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平年代的英雄精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03:41:18

点击下载

作者:杨朝晖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平年代的英雄精神

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平年代的英雄精神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平年代的英雄精神作者:杨朝晖排版:辛萌哒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18-08-01ISBN:9787515823539本书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责任托举使命,忠诚铸就军魂

你的脑海里,是否还存留着对这一段文字的记忆?“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丰盛细致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到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没错,这段话出自魏巍的那篇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它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也许你就是其中之一。战争时期已经过去了,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那些“兵”依然是我们生活中最值得敬仰,也是最可爱的人。

在风和日丽、岁月静好的时候,我们也许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和力量,可当灾难和意外从天而降,当海外战地需要维和,当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侵犯,那些身着军装的人,一定会最先映入你的眼帘,浮现在你的脑海。他们,永远都是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冲在最前面的人。即使心里有恐惧,有放不下的情感,也会在责任与使命面前,舍小家顾大家、舍己忘我、舍生忘死,因为他们是军人,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信仰。

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都有一种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撑;任何一支优秀的军队,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成为支柱。人有灵魂,军亦有军魂。对人民解放军而言,它的军魂就是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服从命令听指挥,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需要的时候勇敢献身、敢打硬拼,在和平的岁月里居安思危、与时俱进!这是军人的天职,更是军人的使命。

使命,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字眼,也是一份庄严而厚重的责任。献身使命,是每一名军人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也是履行职责的价值选择。

军队因使命而存在,军人为使命而献身。这不只是一句空泛的标语,当你翻开这本书,看到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官兵将士,用他们有血有肉的生命去践行使命的时候,你会发现:军魂意识不是虚无缥缈的说辞,而是灵动鲜活、感人至深的精神信仰!

让我们向这些最可爱的人,致敬吧!第一章军令如山,使命必达为使命而生,为使命而战● 军人与使命同在

军人的使命是什么?

提到“使命”这两个字,我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保家卫国、血战沙场,因为军人是战场的主角。

可对当代军人来说,他们身上不仅仅肩负着保家卫国的职责,核心使命也并非单纯地在战场上与敌人一争高下。当代军人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核心价值观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在军人的心中,使命远远高于自己的生命。在使命的召唤下,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为了一个炽热的希冀,穿越重重炮火,英勇顽强,前赴后继,用鲜血染红了心中的使命之旗,一个个伟岸的身影定格成历史中辉煌的记忆。

有了庄严的使命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军人,一个有力量、无所畏惧的军人,一个心中翻滚着巨浪的军人,一个胸怀正义、在关键时刻甘为使命抛洒热血而无怨无悔的军人!

和平时代,没有硝烟,没有战火,但作为军人,却不能因为战争的结束而远离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当灾难降临时,一声令下,就要拿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气,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

生命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生命便是贫血的。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具有使命感的热血青年创造出了历史的辉煌和感人的事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用他们的青春捍卫了民族的尊严,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创建了新中国;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用他的青春扎根贫困山区,为人民的富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正值青春的雷锋用他“钉子”般的精神默默为部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方红霄、雷敏这些时代的楷模,同样用青春讴歌了使命的意义。

绿色,向来给人以希望,让人有勇往直前的动力。选择了军营,就意味着与绿色相伴;选择了军营,就意味着与使命同在。

军队与使命同生,军人与使命同在。履行使命是军队核心价值所在,军人只有在履行使命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每一个身着军装的军人,都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时刻准备为党、为国家和人民的和平事业奉献出无悔的青春。● 使命是一份厚重的责任

使命,是一个神圣的词语,更是一份厚重的责任。

使命与职责向来不可分割,当一名军人肩负使命,并愿意为之而战的时候,他一定会敬重自己的身份和事业,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充满了责任感。

在这里,我们不妨谈谈苏格拉底,他身体力行地诠释了“职责高于生命”的真谛。

苏格拉底诞生于公元前469年的雅典,早年学习雕刻艺术,获得了不错的成就。后来,他加入军队服兵役,履行所有雅典公民应尽的责任。在入伍的那一刻,他就立下了一则誓言:“我绝不会让我的祖国委托给我的神圣武器蒙受耻辱,也绝不会丢失祖国委托我守卫的每一寸领土。”

苏格拉底参与过不少战斗,每一次都表现出了英勇顽强、坚毅果敢的魄力。有一次,他的战友亚西比德在敌人的阵地上负伤了,苏格拉底冒着生命危险冲进敌方的阵营,把亚西比德救了回来。由于这次勇敢的行动,苏格拉底被授予了当时公民能够得到的最高奖励,一枚胜利勋章。在此后的战斗中,他又救过不少战友的生命。

退役之后,苏格拉底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把传播真理和培养人才当成自己的使命,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雅典在恢复了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指犯有蔑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一系列罪名,被判处死刑。

事实上,他并不是非死不可,他完全有机会做另外的一种选择。

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后,他的学生们为了解救他,已经打通了所有关节,试图让他从狱中逃走。他们反复地劝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可惜,死亡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似乎并未造成什么恐惧和威胁,他谢绝了学生们的好意,慷慨地走向了刑场,视死如归。

为什么要慷慨赴死?苏格拉底是这样说的:“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争议也就不复存在。我应该为我的信仰尽最后的职责。”

这不是什么悲剧的声音,而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使命与职责的含义。苏格拉底热爱雅典,不容许最神圣的信仰被亵渎,所以他宁愿选择死亡。对他来说,职责远高于生命。

职责,从它最纯粹的形式上来说,是具有强制性的,以至于一个人在尽职尽责的过程中,会忘记自身的存在。这就是职责的核心,它要求我们在履行职责时不能患得患失、瞻前顾后,而是要不折不扣地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牢记使命、履行职责,并不是为了做给谁看,世间很多最重要的责任都是在鲜为人知的情况下完成的,那是生命的信仰,是灵魂的方向。● 人物故事|阳鹏:面对使命召唤,就要奋不顾身“你是浪花上的海燕,你是烈火中的凤凰,三湘儿女传颂你的故事,滔滔东海把你的美名远扬……”这首美丽的歌曲歌唱的英雄叫阳鹏,是海军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岸勤部管理科管理员。这位26岁的年轻军官,在熊熊烈火中救人的壮举,感动了无数人的心。

·彰显本色,勇敢地挽救生命

时光回溯,重返2010年7月21日。

那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阳光明媚,岁月静好。午后,一辆载着46名乘客的大巴车,缓缓地驶离长沙黄花机场,而后在通往市区的高速路上疾驰。阳鹏就是这些乘客之一,他想着即将见到惦念已久的父母,心里忍不住的喜悦和激动。他不知道,一场可怕的灾难正在朝着他们慢慢逼近。

15点56分,大巴车上的一位中年男子反常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点燃了手里提着的尼龙包,狠狠地扔到车厢靠后的过道上。那一瞬间,火苗腾空而起。乘客们从睡梦中惊醒,看着从天而降的大火,很多人都慌了,车内顿时大乱。渴望求生的乘客们,一边喊着“着火了”,一边涌向车门。

受过专业训练的阳鹏,此时大吼一声:“大家不要挤,有秩序地走!”说着,就开始指挥乘客迅速有序地从车门撤离,同时他冲上着火点,拼命地踩踏着火的地板。疯狂的火焰烧穿了他的衣裤,烧灼着他的身体,可他依旧咬紧牙关,拼命狂踩,试图把火踩灭。

正当阳鹏奋不顾身地扑火时,更大的灾难降临了。那个尼龙包突然发生了爆炸,熊熊的烈焰和浓烟吞噬了整个车厢。站在生与死的边缘,阳鹏没有退缩,他拼命地推着乘客往外逃生。多数乘客陆续地逃离了车厢,而阳鹏自己却被烈火裹住了。此时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不远处就是车门,只要往前跨几步,就地一滚,完全可以逃生。可是,车厢的后面还有乘客,那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声声撕扯着阳鹏的心,拽着他向火海深处扑去。

阳鹏翻过座椅,跳进火中。在浓烟的烈火中,他发现一名女乘客正在破碎的玻璃窗前挣扎,他忍住烈焰烧灼的剧痛,奋力把女乘客从窗口推了出去。烈火更加疯狂了,火焰吞噬了车顶,大巴车完全被浓烟笼罩。阳鹏的周身犹如刀割一般疼痛,他拼尽了全身的力气,继续在车厢里摸索着、寻找着,生怕漏掉一条生命。

被救下的乘客们,死死地盯着着火的大巴车,他们以为不会再有生还者了。就在这时,一个头发冒着烟、全身炭黑、几块碎布还粘在身上燃烧着的人,从车里出来了,他正是阳鹏!他用燃烧着的血肉之躯和一颗勇敢的心,保住了44条生命的安全。

在这起恶意纵火事件中,只有两名女性窒息死亡。倘若阳鹏不救他人,依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他完全可以独自逃生,可若没有他的见义勇为,死伤的人数将不可想象。在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之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因为,这是一名军人的使命。

·无惧无畏,顽强地走出磨难

乘客们安然无恙,生命垂危的阳鹏却被送进了解放军163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经过诊断,阳鹏全身烧伤面积达90%,深二度40%、三度40%,重度吸入性损伤,脉搏达到180次/分钟。医生们把所有的抢救措施都用上了,抗休克、抗感染、清理创面、维持酸碱平衡,24小时内输液14000余毫升,输血4000余毫升……所有的人都希望,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能够闯过这一关。

入院的第二天下午,阳鹏所在管理科科长封恒华急匆匆地赶来。见到科长,阳鹏让护士摁住自己的喉部气管套管口,艰难地从嗓子里说出一句话:“科长,我没给部队丢脸吧?”说这话时,他的眼神中透着一股自豪。那一瞬间,封恒华流泪了,哽咽地说不出话,对阳鹏竖起了大拇指。

由于伤势太重,阳鹏的生命体征一直不稳定,危险期从三天延长到七天,后又延长至十五天。熬了整整半个月,他才逃离了死亡线。在营救乘客的过程中,阳鹏的右手受伤严重,必须及时做皮瓣修复手术,否则就会丧失功能。可是,手术有很大的风险,不仅要担心感染,还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当医生也感到犹豫的时候,阳鹏毅然决然地说:“做!我不怕风险,我不能没有手,我还要回部队工作。”

医生为阳鹏做了皮瓣手术。这个手术,就是将烧伤的手指埋入他的腹部皮肤,用石膏将手和腹部固定,等到腹部皮肤长在手上之后,再进行分离。阳鹏的右手臂皮肤全部被烧焦,根本无法打石膏,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针把手缝在腹部,难度和痛苦都超出正常手术的数倍。

由于皮肤的生长周期最短也要21天左右,这对于阳鹏来说,可谓是一段漫长的煎熬之旅。因为烧伤太严重,他的背部不停地出血、化脓,躺在病床上,犹如无数根钢针在扎自己。晚上他不敢睡觉,很怕睡着了碰到手臂,拉扯了手术的部位,这样就前功尽弃了。整整21天,阳鹏没有说过一声疼,也没有喊过一声苦,更没有掉过一滴泪。

值得庆幸的是,阳鹏的右手最终保住了!可是,忍住剧痛、保住右手,不过是煎熬之旅的前半部分,接下来等待阳鹏的是更加艰难的一道鬼门关——奇痒。植皮后的三个月,身体开始长疤,那段时间,阳鹏被奇痒折磨得寝食难安,浑身就像有无数只蚂蚁在咬。实在痒得难以忍受时,他索性就唱军歌,自己给自己鼓劲儿。

历经了烈火的灼烧,忍住了剧痛的侵袭,挺过了奇痒的煎熬,阳鹏总算重获了新生。2010年12月18日,他重新站了起来,迈出了负伤后的第一步。那一刻,阳鹏兴奋极了,就好像历经了九死一生,打了胜仗。

是的,他战胜了疼痛,也战胜了自己。

·热血军官,忠诚地献身使命

阳鹏的事迹,很快就在三湘地区传遍了。大家都对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充满了钦佩,都想更多地了解他,也想让更多人知道他的英雄壮举。

其实,阳鹏就是一个普通家庭走出来的青年。他出生在湖南汨罗江附近的一户农家,2007年7月从海军工程大学毕业,分配到驻守东海前哨的某驱逐舰支队,任副雷声长。这支舰队是东海舰队的英雄部队,曾经两次被中央军委记二等功,走出过110名共和国将军,而阳鹏操作的编队指挥控制系统,更是指挥舰艇海上作战的核心,在每次重大演习中都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曾经,在一次实弹射击演练前,阳鹏所在舰艇的主炮系统突然发生故障,大家都认为是雷达出了问题,可阳鹏经过认真分析后,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他判定是指挥仪出了故障。经过一系列的排查,结果证明,情况恰如阳鹏所言。

2009年11月,阳鹏调任支队岸勤部管理科管理员。从海上到岸上,从舰艇到机关,岗位变化了,但阳鹏忠于职守的使命追求、热血方刚的工作态度却从来没有变过。他把机关食堂伙食、支队车辆调度、家属来队住房分配等工作都管理得井井有条,让领导放心,让官兵满意。

被烈火烧伤后,阳鹏没有想过借此得到什么补偿,从昏迷中醒来后,他对家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给部队和组织添麻烦、提要求。”那一刻,他心里想的依然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是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和职责。

阳鹏入院后,收到了2万元见义勇为的奖金,那些受助的乘客也自发捐款6000元。阳鹏的家境并不富裕,可他还是把这些钱全部捐给了湖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他的解释一如从前:“我是一名军人,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我捐的钱有限,但希望能唤起更多的人加入到见义勇为的行列中。”

某知名军事家说过:“军人一生的全部价值在于如何履行国家使命,如何赢得军队荣誉。”责任托举使命,使命升华责任,军人有了强烈的使命感,就会把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变成一种融入血液、渗入骨髓的责任感,时刻准备为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挺身而出!

英雄壮举的迸发虽然只在瞬间,但它往往需要长期的能量积聚。熟悉阳鹏的领导和战友都知道,他平日就有一副热心肠,习惯帮助人,也懂得感恩。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多值得标榜,在他心里,从穿上了军装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把军人的使命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生死抉择,彰显英雄本色;紧急关头,考验赤胆忠心。

这就是阳鹏,就是我们身边最可爱、最可敬的人,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这个用行动、用生命、用热爱去履行使命的英雄。死的威胁给自己,生的机会给群众● 甘愿牺牲是军人的品质

选择做一名军人,就意味着选择了离牺牲最近的职业。

2016年7月10日,南苏丹中国维和步兵营遭遇袭击,2死5伤,此次突袭距离马里维和士兵申亮亮的灵柩回国不过一个月而已。看到自己的同胞客死异国他乡,多少人为之愤怒和悲痛。

生在和平年代的人,多数都无法理解“战争”意味着什么。它不是象棋上的楚河汉界,也不是诗词歌赋里的大江东去,更不是游戏里的打打杀杀,或是史书资料里的冰冷数据。战争没那么轻盈,具体到每一个个体的牺牲,都是血淋淋的。所有的太平盛世,都是靠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并依赖着它的守护。

曾有人问:“为什么要维和?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军人牺牲在国外值不值得?”在军人的字典里,没有为什么,只有“服从”。他们的心里就一个想法:出去就是代表着中国,至于自己姓甚名谁已不重要,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着和平友谊,也意味着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军人,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就是一颗子弹,指哪儿打哪儿;当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就是一堵墙,坚不可摧。很多事情不是非要知道答案,有没有人理解,都不妨碍军人前赴后继地出现在英雄曾经倒下的地方。

人固有一死,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值与不值,只求无愧于身上的军装,头上的军徽。有些硝烟战火看似遥远,倘若袖手旁观、置之不理,终有一天会烧到自己的土地上来。世界和平的最终受益者,并不是军人自己,他们多希望从此岁月静好,再不需要任何人付出生命和鲜血。可是,每一名军人都知道,国家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过程中的艰辛历历在目,他们不能再跪尝屈辱的历史苦果,唯有强大的国防,不怕苦、不怕死的人民军队,才能实现这一切。

在开创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里,红军指战员的脖子上都系着红带子,取名“牺牲带”,表明了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在当年的井冈山斗争中,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5000人,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映入眼帘,铭记人心。

卢德铭是孙中山亲自面试并认定合格的黄埔军校的优秀学员,是北伐战争中军功显赫的虎将,担任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总指挥。秋收起义失利后,他在文家市前委会议的关键时刻,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不攻长沙、向萍乡退却,确保了起义部队在前委领导下的统一行动。

1927年9月29日清晨,当起义军从萍乡附近的芦溪出发,行至15华里的山后岩时,突然遭到了江西军阀朱培德部江保定特务营和江西第4保安团的伏击。由于事发突然,部队没有任何防备,损失非常惨重。在紧要关头,卢德铭挺身而出,率领部队占领了白泥坳地,掩护部队转移。

当后续的部队全部安全转移进山后,卢德铭才从白泥坳地撤下来,就在他骑马通过一片开阔的地域时,不幸被埋伏的敌人开枪打中,当场牺牲,年仅23岁。敌人撤退后,当地群众把卢德铭和同时牺牲的40多名起义军的尸体就地埋葬。

卢德铭从此安静地在江西的红土地上睡去了。

像卢德铭一样,为了革命事业牺牲的军人还有很多,很多人都没有留下名字乃至任何的印记。他们为了什么呢?明明知道上战场是要牺牲的,有些战役敌众我寡,实力悬殊,在开战之前就预料到了结果,甚至知道可能有去无回,为何还要冲锋陷阵呢?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的黄土高原采访了毛泽东和红军的其他领导人。通过斯诺的报道,世界第一次真正认识了中国红军和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在长征中挨冻受饿,穿越了险峻的峰峦,迈过了荒无人烟的草地,横渡了24条江河,打了无数次的胜仗。它像一部史诗,也是一个奇迹,更是人类精神的丰碑。当人们深入去挖掘这一奇迹的时候,才发现长征的胜利不是偶然的,它源自军人内心坚定的信仰。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当一个人对某种思想、某项事业产生了信仰时,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维护这个信仰。选择一种信仰,就等于选择了自己的命运;有信仰才会有理想,而理想恰恰是让人超越平庸走向卓越的桥梁。

军队与使命同在,军人也与使命同在。当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军人挺身而出就是天经地义的,无须任何理由,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人民的幸福,纵使血雨腥风、枪林弹雨,依然义无反顾。献身使命、甘愿牺牲的英雄主义,是军人身上最光彩夺目的品质。● 出生入死,无怨无悔

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不是对什么事情都无惧,甚至无畏死亡,而是怀着恐惧却依然勇往直前。军人,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在生死线上,他们愿意把死的威胁给自己,把活的机会给群众。谁的生命都无法重来,可他们无怨,因为他们是军人;他们无悔,因为他们选择了这身军装。

2008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中,李隆的名字被很多人记在了心里。他是河南省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自1995年加入公安消防队伍后,一直在重大灭火抢险救援事故现场出生入死,他总是站在最危险的位置,从未退缩过。他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317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60余人,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被称为“灭火救援尖兵”、“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李隆的办公室里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铸就英雄是在瞬间,考验英雄则是一生一世。”他说,自己从来都是怀着感恩的心出现在灾难现场的,那些受难的群众需要消防战士,每一次灾难都震撼着他,让他从受难者的身上感受到了人们对生命的渴望,由此也让他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

每次执行任务的时候,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平时的训练中,他不断地教育和鼓励新入伍的战士,只有苦练抢险救援的技能,才能救出更多的人,倘若自身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如何救人?作为大队长,他始终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确保战士们的安全。

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李隆被问道:“在抢险救援、面对死亡的时候,您畏惧过吗?”

李隆回答得很实在:“有一丝害怕,但并没有畏惧。在四川,我趴在废墟里直接面对六级余震的时候,有一丝遗憾,可能来不及给家人留个言,但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去救援。因为,在我眼前有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要快点把他们救出来。”

在汶川地震中,李隆和他的战友在废墟中连续作战,救出了大量被掩埋的群众,其中就有被埋压124个小时的卞刚芬。在回忆这段救援经历时,李隆说:“我们消防官兵只是做自己该做的,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灾区老百姓的坚强,他们的坚强让我们更有信心,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克服一切困难,哪怕牺牲我们自己,也要把被困者救出来。救卞刚芬的时候,她看到了希望,但是她触摸不到,为了能够让她知道我们在努力,我钻进去握住她的手,那个时候我很有可能会被余震震塌的建筑物拦腰截断,但我确实让她触摸到了生的希望,值!”

有朋友问李隆,消防官兵和普通的公安警察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李隆的回答,说出了所有身着军装和警服人的心声:“警察也好,消防员也好,没什么区别,共同点就是头顶着国徽,要履行好国家、人民赋予他们的责任,尽好他们的义务,为我们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做自己应该做的。”

的确,在警察的队伍中,也一样有着很多出生入死、无怨无悔的身影。

2005年5月6日凌晨,一位法国女孩在海地贝莱尔地区遭到歹徒的绑架,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下达了突击解救人质的命令。中国的装甲车被委派作为开路先锋,从军人到特警、从佛山到海地一路走来屡立战功的孙建国,被任命为机枪手。

很快,歹徒就发现了突击队,枪声响了起来,子弹打在装甲车上。孙建国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躲避的念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直白地说:“死都得顶着!”因为,他是一名维和队员。

刚到海地的时候,他看到满目疮痍、一片狼藉的街头很是震撼,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枪声,闻到硝烟的味道。中国的维和部队在海地扮演着诸多的角色,巡逻、驻守、警戒保护、物资押运、人质解救等,在装甲车上做机枪手,随时都可能被当成“靶子”,说不紧张肯定是假话,在孙建国去海地的第一周,就见到了一位菲律宾士兵惨死在“冷枪”之下。

和孙建国一起同去海地维和的队长回忆说,在海地期间,队员们每天执勤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加之与亲人分别,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孙建国的情况也不太好,到海地的三四个月后,左腿患上了膝伤,有时膝盖肿得无法走路,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出任务时背起超过50斤的装备就走,实在疼得受不了了,就吃一片止痛药。

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八个月里,孙建国先后参加了贝莱尔地区的大规模联合清剿、抓捕任务,执行多类勤务,尽管他的左腿膝关节因严重受损,无法恢复了,可他回忆起这段经历,依旧是满满的自豪。

一个人的脊梁,不是骨头而是精神;一支军队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精神。身穿军装警服的英雄,经历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对党和人民忠诚的赤子之心,也有忘我的奉献精神。为了“大家”,他们乐于吃苦,不惜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他们,真的是我们生活中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人物故事|李剑英:飞机无法转弯,就让生命改变航向

12时04分09秒,639:“我撞鸟了,我要调整跳伞。”

12时04分15秒,639:“看迫降行的话,我把起落架收起来了。”

12时04分18秒,639:“我把起落架收起来,迫降!”

12时04分25秒,飞机解体爆炸。

这段录音是飞行员李剑英最后和塔台的三次通话。他为什么要调整跳伞,又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放弃跳伞选择迫降?让我们回到2006年11月14日,看看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16秒的生死抉择

那天,兰空某团驻地天气不错,空中云朵不多,能见度大于10公里,是一个适合飞行的好天气。上午11时17分,飞行员李剑英(代号639)驾驶某型歼击机双机起飞,执行空中巡逻游猎任务。

经过常年的训练,李剑英在完成起飞、出航、空域动作和返航、解散加入起落航线的过程都很顺利。可是,没有人预料到,这竟然是李剑英最后一次和自己心爱的战机冲上云霄了。

12时02分,飞行员李剑英接连向指挥员报告情况,指挥员接到后回答,检查好三转弯即可着陆。战机就像平日里一样下降高度,进入三转弯,加入下滑线,所有的动作都是那么娴熟。12时04分09秒,当飞机的高度下降至194米,距离机场2900米的时候,突然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发出了“砰”的一声巨响。

李剑英开始跟塔台联络,就是我们上面看到的那一段录音。在整个通话的过程中,他的声音始终保持沉稳,没有丝毫的紧张慌乱。16秒的时间,告别竟然是这样的短暂,这样的突然。在最后的时刻,李剑英选择了放弃跳伞,放弃能够生存的三次机会,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片沃土,那片蓝天。

·用生命维系大爱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李剑英三次放弃生存的机会呢?

大家都知道,鸟撞飞机是一个世界性的航空难题。有些飞机有两个或多个发动机,撞鸟后可紧急关闭被打坏的发动机,实施迫降。可是,李剑英驾驶的战机是单发机型,想要着陆难度巨大。

在他第一次报告鸟撞飞机的时候,战机距离机场跑道2900米,高度是194米。瞬间,机身就开始剧烈抖动,发动机转速陡然下降,温度急剧上升,战机以平均每秒11米的速度下降。遇到这类情况时,飞行员通常都会报告“我撞鸟了,跳伞”,可他在报告中却说“要调整跳伞”,他到底要调整什么呢?

事故发生后,调查组的人员勘察推断,倘若当时李剑英不调整,而是选择直接跳伞,那么飞机很有可能坠毁在村庄田野,危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后果不堪设想。他想调整跳伞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开村庄。

调查发现,在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0米范围内,有7个自然村,一处高速公路收费站,还有一个砖瓦厂。沿下滑轨迹依次分布3个村庄,共268户,住着3500口人。李剑英何尝不知道,跳伞就有了生存的机会?可他更加清楚,如果飞机坠毁了,落在村庄里,牵扯到的就不仅仅是一条生命了。作为一个有着多年经验的飞行员,他和战机常年做伴,要做出跳伞、抛弃战机的决定实在太难了,但凡有一丝的希望,他都会把战机驾回去。

凭借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李剑英稳稳地操控着驾驶杆,努力把即将失控的“战鹰”驾驶到没有人烟的跑道延长线,并沉着地向指挥员报告:“看迫降行的话,我把起落架收起来。”眼看着战机就要接近跑道延长线,他再次报告:“我把起落架收起来,迫降!”战机急速下降,

在12时04分25秒,爆炸解体,李剑英粉身碎骨,与飞机的残骸融为一体。

·不跳伞才是真正的李剑英

飞机解体后,发生的爆炸一直持续了两个小时。爆炸现场距离最近的一位群众不到20米,所幸没有任何群众伤亡。兰空的领导告诉记者,当时飞机上有800多公升的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一旦跳伞后飞机失控,会给群众带来巨大的灾难。当时的指挥员目睹了李剑英的壮举,他说:“李剑英完全可以跳伞保住自己的生命,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这是一种坦荡,一种无私,一种高尚的境界。”

为了保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李剑英发扬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让那16秒钟的抉择,成为人生最壮丽的篇章。他的战友们都说,如果李剑英跳伞了,那肯定不是真实的李剑英,不跳伞才是真正的李剑英!

李剑英出生在一个朴实的家庭,从小到大一直品学兼优,很早就心怀“蓝天梦”。18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招飞入伍,进入航校,历任飞行学员、飞行员、中队长、副团职领航主任、正团职领航主任、正团职飞行员等职。在22年的飞行生涯中,他累计飞行5003次,安全飞行2389个小时,先后荣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1次。

一直以来,李剑英都是一个对飞行训练精益求精的人。飞行之前,无论一个科目飞了多少次,他都要反复计算、演练,把风向、风速、云雾、能见度、地面参照物等飞行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制定出各种预案,不放过任何细节。在飞行中,他沉着冷静,按章操作,把每一次飞行都完成得毫无遗憾,从未发生过错、忘、漏的问题。

在对抗演习中,李剑英表现得勇猛无畏。每次执行急难险重的任务时,都是第一个往前冲;每次有重大训练任务,都是第一个递交请战书。他说,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总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一些不可测的因素,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就是要做到险情面前不惊,困难面前不惧。

如今,李剑英走了,走得坚定而从容,走得壮烈而辉煌。在生死关头,他义无反顾地把生的机会留给了群众,恰如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词中所言:“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无条件执行,保证完成任务● 服从!无条件服从

西点军校第52届毕业生,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总裁兰德·艾拉斯科说:“军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服从,整体的巨大力量来自于个体的服从精神。”

对军人来说,服从命令是天职。一支部队、一个组织、一名战士,要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必须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接受了任务的那一刻,就等于做出了承诺,而完成不了自己的承诺,是不该去找任何借口的。这是一种崇高的思想,体现着一个人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的态度。

在西点军校,服从被视为一种美德,每一位军人都必须服从上级的指挥。即便是立场最自由的旁观者,都坚信着服从的观念。在西点人看来,学不会服从,不养成服从的习惯,就不能在军队中立足。

1945年6月30日,布雷德利将军在给巴顿将军撰写工作能力报告时,给了一个不同寻常却又合情合理的评语:“他总是乐于并且全力支持上级的计划,而不管他自己对这些计划的看法如何。”简单的一句话,就道出了巴顿将军的服从意识。

服从是自制的一种形式,每一位军人都要深刻体验身为一个伟大集体中的一分子,哪怕是很小的一分子,有着怎样的意义。西点人深知,从组织里走出的每一位军官,都是投入战争的人,要执行作战命令,要带领士兵进攻有坚固防御的敌人,没有服从就不可能有胜利。

威廉·拉尼德说过:“上级的命令,就像大炮发射出的炮弹,在命令面前你无理可言,必须绝对服从。”

能够进入西点军校的学员,各方面都是优秀的,但越是这样的青年,越有可能变成刚愎自用的管理者。考虑到这一点,西点军校对学员进行了严格的服从训练,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西点团队中的一员,肩负着国家的重大使命。

培养服从意识的训练是残酷的。在训练的过程中,学员失去了“自由”,不能保留任何最基本的个人财物,不准保留任何代表个人特色的象征。在最初训练的几个星期里,他们都像新生儿一样,没有姓名,也没有任何独立的个性。

此外,西点还采用了“斯巴达式”的各种训练。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学员的身体时刻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没有提出反对的余地,进而形成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基础。这种行为积累下来,就可维持绝对服从的团队规则,今后就算他们有再好的理由,也无法对规则提出异议。

当西点的军官对学员下达指令时,学员必须重复一遍军官的指令,然后军官问道:“有什么问题吗?”学员的回答只能是:“没有,长官。”这样的回答等于做出了承诺,接受了军官分派给自己的任务。

军人必须学会服从,尤其是初级职务的军官,倘若不学会服从,不养成服从的观念就无法在军队中立足。虽然,不是所有的指令都绝对正确,毕竟上级也会犯错,但他的地位、责任决定了他有权力发号施令,上级的权威、整体的利益,是不允许部属抗令的。

军人的生命意味着责任,必须服从命令,时刻准备着。当冲锋号吹响的时候,你必须出发,哪怕是赴汤蹈火,也不能有任何的犹豫或退缩。服从,是成长直至成熟的第一步,也需要个人付出巨大的努力。当你身处服从的角色上,就要遵照命令做事,暂时摒弃个人的利益,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服从命令的过程中,你会对集体的价值观念、运作方式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在服从的过程中,你也会遇见各种难题,但穿过所有困难的考验,你的自信、自尊和自律也会随之更上一层楼。要知道,服从不仅是对组织的忠诚,也是对自我的尊重与肯定。● 完成任务没有借口

作为军人,无论接到什么样的任务,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都应该是:我必须完成它!

这是一种恪守责任的态度,也是一种奋力进取的精神,更是一份完美的执行能力。美国一位军校指挥官说过:“军人只有两种,一种是合格的,一种是不合格的。为什么不合格?因为他们在寻找借口。”面对棘手的任务,要想方设法去完成它,而不是为没有完成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

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麦金莱必须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尽快取得联系,可当时加西亚正在古巴丛林里活动,根本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地址。这项艰巨的任务,最终落到了美国陆军中尉罗文的身上。当罗文接过那封决定战争命运的信后,没有问:“加西亚将军在哪儿?”“怎样去找?”“怎么把信交给他?”他所想的就是,把信送给加西亚。

临行前,上校嘱咐罗文说:“这封信有我们想了解的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要避免携带任何可能暴露你身份的东西。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悲剧,我们没有理由冒险。我们不能失败,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没有人知道加西亚将军在哪儿,你自己得想办法去寻找他,以后所有的事全靠你自己了。”

当这样的情况出现时,当一个人的荣誉乃至生命处于极度危险中,服从是军人的天职。罗文孤身一人辗转前往古巴。途中,他历经了千难万险,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以绝对的忠诚、高度的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把信交给了加西亚将军。

从罗文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找借口、无条件执行、献身使命的精神,而这些都是当代军人必备的优秀品质。在执行命令的时候,军人没有任何借口,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它。

莱瑞·杜瑞松许多年前还是个新兵,在第一次被派到外地服役的时候,接到了一个任务。连长要求他到营部去,同时交代了他七件事。这些事情包括,去见上级的一些人,向他们请示任务;申请一些东西,如地图和醋酸盐,当时醋酸盐严重缺货。

从客观上来讲,要完成这七件事非常不易,特别是对一个初次奉派外地服役的学员来说。莱瑞·杜瑞松心里七上八下的,他没有把握把这些事做好,但还是下定决心完成这些任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完成!

事情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进展得很不顺利,尤其是在醋酸盐的问题上。负责补给的中士不愿意拨给他醋酸盐,认为没有这个必要。莱瑞·杜瑞松不甘心,义正词严地向那位中士说明理由,希望对方能够从库存中拨一点出来。那位中士开始有些为难了,到底要不要给他呢?莱瑞·杜瑞松一直缠着他,滔滔不绝地说服他,最终打动了对方,让他相信醋酸盐现在对他们而言真的非常重要。

当莱瑞·杜瑞松拿着醋酸盐向连长复命的时候,连长简直惊呆了,根本说不出话来。他知道,自己交给下属的这个任务,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更何况他只是一名初次奉派外地服役的学员!可就是这个新兵,居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所有任务。

其实,莱瑞·杜瑞松就算没有按时完成任务,他也可以找到合理的借口。可他没有那么做,在接到任务之后,他心里就有了一个“必须完成它”的信念,这份信念带给了他强大动力和执行力。

对军人而言,有一种使命是用火与血熔铸的,要用生与死来磨砺,它比生命还要可贵,这就是命令。在保卫祖国、献身国防、担负使命时,不找任何借口,必须竭尽所能去完成它。知难而上、永不言弃,这是军人必备的素养。● 全力以赴去执行

军令如山倒,军中无戏言。在面对命令和任务的时候,军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服从,而后是执行,且要全力以赴,以求执行到位。

美国有一位退伍军人,在战场上负伤后回到地方,由于年龄比较大,身体又有残疾,找工作很难,不少单位都拒绝了他。纵然如此,他依然迈着坚定的步伐,寻找着可能的机会。

一次,他来到了美国最大的一家木材公司求职,却被招聘人员挡在门外,说这里不会聘用他。他巧用脑子,想办法通过了几道关卡,最终见到了这家公司的副总裁,并坚定地说:“副总裁,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我郑重地向您承诺,一定会完成您交给我的所有任务,请您给我一次机会。”

副总裁真的给了他一次机会。不过,那真的算不上什么好差事,而是安排他到美国中部去收拾烂摊子。在他之前,公司派了不少优秀的经理人过去,都没有把这个工作做好,因为那里的客户关系很糟,公司的欠款长期收不回来,整个公司的形象都受到了损坏。

副总裁心想:那些优秀的经理人都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倒不如让你去试试自己到底是不是那块料。对于副总裁的心思,退伍军人并未过多地琢磨,他只是坚定地说:“我会全力以赴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就起身去了自己要接手的区域。几个月后,他成功地挽回了公司的形象,把客户关系梳理通畅,收回了大部分的欠款。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现在,让我们看看他在平日里的工作表现,或许就能知道答案了。

一个周末的下午,总裁把这个退伍军人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对他说:“我周末要出去办点事情,我的妹妹在犹他州结婚,我得去参加她的婚礼。现在,麻烦你帮我买一件礼物,这个礼物在一家礼品店里,那个漂亮的橱窗里面有一只蓝色的花瓶。”描述完之后,总裁就把写有地址的卡片递给了那位退伍军人。

接到任务后,退伍军人郑重地向老板承诺:“我保证完成任务。”

退伍军人看到卡片的后边,有老板要乘坐的火车车厢和座位。因为老板说过,买到花瓶后,直接送到他所在的车厢就行了。他立刻开始行动,走了很长时间才找到那个地址,当找到地址的时候,他大脑一片空白,这个地址根本不是老板描述的那家商店,也没有什么漂亮的橱窗,更没有那只蓝色的花瓶。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跟老板解释说:“对不起,您给我的那个地址有误,所以我没能买到那只蓝色的花瓶。”可是,这位退伍军人没有这样想,他向老板承诺了,保证完成任务。他给老板打电话询问,不料老板的电话已经打不通了,因为在北美周末的时间,老板是不允许别人打扰他的,通常他都不会接电话。

该怎么办?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绝对不能耽搁了!于是,这位退伍军人开始结合地图,用扫街的办法,在距离这个地址五条街的地方,他终于看到了老板描述的那家店。透过漂亮的橱窗,他看见了那只蓝色的花瓶。他欣喜若狂,飞奔过去,到了门口才发现,商店已经提前关门了。

他结合黄页和地址,找到这家店铺经理的电话。当电话打过去后,对方告诉他:我正在度假,不营业。而后,直接挂断了电话。他没有放弃,心想:不管怎么样,我都必须拿到那只蓝色的花瓶。他想到砸破橱窗取花瓶,可等他找到工具回来时,刚好一个全副武装的警察来到了橱窗前。他等了半天,那位警察都没有走的意思,一直站在橱窗前。

这个时候,退伍军人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再次拨通了该店经理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说:“我以自己的性命和一名军人的名誉担保,我一定要拿到那只蓝色的花瓶,因为我承诺过,这关系到一名军人的荣誉和性命,请您帮帮我。”

对方没有挂断他的电话,开始听他讲述人生的经历:为了挽救战友的性命,把战友背出战场,因此负伤落下残疾。那个经理被他感动了,终于派了一名员工,给他打开了商店的门,把那只蓝色的花瓶卖给了他。

事情到这里,是不是该结束了呢?远远没有。在退伍军人正在为买到了花瓶高兴的时候,他一看表,老板的火车已经开了。他连忙给自己以前的战友打电话,说要租一架私人飞机。在北美很多人都拥有私人飞机,最终他找到了一位愿意把私人飞机借给他的人,而后他乘驾飞机追赶老板乘坐的火车。当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站台的时候,老板所坐的火车刚好缓缓地驶进站台。

按照老板给的车厢号,他找到了老板,将蓝色的花瓶小心翼翼地放在老板面前的桌子上。而后,他对老板说:“总裁,这是您要的蓝色花瓶,祝您旅途愉快。”说完,他转身就下车了,没有多说一句话。

新的一周开始,上班的第一天,老板又把这位退伍军人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对他说:“谢谢你帮我买的礼物,我妹妹很喜欢。你完成了任务,我向你表示感谢。这几年,公司一直在挑选一位经理人,想把他派到远东地区担任总裁,这是公司很重要的一个部门,可之前的选拔一直不太满意。后来,顾问公司出了一个蓝色花瓶测试选择经理人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多数人都没有完成任务,因为我们给的地址是假的,让店铺经理提前关门,让他最多只能接两次电话……在过去的测试中,只有一个人完成了任务,因为他把橱窗的玻璃砸了,但这与我们公司的道德规范不符,没有被录用。在后来的测试中,我们特意雇了一位全副武装的警察守在那里,而这些都没有阻碍你完成任务的决心。现在,我代表董事会,正式任命你为公司远东地区的总裁……”

什么叫作全力以赴去执行?这就是最好的解释。在面对挑战和危险的时候,依然有保证完成任务的决心和勇气,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不去寻找回旋的余地,始终保持冲锋的力量。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硬骨头并不难啃,难啃的是具备啃骨头的勇气!不要让自己的懦弱,成为阻碍自己变优秀的敌人。● 人物故事|王百姓:每一次任务,都是与死神较量

生活中,不少人做事都喜欢给自己留后路,总认为一次没有执行到位,没有完成任务,没什么关系,大不了重新再来一次。可你知道吗?对有些人来说,在接到任务的那一刻,他不会给自己找任何重来的理由,他要求自己必须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不容许有丝毫的差错。

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而他是与死神较量的人。

·与死神较量的人,只有一次机会

王百姓,全国知名排爆专家,现任河南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调研员,三级警监,高级工程师。他1969年参军至1985年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至今,已经在爆破、防爆和排爆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领域工作了近50年。有人统计过,自1987年以来,王百姓亲手排除的1.5万多枚战争时代遗留炸弹、爆炸装置和100多眼爆破作业遗留哑炮,足以装满5车皮。多数废旧的炸弹,或发现于闹市区,或发现于居民区,弹体严重锈蚀,不易分离,引信底火外露,排除难度极大,只要其中一枚发生爆炸,他就会丢掉性命。

正因为此,王百姓有一个特殊的习惯,每次执行任务的时候都要请同事给自己拍一张工作照。为什么要拍这个照片?他解释说:“一个是规矩,组织上规定要拍照。第二个,考虑到家庭,万一出事了,给后人留个资料,知道是咋出事的。至少给家人一个最后的交代。”鉴于工作的性质很危险,以至于每次出去执行任务时,他都很少告诉家里人,有时甚至还会对妻子说谎。

这些年来,王百姓究竟处置过多少爆炸现场,排除过多少爆炸物,经历过多少危险,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了。每一次接到任务,他都是无条件执行,这是他的工作,他的职责,他的使命;每一次执行任务,都如同站在生死的边缘线上,必须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必须一次执行到位。

排爆,是将社会的危险系数系于一身的职业。在这个特殊的队伍里,王百姓是目前唯一没有伤残,不曾发生过任何事故的全国劳模、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他创立的有关爆破理论和爆破方法,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在国际交流中也让世界同行对他的独到见解、对中国防爆界刮目相看。他用精湛的技术、严谨的作风、高超的智慧和无畏的忠诚,实现着一个人民警察的人生信条。

·谁都可以出错,唯独“他”不行

1998年6月27日,王百姓在开封出差。突然,他接到了上级的电话,说郏县有一颗炸弹需要排除。接到电话后,王百姓连夜返回家乡,到现场时是凌晨2点多。他拿着手控灯,趴到车底一看,是一枚高智能的遥控汽车炸弹。这枚炸弹在河南省是首次发现,在国内也很罕见,其爆炸威力足以炸毁汽车并危害到周围的民房。

当时,王百姓暗暗捏了一把汗,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炸弹呢?天很黑,周围的环境也不熟悉,且犯罪分子还没有归案,一旦惊动了他,很有可能会发生爆炸。看到这种情况,王百姓决定等天亮后再排爆。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王百姓就到了现场。准备就绪后,他走向了那辆被安装了炸弹的汽车。第一次爬进去,他很快就出来了,因为心跳特别快,情绪不够稳定;第二次进去后,手有点不听使唤,他又退了出来;第三次,他还是退了出来。此时,很多同志说干脆不要拆了,汽车炸了算了。可王百姓没同意,在那个时代,老百姓买辆汽车不容易,说炸就炸的话,怎么都觉得对不住老百姓,不能让“保护群众的利益”变成空谈。

王百姓第四次钻进了车底。这枚炸弹线路密集,里面装有4个雷管,8根雷管线,4根电池线,对他来说,拆除这个装置是一个空前的挑战。这12根线,到底该剪哪一根?一旦剪错了,肯定会爆炸。

在理出头绪后,王百姓开始了作业。他一共剪掉了10根线,最后只剩下两根。此时,他又远距离剪掉了一根,最后的那一根他重新钻到车底剪断。就这样,这颗炸弹被成功地拆除了,全程历经2个小时。

2003年,河北省威县检察院的一位检察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那是一枚制作精良的炸弹。河北警方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将其拆除,最后这项任务又落到了王百姓的身上。在看了X光拍的炸弹图后,王百姓心里一紧,这样的炸弹在他几十年的排爆生涯中,从未遇见过。

那一刻,王百姓心里想了很多,甚至想到了有可能去了就无法回来。到办公室提防爆服的时候,走起路来都觉得脚步很沉。从来不向人提要求的王百姓,这次向河北的同事提了一个要求,说希望能和妻子吃顿饭再走。可是那顿饭,他一口菜也没吃,临别的时候,两个人都掉眼泪了。谁也不知道,这一去是不是就成了永别。

到了河北威县以后,王百姓一层层地打开炸弹包裹,发现里面放了一个类似茶叶桶的东西。有人提议说拧开,被他果断否决了,他看到盒子外面有个线头,其他的线头还缠在里面。为了安全排除炸弹,王百姓可谓是绞尽脑汁、倾尽全力。他在现场加工了一个无缝钢管,在钢管上截出一个长方形的孔,然后把炸弹放入钢管里,通过无缝钢管上的孔,围着炸弹导线的位置切开一个口,把炸药一点一点地倒出来。

经过了一天半的时间,这枚炸弹才被成功拆除。打开后一看,这个爆炸装置做得相当有水平,若是拧了盒盖肯定会造成伤亡。在场的领导和同志对此大为震惊,多亏听了王百姓的话,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无数次与爆炸打交道的经历中,王百姓用自己的生命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对他来说,选择了这项工作,就要恪守承诺和职责,努力把每一次的任务执行到万无一失。每次排爆时,他都会仔细考虑每一处细节,用他的话说:“生命对谁都是只有一次,因为我是一名警察,既然干这个了,就要承担起保证社会治安稳定的义务和责任。”

·为人民做事,不掺私心杂念

王百姓曾说:“人民的利益和党的事业高于一切。作为一名警察,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打退堂鼓,没有任何理由当逃兵。”这些年,他除了亲手排除炸弹以外,还参与了很多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爆炸案件的侦破和查处工作。

2001年3月16日凌晨4时至5时之间,河北省石家庄市发生了一起特大爆炸案:死亡108人,伤54人,损失之多、影响之坏,都是空前的。案发3个小时,王百姓就接到了公安部的紧急通知:火速赶往石家庄!

这是一项紧急命令,王百姓12点就赶到了案发现场。经过勘察和分析,他执笔给出了专家组意见,并对炸药种类、装置类型、炸点位置和装药量逐一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5个爆炸现场,炸药包装一致,点火方式一致,作案手段一致,侵害目标明确,作案时间接近,是同一伙人所为,完全可以并案侦查。

确定了侦破方向后,刑侦人员把被炸的5个炸点的所有住户并在一起分析,很快发现只有一个人和这5个炸点同时有关系,如继母、姐姐、前妻、前妻家人等,且他对这些人都很敌视,存在报复心理。

案发8个多小时,通缉令迅速发往全国。7天以后,犯罪嫌疑人在广西落网。在世界刑侦史上,这样的侦破速度也是罕见的。

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是与危险打交道,与死神较量。都是血肉之躯,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心惊胆战了。王百姓也是一样,他有家庭、有妻子、有儿女,可他头上还有警徽、国徽,他只能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国家的重任,一并担起。

从接到任务起,他就知道自己必须完成,也要求自己必须完成。因为,跟死神多较量一次,人民离危险就少几分可能。在2001年感动中国的年度颁奖仪式上,评委们给王百姓的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而这也是他排爆生涯最真实的写照:“心怀百姓才使他一身是胆,心怀百姓才使他屡建奇功!”第二章铮铮铁骨,铸就忠诚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战争年代,他们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和平年代,他们戍守边疆,保卫家园;危急时刻,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需要,他们就义无反顾地冲上前线。他们,就是最可爱、最可敬的军人。

军人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也有情有泪,对家有着惦念,只是再多的心酸和惆怅只能咽到肚子里,再多的思念和牵挂都只能默默藏于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从穿上了军装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牺牲奉献,要对得起头顶上的徽章,对得起祖国人民的重托。

多少军人,无法成为一个守护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也不能成为一个称心的恋人,甚至将来无法做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好父亲,可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必须先是一个合格的军人。网络上曾经盛传过一篇文章,名为《没有了祖国你将什么都不是》。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告诉所有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好、民族好、百姓才好”、“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国家的强大与稳定,永远离不开军人的守护!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里,多少抗战将士舍家为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位91岁的国民党抗战老兵、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接过了习近平主席亲自颁发的纪念章,受邀与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看阅兵式。回忆起烽火连天的年代,他铿锵有力地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时我们正当青年,国家危亡之时,每一个血性男儿都应为国效力。”

林上元毕业于黄埔军校,本来有机会留校,他却毅然选择上前线,成为驻防广东曲江的第十二团教导团步炮连的排长。他总是说:“没有国,哪有家?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还寄望年轻人:“中国的前途要靠着你们,不要躺在和平上面追求安乐享受,而应发奋图强,以天下为己任,把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起来,捍卫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公平正义,这才是对先烈们最好的纪念。”

老一代的革命者,用血肉之躯换来了和平,而现代的军人们,也在用热血和生命延续着维护和平的使命。

年轻的军人吴树铭,2008年和2010年两次作为运输分队的卫生员,远赴西非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那里给他留下的印象是:多年内战,民生凋敝,高温炎热,蚊虫毒蛇肆虐,传染病蔓延,道路崎岖难行。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从蒙罗维亚前往某地执行任务,早晨五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