

成熟的性格能增进我们的信念,也能驱使我们去遵行这些信仰。每个人对自己、对全人类、对神都负有一种责任——就是好好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种种能力,以增进全人类的幸福。

在这方面,爱默生不随波逐流的坚定立场令人敬佩。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被他拒绝。爱默生当然同情这些运动,也都希望他们能做得很好。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面,因为那并不是他的专长。他非常坚持这个原则,虽然因此遭人误解,也没有改变。

坚持一项并不获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需要有坚韧的性格。当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愿意在受攻击的时候把自己的信念坚持到底,的确需要极大勇的气。

在一个商业年会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话题正转入最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在场的人均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客气地不表示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着说:“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与各位的意见不同,而这又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只好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一下,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却赢得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仅仅在两三个世纪以前,美国人还必须靠个人的决断以求取生存。那些驾着马车向西部开发的拓荒者,碰到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机会找专家来帮忙解决困难。无论遇见多大的危机,他们只有依靠自己。生病的时候,没有医师,他们便依靠常识或家庭秘方;印第安人来攻击的时候,没有警察,他们便依靠自己的智慧或力量战胜他们;要想安顿家庭,那时还没有什么建筑公司,完全得靠自己的双手;想要食物,更是得靠自己去耕种或猎捕。这些人,每次碰到生活上的任何问题,都得立刻下判断、作决定。因为他们没有可依靠的对象。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代。由于我们已十分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权威性的看法,因此便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意见或坚持信念。这些专家如此轻易地取代我们的地位,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渐渐变得懒惰起来。

我们现今的教育框架,是针对一种既定的性格模式来设计,因此这种教育方式很难训练出什么领导人才。由于大部分的人都是跟从者,不是领导者,所以我们虽然很需要领袖人才的训练,但同时也很需要训练一般人如何有意识、有智慧地去遵从领导。如此,才不会像被送上屠宰场的牛群一样,盲目地任人宰割。

教育学家华德·巴比告诉我们:我国的孩童是依照国家所需要的人格特性来施与训练,因此都养成了如下的特性——能社交、平易近人、能随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群体生活等——每个小孩都是如此。畏缩性格被认为是不能适应环境的表现,孩子们都必须参与游戏,都轮流当领导人;每个小孩都必须针对每个题目发表意见,都必须讨取别人的认可和高兴。

要使这些国家未来的主人翁,都能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下愉快地接受训练,我们必须要让这些有独立个性的小孩也有独立的空间。比如说假若小孩喜欢阅读,而不喜欢玩棒球;或是喜欢音乐,而不喜欢踢足球,我们都应该允许他们能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而不应把他们看成是与群体格格不入的人去加以限制或阻挠。

有一些家长,敢于在公立学校为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提出异议,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因为通常别人会告诉他们,最好把这些教育上的问题留给那些具有资格的专家去处理。我认识一位住在城郊的年轻人,便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儿女的教育方式向学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是个具有独立思考的人,并对自己的信念极具信心。他不断提出问题,而且独自与世俗的旧习奋战。一年之后,有不少人受他的影响,选他出来当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委员。如今,不但他自己的子女蒙受其益,更有数百名孩子因他所提出的意见而得到了好处。

在如今的市场上,泛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儿科医师告诉我们要如何喂养、抚育和照顾子女;幼儿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该如何教导子女;成功的生意专家告诉我们要如何使生意成交;在政治上,我们投票很少是出于个人的选择,大部分是跟从某些特定团体的意见;甚至我们的私生活,也常常受某些专家意见的影响。这些专家观察、制作图表,然后把意见销售给大众,让大众去消化、吸收,并奉之为行动的准则。

我们绝大多数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在他们自己本身、家庭或事业的世界里,他们做某些事,只不过是因为某些“专家”这么说,或因为那是一种流行,就跟着去凑个热闹。

爱德加·莫勒非常幸福地用“群体状况”这个词来警告我们——他认为这种东西会扼杀人类个体的珍贵价值。“这种扼杀,正如同令人痛恨的纳粹政权一样。”莫勒在《周末文艺评论》中写道,“它鼓舞了人性中的残暴和专制成分,这是与美国社会的理想背道而驰的。”“美国的立国精神除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外,另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人民在国家中受到尊重。假如美国人因受威胁、贿赂,或被教育成不具独立人格的族群,他们就有权力起来反对政府。”

莫勒在文章最后辛辣地指出:“虽然人类还无法达到天使的境界,但这也并不是他们必须变成蚂蚁的理由。”

难以讳言的是,我们今日最难要求自己达到的诫命便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在这充满了大众产品、大众传播及装配线教育的发达社会,了解自己很难,要维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比方说,我们便常以一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阶层来区分他们的属性,如“他是工会的人”、“她是上班的已婚妇女”、“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动分子”等等。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被别人贴有标签,也毫不留情地为别人贴上标签,这很像是小孩玩的“官兵捉强盗”的游戏。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对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曾做过专题研究。他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的题目发表了即席演讲:“无论你受到的压力有多大,使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你是个具有独立个性气质的人,便会发现,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自尊。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可以说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当别人屈尊附就的尊严表现。随波逐流虽可一时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却也会使自己的心情难以宁静。”

达斯校长最后做了一个很深刻的结论。他指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些基本的问题。”

1955年6月,澳大利亚驻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在受任为纽约联合大学的名誉校长时,曾经指出:“生命对我们的意义,是要把我们所具有的各种才能发挥出来。我们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家庭,都具有责任。这是我们来到这世上的理由,也能使我们活得更有用处的基础。如果我们不去履行这些义务,社会便不会有秩序,我们的天赋和独立性也不能发挥——我们有权利也应有一个神圣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家人、朋友,甚至全人类达到永远的快乐和幸福。”退一步海阔天空

游览黄石公园的人,都在晚上出来,与其他观光客一起坐在露天座位上,面对着茂密的森林,静待着森林杀手灰熊的出现。的森林管理员口中可知,大灰熊大概能够击倒西方所有的动物,除了美洲野牛及阿拉斯加熊。

灰熊走出森林到森林旅馆丢出的垃圾中去翻找食物。从没有哪种动物会和森林杀手同伍,除了一种小动物。大灰熊不但让它从森林里出来,并且和它在灯光下一起共食。那是一种叫臭鼬。而且大灰熊很清楚,它的巨灵之掌,可以一掌把这只臭鼬毁掉。可是它为什么不那样做呢?因为它从自己的经验里意识到那样做不合算。

在人的一生中,既可以碰到四只脚的臭鼬,又可以碰到两只脚的“臭鼬”。但从很多不幸的经验中可知,无论招惹哪一种臭鼬,都得不偿失。

当我们恨我们的仇人时,就等于给了他们制胜的力量,给他机会妨碍我们的睡眠,影响我们的胃口,使我们的血压增高,使我们忧虑,让我们的健康受损。要是我们的仇人知道他们如何令我们担心,令我们苦恼,令我们一心报复的话,他们一定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记住:憎恨根本伤不了对方一根毫毛,相反,却能把自己的日子弄成炼狱。

有人这样说过:“要是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就不要去理会他们,更不要想着去报复。当你想跟他扯平的时候,你对自己的伤害绝对比对别人的伤害大得多……”

这段话听起来好象是哪位理想主义者所说的,其实不然。这段话出自一份由纽约警察局所发出的通告上。

你可能不明白报复为什么能伤害到自己,根据《生活》杂志的报道,报复甚至会损害你的健康。“高血压患者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愤慨,”《生活》杂志说,“长期的愤怒容易引发持续性的高血压和心脏病。”

现在你该明白耶稣所谓“爱你的仇人”,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教训,而且是在宣扬一种20世纪的医学。在耶稣说“要原谅他们70个7次”的时候,他是在教我们怎样避免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和许多其他的疾病。

查理·马卡洛因心脏病住进了医院,他的医生给他的唯一忠告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生气。医生说,心脏衰弱的人,一发脾气就可能送掉性命。

真的如此吗?在华盛顿,一个饭馆老板就是因为生气而死去的。警方报告说:“威廉·法卡伯曾是咖啡店老板,因为他的厨子一定要用茶碟喝咖啡,而使他活活被气死。”

当时那位老板非常生气,抓起一把左轮手枪去追那个厨子。结果,没追上厨子,他自己却因为心脏病发作而倒地死去,手里还紧紧地抓着那把枪。验尸官的报告上写道:“他因为愤怒而引起心脏病发作而死亡。”

当耶稣说“爱你的仇人”的时候,他也是在告诉我们:怎样改进我们的外表。有一些人因为怨恨而有皱纹,因为悔恨而使脸色难看,表情僵硬;不管怎么美容,都难以改变。其实,只要他们心中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爱,脸上马上就能生动美丽起来。这种仇视的心理,还会影响我们的食欲。圣经里说:“怀着爱心吃菜,也比怀着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假若我们的仇人知道我们对他的怨恨使我们筋疲力竭,使我们紧张不安,使我们的外表受到伤害,使我们得心脏病,甚至可能使我们短命的时候,他们不是更称心如愿吗?

也许“爱你们的仇人”你很难办到,但至少我们要爱我们自己。我们要使仇人不能控制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外表。就如莎士比亚所说:“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将你自己烧伤。”

当耶稣要求我们原谅敌人70个7次次时,他也在谈生意。举例来说,来自瑞典乌普萨拉的乔治·罗纳先生几年来在维也纳从事律师工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回到瑞典。

当时他身无分文,急需找到一份工作。他能说写好几种语言,所以他想找个进出口公司担任文书工作。大多数公司都回信说因为战争的缘故,他们目前不需要这种服务,但他们会保留他的资料等等。其中有一个人却回信给罗纳说:“你对我公司的想象完全是错误的。你实在很愚蠢。我一点都不需要文书。即使我真的需要,我也不会雇用你,你连瑞典文字都写不好,而且你的信错误百出。”

罗纳收到这封信时,气得暴跳如雷。这个瑞典人居然敢说他不懂瑞典话!他自己呢,他的回信才是错误百出呢!于是罗纳写了一封足够气死对方的信。可是他停下来想了一下,对自己说:“等等,我怎么知道这个人不对呀?我学过瑞典文,但它并非我的母语。也许我犯的错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真是这样的话,我应该再加强学习。这个人可能给我帮了一个大忙,虽然他的本意并非如此。他用这么难听的话来表达他的意思,并不能抵消我欠他的人情。我决定写一封信感谢他。”

罗纳把他写好的信揉掉,另外写了一封:“你根本不需要文书员,还不厌其烦地回信给我,真是太好了。我对贵公司判断错误,实在很抱歉。我写那封信是因为我查询时,别人告诉我你是这一行的领袖。我不知道我的信犯了文法上的错误,我很抱歉并觉得惭愧。我会再努力学好瑞典文,减少错误。我要谢谢你帮助我成长。”

几天后,罗纳又收到回信,对方请他去办公室见面。罗纳如约前往,并得到了工作。罗纳自己找到了一个方法:“以柔和驱退愤怒。”

我们或许不能像圣人般去爱我们的仇人,可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快乐,我们至少要原谅他们,忘记他们。这样做才是聪明之举。

当有人问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儿子约翰,他父亲会不会一直怀恨别人。“不会,”他回答,“我父亲才不会浪费时间去想那些他不喜欢的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