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2003年的中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17:07:10

点击下载

作者:张蒙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众志成城:2003年的中国

众志成城:2003年的中国试读:

总序

李捷肩负起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神圣使命《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主编刘国新同志要我为丛书写篇序。要说的很多,想来想去,还是从国史的地位和国史研究的意义说起。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就把党史、国史的学习、宣传和研究提到很高的地位。

学习、宣传和研究国史,有助于我们认清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今已经走过近七十年的光辉历程。这个光辉历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的辉煌篇章。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历史任务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但是,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中国共产党继续承担起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大历史任务。为此,我们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重温这段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什么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而不能由其他政党来领导?为什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又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什么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其他的道路为什么走不通?这些本需要从理论上用许多笔墨来阐释的道理,只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就不难得到解答。这本身就说明,科学理论的逻辑根植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脉络之中。只要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而不是站在少数人的立场,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不是抱有某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得出历史的结论。因此,国史同党史一样,都是认清历史方位、历史走向、历史结论最为生动的教科书。

学习、宣传和研究国史,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史和发展史。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在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理论上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种理论创新,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的结合和运用,更根源于自身的历史和实践,根源于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科学总结党和国家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结果,都是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革命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认识产生新飞跃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也是在一代又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经过不断艰辛探索,不断概括总结,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接力发展得来的。尽管改革开放以前的探索经历过严重的曲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之后,这一探索才真正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但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改革开放以前成功的探索所提供的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是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前严重失误的探索所提供的历史借鉴同样是使我们党坚定不移地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财富。为什么说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说新中国的一切成就,归结到一点,就是开辟形成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学习研究共和国的历史,深入地了解党的治国理论是如何从自身的历史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又是如何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发展的。因此,国史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在中国的成功运用和创造性发展最为生动的教科书。

学习、宣传和研究国史,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与本质,更加自觉地划清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虚无主义的原则界限,增强辨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有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种全局性的严重失误。然而,这些曾经给建设事业造成严重损失的失误,都依靠党和国家自身得到了彻底纠正。不仅如此,从这些失误中得到的教训,还转化为实现伟大历史转折、推动党在理论上更加成熟、成功开辟新路的宝贵财富。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要我们把这些作为完整的历史过程联系起来看,既看到党和国家在艰辛探索中犯错误的历史,也看到党和国家自觉纠正错误探寻新路的历史,更看到党和国家在探索中走向成熟、走向辉煌的历史,就不难认清新中国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为什么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其深刻的道理就在这里。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就是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一部共和国史,就是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历史,就是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这就是国史的主流和本质。在这方面,通过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形成的第二个历史决议,为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对待历史树立了榜样。历史反复证明,把握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不但不会妨碍对自身所犯错误的反思与纠正,而且正是彻底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科学前提。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区别。因此,国史是启迪人们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最为生动的教科书。

学习、宣传和研究国史,还有助于我们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等,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作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不仅亲手培育了这些精神和优良传统作风,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我们党树立了坚持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的精神与道德的楷模。无论在发展顺利之时,还是身处逆境之时,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理想信念的力量,秉持崇高精神的力量,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中国共产党用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的事实,用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业绩,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感召了全中国各族人民聚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之下,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因此,国史是继承中华文明5000多年优良传统,坚持近代170多年以来形成的革命传统,在当代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最为生动的教科书。

研究国史是神圣的事业,一定要投入真感情。也就是说,不仅仅要把研究国史看成是一项工作,有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更要把研究国史看成是一份神圣的事业,一份值得投入精力、倾注感情的事业。有了这份深厚的感情,才能有研究的动力和出发点,也才能取得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科研成果。《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由一批国史研究领域的专家担纲撰写,他们有专业背景,曾承担过国家级重大课题,也都有个人的研究著述,形成学风严谨、功力扎实的品格。我相信这套丛书是他们用心写就的。

如今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质疑国史和党史的倾向,这种质疑恰恰是对历史缺乏深入了解的结果。一方面,极少数人为了某种目的,想要刻意否定这段历史,因此就把历史上共产党人的缺点和错误无限夸大,这是一种歪曲历史的行为;另一方面,有些人以“历史解密”“历史内幕曝光”为噱头,在网上抛出许多没有依据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来吸引人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误导。这套丛书以正史的姿态普及国史知识。它所选取的12个年份,是有影响和充实着重大事件的12年,构成了共和国历史的基本框架。该丛书采用纪事本末体,分别立传,既不歪曲历史也不误导读者。创作理念上以平实为要,不求新奇,不发空论。古代史学家刘知幾认为“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顾炎武也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中即见其指者”,都讲的是论从史出的道理。该丛书秉承了中国史学的这一传统。在行文上力求鲜活、生动、明快。内容铺陈上又能做到严谨而不失于呆板,摆脱了偏重政治史的范式,特别注意对社会风尚、时代精神、民间习俗以及大众意识的描述,每一本书相对来说都有一个知识增量。

站在今天去理解历史、感知历史,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我们在感知共和国脉搏律动的同时,也在书写共和国不同凡响的篇章。一位老同志曾经说过,共和国千秋万代,国史研究也千秋万代。让我们在千秋万代的事业中贡献自己的一点一滴。

总前言

刘国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七十周年之际,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付梓,是从事国史研究的专业人士理应做到的分内之事。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把党史、国史的学习提到各项事业前进的必修课的高度,这还是第一次。《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正是落实习近平这个号召的具体行动。它以正史的姿态普及国史知识,用它的品位在“读点国史”中尽一份社会责任。

这套《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选择在共和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或者引起社会加速发展并充实着重大事件的12个年份为时间节点,一年一本,各自成卷,构成了共和国历史的基本框架。

如果从完整的纪年看,1950年无疑是新中国的第一年。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的宋庆龄,当年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她将1950年称作“第一年的新中国”。

这一年,我们的共和国到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新社会、新政府、新生活、新天地……大到国家关系,小到百姓的日常起居,人们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新旧社会两重天,感受到中国的历史巨变。当然,这仅仅是开始,更为波澜壮阔的变迁还在后面。在共和国历史中,1950年之所以具有里程碑意义,就在于它是“一元初始,万象更新”。

1954年之所以是“大业宏图”,皆因这一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出席重要的国际会议,提出划时代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令人信服的实践基础。这一年又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的第一年,公私合营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接下来召开的中共八大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此,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就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一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使整个科学文化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1956年的的确确是“意气风发”的一年。

从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是共和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这其中既充满艰辛的探索,也不可避免地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十年间,有代表性的是1962年。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未使“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国内形势困难曲折,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印度不断在中印边界制造事端,中国军队被迫自卫反击。中苏两党分歧加剧,国际共运的争论和分歧达到新阶段。用“关山飞渡”来概括这一年,较为贴切。

1976年可谓大悲大喜。“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错误至此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三位伟人相继离世,“四人帮”倒行逆施,唐山大地震损失惨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中国人民在关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搏斗中终于再次赢得胜利。噩梦醒来,艳阳高照。所谓“激荡岁月”,暗含这一年各种矛盾胶着、较量,经历着动荡和激变,代表着正义的力量终于取得了胜利的那样一种状态。

1978年是共和国历史上经历伟大转折的一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党为肃清“左”的影响,为发展国民经济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遇到阻力。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党再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政治、思想、组织等领域全面开始了拨乱反正,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伟大转折”成为新的起点。

1984年,农村改革使粮食产量第一次突破4亿吨,基层政权建设完成了政社分离,建立了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人民公社体制不复存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两国政府签订了联合声明,香港问题圆满解决。这一年,可谓“春潮涌动”。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作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确立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改革开放跃上新台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船“迎风破浪”,驶上新的航程。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作出全面部署,确定了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回答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邓小平逝世后中国怎样“继往开来”的重大问题。

2003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重要而非同寻常的一年,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改革开放25年的实践中、从抗击“非典”疫情的斗争中获得重要启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2008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我们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中国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成功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举办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这一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人民隆重纪念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作出了部署。

2013年在新中国历史上值得书写,不仅因为这一年是新一届政府产生之年,而且因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和纪律切实需要加以整顿,党内腐败蔓延正在侵蚀党的肌体,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改革开放到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如何让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不仅仅是一句漂亮的口号;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付出了太多的资源和环境成本的代价,必须下大决心转变。这一年,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共中央在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的征程上都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人民永续辉煌的不竭动力。

尽管有人把国史看作是中国历史“自然的延伸”,但我觉得国史与历代中国断代史还是有所区别的。中国是历史积淀异常深厚的国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史官文化高度发达,史籍经典延绵不绝,史志资料浩如烟海。按照中国史学的一般传统,是后人记前人事,盖因后人看前人更客观,档案文献的查找也更便利。但也不尽然。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其作者司马迁就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书中就曾记录了不少当时的人和事,无怪乎有人干脆称《史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今天人讲今天事,当代人修当代史继承的就是中国史学的这一特殊传统,尽管在秉笔直书、正视历史真相方面多多少少还是有距离和难度的。但本套丛书还是做到了“存史”的目的。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娓娓道来,写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应了孔子所说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和刘知幾强调的“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的要求。

这套国史丛书由一批国史研究领域的专家担纲撰写,他们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力,不会轻易受干扰和动摇。笔者相信这些著作会给读者以不同的感受。

引言

2003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重要而非同寻常的一年,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奋力开拓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

这一年,中国踏上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改革开放25年的实践中、从抗击“非典”疫情的斗争中获得重要启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这一年,中国打赢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从最初的恐慌和困惑,到经历了生与死考验后的理性与反思。中华民族在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面前体现出了令世界注目的凝聚力。灾难固然让中国人民付出了代价,但发展中的中国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非典”成为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中国从这次疫情中汲取经验,崛起成为更强大的国家。

这一年,中国实施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首批振兴东北的100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610亿元,这是为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党中央、国务院破解统筹区域发展的难题,对区域发展战略重新布局,正式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列为国策,是继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这一年,中国实现了“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治水兴邦的百年期盼。追梦千年,论证半个世纪,建设十载,三峡工程是20世纪中国人自行设计、建设的最大民生工程,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工程,三峡大坝、电站、船闸……从设想、设计、施工到管理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和开拓创新精神。

这一年,中国促成了朝核问题北京六方谈判,以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与维护和平的坚定立场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仅为国际社会解决困扰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朝核危机打开了大门,而且为朝核危机纳入政治和外交解决的轨道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不仅凝聚了中国领导人和外交家们的心血与睿智,更展示了中国在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中创造性的能力和勇气。

这一年,中国奏响了航天腾飞交响曲中最摄人心魄的乐章。中国用自己的飞船将中国的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中华民族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事业的国家。

这一年,中国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整理和出版的巨大工程,也是进行文化寻根、唤醒民众文化意识、弘扬优秀文化遗产、增强国家文化实力、建设国家文化主权的文化普及活动,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

在奔流不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河中,2003年是一朵晶莹的浪花,它折射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壮丽诗篇。  第一章 科学发展 建设小康

进入21世纪,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高歌猛进,中国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战略上作出重大调整,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作为主题,以调整结构作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中共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中共十六大着眼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顺利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02年11月8日上午,走过81年辉煌历程的中国共产党,迎来又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显得格外庄严。大礼堂主席台正上方悬挂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巨幅会标。鲜艳的红旗簇拥着由镰刀和锤子组成的党徽。主席台前摆放着盛开的鲜花。大礼堂二楼和三楼的眺台上分别挂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字样的巨型横幅。这次大会应到正式代表2114名、特邀代表40名(共2154名)(出席开幕式的代表和特邀代表共2134人),代表了全党6600多万党员。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全面回顾了十五大以来5年的工作并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系统总结了十条基本经验: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这十条宝贵的基本经验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这十条宝贵的基本经验加深了中国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阶段性成果。

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共十六大根据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提出了“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奋斗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一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实现了这一目标,中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这是一个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目标,不仅易于为人民所理解、接受,而且不张扬,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中共十六大着眼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顺利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

2002年11月14日上午,在总监票人和监票人的监督下,到会的2132名代表和特邀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由198名委员、158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选举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21名。中共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和其他5位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这次选举中未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76岁的江泽民,74岁的李鹏、朱镕基,68岁的李瑞环,71岁的尉健行和70岁的李岚清因年龄限制均未列入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的候选人名单。与会代表和特邀代表对他们的政治胸怀和高风亮节表示钦佩和敬意。

按照党章规定: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十六大闭幕后的次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政治局常委和委员。胡锦涛当选为党的总书记,新一届领导集体正式诞生。

这次中共领导层顺利实现新老交替,是有着80多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推进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将对中国的长治久安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国内外观察家认为,新一届委员整体素质好,知识层次高,年富力强,公道正派,联系群众,清正廉洁,是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值得信赖、充满活力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出现的新面孔之多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24年来的纪录。从数据来看,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的组成有这样几个特点:

·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征。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悉为新中国成立(1949年)后参加工作,有的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一大批德高望重的中共高官退出中央委员会,体现了中共在干部人事上与时俱进的特质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百倍信心。

·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8.6%,比十五届提高6.2个百分点,比十四届提高15.2个百分点。徐匡迪、路甬祥、潘云鹤等院士进入中央委员会。领导集体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准有了较大提升。

·更加年轻化。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成员中,平均年龄55.4岁,比十五届的55.9岁降低0.5岁。其中,50岁以下的占五分之一以上,比上届多出20余名。如45岁的青海省长赵乐际,47岁的河南省长李克强,49岁的浙江省代省长习近平,均入选中央委员会。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40岁以下官员入选中央委员会。让更多年轻精英走上领导岗位,这在中共党史上是惊人的进步。

·更广泛的代表性。从分布结构看,除党和国家领导人外,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成员中,主体是省部级和大军区级领导骨干。有来自中央、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国有骨干企业、省区市和军队,也有来自地市级及各方面优秀人才。其中,各方面代表性人士33名,占9.3%。女干部27名。少数民族干部35名。其中有作家、企业家等。来自各地方基层、各行业的群英荟萃,将使这个新班子决策更加科学,施政更具魄力。

此前的半年多时间里,有关中国领导人在十六大的交接之事,被海外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各种传言曾经满天飞。这说明海外媒体对中国当代领导集体缺乏了解,尚读不懂中共第三代领导人与时俱进的胸怀。不过,通过中共十六大最高权力的平稳交接,海外媒体终于看到了一个事实:中国的政治和政治人物正扎扎实实地前进,再不能以落后的眼光视之。

国外一些媒体纷纷发表社论或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成果显著,中共领导层顺利实现新老交替意义重大,将推动中国进一步向前发展。

泰国《亚洲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共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成员超过一半是新人,他们充满朝气,充满新时代的气质,英气照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希望,中国蓬勃的生机。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社论指出,中共十六大正式宣示中共进入新时代,这可以体现在3个层面:中国领导权正式交接;“三个代表”写入党章;确立经济发展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社论说,中共十六大选出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平均年龄为55.4岁,标志着中共领导层的年轻化之外,许多成员都学有专长,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8.6%,相信他们将能在今后的5年任期中,不负所托。

韩国《中央日报》《朝鲜日报》《大韩每日》《东亚日报》等报纸纷纷发表社论,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层顺利实现新老交替,表明中国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韩国《中央日报》在社论中指出,中共十六大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并作为新的指导理念,这是划时代的重要事件。《朝鲜日报》说,中国共产党顺利地实现了新老领导班子的交接,显示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稳定的。《东亚日报》说,中国共产党新当选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平均年龄只有55.4岁,并且几乎都是高学历,这样的领导集体将把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局面继续保持和扩大下去。

法国《欧洲时报》的社论《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说,中国共产党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在新世纪里的奋斗目标,最终目的就是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这将获得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最广泛的向心力。社论说,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名单向世人表示,中共高层既有磅礴的魄力,又有高远的公心。年轻化、知识化是中共新领导层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人事安排上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原则。

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洛杉矶时报》等主要报纸纷纷报道了中共十六大闭幕及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诞生的消息,认为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历史上最有序、最平稳的领导层新老交替。美国第二大报纸《洛杉矶时报》的报道说,中国更年轻的领导人顺利接班,将领导这个充满强劲发展活力的国家前进。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社论中说,中共十六大实现新老领导集体平稳交接,将为日后中国的经济改革带来社会稳定,有助于建立长治久安的基础。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联合报》《海湾报》《海湾新闻报》和《今日海湾》等报纸刊登了中共十六大闭幕的消息和图片。报道认为,中共领导层顺利实现新老交替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重要标志,对保持中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联合报》的社论说,中国拥有13亿人口,这样一个大国平稳实现新老领导层交接令人敬佩。

巴西《圣保罗报》《圣保罗州报》等主要媒体一致赞扬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顺利实现新老领导层交接,认为它将对中国共产党未来发展具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中共新一届领导人将会继续领导国家向前发展。《圣保罗州报》的评论说,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爱沙尼亚《邮差报》发表评论说,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领导层新老交接,说明中国的民主和法制正在进步。二、十届全国人大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一定努力做到发扬民主、依法办事,忠于祖国、一心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严以律己、廉洁奉公

◎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忠实模范地遵守宪法,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竭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一定要以人民给我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忠实地履行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阶段和开局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继中共十六大之后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又一件大事。这次大会选举和决定任命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中共十六大时,一些担任中共中央领导职务的同志,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从中央委员会退了下来,这次又从国家机构一些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宽阔胸怀和高风亮节。为了推进国家机构组成人员的新老交替,国家机构中还有些老同志也退了下来,同时充实了一批相对年轻的同志。这些退下来的党内外老同志,长期以来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辛勤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宝贵贡献,这次又以实际行动为实现国家机构组成人员的新老交替做出了新的贡献。

3月15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议程是:表决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草案;选举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8时46分,肩负神圣使命的全国人大代表陆续步入会场。广播员在介绍填写选票和使用电子票箱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8时59分,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

会议由大会执行主席王兆国主持。他说:“今天的全体会议应出席代表2983人,出席代表2943人,缺席40人,出席代表符合法定人数。现在开会。”

9时2分,会议进行第一项议程,表决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草案。

监票人是由各代表团推选出来的,主席团在监票人中指定了两位总监票人。总监票人和监票人名单草案已经主席团会议通过,并印发给各位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了由36名代表组成的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张苹英、胡友贵为总监票人。随后,监票人检查全场设放的票箱情况,总监票人张苹英向大会报告检查结果:各票箱和计算机系统准备就绪。

9时8分,会议开始第二项议程,以投票方式进行今天的四项选举。

总监票人、监票人就位。各票箱监票人验票箱。工作人员开始发放选票。代表收到四张选票:橘红色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选举票;紫红色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选举票;红色的是国家主席、副主席选举票;粉红色的是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选举票。四张选票中,三张是等额选举票,一张是差额选举票。差额选举票是: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选举票。少数民族代表手中还有一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候选人姓名的少数民族文字对照表,以便写票时对照。

工作人员宣读写票注意事项。对选举票上的候选人,代表可以表示赞成、反对、弃权。表示反对的,可以另选他人;表示弃权的,不能另选他人。

在工作人员宣读写票注意事项后,大会主持人宣布:大会秘书处在会场后区设有秘密写票处,代表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写票,也可以到秘密写票处写票。代表在填写选票时使用的是摆放在代表座席上的写票专用笔。

9时36分,大会主持人请总监票人、监票人就位。投票开始。总监票人、监票人首先投票。接着主持人请各位代表进行投票。

代表们在欢快的乐曲声中投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差额选举,应选159名,提名167名,差额8名。

根据大会通过的选举和决定任命办法,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名额为175名。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共提名16名,进行等额选举。委员应选名额为159名,按照5%的差额比例,提名167名,进行差额选举,差额数8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进行等额选举。

3月13日,大会主席团提出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的人选,国家主席、副主席的人选,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人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人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人选。

各代表团对主席团提出的各项候选人人选进行了酝酿协商。大家普遍认为,人选名单考虑比较周全,整体素质比较高,群众基础比较好,结构比较合理,平均年龄比上届有所降低。在酝酿中,有些代表也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根据多数代表的意见,主席团分别表决通过,确定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各项正式候选人名单,提请大会全体会议选举。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衡水市市长冀纯堂投票结束后在东大厅接受新华社记者邹声文采访。他说,我相信每个代表都会投下自己神圣的一票,选出人民满意的新的国家领导人。

10时37分,总监票人开始报告投票结果。大会主持人宣布:根据总监票人的报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选举票发出2951张,收回2950张;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选举票发出2951张,收回2949张;国家主席、副主席选举票发出2951张,收回2945张;中央军委主席选举票发出2951张,收回2948张(以上4种票收回的票数均少于发出的票数,根据本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规定,此次选举有效)。

10时39分,工作人员开始计票。

11时,计票结束。

根据计票结果,吴邦国当选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规定,选举或者决定的人选获得的赞成票数超过全体代表的半数,始得当选或者通过);

王兆国、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何鲁丽、丁石孙、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顾秀莲、热地、盛华仁、路甬祥、乌云其木格、韩启德、傅铁山当选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盛华仁当选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

11时7分,主持人王兆国宣布吴邦国当选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后,李鹏与吴邦国热烈握手,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11时38分,主持人王兆国宣布,根据本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的规定,按赞成票多少的顺序,从杨长槐到邢军等159名候选人获得的赞成票数超过全体代表的半数,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根据计票结果,胡锦涛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曾庆红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江泽民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1时48分,当主持人宣布胡锦涛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后,江泽民与胡锦涛热烈握手,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11时50分,大会主持人宣布:今天上午的各项议程已经进行完毕。会后,大会主席团将发表公告,公布各项选举结果。

3月16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了第六次全体会议。按照议程,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9时,主持会议的大会执行主席曾庆红宣布,今天上午的会议,应到代表2983名,出席2940人,缺席43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9时2分,工作人员开始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信。

随后,工作人员开始发放选票。代表收到四张颜色不同的选票:红色的是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的表决票;紫色的是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的表决票;棕色的是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选举票;橘黄色的是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选举票。

9时11分,工作人员宣读写票注意事项:共有四张选票,其中两张表决票,两张选举票。在工作人员宣读写票注意事项后,大会主持人宣布:大会秘书处在会场后区设有秘密写票处,代表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写票,也可以到秘密写票处写票。

9时16分,代表写票结束。

9时19分,大会主持人请总监票人、监票人就位。各票箱监票人验票箱。总监票人报告验票箱结果后,投票开始。

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由国家主席提名,提请大会决定任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的人选,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提名,提请大会决定任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进行等额选举。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任命事项设表决票,选举事项设选举票。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规定,对表决票上的人选,代表可以表示赞成、反对、弃权,不能另提人选。对选举票上的候选人,代表可以表示赞成、反对、弃权。表示反对的,可以另选他人;表示弃权的,不能另选他人。选举或者决定的人选获得的赞成票数超过全体代表的半数,始得当选或者通过。

10时15分,大会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后,又有8位代表到会。现在,出席会议的代表2948人。

10时15分,大会主持人宣布:根据总监票人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人选表决票发出2948张,收回2925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人选表决票发出2948张,收回2937张;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票发出2948张,收回2936张;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票发出2948张,收回2938张。以上4种票收回的票数均少于发出票数,根据本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规定,此次表决和选举有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规定,选举或者决定的人选获得的赞成票数超过全体代表的半数,始得当选或者通过。

根据计票结果,温家宝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当大会主持人宣布温家宝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后,朱镕基与温家宝热烈握手。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根据计票结果,胡锦涛、郭伯雄、曹刚川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肖扬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贾春旺当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法选举和决定任命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组织保证。

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新当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向全国人民作出庄严承诺:

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的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竭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我们新一届国家机构工作人员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建设任务艰巨繁重的新形势下担负重任的,为了履行好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努力做到:

第一,发扬民主、依法办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和原则,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第二,忠于祖国、一心为民,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人民的公仆。

第三,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发扬我国老一辈领导人的崇高品德,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开拓进取,不断前进。

第四,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国家和人民夙兴夜寐地勤奋工作。

我和新一届国家机构工作人员诚心诚意地接受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监督。

吴邦国委员长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郑重表示:

我们将同全体代表一道,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忠实模范地遵守宪法,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竭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决不辜负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

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国家工作大局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继续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为根本任务,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努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作出更大的贡献。

3月18日上午10时30分,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在人民大会堂三层中央大厅举行,约800名中外记者以热烈的掌声,迎来温家宝总理和黄菊、吴仪、曾培炎、回良玉4位副总理。

感谢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

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了一种信念: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一段充满感情的自述,拉开了共和国第6任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会的序幕。

我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一定要以人民给我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忠实地履行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众望。

平实的语气充溢着一往无前的勇气,朴素的言语宣示着继往开来的信念。在1小时50分钟的记者见面会中,温家宝围绕施政纲领,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对百姓生活的体察与关切溢于言表。在回答有关税费改革问题时,他引用中国古代典籍《大学》中的话说:

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抒。现在在农村倒过来了,“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如果不精简机构,不减少人员,农民的负担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

祖国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历来是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会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全体中国人关心的话题。温家宝的一席话说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我愿意通过记者向台湾同胞表示亲切的问候。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新的起点,新的攀登,新的阵容,新的希望。中共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已经变成亿万人民的坚强意志。目标已经确定,力量已经凝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只要我们不畏艰险,勇于攀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十届人大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产生,受到了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大通讯社等媒体纷纷播发消息。

对于选举结果,香港各报16日均以大量篇幅显著报道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选举产生的消息,同时报道了香港各界的评价。舆论认为,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是适当人选,众望所归。香港《文汇报》以10多个版的篇幅,全面报道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选举产生的消息和各位领导人的简历,同时还报道了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评价。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新当选的国家机构领导人表示衷心拥护,希望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层能带领全国人民早日成功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公报》以9个版的篇幅显著报道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选举产生的消息和各位领导人的简历。报纸还以“新领导人年轻富活力”为题,刊登了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朱幼麟的点评“手记”,文章说,从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委员长吴邦国,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的年轻、活力和水平,相信每一个香港人都会感到鼓舞。《香港商报》用7个版面报道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选举产生的消息和各位领导人的简历。同时还报道了全国人大代表们的评价,代表们认为新的国家机构领导层的产生,有利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此外,香港《星岛日报》《新报》《成报》《东方日报》《明报》等,也均以显著版面刊登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选举产生的消息。三、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科学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发展经验,总结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妥善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国际方面看,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了急剧的深刻的变化。早期的发展观反映了工业革命的要求,强调的是物质生产资料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已经看到了社会发展中的弊端和不足。因为光有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对杀虫剂DDT破坏大自然危害生命的行径进行了尖锐谴责,从而提出了人类如何同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后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又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观的一个中心问题提了出来。7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在他的著作《新发展观》中,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轰动了世界。这个报告进一步把经济增长、城市化同人口和资源等环境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性的生态、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尽管它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