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庄的传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02:18:09

点击下载

作者:王霞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看庄的传说

看庄的传说试读:

Preface

Li Dian kui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end of Zoucheng, the hometown of Mencius, and adjacent to Tengzhou, the hometown of Mo-tse, Kanzhuang Town boasts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time-honored history. A local culture exploration team was established in 2015 to probe into distinctive local historic and cultural resources. Yang Shulin, a young writer who was attracted by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Kanzhuang Town, worked with the comrades of local cultural excavation team to interview local villagers. They walked about streets in the villages to collect ancient folk stories and legends and referred to historical archives, just like people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who collected folk songs for the Book of Songs and Ballads while shaking wooded bells. Their findings were recorded in simple and unadorned language for fear that flowery language might steal the limelight and blind the glamour of stories from the readers. The Legend of Kanzhuang Town is the fruit of their efforts.

Dig a well and you can scoop up crystal-clear spring water. Like the deep well, Kanzhuang Town, a seemingly humble place, turns out to be home to such rich and great treasures! As you can see, this is Kan Village record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by Confucius. The ancient sage weighed his words repeatedly to find appropriate metaphors for the history of invasive war. Meanwhile, this is the manor of Liu Xiahui, the “Sage of Peace”, where the wind of harmony turned the willows green.Moreover, this is a retreat away from the turmoil of the world, where the “Seven Sages in Bamboo Forest” during Wei and Jin dynasties drank and sang over 1700 year ago. The beautifull legends are full of imagination and as splendid and dazzling as the beautiful starred sky in the village.

Stories of Kanzhuang Town continue even today. Local villagers went through twists and turns when planting big cherries, but the happiness of harvest was gratifying. The completion of Qixian Road facilitated the transportation and sale of potatoes. The beauty of Fulou River and the potatoes blended into one harmonious picture and became an enchanting scenery of Kanzhuang Town. Officials of CPC and ordinary people bonded through the work of “Three Covers”and “Visiting Local Villagers”…New stories of local people will also continue on the ancient land. Through the selection of “Good People of Kanzhuang” held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love constantly inspires local people, just like the beautiful and ceaseless Fulou River.

History can shed light on our future. Only when we inherit traditional treasures can we scale new heights. As preci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illage stories left by our ancestors are the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countryside cultural tourism and unleashing new development strengths!

I dreamed to be an outstanding writer when I was in middle school at the end of 1950s, but I chose to stud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ventually because I was influenced by a prevailing thought in those days that it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y physics, mathematics and chemistry well to keep a foothold in the world. However, writing has always been in my heart for all these years. Today, I am really happy to write this preface for the collection of village stories written by young writer Yang Shulin. Not only because all the stories are so wonderful, but also because these youngsters, fully aware of their responsibilities, offered to interact with the rural areas and local residents. During the process, they collected cultural heritage left among ordinary people and linked them together like strings of pearls. I hope all of us can explore and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 find the root of our nation and let it beacon the way forward.

(The author is former Vice Chairman of Shandong Committee of Chinese th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and President of Shandong Poets’Association)

请到看庄来看看

在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南部,与墨子故里滕州市交界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山乡——看庄镇。全镇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9公里,总面积71平方公里,现辖7个管区,39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

看庄镇可以说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因离城较远,过去交通不便,发展比较慢,没有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也没有大的厂矿。但现在看来,这些却几乎都成了优点:你看这里碧空如洗,远山如黛,清水长流,古村悠悠,是一个可以让人放慢脚步、放松心情的世外桃源。而最近几年这里交通发展很快,104国道、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从镇南北穿过,乘坐京沪高铁从曲阜东站到看庄只需40分钟,滕州站到这里更近,只需20分钟。镇村之间的乡村公路更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将各个景点串联成线。无论是从周边城乡,还是从北京、上海到看庄来,都十分便利。

到看庄来,可以看山看水,乐而忘忧。看庄辖区内有龙山、虎山、黄山、金山、普阳山、九山等十多座小山,有付楼河、青妇河等河流向西流入泗河和微山湖,清粼粼的付楼河纵贯看庄全境。近年来依托付楼河修建了拦水坝、兴隆湖和湖边广场,建设了观赏亭,湖光秀色,美不胜收:春天野鸭成群,夏日荷花吐艳,秋夜虫声唧唧,冬日雪覆原野。这里原本就是魏晋名士们谈玄论道、竹林赋诗的地方,今天众多从大城市的喧嚣中走来的人,也会在此停下脚步,把这里当作心灵的家园!

到看庄来,可以到古村去寻古探幽。看庄镇文化灿烂、古迹众多:这里是孔子在《春秋》中记载的阚邑;龙山脚下有鲁班古庙遗址;这里是“和圣”柳下惠的食邑、“盗圣”柳下跖的故里,柳下邑村内有“和圣井”“小柳泉”“柳下祠”等多处与圣贤有关的遗迹;这里的普阳山上有三国时期“战神”吕布的点将台遗址;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也曾在这里的七贤村边、付楼河畔纵酒吟诗;境内的黄山十八罗汉洞和九女坟等分别被列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和邹城市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还有古遗址看庄玉皇庙、兴隆村兴隆寺等;这里是抗战时期滕县保卫战外围战的战场,数千名川军将士在这里为国牺牲;这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邹城平派鼓吹乐,一曲绵长幽怨的唢呐,吹出百姓的喜怒哀乐;这里的石屋石墙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农家小院勾起人们的缕缕乡愁。

到看庄来,可以采摘和品尝山乡特产。看庄镇作为生态农业镇,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济宁市“特色农业镇”,是林木瓜果之乡。近年来,看庄镇立足乡镇特色旅游,相继建设了一批农产品精品采摘园。金山大樱桃采摘园是省级精品采摘园,位于金山之阳,三月里可来看樱桃花,五月里可来尝红樱桃,可谓“日啖樱桃三百颗,不辞长做看庄人”。2013年以来,柳下邑村周围还发展了7000亩猪牙皂植物园,这也是全国最大的猪牙皂种植基地。柳下邑获得了猪牙皂“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看庄镇还是著名的“蔬菜之乡”,盛产土豆、生姜、大葱、大蒜、花生等,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专业镇,生产的“七贤宝”牌蔬菜达五十多种,复种面积五万多亩,年产各类蔬菜15万吨。柳下邑古村落、大樱桃采摘园、猪牙皂植物园、付楼河景观带和河道下游的土豆生产区已连线形成柳下邑大景区文化旅游带。

到看庄来,还可以创业发展施展才能。看庄镇是省政府命名的首批“省级中心镇”及“社会文化先进镇”之一。镇里按照“简捷、周到、诚信、高效”的服务宗旨,全力完善行政环境、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产业配套环境,昔日的荒郊田野现在已变成投资的热土和创业的宝地。小微企业园区内已实现通路、通上水、通下水、通电、通信、通暖和场地平整“六通一平”。建立健全了教育、居住、商贸、医疗服务网络等,展现了现代化小城镇的崭新形象。

请到看庄来看一看,无论是旅游观光、休闲体验、摄影采风,还是投资创业,这片圣贤辈出、山川秀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都会让你流连忘返、不虚此行。看庄风光

孔子在《春秋》中记载的古镇和他曲笔写下的战争

邹城市看庄镇,在明清时期的《邹县志》中,被写作“阚庄”,其历史十分悠久。三皇五帝时代,这里属于“东夷”,是黄帝、少昊、颛顼及其后裔生活的地方。夏、商时期,这里是众多方国之一的古阚国。西周初年,伯禽代替父亲周公旦来曲阜一带建立鲁国,目的是平定东方部落。位于邹城市东部凤凰山一带的小国邾国出面帮助鲁国镇守徐、淮诸夷,在鲁国的纵容下,邾国就把附近的一个小方国阚国兼并了,这里就成了邾国的阚邑。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邾国阚邑据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了,可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古镇。

孔子在其编著的鲁国编年史《春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春秋·昭公三十二年》中记载:“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取阚。”《春秋》这部书微言大义,过于简略,很难理解。于是,《公羊传》就注释道:“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取阚。阚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的春天,周历的正月,这时候,鲁国的国君昭公正在晋国的乾侯,鲁国却一举攻占了阚。阚是哪里呢?就是邾娄的阚邑。为什么不说邾娄呢?为了避讳。九山村的石墙

阚邑被鲁国占领的时期,恰好是孔子在世的时期(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见证了这个历史事件的发生。

鲁昭公,姬姓,名裯,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四位国君,公元前541年—公元前510年在位。鲁昭公即位时,虽已十九岁,但还是小孩子脾气。他的父亲鲁襄公去世时,他不仅没有哀恸,反而面有喜色。安葬鲁襄公后,鲁昭公三次更换丧服。当时,鲁国的贵族们都认为鲁昭公不能善终。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了著名的“斗鸡之乱”。季平子与郈昭伯斗鸡,季平子给鸡套上护甲,郈昭伯给鸡套上金属爪子。季平子怒而侵犯郈昭伯,郈昭伯也十分恼怒,郈氏就到鲁昭公那里去告状。鲁昭公早就对季平子有所不满,于是发兵攻伐季氏。季平子一时慌了,连忙前来请罪。再三请罪仍得不到昭公的原谅,于是双方交战。此时,作为“三桓”之二的孟孙氏、叔孙氏发兵援救季氏,击败了鲁昭公的军队。昭公无奈,只好独自逃到了齐国。齐国借机兴兵伐鲁,气焰十分嚣张,自称“主君”,完全把逃难的昭公当成了大夫看待。昭公气不过,就往晋国求助,请求晋国帮助他回国。季平子却早有一着,他重金贿赂了当时的晋国六卿,结果晋国让昭公暂居乾侯。鲁昭公待在晋国的乾侯,既不能回国,又不能去其他国家,身边没有一个自己的人,十分郁闷。从此,季平子摄行君位,俨然鲁国君主。牧羊曲

位于鲁国南边的邾娄是个小国,且不是姬姓国家。鲁国是姬姓国家的“班长”,西周初年,伯禽代父亲周公旦建立鲁国,就是为了平定东方部落。邾娄帮助鲁国平定四方,两国关系很好。后来邾娄和齐国结盟,犯了鲁国的大忌,两国关系就紧张起来,鲁国经常攻打邾娄。公元前510年的正月,执政的季平子派出鲁国的军队,再一次进攻邾娄,一举攻占了阚邑。于是孔子在《春秋》中留下了鲁国攻占阚的记载。因为这是在鲁昭公被赶跑、没有得到国君授权的情况下匆忙出兵的,是一次明显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这让一贯讲求“仁”“礼”“正名”的孔子为难了,他既要如实记载历史,又要为“父母之邦”——鲁国的执政者避讳,最后,只好写了“取阚”,而不注明其属于邾娄。

“一溜八看庄”和看大庙的传说

看庄镇镇区附近有八个村庄,分别是褚看、周看、王看、孙看、倪看、高看、苗看、唐看,因此被称为“一溜八看庄”。关于看庄镇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各个朝代的故事都有,而在看庄的百姓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看大庙的传说。看大戏

据传,唐朝时现看庄所在地建有一座玉皇大庙,当地百姓俗称其为大庙。大庙占地约四亩半,正殿两层,坐北朝南,华美壮丽,屋檐飞翘,如鸟展翅。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颇具唐朝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之风。殿中彩塑的玉皇大帝坐像,高齐屋梁、庄严威武。座前两旁塑有多尊天将神帅立像,皆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大殿东西各有配殿,内有与玉皇大帝相关的书画等物件,供人们观赏膜拜。

在汉族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是万神之主,操纵祸福吉凶,主宰万物兴衰,掌握赏罚大权。因此古代各地都建有玉皇庙,供官员和百姓祭拜祈福。看庄玉皇大庙院内石径古柏、幽静怡人,香雾缭绕中,常有达官贵人祭天祀祖,以求国泰民安、乞荣华绵延。许多平民也来跪拜许愿,求安稳富足,求科第功名,求天遂人愿。人们虔诚跪拜玉皇,默念心底深藏的夙愿,希冀心中无所不能的神祇眷顾垂怜。那种虔诚的信仰和痴痴的祈愿,在袅袅香雾中弥漫。院子的前部有钟鼓楼,晨钟暮鼓,钟声厚重悠远,鼓声雄浑磅礴,附近八个村庄的百姓都能清晰听到。传说,此庙内有一个洞,与黄山十八罗汉洞、峄山洞相连通,此洞蜿蜒曲折,内有流水潺潺,且回声脆远,幽深黑暗,极少有人敢穿洞而过。这更给玉皇大庙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唐代至明朝中期,先后有褚、周、王、孙、倪、高、苗、唐八姓人家迁至大庙周围居住,各姓人家轮流看护此庙,分享香火和福报,看庄即因此得名。

而据大庙前曾有过的一块石碑记载,此地原名黑风口,有一座只有一间房子的小庙,名叫方庙。明朝初年,有褚姓人家从峄县迁此,在庙西建一小屋,以看庙为生。明朝中期,一户周姓人家又迁至此地,在庙东建一座小屋,亦以看庙为生。随后,王、孙、倪、高、苗、唐六姓人家也迁至这里。八姓人家遂合力将一座小庙改建为大庙,供奉玉皇大帝,各姓人家轮流看护此庙,看庄即为看庙之庄。考虑到山东村镇大多为明朝以后建成,笔者以为此种说法较为可靠。

峄山是古时道教名山,山上有名庙,吸引了各地的人们前来祈愿,看庄便是必经之路。来往的信徒路过看庄,见此巍峨的玉皇大庙,全都下马下轿,在玉皇大庙前跪拜一番,再继续赶路。而有的人跪拜完后,觉得不虚此行,便直接打道回府了。

看庄玉皇大庙历经风雨沧桑,几经修缮,直到清末,由于政局混乱、内忧外患,大庙年久失修,逐渐破落。最后,玉皇大庙连同庙里的玉帝神像一同湮没在风雨飘摇中。抗日战争结束后,邹县设十个区,始设看庄区。1987年1月组建看庄乡。1989年12月改为看庄镇,沿用至今。

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忠心守护着这一座庙宇,在他们看来,他们心中的神灵也在默默看护、守护、保护着这一带的百姓和村庄。看庄镇73岁的邢大爷,是看庄镇仅有的几个还在世的曾见过玉皇大庙全貌的村民之一,他给我们讲了一段往事。

据说,过去常常有穷人住在庙里。那都是些无家可归的人,大庙无私地给他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屋檐和心灵的归宿。邢大爷十一二岁的时候,玉皇大庙还香火旺盛。他有一个从小一起玩的韩姓小伙伴,这个小伙伴很可怜,小小年纪爹妈都死了,他白天给庙里干活,晚上就睡在庙里。可那些在白天看来威猛庄严的神像,到了晚上,在小孩子的眼中就变得面目狰狞、阴森可怕起来。小伙伴胆子小,夜里常常被吓得发抖,邢大爷晚上就来到庙里,跟他一起睡,小伙伴这才不害怕了。说起这段往事,已是古稀之年的邢大爷仍不免一阵感慨。看庄小学

如今,大庙旧址上早已建立起看庄小学,亦即“大庙小学”。琅琅读书声在玉皇大庙曾经坚守的土地上空回旋,这也许正是对当年沉沉钟鼓声最好的呼应和追念。看庄玉皇大庙虽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人们千百年来寄托在它身上的美好愿景和期盼,正在逐步实现,它曾经守护的地方,正在变成越来越值得人们驻足游览的美丽乡村。

九女筑坟的传说

在看庄镇王看村东、白石村北的一片荒地里,有一座高约两米,直径近十米的大坟。春夏时节,坟上青草茂密,一片生机,可现在正值冬末,坟上枯黄的杂草又遭了火,只剩下褐黄的泥土和短短的黑茬,别是一番凄凉景象。此处便是王看村九女筑坟遗址。这凄凉之所,有着一个温暖人心的传说。

传说明朝时期,村子里生活着一位地主,家财万贯,且夫妻恩爱,生活和睦。可是妻子接连生了九个女儿,始终未得一子。村子里香火观念甚重,地主家又是富贵人家,更渴望有儿子来传宗接代。可是天不遂人愿,一连九年,夫妇俩年年期盼,却只盼来九个闺女。夫妇俩认为这是上天在惩罚他们,终日郁郁寡欢,不久便相继离世。九个女儿非常伤心,想要给父母办丧礼,却因为不能如男子一般尽孝礼而不能操办。九个女儿商量之后,便用双手挖土,用衣襟兜土,筑起一个大坟将父母合葬。

九个女儿虽无法像男儿那样为家族延续香火,却用自己的孝心,感动了一方百姓。

村里的老人还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王看九女筑坟碑

传说几里外的峄山附近也有个大地主,亦是家财万贯,不同的是,这家只有一个独子。地主当然是对这个独苗万分宠爱,从小锦衣玉食,就算是揽月捞星的要求,地主也不说二话。可这儿子从小却是出了名的不听话,地主说向东他偏向西,地主让他念书,他就把书撕了玩,地主让他学经商,他又整日不学无术。地主毕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想到家大业大也不是一辈可以挥霍光的,也就随他去了。

等到地主老了,奄奄一息时,儿子来到床前,问道:“父亲,您想让我把您埋在哪儿呢?”

地主心想,这儿子一辈子没听过我一句话,我说的所有话他都反着来,在方圆几里都出了名了,我要说把我埋在地里,他肯定不会按我说的办。地主灵机一动,便让儿子不要将自己安葬,而是将自己吊在旁边黄山的山洞里。

地主心里的算盘打得好,他想儿子肯定又要跟自己反着来,一定会把自己安葬在地下的,便微笑着离开了人世。可他没有想到,儿子却真的用一个铁笼子将他吊在了村旁黄山的洞里。再后来,不出两代,地主的家业就被败光了。

地主悲惨的遭遇在周围村落沦为了笑柄,人们都说,这不孝的儿子,一辈子只听了父亲一句话,就是将父亲的尸骨吊了起来。

据王看村85岁的武福全老人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九女坟曾两次被盗墓贼盗挖。当年,老人家的地就在九女坟旁边,一天,他发现自家地里有鲜泥,顺着泥土望去,发现九女坟边上被挖了一个一米多深的坑。想是盗墓贼没有收获,怕事情败露便匆匆离开。然而,这群盗墓贼并不死心,时隔一年,又来盗墓。这一次他们在九女坟坟头偏下方挖了一个3米深的坑。据老人回忆,九女坟第二次被盗后,他去现场察看,发现大坑内剩有一盏长明灯和一个瓦罐,其他古物均被盗走。至于盗墓人挖的大坑,久经雨打风蚀,已慢慢被坍塌下来的土掩埋了。现在九女坟上荒草萋萋,已经看不出被盗挖的痕迹。

王看村的九个女儿,她们的姓氏甚至连家的位置都被遗忘在了无尽岁月里,可是她们用细嫩的双手和炙热的孝心筑起的这六尺高的坟头,却历经百年保存了下来。九女筑坟遗址在1978年被列为邹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它将永远存在于王看村东的土地上,用孝的故事教育后人,温暖人心。

黄山十八罗汉洞和小媳妇的传说

在看庄镇夏看铺村西,耸立着一座由石灰岩堆积起的山峰,名曰黄山。在黄山西南面半山腰处,有一水成岩溶洞,因洞内石壁上雕刻着十八尊罗汉,所以被称为“十八罗汉洞”。

看庄黄山十八罗汉洞是稀有的一穴双孔洞,穴深2.5米,南北长3米,东西宽1米。穴内分南北两洞,朝东北方向深入的一孔洞,洞口高1.6米,往里逐渐狭窄,仅能容一人爬入,幽深无尽,相传与位于黄山东北方向的峄山洞相连,洞里原有罗汉像1尊;朝东南方向延伸的一孔洞,纵长4米、横宽2米,高处约2.5米,低处约1米,可容纳十几人,洞里原有罗汉像17尊。

洞内潮湿阴暗,借着微弱的光线,仔细查看,可见北洞内1尊罗汉像已无踪迹,南洞内也已仅余16尊罗汉像,都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观之可亲。可惜的是,这些塑像大多已面目全非,只有两尊较为完整。然而,正是这些并不完整的罗汉像铭记着历史深处普通百姓的信仰和寄托,铭记着佛教发展的足迹,它对研究千百年来此地的民间风俗和艺术遗产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黄山罗汉洞造像标志碑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的十八位永驻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包括十六罗汉与二尊者。传说他们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的传说主要流行于唐朝,至唐末,开始有了十八罗汉的传说。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对十八这个数字的传统偏好有关。罗汉又称阿罗汉,传说他们分布在各地弘扬佛法,受人供养,能帮人断除一切烦恼、使人免受轮回之苦。唐宋至清,十八罗汉成为人们心中无所不能的神祇,深受敬奉。因此,家境不错的善男信女不惜代价,寻石洞、请能工巧匠为罗汉塑像,以祈求护佑,期望免除一切苦难。罗汉像塑立的过程其实正是人们心中对佛祖信仰树立的过程,表现了人们对寻求善源、积善成德、超越轮回的祈盼。传说中阿罗汉引人向善、普度众生,劝人六根清净,远离烦忧,在当时,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看庄黄山十八罗汉像神态、形象、衣饰都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雕刻十分精细。据考证,这十八尊罗汉像并非一次雕就,其中十一尊刻于北宋年间,七尊刻于清代。宋代所塑的罗汉像旁,榜刻文字记述其雕刻时间为“宋熙宁二年”(1069年)。清代所塑罗汉像旁边的榜刻文字较长,多为善男信女的姓名籍贯,末注雕刻时间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这些罗汉脸部大都已被砸坏,有的已经被砸得面目全非。关于是怎样被破坏的,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说的是山下村子里有一个小媳妇,丈夫不在家,她在家里很受气,公公、婆婆经常虐待她。

有一天,公公去黄山脚下的地里耕种去了,到了中午,小媳妇做好午饭,去给公公送饭。那时候女人都是小脚,走路不稳,小媳妇在半路上不小心,把饭洒了一大半。她吓得不得了,心里想:“这可怎么办啊?公公脾气不好,看到饭少了,一定会生气的!”

小媳妇一边哭,一边想主意,终于,她想出来一个办法:公公很信佛,黄山半山腰里有一个十八罗汉洞,如果说是饭被罗汉们抢吃了,公公一定不会生气。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她便来到罗汉洞里,在每一个罗汉嘴上,都抹上了一点饭粒。等她来到自己家的地边,把饭交给公公的时候,公公果真生气了,问她今天的饭为什么这么少。她呜咽着说:“我刚来到黄山脚下,就被罗汉们拉到了山洞里,他们抢吃了您的饭。”

公公不相信,小媳妇就领着公公来到山洞里,指着罗汉们的嘴说:“您老人家如果不相信可以看看,罗汉们的嘴上还有剩下的饭粒呢!”

公公本来不相信,当看到罗汉们嘴上的饭粒时,一下子急了,心想这些罗汉们抢饭吃是小事,如果对自己的儿媳妇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情来,势必使她名节不保,惹人非议,家族也将大失颜面。公公立刻气不打一处来,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拿起锄头,就朝罗汉们嘴上砸去,一边砸,一边还说:“叫你们抢饭吃,叫你们抢饭吃!”

小媳妇一看公公生气竟然砸了罗汉像,唯恐神祇怪罪,遭受惩罚,于是跪在地上哭着说出了实情。公公听后又后悔又害怕,只好连连向佛像磕头,请求原谅。

1985年,黄山十八罗汉洞造像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庄镇也对其采取了保护措施。自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十八罗汉洞里的罗汉像

九山村的“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它用伟岸的身躯阻挡了匈奴、突厥等北方强悍民族对中原的入侵。长长的石头墙九山村的“长城”

如果将中国的版图拉近至鲁西南的看庄镇,可见镇西南有一座秀美的小山。这座小山名叫九山,九山的山坡上,也矗立着一道高逾三四米的“长城”,这是一道青石墙,静静守护着山下一座静谧的村庄——九山村。

九山村的“长城”,虽然无法护得华夏大好河山,却也能保佑一方平安。这道青石墙,修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由村里几个大户共同筹钱修建的。最初的作用是为了阻挡太平军。当时,太平军打到九山村时,见九山村竟有“长城”围护,且十分坚固,又兼打听之下得知九山村不过是普通村落,就算强攻下来也不是笔划算的买卖,便干脆绕过了九山村。

清末民初,山东地区连年遭旱灾、蝗灾,后又陷入了土匪制造的动荡之中。

在九山村南不远处有一座海拔五百五十余米,方圆约十公里的大山,名峄山。峄山上悬崖峭壁,山势险峻,磊磊巨石之下,有许多天然洞穴,峄山由此成了兵匪草寇出没盘踞的巢穴。

土匪头子李老八,本名李兴泉,又名李镜山,是滕县山亭区藤花峪村人。李老八收罗徒众,拉起大旗,盘踞在峄山一带。据百姓传言,他的老窝就是以前邾国古城的藏宝洞,易守难攻,机关密布。李老八部下匪徒有一百三十余人,分成两个分队,配有机枪两挺、长短枪近百支,是一伙悍匪,十分厉害。

附近村落,包括九山村,都深受其害。当时九山村有一户刘姓地主,李老八大白天派人往刘家门口塞了纸条,索要八十块大洋,声称如果不给就要绑架他们八岁的儿子。刘家舍不得大洋,拒绝了李老八的要求,并将儿子保护在家里,严加看护。

一天晚上,几十个土匪举着火把,手持枪支,撞烂大门,冲进刘家,杀死阻拦的家丁,掳走了刘家八岁的儿子,还把赎金提高了好几倍,并放话一日不见钱,就割下刘家儿子的一大块肉,若是三日不见钱,就割下其头。刘姓地主只能屈服,一日之内便宜变卖了家里的土地,恭恭敬敬将赎金送至峄山,这才领回了剩下一口气的儿子。

李老八的这种行为,被当地百姓们称为“架肉蛋”。不日,九山村另一家大户又遭了殃,土匪把他们家儿子也掳走了,这户人家也只好变卖家产,将儿子赎回。

九山村人天天提心吊胆,就算缩在家里不出门也是无济于事。在几个大户的牵头下,全村人筹钱,重修了“长城”,并组建了由村里的青壮年组成的巡逻队,白天排查李老八在村里安插的内应,夜里轮流在“长城”上巡逻。

几个星期后的一个夜晚,李老八手下的土匪们又来九山村准备“架肉蛋”。五个土匪大摇大摆地来到九山村,发现迎接他们的竟是一道两人高的坚固青石墙,五个土匪骂骂咧咧地找了条缝钻进去,却见十几名九山村的青年拿着火把和锄头围了上来。大家早就恨透了土匪,眼看就要把这伙土匪砸死!

五个土匪吓得哭爹喊娘,叩头如捣蒜,发誓再不来九山村。村里的一位老人怕做过了火,引得李老八疯狂报复,就劝村民们收缴了土匪的枪,放了他们。

五个土匪回去后怕被责罚,添油加醋地描述九山村有多么厉害,青石墙被说成了“长城”,十来个拿着锄头的村民被说成百十人的武装,就连火把都被说成了妖火。李老八半信半疑,看那五个手下吓破了胆的样子也不像造假,他有心集结所有手下攻打九山村,但时局不稳,他一方面要应付邹、滕两县的围剿,一方面又要留着手下跟另一伙悍匪刘黑七部僵持,一时之间竟无法抽调兵力,便暂时收起对九山村的杀心,告诫手下,以后不要去惹九山村。

抗日战争时期,川军抗日部队来到这里,参加了滕县保卫战的外围战斗。他们驻守在九山村,依靠九山村的青石墙抵御日军。面对数量几倍于己又装备精良的日军,川军在九山村“长城”处死守,虽然损失很大,但却成功拖延了时间,为台儿庄大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邹滕一带战斗的川军士兵展示缴获的日军装备

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保护了华夏的锦绣河山,将时刻对中原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挡在塞外。而九山村的“长城”,虽然没有磅礴、绵延之势,却也佑得一村平安,是九山村百姓勤劳勇敢、敢于反抗恶势力的历史见证。

风雨沧桑“七圣堂”

邹城市看庄镇有一座小山村,地处群山之中,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因村庄周围有九个小山头,所以起名为九山村。九山村历史悠久,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九山老村遗址。

看庄镇九山老村是一个已经沉睡的古村。走进九山老村,随处可见布满青苔的石墙与斑驳陈旧的石屋,显露出岁月的沧桑,而房屋周围的树木野草,却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一切都是那样的原生态。狭窄的街道都是由石头铺就的,两侧的房屋错落有致,低矮的石墙、乌黑的灶台,无不诉说着久远岁月的故事。

据村中老人讲,古村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先辈人就地取材、依山而建,建起了这座石头村庄。用石头建成的房屋墙体很厚,冬暖夏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的富裕,老百姓感觉在老屋里生活不方便,就在山脚下建起了新村。历经沧桑的老村就被尘封了起来,很多房子坍塌了,荆棘丛生,很少再有人步入。

老村里有一座小石屋,院墙已毁,只存主体建筑。正房三间,房顶多处残破,内有壁画,多已模糊不清。房顶的瓦楞上有精美的兽形浮雕,被村民们称作“蛤蟆狗子张嘴兽”。墨色的砖、青色的墙、绿色的叶和褐色的泥土,在时间的打磨下构成一幅斑驳的图画。

这座石屋曾经是九山村石屋建筑中最精美的一座,现在也已无人居住了,屋里木柜上积存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可是九山村的村民们对这个地方依然感到亲切,把这个地方叫做“七圣堂”。

传说在四百年前,于氏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到了此处,后有刘、宋、马、桑、生、孟六姓也落地此处。后来,生活在此处的七个姓氏的族人们共同出资修建了“七姓堂”,以此来纪念七个姓氏的祖先,并作为七个姓氏共同的祠堂祭拜。在村里老人小的时候,还有七姓的人轮流在此祭拜祖先。七圣堂七圣堂屋檐“七姓堂”后被叫做“七圣堂”。在七圣堂北边一户刘姓村民家中,我们见到了他保存的一块50厘米见方的《重修七圣堂》碑,碑文记述了创建七圣堂的经过及“七圣”的功绩,与上文中的故事截然不同。据载,七圣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七圣”分别为观音、关公、土地神、玄帝、华佗、牛王、山神,百姓们将凡是在他们看来对生活有帮助的佛教、道教神灵都摆在一起进行祭祀,烟火氤氲中,神灵们似乎倒也其乐融融,而且据说相当灵验,就连外村的百姓也来祭拜。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七圣堂重修,共有十二姓村民捐了资。重修后的七圣堂设有住持,香火很盛。

民国时期,祭祀神灵的活动减少了,七圣堂慢慢演化成了祭祖的地方。九山村各姓都将始祖的牌位设在这里进行祭祀,先拜完自家的祖宗,再拜邻居家的祖宗,大家互拜祖先,拉近了关系,七姓渐渐融为一家,大家和睦相处,从此村里很少再有纠纷,以至于老一辈的人还记得共同祭祖时的热闹情景。

抗日战争时期,九山村北边的黄山一带发生了一场大战,据《日本侵华战争》《川军抗战亲历记》《日军战报中的滕县保卫战》等书记载,此处是滕县保卫战的一处防守阵地,而九山村七圣堂为临时指挥部驻地,川军将领曾在此指挥抗战。当时正值天寒地冻,川军衣衫单薄,穿着草鞋。九山村的百姓心疼这些川军娃子,给他们送棉衣棉被,送烤火的柴草。大战开始前,士兵们为了不给百姓造成伤害,将全村百姓带到村西的一条大沟里躲避了起来。这场战斗打得很艰难,川军死伤惨重。然而,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黄山外围战加上滕县保卫战,共拖住日军近四天,为台儿庄大捷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七圣堂经历了又一次重修,变成了村办小学。后来,九山村和周围的龙泉村、王府村一起建了更大的九龙府小学,七圣堂又变成了供销社。后来,供销社撤并,这里渐渐被闲置了。

历经风雨沧桑,九山村七圣堂依然挺立,向人们讲述着小山村厚重而又温馨的历史,讲述着和谐相处、风雨同舟的九山村人的故事。川军第一纵队司令、第四十五军军长邓锡侯在七圣堂指挥战斗

九山村轶事录

九山村村民自建的毛泽东纪念堂

邹城市看庄镇有一座小山叫九山,山下有一个村子叫九山村,在数百年的春秋更迭中,日升月落,斗转星移,数不清的人在这里出生、耕作、老去。村口有一棵老槐树,据说明朝时就有了,现已有两搂多粗。老树历经战火风霜,疤痕累累,老枝枯去,新枝勃发,无言地注视着树下来来往往的人们,静静地看着那些老实的庄稼汉、求子的婆婆、外出求学以期改变命运的书生、穷凶极恶的峄山土匪、牺牲在此的抗日士兵以及在树下参加运动的百姓。在这些写不进史册的小人物中,我愿意挑选出三个,坐在老槐树下,为大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先说刘成阙的故事吧。

刘姓是九山村的大姓,20世纪初出生的刘成阙,从小便活泼好动,青年时期他考入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人们说的黄埔军校。“七七事变”之后,战火很快从卢沟桥蔓延至全国,山东省也遭受了日军严酷的攻击。刘成阙作为军人,毅然奔赴前线,参加了徐州会战等著名战役。刘成阙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勇有谋,深得长官厚爱,年纪轻轻便升任国民党独立团团长,属傅作义部下。抗战结束后,举国欢庆,刘成阙作为抗日英雄,在九山村乃至全县家喻户晓。当时每一个九山村青年,都梦想着像他们的偶像刘成阙那样扛枪报国。

可是抗日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解放战争又打响了,刘成阙身为军人,再次投入到战争中。这次战争的结果是国民党军队战败,刘成阙身为国民党军官,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被投入了大狱。九山村的家人无其丝毫消息,既不知其被关在何处,亦不知其是死是活。刘家人经历了从光宗耀祖到不知儿子死活的巨大转变,搭救无门,日日以泪洗面。而刘成阙,也从孩童们口中的大英雄变成了叛徒、恶贼。

1974年12月,毛泽东在长沙指示特赦国民党的战犯,他说:还有一批战犯,关了这么多年,建议把这批人释放。

刘成阙终于回到了九山村的家,这时距离他上一次回家,已经过去了28年。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将领,变成了满头霜雪的老人。

后来,刘成阙成了一名政协委员,晚年也算安稳。现在,九山村的老槐树犹在,而故人已经逝去多年。

另外一个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对叔伯兄弟:宋瑞吉和宋瑞元。

宋瑞吉出生在九山村,从小读诗书识大体,青年时考入了省立山东大学。在旧社会,一个村子里出个大学生,是很不容易的,往往会成为家长们教育孩子的典范。现在九山村的老人,有不少人小时候就被家长教育过“跟人家宋瑞吉学学”。

宋瑞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当上了平邑县的县长。这个县长可不是一般人能当的,国民党执政后,对县长采取考试制度层层遴选,要被录用极其困难。而当上县长之后,若无高超的社交技巧,欲在地方军阀、省府大员和土豪劣绅之间辗转腾挪,并全身而退,实可谓痴心妄想。

宋瑞吉依靠自己的学识,在平邑县稳坐“县衙”,并为平邑县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深得当地群众尊敬,就是在老家九山村,宋瑞吉也颇具威望。

在九山村,宋瑞吉还有一个叔兄弟,叫宋瑞元。这宋瑞元和宋瑞吉相比,简直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宋瑞元穷得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他打着县长兄弟的名头,在九山村无恶不作,经常翻墙偷盗、欺男霸女,让人家抓住之后,他不仅毫无悔意,还破口大骂,用手当枪比划着威胁别人:“小心点,我叫我哥哥回来崩了你!”

村里人都知道宋瑞元有个县长兄弟,就算抓住了他,也不敢真的得罪他,只能把他放了。宋瑞吉在平邑县得知此事后,派人来村里找宋瑞元,向宋瑞元传话说:“兔子还不吃窝边草,你要作恶去别的地方作,再在九山村作恶,我绝对饶不了你!”九山老村

可宋瑞元不仅没有消停,反而变本加厉。匪患横行的那段时间,宋瑞元干脆投靠了峄山上的土匪,因为对九山村地形十分熟悉且知道哪家有钱,宋瑞元经常带着土匪来“架肉蛋”。这下可害苦了九山村人,多家村民甚至因为惧怕宋瑞元而举家迁往别处。

在平邑县的宋瑞吉得知这个消息,痛心不已,决心为民除害。一天夜里,他带领手下的士兵赶到了九山村。第二天清早,就将叔兄弟宋瑞元用狗链子捆了起来。宋瑞元这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慌忙求哥哥饶命。宋瑞吉知道弟弟已经没有救了,便忍痛在九山村的老槐树下,将弟弟砍头。宋瑞吉大义灭亲的故事,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新中国成立之后,宋瑞吉已不是县长,他躲在济南历城县,研究些诗书,打发晚年。后来,运动来了,小山村人穷地少,找不到地主富农,不好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可是,不斗争又不行啊,怎么办?

大家想起了在济南的宋瑞吉,因为他做过国民党的县长,并且有打死叔兄弟宋瑞元的经历,就将其列为地主恶霸。村里的干部到济南去抓他,不知是因为有人通风报信,还是因为宋瑞吉为人小心,村里的人带着枪去了多次,都没有抓住他。宋瑞吉在村里的叔伯兄弟中排行老六,一天夜里,村里人翻墙进入他家的院子,在窗外喊了一声“六嫂子”,他的妻子不知是计,随口应了一声,打开了门,村干部立即带人闯了进去,将其擒获。村里人用绳子将宋瑞吉五花大绑带回村里,以给贫农宋瑞元报仇雪恨为由,召开了批判大会,将他押到村里的大槐树下枪毙了。

三个人的两段故事结束了。因为缺乏史料典籍的支撑,仅凭口口相传,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细节已经不可考,有些细节当事人则讳莫如深,听来如走进了一个岁月的溶洞里,恍如隔世。

看庄镇九山村虽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但山乡虽远,却也和国家的宏大历史息息相关。二十世纪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时代之一,全民族的抗战、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等波及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

现在很多人到看庄镇九山村来访古寻幽,人们在小村中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行走,在一座座几乎坍塌的石头房子里怀旧,一不小心就能揭开一串隐秘已久的山村往事。

我讲的这些故事也是从村里的老人们那里听来的,听完之后,竟惊讶得不知该如何评判。现在,虽只是复述一遍,心里也是十分纠结,就像抚摸着村里那棵老槐树上的一个个疤痕,感慨不已。

抗战英雄血洒黄山——滕县保卫战中的邹县看庄黄山战斗

黄山上的川军林

看庄镇位于邹城市东南,与枣庄市的滕州市接壤,其镇区西南有一座小山,叫做黄山。中国叫黄山的山有很多,据说大多都与黄帝有关,是黄帝登临过的山。邹城市看庄镇在上古时代是东夷部落所在地,是黄帝、少昊、颛顼的后裔生活的地方,黄帝曾登临过这座山,似乎也有可能。抗日战争时期,看庄的黄山、九山、金山到香城、界河一带,是滕县保卫战的外围战场,是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战的一场序幕战,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战役之一。笔者在看庄黄山、九山一带走访,附近村里的老人们指着山下一片片庄稼地说:“当年死在这里的川军士兵太多了,都是一些十六七岁的孩子兵,地上全是尸体,真是血流成河啊!”

老人的介绍把笔者的思绪引向了那个艰难抗战的岁月——

1937年底,由于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率十万大军不战而退,致使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抢占了大半个山东,占领济南、泰安、兖州、邹县等地,直逼滕县。滕县南距徐州一百多公里,是扼守津浦铁路的咽喉地带,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更成为双方争夺的战略要点。进犯滕县的日军是装备精良的第十师团第33旅团。

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任徐州会战指挥,为粉碎敌军的阴谋,急调第二十二集团军邓锡侯部驰赴滕县,以保卫滕县,阻击南下的日军。邓锡侯部是四川的部队,川军是乙种军的编制,即每军两个师,每师两个旅,每旅两个团,没有特种兵,主要武器是四川造的七九步枪、大刀、手榴弹和为数很少的土造轻重机枪、迫击炮等,装备比较陈旧。

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邹县峄山南侧的两下店村,川军第四十五军以滕县为据点,在邹县的香城、九山、金山一线占领阵地,构筑工事,阻击日军进犯,并于1938年1月中旬、下旬主动出击,冒雪夜袭两下店的日军,杀伤了部分日军。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邹县看庄一带的人民群众全力支持川军作战,除为军队送茶送水、筹备粮草、腾房让屋、引路导向、刺探敌情、协助站岗放哨外,还帮助修战壕、挖掩体,并积极组织义勇队、救护队、担架队、运输队等,邹县大地上出现了军民联合抗日的动人情景。当时《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报道:“四十五军一二五师师长王士俊曾下令部队,劝阻人民,不要馈赠。然而各村送礼物的人,仍然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据一月底统计,送到师部的猪百多头,粉条千多斤,大白菜一万多斤。不管部队收与不收,送到就走……城镇商店,一致商量,旧历年关为优待川军,一律不提高物价……川军出川时正值秋季,多穿短裤、草鞋,后因战事频繁未及更换,来到鲁南已是冰天雪地的时候,还有人穿草鞋,父老兄弟看见,心中不忍,又纷纷送军衣和棉衣,川军将士倍受感动鼓舞。”当地人民的抗日爱国拥军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与斗志。

3月9日,日军发起总攻,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多次组织冲锋,均被中国军队打退。3月12日拂晓,日军以主力攻打香城,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改变战术,以一部分兵力佯攻,其主力从我右后方迂回,向滕县方向前进。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我守军转移到看庄的黄山、九山一代据守。据《日本侵华战争》《川军抗战亲历记》《日军战报中的滕县保卫战》等书记载,九山村的七圣堂为临时抗日指挥部,川军看到日军来势凶猛,决定在这里与敌人拼一场!大战开始前,为了保护百姓,官兵要求村民在村西的沟内躲避,指挥官说:“百姓不撤离战场,我们不能开枪!”至今,看庄九山村西的山沟里,还有许多村民当年用以躲藏的藏身洞遗迹。在邹滕一带战斗的川军士兵中弹倒下的瞬间

3月14日下午,日军在突破布防的前沿阵地后,以大炮二十余门、飞机三十余架进攻九山村一线防守阵地,遭到川军一二七师主力强有力的抵抗。敌军攻占了山头,川军再拼死去夺回来。反复争夺了三次,阵地依然在川军手里。当年守在此处的川军使用的是水机关枪(即传统的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枪管是用水来冷却的),敌人见阵地猛攻不下,又见有一挺水机关枪在发挥威力,于是打起了这挺水机关枪的主意。他们抢占了村里的水井,使川军的机关枪无法用水冷却,士兵们就轮流用尿液冷却枪管,继续使用。最后,日军派出狙击手将机关枪的冷却管打破,川军再也无法坚守阵地,只好冲出战壕,和敌人拼刺刀,死伤十分惨重。川军的遗体布满了整个黄山南坡,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战役结束后,日军押着老百姓打扫战场,人们用地排车拉着尸体掩埋,埋了半个多月。至今村里的老人讲起当年的情景,仍是一脸悲戚。

之后的滕县保卫战打得也十分艰难,驻守官军共拖住日军近4天的时间,为台儿庄大捷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李宗仁在致蒋介石的电报中曾说:“该集团军以劣势之装备与兵力,对绝对优势之顽敌,独能奋勇抗战,官兵浴血苦斗达三日半以上,挫敌凶锋,阻敌锐进,使我援军得以适时赶到,战役中心徐州得以转危为安,此为国家牺牲之精神,不可泯也!”

如今,当年抗日战场上的硝烟早已经散去,田野平畴,沧桑巨变,已经很难看到一点烈士喋血疆场的印迹。唯有黄山顶上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柏林,因为山路陡峭,人迹罕至,依稀还有当年的模样,据说现在上面还可以拾到子弹壳。百姓们称这一片松柏林为“川军林”,一阵阵山风吹过,苍松翠柏纷纷鞠躬,这大概就是对为国捐躯的川军将士们最好的怀念方式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