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经乐仪与神马图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02:27:24

点击下载

作者:王卡、汪桂平(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洞经乐仪与神马图像

洞经乐仪与神马图像试读:

绪论

滇西道教与民间宗教文化遗产调研纪实

王卡

一 项目缘起

2006年3月,笔者应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云南省腾冲县举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了解到,该县保留了不少与道教相关的民间习俗,其中颇有意思的两项,即神马雕版和洞经音乐。据我所知,宗教礼仪、音乐及图像学的研究,是国际宗教学界的一门显学。最近十几年来,对中国民间道教暨村社信仰仪式活动的调查,以及与此相关的科仪文本、音像资料的搜集和研究,在国内外道教学界已成为一项时兴的课题。日本、法国、美国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道教学者与学术机构,都在积极从事这方面的调研活动。调研涉及的地区除中国台湾和香港外,主要在中国大陆的福建、浙江、广东、湖南等南方几个省份,但涉足西南地区云南省的调研还不多。[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简称“社科院宗教所”),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宗教学研究机构。自改革开放以来,社科院宗教所道教室在道教及民间宗教研究方面,取得过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我们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典文献的整理,以及思想教义和历史源流的研究方面。在采集民间道教仪式和音像资料的田野调研方面,虽然也做过一些个人项目,但总体来看还有所欠缺。为了开拓宗教学术研究的新领域,跟进国际道教学界研究的潮流,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度国情调研的总项目中,社科院宗教所设计和申请了“滇西道教及民间宗教文化遗产调研”项目。这个项目为此次调研活动及后期研究提供了全部资金。在立项过程中,我们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及宗教所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谢意。

腾冲县(今称“腾冲市”)隶属于云南省保山市(古称永昌郡),位居滇西边陲,毗邻缅甸。该县地当滇缅交通要冲,是著名的侨乡,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故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该县所辖的腾越镇及和顺镇等乡镇,有众多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佛道教寺观,以及传统的民居、宗祠等。儒释道、民间信仰,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信仰等,在此地和谐共存。就道教而言,以全真道龙门派为主的道观有数十座,遍布县城及各乡镇,住持者多为坤道。其中以道教圣地云峰山(原云南省道教协会驻地)最为著名。在民间也有不少正一道火居道士、洞经会组织,以及被称作“师娘婆”的女巫,为民众主持各种宗教性或宗法性的传统仪式活动。可以说,这里是道教及民间信仰活动较多、中国传统文化遗存丰富、值得研究的典型乡土文化社区。因此我们选择腾冲作为此次调研的中心地区。

参加本项目调查活动及研究报告撰写的课题组成员如下:

王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主任、研究员

郑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副研究员

汪桂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副研究员

郭朝庭:云南省保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

马兴万:云南省腾冲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

贾志伟:云南省腾冲县文化馆民俗文化研究专家

二 调研实施过程

2006年下半年,我们课题组与保山市、腾冲县相关单位就调研活动的安排进行了联络,吸收当地部分官员学者加入课题组,并初步查阅了相关研究资料。在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2007年4月4日至14日,课题组北京的四位成员,在云南当地政协、民族宗教事务局、文化馆等单位的协助下,前往腾冲县政府驻地腾越镇及县下属的各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活动。

在腾冲期间,我们课题组参观了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宗祠民居,走访了数座全真道的宫观,到坊间神马纸店、小书店采购图书资料,拜访了当地民俗研究专家、民间宗教文化人士。我们还实地体验了一座乡村寺庙的开光仪式、民众家庭祭奠活动的礼仪程序以及和顺镇 洞经会的表演活动,对一些官员、城镇居民、乡村民众、洞经会员、出家道士和正一道火居道士进行了咨询。在这些活动中,采集到大批道教、民间宗教和当地洞经会所用的经忏、科仪文本、乐谱和法术书等文献资料;录制了数十小时的仪式活动、采访录音;拍摄了道观中的神像、壁画,民居家中供奉和张贴的神像,民间出售的神马雕版及印纸等。上述这些调查所得的文献和音像资料,对我们深入研究道教及民间宗教的历史和实态,是极为珍贵的。以下是笔者整理的在腾冲期间记录的工作日志。

4月4日,调查活动正式开始。晨7时30分,在京的4位课题组成员从首都机场出发;10时30分,从昆明机场换飞机前往保山;约50分钟后抵达,保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郭朝庭及办公室杨主任等接机,并安排就餐。席间笔者了解到保山的洞经音乐遗存丰富,据说搜集的资料有4麻袋。下午3时前一行人乘车,从保山前往腾冲,途中司机靳师傅亦谈及当地历史及民间文化情况;下午6时左右抵达腾冲县城,腾冲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马兴万副局长设宴招待,席间议定调查活动日程安排;约晚8时抵达和顺镇客栈休息。

4月5日,早餐前郑开、陈进国已去参观镇上一座道观,观名为元龙阁,是全真道龙门派道观。早餐后一行人同赴和顺镇图书馆。该馆是全国最早设立的乡镇级图书馆,素负盛名。馆内现有云南柏联集团设立的“腾越神马艺术馆”,系柏联集团与县文化馆贾志伟先生合作,展示了贾先生多年来搜集的腾冲神马雕版中的精品,其中有清晚期(道光以后)雕版145块,民国雕版136块,当代雕版22块,总计303块,反映了近二百年来当地神马艺术的发展史。在馆门旁一小书店,我们发现有乡村祭祀及民俗信仰的旧线装书,购得数册,并约定店主将家中所藏旧书都拿来选购。约10时后,我们在和顺小街上发现店主寸师傅所开的神马纸店,遂购得不少当代印制的神马纸;了解到县城还有一许家店铺,仍在印刷和出售神马纸。中午,我们邀请贾志伟先生前来便餐,席间录音采访其搜集腾冲各地神马雕版及印纸的经历和现状。午餐后,同随贾先生再次去神马艺术馆,与柏联老总王达三及馆内工作人员,协商转让该馆所藏雕版及印纸的电子版事宜;随后同至县城贾志伟先生家中参访,参观贾先生收藏的神马旧印纸及百余块神马雕版,并约定隔日同去许家神马店选购。贾先生甚为合作,使这次调查神马的计划进展顺利。

下午5时,我们乘车至北海乡鳌村,了解该村鳌交庙开光仪式。此次开光活动由村民自发筹资组织,邀请县城腾越镇洞经会来做法事,谈演《文昌大洞经》科仪。据说举行此次仪式除宗教需要外,也是为申报政府批准该庙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做助力。当晚举行的是宿启仪,即正式开光前夜的设坛请神仪式;时间自晚间6时至11时30分,我们全程录像,并拍摄了仪式所用部分经书乐谱。汪桂平、陈进国二人对参与活动的村民进行录音采访,了解当地社情及开光活动筹备情况。夜12时后,课题组成员返回和顺客栈休息。

4月6日,清晨5时起床出发,前往北海乡参观鳌交庙开光仪式。本日是开光仪式的正日子,附近数个村庄的信徒前来参加,络绎不绝;也有从数百里外瑞丽来的一群傣族妇女,抢在正式开光前(约7时半至8时之间),她们举行20多分钟傣家小乘佛教的仪式,奉献带来的鲜花和供品。其他信徒多为中老年汉族妇女,总数约千人。来者自去筹备机构(由附近五村寨代表组成)设立的窗口登记,缴纳买疏钱和餐费(每人5元)。在庙的庭院中临时设立厨房供应早餐(8点)、午餐(11点半)。开光仪式在早9点30分正式开始,午餐休息后继续,约至3点30分结束,信众自行散去。本日仪式仍由腾越洞经会谈演《文昌大洞经》。仪式高潮在午后2时左右,由李司仪施行,村民亦参与部分献供程序。我们对此全程录像,并拍得数种经书。晚6时一行人回县城用餐,与腾冲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马局长商定次日调研日程;饭后返回和顺客栈。

鳌交庙是村民自建自有的小庙,雇请数名比丘尼住持管理。庙内除供奉鳌灵(本地的村社保护神)外,又供奉佛教的观音、普贤菩萨(雕像新近从瑞丽购来)。为菩萨开光的仪式,却谈演道教的文昌大洞经科。而谈演此经的腾越洞经会,是非宗教的民间团体洞经会,其会首赵某自称是儒教弟子,强调自己不是信徒。儒释道三教及民间信仰,在此乡村民众的宗教活动中自然融合了。过去我们研究三教合一问题,多从经典教义中找证据,而此次找到了实践活动的个案。

4月7日,是腾越洞经会会首赵某之母逝世周年,他邀集会员们在家中举行祭祀度亡法会,课题组亦受邀去观礼。自上午9点开始,洞经会会员们谈演《玄帝报恩经忏》中卷;午间用餐后,约2时起继续行仪,至6点30分结束,一起用晚餐后散去;全程仪式都有录像,并拍得不少科仪经书。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赵家身世及洞经会情况。此会是“文革”后成立的民间文化社团,在政府登记备案,并非宗教团体;其成员以赵会长、李司仪为主,另外十余人多为爱好民乐的退休干部职工;主要业务是举行各种仪式活动,如寺院开光、圣诞法会、接待旅游团,为民众操办丧葬、超度、起坟、上梁、庆寿、婚礼等红白喜事。按古时民间巫师及儒释道三教人士,皆从事此类“相礼”活动,迄今依然。洞经会亦为从事此类服务的草台班子,但名义上是群众文化团体,不能公开收费,只接受自愿捐助(关于此次家庭祭祀仪式程序内容的分析,详见汪桂平的报告)。

本日下午,王卡、郑开二人抽空寻觅到城中许家店铺,参观该家手工印刷神马纸情形,并购得全套神马纸(约70多种)和一块神马雕版。这家是前店后厂式小铺坊,临街铺面售卖,后院住家中有老太太带领几个雇工印制各种祭祀用品。据说许家是腾冲县现今仅存的仍自制和出售各种祭祀用品的店铺,其他各处店铺和摊贩零售的神马纸等都从本店批发。远近城乡佛道寺观、洞经会举行法事活动,或民众自家“行好事”做功德所用神马纸、疏纸、封纸、经文、纸签、纸锞、纸钱等物品,亦多来此店购买。当天我们即看到一名僧人和几个百姓购买的情况,僧人自称来自乡镇寺庙,一次买走大批祭祀用纸品。我们又与许家老太太交谈,大致了解到腾冲神马的雕版、印刷、销售情况。许家只印刷和出售神马纸、疏纸等,但不会雕刻印版,所用雕版据说是从远处另一家买来的。汪桂平当日在街头亦发现一摊贩出售神马,摊主自称家中有雕版。看来腾冲因地处边陲,民间的传统祭祀和礼仪活动至今仍然活跃,对祭祀用品的需求也较多。晚间我们回和顺客栈,与老板娘交谈中了解到该镇洞经乐团活动的一些情况。

4月8日,上午9时至11时,王卡、郑开前往和顺镇文昌阁,观看和顺镇桂香会演出洞经音乐。据了解,桂香会是腾冲县创立较早的洞经乐团,大约始于清朝。清末民国时和顺镇有许多人去缅甸经商,将洞经乐传到国外。20世纪50年代,和顺侨民在缅甸瓦城(曼德勒)成立了桂香会的分会。桂香会因历史悠久,故拥有大批较早的经书和古乐谱(工尺谱),“文革”期间和顺洞经会遭受冲击,许多经书被偷带到缅甸保存。1982年和顺桂香会恢复活动后,这些经书又被运回来。有些经书封面印有缅文“佛教协会专用”的标记,据说是避免被缅甸海关查封(缅甸是全民信佛的国家,官员不敢轻易查封佛协的用品)。和顺现为全国著名侨乡,传统文化古镇,旅游业发达。桂香会的洞经乐为迎接游客,已逐渐脱离民众生活中的传统仪式,成为一种表演性的民乐演奏。现任桂香会会长刘成,是一位年轻的正一派火居道士。据说他还参与当地道教经乐团的活动,在民间做传统仪式,而此次洞经乐演奏属于表演性质,演奏一些《文昌大洞经》科仪(如开坛、安位、祝寿仪等)的乐曲片段,没有传统仪式活动。因脱离了音乐原有的文化内容,这种演奏会已不适合作为宗教社会学意义的研究对象。应我们的要求,刘成带来不少桂香会的经书,由于时间关系只拍摄了十多种(其中一种是腾冲道教的古乐谱)。约定次日再去其家搜访经书,但不知何种原因,一夜之间就不愿再让我们看了。

本日上午陈进国、汪桂平二人前往腾越洞经会李司仪家中,拍摄到部分经忏。该司仪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民间仪式活动专家,收藏不少儒释道三教和民间宗教的经忏和科仪文本,可惜难以全得。午餐后1时至3时,课题组成员到县城仙乐观访问。该观在瀑布旁,属于全真道龙门派,1995年修复,有吕祖、王母(供奉观音)二殿,现由数名坤道住持。据了解,该观准备两日后举行法会,她们从他处借来四本经忏(即《旻皇尊经》上中下卷及礼请科),拟邀请七人经乐团来演奏(腾冲道教界的经乐团多为5至7人组成,所做法事较简单也省钱。洞经会的乐队多为14至17人,能做较大的法事。斋主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能力,选择邀请谁来做仪式)。午后3时至5时,与贾志伟先生、马兴万局长等再次到许家店铺,录音采访许家老太太,详细了解各种神马纸在民俗仪式中的具体用途。据说,平常老百姓买了神马纸后,会找“师娘婆”询问用法。晚间我们回客栈,整理近日所获各种音像及文献资料。

4月9日,王卡、郑开二人上午探访刘成,欲看经书未果;再去神马艺术馆,拟定转让神马雕版电子版的协议书。陈进国、汪桂平二人再次拜访腾越镇赵会首家,摄得部分经书;回到和顺镇图书馆,在馆侧小书店购得部分经书;午后前往热海参观。

4月10日晨,我们返回腾越镇;10时乘车去云峰山,12时抵达。此山高2400米,景色壮美,是滇西道教名山;原为云南道教协会驻地,现为腾冲县道教协会驻地。我们坐缆车至王母宫,遇本山住持李道长。李道长来自成都二仙庵,现为腾冲道教协会会长。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腾冲现有正式道观54处,大多由全真龙门派的坤道住持。从王母宫上行数百米,到达顶峰,该处有吕祖、观音、玉皇诸殿,建筑颇古朴,雕像庄严,更有精美壁画。玉皇殿左右壁“众圣朝神图”绘92位神像,有元明古风,在道观中不多见。这些神像画成于近代辛酉年,题记“腾西居士郑嘉文来明氏沐手敬绘”。据李道长说,当初修复此殿时请来的画工有底稿,现正在寻找。约5时,一行人拜辞下山,先到云峰下院,观内有李道长搜集的经书,抓拍到数种;6时返城,途中拜访朝阳观,据说此观系腾冲全真道祖庭。观在一山丘上,殿壁皆木质,颇古朴。住持谢道长颇热情,出示所藏道书科仪数十种,可惜时间匆促,未及拍摄。晚7时回城,我们与郭朝庭局长、马兴万副局长等商议回程安排。

4月11日,上午游览翡翠城。午餐时我与郭朝庭局长商定撰写调研报告事项;餐后2~3时,至贾志伟先生家辞行,又得其所藏雕版、法印等资料,并商定撰写调研报告事项;3时30分出发前往芒市;次日参观泼水节及傣族佛教寺院数处;13日返回昆明,14日返京。

三 调研的两个重点

这次调研活动,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腾冲地区道教(包括云峰山等全真道宫观及民间正一道)的历史和现状,还使我们对受道教影响的两种民俗文化现象,即“神马”图像和“洞经”音乐加深了认识。

神马,又称甲马、纸马,是中国民间进行祈福、禳灾、丧葬、祭祀等仪式活动时,用来焚烧或张贴的各种手绘图像或印纸的总称。神马雕版,即用于印刷纸马图像的木刻模板。焚烧纸马的习俗在中国历史悠久,遍及南北各省汉族居住的城乡。《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都有描写人们使用甲马、纸马的情节。迄今在中国乡村的丧葬、祭祀等传统仪式活动中,仍时有所见。这种民俗最初主要与道教和民间术士举行的仪式和法术有关,后来佛教寺庙中也有使用。迄今在乡村民众的仪式活动中,甚至现代化大都市(如香港)的宗教仪式中,仍在使用神马纸。在宗教图像学及民俗文化的研究方面,神马雕版及印纸有一定的学术和艺术价值。云南省是神马文化遗存较多的省份,杨郁生的《云南甲马》一书,对此有比较完整的研究介绍(该书主要取材于大理地区)。腾冲县也是云南神马文化遗存较多的地区,该县和顺镇的腾越神马艺术馆,现藏有300多块神马木刻雕版。其中清道光以后的雕版145块,民国雕版136块,当代雕版22块。此外还有不少目前民间仍在制作、售卖和行用的神马雕版、印纸。关于这些神马在宗教和民俗中的意义,是我们这次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参见贾志伟、郑开的报告)。

洞经音乐也是一种源于道教的民俗文化。所谓洞经,最初源于现存明《道藏》所收的《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和《大洞经吉祥神咒法》。这两部经书约出于宋元时期,最初流行于巴蜀地区。明代内地人口大规模向云南迁移,洞经音乐传入滇省。现今遗存的云南洞经音乐与四川洞经音乐,当同出一脉。洞经音乐与全真经韵等道教音乐类似,最初当系道教经坛法会上演奏的一套乐曲,各有许多曲牌调式。洞经坛会以谈演诵经为主,辅以音乐,用于祈福消灾、圣诞庆祝、寺观开光等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儒释道结合的民间法会,用于庆寿、起土、造坟、超度等民俗仪式活动。所演经书不再限于《文昌大洞仙经》,也谈演《玉皇经》《玄帝经》《旻皇尊经》等其他道经以及儒释二教和民间宗教经书。从这些经书中又衍生出用于不同法事仪式的科仪经忏文本,谈演者的身份也不限于道士,而多为民间非宗教人士组织的“洞经会”。云南是洞经音乐最流行的地区,几乎全省各地都有洞经会组织。宗教性仪式及民俗文化活动中,都有洞经乐演奏。学术界对此研究也较多,详情可参见张兴荣所著《云南洞经文化》。

腾冲的洞经据说是在清末慈禧当政时期传入,最古的洞经会称作“桂香会”。历史上腾冲的洞经音乐极为普及,几乎所有乡镇都有洞经组织活动,“文革”时遭到取缔,到20世纪80年代又恢复正常活动。现有腾越、洞山、给罗、和顺、界头、碗窑、刘家寨等多个洞经会在活动。此次我们课题组主要调查了腾越镇洞经会主演的一次乡村寺庙开光法会(谈演《文昌大洞仙经》)、一次在会首赵某家中举办的祭奠亡母周年法会(谈演《玄帝报恩经》),还有和顺镇洞经会的一次非宗教性的演奏(谈演《文昌大洞经》开坛、祝寿、安位等科仪片段)。关于这方面的详情,见于此次郭朝庭、陈进国、汪桂平三位的调研报告。

神马和洞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民俗和艺术研究的题材,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著。但是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描述这两项民俗文化在当代中国民众生活和礼仪中的实际状况,从个别案例来分析其普遍性的信仰特征和意义;从宗教文献学的视角,深入探索民间仪式所用经书抄本和音像的历史渊源,并与现存道教典籍(如《道藏》和《藏外道书》)中的经书、科仪进行比较分析;这样的田野调查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论著尚未见到,我们这个调研项目的着重点恰在于此。腾冲、神马、洞经、宗教学、道教经书、科仪,这些关键词将成为本项目的特色。

四 后期研究及调研报告

2007年4月本项目的实地调研结束后,课题组成员开始着手调研报告的写作。我们课题组继续在图书馆查阅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此次田野采集的经书文献、音像资料进行汇集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拟定报告的写作框架和分工,开始分析研究资料和撰写调研报告。初步拟定的调研报告写作分工及篇章如下:

1.王卡《滇西道教与民间宗教文化遗产调研纪实》

附:《文昌大洞仙经》的文本研究

2.郭朝庭《云南省保山市洞经会的历史与现状》

3.陈进国《腾冲县北海乡鳌交庙开光仪式调查》

4.汪桂平《腾越洞经会会首亡母周年祭度仪式调查》

附:《玄帝报恩经》的文本研究

5.贾志伟《腾冲神马雕版及图像搜集工作的概述》

6.郑开《民间俗祀视野中的滇西神马图像分析》

除上述调研报告正文外,还将附录本次调查采集的以下田野资料:

1.腾冲洞经会谈演仪式的视频剪辑

2.腾冲神马雕像的实物及照片图册

3.腾冲洞经会弹演经书及道教文献选辑

2007年9月底,在完成一部分调研报告的初稿后,我们在北京洋桥饭店举行的“道教与民间宗教资料的认知与编撰”学术研讨会上,向与会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介绍了本项目实施的相关情况,并在会议印发的论文集中发表了此次调研报告部分篇章的初稿,征求学者们的意见。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承办,亚洲研究中心和我们课题组共同出资。会后初步商定,亚洲研究中心将继续资助出版此次会议的论文集。经修改补充后完成的调研报告,将作为论文集的主要内容发表。我们谨对亚洲研究中心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谢意。

总体来看,此次调研工作收获颇丰,基本达到了项目设计预期的成果。因部分同志生病及外出等原因,后期整理研究及撰写报告稍有拖延。此次调研报告主要篇章已基本完成,提交结项。应该指出,本次报告中只是利用了调研中采集的部分资料,尚有一些文献和音像资料未及整理,有待今后继续分析研究。对有些我们已经见到,但本次未能采集入手的经书,以及本次虽有涉及但未能仔细调查的课题,如腾冲全真道龙门派历史和现状等,尚待我们继续研究。

我们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国情调查项目中不仅应有政策性的调查课题,也应包含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相关的学术性调查课题,今后我们将在这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2007年3月15日,王卡 谨识

[1] 据此次实地调研了解,已有个别英国留学生及日本人开始关注腾冲的洞经音乐和神马图像。

第一部分 洞经篇

保山洞经初探

郭朝庭

儿时在很多祭祀场合见到各式各样乐器和听到稀奇古怪的音乐,后来慢慢地才明白这叫洞经。可是我对它的了解还极少,特别这几年洞经作为一种旅游项目唱响了大江南北,更增加了我对它的好奇心,抱着这种好奇,我翻阅了许多资料,走访了一些研究学者和演奏洞经的老者。根据走访调查,本文就洞经的含义,保山洞经的来源、现状以及继承和发扬等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 洞经的基本含义

(一)洞经的基本定义

洞经作为一种宗教科仪经典而存在。首先,从经典角度看,洞经“因以道教《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为其主要颂唱经而得名”(《中国民间艺术辞典》),民间都承认《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大洞仙经》)是洞经中排列首位的经典,例如在保山的腾冲县、隆阳区等地方的洞经演奏均把该经典作为重点。又《忠义经》《度厄经》《救劫经》等,也多属道教经典,这些经典的编写体例、经文结构都与《大洞仙经》基本相同。因此,洞经是源于道教,并以道教经典为基础的。其次,从洞经所崇祀的神灵角度看,洞经所崇祀的神仙、菩萨、圣人十分广泛,涉及儒教的有至圣先师孔子,佛教的有如来、释迦牟尼、观音等,道教的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关圣帝君、太乙真人、麻祖元君、何祖元君等,然而崇祀的最高神灵是“元始天尊”,主祀“文昌梓潼元皇帝君”。再次,从洞经的宗旨来看,一是普度众生,救苦救难;二是教人立身之本;三是颐养身心,熏陶儒雅。最后,从洞经所宣扬的思想内容看,大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三纲五常”“五伦八德”相吻合。

洞经还以一种音乐形式存在。它包括金石管弦诸种乐器,有打击乐(上八位用),如大鼓、大钹、大钗、木鱼、罄等;有弦乐,如高中低音各类胡琴、剧琴等;有拔乐,如三弦、琵琶、月琴、叮当等;有管乐,如笙、笛等。其经牌,在保山常用有慢五言、紧七言、桂香言、慢七言、下山虎、清和颂、一江风、大伍队等27种之多;常用的经卷有《大洞仙经》《救劫经》《赐福经》《忠义经》等经,在演奏时还体现了较强的音乐性。综上所述,洞经应是一种源于道教,并以道教经典为基础的,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结合各种乐器、曲目,宣扬各类思想、传播各种宗教、崇祀各路神仙的,宗教与音乐相统一的特殊体。(二)洞经的功能

根据现有的材料和各地洞经活动及情况分析,洞经的功能主要有祭祀、宣教和娱乐三大功能。(1)在祭祀方面,洞经起到祭祀神灵和祖先、超度亡灵两个方面的作用。在洞经活动较频繁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九“上九会”(玉皇大帝诞辰)、二月初三“文昌会”(文昌诞辰)、二月十九“观音会”(观音菩萨诞辰)、三月十五“龙华会”、六月二十“关圣会”(关帝诞辰)、七月二十“孔子会”(孔子诞辰)以及“吕祖会”、“老君会”、“朝斗会”等重大会期,都要在寺院庙宇中设坛谈经三、五、七、九天不等,以表示对神圣诞辰的庆祝,对神灵的虔诚祭祀。新中国成立前,保山每年遇水旱灾害要打“青苗醮”(一般在农历六七月间),大兴祭事,洞经要谈《救劫经》,祈求神灵解厄降祥,消灾免难;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另外,在民间,家中死了老人,有的请道士来做道场,有的请僧尼来做佛事,也有的请洞经坛到家中谈演洞经(一般谈三天,以谈演《度厄经》为主)。当然洞经坛成员或家人“做寿”或“举丧”时,洞经坛也少不了要前往谈经祝贺或超度亡灵。民间以谈演洞经的方式对新老亡魂进行超度和荐拔,至今在保山腾冲的部分地区依然流行。(2)在宣教方面,由于洞经是佛教、道教、儒教三教结合的特殊体,在演奏各种经典时把各类思想贯穿其中,从而达到了向人们宣扬、教化的作用。比如《文昌大洞孝经》共有经文六章,分别从“育子”“体亲”“辨孝”“守身”“教孝”“孝感”六个方面阐述了做人要以“孝”治身、治家、治国、治天下的道理,巧妙而有效地把儒家思想的宣传教化融进了洞经经曲中。另外,不同的经典还有着不同的宣教内容,如《忠义经》重点讲述关圣帝君的丰功伟业,教人忠君报国;《赐福经》借观音菩萨之口教人立身行道、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方法,从而在活动中实现了洞经的宣教功能。(3)在娱乐方面,洞经是经文与音乐的结合体,在演奏时有相当强的音乐功能,但它不像现代流行音乐那样张扬个性、追求另类和新鲜,而是力求做到古朴、典雅、庄重、肃穆。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半夜三更谈洞经,神仙过路也来听。说明洞经音乐为群众喜闻乐见,有着很强的娱乐性。

二 保山洞经的来源

关于保山洞经的来历,地方现存的史志资料中均无准确可靠的记载,但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说法。尽管众说纷纭,但在保山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以昌宁漭水为代表的蒙化顺宁传入说

据考证,在昌宁设县以前(1933),漭水属顺宁县辖区,《顺宁县志》载:“……洞经之来历为清初蒙化薛先生莅顺传授,今已遍及各乡镇……其调则用词名:如《桂枝香》、《经缠道》、《水龙吟》、《锁南枝》、《浪淘沙》、《谒红门》,其节奏和响协律低昂符节,曲尽其妙……”据传,旧时漭水一带子弟读书需到顺宁府宫学就读,在漭水的可考证的洞经传人中穆文美先生曾就读于顺宁洪学,毕业后回昌宁右甸任团镇之职(当时昌宁没有没县,只设镇),1928年他执教于漭水完小(当时叫柯漭小学),并授洞经音乐,其弟子近30人,晚年众弟子向其敬送“礼乐之师”木匾一块,以示敬意。从《顺宁县志》中所载洞经乐谱看,和漭水流传的洞经乐谱名完全一致,漭水的洞经源头在蒙化,经穆文美由顺宁传回昌宁漭水,再从漭水传遍昌宁各地。(二)以隆阳区和腾冲县为代表的“江南传入说”和“鹤庆人传入说”

第一种是明朝初年“江南传入说”,具体传入时间分为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两种。一说明朝洪武年间沐英、傅有德率军征滇成功后,将江南一带大批民众迁移到云南边疆实行民屯,带来了中原文化,洞经亦随之“落户”。此说与明初“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带来中原文化的史实相吻合。至今绝大多数保山人都还说自己的祖籍在南京,有一定道理。一说明朝永乐年间江南人带来了洞经,开始有了洞经组织。《保山文化概况》载:“保山地区的洞经据说是明朝永乐年间由南京一带移民到保山而流传下来的。”以上两种说法都承认保山洞经的源头是江南(南京),虽传入时间不同,但跨度不算太大,可以推断保山洞经是明朝洪武至永乐的几十年间从江南一带传入。

第二种是清朝道光年间“鹤庆人传入说”。《保山市志》载:“洞经音乐来自中原,清道光年间由鹤庆人赵贡爷传至保山。最初创立大华坛洞经会于南门外,民国初年以至善坛、无极坛为盛……”另外,据史料记载,腾冲和顺洞经系乾隆年间大理鹤庆人蒋拔所传授;固东刘家寨洞经据传系光绪年间从鹤庆传入。

第二种说法尽管记载传入的时间不完全相同,但是地点相同,而且文献也较为翔实,所以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

三 保山洞经现状

洞经在保山境内分布十分广泛,各县区都有洞经流于民间的现象,例如在腾冲的腾越、和顺、固东,昌宁的漭水、大田坝,保山坝子的城区、河图镇、湾子村、诸葛营、上海子村、宋家碓、白纸房、下村、陈官屯等地都有不同规模的乐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整个保山市有洞经协会一个,即“保山洞经音乐协会”;洞经音乐演奏团队大小40余个,演奏人员达1000多人;有不同曲牌目乐曲160多首,每年各类演奏活动场次不少于600场,听众更是难以计数。(一)典籍及曲牌

据查,保山洞经使用的经典主要有六种,而且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经典:《大洞仙经》(文昌会主经)、《赐福经》(观音会主经)、《度厄经》(吕祖会主经)、《忠义经》(关帝会主经)、《孝经》(孔子会主经)、《救劫经》(打青苗醮或太平醮主经)。

保山洞经音乐曲牌分经曲和乐曲两类,共46首。其中经曲27首,乐曲19首。经曲是唱诵经文的乐曲,有《锁南枝》、《谒金门》、《元始腔》、《青天歌》、《七言老腊黄》、《五言老腊黄》、《朝元歌》、《孝顺歌》、《下山虎》、《慢五言》、《大团圆》、《清妾》、《清和颂》、《元皇章》、《普光音》、《叠落金》、《紧七言》、《尾翻绪》、《北调》、《桂枝香》、《慢四言》、《步步娇》、《金镂》、《得胜歌》、《玉局腔》(一)、《九皇腔》、《朝玉阶》。乐曲是只奏不唱的曲子,有《水龙吟》、《大伍队》、《山坡羊》、《马倒铃》、《倒垂莲》、《皈依》、《云台歌》、《四不相》、《玉芙蓉》、《上霄楼》、《朝礼》、《小别》、《玉局腔》(二)、《朝天子》(一)、《朝天子》(二)、《一江风》、《香赞》、《仰启》、《翻花幔妆台》。

保山洞经音乐除了经曲(经谱)和乐曲(乐谱)之外,还有较为丰富的打击乐曲牌,如:《顺水鱼》《秃爪龙》《大砍钹》《小砍钹》《仰启钹》《滚黄龙》《长蛮》《朝礼钹》等。这些锣鼓曲牌常用在谈演的起头、落脚和曲牌的终结转换。而且,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曲牌均有严格规定。如,当一个曲牌结束,转奏下个曲牌时打《秃爪龙》;《翻花幔妆台》(混沌)结果时打《大砍钹》;经中“偈言”吟诵结束时打《小砍钹》;《咒经》结束时打《咒钹》;乐曲《仰启》结束时打《仰启钹》……(二)经坛的陈设

旧时谈演洞经,一般都在庙宇正殿上进行:殿堂常以青松毛铺地,地上蒲团排列;上方及左右幔帐垂帘,香案桌椅一律饰以精绣的桌围、椅披;经坛的两边分别挂“马天君”和“金甲神”画像,执行监经、护经之职。整个经坛焚香点烛,青烟缭绕,气宇轩昂,庄严肃穆。桌案上一排排供奉着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文昌帝君、关圣帝君、观音、释迦牟尼、孔子、天地等牌位,少则供奉十多块,多则供奉数十块。至于牌位的上下排列顺序,一般是哪位神灵庆诞,就将该神灵的牌位供奉在最高台正中。(三)乐队编制

保山洞经乐队席位分左案和右案。左案有大木鱼、大鼓、星星(碰铃)、苏镲、韵乐(云锣)、笛子、铙、三弦、胡琴等乐器。右案有铓、锣、铜磐、小木鱼、板镲、闹子、笛子、大钹、提琴(葫芦琴,保山特有乐器)、胡琴等乐器。乐队基本编制18人,规模大时可以灵活掌握,增加乐器,加人演奏,若有上百人参加演奏,其场面更为壮观。无论乐队大小,大木鱼始终是乐队的指挥,掌握乐队的起落行止以及音乐节奏。在一般情况下,敲击大木鱼、小木鱼、星星、铜磐的四人负责诵唱经文(其他人可帮唱)。对于洞经人,过去有句俗话:在洞经乐队中,能够吹、拉、弹、唱、诵、念,十八把交椅都坐得下来的人(指会唱会诵,会演奏各种乐器的人)是最有本事的人,也是最受尊敬的人。(四)主要乐队简介

在保山众多洞经乐队中,较具特色的有八九支,现介绍如下:

1.保山河图洞经古乐团

洞经在保山境内流传以来,河图民间就有洞经组织存在,具体什么时间正式成立组织,无法考证。根据现有的材料,较为可靠的说法是河图洞经会于民国四年(1915)正式成立至善坛,民国八年(1919)成立无极坛,并在保山县城南建大华坛。河图洞经会又于民国九年(1920)进行改革,一是废除了古乐曲110多首,只留下《上霄楼》和《青华曲》2首,改编新曲56首;二是改掉哀牢濮人礼服,换上民国大礼服、长衫、马褂、钢花帽、朝皮鞋;三是在某种场合增加了宗教宣化法禄坛仪式。尽管历经沧桑,幸运的是乐团一直保存了下来,现有会员90多人,会长刘定中(男,80岁)。目前乐团主要是利用犁耙会、重阳节、各种庙会及群众邀请至家中开展活动。

2.永昌洞经古乐团

永昌洞经古乐团的发展与河图镇的洞经并行,唯一不同点在于中心地域不同,永昌洞经以保山湾子为中心,河图洞经以河图为中心。早前永昌洞经没有形成统一,只是零乱的民间组织。1989年6月成立“保山洞经音乐协会”。到1998年,在保山文联统一组织下,先后7次召开会议,召集有关人士讨论重振古乐的方法与途径,并派专人深入民间,广泛接触艺人,于1999年1月17日召集36位洞经艺人,到永昌宾馆集训3天,并于1999年1月19日晚,在永昌宾馆正式有组织的进行演出,随即成立了“永昌洞经古乐团”。该团目前有110名会员,汪兴全为会长(男,77岁),汪保华为副会长(男,30岁)。该团活动分为祭祀和表演两种,祭祀式演奏主要在寺庙内及群众家中进行,表演式演出由隆阳区统一安排,但不收取任何报酬。

3.腾越镇城堡桂香会

明、清时期,腾冲洞经广为流传,十八练几乎处处都有活动,清咸同年间,持续战火使洞经组织几乎处于全面崩溃的境地,至民国中期,才由地方知名人士重新发起恢复。重新恢复的“桂香会”有老会和新会之分,一直持续活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频繁的政治运动,乐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60年代,逐步恢复正常活动,后又遭遇“文革”,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桂香会”才全面恢复了活动。

城堡“桂香会”现有会员17人,主要负责人是赵华仁及其会友。几年来,该会多次参加县内的接待和重大节庆活动演出,演奏技艺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2002年,应邀参加“中国大理洞经音乐邀请赛”,城堡“桂香会”获第三名。

4.腾冲洞经老会

腾冲洞经老会是腾冲民间洞经组织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团体。1998年春,县文化艺术界部分退休人员及音乐爱好者,出于对腾冲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爱好,自发组成“腾冲民间音乐发掘整理研习小组”,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和必要的筹备,很快具备了谈演洞经的条件,于仲夏之时,首次在叠水河畔的王母阁正式谈演洞经。之后不久,受盈江县振龙山庄邀请,腾冲洞经老会正式出县演奏,深得当地民众好评。1998年10月18日,腾冲洞经乐团经县有关部门审批,在工人文化宫正式成立,乐团在不断健全自身的同时,广泛服务于人民群众,并承担了县委、县政府安排的接待任务。1999年春节期间,乐团参加了县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受到了好评和奖励。乐团现有成员30余人,制作了必要的服装、道具和乐器,并着手整理洞经文化和音乐资料,参与出版《腾越音韵》等系列丛书。乐团除发扬腾冲洞经的优秀传统和风格,培养新生力量,不断充实洞经组织,使之后继有人外,还注重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提高,使洞经这一传统艺术永葆青春。

5.腾越镇洞山桂香会

该会始建于何时,无确切文字记载,相传创建于清末慈禧统治时期,兴盛于民国年间,历史较为悠久。新中国成立后,活动基本停止。“文革”期间,经曲和乐器及其他设备丧失殆尽。改革开放后,在杨星源经长的组织下,逐渐恢复活动,现任经长杨大朝与其会友,为巩固该会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重新抄录了经书,捐资添置了扬琴等乐器,新置二十四贤吊挂,新制卦衣、銮驾、刑饬、戒律、罚忏、金钟、彩旗提炉、十供养科仪等成套设备,基本恢复了历史旧貌,成为腾冲设施设备最为齐备的洞经会。除在乡内外演奏外,该会还多次到怒江、梁河等地演奏,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该会现有会员33人,名誉会长2人。2002年,该会首席艺人钏启凯,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艺人”称号。

6.和顺洞经会

和顺洞经会亦称“和顺桂香会”,是腾冲洞经组织比较稳定而优秀的团体。和顺洞经会是和顺群体文人的组织、群体华侨的组织、群体名人的组织。

和顺洞经就其经文和腔曲来看,与县城洞经一脉相承,但又有着自己的风格,一是对洞经的传统保持较为完整;二是音乐旋律有诸多变异,乃至有些腔曲与县城别出一格。和顺洞经会的鼎盛时期是20世纪20~40年代,与会人员多达三四十人。其组织严明,规模宏大,音律整齐,经典齐备,在腾冲有很大影响。和顺洞经据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流入缅甸,因和顺旅缅华侨中,有的曾是洞经会员,在乡人的一致努力下,在异国他乡组建了“和顺桂香会”,缅甸瓦城率先谈演华夏洞经,仰光、东枝、密支那一带也先后组建了洞经会。和顺洞经会于1980年恢复组织活动。先是由老会会员李生柏、张江达带头组织演练,接着在各种民间活动中谈经。由李生柏、许洪白、李启根、李永强先后任经长,现有会员20余人,其活动主要用于乡中礼仪庆典、神诞庙会以及乡中家庭乐会、祝寿、祭祀等。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升温,该会常在和顺文昌宫、云龙阁等旅游景点为海内外游客谈演洞经,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

7.界头洞经会

相传自腾冲有了洞经,界头村也就建立了洞经会组织,后因社会动荡而时停时续。199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基本上得到改善,各种传统文化重新得到重视和发扬,界头村以健在的几位洞经老艺人为骨干,组建了“界头村老年协会洞经文艺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练习,并在许多热心人士捐助了部分资金的基础上,添置了必要的物资和乐器,界头洞经会终于恢复了正常活动。1998年“七一”建党七十七周年和香港回归一周年纪念晚会上,界头洞经重展风采。在此之后,界头洞经会开展了多次谈演活动,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目前,界头洞经会存在人才青黄不接和资金无来源,谈经水平和演奏水平与历史上的洞经会还有很大差距等问题。

8.漭水洞经会

漭水素有“文墨之乡”的誉称,自穆文美老人从凤庆把洞经带回以来,洞经在漭水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前洞经组织曾遍及明华、老厂、明德、漭水、翠华等地。过去洞经演奏一般只在各种大小庙会进行,为佛教、道教、儒教服务,也有的在民间红白喜丧事上进行。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洞经的了解不多,误认为洞经纯属迷信,故洞经一度被迫停止活动,直到1980年,地方领导才组织过一次弹演活动,可惜洞经艺人大部分已过世,参与者寥寥无几。

为了开发流传在漭水民间的洞经古乐、弘扬先进文化,在漭水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于2003年1月20日成立了漭水洞经乐队,由26人组成,王文荣任队长,穆汉均、禹德华任副队长。队员中农民13人,中小学教师(含退休人员)13人。该乐队现整理了近30多首曲谱,其音韵流畅悦耳,大部分是五音调试,具有地方的时尚小令特色。其活动是在镇广播站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演奏内容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健康向上,服务人民。集体演出由镇领导统一安排调动,平时自由进行。活动内容旨在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不参与迷信活动,重在自娱自乐,宣传弘扬漭水文化遗产。

9.大田坝洞经乐队

大田坝洞经是漭水洞经的一个分支,该乐队组建于2001年,现有队员16人,队长饶贵平(三弦),副队长王剑(笛子)。该乐队自组建以来,每逢宗教活动日都在宝华进行演奏,演奏的曲目有《进香调》《慢七言》《寒江曲》等17首。(五)演奏习俗

凡从事洞经坛的人都是出于业余爱好,从不以谈演洞经为生,出行谈演,只吃斋饭,不取钱财,重在净化世风,以伦理道德教化世人,所以各阶层家庭都愿将孩子送去学洞经。而洞经坛的老先生常用五言诗“位列上中下,才分天地人。内而明父子,外则见君臣”,以及一些唐诗七律配以洞经乐谱作为教材向初学者教授谈演技能。

另外,会制习俗还规定,谈经做会前,三日内不得同房,当天须沐浴净身。进入经坛时,要求身穿衫子、马褂,头戴小帽,脚穿白袜缎靴,做到衣冠整洁,仪表端庄。在谈演中要求排除杂念、平心静气、文明礼貌,不得交头接耳、嬉戏喧哗。这些坛规会制、礼仪习俗和经坛的陈设装点共同营造了洞经活动场面肃穆而神秘的气氛。(六)保山洞经特点

保山洞经音乐和其他地方的洞经音乐的风格韵味大体相同,都是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相互吸收、交融、演变、发展而成的组曲式音乐,集唱、诵、念、奏于一体,具有古朴、典雅、精深的审美特点。洞经音乐的音阶有传统的五声、六声音阶。调式则以羽调式居多,也有部分宫调式和征调式。节奏形态则有四四和四二两种节拍。曲牌演奏之始,通常以竹笛吹奏引子(散板),而后各种乐器轻轻加入。洞经曲调节奏徐缓和绵、舒慢流畅。其韵味,时而雍容富丽,时而悠扬俊逸,时而给人一种恢宏磅礴的壮美感,时而又给人一种幽远委婉、自然恬淡、清静空灵、隽秀质朴的秀美感,让人心旷神怡,仿佛走进那天香飘霭、仙乐鸣空的仙境之中。钟鼓雷动时的磅礴气势和丝竹细语时的纤弱柔美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打破了呆板单一的舒缓格调,从而使音乐的河流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动静有致、扣人心弦。

四 保山洞经的继承和发扬

洞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兴衰演变,至今依然在民间流传。近代以来,人们对洞经的认识有些偏见,特别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该文化更是遭受很大的损失。进入21世纪,全国上下挖掘古老文化热居高不下,人们的理念有了返璞归真的变化。对洞经的研讨、探索和利用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有的把欣赏高雅古朴洞经当作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有的把谈演洞经当作民间民俗活动或祭祀活动,也有的把谈演洞经当作文化服务的工具加以商业化开发。因此,正确看待、认识和理解洞经是很重要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了解:

第一,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洞经。我们要用辩证观点看待洞经,尽管洞经带有某些宗教色彩,但它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十分珍贵的一部分,它确实蕴含着东方传统音乐艺术的特质和韵律,积淀着中国古典音乐的优秀成分,它对挖掘、研究、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起到“活化石”的作用。

第二,正面宣传。宣传、文化、民族宗教事务、科技等相关部门应对洞经进行正面宣传,特别应在重要节日、相关场所给人们讲解、介绍洞经,使其做到人人晓得洞经,认识洞经,破除神秘,消除误解。

第三,重视和保护现有洞经资源,合理弘扬开发。现存的洞经资源已经不多了,政府部门应把现有的洞经资源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加以保护,比如帮助组织相关协会加强自我管理,对年轻洞经学者加以培养,并同时加强他们的政策、法规教育,使他们的活动从宣传那些陈腐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泥沼中跳出来,从祭祀神灵、超度亡魂的迷信桎梏之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洞经的祭祀功能得到有效淡化,最终达到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洞经古乐与仪式

——以一场洞经谈演之周年祭度仪式为中心的考察汪桂平

一 调研地概况

(一)腾冲县之地理、历史、人文概况

腾冲县位于云南西部边陲,高黎贡山西麓,为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咽喉,中国西南国防的重镇,又是著名的侨乡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东经98°05′~98°46′,北纬24°38′~25°52′;东西最大地理横距69公里,南北最大地理纵距137公里,总面积5845平方公里;东邻保山隆阳区,南接龙陵,西南与梁河、盈江相连,东北与泸水县接壤,北部至西北部与缅甸毗邻。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在腾冲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腾冲与缅甸接壤的国境线长达148.07公里,从腾冲到克钦邦首府密支那只有217公里。

腾冲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最高海拔3780米,最低海拔930米,县城海拔1640米,年平均气温14.8℃,最高气温30.5℃,最低气温-4.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腾冲森林密布,到处青山绿水,景色秀丽迷人。

腾冲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即有人类居住。西汉称滇越,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69),属永昌郡哀牢地;隋唐置羁縻州;南诏为越赕地;宋时属大理国,大理国前期置软化府,后期改藤充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腾冲府,隶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隶云南布政司,建文二年(1400)改腾冲守御千户所,隶金齿司。正统十年(1445),改腾冲军民指挥使司。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置腾越州,嘉庆二十五年(1820)改腾越直隶厅,清道光二年(1882)改腾越厅。民国元年(1912)改腾冲府。民国二年(1913)改腾冲县。从唐代至民国,腾冲一直是州、府、卫、厅、道、公署的治所,新中国成立后的建制一直是腾冲县。

全县总人口62万人(2004年统计),县内有回、傣、佤、傈僳、阿昌等23个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1984年,腾冲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和省级对外开放口岸。2000年,腾冲猴桥口岸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一类口岸。腾冲是云南省的著名侨乡,在外华侨和旅居港、澳、台的腾冲籍有12万余人,分布在缅甸、泰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23个国家和地区。

腾冲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积淀出深厚的“腾越文化”。汉晋时期,腾冲一带为哀牢、濮等部族的居留地,属于土著哀牢文化。唐德宗贞元间南诏王异牟寻取越赕后,逐渐渗入南诏人、汉人及后来的蒙古人、色目人,到元代结束前的六个世纪中,南诏文化逐渐成为主流。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略定腾冲,洪武十九年(1386)开始屯田,来自内地的大批汉族军民进入腾冲,他们带来了纯正的汉文化以及民间习俗、宗教、技艺等。正统十年(1445)到十三年(1448),腾冲石城建成,所筑石城“厚一丈八尺,高二丈五尺,周七里三分”,置东南西北四门,门楼高耸,石色苍苍,浑如铁铸,被史书誉为“极边第一城”。成化七年(1471)设司学,成化十六年(1480)建庙学,弘治元年(1488)建春秋书院,为云南首创的五所书院之一。其后直到清末的四百余年间,私塾义学遍布城乡。明清两代腾冲地区即考中举人52名,进士6名,文化名人众多。另外,自明代以降,腾冲人逐渐侨居缅甸,开展各种商务活动,其后葡萄牙和英国先后涉足印度、缅甸,腾冲人便得以直接接触西方文化,通过吸收融合,形成了举办实业、发展商贸、具有优秀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新“儒商”意识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同时,由于腾冲在当时作为云南西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腾冲人和前来腾冲求学的边地少数民族以及前来经商的异国人,亦将腾冲传统文化传播到怒江以西各地和侨居之邦。由此可见,腾越文化是以纯正的汉文化为主体,融会了南诏文化、土著文化、东南亚文化和西洋文化,形成了云南西陲独特的地域文化。

那么,在腾越文化的大花园中,洞经文化就是其中一朵杰出的奇葩。腾冲洞经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不仅在今保山、德宏地域享有盛名,而且还在缅甸的曼德里、当阳等城市的华侨中建有分支机构,使腾冲洞经远播海外。腾冲人敬仰洞经,喜爱洞经音乐,民间诸多礼仪活动都有洞经参与。

据张兴荣在《云南洞经文化》一书中介绍:洞经会又名“文会”“礼乐会”。“文会”是文人儒生的集会组织;“礼乐会”是习礼习乐又本教化的集会组织。概言之,洞经会是儒、道、释文化混融的谈经奏乐的宗教性社团组织。狭义地说,因其主要谈演道教经籍《大洞仙经》而得名。洞经会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省广大汉族及大理市白族、元江县白族、丽江县纳西族、巍山彝族、丘北县壮族中,邻省四川、邻国[1]缅甸华侨居地也有类似组织。据研究,云南最早的洞经会是公元1530年成立的下关“三元社”和大理“叶榆社”,此后逐渐扩散到云南大多数县城及乡间。到1949年前,云南约一百多个县的城乡均成立了洞经会组织,并举行谈演活动。

至于洞经在何时、经何地传入腾冲,地方史志中没有记载。但据民间口述史料、碑刻资料、会史资料等,可以窥见一些蛛丝马迹。据洞经老艺人的口口相传,明正统十三年(1448)腾冲石城竣工,举行庆祝活动,从大理请来一堂洞经助兴,此后洞经便在腾冲流传开来。另据和顺洞经会的会史记载,和顺洞经系清乾隆年间鹤庆人蒋拔所授,流传至今。另外在腾冲城北25公里的顺江街,发现了一块洞经会碑,这是清末所立,是腾冲洞经的文物见证。碑中赞扬洞经为礼乐之最,“盖闻礼所以正性,乐所以陶情,而礼乐一节惟洞经之会为最。其间不惟睹衣冠文物之盛,亦可作祷祈忏悔……趋吉避凶也”。

总之,腾冲洞经传入的历史较早,分布也极为普及,几乎所有乡村都有洞经组织活动。据《腾冲县志》记载:洞经演谈,主要现身于大型迎神寨会,如城保的“三月会”,城郊则有祈祷丰收的“打保经”活动,其他如神诞会火,私人庆寿,超荐亡灵等,亦演唱洞经,称“弹经”。演奏目的在于诵祷天神,曲调多达60余支,多是悠缓的庙堂颂歌,如《一江风》《老腊黄》《慢五言》《锁南枝》《花供养》《水[2]供养》《香供养》等。

新中国成立后,洞经一度受到排斥,“文革”中甚至遭到取缔,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恢复正常活动。近年来,腾冲洞经组织恢复发展较快,有腾越镇洞经会、腾冲洞经老会、洞山桂香会、和顺桂香会、界头洞经会、马站三联洞经会、固东刘家寨洞经会、中和下村洞经乐团及腾越古韵乐团等群众组织在活动。(二)腾越镇洞经会简况

我们这次调研的洞经组织是位于县城的腾越镇洞经会。腾冲洞经历史悠久,遍布城乡,尤以城保桂香会最盛。城保桂香会在明清时期非常活跃,虽然经历过改朝换代、政治变革、战争冲击,但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传续不绝。1923年,腾冲城保地区(即县城所在地)组织起一堂洞经会,该会组织健全,人员齐备,活动兴旺,并置有田产。后来由于人员老化,会中部分老会员于1937年吸收并教授了一批新会员,由此,便称前者为老会,后者为新会。至1942年日寇侵占腾冲,腾冲沦陷,洞经活动一度中断。抗战胜利后,为悼念和超度在腾冲作战中阵亡将士的英灵,在李根源先生的倡导下,在众多绅士名流的热心支持下,召集流散的洞经艺人,在黉学谈演《大洞仙经》七天,以告慰在天亡灵。这次活动之后,又恢复了洞经组织及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新老会合并,后来由于频繁的政治运动,洞经处于停滞状态。到20世纪60年代,逐步恢复正常的活动。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视为“四旧”而停止了活动。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桂香会才全面恢复了活动。当时以李朝安、李朝仕、陈子昌、江朝仕等民间洞经老艺人为基础,并吸收培养了一批新人,恢复了“城关洞经会”,并广泛地在民间开展活动。到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各种乐器的陈旧,人员结构的老化,加上部分会员的分裂,城关洞经会再次走入低谷,以至难以开展正常的活动。1999年,在腾越镇人民政府的扶持下,随着一批具有专业素质和文化爱好者的加盟,城关洞经会在同年12月举行的喜迎澳门回归祖国怀抱的洞经演奏会上正式更名为“腾越镇洞经会”,并隶属于腾越镇人民政府,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腾越镇洞经会数年来多次参加腾冲县内的接待和重大节庆活动,并广泛活跃于群众之中,影响不断扩大。2002年腾越镇洞经会应邀参加“中国大理洞经音乐邀请赛”,荣获第三名。据会长赵华仁介绍,该会主要活动区域是腾冲县城及周边乡村,有时还应邀到其他城市,如德宏州等。一般情况下,每月大概会应邀举行七八次洞经谈演活动,[3]每次谈演的时间一般为一天。

腾越镇洞经会现有成员18人(图1-1),有着严格的会规和分工,保持着纯洁的组织和严肃的礼仪。凡被吸收的会员首先注重人品,其次是音乐造诣和一定的业务水平。会员必须遵守会规,维护集体声誉,有奉献精神。谈演洞经有着严格的程式和礼仪,它分设朝席和乐席,朝席又分东西二席,东席设头把、二把,西席设三把、四把。坐朝席者以哼、诵、讲经为主,并分别操提手、大鼓、小鼓、钹、磬、木鱼、钗等各种打击乐器。乐席以中胡(龙头胡)为主弦,分设扬琴、琵琶、笛子、京胡、二胡、三弦、大低胡、大阮等多种民族乐器,分高中低三种音律,应用民间四字手法相协调,调和出一种十分美妙的谐音。演奏曲牌40多首,其中奏乐调10首,腔头30多首,它们的风格与旋律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但不失主旋律之宫廷韵味。曲牌始终为经典之要求服务(参见表1)。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