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脉诀辨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00:00:59

点击下载

作者:(明)张世贤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注脉诀辨真

图注脉诀辨真试读:

校注说明

《图注脉诀辨真》,明代医家张世贤撰。张世贤,字天成,号静庵,宁波人,生卒年代不详,其祖父与父均业医。世贤少年起即学习医学,精于针灸,正德间以医术鸣世,著有 《图注脉诀辨真》4卷,《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4卷,二书常合序刊行,称为 《图注难经脉诀》。康熙年间,沈薇垣又予删注,名为《删注脉诀规正》,已失原著其貌。

据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本书共有23种单行本、63种合刊本,绝大多数为清代版本。单行本明代版本只有明正德五年庚午 (1510)刻本、明嘉靖乙未 (1535)冯翥刻本、明吴门沈氏碧梧亭刻本、明刻本;合刊本明代版本为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 (1606)陈耀武存德堂刻本和明刻本。经实地考察比较,明嘉靖乙未冯翥刻本为较早期的版本,字迹清晰、端正,故选为底本。主校本则选用明刻本,参校本选用 《医学大成》曹炳章校本、清善成堂本、清扫叶山房本。由于该书主体内容为注释 《王叔和脉诀》,故而他校本选用明隆庆本 《王叔和脉诀》及元天历三年 (1330)广勤堂本 《脉经》。

此次校点具体方法及原则如下:

1.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原底本中的双行小字注文,今统一改为单行,字号较正文小一号。“脉诀附方”中表示方位的 “右”字统一改为 “上”字。

2.底本与校本不一,改动或存异处均出校记说明。

3.凡底本中的异体字、俗写字、古体字统一以规范字律齐,不出校记。底本中字形相近属一般笔画之误,如日、曰混淆,已、巳不分者,径改,不出校记。

4.通假字生僻者于首见时出注。

5.凡属疑难字、生僻字、异读字,以及一些名词术语,酌情加以注音 (汉语拼音加直音)、注释。

6.底本卷一之前有 “总法”,包含 “

诸穴法图

”“

诸穴所在

”,但未入目录。本次整理依正文内容补入目录。

7.附图中原有文字,一律以简体字重新标注,原图字序从右向左横排者一律改为从左向右排列,旋转排列在单元格内的文字从右向左排列者改为从左向右,上下纵排保持原序不变。

8.底本每卷卷首有 “西晋王叔和撰”“四明张世贤注”等字,今一律删除。

难经脉诀合序

《难经》《脉诀》二书,古之秦越人、王叔和二先生遵 《黄帝素问》而作者也,洞悉至理,诚为医家之 《语》《孟》。迨四明张静斋又取二书而图注之,是为 《图注难经脉诀》,益珍重焉。后之业医者,读其书即可以按图索理,会注穷玄而不病于庸矣。予家藏兹集已久,每暇辄出朗诵,若不忍释。知其大有俾于斯世之医者,故弗敢私也,而付诸梓。养松道人冯翥识

图注脉诀序

四明张君世贤,字天成者,《图注难经》予既为作序矣。吕公并取 《图注脉诀》梓而行之,复索予言,且曰:西晋王叔和推本 《素》《难》之意作为 《脉诀》,大凡男妇小儿,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咸备,其辞有简有繁,有浅有深,简而浅者易知,繁而深者难识,于是历代医家多为注解,纷纷异论,喙喙殊谈,非无一节之可嘉,毕竟全篇之难晓且不泛则略,刚适厥中,执己见而疑。初学,未有若此书未精者。天成之学得自家传,尤邃针灸秘法,盖其讲论之多,考索之[1]详,覃思之精,试验之熟,质正之勤,故能折衷群言,一归于正。至于七表八里分别阴阳、五行、主客、标本,使人一览即知其源,古方之合于脉者一一附录于后,仍每节注末各立一图以发未尽之意,可谓有功古人、有裨后学者矣。兹与 《难经》并传庶几可及于远也。予阅其所著之书,闻其所诊之脉,征其所用之药,即其所针之病,见[2][3][4]其所得效之神,且异殆若庖丁之解牛,王良之御车,养由基之射的,百无一失,此其非徒言者。吕公盖欲使业医者家喻而人知之,其心公,其利溥矣。遂次第其言,以附 《脉诀》之首,庶后之览者,尚亦知所自哉。维扬徐昂识[1]精:原作 “人”,据扫叶山房本改。[2]庖丁:古代厨师,善于解牛。“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典出 《庄子·养生主》。[3]王良:春秋时期晋国人,善于驾驭车马。《荀子·王霸》:“王良,造父者,善服驭者也。”[4]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将领,中国古代著名神射手。《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总法

诸穴法图诸穴所在

浮白 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

浮脉歌云:脑后三针痛即移,即此也。

三焦 上焦寄于胃上口,在心下下膈。中焦寄于胃中脘,下焦寄于胃下口,在脐下一寸。

详见诊脉入式歌。

期门 二穴,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骨间。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为率。肥人乳下二寸,瘦人一寸五分,得穴。

气海 穴在脐下一寸半。

气海者,男子生气之海也。

丹田 穴在脐下三寸。《难经疏》,丹田在脐下三寸,即关元也。

关元 穴在脐下三寸。

小肠募足少阴任脉之会及阴阳之门户,人身之根本,精神之藏聚也。

人迎 左手关前一分是也。

肝胆之位,脉紧盛,伤于寒。人迎、气口,属太阴肺之经,而黄帝乃云:人迎亦胃脉是也,左手关前一分者。人迎之位,夹喉咙两旁者,人迎之穴。人迎之位,属手太阴肺之经,人迎之穴,属足阳明胃之经,故 《素问》云:人迎亦胃脉也。

气口 右手关前一分是也。

脾胃之位,脉紧盛,伤于食。

黄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气。气口,太阴也,兼属脾,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也。人迎、气口在颈,法象天地要会,始终之门户也。

太冲 穴在两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动脉者是也。

一云寸半,足厥阴之所注,凡诊此脉,可决男子之死生,故号生死之门。

太溪 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者是也。

少阴肾之经,男左女右,皆以肾为命门,主生死之要会。病人有病脉者即活,无者即死,故谓之命门也。

冲阳 一名会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是也。

阳明胃之经,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五脏六腑,脏腑皆受气于胃。其清者为荣,荣者,血也;浊者为卫,卫者,气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胃为水谷之海,主禀四时者,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生死之要会。凡病必诊冲阳二脉,以察其胃气之有无,以定死生。

风府 一名舌本在项后发际上一寸。

大筋肉宛宛中伤寒病,皆因风府起发。

卷之一

脉赋

欲测疾兮生死,须详脉兮有灵。

脉理通乎神明,可推测疾病之死生。

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情。

左手寸部心脉,关部肝脉,右手寸部肺脉,关部脾脉。

此为寸关所主。

以上四脏脉,主于两手寸口关中。

肾即两尺分并。

肾有两枚,分居两手尺部,左为肾,右为命门。

三部五脏易识,七诊九候难明。

三部,寸关尺也。五脏,心肝脾肺肾也。七诊九候之法,兹详载于图局。

昼夜循环,荣卫须有定数。

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循环无端,一日一夜,周于身五十度,故为定数。详见后 《难经》。

男女、长幼、大小,各有殊形。

男脉寸强尺弱,女脉寸微尺盛,老人脉濡而缓,幼人脉数而急,肥壮者细实,羸瘦者长大,是各有异形,皆得其正候,故为之平脉,反此者为病脉也。

复有节气不同,须知春夏秋冬。

五日为候,三候为气,三气为一节,一岁三百六十日,共有七十二候,二十四气。八节之令,与夫春夏秋冬四时之更端,各有所生之不同也。

建寅卯月兮木旺,肝脉弦长以相从。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足少阳胆经木旺之时,与足厥阴肝木相为表里。木当春发生,其脉来弦而长。

当其巳午,心火而洪。

四月巳,五月午,手太阳小肠脉与手少阴君火心脉相为表里,火性上炎,其脉来当洪大。

脾属四季,迟缓为宗。

脾属足太阴土之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为表里。土性厚重,寄旺于四季。当辰戌丑未之月,脉来和缓。

申酉是金为肺,微浮短涩宜逢涩音色。

七月申,八月酉,手太阴肺经之旺,与手阳明大肠相为表里。金性轻浮,故脉来短涩而微浮。

月临亥子,是乃肾家之旺,得其沉细,各为平脉之容。

十月亥,十一月子,足少阴肾水之旺,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水性下流,脉来沉细而滑。

既平脉之不衰。

大抵五脏之脉,四时随经所旺而不衰,故各得其平也。

反见鬼兮命危。

若心见沉细,肝见短涩,肾见迟缓,肺见洪大,脾见弦长,皆谓鬼贼之相克,故为死候也。

子扶母兮瘥速。

若心见缓、肝见洪、肺见沉之类,此子扶于母,是相生之道,虽病易瘥也。

母抑子兮退迟。

肾病传肝,肝病传心之类,此母来抑子,病虽不死,然稽延难愈也。刘氏曰:即肾得短涩,肝得沉滑,心得弦长,为之虚邪者是也。

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

我克者为妻,假如心得肺脉,谓夫得妻脉也。然妻来乘夫,虽不为正克,生死各有推断,解见下文。

假令春得肺脉为鬼,得心脉乃是肝儿,肾为其母,脾则为妻。

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也。木土水火金,相克也。假如春属木,见肺金脉,为克我之鬼也。见心火脉,是我生之子也。见肾水脉,是我生之母也。见脾土脉,为我乘之妻也。

春得脾而莫疗,冬见心而不治,夏得肺而难瘥,秋得肝亦何疑。

诀云:春中若得四季脉,不治多应病自除,是为微邪也,故病不治自愈。此言春得脾而莫疗,反以微邪为可畏,何耶?盖春中独见脾脉,土乘木衰。土乘则生金来克木故也。假如春中肝脏之脉弦而缓,弦是本脉尚存,虽脾土或乘之,此则为微邪,不足虑也。若本脉全无,而独见脾缓之脉,此为害也。上文所谓得妻不同一治,正此谓与,夏、秋、冬皆以此类推。若本经脉全无,便不可以微邪论,故皆言不可治也。

此乃论四时休旺之理,明五行生克之义。

此结上文之义。

举一隅而为例,则三隅而可知。

一理既明,诸义皆通。

按平弦而若紧,欲识涩而似微,浮芤其状相反,沉伏殊途同归,洪与实而形同仿佛,濡与弱而性带依稀。

各脉形状,详见于后。然弦与紧、涩与微、洪与实、浮与芤,是皆颇相似,但主病名不同耳。沉与伏,形症虽异,主病颇同;濡与弱脉,其性形依稀,主病颇相似也。

先辨此情,后论其理,更复通于药性,然后可以为医。

论五行生克之情,察六脉实虚之理,又能精通药性,则补泻之法无差,然后方可为医也。

既已明其三部,须知疾之所有。寸脉急而头疼,弦为心下之咎,紧是肚痛之癥,缓即皮顽之候。微微冷入胸中,数数热居胃口。滑主壅多,涩而气少。胸连胁满,只为洪而莫非引背疼,缘是沉而不谬。

癥,癖气之积也。皮顽,麻痹也。壅,膈间满塞也。,胸臆满闷也。谬,误也。此一节,论寸口诸脉之所主病。

更过关中,浮缓不餐。紧牢气满,喘急难痊。弱以数兮胃热,弦以滑兮胃寒。微即心下胀满,沉兮膈上吞酸。涩即宜为虚视,沉乃须作实看。下重缘濡,女萎散療之在急。水攻因伏,牵牛汤泻则令安。

弱为虚阳,数为实阴,二脉兼形于关上,主胃口、心膈烦热。弦与滑,虽属七表之阳脉,关中见之,主胃经寒怯而厥逆也。关濡主腰脚下焦虚重,关伏主脾元蕴结,为癥聚以成水气。此一节,论关中诸脉之所主病。

尔乃尺中脉滑,定知女经不调。男子遇此之候,必主小腹难消。伏脉谷兮不化,微即肚痛无憀。弱缘胃热上壅,迟是寒于下焦。胃冷呕逆涩候,腹胀阴疝弦牢。紧则痛居其腹,沉乃疾在其腰。濡、数、浮、芤皆主小便赤涩,细详如此之候,何处能逃?

憀,赖也。疝,小便之疾也。此一节,论尺脉之所主病。

若问女子何因,尺中不绝,胎脉方真。

不绝,谓脉滑也。肾居尺中,女子系胞之所,滑脉主血盛,乃女子有孕之候。

太阴洪而女孕,太阳大而男娠。

太阴指右手,太阳指左手。谓手与足之太阴皆在右手,手与足之太阳皆在左手也。

或遇俱洪而当双产。此法推之,其验若神。

或两手俱洪,阴阳俱盛,是一男一女双生之候。

月数断之,各依其部,假令中冲若动,此乃将及九旬。《灵枢》经曰:中冲应足阳明胃,少冲应手太阳小肠,太冲应手阳明大肠。故知中冲主三四月,少冲主五六月,太冲主七八月。今则中冲、足阳明胃脉、连胞络之脉,滑疾而来,是知受孕三个月也。余仿此。

患者要知欲死,须详脉之动止。弹石劈劈而又急,解索散散而无聚,雀啄顿来而又住,屋漏将绝而复起。

劈劈,逼迫之貌。弹石之脉,若坚硬之物击于石。劈劈然殊无息数,此肝元已绝,胃气空虚故也。解索之脉,尤索之解散,在筋肉上数动,散乱而不能复聚。缘精枯血竭,心肾俱绝也。雀啄之状,来而急数频绝而止,良久准前复来,如雀之啄食,谓来三而去一也。屋漏之状,如屋之漏滴,不相连续,或来或去,滴于地而四畔溅起之貌,皆缘脾元已败,胃气乏绝,谷气俱尽,故见此两脉也。

虾游苒苒而进退难寻,鱼跃澄澄而迟疑掉尾。[1]

虾游之脉,若虾之游于水面。苒苒然不动,瞥然惊撞而去,杳然不见。须臾指下又复准前。鱼跃,又曰鱼翔。如鱼游水面,头不动而尾缓摇,倏然沉没也。皆缘元气已绝,荣卫两亡,五脏俱败,不日而死矣。

嗟夫,遇此之候,定不能起,纵有丸丹,天命而已。

此结上文死脉有六般,喻其不可治也。

复有困重沉沉,声音劣劣,寸关虽无,尺尤不绝。往来息均,踝中不歇。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沉沉,神昏也。劣劣,气少也。无,谓无脉也。不绝,谓尤有脉也。息均,息数调匀也。踝中不歇,谓太溪之脉,动而不止也。流,类也。殒,殁也。

经文具载,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乃当更治。

其文详十四难经,谓人之有尺,如树之有根也。

诊脉入式歌

左心、小肠、肝、胆、肾。

左者,左手也,此言左手寸关尺之三部也。左寸,心与小肠动脉所出。左关,肝与胆动脉所出。左尺,肾与膀胱动脉所出。歌句不言膀胱,盖由字多,包括不尽。此三部,寸属火而主温,温主发热。关属木而主风,风主战栗。尺属水而主寒,寒主恶寒。温风寒在表,是上有水也,治可汗之。每部一脏一腑,腑脉则浮,脏脉则沉,其取按之法,当依 《难经》菽数。假令心部,按六菽之重而得者,心脉也。浮于六菽者,小肠脉也。本部浮沉适中悉之。一息五至,此为平脉,不必更深求分别。脏腑之脉,余部仿此。洁古曰:假令病人发热、无汗、恶寒、脉浮紧,乃寒伤荣,可用麻黄汤主之。如战栗、恶风、有汗、脉浮缓,乃风伤卫,可用桂枝汤。如往来寒热,是尺寸脉交,以小柴胡汤两和之。如发热战栗,葛根解肌汤主之。如战栗、脉浮弦,小青龙汤主之。如战栗、恶寒、脉沉弦,大青龙汤主之。如恶寒、脉沉迟,麻黄附子细辛汤。以上皆解表之法也。

右肺、大肠、脾、胃、命。

右者,右手也,此言右手寸关尺之三部也。右寸,肺与大肠动脉所出。右关,脾与胃动脉所出。右尺,命门三焦动脉所出。歌句不云三焦,亦因包括不尽也。此三部,寸属金而主燥,燥主大便难。关属土而主湿,湿主腹满痛。尺属相火而主热,热主小便赤涩。燥湿热在里,是下有火也,治可下之。洁古云:假令病人大便难,脉沉数,小承气汤主之。如腹满痛甚而脉沉数,大承气汤主之。如小便赤涩,脉沉数,大承气汤主之。如小便赤,不大便,腹满痛,亦此药主之。如小便腹痛而不满,调胃承气汤主之。如大实证,为不大便是也。如小便赤,大便难,腹满痛,大承气汤主之。已上皆攻里之证也。芒硝辛润,治大便燥而难,厚朴、枳实治腹满痛,大黄治大便不通及小便赤涩。假令有表里证者,先解表,后攻里也。如病人大便难发热,谓之温燥,先解表,左宜桂枝,后攻里,右宜承气汤。如战而腹满痛,谓之风湿,左宜桂枝汤,右宜承气汤。如恶寒、自汗、小便赤,左宜桂枝麻黄汤,右宜承气汤。凡六气之病,脉与证相得者生,相反者死,色脉亦然。临病人持诊之时,宜细详消息,此上大约之言,不可执泥,印定眼目以误病焉。左右三部之图

凡此六位之脉,首尾相传其位。先立左寸心小肠,乃君火之位。次立左关肝胆风木之位。次立左尺肾与膀胱,乃寒水之位。次立右寸肺大肠,燥金之位。次立右关脾胃,湿土之位。次立右尺命门三焦,相火之位。皆循天而右行,以此言之。病在左,主表,宜发汗。病在右,主里,宜下。循天左者,顺行十二辰,自温而热,自热而湿,自湿而燥,自燥而寒,自寒而风,自风而湿也。所以云:天行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其传变之道,左必传右,乃汗症传作下症,下症则无传汗症之理矣。命门、心包,皆系相火,图内具心包而遗命门者,盖因心包有经而命门无经也。二者动脉,皆在尺部,故互言之。

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女人背看之图

此者,承上文六部脉而言也。六部之脉,春夏与秋冬不同。春夏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其时为男,其脉寸盛而尺弱。秋冬天气在下,人气亦在下,其时为女,其脉寸弱而尺盛。女人反此,因其时而有其脉也。看春夏之脉,寸盛尺弱而为之平;看秋冬之脉,寸弱尺盛而为之平,故曰背看之。尺部之脉,寸关排之,居于第三。苟或春夏脉同秋冬,是男得女脉,乃阳不足而阴盛,则断之以病在内,宜用辛甘之药助阳而抑阴。秋冬脉同春夏,是女得男脉。乃阳太过而阴不足,则断之以病在外,宜用酸苦之药助阴而抑阳。大法春夏宜汗,秋冬宜下。《素问·热论》云:三日以前当汗,三日以后当下,春夏与秋冬四时皆同。

心与小肠居左寸。

左寸,左手寸部也。心为君火,火性上炎。小肠,心之腑也。心与小肠之脉,故居于左手寸部。

肝胆同归左关定。

左关,左手关部也。肝为风木,木位居东。同归者,肝胆皆属木也。胆者,肝之腑也。肝胆之脉,故居于左手关部焉。

肾居尺脉亦如之。

肾者,北方水也,其性下而不上,故居于左尺。寸关二部,一脏一腑,而居于左。肾在尺部,亦居于左。而配膀胱之腑,故曰亦如之者,乘上文而言。言肾亦在左,而亦有一腑也。

用意调和审安靖。

此乘上文左手三部而言也。言医者当用意自已气息,指下以审他人之脉至。左手三部所主,温风寒也,皆客随主变,客邪不来犯主,则脉安靖矣。

肺与大肠居右寸。

右寸者,右手寸部也。肺为燥金,金位于西而至高。大肠者,肺之腑也。故肺与大肠之脉,居于右手寸部也。

脾胃脉从关里认。

关者,右手关部也。脾为湿土,土位西南,而居于金木水火四脏之中。胃者,脾之腑也。故脾与胃脉,居于右手之关部焉。

命门还与肾脉同。

肾居尺部,命门亦居于尺部。命门之气,与肾相通,而脉形亦同于肾,故曰还与肾脉同也。

用心仔细须寻趁。

此承上文右手三部而言也。右手三部所主,燥湿暑也,皆主随客变。主既随客而变,所见者惟客脉而已,苟不用心仔细,寻趁其源,则非者是矣,故医者可不慎之至欤。左手三部,客随主变,不脱主脉。右手三部,主随客变,主脉脱矣。叔和吁咛告戒之语,故右甚于左焉。六部定位之图

若诊他脉覆手取,要自看时仰手认。

此言用手诊脉之法,覆手以取他人之脉,而仰手以取自己之脉也。知乎此,非惟有便于施诊而抑且下指不差矣。覆诊仰诊之图

三部须教指下明。

三部者,寸关尺也。寸为上部,关为中部,尺为下部。经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脐之有疾。下部法地,主脐下至足之有疾。三部之脉而为一身之主,于下诊脉之际,可不探其源,阐其幽哉。

九候了然心里印。

九候者,浮中沉之诊于每部之中。浮候五动而法天,中候五动而法人,沉候五动而法地。一部三候,三部总得九候也。印者,定见无差也。九候之法,知之至见,的无一毫之不通。胸中定见,有何差焉?洁古曰:“在天五日焉一候,在脉五至焉一候。一息之数,浮一气十五为天,中一气十五为人,沉一气十五为地。故一气在上,一气在中,一气在下。三气相合而成一脉,是三元也。乃气血精总得四十五动,曰平脉也。”故叔和于各脏言脉云:四十五动无他事,又曰无疑虑,又曰不须怕,此平脉也。心里印者,浮中沉三诊各有太过不及之脉也。假令左寸太过脉浮,诊得六数七极者,必身热而无汗,麻黄汤主之。不及脉浮,诊得三迟二败者,必身热自汗,桂枝汤主之。桂枝止汗,麻黄发汗,乃表之补泻也。关脉中诊得六数七极者,是热在中,调胃承气汤主之。如得三迟二败者,是不及也。以建中汤、理中汤主之。用调胃承气,自内而泻于外也。理中建中,乃和中补药也。承气建中,乃中焦补泻药也。左尺沉诊得六数七极者,必大便难而小便赤涩,大承气汤主之。却得三迟二败者,必大小腹中痛,小便清则大便澄彻清冷,姜附汤主之。承气姜附,乃下焦补泻之药也。夫大承气之寒,而能治下焦之热,不能治中焦、上焦之热。姜附之热,而能治下焦之寒,不能治上焦、中焦之寒。建中理中之温,能治中焦之寒,不能治上焦、下焦之寒。调胃承气之寒,而能治中焦之热,不能治上焦、下焦之热。且麻黄汤为泻也,而能泻表之实,不能泻里之实。桂枝汤为补也,而能补表之虚,不能补里之虚。印则察邪气之所在,上中下或表或里,诊得常,印乎此,不使一毫之差,九候之法,岂可忽哉!

大肠共肺为传送。

大肠者,肺之腑,乃传道之官,传送不洁之物而变化出焉。其传道也必待气往下行,肺主气,故共为传送也。经曰: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三部九候之图

心与小肠为受盛。

心者,火之属也。火主时令,则万物皆盛。小肠者,心之腑,乃受盛之官,承奉胃司而受盛糟粕。心属火,火能化物,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心与小肠受盛。经曰:少阴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太阳。

脾胃相通五谷消。

胃者,脾之腑,脾胃为仓禀之官。洁古曰:脾胃之气,常欲通和。胃为戌其化火,象于天,其气热。脾为巳其化湿,象于地,故夏热而上湿。其气相通,则五谷腐熟而自消矣。如湿多而热少,则成五泄;热多而湿少,则多食而饥虚,名曰消中,皆脾胃之病也。经曰: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膀胱肾合为津庆。

膀胱者,肾之腑,乃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肾主五液,故膀胱与肾为津庆。经曰: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三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

三焦者,上中下之三焦也。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是三焦也。主持诸气,徒有上中下之名而无其形,其经属手之少阳而为外腑。叔和于本文上下俱言一脏一腑,至于三焦而不言其脏腑。心,君火也。三焦,亦相火也。二者为之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三焦寄位于胸中,与膈相应。何为与膈相应?命门亦系相火,居于脐下。心包在膈上,命门在膈下,膈上膈下,三焦俱不相失而相应。故脐下一寸半为之气海,而膻中亦为气海焉。经曰:少阳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厥阴。

肝胆同归津液腑,能通眼目为清静。[2]

胆者肝之腑,肝藏血,胆之精气,藉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故同为津液之腑。目者肝之窍,肝气通于目,故云能通眼目,内藏无秽物以杂,故云清静。因其内藏清静,外视所以得明也。经曰: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智者知之至,即上工也。凡五脏之不和者,能调而和之。此无他,由其察认诸家之病,出于理之自然,无一毫勉强忆度之为。夫如是,所以有十全之功也。脏腑各司之图智者知治之图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

掌后高骨,乃手踝骨也,关脉见于此骨之下。

以次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

凡诊脉时,先下中指,按于高骨之下以定关位,次以头指按于寸部,再次以第三指按于尺部。寸部心肺之脉,三菽六菽之重。关部肝脾之脉,九菽十二菽之重。尺之一部,按法重于寸关。其脉深沉,有似于泽,以次推排其指,至于尺部而名为尺泽。此尺泽,非尺泽穴也。从关部至尺泽穴,是尺内阴之所治,俱为尺泽。诊三部之脉,必须均呼吸以定至数,先识王脉、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及于病脉。人臂长,则疏下其指;臂短,则密下其指。而又分 “举”“按”“寻”之三法,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而后探其脉之形状何若,察其病之何在。既知其病在于何经,更分在气在血。“上”“下”“来”“去”“至”“止”六字,须要明白。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日至,息日止也。仔细二字,所包者广。此特举其略耳,还须者,应前须教二字也。

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

关前为阳脉,阳脉得寸内九分而浮,名为寸口。关后为阴脉,阴脉得尺内一寸而沉,其取脉之法,重按得之,故曰直下取也。

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

关前为阳,其脉九分而浮。脉浮而弦,风邪在表、在上。关后为阴,其脉一寸而沉,脉沉而弦,风邪在里。

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阳浮脉而数,邪热在表、在上,阴脉沉而微寒,邪在里。下指定位之图

阳实应知面赤风,阴微盗汗劳兼有。

阳脉实,是心火旺,火旺则热,热则生风。故知风热在表、在上。阴脉沉微,是阳气不腠密,寒邪在里,津液得以妄泄。故寐而其汗自出,寤则其汗即止矣。

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

阳脉浮实大且滑,心火邪热为甚,心气通于舌表,故知热强。阴脉沉数,是脾脏有热,故知口有臭气。

阳微浮弱定心寒,阴滑食注脾家咎。

阳脉浮微,表气虚而心火衰。阴脉沉滑,寒邪在里,食则注泄而脾经有疾矣。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关前脉浮,浮者阳也。关后脉沉,沉者阴也。当关位之前后,辨尺寸之阴阳。浮者法于寸,知病在表在上之根源也。沉者法于尺,知病在里在下之根源也。非止寸口独浮、尺脉独沉,尺寸俱有浮沉也。[3]知乎此,察病之因,岂有差忒者哉。关前关后病脉之图[4]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太无痾。

一息,一呼一吸毕也。一呼脉再至,心与肺脉也。一吸脉再至,肾与肝脉也。如是上下交通,为平和脉。呼吸之间,更加一至,是五至也,乃脾受谷味,其脉在中,五脏各得一至,故太无痾。

三迟二败冷危困,

一息三至,谓之迟脉,二至谓之败脉,皆阴太过而阳不及,寒冷所致,当以温热治之。

六至七极热生多,

一息六至,数多于常度,谓之数脉。七至,过于常度,又将半矣,故为极脉。皆阳太过而阴不及,当以寒凉治之。

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

洁古曰:一息八至,是阳覆于阴也,阴不胜阳,则脱。一息九至,是阳关于阴也,是无阴则死。十至亦然。十一、十二乃阳欲并绝之状也。

三至为迟一二败,

此盖重出以起下文。

两息一至死非怪。

两息之间,脉得一至,为阳独绝,乃死脉也。

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此结上文之意,《难经》曰: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四至五至,是为得中,不及此数,为之迟冷太过。此数为之数热越,人于八十一难之中,法度布载昭然明白。

热即生风冷生气,用心指下叮咛记。息至之图

此言实邪,重申迟冷数热之意。热属火,风属木,木来火位,则木中有火。金有惧火之意,金不得以制木而木愈盛,故热则生风。冷属水,气属金,水来金位,则金中有水,火有畏水之意,火不得以制金而金愈盛,故冷则生气,热则生风,是东方实而西方虚也。法当泻南方火,补北方水。火灭则金得气盛,木自虚而风自止矣。冷生气,是北方实而南方虚也,法当泻北方水,补南方火。水灭则火得气盛,金自虚而气自衰矣。此实则泻其子也。用心指下,辨审迟数虚实,切记热生风,冷生气之语也,故详言以叮咛云。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依经分节气。实邪之图

弦、洪、毛、石,脉之体样也。经者,《内经》《难经》也。节者,四时之节也。气者,寒热温凉也。弦、洪、毛、石之脉,依 《内经》因春夏秋冬之节气而分,《难经》于十五难中亦言之详矣,不必以十二经各主为分,谓之依经。夫如是,不在四时脉上说矣。通真子曰:春脉如弦而大弱,经至而滑,端直以长,为平。实而强者为太过,不实而微者为不及。夏脉如钩,来盛去衰为平,来盛去亦盛为太过,来不盛去反盛为不及。秋脉如毛,轻虚以浮,来急去散为平,中坚傍虚为太过,毛而浮者为不及。冬脉如石,气来沉以搏者为平,来如弹石为太过,去如数者为不及,弦洪毛石之脉,各旺七十二日。王机云:脉从四时,谓之可治。

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阿阿,宽缓貌。春之杨柳,其风和,其枝嫩,动摇宽缓,有似脾脉,故比而象之。脾属土,土旺四季,辰戌丑未之月,各旺一十八日。脾脉所以逞见于四时也。

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机晓解通玄记。

在意专心,不他杂也,他事不杂于胸中,精察脉理之细微,则灵机自然晓悟。玄微之理,贯通而不忘也。灵机,脉理也。脉理活动而不执滞,故曰灵机。长则气理,短则气病,数则心烦,洪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大则气衰,细则气少。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急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内,浮而洪者病在外。滑而微者病在肺,下紧上虚者病在脾,长而弦者病在肝,脉小血少者病在心,大而紧者病在肾。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浮而大者风,浮而绝者气,沉细疾者热,迟紧者寒。诸腑为阳主热,诸脏脉为阴主寒。阳微则汗,阴浮则自下。阳数则口疮,阴数则恶寒。阳芤则吐血,阴芤则下血。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宜温剂,紧数者宜发汗,寸口脉浮大而病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闻人声,少气,时时出汗,阴气不足,两臂不举,尺脉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苦两胫疼痛,不能久立,阴气衰少,小便余沥,下湿痒痛,其寸脉牢而长,关中无,此为阴干阳。苦两胫重,小腹引腰痛,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此为阳干阴。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尺脉浮而大,为阳干阴。苦小腹满痛,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寸口脉紧者,中风。风攻头痛,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为祟,脉来但实者为心劳。寸口脉弦,尺脉短者,头痛。脉来过寸口入鱼际者,遗尿。脉但数者,心下结热,脉盛滑紧者,痛在外。脉小实紧者,痛在内。脉小弱而浮滑,久病。脉涩浮而疾数,新病。脉沉而弦者,有痃癖腹内痛。脉来盛紧者,腹胀。出鱼际,气逆喘急,脉来缓滑者,热在内。中脉来滑者,主霍乱。脉来大坚疾者,颠病。脉来弦急疾者,癖病。脉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脉来迟而涩,胃中有寒,有癥结。脉滑而浮散者,有风。脉短而滑者,病酒。脉紧而滑者,吐逆。脉迟而缓者,脾胃有寒。脉弦而钩,胁下如刀刺,伏如飞尸,至困而不死。脉沉而迟,腹脏冷痛。脉浮而细滑者,伤于寒饮。脉沉而数者,必然中水,冬时不治自愈。脉涩细而紧者,痹病。脉沉而滑者为下重,背膂作痛。脉短而数,心痛必烦。脉微而弱,多寒少气。脉紧而数,寒热俱发,必当下之乃愈。脉实紧者,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脉弦而紧者,胁下痛。脉大细滑者,中有短气。脉微小者,血气俱少。脉洪大者,血气俱盛。脉涩者,气多血少。脉滑者,气少血多。两手脉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口中热。脉洪大紧急,病在外,苦头痛发痈肿。脉细小紧急,病在中,寒疝瘕,积聚,腹中痛。脉浮大,中风鼻塞。脉微浮,秋吉冬病。脉来疾者为热,迟为寒,滑为鬼产,弦为切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腹间。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脉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脉来中散绝者,病消渴。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欲绝者,肌肉遁。尺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者,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来累累而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伏留不去。脉微则阳不足,沾热汗出,凡无阳则厥,无阴即呕,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气促,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阳脉来,见浮洪。阴脉来,见沉细。水谷来,见实坚。浮而滑者,宿食。洪大者,伤寒热病。弦小者,寒癖。浮滑而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关脉紧而滑者,有蛔虫。尺脉沉滑者,有寸白虫。三部或至或停,冷气在脾,脉不通也。脉紧而急者,为遁尸。脉紧而长过寸口者,疰病。关脉浮,积热在胸中;尺脉浮,客热在下焦。诸浮、诸紧、诸弦、诸沉、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肾以下病。寸口脉沉,胸中气短。若弦上寸口,头痛有宿食。若有表无里者,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上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阳皆绝者不治也。脉理细微,莫能尽述,学者宜究心焉。四时脉息之图

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还应是本宗。

此七样脉,皆属乎阳,尽系表脉,故曰是本宗也。

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

此八样脉,皆属乎阴,尽系里脉,故曰八里同也。七表八里之图

血荣气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通。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之于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卫周流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血为荣,气为卫,凡人所以得全其性命,气与血也。气为阳,阳为卫,血为阴,阴为荣,二气常流,所以无病也。经曰: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亦行三寸。呼吸定息,总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也。脉息度数之图[1]瞥 (piē):突然,倏忽。[2]藏:原作 “臓”,据文意改。下同。[3]忒 (tè特):差错。[4]痾 (ē阿):义同“病”。下同。

卷之二

心脏歌

心脏身之精,小肠为弟兄。

心也者,随机应变,主宰万物,而为一身之主,故曰身之精。朱子有曰:天君太然,百体从令。丙属小肠而刚,丁属心火而柔,刚在先而为兄,柔在后而为弟,二者俱系君火,同气连枝,故言弟兄而不言夫妇。心之夫,膀胱是也,小肠之妇,肺金是也。

象离随夏旺,属火向南生。

离之为卦,其中空虚,心脏属火,亦犹是也。火旺于夏,所以随夏而旺相也。南方乃为离火之位,故云向南而生。

任物无纤巨,多谋最有灵。

任物者,任亲万物也。纤,小也。巨,大也。人心之应物,随其小大,无不任亲也。朱子曰:人心之灵,莫不有知,所以多谋。

内行于血海,外应舌将荣。

血海,肝也。心主血,肝藏之,故云内行血海。舌乃心之窍,心气通与舌,故云外应乎舌,而舌能营知味也。

七孔多聪慧,三毛上智英。

多聪慧者,心有七孔,上智英者,心有三毛,其次则不全矣。

反时忧不解,顺候脉洪惊。

心属火,而旺夏,反得冬脉,沉濡而滑,此乃肾邪干心,水来克火,谓之贼邪,是可忧也。顺候,诊得夏脉也,惊者大而散也,其脉洪大而散,谓之顺候。

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

肾主液,入心为汗。肺主声,入心为言。水能克火,汗通则肾水平而皮润,火不受水贼矣。火能克金,言爽则肺金平而气消,金不受火侵矣。

伏梁秋得积,如臂在脐萦。

经曰: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旺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留滞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其积之形状,如手臂环于脐畔,萦系而不动也。

顺视鸡冠色,凶看瘀血凝。

鸡冠,色之赤者也。瘀血,赤而黑者也。赤乃本色而为顺,黑则水来克火而凶矣。通津子曰:心,其色赤,然心藏于内不得见,此云顺视鸡冠,凶看瘀血。叔和以经云: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又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赤者,赤脉浮大而散。赤,心色也,浮大而散,心脉也。以此言之,五脏之色,皆可察之于面也。

诊时须审委,细察在叮咛。

凡医必从望闻问切四字,上文言视其血色而知其吉凶,闻其声言爽而知其气清,切其脉而知其反时顺候,独缺 “问”之一字,故于此言临诊脉时,必须详审委曲,细察病源,不致差误也。叮咛,叔和致嘱后学之意也。

实梦忧惊怪,虚翻烟火明。

心脏有余,则梦中或忧或惊,或怪异之事。心脏不足,则梦烟火光明,化竭而见本矣。

称之十二两,大小与常平。

心重十二两,不分大小,皆等其斤两之数,皆起于同身寸也。心脏之图

心脉见于三部歌

三部俱数心家热,舌上生疮唇破裂。

五脏更相和平,一脏或有太过不及,遂延及各脏也。数者,火脉也,三部俱数,心脏邪热太过,延及各脏,致令脉皆见数。心气通于舌,心热盛,则舌生疮而唇破裂。或曰:唇属脾,唇何为而破裂也?然唇之四白际姤属于脾,其红者皆属心火也。《内经》曰:脾之华,在唇四白。

狂言满目见鬼神,饮水百杯终不歇。

言者心之声,鬼神,阴类也。心热盛,则口发狂言,而目多见鬼神。经曰:脱阳者见鬼,数甚则阴绝,阴绝则阳不能独留,而亦欲脱矣,所以目见鬼神也。心火盛,则肾水衰,肾主五液,衰则五液缺少,而心火独炎,所以渴而欲畅饮也。心脉见于三部之图

心脉歌

心脉芤阳气作声,或时血痢吐交横。

此一歌,通言心之病脉也。云岐子曰:芤主血凝而不流,不流则气道不得通畅,故阳气在内作声。心脉芤,积血在于胸中,气上则吐之,气陷则下之,痢吐交作也。

溢关骨痛心烦躁,更兼头面赤骍骍。

溢关,脉自关部涌出于鱼际也。骍骍,热盛面色赤之甚也。

大实由来面赤风,燥痛面色与心同。

心脉大实,盖心家有热,热则生风,故面色赤而身有风也。有风有热,故致燥痛,面色与心色同,言赤之甚也。

微寒虚惕心寒热。

心脉当浮大而散,不足则见微脉,主寒而虚惕,寒热交作也。

急则肠中痛不通。

通津子曰:数甚则为急。急,谓气急也。小肠乃心之腑,心脉急,主小肠气急疼痛,二便俱不得通利也。

实大相兼并有滑,舌滑心惊语话难。

心脉实大而滑,谓之实邪,火中有土,则水不能制火,而火邪愈甚,甚则热极而生风,致令舌不活动,而心中警惕,语言謇涩也。

单滑心热别无病。

洁古曰:谓之正邪。

涩无心力不多言。

因己不足,所以妻来乘夫。

沉紧心中逆冷痛。

谓之贼邪。

弦时心急又心悬。心脉之图

此一句,承沉紧心中逆冷痛而言,弦时乃肝邪干心,致令拘急。又心悬,仍指贼邪而言,水来克火,故心悬如病饥也。心悬如病饥,见 《灵枢》肾经是动则病。

肝脏歌

肝脏应春阳,连枝胆共房。

肝属木而应春,连枝,即心脏弟兄之义也。其房,肝胆同一处也。

色青形象木,位列在东方。

肝之色青,木之色亦尤是也。肝脏之形,是木之干。东方属木,木所居之位,故列在东方也。

舍血荣于目,牵筋瓜连将。

肝藏血而为血海,故能舍血,其候在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所舍之血荣于目,牵引于筋爪,故目能视,足能步,掌能握,指能捻而运动也。

逆时生恚怒,顺候脉弦长。

肝属木而应春,当反得秋脉,浮短而涩,谓之逆时,乃金来克木,木受克,则不得舒畅,故生恚怒。顺候其脉弦而长也。

泣下为之液,声呼是本乡。

肾主液入肝为泣,肺主声入肝为呼,泣与呼皆属于肝,故曰本乡。

味酸宜所纳,麻谷应随粮。

肝其味酸,宜纳谷麦,或云 “麻”字疑误,应随 “粮”者,应肝家之粮食也。

实梦山林树,虚看细草芒。

洁古曰:甲刚为木,故实梦山林树;乙柔为草,故虚看细草芒也。

积因肥气得,杯覆胁隅傍。

经曰: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旺,旺者不受肝邪,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名曰肥气。以季夏戊巳日得之,状如覆杯,在左胁下,突出如肉,肥盛之状也。

翠羽身将吉,颜同枯草殃。

肝脏色青。翠羽色,青而红;枯草色,青而白。红属心火,白属肺金,木生火,故曰吉;金克木,故曰殃。

四斤余四两,七叶两分行。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右四,共七叶而两行分也。肝脏之图

肝脉见于三部歌

[1]

三部俱弦肝有余,目中疼痛苦痃虚。

痃,少腹下病也。弦脉见于三部,乃肝家有余,肝乃目之窍,有余主目中疼痛,其经还绕阴器而抵少腹,故苦痃虚。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如珠。

叫,呼也。肝邪有余,主怒气满于胸中而常欲叫呼。肝有余则生风,风热上攻,翳膜蒙蔽瞳子而泪流不止也。肝脉见于三部之图

肝脉歌

肝软并弦本没邪。

此乃微弦,名曰平脉,以后皆言肝之病脉也。

紧因筋急有些些。

少见筋急,其脉必紧。

细看浮大更兼实,赤痛昏昏似物遮。

此乃木中有火。

溢关过寸口相应,目眩头重与筋疼。

关部之脉,上涌出于寸口,乃木盛而风喜之也。筋属木,寸口又主上部之有疾,故目眩而头重,筋复作疼也。

芤时眼暗或吐血,四肢瘫缓不能行。

芤主血凝而不流,肝脉见芤,不能舍血而荣,故目暗。血凝则血不归宗,或上行而吐血,血不养病,则筋缓不能自维持也。

涩则缘虚血散之,肋胀胁满自应知。

涩脉属金,金来克木,肝家虚而不能藏血,故肋胀胁满。肋胁,肝位在是,而经亦由于此也。

滑因肝热连头目。

肝脉滑,乃肝家有热,肝气通于目,其经至巅顶,故连头目。

紧实弦沉痃癖基。

肝部见此四脉,能致痃癖之疾,故曰:痃癖基。

微弱浮散气作难,目暗生花不耐看。

肝家虚,久视失其真也。

甚浮筋弱身无力,遇此还须四体瘫。

肝脉甚浮,乃金旺木衰,木衰则筋受伤而不能自维持矣。肝脉之图

肾脏歌

肾脏对分之,膀胱共合宜。

肾有两枚,相对而垂,但右为命门,有水火之异,命门以三焦为腑,然其气与肾相通,况三焦有名无形。膀胱一腑,肾与命门共合为宜。

旺冬身属水,位北定无欺。

肾属水而旺于冬,位列北方。无欺,言不虚也。

两耳通为窍,三焦附在斯。

耳者,肾之窍,肾气通于耳,故叔和以两耳为肾气所通,而为肾窍。三焦者,手少阳之经也,三焦有名无形,为原气之别,依附于两肾之间。

味咸归藿豆。

洁古曰:肾象水而味咸。藿者,藿菜,常言落蓠也。豆者,黑豆也,外则味咸,内则应骨。

精志自相随。

肾脏对分,左边为肾,右为命门,肾藏志,命门藏精,精完则志备,志备则精完,二者自相随也。

沉滑当时本。

肾旺亥子之月,是时诊得脉沉而滑,是本脏之脉,无他干也。

浮摊厄在脾。

摊,缓也。云岐子曰:肾旺冬,其脉当沉而滑,今反浮而缓,是土来乘水,故厄在脾。

色同乌羽吉,形似炭煤危。

肾色本黑,色似乌羽,黑而带青者也。青属肝,是水生木,故曰吉。色似炭煤,黑而带黄者也。黄属土,是土克水,故曰危。

冷即多成唾,焦烦水易亏。

水盛则火灭,火灭则气冷,气冷则水溢于上而多唾。火盛则水干于内而烦躁,烦焦则津溢衰而好饮也。

奔豚脐下积,究竟骨将痿。

竟,终也。经曰: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举发无时,令人喘逆、骨痿。少气,此病多在夏月丙丁日得之。[2]

实梦腰难解,虚行溺水湄。

经曰:腰者肾之腑。肾邪实,则精血流滞而不通,故常梦腰间有所系。肾气虚,则化竭而见本,故常梦溺于水湄。

一斤余二两,胁下对相垂。

肾有两枚,共重一斤二两,相对垂于左右。肾脏之图

肾脉见于三部歌

三部俱迟肾脏寒,皮肤燥涩发毛干。

迟属阴脉,迟甚则肾脏有寒。经曰: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寒则腠理闭而津液不通,故皮肤不滑润而毛发皆干,此肾家不足也。《内经》曰:肾主五液,肾家不足,则津液衰少。

梦见鬼神时入水,觉来情思即无欢。

鬼神与水,肾家不足者多梦之,梦毕而觉,神思不宁,故无欢也。肾脉见于三部之图

肾脉歌

肾散腰间气,尿多涩滑并,其中有聚散,聚散且无凭。

肾脉散,则腰间气滞,涩滑则尿多。其中者,肾脉中,聚散者,或聚或散也,无凭者,失平常候也。

实滑小便涩,淋痛涩骍骍。

此是火乘水位,洁古以八正散止之。骍骍,赤之甚也。

脉涩精频漏,恍惚梦魂多。

肾脉涩,主伤精,梦魂无叙。

小肠疝气逐,梦里涉江河。

承上文涩脉而言,小肠乃心之腑,本与肾脏无干,盖小肠属火,肾属水,二者地位相近,肾脏虚寒,则能胜之,故患小肠疝气,梦涉江河,水不足也。

实大膀胱热,小便难不通。

实大皆阳脉也,肾居阴而见阳,此阳来乘阴。湿热在下,主膀胱有热,故小便赤涩而不通。

滑弦腰脚重,沉肾痛还同。肾脉之图

滑弦,风湿之脉;沉紧,风寒之脉。风湿则气滞,故见重;风寒则血凝,故作痛。还同,俱在肾也。

单匀无病惫。

肾脉沉濡而滑,独见肾脉而匀平,谓之顺候,所以无病。

浮紧耳应聋。

肾脏有风,脉见浮紧,肾气通于耳,风邪为患,故耳无闻。

肺脏歌

肺脏最居先,大肠通道宣。

体居各脏之上,用为各经之始,故曰居先。肺主气,大肠乃肺之腑,而行气,为传送之官,而宣化也。

兑为八卦地,金属五行牵。

肺居兑方而属金,以八卦论之,居于兑地,五行论之,木水火土,皆起于金也。

皮与毛相应。

肺主皮毛,故曰相应。

魂将魄共连。

肝藏魂,肝木受气于申,肺藏魄,肺金受气于寅。其详具于十难之图。

鼻闻香气辩,壅塞气相煎。

经曰: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壅塞,不通也。相煎,邪气迫于肺气也。

语过多成嗽。

肺主气,语言太过,则气伤矣,嗽疾于是而作焉。

疮浮酒灌穿。

酒,湿热之物也。疮多起于湿热。肺主皮毛,酒过多,则灌热伤肺而皮分生疮,故曰疮浮。

猪膏凝者吉,枯骨命难全。

云岐子曰:肺金色白而光泽。白者,金也。光泽者,水也,是金能克水,故云吉也。枯骨之色,白而不泽,白是金也,不泽者,内失其水,以火就燥也。火来克金,故云命难全也。

本积息贲患,乘春右胁边。

经曰: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旺,旺则不受邪,肺欲复还心,心不肯受,而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也。

顺时浮涩短,反即大洪弦。肺脏之图

肺属金而旺秋,其脉当秋浮涩而短,谓之顺时;若洪大而弦,风火胜金,谓之反候。

实梦兵戈竞,虚行涉水田。

金盛主杀,肺气实,故梦兵戈相竞;北方属水,乃金衰墓之乡,肺气虚,故梦涉于水田也。

三斤三两重,六叶散分悬。

肺重三斤三两,凡六叶,分散而悬于各脏之上。

肺脉见于三部歌

三部俱浮肺脏风,鼻中多水唾稠浓。

寸关尺部俱浮,是火来乘金,金受火克,则金衰不能制木,主肺脏有风。肺热则鼻中多水,金受火克,则不能生水,故唾必稠浓。

壮热恶寒皮肉痛,颡干双目泪酸疼。肺脉见于三部之图

风邪干肺,则壮热恶寒,风能胜湿,燥热为患,故皮肉作痛。肺系于颡,肺病则燥,故颡干。金衰不能制木,木火俱盛,故双目流泪而酸疼也。

肺脉歌

肺脉浮兼实,咽门燥又伤,大便难且涩,鼻内乏馨香。

肺络循咽,大肠为腑,候在鼻,脉浮而实,谓之阳结,故有是病。

实大相兼滑,毛焦涕唾黏。更和咽有燥,秋盛夏宜砭。

季夏之时,肺部诊得此脉而有此症,乃金中有火,金受火克而不治,久则克将尽而病欲甚,故至秋则盛。夏宜砭,乃迎而得夺之也,金冠带于末月,是时砭石以泻其火,抑其盛气,取其化源也。洁古曰:五行之气,皆可迎而夺之,机由此也。

沉紧相兼滑,仍闻咳嗽声。

肺部得此三脉,乃有寒有风有痰,故发咳嗽也。

微浮兼有散,肺脉本家形。

此为平脉,虽肺家有病,当不治自愈。

溢出胸中满,气泄大肠鸣。

肺脉居于右寸,太浮则溢上于鱼,由其气不顺行而胸中满闷也;气往下陷,故气泄而大肠时时作声而鸣耳。

弦冷肠中结。

肺脉见弦,乃金不足而妻乘之也,出大肠冷而为病结,治用温药,其气自通。

芤暴痛无成。

肺主气,芤主血凝,肺脉见芤,其经气多而血少,气行血亦行,故卒暴之,痛不能成也。

沉细仍兼滑,因知是骨蒸。皮毛皆总涩,寒热两相承。

肺脉浮涩而短,外应皮毛,今反沉细而滑,知其病之在骨,内热不得外泄,热在内,寒在外,故内则骨蒸,外则皮毛皆涩,寒热两相交作也。肺脉之图

脾脏歌

脾脏象中坤,安和对胃门。

脾属土,位居金木水火之中,八卦论之,寄旺西南坤位,前木火,后金水,亦居于中,故象中坤,其体静而其用动也。安和者,不为饮食劳倦所伤也。胃为戊,其化火,象于天,其气热;脾为巳,其化湿,象于地,故下热而上湿。其气相通,故云对胃门也。

旺时随四季,自与土为根。

四季,辰戌丑未月也,上于辰戌丑未之月后,各旺一十八日,故云随四季。脾属土,土旺则脾亦旺,故与土为根也。

磨谷能消食,荣身性本温。

脾湿而胃热,湿与热,相为薰蒸,而能消磨谷食也。热盛则伤胃,寒盛则伤脾。温者,不寒亦不热也,温则脾胃平和,于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脾主里血,胃主行气,而播敷各脏,荣卫一身也。

应唇通口气,连肉润肌臀。

脾之华在唇四白,故应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知五味,故通口气。润,肥泽也,脾主肉分,气壮则肌臀肥泽。

形扁才三五,膏凝散半斤。

形扁,广阔也,脾之形长三寸,阔五寸,傍有散膏半斤,主裹血。

顺时脉缓慢,失则气连吞。

脾旺四季,脉气之来,阿阿缓慢,若春之杨柳,谓之顺时。气,即脉气也,脉气如连吞咽而来,即雀啄水漏之脉,脾衰乃见,故曰失也。

实梦歌欢乐,虚争饮食分。

脾实则梦与,故多欢乐而歌唱。脾虚则梦取,故致争竞也。

湿多成五泻,肠走若雷奔。

五泄者,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也,五十七难言之详矣。雷奔者,肠走鸣也,虚寒相薄,则为肠鸣。

痞气冬为积,皮黄四体昏。

经曰: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而不愈,令人四肢不收,致发黄疸,饮食不消,肌肤黄瘦。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旺,旺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也。

二斤十四两,三斗五升存。

胃重二斤十四两,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此歌言脾,今并及胃者,脾胃相连故耳。脾脏之图

脾脉见于三部歌

三部俱缓脾家热,口臭胃翻肠呕逆。

缓为阴脉,诸阴为寒,今缓脉见于三部,而叔和以为脾家热者,何也?然缓脉属土,土能制水,水衰则火必独炎,所以脾家有热,脾气通于口,脾热则口臭也。脾胃相连,而虚热上壅,故胃家翻腾而常带呕逆也。

齿肿断宣注气缠,寒热时时少心力。

齿肿,齿下肉浮肿也。断宣,牙齿宣露也。胃经入于下齿,胃热则齿肿。断宣热在肌肉,故注气缠;火来土位,故时时寒热,相并而少心力也。脾脉见于三部之图

脾脉歌

脾脉实兼浮,消中脾胃虚。口干饶饮水,多食亦肌虚。

脾脉实而浮,是土中有火,火能化物,故消中而脾胃皆虚。脾气通于口,土受火邪,则湿者燥矣,虽饮水而口亦干,虽多食而肌亦虚,由其不能荣身故也。

单滑脾家热,口气气多粗。

胃行气,胃热则气粗。今言脾家者,脾胃相连也。

涩即非多食,食不作肌肤。

涩为肺脉,见于脾部,是子来母位,实邪为患,故能多食。不多食,则肌肉消瘦矣。

微浮伤客热,来去作微疏。

脾脉微浮,乃他经之热相干,非本经正病也。虽热不久困,或来或去,而渐至微疏,脾胃安而客热自止矣。

有紧脾家痛,仍兼筋急拘。欲吐即不吐,冲冲未得疏。

紧乃肝脉,肝脉见于脾部,则木来克土而作疼痛,土被木克则衰,土衰则木失培养,筋故拘急,欲吐不吐,即呕逆也。呕逆则气扰乱于胸中,而冲冲未得苏快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