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章针刀医学传承与发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21:25:06

点击下载

作者:田存好、权伍成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朱汉章针刀医学传承与发扬

朱汉章针刀医学传承与发扬试读:

前言

1976年,恩师朱汉章发明针刀医学(原来为小针刀疗法),其独到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令很多不治之症变为可治,将难治之症变为易治,很好的临床疗效也验证了新理论及新方法的科学性,也因此在短短20多年里发展成为一门医学新学科,并出版了专著《针刀医学原理》,针刀器械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朱老师将毕生精力奉献于针刀医学,针刀医学并非简单的理论和治疗,而是形成了一种思想体系,即朱汉章思想,不仅包括针刀医学一整套理论、治疗及护理规范,还包括朱老师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及敢于怀疑的思维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心追求真理而不辞劳苦的坚强毅力,以及诲人不倦和普救众生的慈悲之心,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和发扬的。但在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很多人出现了问题。

传承方面,第一是错误的传承,第二是不发扬的传承。不少医生通过培训班学习或自学后并没有完全理解针刀治病的原理,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治疗。比如治疗骨质增生,有的医生并不是去治疗病变软组织,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将骨质增生去除掉,这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无效或加重。还有很多医生传承得还不错,却墨守成规,不去发展和完善,看到其他医生的治疗方法和《针刀医学原理》中讲的不同就反对或痛斥,还扣上欺师灭祖的罪名,朱老师一生不停地研究,就是为了继续完善理论,令治疗方法更加安全、简单而有效,这必然和以前的方法有所不同,是不是将朱老师也扣上欺师灭祖的帽子呢?尊重老师本没有错,但故步自封,不求发展,就违背了恩师的意愿,也是不可取的。

发扬方面,第一是错误的发扬,第二是不传承的发扬。不少医生经过学习对针刀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发扬方面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例如将目前所有治疗疼痛的方法毫无目的地都用上,以及过于注重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局部病变,忽视了软组织病变及整体观。还有很多医生并没有按照朱汉章思想来发扬,例如发明圆钝形针具将挛缩的筋膜及韧带进行剥离,我们知道这些病变切开效果最好,而剥离作用不大。

也有一些医生传承及发扬做得都很不错,也因此而执著,另立门派,吹嘘自己发明的某种方法是最好的,甚至称朱汉章老师的方法已经过时了,弄得针刀界一盘散沙,而且面对如此多的治疗方法,学生们也无所适从,不知哪个方法好,这势必会影响针刀医学的发展及推广。在此,我只能说,每个方法都有其可取之处,哪个方法好谁说了都不算,只有疾病说了算。故对病因病理进行全面而透彻的认识是关键中的关键,只有明白疾病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用什么方法及配合什么方法才有目的性及针对性,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

其实,朱汉章老师后期对针刀医学也有了新的感悟,对以前的一些旧理论及方法提出了大胆的否定,如软组织损伤并非以粘连为主,而是以挛缩为主,治疗方法也不能以剥离为主,而是以切割为主。之后,朱老师派自己的几个研究生分别进行临床及实验室研究,力求研究出更加完善的科学理论及更加安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已有所突破,逐渐成书。但朱老师突然仙逝,因少了朱老师的指导,其研究进程慢了许多,几个研究生继续努力着,最终达成恩师的心愿。本书从2003年开始编写,至今已有10年,由于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是对针刀医学以前一些旧理论及方法的完善或否定,所以我们必须尽量保证每句话都让人信服,故进行了仔细地校对,一直推迟到现在,终于与大家见面了。

书中很多理论并没有直接进行阐述,而是详细论述了如何进行研究的全过程,目的是引领大家的思维,犹如自己在研究,这样能培养出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很重要,是能否取得更大成就的关键。

本书所讲述的理论及治疗方法都是经过多年临床及实验室研究验证的,对于一些仍没有得到证实的理论,我们提出假说,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继续深入研究。

我们力求精简,其他书籍已有的生理病理、解剖等知识不再赘述(一些需要特别指出的除外),这样不仅节省篇幅,还能节省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本书打破以疾病为中心进行横向论述的常规,而是按照症状进行纵向论述,某一个症状的出现有几个原因,每个病因用相应的方法分别去解除,这样大家在治疗中更容易全面考虑,更能准确地找到根本病因,从而减少误诊误治的几率,提高疗效。同时,特别提出将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用于针刀治疗,并提出针刀与养生相结合。此外,本书还列举了许多失败病例,这在以往书籍中也是很少见的。我的朋友及学生对于列举这么多失败病例有些担心,认为这可能会让读者认为我们的理论及技术不行。其实这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即便是非常有名的专家也会有失败的病例,我们也不例外。书中讲的是我们的最新理论及技术,必然有很多成功病例,但学习针刀的人士,尤其是初学者更需要失败的病例,大家能从失败病例中吸取教训及经验,才能避免更多不该出现的问题。本书也列举了很多特殊的成功病例,起初治疗时无效,经过反复研究和辨证,最后将疾病治愈,这种思维方式以及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朱汉章针刀医学传承与发扬》的成功出版离不开患者的大力配合、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以及我的学生和针刀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邹立国老师、朱老师的妻子才婉茹老师,在此深表感激。还有和我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杨友志、杨德宽、吴柯、杨明涛等人,为针刀技术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也深表感谢。本书虽编写严谨,但不妥或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希望我们能团结起来,不为个人名利,一心追求真理,共同将中医及针刀医学发扬光大,为百姓的健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2013年1月第一部分理论篇第一章四大基本理论的延伸

朱汉章教授所创立的针刀医学四大基本理论可谓是医学史上的伟大创举,其简、便、廉、验的治疗方法为无数患者解除了多年缠绵难愈的病痛。但朱老师却谦虚地说:“针刀医学的创立是医学发展至某一阶段的必然产物,如果我们没有创立也必定会有别人创立,而将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必然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针刀医学。”多么客观、多么严谨、多么科学、多么富有远见的话语啊!

朱老师自创立针刀医学以来,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刚开始被称为“小针刀疗法”,因其疗效好,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被行业内称为“针刀医学”。朱老师历经近四年的时间编写了《针刀医学原理》,标志着针刀医学已基本完善,针刀医学还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高等医学院校已开展了选修和必修课程。但朱老师一直都没有停止进一步发展针刀医学,希望能找到比以前的方法更加安全、简单易学而有效的方法。于是,又进一步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同时采纳其学生的想法和经验。朱老师真不愧为大师级人物,为了真理虚心向任何人学习,故在朱老师去世前一两年已经对针刀医学有了新的感悟,并派我们几个研究生分别进行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不幸的是,朱老师因工作繁忙而积劳成疾,在外出讲学时因病逝世,万分悲痛后我们没有退缩,而是化悲痛为力量,要尽一切努力将恩师的遗愿完成。我们有幸得到世中联针刀专业委员会前副秘书长邹立国老师以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和指导,邹老师跟随朱老师十余年,深得朱老师的真传,领悟到了针刀医学的精髓,同时根据临床经验制订出适合基层的安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也因此对寻找更加安全、简单易学而有效的方法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宽广而明亮的医学天地,与老师、师兄弟、同行好友及我们的学生一起,在这片天地中努力寻找新大陆,共同进行深入研究,在很短的时间里,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有了质的突破,对病因病理有了更加完善的认识,进而研究出更加安全、简单而有效的操作技术。我们希望尽快与大家分享,为徘徊于针刀医学大门的医生们指引方向,让更多的人尽快拥有此项技术,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这是我们的愿望,更是朱老师生前奋力拼搏的最终理想。第一节 闭合性手术的理论

闭合性手术的理论集针灸学和外科手术理论于一体,以针的形式进入人体,在人体内发挥针灸针与手术刀的双重作用,因创伤小,人体会很快恢复,因此也被称为微创手术。

外科手术的出现可以说是医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以前不能很快或无法治愈的疾病能很快痊愈,这是对以前非手术治疗的一个否定。但是,外科手术是用手术刀将皮肤及深部组织打开,故也称为开放性手术,为了彻底解除病变,打开的面积就得尽量大,以充分暴露病变组织,病变解除后再缝合。此过程对组织的损伤太大,远远超过了人体的自我恢复范围,致使软组织形成很大的瘢痕、粘连,进而挛缩,导致力平衡失调,骨关节失稳。很多患者颈腰部手术后出现开刀部位酸痛、僵硬、紧缩感,劳累后及阴雨天加重,重者比手术前的症状还要难以忍受,加之骨关节失稳,很容易再次出现神经受压症状,而且一旦复发就很难痊愈。肘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进行外科手术,则很容易留下屈伸不利或强直等后遗症。手术留下的后遗症和并发症还有很多,因此,专家们极力寻找既能保证疗效又不会出现上述后遗症及并发症的方法。这样,闭合性手术,也称微创手术应运而生,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开放性手术的否定,这个否定不是倒退,而是更高层次的进步,与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理论相同。

微创手术的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艰难而长久的路程。刚开始就是把打开的面积缩小,其理论和治疗方法不变。这样,不能很好地暴露病变组织,疗效欠佳,而且打开的面积再小也要能容纳手术刀的进入,此创伤仍超过了人体的自我恢复范围,同样会有后遗症出现,只是比较轻而已,故这种手术也就逐渐被丢弃了。但是,专家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微创手术的研究,以朱汉章老师为首的一批专家全面而透彻地研究前人中西医理论及治疗方法,并结合临床经验,对根本的病因病理有了重新认识,提出了一整套不同于以前开放性手术的全新的闭合性手术理论体系,并以此发明了系列闭合性手术针刀(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及治疗技术。以针的形式进入人体,针刀的刀刃只有0.5~0.8mm,对人体造成的创伤能很快恢复,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及并发症。

有人会问:“如此小的刀刃能彻底解除病变组织吗?”“针刀所到的部位肉眼看不到,会不会伤及神经和血管?”这些问题下面会详细讲述,大家会对疾病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实,只要将疾病的病因病理彻底搞清楚,治愈疾病其实并不太难,可谓“大道至简至易”。第二节 骨质增生新的病因病理

骨质增生疾病是目前的热点话题,人们一听说被医生诊断为骨质增生就非常害怕,因为医生会告之此类疾病无法根治,只能终身服药维持。因为传统理论根据骨质增生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比认为骨质增生是退行性病变,即老化,而老化是不能解决的,而且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溶解骨质增生而不溶解正常骨质,所以患者只能长期遭受病痛的折磨。然而,此理论却无法解释年轻人得骨质增生及许多老年人骨质增生很重但没有症状的原因。很多患者某部位突然疼痛就去医院进行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骨刺,医生就毅然诊断为骨质增生。然而,骨质增生不是一两天就会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也就是说,在患者感到疼痛之前骨质增生已经形成,但却感觉不到疼痛,这又如何解释?还有人认为骨质增生是由于摄入钙过多导致的,可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并存又如何解释呢?骨质增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骨质增生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是对抗异常应力而做出的一系列保护性措施。如果某韧带或肌肉、椎体、关节囊等遭受过大的拉应力、压应力和张应力时,人体就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令这些组织硬化以加强其强度,防止过大的应力继续破坏这些组织。如果过大的应力仍未驱除就会进一步钙化,进而骨化,形成骨质增生。拉应力导致的骨质增生都有一个向着力线方向的尖,压应力和张应力导致的骨质增生虽没有尖,但也能看出其是顺着力线方向生长的。

其实,人体的这种保护性反应随处可见,就拿手上的老茧来说,几乎所有人都见过,自己也长过,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许多农民的老茧非常厚而硬,真有成为骨头的趋势。有些人因为老茧硬、粗糙、不好看,就想将其除掉,但无论用什么方法(如用剪刀剪、盐水泡等)都无济于事,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停止干活,老茧就会逐渐消退。此老茧的产生也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没干过活的人突然拿铁锹、锄头等干活,很有可能磨出水泡来,人体为了不再磨出水泡,就加强手掌皮肤的强度而长老茧。

骨质增生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种。病理性骨质增生多发生于年轻人,是由于急性扭伤、慢性累积性损伤等原因导致的,多伴有疼痛等症状,此种情况就必须进行治疗。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目前治疗此类疾病针刀医学应该是首选,将病变软组织松解,消除异常应力以恢复力学平衡,骨质增生就会像老茧消退一样逐渐消失。听起来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临床中很难看到此过程,原因是临床中看到的骨质增生大部分是生理性的。

生理性骨质增生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肌肉、韧带、筋膜等组织会有不同程度的松弛,椎间盘、半月板等也逐渐失去弹性或脱水,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就会出现应力不平衡的情况,骨质增生就会逐渐出现。椎体边缘增生而使椎体面积增大,压强就会减小,以免骨与骨之间因压强过大而损伤,故出现疼痛症状。椎体前缘产生的骨桥、后纵韧带的钙化等都是为了使脊柱稳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骨质增生与老化是有关系的,但不能认为骨质增生就是老化,骨质增生是为了抵抗老化而产生的保护性变化,可以说是一种进化。故从某种意义上讲,骨质增生的程度与老化是成正比的,这就是临床上看到的同龄人骨质增生的程度不同的原因。这种差异来源于日常保养的程度,保养得好,衰老就慢,骨质增生就少。

可见,骨质增生是为了防止损伤而出现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骨质增生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病因,许多老年人骨质增生特别重但没症状,即使有症状基本上也不是此类骨质增生造成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去干预,有症状应另求他因,正确的治疗是针对疾病而不是针对骨质增生。很多患者针刀治疗几次后症状消失了,但骨质增生仍没有改变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不少医生针对骨质增生进行治疗,将针刀当成铲除骨质增生的工具,导致症状加重。因此,我们不能只以X片为诊断依据,不能见到骨质增生就认为是导致症状的原因,应该根据临床症状综合考虑,以找到根本病因,才能彻底将疾病治愈,更不能再认为骨质增生是不治之症了。第三节 关于经络实质的新理论

关于经络实质的新理论:经络是人体存在的另外一个电生理线路系统,此线路是由多种微量元素,主要是金属元素连接而成。当然,此假说还没有被完全证实,仍需要大量的科研工作来进一步研究。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不管经络的实质是什么,经络理论的确能解释很多现代医学不能解释的现象,以针灸针或针刀针刺穴位,的确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我(田存好)在北京某医院实习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出现右耳流黄水,而且有臭鸡蛋气味,不痛,也不发热,但影响夜间睡觉,我又不好意思跟老师和同学讲,也不敢乱吃药,5天过去了,没有任何好转。我的专业就是针灸学,在老家也治疗过不少患者,反正扎针也不用花钱,也不会出问题。于是,就用针灸针在右侧的液门、中渚、外关三穴进行针刺,没想到当天晚上症状就减轻了一半,第二天和第三天又分别治疗了一次,竟然痊愈了,一直未发。针刺四肢的穴位就能治疗内脏疾病,而且效果还很好,现代医学是无法解释的。其实,现代医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太多了,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相信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因为不管什么理论和治疗方法针对的都是人,而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而且现在针刀医学理论能解释很多经络理论,下面会陆续讲到。第四节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新理论

慢性软组织损伤理论揭开了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神秘面纱,认为其根本病因是动态平衡失调,导致动态平衡失调的四大病理因素是粘连、瘢痕、挛缩、堵塞。这在朱汉章的《针刀医学原理》中已详细论述,在此要讲述一下上述四大病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孰重孰轻及其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必须彻底搞清楚,因为这决定了针刀治疗中的操作方法。

针刀医生在叙述疾病的病因时,说的最多的是“粘连”一词(四大病理因素之一),认为软组织病变最主要的是粘连,而解除粘连的方法就是纵行剥离、横行剥离及切开剥离。但是,经过对解剖、病因病理的深入研究并结合临床实践证实,软组织病变最主要的并不是粘连,而是挛缩。说到此,估计很多医生会跳起来反对,根深蒂固的理论突然被否定,的确有些难以接受,别急,听我们慢慢讲来。

软组织基本分为筋膜、肌肉、肌腱、腱鞘和韧带,粘连无外乎发生在这些软组织本身及软组织之间。而这些粘连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大家会列举出很多急、慢性损伤因素,软组织受到损伤后在恢复过程中就会形成粘连。但是,软组织受到的损伤程度有大有小,损伤的大小目前没有严格的界定,我们姑且将小的损伤认为是没有出现明显疼痛的损伤,而大的损伤是出现了明显疼痛的损伤。

小损伤就是慢性累积性损伤,以长期固定姿势产生的慢性劳损最为多见,还有长期受风、寒、湿侵袭所致。此种损伤发展很慢,也不会产生疼痛症状,因此常被人们忽略,直到累积到一定程度而出现不适方被察觉。而且,此小损伤不足以产生粘连,因为产生粘连的前提是软组织产生断裂性损伤,而且两断裂面紧挨在一起。这可以从外科手术后缝合中找到答案,若产生断裂性损伤则属于大损伤。绝大部分患者叙述劳累后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休息时疼痛缓解或消失,也能说明小损伤不会产生粘连,因为粘连会限制粘连的软组织的活动,即一活动就痛,不活动不痛。小损伤导致的结果是挛缩硬化,这与骨质增生的病因病理基本相同,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措施。长期受小损伤影响后,人体为了不让软组织进一步受其影响,就会将此软组织变硬,以加强其强度,同时产生挛缩,以限制人体的部分活动。不过与骨质增生的病因病理有所不同的是,骨质增生仅发生在与骨质相连接的部位,也就是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等软组织与骨质的附着点处,而挛缩硬化基本上可以发生于任何受异常应力影响的软组织。

大损伤基本上都是受暴力所致,以扭伤、拉伤、外物撞击伤、刀割伤为主,这些因素会引起受伤部位软组织产生部分甚至完全断裂。有损伤就有修复,如果断裂面完全或基本对合,很有可能不会出现粘连,但很多时候这些软组织并没有完全对合,此时人体就会采用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不完美的修复方法,最后形成瘢痕,这些受损伤的软组织就会产生粘连。我们都知道导致软组织损伤的因素主要是慢性累积性损伤,即小损伤,大损伤只占少数,大损伤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外伤后遗症,如踝关节扭伤、剧烈运动产生的拉伤、刀割伤等。

粘连出现后会限制相粘连软组织的相对运动,如果这些粘连的软组织的力线方向是相同的,就不存在相对运动,也不会出现症状,比如腰部手术后会留下很大的瘢痕组织,这必定会产生粘连,但是很多患者并没有任何症状,有些患者有症状,主要是阴天下雨时腰部酸痛以及弯腰时有牵拉感,这些症状与粘连没有关系。而牵拉感是由于瘢痕组织的挛缩,挛缩后引起血运不良,导致致痛物质堆积而出现酸痛,这与粘连无关。用针刀将此瘢痕组织松解,这些症状就会随之消失,但粘连仍在,因为瘢痕组织是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有的正常组织了,但只要没有不适,不影响功能就可以了。这样看来,力线方向相同的软组织粘连导致疼痛的根本原因还是挛缩,而不是粘连本身。

如果粘连软组织的力线方向不同就会出现较重的症状,表现为不能完成某种动作,强行完成时就会出现粘连部位强烈的撕裂痛,此种情况以肩部最为常见,其他部位很少见。此种情况单纯用针刀治疗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是要配合手法治疗。因为单纯针刀切割剥离并不能完全将粘连松解开,配合手法就能将剩余的粘连彻底松解,方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再看软组织附着点的疼痛及压痛,过去认为是由于急、慢性损伤引起附着点产生粘连和瘢痕,用针刀在此处进行纵行剥离及横行剥离,临床上也的确治愈了很多病例,于是对此说法一直没有产生过怀疑。但是此说法其实站不住脚,因为前面我们说过如果粘连软组织力线方向相同就不会出现症状,而临床上我们不对附着点进行治疗,而是在此软组织的其他部位进行松解,同样可以治愈,这与“反阿是穴”的提出不谋而合,这就充分证明附着点疼痛及压痛是由于此软组织挛缩,附着点处长期高应力导致慢性损伤而引起无菌性炎症,并非附着点处软组织粘连,当此软组织得到松解后,附着点处不再受高应力的影响,就会逐渐恢复,这同样属于整体理论的鲜活体现。所以,我们主张先不要对有疼痛及压痛的附着点进行治疗,尤其是附着点处疼痛及压痛较重时,因为附着点处血运相对不好,同时,既然有疼痛及压痛,说明此处有损伤,有无菌性炎症,炎性物质出现后,结缔组织形成一个囊状物并将其包裹,以免其扩散,扎针刀会将此囊状物刺破,导致炎性物质迅速扩散,很容易导致症状加重。现在很多专家并不主张癌症患者进行手术,就是因为手术会破坏拦截癌细胞的结缔组织,令病情迅速恶化。临床上会经常遇到上述加重的情况,尤其是身体虚弱的患者,切记啊!当然,如果想对附着点和其他部位同时治疗以缩短病程的话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注意附着点处的松解力度不要过大,牢记过犹不及的道理。

再看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或消失,还有很多患者通过休息、锻炼后痊愈了。我们曾经调理过很多身体虚弱但全身疼痛的患者,没有进行任何治疗,而是告诉患者回家通过饮食调理加适量锻炼,一个月后疼痛全部消失,若是软组织粘连,其自愈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综上所述,软组织病变绝大部分并不是粘连,而是挛缩。这就决定了针刀治疗应以切割(包括横切和纵切)为主,即便是有粘连也要先切割再剥离,单纯剥离是起不到作用的。临床经验丰富的针刀医生大部分都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操作方法基本上都是切割,其效果要比剥离更好、更稳、更持久,临床实践又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理论的准确性。这样,我们的操作方法就非常简单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下面会详细讲到。现在再论述一下主要是哪些软组织会产生挛缩,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针刀扎下去才有目的性,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软组织基本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膜、腱鞘、椎间盘、半月板等,椎间盘和半月板等软组织有固定的病因和发病过程,在此不再叙述;腱鞘挛缩会导致腱鞘炎有固定的治疗方法,也不再叙述;肌腱与相应肌肉相连,肌纤维的伸缩性是很大的,如果肌腱受高应力影响而出现挛缩变短,肌纤维就会被拉长,故不会影响整体,临床上除了对肌腱附着点处进行松解外,几乎没有松解肌腱以达到治疗目的的;韧带也是很容易产生挛缩的,因其有固定的分布,治疗方法也是固定的,基本上不会产生分歧,故在此也不再叙述;而分歧较大的当属肌肉和筋膜。

以前提的最多的就是肌肉,临床诊断也是哪块肌肉损伤,其治疗也是针对肌肉进行松解,其实错了。我们都知道,肌纤维的伸展性及血液循环都很好,很难受到损伤,除非是大损伤导致肌纤维断裂,前面也讲述了导致软组织损伤的大多都是小损伤。而且如果肌纤维挛缩,日久必然硬化,若是肌纤维出现硬化则失去其本有的收缩功能,不能完成某一动作,这在临床上也有,但非常少见。临床上我们基本是要找硬化挛缩的软组织进行松解,引起软组织硬化挛缩的既然不是肌肉,就是包绕肌肉的筋膜,我们在扎针刀时遇到的柔韧阻力并听到刺过此软组织时发出的“咔嚓”声,有时有多层,此软组织就是筋膜。筋膜包括浅筋膜及多层深筋膜,并非肌纤维,针刀刺到肌纤维是没有阻力的,就连扎针灸针时产生如鱼吞钩的针感也是刺到筋膜上,有些是刺到韧带上,目前很多学者经过大量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下一节会详述筋膜的解剖结构、功能、病变后出现各种症状的机理及针刀的治疗方法。

由上述可知,出现病变的软组织大多都是结缔组织,包括筋膜、韧带、腱鞘、关节囊、滑液囊、肌腱等,并不是肌肉组织,只有较大的断裂伤及微生物感染会引起肌肉组织产生病变,而且这些结缔组织的主要病变是挛缩硬化,只有小部分(如真正的肩周炎、手术后遗症等)病变属于粘连。第五节 筋膜理论

筋膜也属于软组织,但由于筋膜病变是导致诸多疼痛疾病以及很多慢性内科病、妇科病、男科病、皮肤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将其单独进行详述。

刚开始学针刀时最多的是寻找骨错位、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以及肌肉、韧带的条索、结节等,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筋膜的认识仅停留在具有保护、防御等作用的一种很不起眼的普通组织,而很少将其视为致病因素。

后来,我们经过走访许多老师并结合理论和临床发现,筋膜尤其是浅筋膜,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筋膜简述

筋膜是人体中最普遍的一类组织,无所不在,筋膜不仅给予机体一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形状,也为机体的其他系统,如循环、神经和淋巴系统等,提供支架结构和支持、稳固、营养、分隔营养通道。一般可将筋膜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两层。

浅筋膜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含脂肪、浅静脉、皮神经、交感神经以及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等。此筋膜有维持体温和保护深部结构的作用。

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于全身且相互连续,深筋膜包被每块肌肉,并深入到各肌层之间,形成各肌肉的筋膜鞘和筋膜间隙。四肢的深筋膜深入各肌群之间,与长骨的骨膜相连而形成肌间隔,分隔肌群,以利于肌群的活动。在腕部和踝部,深筋膜显著增厚而形成支持带,对深面的肌腱起支持和约束作用。深筋膜还包绕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束的筋膜鞘。此外,深筋膜还包裹腺体,形成腺体的被膜。此筋膜可以在各肌肉和肌群活动中起缓冲作用,使组织免受摩擦。二、影响筋膜的因素

上述知识应属于现代医学的精细解剖学范畴,可是绝大多数医生并没有将知识化为生产力,没能很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浅筋膜位于最外层(除皮肤外),最容易受劳累、风寒侵袭等因素影响而导致挛缩硬化。此时有人会问:皮肤位于最外层,为什么皮肤不会受致病因素影响而产生同样的变化呢?致病因素同样会影响皮肤,如烧烫伤、晒伤、冻伤、撞击伤等都会首先影响皮肤,但几乎不会产生挛缩硬化,也不会产生力学方面的改变,除非是大面积的严重损伤,这主要与皮肤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有关。至于皮肤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可参阅相关书籍,此不赘述。

而与力学有关系的就是以结缔组织为主的软组织,这些组织很容易受力学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病变。此时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些力学因素会令这些组织产生挛缩硬化呢?详见下文。三、筋膜在致病因素影响下的生理改变

拿浅筋膜来讲,包绕并保护全身,位于最外层(除皮肤外),外伤、劳累、风寒等因素影响人体时,浅筋膜首当其冲。外伤急性损伤浅筋膜,筋膜会很快恢复正常,因此,外伤不是导致浅筋膜损伤的主要原因。

劳累一直充斥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有人说我们没有感觉到多累啊,怎么就得颈椎病、腰椎病了呢?此处讲的劳累不仅仅是感觉全身性的疲乏,更重要的是某软组织遭受长时间的牵拉而导致的损伤。这就是许多体力劳动者每天都感觉很累却很少得疼痛疾病,而整天坐办公室、开车或打麻将的人特别容易得颈椎病、腰椎病的原因。朱汉章教授指出,对某软组织的损伤取决于力对此软组织所做的功,即力乘以时间(W=F×S)。体力劳动一般都是全身用力,不是长时间保持某一个姿势,某软组织所受的力都不小,但时间短,所以一般不会造成损伤。当然,如果用力过大(如抬过重的物品)也会产生损伤,之后人体会对此损伤进行修复,大部分都会完全恢复正常,小部分由于损伤过大或人体修复能力过小,致使损伤不能完全恢复,出现慢性疼痛,此时医生得想办法为人体创造条件,将疾病推到人体自我修复范围之内,同时努力提高人体自我修复功能,人体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工作或学习,某软组织所受的力虽然不大,但时间过长,同样会导致慢性损伤。此时,只要稍作休息,人体就会很快恢复,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工作、学习累了还得坚持。长此以往,损伤就会逐渐累积成难以恢复的病变,这是让软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

长期保持某一个姿势就会令相应的浅筋膜受到长期牵拉,人体为了保护此筋膜,就会令其变硬以加强其强度。同时,为了不再让此筋膜受损伤,就让其挛缩变短,为的是不让人再做同样的姿势,以避免进一步损伤,如果再做同样的姿势,就会有紧缩感、酸痛感。挛缩、硬化就这样形成了,这完全是人体强大的自我保护功能的体现。如果致病因素过重,则会影响到深筋膜及其他软组织。有人会问:硬化挛缩会导致其他疾病,为什么这么智能化的人体会产生此种变化呢?

这是因为人体要解决当时的主要矛盾,也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某筋膜必须产生挛缩、硬化,以对抗致病因素。那么,如果去除了致病因素,筋膜会不会自行恢复?当然可以,大部分疾病通过休养都可以自愈,就如手上的老茧可以自行消失一样。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很好地休息或病变较重而难以自愈,需要进行治疗,为人体创造一个条件,帮助人体完成自我恢复的工作,才能逐渐痊愈。四、筋膜病变引起的症状

筋膜的挛缩、硬化会引起什么症状呢?

先说浅筋膜,其挛缩硬化后就犹如紧绷的皮子一样束缚着相应的部位。首先表现为病变部位沉紧、板硬、不柔和,同时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细胞的代谢产物(主要是酸性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积聚于局部,刺激局部神经可出现酸痛。再者,浅筋膜挛缩后会变短,正常情况下,我们弯腰至某一程度时腰部浅筋膜会受一个牵拉的力,如果此浅筋膜短了,再弯腰至同样的程度,由物理学杠杆原理可知,此筋膜所受的力就会增加,增加多少取决于挛缩的程度。此时我们弯腰干活就会容易累,累了就会感觉酸痛,因为劳累后代谢产物就会增加,此代谢产物因血运不良而不能及时代谢,导致堆积而产生酸痛,这就是很多患者不干活基本没有症状,稍一干活就会“腰酸背痛”的原因。此原理同样适用于肌肉、韧带等其他软组织,而且很多时候表现出的症状是筋膜、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再看深筋膜,由解剖知识可知,深筋膜遍于全身,无处不在,是肌肉、神经、腺体、器官等的重要辅助装置。相对于浅筋膜来说,深筋膜不易被损伤,一般在慢性劳损时间过长、外伤、错位等情况下才会导致深筋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人体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并不太完美,就会出现力学失衡,有的部位会挛缩、应力增加,导致与此筋膜相连的组织出现功能异常。五、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筋膜理论和治疗上的应用

全身的筋膜是一个整体,这一点最为关键。可以将筋膜看成是一件编织的毛衣,拉动毛衣上任何地方的一根线,都会引起离此处较远地方的变形。

记得朱汉章教授治疗慢性咽炎时,用针刀从喉结两侧刺入至咽后壁进行轻微剥离,1~2次即可痊愈,但由于危险性比较高,其他针刀医生很少越此雷池,我们也不敢。我们虽没有沿用朱老师的这套治疗方法,但却找到了其他更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我们从筋膜整体论出发,试着将颈后部筋膜进行松解,看看有没有效果,其结果出乎了我们的意料,效果非常好,治愈率达65%,但仍有20%无效,15%有效未愈。后来,我们试着用针灸针按朱老师的方法,从喉结两侧刺入,之后又改为0.5mm的针刀,治愈率提高至75%,但仍有15%无效,望着这15%加上有效未愈的10%,心中喜忧参半。喜的是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找到了更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喜;忧的是仍有一部分患者未能痊愈。这可能是由于技术上的欠缺,也可能还有其他病因未找到。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希望各位同仁、专家给予支持和帮助,共同为针刀医学事业奋力拼搏。

再看腰痛伴下肢酸痛、憋胀不适的患者,如果此时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大部分临床医生都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无疑,可事实到底如何呢?

臭氧溶核、射频治疗、经皮椎间盘切吸术,甚至手术摘除突出物,治疗后仍有许多患者无效,甚至加重。朱老师提出,大部分的椎间盘突出症不是突出物对神经的压迫,而是神经根与周围软组织的粘连,用针刀将此粘连进行切开剥离,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上的巨大突破。然而,此方法对于初学者,甚至对于资格较老的针刀医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临床上,扎到神经根周围产生的剧烈酸痛以及扎到神经根产生的电麻感顺着神经直到脚尖,此时患者强忍着难受或者大声尖叫会令针刀医生不安,此时为了安全,会打局麻药,但用量不能太大,因为用量过大,酸痛和电麻感虽然减轻或者消失,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但针刀扎到神经时也没了感觉,就会增加损伤神经的几率。这就使针刀医生畏首畏尾,唯恐出现医疗事故,因此不能完全放开手去治疗,致使治疗效果不理想。

因此,我们需要各位同仁共同去思考、去寻找更加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要想找到此方法,前提是对疾病、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有一个透彻的认识。

腰部神经根外包绕着由深筋膜转变成的神经鞘,神经根与周围其他组织粘连要经过此神经鞘。因此,神经根与其他组织产生粘连不是很容易,除非神经鞘发生病变而与神经根产生粘连,或此神经鞘对神经产生牵拉或挤压作用,进而导致下肢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病理变化呢?

此时,我们不能单纯着眼于神经根局部的病理变化,腰椎间孔相当宽阔,神经鞘对神经的保护作用也相当强,不会轻易出现问题。但是,如果与此神经鞘相连的筋膜出现挛缩、粘连等问题,神经在神经鞘内的活动就会受到一定的束缚,动态平衡被打破。我们穿一双不太合适的鞋子,试穿时没什么感觉,可穿上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某部位不适,重者可在跟腱后侧出现磨损疼痛。因鞋子不合适导致的不适有轻有重,轻者我们的脚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令摩擦部位增厚变硬来抵抗摩擦,不适感觉就会逐渐消失,重者超出人体的自我保护和调节的范围,磨损会越来越重。我们手上的老茧也是这样长出来的,是人体自我保护、自我调节功能的体现。

人体的神经鞘也一样,我们生活在这个花花世界几十年,与神经鞘相连的筋膜会经常发生病理变化,神经就会逐渐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同时病变筋膜也会努力恢复正常,这就是许多急慢性疾病能够自愈的原因。一旦筋膜的病变程度超过神经的适应能力就会出现不可自愈的症状、体征。此时,我们用针刀将此深筋膜松解,神经与神经鞘之间的动态平衡就会恢复,症状消失。

但有些患者通过此方法治疗后没有效果,主要是由于病变时间过长,局部筋膜粘连、挛缩较严重,单纯从远端进行治疗不能解决,这需要进行局部治疗。这就再次显示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这些理论将许多疾病的根本病因、生理病理彻底解释清楚,而基于此理论所创立的治疗方法也会收到非常好的疗效,这就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和治疗方法的正确性。然而,朱老师常对我们说:“不要拘泥,更不能迷信权威,包括我们在内,应广开思路,敢于怀疑,勇于创新,才能有所作为。”真不愧为一代宗师,对于学问不求声名,但求真理。这就成为针刀医学短时间内发展如此之快,诸多针刀医师甘愿为针刀奉献一生,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重要条件。

在学术上,针刀医学可谓是朱汉章老师的全部,也正因为朱老师对真理和事业的执著而积劳成疾,在一次外出讲学时不幸逝世。朱老师虽然走了,但针刀医学的理论及治疗方法却深深地留在了每一位针刀届同仁及其他追求真理的医务工作者的心中。我们要继承,更要发扬,进一步完善理论和方法,令理论更加科学、清晰易懂,令治疗方法更加安全、简单、有效,这也是朱老师希望看到的。

与朱老师在一起的日子可以说是我们人生的转折点,向朱老师学习的同时还接触了许多针刀界的其他知名老师。这些老师对针刀医学都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发扬,但目的都是追求简单、安全而有效。开始对这些老师的治疗方法有些不解,与朱老师所教授的不尽相同,如在治疗颈椎病时,许多老师不去动关节突关节囊,有的仅松解浅筋膜,有的仅松解颈部肌肉附着点,但很好的疗效摆在眼前,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去琢磨。不同的治疗方法为什么都有效,有时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甚至比朱老师的疗效还要好。

我们将这些疑问与朱老师探讨,朱老师总是很高兴地夸奖我们并细心地为我们讲解,给了我们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动力。我们也因此能够很快地领悟针刀医学的精髓,很快地投入到临床实践中,我们的针刀技术也随之很快提高,研究的新成果获得大家的认可,总算没有辜负朱老师的期望。我们会继续努力,与大家一起让针刀医学走向世界。第六节 疼痛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对于疼痛产生的原因,虽然前面偶有论述,但估计大家仍然没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治疗中无从下手。西医认为疼痛是神经卡压、无菌性炎症等原因所致;中医对疼痛的根本病因的解释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这些论述都不错,但过于笼统。现在就疼痛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进行纵向详述。

有疼痛就有损伤,损伤刺激痛觉感受器而产生疼痛,而损伤分为物理性和化学性两种。物理性损伤主要是温度和异常的应力,化学性刺激主要是外源性有害物质和内源性致痛物质,而我们常见的疼痛疾病主要涉及异常应力及内源性致痛物质。

异常应力表现为扭伤、摔伤、撞伤等对细胞组织的伤害,就会产生疼痛,此种情况有明显的病因,而且此病因瞬间即过,只要治疗得当并配合休养,则会很快痊愈,也不是针刀的适应证。因此,导致常见慢性疼痛疾病的直接原因就是内源性致痛物质,也就是常说的无菌性炎症,也是中医讲的“瘀血”。我们研究出很多消除无菌性炎症的方法,取得一定的效果,一部分单纯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疼痛也能很快痊愈,但大部分疗效并不是很理想。原因是没有找到引起无菌性炎症的根本病因,无菌性炎症虽然暂时消除了,但很快又会产生,致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无菌性炎症出现的根本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产生的致痛物质增多,第二是排泄减少。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时刻进行各种生命活动,也就会时刻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其中就包括致痛物质,而这些物质人体很快就会将其代谢掉,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如果产生增多和(或)排泄减少,就会打破这种平衡,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

无病变的正常人突然做较重的体力活或保持固定姿势的时间较长,第二天就会出现腰酸背痛,原因是产生的致痛物质增多,排泄正常,两三天后致痛物质代谢完毕,无需治疗,疼痛也就随之消失了。

病变较轻者,致痛物质排泄减少,进行体力劳动或保持固定姿势的时间较长,产生的致痛物质增多,来不及排泄,就会产生疼痛,休息后致痛物质产生减少,能部分或完全代谢掉,疼痛就会减轻或完全消失。此种情况是最常见的,劳则加重,休息后减轻或消失。而且此种情况大部分都是由于浅中层软组织病变所致,小部分由于深部软组织病变所致。还有一种劳则减轻,休息后加重的情况,基本上都是由于深层筋膜或滑液囊病变所致,休息时血运减慢,致痛物质代谢减少,就会加重,活动后血运加快,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深筋膜病变以后背、腰、小腿为最常见,肩部也会出现,很多患者在夜间十一二点以后或凌晨四五点钟以后逐渐出现疼痛,难以入睡,白天减轻或消失,是因为凌晨寒冷,经络及血管闭塞,致痛物质更加难以排泄所致。还有些患者不管白天黑夜只要一休息下来就不舒服,活动后减轻。滑液囊病变以肩、肘、髋、腘等活动频繁的部位为最常见,症状以酸胀疼痛为主,小腿还会出现不安腿症状,治疗篇会详细讲到。

病变较重者,致痛物质排泄特别少,休息时产生的致痛物质也无法完全排泄,故休息时也会疼痛,劳累后则更加严重。

导致致痛物质增多的原因主要是对某软组织的过度使用,如久坐、久站、久行、长期低头、弯腰、下蹲等。但很多时候没有对某软组织过度使用也会导致致痛物质增多,是由于软组织本身挛缩硬化、粘连,然后做一般的活动就会对某软组织产生过度牵拉,这属于相对的过度使用。骨关节错位会导致某软组织长期受牵拉,也属于对某软组织的过度使用。此外,喝酒、碳酸饮料等,吃狗肉、羊肉、海鲜、辣椒等热性食物,生气、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熬夜、失眠,这些因素会导致疼痛或原有疼痛加重,因此要嘱咐病人治疗期间及康复期要尽量避免上述因素。

导致排泄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软组织挛缩硬化、寒冷、体育锻炼少、气血不足。以筋膜为主的软组织挛缩硬化后就会对经过的血管产生不同程度的挤压;寒冷也会导致血管及经络的通透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体育锻炼减少,血运长时间减慢,很多代谢产物不能及时代谢掉,就会淤堵部分血管和经络系统。这些病变中医统称为“不通”,“不通则痛”,因此我们用推拿、针灸、针刀松解软组织,“松则通,通则不痛”,用热敷、理疗、体育锻炼等以加快血运,令血管及经络系统的通透性增加,“行则通,通则不痛”。上述机理我们很容易理解,但“气血不足会导致疼痛”这一点很多人想不到或根本不相信。其实中医几千年前早就明白,有“不荣则痛”之说。气血不足时人体的各种功能都会下降,排泄功能也一样会下降,即致痛物质排泄减少;同时,抵抗劳累的功能下降,轻微的劳累就会对某软组织造成相对过度使用,导致致痛物质增加。这就需要配合养生方法,下面会详细讲到如何配合养生方法。

总之,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是无菌性炎症,即致痛物质堆积,也就是中医讲的“瘀血”,刺激局部痛觉感受器而产生疼痛。导致无菌性炎症的原因是不通和不荣。导致不通的原因是不松,不松就是软组织的挛缩硬化,而导致挛缩硬化的原因是人们不当的活动,以长期保持固定姿势及长期重体力劳动为主,而针刀能解决的就是软组织的挛缩硬化;导致不荣的原因是气血不足,需要配合科学的养生方法进行调养。如图1-1所示。图1-1 疼痛产生的原因示意图

综上所述,针刀松解软组织,手法复位纠正骨关节错位,以解除“不通”;养生方法可提高人体的各种功能,促进疾病恢复,以解除“不荣”。同时,养生方法还包括日常功能锻炼、避免慢性累积性损伤及不良情绪,可以保证更好的远期疗效。由上图可知,养生方法相当重要,如此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第二章针刀医学临床中的整体理论与辨证论治

整体理论与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灵魂,中医历经几千年而不衰也在于此。说是理论,也是思维方法,也是哲学。

目前针刀界可以说是“鱼目混杂”,搞外科的、内科的、麻醉的、针灸的……感觉针刀效果好、能挣钱就都来学习。这些医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认识和应用针刀。有不少医生用的是现代医学的形象思维以及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这是很局限的,也是很可怕的。

因此,要想学好针刀,首先要了解整体理论和辨证论治在针刀治病中的应用。第一节 整体理论

宇宙是一个整体,其中某一地方或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引起与其相连的其他地方或环节出现变化。人体也一样,中医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上病下取,左病右取”等都是整体论的鲜活体现。现在许多西医大夫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远远不够。而从事针刀的医生,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在治疗中整体理论应用得就更少了。现在诸多针刀医生主要以疼痛点和压痛点为进针刀点,效果不错,但有一部分患者的效果不理想,起效慢,还有一部分患者近期疗效很好,但很容易复发。为此,我们不得不深究缘由。要明白这些问题就得清楚疼痛点、压痛点的由来及扎针刀的目的。

疼痛产生的病因病理前面已讲述。有疼痛就有损伤,疼痛是对伤害性刺激产生的痛感觉和痛反应,这一点基本上是公认的。而疼痛点大多在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与骨骼的附着点,因为附着点受到的应力比其他部位大得多,故更易受损伤,重者疼痛点会在软组织的其他部位出现。还有一部分疼痛点出现在软组织之间或软组织与骨骼的附着点处。

粘连点出现疼痛的原因就是粘连,扎针刀的目的是将粘连直接剥离或切开剥离,就会针到病除,远期疗效也很好。而附着点的疼痛一部分由于急性损伤引起局部软组织产生病变,而大部分是由于软组织因劳损而产生挛缩硬化,导致软组织长期高拉力而形成慢性损伤。软组织在附着点的应力比较集中,最易损伤,损伤后产生无菌性炎症而疼痛,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其他部位的僵硬、酸痛、紧缩感。此时扎针刀的目的是将整个挛缩硬化的软组织松解,单纯松解附着点对于挛缩较轻者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挛缩较重,单纯松解附着点虽然也有效果,但因整个软组织没有得到充分松解,患者在工作时肯定要对软组织进行牵拉,导致附着点高拉力,很快又产生无菌性炎症而疼痛。要想取得很好的远期疗效,对附着点的松解力度要增加,但针刀闭合性手术毕竟是一种创伤,力度不能太大,否则影响恢复,出现新的不适,人们惧怕大手术也就是这个原因,故单纯松解附着点就显得不够。那么,为什么不将挛缩的软组织进行多点松解呢?这样每一点的损伤较小,又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整体论不仅要求我们从整体把握人体,还要明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整体的恢复为局部的恢复创造条件,从整体进行治疗,大部分局部病变会逐渐恢复,而局部病变较重的情况单从整体治疗已不取效,所以在治疗整体的基础上必须治疗局部。因此,技术还需进一步提高,将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彻底弄清楚。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疾病。

颈腰椎疾病导致上下肢痛、麻,大部分是可以单纯依靠松解颈腰部软组织治愈的,另一部分较重者,特别是腰部,需松解黄韧带、椎间孔内外口等部位。颈椎横突部位条索严重者还要对局部进行松解。对于颈椎病,在治疗颈椎的同时,将胸椎和腰椎进行调治,远期疗效会更好。不少病人的颈、胸、腰都不舒服,但又不能一次治疗全部,只能一次治疗一个部位,发现治疗某一部位时,其他部位的症状也得到了缓解。这是因为整个脊柱的软组织大部分都是一体的,一个部位出现问题,必定影响其他部位;一个部位得到治疗,其他部位也会得到缓解。治疗篇会详细讲述哪些情况可以单纯松解整体,哪些情况需对局部进行治疗。

对于膝关节疼痛、足跟痛,单纯治疗局部后,许多患者远期疗效不佳,易复发,而治疗局部的同时再从后背、腰骶部及骶髂关节论治,其远期疗效非常理想。原因是上述部位病变会导致力平衡失调,两侧的膝关节和足跟受力不均,受力大的一侧极易出现损伤。

整个脊柱及骶髂关节是一个整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人并不能很透彻地认识,也不能很好地应用。足上接小腿和大腿,再向上连于骨盆,骨盆与骶骨相连,就像是一个底座,承载着头颈和胸腰,故颈、胸、腰的病变都会影响骶髂关节,可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骶髂关节及腰椎下段很容易受伤,而且治疗起来也比较难。每个部位的病变都会影响其他部位,所以某一部位出现症状应该同时考虑其他部位的病变。病变分为骨关节病变和软组织病变,此两种病变又相互影响。

先说软组织,从头部到腰骶部,很多软组织都是一体的,以浅筋膜、竖脊肌最为明显,还有连于相邻部位的软组织,故某一部位出现症状,必然要对其相连的软组织同时进行松解才能达到更好的远期疗效。

再看骨关节病变,可分为骨关节错位和生理曲度改变。

骨关节错位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不过得重点提出大家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椎体多节一起旋转,以腰椎多见。我们以前也忽略了这个问题,不过一例典型的患者让我们认识了此种病变并进行深入研究。李某,男,31岁,江西省景德镇市人。腰痛伴左小腿酸痛一年余,俯卧位腰背右侧稍高,腰背软组织硬度较高,弯腰角度只能到60度,而且奇怪的是不能直线弯,一弯腰就偏向左侧,腰背右侧明显高于左侧,X片显示腰椎棘突两侧椎体左侧明显宽于右侧。起初考虑左侧软组织挛缩较重,弯腰时左侧软组织将腰部拉向左侧,但治疗3次后体征及腰腿症状没有改善。后来考虑到其原因可能是椎体向右侧旋转,于是松解腰椎及下段胸椎棘突右侧(紧挨着棘突)的软组织,治疗1次竟然明显好转,3次痊愈。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椎体旋转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椎体旋转的原因除了外伤之外,主要就是附着于棘突两侧的软组织力平衡失调,一侧的拉力大于另一侧。如果是某一节失调的话会引起某一节棘突偏歪,如果是多节段失调,而且一侧软组织拉力均大于另一侧就会出现整体的旋转。胸椎上段因关节突关节囊及肋横突关节的特性而不易发生旋转,下段因肋骨是游离的,相对于上段较易发生旋转;颈椎因其关节囊的特性最易发生旋转,但令颈椎旋转的软组织中,回旋肌和多裂肌不是很发达,就算是出现拉力不平衡,也很容易通过推拿及手法复位进行纠正,因此,颈椎出现旋转的几率并不是很大;腰椎的回旋肌、多裂肌及其他附着于腰椎棘突的软组织很发达,关节囊也较容易出现旋转,因此,一旦出现力不平衡就会出现旋转,而且很难恢复,腰4和腰5因有髂腰韧带等软组织加固,故易发生旋转的是腰4以上到胸椎下段。

恢复椎体旋转就要将拉力大的一侧软组织进行松解,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棘突旁(紧挨着棘突)定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进针刀切割2刀左右,这样附着于棘突的所有软组织就都松开了。那么,怎么判断椎体向哪个方向旋转呢?主要是看X线正位片,棘突两侧的椎体显影不等宽,就说明棘突向窄的一侧偏移、椎体向窄的一侧旋转,也就说明窄的一侧软组织拉力大,用针刀将棘突窄的一侧软组织松解即可。如果是胸腰椎俯卧或仰卧位摄片的话,上述判断方法准确无误,如果是站位摄片的话,可能存在患者站立的位置有偏移的原因,而颈椎一般都采取站位摄片,更容易存在此种可能,所以还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椎体向右侧旋转者,左侧横突向后,故俯卧位时左侧竖脊肌等软组织高于右侧,如果旋转较重者,关节突关节囊活动的方向也发生了偏移,弯腰时就会出现偏向左侧的表现,此时右侧竖脊肌等软组织就会逐渐出现代偿性增厚,表现出右侧竖脊肌等软组织高于左侧。当然,还有一侧其他软组织病变、骨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而致腰椎代偿性扭曲等原因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体征,需要仔细鉴别。不少时候没有X片,通过症状和体征也不能判断出旋转方向,此时可以两侧都松解,拉力大的一侧软组织会立刻松解开,而拉力小的一侧软组织也不会因针刀的刺入而出现其他的病变。有人会担心拉力小的软组织针刀松解后会变得更松,仍然出现拉力不平衡,此种担心其实是没必要的。针刀刺入后软组织会有一个小切口,但如果软组织没有拉力,切口就不会被拉伸,且会很快愈合,软组织不会出现更加松弛的情况;而拉力很大的软组织受针刀切割后就会立刻松开一部分或全部松开,切口会在此状态下恢复,逐渐恢复正常的力学状态。所以,针刀松解后就会出现“松者不松,不松者松”的情况,大家可以仔细研究一下。这样的话,治疗就简单多了,而临床验证其效果也是肯定的。

对于生理曲度的改变是否作为病因来看待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曲度改变不是病因,因为很多人有生理曲度改变但并没有症状,有症状的患者经治疗后生理曲度并没有改变,但症状消失了;其他人则认为生理曲度改变是病因,应该通过治疗进行纠正。而我们认为,人体有一个正常的生理曲度,这是金标准,是生命所系,如果生理曲度改变必然会导致其他病变,那么曲度改变也可能不是导致症状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很多时候是软组织的挛缩硬化,所以软组织病变解除后,症状也会随之消失,但曲度改变会影响软组织,令其更容易出现病变,如果生理曲度不恢复,其远期疗效很差,极易复发。因为在正常曲度时,软组织基本上都是放松的,如果颈椎曲度变直或驼背,很多软组织就会长时间受到牵拉,故易受损伤。但是,对于曲度改变的病因病理以及如何很快地恢复正常曲度,目前医学界还没有较透彻的认识,为此,我们在朱汉章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深入研究,已经基本弄清楚。

生理曲度的改变除了先天性畸形及外伤引起的曲度改变外,可分为过屈和过伸。过屈包括颈腰椎的变直或反弓以及驼背,过伸包括颈腰椎的过伸及胸椎的变直或反弓(反弓极少见)。正常情况下,脊柱的前屈及后伸是很自如的,若过屈者不能后伸,过伸者不能前屈,此种情况我们会首先想到关节突关节囊的挛缩硬化,从病因病理、解剖结构及临床实验来看,关节突关节囊病变是可以导致曲度改变的,但所占比例并不多,大多都是其他软组织的问题。年轻人及病变时间短的患者,关节囊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一旦出现挛缩硬化,则会出现其他方向的活动不利,单纯出现曲度改变的可能性不大;老年人及病变时间长的患者,关节囊可能会出现较重的病变,出现多方向的活动不利,此时需要对关节囊进行松解。那么,曲度改变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过屈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前屈姿势工作,没有后伸活动,导致棘上韧带(颈部为项韧带)及棘间韧带硬化,硬化后就像几根柱子一样将相邻的棘突支撑起来,患者欲后伸而不能,必须将棘上及棘间韧带松解,用针刀直接横切即可。棘上及棘间韧带是有一定宽度的,宽度为0.5cm左右,故由棘突的一边到另一边分三个点进行横切,深度一般控制在2cm左右,不要超过3cm。松解后大部分患者的曲度会有明显的恢复,一般松解3次左右即可。一部分无明显恢复者需对关节囊进行松解,棘突旁的软组织有硬化条索、结节等,同样用针刀进行松解,同时用手法进行矫正。过屈较重的患者还需要对腹部及胸部的软组织进行手法松解,必要时以针刀松解,嘱咐患者平时让脊柱多向后弯,走路时要挺胸抬头。过伸的主要原因是棘突两侧、横突后侧的软组织硬化挛缩,以腰椎过伸最为常见,颈椎次之,俯卧位时腰部下段有一个坑,严重者可放一个拳头。病变的软组织主要包括竖脊肌、夹肌、回旋肌、多裂肌等,要松解竖脊肌,就在其最高点处横切两刀左右即可,而松解夹肌、回旋肌、多裂肌,就直接在棘突旁纵切一两刀即可。此时棘上及棘间韧带也要进行横切松解,将其他有病变的软组织一并松解。

胸椎是连接颈椎及腰椎的枢纽,胸椎的曲度改变会导致颈腰的力学改变,这必然会引起相应软组织的损伤。此时会有人提出:治疗中并没有改变曲度,但疾病却痊愈了;也有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驼背很严重,但没有任何症状。不错,这是事实,因为曲度改变不会直接引起各种症状,只是会更容易引起软组织的牵拉损伤,故远期疗效不佳。因某些原因导致驼背及颈腰椎的曲度改变,软组织会逐渐适应,如果患者不再进行重体力劳动或长期固定姿势工作,软组织没有损伤的机会,也就不会出现症状,一旦有损伤的机会就会更容易引起症状。当然,老年性曲度改变较重、时间较长者,骨关节基本上已经固定,难以恢复,此时只要将软组织松解,使症状消失即可,同时嘱咐患者注意保养,一般不会复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