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16:17:36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如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戏剧艺术(上)

戏剧艺术(上)试读:

前言

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艺术已成为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构成,艺术素养也已成为人类精神境界的重要内涵。在璀璨的艺术星空中,那些有经典性的代表作品,不但是艺术家本身的才华表现,也蕴涵着时代、社会、民族的兴衰成败,揭示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殿堂是多姿多彩的:精美的原始彩陶、辉煌的商周青铜器、神圣的历代宗教壁画、博大精深地雕刻以及美轮美奂的音乐、戏剧,无不体现着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在这里,既有审美的欣赏,更有历史的认知与启示。《中国艺术史话》以精炼、浅显的语言与精美的艺术图片共同阐述人类源远流长的艺术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各种艺术的精华,多角度介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中国艺术史话》虽然不是我国出版艺术类百科全书的第一部,但却是目前国内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一部。全书文字量达300万之巨,收录图片3000余幅。按照分卷内容编排,有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艺术品收藏等24卷。可以说,这部百科全书是我国出版界又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具有艺术修养的人。”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比别人丰盈和充满活力,他永远不会真正寂寞,因为他是汇聚着人类的全部尊严和骄傲活着。一个又艺术修养的人,不论他担任什么工作,总会比其他人更能体谅人、更仁慈、更幽默,更易展现个性,更潇洒从容。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能以他们的辉煌业绩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和巨大的震慑力,他们身上最具魅力的地方,往往是那一份艺术素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含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艺术史当然也概莫能外,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中国艺术的历史,才能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进而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中国艺术史话》把传统的艺术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入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因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本书编委会2007年5月

一、戏剧常识

戏剧

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中国称之为“话剧”。广义可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等。戏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成分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它与歌舞有着血缘的关系。但东西方的发展过程中,又呈现淡化歌舞、强化戏剧性因素或反之的,或相间融的不同形态,构成了人类戏剧的主脉。

戏剧的形态兼有多种的艺术成分,包括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等,是一种“综合艺术”。同时,每一种艺术因素在综合整体中起着不同的、不对等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以演员的表演艺术居于中心、主导的地位,它是戏剧艺术的主体。表演艺术的手段,即动作,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因此,以演员表演艺术为本体,对多种艺术成分进行吸收与融化,构成了戏剧艺术的外在形态。戏剧演出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相融、受舞台法则制约的特殊的集体艺术。

戏剧动作

戏剧艺术基本表现手段,又称舞台动作。“模仿说”认为,模仿的对象(内容)是行动,而模仿的方式则是动作。戏剧是行动的艺术也是动作的艺术。戏剧用动作去模仿人的行动,动作是支配戏剧的法则。戏剧动作来源于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动作。它包括外部动作、形体动作和非形体的活动,如纯外部动作、性格化动作、内心动作等。一个完整的戏剧动作可以分解为: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样做的要素去塑造人物。戏剧动作既具有直观性又具有揭示性。人物的心理活动本身是非直观的,各种动作方式正是非直观的心理内容的外观方式。每一个戏剧动作都含内因和外因,每一个完整的戏剧动作都包括外—内—外的过程。只有将动作的内外因展现出来,观众才能了解动作的意义。流动性是戏剧动作的重要特征,每一个戏剧场面都是由一个因果相承、持续发展的动作体系构成的。现代戏剧揉入了音响的成分,增强了动作的表现力。

戏剧情境

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戏剧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情节及境况。它是由3种因素构成: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的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具体的情况———事件,有定性的人物关系。其重要性:情境作为一种客观的推动力,促进人物凝聚起具体动机,导致人物行动的外因;是

戏剧冲突

、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戏剧情节的基础,构成情节的发展;也是人物性格展现的条件,把人物投入到具体情境中去,提供足够的条件和刺激力,达到人物通过行动进行性格的自我展现。演员扮演角色,就需要包括情境在内的人物进行体验和表现,连观众观剧,也与情境有着密切关系。它是与剧中人物发生共鸣的媒介,又是通过对人物“设身处境”的体验,进行审美判断的前提。戏剧冲突

表现剧中人物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常说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对其内涵,黑格尔强调“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还有谓“意志的冲突”、“社会性冲突”等。它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外部冲突,有内心冲突,两者交错,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也有人与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间的冲突。有些作品表现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时,往往把环境“人化”。在荒诞派剧作中,有时又把社会环境“物化”。在当代戏剧中,有人提出用“抵触”取代“冲突”等。在社会生活中,冲突只是矛盾发展的一种特殊的,而并非惟一的形态。戏剧舞台亦如此。

戏剧风格

由戏剧家的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戏剧作品的艺术特色。它的基本要素是戏剧家的个人风格。法国人有一句名言:“风格就是人本身”;梅兰芳认为风格就是“他自己的一种优良的定型”。一个民族一旦进入戏剧繁荣时期,就会涌现出一批风格各异的戏剧家及其作品。戏剧是综合艺术,其风格构成也是多方面的。除剧作家外,演员、导演,设计、戏剧音乐家等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在共同的创造中,力求在艺术风格上的和谐,从而形成演剧活动的整体风格。这一过程中,导演通常是整体风格的把握者。追求整体风格时,既要有严格的选择性,又要有广泛的适应性。风格的形成,有个人经历、教养、审美熏陶等方面的复杂原因和一系列深刻而广阔的客观依据。由于戏剧在创作上的集体性和观众的广泛性,所以它比其他艺术门类的风格,更紧密地与时代精神、社会气氛、民族风尚相联系,并始终根植于自己民族的土壤里,创造出有鲜明艺术个性的戏剧作品来。

戏剧流派

以一两个风格鲜明的戏剧家为标帜,一群风格相近的戏剧家自觉地以组织形式进行学术性、艺术性聚合;或者由于受某一历史时期社会风尚和艺术风尚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共同的创作倾向,互相呼应,从而构成有社会影响的戏剧流派。它大多产生于戏剧思想比较自由、戏剧事业比较繁荣的时期。它有多种形态,大小不同层次。一是以戏剧史上重大的戏剧思想和创作方法为标志的,如现实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象征主义戏剧等,都有着各自的社会历史背景,并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观念有着比较直接的联系。另一是以特定的戏剧观念和具体的艺术表现方法为标志,如在现实主义戏剧内,有体验派和体现派,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等。还有以主角演员为标志的更小范围的流派。流派是经常呈现出分化、融合的流动状态。流派都与特定的观众群相呼应以及具有历史的承传性等特性。

现实主义戏剧

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文学与艺术中,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兴起的一种戏剧运动和流派。它与浪漫主义相继出现。那个时期俄国的现实主义戏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别林斯基的有关论述和果戈里《钦差大臣》等作品,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之后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为代表的社会问题剧,尖锐地批判和否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伦理观念:法国也是它的摇篮,稍后形成的“小剧场运动”中上演过不少现实主义作品。相继出现了更多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有德国的豪普特曼,英国的萧伯纳、高尔斯华绥,俄国的契诃夫、高尔基和美国的奥尼尔等。到20世纪初,终于形成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

现实主义戏剧在题材和主题上扩大了反映生活的范围,特别注重揭露社会的黑暗现象,激起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索。在艺术表现上,它将客观真实地再现生活作为基本准则,它的结构通常具有时间、地点和事件比较集中紧凑的特点。它的演剧形式相应地要求从生活的真实再现中求美感,致力于在舞台上造成逼真的生活幻觉,与观众之间筑起了“第四堵墙”的演剧氛围。

在中国,近代造就了曹禺、夏衍等一批现实主义剧作家。它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曲折地获得发展。在国外,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一批戏剧革新家,在舞台艺术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戏剧。重新评价传统的表现手段,努力与观众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反映对象的内向化和演剧形式的多样化,成了当代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重要趋势。

浪漫主义戏剧

戏剧的主要流派之一。从产生的背景来看,是坚决反对、冲破一切古典主义的既定原则。它崇尚主观,强调艺术家的激情、想像和灵感,既无视艺术程式的束缚,也不受生活真实的局限。它常用强烈的对比和夸张,使舞台上色彩斑斓,自由多变,充满机巧和突转,处处出奇制胜。作为一种思想文化运动,它反映了自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大变动之后,人们不满于社会现实而沉浸于个人理想的心理。浪漫主义戏剧有消极和积极两大类。面对历史进程,前者充满了病态的恐惧,幻想着倒退;后者表现出战斗的热情,带有空想色彩的前进。他们的代表人物,包括莎士比亚以及施莱格尔兄弟、雨果、蒂克、克莱斯特、拜伦、雪莱等。在中国舞台上,田汉、郭沫若的一些剧作较多地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古典主义戏剧

在欧洲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形成,并占有支配地位。到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兴起后逐渐消失。它的代表性戏剧家及作品是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罗玛克》、莫里哀的《伪君子》、《吝啬鬼》等。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国家统一。它崇尚理性,蔑视情欲。它把古希腊,罗马戏剧奉为典范,同时十分强调规范化等。因此,它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受到这种政权的保护、培植延续了200年之久,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浪漫主义戏剧兴起后才逐渐消失。

自然主义戏剧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后产生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中形成,以否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戏剧的面目出现的。它反对采用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主张再现现实生活的片断;主张以观察到的事实对人物面貌作记录式的描写;主张用生活化的对话作为戏剧语言的基本形式;主张演员在对自然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布景要“尽可能确实的画面”。它的发源地在法国。左拉是它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自然主义”名称及创作原则。他的《黛莱丝》(1873)就是法国第一部自然主义戏剧作品。稍后巴黎创建的“自由剧院”,打破了法兰西喜剧院的传统,专演反映当代生活的剧目,为自然主义戏剧流派活动提供了实验场地。德国豪普特曼的《日出之前》、苏德尔曼的《荣誉》、瑞典斯特林堡的《朱丽小姐》等也是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自然主义戏剧是实证主义哲学在戏剧中的具体运用。在19世纪70~80年代的欧洲剧坛上发生过较大影响但很快被其他流派所替代。

表现主义戏剧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盛极于20世纪初至20年代前后。它不满于对外在事物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突破对人的言行的模写而表现其“深藏在内部的灵魂”,丢弃人的个性而表现其原始性的“永恒的品质”。它借用象征主义戏剧的象征手法,运用内心独白、幻象和梦境的具象化,和光怪离陆、歪曲变形的

舞台美术

手段,以震撼观众的心灵。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瑞典斯特林堡的《去大马士革》、《鬼魂奏鸣曲》、德国凯泽的《从清晨到午夜》、美国奥尼尔《毛猿》、《琼斯皇帝》等。作为流派已衰落,但它对人的灵魂的深入开掘,以及为表现人的灵魂而运用的各种主观表现方式,仍被当代戏剧家所吸收、借鉴。

象征主义戏剧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兴起于诗歌,后扩展到戏剧。象征主义认为宇宙万物与人类的精神之间存有某种互相契合的“对应”关系,主张将宇宙万物作为各种人类精神或社会观念的象征来加以表现。象征主义戏剧也基本体现了这种精神。它多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和非理性主义的倾向,多采用与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不同的象征、暗示、隐喻等表现手法,被后人所借用。比利时的梅特林克是该流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玛兰纳公主》、《青鸟》等。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些剧作家也受其影响,如田汉的早期剧作就有象征主义的特征。

未来主义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盛行于20世纪前期。它以极度反传统的姿态,宣称其使命是“宣告过去艺术(过去派)的终结和未来艺术(未来派)的诞生”。它打破“旧戏剧”那种“冗长、静止的心理分析”结构,而代之以能符合现代生活特征的各种新的手段———不管它们是如何违背真实、离奇古怪和反戏剧。它采用标新立异的手段,突出各种非理性的效果。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马里内蒂(《月色》)、基蒂(《黄与黑》)等。

超现实主义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它将表现主义戏剧的非理性倾向推到了极限,主张在创作中完全打乱人的常规思维方式,而用一种所谓的“自动书写方法”,以区别于其他戏剧流派。演出中常采用怪诞、神秘、意喻的形象、强烈刺激感官的音响效果和有一定音乐感但无明确逻辑含意的语句排列方式。勃勒东(《你们要忘记我》)、科克抚(《奥尔甫斯》)、查拉(《正面与反面》)等是代表性剧作家。

存在主义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兴于法国20世纪30年代末,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顶峰。它的思想哲学基础是广泛流行的欧洲存在主义学说。该学说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认为人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但又并不具备理性的基础;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孤独而没有意义。存在主义戏剧正是传播这种哲学的有力手段。它为以后的荒诞派戏剧作了准备。代表作家是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萨特剧作有《群绳》、《密室》、《死无葬身之地》、《肮脏的手》等。剧中的人物都面临多种选择,重估其人生观,创造新的生活准则。加缪剧作有《误会》、《戒严》等。萨特和加缪的戏剧都保持了传统的形式,人物、情节完整,结构是用理性的手法来表现非理性的内容。

先锋派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活跃于20世纪前期的法国。“先锋派”一词,原泛指背离传统、标新立异的实验性艺术形式和流派。以贝梯、日瓦特、杜林等为代表,也可包括以科克托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戏剧、阿尔托的残酷戏剧、贝克特等的荒诞派戏剧。他们反对自然主义,也不苟同一些消极悲观的戏剧流派。他们强调发挥编导的想像力以激发观众的想像力,重视台词和形体功夫,有意识地培养新型的观众。先锋派戏剧曾与电影争夺观众,并给戏剧艺术以新的活力。

荒诞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定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因而,它反对戏剧传统,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它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声誉,影响也是深远的。剧作家及其代表作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呼吸》,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

戏剧的种类

悲剧

戏剧主要体裁之一。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悲剧中的主人公遭受挫折,受尽苦难,甚至失败丧命,但其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它的撼人心魄的力量来自悲剧主人公人格的深化。

悲剧有四种类型。有英雄悲剧:如古希腊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以及法国的高乃依、德国的席勒等的剧作。有家庭悲剧: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拉辛的《菲德拉》、曹禺的《雷雨》等。有命运悲剧:如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歌德的《浮士德》,以及贝克特《等待戈多》等。还有表现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即“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如奥尼尔的《安娜·克里斯蒂》、《天边外》,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

悲剧的实质,如恩格斯所说:“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悲剧的人物,无论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还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抑或像《等待戈多》中表现出来的现代西方社会的悲剧情绪,均体现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总之,悲剧“是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是人类精神极致的艺术丰碑!

喜剧

以可笑为外在表现特征的一类戏剧。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其代表性喜剧家为阿里斯托芬。中国约在12世纪才产生成熟的喜剧艺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滑稽和幽默。丑乃是滑稽的根源与本质,是一种否定的人生价值。滑稽是丑的一种变形,幽默是美的一种变形,美被颠倒便是幽默。滑稽与幽默虽都是一种变形地去透视人生价值,却有质的不同。它们都属于喜剧性的审美范畴。喜剧表现生活的范围十分宽广,既可以表现丑恶、腐朽的事物,也可以讴歌美好的事物以及梦幻的理想、欢乐的心情、人生的苦难等。它可根据不同的对象、艺术家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审美价值。

喜剧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有讽刺喜剧(如莫里哀的《贵人迷》、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有幽默喜剧(如阿里斯托芬流传下来的《阿卡奈人》、《妇女国》等喜剧,以及堂吉诃德这类喜剧人物),有欢乐喜剧(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等),有正喜剧(如哥尔多尼的《一仆二主》、博马舍的《费加罗婚礼》、中国的《玉簪记》等),有荒诞喜剧(如迪伦马特的《贵妇还乡》、贝克特的《等侍戈多》等),有闹剧(如15世纪最有名的闹剧《巴特兰闹剧》),等等。

正剧

又称悲喜剧或严肃剧。莎士比亚的戏剧便兼有悲剧和喜剧的成分。1757年,狄德罗写了《私生子》及其有关的谈话,首次为正剧“正名”。他说:“严肃剧处在其他两个戏剧种类之间,左右逢源,可上可下,这就是它优越的地方。”还提出了有关戏剧中的现实主义原则问题,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正剧的外部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既表现生活的肯定方面,又表现生活的否定方面。正剧人物现实地实现着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创造着生活。他们在实现自觉意志的行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内在精神的斗争历程。

正剧的种类可分若干。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暴风雨》,中国古典的“公案”戏,还有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以及高尔斯华绥(英)、奥德兹(美)、高尔基等人的作品,都被列入正剧。另一类称英雄正剧,它往往表现政治、阶级、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如前苏联的《铁甲列车14·69》、《带枪的人》等,及中国反映革命时期的一些英雄主义的作品。

话剧

戏剧种类之一,中国的一种特殊称谓。在欧洲,一般将发端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舞台演出形式称之为戏剧,并与歌剧、舞剧、哑剧相区别。它从20世纪初传到中国,最初称之为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它综合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而以说话(对白、独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员的表演则是以说话和动作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直观地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随着时代的发展,话剧的题材、体裁、风格、手法和艺术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歌剧

以音乐因素和戏剧因素为主,综合诗词、舞蹈、美术、建筑等其他艺术因素的综合性

表演艺术

。从广义上讲,中国的戏曲艺术也具有歌剧的性质。近代西方歌剧,是指16世纪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演唱剧,后衍变成意大利歌剧,即正宗的西方歌剧,并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样式。如法国的大歌剧、喜歌剧,意大利的喜歌剧、轻歌剧,德国的乐剧以及现在欧美流行的音乐剧等。西方歌剧基本上属于音乐作品,不以戏剧情节为表现目的,因而创作以作曲家为主。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比才的《卡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中国民族歌剧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包括40年代在延安出现的《白毛女》。新中国成立以后,向戏曲和地方戏借鉴中,逐渐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戏曲又与西方歌剧有一定差异的民族歌剧。代表作有《兰花花》、《小二黑结婚》、《窦娥冤》、《洪湖赤卫队》、《江姐》、《苍原》等。

舞剧

以舞蹈作为主要手段,综合音乐、舞台美术及舞蹈演员共同创造。其编导则是一出舞剧的组织者、整体艺术形象的创、造者。

芭蕾是西方舞剧艺术的典范,最早从民俗舞蹈、社交舞蹈进入了宫廷和城市舞台,在不断的革新中形成严谨规范的艺术形式,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代表作有《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等。中国芭蕾舞台上,已创作、上演过自己的剧目有《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民族舞剧以中国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为基础,并不断革新和吸收国外舞蹈艺术的遗产,已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作品有《宝莲灯》、《丝路花雨》、《嫦娥奔月》、《木兰飘香》等。

哑剧

不用台词而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它要求演员有高超的形体语言,去表达戏剧思想和意蕴。哑剧最早起源于古代人的生活活动。现代哑剧主要产生于19世纪法国哑剧表演大师德布洛,创作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比埃罗及其一系列哑剧作品,引人瞩目。现代哑剧有独角戏也有集体哑剧,都有完整的情节。卓别林(英)、马尔索(法)、莫尔肖(奥地利)为代表人物。中国戏曲中含有大量无声表演。作为独立哑剧出现始于80年代,有王景愚等人的创造。

宫廷剧

在封建贵族的宫廷及宫廷剧院里上演的戏剧。欧洲的宫廷戏剧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上演喜剧、悲剧、田园剧等,供少数上层人物欣赏。其田园剧,以美丽动人的诗的形式写成,加上音乐优雅、服饰华丽、布景精致,是贵族阶级的消遣品。逐渐蔓延到英国、德国等国的宫廷,至19世纪还风靡一时。在东方的7世纪印度古典剧坛上也曾流行。中国清代内廷戏班的演出,也属宫廷剧的范畴。

书斋剧

意旨供阅读而不适于上演的文学剧本。又称案头剧。最早的剧作家是古罗马的塞内加,代表作有《特洛伊妇女》、《美狄亚》等。恩格斯在谈到拉萨尔的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时指出,这部剧作“由于道白很长,根本不能上演”。这是这类剧的共同弱点。在中国戏剧史上,清代的蒲松龄的《墙头记》、蒋士铨的《临川梦》等均属此类剧作。

情节剧

主要特点是情境险恶多变、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剧情发展中包含着大量偶然及巧合的因素,充满了紧张的戏

剧场

面。在欧洲,考茨贝写过200多部情节剧,以《厌世与忏悔》最为著名。在现代戏剧中,惊险剧,侦破剧、推理剧也可属此类剧。A·克里蒂斯(1891~1976)的《捕鼠器》(1952),是伦敦剧院有史以来上演的最悠久,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

多幕剧

按形式规模划分的戏剧类别之一。大幕启闭两次以上者,即称多幕剧。欧洲戏剧在17世纪以后开始分幕。一幕之内又可分成若干场。幕标志着剧情发展的一个大段落,而场则表示大段落中时间的间隔或场景的变换。在现代戏剧中,幕与场的界限已不明显,多场景、无场次的剧目中,时空变换显得更为自由。

独幕剧

与多幕剧相对应而言。要在一幕内完成的小型戏剧。剧中一般人物较少,情节线索单纯,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契诃夫的《求婚》、J·辛格的《骑马下海人》、格雷戈里夫人的《月出》以及田汉的(名优之死》、丁西林的《压迫》、洪深的《五奎桥》等,都是独幕剧的代表作。

街头剧

又称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如中国30年代宣传抗日的《放下你的鞭子》。在国外,各种各样的街头剧演出,也是多以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为内容。演出中时有观众参与,演出结束后演员与观众进行讨论,很受群众欢迎。

活报剧

以迅速反映时事、进行宣传为目的的戏剧形式,就像“活的报纸”。在演出中,常常把反面人物漫画化,动作高度夸张,演出不拘一格,多在街头、广场演出。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就有这种形式的演出,在战争时期更是常用的形式。在国外亦如此。

儿童剧

以儿童为观众的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以及童话剧、神话剧、木偶戏、皮影戏等不同类型剧种的统称。它适应儿童特有的情趣、心理状态和思考方式,要求思想鲜明,形象真实,情节生动,向儿童观众进行美的陶冶。以不同的年龄段,还可区分题材和内容。俄罗斯、日本、挪威等国儿童剧较为发达,作品有《十二个月》、《青鸟》、《灰姑娘》、《皇帝的新衣》、《快乐的汉斯》等。中国儿童剧始于20年代,以黎锦晖的《小小画家》为代表。之后在艰辛中发展,如新安旅行团(1935年),孩子剧团(1937年)都是较早成立的儿童剧团。宋庆龄创建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儿童剧团(1949年)是历史最久的儿童剧团体,作品有《猴儿大王》、《表》等。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20多个儿童戏剧院团,有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福利儿童艺术剧院等。作品有《宝船》、《马兰花》、《报童》、《宋庆龄和孩子们》等。

神话剧

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在不同国家和时代都有出现。如古希腊悲剧的题材,多取自希腊神话,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等的部分剧作亦如此。中国古典戏曲中,这类剧目也很多。如根据《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改编的戏曲,还有《天仙配》、《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改编的戏剧,都属神话剧范畴,它从不同的生活角度、不同的人物身上,反映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及对假恶丑的鞭挞和嘲讽。

宗教剧

以圣经教义为题材的中世纪戏剧的统称。在9世纪前后,出现了以耶稣受难、天使向圣母及使徒显灵、耶稣升天为内容的瞻礼式戏剧。10世纪形成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又至13世纪出现歌颂圣母为主的有情节的故事表演,如《亚当的故事》。到14世纪一切宗教题材的戏剧都被称为神秘剧。它先在教堂内配合弥撒形式进行演出,逐步走向广场。最早表演者是僧侣、修道士和神学院学生,用拉丁语演出。走上广场后,演出对象从善男信女扩大到广大民众,并搭台演出,增强戏剧成分。地狱、天堂各居一端,中为尘世。代表平民的小丑也逐步显露其重要性,更具有表现尘世生活的人情意味了。传世作有《耶稣受难神秘剧》、《圣母奇迹剧》等。

历史剧

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作为戏剧艺术的一个种类,并不要求拘泥于历史事件的自然进程,而重心置于对历史人物的把握、表现和解释上。历史纪实剧注重对历史现象的忠实再现,可使观众获得历史知识。历史故事剧则取材于流传的历史故事,如中国戏曲中的杨家将戏、包公戏等,具有更广阔的虚构和想像的天地。在中国,以辛亥革命以后的现代革命史取材的作品另称革命历史剧。

社会问题剧

反映社会矛盾、提出社会问题的戏剧作品。广义上说,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法国古典主义的某些悲剧和喜剧等都可列入;狭义上说,专指易卜生及其继承者的某些作品。19世纪70、80年代,易卜生创作的《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视为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具有强烈的社会问题批判色彩。英国的萧伯纳、高尔斯华绥,美国的奥德兹均为继承者。中国剧作家深受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影响。

广播剧

通过无线电广播传达给听众的听觉艺术。运用语言、音乐、音响效果和录音技术描绘生活场景,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1924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的《危险》系为第一部广播剧。广播剧有调动声音媒介的优势,转换时空也有更大的自由度,便于随意收听、欣赏,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20世纪前期,中国一批著名戏剧家洪深、夏衍、熊佛西等写过广播剧,成为中国广播剧的先驱者。新中国的第一部广播剧是《一块夹板》。

戏剧剧本

剧本

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戏剧演出的文字依据。在文学领域里,它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体裁;在戏剧实践领域里,它是戏剧活动的基础和起点。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组成。在戏曲、歌剧中则用唱词来表现。舞台指示是交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有关叙述性的说明文字。剧本的出现,表明戏剧正式形成并成熟。剧本也有供人阅读称之为“案头剧”的,但以演出作为目的和归依的是多数。在实践演出活动中,导演对剧本的适当处理称台本,但一般不改变原剧本的精神实质和艺术风格。

台词

剧中人物所说的话语。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也是剧本构成的基本和重要成分。台词一般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必须具有动作性,不仅性格化,还要诗化和口语化。通过演员重音,停顿、语调、气息的外部技巧处理,才能塑造出完整、准确的人物性格形象,以推动剧情发展和表达戏剧思想。

舞台指示

剧本中不要求在演出时说出的文字说明部分。如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提示,对舞台美术各个部分的艺术处理的要求,对人物形体动作、心理活动和场景气氛的描述等。它有长有短,视剧作者的风格而定。但应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助于导演、舞美工作者的艺术创造。好的舞台指示不仅为剧本增添文学价值,也能够造成浓郁的戏剧气氛。

戏剧悬念

源自心理学中人们由持续性的疑虑不安而产生的期待心理。是戏剧创作中使情节引人入胜、维持并不断增强观众兴趣的一种主要方法。悬念的构成要有以下诸条件:一,人物命运中潜伏着危机;二,生与死、成功与失败均有可能出现,存在两种命运和结局;三,发生势均力敌而又必须有结果的冲突;四,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动能引起观众在感情上的爱憎;五,观众对未来事态发展的趋势清楚。合乎逻辑的剧情发展和对人物的强烈爱憎,是构成悬念的两个重要元素。悬念分两类:总悬念与小悬念,期望式悬念与突发式悬念。悬念的形成、保持和加强,还需要依靠“抑制”、“拖延”等艺术手法,使之获得更大的美学价值。

戏剧场面

指在一幕戏或一场戏内由人物的一定行为动作构成的各个生活画面。按其在剧中的作用、性质和表现形式,大致有主要场面与次要场面。主要场面指与表现主题、主要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有关的部分,以及明场与暗场、必需场面与高潮场面、戏剧性场面与抒情性场面等。场面作为剧本情节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求有自成起讫的完整性和节奏感,又要达到相互之间的连贯性。

戏剧情节

指戏剧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各种关系所组成的生活事件和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戏剧情节是由一个个场面连贯而成的,也是由一条条线索铺设而成的。线索是情节发展过程的头绪、脉络,亦称情节线。有单线,也有双线、多线,有主与次、明与暗之分。人物的行动及其发展,是戏剧情节的外在构成形式,促成人物行动的动机及其发展变化,则是戏剧情节潜在的动力。它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也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效应和美学价值,对观众产生吸引力和娱悦作用。

时空交错

根据舞台人物的梦境、幻觉、遐想、回忆等心理活动来组织舞台时间和空间,把过去、现在、未来相互穿插、交织起来。追求主观真实的现代派戏剧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它导源于“意识流”,突破了传统戏剧按客观时序反映生活的局限,通过多层次、多变化的时空组织,表现人物隐秘复杂的内心生活。中国戏曲的写意性,使时空运用历来比较自由。

发现与突转

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人物对自己身份或者与其他人物关系的新的发现等;突转,指剧情向相反方向的突然变化,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情感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在舞台上,发现通常总是与突转相互作用或同时出现,通过发现来造成剧情的激变。好的突转场面不只着眼于剧情的起伏跌宕,而且立足于人物刻画,通过情节的合情合理的突转,写出人物剧烈丰富的心理活动。

戏剧导演艺术

以文学剧本为依据,以演员表演为主体,运用和组织各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进行综合的二度创造的艺术创作活动。其主旨在于把文学性剧本内容转化为活生生的演出形象,使之和谐、统一、风格完整地层现在观众面前。因而说,导演艺术就是创造演出的艺术。

导演艺术可回溯到古希腊时代,随着历史的沿革和戏剧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并形成各种流派和风格。到了近世纪,经过戈登·克雷、阿庇亚、莱因哈特以及聂米罗维奇一丹钦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瓦格纳等人倡导和实践,确定了剧本、演员和观众“三位一体”的原则,终于推出了以表演为主体的综合艺术的理论,从而导演艺术便获得了新的独立意义和新的品质。中国戏曲演剧传统是融歌、舞,乐、诵于一体的

舞台艺术

,其本身先天具有综合艺术的形态和特色。20世纪初,话剧传入中国,导演制度也同时传入并渐渐提高和加强。也造就了一些著名的导演艺术家,如欧阳予倩、熊佛西、洪深、应云卫、焦菊隐、黄佐临等。

导演在综合性的演出创造中,既涉及各个艺术门类,也涉及各项艺术因素的创造者。戏剧是集体性的艺术,戏剧的基本要素是演员,剧本、剧场(舞台)和观众。因而,导演就必须与各方面的艺术创造者打交道。除了与演员,还与剧作家、设计家、音乐家们进行同步的、和谐的创造,把他们统一组织起来。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导演必须有统一的思想和总体构思。只有在导演统一的创造目标下,把各方面的创造成果都组织成为演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完成导演们的职责。

导演工作的具体进程,包括前期的案头工作,如总体构思(演出现实意义、演出立意的形象种子等),处理原则(如关于体裁、风格等),舞台美术的总体样式,以及分析剧本、分析人物和人物行动等。进入排演阶段,即是与演员合作塑造人物形象,是体现导演艺术的主要一环。排演可分初排、细排、合成3个阶段,务必使各项艺术因素能融合、和谐、统一,创造出一台完整、完美的戏剧演出形象。舞台艺术

舞台节奏

是激起观众产生与内容相适应的情感和体验的一种表现形式。节奏是自然现象和生活表现所固有的一种条理性的品质,也是艺术作品所普遍固有的品质。戏剧节奏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它依节奏的发展规律,综合各艺术部门的独立因素,统一于演出思想和形象的总体要求中,使之协调地形成完整的演出过程。演员表演中的正确的速度、节奏是演出的节奏基础。戏曲和歌剧有音乐伴奏,其节奏基本依据音乐的节奏。话剧则仰赖演员的感觉,领会角色内部和外部的生活去把握。

舞台调度

也称场面调度,是舞台行动的外部造型形式。它通过演员的体态、演员与演员及演员与舞台景物间的组合,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活动位置的安排与转换,或通过一组形体动作过程,构成艺术语汇,使舞台生活形体化、视觉化。舞台调度是剧本台词和舞台语言在视觉形象上的体现,是导演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典型化的、经过美学处理的形体造型的表现形式。它应当从属于剧本的风格和体裁,也与舞台美术的合作密不可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具有更多的假定性和有极丰富的审美特征。

舞台气氛

指在舞台演出中某种情绪的制造和渲染。与感觉、知觉紧密联系,带有关情绪色彩,能直接加强观众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加强演出的真实感和戏剧的艺术效果。气氛和节奏相辅相成,其组成部分是表演的行动节奏与速度,而节奏又依气氛的起伏而变化。同时气氛又能影响演员的心理和形体的自我感觉,直接推动他们的舞台适应力和节奏的内应力。舞台气氛是导演、舞台美术家和演员共同创造的综合成果。在写实风格的舞台上,舞台美术的环境创造更有作用力。

舞台停顿

亦称“静场”。指演出中为了加速或增强戏剧矛盾的转化,及解决戏剧矛盾的力量所采用的使剧中人外部语言、行动处于停滞状态的瞬间静场处理,是一种突出强调动作、情感的重要表现手段。它常出现在戏剧矛盾冲突发展尖锐、戏剧高潮即将到来或戏剧转机到了关键的时刻。此时安排适当的舞台停顿,足以展示其矛盾冲突的分量而感染观众。每幕每场的结束,多落幕于停顿时刻,最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稳定的印象。停顿的长短,视矛盾性能和情绪差异的大小程度而定,不宜滥用。

舞台时间

指舞台场面、演员表演连续不断的更迭所呈现的时间流动。包括开场到闭幕所需的演出时间、戏剧内容所连续的戏剧时间和观众直接感受的印象时间。戏剧时间是主要的,它带有极大的假定性。一是或短或长的客观时间转化为或长或短的戏剧时间;二是透过人物外部行动来反映、折射人物心理活动及内在情感外,还直接展现人物意识、潜意识的流动,开拓了戏剧时间的心理向度,即“心理时间”;三是戏剧场景的时间推移包括心理时间,完全颠倒、打乱、放大、延伸了时间的自然序列的处理。舞台时间的创造是随戏剧的发展而变革的。

舞台空间

指观众可以看到的舞台空间里艺术地表现某一戏剧场景的创作活动。它受舞台面积的制约,但其面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不同的演出处理而决定。它可分幻觉性空间和非幻觉性空间两种。幻觉性空间指为戏剧情节的展开而设置具体的地点、场景、环境及其细节,为导演提供的合理的空间结构和相应的舞台空间气氛,为确立富有表现力的演出整体的视觉形象。非幻觉性空间,指供戏剧随意处理时间、地点转换的空间条件,灵活多变的平面结构,创造相应的空间气氛和可观性的造型美。此两种空间处理要求导演和舞台设计家区别把握。中国戏曲的舞台空间有其特定的假定性及时空观,尽享自由。

舞台形体

亦称心理—形体行动。行动是表演艺术的重要基础,它是形体因素和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二者相互依存、影响。创造角色往往从行动的形体人手,产生人物行动与同台者相互行动的即兴适应与自然流露,之后才有相对稳定的舞台调度。它从简单到复杂地去把握角色的有机行动。在排演中,通过执行已经稳固确立的形体行动线再体现出真实的人物形象。

话剧音乐

话剧演出中所配置的音乐或插曲。它是揭示和深化剧本的主题思想,塑造,丰富人物形象,加强演出对观众的感染力所安排的一种处理手段。它既有适合演出风格、体裁的序曲、幕间曲和结束曲,又有在某些场景或动作中配置的一定音乐,用来加深思想内涵和加强演出时空的节奏、气氛,甚至能更好地创造时空的假定性和幻觉性。它有音源音乐、无音源音乐和两者混合音乐,并相互间转换,更增强演出效果。

音响效果

配合戏剧演出所设计、配置的种种音响,亦称“效果”。有艺术地再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以及精神领域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音响现象,以听觉形象辅助演员表演,烘托场景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增强艺术感染力。可分有音源和无音源音响效果。前者有“现实性效果”,而后者侧重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渲染特殊气氛和情调。两者可相互转换,交替展示。演出中由专人操作,与舞台演出整体融为一体,产生自己的艺术魅力。

舞台监督

在戏剧演出过程中负责舞台艺术各部门的总体组织和管理工作,并保证演出的质量和演出的完整性。中国宋、元时就有了相当于这一职务的“引戏”。古代欧洲亦存在。现代欧美国家的演出有时由导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