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甲三针灸取穴随身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03:46:50

点击下载

作者:刘乃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杨甲三针灸取穴随身查

杨甲三针灸取穴随身查试读:

前言

北京中医药大学杨甲三教授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其在针灸临床、教学、科研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业内享有盛誉,尤其是在针灸取穴法领域独树一帜,特色鲜明,首创“三边三间取穴法”。

众所周知,针灸治病首在取穴,取穴准确与否,直接影响针灸治疗的效果,正如《太平圣惠方》所言:“穴点以差讹,治病全然纰缪”,就是说穴位取错了,就不能达到治病目的,甚至毫无效果。因此,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针灸取穴。早在汉代,就出现了附有穴位图的针灸著作,唐代已出现了彩色穴位图,这样图文并用地介绍穴位,以期避免对文字的误读,直观展示穴位的位置,帮助准确取穴。只有准确取穴,临床才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笔者有幸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协助导师郭长青教授编著了《针灸穴位图解》(该书获得了201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在图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制作了大量体表、解剖图片以展示穴位,对于书中穴位定位的标注得到了针灸学院黄建军教授的热心指导,黄教授长期从事腧穴的教学工作,对腧穴取穴方法尤其是杨甲三教授“三边三间取穴法”非常精通,使很多我们前期不太确定的穴位定位得以明确,在此过程中也使我对杨甲三教授“三边三间取穴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杨甲三教授“三边三间取穴法”的相关图书和影音资料,加深了对杨氏取穴法的理解。杨甲三教授“三边三间取穴法”简单直观,定位准确,临床效果好。

推广杨氏取穴法,必将极大提高临床取穴的准确性,提高疗效。因此,我们在《杨甲三精准取穴全图解》的基础上,为方便随身查阅,编绘了本书。本书着重于系统介绍杨甲三教授的“三边三间取穴法”,通过针对性的配图,以使读者能直观地理解杨氏取穴法的精髓,使读者在本书的指导下能够精准取穴,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同时为方便记忆和切合临床应用,另设章节介绍了常用针灸歌诀和单穴临床妙用。

我们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为杨氏取穴法的推广贡献微薄力量,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修订。刘乃刚2017年金秋于北京第一章 针灸取穴法

针灸治疗保健过程,是通过四诊收集疾病症状表现,经过归纳、分析,然后制定出治疗法则,最后选穴取穴,施以补泻手法来完成治疗的过程。其中取穴是针灸治疗的基础和关键,取穴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准确地选取穴位,从古至今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提出了度量人体的各种方法,如形度、骨度、脉度等。发展至今天,针灸的取穴方法基本完善,常用的取穴定位法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四种。一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成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此法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现代常用骨度分寸是根据《灵枢·骨度》,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经过修改和补充而来的。常用骨度表(续表)二 体表标志法

依据人体表面具有特征的部位作为标志,用来选取穴位的方法,称为体表标志法。此法起源古远,最初定名的穴位大多依此而选取,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一)固定标志法

固定标志法是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依据人的五官、发际线、爪甲、乳头、肚脐、关节处的横纹以及骨骼突起的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的标志而言。因此,这些穴位标志都是相对固定的。(二)活动标志法

活动标志法是依据人体某局部活动后出现的隆起、凹陷、孔隙、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它是通过肌肉筋腱的伸缩、关节的屈伸旋转及活动后皮肤皱起的纹理等形成的标志。如耳门、听宫、听会等当张口时出现凹陷处取之;下关当闭口时凹陷处取之。又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取之;取阳溪时,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因这些标志都是在活动状态下作为取穴定位标志的,故称活动标志。三 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用手指某局部之长度代表身体局部之长度而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指寸法”或“同身寸法”。由于生长相关律的缘故,人类机体的各个局部间是相互关联而生长发育的。因此,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大小、长度上有相对的比例。这样选定同一人体的某手指一部分来作长度单位,量取本身其他部位的长度是合理可行的。故这种方法称“同身寸法”。由于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可分作以下几类。(一)横指同身寸法

横指同身寸法又称“一夫法”。具体取法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相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量取四横指之横度,定为3寸。此法多用于腹、背部及下肢部的取穴。(二)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同身寸法具体取法为:将拇指伸直,横置于所取部位之上下,依拇指关节外形的横向长度为1寸,来量取穴位。(三)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同身寸法具体取法为:将患者的中指屈曲,以中指指端抵在拇指指腹,形成一环状,将食指伸直,显露出中指的桡侧面,取其中节上、下两横纹头之间的长度,即为同身之1寸。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四肢及脊背横量取穴。

手指比量法在应用时较为便利,但取穴的准确性稍差。因此,该法必须在骨度分寸规定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不可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会导致长短失度。因此,手指比量法只能被看作是骨度分寸法的补充。四 简易取穴法

简易取穴法,是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简便易行的量取穴位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较为主要的穴位取法上。如列缺,可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之正中上方,当食指尖到达处的小凹陷处即为本穴。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一节横纹上,就是本穴。再如风市,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处就是本穴。又如垂肩屈肘,肘尖到达躯干侧面的位置即是章门穴;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这些取穴方法虽不十分精确,但由于穴位并非针尖大的范围,所以完全可以寻找到有较强感应处,因此在临床上是比较实用、简便的取穴方法。五 杨氏三边三间取穴法

杨甲三教授为我国近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奠基人,生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甲三教授1919年出生于名医辈出的江苏省武进县,一生秉承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精神,业医六十余年,为针灸事业贡献了卓越的一生,于2001年在北京仙逝。杨甲三先生自幼受到浓郁中医文化氛围的熏陶,痴迷于中医学,先拜吴中名医吴秉森门下,习业三年,后又师承针灸大家承淡安先生,尽得其真传。师承名医加之天资聪颖、善于思考、精勤不辍,辛勤耕耘于针灸临床、教育和科研一线,为近现代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甲三教授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师古不泥古,独创“三边三间取穴法”。筋、骨、肉在古人定取穴位时具有重要意义,如《标幽赋》云:“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分肉。”“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流注指微赋》曰:“孔窍详于筋骨肉分。”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对筋、骨、肉的认识较为模糊,因而描述不够准确。杨甲三教授在深刻领悟古人取穴精髓的基础上,大胆结合运用现代解剖学知识,独创了“三边三间取穴法”,可谓师古不泥古,推动了针灸腧穴取穴法的发展。“三边三间取穴法”,简言之,三边即骨边、筋边、肉边;三间即骨间、筋间、肉间。三边三间结合骨度分寸、体表标志等即可准确定位选取腧穴,提高了取穴的准确性。

骨边取穴:如足少阳胆经的光明、阳辅、悬钟三穴,取穴时先找到腓骨,三穴均位于腓骨前缘,光明在外踝尖上5寸,阳辅在外踝尖上4寸,悬钟在外踝尖上3寸。

筋边取穴:如手少阴心经的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四穴,取穴时先找到尺侧腕屈肌腱,这四个穴位均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神门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上,然后向近心端方向,每隔0.5寸一个穴位,依次为阴郄、通里、灵道。

肉边取穴:如手太阴肺经的天府、侠白,取穴时须找到肱二头肌,这两个穴位均在肱二头肌的桡侧缘,天府在腋前纹头下3寸,侠白在腋前纹头下4寸。

骨间取穴:如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支沟、三阳络、四渎四穴,取穴时先在前臂外侧摸到尺骨和桡骨,四穴均在尺骨与桡骨之间,外关在阳池上2寸,支沟在阳池上3寸,三阳络在阳池上4寸,四渎在阳池上7寸。

筋间取穴:如手厥阴心包经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四穴,取穴时先找到前臂内侧的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这4个穴位均位于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郄门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间使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内关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大陵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肉间取穴:如足太阴脾经的箕门,取穴时,先绷腿,使大腿部肌肉绷紧隆起,在股内侧肌的尾端,长收肌与缝匠肌交角处取穴。“三边三间取穴法”合乎腧穴真谛,使所选取的腧穴位置更为精确,针刺操作时更易得气,因此针灸治疗效果也更好。同时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针刺损伤,针后不适感出现的比例更小。

杨甲三教授师古不泥古,善于继承先贤针灸临床经验,同时又与时俱进,巧妙地将现代医学的进展融入针灸临床之中,在辨证选穴配穴、进针手法、针刺补泻手法、取穴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在取穴法方面,形成了杨氏特色和优势,为针灸学的发展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第二章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方向是从胸走手,一侧11穴,首穴中府,末穴少商。LU 1 中府Zhōnɡ fǔ 肺之募穴

标准定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刺法: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侧深刺。

功效:止咳平喘,清肺泻热,补气健脾。LU 2 云门Yún mén

标准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刺法: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侧深刺。

功效:肃肺理气,泻四肢热。

取穴法云门穴与锁骨胸骨头下缘平齐,锁骨下窝凹陷中,喙突内侧缘处。中府穴其下1寸是。LU 3 天府Tiān fǔ

标准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

刺法:直刺0.3~0.5寸。

功效:疏调肺气,镇惊止血。LU 4 侠白Xiá bái

标准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4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

刺法:直刺0.3~0.5寸。

功效:宣肺理气,宽胸和胃。LU 5 尺泽Chǐ zé 肺经合穴

标准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刺法: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功效:滋阴润肺,止咳降逆。

取穴法天府:侠白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尺泽:肱二头肌桡侧缘。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LU 6 孔最Kǒnɡ zuì 肺经郄穴

标准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LU 5)与太渊(LU 9)连线上。

刺法:直刺0.5~0.8寸。

功效:清热解毒,降逆止血。LU 7 列缺Liè quē 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标准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刺法:向肘部斜刺0.2~0.3寸。

功效:祛风散邪,通调任脉。LU 8 经渠Jīnɡ qú 肺经经穴

标准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

刺法:直刺0.2~0.3寸。

功效:宣肺平喘,开胸顺气。LU 9 太渊Tài yuān 肺经输穴,肺之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标准定位: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刺法:直刺0.2~0.3寸,避开桡动脉。

功效:止咳化痰,通调血脉,健脾益气。LU 10 鱼际Yú jì 肺经荥穴

标准定位: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刺法:直刺0.5~0.8寸。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利咽。LU 11 少商Shào shānɡ 肺经井穴

标准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刺法:向腕部平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

功效:清热解表,通利咽喉,醒神开窍。

取穴法孔最:列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在桡骨的尺侧缘。桡骨茎突的经渠:上方,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太渊:桡骨茎突的高点,掌面骨边与桡动脉之间。腕掌侧远端横纹上,鱼际:少商:桡动脉桡侧凹陷中。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拇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处。第三章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方向是从手走头,一侧20穴,首穴商阳,末穴迎香。LI 1 商阳Shānɡ yánɡ 大肠经井穴

标准定位: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刺法:向上斜刺0.2~0.3寸。

功效:清热解表,开窍苏厥。LI 2 二间Èr jiān 大肠经荥穴

标准定位:在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

刺法:直刺0.2~0.3寸。

功效:解表清热,通利咽喉。LI 3 三间Sān jiān 大肠经输穴

标准定位:在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近端凹陷中。

刺法:直刺0.3~0.5寸。

功效:清泄热邪,止痛利咽。LI 4 合谷Hé ɡǔ 大肠之原穴

标准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刺法:直刺0.5~0.8寸。

功效:镇静止痛,通经活络,解表泄热。

取穴法商阳:食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处。二间、三间:分别在第2合谷:掌指关节桡侧的前后凹陷中。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LI 5 阳溪Yánɡ xī 大肠经经穴

标准定位: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

刺法:直刺0.3~0.5寸。

功效:清热散风,舒筋利节。LI 6 偏历Piān lì 大肠经络穴

标准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刺法:斜刺0.3~0.5寸。

功效:清热利尿,通经活络。LI 7 温溜Wēn liū 大肠经郄穴

标准定位:在前臂,腕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刺法:直刺0.5~0.8寸。

功效:理肠胃,清邪热。LI 8 下廉Xià lián

标准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4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刺法:直刺0.5~0.8寸。

功效:调肠胃,清邪热,通经络。LI 9 上廉Shàng lián

标准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刺法:直刺0.5~0.8寸。

功效:调肠腑,通经络。LI 10 手三里Shǒu sān lǐ

标准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刺法:直刺0.5~0.8寸。

功效:通经活络,清热明目,理气通腑。LI 11 曲池Qū chí 大肠经合穴

标准定位:在肘区,尺泽(LU 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刺法:直刺0.8~1.2寸。

功效:清热祛风,调和营血,降逆活络。

取穴法阳溪:曲在腕关节桡侧,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池:屈肘成直角,肘横纹纹头尽端,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凡此五穴均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偏历在阳溪上3寸,温溜在阳溪上5寸,下廉在曲池下4寸,上廉在曲池下3寸,手三里在曲池下2寸。LI 12 肘髎Zhǒu liáo

标准定位:在肘区,肱骨外上髁上缘,髁上嵴的前缘。

刺法:直刺0.5~0.8寸。

功效:通经活络。LI 13 手五里Shǒu wǔ lǐ

标准定位:在臂部,肘横纹上3寸,曲池与肩髃连线上。

刺法:直刺0.5~0.8寸。

功效:理气散结,通经活络。LI 14 臂臑Bì nào

标准定位: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

刺法:直刺0.5~1寸,或斜刺0.8~1.2寸。

功效:清热明目,祛风通络。LI 15 肩髃Jiān yú

标准定位:在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凹陷处。

刺法:直刺0.5~0.8寸。

功效:通利关节,疏散风热。LI 16 巨骨Jù ɡǔ

标准定位:在肩胛区,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

刺法:直刺0.4~0.6寸。

功效:通经活络。LI 17 天鼎Tiān dǐnɡ

标准定位: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

刺法:直刺0.3~0.5寸。

功效:清咽,散结,理气,化痰。LI 18 扶突Fú tū

标准定位:在胸锁乳突区,横平喉结,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中间。

刺法:直刺0.5~0.8寸。

功效:清咽,散结,理气,化痰。

取穴法肘髎:手五里、臂臑: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骨边凹陷处。此二穴均在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手五里在曲池穴上3寸,臂臑在三角肌止点肩髃:前缘。在肩峰前下方,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凹陷中。上臂。巨骨:外展时,肩峰前方的凹陷中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的凹陷天鼎:扶突:中。扶突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的中间。LI 19 口禾髎Kǒu hé liáo

标准定位:在面部,横平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鼻孔外缘直下。

刺法:直刺0.3~0.5寸。

功效:祛风开窍。LI 20 迎香Yínɡ xiānɡ

标准定位:面部,鼻翼外缘中点,鼻唇沟中。

刺法:直刺0.1~0.2寸,或斜刺0.3~0.5寸。

功效:通窍祛风,理气止痛。

取穴法口禾髎:迎香:在鼻翼外缘之下,横平水沟穴。鼻翼外侧中点,鼻唇沟中。第四章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方向是从头走足,一侧45穴,首穴承泣,末穴厉兑。ST 1 承泣Chénɡ qì

标准定位: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刺法: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0.3~0.7寸。

功效:散风清热,明目止泪。ST 2 四白Sì bái

标准定位:在面部,眶下孔处。

刺法:直刺0.2~0.3寸。

功效:祛风明目,通经活络。ST 3 巨髎Jù liáo

标准定位:在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瞳孔直下。

刺法:直刺0.3~0.6寸。

功效:清热息风,明目退翳。ST 4 地仓Dì cānɡ

标准定位:在面部,当口角旁开0.4寸(指寸)。

刺法: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平刺0.5~0.8寸。

功效: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取穴法承泣:四白: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眶下孔巨髎:地仓:中。瞳孔直下,横平鼻翼下缘。瞳孔直下,口角水平的交点处。ST 5 大迎Dà yínɡ

标准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

刺法:直刺0.2~0.3寸。

功效:祛风通络,消肿止痛。ST 6 颊车Jiá chē

标准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

刺法:直刺0.3~0.4寸,或向地仓方向斜刺0.7~0.9寸。

功效:祛风清热,开关通络。ST 7 下关Xià ɡuān

标准定位: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处。

刺法:直刺0.3~0.5寸。

功效:消肿止痛,益气聪耳,通关利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