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领土变迁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17:33:36

点击下载

作者:沈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俄罗斯领土变迁史

俄罗斯领土变迁史试读:

前言

”外全书共分九章。“前言”部分阐明论文选题的来源、研究现状及论文结构等问题。

第一章是全书的理论架构,概述国际法中的领土及相关理论、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地缘政治理论。

第二章着重回顾俄罗斯帝国的领土扩张史,强调指出俄罗斯帝国通过对外发动战争进行领土扩张的特点,揭示苏联领土拓展的历史渊源。

第三章介绍了十月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领土的变迁以及列宁“不割地、不赔款”的政策主张。

第四章至第五章重点论述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领土变迁。

第六章介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巩固领土变迁成果在外交和理论宣传上所做的努力,并对苏联提出的若干“理论依据”进行分析。

第七章着重分析苏联领土变迁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思想、历史、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等因素。

第八章从领土变迁与国家安全、领土变迁与国家解体角度集中分析苏联领土变迁给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九章介绍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即俄罗斯联邦所面临的领土及边界形势。俄罗斯既继承了苏联与一些邻国的领土边界问题,又出现了与“新邻国”之间复杂的领土边界争端。“结束语”简要说明研究俄罗斯领土变迁史的几点启示:领土扩张并不能给一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安全;在当今世界,领土主权仍是各国的核心利益,但领土扩张早已不符合当今的时代潮流;国家间领土争端只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Abstract

The History of Russian Territory Expansion envisages the Russian territorial evolution from the times of the Russian Empire onwards.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nine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sheds light on the sources and a research status of the topic,and also defines the structure of this investigation.

Chapter One looks as a theoretical backbone of the book and introduces the territorial theory and main concepts affiliated with it on pivotal priorities of International Law.In this regard,geographical politics is being studied as a part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hapter Two reveals the territorial expansion initiated by the Russian Empire before 1917 and its consequences which help to discover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territorial expansion promoted by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whole period of its existence.

Chapter Three examines territorial changes that happened between the Bolshevik’s Revolution and the eve of World War II.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Lenin’s famous concept of“no territory”-“no-compensation”taking place immediately after 1917.

Chapter Four and Five focus on the territorial changes in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WWII resulted as its expansionist politics.

Chapter Six introduces Soviet efforts in making propaganda activities while prmoting territorial changes.The“theoretical basis”proposed by the Soviet Union is under the author’s special observation.

Chapter Seven mostly analyzes different factors being able to promote the Soviet territorial expansion,promoted on the pivotal principles of ideology.Within this context,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post-revolutionary Russia along with geopolitical framework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author.

Chapter Eight analyzes the adverse influence of Soviet Union’s territorial expa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rritorial changes,national security and national disintegration.

Chapter Nine observes new territorial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taking place after the collapse of Soviet Union.The author stresses that Russia has inherited the territorial and boundary problems from the legacy of Soviet Union,and,consequently,stepped into a renewed political situation with a similar bunch of territorial and boundary problems which affect national integr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e epilogue concludes that a contemporary territorial expansion of Russia cannot bring a real security for the country.Nowadays the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of any state cannot be reached through forcing military situation.The territorial conflicts 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can only be resolved only through negotiations and peaceful initiatives.序

首先,对沈影专著《俄罗斯领土变迁史》的出版问世表示祝贺!

领土是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国家各种要素的载体,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所以,研究一个国家必须研究它的领土,而研究俄罗斯的领土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俄罗斯国家史应该从公元882年建立基辅罗斯开始。12世纪中期,统一的基辅罗斯日趋瓦解,分裂成若干个独立的封建公国。13世纪到15世纪后期,蒙古对俄罗斯实行了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在这期间,莫斯科公国逐渐强大起来,兼并了邻近的公国,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统一的沙皇俄国像中世纪的蒙古一样,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张的国家。史学家们指出,从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的400年间,俄国每天以80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1462年,莫斯科公国的面积是43万平方公里。1547年,当伊凡四世加冕自称“沙皇”时,俄国的面积已增加到280万平方公里。1917年十月革命前,俄国国土面积扩大到2280万平方公里。20世纪初,列宁在分析帝国主义对世界领土的瓜分时,一再指出,沙皇俄国是世界上仅次于英帝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1]

沙皇俄国的领土扩张是通过使用武力实现的。据本书作者统计,从1300年到1979年,沙皇俄国和以后的苏联为对外扩张,先后进行了58场战争。17世纪中叶,为了争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同波兰进行了13年的战争。18世纪初,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沿岸地区,同瑞典进行了21年的战争。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为争夺黑海及其沿岸地区,同土耳其先后进行了5次大战,时间累计长达22年。19世纪初,为争夺里海和高加索同波斯进行了9年战争。16世纪80年代,俄国军队越过乌拉尔山,用约一百年的时间,征服了广袤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将其疆界推到太平洋沿岸。19世纪60~70年代占领了中亚三个汗国和土库曼。这样,56%的欧洲大陆和39%的亚洲大陆都被纳入俄国的版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疆土扩大了约70万平方公里。

领土扩张是贯穿俄罗斯历史的一条主线,是俄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内容,正像俄国历史学家В.О.克柳切夫斯基所指出的,“移民和国土的开拓是我国历史中的主要事情,所有其余的事情都和它们有或[2]近或远的关系”。本书把俄罗斯领土变迁作为研究对象,是抓住了俄罗斯研究的关键,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不仅系统勾画了俄罗斯领土扩张的长幅画卷,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领土的变化和新的边界问题作了详细介绍,而且对沙皇俄国和苏联领土扩张的原因及其后果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分析,特别是把领土扩张与苏联解体联系起来,指出领土扩张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从而揭示一个超级大国从过度膨胀走向衰败的内在逻辑。这在苏联史的研究方面,无疑是重要的创新性探索。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难发现,本书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叙述比较粗糙,个别提法还不够准确,等等。

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领土问题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非常深刻。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良好的开端,同时希望作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锲而不舍,把这个重大课题继续做下去。李静杰2013年5月18日于北京

[1]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325页。

[2] 〔俄〕В.О.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1卷),张草纫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第26页。前言一

20世纪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与俄罗斯有关:首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其次,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并成为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苏美两极争霸的国际格局随之形成;再次,20世纪后期苏联解体,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继而结束,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苏联解体的结果是:苏联由一个国家分解为15个国家。苏联的领土面积曾达到2240.22万平方公里,而作为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联邦尽管仍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其领土面积只有1707.54万平方公里。人们常说,沙皇俄国是一个传统的对外扩张国家,那么苏联继承了沙皇俄国辽阔的国土,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其领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些变化又给苏联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与苏联解体有没有什么关系?这对当今俄罗斯联邦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力求在已有研究成果及史料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国际政治理论以及国际法等相关理论,多角度对俄罗斯领土变迁尤其是苏联的领土变迁进行史、论结合的阐析,力求对俄罗斯领土变迁进程进行全面、客观、系统的深入研究,展示俄罗斯领土变迁的脉络特点。同时,努力为国际法关于领土问题的学说提供新鲜材料并力图作出某些理论探讨。

领土主权是国家主权的核心,任何国家都不容许本国的核心利益受到侵犯。冷战期间和冷战后国家间领土争端所引发的冲突和战争层出不穷就是很好的例证。在当今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世界仍将以主权国家为主体,国家间的领土问题依然是最重要的、最敏感的国际问题。因此,笔者尝试总结俄罗斯领土变迁的规律,重点阐析苏联领土变迁的动因及后果,这对研究当代国家领土和边界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和苏联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地域广阔,互为邻国的同时自身周边也有诸多邻国,和邻国间也存在着边界问题。本书通过分析研究力求对中国的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使其在总结世界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制定和完善既有利于本国的发展,又有益于邻国的安全和发展的政策。

本书力求在如下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在大量搜集中外文史料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不断解密的历史档案资料基础上对俄罗斯领土变迁进行专题研究和分析。在一定的意义上力求填补俄罗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空白点。其次,对俄罗斯领土变迁历史进程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研究。系统性指纵向研究俄罗斯领土变迁的完整历史,综合性体现在从“理论根据”、动因及消极影响等角度分析苏联的领土变迁。再次,以往研究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由于学者们的立场、利益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本书力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日益显著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提出关于领土问题的新视角、新观点以及处理领土问题的新方法。二

有关俄罗斯的领土变迁,尤其关于苏联的领土变迁,西方、俄国和中国学术界相关研究如下。

西方学者关于俄罗斯领土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类著作中:一是通过历史地图形式阐述俄国及苏联的领土问题,如美国学者爱伦·F.丘的《俄国历史地图解说——一千一百年俄国疆界的变动》。该书是一部配有详细文字解说的俄国历史地图集,它按照年代的顺序图文对照,将俄国历史上各时期疆域变动的情况做了精辟详细的表述,谈到了俄国(苏联)同所有邻国间边界关系的历史。二是在研究国家间关系的著作中涉及苏联领土问题,如英国知名学者理查德·克罗卡特在《50年战争》一书中对苏联时期的领土变迁进行了批判,并对波兰问题和德国问题进行了阐述。又如,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和美国学者查尔斯·波伦的《历史的见证》等著作都涉及苏联时期的领土变迁问题。三是在教科书及回忆录中提到苏联领土问题,例如,著名的英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主编的系列丛书《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

[1]战》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百科全书。该书不仅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两大军事营垒的军事态势、实力消长、战争进展等情况,还详细描述了战争期间、战前和战后一段时间内各主要国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该书编撰方法严谨并运用了大量一手材料,对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苏联与别国的领土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丘吉尔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书中也引证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通电以及他个人保存的档案等资料,叙述了苏联利用战争之机拓展领土的情况。

波兰、日本和捷克斯洛伐克学者的笔墨主要集中在阐析本国同俄罗斯的领土问题上,例如,捷克斯洛伐克学者弗郎蒂舍克·卡夫卡的《捷克斯洛伐克史纲》、波兰学者斯坦尼斯瓦夫·阿尔诺耳德的《波兰简史——从建国到现代》、日本外务省编写的《日本外交年表·主要文书(1840~1945)》等。总之,西方学界已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利于本书的写作。

俄罗斯学术界目前没有对俄罗斯领土变迁的系统专题研究,但相关著作提及此问题。有关俄罗斯领土变迁的相关研究在俄罗斯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苏联建国伊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文化教育事业也是如此。苏联的创建者列宁对沙皇俄国的领土扩张是持严厉批判态度的,他指出,俄国“专制制度的全部[2]历史是一部掠夺各地方、各省区、各民族的土地的历史”。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执政后,不仅放弃了列宁的观点,而且在实践中继承了沙俄对外扩张的传统,甚至以牺牲别国的国家利益来确保苏联的安全,把大片别国领土并入苏联自己的版图。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对苏联学术界进行大清洗和大批判后,苏联学术界被划定了很多禁区,苏联领土变迁这样的敏感问题自然在禁区之内。虽然出版了一些有关苏联领土问题的著述,但这些著述着重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伟大功绩,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斯大林的《论苏联伟大卫国战

[3]争》等。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学术界逐渐摆脱了束缚,有关苏联领土变迁问题的材料不断增多,但这些材料的特点仍是为苏联的对外政策进行辩解和阐释,说明苏联在领土问题上的观点、主张和做法都是正确的。这些材料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文件资料,如苏、美、英三国领导人在战时的通信、各次重要会议的会议材料以[4]及他们之间往来的文件。二是苏联外交专著,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В.П.波将金、А.А.葛罗米柯等主编的《外交史》和И.Ф.伊瓦辛撰写的1960年版《苏联外交简史》。《外交史》这套丛书涉及三千多年的国家关系,第三卷和第四卷叙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史,第五卷叙述战后的世界外交,其中包括苏联和别国的领土边界问题。全书从苏联的对外政策观点出发,流露着大俄罗斯主义思想,其中一些关于中苏、中俄关系的史实叙述不客观,但提供的一些资料对于研究当时的苏联立场具有一定用处。《苏联外交简史》一书概括地记述了苏联自十月革命以后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外交活动及有关历史事件,包括苏联领土变迁史实的叙述,反映了苏联政府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三是苏联和别国领土问题专题研究著作,以苏联和波兰问题为例,描[5]写苏波关系的著作有Ф.Г.祖耶夫主编的三卷本《波兰史》、В.С.巴[6]尔萨达诺娃的《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年代的苏波关系》、Е.Р.库茨的《1941~1945年苏联为争取波兰问题的民主解决而斗争》[7]等。但是这些著作对苏联合并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对《雅尔塔协定》的解释等都没有提及。1957年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罗马尼亚》、1958年版的《图瓦自治省》和1976年版的《图瓦历史与经济概述》,书中对于史实的叙述欠客观。

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俄罗斯陆续解密大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苏联历史档案,包括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8]复杂国际形势的文件和材料、关于苏联与东欧各国关系的档案集及[9][10]文件集等。同时,也出版了一批阐述苏联和别国领土问题的著作,如叙述苏德问题、苏芬冬季战争、唐努乌梁海地区历史的专著等。此[11]外,一些根据新材料撰写的论文相继发表,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材料,但其中大部分论著都是从俄罗斯本国立场出发来阐明苏联绝对坚持战后边界不可更改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Б.Н.斯拉文斯基的《雅[12]尔塔协定和北方领土问题》一书,它让人们听到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关于领土问题的另类“声音”。在俄罗斯学术界虽无系统论述俄罗斯领土变迁历史的专著,但已有的这些材料为研究该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目前尚没有全面和系统研究俄罗斯领土变迁的专著问[13]世,只是有些著作和回忆录涉及苏联领土问题。其他著作都是专[14][15]题性质的,例如,对唐努乌梁海问题、苏日领土争端问题、苏芬领土变迁等问题的研究,而对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捷克斯洛[16]伐克等国家和苏联之间领土问题的研究成果甚少。三[17]

在近现代历史上,俄罗斯的领土疆界发生了三次重大变更。根据这三次主要的领土变更,本书将俄罗斯的领土边界划分为俄罗斯帝国时期的领土边界、苏联时期的领土边界和当今俄罗斯联邦的领土边界。本书研究的是俄罗斯领土变迁的历史进程,既回顾历史上俄罗斯帝国的领土扩张,又重点分析苏联时期的领土疆界变迁,进而论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的领土争端及边界形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当今世界国家间领土争端解决的若干思考。除“导论”外全书共分九章。“导论”部分阐明本选题的来源、研究现状及本书结构等问题。

第一章是全书的理论架构,概述国际法中的领土及相关理论、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地缘政治理论。

第二章着重回顾俄罗斯帝国的领土扩张史,强调指出俄罗斯帝国通过对外发动战争进行领土扩张的特点,揭示苏联领土拓展的历史渊源。

第三章介绍了十月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领土的变迁以及列宁“不割地、不赔款”的政策主张。

第四章至第五章重点论述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领土变迁。

第六章介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巩固领土变迁成果在外交和理论宣传上所做的努力,并对苏联提出的若干“理论依据”进行分析。

第七章着重分析苏联领土变迁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思想、历史、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等。

第八章从领土变迁与国家安全、领土变迁与国家解体角度集中分析苏联领土变迁给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九章介绍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即俄罗斯联邦所面临的领土及边界形势。俄罗斯既继承了苏联与一些邻国的领土边界问题,又出现了与“新邻国”之间复杂的领土边界争端。“结束语”简要说明研究俄罗斯领土变迁史的几点启示:领土扩张并不能给一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安全;在当今世界,领土主权仍是各国的核心利益,但领土扩张早已不符合当今的时代潮流;国家间领土争端只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本书力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国家领土和边界的精辟论述,如研究国家领土的形成和边界的产生、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别国领土的兼并和侵占、评论当时或历史上发生的边界事件以及阐述如何正确对待国家领土和边界问题等,这些精辟论述和思想对研究国家领土、边界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本书也借助于国际法中的领土理论、国际政治中的地缘政治理论,作为对研究对象进行剖析的工具。

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1.系统综合分析方法

所谓系统性,是指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及其因果关系进行跟踪研究。所谓综合性,是指对事物的全面研究。因此,本书既纵观俄国领土变迁的整个历史进程,具体划分为俄罗斯帝国时期的领土扩张、苏联时期的领土拓展、当今俄罗斯联邦的边界形势三大部分,又重点以时间为线索分析苏联时期的领土变迁,包括其影响因素、消极后果等。

2.多角度分析方法

第一,以国际法原理作为分析和判断苏联领土变迁的坐标。国际法对国家主权和领土主权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准确的表述。国际法明确规定,国家领土是国家及其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国家主权是国际关系的核心和基石,因此领土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任何国家都不应以任何方式侵犯其他国家的领土主权,否则就是违反国家主权原则,违反《联合国宪章》和违反国际法。

第二,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苏联领土变迁的影响。在苏联这样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决策者个人因素对一个国家的内外政策制定和国家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了解政策制定者们的教育背景、宗教信仰、重要的生活经历及以往的政治活动等有助于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及他们制定国家内外政策的深层动机。苏联领土变迁集中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分析斯大林的个性特点及斯大林前后的苏联领导人个性因素对苏联对外政策的影响是十分有意义的分析角度。

第三,苏联领土变迁与苏联国家安全战略、苏联地缘战略之间的关系。纵观俄国历史,由于与之竞争的对手往往比较强大,加上东欧平原缺少利于防御的天然屏障,自莫斯科公国崛起之时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便与控制地理范围紧密相连。地缘边界的扩张是俄罗斯对外扩张的主要特征,扩张被看做巩固国家安全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苏联时期继承了俄国传统的安全观,并赋予了“削弱帝国主义阵地”和“世界革命需要”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为了保卫本国安全,向外拓展领土,在周边建立缓冲地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国家安全战略规定,要把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阻止在别国领土上。苏联一直把最精锐的部队驻扎在东欧国家,把东欧作为同美国对抗的“前沿阵地”。与美国在西欧的军事存在不同,苏联常常把驻军作为控制和干涉东欧国家内政、推行“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工具。可见,苏联领土变迁与苏联国家安全战略、苏联地缘战略有着必然的联系。

3.历史分析方法

即以历史资料为基础研究国际关系,通过客观地审视历史,对国际关系现象和事件进行叙述和探讨,同时通过对历史现象和事件的分析,发现深层原因,揭示事物的实质,从而寻求一般性的规律。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必须尽可能以原始外交档案文献为主要立论依据,本书则着力以历史档案为基础,力求最大限度还原俄罗斯领土变迁进程中若干事件的真实性,并将具体事件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审视。

此外,本书还运用了层次分析方法、个案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等。

[1] 包括:《1939年3月的世界》《大战前夕,1939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希特勒的欧洲》《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年》《战时中东》《大战和中立国》《1942~1946年的远东》《欧洲的重组》《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年》和《1945~1950年的中东》。

[2] 《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9,第311页。

[3] 内容包括斯大林讲话,命令,答记者问等38篇。

[4] 苏联外交部编《1941~1945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集》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苏联外交部编《1941~1945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集》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Г.Э.Момедов,Документы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1940-22 июня 1941 ,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1998;А.А.Громыко,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н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конференциях периода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1941-1945гг.,ТомⅠ,Москов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х министров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СССР,США и 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19-30 октября 1943г.),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Москва,1978;А.А.Громыко,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н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конференциях периода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1941-1945гг.,ТомⅣ,Крым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х руководителей трех союзных держав-СССР,США и 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4-11 февраля 1945г.),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Москва,1984;А.А. Громыко и И.Н.Земсков,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н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конференциях периода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1941-1945гг.,ТомⅡ,Тегеран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руководителей трёх союзных держав СССР,США и 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28 ноября- 1 декабря 1943г.),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78;А.А.Громыко и И.Н.Земсков,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н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конференциях периода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1941-1945гг.,ТомⅢ,Конференция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ей СССР,США и 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 в Думбартон-оксе(21 августа- 28 сентября 1944г.),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78.

[5] Ф.Г.Зуева,под ред.,История Польши.Т.3.,Москва,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СССР,1958.

[6] В.С.Парсаднова, Советско-поль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Москва,1982.

[7] Е.Р.Куц,Борьба СССР за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ое решение польского вопроса,Киев,1984.

[8] Год кризиса:1938-1939 г.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В 2-х тт.М.,1990.

[9] 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 в документах российских архивов 1944- 1953 гг.,В 2-х тт:Т.1:1944-1948 гг.//Т.2:1949-1953 гг.,Москва-Новосибирск,1997;Т.В.Волокитина и Г.П. Мурашко,Советский фактор в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е 1944-1953,Т.2:1949-1953, документы,Москва,РОССПЭН,2002.

[10] Г.П.Кынин и Й.Лауфер,СССР и Германский вопрос,1941-1949,ТомⅠ:22 июня 1941г.-8 мая 1945г.,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1996;Г.П.Кынин и Й.Лауфер,СССР и германский вопрос(1941-1949),Том Ⅲ:6 октября 1946г.-15 июня 1946г., 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2003;И.Д.Борисова,Россия и Монголия: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монгольских и советско-монголь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1911-1940),изд-во ВГПУ,1997;С.Г.Лузянин,Россия –Монголия-Китай:внешне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1911-1946гг.,Москва,1997;О.А.Ржешевский,Сталин и Черчилль:Встречи. Беседы. Дискуссии,москва,наука,2004;От войны к миру СССР и Филяндия в 1939-1944гг.,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с-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06;В.К.Волков,Л.Я.Гибианский,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 между Гитлером и Сталиным.1939-1941гг.,М.,1999;Е.Н.Кульков,О.А.Ржешевский,Зимняя война 1939-1940гг.,М.,1999;М.Х.Маннай.-ООЛ,Тувинцы: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и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этноса,Новосибирск,Наука,2004;Н.М.Моллеров,“Советско-туви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5-1941гг.)”,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No.11.2005;Н.М.Моллеров,“Урянхайский край(Тува):От объекта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к статусу субъект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права(1917-1921гг.)”,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No.6.2005.

[11] В.Л.Мальков,“Проблема выбора:рузвельт и советско-амери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1943-1945 гг.”,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1.1987;В.А.Невежин,“Совет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 и культурные связи с Германией(1939-1941гг.)”,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No.1. 1993;С.З.Случ,“Между традицией и революцией:детерминанты и структуры советской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1917-1941 годы”,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No.1.2003;“《Круглый стол》: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истоки и причины”,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No.6.1989;Рышард Назаревич(ПНР),“Союз с СССР и возвращение Польше западных и северных земель”,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 No.3.1988;Д.А. Мальников,“Заговор 20 июля 1944г.в Германии:истор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2.1986;О.А.Ржешевский,“Визит В.М.Молотова в Лондон в мае 1942 г.Переговоры с У.Черчиллем,А.Иденом и переписка с И.В.Сталиным”,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6.1997;М.Наринский,“Европа:проблемы границ и сфер влияния(1939-1947годы)”,Свободная мысль, No.3.1998;Ю.Суоми,“На пути к советско-финскому договору 1948 года”,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No.4-5,1991;В.Л.Мальков,“Прибалтика глазами американских дипломатов 1939-1940гг.”,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4.1990;“Переписка российских дипломатов в эмиграции. 1934-1940гг.По архивам службы внешней разведки РФ.Предисловие В.П.Мазурова,Ю.И.Стрижова”,Новая и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и, No.6.1997;В.С.Парсаданова,“Депортация населения из западной Украины и Западной Белоруссии в 1939-1941гг.”,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 6. 1989;Е.Н.Кульков и М.Ю.Мягков и О.А. Ржешевский,“Война 1941-1945.Факты и документы.м.:олма-пресс,2001.479с.тир.5000”,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No.3.2002;В.К.Волков,“Советско-герм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о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половине 1940года”,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No.2.1997;Г.Городецкий,“Черчилль и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после 22 июня 1941г.”,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6.1990;Г.Л.Мурашк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борьба в Чехословакии в 1944-1948гг.и национализация средств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М.:изд-во《Наука》,1986,327с.”,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3.1987;Ж.А.Медведев,Р.А.Медведев,“Личный архив Сталина-засекречен или ликвидирован?”,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No.3.2001;Н.М. Моллеров,“Советско-туви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5-1941гг.)”,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No.11.2005;Н.М.Моллеров,“Урянхайский край(Тува):От объекта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к статусу субъект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права(1917-1921гг.)”,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No.6.2005;В.Л.Дорошенко,И.В.Павлова,Р.Ч.Раак,“Не миф:речь Сталина 19 августа 1939 года”,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No.8.2005.

[12] Б.Н.Славинский,Ялтин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и проблема северных территорий. М.,ТОО 《Новина》,1996.

[13] 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刘祖熙、刘邦义:《波兰战后三次危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刘祖熙:《波兰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8;刘祖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东方出版社,1995;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6卷(1939~1945年)、第7卷(1945~1949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李传明编《苏联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张义德主编《苏联现代史:1917~1945》,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苏〕T.K.朱可夫:《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2;〔苏〕A.M.华西列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2;〔苏〕C.M.什捷缅科:《什捷缅科大将战争回忆录》,甘霖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2;〔苏〕K.K.罗科索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2。

[14] 吴伟:《苏联与“波兰问题”(1939~194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李勇慧:《俄日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陈晖:《1933~1941年的苏德关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资料汇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陈春华:《乌梁海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1期;陈春华:《有关苏俄对乌梁海地方政策的文件选译》,(转下页注)

[15] 《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陈春华:《〈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蒙古问题的论点》,《蒙古史研究》第九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陈春华:《1915年至1919年期间争夺乌梁海的斗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3期;部彦秀:《论苏芬冬战》,《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2期;李凡:《二战后日苏“北方领土”问题的形成》,《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李兴:《1939~1945年苏联的东欧政策剖析》,《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李勇慧:《“北方领土”主权终归谁属——试析俄日“北方领土”之争》,《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1期;李玉娟:《关于二战初期苏联出兵波兰性质探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林建华:《苏芬冬战始末》,《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91年第1期;史国纲:《苏波疆界问题》,《东方杂志》1944年第40卷第4号;周乾:《二战前夕苏德关系》,《俄罗斯研究》1993年第2期;赵四亮:《二战后波兰东西边界的划分》,《北方论丛》2004年第3期;张明养:《论战后苏联领土的扩张》,《东方杂志》1947年第43卷第5号。

[16] 李兴汉:《波罗的海三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章任贤:《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史实》,《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92年第3期;李秀环:《罗马尼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7] 俄罗斯(Россия)这个专有名词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内涵也变得复杂。俄罗斯的历史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罗斯帝国时期(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РИ)(也称沙皇俄国时期)、苏联时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буплик —СССР)和现在的俄罗斯联邦时期(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РФ)。在本书中,主要在两层含义上使用俄罗斯这个专有名词:广义上,是泛指俄罗斯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狭义上,是专指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联邦。第一章领土及相关理论概述本书研究的课题是俄罗斯的领土变迁,这里面一个核心概念便是领土。要了解一个国家的领土变迁历程,就要对领土理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理 论中都有对领土及其相关理论的专门论述。第一节领土和国家

领土理论是国际法理论体系中最基本而又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领土是国家的要素之一,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和范围。本节从领土概念、领土与主权的关系、领土的构成、领土的取得与变更方式、国家边界及边界争端的解决等方面详细介绍国际法上的领土理论。一 领土及领土主权1.领土概念和领土构成

领土主要是指国家所领有的土地,即在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下的[1]地球的确定部分。作为国际法的一个基本概念,领土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领土的法律性质。领土处于国家主权的支配和管辖之下,它既是国家主权的对象,又是国家行使一切权力的空间范围,国家对其拥有统治权和所有权。二是领土的范围和物质属性。从范围而言,领土是地球上的一个特定部分。国家领土不能扩展到地球以外,它不仅包括地球上某一特定的土地,也包括某一特定的水域和空间。领土是国家构成不可或缺的要素。2.国家领土与国家主权

国家领土由国家主权管辖下的领陆、领水、领空和领水之下的领土四个部分组成。

领陆是指国家陆地疆界以内的全部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是国[2]家领土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领陆是领水、领空和底土存在的基础和前提,领水、领空和底土是陆地领土的附属部分。一个国家可以没有领水,如蒙古国等内陆国,但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领陆。若领陆发生了变动,依附于其上的领水、领空、底土也要随之相应变更。大陆架不是传统的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现代国际法规定,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若沿海国家以勘探开发资源为目的,则[3]其对大陆架享有专属性的主权权利。除依据国际法享有豁免权的人、物和事件外,一国对其领陆范围内的所有人、物和事件行使管辖权。

领水即国家主权管辖下的一国疆界范围内的全部水域,一般包括[4]内水和领海两部分,在群岛国的情况下,还包括群岛水域。内水是指国家领陆范围内及领海基线向陆地一面的所有水域,具体包括内陆水域(如河流、湖泊、运河和水库等)和内海水域(如港口、内海湾、内海峡、河口湾等)。内水的法律地位与国家领陆完全相同。领海则指衔接一个陆地领土及其内水,并处于该国主权管辖内的一定宽度的海域。作为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领海与内水的区别就在于国家在领海的主权受到外国船舶无害通过权的限制。需要指出的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于内水部分有一些相关规定,如公约第8条第2款就是对国家在领海基线向海岸一面的内海海域主权的一种限制。内水部分受国内法的约束,但有一些特殊的河流、湖泊和运河还适用于国际法上特定的规范和制度。例如,位于埃及境内、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由于其是构成国际要道的通洋运河,则受到国际条约规定的制度支配。群岛水域是由群岛基线所包围的海域,其地位不同于内水甚至领海。在该水域,国家虽然拥有主权,但实行无害通过制和群岛海道通过制度。

底土是指领陆下的底土和领水的底土。理论上普遍认为国家的底[5]土可直达地心。由于地下资源在不断被开发和利用,底土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领空是指领陆、领水之上受国家主权管辖一定高度的空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领空的法律地位即已确立,但由于迟迟未决的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分界问题使得领空的上限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一般而言,国家领土包括上述四个组成部分。但具体到某一个特定的国家,其领土并非必然包括上述所有的组成部分。例如,一个内陆国,其领土被其他国家陆地所包围,就不存在领海。另外,从地理[6]特征上看,有些国家的领土还可能是“连续领土”“非连续领土”[7][8]和“飞地”,但从法律意义上看,国家领土是完整统一的。

领土的概念是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领土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领土和国家的关系密切,具体表现在:首先,领土是国家构成的要素之一。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领土的国家。各个国家因各自情况的差异,其领土的大小会有不同。《奥本海国际法》指出:没有领土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尽管必要的领土面积可以很小,如梵蒂冈城、摩纳哥公国、圣马利诺共和国、列支敦士登公国和瑙鲁等。一个流浪的部落,虽然它有一个政府或在其他方面是有组织[9]的,但在没有在它自己的领土上定居之前,不是一个国家。其次,领土是国家行使的最高权力,通常是排他权的空间范围。通常认为,国家领土是国际法的客体,因为国际法承认每个国家在其领土内的任何物均受该国最高权力的管辖。正如周鲠生教授所指出的,“领土对国家的重要性可以有社会和政治两方面的意义。就其社会意义说,领土是国家的物质基础。……就其政治意义说,领土是国家权力自由活动的天地。……这就意味着在自己的领土内可以充分而无阻碍地行使[10]其权力,排除一切外来的竞争和干涉”。3.领土主权与领土主权限制

领土主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人和物所行使的最高的和排[11][12]他的权力。无论是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还是《联合国[13]宪章》都承认国家的领土主权原则。

领土主权内容包括领土所有权、领土管辖权(或称领土统治权)和领土不可侵犯权。领土所有权意味着在国际关系中国家是其全部领土的所有者,国家对其领土享有专属的占有、使用和处理的权利,任何个人和私人都无此权利。领土管辖权或统治权是指,在这块领土疆域以内,国家对人和财产行使排斥其他国家的管辖权。这种管辖权不仅针对本国人或其财产,而且还针对本国境内的外国人及其财产,但依照国际法享有豁免权的除外。领土不可侵犯权是指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神圣不可侵犯,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独立的重要标志。《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4款明确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领土完整不可侵犯是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其内容包括:第一,不得以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破坏一国的领土完整;第二,国家边界不容侵犯;第三,一国领土不得成为军事占领之对象;第四,使用威胁或武力取得领土的行为为非[14]法,对于此种方式取得的领土不予承认。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更是具体规定了国家有义务避免破坏他国的领土完整,侵犯他国的疆界以及使用武力或者威胁取得他国领土等。因此,国家领土不可侵犯原则已构成现在国际法的重要内容。基于对领土主权的尊重,一国不仅不能侵占、分割或兼并别国的领土,而且未经别国允许,不得派遣军队、军舰或警察进入或通过别国领土,或飞机飞越别国领空,不得在别国领土内实施行政或管辖行为,也不得在别国进行官方调查或者指使它的国民在别国领土上进行秘密活动等。[15]否则就是违反国际法的。

领土主权的限制是指国家对领土的所有权、统治权,由于受国际条约或国际习惯的约束,不能完全行使的情况。国家对其领土享有完全的和排他的领土主权,但这并不是一项绝对主权。根据一般国际法的原则和规则,国家在行使其领土主权时应受到一定的制约,如外国[16]船舶在国家领海内享有的无害通过权等。领土主权的限制包括两种:一是国际法对各国普遍设立的一般性限制;二是以条约为依据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